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统计学期末考试重点

医学统计学期末考试重点
医学统计学期末考试重点

1. 用样本均数推论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总体标准差未知且样本量较小) A x v s t x ,05.0±

2. 两个样本均数比较t 检验(α=0.05),当|t|>t 0.05,(ν)时: E 接受备择假设

3. 两个样本均数比较t 检验(α=0.05),当|t|>t 0.05,(ν)时,统计结论为 C

C 两总体均数不同 4. 两个样本均数比较t 检验,分别取以下检验水准,其中第二类错误

最小的是 B

A α=0.05

B α=0.2

C α=0.1

D α=0.03

5.两个样本均数比较t 检验,无效假设是 D

D 两总体均数相等

6. 两个样本均数比较t 检验(α=0.05),当“拒绝H0,接受H1”时,P 值越小 E

E 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7. 两个样本均数比较t 检验时,每个变量同时加上一个不为“0”的常后,其t 值 A

A 变大 8. 检验效能是指

A α

B 1- α

C β

D 1-β

E 以上都不对

9. 第一类错误是指 A 拒绝实际上成立的H0

10. 第二类错误是指 D 接受实际不成立的H1

11. 要使两类错误同时减少的方法是 A

A 增加样本量 12. 以下何种情况进行单侧检验 A

A 已知A 药肯定优于

B 药 13. 以下何种情况进行单侧检验 A

A 已知21χχ> 14. 在进行t 检验时,P 值和α值的关系 E

E α值是研究者事先确定的

15. 在配对t 检验中 E

E 当不拒绝H0时,差值的总体均数可信区间一定包含0

16.统计中所说的总体是指: A

A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17.概率P=0,则表示 B

B 某事件必然不发生 18.抽签的方法属于 D

D 单纯随机抽样 19.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的原始资料叫:B

B 计量资料 20.某种新疗法治疗某病患者41人,治疗结果如下:

治疗结果 治愈 显效 好转 恶化 死亡

治疗人数 8 23 6 3 1

该资料的类型是: D 有序分类资料

21.样本是总体的 C 有代表性的部分 22.将计量资料制作成频数表的过程,属于统计工作哪个基本步骤: C 整理资料

23.统计工作的步骤正确的是 C 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24.良好的实验设计,能减少人力、物力,提高实验效率;还有助于消除或减少:B

B 系统误差

25.以下何者不是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D 交叉的原则

26.表示血清学滴度资料平均水平最常计算 B 几何均数

27.某计量资料的分布性质未明,要计算集中趋势指标,宜选择 C M

28.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29.某厂发生食物中毒,9名患者潜伏期分别为:16、2、6、3、30、2、10、2、24+(小时), 问该食物中毒的平均潜伏期为多少小时? C 6

30.比较12岁男孩和18岁男子身高变异程度大小,宜采用的指标是: D 变异系数

31.下列哪个公式可用于估计医学95%正常值范围 A X±1.96S

32.标准差越大的意义,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B 观察个体之间变异越小

33.正态分布是以 E 均数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34.确定正常人的某项指标的正常范围时,调查对象是B排除影响研究指标的疾病和因素的人35.均数与标准差之间的关系是E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大

36.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样本,产生抽样误差的原因是A总体中个体之间存在变异37.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中,结果为P<0.05,有统计意义。P愈小则 E 愈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38.由10对(20个)数据组成的资料作配对t检验,其自由度等于 C 9

39.t检验结果,P>0.05,可以认为B两样本均数差别无显着性

40.下列哪项不是t检验的注意事项D分母不宜过小

41.在一项抽样研究中,当样本量逐渐增大时 B 标准误逐渐减少

42.t<t0.05(v),统计上可认为C两样本均数,差别无显着性

43.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中,检验假设(H0)是 B μ1=μ2

44.同一总体的两个样本中,以下哪种指标值小的其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更可靠? A. Sx 45.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关系是:

C前者大于后者

46.在同一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含量为n的样本,理论上有95%的总体均数在何者范围内C 均数加减1.96倍的标准误

47.同一自由度下,P值增大

C t值减小

48.两样本作均数差别的t检验,要求资料分布近似正态,还要求

D两样本总体方差相等

49.构成比的重要特点是各组成部分的百分比之和

C一定等于1

50.计算相对数的目的是C为了便于比较

51.某医院某日门诊病人数1000人,其中内科病人400人,求得40%,这40%是B构成比52.四个样本率作比较,x2>x20.01(3),可以认为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53.卡方检验中自由度的计算公式是D(行数-1)(列数-1)

54.作四格表卡方检验,当N>40,且__________时,应该使用校正公式 E 1

55.若X2≥X2 0.05(ν)则 A P≤0.05

56.相对数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B 注意离散程度的影响57.反映某一事件发生强度的指标应选用 D 率

58.反映事物内部组成部分的比重大小应选用A构成比

59.计算标化率的目的是D消除资料内部构成不同的影响,使率具有可比性

60.在两样本率比较的X2检验中,无效假设(H0)的正确表达应为 C π1=π2

61.四格表中四个格子基本数字是D两对实测阳性绝对数和阴性绝对数62.比较某地1990~1997年肝炎发病率宜绘制C普通线图

63.关于统计资料的列表原则,错误的是B.线条主要有顶线,底线及纵标目下面的横线,分析指标后有斜线和竖线

64.比较甲、乙、丙三地区某年度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情况,可用A直条图

65.描述某地某地210名健康成人发汞含量的分布,宜绘制B直方图

66.卫生统计工作的步骤为

C.统计研究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67.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有 D.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68.统计资料的类型包括 E.数值变量资料和分类变量资料

69.抽样误差是指 B.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由于抽样产生的差别

70.统计学中所说的总体是指 B.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71.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宜用 D.四分位数间距

72.用均数与标准差可全面描述其资料分布特点的是 C.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73.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变异系数

74.频数分布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C.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

75.正态分布的特点有

B.算术均数=中位数 B

76.正态分布曲线下右侧5%对应的分位点为 D.μ+1.64σ

77.下列哪个变量为标准正态变量 D.x x σμ

-

78.某种人群(如成年男子)的某个生理指标(如收缩压)或生化指 标(如血糖水平)的正常值范围一般指 C.该指标在绝大部分正常人中的波动范围

79.下列哪一变量服从t 分布 D. x

s x x - 80.统计推断的主要内容为 B.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81.可信区间估计的可信度是指 B.1-α

82.下面哪一指标较小时可说明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 C.标准误

83.两样本比较作t 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时,P 值越小说明 C.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84.两样本比较时,分别取以下检验水准,哪一个的第二类错误最小 D.α=0.20

