学习迁移的分类和详解

学习迁移的分类和详解
学习迁移的分类和详解

学习迁移的分类和详解

学习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在心理机制】,把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与作用或将新事物纳入原有的经验结构中去。

同化性迁移的特点是自上而下,原有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

在同化性迁移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如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鱼”,由带鱼、草鱼、黄鱼等概念组成,现在要学习鳗鱼,把它纳入“鱼”的原有结构中,既扩充了鱼的概念,又获得了鳗鱼这一新概念的意义。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顺应性迁移也叫协调性迁移,是指将原有的经验应用于新情境时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当原有的经验结构不能将新的事物纳入其结构内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顺应性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

顺应迁移既包含顺向迁移也包含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而逆向迁移是指后面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如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先前普通心理学的理解产生影响,这就是逆向迁移。

重组性迁移是指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的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的情境。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重组性迁移。

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只是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如对一些原有舞蹈或体操的动作进行调整或重新组合后,编排出新的舞蹈或体操动作。对网络、战争、游戏等概念进行重新组合,就会形成网络战争游戏的新概念。对知识和技能的重新组合,能产生出新的知识和技能,如把蜂鸣器和水壶组合在一起,成为蜂鸣器报警水壶,把眼镜片放入眼睛中,形成新产品既隐形眼镜。可以看出,通过重组性迁移,不仅扩大了基本经验的适用范围,还包含有创造性的成分。

从学习迁移的【方向】来分,学习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

如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概念,就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产生影响。再如先对普通心理学的学习对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产生影响,这就是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是指后面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如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先前普通心理学的理解产生影响,这就是逆向迁移。

逆向迁移可以使原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者重构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在条件具备时敢于突破学习范围的限制,向新的、更高水平的领域进军。这不仅会

拓展我们学习的范围、扩大知识面,也有助于我们对旧有知识的充实、修正、重组或者重构等。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如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概念,就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产生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是相互联系、密切进行的。迁移还有正、负之分,不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如果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就称之为正迁移,起到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则称之为负迁移。学习时,我们不仅要期望顺向正迁移,而且还要期望逆向正迁移。

在过去,我们往往重视顺向迁移,而忽视逆向迁移,显然这是不够全面的。事实上,逆向迁移在有意义的学习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你看到了:分类的原因不一样的。

按【内在心理机制】,把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按【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附:学习迁移的其他分类方式:

按【不同学习的相互影响】,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学习珠算有利于心算,掌握平面几何有助于掌握立体几何等,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

正迁移常常在两种学习内容相似,过程相同或使用同一原理时发生。如方程式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不等式知识的学习,小学数学的学习保证了中学代数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保证了物理中有关计算问题的解决,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学习素描会对以后学习油画产生积极影响等都是正迁移。

正迁移,通常表现为:

1、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

2、或使另一种学习的深度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学习量增加。

3、或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了面临的问题等情况。

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负迁移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以及知识的正确掌握。

负迁移的产生常在两种学习又相似又不相似的情境下,学习者认知混淆而产生的。发生这种迁移,会使另一种学习更加困难,错误增加。

如学会汉语拼音对学习英文国际音标的干扰现象;语文学习不能区分一字多义,一字多音;在数学负数运算时错误使用正数的规则等;学会骑三轮车会对学习骑自行车产生消极影响。这些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作用均属于负迁移。

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学习新旧知识,掌握先后方法的相互影响之中。

1、旧知识的干扰

旧知识的干扰是指已经掌握的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新技能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

和不良作用,旧知识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过程中:

1)干扰新知识技能的领会。如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开始不容易领会计算法则,往往产生不去对齐小数点而去对齐末位数的错误。这是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时所掌握的“个位数对齐”知识,在这里干扰了学生对“小数点对齐”这一法则的领会。

2)干扰新知识技能的巩固。旧知识技能的“惯性”,影响了新知识技能的巩固。如学生领会了小数分数互化知识,懂得了混合计算中有些小数可以化分数,有些分数可以化小数,但在巩固练习时,遇到之类的计算,有的学生受乘法分配律消极影响,把它写成了,这样计算就很繁了。

3)干扰新知识技能的应用。

2、先前方法的干扰

先前掌握的方法对后面学习产生不良影响,阻碍新知识技能的掌握。

3、新知识的干扰

新学习的知识技能反过来也会影响旧知识技能的巩固和应用。这就是所谓“学了后面,糊了前面”。例如学习了分数乘法后,在去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有的学生竟然用分子与分子,分母与分母分别相加减。

