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论文劳动者权益保障

劳动法论文劳动者权益保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关系的复杂多变以及加入WTO所面临的新的形势,我国劳动立法与现实的矛盾不断凸现,亟需进一步予以完善,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论文劳动者权益保障

谈我国劳动立法与劳动者权益保障

摘要:自1994年以来,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陆续颁布制定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核心的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关系的复杂多变以及加入WTO所面临的新的形势,我国劳动立法与现实的矛盾不断凸现,亟需进一步予以完善,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劳动立法,劳动者权益,劳动关系,法律保障

一、劳动立法的发展状况

自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颁布后,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基本形成了以《劳动法》为核心,多层次法律规范并存的劳动立法格局。劳动立法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劳动法律制度基本得以建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就业涉及到劳动者最基本的利益。中国就业人口庞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劳动立法必须将劳动者的就业作为法律保障的重点和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劳动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对劳动者的就业特别是妇女就业做了规定,内容包括:国家保障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机会;保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保障妇女在四期内受到特殊保护;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这些规定对于劳动者的平等就业、就业保障,特别是自主择业给予了保障。与此同时,政府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就业。截止2001年底,全国人口总数为127627万人,城镇就业人口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2.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提供的数据,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5月9日。)

(二)建立并普遍实行了劳动合同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有企业中试行劳动合同制。《劳动法》颁布后,这一制度已在城镇各类企业中广泛实施。《劳动法》对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的变更、终止和解除等基本内容作了规定。此外,前劳动部还出台了《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等规章,使劳动合同制度趋于完善。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明确了劳动者于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保障了劳动者的择业自主权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标志着我国适应市场经济的劳动用工制度基本建立。目前,全国各省、市也相继制定了本地方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对于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推行集体合同制度

为形成企业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保护劳动者整体的合法权益,我国从20世纪90

年代初期开始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并在一系列法律法规中作了明确规定。这些法律和规章包括:《劳动法》、《工会法》、《集体合同规定》、《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近年来,集体合同制度不仅在非国有企业中推行,而且也在国有企业中逐步推广。截止2001年底,全国企业签订并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备案的集体合同已达65万多份。

(四)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建立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协调劳动关系的一个成功经验。我国《劳动法》和《工会法》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的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2001年8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建立了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并召开了第一次国家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苏等25个省、直辖市以及深圳、大连等城市已建立地区性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五)完善劳动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劳动法》为核心,内容涉及工时、休息休假、工资、禁止使用童工、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劳动定额、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劳动标准体系,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劳动法》、《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法律规章,对规范工资分配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全国已基本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有1万多户企业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工资指导线,

88个城市发布了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到2001年底,城镇职工实际平均工资水平年平均递增5.5%.

(六)健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导致劳动争议的数量不断上升。为及时依法处理劳动争议,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确定了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和“一调、一裁、二审”的处理程序。截止2001年底,全国已建立县级以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3192个,专职和兼职仲裁员近2

万个。从1993年至2001年底,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8.8万件,涉及劳动者236.8万人,结案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注:统计数字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二、劳动立法有待完善的问题

我国劳动立法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和成绩,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在初步建立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和完善。这些问题主要有:

