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论文: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康有为论文: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康有为论文: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康有为论文: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康有为在近代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从救亡图存的维度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从背景上看,这一理论是康有为亲身体验近代中国社会以及西方国家后所产生的如何使中国摆脱穷困局面,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从内容上看,康有为通过吸收佛教、基督教教义、近代西方进化论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发展公羊学说,依托孔子改制,提出了“三世”依次进化的社会发展理论,并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太平大同社会。从过程上看,康有为的社会发展理论始终贯穿其一生,并指导他的实践活动。在其不断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后,不断地有所突破。从功能上看,虽然康有为的实践活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否定他的贡献与影响。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中的改革思想、“世界化”观念以及为理想持之以恒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英文摘要】As a famous thinker, politician and educator in modern China,Kang Youwei advanced his own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in terms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subjugation and ensuring its survival, when the Chinese nation’s existence is in peril.In terms of the background, this theory is about how to make China delivered from the poor situation and realized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prosperity, which is advanced by Kang

Youwei after his experience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In terms...

【关键词】康有为社会发展三世说

【英文关键词】Kang Youwei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of three phas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目录】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文摘要

3-4Abstract4第一章绪论7-12 1.1 研究背

景及意义7-8 1.2 研究综述8-12 1.2.1 研究现状

8-10 1.2.2 研究思路及方法10-12第二章康有为社

会发展理论的形成12-20 2.1 近代社会的演变对康有为社会

发展理论的影响12-14 2.1.1 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背景

12-13 2.1.2 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13-14 2.1.3 近代

社会的演变对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14 2.2 近代社会发展思想对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14-20 2.2.1 康有为自

身教育的特征14-15 2.2.2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思想

15-18 2.2.3 近代社会发展思想对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的影

响18-20第三章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的主导理念

20-28 3.1 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

20-22 3.1.1 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早期阶段

20-21 3.1.2 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中期阶段

21-22 3.1.3 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晚期阶段22 3.2 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的社会理想22-25 3.2.1 康有为社会发展

早期理想22-23 3.2.2 康有为社会发展中期理想

23-24 3.2.3 康有为社会发展晚期理想24-25 3.3 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架构25-28 3.3.1 变易论

25-26 3.3.2 生物进化论26 3.3.3 社会进化论

26-28第四章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思想

28-38 4.1 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举措

28-32 4.1.1 政治改革28-29 4.1.2 行政改革

29-30 4.1.3 经济改革30-31 4.1.4 教育改革

31-32 4.2 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的运行目标

32-38 4.2.1 《大同书》简介32-33 4.2.2 为何去大同世界33-34 4.2.3 大同世界体系34 4.2.4 如何进入大同世界34-38第五章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与启示

38-41 5.1 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38-40 5.1.1 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对社会实际的影响38-39 5.1.2 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本身的影响39-40 5.2 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的启示40-41 5.2.1 理论创新40 5.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0 5.2.3 “世界化”的理念40-41结语

41-42参考文献42-45附录45-4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48-49致谢49

