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教本质谈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从宗教本质谈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从宗教本质谈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从宗教本质谈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众所周知,宗教是社会长期存在于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深深扎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中。随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又反作用于社会,成为社会诸多控制因素中的一种。

近些年来,随着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兴起,宗教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把宗教放在整个社会中区考察,可以发现,它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些人甚至认为宗教的一些功能是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不可替代的。

在我国,各种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流传和发展的岁月中,宗教同各民族的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化、艺术、伦理、心理以至风尚习俗交织在一起,对我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藏传佛教为例,它对藏族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促进群体整合,影响当地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其意志力,凝聚力,甚至主导了一定地域的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生活和思想道德,构筑起具有向心力的民族文化心理。

当然,这种信奉本身并不是科学的,所以,宗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如今宗教在我国仍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需要宗教的支持,它有利于发展国际交往和抵制国外敌对势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就是正确对待群众的问题,其意义至关重要。

同样的,宗教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远影响。

例如美国,一个以基督教新教思想立国的移民国家。宗教在维系美国社会的道德秩序、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救济帮助贫困民众、稳定社会结构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宗教教派众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并在很大程度上与世俗文化相结合。宗教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共同为美国事业服务.

美国历史上,统治者常常利用宗教推行政治扩张,使本民族神圣化,使宗教为本民族或本国的一切利益服务,这,就使宗教变得不纯粹,甚至消极起来了。但同样,基督教在其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同样留下了众多不朽的艺术作品。宗教对建筑、雕塑和绘画产生深远影响。丰富了很多作品的艺术价值。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都是欧洲建筑杰出代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更是将欧洲绘画艺术推至顶峰。

宗教的本质,其实是给人在精神上的一种"终极关怀",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依法成立,依法进行管理的社会组织。

所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宗教的作用共有以下四点:

1.宗教有慰藉群众心灵、稳定情绪的作用,当一场全民性的恐慌来袭时,宗教,可是是人们心中的港湾,成为暂时性的心灵盾牌。

2.宗教有促进社会道德的作用

在教徒们的心中,有着神,佛,或者上帝的纯粹的崇敬,因而产生了敬畏感,于是,宗教便有了约束力,引导人们做善事,反思自己

的过错。

3.宗教有增进国际交往、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人民借由相同的信仰走到了一起,相互交流。

4.宗教有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和调适民族关系的作用。相同的信仰可以帮助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发展,并减少不同民族间的矛盾。

