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_仲理峰

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_仲理峰
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_仲理峰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3):482~487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

仲理峰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 在当前企业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系统研究员工的心理资本是全面认识和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内涵和相应管理对策的重要手段。首先,文章回顾了有关心理资本的定义、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研究。然后,分析了心理资本对领导和员工的影响,说明了心理资本开发与管理的一些基本方法。最后,分析和指出了心理资本研究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构成要素,心理资本开发。

分类号B849:C93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技术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要持续改善企业绩效、提升和长久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单靠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如资金、厂房、设备、专利、数据等有形的、容易模仿和复制的物质资源)显然不够,必须重视对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等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人力资本是指个体通过接受教育或经验积累而逐步掌握的知识、技能、认知能力或胜任特征等,社会资本指人的关系、信任和经常接触的工作关系网等资源,二者对个人和企业的绩效、发展和成功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一些研究结果的支持[1,2]。2004年,Luthans, Luthans和Luthans 以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3~7]和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8,9]的观点为思考框架,在分析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特点和区别后,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概念[10],使人们开始关注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及其对领导和员工的影响作用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6-12-1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302004)。

通讯作者:仲理峰,E-mail:zhonglf@https://www.360docs.net/doc/dd6419348.html, 2 心理资本的界定

心理资本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等文献中。比如,经济学家Goldsmith, Veum 和Darity与Goldsmith, Darity和Veum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影响个体的生产率的一些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观点或自尊感,支配着一个人的动机和对工作的一般态度[11,12]。在这一定义中,心理资本被看作个体在早年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或特征,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知觉、工作态度、伦理取向和对生活的一般看法。

Luthans, Luthans和Luthans则从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角度,主张心理资本是指人的积极心理状态,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confidence or self-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性(resilience)四个方面。可以看出,Luthans, Luthans和Luthans在最初提出心理资本概念时,并没有对心理资本进行明确的界定,只是将心理资本当作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四种积极心理状态。与以往对心理资本的理解不同的是,他们强调了心理资本的可以测量、可以无限开发和能够管理等特性,并指出了心理资本投资、开发和管理的具体方法。

2005年,Luthans等首次明确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

第15卷第3期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 -483-

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p.253)[13]。并指出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该定义:第一,以积极心理范例(强调积极性和人的优势)为基础;第二,由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如独特、有理论和研究基础、可以有效测量、表现为状态)的心理状态组成;第三,超出人力资本(你所知道的,如知识、技能、观点和能力)和社会资本(你认识谁,如信任、关系、彼此相连的工作关系网和朋友)之上,关注你是谁(如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性);第四,可以通过对它的投资和开发,来改善绩效和提高竞争优势。

2007年,Luthans, Youssef和Avolio又对心理资本的定义进行了修订,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其特点是:(1)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自我效能感);(2)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乐观);(3)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希望);(4)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p. 3)[14]。

根据以上分析,心理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其构成部分(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都是类似于状态(state-like)的积极心理力量,而不是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类似于特性(trait-like)的个性特征(如尽责或自尊等)[13],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构成了个体所拥有的可以客观测量、投资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而且,就个体而言,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外显性”,容易发现、测量和掌握,而心理资本具有更多的“潜在性”,相对难于观察、测量和开发。

3 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

目前,在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上,尚未达成一致。比如,Goldsmith, Veum和Darity认为,心理资本主要由自尊(self-esteem)和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两个因素构成,其中,自尊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包括价值观、善良、健康、外貌和社会能力;控制点是指一个人对生活的一般看法,包括内控和外控两个方面。

Luthans,Luthans和Luthans指出,积极心理资本是指自信(confidence)或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性(resilience)四种积极心理能力,它们都是可以测量、开发和管理的心理状态,并使个体取得更加有效的工作业绩(如生产率、客户服务和留职)。在这里,自信(或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其发挥动机、认知资源和行动步骤的作用、成功管理给定情景中的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任程度”[15];希望指“一种基于代理(目标导向的活力)和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成功感的积极动机状态”[16];乐观可以由人们对好的事件和坏的事件的解释风格的两个关键维度(持久性和普遍深入性)来界定,是指人把好的事件归因于内部、持久、普遍深入的原因,把坏的事件归因于外部、暂时和特定情景中的原因的积极解释风格[4];坚韧性是一种从逆境迅速恢复的能力,具有坚韧性的人表现为坚定地接受现实、受稳定的价值观支持而深信生活的意义、神奇的临时应对和适应重大变化的能力[17]。

Luthans和Youssef明确表示,积极心理资本由自我效能感(或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维度构成,这些都是个体的基本心理力量和状态,都符合积极、独特、可以测量、可以开发和与绩效相关等积极组织行为的标准[18]。

在Luthans等与Jensen和Luthans的研究[19]中,他们在测量心理资本时,只考虑了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强调心理资本是由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合并而成的更高层次的核心构念,并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个变量各自的标准分数相加,得到心理资本的测量值。

以上分析表明,虽然一些研究人员开展了对心理资本的内涵、结构和维度的研究,提出了对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的认识和理解,但是,由于心理资本的概念是在总结和分析以往对自我效能感(或自信)、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坚韧性和情绪智力等积极心理力量和潜能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心理资本的内涵是什么,确定心理资本构成要素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除了自我效能感(或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外还可能包括哪些要素,对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484-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

4 心理资本对领导和员工的影响

经济学家一直非常关注人力资本对员工的实际工资的决定作用[20,21]。但是,由于他们通常假定心理资本是不可以测量和观察的,因此,相关研究中很少考虑把心理资本当作员工实际工资的一个决定因素。经济学家Goldsmith, Veum和Darity则借鉴了心理学家的观点,实证地研究了心理资本(即自尊)对个体的实际工资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作用。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心理资本与其生产率和实际工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且,与人力资本(如受教育程度、工作期限或基本技能等)相比,心理资本对个体的实际工资水平的影响更大,比如,被试的自尊水平提高10%,其实际工资水平可以增加4.8%或13.3%。