85.当样本含量n 固定时,选择下列哪个检验水准得到的检验效能最 高 D.α=0.20

86.在假设检验中,P 值和α的关系为 E. P 值的大小与α值的大小无关

87.假设检验中的第二类错误是指 D.不拒绝实际上不成立的0H

88.方差分析中,组内变异反映的是 C. 随机误差,包括个体差异及测量误差

89.方差分析中,组间变异主要反映 B. 处理因素的作用

90.多组均数的两两比较中,若不用q 检验而用t 检验,则 C. 会把一些无差别的总体判断有差别的概率加大

91.说明某现象发生强度的指标为 E. 率

92.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的主要指标是 B.相对数

93.构成比用来反映 C.反映某事物内部各部分占全部的比重

94. 样本含量分别为1n 和2n 的两样本率分别为1p 和2p ,则其合并平均率c p 为 D. 2

12211n n p n p n ++ 95.下列哪一指标为相对比 E. 变异系数

95.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关系为 B.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一1

97.SMR 表示 C.被标化组实际死亡数与预期死亡数之比

98.两个样本率差别的假设检验,其目的是 B.推断两个总体率有无差别

99.用正态近似法进行总体率的区间估计时,应满足 D. 以上均要求

100.由两样本率的差别推断两总体率的差别,若P 〈0.05,则 D. 两总体率相差有统计意义

101.假设对两个率差别的显著性检验同时用u 检验和2χ检验,则所得到的统计量u 与2χ的关系为 D. u=2χ

102.四格表资料中的实际数与理论数分别用A 与T 表示,其基本公式与专用公式求2χ的条件为 E E. T ≥5 且n ≥40

103.三个样本率比较得到2χ>2)2(01.0χ,可以为 A.三个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104.四格表2χ检验的校正公式应用条件为 C. n>40 且 1

105.下述哪项不是非参数统计的优点 D.检验效能高于参数检验

106.秩和检验和t 检验相比,其优点是 A. 计算简便,不受分布限制

107.等级资料比较宜用 C.秩和检验

108.作两均数比较,已知1n 、2n 均小于30,总体方差不齐且分布呈极度偏态,宜用 C.秩和检验 109.从文献中得到同类研究的两个率比较的四格表资料,其2χ检验结果为:甲文)1(01.02χχ>,乙文

2)1(05.02χχ>,可认为 C.甲文结果更可信

110.欲比较某地区1980年以来三种疾病的发病率在各年度的发展速 度,宜绘制 111.拟以图示某市1990~1994年三种传染病发病率随时间的变化,宜采用 A.普通线图

112.调查某地高血压患者情况,以舒张压≥90mmHg 为高血压,结果在1000人中有10名高血压患者,99名非高血压患者,整理后的资料是: B.计数资料

113. 某医师检测了60例链球菌咽炎患者的潜伏期,结果如下。欲评价该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最合适的指标是: C

───────────────────────────────────

潜伏期(小时) 12- 24- 36- 48- 60- 72- 84- 96- 108- 合计

───────────────────────────────────

病例数 1 10 18 14 5 4 4 2 2 6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

114.某医院对30名麻疹易感儿童经气溶胶免疫一个月后,测得其血凝抑制抗体滴度,结果如下。最合适描述其集中趋势的指标是: B

抗体滴度: 1:8 1:16 1:32 1:64 1:128 1:256 合计

例 数: 2 6 5 11 4 2 30

B.几何均数

115.某市1998年调查了留住该市一年以上,无明显肝、肾疾病,无汞作业接触史的居民238人的发汞含量,结果如下。欲估计该市居民发汞值的95%医学参考值范围,宜计算: D

发汞值(μmol/kg )1.5~ 3.5~ 5.5~ 7.5~ 9.5~ 11.5~ 13.5~ 15.5~

人 数: 20 66 80 28 18 6 2 2

D. P95

116.现随机抽取调查某市区某年男孩200人出生体重,得均数为3.29(kg),标准差为0.438(kg)。按95%可信度估计该市男孩出生体重均数所在范围,宜用: A

A. X ±1.96S

117. 测定尿铅含量有甲乙两种方法。现用甲乙两法检测相同样品,结果如下。要比较两法测得的结果有无差别,宜用: A

10名患者的尿样分别用两法测定尿铅结果

───────────────────

样品号 甲法 乙法

───────────────────

1 2.74 4.49

2 0.54 1.24

.. .. ..

9 3.85 5.81

10 1.82 3.35

──────────────────

A .配对设计t 检验

118. 测得10名正常人和10名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转铁蛋白的含量(g/L),结果如下,比较患者和正常人的转铁蛋白是否有显著性差别,用: E

正 常 人 2.65 2.72 2.85 2.91 2.55 2.76 2.82 2.69 2.64 2.73

病毒性肝炎患者 2.36 2.15 2.52 2.28 2.31 2.53 2.19 2.34 2.31 2.41

E. 先作方差齐性检验, 再决定检验方法

119. 从9窝大鼠的每窝中选出同性别、体重相近的2只, 分别喂以水解蛋白和酪蛋白饲料,4周后测

定其体重增加量,结果如下,比较两种饲料对大鼠体重的增加有无显著性影响,宜用: C

窝 编 号 1 2 3 4 5 6 7 8 9

含酪蛋白饲料组 82 66 74 78 82 76 73 90 92

含水解蛋白饲料组 15 28 29 28 24 38 21 37 35

C. 配对设计t 检验

120.已知正常人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平均数为1.44U ,现测得10例慢性气管炎患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分别为:1.50,2.19,2.32,2.41,2.11,2.54,2.20,2.22 1.42,2.17。欲比较慢性气管炎患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总体均数与正常人有无显著性的差别,用: D

D. 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t 检验

121. 某医院用中药治疗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血红蛋白(g/L)治疗前后变化的结果如下,治疗前后血红蛋白(g/L)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别,可用: C

患 者 编 号 1 2 3 4 5 6 7 8

治疗前血红蛋白 68 65 55 75 50 70 76 65

治疗后血红蛋白 128 82 80 112 125 110 85 80

C. 配对设计t 检验

122. 应用免疫酶法对鼻咽癌患者和非癌患者分别测定11人的血清病毒VCA -LOG 抗体滴度,其倒数如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病毒的VCA -LOGA 抗体滴度倒数平均水平之间有无显著性的差别,宜用: C 鼻咽癌患者 5 20 40 80 80 80 160 160 320 320 640

非癌患者 5 10 10 20 20 20 40 40 80 80 80

C. 两样本几何均数的t 检验(方差齐时)

123.下表是甲、乙两医院治疗同一种疾病的情况,如比较甲、 乙两医院的总治愈率有无差别,应用: E

───────────────────────────────────

甲 医 院 乙 医 院

病情 ─────────────── ───────────────

治疗人数 治愈人数 治愈率(%) 治疗人数 治愈人数 治愈率(%)

