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的道德教育理论评介

斯宾塞的道德教育理论评介
斯宾塞的道德教育理论评介

斯宾塞的道德教育理论评介

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其道德教育理论对现时的国内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其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标签:斯宾塞;道德教育;评介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国著名哲学家。他比较著名的称号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其所提出的主要学说是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领域,诸如阶级斗争及教育方面。同时,他的著述对很多研究都有贡献,包括制度、形而上学、民族、美学、教育学等。其中斯宾塞的道德教育理论对于现时的学校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斯宾塞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他1858年发表的《道德教育》一文中。《道德教育》一文1861年收入他的专著《教育论》中。这是我们研究斯宾塞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依据。他的道德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判断道德行为的准则,道德教育的原则以及道德教育的方法。

1判断道德行为的准则

斯宾塞本人认为,判断一个人道德行为好坏的标准,主要看其行为造成的后果是怎样的,如果这一行为在当时的和今后的整个后果是无害的,就是优良行为;而当时的和今后的整个后果是有损害的行为就是不良行为,归根结底,人们是从后果的愉悦或苦痛来判断行为的优良中差的。按照斯宾塞的观点,如果小偷盗窃了财物,事主感到愉悦,那么偷窃也算是一种优良行为了。一切政府部门的决策、党派斗争,社会事业和群体行为的好与坏,对与错,也都以其产生的后果是增加了人们的苦痛还是愉悦来判定。

斯宾塞的这种道德判断标准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他抽掉了道德的阶段属性,忽视道德行为的动机,不顾道德行为的预先目的如何。这种理论在实践中是很有害的,只能为某些人不道德的行为提供辩护的依据。

2道德教育的原则

斯宾塞在他的论文中,用较大篇幅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是“自然结果”的原则。这一原则是充分利用青少年自己行为引发的结果,或者不可回避的结果来教育青少年,使青少年以后的行为更加理智,斯宾塞的这一思想来源于卢梭的教育理论,但斯宾塞有了进一步发挥。他用“自然结果”的教育原则做依据,反对当时在英国流行的粗暴教育青少年的方法,他认为对青少年粗暴控制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是一种人为的方法。他认为以“自然结果”原则为指导才能使青少年从理性上认识行为的正确与错误,能使青少年理解因果关系的概念,自然结果对青少年的惩罚不含有人为的不公正的因素,易于被青少年接受,有利于保护成人和青少年之间正常的关系。总之,按照这一原则进行道德教育,能够收到最好的

