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课程常见问题解答

传播学课程常见问题解答
传播学课程常见问题解答

传播学课程常见问题解答

这里的常见问题主要是前几届远程教育中心的学生们在学习“传播学概论”这门课的时候提出的,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进行自己的思考,并向授课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

·一、传播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传播学的学习

·三、关于媒介:互联网是否将替代传统媒介?

·四、关于传播内容:庸俗化问题

·五、关于媒介市场、经营和改革

一、传播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问:传播学和广告学好像差不多。您讲到拉斯韦尔的传播的五要素: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效果。这和广告学的要素基本相同,即:广告主、广告代理商、广告内容、媒介、受众以及广告信息。只是广告学里多了个广告代理商。那么广告学在传播学的大学科之中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呢?

答:传播学与广告学的区别,在于前者研究的是传播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后者研究的是广告这种特殊传播形式的各方面规律。打个比方,传播学就像化学,广告学就像专门研究铁元素的学问。所以,传播学的很多原理,可以在广告学中找到相应的理论,只不过,往往是更加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广告也是一种传播,所以广告学可以属于广义上的传播科学。但是,通常所称的传播学多指传播学概论,讲述的是人类传播的普遍规律,而广告学研究的是更专门的这种传播活动的规律。两者可以相互印证,也互有交叉,但当前的学术体系中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

问:我在企事业里做过整合传播主管,我的工作就是整合资源进行宣传,说白了就是为了促销。那么,我们现在学的“传播学”与我在企业里所做的,有哪些区别?

答:我们这门课叫“传播学概论”,它提供的是最基础的传播理念。“整合营销”中的传播活动,可能在市场营销课程里有更具体的讲述。目前的传播学更偏重于研究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为主体的大众传播,而对营销中的传播涉及较少。不过大道理是相通的。

问:传播学,是以大众传播学为主,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是不是这样?

答:这门课的确比较偏重于大众传播的规律。这四种是目前最重要的四类大众传播媒介(范围更小一点,新闻传播媒介)。但传播学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大众传播学只是传播学的一个

组成部分。

二、传播学的学习

问:我们传播这门课程培养的是怎样一种能力?

答:对人类的传播现象、大众传播现象能够进行清醒思考的能力。希望大家通过这门课,得到思维上的锻炼,培养先进的传播理念。

问:传播学对我们的实际生活与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很多同学未来要从事大众传播工作,即使不从事相关工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离不开电视网络等传播工具,更离不开和亲友陌生人之间的人际传播。学习传播学,了解相关规律,能够使我们作一个清醒的信息传播者,或信息接收者。

问:传播学在我个人看来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在各个行业中都会用到它。在不同的时间,地域下的传播方式是不一样的,但其中应该有一条基本的传播原则,您能谈谈,传播学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吗?

答:传播学没有公理,更不可能有一条或几条简单的公理,它的理论非常多,各有可取之处。关于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的5个W之一,也是学者们研究最多、理论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包括两级传播论、宣传的七种艺术、议程设置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等,都有直接的实践价值。

问:我在学习课件、听课时,感觉有的东西听不明白、很难理解。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答:不明白的原因,不外乎两点:1、对一些专用名词不明白,不知道它有什么内涵(什么意思),有什么外延(对应现实中的哪些事物);2、不明白内容之中的逻辑关系。对于前者,你需要多查阅相关书籍、多观察现实生活,对于后者,你需要多思考、多比较。

问:传播学是近来很热门的一门学科,大量国外理论书籍出现在我们面前,有许多我看了但费解,可能是翻译过来时文化背景的差异吧,我们在学习这门课时应注意那些方面的问题?

答:翻译的书,总是和原文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信、达、雅的高标准不是每一个译者都能达

到的。另外,的确如你所说,有些看不懂的地方,是因为对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这是就需要多查阅相关资料。互联网是很好的工具,如果你英文好,可以直接找英文资料来看。

问:最近我在认真研读西方传播批判学派的书,再对照经验学派的观点,产生了困惑。其中之一就是感觉批判学派批判的都是针对资本主义后期,而我们的目前的经济水平还处在很低的条件上,很多都是批判学派不能解决的,也就是说像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我们的社会中应该是没有使用的空间了吧?那么我想问老师在目前我们的社会的“群众”是否等同与“公众”?还有中国媒体舆论监督的理想状态到底是利用话题设置特性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是还公众行使怀疑的权利,成为社会的公器?