法社会学论文

论人治与法治 法治,其定义为:国家用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法制变成法治,就要以人们的权利平等、权力制衡、司法、立法和执法相互独立作为前提。不然法治就难以产生社会秩序。法治的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依赖于法律制度与法治的本身的成本与优劣之外,主要就是要看人们的道德水准。不管多么完善的法律制度与法治,对野兽是没有效果的,除非将其杀死。道德水准极低的人们,其行为、其性质接近野兽,其法治成本其高无比。 所谓人治,就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道德高度变为德治,必须以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制衡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的好坏除了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水准外,主要看国家治理的道德水准。只有贤德完善的人作国君,才有上梁正而下梁不歪的效果,社会秩序才会产生。若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道德水准极低,形同野兽,弱肉强食,其人治成本就会极高,其人治也就无效。 一个没有贤君的国家,人治是无效的;一个没有清楚界定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法治是无效的。人治与法治各有优劣,各有不同的前提。一个国家,清一色的法治不好,也无效;清一色的人治也不好,也无效。最有效的治理是要找出人治与法治的最佳比重和不同的适用范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越来越纷繁复杂,传统的经济管理手段越来越不能适应需要,以法治国,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已是势在必行。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为政在人"的积习很深,如果不对人治和人治思想进行彻底的清算,我们很难真正树立起法的权威,所谓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许多问题的是非曲直,不是依靠法律条文,往往得由领导人来裁决,从而也造成了许多问题上争论不休。作为一个封建统治历史悠久的国家,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有些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了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这种家长制作风,除了使个人高度集权外,还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家长制就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种陈旧社会现象,是人治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人治,最基本的特征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超乎社会之上,处理事务和管理社会生活,完全以个人的意志、愿望、能力、政治素养、知识水平、道德品质为转移。实现这样的统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很强的专横性。 人治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历史上看,就是每朝最高统治者无一不总揽全国军事、政治、经济、司法大权,所有政事听凭这个人独断专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唯予一人有佚罚","听予一人之作猷","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历来的君主帝王一再削弱宰相的权力,致使"三公九卿,形同虚设"。人治的另一个特征,是实行"亲贵合一"的组织原则和推崇"忠孝"思想。由于皇权至高无上,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皇族和外戚分享着特殊尊荣。汉、唐、明等朝代都有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现象。"任职终身"、"荫泽子孙",是人治的又一特征。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政治的变故和权力的倾轧外,没有哪位皇帝是活着时就主动让位的。至于每一朝代的各级官吏的选拔和委任,无论是分封制、荐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是后来的科举制,几乎无一例外地保障他们终身乃至世代为官的特权。人治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常常混淆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以礼断狱"、"以言代法"、"以人代法"、"重德轻刑"。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解决"人治"问题上采取了各种措施,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人治和人治思想依然有它的市场,人治是中国经济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经济现代化要求必须实行法治,彻底摒弃人治。法治是近代大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近代西方的法治,推动了西方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 通过十周的学习,这门通识课让我获益不浅,在老师的讲解和同学小组的合作讨论下,我了解并知道了许多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以及东西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在学习中,我重点了解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与前景。在这里我谈谈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的了解以及对其背后的不足的一些看法。 一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把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形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综合国力也显着增强。 二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开放的世界需要中国必须开放,它符合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规律,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挨打。我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既对所有国家,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开放。开放不是依赖别人,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所利用。政权在人民手中,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巨大的发展。开放市场,引进外资,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市场。邓小平就说道:开放也是改革,不仅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当中国的经济体制前进一步,就会遇到旧开始朝经营权不断向地方和部门分散,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段扩大、管理手段更加接近国际通行做法。尤其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发展与转型,通过融入国际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生产体系与价值链创造,中国已经演变为全球的制造与贸易中心,并在2009年成为世界出口与贸易盈余的第一大国。在这一期间,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继续在总体上保持了开放与自由化的趋势,不但履行了中国加入WTO所做的非歧视待遇与市场准入的承诺,而且在实施区域经济与贸易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公