4、后继方法的干扰

学习者后面掌握的方法,也会干扰前面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如学生学习了复杂分数应用题,掌握了一定解题方法后,再去解答前面简单分数应用题却出现了错误。

根据不同的表现,可以把负迁移概括为三种类型:

1、顺向负迁移: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如上面列举的表现1和2。

2、逆向负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消极影响,如上面所说的表现3和4。

3、混向负迁移:即在一个学习活动中,既有顺向负迁移的存在,又发生了逆向负迁移。

从学习【结构逻辑层次】的不同,把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它是已经学习过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在这种迁移中,先后两种学习除了相似但又有不相同外,在难度和复杂程度上大体属于同一水平。

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如:学习哺乳动物概念后,把这一概念用于对不熟悉的鲸或海豚的识别;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数学公式的学习对实际计算学习的影响;阅读报纸时能看懂在课堂上学习过的新词汇;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即A×B=B×A,应用于3×5=5×3的情境中等。

由于这些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都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所以都属于水平迁移。

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即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例如,学习掌握了水果这一上位概念,要学习芒果这一下位概念,如果告诉学习者芒果是一种水果,就很容易掌握芒果这一概念。这种迁移就是垂直迁移。

垂直迁移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迁移。

1、自下而上的迁移是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比如,在概念学习中,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的“番茄、土豆、萝卜、芹菜”等会有助于上位概念“蔬菜”的学习;在学习生物知识时,“老虎、狮子、牛、羊”等动物本质特征的掌握

有助于理解和概括“哺乳动物”的特征;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等学习过程中即包含着自下而上的迁移。此类迁移也常见于归纳式的学习中。

2、自上而下的迁移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理解了“三角形”的意义有助于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掌握了乘法法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进行加法运算;掌握了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内容可以促进对菱形的学习,其中即包含着自上而下的迁移。

从学习迁移【发生的方式】上看,学习迁移又可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非特殊迁移又称一般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特殊迁移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如跳水的一些项目,弹跳、空翻、入水等基本动作是一样的,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中将这些基本动作熟练掌握,那么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可以把这些基本动作加以不同的组合,很快形成新的动作技能。

通俗地说,特殊迁移就是特定事实与技能的迁移。相对而言,非特殊迁移产生的内在原因不像特殊迁移那么直接明了,他常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如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各种具体的数学或语文学习中。

yyihhfoh

学习迁移的种类

学习迁移的种类 学习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零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既不产生积极影响,也不产生消极影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来讲,是具有较高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

某种充实。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5.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从迁移的方向来看,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心理学PPT知识整理

心理学PPT知识整理 1879年,冯特(心理学的始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学科标识为Ψ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就是指人的精神现象和主观世界。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mind) 行为、心理历程-----内外兼顾,此为现代心理学的特征 1.科学心理学(1879年)萌芽后: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 2.1920s至1960s(行为主义时期):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3.1970s以后: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心理学还研究行为及其心理的关系。 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2)、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是在自然的情景中搜集被观察者的资料,以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

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3.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搜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机能主义:詹姆斯----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知心理学: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神经心理学: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的关系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古代:思想丰富;近代:引进传播;当代:曲折发展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感觉的意义:1.提供了内外坏境的信息;2.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A.感觉是认识的开端;B.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分类:1.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2.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渴、饥、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其中视觉(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和听觉(个体对声音刺激的觉察)是最重要的感觉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指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度量,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关系。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剌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不同的人感觉能力不同,即感受性有很大差异,实践证明它能通过训练而改变。 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那种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知识点整理