在管理领域进行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等维度,能够对领导或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产生积极影响。比如,Peterson和Luthans进行的一个初步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希望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其管理的工作部门的绩效较高,下属的留职率和满意度也较高[22]。Luthans和Jenson研究发现,企业家的希望水平与他们对企业所有权的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23]。另外,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乐观与高水平绩效和高留职率相关[24],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绩效、满意度、留职和压力,都与乐观水平相关[25~27]。

Luthans等通过对422位中国员工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心理资本与他们的工作绩效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员工的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都与他们的直接领导评价的工作绩效有正相关,而且,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合并而成的心理资本与他们的工作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强些;心理资本与员工的绩效工资正相关。该研究的结果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我国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背景下,为了全面认识和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心理力量,改善企业绩效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我们不仅应该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还应该开始关注心理资本的研究、开发和管理。

Luthans和Jensen研究结果显示,护士自己报告的心理资本与直接领导对她们的留职意向(intent to stay)及对医院的使命、价值观和目标的承诺的评估有很高的正相关[28]。Larson和Luthans采用一个由74位员工构成的样本,考查了心理资本对员工工作态度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员工的心理资本与其工作满意度(r = 0.373)和组织承诺(r = 0.313)显著正相关,而且,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比较,员工的心理资本对这些工作态度的影响作用更大[29]。组织承诺是指员工与组织之间存在的、能够降低主动离职可能性的一种心理关系,具体表现为员工对组织的心理依附和为组织而付出努力[30]。有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承诺与员工的绩效和出勤正相关[31],与员工的工作懈怠和离职意向负相关[32]。因此,有关心理资本对员工的组织承诺等工作态度的影响作用的研究结果说明,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尝试通过开发与管理员工的心理资本,来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降低他们的离职意向并减少实际的离职行为。

Avey, Patera和West通过对105名工程管理人员的研究,考察了心理资本与员工的旷工(absenteeism)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希望、乐观与被试的非自愿和自愿旷工存在负相关,整体的心理资本(由希望、乐观、坚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合并而成)比自我效能感、乐观、坚韧性和自我效能单独能更好地预测员工的自愿旷工,整体的心理资本比自我效能感、坚韧性和希望单独能更好地预测员工的非自愿旷工;整体的心理资本比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能更好地预测员工的非自愿旷工[33]。

另一个采用198对中国企业直接领导和员工的实证研究,检验了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效应后,员工的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都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员工的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者合并而成的心理资本,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而且比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者单独的影响作用都大。该研究在中国经济文化背景下,验证了心理资本及其三个维度都与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存在正相关,这与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取得的结果相一致。另外,该研究还首次明了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34]。

另外,Jensen和Luthans还研究了148位企业

第15卷第3期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 -485-

家的心理资本与其可信领导力(authentic leadership)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家的心理资本及其三个积极心理状态构成要素,都与他们自我知觉到的可信领导力正相关。

以上研究对心理资本与领导和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从实证的角度初步验证了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对领导和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等的积极影响作用,对离职意向和旷工等的消极影响作用,研究结果从不同侧面证明了研究、开发和管理心理资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领导和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个体因素,也包括复杂多变的组织和环境因素,而根据前面对心理资本的界定,心理资本仅仅是人力资源中的积极心理状态部分。因此,我们在强调研究心理资本的必要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其他因素对领导和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的影响作用,要研究心理资本与其他个体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影响心理资本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或权变因素等。总之,在将来的研究中,应该采取系统的观点来全面考察心理资本产生积极影响作用的预测因素、调节因素、中介因素及后果等。

5 心理资本的管理与开发

心理资本概念提出后,Luthans等与Luthans和Youssef在理论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资本管理和开发一些基本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解释。

5.1 开发领导和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的方法

主要包括:让被开发者体验成功,即积累成功经验或实现绩效目标,这是开发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的最有效方法;观察或观摩与自己背景和情形相似的人的持续努力后的成功;社会说服,即值得尊敬的和有能力的人的暗示、评价或劝说;以及生理和心理的唤醒。

5.2 开发领导和员工的希望的原则

主要包括:确定和澄清具体的和有挑战性的组织和个人目标;用“分步法(stepping method)”将个人目标分解成可以管理的分目标;至少确定一种备选的实现目标的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享受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乐趣,而不是仅仅关注最后结果;准备好并愿意在障碍和困难面前坚持到底;准备好并愿意了解当最初实现目标的方法不再可行或不再有效时,应该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替代方法;准备好并善于了解实现目标的过程受阻时,什么时候和如何对目标进行调整。

5.3 开发领导和员工的乐观的方法

主要包括三种方法:宽容过去,即学会重新组织和接受自己过去的失败、错误和挫折;欣赏现在,即感激和满足于当前生活中积极的一面;为将来的进步和发展寻找机会,即将未来的不确定性视为发展和取得进步的机会,并采取积极、欢迎的和自信的态度来应对。

5.4 开发领导和员工的坚韧性的方法

主要包括三个策略:危险中心策略(重点是减少可能增加不期望的结果的危险和紧张刺激);资源中心策略(强调和增加可带来积极结果而没有危险的资源);过程中心策略(聚集适应系统的能量,以满足运用人的资源来管理危机因素的需要)。

目前,已经有研究人员对心理资本的开发进行了实证研究。比如,在Luthans, Avey和Avolio进行的一个以管理专业学生为对象的微观干预(micro-intervention)研究中,他们随机地将被试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并对被试的心理资本进行了实验和控制的前测和后测。实验结果证明,微观干预显著提高了实验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而接受无关干预的控制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没有提高。他们报告的对其他两个样本进行的同样的微观干预研究,也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结果。他们还通过效用分析(utility analysis)证明,心理资本的增加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比如,保守地计算,心理资本增加2%,每年就可能给公司带来1,000多万美金的收入[35]。