经济社会学论文

前不久,就有报道称,一款在伦敦售价3.81美元的星巴克到了北京价格变成了4.81美元,提升了26%。而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纽约、伦敦这些城市。报道还引述专家的说法称:综合来看,美国一杯星巴克咖啡的成本不会低于中国,而中国却售出了更高的价格。 报道还以星巴克2013财年第二财季报告佐证星巴克在中国的高利润率,该季度星巴克中国/亚太地区营业利润率远高于欧美地区,甚至是欧洲等区域的16.8倍。 百度星巴克历史 星巴克咖啡是1971年4月由J. Baldwin,G. Bo wk e r,Z. Sieg三人共同出资成 立,其原先仅仅为一家位于美国西雅图派克地市场的销售咖啡豆、茶叶以及香料的 小型零售店。1983年,现任的星巴克总裁霍华德.舒尔茨,当时星巴克的一名销售管 理人员,在他的一次欧洲之旅后,决定将意大利式咖啡馆的饮品以及相关经营模式 引入美国。但其经营理念与星巴克高层发生冲突,舒尔茨于1985年离开了星巴克, 自立门户开了一家意式的每日咖啡馆,使用星巴克烘焙的咖啡豆来制作意大利式咖 啡。而到了1987年,星巴克发生财政危机出售,舒尔茨筹资购买了星巴克,并且将 其改名为星巴克公司(Starbucks Corporation)。从这个时候开始,星巴克才逐渐 从西雅图的小咖啡烘焙兼零售商,逐渐发展为目前全美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不仅如 此,美国人喝咖啡的习惯也随着星巴克的崛起而改变:由原先淡如水的美式咖啡逐步改变到偏好到星巴克式的重烘焙式咖啡。星巴克自1987年转型为咖啡专业连锁店 后,便不断向西雅图以外的地区发展,并且和不同品牌进行策略联盟以扩展其在北 美的版图。从1987年到1992年六年的时间之内,星巴克就由原先的11家连锁店扩 张到190家的庞大规模。星巴克的总收益也同样反映了这种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 以1987、1990和1992年这三年为例:其年度总收益在1987年仅为一百三十万美元, 到了1990年就发展到四千万美元,而到了1992年其总收益高达九千二百万美元。 不仅如此,到了1992年星巴克的股票开始在华尔街上市,由于其股票市价稳定及高 收益性,博得"星钱" 之美称。之后星巴克继续高速扩张,到1999年底时,其在美国的连锁店就已经高达2200家。除此之外,星巴克在1995年成立星巴克咖啡国际 公司(Starbucks Coffee International Inc. ,简称为SCI),并且在同年以合资授权 的方式,与日本SAZABY Inc.签约,合作共同开发日本市场,然后于次年1996年八 月在日本东京银座开设了其在海外的第一家分店,从此正式踏上了国际化的扩张道路。从1996年到2000年11月底为止,星巴克总共在全世界的16个国家成立了分 店,主要开拓地区为西太平洋沿岸的国家以及中东地区[8]。另外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 趣的现象:星巴克选择开店的国家大多并不是在具有喝咖啡习惯的西方先进国家, 其几乎都是在一些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如菲律宾,泰国,中国等),而我们也可以 进一步发现这些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不是所谓的新兴工业国家,再不然就是中东的 石油输出国。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星巴克在各个国家开张的时候,选择连锁店所在 的城市不是该国的首都就是该国最大的城市。这种对于未开发市场的热情和信心, 也正是星巴克不断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星巴克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星巴克在中国价格高,在国外价格低,,用阶层消费理论分析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 当今时代,人类正在走向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新世纪。科学技术革命的进程,正以亘古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并给人类带来无可估量的价值。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篇1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而,社会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人类得到了实质的进步;但另一方而,人类社会在前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非线性关系 1.社会发展概念的现代诊释 社会发展是一个在理解上歧义颇多的概念。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往往使用着不同的标准。 在一般的理解中,社会发展通常指的是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也就是说,偏重于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在这里,用以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最高的标准,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这种理解中,生产力标准之所以是最高标准,是因为人们相信,它与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道德风尚、文化水准等标准相比,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它还是

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反思人类历史,我们发现,这种理解将社会发展与主体发展绝对对立起来,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富有、经济增长直接等同起来,必然忽视社会发展概念内含的生命内核和情感价值,使得社会发展概念成为没有主体、没有主体丰富实践内容的空壳,出现生体的空场,导致社会发展价值向度的偏离即重物的尺度重事实判断轻价值判断。为此,我们在阐明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这个论题之前,特别需要对传统的理解进行清理,对社会发展概念作出现代诊释。 2.科技进步的负而效应 历史上,许多学者往往形而上学地将社会发展理解为绝对地向文明、道德、理性、自由、平等迈进。这是一种机械的社会发展进化模式论,它回避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对抗性,对人类前景充满了盲目的乐观情绪,对社会发展问题缺少辩证态度。 黑格尔认为,历史进步是社会矛盾的内在发生及其解决,恶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否定性是肯定性固有的环节。他说:队不完美的东西进展到比较完美的东西,便是进步;但是不完美的东西绝不能被抽象地看做只是不完美的东西,而应该看做是牵连着或者包含着和它自身恰好相反的东西。这些思想家在社会发展问题上都表达了非凡的辩证智慧。只有从这种辩证智慧而不是机械论的观点出发,才能客观地去而对科技进步所导致的负而效应。 毫无疑问,科学技术具有多方而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是破除旧

