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现状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现状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现状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现状

姓名:李艳威

学号:B20150004

目录

目录

1.控制理论综述 (1)

2 控制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 (3)

2.1 非线性控制系统 (3)

2.2 系统辨识 (3)

2.3 自适应控制 (4)

2.4 最优控制 (6)

2.5 鲁棒控制 (7)

2.6 智能控制技术及应用 (10)

3 控制理论的未来 (10)

参考文献 (12)

1.控制理论综述

现代控制技术应用现代控制理论与计算机的最新技术进行系统设计,与常规控制技术相比,它适用于系统的综合与解析设计,更适于多输入多输出、多回路的复杂系统设计,也易于计算机实现,因此受到工程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由于工业系统的复杂性,非线形和不确定性,基于定量数学模型的控制方法已不能满足高性能控制的要求,作为现代控制理论前沿的智能控制与集成控制技术也得到了发展。控制理沦的发展大致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50年代-60年代,主要理论为单变量控制理论,实际应用背景为单机自动化;第二阶段为60年代-70年代,主要理论为多变量控制理论,实际应用背景为机组自动化;第三阶段为70年代-80年代,主要理论为大系统理论,实际应用背景为控制管理综合自动化;第四阶段为80年代-90年代,主要理论为智能控制理论,实际应用背景为智能自动化;第五阶段为90年代-21世纪,主要理论为集成控制理论,实际应用背景为网络控制自动化[1]。现代控制理论即从理想简化模型、简单小规模、单个系统、低可靠性、局部性、低精度——到客观存在的真实具体模型、复杂大规模、众多系统、高可靠性、全局性、高精度——的发展过程。

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与其他行业有着紧密地联系,共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自动控制的发展,从开始阶段的发生到形成一个控制理论,讲整个这个过程。自动控制就是指这样的反馈控制系统,这是有一个控制器跟一个控制对象组成的,把这个控制对象的输出信号把它取回来,测量回来以后跟所要求的信号进行比较。从方法的角度看,它以数学的系统理论为基础。它以自动化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者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等鲜明的特点[2]。现代控制理论以庞特里亚(pontrygin)的极大值原理、贝尔曼(Belman)的动态规划、卡尔曼(kalman)

的线性滤波以及他的能控性、能观性理论为基石,形成了以最优控制(二次型最优控制,H∞控制等)、系统辨识和最优估计,自适应控制等为代表的现代控制理论和设计方法。

现代控制理论是以状态空间为基础的一种控制理论[3],以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等为主要的数学工具,分析与构建控制系统[4]。该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得到迅速兴起与发展。航天航空等工程科技需要建立能适合其特性的控制理论,以解决如将宇宙火箭和人造卫星发射入预定轨道并使燃料最少或时间最短等问题[5]。因此,动态规划、极大值原理和卡尔曼一布什滤波分别在1954年、1958年、1961年研究获得,这些成果扩大了控制理论的研究范围,包括了更为复杂的控制问题,标志着现代控制理论的成熟[6-8];之后半个多世纪,控制理论不断出现新的、不同技术途径的研究领域,形成了大量控制理论的分支。几十年来,控制理论受到高科技及工业系统发展的有力推动,在航天、航空、航海及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Apollo 登月舱沿着最优轨线飞行的导航;在月球上软着陆;机动性能高,开环不稳定新式战斗机的设计;对抛物线、雷达阵、太阳能接收器、空间望远镜等大型空间结构的高精度瞄准及镇定;对机器人的鲁棒控制及多臂协调控制;对带有突变负荷的电力系统的控制;工业过程控制要求对原料变化、温度、压力的涨落有适应能力;带钢冷却过程要求准确地控制温度分布;在通讯系统中要求解决信息不全,信息压缩和信息有效提取等问题;在制造系统中要解决多模型、多目标、多层次的分析和优化问题;交通系统要求对突发事件做出迅速、准确的决策;水文、气象、石油等系统要建立有效模型来预测和决断等等。

在控制理论及应用的发展过程中,数学和计算机起着关键作用,常微、偏微和泛函方程、概率统计、离散数学、代数、几何、数值分析及计算机科学乃是控制理论的重要工具。而计算机的发展不仅使新的控制理论的应用成为可能,而且也促使控制理论朝着结合使用计算机的方向上发展。从研究对象看,我们所面临的系统具有各种形式的复杂性,在整体结构上,表现为非线性,不确定性、无穷维分布式,多层次等;在被处理信息上,表现为信号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图像及符号信号的混合,信息的不完全性等;在计算上,表现为数量运算与逻辑运算的混合等等;所有这些,使控制理论处在工程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相互作用的

前沿,对控制理论工作者既是挑战,又充满机会[9]。

2 控制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

2.1 非线性控制系统

状态变量和输出变量相对于输入变量的运动特性不能用线性关系描述的控制系统。线性因果关系的基本属性是满足叠加原理(见线性系统)。在非线性控制系统中必定存在非线性元件,但逆命题不一定成立。描述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按变量是连续的或是离散的,分别为非线性微分方程组或非线性差分方程组。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形成基于两类原因,一是被控系统中包含有不能忽略的非线性因素,二是为提高控制性能或简化控制系统结构而人为地采用非线性元件。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远比线性系统为复杂,缺乏能统一处理的有效数学工具。在许多工程应用中,由于难以求解出系统的精确输出过程,通常只限于考虑:①系统是否稳定。②系统是否产生自激振荡(见非线性振动)及其振幅和频率的测算方法。③如何限制自激振荡的幅值以至消除它。例如一个频率是ω的自激振荡可被另一个频率是ω1的振荡抑制下去,这种异步抑制现象已被用来抑制某些重型设备的伺服系统中由于齿隙引起的自振荡。

对仿射非线性系统,给出了用状态非线性反馈及局部微分同胚把它线性化的充要条件,并在机械臂、电力系统等一些实际系统中得到验证。这时,在工程设计中就可以用等价的线性系统来取代非线性系统。但这仅限于局部,对于全局的求解,还缺乏统一理论,对这一类问题,没有既稳定又鲁棒,又有良好动态响应的设计方法。如果把非线性几何控制理论和动力系统方法结合起来,对干扰解耦,奇异理论及整体微分几何可能是有用的方法。但在处理含有不确定因素的非线性系统时,困难较大[10]。

2.2 系统辨识

这是现代控制技术中一个很活跃的分支。所谓系统辨识就是通过观测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输入、输出关系来确定其数学模型的方法。在许多实际系统中,由于根据物理化学定律而推导建立起来的所谓机理模型一般都比较复杂。用它不

便于寻求一个最优控制方案;或者由于没有足够的有关系统及其环境的先验知识,因而无法对其设计一个最优控制;因此,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通过实验,量测系统的输入、输出,从中找出一个既简单又能恰当地描述该系统特征的数学模型,这样才便于实现最优控制或自适应控制。系统辨识理论不但广泛用于工业、国防、农业和交通等工程控制系统中,而且还应用于计量经济学、社会学、生理学等领域。如对于人一机器一环境系统中人的性能、瞳孔和肌肉的控制功能等等,已经获得了很成功的模型[11]。

对常系数输入输出可能带有噪声的系统的辨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系统的系数估计,以前要求持续激励条件,现在可降低到只要求有一个趋于零的激励,便可估出系统的系数以及反馈系统的阶数及系统的时滞,并且还可绘出估计误差的精确阶数。但在系统系数估计当中的误差问题,还有待解决。系统辨识多用递推算法,但递推算法不仅用于系统辨识,同时在随机逼近、随机优化,神经元网络、离散事件系统、模式识别统计方法等领域中也有广泛应用。对这些算法的收敛性分析十分重要。从分析方法看,有概算方法,这种方法对误差的统计特性要求较严[12]。