答:你的问题很好。批判理论的意义不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也并非只适用用媒介发展的成熟阶段。虽然任何理论都会碰到历史和地域的限制,但批判学派的思想对当代中国情况并非没有启发。公共领域理论虽然是哈贝马斯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阶段中提炼出来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当代中国缺乏的恰恰就是一个人们能够畅所欲言的领域。“群众”这个词的意识形态色彩过于强烈,“公众”更能够强调人们的社会权利。最后一个问题,两者之间是必然矛盾的吗?你先想想这一点。

三、关于媒介:互联网是否将替代传统媒介?

问:您觉得互联网能替代传统媒介吗?电视、广播、报纸会不会退居二线呢?

答:不会。人类最初诞生的时候,使用的是自己的肢体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比较低级,但是我们现在还用吗?仍然在用,必不可少。请参看课本第二章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很重要的一条是,人类传播的发展是叠加的,而不是替代的。人类几乎从来不会抛弃自己创造的任何一种传播形式和传播工具,虽然随着新传播形式的诞生,旧传播形式的空间可能会缩小,存在的方式也会相应改变。

问: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请问网络这种新兴的多媒体在未来是否可以替代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答:不可能。就像电视的出现虽然冲击了广播、报纸、电影,但不能使它们消亡一样,网络虽然会分流其他媒体的受众,但不可能完全取代它。不同的媒介工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类传播形式演进的一大规律就是叠加式发展而不是替代式发展。传统媒介会重新寻找和拓展自己的立足空间,例如广播转向行驶工具,报纸出现网络版本等。?

问:很多人都说广播是弱势媒体,尤其是在小城市,领导们都不很重视。您怎么看?

答:广播不一定弱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交通频率,比很多省级卫视挣钱多。首先,广播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针对有车族的交通频率、针对在校学生和年轻人的音乐频率,前景光明;其次,2003年被广电总局定为“广播发展年”,现在从上到下,重视程度又开始加强了。?

问:现代信息传播已越来越快捷,新兴媒介的出现已开始改变人们的信息获得渠道,如互联网,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新事物对传统媒介的冲击呢?

答:一般来说,一种新事物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互联网正在抢走传统媒介的受众,同时,它也传统媒介带来了新的要素,如很多传统媒介工作者使用网络来进行信息搜集等工作,同时,传统媒介也把自己的内容放在互联网上,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问:对于未来的人类传播方式,我觉得应该是以“互联网”为主。您认为呢?

答:这可不一定。人类总是喜欢自己能有更多的选择,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传播方式和媒介可以称得上是“主导”的了,更何况未来呢??

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伸向了各个领域。对于未来的传播方式,我个人感觉,互联网对于E时代的人来说,将是主要方式。我的看法是,在E时代里,互联网会渐渐成为主导传播方式。

答:十年之前,很少人能够想象互联网给人类生活带来如此大的变化;那么,我们能够想象十年之后,又有什么新的工具和形式会让我们耳目一新?互联网开创的虚拟空间会越来越大,但未来我们在这个空间中进行的传播,可不一定会完全依赖“互联网”这种单一的形式。

问:随着人类的发展,未来传播是不是会朝着多种方向发展?比如说比网络更先进的?

答:肯定会。施拉姆有一个“人类发展的最后七分钟”的比喻,提醒我们,人类总是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创造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的工具。

四、关于传播内容:庸俗化问题

问:电视日益庸俗化。现在全国上下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以收视率来评价电视人的工作能力

和业务水平,我们台一档用当地方言讲新闻的节目的收视率几乎可以和《新闻联播》抗衡!可见电视真是“大众”的媒体。而听说以前央视的《读书》栏目因为收视率低而惨遭末位淘汰。难道电视只能迎合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老百姓的口味?面对网络的激烈竞争,很多白领和知识阶层几乎不看电视,有空只在网上浏览信息。在不久的将来,电视是否会被第四媒体取代?老师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个问题很复杂,它正是电视的致命之处。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电视是怎么获得收益的?是广告。为了赢得广告商的青睐,它必须提高收视率,必须争取最大量的观众,也就必须依靠最低俗、最多人能够接受和欣赏的内容。也就是美国学者所谓“最低公分母原则”。如果它内容只符合少数人的需要,就有可能被广告商抛弃。而网络,还有一些专业期刊,为什么能够刊登少数人才会欣赏的内容?因为其收入模式不依赖广告,或者依靠订阅费,或者依靠投资,或者由于成本低而不太看重收益。电视未来也会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只要看看目前关于数字付费电视的热烈讨论就可以清楚。当然,无论如何,电视绝不会被淘汰,首先,媒介演进的历史规律告诉我们,人类从来不会抛弃任何一种媒介工具或传播手段;其次,一种媒介会不会在历史舞台上继续存在下去,也不是只有白领和知识阶层说了算的。

问:如何看待电视中常出现的少儿不宜镜头??

