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变长编码方式的探究

最佳变长编码方式的探究
最佳变长编码方式的探究

最佳变长编码方式的探究

论文题目:最佳变长编码方式的探究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14级通信工程

学号:1401120125

姓名:吴万强

指导教师:魏平俊

2016年12月

最佳变长编码方式的探究

吴万强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14级通信工程班河南郑州)

摘要:信源的编码方法提高了通信的有效性。信源的编码方法分为定长编码和变长编码,定长编码要实现无失真,需要的编码长度大,效率不高;变长编码的编码长度不需要很大就可以达到相当高的编码效率,而且可以实现无失真编码。香农编码、费诺编码和霍夫曼编码是常见的离散无记忆信源编码方法。

关键字:定长编码变长编码香农编码费诺编码霍夫曼编码

Abstract:Encoding method im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ource of communication. Source coding method is divid ed into fixed-l ength coding and variabl e l ength coding, fixed-l ength coding to achieve distortion requires a large cod e l ength, the efficiency is not high; variabl e l ength cod e l ength coding can be achieved without requiring a high relatively high coding efficiency, and can achieve l ossl ess encoding. Shannon coding, Fenno coding and Huffman coding is a common discrete memoryl ess source coding methods.

Keyword:Fixed-l ength encoding Variabl e l ength coding Shannon coding Fenno coding Huffman coding

1 引言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无时不刻都离不开信息的获取、传递、再生、控制和利用。信息论正式一门把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信息的本质特性和规律为基础,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树立统计等方法来研究信息的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利用。它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保密性和认证性,以使信息系统最优化。许多科学技术问题(如无线电通讯、电视、遥测、图像和声音识别等)都必须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才能很好地解决。信息论的研究对象又可以是广义的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系统。从最普通的电报、电话、传真、电视、雷达、声纳, 一直到各类生物神经的感知系统, 以及大到人类社会系统,可以用同一的信息论观点加以阐述, 都可以概括成某种随机过程或统计学的数学模型加以深入研究。

2 发展历程

信息论从诞生到今天,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回顾它的发展历史,可以知道理论是如何从实践中经过抽象、概括、提高而逐步形成的。

2.1 信息论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信息论是在长期的通信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的通信系统(电信系统)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法拉第(M.Faraday)于1820年—1830年期间发现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后,不久莫尔斯(F.B.Morse)就建立起电报系统(1832—1835)。1876年,贝尔(A.G.BELL)又发明了电话系统。1864年麦克斯韦(Maxell)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年赫兹(H.Hertz)用实验证明了这一预言。接着1895年英国的马可尼(G.Marconi)和俄国的波波夫(A.C.ΠoΠoB)发明了无线电通信。

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有关理论问题的研究也逐步深入。1832年莫尔斯电报系统中高效率编码方法对后来香农的编码理论是有启发的。1885年凯尔文(L.Kelvin)曾经研究过一条电缆的极限传信率问题。1922年卡逊(J.R.Carson)对调幅信号的频谱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信号频谱概念。1924年奈奎斯特(H.Nyquist)指出,如果以一个确定的速度来传输电报信号,就需要一定的带宽。他把信息率与带宽联系起来了。1928年哈特莱 (R.V.Hartley)发展了奈奎斯特的工作,并提出把消息考虑为代码或单语的序列。他的工作对后来香农的思想是有影响的。

1936年阿姆斯特朗(E.H.Armstrong)认识到在传输过程中增加带宽的办法对抑制噪声干扰肯定有好处。根据这一思想他提出了宽偏移的频率调制方法,该方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20世纪40年代初期,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维纳在研究防空火炮的控制问题时,提出了“平稳时间序列的外推,内插与平滑及其工程应用”的论文。他把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的观点引入通信和控制系统中来,揭示了信息传输和处理过程的统计本质。他还利用早在30年代初他本人提出的“广义谐波分析理论”对信息系统中的随机过程进行谱分析。这就使通信系统的理论研究面貌焕然一新,产生了质的飞跃。

2.2 Shannon信息论的建立和发展

1948年6月和10月,Shannon在贝尔实验室出版的著名的《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有关《通信的数学理论》的文章。在这两篇论文中,他用概率测度和树立统计的方法系统地讨论了通信的基本问题,首先严格定义了信息的度量—熵的概念,又定义了信道容量的概念,得出了几个重要而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并由此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

Shannon理论的核心是:揭示了在通信系统中采用适当的编码后能够实现高效率和高可靠地传输信息,并得出了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从数学观点看,这些定理是最优编码的存在定理。但从工程观点看,这些定理不是结构性的,不能从定理的结果直接得出实现最优编码的具体途径。然而,它们给出了编码的性能极限,在理论上阐明了通信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为人们寻找出最佳通信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而其理论到目前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Shannon信息理论的数学严格化、无失真信源编码定力和技术的发展、信道纠错编码的发展、限失真信源编码的提出和发展、多用户、网络信息论的发展、信息保密与安全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从此以后,纠错码和密码学相结合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

3 变长编码

在学过信息论与编码技术以后,对这方面内容已有了基础的了解。为了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在查阅了很多资料后,可知通信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将信源输出的信息在接收端的信宿精确地或近似地复制出来,而这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信源的编码,一个好的开端才能为以后的传输及接受、解码提供有利得条件。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信源编码。为了减少信源输出符号序列中的剩余度、提高符号的平均信息量,对信源输出的符号序列所施行的变换。具体说,就是针对信源输出符号序列的统计特性来寻找某种方法,把信源输出符号序列变换为最短的码字序列,使后者的各码元所载荷的平均信息量最大,同时又能保证无失真地恢复原来的符号序列。既然信源编码的基本目的是提高码字序列中码元的平均信息量,那么,一切旨在减少剩余度而对信源输出符号序列所施行的变换或处理,都可以在这种意义下归入信源编码的范畴,例如过滤、预测、域变换和数据压缩等。

一般来说,减少信源输出符号序列中的剩余度、提高符号平均信息量的基本途径有两个:

①使序列中的各个符号尽可能地互相独立;

②使序列中各个符号的出现概率尽可能地相等。前者称为解除相关性,后者称为概率均匀化。在通信过程中,如何在不失真或允许一定失真条件下,用尽可能少的符号来传送信源信息,提高信息传输率;在信道受干扰的情况下,如何增加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又使得信息传输率最大。这就产生了多种信源编码方式。

