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几点思考

近些年,小学科学课尝试从书本走向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在课外开展拓展性探究。

一、拓展的内容

在拓展活动中,选题至关重要。选择拓展的题材应当适于小学生进行研究,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也应是学生感兴趣的。拓展题材可以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1.对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教材中能编写学习的知识和探究活动也有限,还有许多的内容可进行深入研究。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空气的热胀冷缩》中有一个“喷泉”实验,做这个实验时,学生都很兴奋、非常感兴趣。而在这里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课外探究发现怎样使喷泉喷得更高,喷泉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有了李老师的这节《怎样喷得更高》。这节课既对教材内容做了拓展,学生也非常感兴趣,乐于探究。

2.来自生活的拓展

小学生天生就有好奇心,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可能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能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解决呢?如在喝可乐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喝完可乐为什么会嗝气?可乐中究竟有哪些物质?可乐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我们可以对此进一

步地探究;学生肯定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有些学生可能会怀疑:运用这种方法,乌鸦真的可以喝到水吗?学生探究后会

发现容器的形状,水的多少,石子的大小都会影响到乌鸦最终是否能喝到水。

二、拓展的形式

选好拓展的内容后,针对不同的拓展内容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拓展。这就如同烹饪,选好菜后,该用何种方法进行烹饪才会“美味”。

1.小制作

在《我给虾做个名片》的拓展课中,教师通过六年级上册《多种多样的生物》引出生物二维码名片,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学生分组制作标本以及二维码名片并展示。

2.设计——制作——评价——改进

单纯的小制作课只是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课程标准中希望学生在课上既动手又动脑,这样学生先进行设计后制作的课就符合我们的期望。如在《会发光的“魔杖”》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哈利波特挥舞魔杖”的视频引出“魔杖”,学生猜测“魔杖”的基本组成部分,而后根据材料进行自主设计,分组进行制作、展示、评价、改进。

3.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再设计进行自主探究,最后解决问题,这是拓展课常用的形式。

拓展性探究活动是一种有创意的学习方式,是科学教学与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的一种探索,值得认真研究与实践。在拓展课

中,学生没有传统科学课的限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享受着研究的乐趣,体味着成功的喜悦。

最新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纲要

小学科学《生命留影》校本课程开发纲要 昌黎三小杨金英 课程名称:《生命留影》 课程开发者:杨金英 课程适用对象:四--六年级学生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课程资源:新编(自编) 学习时间:隔周一节 课程目标: 1.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发适合学生水平,符合学生特点的综合活动型校本课程。 2.通过学习不同类型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让学生学会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的具体操作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益害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4. 5.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认识,让学生亲近自然,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珍惜生命的理念。 课程内容: 一、

二、参观学校标本室,了解动植物标本的种类和基本制作方法,布 置采集植物任务和注意事项。 三、 四、学习制作腊叶标本。 五、学习制作液浸标本。 六、制作叶子粘贴画。 七、植物标本展览与评价。 八、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 九、 十、蝶类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 十一、动物标本展览与评价。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式: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3.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标本制作活动的机会。 4.重在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二)学习方式: 1.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观察与实践相结合。

2.学习活动是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 3.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 一、评估方法 1.每小组在每次标本制作实验后,每人上交一份实验成果,每个 实验成果按等级打分,占总成绩的55%。 2. 3.书面测试。试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几种比较常用动植物标本制作 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写出具体的制作流程,并且加强试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5%。 4. 5.出勤率和课堂参与态度占总成绩的10%。