6 心理资本的研究趋势

近几年,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逐渐引起人们重视。与这一采取积极导向的观点的研究方向相一致,心理资本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源(positive psychological resources)的测量、开发和运用,心理资本对领导和员工的工作

-486-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

绩效和工作态度的积极影响,以及心理资本对群体、团队和组织的竞争优势和整体绩效的积极作用。正如Luthans, Luthans和Luthans所指出的,心理资本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研究,心理资本研究对全面、深入理解人的个体因素中的积极力量、提升组织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心理资本研究侧重于研究和开发个体的自身优势和积极心理状态中所蕴藏的力量。心理资本所研究的对象是可以有效测量、投资开发、改变和管理的积极心理状态,而不是倾向性、相对固定、不容易开发和改变的个性特质。因此,在人的优势测评、潜能开发和积极心理力量的有效管理和合理运用上,心理资本研究无疑将会做出其独特的贡献。

从心理资本概念提出到现在的短短几年中,已经有许多专家对心理资本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其对领导和员工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正如本文的文献回顾结果表明,有关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关注。但是,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方面,如心理资本的内涵、心理资本的结构和构成要素、心理资本的测量、影响心理资本的个体因素、影响心理资本的团队或组织因素、心理资本与其他个体因素之间的关系、心理资本对领导和员工产生影响的机制、心理资本对组织竞争优势和绩效的影响以及心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等等,都还有待人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开展更多、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Harter J K, Schmidt F L, Hayes T L. Business-unit level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 satisfaction, employee engagement, and business outcome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2, 87: 268~279

[2] Adler P S, Kwon S.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 17~40 [3] Seligman M E P. The president’s addr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 54: 5~14

[4] Seligman M E P. Authentic happiness. New York: Free Press,

2002

[5] Seligman M E P,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14

[6] Snyder C R, Lopez S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7] Gable S L, Haidt J. What (and why) is positive psychology?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5, 9: 103~110

[8] Luthans F.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2, 23: 695~706

[9] Luthans 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psychological strength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tive. 2002, 16: 57~72

[10] Luthans F, Luthans K W, and Luthans B C.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 2004, 47: 45~50

[11] Goldsmith A H, Veum J R, and Darity W.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and human capital on wages. Economic Inquiry, 1997, 35: 815~829

[12] Goldsmith A H, Darity W, and Veum J R. Race, cognitive

skill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wages. Review of Black

Political Economy, 1998, 26: 13~22

[13] Luthans F, Avolio B J, Walumbwa F O, and Li W.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05, 1: 247~269

[14] Luthans F, Youssef C M, Avolio B J.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5] Stajkovic A D, Luthans F.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self-efficacy: Going beyond traditional motivational and

behavioral approache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8, 26:

62~74

[16] Snyder C R, Irving L M, and Anderson S A. Hope and health:

Measuring the will and the ways. In Han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The Health Perspective, ed. Snyder C

R and Forsyth D R, 1991. 285~305

[17] Coutu D L. How resilience work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 80: 46~55

[18] Luthans F, Youssef C M.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04, 33:

143~160

[19] Jensen S M, Luthans F.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their authentic leadership. Journal

of Management Issues, 2006, 18: 254~273

[20] Mincer J. On-the-job-training: Costs, returns, and some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 50~79 [21] Becker G S.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64

[22] Peterson S, Luthans F. The positive impact and development

of hopeful leaders.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2002, 24: 26~31

[23] Luthans F, Jensen S. Hope: A new positive strength for

第15卷第3期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 -487-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02, 1: 304~322

[24] Seligman M E P. Learned Optimism. New York, NY: Pocket

Books, 1998

[25] Peterson C. The future of optimism.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44~55

[26] Schulman P. Applying learned optimism to increase sales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 Selling and Sales Management, 1999, 19: 31~37

[27] Wanberg C R.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coping behavior

among unemployed and reemployed individual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7, 87: 731~744

[28] Luthans K W, Jensen S M. The linkage betw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al

mission: A study of nurses. The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2005, 35: 304~310

[29] Larson M, Luthans F. Potential added valu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predicting work attitudes.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06, 13: 45~62

[30] Francesco A M, Chen Z X. Collectivism in action: Its

moderating effec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employee performance in

China.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2004, 29:

425~441

[31] Lowe W C, Barnes F B.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hip practic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the fire service. Journal of Applied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2002, 7: 30~56

[32] Cooke D K. Discriminant validity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questionnaire.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7, 80:

431~441

[33] Avey J B, Patera J L, West B J. The implications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employee absenteeism. 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06, 13: 42~60 [34] 仲理峰. 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

公民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07, 39(2): 328~334

[35] Luthans F, Avey J B, and Avolio B J.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 Toward a micro-interven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6, 27: 387~393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Zhong Lifeng

(School of Busines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found changes of the condition in and out of corporations, systematical researche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are the important means of kn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 of human resource of organization and establishing relevant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Firstly, the present article reviewed the conceptualization, component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en summarize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leader and employee, explained some of the approache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finally indicated the future research domains and trend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apital,component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