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摘要】《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以《大同书》为代表的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为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人建构出一种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为寻求现代转型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家园,并尝试着将中国文化价值世界化。而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和谐思想、素质教育、价值观的选择等各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大同思想西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平等观教育思想价值观 一、历史背景 (一)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加剧 19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剧是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也摇摇欲坠,社会危机日益加剧,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是在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一些有见识的思想家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也逐渐接受了近代的政治价值观念。戊戌维新以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过程,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三)中国人自立自强 近代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在抗争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在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企图采取不留些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通过君主立宪的道路,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四)个人经历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走出国门的康有为先后游历了日本、印度、美国、意大利、法兰西、英吉利等一些国家,亲眼目睹了西方社会。他也曾向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渴望自由、平等、博爱,但不久,他在考察西方各国情况时,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千孔百疮,弊病很多。既然,封建社会已腐败不堪,资本主义社会也并不理想,这就促使他去寻求另一个更理想、更美好的社会,进而诞生了中国人研究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走势的第一部社会主义著作—《大同书》。 二、大同思想 (一)平等观 平等观是康有为思想中闪光点之一。康有为认为“男女皆为人类,同属天生,而且女子最有功于人类,男女应该平等。然而,我国的传统却是“重男轻女”。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一: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学分析 关制度更加完善,青年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公共决策部门制定和青年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能够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吸纳青年参与;在高校建设和管理中,青年学生有了更充分的发言权和参与权,一些高校学术委员会中也有了青年学生的身影;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许多村委会青年委员配备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比例;在推进社区居民自治中,青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为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 (二)非制度化参与:主渠道是依托网络 所谓非制度化参与,主要是指不符合制度和程序的政治参与,也包括违反法律的非法参与行为。当前我国青年非制度化参与偶有发生,形式有聚众闹事、破坏公共财物,更严重的还有罢课、静坐、请愿、示威游行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当前中国青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最主要的途径是依靠网络进行的。青年人从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诉求。很多社会事件,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社会事件往往没有具体组织者、没有信息源头、没有传递线路,或者是有消息无情报。青年人在制度化参与渠道外,努力寻求政治参与的外部空间和渠道,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网络成为其主要选择。

网络的高参与性和私密性使得一些社会问题和腐败现象暴露出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一些个人事务公共化,得到强有力的舆论监督,迫使公共管理部门或者其他当事人解决这一问题。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尤其是网络政治参与,鼓励和激发了青年的政治参与意愿和热情,拓展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也增强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实效。 三、青年政治参与现状引发的思考 (一)现实世界的消极冷漠和网络世界的积极主动 在中国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悖论,即现实世界的消极冷漠和网络世界的积极主动。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青年人因为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多样化,出现一种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因为市场经济带来的优胜劣汰的压力,也使很多人忙于自己的生计,无暇顾及政治。一些大学生对参与政治的兴趣下降,甚至漠不关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动员型参与多于自觉型参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动员型参与尽管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成效,却难以长期发挥效力;时间一久,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下降。第二,浅表型参与多于深层次参与。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愿意支付过多的成本,贪图方便省事,甚至宁可“走过场”也不愿意深层次参与。第三,有序型参与多于有效型参与。在学生组织、社团等的组织下,当下大学生的政治参与通常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然而,由于受前面两条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有效型参与并不多。在互联网

