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案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从军行 杨炯滕王阁 王勃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望月怀远 张九龄*送魏万之京 李颀 山居秋暝 王维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燕歌行 高適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 *送友人 李白 将进酒 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 杜甫旅夜抒怀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客至 杜甫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乱中寄怀 白居易天上谣 李贺 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安定城楼 李商隐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长安晚秋 赵嘏商山早行 温庭筠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庄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冯延巳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璟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先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竹打叶声)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幾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幾道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踏莎行(雾失楼台) 秦观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陆游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 姜夔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辛弃疾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辛弃疾目录

《西塞山怀古》教案

西塞山怀古 教学目标: 1.朗诵作品,品评赏析 2.深入了解刘禹锡怀古诗的成就. 课时安排: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二.朗读全诗,品析鉴赏. 一读诗歌理解大意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①“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三读诗歌把握寓意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诗词三首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新课导入 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品味!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投箸(zhù)歧路(qí) 柯(kē)畔(pàn)暂(zàn)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 教案

17古诗三首 课时目标 1.会认“庭、未、磨、盘”4个生字;会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课文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在前面的两首古诗里我们已感受颇深。今天,我们再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二)板书课文题目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望洞庭》。 (三)资料分享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清单一 任务: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读一读:借助课文中标注的拼音大声朗读三遍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一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难写的词语读写两遍。 新词如下:镜未磨、遥望、洞庭、银盘 容易读错的: 难写的: 写一写: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生字表下面),并选择一个生字进行拓展(形近字、名言、诗句等)。 我选择的生字是

我给它找的形近字是 我能给它们分别组词: 看到这个字我想到了: 温馨提示:自学完成后,小组组长检查“自学清单一”中的任务并做好评价记录。想一想:默读课文,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古诗题目是《望洞庭》,是代诗人的作品,主要描绘了的美景。 (二)组内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会认的字,提示哪些字容易读错。 3.给会写的字组词,并拓展相关汉字知识,提示哪些字容易写错。 4.初步理解诗意。 (三)全班展示 按照自学清单,请四个小组展示自学情况。 分别展示:“读一读”“标一标”“写一写”“想一想” (四)出示自学清单二 1.你从诗的题目知道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3.“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的“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指什么? (五)小组交流 1.根据小组人数,组长合理分配问题。 2.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后纠正、补充,发表自己的意见。 (六)全班展示 请四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每个小组展示一个问题。 三、后教环节 精彩预设与点拨 预设1会认字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学案含答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经典精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当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当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真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三、高考链接(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13 诗词三首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新课导入 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品味!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 投箸.(zhù) 歧.路(qí) 柯.(kē) 畔.(pàn) 暂.(zàn)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高一语文刘禹锡石头城、李贺李凭箜篌引、李商隐锦瑟教案

一. 教学内容: 刘禹锡《石头城》、李贺《李凭箜篌引》、李商隐《锦瑟》 二.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诗的意思,强调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鉴赏。朗读背诵并默写。 2、清楚诗人的简要生平、思想和诗作的写作背景。 3、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三. 知识归纳总结 1、刘禹锡: 对于中唐诗人来说,如何摆脱盛唐诗风的笼罩,开创新的诗歌境界,是他们的重要课题。所以,很多诗人都在各自的角度摸索,在不同的方面创新,由此而出现了一种多元化艺术追求的趋向。以韩、孟和元、白为代表的两大新诗潮固然最为引人注目,但在此之外,还有不少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独特建树的诗人,其中比较杰出的,是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今属河南),贞元九年(793)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时,与柳宗元等人参与了由王叔文、王伾领导而很快宣告失败的革新活动,因此被贬为朗州司马,此后长期在外地任职。至大和二年(828)才回到长安,先后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继而迁太子宾客。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实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

古诗教学设计完整版

古诗教学设计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是诗歌的含义。 (2)通过背诵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在人生路上要不怕艰难,勇于开拓进取。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教学挂图:说说图上景物。 师:今天我们学一首对我们人生有启示的古诗《游山西村》。板书诗题。 二、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找出生字。 2.检查生字 (1)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进行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组词 莫(莫非)腊(腊月)浑(浑身)疑(怀疑) (3)出示整首诗进行测试。 三、学习诗歌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2.看注解,自由了解诗意。 (1)了解词语意思。 腊酒浑:腊月里自家酿的酒很浑浊。 足鸡豚:鸡和猪很充足。 山重水复: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柳暗花明:柳色葱郁鲜花明媚。 (2)了解诗句意思。(出示课件) 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 丰收之年,他们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来的客人。 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个村庄。 (3)交流:这首诗的1、2句与3、4句各写了什么