德育原理.pdf

德育原理 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 1、早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 2、而使之风靡全球者,当是英国学者斯宾塞。 3、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和“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 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 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 德教育” 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 5.“大德育”的合理性及局限性? 我国的“大德育”颇具特色。他虽然越来越“大”,但基本的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我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这种约定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 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 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不谋而合。 6、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划分区别? 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 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 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 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 德领域”中的事件。 “非道德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有时发 生间接地联系;在时间、地点转移的条件下,两者有时相互转化。所以,不能机械地坚持“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的划分。但相对 地区分仍是必要的。 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1、教育、教学和教唆的区别? 教育属于褒义词,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 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 教学是否包含善意,其内容有无价值,其影响有益与否,都是不 确定的。 教唆属于贬义词,包藏恶意、产生有害影响的教。 2、教育的标准?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这一命题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佐证。 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识。 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共同体认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从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角度审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也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同选择。杜威曾经指出:“民主政治热心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当代美国著名的德育学家里可纳也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民主的奠基人认为,道德教育是我们民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他们的理由是:民主政府是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自己对社会的自由与公正承担责任。这意味着人民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是善良的,他们必须理解民主的道德基础,并为之负责……”因此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之上。 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许多教育学家也曾经对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予以明确的肯定。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在谈到劳动教育时就曾经指出:“共产主义的起点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承认他的劳动的伟大价值。……人必须从幼年的时候起就从自己的经验中深刻认识到,由于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他才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道德上的权利。”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我激励孩子们去关心人,首先是关心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我不是滔滔不绝地对少年讲述那些人所共知而又无人反对的政治概念,而是去和他谈那些使人十分激动、使人不能平静的想法……”因此明智的共产主义者都应当理直气壮地承认:道德教育是共产主义等政治理想教育的基石。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美国是一个较长时间强调间接德育的国家。但是间接德育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无视道德教育的重要。相反,反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的结果是美国出现了品德教育运动。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学者曾经提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也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美国品德教育学院曾经研究和编制过一套道德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于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设计并曾经在美国的五个大城市作过历时10年的实验。1986年基本定稿,正式使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董琳 1044407056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当时美国的教育流行的是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机械呆板,杜威在教学实践中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课程内容贫乏,萌生了进行教育改革的要求并进而成为教育革新的倡导者。他一生著作颇丰,1916年发表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此外还有《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的学校》等。 他的教育思想迎合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深刻的影响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至于更多国家教育思想的变革,综合看来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的本质上,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在教学论上,他提倡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注重教材与学者的关系、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从“做”中学;最后,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德教育的理论。 杜威一生中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他把道德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围绕道德价值标准、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四个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 首先,杜威提出道德教育的用意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要同他以前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相联系,既要从社会生活、学习实践中培养道德,又要使所培养出的道德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适应社会生活。杜威认为,从广义上说道德就是教育。他的德育论是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为基础的,否认客观的永恒道德,把实效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上述看来,他主张学校教育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适应社会道德的需要。 在他论道德教育的著作《道德教育原理》的序言中他说道“每当国家陷入政治危机和道德危机时,人们就会将社会的道德缺陷与盛行的道德标准和公民在学校内外所接受的抑或没有受到的教育联系起来。无乱学校存在于何处,它们一直被指望去加强、补充有时甚至代替儿童在家庭或教堂里所获得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理论及其问题

道德教育:理论及其问题 周作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本文从“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出发,讨论了图瑞尔、纽希关于道德与习俗二分的域论。在此基础上,对皮亚杰、柯尔伯格、吉利根关于道德发展阶段说及其批判的德育意义进行了讨论。最后,从关系、互动的角度对德育的一般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作者认为,美德可教;需要一种“互动式”的“教”。在这个互动关系链上,教者同时也是学者。 关键词:道德;习俗;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03)01-0021-06 Moral Education :Theories and Issues ZHOU Zuo -yu (School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 A bstract :Tracing back to the classical question with regard to whether morality can be taugh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moral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of the theories by Turiel ,Nucci ,Piaget ,Kolber gh and Gilligan .It gives a positive answer to the classical question in the terms of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In practice ,it is asserted that those who teach ar e to learn in the same time . Key words :morals ;convention ;mor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02-10-14 作者简介:周作宇(1964— ),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对当前道德状况的估计应持两点论:从道德生成的知性上看,理性的解放和复归使道德认知在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上 达成成为可能。而作为道德同一层次概念的价值观问题,也因人们的理性的复苏而变得可讨论。道德不再是可以随意灌输、盲目接受的东西。由于一切都在理性面前暴光,同样,道德教育也在理性面前暴光,这就使道德律令成为可辩论的东西。从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的角度来看,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在旧有的道德范式、范畴内已走向对立面,即所谓的滑坡。这既是道德重建的必然结果,也是新的道德规范建立的必然过程。 关于道德和德育讨论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虽然文献在日渐增加,但德育低效的呼声一点也没有 因为理论界的关注甚至介入而降落。实践中的问题虽不能完全由理论加以裁决,但跳出实践的多重约束和裹挟,反思诸问题所卷入的人和思想,对思考一些终极性的问题是有意义的。对道德和德育这样古老的问题,我们既拥有丰富的理论资源,也不乏丰富的实践资源。比之于实践来,理论具有跨越历史和跨越文化的性质。对理论的梳理,对反思德育实践、探索实践出路无疑是必要的。 一、道德与习俗 学校德育背后的一个基本的假设是:美德是可 教的。对美德的教授是学校应有的职责。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输出,学生的道德状况是一个基本的衡量指标。由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道德不景气现象反推①,判定学校德育没有尽责似乎是自然的归因理路。 人是环境的函数。人的状态如何,可以从其所有经历中找到相关的自变量。如果这个判断成立,那么,假设确实有道德不景气的现象存在,那么,学校教育也只是这种现象出现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变量。退一步说,由于学校本身承担着道德教育的使命,比之于其他因素来,学校教育在道德教育上的职责更专门。为此,可假设学校在个人道德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问题就成为:从途径上说,学校 第1卷第1期2003年1月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view Vol .1,No .1Jan .2003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报

