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动知鱼散的物理知识

荷动知鱼散的物理知识

在物理学中,荷动知鱼散的运动可以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意味着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会保持荷动知鱼散的状态。

除了牛顿第一定律,荷动知鱼散的运动还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解释。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简单来说,加速度是物体所受力的结果,而质量决定了物体对力的反应程度。因此,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它的加速度也会越大。

另一个与荷动知鱼散有关的物理概念是动量。动量是物体的运动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相关。动量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其速度。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动量会发生变化。根据动量定理,物体所受的总力等于其动量变化率的乘积。因此,当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时,它的动量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荷动知鱼散的运动。

荷动知鱼散的运动还涉及到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概念。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做功能力,可以分为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势能则是物体由于位

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和状态有关。在荷动知鱼散的运动中,物体的能量可以在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但总能量保持不变。这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总结一下,荷动知鱼散的物理知识涉及到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原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荷动知鱼散的状态,而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将受到牵制。荷动知鱼散的运动可以通过动量和能量的转化来解释。通过研究荷动知鱼散的物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行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4章-第5节-光的色散辅导教学案(基础班)

第四章第5节色散 辅导科目 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讲义类型基础版(适用于考试得分率低于60%的学员) 教学目的 1、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 2、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 3、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 4、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5、通过观察实验,产生探索未知物理知识的欲望与兴趣. 重、难点 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难点: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授课时长建议授课时长2小时 教学内容 【课程导入】 天空中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呢?物体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光的色散 1、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如果用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就形成了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和紫七种颜色的光。把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称为光谱。 结论: (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假设:将一束红光透过三棱镜后的光,调整角度,再现与屏幕上; 将一束绿光透过三棱镜后的光,调整角度,再现与屏幕上。 实验现象: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分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色光透过三棱镜后不能再色散。单色光和复色光:我们把透过三棱镜后不能再色散的光称之为单色光。 由几种单色光合成的光称之为复色光。白光是一种复色光。 同一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白光进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红光偏折程度最小。 2、色光的混合 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色光;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电脑显示器、室外的大屏幕的色彩是利用光的三原色合成的。 色光的相加混色:红+绿=黄;红+蓝=品红;绿+蓝=靛;红+绿+蓝=白。 颜料的三原色等比例混合后成黑色。

古代光文化

古代光文化 中国的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 1.坐井观天 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 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出自晚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5.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出自宋代苏轼的《游蒋山》)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泊樟镇》)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 1.镜花水月 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玉不琢不成器 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 5.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出自汉代秦嘉的《赠妇》) 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 平面镜成像知识。 6.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春山夜月》)

荷动知鱼散的物理知识

荷动知鱼散的物理知识 在物理学中,荷动知鱼散的运动可以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意味着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会保持荷动知鱼散的状态。 除了牛顿第一定律,荷动知鱼散的运动还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解释。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简单来说,加速度是物体所受力的结果,而质量决定了物体对力的反应程度。因此,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它的加速度也会越大。 另一个与荷动知鱼散有关的物理概念是动量。动量是物体的运动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相关。动量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其速度。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动量会发生变化。根据动量定理,物体所受的总力等于其动量变化率的乘积。因此,当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时,它的动量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荷动知鱼散的运动。 荷动知鱼散的运动还涉及到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概念。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做功能力,可以分为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势能则是物体由于位

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和状态有关。在荷动知鱼散的运动中,物体的能量可以在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但总能量保持不变。这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总结一下,荷动知鱼散的物理知识涉及到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原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荷动知鱼散的状态,而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将受到牵制。荷动知鱼散的运动可以通过动量和能量的转化来解释。通过研究荷动知鱼散的物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行为。

江苏省东台市六校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考试 八年级物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探究声音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2.最近几天的早晨,自来水龙头流出水的温度最接近于 A.10℃ B.0℃ C.-10℃ D.100℃3.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 .....的是 A.水母 B.月亮 C.霓虹灯 D.萤火虫 4. 下列光现象中,不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A.小孔成像 B. 瞄准射击 C.影子的形成 D.彩虹的形成5.图中所示的四个实例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6 .储光羲的名句“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其中“潭清疑水浅”是说从平静清澈的水面向下看到的潭底比实际深度要浅些,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7.如图所示为一只“上海”牌挂钟,在对面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的情 况,那么此刻的实际时间应是 A. 11点20分 B.2点35分 C. 3点55分 D. 12点40分8.学习了物态变化后,小明对云的成因感到很好奇,于是他查阅了一段资料:当湿润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会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小颗粒很小,能被空气中上升的气流顶起从而形成云。云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 A.液化凝华 B.升华凝华 C.凝华汽化 D.液化汽化 9. 下表是通常情况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 是 A 10.如图,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 光,则 A.A处应是紫光 B.只有AB之间有光 C.将照相底片放到AB范围B处的外侧,底片不会感光 D.将温度计放到AB范围A处的外侧,会看到温度上升较快 11.嫦娥三号卫星将于今年底发射,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 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保护火箭头部的作 用,这是因为 A.熔化和汽化都放热 B.熔化吸热,汽化放热 C.熔化和汽化都吸热 D.熔化放热,汽化吸热 12、在暗室里,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 射,则从侧面看 ...去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漫反射 B. 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 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 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3.联欢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_______, 台下观众听到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靠________传播的。 第10题图第11题图第12题图 冬天树枝上形成“雾淞”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春天草叶上形成“冰挂”冬天窗玻璃上开成“冰花” A. B. C. D.