1、2句:写了淳朴的村民习俗。 3、4句:写了秀丽的山村风光。 3、欣赏诗句,朗读诗句。 (1)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说从中感悟到什么 一生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用课件出示) 谈感悟:这两句诗写出了主人的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的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铺垫。(师总结) 喜欢这两句的一起来读一读。 师:喝着农家的酒,吃着农家的美味,此时,你若是诗人会说什么吟一吟。 诗人吃好喝好之后又干什么去了 (游历去了) 师:请读出相应的诗句。(多媒体出示)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喜欢这两句的站起来读一读。 师:这两句诗,大家欣赏什么,从中悟出了什么

刘禹锡《西 塞山怀古》教案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教案 【学习目标】:①诵读,体会《西塞山怀古》的语言风格,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晚年自号庐山人,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 2、背景简介: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3、题解: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指南京。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二、正音注释 (1)王濬jùn (2)黯然àn 暗淡无光 (3)降幡Xiáng fān投降的旗帜(4)芦荻Lú dí(5)枕临靠 三、诗文对译: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王气黯然收。→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千寻铁锁沉江底,→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世几回伤往事,→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今逢四海为家日,→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萧芦荻秋。→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四、诗歌鉴赏【鉴赏首联】1、首联写的什么?写出了什么气势? -----首联怀古,诗人不从眼前的具体景物落笔,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发生在西塞山一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画卷。 2、首联中那两个字用得好? -----一个“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一个“收”字,既表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鉴赏颔联】1、颔联从哪些方面对晋吴之战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①、形象上: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 ②、从色彩: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

苏教版选修《“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案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教学建议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中唐的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其风格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 本专题选取了这一时期的六首诗歌。教师在进行单篇作品的鉴赏教学时应注意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来把握。因此我们建议: 1.对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一诗,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学或讨论的形式,分析这首诗是否表现了诗人的淡泊情怀,从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2.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的情景结合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师应该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抓住本诗以哀景写哀情的特点来解读此诗。 3.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学生对诗歌中的凄切语气容易理解,但对“不衰飒”的抒情特征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韩愈的生平事迹及其性格特点来解读这种抒情方式。 4.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古诗,但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限,理解这种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格局以及传统的大一统思想来对诗歌进行恰当的解读。 5.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邦弟妹》一诗语言浅切平易,学生借助注解及注解①的背景介绍,理解本诗的内容是没有困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6。李贺《天上谣》是一首游仙诗,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人所写的仙境,一般不存在问题,但要理解诗人的寄托却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李贺的生平事迹以及诗中仙境和人间的对比来进行讲解。 学习指导 【“品读与探讨”指导】 1. 韦应物的这首诗是寄赠给朋友的,但并不只限于抒写朋友间的情感,而是表达了自己面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不是贪恋名利。看到百姓流离失所,于国于民都有愧,因此,不能一走了之。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 2.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将自己被贬谪的哀情寓于哀景的铺叙之中。“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飑”,“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对唐代的贬谪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 3.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的“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原因是诗中融人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横雪拥”,境界雄阔,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学目标 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2.理解本诗歌“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潮州韩文公祠柱联导入: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海峤:近海多山之地,指岭南地区。)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 (潮州古有瀛州之称) 这节课,我们就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领袖——韩愈。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2.理解本诗歌“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三.自学 1.对照注释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本诗的主要内容。 2.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作如下点拨: ⑴哪些诗句是写“左迁的”?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 ⑵哪些诗句是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⑶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非罪远谪的愤慨,也表明了尽管招来这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要保持老而弥坚、刚直不阿的品格。 三.讨论 1.有人认为颈联是在写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 不单单是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2.清人纪昀认为该诗“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请结合该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诗中的“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

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是诗歌的含义。 (2)通过背诵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在人生路上要不怕艰难,勇于开拓进取。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时一、导入出示教学挂图:说说图上景物。师:今天我们学一首对我们人生有启示的古诗《游山西村》。板书诗题。二、学习生字1.自由朗读,找出生字。2.检查生字(1)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进行朗读。(2)出示生字卡片组词莫(莫非)腊(腊月)浑(浑

身)疑(怀疑)(3)出示整首诗进行测试。三、学习诗歌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2.看注解,自由了解诗意。 (1)了解词语意思。腊酒浑:腊月里自家酿的酒很浑浊。 足鸡豚:鸡和猪很充足。山重水复: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柳暗花明:柳色葱郁鲜花明媚。(2)了解诗句意思。(出示课件)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丰收之年,他们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来的客人。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个村庄。(3)交流:这首诗的1、2句与3、4句各写了什么1、2句:写了淳朴的村民习俗。3、4句:写了秀丽的山村风光。3、欣赏诗句,朗读诗句。(1)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说从中感悟到什么一生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用课件出示) 谈感悟:这两句诗写出了主人的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的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铺垫。(师总结)喜欢这两句的一起来读一读。师:喝着农家的酒,吃着农家的美味,此时,你若是诗人会说什么吟一吟。诗人吃好喝好之后又干什么去了(游历去了) 师:请读出相应的诗句。(多媒体出示)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师:喜欢这两句的站起来读一读。师: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五专题是“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了解怀古词的特点;2.体会诗歌的情感思想;3.赏析诗中精妙的词句。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的一般特点。 2 .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3. 赏析诗中精妙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2 .赏析诗中精妙的词句。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欣赏4幅西塞山的图片。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四幅西塞山的图片,西塞山是湖北着名的历史名山,这座山以其崖陡水急、易守难攻成为扼守长江中下游的战略要地,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发生过100多次战争。公元824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为和州刺史,途经西塞山,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撼动人心的诗篇《西塞山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简介怀古诗的有关知识。 怀古诗: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怀古词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怀古诗的特点: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诗词内容: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写欢快的事物来衬托内心的悲伤,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思想感情: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具体为: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统治者——昏庸腐朽,骄奢淫逸;古地——昔盛今衰,人事沧桑;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五、简介作者及有关的写作背景。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和翻译教案资料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和翻译 西塞山怀古⑴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⑻今逢:一作“从今”。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阅读题及答案: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析。答案: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②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③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运用了什么手法?答案:①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②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3、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答案: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不能用一般的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4)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答: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5)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答案: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赏析:《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教案

