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动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土壤动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土壤动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土壤动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环境有密切关系,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功能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土壤动物逐渐成为生态学和土壤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我国土壤动物区系研究进展,从群落结构、群落功能和群落演替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土壤动物群落在森林和农业生态系统中最新研究现状,内容包括土壤环境评价、凋落物分解、土壤健康的指示作用、与污染环境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最后从全球环境变化、土壤生态系统过程和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三个重要领域提出土壤动物群落研究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土壤动物;演替;土壤生态系统

Abstract: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fauna and soil environment, the structure, the function,and the positive irreplaceable func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soil ecosystem, it plays the critical role in natural processes of soil ecosystem, Soil fauna community becomes one of the focuses in ecology and soil studie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fauna composition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and the latest researches of soil fauna community in forest and agriculture ecosystem are presented from structure, function and success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cluding the assessment of soul environment,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the indication of soil health, the relation with soil contaminated and soil nutrition. At last, the prospect aspects for future study were analyzed from the change of global environment, the course of soil ecosystem, and the diversity of soil biology.

Key words: soil fauna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uccession

1 前言(Introduction)

土壤动物是指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在土壤中渡过,且对土壤有一定的影响的动物。土壤动物群落对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分解、污染物降解、土壤理化性质的进化、土壤发育与物质迁移及能量转化等物理、化学过程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关键环节。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对土壤环境影响逐渐加剧,土壤动物群落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链中对环境最为敏感的类群之一。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已经成为环境与生态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世界各国的学者正从不同角度探讨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问题。

2 土壤动物研究简史

土壤动物的研究已有160 年的历史, 其研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成4 个阶段:

1) 1840 年达尔文发表了《关于土壤的形成》(Onthe formation of mould) 一文, 被公认为土壤动物科学研究的开始, 并引发诸多学者对蚯蚓生物学的研究, 纷纷发表论文, 被称为是“蚯蚓时代”。

2) 种类记述时代: 进入20 世纪以后,Berlese ( 1905 ) 发明了烘虫漏斗, Tullgren(1917) 又作了改良, 大大提高了土壤动物的采集效果, 推动了种类的发现和描述, 以及土壤动物区系研究的开展。

3) 系统研究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都急需生产大量食品, 学者们把增产的目光集中到了土壤上, 发现了土壤无脊椎动物对于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并开始对不同类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发表了不少专著, 使土壤动物的研究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土壤动物学, 于1955 年在英国召开了首次国际学术讨论会。

4) 生物生产力研究时期: 20 世纪后半叶,当人们认识到土壤生物是巨大的、潜在的、可以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 将对提高生产力起到重要作用时, 由国际学术联合会( ICSU ) 组织了为期10 年的国际生物学计划项目( Interna2tional B iological P rogram ) , 其中土壤动物学的研究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进一步推动了土壤动物学的发展。

3 土壤动物研究简况

3.1 国外土壤动物研究简况

当人类认识到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重要作用, 认识到土壤和水一样, 是地球上的有限资源以后, 许多国家都启动了大规模的科研计划, 制定了土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 着眼于预防并达到拯救自然资源的目标。目前, 欧美国家正致力于土壤质量的总体评价方

面的试验研究。

近年来,国外学者加强了农业生产活动对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变化影响及线虫群落作为土壤健康的指示生物的研究。美国、荷兰、新西兰、以色列等国家的许多土壤生态学者着重研究了施肥、灌溉等农业管理实践对土壤线虫群落动态变化产生的影响。土壤线虫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和农业生态系统受到农业管理等干扰的敏感指示生物

加拿大的一枝黄花 ( Solidago cancadensis L.) 原产北美,曾作为观赏植物被引至世界各地,后逸生为恶性杂草,现已入侵欧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部分地区等入侵种及其他生物对土壤动物的结构也是世界上的研究热点。

4 国内土壤动物研究简况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我国才开始进行土壤动物学的系统性研究, 十数年来

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

4.1 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地带特征的调查研究

我国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 个气候带, 被划分为7 个地理区。在青海门源高寒草甸草原、吉林长白山温带湿润林区、北京小龙门暖温带林区, 浙江天目山和湖南衡山、岳麓山等亚热带林区, 海南尖峰岭中热带山地雨林区和云南西双版纳北热带沟谷雨林区等各设周年逐月采集点, 共获得各类土壤动物50 余万号(不包括原生动物数量) , 经鉴定共有 3 000 多种(见下表) , 充分显示出我国土壤动物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同时对各不同地带、不同类群的种类组成、分布类型、生活习性、区系组成和分布特点均作了研究和分析。

4.2 土壤动物生态学的试验研究

在我国不同气候带, 进行了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和不同植被类型影响下, 群落结构、演替及其动态变化等的试验研究, 以期揭示森林土壤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此外, 对各类土壤动物的时空分布、生态功能和营养类型等也分别作了研究。