心理资本干预及其对大学生求职竞争优势影响的研究

心理资本干预及其对大学生求职竞争优势影响的研究 心理资本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重要心理资源。以团体辅导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是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调适积极就业心态、提升就业绩效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将心理资本干预的团体辅导技术与职业生涯教育充分融合,以检验其干预效果,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多元化和精准性。 标签:心理资本;求职竞争;优势 一、主要概念 本研究选取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作为大学生就业动机和求职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根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个人对自己达成客观认知、搜集求职资讯、树立目标、制定计划、解决问题等五个方面任务的个人能力的信心程度。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到6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干预前访谈,筛选被试成员的标准包括:第一,自愿参加、对干预活动热情主动、有积极的期待;第二,具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愿意与小组成员分享,同时承诺遵守保密原则;第三,所有团辅活动均能保证参加。实验中将64名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控制组,每组各32人。两组学生年龄(Mean组1=19.2,Mean 组2=18.9,p>.05),性别(男生组1=43.8%,女生组2=46.9%,p>.05)和年级(Mean组1=1.8,Mean组2=1.9,p>.05)经统计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二)干预方法 实验组进行心理资本干预,控制组与传统班级讲授型教学模式一致,不进行任何特殊处理。实验组织如下。 团体生涯探索辅导活动的设计。此次团体辅导活动特点设置为同质性、结构式、发展性团体:(1)频次:团辅活动共分为6次,每次2至2.5小时。(2)方式:根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中的各个不同维度,针对性设计单词活动的主题,活动结束时小组成员进行分享,搜集成员对此次团辅活动的反馈。(3)确定主题:根据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几个构念,选择自我探索、探索职业、决策能力、行动执行等6个与生涯规划相关的的主题开展活动,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效果。 心理资本干预活动的具体执行。此次团辅活动分为6次,共三个阶段。前两次团辅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关系、订立契约、形成团体。一是通过霍兰德职业

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一.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症状及现状 小学生厌学是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厌恶学习,或不愿意主动学习,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持冷漠态度乃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般认为,如果学生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失去兴趣而不愿学习,目前学习完全处于被动应付、混日子状态,绝大部分文化课学习成绩很差且抱毫不在乎的态度,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就被认为产生了厌学。 有的学者总结出小学生厌学心理具体表现为: 1.消极应付。表现为懒惰、视学习为包袱,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主动性。抱着消极态度听课,缺乏独立学习的习惯。 2.畏惧回避。表现为对学习的一种胆怯心理。课堂上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做作业,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想方设法回避学习,做作业时常说“不会”。 3.厌倦对抗。表现为厌恶学习,不专心听讲,有时好搞小动作,发展成对学习呈对抗心理。 4.自卑弃学。表现为对学习丧失信心,缺乏勇气和毅力,虚荣心强,意志薄弱,稍受挫折,便情绪波动,逆反心理较强。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忻音认为厌学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厌学行为三个方面,是指孩子对上学读书持否定的态度,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内心不愿意去学习,因而经常有逃学或借机旷课等表现。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她调查到北京部分小学学生,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小学生厌学率达到30%,而实际情况比这个数据还要严重。由此可见,厌学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据大量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小学生(二年级以上)大约有45%左右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其中有20%左右的学生有较严得的厌学心理。正如朱永新教授曾观察到的“厌学,似一股旋风在席卷。它像病菌般地在我们校园中恶性地传播、扩散,笼罩面越来越广。”厌学是学生消极对待学校生活,对书本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甚至抵触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在行为方式和生理现象上不良的表现。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城镇还是乡村、小学还是中学,厌学现象都普遍存在。作为基础教育危机的一种表征,我国中小学厌学现象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 二.小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原因 国内外众多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等从各自的专业领域、研究视角出发,对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研究,对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很多说法,众说纷纭。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表现在低俗文化的传播。低俗文化指低级庸

我国消费者心理价格研究综述

我国消费者心理价格研究综述 [摘要]心理价格是指消费者在主观上对一种商品给出的价格,或者是消费者在商品价格既定情况下,对商品的接受程度。期望理论、心理账户理论、期望理论、感觉阈限理论对研究消费者心理价格做了深入理论分析。心理价格的形成源自实际价格与感知参考价格的比较,影响心理价格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商品因素、购物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心理定价策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研究消费者心理价格具有积极的科学价值。但此类研究数量较少、实证研究少、表面化现象严重,有待深入。 [关键词]心理价格心理价格影响因素心理定价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商品的定价是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的,一般价格高的商品其代表的价值也高,但市场上却经常出现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通常认为,降低价格、薄利多销是一种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策略,但商家也发现,有时降价不能促销,提价反而能卖得更好;有时同样是降价或升价,降或升的幅度不同,我们的心理感受也不一样。由此可见,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感知并不是按传统的经济学概念,而是受心理价格的影响。对于心理价格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我国学者崔影慧认为,心理价格是指消费者在主观上对一种商品给出的价格,或者是消费者在商品价格既定情况下,对商品的接受程度。曹梅静认为,心理价格可以理解商品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并为其带来愉快和享受的特性,心理价格以消费者的价格需求为价值取向。用公式表示为、心理价格=商品价格+消费者需求程度。西方学者近三十年来涌现出很多关于消费者心理价格的研究,而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尝试从心理价格的理论和调查研究、心理价格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等三方面对我国心理价格研究作简要综述,既为学者了解