综上所述,宗教文化伴随人类文化而生存,自有其生存的价值。信徒们虔诚的信奉着他们的主神,把自己的思想寄托于宗教,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主神,在虚无中得到解脱,然后怀着感恩的心去完成他们一天的活动。没有信仰是最可怕的,而宗教帮助许多人重拾了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勇气。我们应当发挥宗教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正确运用宗教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我们可以利用宗教文化对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进一步探索,可以借由宗教提高人类认识和修养水平,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学习领悟宗教经典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总结,一些人的心灵会得到洗涤和升华,对事物发展的现象和本质的认识会更深刻。这样,人类与自然将更加和谐,社会将更加美好。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不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而且也是一种普通而持久的文化现象。它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 展而发展, 其思想体系与社会各种思想相互交织, 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文化模式, 宗教不仅在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一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文化的 发展也会注入特定的内容。人类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在不同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间的作用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历史发展的标志。据考古学发现, 最初人类的宗教是与人类的文化同时形成的。在原始社会和古代神权制社会中, 整个社会的政治机构和文化形式是与 宗教融为一体的。那时, 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有机的统一, 人们几乎可以把宗教与文化等同看待。在原始社会,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被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所主宰, 因此, 当时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宗 教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宗教文化”逐渐演化出多种文化形式, 从而导致了宗教与文化的表面分离, 形成“宗教”与“世俗”两大领域。但宗教与文化最原始的联系至今仍然直接或间接地保留下来。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表 面看, 宗教观念往往是通过文化形式来表达的, 如宗教本身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道德规范、律例守则文 艺形式等, 与社会的其他文化领域形成某种区别。但从整体看, 宗教从本质上讲却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不同的宗教只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体现了迥异的文化传统。宗教在本质上讲 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象征性、神话性和寓意性的表达, 它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内容。可见, 文化是本质性的, 宗教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宗教依赖于文化, 有其具体的文化前提。由于人类文化的丰富性才决定了 世界宗教的多样性, 同样也是由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才形成了各种宗教的接触和融合。因此, 我们应该通 过宗教现象看其文化本质, 而不是相反。第二, 人类宗教的发展是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交织、连接在一起的。宗教不可能离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因为宗教本来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保留着丰富的人 类思想文化内容。宗教又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形态的文化, 与哲学、道德、法律、科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互相包容, 互相渗透。 宗教之所以会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影响和作用, 是由于: 1.宗教和文化的产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内 在机制。人与其他动物不同, 人的需要不单纯是生理需要, 而且包括心理需要。现实生活中, 人在追求满 足生存需要、心理需要的过程中,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难免会产生种种不如意, 由此导致恐怖情绪、依 赖情绪、崇拜情绪、祈求情绪, 从而形成宗教情绪、宗教心理、宗教意识。这就是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 2.宗教结构的包容性决定了宗教对文化渗透、影响的广泛性。宗教包括教主、教义、教徒及教会组织、教规、教法等复杂内容。由宗教各种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向辐射性, 必将情况不同地涉及到哲学、道德、 艺术、文学、语言、法律、教育、科技、民俗等, 进而影响到政治和经济。3.宗教的内容决定了对文化影 响的双重性。宗教不但可以与世俗文化形成互补关系, 而且对文化史的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影响。 二、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宗教作为历史较为久远、分布较为普遍、影响较为深广的人类精神文化现象之一与人类世界是紧密相 联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 从伦理道德到律例习俗, 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 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还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都同宗教 有着起初是浑然一体, 尔后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了便于探讨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我们先剖 析一下宗教的文化结构。 首先, 从作为宗教世界观的有神论来分析。人类处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交合点中。社会会给 人类带来幸福, 大自然会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资, 与此同时, 大自然也会给人类造成意想不到的灾 难。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 社会还会使人受压抑, 人际关系出现摩擦、冲突。如何调节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矛盾, 探索完美的人生,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狭隘, 人类只能借助于想像力或一种超自然、超现实的思维解释人生、解释世界。这种有神论的观念构成了宗教