4.3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影响的研究

人类的多种活动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危害和影响正日益严重, 如土地的开发利用、农田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 肥料的施用、杀虫剂的喷洒, 工业粉尘和酸雨的侵蚀等都会对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生活史、群落结构以及对它们的生理过程和生态功能等产生影响, 并引起变化, 甚至完全消失, 从而影响土壤营养物质的循环, 严重时导致作物减产影响人类的生活。土壤动物主要功能群及其作用。

4.4 新疆目前现状

4.41乌鲁木齐南部山区

(1) 在三个不同季节乌鲁木齐南部山区 6 种不同生境中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24197 只,隶属于 5 门13 纲24 目。其中真螨目( 45.71%) 和弹尾目( 41.59%) 为优势类群,寄螨目为常见类群( 9.25%) ,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共占总数量的96.55%。

(2) 不同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组成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水平分布表现为:针叶林( 10322)>山地灌木林( 4112)>山地耕地( 3433)>阔叶林( 2524)>山地草地( 1913)>居民地( 1893) 。

(3) 在三个不同季节6种不同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大小为:居民地>山地草地>山地灌木林>山地耕地>针叶林>阔叶林; 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大小顺序为: 山地草地>山地耕地>针叶林>山地灌木>居民地>阔叶林。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季节动态变化为: 秋季>冬季>夏季。从土壤动物垂直分

布来看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即表层>中层>下层。

4.42吉木萨尔县林场

(1) 吉木萨尔县林场 5 种不同生境中共捕获大、中型土壤动物个体14727 只,分别隶属于6 门16 纲39 目( 40 类) 。其中弹尾目和真螨目为优势类群,鞘翅目、寄螨目、膜翅目、蜘蛛目、鞘翅目幼虫、双翅目幼虫、颤蚓目、鳞翅目幼虫等8 类为常见类群,其余的30 类为稀有类群。

(2) 不同生境大、中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组成有一定的差异( P<0.01) 。A/C 值顺序为山地耕地>山地草原>山前草甸>山间河滩>云杉林,总的来说A/C 值为0.66。

(3) 不同生境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在三个不同季节间和不同土层之间均有差异显著( P> 0.05) 。

(4) 不同生境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的聚类和排序结果表明,将5 种不同山地生境分为两大类型,即云杉林-山地草原生境类型和山前草甸-山地耕地-山间河滩生境类型。

4.43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

(1) 对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8种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的调查研究中共获得大、中小型土壤动物9788只,隶属于4门12纲32目,其中甲螨目、弹尾目、中气门目和前气门目为优势类群,而垫刃目、鞘翅目幼虫、膜翅目、无气门目、缨翅目和双翅目幼虫为常见类群,其他22类群属于稀有类群。

(2) 在不同生境之间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类群数在自然林中最高,而荒漠中最低。个体数在菜地中最高,而在荒漠中也最低。

(3)在不同生境间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顺序为灌木林>荒草原>牧草地>防护林>自然林>菜瓜地>荒漠>耕地。

(4)在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均具有表聚性特征,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动物类群和个体数逐渐减少。在上层(0~5cm)的类群和个体数最多,而在底层(15~20cm)为最少。

(5)在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及个体数量表现出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其高低顺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

5 土壤动物研究热点问题与展望

5.1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影响

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随着污染影响程度的增加而减少, 上壤动物数量变化主要由于优势类群的数量消长, 土壤动物种类的减少则由于污染敏感种类的减少

或消失。

5.2 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有机磷农药废水灌溉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随着农药影响程度的增加而减少,毒理研究表明, 农药污染对大型土壤动物蛆绷的呼吸代谢强度有明显抑制作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重度和中度污染区星豹蛛肠粘膜细胞层出现弥漫性溃疡、肿大、穿孔等病理变化。

5.3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数存在明显差异

(2) 由于土壤动物群落常常包括许多大的分类单位,不同类群生态功能各异,彼此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不同类群的个体数量往往差异很大,使群落多样性与均匀度呈正相关而与优势度呈负相关

(3)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分布以及复杂性指数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明显。

5.4荒漠草原土壤动物与降雨关系研究

全球性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雨事件频发,总结土壤动物多样性与降雨变化间的关系及其响应机制,有助于理解全球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作用过程,对于探讨陆地生态系统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极度脆弱,对气候变化敏感,但是关于荒漠草原土壤动物与降雨变化间关系的研究报道比较少,严重制约了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叶岳,姜玉霞,赵则海. 大型土壤动物作为指示生物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 17) : 9320-9322

[2] 刘任涛. 荒漠草原土壤动物与降雨关系研究现状[J]. 生态学杂志, 2012,31(3) : 760-765

[3] 陈雯,李涛,郑荣泉等. 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2,32 (22)

[4]林兰稳,钟继洪,谭军等.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2, 21(10): 1678-1682

[5]朱立安,魏秀国.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2007,26(3): 269-273

[6] 尹文英. 土壤动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生物学通报,2001,36 (8)

[7]排尔哈提·艾力,吾玛尔·阿布力孜,祖哈玛尔·阿里.乌鲁木齐南部山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05)