为了有效传播信息,最理想状态即为无失真传输。无失真信源编码的实质:对离散信源进行适当的变换,是变形后形成的新的码符号信源(信道的输入信源)尽可能为等概率分布,以使新信源的每个码符号平均所携带的信息量达到最大,使信道的信息传输率R达到信道容量C,实现信源与信道的统计匹配。

为了衡量各种编码是否达到极限情况,定义变长码的编码效率为

(S)

r

H

L

η=。

通过编码效率η来衡量各种编码性能的优劣。为了衡量各种编码与最佳编码的差

距,定义的剩余度为:

(S)

11r

H

L

η

-=-,信息传输率定义为:

(S)

H

R

L

η

==。

注意:虽然R与η在数值上相同,但它们的单位不同,编码效率η没有单位,而信息编码传输率R的单位是比特/码符号,在无失真信源编码中又分为定长编码、变长编码机最佳变长编码。下面便是对定长编码与变长编码的解释。

3.1 定长编码定理

定理1(等长信源编码定理)一个熵为H(s)的离散无记忆信源,若对其N

次扩展信源等长r元编码,码长为1,对于任意ε大于0,只要满足1(S)

log

H

N r

ε

+≥,

当N无穷大时,则可以实现几乎无失真编码,反之,若:

(S)2

log

l H

N r

ε

-

≤,则不

可能实现无失真编码,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译码错误率接近于1。

在定长编码中,K是定值,编码的目的即为找到最小的L值。要实现无失真的信源编码,不但要求信源符号与码字是一一对应的,而且还要求有码字组成的

码符号序列的逆变换也是唯一的。由定长编码定理可知,当编码器容许的输出信息率,也就是当每个信源符号必须输出的码长是L=Kl/logm 。由定理表明,只要码字所能携带的信息量大于信源序列输出的信息量,则可以使传输几乎无失真,但是条件是L 足够大。这就为传输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并且实现起来很困难,并且编码效率也不高。而要达到编码效率接近1的理想编码器虽有存在性,但在实际上时不可能的,因为L 非常大,无法实现。由此而产生了变长编码。

3.2 变长编码定理

定理2无失真变长信源编码定理(香农第一定理):离散无记忆信源S 的N 次扩展信源S N 其熵为(S )N H ,并且编码器的码元符号集为A :{}12,,q a a a 对信源N S 进行编码,总可以找到一个编码方法,构成单义可译码,使信源S 中每个符号所需要的平均码长满足

(S)(S)1

log logr N L H H r N N

≤<+。当趋于无穷是,则得:r N lim =H (S)L →∞

这个定理是香农信息论中非常重要得一个定理,他指出,要做到无

失真的信源编码,信源每个符号所需要的平均码元数就是信源的熵值,如果小于这个值,则唯一可译码不存在,可见,熵是无失真信源编码额极限值。定理还指出,通过对扩展信源进行编码,当N 趋向于无穷时,平均码长可以趋近该极限值。

(S)(S)1

log logr N L H H r N N ≤<+得L (S)log (S)log N N L H r H r N N

ε+>≥就是编码后每个信源符号所携带的平均信息量。定义输出信息率:log N

L R r N

=

。香农第一定理可以表述如下:若R>H(S)就存在唯一可译变长码,若R

定义:变长编码效率为(S)

log N NH L r

η=

,在变长编码中,码长L 是变化的,可

根据信源各个符号的统计特性,对概率大的符号用短码,而对概率小的符号用长码。这样大量信源符号编成码后,平均每个信源符号所需的输出符号数就可以降低,从而提高编码效率。用变长编码来达到相当高的编码效率,一般所要求的符号长度L 可以比定长编码小得多的多。很明显,定长码需要的信源序列长,这使

得码表很大,切总存在译码差错。而变长码要求编码效率达到96%时,只需L=2因此用变长码编码时,L 不需要很大就可达到相当高的编码效率,而且可实现无失真编码。并且随着信源序列长度的增加,编码效率越来越接近于1,编码后的信息传输率R 也越来越接近于无噪无损二元对称信道的信道容量C=1bit/二元码符号,达到信源与信道匹配,使信道得到充分利用。但变长编码方式也有优劣的区分,下面就变长编码即香农编码,费诺编码,霍夫曼编码进行比较分析。

4 三种变长编码的定义与过程

4.1 香农编码方法

香农第一定理指出了平均码长与信源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可疑通过编码使平均码长达到极限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极限定理。香农第一定理指出,选择每个码字的长度Li 满足下式:log (Si)log (Si)1p Li p -≤≤-+(i=1,2,…q)(1)

或者1log (Si)Li p ??=????(i=1,2,…q )式中x ????表示大于或等于x 的整数。按照上式(1)选择的码长所构成的码称为香农码。香农码满足克拉夫特不等式,所以一定存在对应码字的长度一定是唯一可译码。

一般情况下,按照香农编码方法编出来的码,其平均码长不是最短的,也即不是最佳码。只有当信源符号的概率分布使上述不等式(1)左边的等号成立时,编码效率才能达到最高。

二元编码方式如下:

(1)将q 个信源符号按概率递减的方式排列:12q p p p ≥≥ 。 (2)按照上式(1)计算出每个信源符号的码长Li 。

(3)为了变成唯一可译码,计算第i 信源符号的累加概率:1

1i k k Gi p -==∑。

(4)将累加概率Gi 用二进制数表示。

(5)取Gi 对应二进制数的小数点后Li 位构成该信源符号的二进制码字。 由此可见香农编码法多余度稍大,实用性不强,但他是依据编码定理而来,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4.2 费诺编码方法

费诺编码属于概率编码,但不是最佳的编码方法。只有当信源的概率分布呈现(Si)li p r -=分布形式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最优码的性能。

二元费诺码的编码步骤如下:

(1)信源符号以概率递减的次序排列。

(2)将排列好的信源符号按概率值划分成两大组,使每组的概率之和接近于相等,并对每组各赋予一个二元符号0和1。

(3)将每一大组的信源符号再分成两组,使划分后两大组的概率之和接近于相等,再分别赋予一个二元符号。

(4)依次下去,直至每个小组只剩下一个信源符号为止。 (5)信源符号所对应的码字即为费诺码。

针对同一信源,费诺码要比香农码的平均码长小,消息传输速率大,编码效率高。

费诺码具有以下性质:

(1)费诺码的编码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构造码树的方法,所以费诺码是即时码。 (2)费诺码考虑了信源的统计特性,使概率大的信源符号能对应码长较短的码字,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编码效率。

(3)费诺码不一定是最佳码,因为费诺码编码方法不一定能使最短码得到充分利用。当信源符号较多时,若有一些符号概率分布很接近,分两大组的组合方法就会很多。可能某种分大组的结果,会后面小组的“概率和”相差较远,从而使平均码长增加。

4.3 霍夫曼编码方法

1952年,霍夫曼(Huffman )提出了一种构造最佳码的方法,这是一种最佳的逐个符号的编码方法,一般就称作霍夫曼码。

二元霍夫曼编码

设{}12,s ,Q S s s = ,其对应的该概率分布为{}12,(s ),i q P p p p = ,则其编码步

骤如下:

(1)将q个信源符号按概率递减的方式排列。

(2)用0,1码符号分别表示概率最小的两个信源符号,并将这两个概率最小的信源符号合并成一个新的符号,从而得到只包含q-1个符号的新信源,称作

S信源的缩减信源S

1

仍按概率大小以递减次序排列,再将其最后两个概率最(3)将缩减信源S

1

小的符号合并成一个符号,并分别用0,1码符号表示,这样又形成了由q-2个符

号构成的缩减信源S

2

(4)依次继续下去,直到缩减信源只剩下两个符号为止,将这最后两个符号分别用0,1码符号表示。

(5)从最后一级缩减信源开始,向前返回,沿信源缩减过程的反方向取出所编的码元,得出个信源符号所对应的码符号序列,即为所对应信源符号的码字。

按霍夫曼码的编码方法,可知这种码有如下特征。

(1)它是一种分组码:各个信源编码都被映射成一组固定次序的码符号。

(2)它是一种唯一可解码:任何码符号序列只能以一种方式译码。

(3)它是一种即时码:由于代表信源符号的节点都是终端节点,因此其编码不可能是其他终端节点所对应的编码的前缀,即霍夫曼码所得的码字为即时码。所以,一串码符号中每个码字都可不考虑其后的码符号直接解码出来。

霍夫曼的译码:对接收的霍夫曼码序列可通过从左到右检查各个符号进行译码。例如本例,若接收到的霍夫曼码序列为0001 10 11 010 10 11,可译为信源符号序列

a a a a a a。

621421

说明:

(1)霍夫曼码是一种即时码,可用码树形式进行表示。

(2)每次对缩减信源最后两个概率最小的符号,用0,1码可以使任意的,所以可得到不同的码,但码长Li不变,平均码长也不变。

(3)当缩减信源中缩减合并后得到的新符号的概率与其他信源符号概率相同时,从编码方法上来说,它们概率的排序是没有限制的,因此也可得到不同的码。

所以,对给定信源,用霍夫曼码方法得到的码并非唯一,但平均码长不变。

5 三种变长编码的实例分析与比较

下面便通过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5.1 例题1

设一信源符号有6个信源符号a,b,c,d,e,f ,其概率分布为0.32、0.22、0.18、0.16、0.08、0.04。

通过计算可得到此信源的熵为: H (S )=6

1

(a )log (a )i i i p p =-∑=2.3526(比特

符号

计算平均码长的公式11

(a )l n

i i L p ==∑(

)二元码符号

符号

5.1.1 用香农编码方式

香农码编码过程

信源的平均码长为:6

1

L=(a )i i i P l =∑=2.84()二元码符号

符号

编码效率:η=H (S )/L=82.8% 可以看出香农编码的效率并不高。

5.1.2 用费诺码编码方式

费诺码编码过程

信源的平均码长为:6

1

L=(a )i i i P l =∑=2.4()二元码符号

符号

编码效率:η=H (S )/L=97.9% 费诺编码的效率有明显的提高。

5.1.3 霍夫曼码编码方式

霍夫曼编码过程

信源的平均码长为:6

1L=(a )i i i P l =∑=2.4()二元码符号

符号

编码效率:η=H (S )/L=98.0%

5.2 例题2

设一信源符号有6个信源符号a,b,c,d,e,f,g 其概率分布为0.20,0.19,0.18,0.17,0.15,0.10,0.01通过计算可得到此信源的熵为:

H (S )=7

1(a )log (a )i i i p p =-∑=2.61(比特

符号

计算平均码长的公式11

(a )l n

i i L p ==∑(

)二元码符号

符号

5.2.1 香农编码过程

香农编码过程

7

1

L=(ai)li i p =∑=3.14码符号

信源符号

(X)H L

η==0.831

5.2.2 用费诺码编码方式

费诺编码过程

7

1

L=(ai)li i p =∑=2.74码符号

信源符号

(X)H L

η==0.953`

5.2.3 霍夫曼码编码方式

霍夫曼编码过程

7

1L=(ai)li i p =∑=2.72码符号

信源符号

(X)

H

η==0.960

L

结论: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编码效率的比较,可以看出,霍夫曼编码的编码效率是最高的,也就是说霍夫曼的编码效率是最佳的方式。

6 结语

本文中香农码、费诺码、霍夫曼码都考虑了信源的统计特性。使经常出现的信源符号对应较短的码字,使信源的平均码长缩短,从而实现了对信源的压缩;香农码有系统的、唯一的编码方法。但在很多情况下编码效率不是很高:费诺码和霍夫曼码的编码方法都不唯一:费诺码比较适合于对分组概率相等或接近的信源编码;霍夫曼码对信源的统计特性没有特殊要求.编码效率比较高.对编码设备的要求也比较简单,因此综合性能优于香农码,应用广泛;三种编码方法均需已知概率分布,主要用于无记忆信源。

通过学习信息论与编码技术这门课程,了解了信息论的背景与基础,知道了香农信息论的建立过程。其中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变长编码的内容,从变长编码的定义,三种变长编码的分类进行了分析。在这里主要从三种变长编码的定义,编码过程,编码的特性以及注意事项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最后用两个具体地实例进行了具体的操作,通过比较三种变长编码的编码效率得出最佳的编码方式。