浅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浅谈积极引导宗教与 社会主义相适应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要鼓励和支持宗教界继续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在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内涵) 综观我国和世界的宗教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宗教都要适应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才能存在和延续,十六世纪基督教发生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就是一个例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宗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和活动的,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存在的客观要求,更是由于我国宗教的政治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及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将长期存在这一现实所决定的。(为什么) 在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广大信教群众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宪法和法律、政策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宗教教义、教规和道德中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开展国际友好往来、促进世界和平等。 各宗教在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神学思想建设上,提出了一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观点,如佛教提出的“人间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的“齐同慈爱、济世度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天主教、基督教的“荣神益人”等。这些合乎时代精神的神学思想,极大地激励着我国信教群众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与建立人间天堂的伟大事业。党和政府以及整个社会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全体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可靠保证。(表现)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巩固反帝爱国运动和宗教制度民主改革的成果,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使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要求他们高举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旗帜,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起,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二是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挥宗教中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服务。要鼓励宗教界多做善行善举,在国家的引导和管理下,宗教组织从事一些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公益、慈善活动,帮助信教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追求和创造现世的幸福生活,使广大信教群众把主要精力用于经济建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也为自身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努力。 三是鼓励和支持宗教界人士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的阐释,使宗教在深层次上与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公开课教学实录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公开课教学实录 师生互致问候,清点人数,准备上课。 (引入新课) 开场白:我们注意到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比如,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巴以争端等等。产生这些热点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地区发展不均衡、民族矛盾尖锐、美国的霸权主义等等,但其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宗教信仰冲突所带来的,比如,巴以争端之所以常常得不到解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耶路撒冷城的归属(显示幻灯:耶路撒冷城和圣殿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现在画面上出现的就是耶路撒冷。这个城市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共同圣地,信仰基督教的以色列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都宣称这里是他们的首都,而一个城市又不可能成为两个国家的首都,双方各不相让,所以巴以冲突迟迟得不到解决。因此,正确的认识宗教、学习宗教知识,不仅能够培养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且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进入新课) (板书主标题)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老师)宗教是一个古老的社会现象,它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在我们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都有很多体现,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印象中,你接触过那些宗教的具体事例呢? (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思考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启发同学:比如说,你在初中学习中,教材中有反映宗教的内容吗?你周围有信教的人吗?你听说过宗教的故事吗?在你看过的影视剧里有宗教的形象吗?等等。然后,让学生举手发言。) (学生一)老师,《西游记》里“唐僧”西天取经,我记得唐僧好像是个唐朝的和尚,这应该是宗教吧?! (老师)说得很好,别的同学还有别的事例吗? (学生二)我们家附近有一个礼拜堂,每到周六周日,都有很多人到哪里去作祷告,这也应该是属于宗教吧。 (老师)你家住在哪里? (学生二)在五一路,少年宫附近。 (老师)对,那里确实有一个礼拜堂,这应该算是宗教。 (学生三)老师,我在电视上看到有很多人信仰法轮功,而且信得还很痴迷,法轮功也是宗教吧? (老师)XXX同学的思维很活跃,很注意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这很好。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法轮功不是宗教,而是邪教,对人类是会有严重危害的。但法轮功的一些外在表现却和宗教很像,很具有迷惑性,至于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梁子毓英语学院英语137班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又是发达国家中最具宗教色彩的国家,可以说美国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从美国建国伊始至今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种影响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道德方面,在政体的确立、民主制度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同样深远的作用。如今,宗教在美国的影响力有增无减,信仰上帝的人越来越多了,宗教在美国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宗教对美国发展的影响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征,可以使我们对宗教在美国社会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宗教美国社会影响 引言 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宗教性。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移民带来了他们自己的宗教,使美国成为多宗教的国家。各种不同的宗教必然会对美国的社会产生影响,同样也融入了美国的文化。在众多宗教中,影响最大的是新教众多教派中的清教,清教在发展过程中,其影响超越了宗教领域,渐渐渗透到了美国宗教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使美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有明显的清教主义特征。清教主义因而成为美国文化和社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美国的文明都刻有明显的清教主义印记,清教主义文化也造就了独特的美利坚精神与文化。 一、基督教新教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美国虽然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却从一个英属殖民地逐渐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民选总统,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这些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都与基督新教及其伦理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 早期殖民北美的新教1徒的新教信仰,构成了北美早期社会思想风潮的主调,也构成了以后美利坚的民族精神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是因为早期移民北美的多数人都是新教教徒的缘故。由逃亡的清教徒们建立的美洲殖民地,在宗教上,一直与英国本土的宗教处于对立状态。美洲大陆的宗教主流为清教徒,英国的国教则为天主教与新教的混合体圣公会安力甘宗,安力甘宗作为英国国教一直是清教徒改革的对象。在美国独立战争及18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本土和美洲殖民地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伟大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在美国是新教教义的普及和强化运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新教教义在新大陆被强化的运动,这场运动最后导致了新教的进一步振兴,从而在思想上与英国国教彻底脱离了关系。宗教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北美殖民地人群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了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离心力,为独立战争做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准备。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本土上的宗教对立,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美国近代发展奠定基础的南北战争,实际上也有着深刻的宗教原因——美国清教对南方奴隶制的憎恶而引起的南北方对立。废奴主义一直是基督教教义的传统。在新教中这被理解为上帝爱世上的每一个人。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人权思想的源头。既然上帝爱每一个人,个 1新教:新教(Protestantism)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的一系列新教派的统称,主流教派有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