劳动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完善的劳动法律体系。这主要表现在:虽然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但是一些重要的调整劳动关系急需的法律还没有出台,如《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工资法》、《社会保险法》等。由于缺乏法律的统一规范,使得在这些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无法可依,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地位决定了在无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其往往成为权利的被侵害者;有的问题只能依据政策加以调整,有些领域虽然有法律规定,但或者法律规定的比较原则,或者立法的层次不高,有些法律还出现对同一问题规定的不甚一致,导致在实际运用中认识不统一而影响了法律的贯彻实施。如《劳动法》第33条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这一规定明显体现出,签与不签集体合同是一种授权性规范,而非义务性规范,因此实践中相当一些企业以该条为依据拒绝与企业工会签订集体合同。而新修改的《工会法》第20条第二款规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并且在第53条将“无正当理由拒绝进行平等协商的”行为确定为违法行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显然,《工会法》的规定已将签订集体合同作为一种义务性规范。然而两个法律规定的不一致直接导致工会与企业对这一制度的认识差异,所造成的后果已在集体合同制度的推行中特别是非公企业中显现出来。劳动立法所覆盖的劳动者范围还比较窄。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目前《劳动法》只适用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只适用于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其他劳动者则不在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内。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劳动法的同等保护,突出表现在劳动制度与人事制度不相互衔接;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劳动者不能平等地享有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发生的人事争议未能与劳动争议处理适用同样的法律程序和尺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也已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都将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平等竞争,因此都迫切需要劳动法的保护。而目前劳动立法的适用范围远不能满足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也不利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劳动立法中突出保护劳动者权益之处还需要加强。劳动法律与民事法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存在隶属关系,用人单位拥有对劳动者的管理权,加上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且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劳动者无论在建立劳动关系前还是在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均处于弱者地位。而劳动法就是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其根本宗旨,因此劳动立法应在其内容上有别于民事法律,突出维护劳动者权益。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目前一些重要的劳动法律法规中,由于适用了民事法律的原则,诸如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等,导致对劳动者的保护不够,使劳动者在订立、变更、续订和履行劳动合同时均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其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犯。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已明显滞后。我国统一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建立于1993年,1994年《劳动法》对这一制度在予以肯定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修改。时至今天,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已实行了近10年,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暴露出的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这包括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周期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少案多、不堪重负,劳动争议仲裁程序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缺乏对仲裁申诉期的中止、中断和延长的明确规定,劳动者胜诉后难以执行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将难以应对不断攀升的且日益复杂的劳动争议,这不仅将影响劳动关系的稳定,提升改革成本,甚至会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三、完善劳动立法的思路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多样的局面,以及加入WTO后资本与劳动矛盾的进一步加剧,我国劳动立法应与时俱进,适时作出调整和完善,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首先,应尽快建立起完备的劳动法律体系,尽快出台专门的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如《促进就业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工资法》、《社会保障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并及时修改《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吸收目前地方立法中的成功经验,使我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趋于统一,构成一个完善的立法体系,从而使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全方位的保护。

其次,扩大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并加大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今后,劳动立法应朝着统一立法的方向发展,不仅应将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类型的企业及劳动者纳入劳动法范围,使其在同等条件下平等竞争,而且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加快和逐步完善,应将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劳动者也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形成除国家公务员和实行公务员系列以外的所有劳动者均适用劳动法,使劳动者都无差别地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此外,劳动立法应区别于民事法律,在立法中要向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倾斜,以实现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和劳动关系的实质平等,进而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第三,强化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集体劳动权益的重要手段。《工会法》将这项制度作为工会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最重要的方式。我国目前已有关于集体合同的法律和规章,但力度不强,缺乏刚性。今后的劳动立法一方面应制定统一的集体合同法,减少法律规定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应在制度上有所强化,使集体合同制度真正发挥维护劳动者整体权益的目的。这包括对企业工会提出的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要求企业方不得拒绝;拖延或拒绝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应承担法律责任,并规定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和程序;促进区域性集体合同和行业集体合同的建制和发展;具体

规定因签订集体合同和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处理机构和程序等。

第四,重新审视和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目前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关注,重新审视并对其加以完善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重点应考虑:建立或裁或审、裁审分轨的争议处理体制,以解决劳动争议处理耗时耗力,不利于劳动者维权的问题;在法律上界定个人争议和集体争议、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并对不同争议设置不同的处理程序,以便能对涉及集体劳动权利可能造成社会隐患的争议作出快速反映,及时处理;改革劳动争议诉讼制度,包括成立劳动法庭专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设置适应及时处理劳动争议的诉讼程序,完善证据规则,以及吸收社会有关人士作为陪审员组成合议庭等,以使诉讼成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最终和有效的法律屏障。

第五,借鉴国际劳动立法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劳动立法的有益经验。迄今为止,我国已批准23个国际劳工公约。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资本国际化、劳动力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劳动关系将更加复杂多变,按照国际劳工标准和国际通行规则规范劳动关系已显得十分迫切,这已在我国一些企业与一些跨国公司的合作中显现出来。今后我国劳动立法应更多地研究和借鉴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劳动立法的成功经验,使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最后,工会应积极参与劳动法律制度建设,从源头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会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性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履行基本职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多层次地参与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的起草和制定工作,代表和反

映职工的意愿,使劳动立法实现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价值取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参与立法的重点主要是推动劳动法的修改和制定单行法律,以在整体上维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法论文劳动者权益保障

