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

思考题
思考题

第一章 静电场 恒定电流场

1-1给你两个金属球,装在可以搬动的 绝缘支架上。是指出使这两个球带等量异号电荷的方法。你可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但不使它和两球接触。你所使用的方法是否要求两球的大小相等?

答:将这两个金属球先接触,然后把一个带电体接近其中任意一球,再将两球移开即可。此法与球的大小无关。

1-2带电棒吸引干燥软木屑。木屑接触到棒以后,往往又剧烈地跳离此棒。试解释之。

答:当干燥软木屑因被极化起电而吸引到带电棒时,与带电体接触,棒上电荷与木屑表的异号电荷中和后,两者带同种,相互排斥,所以,木屑往往又被弹开。

1-3用手握铜棒与丝绸摩擦,铜棒不能带电;戴上橡皮手套,握着铜棒与丝绸摩擦,拥抱就会带电。为什么两种情况会有不同的结果?

答:对于第一种情况铜棒因摩擦所起之电通过人体入地,故铜棒不能带电;对于第二种情况,铜棒已绝缘,故铜棒会积累电荷。

1-4在地球表面上通常有一竖直方向的电场,电子在此方向上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朝上还是朝下?

答:因电子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反,故电场方向朝下。

1-5在一个带正电的大导体附近P 点放置一个试探点电荷0q (0q >0),实际上测得它受力F ;若考虑到电荷0q 不足够小,则F/0q 比P 点的场强E 大还是小?

答:当0q 不是足够小时,它将引起大导体上电荷的重新分布,结果使远离0q 的一侧聚集较多正电荷,这就增大了大导体上正电荷中心到0q 处的距离,因而F/0q 比P 点的场强E 小。若大导体带负电,则中心重新分布的结果是靠近0q 的一侧聚集较多负电荷这就减小了大导体上负电荷中心到0q 处的距离,因而F/0q 比P 点的场强E 大。 1-6一般地说电场线代表点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吗?为什么?

答:电场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方向,代表点电荷q 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也就是q 获得加速度的方向。所以,无论q 的初速度方向如何,q 都要偏离电场线而运动。除非电场线是直线,且q 的初速度方向与电场线在同一直线上。一般情况下,运动方向与受力方向不一致,所以电场线不代表点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1-7在空间里的电场线为什么不相交?

答:电场线的切线方向为该点电场场度的方向。如果电场线在空间相交那么在交点处将会有两个不同的切线方向,不可能正确描述空间电场强度分布。所以在空间里的电场线不相交。

1-8一点电荷q 放在球形高斯面的中心处,试问在下列情况下,穿过这高斯面的电通量是否改变?

(1)如果第二个点电荷放在高斯球面外附近; (2)如果第二个点电荷放在高斯球面内;

(3)如果将原来的点电荷移离了高斯球面的球心,但仍然在高斯球面内。

答:穿过高斯面的电通量只与面内电荷有关,而与面外电荷无关,所以(1)不改变,(2)改变了,(3)不改变。

1-9(1)如果上题中的高斯面被一个体积减小1/2的立方体表面所代替,而点电荷在立方体的中心,则穿过该高斯面的电通量如何变化? (2)通过这立方体6个表面之一的电通量是多少?

答:(1)不改变。因高斯面内电量未变。

(2)立方体每一个侧面对几何中心所张立体角相等,为4π/6。点电荷在单位立体角内的电通量为0/(4q πε)。每一个侧面的电通量为0/(6q ε)。

1-10如图1-7所示,在一个绝缘不带电的导体球的周围做一个同心高斯面S ,是定性地回答,在我们将一正点电荷q 移至导体表面的过程中

(1)A 点的场强大小和方向怎样改变?

(2)B 点的场强大小和方向怎样改变? 图1-7 (3)通过S 面的电通量怎样变化?

答:(1)当点电荷+q 在A 外侧,a E 指向球心,+q 移近导体,a E 随之增大。+q 移过A 点,a E 反向,并随+q 向导体球移动而减小。

(2)随着+q 向导体移近,b E 单调地增大,方向是背离球心。

(3)+q 在闭合曲面S 外时通过S 面的电通量为零,当+q 移入S 面内,通过S 面的电通量

为0/q ε。

1-11有一个球形的橡皮气球,电荷均匀分布在表面上。在此气球被吹大的过程中,下列各处的场强怎样变化? (1)始终在气球内部的点; (2)始终在气球外部的点; (3)被气球表面掠过的点。

答:(1)球面电荷在球内产生的场强始终为零。

(2)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壳上与全部集中在球心对壳外产生的场强一样。所以球外的点,场强不变。

(3)被掠过的点,场强有一次跃变,从20/(4r q πε)变为零,其中r 为场点到球心的距离。 1-12求均匀带正电的无限大平面的场强,高斯面取成如图1-8所示的圆柱形,具体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柱体的两底要对于带电面对称?不对称行不行?

(2)柱体底面是否需要是圆的?面积取多大合适? 图1-8 (3)为了求距带电平面为x 处的场强,柱面应取多长?

答:(1)只有当两底对于带点平面对称,才能判断两底面上的电通量和场强的数值相等,从而求出场强。所以,两底必须对称。

(2)底面的形状可以任意,只要平行于带电平面就行。但底面的面积必须有限。 (3)柱面的长度应为2x 。

1-13求一对等量异号或同号的无限大平行板之间的场强时,能否只取一个高斯面?

答:如果先对一个均匀带电的无限大平行板取一个高斯面,求出E=X σ/(2ε。),再利用叠加原理,亦可求出平板间的合场强。

1-14(1)在图1-9(a)所示情形里,把一个正电荷从P 点移动到Q 点,电场力的功pq A 是正还是负?它的电势能是增加还是小?P,Q 两点的电势哪里高?

(2)若移动的是负电荷,情况怎样?

(3)若电场线的方向如图1-9(b)所示,情况怎样?

图1-9

答:因pq A =Q l

P

q E d ??

且积分与路径无关,按图1-9(a)所示路径,E,dl 恒为锐角,故有

Q

l

P

q

E d ??>0,又因q>0,所以pq A >0,即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再由pq U =U(P)-U(Q)=

pq A /q>0知,P 点电势高于Q 点。

(2)若移动的是负电荷,q<0, pq A <0, pq A /q >0,故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P 点电势仍高于Q 点,和电荷符号无关。

(3)对图1-9(b)所示情形E.dl 间恒为钝角,Q l

P

E d ??

<0,结论和(1),(2)相反。

1-15电场中两点的电势的高低是否与试探电荷的正负有关,电势能的高低呢?沿着电场线移动负试探电荷时,电势是升高还是降低?它的电势能增加还是减小?

答:按定义,P ,Q 两点间的电势差由公式

pq U =U(P)-U(Q)= Q

l

P

E d ??

确定,他与试探电荷的正负,电荷电量以及是否存在试探电荷都无关,完全由电场E 的分布确定,但电势能的高低与试探电荷的正负有关。沿着电场线移动负试探电荷时,电势降低,但因要反抗电场力做功,所以它的电势能增加了。 1-16说明电场中各处的电势永远逆着电场线方向升高。

答:由pq U =U(P)-U(Q)= Q l

P

E d ??

,

当积分路径逆着电场线进行时,E ·dl =-Edl,故pq U <0,电势升高。

1-17(1)将初速度为零的电子放在电场中,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这电子是向电场中高电势处跑还是向低电势处跑?为什么?

