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回望青春、祭奠理想

——评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如歌流动的画面、悠远低沉的音乐、步步衔接的情节带给了观众无限美的享受,但却掩盖不住对逝去青春的回望、掩盖不住城乡冲突的激烈,更掩盖不住每个人心中无限的遐想和他们理想的破灭。

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呈献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段夹杂着悸动青春的背叛和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故事,同时还有近乎悲壮的小人物理想。

谈及“第六代”这个群体的电影,总是会联想到城市边缘人、青春残酷物语与无望前程这些既真实又矫揉造作的评价。而在王小帅的这部影片中这些都被完美地诠释出来了。

一、关于导演及其影片

姓名:王小帅

出生年月:1966.01.01

籍贯:上海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作品:《冬春的日子》、《扁担姑娘》、《极度寒冷》、《17岁的单车》、《梦幻田园》、《二弟》、《青红》。其中,《冬春的日子》被英国BBC选为电影诞生100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17岁的单车》入选第51届柏林电影节竞赛片单元,获评审团大奖银熊奖;《青红》获得2005年纳电影节评委会奖。

王小帅一直执导独立影片,从《青红》开始,导演身份从“地下”变成“地上”。

二、剧情介绍及影片背景

现代,北京。贵从农村来到北京打工,他找到了一份快递公司的职业,骑着公司借给他的自行车送快递,每单业务收费10元。等他挣够了600块钱,他就可以买下他特别喜欢的那辆银色山地自行车。贵承受着客户经常的抱怨,努力地工作着。

就在他快要攒够钱的时候,他的自行车丢了。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寻找他的自行车,几经辗转。然后在街上,他看见一个学生骑着它。新的车主小坚说这辆车是在旧货市场上买的,而贵必须要回自行车。同样,要车的过程难上加难,最后两人只好设法共用这辆自行车……

本片为台湾著名电影学者、影评人焦雄屏经营的吉光电影公司“三城记”系列电影之一。“三城记”系列电影结合两岸三地新锐导演,希望为二十一世纪华人新社会树立新形象,以别于上一代华人电影注重悲情及历史回顾。另五部影片为台湾导演林正盛《爱你爱我》、易智言《蓝色大门》、徐小明《流浪到淡水》、大陆导演贾樟柯《上海宝贝》以及香港导演余力为《人民找换》。本片及林正盛的《爱你爱我》为已完成作品并双双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竞赛片单元,本片更获得最佳故事片评审团大奖即银熊奖。

三、关于本片

被情节牵动着,微笑着痛苦着看完了这部影片。回头想来,最为钟情的莫过于那一次次和着低沉悠扬的音乐、用长镜头移动而形成的单车划过的流畅。小贵骑着他那心爱的单车,或匆匆而过、或难掩心中愉悦,却都如诗一般,将石头森林留在身后,渐渐模糊。也许他本就是匆匆过客,也许他本就无法真正融入。

使用长镜头拍摄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影片一开始就使用了一个长镜头。

一方面王小帅作为坚持走艺术影片道路的导演会更加倾向于这种拍摄技法,另一方面本片也属于目前流行的写实风格的电影,长镜头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有利于使观众形成切实的感受,易于形成写实风格。

良好的节奏感,是王小帅的一大特色,他的电影总是在叙述中展现舒缓的诗意。本片较多地使用了跟踪拍摄,在与单车同步移动的过程中使背景形成流动状态,因此凭直觉总能够记起的就是这样的镜头。一方面它是作为一种拍摄技法而存在的,尤其是加入了近似于《2046》的悠扬音乐,万籁俱静,据说这是汪锋的作品,所以与《2046》的感觉很像。但另一方面也许导演的意图正在于表现这种匆匆、这种置身城市之外的匆匆。但总体让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舒缓、悠扬、充满诗意的美。好似所有印象在脑海中飘过、沉淀,留下了思考独自等待。

电影刚刚开始,带着些许期盼。影片的开场令人耳目一新,采用正面的机位拍摄而且距离极近。这样就给人形成一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和紧张的感觉,就如离得很紧和人交谈一样让人窒息。再加上招聘人员的审问式面试,整个电影的基调和主题已经在此时有所暗示。农村和城市的不平等时刻存在,主人公打工过程的遭遇也将拉开帷幕。这种交待是非常必要的,然后进入影片。但首先让我触动的却是字幕之下的流动单车。整部影片的流动便始于此。似天籁之音的笛声掩埋了单车流过的单调,而且镜头从接近地面的角度拍摄,只留下车轮划过的印记,朦朦胧胧、低沉悠远,如史诗一样记录这个社会走过的痕迹。每一辆单车都承载了一段故事,但每一个骑单车的人都只是社会的一分子,对于别人的生活、对于这个社会的状态又有几个人会关心呢?他们漠然的匆匆而过,带有悲壮色彩的故事也将展开!

(一)关于一次次如诗流动的画面

王小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在好莱坞市场化运作的大片充斥全球之时坚定地走艺术电影的道路。他这么想也这么实践着。他认为电影就是存在着这两种形式,他希望通过电影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将最具艺术性和美感的电影呈现给观众。因此,在他的影片中我们既可以领略艺术的氛围又可以看到颇具诗意的画面。

第一次这样的画面出现在公司领导一连串高高在上的姿态之后,镜头从北京市地图拉出,悠扬的音乐就插入进来。贵骑着他心爱的山地车飘扬在首都的大街上,心情的愉悦在脸上绽放。也许他正在憧憬那美好的新生活,亦或是他正在想象一个北京人的未来。在镜头的跟踪拍摄下,鳞次栉比的高楼成为一道道影像,绿色的树木也飞速滑过,只有那永恒的旋律在诉说主人公的心情。

颇为喜欢这样的画面,也许以后还会一遍遍的看,一遍遍的感动,永不生厌。

其实导演是希望通过这种镜头来贯穿整部影片的,这一方面是一个主题的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几次类似镜头都代表了一个新的情节阶段。第二个是他开始工作的象征,第三个是他渐渐接近目标的时候,当然也是他快要开始另一种状态的时候。当一切发生时,来得太匆匆了。贵在痛苦之后才想到要送的信件还没有送,这时出现了第四次这样的镜头,但这次是贵拼命地奔跑、挣扎,没有了单车,没有了轻松和快乐,也没有了音乐的陪伴。剩下的只是急促的呼吸,踏着这城市的夜色,心力憔悴的奔向没有光明的前方。贵没有选择,只有最后一点希望,依然是跟踪拍摄的画面,石头森林划过,划得贵很深很深……。最后面对紧锁的大门,贵欲哭无泪,满是汗水或泪水的脸上折射出发自内心的无奈。看看旁边,空无一人的大街上只有他独自惆怅。在这样的表现手法下,观众的心与主人公一起前进,如亲身经历似的与他一样紧张,一样提心吊胆。剧情的几段波折都会让观众为主

人公揪心,有时忽然想到自己好像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梦中或童年中闪过极度无奈之时的无望。

第五次就是将这种无望继续延续,镜头关注了更为广泛的芸芸众生,表现了每个人的匆匆而过,也似乎展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或闲来散步,或急匆匆而去,亦或艰难的前进,但每个人似乎都在自己的舞台上表演着,且无暇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漠然和这个世界的大似乎都在告诉我们现实的残酷。每一个个体所能代表得真的太有限。