环境变化与社会发展论文

我国环境现况以及对其的保护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不可能的”梦想已经或正在逐步变成现实。这确实很令人欢欣鼓舞,但残酷的现实却摆在我们面前: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沙漠化迅速蔓延、水土流失加剧、环境变化有增无减等。幸好,在20世纪中叶,人们终于觉醒了,认识到了他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享受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与资源换取得来的。 正是由于人类在发展中对自然环境采取了不公正、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的结果。而环境与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正通过上述种种问题对人类进行着报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正遭受着严重环境问题的威胁和危害。这种威胁和危害关系到当今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更危及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下面是一些环境方面具体的表现: 一、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安全造成危害。全球气温迅速变暖,且在地球上这种变化是不均匀的,这会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和雨量分布的变化,最终使干旱地区因地表蒸发量增大更加缺少降水,导致沙漠化范围扩大,农业萎缩,而潮湿地区气候变化也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 由于热带雨林的破坏,每年约有近5万种无脊椎动物受到威胁,而趋于灭绝;高等植物每年至少消失一种。种类遗传变种和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消失速度比物种灭绝速度更快。全球热带森林,80年代初,每年毁林114万h㎡,80年代末,每年毁林上升到1700—2000万h㎡,90年代已超过2000万h㎡,拥有全球50﹪物种的栖息地热带雨林面积比原有面积减少一半,生态系统多样性受到很大破坏。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2020年,热带森林物种的损失非洲可达6﹪—14﹪,亚洲达7﹪—17﹪,拉丁美洲4﹪—9﹪。如果毁林速度加倍,物种消失将增加2—2.5倍。 三、土地沙化迅速蔓延 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增长速度,已由六七十年代的1560k㎡/a,增加到80年代的2100 k ㎡/a,全国在80年代的沙漠(沙漠荒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53.3万k㎡,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9﹪有11个省区200多个县的3500多万人口、2000多㎞铁路、393万k㎡农田、493.3万k㎡草场受到沙漠化威胁。现在我国沙漠化的总面积为109万k㎡,占国土面积的11.4﹪;潜在沙漠化土地为15.8万k㎡。 ………… 针对这些问题,人们也做出了补偿,就拿对我国西部的开发来说,这次开发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了起来: 一、将生态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生态建设的重点在植被恢复。西部地区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可以减轻长江、黄河流域的洪水灾害。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实施中央确定的“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不用水浇灌植被就能成活的办法。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山上种树、山腰种果、山脚种作物”的经济沟,把以粮食换林草同生物多样性保护、扶贫脱困结合起来,使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西部大开发中,要结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张小敏 摘要:面对异于古代的新的社会环境,康有为对为学的主观前提(性善、性恶)、为学的基本态度(顺、逆)和为学的最终目标(成人、普遍的善)等观念都做了自己的创造性解释。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转换,康有为力图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开始进行了自己的独 《长 [1]。 康有为关于为学必要性的阐述,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儒学史上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生之谓性”的解释;荀子的性恶论。康有为认同告子的思想,他说:“告子‘生之谓性’,自是确论,与孔子说合,但发之未透。使告子书存,当有可观。”[2]生之谓性,即主张在本体论上对性存而不论;在表征上,认为世间万物