小学数学拓展型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小学数学拓展型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拓展型课程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数学拓展型课程及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关注其数学能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社会价值,领略数学的文化内涵。因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程的特点人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轮为依据,尝试探索一套合理的教学设计模式。 【关键词】:拓展型课程实施 数学类拓展型课程是指从教育目标出发,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依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如果说基础型课程中的数学科目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具有以完成系统的知识教学为主要任务的课程,那么数学类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则是以建构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我认为,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主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和天生就具有的思维能力出发,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内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体会数学的魅力,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数学拓展课上,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带着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世界,有运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实践、课题研究等等,学生从中获得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并且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还能通过实践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是一门值得学习的课程。 一、拓展型课程的类型 为了有效的开展小学数学拓展课程,我整理了有关拓展课的类型,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内容极其丰富,根据来源可分为五个方面:1、生活中的数学。2、生产中的数学。3、科学技术中的数学。 4、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5、智力活动中的数学。在此基础上,我把拓展型的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分类,主要有: 1.实践操作课――配合教材,制作教、学具或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活动。 2.小课题研究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课题进行研究,例如: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张白纸有多厚?等 3.阅读交流课――重在指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结合“小学生数学报”等阅读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后的思考、发现、感想和独特的见解。 4.社会调查成果汇报课――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和中生产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5.综合拓宽课――结合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和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作品及相关证据材料可以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旅游、租车预算方案的设计。应用数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问题。如:生活垃圾、水资源的浪费等社会问题调查。精致、新颖的有关数学方面的小制作。如:做的长方体、七巧板拼图。阅读数学读物的体会,数学日记等。收集的数学家的故事,与数学有关的诗词,数学谜语等。收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撰写数学活动报告、小论文,自编的数学小报。可以反映你的数学活动水平的其他特色材料。 二、拓展型课程的实施 1.多方面取材,备课充分

小学拓展性课程编织教案

小学拓展性课程编织教 案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第一课时认识编织工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与感受钩织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与意义,认识常见的钩织材料,了解它们的特性。 2.认识常用的编织工具:钩针和毛线。 3.掌握钩针的握法。 二、教学准备: 各种钩针编织物件;钩针一枚;毛线一团 三、教学过程: (一)钩针的起源 (二)钩针编织物的欣赏。 1.请学生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看见过哪些钩针的编织物? 视频播放编织物的图片,欣赏漂亮的,有创意的手工小物件 2.学生说说观看后的想法 (三)认识钩针和线 1.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钩针,并说一说钩针有哪些特点?和我们平时见过的毛衣针有什么区别?

2.教师示范钩针的握法以及用法 学生模仿教师的手法,体验钩针的运针方法 3.教师示范毛线的拿法,学生模仿体验毛线的拿法。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编织短针 一、教学目标:学习短针的织法。 二、教学准备: 钩针一枚;毛线一团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示范拿线的方法。 (二)教师示范短针的编织方法,学生学习 (三)学生看着图解练习编织短针,教师巡视。 第三课时编织长针 一、教学目标:复习短针的编织法,学习长针的编织方法。 二、教学准备: 钩针一枚;毛线一团

三、教学过程: (一)在短针的基础上编制长针 教师先向学生示范长针的编织方法。 (二)学生看着图解尝试编织长针 (三)学生练习编织长针,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编织中长针 一、教学目标: 复习短针的织法,学习中长针的编织方法,培养手工编织兴趣。 二、教学准备: 钩针一枚;毛线一团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示范拿线的方法。 (二)学生看着图解尝试编织长针 (三)学生练习编织长针,教师巡视指导。 第五课时编织树叶 一、教学目标:

科学梦想__拓展课程教案

梦想课堂教案 1身边的大自然 背景分析 大自然中蕴藏着许多宝藏;奇花异草的鲜艳美丽,云端飞鸟的从容优雅,风掠过树林的狂吼咆哮——在我们的生活里,大自然用不同的方式感动着你我,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孩子的思维特点进行感官训练。 2.根据自己的观察写出两个不同颜色、形状、声音、气味。 教学资源表格一张 教学活动 一、灵动导入(2分钟)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朋友们认为生活中什么是最美的 呢?是多拉A梦、奥特曼、还是、、、、、、? 二、活动步骤(28分钟) 1.每名同学发一张表格 2?小朋友们自由在校园里面观察,老师作指导。 3.按照表格写下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用手摸到了什么? 4.要求写下的东西要有两种不同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也可以画下来< 5.每个小朋友分享自己所记录下来的东西。