劳动法论文劳动者权益保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关系的复杂多变以及加入WTO所面临的新的形势,我国劳动立法与现实的矛盾不断凸现,亟需进一步予以完善,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论文劳动者权益保障 谈我国劳动立法与劳动者权益保障 摘要:自1994年以来,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陆续颁布制定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核心的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关系的复杂多变以及加入WTO所面临的新的形势,我国劳动立法与现实的矛盾不断凸现,亟需进一步予以完善,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劳动立法,劳动者权益,劳动关系,法律保障 一、劳动立法的发展状况 自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颁布后,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基本形成了以《劳动法》为核心,多层次法律规范并存的劳动立法格局。劳动立法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劳动法律制度基本得以建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就业涉及到劳动者最基本的利益。中国就业人口庞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劳动立法必须将劳动者的就业作为法律保障的重点和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劳动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对劳动者的就业特别是妇女就业做了规定,内容包括:国家保障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机会;保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保障妇女在四期内受到特殊保护;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这些规定对于劳动者的平等就业、就业保障,特别是自主择业给予了保障。与此同时,政府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就业。截止2001年底,全国人口总数为127627万人,城镇就业人口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2.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提供的数据,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5月9日。)

论劳动法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论劳动法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一)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法,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是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广义的劳动法是指国家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本文所论的是广义的劳动法。 我国《劳动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根据这条规定,我国《劳动法》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立法的这一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在各项劳动立法中都有充分体现,例如,十年来颁布的最重要的劳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就是一部加大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案。它从劳动者的弱势地位以及法律追求的公平、正义方式,从稳定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等角度出发,要求雇主更多考虑劳动者的利益,从试用期、竞业限制、违约金、劳动报酬、劳动合同的撤销、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赔偿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进一步加强了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力度。为了保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立法目的的权益得以真实的实现,我国劳动法依据宪法的规定,在内容体系中,建立了完善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体系。具体包括:1.法律规范结构体系。具体表现为《劳动法》总则中第3条的规定,以及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有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规定。2.法律规范内容体系。具体表现为劳动法中对劳动者就业权益的保护,民主管理权益的保护,休息权益的保护,劳动报酬权益的保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权益的保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劳动者权益的特殊保护等。3.权益保护的法律措施和方法。包括行政保护方法,民事保护方法,经济保护方法、刑事保护方法。 (二)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意义 首先,劳动法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首要目的,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所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是以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为其根本目的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大学生劳动法劳动权益保护的论文

大学生劳动法劳动权益保护的论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大学校园,走上学习之路。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兼职、实习机会层出不穷,但是种种劳动问题也随之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大学生劳动法劳动权益保护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大学生劳动法劳动权益保护的现状 作为从事劳动的一方,大学生享有的劳动权益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首先,大学生在兼职、实习中常常遇到违法违规行为,如“黑心厂家”未经正规程序录用,劳动报酬过低等问题,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经济负担和身心压力;其次,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危险,如果出现意外事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二、大学生劳动法劳动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显然,保护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对于实现社会公正、平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国家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个人而言,大学生劳动法劳动权益的保护也对于保护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促进个人成长、增强就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生劳动法劳动权益保护的实现途径

一、制定相关政策: 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通过出台合法法律,制定相关劳动政策来创造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劳动法保障体系。 二、强化宣传教育: 通过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加深大学生对于自身权益保护的了解。 三、建立劳动法律支持机构: 国家或相关社会团体建立大学生劳动法律支持机构,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大学生提供辩诉和法律援助,保障大学生劳动权益。 四、完善大学生劳动法律救济机制: 对于大学生工作过程中遭受不合理的待遇和安全隐患的问题,应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劳动法律救济机制,及时对于相关纠纷进行处理。 四、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个人生活、学业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都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一支重要的创新力量,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劳动问题,保障其合法权益,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劳动法的劳动者权益保护