13 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2.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新课导入 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品味!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 投箸.(zhù) 歧.路(qí)

柯.(kē) 畔.(pàn) 暂.(zàn)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3、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4、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2、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三、学法指导: 1、诵读诗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2、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有的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感慨只是画外音而已。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复习《乌衣巷》,背诵《西塞山怀古》。 (二)理解语词 1、重点字词:楼船:高大的战船。 王气:此即"帝王之气",这里借指东吴的国运。 黯然:暗淡无光。收:结束,消失。 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枕:贴,靠。 寒流:指深秋的长江。 四海为家:四海成为一家,指全国统一。故垒:过去修筑的堡垒。 萧萧:秋风的声音,形容荒凉冷落的样子。 2、名句释义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慨叹自东吴以来,人世又已几度兴亡,而西塞山依旧屹立在长江之畔。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年的要塞,已长满芦苇和荻草,只留下一片荒凉的陈迹。 (三)诵读诗歌,结合P40"评读与探讨",说说诗歌的寓意。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

经典诵读之专题讲座教案

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古诗文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载体,是铸造文化、推动历史的动 力核心。在我校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不仅可以给师生提供一个了解中国 传统文化、继承民族智慧的平台,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不仅能够启发理性、增长才智、开阔胸襟、陶冶性情,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进程,丰富校园文化建 设的内涵。 二、活动主题: 我校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本期开学开始启动,活动主题是“诵千 古美文、做世纪栋梁、创四城文明”,传承传统文化,提高道德素养,培育民 族精神。 三、活动原则: 为进一步积极响应县教育局和“四城”同创办的倡议,突出“中华经典 诵读”和“文明巫溪”这一主题,把我校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推向纵深,我们确立了活动原则: (一)坚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启发理性、增长才智、开阔胸襟、陶养性 情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原则。 (三)坚持经典诵读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原则。 (四)坚持抓好典型、以点带面相结合原则。 四、诵读内容 以《读点经典》和语文课本为文本确立读背内容。各年级确定必读必背篇目。 附:学校推介篇目(初二级、初三级、高一级、高二级用) <一>、熟读篇目:《朱子治家格言》、《幼学琼林》、《项羽本纪赞》、《沁园春.雪》、《黍离》、《国殇》、《白马篇》、《长安古意》、《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使西征》、《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兵车行》杜 牧《诗两首》、李商隐《安定城楼》、韩愈《山石》、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柳宗元《诗二首》、王安石《明妃曲》、林逋《山园小梅》、陆游《临安春雨 初霁》、夏完淳《别云间》、赵翼《论诗》、李白《词二首》、李煜《词二首》、范仲淹《苏幕遮》、欧阳修《词二首》、张先《天仙子》、晏殊《破阵子》、晏几道《临江仙》、王安石《桂枝香》、苏轼《定风波》、柳永《望海潮》、秦观《鹊桥仙》、李清照《声声慢》、陆游《词二首》、辛弃疾《词二首》。 <二>、必背篇目: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10.1《石头城》《西塞山怀古》教案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石头城》《西塞山怀古》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怀古诗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构建,预习指导 【知识构建】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人。贞元九年 (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为监察御史。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 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其诗凝鍊委婉,韵味深醇。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 2、解题 《石头城》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借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 《西塞山怀古》: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称。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3. 关于怀古诗: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 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等 ?(4)语言:含蓄蕴藉、深沉感慨、豪放浑厚、沉郁顿挫 ?(5)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运用典故、对比、反 衬、抑扬、讽刺…… ?(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概念:凡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怀古诗。 (2)代表人物:刘禹锡、杜牧等。 (3)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咏怀”等。 (4)常见地名:金陵、姑苏(吴宫)、汴京、马嵬、赤壁、乌衣巷、华清宫、幽州台等。 (5)常见思想感情: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情感类型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乌江》(李清照) 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贾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