就不存在本质差别:“夫性者受天命之自然,至顺者也。不独人有之,禽兽有之,草木亦有之。附子性热,大黄性凉是也。若名之曰人,性必不远,故孔子曰:‘性相近也’。夫相近,则平等之谓。故有性无学,人人相等,同是食味别声被色,无所谓小人无所谓大人也。有性无学,则人与禽兽相等,同是视听运动,无人禽之别也。”[3] 康有为对孟子和荀子分别关于人性的阐述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这一比较研究,康有 “天 造化施为。受天之所命不是简单的受造于造物主,更直接意味着人生在世具有的使命感和庄严的存在意义。因此人生来就背负了责任,生存总是伴随着将天之所命在世内展开和现实化的迫切要求。通过这一阐述,论证了人与禽兽的区别,人与人的区别都来源于后天的学习。因而学与不学意义重大,正是居于此,康有为才不遗余力大力开展为学、讲学等一系列的活动,以求完善自己,更求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教和学的思想 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一书中对“教”与“学”的发生追本溯源,通过这种几乎是社会进化论的还原,对教与学的传统想象作了修改。他说:“教学不知所自始也?人类之生,其性善辨,其性善思,惟其智也。禽兽颛颛冥愚,不辨不思。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斯。民生颛颛顽愚,不辨不思。君子所以异于小人者在斯。惟其善于辨思,人道之始,其必有别矣。 待的:“夫学患不深详,教患不明浅;学患选之不精,教患推之不广,义皆相反。以学为教,安能行哉?”[6]“周官尚有岁月读法,谏救劝德犹是敷教之余法,不与学校相杂”[7]“选举止于士,敷教下逮于民”[8]。康有为所说的教不再是以孔子所说的“成人”(像藏武仲一样博学多识,像公绰一样清心无欲,像卞庄子一样孔武有力,像冉求一样多才多艺)为目标,而是指一般的社会成员应该能够接受到的最基本素质教育,前者对于新时代来说,过于想

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寄语: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分三个层面去观察,通过事实去辨别他的好坏、忠奸、能庸、功过等等诸多方面:一个层面是他的事业是否对时代进步有利;二是他的学说是否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仍然是不易之论;三是个人的品行是否是人中君子、道德楷模。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建议“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且提出了具体六个方面的变法措施。不断提出改革思路,得到光绪的高度重视,组织推动了戊戌变法。从这一点上来看,康有为还是值得肯定的。今天分享的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读史使人明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经济思想 康有为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他认为赋税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他猛烈抨击了厘金税,认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农,也不利于国,必须予以裁撤。他说“内地害商之政,莫甚于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指出“厘金内之务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既以筹款计,亦徒中饱吏役,而国不受其大益”。他主张通过征收印花税等开辟财源,同时举办银行、邮政等国有事业,用以代替厘金税。 康有为认为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保商”,而保商的关键在于轻税。指出“中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人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康有为的轻税思想在后期发展为无税论,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超越现实的空想。 宪政思想 1. 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 到戊戌变法以前,中国的封建制度存留长达4000余年,不可谓没有法,也不可谓没有“依法治国”,但是法自君出,权尊于法,法律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拘束臣民而不拘束君主,引礼入法,以家族为本位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康有为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法律概念,即宪法。他认为国家的政体可以分为

环境与社会发展论文

环境与社会发展 Xxx xxx xxx 摘要: 关键词: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规划 1 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1.1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效应。 自然灾害问题(第一环境题) 人为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2)生态破坏 1.2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口的增加,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导致生态问题开始出现。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导致环境污染的出现。 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土地退化;湖泊的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生态平衡的破坏往往出自人类的贪欲与无知,过分地向自然索取,或对生态系统的复杂机理知之甚少而贸然采取行动。 2 人口问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是: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指数增长: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 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 倍增期: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Td=0.7/r 其中:Td —倍增期; r—年增长率 2.1人口发展状况

图一:近200年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图二:新中国人口的自然变动 表一:近1000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每年平均人口增长率 由上面的图和表格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2)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3)我国人口发展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男女性比比偏高、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4)我国人口发展趋势:自然增长率趋于稳定、死亡率继续下降、农村人口比重大、生育率较高。 2.2人口问题对资源的压力 图三: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资源的的压力来自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 2.2.1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 我国水资源总量: (1)年降水量约为60000m3相当于全球降水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 (2)我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225×108 m3; (3)多年地下水资源量8288 m3。 以上三项合计,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8 m3,居世界第六位。然而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700 m3,不及世界平均值的1/4。 2.2.2人口对矿产资源的压力