答:具体问题得具体分析。德弗勒曾经指出,低级趣味内容是大众传播的必然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收视率,欧美电视台包括港台、中国的电视台会播出一些少儿不宜镜头,如色情、暴力镜头等。欧美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分级制,在阖家观看电视时段不允许播放类似镜头。我国多半直接使用政治命令来加以限制。

对电视暴力的研究是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可以在网上搜索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章。

问:请问对好莱坞大片的永久价值应该从那些方面考虑?

答:举个例子,大家可能都看过《阿甘正传》,里面阿甘体现了一种美国精神,可以和课本上所指出的“鼓吹个人主义,尊重人的价值”等美国的永久性价值观相对照。在一些警匪片、灾难片、反恐片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代表民主制度一方的美国英雄(往往是个人化的、白人、男性、青壮年)战胜了来自其他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异域或自然的邪恶或恐怖力量。这背后的操纵,恰恰体现了影片制作者(传播者)受到自身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

问:曾几何时,贺岁片也和电视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生活。电影营销方式的改变使得电影这个梦的艺术也成为一大产业。贺岁片除了喜气祥和、爆笑一场外,就没有别的类型和创作手法了?多少有才气的大导演已经沦为票房机器,难道就不会有又叫好又叫座的艺术贺岁片?老师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不过不是传播学能完全讨论的问题。贺岁片首先强调市场,强调赚钱,艺术片则强调个人化的艺术创造性。前者要求尽量多的人能够看懂、能够接受、能够喜爱,所以往往以浅白、通俗、充满娱乐性和感官刺激的元素为主,最后也往往是大团圆结局。最典型的就是一些港片如《家有喜事》系列等,像《天下无贼》的结局已经比较少见,但它也在遵守法律的潜规则。而后者则往往充满导演和主创人员的个人感受和风格,并非大多数人能够看懂并愿意接受,如法国、伊朗等地的一些电影。所以这个矛盾是根深蒂固的。不过,再想想看,究竟什么算是艺术?一些无厘头的贺岁片就不能登上电影深处的神圣殿堂吗?像相声,属于大众最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如今不也是值得保护的艺术门类?金庸小说为大多数华语读者喜爱,也为许多研究者奉为重要的文学作品。周星驰的很多电影,不也成为经典在人们心中传诵?或许究竟如何算得叫好又叫座,得等历史来评判。?

问:西方国家的广播现状是比较好的,对吧?我想说一句,西方国家的广播现状并不是如刚才那位同学说得那么好!老师,您说对不对?

答: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业,比我们的发展时间久,有很多成熟的理念和操作技巧,有大批优秀的人才,有非常先进的设备。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它们的运行机制适应当前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因此比我们国家的广播电视媒介机构经济实力要强,提供的内容产品也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同时,它们也更自由。但是,它们也有一些独特的缺陷,例如煽情新闻的泛滥、暴力内容的扩张、娱乐性替代了信息性、感官刺激淹没了深度思考等等,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它们太自由了。事物总有两面性,应进行辩证思考。

五、关于媒介市场、经营和改革

问:“国企的今天,就是传媒的明天”?最近看了一本书《动CCTV的奶酪》,里面有这句话:国企的今天,就是传媒的明天,以后传媒业的变局究竟会是怎样呢?这是否是危言耸听?

答:我们应当从学理上分析一些惊人之语。就这句话来说,第一,国企强调的是一种所有权基础上的运行机制,传媒强调一个具体的产业,两者无法比较。第二,国企的衰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传媒的发展,从来都不仅仅受市场力量的左右。第三,恰恰相反,传媒业作为信息产业,是朝阳产业,与大部分国企所在的第二产业形成鲜明对照,正处于上升阶段。它的产值、利润率、雇佣员工数、发展空间都在逐步扩展,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不过这句话也提醒我们,中国当前的大部分传媒也是国家所有,在适应市场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改革的阵痛,这是不容否认的问题。

问:请问您认为国内现在出现的数字收费电视今后的态势会怎样?它应该还是小众的吧!这种收费电视对现存的电视媒体会有什么影响呢?

答:收费电视是中国电视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道路。很简单,电视业获取利润的模式改变了,原来是从广告商那里获得广告收入,现在是直接从消费者那里获得收视费,整个生产消费体系也将随之发生重大改变。一个重大变化是,原来电视节目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观众,因为广告商需要大量的信息到达人群;而现在电视节目可以针对小众群体制作,只要这部分人缴纳的费用足够维持运作和发展。

问:在现代的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媒是否把受众的兴趣放在首位来考虑?