然后利用同样的表现手法将我们带到了另一个主人公面前,所有的快乐、所有的惬意都通过小坚在湖边小路上的飞驰来传递。和着轻柔的钢琴曲,再一次被绿色包围,再一次看到路边景物的模糊。我不得不承认,太多的记忆涌入脑海,太多的影像重叠在一起:那些少年叛逆的爱情,那些骑着单车逆风飞扬的情景,那些血腥的打斗,那些不安和妒忌,那些白雪飘飘和残阳如血,都在不经意间飞出时间的闸门。我也曾放开车把让路人飞过,也曾在自尊和骄傲中放飞青春。少年时代激动过消沉过的回忆一次又一次的被影片中年轻的面孔吸引出来,这些记忆因为画面的冲击而清晰起来,同时又因为画面偏向的蓝色而显得不真实,那种青春时的如花记忆伴着伸展的双臂在瞬间让人感动。因此小坚在湖边伸展双臂飞驰而过的镜头也就成了这部影片的经典镜头之一,成为宣传海报上的主要镜头。那是因为“青春之歌”是人生舞台上的必备曲目。

然后是贵夺回山地车,坚拼命追赶,镜头划过树林……

然后贵再度回到过去开心的单车生活,撞倒了漂亮的“城里姑娘”……

然后贵开心得继续穿行,却在公司门口遇到围追堵截者……

再然后他们达成一项共识……。贵放下破旧的红旗车向前跑去……一如上一次的奔跑,但似乎眼前闪现着点点光明。

于是,戏剧性的情节感染了我。导演共用了七次换骑单车来表现这一过程,夹着一贯的音乐,两个年轻人的生活用一辆单车交织起来了。他们的青春都停驻在灰色的单车上。单车之于小贵,也许是一种生存的艰辛和生活的沉重。单车之于小坚,是一个满足虚荣心的砝码。

最后小巷中的追逐,摄影师的镜头虽然固定,但逃跑狂奔的少年却构成了如血液般令人心痛的流动。那场彻底打碎他们的梦想的胡同追逐战拍得像一场盛宴,揉进了日常生活的场景,淡化了野蛮的血腥味。——或者青春本身就是一场血腥得让人乐不可支的闹剧,他们的愿望和坚持如此脆弱,徘徊在成年的门外,被突如其来的粗暴推倒,磕在了门槛上,马上跌得粉碎。在没有退路的失望和绝望中,小坚和贵分别在不同的时刻举起了板砖,给予了最后一击。但一切已然不能挽回。

小坚遍体鳞伤躺在原地,贵扛着几近散架的自行车走出了镜头,他们曾经交叉的命运走向了分岔路,没有人知道那条路通向什么地方。音乐响起,人流聚集,在人流奔涌的大街小贵坚定地走在,他成为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人。类似的场景可能我们见过很多回,但谁会多看这个人一眼!由具体残酷的故事到我们熟视无睹的大街场景的转换,这个镜头的猛然改变带来了哲学深度的收获:每一个普通现象后面都可能隐藏着特殊的故事与意义,从而传达了这个电影深层的人文关怀。这个画面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处理非常大气。最后,镜头拉向远方,人流涌动,小贵真正地被茫茫人海淹没掉了。

(二)关于本片主题

作为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对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的回归,记录底层生活,

城市化——以对城市的拒绝和出逃完成真正的城市化,这些第六代共同的母题同样贯穿了王小帅的电影创作。和另外一位导演贾樟柯相比,王小帅把关注更多地放在特殊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异化。在本片中,王小帅告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冲突,开始试图进入平民的核心。

他曾经说过:“无论在任何时代,电影,或者说艺术应该都有着其批判的一面。我的作品里一直带有这种情绪,可能带有个人的一点喜欢和眼光。我自己也是这个大时代里的一个小人物。”因此,虽然本片让人不断叩响少年时代的记忆大门,那种朦胧的爱意、咆哮的叛逆、以为理所当然的偷钱、放把骑飞车、血液升腾地聚众打假在眼前流淌,但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却不仅仅是这些逝去的青春。从王小帅本人一次次徘徊在大城市之外的经历以及他作为“地下”导演的关注点来看,本片更多的深层次关怀正是在于城乡冲突的现实以及小人物理想的破灭。可能有很多人倾向于认为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的影片,表现了许多让人魂牵梦绕的少年岁月。但是,从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Beijing bicycle”就可以看出,它完全可以从片名上与十七岁脱离的。因此,这部影片决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青春的纪念,事实上导演只是通过对青春的回望,加入青春到影片中,来祭奠理想。一方面青春年代是最为充满理想的,另一方面从王小帅一贯的批判色彩来看,他的视角总不会停留在一个基本层面。事实上,关于城乡冲突一直是第六代导演的关注点,也一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现实,其中折射的时代变迁、世事苍凉、犹如挽歌的悲壮将继续延续。导演是想通过这部影片来表现这种小人物的命运,表现这种大背景下无法改变的生存状态。农村人来到城市很难融入近来,而城市中的人却也有许多无奈、许多期盼、许多的理想破灭。

电影中,农村少年小贵和城市少年小坚像两条平行线,勾勒出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差异,却因为一辆自行车而偶然重合在一起。对于小贵,那辆山地车象征着一种生存的基石,同时也是通往城市生活的唯一钥匙。而对于小坚,拥有一辆不错的山地车以及不凡的车技,却意味着酷和女生爱慕的目光。王小帅的青春底片,是一幕幕流动的银灰。后工业时代的都市,在每一栋高楼大厦后面,都是灰色的天空和闪烁不定的霓虹。

电影刚刚开始,从招聘人员的“审问”到快递公司经理的“教导”,从公司会计的不屑到小贵在高级宾馆的经历无一不透露出城里人对农村人的不认同。似乎小贵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处处体现。

在破旧的小杂货店里,小郭他们充满羡慕地谈起城市人的不凡生活,镜头随之转向不远处高楼上穿着旗袍的美丽女子,两者之间如此接近又可望而不可及,导演有意安排的这一画面无疑是在告诉我们,城乡之间的距离远不只是金钱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巨大鸿沟,那个仰视的镜头在精神上的象征意味尤其明显。在电影的结尾,那个遥不可及的旗袍女子被证实其实是一名保姆,喜欢偷偷穿女主人的衣服高跟鞋上街,结果被主人发现而扫地出门。身在城市之中,却不属于城市,这种被城市所拒绝的体认潜伏在小郭和所有同类人的心里,使得电影在小郭的部分始终笼罩着一丝沉重。

这部影片在本质上是批判社会现实的,而它又借助了如歌的青春,借助了城乡矛盾。小贵是向往城市的,小坚是向往自尊的,而他们又都有着自己钟爱的女孩,而最终他们各自的理想却都破灭了。小贵的城市梦想在小巷中粉碎了,心中女孩的美好形象也在空中飘落。小坚的自尊和爱情也渐渐丧尽,留在空巷子中的只有血腥一片。同时,在这部影片中,周迅饰演的女孩作为一个进城打工的保姆其实她的城市梦也破碎了。这种无声的粉碎是太过残酷的,似乎影片中每一个有

梦想的人都将收拾残局,留下叹息一片。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回望青春,让那白衣飘飘的年代有所保留。还有祭奠理想,让每一个有理想的人不要心灰意冷,尽管这样的理想在业已形成的格局面前脆弱不堪。

青春,只为了这两个字,就构成了热泪盈眶的理由。

而小人物的理想也在一次次挣扎中呼吸困难,怀抱理想和信念的人们在黑夜中摸索前进。在看不见尽头荒草丛生的铁轨上,在废弃空旷的工地和地下停车场,在黄昏阴影笼罩下的胡同深处,在汹涌的人潮中,被远远地抛出去,带着倔强的狂热,或者羞涩,或者暴戾,落在一个没有办法承载它的重量的点上,迸出微弱的光芒,然后,滑入虚空,祭奠理想!