(2)说明无论对正负电荷来说,仅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移动时,电荷总是从它的电势能高的地方移向电势能低的地方去。

答:(1)因为电子在电场中所受电场力的方向是由低电势指向高电势,故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将由低电势跑向高电势。

(2)无论正负电荷,从电场中的P 点移动到Q 点,其电势能变化

pq W =W(P)-W(Q)= pq A

若单在电厂力作用下移动电荷,必有pq A >0,所以W(P)>W(Q),即电荷总是从高电势能处移向低电势能处。实则,电场力做功是以电势能减小为代价单位。

1-18我们可否规定地球的电势为+100V ,而不规定它为零?这样规定后,对测量电势,电势差的数值有什么影响?

答:可以,这样规定后,空间各点的电势都要 增加100V ,但对各点间以及各点对地间的电势差没有影响。

1-19若甲乙两导体都带负电,但甲导体比已导体电势高,当用细导线把二者连接起来后,试分析电荷流动情况。

答:连接后,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将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低电势的乙导体沿导线流向高电势的甲导体,这等效于正电荷从甲导体流向乙导体。

1-20在技术工作中有时把整机机壳作为电势零点,若机壳未接地,能不能说因为机壳的电势为零,人站在地上就可以任意接触机壳?若机壳接地则如何?

答:把电子仪表的机壳电势选作零,但这并不是说机壳不带电。若机壳对地电势很高,人站在地上接触机壳就会触电。若将机壳接地,机壳和地等电势,人接触就不会触电了。 1-21(1)场强大的地方,是否电势就高,电势高的地方是否场强大?

(2)带正电的物体的电势是否一定是正的?电势等于零的物体是否一定不带电? (3)强为零的地方,电势是否一定为零?电势为零的地方,场强是否一定为零? (4)场强大小相等的地方,电势是否相等?等势面上场强大小是否一定相等?

答:(1)不一定。场强在数值上等于电势梯度,场强大的地方只说明该处的电势梯度大,并不表明电势高。

(2)不一定,因电势零点可以任意选取,如图1-10若规定A 点电势为零,电路中电容器1C 的正板带正电,但电势为负,2C 正板电势为零却带正电。

图1-10

(3)不一定,如等值同号点电荷连线中点处场强为零,但电势不为零,等值异号点电荷连线中点处电势为零,但场强不为零。

(4)不一定,如果平平行板电容器内部电场是均匀的,电势则由负板到正板逐渐增大;锥形带电导体的表面是等势面,而场强则随曲率不同而异,总之,场强决定于电势梯度而不决定电势的数值,电势的高低既和电场分布有关,也和电势零点的选择有关。场强的大小和电势的高低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1-22两个不同电势面的等势面是否相交?同一等势面是否可与自身相交?

答:不同电势的等势面不能相交,否则在交点处电势不能确定。同一等势面自身一般也不能相交,否则在交点处场强的方向(与等势面正交)就不确定了,但是,同一等势面可以在个别奇点相交,例如,两个等值同号点电荷连线中点处就是这样,在该点处,场强为零,方向没有意义。

1-23已知一高斯面上场强处处为零,在它所包围的空间内任一点,都没有电荷吗?

答:不一定。只能说在该空间内,电荷的代数和为零。

1-24试想在图1-11中,的导体单独产生的电场E的电场线是什么样子(包括导体内和体外的

,E的电场线还会维持这个样子吗?

空间)。如果撤去外电场E

图1-11

答:图1-11中的导体单独产生的电场E的电场线如图1-12所示。

,E=0,其电场线消失。

如果撤去外电场E

图1-12

1-25详见本章典型例题例1-4。 1-26详见本章典型例题例1-4。

1-27把一个带电体移近一个导体壳,带电体单独在导体空腔内产生的电场是否等于零?静电屏蔽效应是怎样体现的?

答:带电体单独在导体空腔内产生的电场不等于零。他在导体壳近端感应出与带电体异号的电荷,远端感应出与带电体同号的电荷,在静电平衡时,这些感应电荷在空腔内激发的场,与带电体在腔内激发的场等值反向,相互抵消,腔内得以屏蔽。

1-28万有引力和静电力都服从平方反定律,都存在高斯定律。有人幻想把引力场屏蔽起来,这能否做到?在这方面引力和静电力有什么差别?

答:静电屏蔽能够实现,,是因为作为场源的电荷有正有负,在静电感应中能产生相反的场相互抵消;而引力场源—质量,只有正的,另外,也没有与静电感应中的导体相当的物质,故不能把引力场屏蔽起来。

引力场和静电场的主要差别有两点:一是静电场源有正有负,即正,负电荷、而引力场源只有正的,即质量;二是静电相互作用远远大于引力相互作用,且前者约为后者的39

10

倍。

1-29(1)将一个带正电的导体A 移近一个不带电的绝缘导体B 时,导体的电势升高还是降低?为什么?

(2)试论证:导体B 上每种符号感应电荷的数量不多于A 上的电量。

答:(1)导体B 的电势 b B

U E dl ∞=

??

如图1-13所示,沿电场积分,θ(E, d l 的夹角)=0,而且随着带电导体A 的移近,积分路径上的E 增大,所以导体B 的电势升高。

图1-13

(2)由于原导体B 不带电,所以导体B 上两种感应电荷的数值一定相等。由于导体B 是等势体,终止于导体B 上的正感应电荷,如果导体B 的负感应电荷数值多于A 上的电量,则必须有终止于导体B 上负感应电荷的电力线来自无限远,而沿该电力线积分可得B 的电势一定小于0,与上述结论(1)矛盾,所以,导体B 上两种感应电荷的数量一定不会多于导体A 上的正电量。如果导体A 带负电荷也可以类似地证明。

1-30将一个带正电的导体A 移近一个接地的导体B 时,导体B 是否维持零电势?其上是否带电?

答:导体B 接地,始终与地等电势,若选地电势为零,则B 始终维持零电势。导体B 上由于感应而带负电,正电荷入地。

1-31一封闭的金属壳内有一个带电量q 的金属物体,试证明:要想使这金属物体的电势与金属壳的电势相等,唯一的办法是使q=0。这个结论与金属壳是否带电有没有关系?

答:如图1-14所示,P ,Q 分别为金属物体和金属壳内表面上的两点。 pq Q i P

U E dl =

?

若q ≠0,则0i E ≠,沿电场线的积分

pq Q i P

U E dl =

?

≠0

要Up=Uq ,即要

Q i P

E dl ?

=0,而dl ≠0,θ2

π

所以必须i E =0,因而,唯一的办法是使q=0。此结论与金属是否带电无关。

1-32有若干个互相绝缘的不带电导体A,B,C ,…,它们的电势都是零,如图1-15所示。如果把其中任一个A 带上正电,证明: (1)所有这些导体的电势都高于零; (2)其他导体的电势都低于A 的电势。

证明(1) 导体B 的电势0B A B

U U U E dl ∞∞=-=?>?

所以0B U U ∞>=,同理0C U >

(2)例如,导体A 与B 的电势差0B AB A B A

U U U E dl =-=

?>?

。所以A B U U >,其余类似。

1-33两导体上分别带有电量-q 和2q ,且都放在同一个封闭的金属壳内,如图1-16所示。试

证明:电荷为2q 的导体的电势高于金属壳的电势。

图1-16

证明:由于2q >︱-q ︱,金属壳内表面上必有净余负电荷,如图1-16所示,壳内必然有电场线从带电量为2q 的导体上发出,终止再球壳内表面上。

pq 0P

P Q Q

U U U Edl =-=

>?