2.3 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器应当是这样一种控制器,它能够修正自己的特性以适应对象和扰动的动特性的变化。这种自适应控制方法应该做到:在系统运行中,依靠不断采集控制过程信息,确定被控对象的当前实际工作状态,优化性能准则,产生自适应控制规律,从而实时地调整控制器结构或参数,使系统始终自动地工作在最优或次最优的运行状态。自从50年代末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第一个自适应控制系统以来,先后出现过许多不同形式的自适应控制系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自校正调节器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两类自适应控制系统[13]。

图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发展的第一阶段(1958年~1966年)是基于局部参数最优化的设计方法。最初是使用性能指标极小化的方法设计MRAC,这个方法是由Whitaker等人于1958年在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来的,命名为MIT规则。接着Dressber,Price,Pearson等人也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法。这个方法的主要确点是不能确保所设计的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全局渐进稳定;第二阶段(1966~1974年)是基于稳定性理论的设计方法。Butchart和Shachcloth、Parks、Phillipson等人首先提出用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MRAC系统的方法。在选择最佳的李亚普诺夫函数时,Laudau采用了波波夫超稳定理论设计MRAC系统[l4];第三阶段(1974-1980年)是理想情况(即满足假定条件)下MRAC系统趋于完善的过程。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Monopoli提出一种增广误差信号法,当按雅可比稳定性理论设计自适应律时,利用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出现输出量的微分信号,而仅由系统的输入输出便可调整控制器参数;

针对一个控制系统控制子系统S进行研究,通常现代控制理论把大型随机控制系统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式简化成一个拥有已知的和具有规律变化性的系统数学模型[15]。但在实际工程中,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数学模型事先基本都难以仅采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确定,即使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确定的数学模型,在条件改变了以后,其动态参数乃至于模型的结构仍然可能发生变化。为此,针对在大幅度简化后所形成的拥有已知的和预先规律变化性的系统数学模型,需要设计一种特殊的控制系统,它能够自动地补偿在模型阶次、参数和输入信号方面未知的变化,

这就是自适应控制[16]。

前些年,采用衰减激励的方法,也就是在控制作用中,人为地叠加一个变化多样但趋于零的信号,对离散及连续时间系统解决了二次指标下适应控制问题。即参数估计收敛到真值,又使二次指标达到极小,对适应跟踪及适应镇定等也解决了使估计和控制同时优化的问题。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具有一定程度不确定性的系统,这里所谓的“不确定性”是指描述被控对象及其环境的数学模型不是完全确定的,其中包含一些未知因素和随机因素[17-18]。导致这些未知因素和随机因素的根源是简化包含全部可能因素的大型随机控制系统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式,形成只针对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微乎其微矛盾等因素,而不考虑可完全忽略不计矛盾等建立数学模型。具体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各有不同,但是自适应控制器的功能却是相同的。根据所参考的对象的情况,自适应控制可分为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和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FAC)两类。自适应的发展需要从根源上彻底解决自适应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超大型随机控制系统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式,这不仅包含该受控系统模型和与受控系统相关的不同概念的系统模型,也包含这一系列模型相关的、更基底的模型,这将是自适应控制的发展趋势。

2.4 最优控制

最优控制是现代控制技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优控制问题是在已知系统的状态方程、初始条件以及某些约束条件下,寻求一个最优控制向量,使系统的状态或输出在控制向量作用下满足某种最佳准则或使某一指标泛函达到最优值。解决最优控制问题的方法有变分法,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和贝尔曼的动态规划方法等[19]。实际问题中的指标要求往往可以用。多、快、好、省”来表达,如“多”可指产量高;“快”可指时间短,投产快;“好”可指产品质量好、精度高等;“省’可指能源、材料消耗少等等。只要把时间问题中数学模型建立起来,约束条件和指标要求用数学表达式表达出来。经过一定的变换就可以化为最优控制理论可解的问题;因此,使最优控制理论得到最广泛的使用。

最优控制理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已在各个专业领域,如航天、航空等实际工程中普遍应用,解决各种理论与工程科技问题,如能耗最小、时间最短、线

性二次型指标最优、跟踪问题、调节问题和伺服机构问题等[20]。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控制对象也从单一变为多元,系统结构也从简单变为复杂,对最优控制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之能够解决一系列如高阶、多变量耦合及不确定性系统等问题。考虑到未来最优控制理论与工程的发展,其数值算法需要实现以下功能:

(1)能够对一个系统进行多目标函数的全局一体化优化,即在满足全部的各种约束条件下,综合使得全部的各种可能的性能指标式均达到全局最优;

(2)能够同时对众多系统群体对抗对策进行全局一体化优化,该群体协同一对抗优化设计是指协同一对抗多方均同时采用一体化全局最优的多维策略;

(3)实时在线问题。众多控制系统全局一体化优化,可以在几秒或毫秒级之内完成,可以在该系统自带的计算机上实时使用,即需要具有(人工)智能特性、模糊特性和神经网络特性等;

(4)高精度。能给出多自由度控制系统的优化数值仿真的结果以及相应各相关子系统的全部精确信息,并且时间节点很小,运动状态计算精度;

(5)能够考虑各种随时间与状态而未知的、不同概念的随机干扰的作用,即需要具有高度可靠性、自适应性、鲁棒性和滑模变结构特性,等。

2.5 鲁棒控制

鲁棒控制是指:针对大型控制系统中一个控制子系统。,在外条件发生较大改变后,受控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及一定限度的非平衡动态运动现象,该闭环受控系统自身控制对策在其微小领域内变化,保持自我稳定,满足全部各种类约束条件,且性能指标式仍然保持最优,即希望该子系统是强壮的。近年来对于H∞鲁棒控制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算法上都已基本成熟,可以解决常规频域理论不适于MIM0系统设计及LQG理论不适于模型摄动两个问题[21],其难点在于指标的设定和权函数的选取;由于无规律可循,主要依赖于设计者的经验。在飞行控制系统设计、导弹自动驾驶仪设计、飞行器气动辅助变轨、导弹制导律设计及航天器姿态控制等方面,H∞鲁棒控制理论都有一定应用。

最早给出鲁棒控制问题解的可算是BIack在1927年给出的关于真空关放大器

的设计,他首次提出采用反馈设计和回路高增益的方法来处理振控管特信各大范围波动。之后,Nguist频域稳定性准则和BIack回路高增益概念共同构成了Bode 的经典之著[22]中关于鲁棒控制设计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之前这段时期可称为经典灵敏度设计时期。此间问题多集中于SISO系统,根据稳定性、灵敏度的降低和噪声等性能准则来进行回路设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鲁棒控制只是将SISO系统的灵敏度分析结果向MIMO进行了初步的推广[23],人被普遍时为灵敏度设计问题,包括跟踪灵敏度、性能灵敏度和特征值/特征向量灵敏度等的设计。20世纪80年代,鲁棒设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此间研究的目的已是寻求适应大范围不确定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在研究鲁棒多变量控制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参数空间法、haritonov法、状态空间法、H∞方法以及μ方法。