社会与宗教论文

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着广而深刻的影响。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及对社会的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一种纵横的探讨。宗教绝不会固定不变,而总是会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来不断的改变自身、发展自身、更新自身。所以,宗教与社会的相遇,始终是两个变动之中的主体的相遇。我们虽然能看到他有一个传统的延续,但是不能以过去的模式认知或界定他今天的发展。而应以一种辩证、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宗教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文明,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这回带来了显著地影响,本文带你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方面 宗教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宗教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影响。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许多常用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别的表现力。宗教影响宗教的建筑形式、朝向和稠密程度及分布状况。在那些与生态关系联系紧密的原始宗教中,宗教建筑的分布不广泛,其地位也不突出。民族体系中的宗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宏伟壮观。如伊拉克战争,在阿拉伯人的乡镇,精美华丽、宏伟壮观的清真寺比比皆是,即使在僻远的小村落里穆斯林们也要建造清真寺以便祈福、奉献。 宗教与文化景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宗教影响着不同区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在不同宗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景观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气氛也使得宗教更加有吸引力、神秘感,从而促进了宗教的发展。 为了促进宗教发展,宗教势力竭尽全力把精湛的艺术技巧运用到神圣的事业上,使神圣的灵光增添艺术的光辉。雕塑、绘画为神灵塑造庄严慈祥的形象,为教徒提供了顶礼膜拜的对象。音乐、舞蹈和诗歌为神灵注入热爱、关怀和拯救人类的灵性和性感,这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景观是通过形象、声乐、诗歌、造型等感性的情感形式,来强化人们宗教心理和宗教感情,吸引更多的信徒,促进宗教的发展。 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的艺术也有深刻的影响。在历史上,巫术的出现比原始宗教早的多。早期的巫术就是包含了原始艺术、原始科学在内的一种准宗教现象。例如:一些原始部落在出发之前,全氏族和狩猎队伍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集体跳着模仿动物的舞蹈,模仿动物的叫声,用这种形式来祭祀丰收,这就是舞蹈和

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当今世界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如贫富悬殊、道德堕落、信仰缺失、局部战争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宗教的功能和作用,倾听宗教界得声音。那么接下来我要论述一下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从其产生直至消亡,需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曲折的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宗教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何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概念是什么。宗教的社会功能侧重指宗教自身所具有的作用于社会的能力。而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指宗教以其自身的功能对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宗教的社会功能是多样的,其源于宗教的复杂性以及其与社会各方面联系的广泛性。其功能有1、宗教的世界观功能:宗教是人们认识宇宙、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种意识形式,从而采取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因而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在生产力还没发展,制度还不够完善,科学文化还没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能正确地解释和改变自然和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其需要到宗教里去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调试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借以寻找精神上的庇护和寄托。故有世界观的功能。2、宗教的社会组织功能: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包括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如基督教、佛教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种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定的组织体系、教条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的信教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如救灾赈灾、希望工程等等。3、宗教的协调稳定功能:其是指宗教力图协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是在人们不能够完全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简单的说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时,人们感到恐慌和绝望时,通过宗教的崇拜和礼拜仪式所表现出的脱离俗世的超然心理,为人们提供一种特殊的安全感和稳固的一致性。4、宗教的道德规范功能:宗教道德规范,对信教群众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心理自我制约作用。它不仅有它自身所提倡的道德,而且强调道德修养、持戒,并有维护道德尊严的一套信条。5、宗教的历史文化功能:历史上,每个阶段都会需要宗教来缓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故历史发展过程中总伴有宗教的身影,同时宗教对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都有一定的影响。形成了内容不同的宗教文化。 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不同。就以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宗教的社会作用为例。宗教的社会作用:1、联系、教育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通过宗教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广大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界上层人士建立广泛的联系,增进了解,沟通感情,促进合作,加强团结,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巩固和发展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挥积极的作用。2、促进社会道德的作用:宗教中包含了许多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对人类发展、社会存在、人际关系都极有价值的普遍的道德准则。如不杀人、不偷盗、不淫邪等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可以成为调整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成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补充。 3、增进国际交往、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通过宗教界的国际友好交往,可以与国外宗教人士和宗教徒开展联系,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可宣传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独特的作用。此外,通过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徒的联系,在爱国的基础上,为促进祖国统一,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4、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和调适民族关系的作用:宗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和民族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各民族的信教情况各不相同。宗教对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道德、艺术乃至政治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宗教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故宗教有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发展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辽东学院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宗教文化的概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一)宗教文化的传入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089102班杨春苗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自两者产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处在争论之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会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相互阻碍的,还是同处一个母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区分孰对孰错。 一、宗教与科学的界定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礼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 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集中表现为负面地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去“宗教化”式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社会体制上压缩宗教的生存空间。“冲突论”在国内外至今还有很大影响。 另一种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概括是“互补说”,主要以西方宗教背景的科学家群体为代表。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分属不同的范畴,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方面。比如爱因斯坦就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知识和理性力量,宗教为人类提供仁爱和精神力量。宗教与科学,一者重在解决人的精神难题,一者侧重于服务物质文明建设,是两股影响人类的最强大力量(怀特海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科学知识的幼芽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古代文明已包含有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和内容。但是,应该说当时的科学知识尚处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国家与宗教)【圣才出品】