地基基础部分 1.土由哪几部分组成? 土是由岩石风化生成的松散沉积物,一般而言,土是由固体颗粒、液态水和空隙中的气体等三部分组成。 2.什么是粒径级配?粒径级配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哪些? 土中土粒组成,通常以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含量(各粒组占土粒总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称为土的粒径级配。 对于粒径小于或等于60mm、大于0.075的土可用筛分法,而对于粒径小于0.075的土可用密度计法或移液管法分析。 3.什么是自由水、重力水和毛细水? 自由水是存在于土粒表面电场范围以外的水,它可以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 重力水存在于地下水位一下的土骨架空隙中,受重力作用而移动,传递水压力并产生浮力。毛细水则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孔隙中,土粒之间形成环状弯液面,弯液面与土粒接触处的表面张力反作用于土粒,成为毛细压力,这种力使土粒挤紧,因而具有微弱的粘聚力或称为毛细粘聚力。 4.什么是土的结构?土的主要结构型式有哪些? 土的结构主要是指土体中土粒的排列和联结形式,它主要分为单粒结构、蜂窝结构和絮状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5.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有哪些?哪些是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哪些是换算指标? P6 6.熟练掌握土的各个物理性质指标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相互换算。 P7-8 7.无粘性土和粘性土的物理特征是什么? 无粘性土一般指具有单粒结构的碎石土和砂土。天然状态下无粘性土具有不同的密实度。密实状态时,压缩小,强度高。疏松状态时,透水性高,强度低。 粘性土粒之间存在粘聚力而使土具有粘性。随含水率的变化可分别划分为固态、半固态、可塑及流动状态。 8.什么是相对密度? P9 9.什么是界限含水量?什么是液限、塑限含水量? 界限含水率:粘性土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率; 液限:由流动状态转为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率; 塑限:有可塑状态转为半固态的界限含水率; 缩限:由半固态转为固态的界限含水率。 10.什么是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他们各反映粘性土的什么性质? P10 11.粗粒土和细粒土各采用什么指标进行定名? 粗粒土:粒径级配 细粒土:塑性指数

《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的性质和种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和种类 人们通常把学习的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个定义既包括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其中“影响”一词有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两个含义。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例如,学习素描会对以后学习油画产生积极影响。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例如,后学习汉语拼音会对以前学习的汉字发音产生积极的影响。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时,称为正迁移。上述两个例子都属于正迁移。在技能学习方面,正迁移的实例很多。例如,棒球选手打高尔夫球,也会打出专业级水平,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等等。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时,称为负迁移。负迁移的事例也很多。中国司机在日本驾驶汽车时,有驾驶习惯的困难。在中国驾驶汽车是右侧通行,而在日本驾驶汽车则是左侧通行。这样在中国学习右侧行驶对在日本学习左侧行驶就带来负迁移,即产生干扰学习的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学习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所谓横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属于同一水平的相似而又不同的后续学习发生的迁移。例如,阅读报纸时看到在课堂上学习过的新词汇,就属于横向迁移。数学课上学习了三角方程式后有效地利用这一公式计算斜面上下滑物体的加速度,也属于横向迁移。 所谓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某种下位能力的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续学习(更高一级的能力学习)发生的迁移。例如,作为先行学习的加法、减法的学习,对以后更高级的乘法、除法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可见,纵向迁移指的是由简单的技能或知识的学习向复杂的技能或知识学习的迁移。 在学习迁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中,我们主要考虑的是顺向正迁移。因为正迁移是促进学习的迁移,对学习和教育有积极意义。而负迁移对学习造成干扰,是要避免和控制的迁移。在教学中,我们总是希望先行的学习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帮助和促进作用,所以,在后面介绍的迁移理论中考虑的主要是学习的顺向正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意义 学习迁移的研究十分重要,历来受到教育工作者、学者和研究家们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迁移是一种普遍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学习材料和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训练中,其中尤其以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最为显著。学习迁移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人们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完全部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希望通过学校的学习对以后工作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有效教学,使学生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发挥出更大的学习潜力。因此,在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为迁移而教”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 学习迁移的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学习迁移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一种学习会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和因素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要涉及到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机制、学习的条件等多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因此,学习迁移的研究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迁移的研究探讨学习的实质和不同学习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说,学习迁移的研究是整个学习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回答学习内容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学习过程的内在联系等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基础心理学知识整理文档

基础心理学知识 一.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如下: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的纷争 重点学派: 其他: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学派,魏特海墨、克勒和科夫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认识心理学: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丘脑:感觉(嗅觉除外) 上丘脑:嗅觉 下丘脑:内脏 底丘脑:肌肉张力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浦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兴奋和抑制:巴浦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 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状态,转为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相互转化。 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 个部分组成。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消退抑制: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被抑制。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在条件反射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分化抑制: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扩散和集中,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神细胞的兴奋叫护散。当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是神经细胞过程中的集中。 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正