2.5.1 H∞控制理论

H∞方法在工程中应用最多,它以输出灵敏度函数的H∞范数作为性能指标,

旨在可能发生“最坏扰动”的情况下,使系统的误差在无穷范数意义下达到极小,从而将干扰问题转化为求解使闭环系统稳定,并使相应的H∞范数指标极小化的输出反馈控制问题。

H∞控制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大阶段。分别以Zames和美国学者DoIy等人发表的两篇论文为标志。Zames在1981年发表的重要文章“Feedback and OptimaI Sensitivity :ModeI Reference Transforma tions, Muitipiicative Seminorms , and Approximate Inverse[24]标志了H∞控制理论的起步。针对LOG设计中将不确定干扰表示成白噪声模型的局限性,Zames考虑了干扰信号属于某一能量有限的已知信号集的情况下,能使系统内稳定及系统对扰动输出达到最小的控制器设计。他找到了鲁棒控制与最优控制的一个契合点,是在理论内部超越了LOG理论

的尝试。

2.5.2 μ控制理论

虽然H∞控制理论是目前解决鲁棒控制问题比较成功且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然而从实际中可知,H∞设计方法虽然将鲁棒性直接反应在系统的设计指标中,不确定性反映在相应的加权函数上,但它“最坏情况”下的控制却导致了不必要的保守性;另外H∞优化控制方法仅仅针对鲁棒稳定性而言,忽略了对鲁棒性能的要求。因此,鲁棒多变量反馈系统设计方法一直存在的困难,是不能够在统一框架下同时处理性能指标与鲁棒稳定的折中问题与H∞同时期发展的μ理论则考虑到了结构的不确定性问题,它不但能够有效的、无保守性的判断“最坏情况”下摄动的影响,而且当存在不同表达形式的结构化不确定性情况下,能分析控制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和鲁棒性能问题。

对μ理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鲁棒多变量控制系统的研究,他们对稳定性分析的早期工作,特别是小增益理论和圆盘理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些理论给出了反馈中非线性环节稳定性的充要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Doiy和Stein以奇异值为鲁棒性度量工具推广了多变量系统的Bode幅值设计方法,他们指出影响系统鲁棒性的是系统回差矩阵或逆回差矩阵的奇异值[25]。然而在越来越多的实践中表明,基于奇异值的方法使非结构化不确定性的假设太粗略,对鲁棒性能的问题不能得到充分解决;对于结构化的对象扰动,基于奇异值的稳定性和品质测度通常是很保守的。在1982年IEE Proceeding 出版的关于灵敏度和鲁棒性的专辑中,Doiy引进了结构奇异值的概念来减少这种方法的保守性,逐渐形成了μ理论。

目前提出一些鲁棒控制方法,包括一些自适应控制等都不可避免地要依赖于对系统数学模型的精确数学分析,所以对线性系统取得的成果较多,而对时变非线性系统则成果不多,因为后者很难精确数学描述。而鲁棒控制设计又离不开以一定精确的数学模型为依据,这就是矛盾,这个矛盾若没有好的方法加以克服,鲁棒性强的控制将难以得到。这点对时变非线性系统尤其突出。在这方面需要在概念上和方法上有新的创造。近年来发现,许多鲁棒控制问题均与线性不等式(LMI)密切相关,可将系统的鲁棒控制问题转化为LMI来求解。因此基于LMI的凸优化方法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且将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越来越多。

2.6 智能控制技术及应用

智能控制系统可认为是一种能在各种复杂的不确定环境中。以一个或多个常规控制系统为“执行机构”,以这种复杂过程为“控制对象”,面向目标任务的闭环自动控制系统。它具有多层次系统结构,复合型的信息结构。能利用知识进行推理、学习与联想。一个好的智能控制系统应能满足多目标与高性能指标的要求,对环境干扰与不确定因素具有鲁棒性,对故障具有屏蔽和自恢复能力,系统有相当的在线实时响应能力,能适应对象特性,运行条件等变化,并具有友好的人一机界面,便于操作与维护[26]。20多年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为控制工程界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应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建立知识库和推理机,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使系统具有在线学习和修正的功能,面对实际的过程与环境有一定的组织、决策和规划的能力,能模拟人的某些智能和经验来引导求解过程,这就是智能控制的研究内容,已成为当前控制工程界的热点。

3 控制理论的未来

从经典控制理论到现代控制理论,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历史,在各种控制系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微电子等学科的高速发展,使控制的技术工具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个智能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其明显标志就是智能自动化,因此,作为智能化基础“智能控制”将是今后控制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

从智能控制的发展来看,时间并不长,只有三十几年的历史,但它在一些控制系统中,应用很广泛,如水净化处理装置、蒸汽机等等都是采用模糊控制技术来制作的,还有在机器人制造当中,也都采用混合控制技术,如神经网络控制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控制还有许多待开发和研究的课题,如专家系统的混合控制技术,神经网络专家系统,专家模糊控制等等;还有模糊PID 调节器,模糊专家系统、自适应、自学习模糊控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在神经网络方面,还有对不同的非线性对象神经网络模型的选取及结构的确定问题,被辨识系统的充分激励问题,带噪声系统的辨识问题,辨识算法的快速性和收敛性问题。

“智能技术”是用机器来模拟人的外在认识及思想行为的技术总称。当今智能技术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以符号主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一种是以联接主义为代表的神经网络。而人类的思想活动过程是建筑在两种信号系统上的,即第一信号系统及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建筑在直觉信息基础上,第二信号系统建筑在语言文字基础上。人类许多技巧性活动都是基于第一信号系统即在直觉信息基础上的,如游泳、骑自行车等。但有时人们对某些活动和知识知之甚少,所以神经网络就是用学习办法来解决知识表示的困难。因此,今后研究希望能从符号主义和联接主义结合处找到突破点。

参考文献

[1]王春喜,查建中.现代控制技术的理论、应用与发展趋势[J].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2009.7(4):1-5

[2]刘伟,控制理论的发展及未来[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置.2013.1::10-12

[3]陈翰馥.控制理论的现状及对它的期望[J].信息与控制,1994,21(1):34—37.

[4]谢克明.现代控制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张慧平,戴波,杨薇.现代控制理论在过程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E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6,14(3):56—61.

[6]张慧平,李静,张宁.最优控制在过程工业中的应用与展望[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3,30(8):933 938.

[7]黄思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建筑电气,2015,11:1396-1397

[8]王建辉,顾树生.自动控制原理[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9]南英,陈昊翔,杨毅,吕开妮.现代主要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2015.12,47(6):798-808

[10]洪奕光.有关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发展的一些注记[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4,11:115-117

[11]蔡自兴,陈海燕,魏世勇.智能控制工程研究的发展[J].控制工程2003,3:1-5.

[12]褚健,潘江华,苏宏业等.预测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展望[J].机电工程1999,5 :3-7

[13]孙富春,李莉,孙增圻.非线性系统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5,22(2):254-560

[14]候忠生.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的现状与展望[J].2006,23(4):586-591

[15]韩曾晋.自适应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16]Liu Y J,Wang W.Adaptive output feedback control of uncertain nonlinear systems based on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technique[J].Int J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2012,22(7):945—958.

[17]Zhang T P,Chen J S,Xia X N.Output feedback adaptive control of systems with input and state unmodeled dynamics[J].Control and Decision,2015.30(10):1847—1853.

[18]Ye D,Yang G H.Adaptive reliable H∞control for lineartime—delay systems via memory state feedback[J].1EE Proc of Control Theory&Applications,2007,1(3):713—721.

[19]韦兰用.最优控制问题研究综述[D].吉林:吉林大学,2006.