[8]吾玛尔·阿布力孜,阿布都如苏力·吐逊.新疆吉木萨尔县林场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季节动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06)

[9]王振中,张友梅,夏卫生.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J].生态学报,1996,16(04)

[10] 邓继福.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影响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6,17(02)

[11]吾玛尔·阿布力孜,阿布都如苏力·吐孙,古丽布斯坦·努尔买买提,吴松林.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J].中国沙漠,2012,32(6)

(完整word版)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实验原理 许多土壤动物(如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各种昆虫)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采集罐、吸虫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二.方法步骤 1.提出问题: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或通过调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制定计划 3.实施计划 (1)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2)取样:在野外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采集,并标明样品的取样地点和时间,在实验室进行观察。 (3)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取样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发现体

三.注意事项 1.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①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②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 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2.尽可能多地采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种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应由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四、典型例题 1.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可以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B.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将其放入 70%的酒精溶液中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都是 相同的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动物较多 2.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身体,不

(整理)土壤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生物修复污染土壤技术研究进展 1土壤污染和生物修复概述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 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 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土壤重污染对人体以及动植物危害的严重性以及其循环过程中不能被降解的特殊性无疑给科学家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虽然在局部小范围的修复中应用效果明显,但其治理成本高,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二次污染风险,而且对于污染面积巨大且程度较轻的土壤难以实施应用。近年来,应用生物(包括植物和微生物)来修复重污染土壤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生物修复方法对土壤生态环境不会有影响.是保证土壤生态健康和农业叮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1]。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研究得最早、最深入、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修复方法。它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土着微生物或特效外源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在人为优化的环境条件下加速对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降解与去除[2]。 植物修复 ' 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绿色生物技术.能在不破坏土壤生态环境.保持土壤结构和微生物活性的情况下.通过植物的根系直接将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吸收.通过收获植物地上部分来修复被污染的土壤。植物修复的机理通常包括植物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XX (XX大学X学院XXXX系,X省X市邮编) 摘要:野生动物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但是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和人为地 猎捕,许多种类濒临灭绝。本文介绍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必要性、现状并 针对现状提出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必要性、现状、对策 Abstract:Wild animals are very valuable natural resources. With the redu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human hunting, many species on the brink of extinc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of wildlife protection, curr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status made 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Keywords:Wildlife; Protection; Necessity;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野生动物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是事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本。我国野生动物种类及其生境类型丰富多样,特有种和珍稀种较多,地域差异明显。本文试图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作简要分析。1.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数的珍稀野生动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占世界种数的10%以上。其中兽类500种,鸟类1258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鱼类3862种。许多野生动物属于我国特有或主要产于我国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普氏原羚、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蟒山烙铁头等;有许多属于国际重要的迁徙物种以及具有经济、药用、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既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7]调查表明,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是种群稳定或稳中有升的主体。 但是,我国部分野生动物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单一种群物种面临绝迹的危险。白臀叶猴多年来一直未曾发现,这次调查仍未见到任何踪迹,可能已经绝迹。四爪陆龟、扬子鳄、莽山烙铁头、鳄蜥、朱鹮、黔金丝猴、海南长臂猿、坡鹿、普氏原羚、河狸等单一种群物种不仅种群数量少而且分布狭窄,一旦遭受自然灾害、疫情或其它威胁,则面临绝迹的危险。

4.3+群落的结构_实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_练习(2)+Word版含答案

实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课后练 习(2) 1.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有学者以“生产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某研究者在某山区研究,绘出海拔高度与物种数目的关系图(如图),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由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拔1 000 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 B.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 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 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 2.某兴趣小组同学欲对“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对于有较强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他们用自制的取样器进行土壤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1)本探究性研究在实施计划中,主要的操作环节有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2)在采集小动物时,对体型较大的可用________取出。对体型较小的可用________采集。 (3)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 (4)该兴趣小组拟对一种新型杀虫剂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进行探究实验,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加水稀释的杀虫剂,蚯蚓若干,相同木箱数只,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清水。 ①实验步骤 a.取________,在其中铺满相同厚度的________; b.分别向A、B木箱中喷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使土壤保持湿润透气; c.向A、B木箱中投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观察并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期结果及结论

