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华:老年人为何患上精神分裂症

吴春华:老年人为何患上精神分裂症
吴春华:老年人为何患上精神分裂症

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是什么?一般来说,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存在多样性、复杂性。明确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诱发因素,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和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是什么呢?南昌军民医院的专家给我们做出了详细的介绍。

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是什么?

(1)病前个性特征

许多学者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即存在一些特殊的个性特征,如孤僻、内向、怕羞、敏感、思维缺乏逻辑性、好幻想等。大多数晚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年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人格相对完整。

(2)躯体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脑神经细胞开始萎缩和减少,同时常患躯体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等,致使大脑功能发生变化,可引起脑内神经递质代谢障碍,从而引起精神分裂症症状。

(3)遗传因素

半个多世纪以来系统的家系调查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得多,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但是,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这种遗传倾向没有年轻患者明显。

(4)社会心理因素

老年人的身心往往是脆弱的,同时老年精神分裂症病前存在许多社会心理问题,如离退休、丧偶、子女分离等。老年人对精神挫折的耐受力日趋减退,遭遇各式各样的心理应激的机会越来越多,对疾病的发生过程有着明显的影响。

(5)大脑形态和解剖学改变

许多学者对精神分裂症的脑形态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结构异常较正常对照组更为常见。主要的改变为脑皮质萎缩、脑室扩大。脑结构异常与病程、年龄间的关系尚有争论,但绝大多数研究认为病程长、年龄大,脑萎缩的发生率就高。

因此,脑结构异常是脑内某些病理过程的反映,并不说明病因。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可见脑细胞硬化、脂肪变性、空泡形成,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皮质下、基底节均可有变化,尤以额叶、顶下叶、颈叶损害较明显。

精神科质量改进

2012年质量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 精神科 医疗质量是科室发展之本,优质的医疗质量才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保证医疗活动正常、安全的进行,提高医疗质量、避免医疗纠纷,精神科全体医护人员必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思想,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和病房的特点,特制定科室医疗质量标准及管理制度如下: 一、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主任(或副主任)医师每周至少查房1次,是医疗小组的责任人,重点处理疑难危重病人,及时明确地提出诊疗方案,并指导和督促下级医师实行,对新病人及诊断治疗有较大改动的查房记录必须在3天内审核签名。 (2)主治医师每日查房1次,全面负责制定和落实医疗小组的诊疗计划,指导下级医师进行诊疗性的操作、补充和修改病历;新病人入院48小时内必须有主治医师查房,若遇到疑难危重、纠纷隐患的病人须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对下级医师的查房记录必须在3天内审核签名,危重病人当日签名。 (3)住院医师每日查房2次,早查房和夜查房,全面掌握病情及其变化,及时向上级医生汇报,开出或停止各项医嘱,适时完成各项检查及治疗,带领实习生进行各项诊疗操作,负责指导、修改实习生病历,保证书写质量,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 二、病历书写质量考核制度 (1)严格执行卫生部最新版的《病历书写规范》,病历书写需有相应级别的医师来完成。住院病历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及接科录8小时内完成,抢救记录需在6小时内完成。出院记录在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出院病历5天内送病案室归档。 (2)入院48小时内必须有主治医师查房,入院1周内必须有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入院或转科3天内及I级护理的患者必须每天记病程录,病情变化及治疗变动随时记录,连续住院1月以上需每月有阶段小结。 (3)病历质量由各组主管医师把关,要求每份病历书写质量达到甲级(90

精神分裂症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病(psychosis)是指可造成社会功能障碍和现实检验能力下降的一组重性精神障碍。临床相多以幻觉、妄想为突出表现,病程长短不一,部分病人会出现持久的功能损害。在这一组障碍中,最为常见的是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和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第一节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3.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精神分裂症神经生化基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假说:(1)多巴胺(DA)假说: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说,即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DA功能亢进。(2)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中枢谷氨酸功能不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之一。谷氨酸是皮层神经元重要的兴奋性递质。(3)5-羟色胺(5-HT)假说:6.社会心理因素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心理社会因素在其病因学中仍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除了前述的精神分裂症与社会阶层、经济状况有关外,临床上发现,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性格多表现为内向、孤僻、敏感多疑,很多患者病前6个月可追溯到相应的生活事件。国内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发病有精神因素者占40%~80%。当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精神因素就是病因,但精神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起到了诱发作用。 三、临床表现 (一)感知觉障碍 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内容多半是争论性的,如两个声音议论患者的好坏;或评论性的,声音不断对患者的所作所为评头论足。其它类型的幻觉虽然少见,但也可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见到。如一位患者拒绝进食,因为她看家盘子里装有碎玻璃(幻视);一位患者感到有人拿手术刀切割自己的身体,并有电流烧灼伤口的感觉(幻触)等。 精神分裂症的幻觉体验可以非常具体、生动,也可以是朦胧模糊,但多会给患者的思维、行动带来显著的影响,患者会在幻觉的支配下做出违背本性、不合常理的举动。如有的患者在幻听的影响下辱骂甚至殴打亲人,有的患者为了躲避幻听的“骚扰”而频频上访,要求有关部门拆除安装在自己脑子里的“播音器”。曾有一位老年妇女,因为总是听到声音讲水里有毒,为了喝上“干净”的水,提着暖瓶走了二十多里,路上花了4个小时。 (二)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 1.妄想妄想的荒谬性往往显而易见。也许在疾病的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某些明显不合常理的想法还持将信将疑的态度,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逐渐与病态的信念融为一体。 最多见的妄想是被害妄想与关系妄想,可见于各个年龄层。涉及的对象从最初与患者有过矛盾的某个人渐渐扩展到同事、朋友、亲人,直至陌生人。他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暗有所指,寒暄问候、家常聊天都别有深意。严重者甚至连报章杂志、广播电视的内容都认为与己有关。 妄想的内容与患者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如一位在化工行业工作的工程师认为自己喝水的杯子被人做了手脚,每天都会释放出定量的毒药,造成自己慢性中毒;一位老护士认为自己在上次住院时被人注射了艾滋病病毒;一位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称自己丢了块价值“5万元”的罗马表,是让邻居偷走送给了国家领导人。 2.被动体验正常人对自己的精神和躯体活动有着充分的自主性,即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运动,并在整个过程中时刻体验到这种主观上的支配感。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常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注意事项