常识积累:诗词成语中的物理常识

常识积累:诗词成语中的物理常识 1、“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唐·高骈·山亭夏日】 释义: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这两句意为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物理知识: 前一句中“浓阴”指的是影子,影子的产生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阳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树叶形成无光区域即影子;而第二句中的“倒影”则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的虚像。 2、“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释义: 作者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一句为景色描写,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物理知识: 这里涉及到了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静影”实为月亮由于光的反射,在水面成的虚像。同样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的还有刘禹锡的《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以及杜牧的《盆地》中“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释义: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这一句是作者借月亮对自己的宽慰,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自古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物理知识: 月亮的“阴晴圆缺”实质上指的是月亮的月相变化。由于月亮在不停的围绕地球公转,而地球又绕太阳公转,三者的位置关系变化,产生了月相变化。由于月球是不发光的,只是反射太阳光,又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当地球挡住太阳光时,我们只能看到部分月亮。 4、“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唐·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释义: 此诗是作者漫游东南各地、途经鄱阳湖时的作品,写在鄱阳湖中远望庐山的情景。这一句说的是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物理知识: 彩虹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①空气中有小水滴②有光。当阳光照射到小水滴时,光线被折射和反射(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再折射一次,总共经过一次反射两次折射)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率不同,所以就可以看到由外到内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彩虹啦~另外有时雨后会出现双重彩虹,也称“霓”,是光线在水滴内两次折射两次反射的结果,颜色顺序与“虹”相反,最外层是蓝色,内侧是红色。

基础强化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同步训练试题(含详细解析)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同步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如图所示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现象是() A.景物在水中形成的倒影B.从后视镜观看车后景物 C.手影游戏D.铅笔在水面处折断了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如图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50cm刻线处,通过移动蜡烛和调节光屏的位置来进行探究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蜡烛移到10cm刻线处,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B.将蜡烛移到45cm刻线处,光屏上呈现正立放大的虚像 C.将蜡烛移到35cm刻线处,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D.将蜡烛从10cm刻线处移向40cm刻线处的过程中,光屏上呈现的像会变大 3、唐代著名诗人储光義的名句“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其中“潭清疑水浅”是说从平静清澈的水面向下看到的潭底比实际深度要浅些。图中的光路图,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A.B. C.D. 4、如图所示是我们看远处物体的示意图,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过眼睛晶状体后在视网膜上形成() A.正立、缩小的实像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缩小的虚像 5、在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与“立竿见影”现象的成因相同的是() A.雨后彩虹B.水中倒影

储光羲《钓鱼湾》全诗翻译赏析

储光羲《钓鱼湾》全诗翻译赏析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译文] 俯首碧潭,水清见底,因而怀疑水浅会没有鱼来上钩;蓦然见到荷叶摇晃,才得知水中的鱼受惊游散了。 [出自] 储光羲《钓鱼湾》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注释: 潭清疑水浅: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光的折射的现象。 译文: 绿荫中的几树红杏,花满枝头,不胜繁丽。春色渐浓时,小伙子驾着一叶扁舟,来到了钓鱼湾。他俯首碧潭,水清见底,因而怀疑水浅会没有鱼来上钩;蓦然见到荷叶摇晃,才得知水中的鱼受惊游散了。你看在夕阳的反照下,绿柳依依,扁舟轻荡,那小伙子时而低头整理着钓丝,里面深情凝望着远处闪闪的波光,他心上的'情人。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青年小伙子,以“垂钓”作掩护,在风光宜人的钓鱼湾,焦急地等待着情人的到来。这首清新的小诗,将春天、春水、春花、春树与青春融为一体,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意图。 一二句写暮春季节钓鱼湾的动人景色。点缀在绿荫中的几树红杏,花满枝头,不胜繁丽。这时,暮色渐浓,那小伙子驾着一叶扁舟,来到了钓鱼湾。他把船缆轻轻地系在杨树桩上以后,就开始“垂钓”了。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管他怎样摆弄钓杆,故作镇静,还是掩饰不了内心的忐忑不安。杏花的纷纷繁繁,正好衬托了他此刻急切的神情。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进一步写小伙子的内心活动。这一联富有民歌风味的诗句,包孕着耐人寻思的双关情意:表面上是说他在垂钓时,俯首碧潭,水清见底,因而怀疑水浅会没有鱼来上钩;蓦然见到荷叶摇晃,才得知水中的鱼受惊游散了。实际上是暗喻小伙子这次约会成败难卜,“疑水浅”无鱼,是担心路程多阻,姑娘兴许来不成了。一见“荷动”,又误以为姑娘轻划小船践约来了,眼前不觉一亮;谁知细看之下,却原来是水底鱼散,心头又不免一沉,失望怅惘之情不觉在潜滋暗长。这里,刻划小伙子在爱情的期待中那