[20] Huang G Q,Lu Y P,Nan Y.A survey of numerical algorithms for traj ectory optimization of flight vehicles[J].Sci China Tech Sci,2012,42(9):1016—1036.

[21] 袁国平.航天器姿态系统的自适应鲁棒控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2] Bode H W . Network anaiysis and Feedback Ampiifier Design [ J]. Princeton , NJ, 1945 (1 ).

[23] Shao Keyong,Zhao Wanchun,Zhou Luanjie.Robust H&infin control for linear uncertainty systems based on PI control laws[C]∥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2004 IEEE Conference.Shanghai,China:IEEE,2004(1):648—652.

[24] Zames G Feedback and Optimai Sensitivity : Modei Reference Transformations , Muitipiicative Seminorms ,and Approximate Inverse [ J] . IEEE Trans . Automat .Contr . 1981, AC - 26 (2 ) : 301 ~ 320.

[25]石艳妮,贾影. 鲁棒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发展[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4,19(6):13-16

[26]辛斌,陈杰,彭志红.智能优化控制:概述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3,39(11):1831-1848.

现代控制理论发展史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的报告

自动控制技术与人类科技文明 Automatic Control & Human Civilization 前言 从远古的漏壶和计时容器到公元前的水利枢纽工程,从中世纪的钟摆、天文望远镜到工业革命的蒸汽机、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从百年前的飞机、汽车和电话通讯到半个世纪前的电子放大器和模拟计算机,从二战期间的雷达和火炮防空网到冷战时代的卫星、导弹和数字计算机,从六十年代的登月飞船到现代的航天飞机、宇宙和星球探测器,这些著名的人类科技发明直接催生和发展了自动控制技术。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尤其是近半个世纪工业实践的普遍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科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随着新型制造业的兴起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维纳和卡尔曼将陆续诞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

I.前期控制(Early Control)(1400B.C. - 1900) (0)中国,埃及和巴比伦出现自动计时漏壶 (1400B.C. ~1100B.C.)。孙武著《孙子兵法》 (600B.C.) (1)秦昭王时,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体现的系 西汉漏壶统观念和实践(300B.C.) 2

(2)亚历山大的希罗发明开闭庙门和分发圣水等自动装置(100年) (3)中国张衡发明水运浑象,研制出自动测量地震的候风地动仪(132年) 3

(4)中国马钧研制出用齿轮传动的自动指示方向的指南车(235年) (5)中国定向驾驶舵(1180年) (人类首台控制机构)(6)中国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 记载有程序控制思想(CNC)的提花织 机结构图(1637年) 4

第二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1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2-1 系统数学描述 1、系统数学描述的两种基本类型 系统是指由一些相互制约的部分构成的整体,它可能是一个反馈闭合的整体,也可能是某一控制装置或被控对象。本章所研究的系统均假定具有若干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如图所示。 图中方块以外的部分为系统环境,环境对系统的作用为系统输入,系统对环境的作用为系统输出,二者分别用T p u u u u ],,,[21 =和T q y y y y ],,,[21 =表示,他们均为系统的外部变量。 描述系统内部每个时刻所处状况的变量为系统的内部变量,以向量T n x x x x ] ,,,[21 =表示。 系统的数学描述是反映系统变量间因果关系和变换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描述有两种基本类型: (1)外部描述:即输入—输出描述。把系统看成一个“黑箱”,只是反映系统外部变量间即输入—输出间的因果关系。 (2)内部描述:即状态空间描述。 这种描述是基于系统内部结构分析的一类数学模型,通常由两个数学方程组成:一个是 反映系统内部变量T n x x x x ],,,[21 =及输入变量T p u u u u ],,,[21 =之间因果关系的数 学表达式,称为状态方程;另一个是表征系统内部变量T n x x x x ],,,[21 =及输入变量 T p u u u u ],,,[21 =和输出变量T q y y y y ],,,[21 =之间转换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具有代 数方程的形式,称为输出方程。 外部描述只描述系统的外部特征,不能反映系统的内部结构特性,而具有完全不同内部结构的俩个系统也可能具有相同的外部特征,因而外部描述通常只是对系统的一种不完全的描述。内部描述则是对系统的一种完全描述,它能完全表征系统的所有动力学特征。 仅当系统具有一定属性的条件下,两种描述才具有等价关系。 2、系统数学描述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1)输入和输出 由外部施加到系统上的全部激励称为输入,能从外部量测到的来自相同的信息称为输出。 u 1u 2 u p 1 2 q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及实际应用意义

13/2012 59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及实际应用意义 王 凡 王思文 郑卫刚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摘 要】控制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介绍了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内容、研究 方法和应用以及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差异,并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提出了学习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意义。【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差异;应用;意义 1.引言 控制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我们的教学也使用了控制理论的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大家在课堂上听,本身可看作一个开环函数;而同学们课下做作业,再通过老师的批改,进而改进和提高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方法,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控制。像这样的例子很多,都是控制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现代控制理论如此广泛,因此学好现代控制理论至关重要。 2.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很长的时期。从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类由机械化时代进入电气化时代,并走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其产生和发展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 2.1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核能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从而对出现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问题的解决。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迅速 地发展控制理论,而且也给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准备了两个重要的条件—现代数学和数字计算机。现代数学,例如泛函分析、现代代数等,为现代控制理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分析工具;而数字计算机为现代控制理论发展提供了应用的平台。 2.2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五十年代后期,贝尔曼(Bellman)等人提出了状态分析法;在1957年提出了动态规则;1959年卡尔曼(Kalman)和布西创建了卡尔曼滤波理论;1960年在控制系统的研究中成功地应用了状态空间法,并提出了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新概念;1961年庞特里亚金(俄国人)提出了极小(大)值原理;罗森布洛克(H.H.Rosenbrock)、麦克法轮(G.J.MacFarlane)和欧文斯(D.H.Owens)研究了使用于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设计的现代频域法理论,将经典控制理论传递函数的概念推广到多变量系统,并探讨了传递函数矩阵与状态方程之间的等价转换关系,为进一步建立统一的线性系统理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奥斯特隆姆(瑞典)和朗道(法国,https://www.360docs.net/doc/de6667929.html,ndau)在自适应控制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关于系统辨识、最优控制、离散时间系统和自适应控制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 3.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为系统辨识;最优控制问题;自适应控制问题;线性系统基本理论;最佳滤波或称最佳估计。 (1)系统辨识 系统辨识是建立系统动态模型的方法。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的试验数据,从一类给定的模型中确定一个被研究系统本质特征等价的模型,并确定其模型的结构和参数。 (2)最优控制问题 在给定约束条件和性能指标下,寻找使系统性能指标最佳的控制规律。主要方法有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等极大值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即:使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最优(最小或最大)某一性能指标最优:如时间最短或燃料消耗最小等。 (3)自适应控制问题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器能自动适应内外部参数、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控制作用,使系统达到一定意义下的最优。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自动控制现代控制与智能控制的关系