土壤中小动物调查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实验目的: 1、学会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2、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建立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为今后 可能进行的资源调查,生态环境调查打下基础。 实验原理: 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他们对动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研究突然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一般不能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指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实验材料与用具: 1、实验材料:采用不同地点的土壤样品 2、实验试剂:70%酒精 3、实验用具: 4、(1)简易采集法: 自制取样器(塑料瓶或塑料)、铲子、标签、塑料袋、塑料袋瓷盘、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包着纱布或棉花的镊子)、磨砂口试剂瓶、解剖镜(实体镜)、土壤动物分类图谱。 (2)诱虫器采集法: 自制取样器(塑料瓶或塑料)、铲子、标签、塑料袋、诱虫器(烧杯、装有酒精的试管、塑料漏斗、塑料花盆或一次性餐盒、金属网、带插头的40w~60w白炽灯、暗色灯罩、铁架台)、镊子、土壤动物分类图谱。 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 如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与数量? 确定实验题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2、作出假设 大多数土壤动物都只能利用枯枝落叶层中的孔隙和土壤颗粒间的空隙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越是靠近土壤表层,动物的种类就越丰富。土壤动物中有很多小动物,各种类个体数大不相同。 3、实验预期 在土壤中动物的种类是相当丰富的,但只有少数种动物的个体数较多,成为优势种群,大部分动物种类的个体数较少。 4、设计实验 (1)确定调查地点,样方的大小和调查对象 (2)分工合作,捕捉土壤动物 (3)分类统计

动物福利的现状与对策_牛瑞燕

动物医学进展,2006,27(2):108-111 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动物福利的现状与对策* 牛瑞燕,孙子龙,李候梅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中图分类号:D922.18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038(2006)02-0108-04 摘 要:动物福利的提出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力,确保消费者健康消费,越过国际贸易中的动物福利壁垒,保持生态平衡,人类就必须对动物讲福利。动物福利倍受国际社会的关注,而目前我国的动物福利相对落后。文章从动物福利的概念、原则入手,重点论述了动物福利在饲养、运输和屠宰加工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最后阐述了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动物福利现状及相对策略。旨在提高民众的动物福利意识,加强立法,改变不良的现象。 关键词:动物福利;国际社会;现状;应对策略动物福利[1]这个来自西方的新秀,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频频亮相,闪亮登场于世界各国,倍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它将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国际趋势。因此,中国应该积极主动地接纳动物福利。动物福利的提出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动物的重要性。从实用主义角度来看,动物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皮毛及娱乐活动。动物福利与我们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是提高生产力,确保消费者健康消费,越过国际贸易中的动物福利壁垒的需要[2-3]。从人类道德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层面上来看,动物福利又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需要。 1 动物福利概述 1.1 动物福利的概念 动物福利是指为了使动物能够康乐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给动物提供相应的外部条件。动物福利是强调保证动物康乐的外部条件,而提倡动物福利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改善动物福利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动物的作用,让动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二是从人道主义出发,重视动物福利,改善动物的康乐程度,使动物尽可能免除不必要的痛苦。由此可见,动物福利的目的就是人类在兼顾利用动物的同时,改善动物的生存状况。1.2 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 为了满足动物的需求,使动物能够活得舒适,死得不痛苦,具体讲应让动物享有国际上公认的五大原则[4-5]。①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保证提供动物保持良好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水,主要目的是满足动物的生命需要;②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让动物能够得到舒适的休息和睡眠;③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保证动物不受额外的疼痛,预防疾病和对患病动物及时治疗;④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悲伤的自由。保证避免动物遭受精神痛苦的各种条件和处置;⑤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应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 1.3 动物福利的内容 (1)饲养方面。以欧盟为例,他们规定了畜牧业生产中动物保护的一般措施以及不同种动物的最低保护标准,如蛋鸡的最低保护标准[6],牛的最低保护标准,猪的最低保护标准,动物园中野生动物的最低保护标准,实验用和其他科研用动物的保护标准。这些指令体现在饲养过程中,动物保护的一般规则,即1.2中所述“五大自由”。 (2)运输方面。①对运输者的要求。在进行动物运输尤其是长途运输时,运输者必须预先考虑到动物在运输中可能受到的痛苦和不安。在出发前,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不用外力,动物能否自己上车;在运输途中动物如果一直站立,它能否承受自己的体重;运输的时间是多少;运输工具是否合适;动物在运输途中是否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呵护等,以做好 *收稿日期:2005-10-19 作者简介:牛瑞燕(1981-),女,山西洪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畜禽营养代谢疾病研究。DOI牶牨牥牣牨牰牬牫牱牤j牣cn ki牣牨牥牥牱牠牭牥牫牳牣牪牥牥牰牣牥牪牣牥牫牥