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于任何一种疾病来说,只有正确的治疗方法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要知道错误的方法对于患者的身体来说将是非常不利的,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也是同样如此,那么精神分裂症如何治疗才是正确的呢?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注意事项有哪些?郑州精神病医院专家杨俊国主任为我们总结出了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三个注意事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详细内容。 【专家解读】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注意事项 1、家属需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治疗 心理上的疏导对于患者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患者个人的临床情况、应对能力及个人意愿,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干预,以减少复发,减少社会应激,增进社会及职业功能。根据患者自身的病发程度,合理的选用药物治疗。 目前针对精神分裂所有的治疗都只是控制,首选药物控制,病情确诊后就得对症治疗,不要相信网上的特效药,要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服药后病情一旦减轻,也不能擅自的停药减药,否则很容易导致病情的反复,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2、良好的家庭护理同样重要 为了保证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正确性,除了需要重视心理治疗以外,病人还要与医生配合,其家属也要给予全面的支持,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家庭干预的一条指导性原则是家属应尽最大可能参与并投入到心理治疗中。通过对家属的教育、指导及支持可使患者获益。家庭干预的目标包括降低复发、改善功能、减少家庭负担,以及提高家庭功能。 3、切勿私自停药增减药量

专家呼吁:选择药物不当可能会影响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一 直是医学界的重大课题,治疗方法虽然有很多,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差异较大,病情也不同。 很多人私自更改药物的治疗剂量,这是不对的,精神分裂症的暂时病情缓解,可 能是假象,大家要注意巩固治疗。同时,能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目前有数十种,虽 然这些药物对治疗精神分裂症不像抗生素那样有着明确的抗菌谱,但是每一种药物都 有其相对的"靶症状",这也是要由有经验的医师来为住院病人制定治疗方案的道理。 通过上述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的方法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的确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大家应有信心、 有恒心,科学认识,正确对待,这样才能彻底治愈精神分裂症。 目前国内治疗精神分裂症主要采用药物控制治疗,但从临床治疗效果来看,药物 治疗精神分裂症就算治愈,也有非常高的复发率,相比于长期复杂的药物控制,脑立 体定向微创手术是一次性的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脑立体定向手术可在直视下、按个 体差异,精确定位,可精确的阻断精神分裂症的传导通路抑制发作,从而提高难治性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微创、安全、可靠等特点。患者只要住院15天,2-3个小时的手术,病情即可得到有效控制并最终治愈。 【权威分析】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疗法为什么能治愈精神分裂症 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为什么能治愈精神分裂症呢?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是通过立体定向仪对颅内病灶精确定位,在定向仪引导下与显微镜结合,在直视 下对颅内病灶进行微创修复。通过立体定向开颅术用于功能区病灶及脑深部病灶定位 神经调控,可以减少手术创伤范围,避开重要功能区、使手术并发症大大减少。脑立 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不需开颅,不需全麻、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术后患者恢复快的优点,更容易为病人所接受,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开创了中 国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新篇章,给中国广大精神分裂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郑州解放军一五三医院神经外科是郑州地区唯一一家具有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 疗精神分裂症资质的医院,治疗精神分裂症所采用的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疗法是斥巨