───────────────────────────────────

轻 100 80 80.0 300 210 70.0

重 300 180 60.0 100 50 50.0

───────────────────────────────────

合计 400 260 65.0 400 260 65.0

───────────────────────────────────

E.先作率的标准化,再对标化率作假设检验

124. 某研究室用甲乙两种血清学方法检查422例确诊的鼻咽癌患者,得结果如下表. 分析两种检验结果之间有无差别,检验公式是: A

──────────────────────────

乙法

甲法 ───────── 合计

+ -

──────────────────────────

+ 261 110 371

- 20 31 39

──────────────────────────

合计 281 141 422

────────────────────────── A c b c b x +-=2

2

)( 125. 有20例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休克病人,分别采用西药和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抢救,疗效如下,比较两组病死率有无差别,宜用 E

治疗转归

组别合计

康复死亡

西药组 6 5 11

中西药组 9 0 9

合计 15 5 20

E. 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

126.为研究血型与胃溃疡、胃癌的关系,得下表资料,AB型因例数少省略去,问各组血型构成差别有无统计意义,宜用: A

血型

──────────合计

O A B

────────────────────

胃溃疡993 679 134 1806

胃癌 393 416 84 893

对照 2902 2652 570 6097

────────────────────

4288 3720 788 8796

────────────────────

A. 3×3表的X2检验

127.某山区小学男生80人,其中肺吸虫感染23人,感染率为28.75%;女生85人,感染13人,感染率为

15.29%,如比较男女生的肺吸虫感染率有无差别,可用: E

A.两样本率的u检验

B.四格表的X2 检验

C.2×2表的X2检验

D. 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

E.以上方法均可

131.某地1952和1998年三种死因别死亡率如下表,将此资料绘制成统计图,宜用: A

某地1952和1998年三种死因别死亡率

死因 1952 1998

肺结核 165.2 27.4

心脏病 72.5 83.6

恶性肿瘤 57.2 178.2

E.直方图

132.图示下表资料,应选用的统计图是: D

某市1949~1953年15岁以下儿童结核病和白喉死亡率(1/10万)

年份结核病死亡率白喉死亡率

1949 150.2 20.1

1950 148.0 16.6

1951 141.0 14.0

1952 130.1 11.8

1953 110.4 10.7

E.直方图

133.某人测得140名一年级男性大学生第一秒肺通气量(FEV1),结果如下.图示此资料宜用: E FEV1 频数

2.0- 1

2.5- 3

3.0- 11

3.5- 38

4.0- 46

4.5-26

5.0-5.5 12

───────

合计137

──────────────

E.直方图

134.我国1988年部分地区的死因构成如下表.图示此资料宜用: B

我国1988年部分地区的死因构成

死因构成比(%)

呼吸系病 25.70

脑血管病 16.07

恶性肿瘤 15.04

损伤与中毒 11.56

心脏疾病 11.41

其它 20.22

合计 100.00

E.直方图

135.某地一年级10名女大学生的体重和肺活量数据如下.图示此资料宜用: B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体重(kg) 42 42 46 46 50 50 52 52 58 58

肺活量(L) 2.5 2.2 2.8 2.5 3.1 3.2 3.6 3.5 3.8 3.6

B.散点图

136.某医院观察三种药物驱钩虫的疗效,服药后7天得粪检钩虫卵阴转率(%)如下,问这三种药疗效是无差别,宜用: A

三种药物驱钩虫的疗效比较

──────────────────────────────

药物治疗例数阴转例数阴转率(%)

──────────────────────────────

复方敌百虫片 37 28 75.7

纯敌百虫片 38 18 47.4

灭虫宁 34 10 29.4

──────────────────────────────

A. 3×2表的X2检验

137.对15个猪肝给予某种处理,在处理前后各采一次肝外表的涂抹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如下.欲比较处理前后的带菌情况有无差别,宜用: E

带菌情况

处理合计

阳性阴性

前 7 8 15

后 2 13 15

合计 9 21 30

E. 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

138.样本是总体中:D、有代表性的部分

139、参数是指:

C、总体的统计指标

140、抽样的目的是:E、样本推断总体参数

141、脉搏数(次/分)是:B、数值变量142、疗效是:D、等级变量

143、抽签的方法属于D单纯随机抽样

144、统计工作的步骤正确的是C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145、实验设计中要求严格遵守四个基本原则,其目的是为了:D减少和抵消非实验因素的干扰

146、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属E、空白对照

147、统计学常将P≤0.05或P≤0.01的事件称D、小概率事件

148.医学统计的研究内容是E.研究资料或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149.统计中所说的总体是指:A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150.概率P=0,则表示 B某事件必然不发生

151.总体应该由D.同质个体组成

152. 在统计学中,参数的含义是D.总体的统计指标

153.调查某单位科研人员论文发表的情况,统计每人每年的论文发表数应属于A.计数资料154.统计学中的小概率事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在一次观察中,可以认为不会发生的事件

155、统计上所说的样本是指:D、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有代表性部分

156、以舒张压≥12.7KPa为高血压,测量1000人,结果有990名非高血压患者,有10名高血压患者,该资料属()资料。B、计数

157、红细胞数(1012L-1)是:B、数值变量

161、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的原始资料叫:B计量资料

162、某种新疗法治疗某病患者41人,治疗结果如下:

治疗结果治愈显效好转恶化死亡

治疗人数 8236 3 1

该资料的类型是:D有序分类资料

163、样本是总体的 C有代表性的部分

164、将计量资料制作成频数表的过程,属于¬¬统计工作哪个基本步骤:C整理资料

165、良好的实验设计,能减少人力、物力,提高实验效率;还有助于消除或减少:B系统误差

166、以下何者不是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D交叉的原则

167、编制频数表的步骤如下,除了:E、制分布图

168.描述计量资料的主要统计指标是 A.平均数

169、一群7岁男孩身高标准差为5cm,体重标准差为3kg,则二者变异程度比较:D、无法比较

170、一组变量值,其大小分别为10,12,9,7,11,39,其中位数是:C.10.5

171、描述一组对称(或正态)分布资料的离散趋势时,最适宜选择的指标是B.标准差

172、随机抽取某市12名男孩,测得其体重均值为3.2公斤,标准差为0.5公斤,则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C、3.2 ±t0.05.11 ×0.5/

173.X=30,∑X2=190, ∑5. 某组资料共5例, 则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是 D.6 和 1.58

174.以下指标中那一项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离散程度。D.极差

175.偏态分布资料宜用下面那一项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C.中位数

176.下面那一项可用于比较身高和体重的变异度C.变异系数

177.正态曲线下.横轴上,从均数到+∞的面积为。C.50%

178、横轴上,标准正态曲线下从0到1.96的面积为: D.47.5%

179、一份考卷有3个问题,每个问题1分,班级中20%得3分,60%得2分,10%得1分,10%得0分,则平均得分C、2.1

180.下面那一项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E.正态

181.对于正态分布资料的95%正常值范围,宜选用B. ±1.96s

182.做频数表时,以组距为5,下列哪项组段划分正确A.0一,5一,10一,…

183.均数与标准差之间的关系是A.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大

184、要评价某市一名8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应选用的统计方法是:A

A.用该市8岁男孩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185、来自同一总体中的两个样本中,以下哪种指标值小的其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更可靠?