【高中物理】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

【高中物理】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 中国的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 1.坐井观天 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 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出自晚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 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5.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出自宋代苏轼的《游蒋山》) 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泊樟镇》) 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 出照亮江面。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 1.镜花水月 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 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玉不琢不成器 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 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

我国古代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及蒙学读本中,有关“科学”的内容

我国古代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及蒙学读本中,有关“科 学”的内容 1、光学知识 唐朝诗人储光羲在《钓鱼湾》中有两句诗这样写道:“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写出了年轻人担心心上人无法赴约的忧虑,不仅构思巧妙,也准确的描述出了光的折射这一物理现象。 由于“潭清”,光线可以通过水传播进入空气,在水面发生折射。在岸边的人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就会觉得潭水看上去比实际要浅。 2、声学知识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曾在终南山下营建了一座别墅,名为“辋川别业”。别墅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王维隐居于此。 在这期间,王维的写下了《鹿柴》的重要代表作,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 《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为什么没有见到人,却听到他的声音呢? 我们通常是通过音色来分辨各种声音,比如不同歌手的嗓音,不同乐器的声音。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的不同,发出的音色也不同。 所以才会有“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俗语。 在王维的诗句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也提现了音色的这一概念。

3、化学知识 说起化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了,还有那些变化无穷的化学方程式。 那在我们的古诗词中,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文化瑰宝和这门现代学科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明代于谦的《石灰吟》中:“千锤万凿出深山,列火焚烧若等闲。” 这两句诗描绘出一群汗流浃背的石匠举着铁锤,辛苦开采石灰石,带出深山,然后再放入熊熊烈火中煅烧的艰辛。 而站在化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还是“要留清白在人间”,都体现了一定的科学道理。 石匠们将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石灰石从山中开采出来,然后进行高温煅烧,就会生成块状的生石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被粉碎的生石灰与水混合后,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就可以它们来粉刷墙壁了。

2021年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力和力的作用效果

第1课时力和力的作用效果 知识要点基础练 知识点1 力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用手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 2.古诗中“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后一句说的是力的现象,描述了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3.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B.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C.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一定发生了作用 D.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一定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知识点2 力的作用效果 4.如图,在跳水比赛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跳板也对运动员施了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前者改变了跳板的,后者改变了运动员的。 5.下列实例中与另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A.用力揉捏面团,捏出各种不同的动物 B.用力握皮球,球变瘪了 C.人对拉力器的作用力可使弹簧伸长

D.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 6.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综合能力提升练 7.贝贝用绳拴住水桶从井中提水,水桶受到一个向上的拉力,它的施力物体是;手受到一个向下的拉力,它的施力物体是。 8.如图所示,用细线拴一块橡皮,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9.“共享单车”由于其便利环保的特性而在城市里风靡起来。骑车时人坐在车上,车胎变瘪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用力蹬单车踏板时,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10.下列物体被托起时所用的力最接近10 N的是()