所以P Q U U >,即电荷为+2q 的导体的电势高于金属壳的电势。

1-34一封闭导体壳C 内有一些带电体,所带电量分别为1q ,2q ,…;C 外也有一些带电体,所带电量分别为1Q ,2Q ,…,如图1-17所示。问: (1) 1q ,2q ,…的数值对C 外的电场强度和电势有无影响?

(2)当1q ,2q ,…的数值不变时,它们在壳内的分布情况对C 外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影响如何?

(3) 1Q ,2Q ,…的数值对C 内的电场强度和电势有无影响?

(4)当1Q 2Q ,…的数值不变时,它们在壳内的分布情况对C 内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影响如何?

答:(1) 1q ,2q ,…的大小对C 外的电场强度和电势都有影响。

(2)当1q ,2q ,…的大小不变时,它们在壳内的分布形状对外的电场强度和电势没有影响。因为i q ∑和壳的内表面上的()i q ∑-在C 内表面以为的合场强始终为零,而壳的外表面上的电荷的分布完全由表面曲率决定。这些电荷在C 外激发的电场强度和电势与壳内电荷的分布形状无关。

(3)1Q ,2Q ,…的大小对C 内电场强度没有影响,但对电势有影响。

(4)当1Q ,2Q ,…得数值不变时,它们在壳外的分布情况对C 内的电场强度没有影响,但

对电势有影响。

1-35如上题中C 接地,情况如何?

答:若上题中C 接地,C 内外的电场强度和电势彼此都没有影响。

1-36(1)一个孤立导体球带电Q,其表面场强沿什么方向?Q 在其表面的分布是否均匀?其表面是否等电势?导体内任何一点P 的场强是多少?为什么?

(2)当我们从外边把另一个带电体移近这个导体球时,球表面场强沿什么方向?其上电荷分布是否均匀?其表面是否等电势?电势有没有变化?导体内任意一点P 的场强有无变化?为什么?

答:(1)表面场强垂直表面沿径向,当Q>0时向外,因为导体表面是个等势面,电场线处处与等势面正交,Q 在其表面上均匀分布,因为导体球面曲率和球面上E 的大小处处一样。根据静电平衡条件,其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内任意一点P 的场强是零,若某处场强不为零,则该处的自由电子将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亦即导体没有达到静电平衡。

(2)另一个带电体移近这个导体球时,其表面场强仍然垂直表面沿径向。这时,由于E 的作用,球面上的电荷分布不均匀了,但其表面仍然是个等势面,不过,由于球外空间电场的变化,导体球表面电势的数值变化了,根据静电平衡条件,导体内任意一点P 的场强无变化,仍是零。

1-37(1)在两个同心导体球B,C 的内球上带电Q,Q 在其表面上的分布是否均匀?

(2)当我们从外边把另一个带电体A 移近这一同心球时,内球C 上的电荷分布是否均匀?为什么?

答:(1)Q 在内球表面上均匀分布。

(2)当我们从外边把另一个带电体A 移近这一同心球时,由于导体球B 的屏蔽作用,内球C 上的电荷仍然是均匀分布。

1-38两个同心球状导体,内球带电Q,外球不带电,试问: (1)外球内表面电量1Q =?外球外表面电量2Q =? (2)球外P 点总场强是多少?

(3) 2Q 在P 点产生的场强是多少?Q 是否在P 点产生场强?1Q 是否在P 点产生场强?如果外面球壳接地,情况有何变化?

答:(1)外球内表面电量1Q =-Q ;外球外表面电量2Q =+Q (2)球外P 点总场强

E=

2

14Q r

πε

.

(3) 2Q 点在P 点产生的场强

2E =

2

14Q r

πε

.

1Q 点在P 点产生的场强

1E =

2

14Q r

πε

-.

Q 点在P 点产生的场强

3E =

2

14Q r

πε

.

如果外面球壳接地,2Q =0,2E =0,1E ,3E 不变。

1-39在上题中当外球壳接地,从远处移来一个带负电的物体,内外两球的电势是增高还是降低?l 两球间的电场分布有无变化?

答:若外球接地,内外两球的电势不变,外球始终与地等电势,由于外球的屏蔽作用,两球间的电场分布无变化。

1-40在上题中若外球不接地,从远处移来一个带负电的物体,内外两球的电势是增高还是降低?l 两球间的电场和电势有无变化?两球间的电势差有无变化?

答:若外球不接地,从远处移来一个带负电的物体,根据叠加原理,内外两球的电势要降低。由于外球的屏蔽作用,两球间的电场不变,而电势要变化。但两球间的电势差不变。 1-41如图1-18所示,在金属球A 内有两个球形空腔,且此金属球整体上不带电,在两空腔中心各放置一点电荷1q 和2q 。此外在金属球A 之外远处放置一点电荷q (q 至A 的中心距离r >>球A 的半径R )。作用在A ,1q ,2q ,q 这4个物体上的静电力各多少?

图1-18

答:1q ,2q 分别在两个球形空腔表面上感应出-1q 和-2q 的电量,在金属球A 的外表面上感应出净电荷(1q +2q )。±1q 在空腔外个点的场相互抵消,±2q 在空腔外任意一点的场也相互抵消,q 和(1q +2q )的电场只分布在A 球之外的空间,它们在A 球内的电场为零。又因r >>R ,所以A 球外表面上的电荷(1q +2q )和q 的作用,可把(1q +2q )看成集中在A 球心的点电荷和q 的作用。根据以上分析,作用在作用在A ,1q ,2q ,q 这4个物体上的静电力的大小分别为

122

()

14A G q q q F F r

πε+==

.

;1

2

0q q F F ==。

1-42在上题中取消r>>R 的条件,并设两空腔中心间距为a ,试写出: (1)q 给1q 的力; (2)2q 给q 的力; (3)1q 给A 的力; (4)A 给2q 的力; (5)1q 受到的合力。

答:(1)q 给1q 的力 ()

1

12

14qq F r a πε=

.

+

(2) 2q 给q 的力

()

2

22

14qq F r a πε=

.-

(3)根据牛的第三定律,1q 给A 的力是A 给1q 的反作用力,而A 给1q 的力包括-1q ,-2q ,(1q +2q )这3处电荷的作用力:1q 在球形空腔的中心,所以-1q 的作用力为零;也在球形空腔的中心,所以-2q 的作用力正好与2q 作用力相反;(1q +2q )对球内电荷的作用力正好与q 的作用力相反。所以1q 给A 的力(向左为正)为

121122

011

0442q q q q F a

a r πεπε=+

.

+

.

?

?+ ??

?

(4)A 给2q 的力包括-1q ,-2q ,(1q +2q )这3处电荷的作用力,根据(3)的分析该力(向左为正)为

122222

110442q q q q

F a

a r πεπε=+

.-

.

??- ?

?

? (5) 1q 的合力包括-1q ,q ,-2q ,2q ,(1q +2q )这5处电荷的作用力;由于-1q 对称分布作用力为0,2q ,-2q 作用力相互抵消,(1q +2q ),q 作用力也相互抵消,所以合力为零。 1-43如图1-19所示,

(1)若将一个带正电的金属小球移近一个绝缘的不带电导体时(见图1-19(a )),小球受到吸引还是排斥力?

(2)若小球带负电(见图1-19(b ))情况将如何?

(3)若当小球在导体近旁(但未接触)时,将导体远端接地(见图1-19(c )),情况将如何? (4)若将导体近端接地(见图1-19(d ))情况将如何?