2020年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视听语言分析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视听语言分析 影片改编于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这是一部反映人性欲望之中各种极致境界的电影,它同时具备让人心驰神往的梦幻色彩、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一种精致的黑色幽默。 电影的名字是从《圣经·旧约》里来的:"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姜文说,他觉得很像这个电影的味。时间流逝,生命交错纠结,在漫长的生命环节里,每个人都只是一瞬间。 姜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影片分为四个段落,每段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述,他在努力营造一种酒醉般诗意化的氛围,一切画面都是无序的,时间是散落的碎片,情节是随意拼贴的段落。 台湾影评人焦雄屏对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的评价是:“这部电影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几乎像《达芬奇密码》般繁复,一旦找到关键,就觉得此片非常清晰和令人震惊。”因此,这就涉及如何在这样一种断裂的话语中解读个中语意的问题。这四个独立成篇又互相关照的段落分别是疯、恋、枪、梦,即疯狂与执着、荒诞与尴尬、冲突与毁灭、生命与希望。其实。我们不妨从视觉和听觉的表达方式上去理解和感受影片的魅力。 第一篇——疯狂与执着 拥有一双美丽且灵性大脚的疯妈从影片一开始就执着地爬树,执着地呐喊,执着地刨石头、执着地重复那首"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执着地为儿子搭建起了一座她认为最安全的世界。

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汇聚着她的爱,别人都以为她是疯子,然而隐藏在疯子外表下面的却是那种对于信念的执着。因为别人也不是什么都懂。 在视觉上的表达,首先,所有的色彩都是那么纯粹和饱满,那 么直接刺眼。天空是纯纯的蓝,草木是油油的绿,泥土是生生的红,没有搀杂任何灰调。很单纯,有味道。其次,在光影的处理上也是采用了有力道的光线,把人物处理得棱角分明,对比强烈,没有柔和的过渡。有的是鲜明与对立。最后,片中出现了大量破碎化的视觉印象,破碎的镜子、破碎的照片、破碎的碗碟、破碎的算盘,这些都暗喻出了主人公的脆弱。疯妈最后也破碎地、空空地漂走了。 第二篇——荒诞与尴尬 在某种历史语境下,人们的行为总是表现出无法言表的荒诞与 尴尬。在影片第二段中,以黄秋生扮演的小梁为视角,目睹了一幕幕真实的却又荒唐的戏剧化事件。当激情遭遇压抑,当真诚遭遇虚伪,当欲望遭遇名誉,当明亮遭遇黑暗,小梁突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很陌生,于是,他选择很潇洒的"离开",但也许这并不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在视觉上的表达,首先,运用了忽明忽暗的、晃动的、压抑的 光影,调制出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矛盾的味道。其次,色彩基调保持了一种黑白混合出的暗灰色,是人物内,心的写照。 在行为上的表达,比如,像芭蕾舞者一样在揉面,像冲锋陷阵 一样挥舞手电筒抓流氓,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坦然死去,以及用瓜果蔬菜作为祭奠的葬礼等等一系列荒诞的行为。还有,揉搓的面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范文5篇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范文5篇 十七岁的单车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我看了以后感触很深。崔林演的太好了,他真的和小贵很像。遭遇值得同情~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故事叙述一个从外地到北京讨生活的年轻人,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快递工作,但他没有单车,只好由快递公司提供,每个月扣钱;等到最后一个月扣钱全部结束,单车正式成为己有的那一天,单车被偷了。 影片的开始在快递公司经理带有傲气和鄙夷的问话中展开。而那些乡村孩子们用我们看来很搞笑的话语回答。这就表明了影片是志在表现城市人与乡村人的不同生活和精神面貌的。电影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剧情发展及其吸引人,年轻人遍寻不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了单车,这辆单车被另一个年轻人从二手市场买得,快递小子决定用最原始的办法解决问题,将自己的单车偷回来;但另一个年轻人不甘心自己买的二手单车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讨回单车,最后的结局更是令观众意料不到,印象深刻。 影片中的主人公小贵,乡下来的穷苦孩子,和哥哥一起在大城市里生活。而公司发给他的那辆自行车是他能生活在繁华中的唯一工具。这辆自行车给他带来了物质的需要。但是他却十分的艰苦。影片中多次出现他擦汗的镜头充分的说明了这点。这里影片也给我们提出了一

个疑问,如果没有了车小贵会怎么样?接下发生的一切给了解答。在另一方面小建,一个从小生活在大城市下层的穷小子。但是他却有着大城市人拥有的帅气和阳光。他很向往富裕的生活,而自行车是他拥有他梦想的唯一途径。而在两个唯一中。导演很好的展现了他的艺术手法。一个乡下孩子一个城市孩子因为一辆自行车相交了。 一部单车就是他生存的工具连接起了一段段的生活,一个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男孩,那单车就是他对未来的希望,所以,为了自己的梦想,他拼死保护,即使趴下也要抓住车子!坚子,一个脆弱、敏感、自卑的孩子,在一个重组家庭中长大,没有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所以急切的渴望在同学、伙伴、喜欢的女孩面前展露自己,得到他们的称赞和爱,所以他才会为了一部车而偷钱、打架、、、故事中的人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的努力着,但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太少太少了,没有帮助,没有关爱,只有无情的冷漠和羞辱! 影片在揭露下层人悲哀的同时,也揭示了现代年轻人的最明显的特征:冲动和迷茫,成长的挫折和错误,使人迷茫失去理智,进而产生冲动,影片所有的人物和矛盾都围绕这样一个单车两个17岁的年轻人展开。单车是他们共同的迷茫,使他们产生一致的冲动,最后同时表现出现代社会现实压迫下年轻一族的本质特征。因为单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可以帮助影片从一开始就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而后人物的对话,行为也都非常的真实,影片中几乎没有太多的语言,都是通过真实的动作,最朴素的表情,朴素到连一点表演的雕饰都不存在,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影片好,不是胜在演技,而是胜在自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主要围绕进城打工的农村少年小贵和学生小坚两人之间关于单车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以下的观后感一起来了解这部电影。 这是一篇很写实的电影,想到当年我十七岁年少不更事的场景,轻狂又脆弱的心。但总的来说,看完电影后让人感觉,生活在这个重压下社会的无奈,为了感情和物质方面而丧失了人的善良。 它给我们带来不仅仅是震撼,仿佛昨日,十七岁,原来有人这样走过十七岁。一部关于青年人的影片,也属于我们青年人的影片。它为我们展示了我们青年人身上却经常被我们忽略的东西——那就是执着,青春的执着。 看了不少电影,常常对喜剧片和战争片,甚至是所谓的大片,看后不知所言,或者说知其所言,但不知其有何作用。这部片子简单而不乏对社会有讽刺之意,我们可怜着剧中人,可真正的造孽者是一个层层相压的体制,是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 这部电影有人很早就给我推荐过,当时不以为然,所以一直没有机会看。这次终于看完了,挺有感触的,心里似乎总有那么一样东西被紧紧抓住了一样。在百度上查了一下,原来这部电影刚上映那段时间被禁播了,细查一下原来是所谓的影响当时的“和谐”,不想多说,只是觉得真正的好片