三、分享

在小组内把你的心情或是你观察到的写出来,或者跟小伙伴交流。 四、评比 每个小组派代表说出来自己所记录下来的东西。 五、拓展(10分钟)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它们的美,并且热爱它们。 2 水的魔法 1.导入: 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 在一处杳无人烟的深山中,一位大师带着一个小徒弟,远离嘈杂的人世,用心钻宇宙间无穷的智慧。山中无甲子,日复一日,小徒弟慢慢长大,他跟着大师苦学了不知多少年,觉得自己已经懂得够多了,可以下山去开导一般世人,让他们了解智慧的哲理。 徒弟向大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师不置可否,只是笑了笑,拿着平日汲水的水桶,对徒弟说:来,拿这个桶子去装满石头,只要能够装满它,你就可以下山了!” 徒弟很快地从周围捡了许多大石头,三两下便将水桶装满了石头,徒弟高兴地向师父回复,在师笑了笑,问道:已经装满了?” 徒弟认真地回答:是的,桶子再也装不下任何一颗石头了一一” 大师笑着从身旁抓起一把小石头,从桶子堆积如山的大石头顶端,撒了下去,只见小石头很快地从大石头的缝隙间穿过,迅速地落到了桶底。 . 专业word可编辑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纲要2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科学活动性课程 适用年级:3-6年级 学生人数:20人左右。 一、课程简介: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是以“做中学”、“玩中学”等理论为依据的科学活动探究性课程。设计具有科学教育意义的探究活动,与《科学》课程相结合,引领学生亲历丰富多彩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爱上科学,并且善于使用科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背景分析: 国家课程中大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少量是拓展性课程;地方课程中一部分是基础性课程,还有一部分可转化为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中少量为基础性课程,大量应该开设成拓展性课程。每周拓展性课程课时一般是4课时左右,设计和开发拓展性课程,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系统化”、“加深加难”,应着重在“趣味活动”上做文章,更多地关注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品行修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情况下,一学期的教学时间约为18周,5、6年级一周三节科学课,3、4年级一周两节科学课,在上级部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全册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分配显得十分紧张。而一旦让学生亲历探究、深入探究,许多时候一个探究活动就需要多个课时,走马观花式的探究只能使科学探究流于形式,限于框架,无法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而托管服务的托管课程每周有1-2课时,恰好可以弥补科学活动性课时数的不足。因此,我们提出以小学科学教材的探究活动为基础,结合学校和学生特点,开发适合孩子的科学托管活动性课程。 三、课程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托管服务资源,开展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题,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课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知识,获得知识新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结合科学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植物观察种植、动物观察饲养、微生物观察等实验性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动植物栽培饲养

小学拓展型课程方案

小学拓展型课程方案 一、背景与理念 1、学校概况 我校创建于1958年,1988年起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爱满天下,活学活教。自主自理,动手动脑,培育真人”为办学宗旨,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关注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活为理念,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在加强基础型课程的同时,实施拓展型课程的建设。 学校有教学班35个,学生1290人。全校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特长教师,在市、区拓展型学科教学评比中多次获奖。目前形成了桥牌、儿童诗、少儿辩论等学校特色课程,在区域乃至上海市享有一定的声誉。 此外,近年来,游泳也成为了我们学校的一个亮点,在体教结合背景下,我们除了普及课程以外,还落实了高一层次的培养和选拔。 2、课程理念 (1)拓展型课程建设以“基于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积极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发展能力,提高智力水平,发展认知情感,力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优势得到彰显,成为善学习、会选择、能合作、多特长、有创新的学生。 (2)充分整合社区、学校及各种课程资源,使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健全的人格及社会化的形成开辟渠道。 (3)通过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的衔接与融通,丰富的课程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助推力。 二、课程目标 1、激发学习兴趣,鼓励主动学习。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特长。 2、进一步掌握动手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科学态度,丘疹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增强热爱生活、适宜社会的意识,提高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年级小学拓展型课程