2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

贰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 1.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2.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 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3.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第二节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行为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产生依赖于学习需要和诱因两大因素。学习需要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一种缺失、不平衡力求获得满足的内部状态,诱因是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把学习动机分成不同的类型。 根据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可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根据动机的关注范围,可以分为普遍型学习动机和偏重型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下的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方向,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学习动机在人类学习行为中起着发动、指引和维持的功能,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目标和成效的重要因素。 1.发动功能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目的的内部动力,他是引起活动的直接机制。当学生对某些知识产生强烈需求和学习动机时,这种动机就会唤醒学生进入学习的情

绪状态,引起学习行为。学习动机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激活相关背景知识,扩充学习内容和知识贯通,提高学习效率。 2.指引功能 动机使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具有某种动机的学生会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朝向这些目标。动机越强烈,人的行动目标也越明确,学生学习的方向性也就越坚定。 3.维持功能 学习动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意志力。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提高,同时对于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热情、勤奋刻苦、坚忍不懈、善于合作等都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 二、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是行为主义范式下的动机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的产生来自于外部刺激。人的学习行为取决于相关刺激是否因为强化而建立了稳固的联系。所谓强化,是指使个体行为频率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结果。强化可以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不必在强化之外去寻求学生学习行为的原因,强化理论足以解释个体行为的原因即动机。 学生产生学习行为倾向即动机,是因为学生先前的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使该行为和某种刺激因为强化而建立牢固的联结,如家长的赞许、老师的表扬、社会的肯定等,因此学生就具有了某种行为倾向。过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或者比受到惩罚的行为更易于重复出现。如果学生因为学习得到了强化,他就会有继续学习的动机。相反,一些学生不愿学习,缺乏学习动机,则是因为他们先前的学习行为没有得到强化或是受到惩罚。 (二)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努力获得成功的动机。成就动机理论是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在默瑞的成就需要概念基础上形成的。阿特金森于1963提出了成就动机模型。他认为接近成就目标的趋势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成就需要或渴望成功的动机,成功地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成功的诱因值,这些成分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即力求成功(避免失败)=需要期待诱因。 成就动机的强度由力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两方面共同决定,即成就动机=力求成功—避免失败。阿特金森还进一步区分了成就动机的两种不同倾向:力求成功的需要和避免失败的需要,与此相关的就有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追求成功以及由成功带来的积极体验;避免失败者则更倾向于避免失败以及由失败而带来的消极感受。力求成功者往往将目标定为获得成功,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避免失败者会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容易的任务可以减少失败的可能性,而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

1.园林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第一讲园林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唐岱(教授)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kmtd@https://www.360docs.net/doc/dc3019710.html, 绪论 ?植物识别方法: 1、植物学知识(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 2、实践经验(看、摸、嗅、尝、比)。 ?需掌握的植物学知识——植物外部形态学知识。 ?主要参考书: ?1、植物学(形态学部分); ?2、园林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园林树木学(分类学部分) 一、植物的种和品种 1.种的概念与特征 种是植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是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一定自然分布区的植物群(种群)。 同种个体间有相同的遗传性状,都能彼此传粉交配产生后代。不同的种个体则一般不能传粉交配产生种子,即杂交产生后代(在植物中人工和自然杂交,特别人工杂交常有发生)。 2.品种 品种(Cultivar,缩写成cv.)是栽培植物的基本分类单位。 (1)品种概念 品种是人工为一专门目的而选择,具有一致而稳定的明显区别特征,而且采取适当的方式繁殖后,这些区别特征仍能保持下来的一个栽培植物分类单位。园艺栽培的往往是品种而不是种。 (2)品种的一般属性 品种不存在于野生植物中,是人们通过人工育种方法所获得的栽培植物的性状一致的经济植物类型。作为生产资料,凡栽培越久,分布越广,经济价值越高的植物,品种就越多。例如现代月季、菊花理论上有上万个品种。 二、园林植物分类方法 1.分类的必要性与基本方法 (1)必要性: ?从研究和认识、生产和消费的角度,都需要对纷繁复杂的园林、园艺植物进行归纳分类。研究、识别、繁育、应用植物的基础。 ?统一概念,避免植物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混乱。 ?便于国际交流和行业内交流 (2)植物分类基本方法:总体上,植物分类方法有两个基本体系。一是植物学分类法,二是实用分类法。 2、植物学分类法 (1)植物分类法与植物分类系统概念与特征 植物学分类法:又称自然分类法,是根据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 植物分类系统: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等级单位组成的植物分类系统。(2)分类的方法 植物分类学家以种作为分类基本单位和分类的起点,根据相似程度大小和亲缘关系远近。集合相近的“种”于一属。将特征类似的“属”集合为一“科”。将类似的“科”集合为一“目”。类似的 1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一、绪论 1.1土力学、地基及基础的概念 1.土:土是连续、坚固的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而形成的散粒堆 积物。 2.地基:地基是指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地基由地层构成,但地层不一 定是地基,地基是受土木工程影响的地层) 3.基础:基础是指墙、柱地面下的延伸扩大部分,其作用是将结构承受的 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基础可以分为浅基础和深基 础) 4.持力层:持力层是指埋置基础,直接支撑基础的土层。 5.下卧层:下卧层是指卧在持力层下方的土层。(软弱下卧层的强度远远小 于持力层的强度)。 6.基础工程:地基与基础是建筑物的根本,统称为基础工程。 7.土的工程性质:土的散粒性、渗透性、压缩性、整体强度(连接强度) 弱。 8.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条件:①强度条件(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即结构传来的荷载不超过结构的承载能力p f ≤;②变形条件:按正常使 s≤ 用极限状态设计,即控制基础沉降的范围使之不超过地基变形的允许值[] 二、土的性质及工程分类 2.1 概述 土的三相组成:土体一般由固相(固体颗粒)、液相(土中水)、气相(气体)三部分组成,简称为三相体系。 2.2 土的三相组成及土的结构 (一)土的固体颗粒物质分为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矿物颗粒的成分有两大类:(1)原生矿物:即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2)次生矿物:系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作用后而形成的新的矿物(如