(5)若导体在未接地前与小球接触一下(见图1-19(e )),将发生什么情况? (6)若将导体接地,小球与导体接触一下后(见图1-19(f )),将发生什么情况?

答:(1)由于静电感应,靠近小球的导体端产生了异号电荷,所以是吸引力。 (2)同(1)。

(3)同样,还是吸引力,但比(1)稍大。 (4) 同样,还是吸引力,且与(3)相同。

(5) 若导体在未接地前与小球接触一下,则导体此时带正电,所以小球受到排斥力。 (6) 若将导体接地,小球与导体接触一下后,小球与导体都将不带电。所以两物体间不在有电的相互作用。

图1-19 图1-20

1-44如图1-20所示,

(1)讲一个带正电的金属小球B放在一个开有小孔的绝缘金属壳内,但不与其接触,将领一个带正电的试探电荷A移近时,(见图1-20(a)),A将受到吸引力还是排斥力?若将小球B 从壳内以去后,(见图1-20(b)),A将受什么力?

(2)若使小球B与金属壳内部接触,(见图1-20(c)),A受什么力?这时再将小球B从壳内以去后,(见图1-20(d)),情况如何?

(3)如情形(1),使小球不与壳接触,但金属壳接地(见图1-20(e)),A将受什么力?将接地线拆除后,又将小球B从壳内移去(见图1-20(f)),情况如何?

(4)如情形(3),但先将小球B从壳内移去后再拆接地线,情况与(3)相比有何不同?

答:(1)由于静电感应,金属壳外表面上有净余正电荷,所以带正电的试探电荷A移近时将受到排斥力,若将小球B从壳内移去后,A在金属壳上靠近A的外表面上感应出负电荷,远端感应出正电荷,所以A受到合力为吸引力。

(2)B与金属壳内部接触,B所带正电荷全部分布在壳的外表面上。所以外表面上有净余正电荷,A受排斥力。这时再将A从壳内以去后,A仍受斥力。

(3)金属壳接地,感应出的正电荷入地,在金属壳靠近A的外表面上有负的感应电荷,所以A手吸引力。拆掉地线,移去小球B,金属壳内表面上的负电荷迁移到位表面上,A受到更大的吸引力。

(4)先移去小球B,再拆接地线,A受吸引力。与(3)相比,上问中拆地线后A受到的吸引力大于拆地线前受到的吸引力,而本问中,拆地线前后A受到的吸引力不变。

1-45在一个孤立的导体球壳中心放一个点电荷,球壳内外表面上的电荷分布是否均匀,如

果点电荷偏离球心,情况如何?

答:点电荷放在鼓励道踢球科中心时,球壳内外表面上的电荷都均匀分布,因为这时不仅球壳内外表面上的曲率处处一样,而且场强成球对称分布。如果点电荷偏离球心,则球壳内表面上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因为内表面上的场强不成球对称分布了。壳中和壳的内表面上的电荷在球壳外表面上激发的场强之和为零,所以球壳外表面上的电荷仍均匀分布。 1-46两导体A,B 相距很远,其中A 原来带电,B 不带电,现用一根细长导线将两球连接,电荷将按怎样的比例在两球上分布。

答:俩孤立导体球连接后,电位相等,即

1201

02

44q q R R πεπε=

所以

112

2

q R q R =

可见两导体上电量与两球半径成正比。

1-47用一个带电的小球与一个不带电的绝缘大金属球接触,萧秋水的电荷会全部传到大球上去吗?为什么?

答:若附近没有其他带电体,静电平衡时,两接触的导体球为一等势体。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其表面突出部分电荷密度较其他部分大。所以小球中电荷不会全部跑到大球中去。 1-48将一个带导体接地后,其上是否还会有电荷?为什么?分别就此导体附近有无其他带电体的不同情况讨论之。

答:当没有其它带电体在附近时,导体接地后由于电势相等,电荷将在地球与导体间重新分配。因为地球带负电,且其带电量远大于导体上的电量,所以导体接地后,其上带负电。在要求不严的情况下,通常不考虑地球所带的负电。

当导体附近有带电体时,接地后,由于静电感应,导体中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将流入地,异种电荷留在导体上。所以导体接地后,其上将保留与带电体相异的电荷。

1-49如图1-21所示是用静电计测量电容器两极间电压的装置,试说明,为什么电容器上电压大时,静电计的指针偏转也大?

答:静电计相等于一个电容器,其指针和外壳相当于电容器两极。图1-21系统可视为电容器并联,当电容器上电压增大,静电计对地电势也升高。由q=CU ,显然指针所带电量增多,两针间静电斥力及指针与外壳间引力都增大,指针偏转也增大。

图1-21

1-50将一个接地的导体B 移近一个带正电的孤立导体A 时,A 的电势升高还是降低?

答:将一个接地的导体B 移近一个带正电的孤立导体A 时,由于静电感应,两导体将相互吸引,所以外力做负功,系统对外做正功,系统的电势能减小,由

111()222

e A A B B A A B W q U q U q U U =

+

=

知:因为A q 不变而e W 减小,所以A U 减小。

1-51两绝缘导体A,B 分别带等量异号电荷,现将第三个不带电的导体C 插入A,B 之间,(不与其接触),AB U 增大还是减小。

答:当C 插入A,B 之间,由于C 上的感应电荷,与板上电荷的相互作用,C 将自动吸入,所以插入过程外力做负功,系统对外做正功,系统电能减小。由关系式

21122

e A B A B

A B W C U

Q U =

=

知:因为Q 不变,而e W 减小,所以AB U 减小。 1-52详见本章典型例题1-5。

1-53在偶极子的势能公式W P E =-?中是否包含偶极子的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能?

答:不包括。他只是组成偶极子的正,负电荷在外电场中电势能的叠加,即[]()()W q U P U P +

-=-,而计算外场的电势时并不包含构成偶极子的电荷的场在内。 1-54是用唯一性定理论证电容器中的电量q 与电压U 成正比。

证明:假设电容器的电量为q 时,电压为U=2U -1U ,而空间的电场为E ,当电容器的电

压增加K 倍,21U U U K U '''=-=,根据唯一性定理能满足两极板电位为1U '

和2

U

'的电荷

分布是唯一的。假设电容器的电量也增加K 倍,q ''

=Kq ,由库仑定律可知空间的电场也增加为K 倍,即E ''=KE,所以电容器的电压也增加为K 倍,即U ''

=KU=U '

。如果选择低电位

极板的电位为U ''=1U ',则高电位极板的电位为2U ''=1

U

''+U ''=2

U

',两极板电位为1

U

''和

2

U

''满足唯一性定理的边界条件,所以当电容器的电压增加K 倍时,电容器的电量也增加K

倍是唯一正确的解,电容器中的电量q 与电压U 成正比。 1-55一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的面积都是S ,相距为d ,电容值为0S

C d

ε=。当两极板加上电

压U 时,略去边缘效应,两板间的电场强度为U E d

=,其中一板所带电量为Q=CU,故他所受

的力为F=QE=CU(

U d

)=

2

C U d

,这个结果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他所受的力应为 F=

12

QE=

2

2C U d

因为它所处的位置的电场为

2

E =

2U d

而不是

E=U d

第二章 恒磁场

2-1 地磁场的主要分量是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到南? 答:地磁场的主要分量是从南到北。 2-2 如图2-7所示,取直角坐标系,电流元

放在x 轴上指向原点O ,电流元

在原点O 指向z 轴。试根据安培定律

=或

来回答,在下列个情形里电流元1给电流元2作用力

以及电流元2给电流元1的作用力

,大小和方向各有什么变化?