11.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A.同学们投出的实心球的运动轨迹是弧线 B.龙虾煮熟后变得更弯曲 C.壁虎可以稳稳地趴在天花板上不掉下来 D.撑竿跳高时运动员把竿压弯 12.乒乓球比赛中,有时会出现“擦网球”(如图),乒乓球擦网前后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是() A.只改变了运动快慢 B.只改变了运动方向 C.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D.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都发生了变化 13.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同学复习“力的作用效果”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图中Ⅰ处可补充的例子是() A.用力踢足球,足球被踢飞 B.用力推铅球,铅球被推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课时练(含答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课时练(含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是() A.水中倒影B.小孔成像C.手影成的像D.海市蜃楼 2.如图所示,下列现象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A.光的色散B.水中的倒影 C.水面“断筷”D.手影的形成 3.如图中能正确描述人看到水中A点的鱼的光路图是() A. B. C. D. 4.古诗词中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A.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经过大气发生反射而成的像C.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阴浓”是光的色散形成的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光”说明月亮是天然光源 5.我市的青年湖公园,是人们夏季消暑纳凉的好地方。绿树成荫,水清可鉴。时而能看到鸟儿在水面掠过,时而能看见鱼儿在白云间游曳。从物理学角度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湖水可鉴”是由于光在水面发生漫反射 B.鸟儿在水面掠过飞向高空时,它在水中的倒影将变小 C.水中的“白云”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 D.看见水中的“鱼”比实际的鱼的位置高 6.如下左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当入射光线由①到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射角减小,折射角增大B.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C.反射角减小,折射角减小D.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 7.一盏探照灯的灯光射向空水池,如下中图所示,在没有水的池底A处形成一个光斑。在向池中注水的过程中,观察到的光斑会() (6题)(7题) (8题) 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 C.在原地不动D.先向左移再向右移 8.如上右图所示,小猫没有捉到鱼感到很困惑,这是() A.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小猫看到的鱼的位置变浅了 B.由于光的反射,小猫看到的鱼的位置变深了 C.由于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小猫看到的鱼的位置变浅了 D.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小猫看到的鱼的位置变浅了 9.2021年7月24日,杨倩以251.8环的成绩获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项目金牌,为中国队收获东京奥运会的首枚金牌。下列词语所描述的现象中与射击时“三点一线”原理不相同的一项是() A.立竿见影B.如影随形C.坐井观天D.海市蜃楼 10.如上右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入射光线为AO,折射光线为OC B.入射光线是BO,入射角的大小为30° C.入射角是∠BOM′,折射角是∠COM D.反射角的大小为60°,折射角的大小为35°二、填空与作图题 1.夏季,当你在河岸边漫步时,有时会看到“鱼在云中游”的美景。你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像,水中的云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像,这两个像都是 (填“实”或“虚”)像。

描写光学现象的成语、诗句

中国的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 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 1.坐井观天 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 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 才形成影子.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的知识.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出自晚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 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 成的虚像. 5.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出自宋代苏轼的《游蒋山》) 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泊樟镇》) 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 出照亮江面.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 1.镜花水月 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 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玉不琢不成器 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 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 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 5.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出自汉代秦嘉的《赠妇》) 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知识. 6.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春山夜月》) 解析:“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平面镜成像. 7.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解析:“皓月”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月亮本身不发光;“浮光跃金”指太阳光被水面 反射了,看上去湖面泛起金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解析;“江清月近人”是指月亮在水中形成一个虚像,作者感觉与月亮虚像的距离很近.其实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因为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并没有“近人” . 三、光的折射 1.海市蜃楼

八年级物理上册随堂通 4.4 光的折射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随堂通 4.4 光的折射练习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下列叙述中用到了如图所示物理规律相同的是() A.“海市蜃楼”B.“立竿见影” C.“镜花水月”D.“潭清疑水浅” 2 . 一束光线由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 A.逐渐减小B.不变C.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 角 D.逐渐增大,可能大于入射 角 3 . 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左方斜射向容器中的水面上,这时的反射角,折射角是γ,若把玻璃容器的右端稍垫高一些,反射角是1,折射角是γ1,那么 A.β1<β,γ1<γB.β1=β,γ1=γ C.β1<β,γ1>γD.β1>β,γ1>γ 4 . 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光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人眼看到发光的渔火是光的反射现象 B.“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潭底看起来要比实际的位置浅是光的直线传播 C.“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树荫是光的折射现象