自动控制、现代控制与智能控制的关系 一、基本区别 控制理论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已进入“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阶段。智能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是现代控制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相互渗透,也推动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控制系统向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 自动控制理论中建立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基础上的一个分支。经典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单输入、单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线性定常系统。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输入输出特性(主要是传递函数)为系统数学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这些图解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性能和设计控制装置。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基础是拉普拉斯变换,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频率域方法。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描述来进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时间域方法。现代控制理论比经典控制理论所能处理的控制问题要广泛得多,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现代控制理论还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能性。 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s)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 二、华山论剑:自动控制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控制理论在应用中面临的难题包括:(1)传统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是建立在已知系统精确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而实际系统由于存在复杂性、非线性、时变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等,一般无法获得精确的数学模型;(2)研究这类系统时,必须提出并遵循一些比较苛刻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在应用中往往与实际不相吻合;(3)对于某些复杂的和包含不确定性的对象,根本无法用传统数学模型来表示,即无法解决建模问题;(4)为了提高性能,传统控制系统可能变得很复杂,从而增加了设备的初始投资和维修费用,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为了讨论和研究自动控制面临的挑战,早在1986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及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1EEE)的控制系统学会在加利福尼亚州桑克拉拉大学(University of Santa Clare)联合组织了一次名为“对控制的挑战”的专题报告会。有50多位知名的自动控制专家出席了这一会议。他们讨论和确认了每个挑战。根据与会自动控制专家的集体意见,他们发表了《对控制的挑战——集体的观点》,洋洋数万言,简直成为这一挑战的宣言书。 到底为什么自动控制会面临这一挑战,还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在哪些研究领域存在挑战呢? 在自动控制发展的现阶段,存在一些至关重要的挑战是基于下列原因的:(1)科学技术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试卷及答案.doc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考试题 西北工业大学考试题(A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院:专业: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共27分,每空1.5分) 1.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的系统分析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_______是系统松弛时,输出量、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 3.线性定常系统齐次状态方程是指系统___________时的状态方程。 4.推导离散化系统方程时在被控对象上串接一个开关,该开关以T 为周期进行开和关。这个开关称为_______。 5.离散系统的能______和能______是有条件的等价。 6.在所有可能的实现中,维数最小的实现称为最小实现,也称为 __________。 7.构造一个与系统状态x有关的标量函数V(x, t)来表征系统的广义 能量, V(x, t)称为___________。 8.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其BIBO稳定的充要条件是传递函

数的所有极点具有______。 9. 控制系统的综合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综合保证系统稳定,有满意的_________、_________和较强的_________。 10. 所谓系统镇定问题就是一个李亚普诺夫意义下非渐近稳定的 系统通过引入_______,以实现系统在李亚普诺夫意义下渐近稳定的问题。 11. 实际的物理系统中,控制向量总是受到限制的,只能在r 维控 制空间中某一个控制域内取值,这个控制域称为_______。 12. _________和_________是两个相并行的求解最优控制问题的 重要方法。 二. 判断题(共20分,每空2分) 1. 一个系统,状态变量的数目和选取都是惟一的。 (×) 2. 传递函数矩阵的描述与状态变量选择无关。 (√) 3. 状态方程是矩阵代数方程,输出方程是矩阵微分方程。 (×) 4. 对于任意的初始状态)(0t x 和输入向量)(t u ,系统状态方程的解存在并且 惟 一 。 (√) 5. 传递函数矩阵也能描述系统方程中能控不能观测部分的特性。 (×)

(完整版)现代控制理论考试卷及答案

西北工业大学考试试题(卷)2008 -2009 学年第2 学期

2009年《现代控制理论》试卷A 评分标准及答案 第一题(10分,每个小题答对1分,答错0分) (1)对 (2)错 (3)对 (4)错 (5)对 (6)对 (7)对 (8)对 (9)对 (10)错 第二题(15分) (1))(t Φ(7分):公式正确3分,计算过程及结果正确4分 ? ? ? ???+-+---=-=Φ?? ?? ??????+- +-+- +-+- ++-+=??????-+++=-??? ???+-=------------t t t t t t t t e e e e e e e e A sI L t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A sI s s A sI 22221 11 2222}){()(22112 21221112112 213)2)(1(1 )(321 (2) 状态方程有两种解法(8分):公式正确4分,计算过程及结果正确4分 ??????-+-+-=????? ???????+-+++-+++-++??????+--=??????????? ???????++-++++-=-+-=??????---+-=????? ?+--+??? ???+--=??????-Φ+Φ=------------------------------??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e e te e e te s s s s s s L e e e e t x t x s s s s s L x A sI L t x s BU A sI x A sI s X e e t e e t d e e e e e e e e e t x t x d t Bu x t t x 222 21 22212 21111122)(02222210 2344}2414)1(42212)1(4 {2)()(} )2()1(4) 2()1()3(2{)}0(){()() ()()0()()(2)34()14(22222)()()()()0()()(或者 ττ τττττττ 第三题(15分,答案不唯一,这里仅给出可控标准型的结果) (1) 系统动态方程(3分) []x y u x x 0010 1003201 00010=???? ??????+??????????--=&

现代控制理论心得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心得 摘要: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现代控制论,是人类对控制技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现代控制论是用状态空间方法表示,概念抽象,不易掌握。对于《现代控制理论》这门课程,本人选择了最为感兴趣的几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并谈一下对于学习这么课程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 学习心得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伴随着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 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出现了横向科学。作为跨接于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的具有横向科学特点的现代控制理论已成为我国理工科大学高年级的主要课程。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现代控制论,是人类对控制技术认识上的一次 飞跃。经典控制论限于处理单变量的线性定常问题,在数学上可归结为单变 量的常系数微分方程问题。现代控制论面向多变量控制系统的问题,它是以 矩阵论和线性空间理论作为主要数学工具,并用计算机来实现。现代控制论 来源于工程实际,具有明显的工程技术特点,但它又属于系统论范畴。系统 论的特点是在数学描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强有力的数学工具,对系 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系统特性的度量,即表现为状态;系统状态的变化,即为动态过程。状态和过程在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中普遍存在。现代控制论是在 引入状态和状态空间的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状态和状态空间早在古典动力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5O年代Mesarovic教授曾提出“结构不确定性原理” ,指出经典理论对于多变量系统不能确切描述系统的内在结构。后来采用 状态变量的描述方法,才完全表达出系统的动力学性质。6O年代初,卡尔曼(Kalman) 从外界输入对状态的控制能力以及输出对状态的反映能力这两方面提出能控制性和能观性的概念。这些概念深入揭示了系统的内在特性。实际上,现代控制论中所研究的许多基本问题,诸如最优控制和最佳估计等,都是以能能控性和能观性作为“解”的存在条件的。现代控制理论是一门工程理论性强的 课程,在自学这门课程时,深感概念抽象,不易掌握;学完之后,从工程实际抽象出一个控制论方面的课题很难,如何用现代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则更困难,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对现代控制理论来说,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将实际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有了数学模型,才能有效地去研究系统的各个方面。许多机电系统、经济系统、管理系统常可近似概括为线。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考试题A卷及答案

哈工大2010年春季学期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试题A 答案 一.(本题满分10分) 如图所示为一个摆杆系统,两摆杆长度均为L ,摆杆的质量忽略不计,摆杆末端两个质量块(质量均为M )视为质点,两摆杆中点处连接一条弹簧,1θ与2θ分别为两摆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当12θθ=时,弹簧没有伸长和压缩。水平向右的外力()f t 作用在左杆中点处,假设摆杆与支点之间没有摩擦与阻尼,而且位移足够小,满足近似式sin θθ=,cos 1θ=。 (1)写出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2)写出系统的状态方程。 【解】 (1)对左边的质量块,有 ()2111211cos sin sin cos sin 222 L L L ML f k MgL θθθθθθ=?-?-?- 对右边的质量块,有 ()221222sin sin cos sin 22 L L ML k MgL θθθθθ=?-?- 在位移足够小的条件下,近似写成: ()112124f kL ML Mg θθθθ=--- ()21224kL ML Mg θθθθ=--