(1)电流元2在zx 轴平面内转过角度; (2) 电流元2在yx 轴平面内转过角度;

(3) 电流元1在xy轴平面内转过角度;

(4) 电流元1在zx轴平面内转过角度;

2-27图

答:电流元和在图示位置时,其相互作用为=0向在负z轴方向。

(1)=0;

变小,

当0﹤θ﹤π时方向沿负z轴;

当﹤θ﹤π时,方向沿z轴;

当θ=时,力等于零;

θ>π的情况可由来讨论;

(2)=0大小没变,方向的的方向平行。

(3) =0;=变小。

0﹤θ﹤时,方向沿负z轴;

<0﹤π时,方向沿z 轴;

θ=时,力等于零;

2-7根据环路定理,沿围绕载流导线一周的环路积分为,I l d B L

0μ=?→

→?,现利用圆形载流

轴线上的积分

,为什么这积分路线虽未绕电流一周,但与闭合电路积分的结果一样?

答==

=

如果将积分路线闭合,可以在z=-∞到z=∞之间远离圆形电流增加一段积分路。因为

在∞处,B=0.所以,

沿此路线的积分为零。故沿圆形在流线圈轴线的积分与闭合

环路的积分结果一样。

2-8利用无限长螺旋管内部磁场B=

nI 和安培环路定理,证明无限长螺线管外部磁场处处

为零。这个结论成立的近似条件是什么?仅仅密绕的条件够不够? 答:根据B=

nI 无限长螺线管的磁场与螺线管长度方向平行,在内部磁感应强度为B=

nI 。假设螺线管外部磁场为,对如图2-9所示的回答,根据安培环路定理可得

(B-)l=

所以,=0与h 无关。即:对于无限长;螺线管外部磁场处处为零。

2-9在一个可视为无穷长密绕的载流螺线管外面环绕一周(见图2-10),环路积分→

→??l

d B L

等于多少?

图2-9 图2-10

答:对于无穷长密绕的载流螺线管,由于磁场被束缚在落线管内,螺线管外磁场为零,

所以0=??→

→L

l d B 。

如果非密绕,则I l d B L

0μ=?→

→?

2-10如图2-11所示中的载流导线与直面垂直,确定图2-11〔a 〕和图2-11〔b 〕中电流的

方向,以及图2-11〔c 〕和图2-11〔d 〕导线受力的方向。

答:图2-11〔a 〕中电流垂直直面向外;2-11〔b 〕中电流垂直直面向里;图2-11〔c 〕

中电流受力向上;图2-11〔d 〕中电流受力向下。 2-11 指出图2-12中各情形里带电粒子受力方向。

答:图2-12〔a 〕向右;图2-1〔b 〕垂直纸面向外;图2-1〔c 〕垂直纸面向里;图2-1

〔d 〕不受力;图2-1〔e 〕向左;图2-1〔f 〕垂直向下。

图-12

2-12如图2-13所示,在阴极射线管上平行管轴放置一根载流直导线,电流方向如图2-13

所示,射线朝什么方向偏转?电流反向后情况怎样? 答:射线向下偏转。电流反向后,则射线向上偏转。

2-13如图2-14所示,两个电子同时由电子枪射出,他们的初速度与匀强磁场垂直,速率分

别是V 和2v 。经磁场偏转后,那个电子先回到出发点?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思考题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定义:发酵工程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传统发酵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的谷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 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的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CO2。 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青霉素发酵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解决了两大技术问题:1)通气搅拌解决了液体深层培养时的供氧问题;2)抗杂菌污染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空气、培养基灭菌、无污染接种、大型发酵罐的密封与抗污染设计制造。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合适的反应器、基质的选择 菌种问题: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省劳力 基质的选择: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二、思考题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富集 答: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的基本方法:1、控制营养:如以唯一碳源或氮源作底物;2、控制培养条件:如pH、温度、通气量等;3、抑制不需要的种类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定义: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突变。 4、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有哪些要求 答:出发菌株定义:出发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最初菌株或每代诱变的试验菌株。 要求:★对菌株产量,形态、生理等情况了解;★生长繁殖快,营养要求低,产孢子多且早;★对诱变剂敏感;★菌株要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多出发菌株:一般采用3~4个出发菌株,在逐代处理后,将产量高、特性好的菌株留作继续诱变的出发菌株。 5、诱变选育的流程 答:出发菌株经纯化活化前培养(同步培养)→培养液(离心、洗涤、)→单细胞获单胞子悬液→诱变处理→后培养(中间培养)→平板分离→初筛→复筛→保藏及扩大试验 筛选的关键是选择一定的特征(如菌落特征、生化特征等)去判断所筛选的菌株是我们所需要的突变株。

发酵工程思考题(含答案)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它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分为三部分: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发酵工程产业化就是将有关应用微生物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发酵产品,并投向市场的过程。 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①投产试验:涉及到”上、中、下三游”工作,即研究成果的验证、小试、中试和扩大试验。 ②规模化生产:值得注意的是产品质量问题,其检测必须符合相应产品标准。 ③市场营销:市场开拓对技术本身影响不大,但参与市场竞争却是产业化成败的决定因素。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 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 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劳力。 基质的选择 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发酵过程的组成部分?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典型的发酵过程可划分成六个基本组成部分: (1)繁殖种子和发酵生产所用的培养基组份设定; (2)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灭菌; (3)培养出有活性、适量的纯种,接种入生产容器中; (4)微生物在最适合于产物生长的条件下,在发酵罐中生长; (5)产物分离和精制; (6)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的处理。 第二章菌种的来源(1)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 答: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4、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有哪些要求?

(完整word版)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1]

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类形成的具体过程,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而前肢则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并采集植物,扑捉小动物,最后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上的一系列变化,而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日益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 2、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及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人们排斥了血缘群体内部的通婚,进行族外通婚形成了氏族。母系氏族的特征是,实行群婚,世系按母系计算,有管理机构。 3、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陶器的广泛使用和磨光石器的流行,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 4、综合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的原理。 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个体劳动和私有制,出现了贫富分化,有了战俘奴隶和债务奴隶,产生了贵族、平民和奴隶的阶级差别,产生了暴力机关。 5、阅读下列材料:“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四卷,第161页。 回答问题:(1)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主要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期?从氏族公社向阶级、国家的过渡。(2)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从国家产生的原因、过程、类型及国家的职能分析。 6、简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农业革命导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规模可与随人类形成而出现的人口爆炸相比。在旧石器时代,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不断改进工具,使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相应增加。约100万年以前,猿人的人口数还只有125000,可到了距今1000O年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的人口数已上升到532万,约增长42倍。现在,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因此,人口数的增长也比过去更迅速。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 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回答问题:结合该段文字分析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新石器时代初期人工裁培植物获得成功。这样,家畜饲养业和农业便发明出来。人类从此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从游荡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生活方式,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历史意义可与近代机器革命相提并论。因此这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被称作“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周启迪《世界上古史》,第18页回答问题:(1)新石器时代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段?约11000年前 (2)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有哪些方面? 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生产者: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3)生活资料方面:较多依靠、适应自然→利用、改造自然;4)在农业生产基础上,人们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等现象的观察,积累经验,产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新的高度;5)为以后一系列社会变革创造条件: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人口较大增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发酵工程试题及答案.