劳动法的劳动者权益保护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到了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法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者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和福利。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劳动法对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保障劳动者的福利待遇;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升劳动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保障劳动者的福利待遇 劳动法保障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假期、薪酬、保险福利等各个方面的利益。例如,劳动法规定了每日和每周工作时间,保障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而在薪酬方面,劳动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规定了法定节假日工资倍数等规定,为劳动者提供了基本的经济保障。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医疗、伤残保险等等的福利待遇,确保了劳动者从自己的劳动所获得的回报。 二、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包括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变更、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辞退的程序和方法等等方面。劳动法保障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法权益,例如,对于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法规定支付工资、未按照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并申请维权。此外,劳动法规定了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健康,防止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等问题。同时,劳动法还对于公司辞退员工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例如,规定劳动者被解除劳动合同后可享有的补偿金等制度,保护了被辞退员工的权益。 三、提升劳动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除了劳动法作为制度法律的保障,赋予了劳动者更多的权利,也提高了劳动者自我保护的能力。例如,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期限、工作时长等方面的约定,使得劳动者能够对于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自我约束和维护。另外,劳动法规定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等诉讼渠道,让劳动者拥有了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维权的权利,提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总之,劳动法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劳动法不仅是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也是提升劳动者自我保护能

我国农民工劳动权利的保护论文

我国农民工劳动权利的保护论文我国农民工劳动权利的保护论文 我国农民工劳动权利的保护论文【1】 摘要: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飞快的发展,人口的流动也大幅度提高。 在此期间,大量的中国农民抛弃了自己传统的农耕生活,进入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了新时代的农民工。 他们数以亿计,在城市中承受着工作的繁重和亲人的分离,为城市的繁荣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农民工群体处于城市生活的边缘地带,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出现了无数的农民工问题,例如:就业歧视、劳动报酬低、拖欠农民工工资、超时加班、劳动福利待遇差等问题。 本文将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法律政策的变化等进行阐述,最终提出一些完善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劳动权利;社会保险 一、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综述 要研究对农民工劳动权利的保护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白农民工的概念。 关于农民工的概念问题,现在的学者存在不同的表述。 就法学领域来说,我国1984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法学卷没有对农民工进行定义,也没有相类似的概念。 1987年的《劳动法词典》也没有农民工这一词条。 笔者认为,农民工是指拥有农村的户口和身份,但在城市进行务工的劳动者,他们虽然在城市进行劳作,但是户口却是在农村。 农民工的产生与我国社会制度和社会的转型息息相关。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城市的劳动需求量也随之大幅上升。

无数农村的劳动力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会在农闲时节或者直接放弃自家的农业生产,到城市进行谋生。 而且我国的人口流动政策在此时也变得相对宽松,不再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到了现阶段,农民工数量庞大、流动性大、社会地位低下、与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很有必要对农民工的问题进行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二、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的必要性 首先,农民工的劳动权利严重被侵。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农民工现象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农民工权益受损的案件越来越多,引发的极端事件也时常发生。 直到现在,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也不是很成熟,在现实中仍大量存在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事实,并且已经演化成为了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农民工劳动权利受损的事件涉及到各个方面,并且投诉的比例逐年上升。 其次,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现阶段的城市中,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城市,农民工的数量巨大,城市中的一些行业都是农民工在从事,如建筑业。 对于他们劳动权利的保护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他们的工作流向,造成用工荒等问题,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民工劳动权利的保护是保障人权、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农民工问题的属于我国现阶段的矛盾之一,在“三农”问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和谐社会中要求民主法治保障人权,每个公民都能够享有充分的民主和权利,正确处理农民工劳动权利的保护问题有利于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我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在我国,农民工劳动权利受到侵害的方式多种多样,劳动权利的保护存在着多种问题,综合有关资料,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1.农民工就业受到歧视,自由择业工作的权利受到严重侵害;2.劳动合同领域存在突出问题,许多企业在用农民工时所用的合同内容显失公平或者更本就不签订合同;

劳动法基本权益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保障

劳动法基本权益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保障 劳动法基本权益: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保障 劳动法作为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体系,旨在确保劳动者在工作环 境中享有合理的待遇和保障。本文将探讨劳动法中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保障,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劳动法基本权益的定义与分类 劳动法基本权益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所享有的法律保护权利,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有权获得与其劳动成果相适应的合理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加班费、福利待遇等。同时,劳动法规定了最低工资 标准,以确保劳动者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2. 劳动时间保障:劳动者享有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制度。法律规 定了工作时间的界定,并对加班、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等进行了详细 规定,以保障劳动者的工作和休息平衡。 3. 劳动环境保障:劳动者有权享受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劳动法 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安全设施和保护措施,并对危险作业进行限制和监管,以确保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4. 社会保险保障:劳动者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险权益,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劳动法规定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保险责任 和权益,以降低劳动者因工作原因造成的风险和负担。