一年级小学拓展型课程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拓展型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 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发性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 个体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宽与延伸,是为学生学 习研究型课程积累更宽泛的知识与经验、能力与方法,养成良好个性品质。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研 究型课程有机结合,共同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 2.课程理念 ⑴关注个体差异,培养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体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 ⑵拓宽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 ⑶拓宽学习渠道,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能力 ⑷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能力 ⑸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3.课程目标 ⑴拓展和加深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体验。 ⑵发展主体意识,形成自主选择学习、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⑶拓宽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⑷具有学习兴趣和爱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形成诚信意识、公民意识、社 会责任感和创新的精神。 ⑸适应身心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二、科目与活动设计体例说明 ⑴科目设计体例说明 ①科目目标:阐述科目三维目标。科目目标设计需体现本科目的核心价值与独特定位。 ②科目内容:阐述科目内容组织形式、内容框架。内容框架可以以单元或活动为单位,说明教学要点、教学过程、教育价值。 ③科目实施:阐述科目实施的阶段性要求、教学组织的基本方式、实施的软、硬件条件。 ④科目评价:阐述科目评价原则、内容、方法。科目评价设计需指向科目的主要目标。 ⑵活动设计体例说明 ①活动准备:活动实施前的准备条件。 ②活动目标:本活动预设目标。 ③活动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行为、教学建议。 ④活动评价:本活动的评价重点与主要评价方法。 ⑤支持资源:提供本活动实施的参考性资源,可标明名称和来源。 三、科目设计 (一)背景 积木玩具是培养锻炼智力最好的玩具。它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挥

杨浦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杨浦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定位: 拓展型课程是按不同需求夯实不同基础的课程;是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是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是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是必须修习与可供选择相结合的课程;是拓展基础型课程并为研究型课程作准备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基本掌握所选择学习领域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习惯,具有自主学习、定向选择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能动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具有个体的学习经历、经验和体验,并获得某一方面方面的定向发展,形成自身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或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兴趣爱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责任感和报效祖国的神圣使命感,形成健康的个性特长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设置原则: 1、基础性:以基础型课程为出发点,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和生存发展发展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2、多样性: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有更多的选择,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个性发展需要。 3、开放性:强调学习与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加强知识系统的开放性、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开放性、知识的来源的开放性。

4、时代性: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最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课程内容的编制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断加强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5、综合性:加强课程学科知识的再组合,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重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整合;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四、课程设置: (一)学科拓展型课程: 1、分层拓展课程:与基础型课程领域(学科)相同、内容层次不同的课程。 相关课程:各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和高一、高二年级物理、化学学科中的分层内容。由国家设置,学生限定选择。 2、分科拓展课程: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不同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 相关课程:高三年级自然科学学科领域中的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中的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由国家设置,学生限定选择。 3、分项拓展课程:在学科领域设置平行的项目。 相关课程:体育与健身学科中设置不同的项目。根据国家要求和学校实际进行设置,教师可以跨年级开设,学生限定选择。 4、自主拓展课程:为发现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满足学生兴趣爱好而设置的课程。

田精华: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实践探索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实践探索 一、拓展性课程背景分析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学校要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科学拓展性课程活动做什么?怎么做?这是摆在我们科学老师面前的首要问题。在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发现:科学教材缺少“个性化”,学生生活“城市化”,科学老师“年轻化”。他们的共同点是:离网络更近了,离大自然更远了,遇到问题找百度,很少去大自然去生活中观察实践研究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需要做什么呢?从2009年开始,我校即以“让每一位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让每一位孩子拥有幸福童年”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启动校本课程“学生社团”项目,安排周三下午的时间集中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要求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和老师的特长组建社团,科学拓展性课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启动的。在以往的社团活动中开设的“七巧板、电子百拼、探究类、科学DIY”等项目的材料是整套购买,教师参与设计的成分少,与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度低,学生开始积极性很高,上了几节课就觉得没意思了。为此,我们需要在科学拓展性课程开发和教师培训提升等方面做进一步实践研究。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赢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认可。为此,2012年12月我校承办了以“科学教育课内外结合的有效策略”为主题的温州市小学科学第二届课改领航现场会。在这次现场会中,科学教研组长田老师作《校园科普拓展的实践研究》的专题讲座;金老师、陈老师老师分别作了《可能是什么》和《毛细现象的研究》的课例展示。这是对我校科学教育工作的一次检阅和肯定,充分展示了我校多年来在以开展科学教育课内外结合为主题的学生科学拓展性课程建设方面的成果。 二、拓展性课程核心理念 科学拓展性课程是科学老师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以活动课的形式,结合科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践经验实施的课外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具有“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科学拓展性课程项目实践体现如下核心理念。