答: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先请思考一下,各种媒体(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等)在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时候,追求的东西是什么?一个是经济效益,另一个是社会效益。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效益很大程度上又体现为政治效益。要获得经济效益,目前主要是广告收入,那么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收视率,因此就必须考虑受众喜欢看什么、听什么。所以,如今中国媒体在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受众的兴趣日益成为传媒的兴趣,成为他们选择新闻、电视剧、广播电视节目、网站内容等的首要考虑。但是,另一个方面,传播媒体要在当前的体制下继续生存,还必须履行政治义务和社会义务。如果观众需要的内容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大计相抵触,恐怕就不会是首要考虑的东西了。

问:如何看待广播电视的“窄播化”倾向?

答:这是新趋势下广播电视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原因有二:第一,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在细分市场,广告商需要更细分的客户;第二,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问:我曾经在CCTV9的节目看到胡正荣老师和一位BBC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嘉宾参加谈话节目。他们谈到中国电视事业也要与国际接轨,走上产业化的道路。事实证明,电视产业化的步伐也确实在加快。除了新闻节目,其他所有电视节目由影视制作公司制作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真正实现频道企业化,是否会出现主流新闻节目也倾向于频道产业所有者的担忧?我们做节目的,是否也要为“老板”唱和?中国电视产业化的进程究竟有多快?

答:这些问题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首先看第一个问题,频道企业化不太可能实现。所谓制播分离,是将节目制作交给社会资本控制的企业经营,而将播出权仍然牢牢掌握在公共部门手中。当然,电视台可能逐渐接受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手段,但“产业所有者”仍然还是国家。第二个问题,每个节目创作者都会有自己的理念,不过,更是电视台组织当中的一员,必然会服从整个组织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换句话说,服从你的“老板”的利益。不管这个“老板”是国家,还是资本家。第三,这个进程绝对快不了,因为它并不像电信等公共服务业向市场转型的进程那么简单,它还与不能够放松的意识形态控制权密切相连。当然,电视产业化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对当前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勿庸置疑的。中国电视产业化进程的速度并不容乐观。不进行产业化,中国电视就不能发展;而产业化带来的结果究竟是好是坏?也还得拭目以待。?

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教程 1. 传播类型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功能 人内传播的特点:1.人内传播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其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的特征:属于社会信息传播;“传者”与“受传者”角色可以随机交替;信息表达不规范;语言、非语言、类语言可以综合运用;信息反馈及时,传播效果当即产生;保密性强。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书上的)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 4、娱乐功能 5、经济发展功能 2. 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 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3.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 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所谓“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010122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 1.网络传播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新闻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新闻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院文学与新闻系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新闻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2.开设、教课时间及学分:第三年级开设,本课程学习一学期。总时数为36课时(周2课时,18周)。每学期2学分。 3.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 4.课程教材:《网络传播学概论》.匡文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开设系(部):文学与新闻系。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网络传播学认识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现代网络传 播学的特点,基础理论,传播模式等,并将有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传播活动中,分析网络传者、受 众的点面关系,行为模式,基本规律等问题。通过学习,从多元视角探索网络传者和受众关系的变化,掌 握网络议程设置,推广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业对现代人素质的全面要求,同时还应努力实践网络 内容传播,提高实际网络传播活动的能力和效率。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4课时) 第一节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介绍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了解互联网的发展,介 绍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理解)。 第二节网络传播给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冲击:介绍网络传播的模式和其对传统理论的挑战(理解), 网络中的“议程设置”(难点,重点讲述),网络传播的界限,面临的新问题和其对新闻价值实现的影响(理解)。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 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 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 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 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 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 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 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 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 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符号化(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 号的活动。 3、— 4、符号解读(解码):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能指:也叫意符,指语言的声音形象。它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 对象事物的概念联系 6、所指:也叫意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 7、符号:是指能够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的事物。符号具有 的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意义的解释8、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 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9、情景意义:是由一系列情景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10、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 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多处的环