类。 微生物的育种方法主要有三类: 诱变法,细胞融合法,基因工程法。 发酵培养基主要由 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组成。 6、利用专门的灭菌设备进行连续灭菌称为 连逍,用高压蒸汽进行空罐灭菌称为 空消。 7、可用于生产酶的微生物有 细菌、真菌、酵母菌。 常用的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有 酸化、加热、加絮凝剂。 8、根据搅拌方式的不同, 好氧发酵设备可分为 机械搅拌式发酵罐 和通风搅拌式发酵罐 两种。 9、 依据培养基在生产中的用途,可将其分成 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 10、 现代发酵工程不仅包括菌体生产和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还包括微生物机能的利用。 11、发酵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生产菌种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反应器的设计及 产物的分离、提取 与精制。 12、发酵类型有微生物菌体的发酵、微生物酶的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微生物转 化发酵、生物工程细胞的发酵 。 13、发酵工业生产上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有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14、当前发酵工业所用的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 变异菌,从自然选育转向 代谢调控育种, 从诱发基 因突变转向 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15、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液体深层发酵主要有 分批发酵、连续发酵、补料分批发酵。 16、分批发酵全过程包括 空罐灭菌、加入灭过菌的培养基、接种、发酵过程、放罐和洗罐, 所需的时间总和为一个发酵周期。 发酵工程 、名词解释 1、 分批发酵:在发酵中,营养物和菌种一次加入进行培养,直到结束放出,中间除了空气 进入和尾气排出外,与外部没有物料交换。 2、 补料分批发酵:又称半连续发酵,是指在微生物分批发酵中,以某种方式向培养系统不 加一定物料的培养技术。 3、 絮凝: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下,溶液中的较小胶粒聚合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二、填空 1、 生物发酵工艺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包括 菌种制备、种子培养、发酵和提取精^_等下游 处理几个过程。 2、 根据过滤介质截留的物质颗粒大小的不同, 过滤可分为粗滤、微滤、超滤和反渗透四大 3、 4、 5、青霉素发酵生产中,发酵后的处理包括: 过滤、提炼,脱色,结晶。 基三种。

发酵工程思考题(含答案)教学文稿

发酵工程思考题(含答 案)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它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分为三部分: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发酵工程产业化就是将有关应用微生物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发酵产品,并投向市场的过程。 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①投产试验:涉及到”上、中、下三游”工作,即研究成果的验证、小试、中试和扩大试验。 ②规模化生产:值得注意的是产品质量问题,其检测必须符合相应产品标准。 ③市场营销:市场开拓对技术本身影响不大,但参与市场竞争却是产业化成败的决定因素。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 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 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劳力。 基质的选择

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发酵过程的组成部分?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典型的发酵过程可划分成六个基本组成部分: (1)繁殖种子和发酵生产所用的培养基组份设定; (2)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灭菌; (3)培养出有活性、适量的纯种,接种入生产容器中; (4)微生物在最适合于产物生长的条件下,在发酵罐中生长; (5)产物分离和精制; (6)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的处理。 第二章菌种的来源(1)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 答: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4、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有哪些要求? 答:出发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最初菌株或每代诱变的试验菌株。 选择出发菌株的要求: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符松涛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 《世界古代史》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二版。此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分上、下两卷。此书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参考文献 (一)世界上古史 (1)辅助教材类 朱寰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建吉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隆波、罗静兰:《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丁建弘、孙仁宗:《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学术专著类 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 商务印书馆1977年[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 [苏]别尔什茨《原始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 马克思《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金观涛等《悲壮的衰落,古代埃及的衰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何芳川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埃及]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 埃及教育部文化局《埃及简史》,三联书店,1972年

(完整版)发酵工程_题库及答案.doc

1、举出几例微生物大规模表达的产品,及其产生菌的特点? A.蛋白酶表达产物一般分泌至胞外,能利用廉价的氮源,生长温度较高, 生长速度快 ,纯化、分离及分析快速;安全性高,得到 FDA的批准的菌种。 B.单细胞蛋白生长迅速,营养要求不高,易培养,能利用廉价的培养基或生 产废物。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产量高,质量好。安全性高,得到 FDA的批准的菌种。 C.不饱和脂肪酸生长温度较低,安全性高,能利用廉价的碳源,不饱和脂 肪酸含量高, D.抗生素生产性能稳定,产量高,不产色素,,能利用廉价原料 F.氨基酸代谢途径比较清楚,代谢途径比较简单 2、工业化菌种的要求? A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成产物 B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或者说菌种改造的可操作性要强C. 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 D.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 E.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与致病菌无关) F.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 4、讨论:微生物(包括动、植物)可以生产我们所需的一切产品,但是涉 及到工业化生产,对于某一种特定的产品,为何只有特定的微生物才具有大量 表达的潜力?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细胞对遗传信息作选择性的表达,实现代谢 的自动调节。代谢的协调能保证在任何特定时刻、特定的细胞空间,只合成必 要的酶系(参与代谢的多种酶)和刚够用的酶量。一旦特定物质的合成达到足 够的量,与这些物关系支持细胞自身的增殖(生产细胞),不支持(人的)目

的产物的过量生产(生产特定的初级代谢产物)。而工业化生产要求特定表达 某种或某类物质,只有正常代谢被打破,代谢协调失常的微生物才能达到要求 5、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样品的采取→预处理→培养→菌落的选择→初筛→复筛→性能的鉴定→菌种保藏 6、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培养? 自然界中目的微生物含量很少,非目的微生物种类繁多,进行富集培养, 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地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 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使筛选变得可能。 7、菌种选育分子改造的目的? 防止菌种退化 ;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 提高生产能力 ; 提高产品质量 ; 开发新产品 . 8、以目前的研究水平,土壤中能够培养的微生物大概占总数的多少?什么 是 16sRNA同源性分析? 目前能够培养的微生物不到总数的 1%。以 16sRNA为靶基因,设计引物, 建立 pcr 扩增体系,再通过 DNA 测序进行细菌同源性分析。 9、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自然选育就是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 程。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一.原始社会 1.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被国际学术界肯定了的最早的人科成员。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是人类形成阶段的主要代表之一 2.能人(完全形成的人):学术界确定的最早的人属成员,也称“早期猿人”。能人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頬齿,特别是前臼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为窄,能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脑量扩大。下肢骨明显具直立行走的特征,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但还不很精确。“能人”化石所在的地层,年代约为距今180万年。 奥杜韦文化 3.直立人:承上启下,语言,火(天然火),旧石器时代早期 4.智人:脑量增大尤为明显,体质进化和文化发展,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中期 5.原始群:最初的人类社会群体,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其经历的时间大致是距今1400万年前到距今300万年间,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其代表群体。由于他们处于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为了生存,他们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体劳动和生活。这种组织形式尚不稳定,尚没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 6.血缘家族: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或族群按血缘群婚关系组成,族内同辈男女之间可以互为婚配。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所以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7.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氏族的管理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8.普那路亚婚: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一种婚姻形态,又叫做族外群婚。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即一群姊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男子和领一群怒自相互通婚,但禁止旁系的和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城“普那路亚”9.母系氏族公社:早期氏族的形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基本细胞。早期氏族中,由于婚姻是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是按照母系计算的。氏族基本成员是本族妇女。新石器时代是其繁荣时期 10.对偶婚:相比于族外群婚来说是一种发展,此时已经有一对比较确定的夫妻,但是他们的结合不牢固,极易解除。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望门居住”,二是“居妇家制”,对偶家庭还不构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11.部落:由几个有亲属关系的胞族组成,最高权力机构是部落议事会。 12.胞族:母系氏族人口增殖后分裂成许多小氏族,原来的氏族叫做胞族,即大氏族 13.新石器革命: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发明,使人类从采集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这一变革在史学上被称为“新石器革命”。 14.父系氏族公社:以男性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世系及财产为父子继承制 二.上古西亚(前5千纪-前4世纪): (一)两河流域南部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1.苏美尔城邦:上古西亚早王朝时期的城邦,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到约公元前2350年被阿卡德王国取代为止,主要分布于两河流域下游冲击平原。发展鼎盛期是早王朝三期。 2.阿卡德王国(前2296-前2112):萨尔贡领导的塞姆人集团在两河流域北部建立的国家,首都是阿卡德城。经过扩张,疆域达到空前辽阔。气候变化导致长期干旱,新兴的专制国家在统治理念和管理手段上存在缺陷,国家衰落,阿卡德王朝末年政局混乱 3.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南北地区,萨尔贡在位基本上确立了专制国家的雏形 4.乌尔第三王朝(前2112-前2004):乌鲁克城邦军官在乌尔建立的王朝。再次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因其是在乌尔建立的第三个王朝,称乌尔第三王朝。后期由于边境危机,内忧外患,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5.舒尔吉改革:广泛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三级管理机构、附属国制度、税收制度改革,