是为时代而作,为人民而作,而不是讨好那些无聊人的欢心。 一辆车,是他在那个城市生存的希望,虽然仍然是生活在那个城市的最底层,可是他很满足了。他不明白这辆单车对另一个男孩子的意义,他只知道,它是能令他在那个城市生存下去的唯一的希望,于是,他抓住那辆单车,紧紧抓住,不放手。少年的单车不只是单车,它是一个男孩的自信,一个男孩的希望。一个荷尔蒙在体内喷发的年龄,凶猛而脆弱,张扬而又自卑。一辆单车引发的血案即真实而又虚无。 因为一辆自行车让小贵和小坚两个看似不同社会阶级层面的人相识了,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小贵和小坚交换车子的那个片段,就像是无声电影,背景音乐也很有感觉。最后小贵扛着车子走的那段慢镜头,和城市的人流和车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仅是为了很多人不看在眼里的山地车,他却需要付出那么多。很深刻,想必也是反映了现实吧,想必当时的此片被禁也是因为把现实描述的太残酷了吧。不管哪个阶级都想把现实描述的理想化一点,幻想生活总是美好,牛奶加面包。 在电影中有一个镜头——痞子男们追着小贵小坚急速的穿梭于衰旧的胡同中,下棋的大爷们无动身色,巷头的大妈寻眼望去,仿佛看着一场和自己毫无关联的戏剧,孩子们看看大人后也一样冷漠,甚至连一点惊慌都没有。这是冷漠,是习惯后的冷漠。

《邪不压正》观后感

《邪不压正》观后感 (一)姜文,还是那个姜文 没上大学之前,我是完全不认识姜文的。 我是在咸阳的一个小镇上长大的,小镇上传播最广的文化产品 就是录像带和后来的盗版光碟,记忆里录像厅老板总喜欢干一些涉及某种颜色的勾当,小学放学路上经常会碰到录像厅被本地派出所扫荡,装了一车的录像电视和录像带不知最后被拉到了什么地方。盗版光碟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我关于初中时代的记忆,那时门前修车行的伙计与小镇音像店的老板相熟,每次晚上忙完修车活计后都会去音像店揣上几张盗版光碟回来,初中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的命运就是初三退学找个中专技校混上两年然后去社会上打工谋生,所以对学习很不在意,与修车行伙计一起看盗版光碟便成为我那时最大的乐趣。盗版光碟很容易划花,看到划花部分时只能快进而过,那时候看的最多的是香港电影,古惑仔、刘德华、成龙、周星驰、周润发等各种新老电影在那时泥沙俱下,看完一乐就蒙头大睡,第二天上学补觉然后回来继续看盗版光碟。唯一有一次是跟着我姐在隔壁大哥家看完了《泰坦尼克号》,隔壁大哥那会上初三,光碟是从语文老师那儿借的,电影从下午放映到了黄昏,春天的屋外下起小雨,房间里的光线很暗,我深深地为杰克和露丝的爱情而打动,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电影原来可以那么美。

由于缺的基础太多,我最后上了一个文科大学。文科大学课程 的特点就是脱课,很少有老师会一板一眼的严格按书本内容进行教学,老师经常会跟你侃上三节课的《三体》和十一维空间,或者在编程课上打开大智慧软件教你如何看股市涨跌和分析K线图,或者跟你乱侃一学期的历史八卦,姜文也就是在这些脱课中被老师介绍到了我的世界。 所看姜文的第一部电影是《让子弹飞》,影片伴着那年QQ、人人上流行的段子“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有人告诉你挂科”传播的很广。后来大学里为打发时间又看完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鬼子来了》,《一步之遥》是上班后从网上down下来 看的,算上《邪不压正》,姜文导演的六部电影一部也没落下。六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至少看过三四遍了,那是一个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北京的故事,有关青春、有关爱情、有关背叛,电影就像一面镜子,伴着那年夏天灿烂的阳光,总是能让人在里面看见自己的影子。 《邪不压正》也是一个发生在旧北平的故事,剧本取材于张艾 嘉那旅美叔叔张北海所写的《侠隐》。电影上映后,多数影评都提到《邪不压正》失去了小说《侠隐》中老北京的韵味,彭于晏美国阳光大男孩的气质和一口台普让人脱戏。对比票房强势的《我不是药神》

十七岁的单车鉴赏

中国第六代导演群体特征 这一群体成长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年代,此时正值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初期,他们在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接触到大量国外电影理论。第六代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现实过程,所以,他们的观念和作品内容都较前几代导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影片没有通过制造幻觉的快感向市场妥协,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更显出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真诚。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都市、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繁在影片中亮相;在叙事策略上,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经历,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王小帅 王小帅最早的作品《冬春的日子》,这是中国最早的“独立电影”之一,导演自己筹钱拍摄,并完全脱离了中国电影的发行与放映体系。他的作品中,《十七岁的单车》《极度寒冷》是体制外的“地下作品”《梦幻田园》《扁担姑娘》是体制内的作品,《十》也是一部书写“残酷青春”的电影,但是比起第六代导演的同类作品来,这个作品显得格外质朴,它的主人公不是“文艺青年”,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有着一个普通的远望:拥有一辆好单车。但是困难的家庭生活、恶劣的生活环境,却经常地摧毁少年的梦想。其中体现了青春期的暴力、爱情与虚荣心。都显得可感可触,而不流于自恋式的呓语。《梦幻田园》基本上不能反映王的创作风格,而《扁担姑娘》中可以看到艺术观念带有妥协的痕迹。 《十七岁的单车》影片赏析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讲述了一群少年在花样年华的时期里难忘的回忆。《十七岁的单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到北京求业,然后终于在一家快递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干了一个月终于赚到了一辆自行车,就在最后的那一天自行车却被偷了,年轻人每天去寻找,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发

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生与死 ——姜文电影《太阳照旧升起》观后感 每当我想看电影,但又无影可看时,我就会再看看姜文的《太阳照旧升起》。我认为这是最近十多年以来公映过的最好的国产片之一。没必要说那绚丽的画面,也没必要说隐约着的象征,单是故事中的留白就时时引诱着我回味。 我想,或许正是因为太多的留白让大多数观众看得不知所云吧!又中了那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觉得电影大概讲了三个爱情婚姻悲剧。每一个悲剧都有意味深长的留白。 第一悲剧:小队长的“疯妈”。疯妈的丈夫是志愿军出身。“那支队伍最心爱,他不心爱。”他的枪越来越短,表明他的官越做越大。这个官员在疯妈读书的学校做英雄事迹汇报时,看上了她:“我在给一千多人讲话,但我的眼里只有你。”他在千人众目睽睽之下只和她握手。他经常写信给她,说了很多“疯话”。最后带着枪,带走了她。很明显,她也深爱着他。可是他为什么要带枪?这是一处暗示和留白。她最终跟他走的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后来,他们在一起了。再后来,他去了西部,和苏联人一起工作。她怀着后来的小队长,骑着骆驼,穿越沙漠,找到了他工作的地方。一位俄罗斯大妈告诉她,阿廖沙(俄1 / 5