( 调研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45660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A report on the special investig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报 调研目的: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摸清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底数、工作底数;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找准问题和薄弱环节;准确把握当前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和突出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中央国务院《若干意见》和区教委的工作精神;把我校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推向新水平。 调研的对象、范围、方法、时间: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全校的有关领导、教师、学生。调研主要采取座谈、问卷、访谈、研讨的方式。学校分别组织召开了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德育教师共三个座谈会。分别从八大领域分析总结我校学生德育工作状况。调研时间,5月—6月。 一、基本现状 (一)主要成绩: 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 在房山区“弘扬民族精神”主题征文和“细节”主题征文活动中,我校均荣获了优秀组织奖。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主

要表现在: 1.学生的政治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很高的爱国热情,他们每天从新闻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所用的时间在15分钟以上或30分钟以上。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多数学生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75.1%的学生认为个人成功的标志是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86.1%学生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主要靠勤奋努力,表明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观念,85%的学生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划策,愿意接受并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2.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绝大多数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从调查结果看90.2%的学生尊敬师长。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71%的学生能够遵守公共道德,遵守公共秩序,80%的中学生对长流水、长明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现象表示反感。 学生环保意识显著增强。90%的学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并主动宣传环保知识,对不当行为能够主动劝阻,见到垃圾会主动拣起。 3.学生的法纪观念进一步增强 通过调查,学生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回答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解决问题时,85%的学生认为找学校或老师通过正当途径解决问题;这证明学生的法纪观念比前几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强,我校的法制教育取得

第三讲学校德育目的

第三讲学校德育目的:基本原理与问题反思 德育目的是学校德育论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之一。学习德育理论,就必须明确德育目的的内涵与特点、功能与类型以及德育目的的 制定依据、改革完善的指导思想。这是提高人们对学校德育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科学有效地组织德育活动的基本前提。 本章主要讨论如下问题:学校德育目的的内涵及其与教育目的、德 育目标的辩证关系;德育目的的功能;德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制定 学校德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及其改革完善等。 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不仅自身体现着道德的要求,而且也内 在地追求着道德的目的。教育的道德规定性和指向性反映在对学 生道德品质的培育、道德人格的完善、道德成长的引导方面,就构 成了学校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不仅决定了教育的精神本性和 价值特性,也决定了学生在道德成长与发展方面的规定性。“任何 一个老师都应该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对教育目的一定要深思熟虑——假如你认为是正当的教育目的实际上全都出于误解而学 生们则对此都一本正经地坚信不疑,那么他们多年的学生生涯很 可能要毁于你手。”①探讨学校德育目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在整 个教育目的的框架下探讨教育的道德目的。它是德育原理的核心问 题和任何德育理论均不能搁置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① [ 英 ] 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20 页。 1

第一节学校德育目的概论学校教育是一种蕴含着鲜明的道德内涵与价值诉求的实践 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的目标、标准、规格的要求或规定,就构成了德育目的。由此,德育目的所考虑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从社会发展,从整个教育目的的结构性要 求以及学生道德生长的客观要求诸方面,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目标和规格的讨论与规定。一句话,德育目的表征着儿童接受何种目 标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德育目的是学校一切德育工作和德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而要把握德育目的的实质及其实践意义,就必须对其核心问题作出基本的说明。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德育目标 目的性是人的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属性,自然也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属性。“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直接、间接地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一切教育目的又都是为了解决一定时期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某种不适应或者说某种矛 盾而主观预设的。” ①德育,作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 也必须十分明确自身活动的目的,并在目的的牵导下制定德育计划,厘定培养目标,调控德育过程。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对教育过程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素质的预期结果的规定。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客观现实之于人的素质发展的需要和可 能的主观认识以及之于人的素质发展的价值选择的统一。从其存在形态上说,教育目的可分为两大部类: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和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前者是一定社会的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关于教育结 ① 扈中平:《教育目的论(修订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 页。 2