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研究

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评估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法将入组的100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按照用药的不同,随机均分为奥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每组各50例,观察和比较两种药物治疗效果。结果奥氮平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利培酮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0%,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奥氮平组患者不良反应少且轻,其中椎体外系反应发生率和利培酮组相比明显要少(P <0.05)。结论在老年精神分裂症中使用奥氮平和利培酮治疗,疗效确切,其中较利培酮而言,奥氮平不良反应少且轻,更为安全可靠,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合理用药,以保证疗效。 标签:老年精神分裂症;奥氮平;利培酮 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常并各种器质性疾病,由于老年体弱和受多种基础疾病的影响,药物耐受性下降,不能及时将血药浓度调整到有效范围。对此,在老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中应选择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小,血药浓度可短时间内发挥的抗精神病药物[1]。奥氮平和利培酮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物,目前关于这两种药物的疗效报道研究有很多[2]。为进一步分析两种药物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本文选择了10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奥氮平和利培酮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自本院在2014年2月~2016年7月期间接收的10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第三版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经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调查评分≥60分。所有患者均在知情下签署同意书,能够配合完成整个研究。排除并严重躯体疾病患者、有药物滥用史和药物过敏史患者、缺失完整资料患者、有酒依赖患者、中途因自身原因退出研究者。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采取随机方式将100例患者分成奥氮平组和利培酮组。奥氮平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在(7 2.12±1.23)岁;病程3~11年,平均病程为(6.4±2.1)年。利培酮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在60~84岁,平均年龄(72.14±1.26)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6.1±2.5)年。奥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病程和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有可比性。 1.2方法奥氮平组使用奥氮平进行治疗(奥氮平片,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688),开始使用剂量为 2.5~5 mg/d,2 w内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逐渐增加药物剂量至10~20 mg/d,持续治疗2个月。利培酮组使用利培酮治疗(利培酮片,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0160),开始使用剂量为0.5~1 mg/d,结合患者病情变化逐渐增加至2~4 mg/d,持续治疗2个月。在整个治疗期间若有必要可酌情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者苯二氮革类药物,另外两组患者均未用其他抗精神疾病药物。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精神分裂症病因:尚未明,近百年来的研究结果也仅发现一些可能的致病因素。(一)生物学因素1.遗传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最可能的一种素质因素。国内家系调查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也愈高。双生子研究表明:遗传信息几乎相同的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远较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 的双卵双生子为高,综合近年来11项研究资料:单卵双生子同病率(56.7%),是双卵双生子同病率(12.7%)的4.5倍,是一般人口患难与共病率的35-60倍。说明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寄养子研究也证明遗传因素是本症发病的主要因素,而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较小。以往的研究证明疾病并不按类型进行遗传,目前认为多基因遗传方式的可能性最大,也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或多源性遗传。Shields发现病情愈轻,病因愈复杂,愈属多源性遗传。高发家系的前瞻性研究与分子遗传的研究相结合,可能阐明一些问题。国内有报道用人类原癌基因Ha-ras-1为探针,对精神病患者基因组进行限止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分析,结果提示11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着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性精神病有关的DNA序列。2.性格特征:约40%患者的病前性格具有孤僻、冷淡、敏感、多疑、富于幻想等特征,即内向

型性格。3.其它:精神分裂症发病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多发生于青壮年,约1/2患者于20~30岁发病。发病年龄与临床类型有关,偏执型发病较晚,有资料提示偏执型平均发病年龄为35岁,其它型为23岁。80年代国内12地区调查资料:女性总患病率(7.07%。)与时点患病率(5.91%。)明显高于男性(4.33%。与3.68%。)。Kretschmer在描述性格与精神分裂症关系时指出:61%患者为瘦长型和运动家型,12.8%为肥胖型,11.3%发育不良型。在躯体疾病或分娩之后发生精神分裂症是很常见的现象,可能是心理性生理性应激的非特异性影响。部分患者在脑外伤后或感染性疾病后发病;有报告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脊液中发现病毒性物质;月经期内病情加重等躯体因素都可能是诱发因素,但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理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证实。(二)心理社会因素1.环境因素①家庭中父母的性格,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如放纵、溺爱、过严)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身健康或导致个性偏离常态。②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其精神交流的紊乱。③生活不安定、居住拥挤、职业不固定、人际关系不良、噪音干扰、环境污染等均对发病有一定作用。农村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2.心理因素一般认为生活事件可发诱发精神分裂症。诸如失学、失恋、学习紧张、家庭纠纷、夫妻不和、意处事故等均对发病有一定影响,但这些事件的性质均无特殊性。因此,心理因素也仅属诱发因

第7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它妄想性障碍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及其它妄想性障碍 练习题 【多选题】 (一)A型题 1.以下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定义哪项不正确 A.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 B.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 C.慢性病人可有意识障碍 D.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且病程迁延 E.一般智能无明显损害 2.精神分裂症最多见的幻觉是 A.视幻觉 B.听幻觉 C.触幻觉 D.嗅幻觉 E.本体幻觉3.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最可能的是 A.单基因遗传 B.双基因遗传 C.多基因遗传 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E.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在意识清晰的基础上,下列何种症状对精神分裂症最有诊断意义 A.被害妄想 B.嫉妒妄想 C.牵连观念 D.思维散漫 E.夸大妄想 5.精神分裂症的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 A.情绪低落 B.情绪不稳 C.情绪高涨 D.情感不协调 E.欣快6.听幻觉最常见于 A.躁狂症 B.抑郁症 C.精神分裂症 D.癔症 E.强迫症7.下列何种症状不属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 A.思维破裂 B.被控制体验 C.幻觉 D.怪异行为 E.注意不集中 8.关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下列何种说法不正确 A.思维联想散漫 B.片断的幻觉妄想 C.幼稚愚蠢行为 D.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E.妄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9.关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下列何种说法不正确 A.常急性发病 B.可表现精神运动型兴奋 C.可出现木僵