大妈不会说中国人的名字,把他称为阿廖沙)和娜塔莎相爱,事故中双双遇难。她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三束颜色不同的年轻女人的头发。她不相信他死了,她说:“你去找其他女人了,没必要用这样的方式跟我撒谎。”她带走了部分遗物,在火车上生下了将来的小队长。在孩子成人后,她疯了。“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她最终无法忘怀。先是疯癫,而后穿着他当年穿过的军装和儿子深情告别。儿子发现母亲整整齐齐的衣服漂在河中。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疯妈是自杀了,还是脱下丈夫当年的军服,离开丈夫的老家,去找他去了?这又是一个难以琢磨的留白。“昔日已乘乌鸦去,此地空余乌鸦楼。乌鸦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疯妈用方言朗读的诗句既是对其丈夫一去不复返的怨恨,也一语成谶:自己也一去不返,空留下那套飘在河上的军衣。 第二个悲剧:梁教师的悲剧。梁教师是东部某学校的大众情人。食堂里五个女工都喜欢他,以不由自主的手舞足蹈为梁教师的歌唱伴舞。这引来了一个内外俱丑的女子的爱与恨。这个女子,哪怕是听到梁教师的粤语骂人,也感觉自己突然长大了,懂得了爱与被爱。她爱梁教师爱得疯狂,爱得斯文扫地。在电话中她以当时人们无法转述的粗言秽语骂那五个女工。学校的校医林大夫也爱上梁教师,也爱得近乎疯狂。一场露天电影改变了梁教师的命运。稀里糊涂中他成了耍流氓的嫌疑。故事发生在1976年。那个年代,比流氓罪更高的罪也就是反革命了。生活作风问习题是仅次于革命立场的大事。梁教师最终2 / 5

小人物大社会——对《十七岁的单车》评析

小人物大社会 ——对《十七岁的单车》评析 摘要: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十七岁的单车》通 过两名少年深刻而贴切地揭示了强大社会机器面前, 底层人的卑微的期冀、无奈的 柔弱、乏力的挣扎和深切的绝望。这份异己感的披露, 是最柔和也是最尖锐的批判, 也是最有用最无效的批判。 关键词:十七岁的单车;大社会;异己性 十三年前,《十七岁的单车》获得第51 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团银熊奖时,有人拿它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维托里奥的最著名作品《偷自行车的人》相比较。导演王小帅说, 两部电影同样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 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 对当时的意大利或现在的中国都有其意义。不就一辆单车, 至于么? 至于在影片里, 单车不仅仅是一个道具。从头至尾, 是它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是它牵扯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也正是它自始至终掩盖着什么也揭示着什么, 尽管它一声不吭, 默默地享受或者承受着呵护、寄托、寻觅、抢夺乃至蹂躏。然而, 被寄托、被寻觅和被蹂躏的, 仅是一辆单车么? 影片中, 小贵以那股“秋菊打官司的劲”“轴”着那俩单车。在派出所门口, 老板嫌恶地说“为了一辆破自行车, 值么? ”他永远不会知道, 也不会体会到自行车对于小贵的重要性, 不会体会到小贵的感受。对于小贵, 这不仅仅是一辆自行车, 而是一份工作, 是在这座城市里生存下去的唯一凭借, 是实现他那奢侈梦想的唯一入口。与小贵同龄的城市男孩小坚, 失去了单车后, 自觉失去了与同伴们交往的资本, 敏感的用冷漠将自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 当女孩安慰时说:“不就一辆自行车, 丢了就丢了, 至于么。”小坚异常生硬地回答, 至于! 正如快递公司老板永远不会明白一辆自行车对于小贵的意义一样, 女孩也不会明白这一辆自行车对于小坚的意义。无论对于农村少年小贵, 还是对于城市男生小坚来说, 单车都被赋予了某种超乎物外的意指, 成为生存的凭借, 成为自尊的寄托。无法割舍的, 却是注定要失去的, 冲突不可避免, 争夺由此展开。 本来就是我的 从小贵老乡发现这辆单车之后,小贵和小坚围绕它进行了五个回合的争夺之战。在追讨单车的过程中, 小贵一再选择的方式近乎于“偷”——当然, 在他自己心目中乃至在观众心目中, 不会有人认为他是小偷, 因为有一个观念是始终被认可和强调的: 本来就是我的。而小坚选择的方式则近乎于“抢”——当然, 在他自己及其同伴心目中, 这抢却是十分理直气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1、詹姆斯.M.凯恩《邮差总按两遍铃》詹姆斯.M.凯恩的《邮差总按两遍铃》以及《双重赔偿》都是经典的黑色小说,而前者更加出色,可以算是最具文学性的类型小说之一,同时极具宗教感,饱含怜悯。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情侣,几乎带着一种天真,笨拙的杀了人。而当人犯下罪行之后,上帝便远离了他们,爱与信任皆被摧毁。结局让人难过:爱是如此无力,脆弱的人通不过考验。 2、约翰.勒卡雷《柏林谍影》约翰.勒卡雷的小说《锅匠、裁缝、士兵和间谍》以超级豪华阵容拍成电影之后,再次唤起了读者对他的阅读热情。在《柏林谍影》中,著名的史迈利还只是一个幕后人物,主角仅仅是个无名小卒,一个落魄的间谍,他所献身的东西那么虚无和不可靠,而意料之外的爱情也成了陪葬品。冷酷,无情,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柔。 3、安吉拉.卡特《明智的孩子》安吉拉.卡特是文字上的“朋克女巫”,语言和情节皆很奇诡,汪洋肆意。这本书算是最成熟最好读的安吉拉.卡特作品了,疯狂而快乐的两姐妹的家族史,开头就很棒:“大家早,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朵拉.欠思。欢迎来到错误的这一边。”错误,毫不在意的各种错误,疯狂又快乐。顺带提一下:这本书经常被称作女性版的《百年孤独》。 4、保罗.奥斯特《隐者》还是应该读一读保罗.奥斯特的,他就跟村上春树一样,让你知道所谓“讲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是比“写作能力”更需要天赋。他写得不是那么经典文学,但他大部分的书都非常好看。有些破绽,当然,但还是很好看。这本《隐者》算是写得相当成熟的一本了。