小学拓展性课程实施现状及改进建议-最新作文

小学拓展性课程实施现状及改进建议 2015年3 月,浙江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开发多种类型的拓展性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科目和活动。拓展性课程开始成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得以实施。两年以来,拓展性课程实施情况到底如何?我们研究小组运用访谈法、文献法,辅以统计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对浙江省LH市10 所小学的拓展型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拓展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合理的改进建议。 一、LH市拓展性课程实施现状 (一)开课情况分析 1.课程安排关于开课时间,全部学校遵守浙江省教育厅于2015年3 月下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在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全面推行拓展性课程。在对LH十所小学“开始 实施时间”的调查显示:LH小学、DY小学、ZS小学、GC小学等在2014 年9 月开始实施拓展性课程,占总学校的80%;JN 小学、YF小学在2015年9月开始实施拓展性课程,占总学校的20%。 关于拓展性课程课时安排,仅一所小学符合《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的“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

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这一要求。XQ小学拓展性课程课时安排占总课时比例最高,为15%,各年级每周安排4.5 课时;大部分小学(如LH、DY、DH、YF)各年级每周设置拓展性课程2 课时,占总课时的7.7%(1-2 年级)及6.7%(3-6 年级);ZS小学安排的拓展性课程课时较少,占总课时的5.8%(1-2 年级)及5.0%(3-6 年级)。其中,LH、DY、ZS、DT、YF五所小学各年级安排的拓展性课程课时数相等;GC、JN、XQ三所小学高年级(3-6 年级)的拓展性课程课时高于低年级(1-2 年级)。 关于课程门数安排,10%的学校未完全按照学校的拓展性课程规划开设相关课程,90%的学校都严格按照课程规划来设置相关拓展性课程。老城区的学校普遍拓展性课程的门数设置的较多,特别是LH小学,拓展性课程的门数设置了132 门之多。由于学校场地原因,GC小学课程设置门数明显比另外两所老城区学校少。新城区学校拓展性课程设置的门数次之,乡镇学校的拓展性课程设置普遍最少。 关于课程类别安排,知识拓展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小,体艺特长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多,且90%的小学开设了实践活动类课程,所占课程比例不大。 2.课程产生方式关于拓展性课程产生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类:A 类为教师结合自身爱好特长,确定所欲开设的课程,报学校审核确定。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选课。后期在确保各课程之