粘土矿物)。它们的颗粒细小,呈片状,是粘性土固相的主要成分。次生矿物中粘性矿物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最大 —— 亲水性。 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蒙脱石,它的晶胞是由两层硅氧晶片之间的夹一层铝氢氧晶片所组成称为2:1型结构单位层或三层型晶胞。它的亲水性特强工程性质差。伊利石它的工程性质介于蒙脱石与高岭石之间。高岭石,它是由一层硅氧晶片和一层铝氢氧晶片组成的晶胞,属于1:1型结构单位层或者两层。它的亲水性、膨胀性和收缩性均小于伊利石,更小于蒙脱石,遇水稳定,工程性质好。 土粒的大小称为粒度。在工程性质中,粒度不同、矿物成分不同,土的工程性质也就不同。工程上常把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称为粒组。而划分粒组的分界尺寸称为界限粒径。土粒粒组先粗分为巨粒、粗粒和细粒三个统称,再细分为六个粒组:漂石(块石)、卵石(碎石)、砾粒、砂粒、粉粒和黏粒。 土中所含各粒组的相对含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土的级配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小于某土粒的累计质量百分比,横坐标则是用对数值表示土的粒径。由曲线形态可评定土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若曲线平缓则粒径大小相差悬殊,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反之,则颗粒均匀,级配不良。 工程中常用不均匀系数u C 和曲率系数c C 来反映土颗粒的不均匀程度。 60 30u d C d = ()2301060c d C d d =? 10d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总土质量10%的粒径,称为有效粒径; 30d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总土质量30%的粒径,称为中值粒径; 60d —小于某粒径的土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60%的粒径,称限定粒径。 工程上对土的级配是否良好可按如下规定判断 ① 对于级配连续的土: Cu 5,级配良好;5Cu ,级配不良。 ② 对于级配不连续的土,级配曲线上呈台阶状,采用单一指标Cu 难以全面有效地判断土的级配好坏,需同时满足Cu 5和13Cu = 两个条件时,才为级配良好,反之级配不良。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知识讲解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研究物性。 2.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学 科性质) 3.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心理学之父)。 4.心理学诞生标志:莱比锡心理实验室。 5.心理学研究中的七大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研究对象是意识的结构和内容。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詹姆斯。观点: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传统流派)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观点:主张研究行为和用实验方法。 ④.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魏特墨、考夫卡。观点: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⑤.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观点:人的行为源于欲望与动机;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人性本善。 ⑦.认知心理学派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6.心理学是通过研究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7.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的维度看,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动态 的)、心理特征(稳态的)、心理状态(暂时性的)。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惧),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兴趣,信念,动机,世界观,需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灵感。 8.认知,情感,意志,简称知、情、意,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①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②.情绪、情感和意志影响认知活动;③.情绪、情感和意志相互作用。 9. 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密切联系。首先,心理过程是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基础;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影响制约心理过程;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就转化为心理特征。 10. 意识即心理,意识是人类独有的。意识是我们现实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前意识、潜意识。 11. 对人影响较大的四种生物节律:①.年节律;②.月节律28天(月亮的圆缺);③日节律(24小时节律);④90分钟节律。 12. 睡眠状态是一种心理现象,有两种状态即快速眼动睡眠和非眼动睡眠相互转换。 13. 唯物主义心理观: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是社会化的结果(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