5、劳伦斯.布洛克《八百万种死法》不能不提劳伦斯.布洛克,他塑造的酒鬼侦探马修的形象,简直像是行走在黑色纽约的一个潦倒诗人,又带着轻微的血腥气。《八百万种死法》是他最经典的代表作,也最好看。同时,这也是写给纽约的别致情书。 6、杜鲁门.卡波特《冷血》杜鲁门.卡波特在《冷血》中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毅力,以对细节和情绪无可指摘的斤斤计较,写出了这本恰似虚构小说的“非虚构作品”。他对凶手人物命运的情感投入,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凶手形象,也成为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推荐一读再读。 7、丹尼斯.约翰逊《耶稣之子》《耶稣之子》里面的主角无一不是瘾君子、底层人士、罪犯……那么绝望但却毫无自怜,极其冷静。这本薄薄的小书让威廉.巴勒斯的《瘾君子》显得不够洗练不够浓缩不够带劲。 8、荒木经惟:《东京日和》奇怪的是,著名的摄影师们往往写东西也不错。森山大道、荒木经惟以及杉本博司都出过随笔集,大概文字和图像这两种表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当一致的部分。这其中最有名的大概是《东京日和》,还曾经被拍成过电影,弥漫着感伤。他写道:“妻走后,我只拍天空。” 9、村上春树:《远方的鼓声》村上春树是超一流的游记作者,很少有人能把游记写得如此私人又如此有趣、娓娓道来,栩栩如生,而且还很励志。这本《远方的鼓声》我出门总会带着,随手都可以拿起来读,读了无数遍也不厌倦。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800字左右范文赏析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800字左右范文赏析 《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讲述17岁少年在北京送快递的故事,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800字,希望你会喜欢!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800字:底层青年 整个电影讲的是底层青年失落的梦想,好像说的太大了,本来从小事就可以想到大事。 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孩,也不小了,十来岁,在快递公司上班,哪个年代还是骑着自行车送快递。他想要一辆自己的自行车,达到了快递公司的要求就可以了。 谁知道在一次折腾的送快递中,自行车被人偷了,所以梦想也就破灭了。幸好,快递公司的老板还算通情达理,没追究他的问题。还说如果能把自行车找回来,那之前的条件还算数。于是他的心里就只有这一件事,当时他的家庭负担不起。现在看来是一件小事,当时可是大事。他心里一直存着这个事,于是第一次就想着偷一辆,结果因为太笨拙,被管理人员用电筒一照没吓跑,于是就扭到了派出所。 还是经理把他提出来的,后来又试着偷车,这次骑上车只顾得往前骑,后面第二主角就在后面撵着。有一点就是,这个男二号跑的真是很快,一直紧追着不放,这速度可以参加运动会了。本来要跟女主角接吻,结果出了这个事,撒腿就跑,最后车弄回来了。可是他跟朋友玩游戏去了,女朋友都不管了。 男主角是个木讷到极致的人,尾随着男二号,知道了他在哪儿,

接下来的氛围就好像是犯罪片一样,找到之后把车送给了快递公司。在旁观者看来,这只是执着于微不足道的小事,竟然用了这种手段。这种小事在他自己看来就是天大的事。这种人最容易钻入牛角尖走不出来,导演明显是用了贴近现实的事,想说点有深度的事。 男二这车其实就是在二手市场买的,买的小偷偷来的车,男一的车,自行车,那时候都时兴玩自行车,男二偷这个也是为了讨好高圆圆。结果呢,车没了,高圆圆就跟了玩车最好的一个人。后来找几个哥们把男一打了一顿,车又弄来了,结果呢,已经不能挽回了。 这个高潮部分呢,就是因为男一终于开窍了,你在自行车上做了记号,还知道男二的家,知道了找他家长。后来男二和他哥们,也就是同学,一直找这个男一,讲道理,撕拉扯拽。这边有个主意,这车呢,我哥们花五百买的,我不管车是谁的,我朋友花了钱,你给我五百,车给你了。还是不行,结果呢,商量商量,一人骑一天你,就这么找吧。 就这一段还有点意思,对了,忘了还有周迅了,一句话没有,片中出现了几分钟,因为被男一骑自行车撞了,有了点交集。设置了这个角色为了什么?原来他不止这一个理想,没事每天看看周迅在她那豪华的家走来走去也是一种乐趣。后来理想破灭了,周迅不只是因为漂亮被男一和朋友仰望,后来发现只是个保姆,偷主人家的衣服拿出去卖,层次的优越感存在于很多方面。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800字:渴求

经典电影作品赏析读解教程教学大纲

《经典电影作品赏析读解教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学分: 2 先修课程:影视作品分析与鉴赏 适用专业:表演戏剧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涵盖了传播学和广播电视、文管、编导、戏文等专业。本课程主要以电影史为编写纵轴,以类型片与艺术片为编写横轴,纵横交叉,分别从叙事造型、声音画面、时间空间,蒙太奇、长镜头以及符号学等几个角度,分析鉴赏了中外经典电影二十余部,既可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对电影艺术本体、电影发展脉络有较清晰的认识,也可迅速掌握电影赏析的方法及要领。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影视作品的创作技巧,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对影视作品的创造力和表达力;从学科概论的视角,对本课程所涉及领域的内容、方法、成就和发展情况作相应的了解,初步构建专业基础;二是提高学生对经典电影作品的鉴赏力和分析技能,为新世纪的影视创作与批评领域培养专门人才。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前言 第一章电影是叙事与造型的结合 1.教学基本要求 (1)明确为什么说电影是叙述与造型相结合的艺术; (2)举例说明结构在影视剧中起着什么作用; (3)明确为什么说改编意味着全新的创造。 2.教学内容 (1)电影是用画面讲出来的故事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作品《印第安纳·琼斯与失落的约柜》赏析 (2)人物是影视作品的核心——对影片《生死朗读》中汉娜形象的分析 (3)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式结构典范作品《魂断蓝桥》赏析 (4)结构是支撑全剧的钢梁——德国电影《罗拉快跑》结构分析 (5)改编是一种全新的创造——美国电影《特洛伊的海伦》赏析 第二章电影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 1.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电影声音包括的三个方面及其关系;

专业电影影评

专业电影影评 导读: 专业电影影评(一) ——《小时代》影评 2013年6月27日,既之前颇具噱头的超前点映后,新锐导演郭敬明亲手将自己的作品转换成电影正式推上银幕。影片卖势一片大好,但业内褒贬声的激烈交锋却将这样的爱情片变成了战争片。 而这些争执者或许不该忘记,无论什么样的声音,带给商人角度郭敬明的都是票房。 热闹的东西在电影界就是票房。拍电影无论初衷是什么,最终收割的都是票房。所以,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郭敬明把自己的梦幻小说带进了现实理论,这很成功。 总的来说,从电影的艺术讲,从一个故事角度讲,这是一部相当失败的电影。我的评价基于我的双重身份,我是一个影评人也是阅读《小时代》作品五年的读者。 精致的外形与粗糙的刻画是一部电影最为可悲的地方,而电影《小时代》正好是个典范。郭敬明最大的失误在于,在一部电影里太过追求吸金和表现更多东西,这种贪心导致镜头切换过快,忽略观众情绪过渡的时差,使得电影看完后感觉平平,毫无质感。 演员的演技是电影的刻画的核心,此次参演《小时代》的电影演员不能草草定论其演技,但在这个故事里刻画的轻浮虚空,无法深入人心。在其早期的宣传片营销中,可以明确感到演员们尊崇导演的

演绎心态,把角色定位在要刻画出什么人物类型,而不是刻画好什么人物。这是第二失败。 第三,电影情节错位不顺。一个故事就像一股水流一样,自然流淌下来,才会舒服。但《小时代》混乱的穿插虽然可以造成繁复的节奏感,然而其中编排不当严重失去了故事的自然性,变得非常糟糕。 至于价值观的差异,已经超出电影本身,在此不予讨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就一部电影说,一个描绘浮空人物和情感制作粗糙的电影,显然难以让人肯定。 专业电影影评(二)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讲述成长的故事几乎已近习成一个创作母题,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导演都在用自己独到的目光演绎成长的故事。而影片《十七岁的单车》正是王小帅用自己独特的目光对成长故事这个创作母题新的演绎。表现了一种被权力压制下的残酷的青春。 崔林和李滨 影片《十七岁的单车》讲述了外来务工人员小贵和城市居民小坚因一辆山地车而引来的诸多青春琐事以及他们为解决这些事情而做出的种种举动。在影片中,王小帅借飞达快递公司经理的话讲出了山地车不再是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种资本和权力,是农民小贵融入城市生活,为公司赢得良好信誉的资本,更是小坚在同学们面前表现炫耀自己的权力。 小贵作为一个农民工,似乎已经注定了他与城市的格格不入以