一年级小学拓展型课程

目录 一、导言 二、科目与活动设计体例说明 科目设计 三、学生参加活动情况 四、教学活动方案 五、学期总结 六、活动成果 七、活动评估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拓展型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发性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个体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宽与延伸,是为学生学习研究型课程积累更宽泛的知识与经验、能力与方法,养成良好个性品质。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共同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 2.课程理念 ⑴关注个体差异,培养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体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 ⑵拓宽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 ⑶拓宽学习渠道,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能力 ⑷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能力 ⑸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3.课程目标 ⑴拓展和加深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体验。 ⑵发展主体意识,形成自主选择学习、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⑶拓宽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⑷具有学习兴趣和爱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形成诚信意识、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的精神。 ⑸适应身心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二、科目与活动设计体例说明 ⑴科目设计体例说明 ①科目目标:阐述科目三维目标。科目目标设计需体现本科目的核心价值与独特定位。 ②科目内容:阐述科目内容组织形式、内容框架。内容框架可以以单元或活动为单位,说明教学要点、教学过程、教育价值。 ③科目实施:阐述科目实施的阶段性要求、教学组织的基本方式、实施的软、硬件条件。 ④科目评价:阐述科目评价原则、内容、方法。科目评价设计需指向科目的主要目标。 ⑵活动设计体例说明 ①活动准备:活动实施前的准备条件。 ②活动目标:本活动预设目标。 ③活动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行为、教学建议。 ④活动评价:本活动的评价重点与主要评价方法。 ⑤支持资源:提供本活动实施的参考性资源,可标明名称和来源。 三、科目设计 (一)背景 积木玩具是培养锻炼智力最好的玩具。它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挥孩子的脑部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们在摆搭之前要想好自己搭 些什么,要观察,思考选用什么样的块块才能体现他所构想的形象, 因此对儿童的想象力,结构思维,造型能力是很好的锻炼,而且可发 展学生们的空间知觉,创造力,发挥儿童组织力和理解力,增强耐力 及对建筑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拓展型课程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

浅谈拓展型课程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 摘要:拓展型课程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在小学科学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从拓展型课程的定义、背景、开展与应用三个方面阐述了开设拓展型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拓展型课程,并对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科学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的定义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拓展型课程的背景 在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里,提到了“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科学教育标准中还特别强调两点:一个是“不要仅仅是教知识点”,还有一个就是“不要把教科书当圣经”。从这里可以看出,科学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要拓展学生的兴趣渠道,广泛地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不可否认,拓展型课程的实施就可解决这一问题。拓展型课程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它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深广度等方面加以拓展,对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方法训练等方面加以强化,从而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学生兴趣发展和个性的形成提供了课程保障。拓展型课程的开展与应用 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尽可能的体现以下五个方面:

(1)自主性: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有所发展,因此,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为主,尽可能的在选题中体现自主学习、自主思考、集体思考等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选择,逐步形成自主选择的意识及能力。 (2)基础性:以基础型课程为出发点,但内容要有一定程度的拓展与延伸,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与基础型课程中相应内容联系紧密但更深层次的知识,拓宽原有的知识底蕴。 (3)开放性: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不拘泥于教室、教材、时间、空间的限制,积极寻找符合教学内容的资源、场地,拓展知识,训练学生开放性的学习思维。 (4)时代性:教师的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同时,对于日新月异的信息变化、更替,科学教师要善于搜集、学习,补充自身的知识底蕴,以便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5)综合性:加强课程学科知识的再组合,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重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整合;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2.拓展型课程的知识选择 关于拓展型课程的知识选择,克莱绿茵(M.F.Klein)认为知识选择包括知识本位取向、学习者本位取向和社会本位取向。 (1)知识本位 教育的职责是传播和发展科学知识。小学生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所以知识本位仍然是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纬度。为此,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的知识选择,首先应当从知识本位出发。在当今社会,生命科学发展是迅猛的,知识更新换代频繁,对于大量的信息,教师要精心选择,选择与小学生命科学密切关联的生物学知识,尤其是教材由于编写时间原因不能正确反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稿 》的说明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说明??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课程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建设和实施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点。什么是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包括那些内容,拓展型课程对孩子的成长有那些好处等等,这是许多家长和社会所关心的。现就拓展型课程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1.为什么要设置拓展型课程?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肩负着时代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它应该具有超前的培养意识,要随时根据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对未来教育作出的预测,调整培养目标,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而未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终身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拓展型课程正是着眼于这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开发作为重点,努力改变学校教育“千人一面,万人同一张课程表”的培养模式,改变基础教育课程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 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拓展型课程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人才设置了学习通道。拓展型课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兴趣和爱好、需要和追求。学校通过三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既有最基本的的知识技能,又拥有广博的视野,既有共同的基础,又有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不同基础,既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具备坚实的实际操作的能力,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什么是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同时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拓展型课程有那些特点? ⑴拓展型课程扩大了课程范围,具有广域性。 在新科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在缩短,职业选择的变化周期在缩短的情况下,拓展型课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传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扩大了课程范围:更注重提供与先进文化、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实践相适应的课程内容;更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广泛接触科学、技术、社会与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更注重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满足学生的需求。 ⑵拓展型课程是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具有选择性。 以往学生学习的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无需学生选择,学生也无法选择,而且课程的设置较少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型课程的开设给了学生有较充分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自主选择修习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选择中,学会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科目设计