参考文献

[1]冯桂.信息论与编码技术[M].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0-52

[2]石峰.信息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3

[3]朱雪龙.应用信息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6-57

[4]田宝玉.信息论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72

[5]曹志刚.现代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65

图像压缩编码实验报告

图像压缩编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有关数字图像压缩的基本概念,了解几种常用的图像压缩编码方式; 2.进一步熟悉JPEG编码与离散余弦变换(DCT)变换的原理及含义; 3.掌握编程实现离散余弦变换(DCT)变换及JPEG编码的方法; 4.对重建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 二、实验原理 1、图像压缩基本概念及原理 图像压缩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增加传输速度。图像压缩的理想标准是信息丢失最少,压缩比例最大。不损失图像质量的压缩称为无损压缩,无损压缩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压缩比;损失图像质量的压缩称为有损压缩,高的压缩比是以牺牲图像质量为代价的。压缩的实现方法是对图像重新进行编码,希望用更少的数据表示图像。应用在多媒体中的图像压缩编码方法,从压缩编码算法原理上可以分为以下3类: (1)无损压缩编码种类 哈夫曼(Huffman)编码,算术编码,行程(RLE)编码,Lempel zev编码。(2)有损压缩编码种类 预测编码,DPCM,运动补偿; 频率域方法:正交变换编码(如DCT),子带编码; 空间域方法:统计分块编码; 模型方法:分形编码,模型基编码; 基于重要性:滤波,子采样,比特分配,向量量化; (3)混合编码 JBIG,,JPEG,MPEG等技术标准。 2、JPEG 压缩编码原理 JPEG是一个应用广泛的静态图像数据压缩标准,其中包含两种压缩算法(DCT和DPCM),并考虑了人眼的视觉特性,在量化和无损压缩编码方面综合权衡,达到较大的压缩比(25:1以上)。JPEG既适用于灰度图像也适用于彩色图像。其中最常用的是基于DCT变换的顺序式模式,又称为基本系统。JPEG 的压缩编码大致

浅析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 与技术第6卷第23期(2010年8月)浅析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徐飞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龙岩364021) 摘要:该文描述了图像压缩编码的概念,原理以及主要分类,介绍了目前常见的三种图像压缩编码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简单讨论了其中两种方法的MATLAB 代码实现。 关键词:图像压缩编码;编码原理;编码分类;编码方法;MATLAB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3-6584-03 Analysis of the Image Compression Coding Method XU Fei (Minx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Longyan 36402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concept,principle and classification of image compression coding,introduces the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ree kinds of image compression coding methods that are common used,and discusses how to using matlab to accomplish the two common methods which mentions in the front. Key words:image compression coding;coding principle;coding classification;coding method;MATLAB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像信息被广泛应用于多媒体通信、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因为对图像的要求越来越高,图像信息量也越来越大,所以在传输之前需要进行信息处理,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压缩,因此有必要对图像压缩编码方法进行研究。 1图像压缩编码 1.1概述 图像压缩编码就是在满足一定保真度和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对图像数据进行变换、编码和压缩,去除多余的数据以减少表示数字图像时需要的数据量,便于图像的存储和传输。即以较少的数据量有损或无损地表示原来的像素矩阵的技术,也称图像编码。 1.2图像压缩编码原理 图像数据的压缩机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图像中存在大量冗余度可供压缩;二是利用人眼的视觉特性。 1.2.1图像数据的冗余度 1)空间冗余: 在一幅图像中规则的物体和规则的背景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2)时间冗余:电视图像序列中相邻两幅图像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 3)结构冗余和知识冗余: 图像从大面积上看常存在有纹理结构,称之为结构冗余。 4)视觉冗余:人眼的视觉系统对于图像的感知是非均匀和非线性的,对图像的变化并不都能察觉出来。 1.2.2人眼的视觉特性 1)亮度辨别阈值:当景物的亮度在背景亮度基础上增加很少时,人眼是辨别不出的,只有当亮度增加到某一数值时,人眼才能感觉其亮度有变化。人眼刚刚能察觉的亮度变化值称为亮度辨别阈值。 2)视觉阈值:视觉阈值是指干扰或失真刚好可以被察觉的门限值,低于它就察觉不出来,高于它才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统计值。3)空间分辨力:空间分辨力是指对一幅图像相邻像素的灰度和细节的分辨力,视觉对于不同图像内容的分辨力不同。 4)掩盖效应:“掩盖效应”是指人眼对图像中量化误差的敏感程度,与图像信号变化的剧烈程度有关。 1.3图像压缩编码的分类 根据编码过程中是否存在信息损耗可将图像编码分为: 1)无损压缩:又称为可逆编码(Reversible Coding),解压缩时可完全回复原始数据而不引起任何失真; 2)有损压缩:又称不可逆压缩(Non-Reversible Coding),不能完全恢复原始数据,一定的失真换来可观的压缩比。 根据编码原理可以将图像编码分为: 1)熵编码:熵编码是编码过程中按熵原理不丢失任何信息的编码。熵编码基本原理是给出现概率大的信息符号赋予短码字,出收稿日期:2010-06-10 作者简介;徐飞(1982-),男,福建龙岩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理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ISSN 1009-3044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与技术Vol.6,No.23,August 2010,pp.6584-6586,6589E-mail:eduf@https://www.360docs.net/doc/df5280045.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df5280045.html, Tel:+86-551-56909635690964

二维码编码规则

二维码编码规则 (1)QR码符号结构 设计中,每个QR码由一个个正方形模块构成,排列组成正方形阵列,其中有编码区域和功能区域,符号的四周是空区。如图所示: 1.符号规格和版本 QR码总共有40种规格的符号,根据标准,编号分别为规格1到规格40,规格1为21*21个模块,规格2为25*25模块,以此类推。版本N的规格每行每列为21+4(N-1)个模块。 2.寻像图形 一般来说,寻像图形会分布在3个位置,且图形均相同。这些图形分别位于符号的、右上角和左下角,如图2-1所示。以三个重叠的同心的正方形组成探测图形,这些图形的模块宽度比为1:1: 3: 1: 1,分别为7*7个深色模块、5*5个浅色模块、3*3个深色模块。由于该符号中在其它地方遇到类似图形的可能性极小,所以组成寻像图形的3个位置探测图形可以明确地确定视场中符号的位置和方向[5]。