鬼子来了影评

鬼子来了 等待多年之后,他带来了《鬼子来了》,这初看是一出荒诞的黑色幽默戏剧,细细品味之后发现了其中的深刻的真实。 中国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有无数经典,但无非阐述的是两个字:英雄! 在《鬼子来了》里面,我们看不到英雄和正义!看到的是生存!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战争中最迫切的不是正义打倒邪恶,不是大无畏精神,而是如何保命如何活下来! 他用纪录片风格的表现手法,给了我们一个荒诞的生存故事,说它荒诞,因为在故事里的每个角色都没有遵循他们应该遵循的规则。他的意思很明显,在那样一种异常的条件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能仅仅为生存而生存。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本来答应好了八天以后来取人,结果此后再就也没有音讯…… 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关的时间一久,村民们便商议将二人处死,以避免麻烦。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求生的机会。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

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 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当欢庆进行到一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于是形势出现突变,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又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 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马大三一人幸免于难。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花屋小三郎…… 《鬼子来了》讲述的就是这一个最直白的话题,生存!蝼蚁尚且偷生,无论村民干什么荒唐的事情,他们无非就是想活!活对于任何生命来说都是最基本的本能!当他们的生命处在最危险的时候,这种本能就成为了最高的利益和最终目的!什么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全部放下了,甚至为了个人的生存利益可以残忍剥夺他人的利益,这不符合我党的教育方针,但是铁铮铮的事实! 对于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八年抗日战争,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一个角度看呢?除了英雄,更多的只是凡人吧……姜文,一个敢于直视历史的这样一个近乎传奇的凡人。

电影《隐形的翅膀》观后感范文400字左右

电影《隐形的翅膀》观后感范文400字左右 电影《隐形的翅膀》讲述的是一个残疾运动员的真实故事。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电影《隐形的翅膀》观后感范文400字左右,欢迎大家阅读! 电影《隐形的翅膀》观后感范文400字左右 刚刚看了一个电影,名字叫《隐形的翅膀》。 一个名叫志华的少女考上了高中,她和朋友们高兴地去放蜻蜓风筝,不幸被高压电击中。经医院奋力抢救,保住了性命,却失去了双臂。志华的母亲经受不住这惨剧的打击,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志华想回到学校上学,可是无法写字做作业,学校没法接收她。面对失学和生活无法自理的艰难处境,志华非常痛苦,想自杀了结一切,是爸爸妈妈的爱唤醒了她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为了重返校园,她在家刻苦练习,脚趾磨烂了,结出厚厚的血痂,终于,她学会了用脚流利地写字,争取到了重新上学的机会。志华参加了高考,虽然她的考分过了线,但因为没有双手又报的是医学专业,她没有被录取。想学医为妈妈治病的愿望破灭了。志华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了好成绩,取得了进军残奥会的资格,但是她的妈妈已不在人世。为了纪念妈妈,志华和爸爸去放风筝,那是一个妈妈为她亲手做的希望她拥有双手的龙风筝。风筝越飞越高…… 她为了能够自理自立,认真的练习各种家务,最终,她学会了骑车,学会了做饭;她刚刚备受一个女同学的冷落,被人说,被人瞧不

起,但她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她为了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能够取得好成绩,不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运动会的游泳金牌... ... 这个女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那么坚强,那么执着,我们也要她那样子不是吗?她是一个没有双臂的残疾人,而我们,是健全的,是健康的,我们还有什么其他的抱怨吗?如果有,那就在我们抱怨的时候想一想这些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残疾人,想想她们,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是完美的,所以,站起来吧,为今后的人生努力吧! 电影《隐形的翅膀》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看了电影《隐形的翅膀》,影片讲的是15岁的志华姐姐在摘取挂在高压电线上的风筝时不小心碰到了高压电,失去了双臂。她就像一只失去了双臂的小鸟一样,惊慌失措。志华的母亲因为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面对失学和生活无法自理的艰难处境,志华非常痛苦,她想到了自杀,这时是爸爸妈妈的爱唤醒了她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没有手,可以用脚!”志华姐姐不仅自己会用脚穿衣服、做饭,还要喂生病的妈妈吃饭,真的很辛苦。但是经过志华姐姐的努力,她终于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了好成绩,取得了进军残奥会的资格。就像这句名言一样“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 现在回头看看健全的我,在生活上不自立,在学习上不积极,真令自己感到惭愧,在志华姐姐的坚强和勇敢面前,我真是抬不起头来。我一定要像志华姐姐学习,因为我已经见识了那”隐形的翅膀”的魔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视听语言分析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视听语言分析 影片改编于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这是一部反映人性欲望之中各种极致境界的电影,它同时具备让人心驰神往的梦幻色彩、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一种精致的黑色幽默。 电影的名字是从《圣经·旧约》里来的:"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姜文说,他觉得很像这个电影的味。时间流逝,生命交错纠结,在漫长的生命环节里,每个人都只是一瞬间。 姜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影片分为四个段落,每段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述,他在努力营造一种酒醉般诗意化的氛围,一切画面都是无序的,时间是散落的碎片,情节是随意拼贴的段落。 台湾影评人焦雄屏对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的评价是:“这部电影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几乎像《达芬奇密码》般繁复,一旦找到关键,就觉得此片非常清晰和令人震惊。”因此,这就涉及如何在这样一种断裂的话语中解读个中语意的问题。这四个独立成篇又互相关照的段落分别是疯、恋、枪、梦,即疯狂与执着、荒诞与尴尬、冲突与毁灭、生命与希望。其实。我们不妨从视觉和听觉的表达方式上去理解和感受影片的魅力。 第一篇——疯狂与执着 拥有一双美丽且灵性大脚的疯妈从影片一开始就执着地爬树,执着地呐喊,执着地刨石头、执着地重复那首"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执着地为儿子搭建起了一座她认为最安全的世界。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汇聚着她的爱,别人都以为她是疯子,然而隐藏在疯子外表下面的却是那种对于信念的执着。因为别人也不是什么都懂。 在视觉上的表达,首先,所有的色彩都是那么纯粹和饱满,那么直接刺眼。天空是纯纯的蓝,草木是油油的绿,泥土是生生的红,没有搀杂任何灰调。很单纯,有味道。其次,在光影的处理上也是采用了有力道的光线,把人物处理得棱角分明,对比强烈,没有柔和的过渡。有的是鲜明与对立。最后,片中出现了大量破碎化的视觉印象,破碎的镜子、破碎的照片、破碎的碗碟、破碎的算盘,这些都暗喻出了主人公的脆弱。疯妈最后也破碎地、空空地漂走了。 第二篇——荒诞与尴尬 在某种历史语境下,人们的行为总是表现出无法言表的荒诞与尴尬。在影片第二段中,以黄秋生扮演的小梁为视角,目睹了一幕幕真实的却又荒唐的戏剧化事件。当激情遭遇压抑,当真诚遭遇虚伪,当欲望遭遇名誉,当明亮遭遇黑暗,小梁突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很陌生,于是,他选择很潇洒的"离开",但也许这并不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在视觉上的表达,首先,运用了忽明忽暗的、晃动的、压抑的光影,调制出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矛盾的味道。其次,色彩基调保持了一种黑白混合出的暗灰色,是人物内,心的写照。