二、劳动法基本权益的重要性 劳动法基本权益的保障对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 保护劳动力:劳动法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劳动力得以真 正发挥其价值。通过保障基本工资和福利待遇,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2. 维护社会稳定: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保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只有在公平合理的劳动关系中,才能减少社会矛盾和劳资冲突,促进 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 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保护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和社会保险,劳动 法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社会保障权益,可以 减少劳动力流失,维护社会的可持续稳定。 三、劳动法基本权益保障的实施方法 为了实现劳动法基本权益的保障,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方法: 1. 完善法律体系:劳动法应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地适应经济社会发 展的变化。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修订和发布关于劳动法的条例和规定,确保劳动法的有效实施。 2.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劳动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劳动者的 法律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举办各类培训活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增强劳动者对基本权益的认知与维护能力。

实践报告论我国试用期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平顶山广播电视大学社会调查报告 分校 专业 年级年季 题目论我国试用期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20 年月日

论我国试用期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用人单位数量不断增加,劳资关系成为经济社会中的主要社会关系。然而,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主因为各种因素的融合处于强势位置,有些雇主违法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许多情况下,侵权案件中的很大一部分体现在试用期这一问题上。试用期是劳动合同当事人之间互相选择的阶段,目的是考察是否能建立正式的劳动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对于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并不完善,只规定了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的上限为六个月和试用期内劳动者不需要通知用人单位即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试用期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使现有的试用期更具有科学性。其中具体规定了试用期的期限,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但没有规定试用期延长的问题。与此同时,在试用期中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规定的不完善,只是规定了在试用期间如果劳动者被证明是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但没有对“录用条件”以及“不能胜任工作”的具体内涵进行明确规定,所以用人单位认为员工没有能力胜任工作和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这种方式是不对的,严重的损害了劳动人员合法的利益。虽然《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但是《劳动合同法》中还有很多的条款建立不够完善,所以不能够完全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还需要从实践中进行总结经验,对于《劳动合同法》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劳动者的合法的权益。所以对于该课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进行探讨在《劳动合同法》中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而提出相关的解决的建议,以期能够更好的保障试用期劳动者合法的权益不受到侵害。 本人于2019年10月通过在网络上进行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于该课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一、劳动合同试用期的原则 任何制度的存在,都以某些原则为指导,试用期制度也不例外,也有一些自己的原则,试用期的原则主要包括试用期约定自由原则和倾斜保护原则。明确劳动合同试用期的原则对完善试用期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试用期约定自由原则 试用期约定自由原则是指劳动合同主体双方是否约定试用期,是按照自己的

2023《女性劳动权益保障制度探讨论文8600字》

女性劳动权益保障制度探讨 目录 引言 (1) 一、女性劳动权益的概念与类型 (1) (-)女性劳动权益的概念 (1) (二)女性劳动权益法律保护的类型 (2) 二、我国女性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分析 (2) (-)我国女性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 (2) 1、法律保障 (2) 2、司法保障 (3) 3、社会保障 (4) (二)我国女性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5) 1、立法保障存在的问题 (5) 2、司法保障存在的问题 (6) 3、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6) 三、完善我国女性劳动权益保障制度的对策 (7) (-)法律保障措施的完善 (7) 1、完善相关立法体系 (7) 2、明确法律责任条款 (8) (二)司法保障措施的完善 (8) (三)社会保障措施的完善 (9) 四、结论 (9) 参考文献 ................................................................ H

引言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女性劳动者保护劳动权和利益的意识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女性劳动者的劳动安全保障不仅对劳动者的权利,对治疗、安全性、健康也有益。我国妇女的地位不断提高,社会劳动力的妇女比例超过一半,妇女的地位不可忽视,我国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女性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企业女性的数量已经突破了94万人,基本上是我国职工数量的一半,女性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这就涉及到女性的权利保护问题。女性权利和利益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女性自身,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由于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的劳动权益逐渐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也是当今女性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困境。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是首要问题。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劳动者的付出密不可分。完善劳动安全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保证。作为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必须得到充分的保护。而且,女性的社会地位的进步,也是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保护女性的劳动权利和利益,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至的必要条件。 一、女性劳动权益的概念与类型 (-)女性劳动权益的概念 《宪法》第33条,其明确规定了中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48条则具体规定了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享有同男性平等的权利。 《劳动法》第12条规定了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差异而受歧视。第13条明确表示妇女享受和男性平等的权利。还进一步规定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能以性别为由拒绝聘用妇女或者同等条件下提高妇女的入职条件,法律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作或者岗位除外。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条明确规定了妇女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享受同男性平等的权利。第22条明确表示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第23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可因为性别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入职标准。第24条规定了男女同工同酬,即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男女平等。第25条则规定了在升职、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不得歧视女性。第27条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为结婚、怀孕、生育等情形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是降低女性的工资。并且在执行退休制度上也不可以性别为由歧视女性。 《就业促进法》第3条规定了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和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不因