第九章国家与宗教 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宗教的本质及其与国家的关系 1.宗教的起源与本质 (1)宗教的起源 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的条件: ①自然根源:原始社会中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它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 ②社会根源:阶级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它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的“另一个世界”的向往。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支配能力的不断提高,宗教产生和赖以存在的自然因素会不断减少。随着剥削制度被消灭,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也会逐渐消失。但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已内化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日常交往关系的形式。所以,即便最初产生宗教的条件消失了,宗教本身也不会很快消失,它的消亡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2)宗教的本质 ①从认识论上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不真实的反映。 ②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一方面,对彼岸世界的虚构行为本身既是一种自我安慰,又是一种抗议。另一方面,宗教的安慰是空幻的,宗教的抗议是消极的。 (3)当今世界的主要宗教

信仰各种宗教的总人数约占人口总数的80%。由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教徒遍布世界各地,因而被公认为世界性宗教。 2.宗教的政治作用 (1)宗教与阶级统治 ①宗教对阶级社会政治统治的积极作用 a.在阶级社会中,有些宗教教义被转化为政治意识形态,从而直接为等级制度作论证,从客观上维护了阶级的政治统治。 b.即便是持平等主义教义的宗教对等级压迫也会采取容忍和迎合的态度。 c.宗教还以其他方式强化阶级社会的政治分层。 ②宗教对阶级社会政治统治的消极作用 宗教并不总是在维护着阶级统治,有时它也会成为底层民众进行政治反抗的手段。宗教教义会成为人民反抗的宣传工具,宗教组织也会成为革命的组织形式。 (2)宗教与社会治理 ①宗教对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 宗教可以对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减轻了世俗国家的政治“结构在运转过程中的负担”。 a.诉诸人的信仰,因而比单纯的行政及法律等外在约束更能实现“自愿的服从”; b.由于信徒之间存在着一致的情感,因而由宗教组织对社会冲突进行调解将更加便利; c.宗教还可以提高社会的凝聚力,例行的宗教仪式可以增加人们之间的认同意识,从而把不同民族、地区、阶层、职业及不同政治态度、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相当紧密地团结起来;