即 112442k g k f M L M ML θθθ??=-+++ ??? 21244k k g M M L θθθ??=-+ ??? (2)定义状态变量 11x θ=,21x θ=,32x θ=,42x θ= 则 12 2133441344244x x k g k f x x x M L M ML x x k k g x x x M M L =?? ???=-+++ ???? ? =????=-+? ????? 或写成 11 22334401 000014420001000044x x k g k x x M L M f ML x x x x k k g M M L ? ? ?? ?????????? ??-+???? ? ??????????=+??? ? ????? ?????????????????? ?????-+?? ? ? ?????? ? 二.(本题满分10分) 设一个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x Ax ,其中22R ?∈A 。 若1(0)1?? =??-??x 时,状态响应为22()t t e t e --??=??-?? x ;2(0)1??=??-??x 时,状态响应为 2()t t e t e --?? =??-?? x 。试求当1(0)3??=????x 时的状态响应()t x 。 【解答】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为()t t e =A Φ,根据题意有 221()1t t t e t e e --????==????--???? A x 22()1t t t e t e e --????==????--???? A x 合并得

化工自动化备课笔记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何为(过程)自动化和自动化技术、自动化仪表的简要发展过程 2、掌握如何来构筑一个控制系统 [教学重点]:自动化技术、自动化仪表的简要发展过程[教学难点]:如何来构筑一个控制系统 [教学时数]:1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 何为(过程)自动化: 从工艺的眼光来看 在工艺设备上,配备一些自动化装置,用它们来代替操作人员的(部分)直接劳动,使生产在不同程度上按照规定的要求自动地进行,也即:用自动化装置来管理设备(生产过程),使之正常运行 换一种说法 所谓自动化是使工艺参数保持在需要的值或者状态上,

或者使生产过程按照一定的程序或者步骤运行,保证生产过程运行在最佳状态 所谓“自动控制”是指应用自动化仪器仪表或自动控制装置代替人自动地对仪器设备或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使之有目的地修正被控对象的动力学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状态或满足预期的性能要求。 为什么要实现自动控制? 原因一:代替人的劳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原因二:炼油、化工、冶金、电力、生物、制药等工业过程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向大型化、复杂化方向发展,各种类型的自动控制技术已经成了现代工业生产实现安全、高效、优质、低耗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1.2 如何来构筑一个控制系统?

1.3自动化技术的简要发展过程 1、控制理论的简要发展过程 自动控制的本质:是指应用自动化仪器仪表、自动控制装置代替人,自动地对仪器设备或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使之有目的地修正被控对象的动力学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状态或满足预期的性能要求 进 料出 料 H 玻璃管液位计 i q h 0q 测量 仪表 设定值 控制器

控制理论各历史阶段发展的特点

控制理论各历史阶段发展的特点 经典控制理论在20世纪30到40年代,奈奎斯特、伯德、维纳等人的著作为自动控制理论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次大战以后,又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在总结了以往的实践和关于反馈理论、频率响应理论并加以发展的基... 经典控制理论(20世纪40-50年代) 在20世纪30到40年代,奈奎斯特、伯德、维纳等人的著作为自动控制理论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次大战以后,又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在总结了以往的实践和关于反馈理论、频率响应理论并加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频率法理论。1948年又提出了根轨迹法。至此,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基本完成。这种建立在频率法和根轨迹法基础上的理论,通常被称为经典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以拉氏变换为数学工具,以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变换到复数域中,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并以此作为基础在频率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确定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通常是采用反馈控制,构成所谓闭环控制系统。经典控制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突出的是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时变系统、多变量系统,也难以揭示系统更为深刻的特性。当把这种理论推广到更为复杂的系统时,经典控制理论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是因为它的以下几个特点所决定。 1.经典控制理论只限于研究线性定常系统,即使对最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是无法处理的;出描述方式,这就从本质上忽略了系统结构的内在特性,也不能处理输入和输出皆大于1的系统。实际上,大多数工程对象都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尽管人们做了很多尝试,但是,用经典控制理论设计这类系统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2.经典控制理论采用试探法设计系统。即根据经验选用合适的、简单的、工程上易于实现的控制器,然后对系统进行分析,直至找到满意的结果为止。虽然这种设计方法具有实用等很多优点,但是,在推理上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效果也不是最佳的,人们自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对一个特定的应用课题,能否找到最佳的设计。综上所述,经典控制理论的最主要的特点是:线性定常对象,单输入单输出,完成镇定任务。即便对这些极简单的对象、对象描述及控制任务,理论上也尚不完整,从而促使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对经典理的精确化、数学化及理论化。 现代控制理论(20世纪60-70年代) 现代控制理论中首先得到透彻研究的是多输入多输出线性系统,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刻划控制系统本质的基本理论的建立,如可控性、可观性、实现理论、典范型、分解理论等,使控制由一类工程设计方法提高为一门新的科学。同时为满足从理论到应用,在高水平上解决很多实际中所提出控制问题的需要,促使非线性系统、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辩识与估计理论、卡尔曼滤波、鲁棒控制等发展为成果丰富的独立学科分支。 在50年代蓬勃兴起的航空航天技术的推动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支持下,控制理论在1960年前后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此期间,贝而曼提出寻求最优控制的动态规划法。庞特里亚金证明了极大值原理,使得最优控制理论特得到极大的发展。卡而曼系统地把状态空间法引入到系统与控制理论中来,并提出了能控性、能观测性的概念和新的滤波理论。这些就构成了后来被称为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起点和基础。 现代控制理论以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为主要的数学工具,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法本质上是一种时域的方法,它不仅描述了系统的外部特性,而且描述和揭示了系统的内部状态和性能。它分析和综合的目标是在揭示系统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在一定意义下的最优化。它的构成带有更高的仿生特点,即不限于单纯的闭环,

东北大学现代控制理论试题及答案

2008 现代控制理论试题B 卷及答案 一、1 系统[]210,01021x x u y x ????=+=????-???? &能控的状态变量个数是cvcvx ,能观测的状态变量个数是。(4分) 2试从高阶微分方程385y y y u ++=&&&&&求得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4分) 解: 1. 能控的状态变量个数是2,能观测的状态变量个数是1。状态变量个数是2。…..(4分) 2. 解:选取状态变量1 x y =,2x y =&,3x y =&&,可得 …..….…….(1分) 12 23 3131 835x x x x x x x u y x ===--+=&&& …..….…….(1分) 写成 010*********x x u ???? ????=+????????--???? & …..….…….(1分) []100y x = …..….…….(1分) 二、1给出线性定常系统(1)()(), ()()x k Ax k Bu k y k Cx k +=+=能控的定义。 (3分) 2已知系统[]210 020,011003x x y x ????==?? ??-?? &,判定该系统是否完全能观?(5分) 解: 1.答:若存在控制向量序列(),(1),,(1)u k u k u k N ++-L ,时系统从第k 步的状态()x k 开始,在第N 步达到零状态,即()0x N =,其中N 是大于0的有限数,那么就称此系统在第k 步上是能控的。若对每一个k ,系统的所有状态都是能控的,就称系统是状态完全能控的,简称能控。…..….…….(3分) 2. [][]320300020012 110-=???? ??????-=CA ………..……….(1分)