传播学-控制分析、效果分析、受众分析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从事大众传播的专业化社会机构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等。 1,、简述传播控制的四种主要形态 3、为什么说西方传播制度理论的四个切入点是值得商权的? 一,传播控制的四种主要形态 1,极权主义传播体制,实行集权主义国家是封建君主专制和军事独裁国家。认为报刊对当权者负责。(报刊必须为当权者负责,不得攻击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新闻检查是合法的;违抗当权者是犯罪行为。在集权主义理论下,媒介不必为当权者所拥有,但必须为当权者服务。) 2,自由主义传播制度。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以启蒙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传播先导。【自由主义理论渊源于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家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约翰·密尔《论自由》;约翰·弥尔顿认为:人们运用理性,就可以辨别正确与错误,分辨好坏,而要运用这种才能,人们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它就有战胜其他意见的力量。从弥尔顿的思想出发,形成了现代关于“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的概念,就是让所有想说什么的人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关于表达思想的自由的四个论点:首先,如果压制某种意见,就我们所能看到的结果来说,等于压制真理。其次,错误的意见可能包含着发展整个真理所必须的那一点点真理。第三,即使大家接受的意见是全部真理,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作为一种先入之见而不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掌握的,除非他们被迫来维护这种真理。最后,如果大家接受的意见,不是常常和别的意见发生争执,就会失去活力,对于行为和性格不起作用。】(报刊不是政府的工具,人民对政府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他们对政府的主张。报刊不受政府的控制和影响。为了让真理生存,必须倾听各种见解。思想与消息必须有“自由市场”。无论多数或少数,弱者或强者,都能接触到报刊。报刊不应接收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销售自由;抨击政府、官员(人身恶意攻击除外)合法;新闻的收集只要手段合法,就不得限制;新闻传递自由。) 自由主义理论受到的批评:唯理主义受到攻击,尤其受到现代心理学家的攻击;天赋权利的理论没有基本的政治的或社会的依据;自由企业作为一种经济哲学,也被人怀疑;个人权利危害多数人福利也受到强烈的攻击;对大众传播工具的工作未能提供严格的标准——简言之,即区分自由和滥用自由的固定公式。它是含糊的,不确定的,而且有时是不一致的。无限制的新闻自由是危险的,甚至危及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危及资本主义制度。这具体体现在:新闻媒介迅速扩展,组成了一个无孔不入的信息传播网络和体系,成为影响国家稳定和发展方向的准权力中心。具有如此强大力量的新闻媒介必须纳入有序的轨道上,才能维持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如果听凭几名新闻媒介巨头为所欲为,势必危害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核心是政府不得干预新闻媒介,而新闻媒介却有监督政府的权力。面对新闻媒介不论出于何种动机,不论是真是假的指责、批评甚至无中生有的诽谤,政府只能被动挨打。谁来监督媒介?政府与媒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对立。这种对立已经危及资产阶级的统治。新闻媒介的所作所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不满。报刊种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损害了信息和思想最大的自由流通,进而危害了以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危及新闻媒介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3,民主参与传播制度。一方面,信息社会众信息与传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与每个社会成员发生了越来越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现实的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现实的媒介垄断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与少数人手中,在资本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学课程

人员构成: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丁言仁男1948.11 博导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通论” 陈新仁男1967.10 教授语用学、修辞学“英语语言学导论”“英语语言通论” 王文宇女1974.1 副教授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通论”、“论文写作与研讨” 周丹丹女1970 讲师英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学”网络课程答疑张翼男1980.3 助教理论语言学“英语语言学”网络课程更新 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队伍中有2名正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1名助教,其中博导1人,硕导2人,博士4人,硕士1人,有2人从事英语理论语言学研究,3人从事英语应用语言学研究,50岁以上1人,30-50岁以上3人,不足30岁1人,主持课程负责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讲教师陈新仁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其他三位教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因此,整个队伍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都非常合理,既有经验丰富、成果累累的老教师,也有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师生比例1:10左右。队伍中,陈新仁博士多来一直从事“英语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工作,对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形成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并从2002年起开始参与“英语语言通论”王文宇博士擅长外语学习与教学研究,参与“英语语言通论”团队教学工作,并独立承担“论文写作与研讨”系列讲座。周丹丹博士主要负责“英语语言学概论”网络课程的答疑。张翼硕士目前主要参与实践环节的指导,同时协助维护“英语语言学概论”网络课程的更新。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1、重新定位“英语语言学”课程定位和目标,将该课程从选修课提升为专业必修课,将该课程从一门知识型课程界定为一门知识传授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10519 课程名称:大众传播学 学时/学分:36/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教研室:文秘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模块课,是目前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有助于良好的开展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任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媒介运行的基本规律,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使用媒介。本课程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大众传播的特点、作用,特别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的多种运用方式,即总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在管理中的运用。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大众传播的受众、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等内容。主要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科研训练等,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传播的定义以及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明确传播学的学科性质;掌握传播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传播学第 讲传播者与传播控制