世界上古史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氏族军事民主制金字塔罗塞塔石碑卡叠什战役图特摩斯三世《汉穆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巴比伦之囚”《贝希斯敦铭文》尼布甲尼撒二世居鲁士二世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吠陀”种姓制度婆罗门教阿育王顺世论腓尼基字母克里特文明《荷马史诗》早期僭主政治伯罗奔尼撒同盟伯里克利伯罗奔尼撒战争希罗多德亚历山大王政时代塞尔维乌斯改革十二铜表法布匿战争“前三头政治”隶农制《米兰敕令》 二、简单题 1、简述按照恩格斯的划分方法人类起源与进化经历的主要阶段,并列举各阶段发现的主要人类化石。 2、简述人类婚姻家庭形态的演变。 3、简述埃及斯帕特的形成和埃及的统一。 4、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5、简评乌鲁卡基那改革。 6、略述汉谟拉比的主要政绩。 7、简述古代印度文明的历史更迭。 8、简述荷马时代希腊经济和社会状况。 9、简述克里斯提尼斯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0、简述希波战争的过程、结果和意义。 11、简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过程、结果以及雅典失败的原因。

12、简述塞尔维乌斯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历史意义。 13、简述罗马共和国初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及结果。 14、简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5、简述罗马公元3世纪危机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古埃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及其强化。 2、《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3、评大流士一世改革。 4、试论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 5、试论印度的种姓制度。 6、试析早期佛教产生的历史条件、教义及阶级实质和社会意义。 7、试述雅典民主进程。 8、试论述古希腊文明在史学和哲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9、试论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 10、试论述戴克里先统治时期的政策措施及历史地位。

发酵工程课后题参考答案样本

发酵课后题参考答案 1.试述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答: 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无聊和设备中所有生命无知的过程。 灭菌是用无力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空气, 地表以及容器和器具表面的微生物。 消毒和灭菌的区别一方面在于消毒仅仅杀死生物体或非生物体表面的微生物, 而灭菌是杀死所有的生命体。另一方面在于消毒一般只能杀死营养细胞, 而不能杀死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等, 适合于发酵车间的环境和发酵设备, 器具的无菌处理。 2简述染菌的检验方法及染菌类型的判断。 答: 生产上要求准确, 迅速的方法来检查出污染杂菌的类型及其可能的染菌途径, 当前有一下几种常见的方法。 1.显微镜检查法。一般见简单的染色法或革兰氏染色法, 将菌体染色后镜检。对于霉菌, 酵母发酵, 先用低倍镜观察生产菌的特征, 然后用高倍镜观察有无杂菌的存在。根据生产菌与杂菌的不同特征来判断是否杂菌, 必要时还可用芽胞染色或鞭毛染色。 2.平板划线培养检查法。先将待检样品爱无菌平板上划线, 根据可能的染菌类型分别置于37或27摄氏度下培养, 8个小时后可观察到是否有杂菌污染。对于噬菌体检查, 可采用双层平板培养法。 3.肉汤培养检查法。将待检样品介入无菌的肉汤培养基中, 分别置于37或27摄氏度下进行培养, 随时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并取样镜检, 判读是否有杂菌污染及杂菌的类型。 4.发酵过程的异常现象观察法。发酵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如溶解氧, PH, 尾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发酵液的粘度等的异常变化, 都可能产生染菌的重要信息, 也根据这些异常现象来分析发酵是否染菌。 3 发酵工业用菌种应具备哪些特点? ①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生长, 且生成的目的产物产量高、易于回收;

最新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思考题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定义:发酵工程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传统发酵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的谷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 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的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CO2。 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青霉素发酵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解决了两大技术问题:1)通气搅拌解决了液体深层培养时的供氧问题;2)抗杂菌污染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空气、培养基灭菌、无污染接种、大型发酵罐的密封与抗污染设计制造。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合适的反应器、基质的选择 菌种问题: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省劳力 基质的选择: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二、思考题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富集? 答: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的基本方法:1、控制营养:如以唯一碳源或氮源作底物;2、控制培养条件:如pH、温度、通气量等;3、抑制不需要的种类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定义: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突变。

世界古代史 习题及参考答案 精品

《世界古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世界上古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 一.填空题 1.1871年,达尔文在其一书中,指出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2.恩格斯提出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中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即、 和完全形成的人。 3.目前,多数人类学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三大人种,即、和尼格罗人种。 4.班辈婚或辈行婚是一种。 5.人类第一个可以证实的社会组织是,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繁荣于新石器时代。 6.母系氏族公社发生在考古学年代的晚期。 7.普那路亚婚是一种。 8.是人类婚姻状态从群婚向个体婚的过渡形式。 9.个体劳动能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是产生的前提和条件。 二.选择题 1.“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早期代表是 A腊玛古猿 B南方古猿 C森林古猿 D埃及古猿

2.人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产生最初的语言 C能制造工具 D意识和抽象能力的发生 3.现代人种开始形成于 A早期猿人阶段 B晚期猿人阶段 C早期智人阶段 D晚期智人阶段 4.母系氏族公社发生在 A旧石器时代中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 D金属器时代 5.原始人实行族外群婚是在 A血缘家族时期 B母系氏族早期 C母系氏族繁荣时期 D父系氏族时期 6.母系氏族繁荣时期人类的婚姻形态是 A班辈婚 B族外群婚 C对偶婚 D一夫一妻制 7.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是发生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铜石并用时代 D铁器时代 三.名词解释 1、血缘家族 2、对偶婚 3、农村公社 4、图腾崇拜 四.简答题 1.从猿到人的转变经过了那些主要阶段?简析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简述原始社会人类婚姻形态的转变。 3.简析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第二章古代埃及

发酵工程工厂题库(含答案)