土壤动物

延吉市帽儿山不同海拔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 2012级地理科学郝俊荣2124010866 【摘要】 本文以延吉市帽儿山为实验地,选择不同海拔高度的7种主要植被类型,从土壤动物的种类及特点、土壤动物的作用和土壤动物的研究方法 3 方面研究了帽儿山沿海拔梯度变化典型植被带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从生物地理学的角度比较了沿海拔梯度变化各样地土壤动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并就环境因子沿海拔高度的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气候、土壤和植物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关键词】 帽儿山土壤动物土壤动物多样性 【引言】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动力之一。土壤动物影响许多重要的生态过程,如:有机质的分解,矿质营养的吸收释放,氮循环,碳循环和成土过程。土壤动物包含地球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多样的土壤动物群落是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土壤动物物在土壤中的数量与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肥力状况与植物营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反映土壤、植被和气候等综合因素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因此土壤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壤动物物研究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动物总量,通常以动物量反映;二是动物活性,即对输入养分的代谢反应,常用土壤酶活性来表示;三是动物组成,即各种动物或功能群的丰度,常用动物纯培养、动物标记和动物功能多样性来表示。 延吉市帽儿山地处北温带,其山体存在着较显著的水热垂直变化梯度,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地上植物群落呈明显的演替变化。这种植被垂直分布系列必然会导致土壤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空间特异变化,为研究温带地区森林草地土壤动物时空间分布和探究土壤动物与植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提供了理想场所。研究帽儿山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土壤动物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揭示其生态分布和区域特异性,探究其与土壤、环境和植物的相互作用,为评价帽儿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了解全球变化对帽儿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土壤动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动物多样性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正文】 一、土壤动物的种类 土壤动物是土壤中和落叶下生存着的各种动物的总称,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 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积极同化各 种有用物质以建造其自身,另一方面又将其排泄产物归还到环境中不断改造环 境。土壤动物是土壤中和落叶下生存着的各种动物的总称,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 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积极同化各 种有用物质以建造其自身,另一方面又将其排泄产物归还到环境中不断改造环 境。常见的有蚯蚓、蚂蚁、鼹鼠、变形虫、轮虫、线虫、壁虱、蜘蛛、潮虫、千

实验动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实验动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连孝俐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重庆荣昌 402460 摘要:生命科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对实验动物定义较为简单,指凡是科学研究中用作试验的动物均是实验动物。后来随着生命科学的日益发展,对实验动物定义有了规范而严谨的表述。实验动物,是指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科研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条件;实验动物质量的好坏,对生物制品产品质量的优劣起着十分重要的用;实验动物对相关领域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包括制药工业、轻工业与食品工业、农业和畜牧兽医及国防和军事科学等方面。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实验动物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而且对各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发展和应用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实验动物;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 实验动物的研究现状 1.1 实验动物在兽医生物制品生产、研究和检测中的应用 1.1.1 实验动物在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中的应用 兽用生物制品是用天然或人工改造的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或生物组织及代谢产物等为原料,采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等相应技术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品,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畜禽等动物传染病。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与检验离不开实验动物及其动物性原材料,包括实验动物、鸡胚、动物血清、细胞等[1]。 1.1.2 实验动物在兽用生物制品研究中的应用 用于兽用生物制品研究、生产和检验的实验动物,全世界每年至少有几百万之多,其中20%用于新产品研究和开发旧。在兽用生物制品研究中,包括兽用疫苗菌(毒、虫)种的选育、免疫学研究、常规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传统和新型抗体及诊断技术研究、安全评价以及建立传染性疾病的动物模型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利用实验动物[2]。可见实验动物对于各种兽医生物制品的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1.3 实验动物在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检验中的应用 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检验主要包括菌(毒、虫)种的制备与鉴定、无菌检验、支

土壤中小动物调查

土壤中小动物调查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实验目的: 1、学会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2、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建立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 观念,为今后可能进行的资源调查,生态环境调查打下基础。 实验原理: 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他们对动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研究突然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一般不能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指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实验材料与用具: 1、实验材料:采用不同地点的土壤样品 2、实验试剂:70%酒精 3、实验用具: 4、(1)简易采集法: 自制取样器(塑料瓶或塑料)、铲子、标签、塑料袋、塑料袋瓷盘、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包着纱布或棉花的镊子)、磨砂口试剂瓶、解剖镜(实体镜)、土壤动物分类图谱。 (2)诱虫器采集法: 自制取样器(塑料瓶或塑料)、铲子、标签、塑料袋、诱虫器(烧杯、装有酒精的试管、塑料漏斗、塑料花盆或一次性餐盒、金属网、带插头的40w~60w 白炽灯、暗色灯罩、铁架台)、镊子、土壤动物分类图谱。 实验步骤:

我国土壤动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土壤动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环境有密切关系,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功能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土壤动物逐渐成为生态学和土壤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我国土壤动物区系研究进展,从群落结构、群落功能和群落演替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土壤动物群落在森林和农业生态系统中最新研究现状,内容包括土壤环境评价、凋落物分解、土壤健康的指示作用、与污染环境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最后从全球环境变化、土壤生态系统过程和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三个重要领域提出土壤动物群落研究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土壤动物;演替;土壤生态系统 Abstract: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fauna and soil environment, the structure, the function,and the positive irreplaceable func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soil ecosystem, it plays the critical role in natural processes of soil ecosystem, Soil fauna community becomes one of the focuses in ecology and soil studie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fauna composition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and the latest researches of soil fauna community in forest and agriculture ecosystem are presented from structure, function and success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cluding the assessment of soul environment,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the indication of soil health, the relation with soil contaminated and soil nutrition. At last, the prospect aspects for future study were analyzed from the change of global environment, the course of soil ecosystem, and the diversity of soil biology. Key words: soil fauna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uccession 1 前言(Introduction) 土壤动物是指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在土壤中渡过,且对土壤有一定的影响的动物。土壤动物群落对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分解、污染物降解、土壤理化性质的进化、土壤发育与物质迁移及能量转化等物理、化学过程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关键环节。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对土壤环境影响逐渐加剧,土壤动物群落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链中对环境最为敏感的类群之一。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已经成为环境与生态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世界各国的学者正从不同角度探讨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问题。 2 土壤动物研究简史