第6讲传播者与传播控制 传播者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传播者研究也被称为“控制分析”。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专业化的传播组织及其从业者,包括各种媒介组织,如报社、电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也包括各种岗位的从业者,如记者、编辑、主持人、导演、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等。 ?大众传播媒介既包括传递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等),也包括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基于此,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作为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两方面的内容: ?大众传播者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主体。 ?传播者的角色固定。记者、节目主持人和编辑的角色; ?具有组织成员性质,以组织行为方式进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控制者和使用者; ?信息生产过程中具有“把关人”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一定的经营目标。 ?大众传播媒介是为一定社会集团服务的精神生产机构;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 ?营利目标和宣传目标都应不损害公共性和公益性。 ?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将人类的传播活动推向公共阶段。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后,大规模协作开展的公共传播活动成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形式。被视为“社会公器”,是为全社会所有成员服务的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集体财富;使得从事信息传播的活动成为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行为。 ?人类的传播活动进入系统化和网络化时代。大众传播的范围越广,对传播活动的系统化和网络化要求越高。组织内部具有自身的传播活动系统和传播网络,各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形成本国内部分工合作的传播系统。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传播网络也已基本形成。各个传播机构的传播活动都在这种大规模的传播网络中进行竞争,共同寻求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更加技术化和专业化。流媒体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虚拟现实、3D、H5、机器人写作、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等。 ?传播技术(媒介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符号体系、文本形式、制作工具、物理载体、采集手段、保存手段、传输手段、接收手段及其知识和操作技艺等,都在媒介技术的范畴之内。 ?动因来自人类社会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的基本需求和不懈努力,是社会精神生产力构成要素; ?技术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实践应用层面上的效率问题,内在逻辑是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

信息与信息传播学案

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传播姓名:班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信息的定义,了解人类特有的信息有哪三种。 (2)知道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的五次巨大变革,了解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发现这些工具的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图片,生动活泼地展现知识 (2)通过学生活动自制有线电报机和接收机让学生体验创新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的五次巨大变革;自制有线电报机与接收机。[教具和学具] [课前准备] 大量的图片,活动17-1的实验器材,新华字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你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例子来说明信息无处不在吗?那什么叫信息呢?阅读“信息快递” 二、信息传播 1、你知道蜜蜂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

答:是利用光、声进行信息的传递 2、你知道蚂蚁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 答:是靠她那灵敏的触角来传递信息的 3、问:人类是怎能样来传递信息的? 答:语言、手势、表情、颜色、符号、图像等 小节:在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引导学生观看五幅图片讲解每一次的作用。 三、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 问:信息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有实际意义呢?----------不是 问:那怎么才能让信息有实际意义呢?答:必须通过传播才有.举一例:如病人去看病时只有告诉医生他的病情才行。 四、拓展练习 1、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有、、、等。 2、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通俗的讲,信息是各种事物发生的消 息。 3、、、和是人类特有的三种信息。 4、的产生并能通过它进行交流,使人与猿有了质的区别;我国的四大发明 之一也是信息传播活动的五次大变革中的一种,使人类的文明记载更加的方便和详实。 5、1832年,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受到电磁铁原理的启发,制成了电报机,同时发 明了利用、和的不同组合构成的电码,揭开人类通信史上的新纪元。 6、下列信息传播中属于第四次信息变革的产物的是() A、利用计算机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 B、人类用来记录历史的书籍。 C、人们可以用收音机收到电台播出的节目。 D、人们利用语言和手势来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 7、下述不属于信息的是() A、声音 B、图案 C、旗语 D、电话机 8、信息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下述关于信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信息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B、电报、电话、电视都是传播信息的工具 C、历史上信息散播方式的每次变革都对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推动作 用 D、语言、文字、表情都属于信息 五、总结全文 在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语言的产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信息技术 革命,其意义不亚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和人工取火。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由于人脑容易遗忘事情,一旦遗忘,信

大学本科生一年级推荐课程和书目

大学本科生一年级推荐课程和书目 一、优秀的学习网站 1.网易公开课:国内外名校的一些经典或精品课程,优势是提供国 外的一些火爆课程,有中文翻译。 2.超星读书和超星慕课:超星读书提供了很多电子书籍;超星慕课 提供了国内高校的很多精品课程,有些是同一课程由不同学校的老师教授的,比如《古代汉语》既有北大的也有川大的还有南大的。(注意:有些课程后期收费) 以上是两个主要的学习网站,要先注册。 二、推荐的课程和书目名称 (一)推荐慕课课程: 1.《现代礼仪》:湖南大学,袁涤非。(超星慕课;网易公开课) 现代礼仪的重要方面都有涉及,内容精炼,简单实用。 2. 《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南开大学,艾跃进。(超星慕课) 内容非常全面是最大特点,很多内容是针对大学生的,指导性强、实用性强。 3.《语言学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超星慕课) 4.《说文解字》:武汉大学,万献初。(网易公开课) 4.《汉字的奇妙世界》:暨南大学,李香平。(网易公开课)主要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内容相对简单却生动有趣。 5.《演讲与口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开课,姚小玲。(网易公开课)