科尔伯格道德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心里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他致力于道德认知发展体系构建的研究,将之应用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时间,并从哲学上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行总结和反思,取得了卓著的学术成就。本文就他的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学校德育教育方法以及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启示作一探讨。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道德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被誉为“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研究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模式,不但可丰富和发展我国道德教育理论,而且对我国当代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指出:“我的道德研究是从皮亚杰的阶段概念和他认为儿童是一个哲学家的看法出发的。”在此基础上,科尔伯格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发展理论,其道德教育理论是其道德发展理论的扩展、延伸和实践,他主张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儿童的积极思维,发展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使道德思维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以推进道德行为的完善。从理论来源上看,由于科尔伯格受到多种道德哲学传统、道德心理学传统和道德教育学传统的广泛影响,所以科尔伯格的道① [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 000,第1 0页。德教育理论是一种既是心理学的、又是哲学的道德教育理论。根据科尔伯格本人的观点,对其道德教育理论产生主要影响的有苏格拉底(Socrates,B.C.468—400)、柏拉I訇(P1ato,B.C.427—347)、康德(Immanuel Kant,1 724—1804)、涂尔干(Emi leDurkheim,1858一1917)、杜威(John Dewey,1859一1952)、皮亚杰、罗尔斯(John Rawls,192卜)、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1929一)、等人的观点。 从研究视野上来看,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具有多学科整合性的特点。他从多学科的视野来探求道德教育研究的方法和基础,继承了杜威的传统,从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道德教育问题。他吸收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涂尔干、杜威、皮亚杰、罗尔斯等人的观点,并在道德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对道德

教育心理学总结——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人的发展,更大的我的形成,是一个和外在世界不断交往,并且在自己之内不断形成一系列的判断标准的过程。这些标准影响了我们处理很多问题的态度。 一的法则里讲到的自由意志,是这个发展的根,爱与光是这个发展的保证。 我们可以看一下从心理学家的角度,获得的一些对发展过程的认识。一般称为心理发展的层级理论。皮亚杰、科尔伯特、马斯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层级理论。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他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阶段认统治是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受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被称为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他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特别是美国和前联邦德国的教育界的很大反响。 科尔伯格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如常用的一个故事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利用这类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被试。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他让被试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他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科尔伯格从被试的陈述中区分出30个普遍的道德属性,如公正、权利、义务、道德责任、道德动机和后果等等。每一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https://www.360docs.net/doc/dd17160102.html, 1月17【生平】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1927.10.25- 1987.01.1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隆维尔市(Bronxville)的一个富商家庭,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他在安度瓦的菲律普中学上学,高中毕业后不顾家庭反对自愿当一名商船机务士,从事协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犹太难民通过英国海防偷渡到以色列的工作。这次经历让科尔伯格对一个问题产生了终生的兴趣,即:在什么时候,一个人不服从法律和法定权威时,从道德上是有道理的,这为他日后研究道德发展奠下了基础。这次经历还给他带来了终身的疾病:他被抓住过,并在塞浦路丝的一个军营里关押过一阵子,他虽逃脱了,但却没能逃过一次寄生性肠胃感染,从此以后,这个毛病时不时地烦他,终生未愈。1948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芝加哥大学,2 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硕士学问。大学期间,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是道德学)是他最喜欢的两门课程,他很喜欢J.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修读博士学位时本拟专攻临床心理学,但因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改而研究道德认知发展。他的博士论文题为《10-16 岁学童道德思维与判断方式之发展》,是研究儿童在面对道德的两难情况时所做的推理,