《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导学案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目的要求】 1.学会用目测估计法来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通过实验,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的分布的情况。 3.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4.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 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土壤中、、的丰富度。 二、猜想假设: 你的假设是土壤中非常多,较多,少。 三、设计实验: 采集动物----观察数量-----统计数量----------验证结论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取样器、花铲、塑料袋、瓷盆、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吸虫器、显微镜、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纱布、硬质饮料罐、剪刀、笔、标签 二、方法步骤及结果记录: 1.制作取样器: 可选择直径为cm的硬金属饮料罐,在高度为cm处剪断,这样的取样器容积约100ml。 2.取样: 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用花铲将罐内的土和罐子挖出,并倒入塑料袋中。在塑料袋上标明取样的时间、地点和姓名。 3.采集小动物: 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在内,用找小动物,同时用观察,发现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则可以用采集。采集的小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的酒精溶液中。

三、观察的现象: 1.观察和分类: 确定动物名称的同时进行分类 2.统计和分析: 四、实验结论 误区警示 本探究的注意事项: ①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避免结果偏差较大。 ②动物类群因所取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 ③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 【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 1.随着季节的不同,土壤中的小动物的丰富度还会相同吗?为什么? 2.动物的分布是否有一定的规律? 二、探究创新: 1.本探究中只取一次样本,结论与实际是否有偏差?如有,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提高实验的精确度? 2.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成,体表湿润,并且有很多粗糙的刚毛。蚯蚓靠肌肉和刚毛运动,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探究“蚯蚓在什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巩固练习】 1.一个阴湿性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

土壤里的小动物

土壤里的小动物 第1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土壤里动物种类 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课前准备: 调查表、笔、放大镜、白瓷盆、小铲子、透明有盖的小瓶子。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调查土壤中的生物种类 我们的脚下的土壤中有些什么生物呢?先请大家观察一下,书本94页图12-1中的动物,你见过这些动物吗?你能辨认一下吗? 今天我们打算带同学们走出教室到室外现场调查一下,我们校园里的土壤生物种类。 方法指导:

全班同学4~5人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在我们学校的某处选择一个地方, 用小铲子掘取少量土壤,放在白瓷盘内,用手弄散土壤,捕捉,放入小瓶里,并加以辨认。每种动物收集3~4只,带回实验室。要注意安全和减少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下表的检索表,在老师的指导下查找资料,设法认识从土壤离捕捉的小动物。通过观察,要找出这些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它们初步归类。认真记录你观察到的每一种动物,并将有关内容填在下表中。 班级组员记录员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环境特征 动物名称数量形态特征4.观察完毕后,别忘了把这些小动物送回土壤中去。 第二课时: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导言:小小的蚯蚓,泥水里有,花鸟市场有,渔具商店有,甚至饭桌上也会有,人们用它来喂鸡、喂鱼、做药,直至人类食品。可见它趋势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的朋友;此外,蚯蚓在生物演化史上还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许多形态结构在更高等的动物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因此,研究蚯蚓和生活习性,学习有关蚯蚓的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章我们学习土壤中生活的动物,就是以蚯蚓为代表的。