3.分隔符 探测图形所在的位置和编码区域之间分隔符宽度为1个模块,如图2-1所示。全部由浅色模块组成。 4.定位图形 定位图形有列和行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组成色由深色浅色交替。深色模块在开始和结尾,如图2-1所示。 5.校正图形 3个重叠的同心正方形组成校正图形,由5*5个深色模块、3*3个浅色模块以及位于中心的一个深色模块组成。校正图形的数量由QR码的版本号决定,版本号2及以上的符号均有校正图形,本设计采用的版本号为7。 6.编码区域 在设计中规定有编码区域,编码区域中有多种符号字符,包括数据码字、纠错码字、版本信息和格式信息等。 7.空白区 空白区即为环绕在符号四周的区域,它有4个模块宽的区域,空白区反射率与浅色模块相同。 (2)QR码编码方法 国家对QR码规定有一定的标准,其中编码步骤如图所示:

视频压缩编码及常用格式

视频压缩编码及常用格式 数据压缩编码已经拥有很长的历史,压缩编码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从信息的角度看,压缩就是去除数据中的消除冗余。即保留不确定的信息,去除确定的信息,用一种更接近信息本质的描述来代替原有冗余的描述压缩的目的是在尽可能保证视觉效果的前题下减少数据率。视频压缩比是指压缩后的数据量与压缩前的数据量之比。由于视频是连续的静态图像,因此其压缩编码算法与静态图像的压缩算法有某些共同的地方,但是运动的视频还有其本身的特性,因此在压缩是还要考虑其运动特性,这样才能达到高效果压缩的目的。 自从上世纪四十年代第一台电视机问世以来,视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有近六十年的历史。当前电视技术均为模拟视频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十分成熟。世界通行的模拟电视制式主要有:PAL(欧洲、中国)NTSC(北美、日本)和SECAM(法国)。 随着计算机技术近二十年的发展,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数字视频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前信息科学中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数字化技术的引用。使得对视频信号的捕获、处理、压缩和储存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特别是在视频数据的压缩和储存上。国际电信联合会(ITC)于1990年正式提出了ITU-TH261建议,这是第一个关于使用化视频图像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提议。九十年代中,IUT在该建议上提出了MPEG1、MPEG2、MPEG4、H.263和JPEG2000等压缩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和颁布,极大的促进了数字视频压缩与编码技术的研究和实用化。 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 视频编码技术在近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并在日渐成熟,起标准是多个视频编码国际化标准的制定与应用,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关于静态图像的编码标准JPEG、国际电信联盟ITU-T关于电视、电话会议的视频编码标准H261、H.263及H.264和ISO/TEC关于活动图像的编码标准MPEG-1,MPEG-2、MPEG-4等。这些标准图像编码算法融合了各种性能优良的图像编码方法,代表了目前编码的发张水平。 MPEG-1 MPEG-1标准于1993年8月公布,用于传输1.5Mbps数据传输的数据储存媒体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该标准包括五个部分:第一:说明如何根据第二部(视频)以及第三部分(音频)的规定,对音频和视频进行复合编码。第四部分说明检验解码器或编码器的输出比流符合前三部分规定的过程。第五部分是一个用完整的C语言实现的编码和解码器。 MPEG-1取得一连串的成功,如VCD和MP3的大量使用,可携式MPEG-1摄像

短时记忆的编码

短时记忆的编码 张新娟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10150201 学号1015020137 摘要基于减法反应时的基本范式,在Posner的经典实验基础上稍作修改,通过测40名大学生被试对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情况,旨在验证“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与听觉两种编码机制”这一结论,同时掌握反应时测量技术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结论,短时记忆编码有视觉编码也有听觉编码。 关键词短时记忆听觉编码视觉编码减法反应时范式注意 1引言 在认知心理学中,减法反应时既可用于研究某一个信息加工阶段或特征,也可用于研究一系列连续的加工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根据记忆实验中对错误回忆的分析,最初研究者认为人的短时记忆信息如字母是以听觉形式来表征的,即有听觉编码。但70年代波斯纳等(Posner)的实验却表明,这种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现在一般认为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Posner等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清楚地说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上的重大发现。通过测定被试对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掌握反应时测量技术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探讨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和编码过程。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心理系1002班学生40名,自愿参加实验。 2.2仪器和材料 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材料:材料:英文字母大写A、B和小写a、b 的不同组合,其中AA(6次)、BB(6次)。Aa (6次)、Bb (6次)、AB(3次)、BA(3次),Ab(3次)、Ba (3次)共36次(72次则重复呈现2遍)。 2.3 实验程序 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双击“电脑实验”,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右边呈现实

AE的编码压缩方法

AE 编码压缩方案 AVI用的最多 AVI为后缀的视频文件,其采用的压缩算法可能不同,需要相应的解压软件才能识别和回放该AVI文件。各种编码生成的AVI文件的大小和质量是不同的,对系统和硬件要求也不同。 常见的视频编码 1、Cinepak Codec by Radius 它最初发布的时候是用在386的电脑上看小电影,在高数据压缩率下,有很高的播放速度。利用这种压缩方案可以取得较高的压缩比和较快的回放速度,但是它的压缩时间相对较长。 2、Microsoft Video 1 用于对模拟视频进行压缩,是一种有损压缩方案,最高仅达到256色,它的品质就可想而知,一般还是不要使用它来编码AVI。 3、Microsoft RLE 一种8位的编码方式,只能支持到256色。压缩动画或者是计算机合成的图像等具 大面积色块的素材可以使用它来编码,是一种无损压缩方案。 4、Microsoft H.261和H.263 Video Codec 用于视频会议的Codec,其中H.261适用于ISDN、DDN线路,H.263适用于局域网,不过一般机器上这种Codec是用来播放的,不能用于编码。 5、Intel Indeo Video R3.2 所有的Windows版本都能用Indeo video 3.2播放AVI编码。它压缩率比Cinepak大, 但需要回放的计算机要比Cinepak的快。 6、Intel Indeo Video 4和5 常见的有4.5和5.10两种,质量比Cinepak和R3.2要好,可以适应不同带宽的网络,但必须有相应的解码插件才能顺利地将下载作品进行播放(一般在Windows里已经有了)。适用于装了Intel 公司MMX以上CPU的机器(多数奔腾的机器也差不多该进垃圾堆了吧),回放效果优秀。如果一定要用AVI的话,推荐使用5.10,在效果几乎一样的情况下,它有更快的编码速度和更高的压缩比。 7、Intel IYUV Codec 使用该方法所得图像质量极好,因为此方式是将普通的RGB色彩模式变为更加紧凑的YUV色彩模式。如果你想将AVI压缩成MPEG-1的话,用它得到的效果比较理想,只是它的块头太大了(恐怕你得考虑一下磁盘空间了)。 8、Microsoft MPEG-4 Video codec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记忆的编码与提取