社会学与生活论文

武汉工商学院 期末论文(设计) 学院: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年级:2008级 题目: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的分析 学生:梅瑶学号:13201174 2014年6月12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家庭结构的种类 (1) (一)核心家庭 (1) 1.夫妇核心家庭 (1) 2.一般核心家庭,或称标准核心家庭 (1) 3.缺损核心家庭,或称单亲家庭 (1) 4.扩大核心家 (1) (二)直系家庭 (1) 1.二代直系家庭, (1) 2.三代直系家庭 (2) 3.四代直系家庭 (2) (三)复合家庭 (2) 1.三代复合家庭 (2) 2.二代复合家庭 (2) (四)单人家庭。 (2) (五)残缺家庭 (2) 二、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和趋向 (2) (一)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趋向单一化 (2) (二)家庭成员减少,角色扮演趋向专一化 (2) (三)成员交往频繁,互动类型趋向多元化 (3) (四)大众传媒迅猛普及,代沟加深 (3) 三、家庭结构变迁的原因 (3) (一)计划生育政策 (3) (二)经济的发展 (3) (三)改革开放的影响 (3) (四)家庭观念的改变 (4) 四、家庭结构变迁的影响 (4) (一)家庭结构变迁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4) 1.家庭在基本生活技能方面的教导作用被弱化 (4) 2.家庭在生活目标、个人理想志趣形成方面的指导作用被强化 (4) 3.家庭在个人适应社会角色方面的培养作用被淡化 (4) (二)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的影响 (4) 1.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养老不堪重负 (4) 2.农村空巢老人多,老年人生活处于贫困状 (4) 3.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 (5) 4.家庭养老的伦理道德基础减弱 (5) (三)家庭结构变迁对经济的影响 (5) 1.大家庭减少,小家庭增多的影响 (5) 五、总结 (5) 参考文献 (5)

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进各个领域发展,加快了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参与下,资本的分配形式发生改变,不是以工作量与工作时间进行计算,而是以知识技术的参与度进行资产的分配,重视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总体促进了社会发展,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从不同方面阐述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希望为研究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专家与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社会发展;影响 计算机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关系,计算机技术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同时社会发展为计算机技术发展提供了条件。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经济快速发展,拉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需要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 1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1.1提高文化的传播程度 计算机技术对提高文化传播程度主要有三方面:首先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图片、视频、音频、课件等教学辅助工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符合现代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需要,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计算机有超强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教师在科研研究阶段,需要进行大量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科技文化传播。最后,网络是现在宣传的主要阵地,通过网络可以进行民族文化传播,还可以与国外人士进行文化交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传播程度的改变,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 1.2促进经济发展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尤其管理信息系统在相应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现在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工具,现在企业内部办公基本都依靠计算机,改变传统办公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都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上进行初步了解,达成共识,谋求合作发展,实现企业之间双赢力度。企业与同行业在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在竞争过程寻求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利润最大化支持,企业发展核心因素就是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加快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 1.3计算机技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计算机发展促进其它产业发展,比如电子商务、现代生物技术等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与创新,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技术核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依靠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发展速度,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促进企业转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计算机企业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发展及决策起到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社会发展过程存在的弊端 2.1计算机技术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Internet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现在人们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网络完成,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化,缺少直接沟通的亲切感,经常发展下去,容易促使人们之间产生隔阂,人与人之间更加陌生、冷漠,人的感情更加淡化,容易造成一些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出现对社会的恐惧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社会,但人们应该积极面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但还是要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工作中的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时正赴京会试的康有为联络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爱国士子《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迁都、拒和、变法”。这次运动使维新思想迅速传播,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领袖的地位也从此确立。 康有为与其他维新人士救亡图存的维新活动终于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1898年光绪皇帝下令变法,实施新政。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在国外,康有为思想渐趋反动,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坚持改良主义,成为保皇派。1913年回国,在辛亥革命后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1927年康有为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著述颇丰,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主要教育著作有:《长兴学记》、《公车上书》、《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试论折》、《请开学校折》等。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重视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说:“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为此,康有为把教育当作振兴中国和政治改良的手段。在康有为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弱,关键在于国民智慧的高低,而智慧又依赖教育的发展。中国之弱,即弱于教育之不发达,民智之不开,因此,发展教育、开办新学是当务之急。 (2)变科举,废八股。 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从而使官吏不能应变,不能为实事,以致于甲午战争战败后割地赔款。为此,他认为改革科举考试,废除禁锢人才的八股取士,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就如何改革科举制度,康有为提出:文试要“立废八股”,“罢试帖”,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之;武试要停止弓刀步石及旗病弓石,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康有为把变科举比喻为“以吐下而去其宿蚵疴”,是必治之痼疾。 (3)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关于学校体系的构想,在乡设立小学,在县设立中学,在省、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如设立海、陆、医、律、师范各专门学校。在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康有为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力图在中国建立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学制。他把办学校比喻为“宜急补养以培养其中气”的治病良方。 (4)《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和等级制,“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他设想了大同社会的教育是有一个前后相衔接的完整的学校体系。在这个学制体系中人人必须学习到20岁。它包括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本院,接受胎教)、育婴院(婴儿在人本院到6个月,断乳后,进育婴院,接受学前教育,至5-6岁)、小学院(儿童在此接受初等教育,至10岁)、中学院(从10岁-15岁,接受中等教育)、大学院(从16岁- 20岁,接受高等教育)。 康有为认为大同社会里“公养”、“公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在公费的条件下接受教育。特别是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享受各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康有为重视学龄前教育,强调胎教的意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等。