A.Sx

186、标准差越大的意义,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A

A、观察个体之间变异越大

B、观察个体之间变异越小

C、样本的抽样误差可能越大

D、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能越差

E、以上均不对

187、离散指标如下,除了:E

A、全距

B、标准差

C、变异系数

D、四分位数间距

E、中位数

188、188、常用平均数如下,除了:E

A、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众数

E、全距

189、表示血清学滴度资料平均水平最常计算B几何均数

190.某计量资料的分布性质未明,要计算集中趋势指标,宜选择 C M

191、某厂发生食物中毒,9名患者潜伏期分别为:16、2、6、3、30、2、lO、2、24+(小时),问该食物中毒的平均潜伏期为多少小时:C、6

192、标准差越大的意义,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B

A、观察个体之间变异越大

B、观察个体之间变异越小

C、样本的抽样误差可能越大

D、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能越差

E、以上均不对

193、均数与标准差适用于: A、正态分布的资料

194.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195.统计学上通常认为P小于等于多少的事件,在一次观察中不会发生:

A、0.01

B、O.05

C、0.1

D、0.5

E、1.O

196.196.比较12岁男孩和18岁男子身高变异程度大小,宜采用的指标是:D变异系数

196.下列哪个公式可用于估计医学95%正常值范围A X±1.96S

197.标准差越大的意义,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B

A观察个体之间变异越大B观察个体之间变异越小 C样本的抽样误差可能越大D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能越差 E以上均不对

198.正态分布是以 E 均数为中心的频数分布

199.确定正常人的某项指标的正常范围时,调查对象是 B排除影响研究指标的疾病和因素的人200.均数与标准差之间的关系是 E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大

医学统计学考试重点整理

一、基本概念 1.总体与样本 总体: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全体 样本:是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观察值的集合 2.普查与抽样调查 普查:就是全面调查,即调查目标总体中全部观察对象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即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 3.参数与统计量 参数:总体的某些数值特征 统计量: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 4.Ⅰ型与Ⅱ型错误 假设检验的结论 真实情况拒绝H0不拒绝H0 H0正确Ⅰ型错误(ɑ) 推断正确(1 ?ɑ) H0不正确推断正确(1?β) Ⅱ型错误(β) Ⅰ型错误(ɑ错误): H0为真时却被拒绝,弃真错误 Ⅱ型错误(β错误): H0为假时却被接受,取伪错误 5.随机化原则与安慰剂对照 随机化原则: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每个研究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分配到各组中去,以平衡两组中已知和未知的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两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意义:①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重要设计方法;②避免有意扩大或缩小组间差别导致的偏倚;③各种统计学方法均建立在随机化基础上) 安慰剂对照:是一种常用的对照方法。安慰剂又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感观如剂型、大小、颜色、质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被受试对象和研究者所识别。(安慰剂对照主要用于临床试验,其目的在于控制研究者和受试对象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偏倚,并提高依从性。安慰剂对照还可以控制疾病自然进程的影响,显示试验药物的效应) 6.误差与标准误(区分率与均数) ㈠均数 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产生的、随机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标准误:是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反映抽样误差大小的定量指标,其公式表示为S x =S/√n ㈡样本率 率的抽样误差:样本率p和总体率π的差异 率的标准误:样本率的标准差,公式为σp=√π(1-π)/n

医学统计学复习资料

限总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2.随机抽样: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是指按照随机化的原则(总体中每一个 观 察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入到样本中),从总 一、名词解释 1.概率:在重复试验中,事件A的频率,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将愈来愈接近一个常数p,这个常数p就称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probability),记作P(A)或P。 2.抽样误差:由于抽样造成的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差别,特点是不能避免的,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3.医学参考值范围:是指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值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其中最常用的是95% 4.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的观测值,即某个随机变量X可能取的值得全体。 4.总体: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5.线性回归系数:直线回归方程y=a+bX的系数b称为回归系数,也就是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表示X 每增加一个单位,Y 平均改变 b 个单位。 二、填空题1.统计资料的类型分: 2.统计工作的步骤分为资料。 3.统计表的结构为:标 4.可信区间的两个要素 5.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来自正态总体③各组总 6.描述正态分布曲线形标是ν。 7.从集中趋势、离散趋 三、单项选择题(请把共20分) 1.将90名高血压病人 治疗,以服药前后血

限总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 )。样 本应具有代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2.随机抽样: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 )是指按照随机化的原则(总体中每一个 观 察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入到样本中),从总 是否相同,正确的是 C A 作三个差值样本比较的 t 检验 B 作三个差值样本比较的方差分析 C 作配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D 作两两比较的 t 检验 2.某地1952和1998年三种死因别死亡率绘制成统计图,宜用 B A 直条图 B 百分条图 C 圆图 D 直方图 3.下列哪个变量为标准正态变量 B A s x μ- B σ μ-x C x s x μ- D x x σμ- 4.某医院对30名麻疹易感儿童经气溶胶免疫一个月后,测得其血凝抑制抗体滴度,最合适描述其集中趋势的指标是 B A 均数 B 几何均数 C 标准差 D 中位数 5.配对设计的目的 D A 提高测量精度 B 操作方便 C 为了可以使用t 检验 D 提 高组间可比性 6.测定尿铅含量有甲乙 品,要比较两法测得的 A 配对设计t 检验 方差分析 7.应变量Y 的离均差平 A SS 剩=SS 回 B 上均可 8.相关系数r 与决定系数 确的是 C A r 值的大小反映了两 B r 值接近于零,表明 C 2 r 值接近于零,表明