宗教的本质及其作用

课题:宗教文化 ——宗教的本质及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 06023054 王美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⑴掌握宗教本质的内涵 ⑵掌握宗教的社会作用 ⑶知晓世界三大宗教 (二)、能力目标:⑴学会归纳宗教的本质 ⑵能够深入领会宗教的社会作用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⑵形成尊重他人宗教信仰的良好风尚 (四)、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与教师合作探究的意识,在师生互动中享受快乐教 学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处理: 这是一节政治学科的校本课,宗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这部分内容会使学生对地理和历史学科中学到过的宗教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 理解。为此,在处理时,应从宗教史出发,又不拘泥与此,联系地理学、哲学、 历史学的内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渗透一部分文学,建筑学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宗教的本质及产生的根源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 心主义世界观。 产生根源: (1)、认识根源:人对客观事物认识水低 (2)、社会根源:阶级压迫 2、宗教的社会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主要起着消极作用: (1)、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2)、宗教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3)、宗教对认识和改造自然有着阻碍作用 (4)、宗教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宗教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1)、宗教的产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下层群众的某些政治经济要 求,对社会发展产生过进步的影响。 (2)、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宗教的一些教义、教规,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在一定程 度上起着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 3、对待他人宗教信仰的态度 应该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究式、多媒体计算机 三、学生分析 心理情感准备: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和雕像、图片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言: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引用与宗教相关的图片) (二)、介绍宗教的本质等相关难点、重点内容(以提问互动方式为主,引用多媒体教学)

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

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 在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宗教情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群众性:中国有多种宗教并存,每种宗教都拥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对于大多数群众信仰某一种宗教的民族来说,随着民族人口增加,信教群众人数也将相应增加。周恩来说过:“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1亿了。”可见,在中国总人口中,尽管信仰宗教的人所占比重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具有一定的群众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就是正确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 民族性:主要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全国有16个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信仰藏语系佛教或巴利 语系佛教,有10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宗教问题往往又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时,在民族压迫制度存在的时代,宗教也曾作为这些民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旗帜和团结本民族的纽带。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这种旗帜和纽带作用,已经消失。但它的传统影响仍存在,同民族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

影响。如果宗教问题处理不妥当,就会直接影响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和边防的巩固。因此,在处理宗教问题时,要着眼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着眼于把各民族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国际性: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众多的信徒,其中有的宗教在一些国家中被奉为国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方面的对外交往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这有利于团结世界上爱好和平进步的力量,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有利于开展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国外敌对势力也会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作为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时刻要警惕的。 复杂性:宗教是由共同的信仰、宗教感情、宗教道德、宗教仪式、宗教组织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在人们之间起着一种纽带作用,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势力,同时宗教又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状况。宗教的复杂性,还在于国内仍然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必然要影响到宗教。因此,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信仰,还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 长期性: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中国社会主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哲学111班5000311012 吴小庆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广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对它从小就耳濡目染,非常熟悉。但是,如果要求人们就“宗教是什么”的问题,做出一个本质的概括论断,则显得十分困难。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在分析宗教现象之后对宗教下的定义常常也是各不相同的。 在近代宗教学中,在把握和规定宗教的本质问题上,有三种类型的宗教本质论具有代表性:一类是以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为中心;一类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为中心;另一类则是论述宗教的社会功能。下面将对这三种宗教本质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在第一种宗教本质论中,宗教以神道信仰为中心的历史事实,使宗教学者们承袭了关于宗教的传统观念,把宗教理解为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但由于逐渐积累了世界历史上各种神道宗教的事实,对他们进行比较性的研究,促使宗教学者们超出特定的宗教神道信仰,把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对象抽象化、一般化,从而使用“无线存在物”、“精神实体”、或“超世的”、“超自然的存在”等抽象的哲学概念来表述,使之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各种宗教体系。在第二种宗教本质论中,西方宗教学从人类学和历史学角度研究宗教,逐渐兴起了一种新方法,即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宗教信仰问题。宗教心理学特别强调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在宗教生活中的意义,往往把信仰者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宗教体验视为宗教最本质的东西和宗教的真正秘密所在。有些心理学者认为,正是由于信教者有了关于神或神圣物的宗教感情和宗教体验,才对他们体验到的神圣对象进行崇拜、祈祷、祭祀,从而形成各种宗教体系。后来,以这种观点来分析各种宗教现象的方式大为时兴。在第三种宗教本质论中,宗教社会学者一般把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作为宗教的基本因素。他们趋向于撇开宗教在观念上与其他社会意识区别开来的本质,专门致力于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有些学者甚至还把宗教的社会功能当成宗教的本质,并以此来规定宗教的定义。从20世纪60 年代以来,西方宗教社会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把在社会功能上近似于宗教的非宗教现象称之为“非宗教的宗教”或“世俗宗教”。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文化现象都起着维系社会秩序、决定社会伦理价值的功能。但这种