自动控制理论第四版夏德钤翁贻方第一章笔记

第一章引论 自动控制,就是采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自动地按照给定的规律运行,使被控对象的一个或数个物理量能够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按照给定的规律变化 一、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自动控制系统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1.开环控制 (1)开环控制的框图 (2)开环控制的特点 在控制器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正向控制作用而没有反向控制作用,即系统的输出量对控制量没有影响。 2.闭环控制 (1)闭环控制的框图 (2)闭环控制的特点

在控制器与被控对象之间,不仅存在着正向作用,而且存在着反馈作用,即系统的输出量对控制量有直接影响。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自动控理系统的类型有如下分类: 1.随动系统与自动调整系统 (1)随动系统:输入量总在频繁地或缓慢的变化,要求系统的输出量能够以一定的准确度跟随输入量而变化。 (2)自动调整系统:输入保持为常量,或整定后相对保持常量,而系统的任务式尽量排除扰动的影响,以一定的准确度将输出量保持在希望的数值上。 2.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1)线性系统:组成系统的元器件的特性均为线性(或基本为线性),能用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其输入与输出关系的系统。 (2)非线性系统:组成系统的元器件中,只要有一个元器件的特性不能用线性方程描述,该系统即为非线性系统。 3.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 (1)连续系统:各部分的输入和输出信号都是连续函数的模拟量。(2)离散系统:某一处或数处的信号以脉冲或数码的形式传递的系统。 4.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1)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其输入量和输出量各为一个,系统结构

较为简单。 (2)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其输入量和输出量多于一个,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回路多。 5.确定系统与不确定系统 (1)确定系统: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是确定的、已知的,系统的输入信号(包括参考输入及扰动)也是确定的,可用解析式或图表确切表示。 (2)不确定系统:当系统本身或作用于该系统的输入信号不确定时,该系统称为不确定系统。 6.集中参数系统和分布参数系统 (1)集中参数系统:能用常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称为集中参数系统。 (2)分布参数系统:不能用常微分方程,而需用偏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称为分布参数系统。 三、自动控制理论概要 1.自动控制理论概要 (1)稳定性:自动控制理论应给出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并应指出稳定性与系统的结构(或称控制规律)及参量间的关系。 (2)稳态响应:自动控制理论应给出计算系统稳态响应的方法,并且指出系统控制规律及参量与稳态响应间的关系。 (3)暂态响应:自动控制理论研究系统的控制规律及参量与暂态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内容、研究方法和应用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差异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内容、研究方法和应用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差异 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描述来进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时间域方法。现代控制理论比经典控制理论所能处理的控制问题要广泛得多,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现代控制理论还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能性。现代控制理论的名称是在1960年以后开始出现的,用以区别当时已经相当成熟并在后来被称为经典控制理论的那些方法。现代控制理论已在航空航天技术、军事技术、通信系统、生产过程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某些概念和方法,还被应用于人口控制、交通管理、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等的研究中。 现代控制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迅速兴起的空间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空间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新的控制原理,以解决诸如把宇宙火箭和人造卫星用最少燃料或最短时间准确地发射到预定轨道一类的控制问题。这类控制问题十分复杂,采用经典控制理论难以解决。1958年,苏联科学家Л.С.庞特里亚金提出了名为极大值原理的综合控制系统的新方法。在这之前,美国学者R.贝尔曼于1954年创立了动态规划,并在1956年应用于控制过程。他们的研究成果解决了空间技术中出现的复杂控制问题,并开拓了控制理论中最优控制理论这一新的领域。1960~1961年,美国学者R.E.卡尔曼和R.S.布什建立了卡尔曼-布什滤波理论,因而有可能有效地考虑控制问题中所存在的随机噪声的影响,把控制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大,包括了更为复杂的控制问题。几乎在同一时期内,贝尔曼、卡尔曼等人把状态空间法系统地引入控制理论中。状态空间法对揭示和认识控制系统的许多重要特性具有关键的作用。其中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尤为重要,成为控制理论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到60年代初,一套以状态空间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卡尔曼-布什滤波为基础的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新的原理和方法已经确立,这标志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 现代控制理论所包含的学科内容十分广泛,主要的方面有: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随机控制理论和适应控制理论。 线性系统理论它是现代控制理论中最为基本和比较成熟的一个分支,着重于研究线性系统中状态的控制和观测问题,其基本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状态空间法。按所采用的数学工具,线性系统理论通常分成为三个学派:基于几何概念和方法的几何理论,代表人物是W.M.旺纳姆;基于抽象代数方法的代数理论,代表人物是R.E.卡尔曼;基于复变量方法的频域理论,代表人物是H.H.罗森布罗克。 非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理论尚不完善。研究领域主要还限于系统的运动稳定性、双线性系统的控制和观测问题、非线性反馈问题等。更一般的非线性系统理论还有待建立。从70年代中期以来,由微分几何理论得出的某些方法对分析某些类型的非线性系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最优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是设计最优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受控系统在指定性能指标实现最优时的控制规律及其综合方法。在最优控制理论中,用于综合最优控制系统的主要

现代控制理论试题及答案 研究生现代控制工程试卷

现代控制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10分)考虑如图的质量弹簧系统。其中,m 为运动物体的质量,k 为弹簧的弹性系数,h 为阻尼器的阻尼系数,f 为系统所受外力。取物体位移为状态变量x 1,速度为状态变量x 2,并取位移为系统输出y ,外力为系统输入u ,试建立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解 f ma =……………………………….……1分 令位移变量为x 1,速度变量为x 2,外力为输入u ,有 122u kx kx mx --=&………………………………2分 于是有 12x x =&………………………………..……………1分 2121 k h x x x u m m m =- -+&……….….……………….2分 再令位移为系统的输出y ,有 1y x =…………………………….……….1分 写成状态空间表达式,即矩阵形式,有 11 220101x x u k h x x m m m ???? ????????=+???? ????--?? ?????? &&………..……………..2分 []1210x y x ?? =???? ……………………..……….……….2分 二、(8分)矩阵A 是22?的常数矩阵,关于系统的状态方程式=&x Ax ,有 1(0)1??=??-??x 时,22t t e e --??=??-??x ;2(0)1?? =??-??x 时,2t t e e --??=??-?? x 。 试确定状态转移矩阵(,0)t Φ和矩阵A 。 解 因为系统的零输入响应是 ()(,0)(0)t t =x x Φ……………..……….……….2分 所以

221(,0)1t t e t e --????=????--???? Φ,22(,0)1t t e t e --???? =????--????Φ 将它们综合起来,得 22122(,0)11t t t t e e t e e ----???? =????---?? ??Φ……………….……….2分 1 22222222122(,0)11122112222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e e t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 =????----?? ??--????=????--??????--=??--?? Φ …………….……….2分 而状态转移矩阵的性质可知,状态转移矩阵0(,)t t Φ满足微分方程 ()()00,,d t t t t dt =A ΦΦ 和初始条件 ()00,t t =I Φ 因此代入初始时间00t =可得矩阵A 为: 01000 22220 (,)(,) 222424t t t t t t t t t t t d t t t t dt e e e e e e e e -==--------=?? =??????-+-+=??-+-+??A ΦΦ…………….……….1分 0213?? =?? --?? …………………………………….……….1分 三、(10分)(1)设系统为 ()()()011, (0)011a t t u t x b -?????? =+=?????? -?????? &x x 试求出在输入为(0)u t t =≥时系统的状态响应(7分)。 (2)已知系统[]011, 11341u y ???? =+=-?? ??-???? &x x x ,写出其对偶系统(3分)。 解 (1)