他假设道德的困境会使他们经由一个固定的顺序发展出更 多更具弹性的道德推理。由于他的论文题目搜集资料比较困难,所以一直到1958 年才完成论文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创下9 年读完博士的记录。完成博士学位之前,1953 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副研究员,1955 年任职于波士顿儿童医护中心。获博士学位后,1959 年应耶鲁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兼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1 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1968 年改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教授。科尔伯格的学术生涯和皮亚杰颇为相似,终其一生专注于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问题。因此他被誉为皮亚杰之外对道德发展研究贡献最大的人。晚年时,他的慢性寄生虫性肠炎不断发作,使他常常忍受胃肠疼痛。在接近60 岁的时候,科尔伯格极度压抑。他曾与一位亲密朋友谈过自杀的道德两难问题。他对这位朋友说,如果一个人对其他人有很大的责任,则这个人应该坚持下去。可是,与病魔的争斗太痛苦了。1987 年他在住院的时候失踪,1月17日,他的车被发现停在波士顿港一处潮水汹涌的湿地里,3个月后,他的尸体被冲到洛根机场附近。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过世的,不过一般猜测他是自杀而死。【理论】科尔伯格是皮亚杰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的追随者,一生奉献于道德认知发展研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

学校德育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

请你列出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并按其内在逻辑关系排序 一、我们对学校德育概念理解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主要原因)。 我们人为地将学校德育分成了“大”与“小”,或者说是“广义与狭义”,“大德育”,也即“广义的德育”。既将所 有能够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活动都称为德育;“大德育”即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思想、道德、法治、心理等方 面的内容。我们只需要简单地思考一下,便可发现如果这样理解德育,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会 涉及到一个独立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专门的科学。它们有自身内在的逻辑,如果不加分析地将其进行混合,所造成的 结果就是,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这也是德育实践中人们常常感到困惑的根本原因。“小德育”也即“狭义的德育”。 即专门指“道德教育”;如果学校德育是指狭义的道德教育,那么,我们就要面对一个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政 治素养等等问题,如它们使用什么名称,具体教育的层次,这些就会给我们的学校德育的课程设置,理论研究提出新的 问题,当然,如果要科学地认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是必要的。否则,学校德育就只能作为一种工作概念而 不是理论概念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也有人从与西方接轨的角度将德育视为“道德教育”,即西方人用的 MORALEDUCATION。但这很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不同文化中对道德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更是如此。以上的区分 太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建立一套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 二、缺少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次要问题) 由于我们对学校德育概念理解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现在的学校德育没有一套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 我们现有的德育教材,内容链接生硬,缺乏一个内在的逻辑线索。 三、当代学校德育如何面向传统(次要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深刻。仅就道、德二字而言,我们便不难出,这其中的奥妙,它体现的不是简单与单 纯的记忆与模仿,而是充满着动态与变化的主体自觉与理解。我们既要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古人的思想,同时也得从今天 的思想去深入理解蕴涵在古代思想家思想中的大智慧。否则,我们一味放弃自身的文化与道德传统,而把改革的路径仅 仅定位在向西方学习的片面道路上,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实事求是,更会陷入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所以当代学校 德育教育就要思考如何结合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来制定实施德育课程体系。 四、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意义缺失(次要问题) 学校中进行了长期不懈与声势浩大的“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收效却甚微。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道德的理解上。在 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逐渐被异化,道德教育同其它各育一样,成为一种知识教育,或者说是一种认知的 教育,并在方法上表现出强烈的科学化倾向。人们将道德仅视为外在的纲常礼仪与行为规范,进而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 生对这些规范的模仿和操练,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

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下半年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大作业题目(内容): 一、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全球化的表现。 答:德育全球化缘于经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全球化。德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影响的全球化;第二是主题的全球化。 所“影响的全球化”是指德育思想的经验的全球化影响。所谓“主题化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学校德育关心的主题有趋势,也指学校德日益关心诸如生态环境,人口与发展,个人权利,多元文化,世界和平等主题。 2、传统德育过程模式。 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这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 3、“启发”在道德教育中的意味。 答:“启发”在道德教育上意味着:第一,它承认人性的善良或道德教育在人性上的可能。第二,道德教育只有在具备一定的主体接受条件下才能进行。 4、世界各国的德育、政府领导方式的类型。 答:世界各国的德育,政府领导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全面干预型(中过、日本、法国、发展中国家);一种是部分干预型(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一种是政策干预性型(美国、加拿大、瑞典等)。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如何解决德育过程中的矛盾 答: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有三个方面。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这三个矛盾依次是:①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②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③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矛盾。其中,第二对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是指学校道德教育(有计划、系统的、)系统之外的社会价值环境(无序的、多元的)与学校德育价值系统的矛盾,有同质矛盾和异质矛盾。同质矛盾(大家影响都是正面的,但是社会的道德影响与学校的道德影响并不一样)是指社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两大原则 2