D.“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镜子里的白云是光的反射现象 5 . 下列关于物体成像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水面上看水中的鱼,看到的是鱼的虚像 B.人离平面镜越近,在平面镜中成的像越大 C.当物体在凸透镜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放大的虚像 D.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均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6 . 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若入射角为45°,则折射角约为 A.0°B.32°C.45°D.58° 7 . 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树荫下的圆形“光 斑”B.山峦在水中的“倒影” C.河水看上去“较 浅”D.钢勺在水面处“折断” 8 . 如图,我看不见“美景”的原因是()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D.光的色散 9 . 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只能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B.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速度不变 C.光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D.月食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10 . 一面镜子竖直悬挂在墙壁上,人眼睛的位置如图所示,现在甲乙丙三个物体放在镜子面前,则人眼能通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学期期末复习:第4章《光现象》习题精选(2)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学期期末复习:第4章《光 现象》习题精选(2)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0春•大冶市期末)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与对应的物理知识有误的一项的是()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B.“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潭水看起来变浅了,是光的反射现象 C.“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液化形成的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实际是固态,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 2.(2019秋•西陵区期末)有关红外线、紫外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体温度高,则向外辐射出的红外线多 B.为了促进骨骼的生长,人体需要照射极大量的紫外线 C.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紫外线”,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红外线” D.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在医院常用紫外线来灭菌 3.(2019秋•五峰县期末)光在下列物体表面发生镜面反射的是() A.布料表面B.黑板上的字C.墙壁表面D.平静水面 4.(2019秋•黄陂区期末)下列各例中,①.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①.家庭装饰中,常利用平面镜来扩大视野空间;①.夜间行驶时,车内的灯必须关闭;①.牙医借助平面镜看清牙齿的背面。属于利用平面镜成像的是() A.①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5.(2019秋•五峰县期末)“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两岸秀美的山峰在平静的水面清晰地映出“倒影”,它是() A.山的影子B.山的实像 C.山的倒立的虚像D.山的正立的虚像 6.(2018秋•江岸区期末)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 B.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C.人们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消毒杀菌 D.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 7.(2018秋•江岸区期末)元旦晚会上,小明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个魔术。碗起初看起来是空的(如图甲),但慢慢往碗中倒水,你会发现碗中还藏卷一枚硬币(如图乙)。下列图中能解释这一奥秘的光路图是() A.B. C.D. 8.(2018秋•曾都区期末)如图所示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的是()

2021-2022年人教版初二物理第四章《光现象》单元测在线考试题带答案和解析

2022-2022年人教版初二物理第四章《光现象》单元测在线考试题带答案和解析 选择题 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都产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A. 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 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 C. 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 D. 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答案】B 【解析】 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由于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也不变,入射光线向右平移折射光线也随之向右平移,从而导致光斑右移,故A不符合题意; B.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由于入

射角不变,折射角也不变,但由于液面上升导致入射点左移,从而导致光斑向左移动,故B符合题意;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由于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也不变,但由于液面下降导致入射点右移,从而导致光斑向右移动,故C不符合题意;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由于折射角也会随之增大,从而导致光斑右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选择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大海深处发光的水母是光源 B. 雾天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表明光在均匀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C. 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D.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证明了太阳光是复色光 【答案】C 【解析】 A、水母本身可以发光,是光源,故A正确; B、雾天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表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故B正确; C、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三种色光组合可以得到几乎所有颜

色的光线,所以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故C错误; D、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最早发现的光的色散现象,即利用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证明了太阳光是复色光,故D正确。 故选C。 选择题 如图所示是人眼看到池底某点的光路,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光线是从水中到空气中,图A和图C光线的传播方向画错了,故AC错误;光由池底某点发出,经水面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射入人眼;眼睛观察到的是该点的虚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故B错误,D正确;故应选D。

【单元练】2021年高中物理选修1第四章【光】知识点总结(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城市交通中,用红灯表示禁止通行是因为红光更容易产生衍射 B.观看3D立体电影时,观众戴的眼镜是应用光的偏振原理制成的 C.唐诗“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中“疑水浅”是由于发生了光的折射 D.阳光下水面上的油膜呈现出彩色条纹是光的全反射现象D 解析:D A.用红灯表示禁止通行,这是因为红光更容易产生衍射,照射更远的地方,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放映时,通过两个放映机,把用两个摄影机拍下的两组胶片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象重叠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体电影,就要在每架电影机前装一块偏振片,它的作用相当于起偏器。从两架放映机射出的光,通过偏振片后,就成了偏振光,左右两架放映机前的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因而产生的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人看到的水底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属于光的折射,像的位置比实际物体要浅,所以看上去水底浅,实际上很深,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太阳光照射下,油膜呈现彩色,这是光的干涉现象,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如图甲、乙所示的2种明暗相间的条纹分别是甲、乙两种单色可见光分别通过同一个单缝形成的衍射图样(黑色部分表示亮条纹)。则甲光和乙光波长的大小关系为() A.甲光大B.乙光大C.一样大D.无法确定B 解析:B 对于同一窄缝,波长越长,衍射条纹越宽,由图可知,乙光波长较长。 故选B。 3.一种“光开关”的“核心区”如图虚框区域所示,其中1、2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直角边与虚框平行,两斜面平行,略拉开一小段距离,在两棱镜之间可充入不同介质以实现开关功能。单色光a从1的左侧垂直于棱镜表面射入,若能通过2,则为“开”,否则为“关”,已知棱镜对a的折射率为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