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形式以及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不仅人有,动物也有; 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4、心理内容:人的心理(意识)包括 个体社会化过程 个体差异 ★二、心理学的实质 1、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人的心理则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2、(1)人的心理、意识是与动物反映形式根本不同的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反映是物质的普遍特性,但非一切反映都是心理。 *肯定心理的反映,有两个含义:第一,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第二,心理是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神经系统,也别是脑的反映机能与产物。前者是从心理的来源与内容来说的,后者是就心理的生理基础而说的。 ①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主观能动性反映 ②动物的反映形式:感受性。 ③人的意识——反映的最高形式。 3、反射 *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在中枢神经下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作的反映 *参与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有机体对外部影响做出反应,大体经历如下神经通路: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1)巴甫洛夫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①无条件反射也叫做生来的反射或种族反射。这些由固定的刺激才能引起的、刻板的反射就是无条件反射,也称作本能。(第一信号系统) ②条件反射也叫做获得的反射或个体反射。这些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后天学习而产生的反射,就是条件反射。如“望梅止渴”、“望而生畏”。(第二信号系统) (2)条件反射不仅有阳性的,也有阴性的。 (3)巴甫洛夫就此还提出了动力定型和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 4、(1)人的心理往往被称作意识。 (2)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反映形式和人脑的机能,它是社会的产物。 5、我国学者根据个体心理发展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综合主导活动、智力和个性特征,将个体划分为:(1)乳 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11、12岁);(5)

土力学地基基础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1、土:是由岩石,经物理化学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形成固体矿物、液体水和气体的一种集合体。 2土的结构:土颗粒之间的相互排列和联接形式。 3、单粒结构:粗矿物颗粒在水或空气中在自重作用下沉落形成的结构。 4、蜂窝状结构:颗粒间点与点接触,由于彼此之间引力大于重力,接触后,不再继续下沉,形成链环单位,很多链环联结起来,形成孔隙较大的结构。 5、絮状结构:细微粘粒大都呈针状或片状,质量极轻,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悬液介质发生变化时,土粒表面的弱结合水厚度减薄,粘粒互相接近,凝聚成絮状物下沉,形成孔隙较大的结构。 6、土的构造:在同一土层中的物质成分和颗粒大小等都相近的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 7、土的工程特性:压缩性高、强度低(特指抗剪强度)、透水性大 8、土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颗粒)、液相(土中水)、气相(土中气体) 9、粒度:土粒的大小 10 粒组:大小相近的土颗粒合并为一组 11、土的粒径级配:土粒的大小及其组成情况,通常以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含量,占土粒总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