浅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两大原则 ------理性原则与公平原则 科尔伯格作为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他继承杜威的传统,从多学科的视野来探求道德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从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道德教育问题,发展了皮亚杰关于道德判断阶段的成果,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判断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促进了道德理论与道德教育实践的发展。纵观科尔伯格的以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为主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们不难发现,理性原则和公平原则是贯穿所有理论始终的核心原则。 一、理性原则与公正原则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是有原则的,他指出“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都实证了这样的主张:普遍的人类伦理原则是实际存在的”。但是,道德原则不同于道德准则,原则是一种绝对责任,是自己愿意在任何情况下都按照应该做的那样去做,它不是外在的某种力量制约下的不自愿的活动,不是一种行为的准则,是指导人们在各种行为中做出选择的原则。同时,道德原则也是道德的基础。道德原则代表了在道德上对行动作自我证实的理由。因此,道德原则不是指导行为的特殊规则,而是作出判断和决定的方式。这意味着在道德判断中要运用一种理性的过程,而不只是机械的运用内化了的规则。道德原则是解决道德冲突的方式,是解决几个人之间观点的相互冲突的方式,当相互冲突的观点正如他们必然出现那样出现时,被用来解决这类冲突的那种成熟的原则就是公正原则。因而,在科尔伯格看来,道德原则就是理性和公正这两个原则。 所谓理性原则,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一种不断增长着的认识社会现实或组织和联合社会经验的那种能力的结果。有原则的道德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是逻辑推理能力(它是由形式运算的各阶段表示的)的发展。科尔伯格把逻辑推理能力,也就是理性思维能力看作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道德发展是通过不断提升道德判断的能力,最终达到道德阶段的提升来实现的。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阶段的提升过程中,科尔伯格也认为,所谓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理性运算的功能,而道德阶段也并不是由特定的观点或判断限定的,而是由关于道德的思维方式和道德选择的依据决定的。这些都充分说明,理性原则是贯穿科尔伯格道德

2016年辽宁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之“教师职业道德”精选试题(六)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之“教师职业道德”精选试题 (六) 2016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1.以下哪条不属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亮点( )? A.明确了班主任工作量,使班主任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 B.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待遇,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热情来做班主任工作 C.保证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利,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空间来做班主任工作 D.制定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 2.立足岗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乐于承担各项教育教学任务,认真制订保教计划,精心备课,组织活动,这反映了教师的哪项道德规范( ) ? A.为人师表,文明廉洁 B.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C.教书育人,因材施教 D.关爱幼儿、家园共育 3.下列关于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说法错误的是( )。 A.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状况 B.有针对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C.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D.努力提高所授科目的成绩 4.( ),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A.2003年7月8日 B.2008年lo月15日 C.2009年8月22日 D.2010年3月20日 5. ( )是教师与教师之间良好沟通的基础。 A.少争多让,善于倾听 B.容忍异己,理解宽容 C.坦诚相对,赞美欣赏 D.巧用语言,珍惜情谊