心理资本研究进展

心理资本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09-11-25T16:41:07.45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7月下旬刊供稿作者:叶柱轩 [导读]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员工的心理资本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 叶柱轩(北京大学) 摘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员工的心理资本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首先,文章回顾了有关心理资本的界定和构成等方面的研究;随后,总结了心理资本测量一些方法;最后,分析并指出了心理资本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构成心理资本测量 分类号:B849:C93 0 引言 21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Martin Seligman为首的心理学家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并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去发掘和促进那些让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繁荣、兴旺的因素。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在近几年不断完善,经验研究也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积极心理学的这种思潮和研究取向也渗透到了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并形成了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由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倡导建立的积极组织学术(POS)研究小组;另一个是内布拉斯卡大学盖洛普领导学校的Luthans所倡导的积极组织行为(POB)学研究。它是对积极导向的、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从而可以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心理资本的概念正是从POB发展而来的。 1 心理资本的界定 POB的选择标准包括[1]:积极性;基于理论和经验研究;可以被有效地测量;状态性和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这些选择标准的提出使POB研究有别于那些具有积极导向的大众化文献或读物(例如Coney的《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和Johnson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对积极心态的倡导;另外,POB是基于状态的,那些相对固定的特质性自我评价并不属于心理资本的范畴,例如,大五人格、良心、自尊、积极情绪、情绪智商等,尽管都有其理论研究背景,而且也可以有效测量,但是不易开发、改善与管理,因此不应该属于POB的内容。 “心理资本”的概念正是在POB及其选择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其特点是[2]:①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②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③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④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 虽然定义中心理资本只包含了四个维度,但事实上,心理资本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核心构念,它整合了不同符合POB标准的心理能力,并考虑了能力之间的协同作用。因此,投资、发展并管理整个心理资本对于工作绩效所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单个积极心理能力的影响[3]。 2 心理资本的构成 Luthans[2]认为,最符合上述POB选择标准的积极心理能力有四种: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 2.1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一种信念。它是目前POB诸概念中研究最多、理论发展最为成熟的一个。这一概念最主要的理论家和研究者Bandura强调指出[4],自我效能感是积极性发挥作用最普遍、也是最为重要的心理机制,人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并能阻止不理想结果的发生,才会有行动的动机。自我效能感也非常符合POB的其他三个标准,即能够被有效测量、开发和提高工作绩效。 研究发现在有些情况下,自我效能感对个体成功的预测力要大于个体实际拥有的能力,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个体就越有可能真正地投入到任务中和迎接挑战;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成功地完成任务;遇到困难或初尝失败时仍能够坚持下去。另外,实证研究还表明自我效能感能够对工作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如一项元分析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使工作绩效提高了28%,而且对工作绩效的预测力也大于人格特质或工作满意度[5]。 自我效能感的开发方法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给个体提供有关任务特征、任务复杂程度、任务环境等信息,并指导其如何更好地控制这些因素;提供培训以直接提高个体工作能力或指导个体如何恰当地运用能力去完成工作;帮助个体了解完成任务所需的行为的、分析的和心理的策略,如运用咨询和指导等形式,帮助个体理解行为策略、分析策略、心理策略的优势与不足,并学会适时加以综合运用;通过培训改变个体错误的归因,提高其动机水平;设置合理的阶段性目标,以获取成功的经验;运用积极的反馈方式,使个体感觉到组织的积极支持等。 2.2 希望希望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设置目标,想出如何实现目标的途径,并激励自己去实现目标的一种信念。它不仅仅反映了个体达成目标的决心,而且也包括了个体对能够制定完美的计划和确定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的一种信心。 临床心理学家Snyder等人[6]的研究表明,满怀希望的人往往对既定目标更加坚定并受之激励;重视目标以及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乐于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和适应新的合作关系;在压力情境下较少体验到焦虑;对环境变迁的适应能力更强。这些方面对于今天的管理者和员工而言无疑是非常理想的特征。 尽管还未被直接应用于工作领域,但有关的实证研究均发现:希望的测量分数与工作目标期望、控制感、自尊、正性情绪、应对力和成就等呈正相关;管理者的希望测量分数水平与其群体或团队的收益率及员工的满意度和留职意愿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自我效能感相类似,希望可能在某些类型的工作(如产品开发或销售)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希望的培训和开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通过发展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唤醒内部动机;使个体的才能与工作要求相匹配;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参与目标设置,以获得其对目标的接受和承诺;鼓励员工设置和追求具体的、富于挑战性的目标;训练员工阐释目标并采用分步法将复杂、长期的战略分解为更为具体的步骤和阶段;训练员工如何开发出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帮助员工开发重置目标的技能,它能使个体意识到当遇到不可抗拒的目标阻力时,不应继续盲目坚持,而是应对目标进行重置;训练员工对即将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心理预演。 2.3 乐观心理学家把乐观定义为一种倾向于做积极结果预期和积极因果归因的认知特性。研究发现乐观能够对身心健康、成就取向、动机等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这些因素能够进一步带来学业、体育竞技、政治和职业上的成功;相反,悲观则会导致消极、失败和社会疏离,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消沉和死亡。POB提倡现实和灵活的乐观。例如,乐观者易于被激励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其业绩也更

大学生心理资本调查研究

教育心理学课题研究报告 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查研究 成员:___ 院系名称:__教育科学学院_________ 专业:__教育学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2012级教育学班________ 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查研究 付余英吴梦雪曾可 摘要:在海南师范大学随机抽取250名学生为被试,运用周丽霞的《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进行测量研究,调查了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以及心理资本各维度与性别、生源地、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在性别和生源地两个变量上并没有明显差异,而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情况等4个变量上存在差异显著;并且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总体较为积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应对措施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1.1学术方面,心理资本研究日益增多

心理资本的研究源自西方国家,近几年也逐渐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重视。从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搜索,以“心理资本”为提名或关键词,年限限定为" 2002-2009 ",共搜索到45篇文献,其中涉及学生群体的仅有7篇,2009年的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上出现了近10篇关于“心理资本”的论文摘要, 2009年我国学术界掀起了心理资本的研究热潮,从研究文献的数量上也体现出这一点,2010年共出现123条关于心理资本的文献记录,2011年为109条,可见,心理资本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但是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还有待丰富。 1.2大学生压力加剧,心理问题日益突显,富足其心理资本势在必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新生力量,其心理素质和潜能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研究必定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1.3社会要求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倍受考验,提升其心理资本迫在眉睫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转型的加剧,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然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途径,比如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开展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非治本之道,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只有培养大学生内在的心理素质,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2.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拓展了心理资本的研究领域。从文献查阅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大多以各类组织的员工为被试,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较少,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为大学生,大学生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具有其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2.2现实意义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 教管 1103班王维彬摘要: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 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识。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过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 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各种心理理论, 包括社会认知、内外情绪智力、游戏教学等理论。 关键字: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情绪智力游戏教学 引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心理理论的阐述, 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 理论, 从而能使这些理论研究能运用的实际生活中去,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和游戏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特点等, 希望这些东西能对人们有所启示与帮助。接下来就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 (一、社会认知的简介 1、社会认知的概念 对“社会认知”的定义 ,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 , 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 , 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2]。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 : 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 , 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弗拉维尔 (Flavell 1998 年提出 :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 , 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3]。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4]。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心理学之心理资本的成长