论《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

论《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 由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单车》(又名《北京单车》),在2001年获得第51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演员李滨和崔林获得了最佳新演员奖。然而该片虽然拍摄于2000年4月,但当年电影局以主题过于晦涩为由并未通过该片的审查,导致影片虽在欧洲、美洲、中东等十多个国家公映,在巴黎甚至创下了八万张的票房之后,依然迟迟无法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电影院中放映,直到2004年该片被象征性地剪辑了八个镜头,将片名改为《自行车》后得以获准在大陆地区的影院进行公开放映,《自行车》也成为了国家电影局政策改革后第一部解禁的地下电影。因此,研究《十七岁的单车》的主题思考对于风格了解中国新浪潮电影具有重要意义。 理想与现实,总是令人遗憾地存在着太大的差距。平等,可以是崇高的理想,可以是呐喊的口号;而现实的不平等,却好像是私有制产生以后社会的原罪,无论人类如何努力,它好像挥之不去。人生而相异,所以人生而不平等。于是《十七岁的单车》中小烟纸店的店主反复劝小贵尽量别让城里人看出自己是外地人;而小保姆红琴也总是偷穿着主人家的衣服鞋子,抹着主人家的化妆品招摇过市。人生而不平等,这就是每个青春期年轻人初入成人社会时的原始状态。地域、家世、学历……甚至性别和年龄,所有这些我们所背负的历史,都会幻化成一个个符号标注在我们踏入成人世界的第一个脚印上,并且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未来的成长走向。青春期的少年需要成长,不平等,也许就是成人社会教他的第一课。 一、弱势人群自主的卑下意识 在《十七岁的单车》里,我们看不到对都市繁华景象的展现,故事的主人公或身在城市中,心却苦苦挣扎于城市边缘。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自觉地将自我与都市主流人群区别对待,异地而处,他们毫不怀疑地相信自己与他们是不同的,与他们的高高在上相比,自己是卑下的。“城里人”,对于《十七岁的单车》中的小贵和一直像大哥那样照顾小贵的那家小烟纸店店主而言,是用来仰视和偷窥的对象。也许小贵对这样的仰视和偷窥,最初并没有自主的卑下意识,可小烟纸店店主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他强调他们(城里人)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对他们存有非份的念想,也最好不要让他们看出你是乡下人。在小贵刚刚领到山地车回到小店吃饭时,店主带他一边吃一边从墙缝里偷窥大楼落地窗里化了浓妆,不停地换衣服的女人。他告诉小贵,这个女人就是城里人,“住这么大的房子还不知足,一天到晚的也没个笑脸”。可他不知道就是这个被他认为因为不知足而不快乐的城里女人,恰恰不过是同他和小贵一样,在城里艰难地谋着生计的小保姆。周迅扮演的这个小保姆红琴,总是趁主人不在偷用主人的化妆品,

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1500字5篇

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1500字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让子弹飞》是一部多个层次的电影。下面是网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 这几天终于看了慕名已久的《让子弹飞》,“--电影让子弹飞观后感”。我这激动的心情啊,到今天才平静下来,细细回味着千头万绪的观影感受,在这里抛砖引玉,好好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姜文成了我的偶像,他的《让子弹飞》的确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商业片应有的元素:震撼的大场面、精良的制作、传奇的故事以及明星大腕儿,一应俱全,而且质量上成,真正是让观众过足了瘾啊. 看完后,一直意犹未尽忍俊不禁。某人曾经电话里给我学了一句台词;是重庆话!我就决定看看,确实实至名归!嗯,用一个时髦的词来形容,给力,很给力! 而酣畅的快乐之后,却还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慨,让人久久回味。 当张麻子成功地发动群众,搞垮了恶霸黄四郎,英雄的戏码正上演到高潮,掌声和鲜花都还来不及送上,并肩作战的兄弟却要散伙了,带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奔向繁华热闹的大上海。这一幕,峰回路转,却又似水到渠成----原来并不是人人都想要当英雄的,这世间有远比当英雄有趣得多的事物和生活。也不是人人都拿英雄当回事的,普通人或许更在意的是英雄屁股下面坐着的那把椅子,盘算着把它划拉成自己的财产。甚至,这个英雄本人,似乎也不在乎自己是否成为英雄,

他更乐意享受的,或许是那一刻“让子弹飞一会儿”的率性不羁吧。 然而,子弹终究是要击中目标的,没可能飞个没完没了。再率性不羁的岁月,也是有数的,总会在某一个出其不意地的时刻戛然而止。 列车载着小弟们的欢歌笑语,奔向了他们新的梦想。孤独的大哥纵马随行。不知道他是快马扬鞭奋力追赶,还是驻足目送。惟有《送别》的歌声,余韵悠长。 一丝黯然,天鹰教育网一大学生活网丝怅然,一丝淡然,一丝了然......心中感慨,丝丝缕缕,无可名状。或许只有那温煦的阳光读到了,只有那漫漫的长路记取了,只有那苍茫的岁月懂得了。忽然想起陈奕迅《爱情转移》里的一句歌词:“荡气回肠是为了最美的平凡”。拿来为这个片尾做一个注解,竟也别是一番境界吧。 上网看过了许多关于《让子弹飞》的影评,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种评说纷纭,正是《让子弹飞》在艺术性上的成功所在。好的艺术作品,始终是要说点什么的。或许我是太过感性的人,总是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被深深的触动。 让子弹飞观后感1000字 第一幕出现的是冯小刚葛优刘嘉玲,我看到更多的是他们本人的概貌而不是片子里的角色,他们没有把我带入影片。我心想:可别都打着大腕的头衔在片子里自娱自乐把玩观众埃 张麻子的子弹紧凑地随着马蹄声和配乐一飞出来,感觉立马就变了,我觉得自己非得入戏不可了,但葛优从水里钻出来之后,又把我拉回来一点,不过他随着张麻子上路之后,我的心也乖乖跟着影片上

社交礼仪读后感

社交礼仪读后感 社交礼仪读后感(一) 在学习了《社交礼仪》这门课程后,对礼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得出的相关心得体会。 礼仪是交往中的一张名片 文明友好的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的形象,赢得他人尊重,可以在和谐的交往中得到友谊,在自己奋斗之路上,遇到挫折亦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从而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 正确的礼仪方式让人对自己有了第一印象,就像别人接过名片了解了对方第一信息一样。首先给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分,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增加了“人和”的筹码,所以,要做一个能给别人好印象的人,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做起,学会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理解自己。 礼仪是交往中的一瓶润滑剂 交往是一种互动过程,不当的礼仪会造成气氛尴尬,而友好恰当的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障碍,起到和对方互动的作用。俗话所说的“伸手不打笑脸人”就从侧面反映出懂得礼仪的好处。良好的礼仪方式可以与人舒心的相处,别人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热心,使对方心里感到温暖。

礼仪是交往中的一座桥梁。 正确的礼仪给人传达一种很热心的信息。让人觉得礼仪方式恰当,别人当然非常认可自己,从而为下一步沟通建立一个友好的相处环境,为后面的交流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沟通你我,从自己做起。用热心的利益方式切断隔阂,是敲开心门的敲门砖,打开心门的钥匙,是建立交流,连接双方心灵的桥梁。礼仪要从小处做起,不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在交往过程中,别人可以从微小的礼仪中观察一个人的品德能力,以小见大,就知道个人能力如何了。 微笑礼仪是最佳武器 微笑,自然大方,真诚友善。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微笑礼仪表现心境良好。面露平和欢愉的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善待人生,这样的人才会产生吸引别人的魅力。 社交礼仪读后感(二)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会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作为一名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