6.“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这是近代教育家谁的名言?( ) A.布卢姆 B.晏阳初 C.陈鹤琴 D.陶行知 7.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是( )。 A.他律 B.自律 C.内省 D.慎独 8.“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于( )方面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A.关爱学生 B.教书育人 C.爱岗敬业 D.为人师表 9.正直诚实,作风正派,为人师表,遵纪守法。这属于教师的( ) 。 A.思想行为规范 B.教学行为规范 C.人际行为规范 D.仪表行为规范 10.钻研业务,熟悉教材,认真备课;上课语言文明、清晰流畅,表达准确简洁;板书整洁规范,内容简练精确。这属于教师的( ) 。 A.思想行为规范 B.教学行为规范 C.人际行为规范 D.仪表行为规范 参考答案 1.【答案】D。中公专家解析:一是明确了班主任工作量,使班主任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二是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待遇,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热情来做班主任工作。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muc dich chinh):培养能动的道 德主体 魏挺茅(节选)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传统德育低效的反思,提出在新时期学校必须改革传统德育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并就为什么要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和如何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阐述,力求为学校贯彻落实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传统德育、能动的道德主体、实践路径模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德育的重中之重是道德教育。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的思想,更是把道德建设提到了治国方略的地位。 一、对学校传统德育低效的反思 当前学校德育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传统德育的确曾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学生的道德品性日渐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再加上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各种社会客观条件的急剧变化,传统的德育越来越受到挑战,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以教育者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倾向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刻板说教,而无视受教育者道德学习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道德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遵守道德要求,而不知道德规范的真正价值意义;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能相互转化;在遭遇复杂社会现象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无所适从,无能为力;养成“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些足以说明在传统德育教育过程中,没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育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构主体的健康人格。 2、过分强调德育作用的外塑性 传统德育割裂了内外因的辨证关系,不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往往把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参照物和刺激物,或者强调学生通过机械的对照、模仿、矫正、遵循来外塑行为;或者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道德认知发展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1927-1987)。他继承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经过30多年的研究,创立了较完美的理论体系,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开山之父。 该理论源自本世纪初杜威的进步主义德育研究。杜威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并提出道德能力发展阶段的思想。尔后,皮亚杰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儿童道德判断力进行了专门研究,以公正观念发展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但由于太过于理论化而被人忽视。直到50年代,科尔伯格面对战后的学校道德问题,深入进行系统实证研究,并实施不同的德育实验,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科氏出生于美国,早年是一所私立中学的优秀生,战前在一艘运送犹太人难民的船上当副机械师。1952年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后又攻读博士学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皮亚杰20多年前的著作《儿童道德判断》,激起了他致力探讨当时出现的极其尖锐的德育问题的强烈愿望,并立即进行研究。经过5年工作,他以充分的材料再证和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完成了博士论文。但很意外的是,论文评价虽高但外界反映冷淡,这反而激发了他进一步研究的决心。经过约16年的研究,考察比较了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尤其是对美国75名儿童进行的近16年的跟踪道德发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实证材料,同时他又从理论上对以往的学校德育理论进行认真的重新研究和评比,批判了美德袋的文化传递理论只是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的方法,肯定了以发展道德认知能力为主体的杜威进步主义德育思想,提出了他的完整理论体系。在尔后的近20年中他继续研究探讨,不断修改完善,直到1981年他把近30年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编辑为《道德发展哲学》、《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时,仍对道德判断力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的定义进行修订,反映了他治学严谨和理论体系的深化。在科尔伯格的献身下,道德认知发展论极大促进了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形成发展,在改革传统德育方面立下汗马功劳。他的著作被翻译成世界上各种主要文字出版,他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学校的德育研究和教学,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基石”。 二、主要的理论观点 (一)认知——发展的理论观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他说,我这种理论“之所以称为认知的,是由于它认识到道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样是以激发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基础的,它之所以称为发展的,是因为它把道德教育的目标看作是经过各个阶段的道德发展”。可以说,认知和发展是这一理论的精髓,其观点可归结为:(1)德性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与成熟有关,但不等同;(2)德性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德性发展的基础,德性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但两者并不等同,智力发展不等于道德认知发展,后者不可能从前者中自发产生;(3)德性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是在社会激发下原有认知力发展的结果;(4)德性发展在本质上不受文化的限制而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德性的发展规律都是相同的;(5)德性发展是受其现实文化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并与儿童认同和承担道德角色的质量有关。科尔伯格认为,由道德困境而激发的道德冲突从而达到一定的道德行为选择是发展道德判断水平的重要条件,儿童不参与社会活动,不参与道德行动,就不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