2010 心理资本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胡烨妃骆宏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 众多研究表明,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态度等心理资源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心理资本(Psy- Cap)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方面。心理资本理论为如何获取、开发和有效利用学生积极的心理资源提供了独特视角。本文主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学习领域中的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并就心理资本在学习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心理资本学习领域身心健康 心理资本概念的界定心理学家在20世纪末期的研究中发现,某些积极的心理要素有助于 心理疾患的预防和消除。基于此背景,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Seligman在20世纪90年代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positive psychologymovement),他认为 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使人们将关注点引向积极导向的研究,给心理学重新进行诠释,给心理学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积极心理学的思潮和研究取向渗透到了组织行为学研究中,产生了积极组织行为学(POB)研究。它是对积极导向的、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从而可以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心理资本的概念正是从POB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 (1)拥有表现 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自我效能感); (2)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乐观); (3)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 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希望); (4)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韧性) (Luthans& Yousse,f 2004; Luthans& Yousse,f 2007; Luthans, Youssef et a.l, 2007; Luthans,Youssef和Avolio,2007)。Luthans等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个高层次的核心 构念,它整合了不同符合POB标准的心理能力,并考虑了能力之间的协同作用,即心理资本的整体作用可能大于各个部分(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 韧性)的作用之和。 心理资本对学生的影响 尽管心理资本的概念提出才短短几年,但是在学习领域进行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自我效能维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例如, Snyder等人进行的一个初步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生的希望水平不仅与平时成绩相关而且能很好的预测 期末成绩(Snyder eta.l,1991),龙瑾、余鹏等人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子,自我效能越高,心理幸福感水平越高,反之亦 然。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乐观的学生较之悲观者有更少的压力、孤独感,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学习成绩更好。 Valle及其同事对860位10~18岁的青少年进行了一年的纵向研究。他们发现,学生的希望水平是幸福感很好的预测因子,并且希望在青少年 压力事件和内在行为之间起到缓冲作用。该研究还发现,希望水平可以预测青少年一年之后的内在问题行为。鉴于希望水平对学生的作用显著,有学者对开展了希望的干预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比如,Edwards等学者开展了“儿童希望项目”,该计划有效提高了中学生的希望水平。Valle及

心理学研究方法综述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综述论文 题目__关于人际吸引的理论综述_ 学院___ 教师教育学院 _ _ _ 班级___ __应用心理学__ _ _ 姓名___ _罗晓燕_ ___ _ 学号___ 08150115 __ ___ 日期:2010 年 6 月20 日

关于人际吸引的理论综述 摘要:人际吸引作为人际关系的具体因素,是社会心理学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 社会心理学家对人际吸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阐述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影响因素以及人际吸引研究上的新发展。 关键字:人际吸引;人际吸引原则;综述 人际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活质量。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它普遍存在于各种人际关系交往中,包括从非常喜欢到非常讨厌这一维度的评价。 1.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1.1强化原则 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讨厌给予我们惩罚的人。比如在1965年,Aronson所做的谈话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听到其他人对自己做好的评价时,会更喜欢对方。 1.2 联结原则 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Clore 1974)。 1.3社会交换原则 人们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取决于交往过程中成本与利益所做的评价。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识到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报酬超过成本时,便会喜欢和我们交往的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所有关系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如何协调行动以使两个人的收益都实现最大化。 通常我们可以看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记下从某种人际关系中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并权衡利弊。 2.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Aronson 则在1969 年对人际吸引因素进行了比较归类研究。 人际吸引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邻近性、熟悉性、相互性、互补性、相似性和个人特质。 2.1邻近性 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很好的朋友,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那是因为还不认识,人们还没有刻板效应。那么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实就是因为邻近能够带来经常的交往和互动。接近效应:我们看见并与之交往最多的人往往最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或恋人的心理效应。 对接近效应的解释:是因为曝光效应——我们暴露于某一刺激下越多,就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 但是接近性对人际吸引的作用更多发生在人们具有相似的态度和目标时,如果一开始两个人之间就有矛盾和冲突,更多的接触反而可能加剧彼此的厌恶感。 所以,在相互熟悉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学着如何行动以避免不愉快的互动,并有意识地不去造成不愉快,因此,邻近的人最容易成为朋友。 2.2熟悉性 在对熟悉性的研究中,人们常常用交往频率或者曝光效应来控制熟悉程度。熟悉性能导致吸引的重要原因也是前面提到的曝光效应。另外有研究结果表明,被试

行为金融学综述:理论与应用

行为金融学综述:理论与应用A Survey of Behavioral Finance:Theory and application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金融02班 陈希 2003.11

行为金融学综述:理论与应用 陈希 经济贸易学院金融系 内容提要: 近期的实证金融文献综述常常涉及潜在的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行为原则,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围绕一系列对理性投资者在有效市场追求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挑战展开研究。认知心理学和套利限制构成了行为金融的两大根基。对新为金融研究的迅速升温源于传统理论框架在众多实证中的解释力匮乏。 本文含四部分,一是标准金融理论面临的挑战与行为金融的兴起;二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架构;三是行为金融学的现有缺陷及发展前景;四是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应用进展及前景。 本文的特色在于:1.对标准金融理论受到挑战的各方面的归纳。2. 对行为金融学理论架构的独特构造。3.归纳了行为金融学的不足与前景。4.较全面地总结了这一新兴领域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行为金融学非理性心理学市场效率 Abstract: Recent literature in empirical finance is surveyed in its relation to underlying behavioral principles, principles which come primarily from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finance. Behavioral finance encompasses research that drops the traditional assumptions of expected utility maximization with rational investors in efficient markets. The two building blocks of behavioral finance are cognitive psychology (how people think) and the limits to arbitrage (when markets will be inefficient).The growth of behavioral finance research has been fueled by the ina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framework to explain many empirical patterns, This article contains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talks about challenges that modern finance faces and the boon of behavioral finance.The second mainly say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behavioral finance.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behavioral finance and its outlook.The last part deals with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Behavioral finance irrationality psychology market efficiency