D.对电抽搐治疗反应较好 E.发病多在中老年期 10.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的特征,以下哪项错误 A.起病年龄较晚,常在40岁左右 B.以妄想为主要表现 C.缓慢发病者多 D.幻觉少见 E.及时治疗效果较好 11.关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下列何种说法不正确 A.多在青少年期发病 B.病程进展缓慢 C.社会退縮行为 D.幻觉妄想较为明显 E.预后较差 12.下列何种症状不属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 A.思维贫乏 B.假性幻觉 C.动力缺乏 D.情感平淡 E.孤僻离群 13.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中,目前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生化因素 D.脑萎縮 E.精神因素 14.一青年病人,三个月前急性起病,意识清晰,表现说话难以理解,行为幼稚怪异,本能意向亢进,有片断的耳闻远方亲友声音的幻觉,觉有人跟踪。此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B.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C.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D.病毒性脑炎 E.分裂样精神病 15.30岁的男性病人。近半年来觉得有人跟踪自己,有人在屋里放了窃听器而不敢大声讲话,常听见有人在议论如何对付他。因而表现闷闷不乐,闭门不出,写信到公安局请求保护。此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青春型分裂症 B.偏执型分裂症 C.单纯型分裂症 D.偏执性精神病 E.紧张型分裂症 16.青年女性,家人诉其近2年来逐渐变得少语少动,不与人交往,孤僻离群,对亲友冷淡,不讲究个人卫生,有时发呆。此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B. 品性障碍 C.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D. 偏执性精神病 E. 人格障碍 17.以下疾病那一种预后最好 A.偏执狂 B.偏执状态 C.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发表时间:2014-08-06T14:26:14.4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2期供稿作者:汪海燕 [导读]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长,老年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汪海燕 (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 810007)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性精神分裂症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来本院就诊的160例有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喹硫平的治疗,观察其对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结果:喹硫平治疗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显效率%,无效率为%,总有效率为%,治疗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喹硫平治疗老年性精神分裂症具有效果显著,治愈率高,副作用少等的优点,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老年性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喹硫平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2-0132-02 老年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性障碍,致残率高,全世界患病率约为l%,1993年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我国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为0.655%。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不能照顾自己[1],给生活和社会功能带来严重影响, 给患者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并可能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并且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导致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药物治疗是对于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首选药物。目前第二代药物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探讨其治疗效果,我们采用喹硫平的药物治疗方法,以及选用我院2011 年11月~2013年11月来本院就诊的160例有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具体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来本院就诊的160例有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疾病的诊断参照《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ICD-10》进行诊断。所有研究对象均资料完整。并确定无无其他器质性疾病及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史。其中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65例年龄,比例为19:13;最小年龄为55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年龄(67.65±7.41)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喹硫平(生产单位: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10117,规格:100mg)进行治疗,具体用法为:前4天治疗期的日总剂量为50毫克(第一日),100毫克(第二日),200毫克(第三日)和300毫克(第四日)。从第四日以后,将剂量逐渐增加到400-600毫克/日。或者用药用量也可以为:一次50毫克,一日两次。最大量为200-700毫克。用法用量两种应根据患者临床病症选择性给药,目的是达到最佳效果。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进行PANSS评定, 治疗后4周和8周TESS评定[2] , 每次评定均由两位精神科医生进行。 1.3 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评定 治疗效果的评定使用PANSS[3],减分率>50%为显效,25%-50%为有效, <25%为无效。不良反应的评定使用副反应量表(TESS)。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 统计分析软件包,本次研究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采用方差分析对计量资料的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一喹硫平的治疗效果 项目人数(人)显效[人(%)]有效[人(%)]无效[人(%)]总有效率[人(%)] 喹硫平 160 80(50.00) 60(37.50) 20(12.50) 140(87.50) 注:治疗效果显著(p<0.01) 从表中可以看出喹硫平治疗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50.00%,显效率37.50%,无效率为12.50%,总有效率为87.50%,治疗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讨论喹硫平治疗老年性精神分裂症具有效果显著,治愈率高,等的优点,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使用。 3 讨论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长,老年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数量也逐年增加,给生活和社会功能带来严重影响, 给患者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并可能引发许多社会问题。我们不得不关注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发展,目前针对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第一代针对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也称为传统的抗精神分裂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作用中脑一大脑皮质和中脑一边缘系统发挥药理作用,但同时也作用到黑质一纹状体通路和下丘脑通路的DA受体,因此产生的锥体外系反应(EPS),内分泌、代谢改变的副反应也较多。所以逐渐发展抗精神分裂的第二代药物,大多实验证明第二代药物与第一代药物的治疗效果相似,但是第二代药物对于人体的副作用明显少于第一代,喹硫平就是第二代康精神分裂症的典型药物,1998年在英国最早上市,到2002年才在中国上市,并使用。它的作用机制主要为喹硫平在体内可以转化为去甲喹硫平,他可以通过拮抗NET、5-HT2C 受体及部分激动5-HT1A 受体起到对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也有人认为它可以拮抗α2肾上腺素受体、5-HT2A 受体及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来完成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奎硫平该药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均有效, 在整个治疗量范围内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高于安慰剂。Tandon对1106 位患者进行为期六周的RCT试验,研究显示,奎硫平组较安慰剂组能显著并直接地改善阴性症状,其次能改善阳性症状。喹硫平的锥体外系副反应少,一般不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和催乳素升高,效果显著。从本次研究中我们得到喹硫平治疗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50.00%,显效率37.50%,无效率为12.50%,总有效率为87.50%,治疗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讨论喹硫平治疗老年性精神分裂症具有效果显著,治愈率高,等的优点,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使用。