劳动中的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

劳动中的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劳动者作为社会的一员,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们应当享有一定的权益保护。本文将从劳动法律法规的保护措施、劳动纠纷解决途径以及加强劳动保护的重要性等方面,探讨劳动中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一、劳动法律法规的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劳动法律法规。其中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旨在规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是我国劳动关系的基础法律,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劳动法》,劳动者有权享受工资、休假、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有权参加工会组织,有权进行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等。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假制度、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劳动合同法》则更加具体地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需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同时,法律还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期限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增加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来进一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比 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保护监察条例》等。这些法规为 解决劳动争议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确保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二、劳动纠纷解决途径 尽管我国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实际 操作中,劳动纠纷还是时有发生。为解决劳动纠纷,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我国提供了多种途径。 首先是劳动争议调解。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时,可以通过 劳动争议调解来解决。劳动争议调解机构会派出专业人员进行调解, 协助双方达成一致,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是劳动争议仲裁。如果劳动争议调解未能解决,双方可以通过 劳动争议仲裁来解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会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公正 仲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除了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外,劳动者还可以通过诉讼途径来解决劳 动纠纷。劳动者可以将纠纷案件提交给人民法院审理,通过法律手段 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三、加强劳动保护的重要性 加强劳动保护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就业信心,鼓励劳动者积 极投入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加强劳动保护可以促进劳动关

劳动者权益保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权益保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权益保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也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中坚力量。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 法规。本文将从劳动合同、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社会保险和劳动保 护等几个方面探讨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性和相关政策。 一、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基础,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 律约束关系。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需要签订书面 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应包括双方的基本信息、岗位职责、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假等重要条款。合同签订后,用 人单位应按合同约定提供工作岗位和相应的劳动条件,保证劳动者的 合法权益。 二、工资待遇 工资待遇是劳动者权益保障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根据《劳动法》 和《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必须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并不得随意扣减或拖欠工资。劳动者的工资应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 金和加班费等。此外,用人单位还应提供带薪年假、病假和产假等相 应的福利待遇。对于劳动者来说,工资待遇是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 方面,也是评价用人单位是否合法合规的重要指标。

三、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的合理安排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劳动法》,用人单位应每周安排不超过法定工作时间,并保证劳动 者享受法定的休假和节假日。此外,加班工作应按法定标准支付加班费,并确保加班时间不超过规定的限度。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不 仅是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和工作积极性的保护,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 益的重要手段。 四、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需要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包括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的缴纳不仅能够为劳动者提供 相应的福利待遇,还能在劳动者遭遇意外伤害或失业时提供必要的经 济支持。通过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 有效保护。 五、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环节。根据《劳动法》和《安全 生产法》,用人单位需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用人单位应制定并执行相关的劳动保 护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对劳动安全教育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劳 动者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此外,对于从事危险性工作的劳动者, 用人单位还要加强职业病预防和治理工作,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职业 病防护。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探讨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探讨 劳动法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它规范了雇佣关系, 确保劳动者能够在公平、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中获得合理的报酬和福利待遇。本文将探讨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首先,劳动法确保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根据法律规定,雇主应当向劳动者支 付合理的工资,并确保劳动者在正当的劳动时间内获得足够的休息和休假。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长、加班和休息补偿等权益。通过这些保护措施,劳动者能够享受到合理的工作条件,保障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其次,劳动法保障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承受了一定 的风险和压力,他们可能会面临意外伤害、工伤或职业病等问题。为确保劳动者在遇到这些困难时能够得到相应的帮助和赔偿,劳动法要求雇主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包括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这样一来,劳动者在面临意外情况时能够得到必要的保障,避免了因工作所带来的不可预见的损失。 再次,劳动法对特殊群体的保护也做出了相应规定。例如,对于未成年劳动者 和女性劳动者,劳动法规定了特殊保护措施。法律规定了未成年劳动者的工作时间、禁止从事危险工作和限制他们的工资扣除等条款。对于女性劳动者,法律要求雇主提供适当的生理保护,如提供合理的生理期假和产假等。这些规定能够保障特殊群体的权益,为他们提供更加公正的工作环境。 然而,劳动法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劳动法的执行力度和监督机 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尽管法律规定了各项权益的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雇主可能存在对劳动法的漠视和违法行为。这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提高对雇主的处罚力度,以确保劳动法的有效执行。 另外,劳动法在适应新兴产业和新型劳动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以互联 网经济为例,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一些特殊的劳动关系涌现出来。劳动法在