浅谈对动物福利的看法.doc

浅谈对动物福利的看法 记得大二下学期我在学生理学时,周老师跟我们班讲他在美国留学做动物实验的经历,经常会担心当地的动物保护组织的干扰。而在国内,动物实验的开展相比就顺利得多。今天我简单地谈谈对“动物福利”的看法。 “动物福利”这个词对国人来说,恐怕还是一个新鲜词,但顾名思义起码可以让人联想到动物保护这一话题上来,而关于动物保护,就不能不让人想到近年来关于虐待动物的事件不断发生,如“活猪注水”、“硫酸伤熊”、“扑杀珍奇动物”等尤其是不久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陕西汉中政府以防疫为借口大规模扑杀流浪狗的事件,更是让这一话题引发了网民们的立场尖锐对立。 在此我有必要解释一下动物福利的含义。动物福利是指动物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受人为因素的制约,使其能在康乐状态下生活。动物福利的基本出发点是让动物在康乐状态下生存,也就是为了使动物健康快乐舒适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给动物提供的相应的外部条件。一般包括五大标准是: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即保证充足清洁的饮用水和食物;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即提供适当的生活栖息场所;享有不受痛苦伤害的自由,即保证动物不受额外的痛苦,并得到充分适当的医疗待遇;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的自由,即避免各种使动物遭受精神创伤的状况;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即提供适当的条件,使动物天性不受外来条件的影响而压抑。 动物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基于环境保护、公共道德建设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颁布了许多动物福利法。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动物福利法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日趋成熟。然而,我国动物福利现状却不容乐观,此领域立法也相对落后。 《北京日报》有一条消息:说京都某屠宰场,为了避免猪在被宰时产生惊恐、慌乱、拼命尖叫等过激反应,有意在屠杀时播放钢琴曲,以安抚其狂躁的心情。听说效果很不错,这些猪在听了《献给爱丽丝》、《绿野畅想》以后,一个个步履坚定、神态自若。 让猪听着音乐挨宰,比起人喊马叫地将猪抬到肉案上,吓得屁滚尿流,当然是一种进步,但在这则报道中间,发现了这样一段话:“因为屠宰前烦躁、惊恐的猪甲状腺会大量分泌,同时会大量失水,影响肉的质量。” 在中国,动物还仅仅是作为工具和资源。”究其原因主要有:动物福利意识程度不够。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动物福利观念难以占据一席之地。我国薄弱的经济物质基础限制了动物福利的迅速改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处于经济欠发达状态。在物力和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改善动物福利状况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加强动物福利保护体现社会道德提高,为动物福利立法刻不容缓。前段时间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的“活熊取胆”事件,表明国人对动物福利观念的认知逐渐加深,在中国,通过立法来保护动物福利已有广泛群众基础,动物福利不是片面地一味保护动物,而是在兼顾对动物利用的同时,考虑动物的福利状况,那就是“维持生命需要,维持健康需要及维持舒适需要”。 如今各种与动物有关的亲情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和网络。动物与人类之间的亲情行为,引发了人类对动物的态度。以呼吁动物福利的立法,唤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关爱动物,妥善处理好人类和动物的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待动物态度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一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地研究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3节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一课时)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知识3、不同物种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下图中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 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所表示的关 系依次是() (A)捕食、互利共生、竞争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学生小结物种间关系的曲线图特点: 互利共生:数量上呈现“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捕食: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不同步性变化 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 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 与种群相对比,明确群落的研究问题 知识整合 复习提高 再找 同组 的同 学补 充, 把每 一个 知识 点落 实 好。 复习 旧 知, 为学 习新 课做 铺 垫, 让学 生能 在原 有知 识的 基础 上进 行知 识建 构。

复习回顾 节的导入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 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更好 4、群落的空间结构有何特征?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 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学生小结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植物的分层往往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及 栖息场所等有关,即动物分层现象依赖于植物;在水平 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等因素影响,生物 种类的分布有差异,常呈镶嵌分布。生物垂直方向及水 平方向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对自然资源 的利用。 5、如何区分热带雨林与北极苔原两个生物群落? 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 此池塘中鲫鱼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鲤鱼 B.甲池塘中鲫鱼的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 鱼的物种丰富度高于乙池塘 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 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 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 学生小结: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占优势或在群落中作用最大的 种群 (3)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过渡语: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这节课让我们 一起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反思提高 让学 生学 会解 决问 题的 方 法。 强化 学生 对核 心知 识的 识记 明确

土壤生态学研究进展

土壤生态学研究进展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相互作用最复杂、最活跃的交界面。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是联系不同圈层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纽带,被称为地球关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引擎。 土壤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组织中心[1,2],并被Science 期刊认为是最后的学术前沿[3]。在此背景下,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功能成为研究热点[4]。土壤生物多样性包括在土壤和凋落物层中生活的生物类群多样性[1],目前,科学界已经认识到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境之一[5]。现已描述过的土壤真菌就有72000种,据估计全球总数可能高达150万种[6,7];已知的土壤线虫有25000种(可能仅占全球所有种类的6%)[8];已记录的土壤跳虫有8000 种(约占全球所有种类的15%)[8];而已知的螨类有45231种(可能仅占全球所有种类的4%左右)[9];已描述的蚯蚓有3500 种(约占全球所有种类的1/2)[8],至于研究较多的蚂蚁和白蚁,分别有14000种和2700种,也仅占全球种类总数的50%和70%[8];已经记载的马陆多达11000种,但也仅占全球种类的15%[8]。这些统计数据足以表明,不论在局域还是全球尺度上,土壤中都存在着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是,目前还没有人能够回答土壤中到底存在多少种生物。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生态学家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已经导致物种的快速灭绝,因此,关于生物多样性降低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开始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9]。1986年的一次学术会议首次合成了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一词,此后生物多样性开始成为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10]尤其是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署,进一步促使生物多样性成为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与此同时,土壤生态学家开始发现土壤中存在着极其丰富的生物种类[11,12]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发现1g森林土壤中竟然有高达10000种细菌存在,大大改变了人们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认识[12]。 雷时时[13]参考了213篇文献对过去20年土壤生物多样性研究进行了总结,他将土壤生物多样分研究分为了3个主要阶段:从早期的文献综述和专题讨论发现了人们对土壤生物多样性认识的局限性[14],从而激发了土壤生态学家对土壤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科学研究[15];尤其是控制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大大加深了人们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驱动生态功能的认识[16];而这些研究成果和认识使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充分意识到土壤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产力和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价值。进入21世纪之后,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保护成为研究重点[17]。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13]: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共存和维持机制、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大尺度上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同时土壤生物多样性研究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如下的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在未来进行深入的研究[13]: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问题、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壤生物多样性在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中的应用等。