第十章(神经症)

第十章神经症与癔症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神经症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各种神经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3.掌握各种神经症的治疗。 4.掌握癔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5.了解神经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6.了解神经症的流行病学资料。 7.了解神经症的病程和预后。 8.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多数神经症患者首诊于综合科,而有些综合科医生对于此类疾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有限。因此,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识别神经症,并能提出合理的治疗建议,以减少误诊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各部分应掌握和了解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神经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了解国内外神经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一些具体类型的流行病学特征。 2.了解神经症的病因。 3.了解神经症在国内外诊断分类系统中的大体变迁。 4.简要了解几种有代表性的神经症理论(精神分析的神经症理论、行为主义的神经症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和森田的神经质理论)。 第二节神经症的临床表现 1.掌握神经症病人常出现的几大类症状群的特征,包括脑功能失调症状群,情绪改变症状群,强迫症状群,疑病症状群,躯体不适症状群及睡眠障碍症状群。 2.掌握神经症的共同特征,包括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学基础、症状范围

及其组合方式等等,认识到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尚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患者有相当的自知力,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第三节神经症的诊断与治疗 1.掌握神经症的诊断原则与鉴别诊断。 2.掌握神经症的治疗原则。 第四节神经症的常见类型 1.掌握焦虑症的临床表现: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临床上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两种主要形式。掌握焦虑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 2.掌握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病程迁延的患者可表现为以仪式化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此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掌握强迫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应了解到慢性强迫症患者由于出现了对病态体验的适应行为方式,此时病人的求治要求可能会变得并不十分迫切。 3.掌握恐惧症的临床特点:对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和紧张,自知这种反应是过分或不合理的,但难以控制,以致极力回避该事物或情境。掌握恐惧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了解恐惧对象的通常分类。了解恐惧发作时可以伴有抑郁、强迫、人格解体等症状。 4.掌握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特征: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相信医生的无躯体疾病的再三保证。掌握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了解躯体形式障碍的类型,其中疑病障碍(症)的诊断在我国应用较多。 5.掌握神经衰弱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脑功能失调症状、常伴有情绪症状及心理生理症状,其核心症状是精神疲劳。掌握神经衰弱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棕榈酸帕利哌酮对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研究

棕榈酸帕利哌酮对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 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棕榈酸帕利哌酮对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 影响。方法:78例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n=39)予帕利哌酮缓释片6mg口服三天,无过敏反应即予肌注棕榈酸帕利哌酮;对照组(n=39)予利培酮治疗,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8周、12周、24周末分别进行PANSS、TESS、PSP及MARS量表评估。结果:最终研究组n=36、对照组n=37完 成研究,4 周、8 周、12 周、24 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PANS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 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PSP、MARS评分较基线水平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SP评 分较基线水平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RS在第4周及第8周 较基线水平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及第24周较基线水 平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剂对照组TESS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棕榈酸帕利酮注射液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关键词:棕榈酸帕利哌酮;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依从性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病程迁延的常见精神疾病。天津市精神障碍流 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病性障碍的总患病率为6.6‰[1],如何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 活质量值得探讨。棕榈酸帕利哌酮是批准用于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非典型长效注射液,独 特的起始给药模式确保药物起效迅速,具有急性期起效快、维持持续疗效、预防复发、恢复 社会功能等特点[2-3]。本研究探讨其疗效、副反应,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 性进行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5年1月~2017 年1月天津市安定医院首次住院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简称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首次发病者;(2)年 龄18-55岁,男女不限;(3)自愿参与本研究,征得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躯体疾病病史:如脑外伤、癫痫、心脑血管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等;(2)患 有其他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障碍; 1.2方法 给药方法:研究组口服6mg帕利哌酮片三天,无过敏反应即予棕榈酸帕利哌酮 150mg三 角肌注射,第八天注射100mg;后每4周左右75mg-150mg肌注。对照组口服利培酮4- 6mg/d抗精神病治疗。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监护人撤消知情同意书、不能耐受药物、 疗效不佳退出治疗者,不纳入统计分析。 疗效评估:在入组时(基线)、第4周、8周、12周及24周,分别用阳性和阴性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来评估疗效、安全性,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依 从性评定量表(MARS)来评估社会功能及依从性。 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 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根据数据性质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7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平均年龄32.72±7.792,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32.64±6.397,两组患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t=0.049,P=0.961),在治疗过程中研究组2例因 病情波动、1例经济原因脱落;对照组1例病情波动、1例明显不良反应脱落。 2.2治疗前后PANSS、PSP及MARS 评分见表1