读杨庆堃先生《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有感

读杨庆堃先生《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有感 读杨庆堃先生《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有感 柏宇航 时至今日,中元节(纯属偶然),终于把杨庆堃先生的大作《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细细地读完了。与此书结缘,还是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大学同学刘欢是读宗教学的,此书为必读经典书目,导师要求他们每人一本。由于,她本校图书馆没有收藏此书(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的是2016年才出现的),故来师大找我复印,室友斌哥告知,此书确为研究宗教学或是社会学的经典,不妨多复印两本(我二人也人手一本)。拿着复印本大致看了一些,当时就被其书中第二章“家庭整合中的宗教”中细致入微的描写所折服,之所以有此感触,主要在于书中的描写和分析与我的经验高度重合(在老家,参加的葬礼也有很多次了),让我有一种“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感觉。 后来,偶然机会买的07年上海人民出版的原版,在后来,看到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便又再买了一本【书影在最后】。二书均被藏之书柜。如今,打扫书柜,见之二书,

便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口气,将之读完。心中无限满足之感不觉外溢,遂为之记。 诚如金耀基先生在序言中所言:《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可以成为现代经典的华丽的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更被著名的宗教研究大师欧大年称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是不少社会学学者研究宗教的重要参考书。在书中,杨庆堃先生直言:“本书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形式来实现的?”针对上述问题,杨先生通过解读大量的地方志、田野和文献资料(当然时间有点远,该书英文版的成书时间是1961年),深刻探讨了中国宗教的有无、中国宗教的特征及类型等问题,澄清了中国宗教的现状、形态、结构地位、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关于宗教有无的问题,或是说,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他认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一定要先修正宗教的定义。“从一个宽泛的视角看,宗教会被看成一个连续统一体,从类似于终极性、有情感特质的无神论信仰,到有终极价值、完全由超自然实体的象征和崇拜与组织模式来支撑的有神 信仰。”以此观点来看,儒学不被当做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了,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教化,它具备宗教的特质。