2018发酵微生物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菌落:菌落(colony)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 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等特征的子细胞的群落。 3.病毒:是一类核酸合蛋白质等少数集中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4.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微生物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的培养基。 5.最适生长温度:某菌分裂代时最短或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温度。 6.巴氏消毒法: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7.温和噬菌体: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 8.噬菌体:原核生物的病毒。 9.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侵入的宿主细胞。 10.噬菌斑生成单位(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二、填空题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其特点是个体微小、构造简单和进化地位低。 2.微生物主要有三大类群: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③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3.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其中最主要的共性应是体积小,面积大。 4.细菌的形态主要有杆状、球状状和螺旋状三种,此外,还有少数丝状和棱角状等。 5.细菌细胞的一般构造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质膜、核区、间体、和各种内含物等,而特殊构造则有糖被、 鞭毛、菌毛、性菌毛和芽孢等。 6.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上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7.芽胞除了可长期休眠外,还是生命世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例如抗热、抗化学药物和抗辐射等。 8.根据进化水平和形态构造等特征上的明显差别可把微生物分成三大类,即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9. 支原体突出的形态特征是无细胞壁,所以对青霉素不敏感。 10.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包括了三个时期,即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 11.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能形成菌落和菌苔。 12.细菌最常见的繁殖方式是裂殖,包括二分裂、三分裂、复分裂三种形式,少数细菌还能进行芽殖。 13. 可以在光学显微镜油镜下看到的细菌特殊结构有鞭毛、芽胞、糖被。 14、病毒的主要组成为核酸和蛋白质。 15、噬菌体的特点是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遗传物质多为DNA。 16、病毒的繁殖过程可分为吸附、侵入、增值、成熟、裂解五个步骤。 17、微生物类群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病毒以复制方式繁殖;细菌以分裂繁殖为主;而放线菌以分生孢子和 孢囊孢子两种方式形成无性孢子;霉菌较复杂,已有了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和两种繁殖方式和半知菌特有的准性生殖。 18、真菌细胞的线粒体是_能量代谢的细胞器。 19、真核微生物包括有:真菌,粘菌,藻类,原生动物. 20、酵母菌的无性繁殖方式中最常见的是芽殖,少数种类具有与细菌相似的裂殖方式。 21、构成丝状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 22、真菌菌丝具有的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和进行繁殖。 23、真菌生长在基质内的菌丝叫基内菌丝,其功能主要是吸收营养物质,伸出基质外的菌丝叫气生菌丝,其功能主要是转化成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填空题(二) 1、微生物的营养要素有__碳源_、_氮源_、_能源_、_无机盐_、_生长因子__和_水__六大类。 2、营养物质通过渗透方式进入微生物细胞膜的方式有_单纯扩散、促进扩散_、主动运送、基因移位_等四种。 3、化能自养微生物以无机物为能源,以无机碳源为碳源,如硝化细菌属于此类微生物。 4、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基本碳源是有机碳源,能源是有机物,其代表微生物是__酵母菌__和__乳酸菌_等。 5、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微生物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及微生物的固体研究和大规模生产等方面。

世界上古史参考文献11

参考文献 一、参考书目 (一)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9。 2、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 3、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商务 1983。 4、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 5、卢哲夫译《世界原始社会史》上海艺文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6、张荣译《新石器时代世界最早的农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7、[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 8、《世界原始社会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9、[美]房龙、周炎《人类的故事》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10、雷升《上一次文明》(上、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11、姚乐野等译《史前世界》成都地图出版社,2001年 12、周启迪《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3、米辰峰《世界古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4、李植枬《宏观世界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5、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6、崔连仲《世界史》(古代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 19、朱庭光《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重庆出版社,1986。 (二)第二章最初的文明(上) 1、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 2、侯书森《古老的密码》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 3、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4、王海利《法老墓迷雾三千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5、东之龙、胡秉华《穿越时空隧道—世界考古探秘》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 6、[法]巴斯卡勒·沃讷思《法老时代的埃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7、夏仁海等译《尼罗河两岸——古埃及》山东书画出版社,2001。 8、孙锦泉主编《追踪古埃及的文明——夕阳下的金字塔》重庆出版社,2001年 9、刘晓晖译《通往永恒的路——埃及神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10、陈小红和毛锐《失落的文明——巴比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11、沐涛和季惠群《失落的文明——犹太王国》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12、华严明《“文明的故事”》系列丛书,海南出版社,2001年。 13、[美]戴尔·布朗《苏美尔——伊甸园的城市》华夏出版社,2002年 14、郑殿华等著《走进巴比伦文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 (三)第三章最初的文明(下) 1、[印度]萨拉夫《印度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 2、[印度]R.C.马宗达等《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 3、培伦《印度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4、陈恒《失落的文明——古希腊》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5、[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 6、郝际陶著《古代希腊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l994年 7、古朗士著《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8、杨共乐等著《璀璨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9、顾銮斋《如歌岁月—古希腊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庄馨云著《神秘希腊雅典·爱琴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 11、基托《希腊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章利国《希腊罗马美术史话》,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13、G·埃利奥特·史密斯《人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4、张广智主编:《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15、叶孟理:《欧洲文化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化》,华夏出版社2000年。 16、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8、吕新雨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发酵工程工艺原理复习思考题答案。修改版

《发酵工程工艺原理》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何谓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有哪些种类?举例说明次级代谢产物 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对发酵食品的影响。P50 初级代谢:指微生物的生长、分化和繁殖所必需的代谢活动而言的。初级代谢过程所生成的产物就是初级代谢产物。 关系不大,生理功能也不十分清楚,但可能对微生物的生存有一定价值。次级代谢过程所生成的产物就是次级代谢产物。通常在细胞生成的后期形成。 次级代谢产物有抗生素、生物碱、色素和毒素等。 2.典型的发酵过程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发酵工程的一般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准备阶段;第二,发酵阶段;第三,产品的分离提取阶段。 准备阶段的任务包括四个方面,即各种器具的准备,培养基的准备,优良菌种的选择或培育,器具和培养基的消毒。 优良菌种是保证发酵产品质量好、产量高的基础。优良菌种的取得,最初是通过对自然菌体进行筛选得到的。20世纪40年代开始使用物理的或化学的诱变剂,如紫外线、芥子气等处理菌种,进行人工诱发突变,从而迅速选育出比自然菌种更优良的菌种。后来,又运用细胞工程和遗传工程的成果来获取菌种。例如,使用大肠杆菌生产人类的胰岛素、生长素、干扰毒等等。 在发酵过程中,还要防止“不速之客”来打扰。发酵工程要求纯种发酵,以保证产品质量。因此,防止杂菌污染是确实保证正常生产的关键之一。其方法是,对于这些不受欢迎的“来客”进行灭菌消毒。在进行发酵之前,对有关器械、培养基等也进行严格的消毒。 第二章思考题: 1.食品发酵对微生物菌种有何要求?举例说明。 ?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能高产和稳产所需的代谢产物。 ?可在易于控制的培养条件下迅速生长和发酵,且所需的酶活性高。 ?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快,发酵周期短。 ?副产物尽量少,便于提纯,以保证产品纯度。 ?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对于用作食品添加剂的发酵产品以及进行食品发酵,其生产所用菌种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2.什么叫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诱变育种的实质是什么?P17 自然突变:在自然状况下发生的突变;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 基本参考书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1. 刘家和主编:《世界上古史》(修订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2.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3. 崔连仲主编:《世界史·古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4. 朱龙华着:《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 周启迪着:《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6. 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7.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8. 顾銮斋、夏继果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9. 晏绍祥:《世界古代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 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1年。 12、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上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 13、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重庆出版社,1982年。 14、北师大历史系世古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编》,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 世界中古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1.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 黄洋、赵力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5.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两卷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