写在最前面的 实验的分类 (1)回忆类实验这类实验共有三种:系列回忆、自由回忆和对偶回忆 (2)再认类实验这类实验有两种基本程序。 第一是“是/否”式的实验,这是一种“二择一”程序。 第二是“迫选再认”的实验,这是一种“多择一”程序。 一.记忆研究记忆实验仪器和材料 1.计算机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仪器。按照实验程序要求编写好软件程序,,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文字和图形等材料的呈现时间、间隔时间实行控制,并且可以自动记录被试的口头反应、按键反应,这样被试在记忆测验中的正误反应、反应时都可被记录下来。 2.速示器 也是研究记忆的常用仪器。其基本构造是一个长方形的不透光的箱子,箱子的一头放置刺激项目片,另一头是观察窗,被试在这里接受刺激项目,且箱内灯光照明时间是可以控制的。现代较先进的速示器是由几个箱子连接组成,每个箱子都是一个视野,分别先后或同时将不同的刺激项目呈现在一个平面上。 记忆实验选用的材料是相当广泛的。一般说来,凡是人们在生活中能感受到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但是实际上由于实验室的条件限制和为了进行实验的方便,在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一般要符合以下标准: ①材料对每个被试者来说,在熟悉程度上应是相等的。这样才能保证所有被试者从同一基线开始学习,测出的效果才能归之于实验条件的作用。 ②材料在数量上或意义上可以分为相等的单位。这样既便于记分,又便于对实验结果作数量化的分析。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倘若以掌握全部材料所需要的时间或尝试的次数作为记分标准的话,就无需把材料分成相等的单位。 ③材料应为被试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学会和掌握的。若一次使用的材料过多、费时过长,势必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同时让被试这么长时间留在实验室中也是不可能的。 根据上述标准,在记忆实验中可选用的材料还是很多的。这些材料概括起来有二大类:言语材料和非言语材料。言语材料又可分为无意义的和有意义的两类。 无意义音节是言语材料中的一种,言语材料是指音节、字母、单词、句子、诗歌、散文和数字等。其中音节、字母和某种条件下的数字都属于无意义的言语材料。 有意义的记忆研究材料的内容和种类十分广泛,可以是句子、诗歌、散文、词汇到图形、音乐等,很难尽述。研究者使用有意义材料从事记忆研究时,一点也不比使用无意义材料容易。 将有意义材料分解成容易归类的或便于定量的子单位,这些子单位可以是“意群”、“韵律”、“音节”、“词性”、“长度”等等。 其他刺激材料,如图形材料,设计时要考虑“复杂性”、“抽象性”和“相似性”这三个因素。前人的经验表明:被试者面对要求其学习、记忆的图形刺激所做的“意义搜索”过程,要比我们通常认为的“留下感觉印象”的过程复杂得多。由于这个原因,实验者为了取得有效的结论,选择刺激材料的任务就显得很艰巨。 二、除了“图片材料”外,其他比较特殊并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还有许多,如听觉记忆材料、嗅觉记忆材料、动部分报告法 三、部分报告法 方法学每前进一步,我们便仿佛上升了一级阶梯。50年代,斯珀灵(Sperling,1960)成功

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在学习记忆种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类就是按照保存时间长短来分类。其中考点最多的应为长时记忆即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 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方式,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即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其实还有一种就是表象和语义的双重编码说,接下来我们一一展开讲解。 1、表象编码:表象编码是以视觉、听觉、嗅味觉、触摸觉等心理图象或映象形式对事物的意义编码。例如,对教科书,既可用一种典型的常见的教科书的心理图象对它编码,又可用更抽象、更概括的语义对它编码。主要加工处理非言语的对象和事件的知觉信息。 2、语义编码:语义编码是通过词语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意义、系统分类或把言语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形式加以组织和概括,找出材料的基本论点、论据、逻辑结构,按语义特征编码。例如,看一篇文章或听一个报告,最终保留下来的是它的意义。语义网络的示例如图1所示。 语义编码是意义编码的形式之一,也是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它是按语言发生的顺序以系统方式来表征信息

的,包括言语听觉和言语运动两个方面的信息。语义编码的特征是串行加工,是按节点和线有意义的联系。长时记忆中的所有信息都是按照一个节点和许多关系而编码的,语义成分间的联系,即概念、事件和情节的信息可以用语义网络的形式来表示。 3、双重编码说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佩沃提出长时记忆中的双重编码说。他认为,识记一件具体事物,可出现表象和语义的双重编码。比如,一块手表,我们既可以用一块有特定形状的手表的心理图像去表征它,又可以用更抽象、更概括的意义来描述它——“手表是一种计时工具”。前者是表象编码,后者是语义编码。 人们记一件具体事物时,除了记起它的视觉图像外,总是从中汲取其意义。这充分证明,双重编码是客观存在的。表象和语义是既相平行又相联系的认知系统,它们可以分别由有关刺激所激活,然而,两类信息又可以互相转换。不过识记那些抽象的概念、思想,就很难用表象编码去表征它,如“公平”、“真理”等,只能用语义编码、理解并分析其意义,领会其实质才便于记忆。 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时是如何被加工的,采用什么方式编码,这与材料本身的性质及主体的个性特点有很大关系。