以上课程希望大家在今年内学完。其中礼仪方面的要求大家在本学期必须学完一门。《汉字的奇妙世界》也要求大家在本学期学完。 学习完慕课后,还要阅读相关的书籍。学习完毕后要求大家提供你的学习笔记和阅读清单。阅读的相关书籍自己选定。 (二)推荐书目 专业方面: 1.《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四版。 2.《历史语言学》:徐通锵,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一版。 3.《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二版。 4.《诗经译注》:程俊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 月第一版。 5.《说文解字》:(东汉)许慎,中华书局。 6.《基础汉字形义释源》(修订版):邹晓丽,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一版。 7.《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 专业方面的书籍要求大家今年至少读完《语言学纲要》。其他的书籍有计划地慢慢精读。我们后面会再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综合方面: 1.《经传诸子语选》,张舜徵纂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中国古典文献中经典的语句辑录和翻译) 2.《自卑与超越》,【奥】阿德勒著,李心明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6月。

文化创意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创意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文化创意学 英文名称:Cultural industry creativity learns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专业限修课 总学时: 32 讲课学时: 32 实验(实践)学时: 0 学分: 2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文化史传播学公共关系学 一、编写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 本课程依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面向社会所需求的文化传播、宣传策划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地梳理文化产业策划与创意的理论及方法,从文化产业创意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创意的思维特点,文化产业策划的特征、原则以及一般程序;课程对文化市场战略的创意与策划、文化产品的创意与策划、文化品牌的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流通渠道的创意与策划进行理论阐述,着重分析文化产业市场运作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课程根据不同文化产业形态(纸质传媒产业、影视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广告产业、休闲文化产业)的特点进行创意与策划,分析各文化产业形态创意的特点、策划的原则和方法,同时注意将理论问题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限选课程。课程理论性、实用性均较强,与传播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联系密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讲解文化产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课程重在考查学生对各类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特征与程序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与策划能力,扩充了专业相关学科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搭建坚实平台,为联系各实际领域搭建桥梁。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文化产业是观念形态的产业化,是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生产和消费对象的特殊产业,它最终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心理需求。文化产业在获取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担负起增强人的文化素养、提

大众传播学笔记

二、媒体分析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P118-121 关于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社会影响的著名理论,由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 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 (1)“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诞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②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综合的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 ③“热媒介”和“冷媒介”。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这个观点,在于说明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不同。 把关理论(结合实际)P131-134 (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即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最早是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的,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怀特将其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ing)”模式。但怀特的“把关”模式只强调编辑的“把关”作用,而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是一个整体过程。 (2)“把关”过程的实质: 大众传播对新闻”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考虑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进来. ①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②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③传媒的“把关”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3)“把关”标准 时间跨度、强度、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意料、连续性、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 把关标准: 新闻信息由两个本质属性: (一)新闻信息必须有真实性,它传达的是客观的事实而不是虚构或捏造的事物 (二)新闻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新意,这时的事件、历史的回忆等等,不能成为