生活与科学 一、科目开发背景 在每个小学生的心目中科学神秘而遥远,实验室、探索神秘事件、宇宙外星球才是科学,而忽略科学无处不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往往蕴含着科学道理。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生活与科学》属于校本课程科学,主要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科目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4、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能活动进行探究; 5、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 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 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小学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

前店小学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形成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体系。拓展型课程是义乌市进一步深化课改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着眼于学生发展、学科发展、社会发展,重在体现学生个性特长,真正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需求。拓展型课程作为二期课改的一大亮点,拓展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发展的舞台。跟据我校以“关注生命成长”为主题的办学特色和“学会生存、幸福生活、激扬生命”的核心办学理念,我们努力挖掘校本潜力,决定通过“阳光德育”和“阳光阅读”两条途径来开发本校的拓展性课程,以构建多元化、系列化的学校自主拓展型课程体系,从而促进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主体意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关注学生生命成长需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二、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较偏僻。学生多为本村农民的孩子或外来民工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多数是不关心,不重视,不过问。少部分即使重视,也只是针对基础型课程,尤其是考试学科成绩,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培养意识较淡薄。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导向使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与探究意识,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2.教师情况分析 学校教师队伍年轻化,平均年龄31.75岁,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用哲学的眼光审视这种现象,一方面年轻有利于接受新生事物,对新课程改革是有利的,但年轻缺乏教育教学的切身体验,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尴尬困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学校情况分析 前店小学是“活雷锋”金正洪的母校,学校于二OOO年开展以“做太阳的一缕光精神”为主线的学正洪德育活动,曾编写过《可敬的一缕光》校本课程阅读材料,形成了“个个学正洪,人人当雷锋”的良好德育氛围。 学校还前后花了两年半的时间,于2013年5月出版了《打开童书学写作》系列教材,(由全国优秀出版社——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推广。 近年来学校力行以“生命成长”为主题的办学特色,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学校开设以“学会生存、幸福生活、激扬生命”为理念,通过“阳光阅读”和“阳光德育”活动实践为导向,努力开发“阳光德育,书香满园”的特色校本教育课程体系,把学校打造成广大师生生命成长的阳光校园和精神家园,成为一所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农村学校。

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讲义

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讲义 第一章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细菌:包括古细菌、真细菌(原核生物)、真菌(真核生物)。 真细菌:包括蓝细菌、放线菌等。 真菌: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大部分营腐生生活,并用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包括酵母菌、霉菌、蕈(蘑菇)。 原生生物:单细胞藻类(真核生物),原生动物(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核,大多为能运动的单细胞真核生物),黏菌(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间的真核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微小2.结构简单3.分布很广4.营养方式多样5.生长繁殖快速。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微生物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源通过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媒介物传播、病媒传播)使易感人群发病。 微生物传染病的预防: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章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 体液:人体中全部液体总称(体重的60%),在细胞内的是细胞内液(体重的40%),细胞外的是细胞外液(体重的20%)。 细胞外液:主要种类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由这些细胞外液构成的体液环境称为内环境。自稳态:人体自身调节作用下,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自稳态是动态平衡,使人体克服外界环境影响,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细胞外液中的电解质:主要阳离子Na+,主要阴离子是Cl- 细胞内液中的电解质:主要阳离子K+,主要阴离子HPO42-、H2PO4-、蛋白质 体内水来源:饮用水、食物水、代谢水 体内水排出:尿液排泄(小便)、皮肤蒸发、呼吸蒸发、排遗(大便) 水摄入:渴觉神经中枢控制 水排出: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 体温:人体内部温度,常用口腔、腋窝、直肠温度来表示。 人体产热:安静时->肝脏剧烈运动->骨骼肌 散热:传导(直接接触)、对流(气体或液体流动)、辐射(红外线形式)、蒸发(水分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量,环境接近体温时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达到最高值)。 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范围:3.89-6.11mmol/L。 低血糖症:<3.89mmol/L 低血糖休克:<2.8mmol/L 糖尿病:>7.8mmol/L 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促进脂肪、氨基酸转变为糖,提高血糖浓度)。胰岛B细胞:胰岛素(血糖转变为糖原、脂肪酸储存,抑制脂肪、氨基酸转变为糖,降低血糖浓度。