图像压缩编码的方法概述

图像压缩编码的方法概述摘要:在图像压缩的领域,存在各种各样的压缩方法。不 同的压缩编码方法在压缩比、压缩速度等方面各不相同。本文从压缩方法分类、压缩原理等方面分析了人工神经网络压缩、正交变换等压缩编码方法的实现与效果。 关键词: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图像压缩编码一般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步骤。输入的原始图像首先需要经过映射变换,之后还需经过量化器以及熵编码器的处理最终成为码流输出。 一、图像压缩方法的分类 1.按照原始信息和压缩解码后的信息的相近程度分为以下两类:(1)无失真编码又称无损编码。它要求经过编解码处理后恢复出的图像和原图完全一样,编码过程不丢失任何信息。如果对已量化的信号进行编码,必须注意到量化所产生的失真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无失真是对已量化的信号而言的。特点在于信息无失真,但压缩比有限。(2)限失真编码中会损失部分信息,但此种方法以忽略人的视觉不敏感的次要信息的方法来得到高的压缩比。图像的失真怎么度量,至今没有一个很好的评判标准。在由人眼主观判读的情况下,唯有人眼是对图像质量的最有利评判者。但是人眼视觉机理到现在为止仍为被完全掌握,所以我们很难得到一个和主观评价十分相符的客观标准。目前用的最多的仍是均方误差。这个失真度量标准并不好,之所以广泛应用,是因为方便。

2.按照图像压缩的方法原理可分为以下三类:(1)在图像编码过程中映射变换模块所做的工作是对编码图像进行预测,之后将预测差输出供量化编码,而在接受端将量化的预测差与预测值相加以恢复原图,则这种编码方法称为预测编码。预测编码中,我们只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且是利用去除邻近像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冗余性的方法来达到压缩的目的。(2)若压缩编码中的映射变换模块用某种形式的正交变换来代替,则我们把这种方式的编码方法称为变换编码。在变换编码中常用的变换方法有很多,我们主要用到的有离散余弦变换(DCT),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和离散小波变换(DWT)等。(3)混合编码,LZW算法以及近些年来的一些新的压缩编码方法,最主要的有分形编码算法、小波变换压缩算法、基于模型的压缩算法等。 3.按照压缩对象来分,我们可将图像压缩方法分为静止图像压缩和运动图像压缩。它们所采用的压缩编码标准有所不同,对于静止图像压缩而言,采用的是JPEG、JPEG2000标准;而对运动的图像进行压缩时,我们则采用的是、、、MPEG-1、MPEG-2、MPEG-4、MPEG-7等。 二、常用的图像压缩方法 图像压缩方法至研究开始至今,已经有将近70年的发展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使得图像压缩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着,不断的进步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层出不穷,争对不同的要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压缩,以达到

影响长时记忆的因素

影响长时记忆的因素 长时记忆即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所谓的长时间涉及的范围较广,指一分钟以上,甚至数年乃至终生,是一种长久性的存储。长时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记忆的,长时记忆不好必将给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方便,既然长时记忆如此重要,那就值得在下文粗略地探讨一下影响长时记忆的因素。 影响长时记忆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即是有关记忆主体的因素,有三个,首先是明确的记忆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是优质的识记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凡不能记忆主体对识记材料不感兴趣,正在进行识记活动是不需要的没有明确目的,那么这段识记材料中包含再多的有价值的内容或信息,往往也会被很快速遗忘,或者出现记忆误差导致记忆提取失败。相反,则遗忘得较慢。其次,记忆时对材料理解得程度,这对记忆的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识记材料理解是使材料长久保持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本来有意义联系的材料,尽量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采用意义识记。其次是赋予无意义联系的材料以人为的意义,即把无意义联系材料意义化,进行主观组织、再编码,这样会有助于储存和保持。无论识记什么样的材料都需要进行编码和智力加工,这样才有益于长时间储存。所谓加工,就是将材料加以整合,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或把材料作为合并单元,而组合为某个新的知识框架,这种过程称为组织加工。对识记材料可以用多种方式组织加工,有兴趣的可以阅读《长期记忆影响你的一生》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很多的好方法,这里就不展开了。最后是识记的方法。因为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每个人,因为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例如,绝大部分的人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优越。一般来说,对一个12个音节的音节组集中学习需要育读68次才能达到正确背诵,而分散学习只要35次就够了。然而又小部分的人由于对分散记忆的抗拒,可能超过了35次都学不好这个音节并且产生极大的消极情绪。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方式。 影响长时记忆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时间因素,学习后经过的时间越长,保持越少,遗忘越多,但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我们很容易地可以回想起在曾经的学习中就有具体真实的例子,白天在课堂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记得不到1/4了,而要是隔不久就复习一次,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很多知识像是九九乘法表就再也没有忘记过了。这里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其次是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一般而言,