医学统计学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统计学章节重点归纳 第一节概述 1、主要内容:a、卫生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中的统计理论和方法)b、健康统计(医 学人口统计、疾病统计和生长发育统计)c、卫生服务统计(卫生资源、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医疗保健制度和管理中的统计问题)。 2、 卫生统计工作的步骤:设计、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 3、医学统计资料主要四个方面:统计报表、报告卡(单)、日常医疗卫生工作记录,专题研究或实验。 4、观察单位:是获得数据的最小单位,观察单位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观察单位可以是人、标本、家庭、国 家等。 5、变异:是指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6、变量: 观察单位的某种特征,称为变量。a、数值变量(定量变量)b、分类变量(定型变量或字符变量)。 7、总体: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确切的说是性质相同的所有观察单位的某种变量的集合。 8、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变量值就构成样本,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9、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度,通常以符号P表示。 10、误差: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或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差。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第二节数值资料的统计描述 1、频数分布就是观察值在所取得范围内分布的情况。重要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2、频数分布类型:正态分布型频数、正偏态分布型频数,负偏态分布型频数。 3、集中趋势指标:算术平均数(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指标使用条件计算公式 算术平均数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的数值变量资料 几何均数①对数正态分布,即数据经 过对数变换后呈正态分布的 资料;②等比级数资料,即 观察值之间呈倍数或近似倍 数变化的资料。 中位数①非正态分布资料(对数正 态分布除外);②频数分布 的一端或两端无确切数据的 资料③总体分布不清楚的资 料。为奇数 , 为偶数, 4、离散型趋势指标: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指标计算公式主要优缺点 极差R=Xmax-Xmin 计算简单,便于理解;只考虑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异,不能反映 组内其它观察值的变异度,不稳定,受样本量影响很大。

医学统计学总结

医学统计学总结 一、绪论 1,医学统计学: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得原理与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随机现象有关数据得搜集、整理、分析与推断,进而阐明其客观规律性得一门应用科学。 2,医学统计学得主要内容: 1) 统计研究设计调查研究设计与实验研究设计 2) 医学统计学得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中得基本统计理论与方法。A:资料得搜集与整 理 B:常用统计描述,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相对数,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统计表,统计图 C:统计推断,如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3)医学多元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与逐步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 logistic回归与Cox回归分析。 3,统计工作步骤: 1) 设计明确研究目得与研究假说,确定观察对象与观察单位,样本含量与抽样方法,拟定研究方案,预 期分析指标,误差控制措施,进度与费用。 2) 搜集材料 A, 搜集材料得原则及时、准确、完整 B, 统计资料得来源医学领域得统计资料得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就是统计报表,二就是经常性工作记录,三就是专题调查或专题实验。 C, 资料贮存 3) 整理资料 a检查核对b设计分组c拟定整理表d归表 4) 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 4,同质(homogeneity):指被研究指标得影响因素相同。 变异(variation):同质基础上得各观察单位间得差异。 变量(variable):收集资料过程中,根据研究目得确定同质观察单位,再对每个观察单位得某项 特征进行测量或观察,这种特征称为变量 变量值:变量得观察结果或测量值。 5,总体(population) 根据研究目得所确定得同质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某变量值得集合。总体 具有得基本特征就是:同质性 样本(sample)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变量值得集合构成样本。样本必须具有代表 性。代表性就是指样本来自同质总体,足够得样本含量与随机抽样得前提。 统计量(statistics)描述样本变量值特征得指标(样本率,样本均数,样本标准差)。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变量值特征得指标(总体率,标准差,总体均数)。

(完整word版)医学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3.抽样的目的是(b )。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D. 研究总体统计量 4.参数是指(b )。 A.参与个体数 B. 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D. 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 )。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D.两者均改变 7.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 )。 A.变异系数 B.差 C.极差 D.标准差 8.以下指标中(d)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标准差 9.偏态分布宜用(c)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0.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b)不变。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几何均数 D.中位数 11.( a )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称 B.左偏态 C.右偏态 D.偏态 12.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 c )分布。 A.正态 B.近似正态 C.左偏态 D.右偏态 13.最小组段无下限或最大组段无上限的频数分布资料,可用( c )描述其集中趋势。 A.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4.( c )小,表示用该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 A. 变异系数 B.标准差 C. 标准误 D.极差 15.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用来表示其平均水平的指标是( c )。 A. 算术平均数 B.中位数 C.几何均数 D. 平均数

医学统计学复习重点

统计设计:调查设计、实验设计 第一章绪论 1.基本概念: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的全体。 样本——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的集合。 参数——刻画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一般用希腊字母表示、、π 统计量——刻画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抽取的样本不同,统计量会变化;一般用拉丁字母或英文字母表示X、S、p 抽样误差:个体变异所致,抽样研究中样本信息与总体特征间的差异。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属于随机误差,无方向性,重复抽样可以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小概率事件 P≤ 2.*统计工作的四个步骤: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用工作实例解释) 第二章调查研究设计 第三章实验研究设计 1.调查研究 (观察性研究): 特点:无人为施加处理因素 调查研究的分类:按调查涉及的对象划分:全面调查(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 注意:收集的资料要有可比性 *随机抽样方法(做统计推断有意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非随机抽样方法(不能做统计推断,可能有偏差):偶遇抽样、判断抽样、滚雪球抽样等 2.实验研究 特点:与调查研究最本质的区别:根据研究目的主动施加干预措施 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化原则、重复原则 第四章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五章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1.定量资料 (1)定量资料——*频数分布表、直方图、箱式图——判断分布类型—— 集中位置离散趋势(变异程度)*对称分布 (正态分布) X±S均数X标准差S *偏态分布M(P 25~P 75 )中位数M=P 50 四分位数间距Q=P 25 ~P 75 对数正态分布几何均数G对数标准差S lgX (2)描述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 极差R=最大值-最小值、 四分位数间距Q: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离散趋势、一端或两端无确切值的资料、分布不明确资料 方差(总体、样本S2)&标准差(、S):*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 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的八大目标: 1.完善健康和福利 2.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3.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 4.易化疾病的早期诊断 5.增加临床效用、效率 6.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7.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8.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健康管理的特点: 标准化足量化个体化系统化 健康管理的三个基本步骤: 1.了解和掌握健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查 2.关心和评价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 3.干预和促进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 健康风险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 健康管理的五个服务流程: 1.健康调查与健康体检 2.健康评估 3.个人健康咨询 4.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 5.专项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 健康管理的六个基本策略: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 3.疾病管理 4.灾难性病伤管理 5.残疾管理 6.综合群体健康管理 生活方式管理的特点: 1.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