精神分裂症的常见表现及基本概念

精神分裂症概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本病多在青壮年起病,病程多迁延,缓慢进展,如不积极治疗可逐渐加重或恶化,有发展为衰退的可能。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具体表现为:①活泼好动的青少年,逐渐变得孤僻离群、生活懒散,对外部事物不感兴趣,注意力涣散,不专心听课、学习成绩下降,或是常发呆发愣,或蒙头睡觉,衣衫不整,污秽不堪,或对镜发笑,自言自语。②精神萎靡,自诉头痛头昏,失眠心烦。谈话时往往前言不搭后语,有头无尾,支离破碎,或欲言不止,或百问不答,或喜欢使用自己创造的新词、新字、使人费解。③整日叫喊不停,独自对空说话,甚至语不成句,情绪与言语内容常不相协调,如说有人要伤害他,但面部表现却很高兴;或为了一点点小事而勃然大怒。④想入非非,遐想终日。妄想内容多离奇古怪、荒诞无稽,如无中生有地认为饭菜内有人放了毒药,或认为别人咳嗽、吐痰、搔头等都是要对他采取行动的某种“特别信号”;有的认为自己被别人爱上了,常与对方纠缠不休;有的感到自己的思想、行为、身体受到电波、仪器的控制等等。 精神病已是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公害之一,专家指出,认识精神分裂症症状可以为早期治疗赢得最佳时机。最新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关键在于是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首次发作的6个月以内是最佳的治疗时期,这时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损害最少。首次发病者,早期得到及时治疗在病后的6个月到1-2年可望完全恢复。延误首次治疗的时间将导致治疗的效果下降。但是如果不坚持服药治疗,85%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 那么,怎么才能在早期识别精神分裂症呢?一般来说,以下几方面有助于辨别。①性格改变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病,对于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不幸患上就要及时做好治疗,不然后果会很严重,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因此为了避免患上这样的疾病,我们就要做好预防,今天我们就请广州协佳的专家张可斌来介绍一下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 精神分裂症是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会让我们整体看起来不正常,会出现胡言乱语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幻想幻听,可见精神分裂症这种病的危害程度。 (1)精神刺激:人的心理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个人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就产生了精神刺激,精神刺激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出现精神障碍。不管是令人愉快的良性刺激,还是使人痛苦的恶性刺激,超过一定的限度都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 (2)遗传因素:精神病中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家族中精神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普通人群,而且血缘关系愈近,发病机会愈高。此外,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性在发病因素中也占相当的比重。这也是精神病的病因之一。 (3)自身:在同样的环境中,承受同样的精神刺激,那些心理素质差、对精神刺激耐受力低的人易发病。通常情况下,性格内向、心胸狭窄、过分自尊的人,不与人交往、孤僻懒散的人受挫折后容易出现精神异常。 (4)躯体因素:感染、中毒、颅脑外伤、肿瘤、内分泌、代谢及营养障碍等均可导致精神障碍,。但应注意,精神障碍伴有的躯体因素,并不完全与精神症状直接相关,有些是由躯体因素直接引起的,有些则是以躯体因素只作为一种诱因而存在。 孕期感染。如果在怀孕期间,孕妇感染了某种病毒,病毒也传染给了胎儿的话,那么,胎儿出生长大后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是极其的大。所以怀孕中的女性朋友要注意卫生,尽量不要接触病毒源。 上述就是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吧。患上精神分裂症之后,大家也不必过于伤心,现在我国的医疗水平是足以让大家快速恢复过来的,所以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