员工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与展望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1), 28-36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d6419348.html,/journal/ap https://www.360docs.net/doc/dd6419348.html,/10.12677/ap.2016.61004 Research Review and Prospect of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ethods and Variable Factors Cross-Layer Zhong Yang1, Yu Zhao1, Yingkui Chen1,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Dec. 28th, 2015; accepted: Jan. 17th, 2016; published: Jan. 20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dd641934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Currently, as propelled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 systematic study for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means and the key point for an enterprise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control enterprise of human resource and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this field, this article concludes and organizes the definition, di-mension and measuring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is paper discusses separately the an-tecedent and the function of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from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hot topic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thods, Variable Factors, Research Review, Prospect 员工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与展望 —基于方法与变量跨层的视角 杨忠1,赵宇1,陈英葵1,2* *通讯作者。

关于幽默理论的研究综述

关于幽默理论的研究综述 黄奕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心理系师范班10070330128)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关于幽默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其在最新领域的进展,回顾了传统的三大理论,即:从社会行为角度而言的蔑视论/优越论;心理分析角度的释放论和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然后着重介绍了幽默在认知方面的重要理论和最新进展。也有三个理论,即:框架转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以及关联理论。并对以上理论做出稍许阐释。最后简要介绍了最新幽默研究在语言方面和计算机方面的新进展以及幽默的大脑加工机制,在这些新的领域所获得的幽默研究也具有其特别之处,丰富了对幽默的研究。 关键字:幽默;蔑视论;释放论;乖讹论;框架转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关联理论 1 引言 幽默是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它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评价一个人很幽默,则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这个人比较受欢迎。幽默也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幽默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并在以后的世纪里不断得以修正、检验和发展。关于幽默的研究比较丰富多彩,大体有三大传统理论范畴:从社会行为角度而言的蔑视论/优越论;心理分析角度的释放论和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这三种理论中,第一种优越/ 蔑视论展示了言语编码者的一种不良心态,第二种释放论表明信息传递所产生的效果,第三种是最具影响的一种理论,将不和谐或不协调的对象在大脑中以某种方式统一起来并联通,只有该理论涉及幽默的生成机制问题。此外还有从语言学,机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语言学等领域的幽默理论和幽默研究概况。 2 三大传统理论 2.1 蔑视/优越论 这一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期,柏拉图就曾经讲到,幽默是人们对相对无能者表现出来的恶意。亚理士多德则认为喜剧是对于逊于一般人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喜剧是对逊于一般人的人们的模仿。后来霍布斯进一步论述了这一观点,在对人类情绪情感范围的合成性分析中,他指出了优越感在幽默中的作用。他阐释说,人们总是处于相互竞争中,并

提升心理资本

提升心理资本,激发员工潜能——使能个体成长工作坊项目实践 (2012-01-11 09:35:29) 转载▼ 分类:企业心学-释能管理 标签: 心理资本 使能 释能管理 心理教练 杂谈 开发心理资本,释放员工潜能,打造以心为本的组织,是我们作为企业心理教练关注的课题,对于心理资本的关注也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前沿和重点,如下是我们在广东移动实施“使能个体成长工作坊”的文章记录,当时的项目除了俺之外,还有董丽、朱宗祥、林锦明、田绍鹂几位非常棒的伙伴!以及广东移动潇洒能干的王嘉女士,也因此结缘了很多新朋友.且分享,且记录. 提升心理资本,激发员工潜能 ——中国移动某客户服务中心基于心理资本的个体成长工作坊介绍封存的火山 “我是一座沉寂许久的火山!在现在的环境下无法喷发 我刚来的时候很有激情,时间久了,一直干同样的工作,就没激情啦我在这个岗位做了很久啦,一直想换一下,寻找一些新的体验,但总没机会 我头上有N项指标,基本很难全部完成,而且指标越来越重,难难!工资越来越高,但不知为什么,越来越不快乐了 我是合同制员工,无法距离转正遥遥无期,未来职业之路在哪里呢?”

这是我们调研过程中听到的很多员工的心声,面临员工现状,管理者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管理挑战。挑战1:在现有绩效、薪酬等人力资源基本模块日益完善的管理环境下,人员管理的新方向在哪里?挑战2:我们怎样创造激励每一名80后员工发挥自己最大才能的工作环境——创造真正激励人心的环境?挑战3:如何在现在的情况下激发员工潜能,同时让管理者回归卓越的状态? 《中国移动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移动58%的员工感受到较大的压力,20%以上的员工职业枯竭状况严重,主要表现为工作没有活力和不认可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同时近20%的员工感受到幸福感低,这些指标都反应了员工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为移动的管理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得不面对全新的管理课题:中国移动员工相对单一的工作环境,重复性、情绪化工作带来的负面情绪能量积蓄,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舒缓,移动行业内外部竞争的职业压力,员工面临“被成长”的抵触与职业天花板的困惑;而暂时缓解负面情绪与疏导压力之后,员工面临现实环境的状态波动,换言之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与持续的工作动力? 我们在广东移动某客户服务中心成功地实施了基于心理资本的“个体成长工作坊”项目,探索了一条现行管理模式下提升员工心理资本的新路径。 寻找力量之源:心理资本与KHI