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关乎到每一个劳动者 的切身利益和尊严。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应该成为 一项基本的法律保障和社会义务。本文将从劳动者权益的定义和保障 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 认识,并促进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 一、劳动者权益的定义和内涵 劳动者权益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 这其中包括基本的劳动权利、社会保障权益、劳动报酬等多个方面。 基本的劳动权利包括劳动与就业自由、劳动条件的合理保障、平等就 业机会等。社会保障权益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劳 动报酬则包括基本工资、加班工资、福利待遇等。 劳动者权益的保障至关重要,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关爱,更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使劳动者能够在劳动活动中获得应有的物质和精 神回报,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性 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劳动者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劳动者 权益的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如果劳动者的权益不能得到 保障,劳动者将失去对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对社会造成极大的 不利影响。 2.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劳动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他们的 辛勤付出和智慧创造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保障他 们的权益,劳动者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实现个人的成 长和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3.提高劳动者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劳动者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疫情下劳动者权益保护论文

疫情下劳动者权益保护论文 2020年伊始,我国突发大规模暴发性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至今日,确诊人数仍在与日俱增,疫情的实时动态已经成为所有国民聚焦的焦点。因为疫情大规模爆发的时间点恰逢2020年的春节假期,按照往年的惯例,春节假期结束后,全国将迎来第二次返程高峰。然而,在疫情尚未得到有效防控的背景下,劳动者是否仍然应该按照用人单位节前的通知时间到岗?与防控疫情有关的重点工作岗位,能否提前结束假期?劳动者的权益应当如何保障?为了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减少人员聚集,阻断疫情传播,同时为了维护疫情期间劳动关系的稳定,国务院办公厅及各省市相关部门发布一系列延长春节假期和延迟企业复工的相应文件规定。在此情形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一.因各地情况不同,本文仅针对上海市的企业和劳动者。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于2020年1月27日发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延迟本市企业复工和学校开学的通知》规定“本市区域内各类企业不早于2月9日24时前复工。涉及保障城市运行必需(供水、供气、供电、通讯等行业)、疫情防控必需(医疗器械、药品、防护品生产和销售等行业)、群众生活必需(超市卖场、食品生产和供应等行业)及其它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相关企业除外。用人单位须依法保障员工合法权益。”虽然上海市人民政府已要求企业延迟复工至2月9日,但有些企业仍要求员工上班,员工不上班的话,休假的这几天就作为年假处理。由此引发了以下法律问题:1、延迟复工期间是否属于法定节假日或休息日;2、延迟复工期间支付劳动者报酬待遇的问题;3、延迟复工期间,若员工上班,是否需要支付加班费以及支付加班费的标准问题;4、延迟复工的这几天能否折抵年假;5、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责任研究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责任研究 研究主题: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责任研究 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 结论: 劳动者权益保护是劳动法领域的重要议题。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劳动者权益保护中的法律责任问题,从中得出以下结论: 一、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责任的基本原则 1.1 公正公平原则:劳动者权益保护应当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权益平衡。雇主在应对劳动争议时,应当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劳动者,确保其权益的平等保护。 1.2 全面保护原则:劳动者权益保护应当从多个角度全面保护,包括但不限于工资保障、工作时间限制、劳动安全保障等方面。雇主应当在提供工作机会的确保为劳动者提供合理的工作条件,保障其权益的全面受到保护。 1.3 社会责任原则:劳动者权益保护不仅仅是一种法律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雇主应当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劳动者权益保护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二、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责任案例分析 通过对一系列劳动纠纷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1 案例一:工资拖欠问题 雇主未按时支付劳动者工资,涉及工资拖欠问题。根据劳动法相关规定,雇主应当按时支付劳动者应得的工资。对于工资拖欠行为,雇主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支付滞纳金、赔偿劳动者因此造成的损失等。 2.2 案例二:加班问题 雇主要求劳动者加班超过法定工作时间,未支付相应的加班工资。