2.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 生活方式的四大干预技术: 教育激励训练营销 影响需求管理的四大主要因素: 1.患病率 2.感知到的需要 3.消费者选择偏好 4.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残疾补贴、请病假的能力等) 需求管理的策略: 1.小时电话就诊和健康咨询 2.转诊服务 3.基于互联网的卫生信息数据库 4.健康课堂 5.服务预约 疾病管理的三个特点: 1.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 2.不以单个病例和(或)其单次就诊事件为中心,而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 生活质量 3.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 灾难性病伤管理的五大特点: 1.转诊及时 2.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订出适宜的医疗服务计划 3.具备一支包含多种医学专科及综合业务能力的服务队伍,能够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种 医疗服务需要 4.最大程度地帮助病人进行自我管理 5.尽可能使患者及其家人满意 残疾管理的八大目标: 1.防止残疾恶化 2.注重功能性能力 3.设定实际康复和返工的期望值 4.详细说明限制事项和可行事项 5.评估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 6.与病人和雇主进行有效沟通 7.有需要时要考虑复职情况 8.实行循环管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1.强调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医学统计学考试重点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10个 选择20个 填空题20个 简答4-5个 讨论分析1-2题 计算1-2题 绪论 2选1 总体:总体(population)指特定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的测量值。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 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 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3选1 小概率事件: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P值: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一般结果≤0.05被认为是有统计学意义 小概率原理:一个事件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的话,那么可认为它在一次实验中是不会发生的,数学上称之小概率原理。统计学中,一般认为等于或小于0.05或0.01的概率为小概率。 资料的类型(3选1) (1)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 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 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12/L)、 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 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 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 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 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 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 2选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别。在总体确定的情 况下,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系统误差:由于测量仪器结构本身的问题、刻度不准确或测量环境改变等原因,在多次测量时所产生的,总是

医学统计学重点总结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 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1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2 资料的类型:计量资料(数值变量),计数资料(无序分类),等 变异(variation):在同质的基础上被观察个体的差异。级分组资料(有序分类)。 3 同质(homogeneity):对研究指标有影响的非实验因素相同。 4 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对象称总体 。 样本(sample):根据随机化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出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组成的子集称样本。 5 参数(parameter):总体的设计指标称为参数。 统计量(statistic):样本的统计指标称为统计量。 6 变量(variable):观察对象的特征或指标称为变量,测量的结果即为变量值。 7 概率(probability):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一个量度,其概率介于0与1之间。 第二章 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一 算术均法(mean)简称为均数,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 (一)直接法 X n x n X X X n ∑= +?++= 21 (二)加权法(针对频数表)n fx n x f f f X k k ∑= +++= (21) 二 几何均数(geometic mean,G)适用于倍数关系变化,经对数转换后呈正态分布(如:抗体滴度, 血清凝集效价,细菌计数,某些物质浓度等) G= n n X X X ?21 为了计算方便,常改用对数的形式计算,即=G lg 1 -( n X ∑lg ) 对于频数表资料,可用公式 G=lg 1 -( n x f ∑lg ) 三 中位数(M)与百分位数 中位数: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末端无确切数值的资料及分布情况不确定 公式:M=L+( M L f f n -5.0) M i L,M i ,M f 分别为M 所在组段的下限,组距与频数,L f 为M 所在组段之前各组数的累积频数。 百分位数:用符号X P 表示,x 即百分位 公式:x P =L+( x L f f x n -%·)x i 式中L,x i ,x f 分别为x P 所在组段的下限,组距与频数,L f 为x P 所在组段之前各组段的累积频数

医学统计学重点复习试题集

医学统计学重点复习试题集 1、样本是总体中:DA 、按照研究者要求抽取总体中有意义的部分B 、随意抽 取总A 、任意一部分B 、典型部分C 、有愆义的部分D 、有代表性的体中任意部分 部分E 、有价值的部分C 、有童识的抽取总体中有典型部分D 、按照随机原则 抽取总体中2、参数是指:C 有代表性部分E 、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A 、参与个体 数B 、研究个体数C19、总体的统计指标D 、样本的、以舒张压?12. 7KPa 为高血 圧,测量1000人,结果有990名总和E 、样本的统计指标 非高血压患者,有10 名高血压患者,该资料属()资料。B 3、抽样的U 的是:E A 、计算B 、计数C 、 计量D 、等级E 、都对A 、研究样本统计量B 、研究总体统计量C 、研究典型案例 20、红细胞数(1012L-1)是:B E 、样本推断总体参数A 、观察单位B 、数值变量C 、名义变量 D 、等级变量 B 、数值变量 C 、名义变量 D ?等级变量E.21、某次研究进行随 机抽样,测量得到该市120名健康成年男子的研究个体血红蛋口数,则本次研究 总体为:C 5、疗效是:D A.所有成年男子B (该市所有成年男子C (该市A 、观察单 位B 、数值变量C 、名义变量D 、等级变量 E 、研所有健康成年男子 究个体D (120名该市成年男子E (120名该市健康成年男子6、抽签的方法属 于D 22、某地区抽样调査1000名成年人的血压值,此资料属于:A 分层抽样B 系 统抽样C 整群抽样D 单纯随机抽A 、集中型资料B 、数值变量资料C 、无序分类 资样E 二级抽样料 1、统计工作的步骤正确的是C D 、有序分类资料E 、离散型资料A 收集资 料、设计.整理资料、分析资料B 收集资料、整理资料、23、抽样调査的U 的是: 设计、统计推断A 、研究样本统计量B 、研究总体统i|?量C 、研究典型案C 设 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D 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例 核对、分析资料D 、研究误差E 、样本推断总体参数E 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D 、研究误差 次/分)是:B 、研究个体4、脉搏数(E A 、观察单位

预防医学与医学统计学总结

绪论 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二.预防医学特点:1.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2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的关系;3.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应。 三.健康决定因素: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包括: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3.个人因素。4卫生服务。 四.三级预防策略: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防止疾病的发生。2.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起发现、早期诊断、早起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延长生命。 第一章流行病学概论 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定义涵: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时人群。2.流行病学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状况。3.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容是:(1)揭示现象(2)找出原因(3)评价效果。4.流行病学研究和实践的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二.流行病学基本原理:1.分布论。2.病因论。3.健康-疾病连续带。4预防控制理论(三级预防理论)5.数理模型。6.流行病学的几个基本原则:(1)群体原则(2)现场原则(3)对比原则(核心)(4)代表性原则 三.流行病学的用途:1.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2.探讨疾病的病因。3.研究疾病自然史,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评估。4.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其效果评价。5.流行病学分支。 第二章疾病分布 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二.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1.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一般为1年)特定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病频率的测量(日、周、旬、月),常用于疾病暴发或流行时的调查。 例。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5.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期间(通常为1年),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死亡率是测量入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6.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三.疾病的分布形式(“三间分布”) 1.地区分布:疾病的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只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水平总是较高,这种现象称为疾病的地方性。 2.时间分布 3.人群分布:出生队列分析: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为一组称为一个出生队列,对其随访观察若干年,观察死亡等情况。 4.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1)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群组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完整最新版

预 防 医 学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3选1 变异:由众多的、偶然的、次要的因素造成的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总体:总体(population)指特定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的测量值。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 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 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样本特性代表性随机性可靠性可比性 3选1 小概率事件: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P值: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一般结果≤0.05被认为是有统计学意义。 小概率原理:一个事件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的话,那么可认为它在一次实验中是不会发生的,数学上称之小概率原理。统计学中,一般认为等于或小于0.05或0.01的概率为小概率。