(演示稿件)动物福利政策法规现状与我国立法趋势

国际动物福利法规标准现状与我国立法趋势简介 大家好,应科技委的要求,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起简单的探讨一下“国际动物福利法规标准现状与我国动物福利法规标准立法趋势”的问题。 西方的动物福利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89年英国哲学家提出的“保护动物权利”理念。而国内却是近几年才开始关注动物福利的问题。动物福利它不仅影响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和卫生质量,还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出口已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相关的一些信息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第一个就是)动物福利,(动物福利)是指为了使动物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给动物提供相应的外部条件,包括生理上和精神上两个方面。因此也有人将动物福利简述为:尊重生命、善待活着的动物,不虐待动物、减少动物死亡时的痛苦。 (第二个就是)动物福利法规标准,(动物福利法规标准)顾名思义,是指以动物福利保护为客体的法律标准,是由国家或国家法定权力部门为了保护动物而制定的、由国家或法定执行部门实施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第三个就是)西方有关动物福利立法遵循的基本原则: (这些基本原则也就是通常说的)“五大自由” (第一大自由就是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 (第二大自由就是动物)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 (第三大自由就是动物)享有不受痛苦伤害的自由;

(第四大自由就是动物)享有生活无恐惧感、悲伤感的自由; (第五大自由就是动物)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 (其实)动物福利立法(它)的实质(就是希望通过立法)把人以外的动物列入到人类力所能及的道德关怀范围之内,对于动物的生命,我们应该给予尊重。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世界各国的动物福利法规标准现状 出于对人类健康和动物福利的考虑,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和修改了一系列动物福利的法规标准和政策。 特别是近30 年来,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进行了动物福利立法,并在饲养环节、运输环节和屠宰环节中给以实施。据统计国际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动物福利法规标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他们的)动物福利法规标准现状。 (第一先谈谈)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动物福利法规标准现状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简称OIE它)是政府间动物卫生技术组织,又称为国际兽疫局,目前该组织正在动物福利方面发挥领导性作用。该组织于2002年10月成立了动物福利常设工作组,研究制定能够在国际间应用的动物福利问题指导性原则和标准;并于2005年5月22-27 日在巴黎总部召开会议,通过了4个动物福利方面的标准:陆地运输、海洋运输、人道屠宰和出于疾病控制目的的动物捕杀。2006-2010年的战略计划则是继续发展和完善国际标准和准则。OIE 最终目的是要领导各国在动物福利立法上逐渐协调一致。

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

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土壤里动物种类 2.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课前准备: 调查表、笔、放大镜、白瓷盆、小铲子、透明有盖的小瓶子。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调查土壤中的生物种类 我们的脚下的土壤中有些什么生物呢?先请大家观察一下,书本94页图12-1中的动物,你见过这些动物吗?你能辨认一下吗? 今天我们打算带同学们走出教室到室外现场调查一下,我们校园里的土壤生物种类。 方法指导: 1. 全班同学4~5人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在我们学校的某处选择一个地方, 2. 用小铲子掘取少量土壤,放在白瓷盘内,用手弄散土壤,捕捉土壤里的小动物,放入小瓶里,并加以辨认。每种动物收集3~4只,带回实验室。要注意安全和减少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 3. 参考下表的检索表,在老师的指导下查找资料,设法认识从土壤离捕捉的小动物。通过观察,要找出这些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它们初步归类。认真记录你观察到的每一种动物,并将有关内容填在下表中。 班级组员记录员调查时间调查地点环境特征动物名称数量形态特征4.观察完毕后,别忘了把这些小动物送回土壤中去。 第二课时: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导言:说个谜语大家猜猜:“细细长长象条虫,没手没脚会劳动。天天躲在泥土中,钻来钻去把土松。”(蚯蚓) 提出主题,引出预习展示 蚯蚓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但大家未必仔细观察过。谁能告诉我关于蚯蚓的秘密? 1.蚯蚓在什么样的土壤中被捕捉的? 2.能否说明蚯蚓的生活环境就是潮湿的土壤? 3.观察蚯蚓的外形,蚯蚓的形状是怎样的?这种形状对于土壤中的生活有何帮助? 4.蚯蚓的体节大约有多少? 5.如何辨认蚯蚓的前后端? 困惑扫描——说出你的疑问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剔除跟课堂有关的问题进行 合作探究 提出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用实验台上准备好的实验器具。完成观察蚯蚓的实验。观察时思考讨论下列讲义上的问题。 (一)蚯蚓的呼吸方式 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说体表有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如何用实验证明?(提示:将蚯蚓放入沙土中,看蚯蚓反应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