系统辨识大作业加学习心得

论文 系统辨识 姿态角控制 1.系统辨识概述 辨识、状态估计和控制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三个相互渗透的领域。辨识和状态估计离不开控制理论的支持,控制理论的应用又几乎不能没有辨识和状态估计技术。随着控制过程复杂性的提高,控制理论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其实际应用不能脱离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是不知道的,或者在正常运行期间模型的参数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利用控制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需要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系统辨识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形成的,他是现代控制理论中一个很活跃的分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已经投入相当多的人力去观察、研究有关的系统辨识问题。 系统辨识是建模的一种方法,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应着不同的数学模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同学科的发展过程就是建立他的数学模型的过程。辨识问题可以归结为用一个模型来表示可观系统(或将要改造的系统)本质特征的一种演算,并用这个模型吧对客观系统的理解表示成有用的形式。当然可以刻有另外的描述,辨识有三个要素:

数据,模型类和准则。辨识就是按照一个准则在一组模型类中选择一个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总而言之,辨识的实质就是从一组模型类中选择一个模型,按照某种准则,使之能最好地拟合所关心的实际过程的静态或动态特性。 通过辨识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是估计表征系统行为的重要参数,建立一个能模仿真实系统行为的模型,用当前可测量的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预测系统输出的未来演变,以及设计控制器。对系统进行分析的主要问题是根据输入时间函数和系统的特性来确定输出信号。对系统进行控制的主要问题是根据系统的特性设计控制输入,使输出满足预先规定的要求。而系统辨识所研究的问题恰好是这些问题的逆问题。通常,预先给定一个模型类{}M(即给定一类已知结构的模型),一类输入信号u和等价准则(,)JLyyM(一般情况下,J是误差函数,是过程输出y和模型输出yM的一个泛函);然后选择是误差函数J达到最小的模型,作为辨识所要求的结果。系统辨识包括两个方面:结构辨识和参数估计。在实际的辨识过程中,随着使用的方法不同,结构辨识和参数估计这两个方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可以交织在一起进行的 一、控制对象 本文采用了控制不同电机转速组合的方法,对四轴旋翼蝶形飞行器进行姿态控制,使四旋翼蝶形飞行器在不同姿态下飞行时具有较好的性能。为了实现四轴旋翼蝶形飞行器的飞行控制,对飞行的控制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并给出了设计流程。同时利用matlab对四轴旋翼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及趋势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及趋势 王民雄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自动化1班学号:222009322072054 摘要:本文讨论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描述了不同种控制理论的具体内容。通过掌握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系统理论知识理论框架,进而加深对“自动控制理论”认知以及发展趋势的大致了解。 关键字: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趋势 1 导言 自动控制经过数十年世界范围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了现代工农业的巨大发展。这些年,自动控制理论在各领域都有着极广泛的应用。本文旨在对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趋势进行纲领性分析和探讨,加深对自动控制理论的了解与进一步认识。 2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根据控制理论的理论基础及所能解决的问题的难易程度,我们把控制理论大体的分为了三个不同的阶段。这种阶段性的发展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经典控制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前) 经典控制理论,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在频率域对单输入---单输入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的理论。 1、控制系统的特点 是以输入输出特性(主要是传递函数)为系统数学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这些图解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性能和设计控制装置。 2、研究对象 是单输入、单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线性定常系统。 3、控制思路 基于频率域内传递函数的“反馈”和“前馈”控制思想,运用频率特性分析法、

根轨迹分析法、描述函数法、相平面法、波波夫法,解决稳定性问题。 4、理论简介 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研究系统运动的稳定性、时间域和频率域中系统的运动特性(见过渡过程、频率响应)、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校正方法(见控制系统校正方法)。经典控制理论包括线性控制理论、采样控制理论、非线性控制理论(见非线性系统理论)三个部分。早期,这种控制理论常被称为自动调节原理,随着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和以最优控制理论为特征的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在1960年前后),开始广为使用现在的名称。 5、发展过程 1. 萌芽阶段:早在古代,劳动人民就凭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反馈概念的直观认识,发明了许多闪烁控制理论智慧火花的杰作。如我国北宋时代(公元1086~1089年)苏颂和韩公廉利用天衡装置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就是一个按负反馈原理构成的闭环非线性自动控制系统。 2. 起步阶段:随着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的发展,到十七、十八世纪,自动控制 技术逐渐应用到现代工业中。1681年法国物理学家、发明家巴本(D. Papin)发明了用做安全调节装置的锅炉压力调节器;1765年俄国人普尔佐诺夫(I. Polzunov) 发明了蒸汽锅炉水位调节器等; 1788年,英国人瓦特(J. Watt)在他发明的蒸汽机上使用了离心调速器,解决了蒸汽机的速度控制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控制技术的重视。 3.发展阶段: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奈奎斯特(H. Nyquist)提出了频域内研究系统 的频率响应法,建立了以频率特性为基础的稳定性判据,为具有高质量的动态品质和静态准确度的军用控制系统提供了所需的分析工具。随后,伯德(H.W. Bode)和尼科尔斯(N.B. Nichols)在1930年代末和1940年代初进一步将频率响应法加以发展,形成了经典控制理论的频域分析法。 4. 标志阶段:以传递函数作为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以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和 频域分析法为主要分析设计工具,构成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框架。到20世纪50年代,经典控制理论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指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报告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总结 学习心得 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现代控制论,是人类对控制技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现代控制论是用状态空间方法表示,概念抽象,不易掌握。对于《现代控制理论》这门课程,在刚拿到课本的时候,没上张老师的课之前,咋一看,会认为开课的内容会是上学期学的控制理论基础的累赘或者简单的重复,更甚至我还以为是线性代数的复现呢!根本没有和现代控制论联系到一起。但后面随着老师讲课的风格的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发现和自己想象的恰恰相反,张老师以她特有的讲课风格,精心准备的ppt 课件,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控制理论发展过程,以及该掌握内容的方方面面,个人觉得,我们不仅掌握了现代控制理论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掌握这门知识的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以后学习其他知识及在工作上的需要大有裨益,总之学习了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 由于我们学习这门课的课时不是很多,并结合我们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所要掌握的课程深入程度,张老师根据我们教学安排需要,我们这学期学习的内容主要有:1.绪论;2.控制系统的状态表达式;3.控制系统状态表达式的解;4.线性系统的能空性和能观性;5.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而状态变量和状态空间表达式、状态转移矩阵、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性以及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是本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当然学习的内容还包括老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及对该学科的研究的一些深入见解。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伴随着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出现了横向科学。作为跨接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具有横向科学特点的现代控制理论已成为我国理工科大学高年级的必修课。 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 经典控制理论以拉氏变换为数学工具,以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变换到复数域中,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并以此作为基础在频率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确定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通常是采用反馈控制,构成所谓闭环控制系统。经典控制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突出的是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时变系统、多变量系统,也难以揭示系统更为深刻的特性。当把这种理论推广到更为复杂的系统时,经典控制理论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是因为它的以下几个特点所决定。 1.经典控制理论只限于研究线性定常系统,即使对最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是无法处理的;这就从本质上忽略了系统结构的内在特性,也不能处理输入和输出皆大于1的系统。实际上,大多数工程对象都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尽管人们做了很多尝试,但是,用经典控制理论设计这类系统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2.经典控制理论采用试探法设计系统。即根据经验选用合适的、简单的、工程上易于实现的控制器,然后对系统进行分析,直至找到满意的结果为止。虽然这种设计方法具有实用等很多完整,从而促使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对经典理论的精确化、数学化及理论化。优点,但是,在推理上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效果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