资料的类型(3选1) (1)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 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 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12/L)、 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 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 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 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 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 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 3选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别。在总体确定的情 况下,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系统误差:由于测量仪器结构本身的问题、刻度不准确或测量环境改变等原因,在多次测量时所产生的,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它带有规律性,经过校正和处理,通常可以减少或消除。 随机测量误差:在收集原始资料时,仪器由于各种偶然因素造成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不一致。 统计的步骤(考填空题,四个空)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1.实验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全过程总的设想和安排。设计是整个研 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今后工作应遵循的依据。 2.收集资料:应采取措施使能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 3.整理资料:简化数据,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分析计算。 4.分析资料:计算有关指标,反映事物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分 析资料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考填空题,三个空) 随机化原则、对照的原则(对照的类型,对照的设置)、重复的原则。 对照的类型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 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历史对照安慰剂对照 2选1 参数:参数(paramater)是指总体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总体参数 是固定的常数。多数情况下,总体参数是不易知道的,但可通过随机抽样抽取有代表性的样 本,用算得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统计量:统计量(statistic)是指样本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样本 统计量可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 变量。 完全随机设计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配对设计和完全随机设计(名解2选1) 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仅涉及一个处理因素(但可为多水平),故又称单因素(one-way)设计。它是将受试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观察实验效应,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属于此类设计。 配对设计:是将受试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随机分配每对中的两个受试对象到不同处理组。配对的因素是影响实验效应的主要非处理凶素。 第二章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频数表的制作步骤以及频数分布表的用途(问答题)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例:某市1982年50名7岁男童的身高(cm)资料如下,试编制频数表。 114.4117.2122.7124.0114.0110.8118.2116.7118.9118.1

医学统计学复习题

抽样研究的目的是( B ) A 研究样本统计量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C 研究总体统计量 D 研究典型案例 医学统计学所说的样本是( A ) A 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B 有意识的选择总体典型部分 C 依照研究者要求选取总体中有意义的一部分 D 随意抽取的总体中任意部分 在成组资料均数t 检验中:α=0.05, ν,05.0t t >, 则认为( D )。 A 两样本均数相同 B 两样本均数不同 C 两总体均数相同 D 两总体均数不同 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中的组间变异表示( D ) A 处理因素效应大小 B 抽样误差大小 C 全部数据离散程度大小 D 处理因素效应和抽样误差综合作用大小 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分布特征,以下哪个较好( D )。? A 几何均数结合全距 B 均数结合标准差 C 均数结合变异系数 D 中位数结合四分位数间距 配对设计的目的( C ) A 为了可以使用t 检验 B 为了可以使用F 检验 C 提高组间均衡可比性 D 提高测量精度 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是( C ) A 统计图表和假设检验 B 统计描述和计算统计指标 C 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D 统计推断和参数估计 下面的变量中,属于计数资料的是( A ) A 性别 B 体重指数 C 收缩压和舒张压 D 肺活量 在成对资料均数t检验中,无效假设为( D ) A 两总体均数相等 B 两样本均数相等 C 两总体均数均为0 D 差数的总体均数为0 在下面哪种情况下四格表2χ检验需计算校正2χ值( B )。 A 1< E < 5或n > 40 B 1 ≤ E < 5且n ≥ 40 C E >5且n ≤ 40 D E < 1且n < 40 统计描述的主要内容是( B ) a 统计图表和假设检验 b 统计图表和统计指标 c 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d 统计推断和参数估计 描述一组正态分布资料的分布特征,以下哪个较好( B )。? a 几何均数结合全距 b 均数结合标准差 c 均数结合变异系数 d 中位数结合四分位数间距 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用计算( C )以表示其平均水平。 a 、算术均数 b、中位数 c 、几何均数 d 、全距

医学统计学重点图表总结

描述内容 指 标 意 义 适 用 场 合 平均水平 均 数 个体的平均值 对称分布 几何均数 平均倍数 取对数后对称分布 中 位 数 位次居中的观察值 ①非对称分布;②半定量资料;③末端开口资料;④分布不明 众 数 频数最多的观察值 不拘分布形式,概略分析 调和均数 基于倒数变换的平均值 正偏峰分布资料 变 异 度 全 距 观察值取值范围 不拘分布形式,概略分析 标 准 差 (方 差) 观察值平均离开均数的程度 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 四分位数间距 居中半数观察值的全距 ①非对称分布;②半定量资料;③末端开口资料;④分布不明 变异系数 标准差与均数的相对比 ①不同量纲的变量间比较;②量纲相同但数量级相差悬殊的变量间比较 4. 常用统计图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分析目的? 常用统计图的适用资料及实施方法 图 形 适 用 资 料 实 施 方 法 条 图 组间数量对比 用直条高度表示数量大小 直 方 图 定量资料的分布 用直条的面积表示各组段的频数或频率 百分条图 构成比 用直条分段的长度表示全体中各部分的构成比 饼 图 构成比 用圆饼的扇形面积表示全体中各部分的构成比 线 图 定量资料数值变动 线条位于横、纵坐标均为算术尺度的坐标系 半对数线图 定量资料发展速度 线条位于算术尺度为横坐标和对数尺度为纵坐标的坐标系 散 点 图 双变量间的关联 点的密集程度和形成的趋势,表示两现象间的相关关系 箱 式 图 定量资料取值范围 用箱体、线条标志四分位数间距及中位数、全距的位置 茎 叶 图 定量资料的分布 用茎表示组段的设置情形,叶片为个体值,叶长为频数 定性资料统计描述常用的统计指标及其适用场合 指标 计算公式 适用场合 频率 n/N 估计总体中某一结局发生的概率 频率分布 n 1/N ,n 2/N,…..,n k /N 估计总体中所有可能结局发生的概率 强度 阳性人数/总观察人时数 估计总体中单位时间内某一结局发生的概率 比 A/B 估计两个指标的相对大小 4.常用参考值范围的制定? 参考值范 围(%) 正态分布法 百分位数法 双侧 单侧 双侧 单侧 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90 S X 64.1± S X 1.28- S X 1.28+ P 5~P 95 P 10 P 90 95 S X 96.1± S X 64.1- S X 64.1+ P 2.5~P 97.5 P 5 P 95 99 S X 58.2± S X 2.33- S X 2.33+ P 0.5~P 99.5 P 1 P 99