12、级配曲线形状:陡竣、土粒大小均匀、级配差;平缓、土粒大小不均匀、级配好。 13、不均匀系数:6010 曲率系数: d30210*d60 d10(有效粒径)、d30、d60(限定粒径):小于某粒径的土粒含量为10%、 30%和60%时所对应的粒径。 14、结合水:指受电分子吸引力作用而吸附于土粒表面成薄膜状的水。 15、自由水:土粒电场影响范围以外的水。 16、重力水:受重力作用或压力差作用能自由流动的水。 17、毛细水:受水与空气界面的表面张力作用而存在于土细孔隙中的自由水。 14、土的重度γ:土单位体积的质量。 15、土粒比重 (土粒相对密度):土的固体颗粒质量与同体积的4℃时纯水的质量之比。 16、含水率w:土中水的质量和土粒质量之比 17、土的孔隙比e:土的孔隙体积与土的颗粒体积之比 18、土的孔隙率n:土的孔隙体积与土的总体积之比 19、饱和度:土中被水充满的孔隙体积与孔隙总体积之比 20、干密度:单位土体体积干土中固体颗粒部分的质量 21、土的饱和密度:土孔隙中充满水时的单位土体体积质量 22、土的密实度:单位体积土中固体颗粒的含量。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学习迁移及促进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迁移及其分类 (一)学习迁移的涵义 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学习的迁移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教育实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2.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 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从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来说,有的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在其形成的认知结构方面,是一种上位结构;有些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较低,其形成的认知结构属于下位结构。纵向迁移也就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个体通过学习所要形成的心理结构是一个网络化的结构,要解决其上下左右的沟通与联系,必须通过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才能实现。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按照迁移的先后,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即后继学习引起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认知结构的变化。 4、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按照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普遍迁移也叫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如果能将习得的原理、态度应用于以后的各种学习情境中,则后继学习将会变得较为省力和有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越基本,则对于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 二、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学习理论不仅要说明学习是如何引起的,学习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还要说明学习结果在今后学习中是如何变化和产生影响的。学习迁移不仅涉及到已有知识经验的变化和应用,而且它本身也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对学习迁移的实质与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学习理论。 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经验贮存于大脑之中,而是最终要将所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去,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但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些经验,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要通过迁移才能实现。已有经验在应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解决了当前的课题,另一方面又使得原有的心理结构更为完善、充实,形成一种稳定的调节机制,广泛有效地调节人的活动,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学习迁移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汇编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研究物性。 2.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学 科性质) 3.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心理学之父)。 4.心理学诞生标志:莱比锡心理实验室。 5.心理学研究中的七大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研究对象是意识的结构和内容。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詹姆斯。观点: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传统流派)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观点:主张研究行为和用实验方法。 ④.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魏特墨、考夫卡。观点: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⑤.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观点:人的行为源于欲望与动机;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人性本善。 ⑦.认知心理学派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6.心理学是通过研究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7.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的维度看,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动态的)、 心理特征(稳态的)、心理状态(暂时性的)。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惧),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兴趣,信念,动机,世界观,需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灵感。 8.认知,情感,意志,简称知、情、意,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①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②.情绪、情感和意志影响认知活动;③.情绪、情感和意志相互作用。 9. 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密切联系。首先,心理过程是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基础;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影响制约心理过程;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就转化为心理特征。 10. 意识即心理,意识是人类独有的。意识是我们现实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前意识、潜意识。 11. 对人影响较大的四种生物节律:①.年节律;②.月节律28天(月亮的圆缺); ③日节律(24小时节律);④90分钟节律。 12. 睡眠状态是一种心理现象,有两种状态即快速眼动睡眠和非眼动睡眠相互转换。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的种类有哪些

第7章学习的迁移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的种类有哪些? 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迁移现象。例如,掌握英语的人学起法语来就比较容易;会骑自行车的人比不会骑的人学开摩托车要容易一些;会拉二胡的人,再学习弹三弦、拉小提琴,也比较容易。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学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常常发生干扰;习惯于右脚起跳的跳高技能对掌握用左脚起跳的撑杆跳高也有干扰作用。这些都是学习迁移现象。 1.从迁移的性质来分,可以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学习珠算有利于心算,掌握平面几何有助于掌握立体几何等,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 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如掌握了汉语语法,在初学英语语法时,总是出现用汉语语法去套英语语法,从而影响了英语语法的掌握,在立体几何中搬用平面几何的“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定理,则会对立体几何有关内容的学习产生干扰等。 2.从迁移的方向来分,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概念,就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产生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如学习了微生物后对先前学习的动物、植物的概念会产生影响等。 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如跳水的一些项目,弹跳、空翻、入水等基本动作是一样的,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中将这些基本动作熟练掌握,那么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可以把这些基本动作加以不同的组合,很快形成新的动作技能。 非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如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各种具体的数学或语文学习中。 4.根据迁移的层次,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也叫做水平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

心理学基础知识(自己整理)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发展概况:美国:初创: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发展:弗洛伊德。成熟:布鲁纳,人本主义思潮,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完善:皮亚杰&维果斯基发展了许多有效地教学模式。前苏联:产生: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步以……命名的专著)。发展: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布隆斯基《科学的心理学概论》;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奋力前进时期注重结合教学和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中国:起源:战国;产生和初步发展:清末随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兴起。第一本译著:方东岳译小原又一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陆志伟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发展1949-1958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59-1966纠正错误;1966-1976文革;1976以来恢复、迅速发展。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瑞士):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认知发展阶段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表象或形象图式,单维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有抽象思维,能进行逻辑推理,多为思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形式运算阶段(11-16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3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4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获得成效的根本保证。维果斯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该过程有四个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内化学说: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能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4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后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4对教学的影响: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此外,他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止局限在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而且开始注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 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人格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月-4自主—羞怯与怀疑;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主动性—内疚;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