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作为社会实体的特殊性:不仅有其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有其特殊的经济基础,并发挥着特有的社会经济功能。这些功能不仅在宗教经济中运转,而且对世俗社会有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影响。 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礼仪、宗教政治和宗教文化等功能性作用的发挥,都要以宗教实体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宗教组织体系的构建、宗教意识的传播、宗教设施建设、宗教事务活动等都建立在经济实力基础之上。宗教实体经济力量的大小是衡量宗教实体社会势力大小的主要标志。 宗教经济是宗教活动的基础。一切宗教都会因其经济的兴旺而发展,因其经济实力的衰退而削弱,因其经济力量的丧失而消亡。宗教发展的历史本身就证实了这一点。世界三大宗教所具有的国际性社会实力与它们所具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分不开。宗教的经济基础通过宗教的经济集资和积累来实现。它以崇尚上帝和神明的神圣事业作为集资的动力标记,从而与一般社会集资方式完全不同。宗教经济的集资方式多种多样:政权机构和社会集团的资助和捐赠、教徒的布施和奉献、宗教的课税和募捐、宗教服务集资和宗教投资经营等。其中,政权机构和社会集团的经济资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甚至较强的政治性。政权机构的资助主要着眼于运用宗教的认同功能和整合功能来维持和稳定现存的社会秩序;社会集团的资助主要着眼于扩大和增强其集团的社会影响和实力。这两种资助是宗教实体最为稳定和可靠的重要经济来源。这种情况在神权制、国教制和政教合一的国家中最为突出。 宗教经济的消费功能。宗教经济的集资和积累只是宗教社会实力的静态量度标记;其动态实力通过宗教经济的消费来实现。宗教经济的消费包括:宗教机构开支、宗教事务活动开支、宗教社会服务开支。 宗教机构开支。宗教机构是宗教群体及其一切宗教活动有序化的组织系统和指挥系统。其完备性必然带来巨大的消费面,与经济消费功能的发挥有密切关系。天主教罗马教廷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完备的宗教组织系统和指挥系统,就在于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付其庞大的消费开支以组建自身。 包括宗教器物设施在内的宗教文物与具有宗教艺术的活动场所是宗教实体化的重要一环。宗教器物设施的壮观、宏伟和完备与否是宗教社会实力体现的外观标记,是扩大宗教影响所必要的宗教经济消费。这不仅是一笔十分庞大的消费性开支,而且也是固定资产的积累。宗教事务活动开支。其中包括教内管理的日常事务、宗教神职人员的修持费用、教徒的宗教活动、教外的社交活动和宗教的发展活动等。如果说,宗教机构消费和宗教器物消费使宗教机体得以组建,那么,宗教事务活动的消费是起动宗教机体的活力。 宗教社会服务开支。其中包括慈善事业的社会服务、文化教育事业的社会服务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服务。宗教的社会服务是宗教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于树立宗教的“博爱”、“慈悲”、“仁慈”的良好形象十分重要。宗教社会服务的消费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纯粹的宗教经济消费,但实际上它与其它因素相辅相成。这种消费反过来就是一种社会经济资助的反馈力量,宗教系统可以从各种社会集团和个人的捐赠中得到大量的经济资助。 宗教经济的行业功能。宗教经济的积累和消费对社会经济有两个主要影响:行业性的、政治性的社会经济影响。宗教行业经济是一种以侍奉上帝、神明和鬼神为核心的行业性经营活动。它包括神像圣像、圣书经书、神具圣具、宗教服饰、宗教装饰、宗教用具等的生产和销售的经营活动。这为人类社会的经营活动增添了一个特殊领域。与此同时,根据宗教经济积累和消费的需要也会抑制某些行业性经营活动,这主要是由宗教的禁忌习俗所引起的。 当宗教经济的积累和消费超过了社会总体经济所能承受的量度后,就会产生政治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必然导致社会财富大量积集于宗教教团而不能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甚至会导致国家和社会的普遍贫困化。因此,宗教实体的经济积累不能超过社

中国: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宗教

中国: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宗教 内容提要 促进宗教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倡导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宗教是中国目前在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时所提出的新理念、新目标。本文分析了中国基于什么样的缘由而倡导和谐宗教,在中国社会有着怎样厚重的历史文化支撑?说明了实现和谐宗教这一理念的可能性,指出了为达成这一目标所作的努力。认为中国提出的和谐宗教的理念和实践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经验,从而有助于实现宗教和睦,促进世界和平。 [找文章到大秘书-/-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缘起 一、和谐社会的本质及对宗教的要求。 中国政府倡导建立的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即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它是和谐社会的基点。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生存空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三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具体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它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这些关系和谐与否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

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根据国内持续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国际复杂多变的政治关系,依托科学发展观,顺应中国人民和世界各民族对人类未来的共同美好愿望而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也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方向相一致,我相信,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也必将为世界人民所认同,并对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对外需要世界各民族摈弃偏见、文明对话、友好相处,共同营建一个和平的世界;对内需要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努力,这其中包括宗教方面。所以,在中国,倡导和谐宗教成为时代的呼唤,宗教和谐成为社会对宗教的要求。 二、与当代的社会相适应是宗教发展的内在诉求。 宗教领域的和谐既是社会发展对宗教的要求,同时也是宗教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和谐宗教是中国宗教在中国社会生存发展的内在诉求。 因为,宗教作为社会整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相适应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前提和要求。纵观宗教几千年的发展史,至今尚存于世者,莫不是积极主动与当时社会相适应者。在长期的发展中,宗教自身逐渐形成了一种与不同社会相适应的机制,或迟或早地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调整自己那些与当时社会不相适应的教义和体制。仅以基督教为例,其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断改革自己的教义信条、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