精神分裂症治疗新方法

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是一种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慢性、迁延性疾病,反复发作会导致患者疾病恶化,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在我国,精神分裂症1年复发率是40.8%,有59.4%的患者出院后未能返回到工作或学习岗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是症状控制的最大障碍以及增加复发风险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良等是导致复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确保患者接受规范化治疗的同时,建立医患治疗联盟促进持续治疗和预防复发,帮助患者和家属解决在治疗过程不同阶段出现的疾病波动等问题,增加社会心理干预,对于患者在长期治疗康复中获得良好的效果,降低复发,顺利回归社会就变得尤为关键。 据了解,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根据不同的症状,有病理性、心理性、病理心理结合性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其治疗方案也是各不相同的,目前精神分裂症治疗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药物治疗。尤其是针对刚刚患病的患者,因为精神分裂症在早期,病情活跃,对药物的敏感性高,药物治疗能很好的控制疾病症状,药物治疗效果是很显著的,只是在治疗期间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因为精神分裂症症状的暂时消失而私自停药或者是更改药物剂量、种类等,否则很容易使病情再次复发甚至是加重。如果因为私自停药出现病情复发,再次进行药物治疗时,效果就会大大减退,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进一步恶化,所以在药物治疗时绝对要保障足量、足疗程治疗,这样才有治愈的可能性。 在临床上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为不当停药而导致病情复发加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且药物副作用十分的明显,又该怎么办呢?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因为治愈后,在日常生活中的康复工作没有做好,导致病情的再次复发。这类患者再次进行药物治疗时,效果也是远不如之前治疗的效果。针对这类患者又该怎么治疗呢?难道就只能看着他们被无情的病魔折磨吗?当然不能! 精神病治疗中心的专家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创新。药物治疗是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对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很难奏效。那么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新方法是什么呢?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 精神病治疗中心的专家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异常的精神分裂症症状主要是由于外界不良因素使脑部相对于的神经核团功能紊乱,导致神经生化递质代谢失衡而出现的。精神病治疗中心采取的由国外引进并融入自身实践经验的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是微创的,不需要开刀,可明确病理结构,找准病因,利用立体定向的三维坐标原理及计算机对神经影像的图像处理技术,术中实时显现患者颅内任意结构的解剖位置,准确指示术前预设的解剖功能区进行手术,并对颅内针尖大小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在颅骨上开两个直径约1cm的小孔,将直径为1mm左右的电极缓慢推入脑内,通过现代影像学技术及电生理学技术,找到与病变密切相关的"点",进行神经调控修复,2-3小时即可完成手术。完全达到了安全、微创的标准,术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不复发,没有后遗症和并发症,成功率高达90%以上,有效率达到100%。该手术治疗效果得到了界内数百位专家教授的认可,得到了广大受术者的一致好评,为广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带来了希望。 精神病治疗中心的专家说,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在临床上的成功应用,让广大精神分裂症患者看到了康复的希望。这种治疗技术实现了微创、无痛、安全性高、恢复快、术后无后遗症及并发症、术后未见复发现象的优点,是可以逐渐代替药物治疗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既能将疾病治愈,又能完全避免药物副作用导致的身体损伤,是精分分裂症治疗发展史上的

吴春华:老年人为何患上精神分裂症

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是什么?一般来说,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存在多样性、复杂性。明确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诱发因素,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和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是什么呢?南昌军民医院的专家给我们做出了详细的介绍。 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是什么? (1)病前个性特征 许多学者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即存在一些特殊的个性特征,如孤僻、内向、怕羞、敏感、思维缺乏逻辑性、好幻想等。大多数晚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年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人格相对完整。 (2)躯体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脑神经细胞开始萎缩和减少,同时常患躯体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等,致使大脑功能发生变化,可引起脑内神经递质代谢障碍,从而引起精神分裂症症状。 (3)遗传因素 半个多世纪以来系统的家系调查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得多,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但是,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这种遗传倾向没有年轻患者明显。 (4)社会心理因素 老年人的身心往往是脆弱的,同时老年精神分裂症病前存在许多社会心理问题,如离退休、丧偶、子女分离等。老年人对精神挫折的耐受力日趋减退,遭遇各式各样的心理应激的机会越来越多,对疾病的发生过程有着明显的影响。 (5)大脑形态和解剖学改变 许多学者对精神分裂症的脑形态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结构异常较正常对照组更为常见。主要的改变为脑皮质萎缩、脑室扩大。脑结构异常与病程、年龄间的关系尚有争论,但绝大多数研究认为病程长、年龄大,脑萎缩的发生率就高。 因此,脑结构异常是脑内某些病理过程的反映,并不说明病因。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可见脑细胞硬化、脂肪变性、空泡形成,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皮质下、基底节均可有变化,尤以额叶、顶下叶、颈叶损害较明显。