医学统计学总结

医学统计学总结 一。绪论 1,医学统计学: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随机现象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进而阐明其客观规律性的一门应用科学. 2,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1) 统计研究设计调查研究设计和实验研究设计 2)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中的基本统计理论和方法.A: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B:常用统计描述,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相对数,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统计表,统计图 C:统计推断,如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3)医学多元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与Cox回归分析. 3,统计工作步骤: 1)设计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说,确定观察对象与观察单位,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拟定研究方案,预期分析指标,误差控制措施,进度与费用。 2)搜集材料 A,搜集材料的原则及时、准确、完整 B, 统计资料的来源医学领域的统计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统计报表,二是经常性工作记录,三是专题调查或专题实验。 C,资料贮存 3)整理资料 a检查核对b设计分组c拟定整理表d归表 4)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4,同质(homogeneity):指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 变异(variation):同质基础上的各观察单位间的差异。 变量(variable):收集资料过程中,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同质观察单位,再对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 特征进行测量或观察,这种特征称为变量 变量值:变量的观察结果或测量值。 变量类型变量值表现实例资料类型 数值变量离散型 定量测量值,有计量单位产前检查次数 计量资料 连续型身高 分类变量无 序 二分类对立的两类属性性别(男女) 计数资料多分类不相容的多类属性血型(A,B,O,AB) 有 序 多分类类间有程度差异的属性受教育程度(小学,中 学,高中,大学…)等级资料5,总体(population) 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某变量值的集合。总体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同质性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变量值的集合构成样本。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代表性是指样本来自同质总体,足够的样本含量和随机抽样的前提。 统计量(statistics)描述样本变量值特征的指标(样本率,样本均数,样本标准差)。

医学统计学考试重点

医学统计学考试重点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一、基本概念 1.总体与样本 总体: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全体 样本:是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观察值的集合 2.普查与抽样调查 普查:就是全面调查,即调查目标总体中全部观察对象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即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 3.参数与统计量 参数:总体的某些数值特征 统计量: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 4.Ⅰ型与Ⅱ型错误 真实情况拒绝H 不拒绝H

H 正确Ⅰ型错误(ɑ) 推断正确(1ɑ) 不正确推断正确(1β) H Ⅱ型错误(β) 为真时却被拒绝,弃真错误 Ⅰ型错误(ɑ错误): H 为假时却被接受,取伪错误 Ⅱ型错误(β错误): H 5.随机化原则与安慰剂对照 随机化原则: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每个研究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分配到各组中去,以平衡两组中已知和未知的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两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意义: ①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重要设计方法;②避免有意扩大或缩小组间差别导致的偏倚;③各种统计学方法均建立在随机化基础上)安慰剂对照:是一种常用的对照方法。安慰剂又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感观如剂型、大小、颜色、质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被受试对象和研究者所识别。(安慰剂对照主要用于临床试验,其目的在于控制研究者和受试对象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偏倚,并提高依从性。安慰剂对照还可以控制疾病自然进程的影响,显示试验药物的效应) 6.误差与标准误(区分率与均数)

医学统计学期末重点总结

误差:观测值与真实值、样本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别。 相对数:两个有关的绝对数之比,也可以是两个有关联统计指标之比。 相对比:相对比是A、B两个有关联指标值之比,用以描述两者的对比水平,说明A是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 统计描述:描述及总结一组数据的重要特征,目的是使实验或观察得到的数据表达清楚并便于分析。 统计推断:指由样本数据的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同质:指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观察单位其性质应大致相同。 变量:反映实验或观察对象生理、生化、解剖等特征的指标,变量的观测值称为数据。 定量数据:也称计量资料。变量的观测值是定量的,其特点是能够用数值大小衡量其水平的高低,一般有计量单位。根据变量的取值特征可分为连续型数据和离散型数据。 有序数据:也称半定量数据或等级资料。变量的观测值是定性的,但各类别(属性)之间有程度或顺序上的差别。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所有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它包括所有定义范围内的个体变量值。样本: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对变量进行观测得到的数据。 参数: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称为参数。 统计量:描述样本特征的指标称为统计量。 概率:描述某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 小概率事件:习惯上将P≤0.05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观察值集中位置或平均水平的统计指标,常用的有算术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 率:率表示在一定空间或时间范围内某现象的发生数与可能发生的总数之比。 构成比:表示某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常以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区间估计:是指按预先给定的概率,计算出一个区间,使它能够包含未知的总体均数。 线性相关的概念: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直线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是说明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两个数值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量。 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观察总体,也可称为受试对象或实验对象。 处理因素:根据研究目而欲施研究对象的干预措施。 处理水平:处理因素在实验中所处的状态称为因素的水平(level),亦称处理水平。 对照:指在实验中应设立对照组,其目的是通过与对照组效应对比鉴别出实验组的效应大小。随机化:是指每个受试对象有相同的概率或机会被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 重复:是指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重复进行多次观察。 统计学的基本内容:统计设计,数据整理,统计描述,统计判断 数据类型:定量数据,定性数据,有序数据 误差的类型:系统误差,随机测量误差,抽样误差 配对样本t检验配对设计:同源配对,异源配对,自身配对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将全部观测值的总变异按影响因素分解为相应的若干部分变异,在此基础上,计算假设检验的统计量F 值,实现对总体均数是否有差别的推断。 非参数检验的适用范围:①总体分布类型未知或非正态分布数据;②有序或半定量资料;③数据两端无确定的数值。 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标准差:意义,描述个体观察值变异程度的大小,标准差越小,均数对一组观察值的代表性越好。应用,与X拔结合,用以描述个体观察值的

医学统计学总结

医学统计学总结 一.绪论 1,医学统计学: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随机现象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进而阐明其客观规律性的一门应用科学。 2,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1)统计研究设计调查研究设计和实验研究设计 2)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中的基本统计理论和方法。A: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B:常用统计描述,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相对数,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统计表,统计图 C:统计推断,如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3)医学多元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与Cox回归分析。 3,统计工作步骤: 1)设计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说,确定观察对象与观察单位,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拟定研究方案,预期分析指标,误差控制措施,进度与费用。 2)搜集材料 A,搜集材料的原则及时、准确、完整 B,统计资料的来源医学领域的统计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统计报表,二是经常性工作记录,三是专题调查或专题实验。 C,资料贮存 3)整理资料 a检查核对b设计分组c拟定整理表d归表 4)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4,同质(homogeneity):指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 变异(variation):同质基础上的各观察单位间的差异。 变量(variable):收集资料过程中,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同质观察单位,再对每个观察单位的某 项特征进行测量或观察,这种特征称为变量 变量值:变量的观察结果或测量值。 5,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某变量值的集合。总 体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同质性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变量值的集合构成样本。样本必须具有代 表性。代表性是指样本来自同质总体,足够的样本含量和随机抽样的前提。 统计量(statistics)描述样本变量值特征的指标(样本率,样本均数,样本标准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