社会学概论 论文

当今中国家庭结构变化引起的家庭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班 刘杰学号:222012602073058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转变,中国家庭在四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颠覆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模式,使得家庭的概念更加泛化,很多家庭问题也由此产生。通过研究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状况,分析由此带来的家庭问题,对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家庭结构变化家庭问题应对策略 一、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特点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进步,中国家庭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说来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空巢家庭增多 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目前,我国户均规模3.16人,较改革开放之初的4.61人下降了31.5%。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 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呈明显上升趋势,老龄化问题 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城务工也就成了很多农村劳动力的选择。这样往往形成了子女不在身边共同居住的家庭格局。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7.92%。到1996年,这一比重就上升到30.48%,中国城镇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6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43.9%。这10年间,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年提升1.34个百分点,比1978~1996年间平均每年提升0.7个百分点快了近1倍。至2008年底,全国城镇人口比重已上升到45.68%。根据国家 (二)家庭重组现象越来越普遍 一方面,现代人对婚姻的期望越来越高而现实却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这必然会影响其婚姻的态度,并做出离婚这样的举动。另一方面,结婚和离婚程序简化了,离婚变得容易。还有,妇女地位的提高,使其在各方面开始追求独立。再加上社会对离婚态度的改变,中国的离婚率虽然总体来说还较低,但已经明显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1979年中国的离婚对数占当年结婚对数的比例只有4.8%,到2003年已上升到16.4%。就近两年来说,2011年离婚对数比2010年增长7.3%,离婚率增加了1.3个百分点。2012年截至第三季度离婚对数为169.3万对,2011年为146.6万对,2012年离婚对数同比也增长了15.5%。离婚率增高带来的是家庭结构的复杂化,单亲家庭及再婚组合家庭成为了常见的家庭形式。 (三)单身贵族数量增多 造成单身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有很多,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婚姻观的改变。现代年轻人崇尚个人主义,不愿过早受到婚姻家庭的束缚,因此,独身状态较为普遍。其二,由于中国市场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化,年轻一代面临的生活压力较大;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论文

题目: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 学生姓名:李潇 学号: 20100702295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工业工程

摘要: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在满足人类生存、保证生存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尤其是进入20世纪,人类开始遇到了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的威胁。为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科技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同时,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巨大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在扩大劳动就业、理顺分配关系、提供健康保障和确保国家安全等方面,有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对其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一、21 世纪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之一,是从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到转变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并不是说,今天有了科学发现,明天就会有技术发明,后天就可以直接变成生产力。它还取决于发现和发明的性质,以及科学技术的成熟程度、市场需求、发育和发展的水平,还有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其它影响因子的制约作用,所以转化速度不完全一样。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