精神分裂症的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法

精神分裂症 一、概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的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一般无意识障碍及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未明。实验室和心理学检查均未达到能肯定协助诊断的特异性水平。围绕病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积累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从现有资料分析,本症是一种具有遗传基础的疾病,外界环境中的生物、心理社会以及环境因素对发病都可有一定影响。部分病人具有脑结构形态和发生上的改变。 1、遗传因素 根据专家调查,发现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与患者血缘越亲近. 精神分裂症的预期发病率越高。孪生子的研究与寄养子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 2、脑电图研究 多年来许多学者研究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脑电图,但结论不一。一般认为病人的脑电图属非特异性变化。大部分病人α活动减少,慢波与快波活动增加,也有报告有暴发性异常者。近年的脑电地形图研究亦显示有以上的发现。 3、社会环境因素 精神分裂症多发生在经济水平低或社会阶层低的人群,为国内外本病患病率调查的地区分布特点所证实。我国1982年调查资料表明,经济水平低的居民的患病率是经济水平高的居民的两倍。某些发病率调查资料,亦发现有同样趋势。Hollingshead等(1958)在New Baven 社区调查,统计半年内的发病率,发现社会低阶层人群的发病率为高阶层人群的3倍。Giggs 和Cooper(1987)在英国发病率调查资料,得出了同样结论。而躁郁症则未见这种分布特点。推测这可能与经济水平低,社会阶层低的人群,社会生活环境差,生活动荡,职业无保障等心理社会应激的负荷大有关,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容易发病。 4、躯体生物学因素 1957年芬兰赫尔辛基有流感病毒A2流行,Mednick等对1957年11月至1958年8月出生的青年(年龄26.5岁)进行检查,发现胎儿于第4~6个月暴露于A2病毒流行者,成年时患精神分裂症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作者推测这与病毒感染影响了胎儿的神经发育的危险因素有关。 5、神经生化病理假说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体内代谢异常,产生有毒的中间产物造成自体中毒的假说由来已久。近20多年来由于脑生化研究,发现中枢神经单胺类等递质在保持和调节正常精神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有HT和NE通路功能障碍假说等等。其中以多巴胺活动过度假说,受到较大的重视。因为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药物能较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其药理作用是与阻滞多巴胺受体功能有关。此外慢性苯丙胺中毒患者,可出现与精神分裂症十分相似的某些症状,而苯丙胺是多巴胺能的促动剂。用同位素与受体结合的方法,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脑尾状核和壳核与上述同位素标记的神经阻滞剂的结合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说明精神分裂症病人突触后DA受体有增敏现象。最近报道用PET利用放射性示踪物上发射出来的正电子辐射,对脑生化代谢和受体功能进行检查。除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前额叶葡萄糖代谢明显下降外,纹状体D2多巴胺受体增加3倍之多(未服抗精神症药物的病人),支持D2受体功能过度的假说。与递质合成或降解有关酶的活性测定:多数报告慢性精神分裂症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低于正常对照。 6、脑结构研究:

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 法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进行临床实践治疗。结论利培酮、奥氮平、奋乃静、氟哌啶醇、氯丙嗪、舒必利等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 性高,依从性好。 【关键词】老年精神分裂症治疗 老年(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是否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其分类学地位如何,也一直存在 分歧。Roth(1955)认为可作为一个独立疾病,且DSM-Ⅲ-R及我国的CCMD-Ⅲ均在精神分裂症 的分类中有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分类代码。Feste(1988)随访观察36例起病于61~74岁的晚 发性精神分裂症,发现其阳性精神症状高于年轻组,且思维松弛、情感不协调较少见,认为 应视为独立疾病。史鸿璋(1965)随访观察了33例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结果表明,晚发性精神 分裂症不论从病源角度还是从临床特征看,与年轻病人均有显著不同,且治疗所需的精神药 物平均剂量较年轻者低,因此,认为应该作为独立疾病单元看待。BleulerE(1911)、 BeulerM(1972)则认为在精神分裂症范畴内不必再设新名。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是否是一个独立 疾病单元,是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的问题,有待于遗传、生化、免疫、临床和长期的随访等 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来阐明。 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国内外文献报道差别较大,是由于调查方法、时间、人数、地区不同。 一、病因、病理 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因素的、复杂的,许多病人可存在素质上的问题、躯体疾病问题、性格问题、环境问题、精神挫折问题、生活问题等等,究竟哪个问题是 重要的或主要的因素,哪个因素与症状的发生有关,尚难以肯定。目前普遍认为各个因素在 时间上和能动性方面相互结合起来而发挥作用,是精神分裂症的可能的病源学因素。 二、临床表现 长期以来,欧美和日本精神病学临床文献一致强调晚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很多典型的早发症状,而一些作者发现,在症状和病程方面晚发与早发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M.Bleuler指出,40岁以后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障碍、情感淡漠较早发精神分裂症 少见。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某些改变以及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存在是造成这种差 异的主要原因。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精神病学界的主要研究内容。18世纪末之前,一般认为所有 精神障碍都是一种单一病理学实体的表现,这种病理学实体被德国精神病学家 ZeIIer和Griesinger称之为“单一精神病”(einheitspsyehose),Pind对这种情况做了痴呆、白痴、躁狂和 忧郁的区分。 当前,精神分裂症诊断主要采用的诊断标准,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是OCD-10(WHO制定的国 际疾病分类第10版)和DSW-Ⅳ(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我国的精神疾病分类 与诊断标准在国内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ICD-10和DSM-Ⅳ均无晚发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描述,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第二、三版中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内容中取消了年龄限制,因此,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应采用一般标准,即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仍适合40岁以后发病的晚发性精神分裂症。 有些老年精神分裂症早期可能症状不典型,或者伴有一些其他精神障碍常见的症状,需要进 一步观察。 四、治疗 1.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老年患者因肾脏肌酐清除率下降和肝脏解毒功能降低而造成药物排泄 缓慢,易导致体内药物蓄积。同时,老年人多伴有躯体方面的疾病,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 相比之下更容易发生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因此,治疗剂量应尽可能地采取个别化的原则, 即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的症状选用不同药物和不同剂量。一般来说,老年人使用精神药物的 剂量为青年人的30%~50%,老年人常用的精神药物有利培酮、奥氮平、奋乃静、氟哌啶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