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 滨州市博兴县曹王镇中心小学舒德清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模块。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当然,这些课型的划分指示相对而言的,因为具体的每一节课中,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往往不是单一的,往往都会包含有多种方法和途径。我们在划分时,主要看以哪种方法或途径为主。例如三年级上册《金鱼》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特点,我们把它归为观察课。但这节课中“观察金鱼呼吸”的活动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实验。)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科学观察课 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校园的树木》就是典型的观察课。这一个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科学概念:观察树木,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树木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流程一般为: 1.上节回顾,明确任务。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照片中的大树、回忆了记忆中的大树。而且大家都认为如果我们带着想获得更多信息的目的去观察大树的话,我将会获得更多的信息。今天,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就一起到校园中去观察一棵这正的大树吧。 2.讨论观察的方法和需要的工具。我们要去观察了,先来制定个计划吧。我们小组准备观察哪一棵树木?我们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呢?我们观察到的信息怎么记录?观察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导论观察的方法和准备的材料。教师讲述可以用拓印的方法记录大树的树皮。教师讲解、演示拓印树皮的方法。 3.实地观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中观察树木,教师做好指导。 4.整理交流。学生整理实验记录,并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5.归纳总结,实践运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小组观察的树木的信息,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拓展资料 做个小开关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拓展资料 第一单元电 6. 做个小开关 [一]学什么 1.观察了解手电筒的构造及开关,并观察它是怎样控制电流的接通和断开的? 2.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开关。 [二]怎样学 1.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三] 科学概念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四]重点提示 1.开关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元件。 2.手电筒各部分使用的材料和构造:手电筒的外壳有两种:一种是金属做的,一种是塑料做的。 金属外壳的手电筒的结构: 前面灯罩内有一个拧小灯泡的小灯座。小灯座的螺纹将和小灯泡的螺纹连接,并连接一根金属片,金属片的另一端连接到开关的一个触点,开关的另一个触点连接金属外壳,并将与电池的负极连接。小灯座的底部有一个金属的接触点,接触点和小灯座的螺纹之间用绝缘材料隔开,接触点的一端和小灯泡下边的连接点接触,另外一端和电池的正极连接。 塑料外壳的手电筒的结构: 前面灯罩内有一个拧小灯泡的小灯座。小灯座的螺纹将和小灯泡的螺纹连接,并连接一根金属片,金属片的另一端连接到开关的一个触点,开关的另一个触点连接另一金属片的一端,这个金属片的另一端与手电筒后端连接,并将与电池的负极连接。小灯座的底部有一个金属的接触点,接触点和小灯座的螺纹之间用绝缘材料隔开,接触点的一端和小灯泡下边的连接点接触,另外一端和电池的正极连接。 3.手电筒中电流的路径是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小灯泡到开关,回到电池的负极。 4.手电筒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接通和断开的?

当开关的两个触点合在一起时,电路接通,电流通过,小灯泡发亮;当开关的两个触点分开时,电路断开,电流不能通过,小灯泡不发光。 5.自己做一个小开关:材料: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触点、),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底座。 6.各种各样的开关 闸刀开关 电扇开关 门铃开关 拉线开关 电灯开关 摇控开关 声控开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