传播学专业 各方向介绍

传播学专业(050302) 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301002021 学分:2.0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性质】 《新闻传播学》为通识教育课。 【教学目的】 这门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要求。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指导新闻实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教学内容】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由新闻学、传播学在跨学科综合、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外均属年轻学科,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播本质、模式、功能与原则等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其难点是传受心理机制、新闻性质功能、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新闻自由限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新闻传播学,是从现代传播学视角来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门新型课程,具有传播学与新闻学双重性,其学科的交叉性、互渗性、创新性相当突出,因而 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门新学科。因而,必须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 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西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体系,讲授马克思 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观点力求明确,方法务必科学,介 绍切忌片面。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解读当代新闻活动、 关心传播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在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方面,要将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采用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考察的方法 来学习理论,分析实际。 【先修课程要求】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数字传播时代) 2.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就是其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是在传播学一般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系统的大众传播(包括现象、规律与问题)所做的集中探讨 3.四大先驱 1、拉斯韦尔 (1902-1978,Harold Dwight Lasswell)政治学领域专家 1927《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为传播学奠基之作 对传播学的意义:5W 理论 Who——传播主体——控制分析 Says What——传播内容——内容分析 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媒介分析 To Whom——传播对象——受众分析 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效果分析 亚里斯多德《修辞学》——三要素理论:说话人——说话内容——听话人 拉斯韦尔对人类传播活动功能的概括:“环境监督、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赖特补充——“提供娱乐” 拉斯韦尔对社会结构的看法: “设法保持内部的平衡,用这种平衡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这种内部平衡的机制作用的发挥就依赖于传播功能的实现。 社会结构包括那些用来支持整个社会体系的传播。”提供了传播研究的方向与典范。 2、卢因(Kurt Lewin,1890-1974,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A: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研究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B=f(PE) 贡献:“群体传播”一节介绍 B:"把关人"理论(gatekeeper) 把关即控制,执行把关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 3、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rld,1901-1976,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而著称的社会学家。) 对大众传播学的贡献: A.两级传播理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信息——意见领袖——大众information--opinion leader--mass) 1940,美国总统大选的社会调查 1948,《人民的选择》 认为大众传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人际间的影响。意见领袖的作用大于大众媒介。 B.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改进: 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 4.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社会心理学家)以探讨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而闻名。

传播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传播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传播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更新:2018-12-03 13:34:39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文化素质、较全面的理论修养、掌握系统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和较强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具有基础宽厚、适应面广、综合能力强、后劲足、富有创造活力的特点的高级传播人才。毕业生既能在报刊、通讯社、出版社、广告公司、网络媒体、广播电视机构等大众传播部门从事新闻采编、广告制作、网络信息管理、受众研究等工作,也能在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的文化管理部门从事新闻传播事业管理、信息发布与收集及营销传播等工作,或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新闻与传播教学与研究工作。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新闻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以及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 4、了解我国关于新闻、广告、影视、网络等传播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能掌握新闻、广告、影视、网络等传播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四、专业特色 本专业按大类招生设计,课程设置上要求学生强化语言文字基本功,掌握较宽厚的新闻与传播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打下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然后按2个方向分设课程组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发挥学校理工科背景的特点,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工商管理知识,使学生具备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同时尽量创造条件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锻炼他们的社会工作能力,使之成为基础厚、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型文科人才。 五、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传播学、新闻学 主干课程:中外传播史、大众传播学、新闻理论、广播电视学、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影视摄制、传播伦理与法规

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培养方案 1

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方式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的教育资源优势,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同时,自愿进行跨院系、跨学科学习,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以及就业竞争能力。网络教育学院现阶段的教学采用的是基于Internet的异步教学模式。教学和学习活动基于先期开发的各学科网络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网络教学课件、答疑库、题库、资源库、电子图书等)进行,网络教育学院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网络学习资源以及各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并组织相关专业院系定期开展面授、讲座及辅导答疑。 二、主干学科与专业课程 现代汉语、文学概论、基础写作、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方法与论文写作等课程。 三、学制 学制2年。 四、学分要求 60学分 五、各类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比例 六、教学计划表

七、专业主干课程简介 1.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1)课程编码 021001 (2)课程英文名称 Modern Chinese (3)课程简介本门课程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对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分析入手,系统讲授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

培养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认识使用、分析、教学能力,从而为学生以后进行语文教学和进一步学习研究语言理论打好基础。 (4)教材 《现代汉语》兰宾汉、邢向东中华书局 7月版 (5)参考书目 ○1《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淑湘主编商务印书馆 9月版 ○2《语法讲义》朱德熙主编商务印书馆 6月版(6)主讲教师简介韩宝育,男,陕西岐山人,1955年生。陕西师大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言概论课的教学和语言理论研究工作。主要论著有:《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现代汉语学习指要与习题测试》(主编之一)、《现代汉语句子分析》(合著)、《修辞小辞典》(修辞理论部分撰稿人)。具有代表性学术论文有:《关于语言的哲学思考》、《语言符号的局限性》、《论言语表示和知悟的三维结构》等。 2. 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 (1)课程编码 021004 (2)课程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3)课程简介本门课程系统讲授人类语言的宏观知识,探索人类语言的结构、机制,揭示世界语言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语言与相邻学科关系。在给语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讨论语言在人类社会中作用、关系与地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语言与文学、语言与哲学、语言与人类各类文化现象的关系打好基础,为深入研究各种语言现象做准备。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 学分:3 周学时 3 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强调积累、批判、创新。经过一代代传播学者的努力和发展,传播学已经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邻近学科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逐步发展成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具有一定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