心理资本理论及其研究新进展

2010年第2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 2010No.2 文章编号:1000—769512010)02—0132—03 心理资本理论及其研究新进展 杨健,蓝海林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员工心理资本是指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的积极性核心心理要素。作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源。心理资本理论为如何开发并促进员工的心理资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国内外文献研究基础之上,围绕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影响效应等内容,对国内外心理资本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并就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性意见。 关键词:心理资本;结构;影响效应 中图分类号:B849:C93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竞争压力的加剧,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管理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研究也表明,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精神状态及优秀的心理素质等心理资源是组织取得较高绩效的重要原因。然而,如何获取、开发和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源,提高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收益,并帮助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实践与研究的背景下,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由此提出,并逐渐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针对目前国内对心理资本的研究还相对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本文拟对国外心理资本的概念、结构、影响效应及理论等相关研究进行介绍与述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1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 目前关于心理资本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特质(trait)论。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作为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存在的。在Hosen(2003)提出的观点中,他将心理资本界定为个体通过学习等途径进行投资后获得的一种具有耐久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心理内在基础构架(psychologicalinfrastructures),主要包括个性品质和倾向、认知能力、自我监控和有效的情绪交流品质等。更有一些研究者将心理资本等同于“大五人格”,认为心理资本就是人格特质,是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I_etcher,2004;Cole,2006)。总体来讲,持特质论的学者将心理资本等同于人格,认为它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种观点是状态(state)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状态,目前状态论在心理资本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他们主要的观点认为心理资本就是个体对自我、工作、伦理以及人生信念、态度和认知的综合(Goldsmith,1997:Tettegah,2002)。例如,Avolio(2004)研究指出,心理资本是指那些有助于预测个体高绩效工作和快乐工作指数的积极心理状态的综合,这些积极心理状态能够导致积极的组织行为,使个体勤奋努力地去做正确的事情,并且获得较高的绩效和工作满意感。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希望、自我效能感(自信)、乐观、积极归因、自我恢复力等。Luthans(2005)研究也认为,心理资本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bundling)。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待任务、绩效和成功的一种积极状态,并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工作满意感和绩效都产生显著的影响。组织可以通过影响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我将成为谁”的认知来获取竞争优势。从以上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研究者都将心理资本界定为一种特定的积极心理状态,这种独特的个人资源能够促使个体实施积极的行为并产生高绩效。 第三种观点是综合论。综合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同时具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心理素质。2006年Avolio在探讨心理资本的内涵时,使用了“类似于状态(.state—like)这个词,并认为心理资本既具有状态性,可以通过干预措施来开发,又具备特质性,相对比较稳定,而目状态与特质实际上是同一维度上的两个极端。同时,Avolio列举了大量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包括Bandura(2003)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Snyder(2000)对希望的研究,Carver(2003)对现实性乐观的研究以及Masten等人(2002)对复原力的研究都支持了这种观点。目前,综合论是心理资本内涵研究最新的观点,对心理资本今后的研究很有启示意义,但是这种观点正确与否,还需要通过迸一步的研究来证明。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研究者对于心理资本内涵的理解有着趋同与综合的趋势。几乎三种理论都认可心理资本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个人的力量和积极性,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2)是一种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心理状态;(3)与人力资本关注员工的知识技能、社会资本关注关系网络和人脉不同,心理资本则强调“你是谁”以及“你想成为什么”,即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4)具有投资和收益特性,可以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投资与开发,并由此通过员工潜力的挖掘,提高增值效应以帮助组织获得竞争优势。 2心理资本的结构与测量 对心理资本结构或内容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心理资本的内涵,也有助于开发心理资本的测量工具。日前研究者对心理资本的理解或研究存在不同的视角,因此他们所确 收稿日期:2009-07—17。修回日期:2009—09一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织社会化作用机制研究”(70702023);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组织社会化纵向实证研究” (2007056101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研究”(07Y003);广东省哲学社科项且“智力资本作用机制研究”(090—2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家心理资本研究”(9451063201003287)

心理学文献综述

心理学文献综述

积极情绪与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在希腊语中,“健康”一词是指“完整”、“完全”,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关于健康的定义相吻合: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的协调状态”。而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所做的描述也是:有充沛的精力,有高度的适应能力,情绪稳定,心胸开阔等。《心身健康—一枚硬币的两面》.汤宜朗。因此,真正的身心健康就必须具备积极的情绪。 关键词:心理健康 情绪状态标志着个体适应环境时的生物性动力状态,每一种情绪都代表着某种适应性动力《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郭晓艳王振宏)。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包括快乐、满意、兴趣、自豪、感激和爱。快乐让我们更轻松的生活,满意让我们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兴趣可以激发我们去探究新事物的欲望;自豪来源于我们的成就感;而感激和爱是个体对外界表现出的回报。因此,积极情绪是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积极情绪之所以对一个人很重要,不单单是他为个体带来的价值,还有他对个体以外的外界事物及事件所带来的意义。 研究表明,乐观和希望对于健康非常重要,在心脏移植手术后,积极的期望预示着更佳的健康。外科手术和其他疾病之后也发现乐观者比悲观者回复得快,一些对幸存者的研究也表明积极情绪在康复中的作用;当然,积极情绪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也具有重

要影响。乐观的、焦虑少的成人比悲观的、多焦虑的成人表现出更低的不稳定血压和更多的积极心境;还有,人的主观幸福体验能通过人的免疫系统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一个对外界事物充满兴趣和感激的人往往能为集体带来巨大的财富。 而所谓社会适应,就是指人们怎样去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个过程既是个体满足自身需要,发挥自身潜能,树立自我形象的个性化过程,也是个体通过掌握各种社会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的社会化过程,更是个体在必要的时候协调自我的需要与外在环境要求的关系的过程。 那么,个体适应社会环境,达到心理健康的共同人格成分都有哪些具体内容呢?从社会适应的过程来看,社会适应的人格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个体要有理解和控制所处社会环境的心理优势。这具体表现为控制感、自信心、自主性等几个方面。具有心理优势感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成就感、信服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容易达到积极的心理状态;而那些缺乏控制性、自信心和自主性的人则更容易情绪低落、成就感低,甚至更容易得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其次,个体应该拥有足够的心理资源以应对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是认知资源,即能够采用有效的应对策略,应对压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另一方面是人格资源,即个体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人格潜能,发挥人格优势,从而解决现实问题。第三,社会适应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人际适应,因此个体还应该拥有适应人际环境的一些人格特征、比如乐群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