根据劳动法相关规定,雇主应当支付加班工资,并且加班时间不得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限制。对于加班问题,雇主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且妥善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2.3 案例三:劳动安全问题 雇主未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导致劳动者受伤。根据劳动法相关规定,雇主有责任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确保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于劳动安全问题,雇主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且采取措施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三、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责任的完善建议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责任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完善建议: 3.1 加强对雇主的监管:加大对雇主的监管力度,提高法律责任的执行力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3.2 建立完善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建立健全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通过公正、快速的解决劳动纠纷,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及时保护。 3.3 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宣传与教育:加强对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责任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增强其维权能力。 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相关法律责任是保障劳动者权益关键的手段。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者权益保护中的法律责任,并提出完善相关法律责任的建议。这对于提高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有效性,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郭娜 [摘要]当今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劳动者,继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国家先后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来极力保护弱势一方的权益,可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仍得不到有效的保护。首先由于制度上的缺失及劳动执法监察力度的不完善,使劳动者维权困难;其次人们法律意识的淡薄及利益关系的驱动,使现实中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不合法、不合理现象比比皆是,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再次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远远超过需求,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就业难度不断在加大,加之近年来一些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重视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现象十分突出,劳动者权益被侵犯的问题已经尖锐化,劳动者权益瘘被侵犯却难以维护的现象相当严重和普遍,如何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值得思考并研究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但降低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还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谐,甚至诱发犯罪,所以当前加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关键词]劳动者合法权益权利侵害劳动关系 [目录] 一、我国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概述及劳动关系特点 二、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 三、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原因 四、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除了国有企业,国内出息了许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使中国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然而发展的背后是劳动者的辛勤劳作,长久以来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一直被忽视。在当今社会,劳动者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财富。虽然政府先后出台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加大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但在具体操作和执行中,仍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尤其在我国劳动力供给量远远超过需求,供求矛盾难以协调,不少用人单位利用其有利地位,将法律赋予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置于九霄云外,谋求自身不正当利益,力图用最低的成本榨取劳动者的更多的价值,严重侵害和践踏了劳动者的尊严和合法权益。 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加之用人单位竭尽所能掩盖侵权事实和规避法律责任,给劳动者举证带来困难,致使劳动者对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失去信心。此种侵权大量存在且得不到制裁,挫伤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保障劳动者的生活质量,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一、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概述及劳动关系特点 (一)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概述 所谓劳动者就是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1] [1]彭俊良、工晓良:《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与对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第8页

论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毕业论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法律类毕业设计(本科) xx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课题名称论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教学点名称xx广播电视大学 年级名称xx法学本科班 专业名称法学 学生姓名xx 学生学号xx 指导教师xx

摘要 关于对劳动者的保护可谓任重道远,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问题会直接影响一国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各个领域,因此劳动者的保护问题应当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本文在通过《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便使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文章主要从《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保护亮点和不足之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劳动合同法》的多处规定都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但仍有一些规定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讨论。最后针对《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有待完善之处谈了几点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者权益亮点有待完善建议

目录 一、关于《劳动合同法》的概述 (03) (一)《劳动合同法》的概念和特点 (03) (二)《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和立法宗旨 (04) (三)《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06) 二、《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亮点 (06) (一)关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合同订立方面 (06) (二)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方面 (08) (三)关于试用期方面 (09) (四)关于违约金方面的规定 (10) (五)关于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方面 (11) (六)关于单位规章制度的确立方面 (11) 三、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不足 (12) (一)《劳动合同法》没有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作出专门的保护规定 (12) (二)《劳动合同法》关于企业裁员后对员工经济补偿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商榷 (13) (三)劳动合同法过渡性条款的规定存在缺陷 (13) 四、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几点建议 (14) (一)重视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14) (二)提高裁员后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水平,明确月平均工资的范围 (15) (三)加强劳动合同法“施行细则”或“司法解释”对过渡条款适用范围的规制 (16) 结束语 (16) 参考文献 (17) 浅谈劳动合同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