栅格压缩编码和常见文件压缩方法的异同2

栅格压缩编码和常见文件压缩方法的异同 一、关于栅格数据压缩编码 栅格数据是按网格单元的行与列排列、具有不同灰度或颜色的阵列数据。每一个单元(象素)的位置由它的行列号定义,所表示的实体位置隐含在栅格行列位置中,数据组织中的每个数据表示地物或现象的非几何属性或指向其属性的指针。一个优秀的压缩数据编码方案是:在最大限度减少计算机运算时间的基点上进行最大幅度的压缩。在栅格文件中,每个栅格只能赋予一个唯一的属性值,所以属性个数的总数是栅格文件的行数乘以列数的积,而为了保证精度,栅格单元分得一般都很小,这样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就相当大了。通常一个栅格文件的栅格单元数以万计。但许多栅格单元与相邻的栅格单元都具有相同的值,因此使用了各式各样的数据编码技术与压缩编码技术。其栅格数据存储压缩编码方法主要有:直接编码、链式编码、游程编码、块式编码、四叉树编码。 (1)直接栅格编码::是最简单最直观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种栅格结构编码方法,通常称这种编码为图像文件或栅格文件。直接栅格编码是将栅格数据看作一个数据短阵,逐行或逐列逐个记录代码。可每行从左到右逐个记录,也可奇数行从左到右,偶数行从右到左记录,为特定目的也可采用其它特殊顺序。通常称这种编码的图像文件为栅格文件,这种网格文件直观性强,但无法采用任何种压缩编码方法。图2.1 (c)的栅格编码为:4,4,4,4,7,7,7,7;4,4,4,4,4,7,7,7;4,4,4,4,9,9,7,7;0,0,4,9,9,9,7,7;0,0,0,9,9,9,7,7;0,0,0,9,9,9,9,9;0,0,0,0,9,9,9,9;0,0,0,0,0,9,9,9。可用程序设计语言按顺序文件或随机文件记录这些数据。(2)链式编码:由某一原点开始并按某些基本方向确定的单位矢量链。基本方向可定义为:东=0,南=3,西=2,北=1等,还应确定某一点为原点。其特点:对多边形的表示具有很强的数据压缩能力;具有一定的运算功能,如面积和周长计算等;叠置运算如组合、相交等则很难实施,有效地压缩了栅格数据,尤其对多边形的表示最为显著,比较适于存储图形数据。但对边界做合并和插入等修改编辑工作很难实施,而且对局部修改要改变整体结构,效率较低。 (3)游程编码:只在各行(或列)数据的代码发生变化时依次记录该代码以及相同代码重复的个数,即按(属性值,重复个数)编码。游程用一对数字表达,其中,第一个值表示游程长度,第二个值表示游程属性值。每一个新行都以一个新的游程开始。表达游程长度的位数取决于栅格区域的列数,游程属性值则取决于栅格区域属性的最大类别数(分类的级别数)。通常用两个字节表示游程长度(行数可达65536),一个字节表示游程属性值(256级)。(4)块式编码:块式编码是将行程编码扩大到二维的情况,把多边形范围划分成由像元组成的正方形,然后对各个正方形进行编码。特点:块式编码是将行程编码扩大到二维的情况;一个多边形所能包含的正方形越大,多边形的边界越简单,块式编码的效果就越好;多边形之间求并及求交方便;探测多边形的延伸特征较容易。 (5)四叉树编码而块状结构则用四叉树来描述,将图像区域按四个大小相同的象限四等分,每个象限又可根据一定规则判断是否继续等分为次一层的四个象限,无论分割到哪一层象限,只要子象限上仅含一种属性代码或符合既定要求的少数几种属性时,则停止继续分割。否则就一直分割到单个像元为止。而块状结构则用四叉树来描述。按照象限递归分割的原则所分图像区域的栅格阵列应为2n×2n(n为分割的层数)的形式。四叉树编码又称为四分树、四元树编码。它是一种更有效地压编数据的方法。它将2n×2n像元阵列的区域,逐步分解为包含单一类型的方形区域,最小的方形区域为一个栅格像元。图像区域划分的原则是将区域分为大小相同的象限,而每一个象限又可根据一定规则判断是否继续等分为次一层的四个象限。其终止判据是,不管是哪一层上的象限,只要划分到仅代表一种地物或符合既定要求的几种地物时,则不再继续划分否则一直分到单个栅格像元为止。

QR二维码的原理与识别方法

QR二维码的原理与识别方法 QR码呈正方形,只有黑白两色。在3个角落,印有较小,像「回」字的的正方图案。这三个是帮助解码软件定位的图案,使用者不需要对准,无论以任何角度拍摄,内容仍可正确被读取。日本QR码的标准JIS X 0510在1999年1月发布,而其对应的ISO国际标准ISO/IEC18004,在2000年6月获得批准。根据Denso Wave公司的资料,QR码是属于开放式的标准,QR码虽然由Denso Wave公司持有的专利,但不会被执行。 一、什么是二维码: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 code),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许多种类的二维条码中,常用的码制有:Data Matrix, Maxi Code, Aztec, QR Code, Vericode, PDF417, Ultracode, Code 49, Code 16K等。 1.堆叠式/行排式二维条码,如,Code 16K、Code 49、PDF417(如下图)等 2.矩阵式二维码,最流行莫过于QR CODE 二维码的名称是相对与一维码来说的,比如以前的条形码就是一个“一维码”,它的优点有:二维码存储的数据量更大;可以包含数字、字符,及中文文本等混合内容;有一定的容错性(在部分损坏以后可以正常读取);空间利用率高等。 二、QR CODE 介绍 QR(Q uick-R esponse) code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二维码,解码速度快。它可以存储多用类型

1. 位置探测图形、位置探测图形分隔符:用于对二维码的定位,对每个QR码来说,位置都是固定存在的,只是大小规格会有所差异;这些黑白间隔的矩形块很容易进行图像处理的检测。 2. 校正图形:根据尺寸的不同,矫正图形的个数也不同。矫正图形主要用于QR 码形状的矫正,尤其是当QR码印刷在不平坦的面上,或者拍照时候发生畸变等。 3. 定位图形:这些小的黑白相间的格子就好像坐标轴,在二维码上定义了网格。 4. 格式信息:表示该二维码的纠错级别,分为L、M、Q、H; 5. 数据区域:使用黑白的二进制网格编码内容。8个格子可以编码一个字节。 6. 版本信息:即二维码的规格,QR码符号共有40种规格的矩阵(一般为黑白色),从21x21(版本1),到177x177(版本40),每一版本符号比前一版本每边增加4个模块。 7. 纠错码字:用于修正二维码损坏带来的错误。

最佳变长编码方式的探究

最佳变长编码方式的探究 论文题目:最佳变长编码方式的探究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14级通信工程 学号:1401120125 姓名:吴万强 指导教师:魏平俊 2016年12月

最佳变长编码方式的探究 吴万强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14级通信工程班河南郑州) 摘要:信源的编码方法提高了通信的有效性。信源的编码方法分为定长编码和变长编码,定长编码要实现无失真,需要的编码长度大,效率不高;变长编码的编码长度不需要很大就可以达到相当高的编码效率,而且可以实现无失真编码。香农编码、费诺编码和霍夫曼编码是常见的离散无记忆信源编码方法。 关键字:定长编码变长编码香农编码费诺编码霍夫曼编码 Abstract:Encoding method im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ource of communication. Source coding method is divid ed into fixed-l ength coding and variabl e l ength coding, fixed-l ength coding to achieve distortion requires a large cod e l ength, the efficiency is not high; variabl e l ength cod e l ength coding can be achieved without requiring a high relatively high coding efficiency, and can achieve l ossl ess encoding. Shannon coding, Fenno coding and Huffman coding is a common discrete memoryl ess source coding methods. Keyword:Fixed-l ength encoding Variabl e l ength coding Shannon coding Fenno coding Huffman coding 1 引言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无时不刻都离不开信息的获取、传递、再生、控制和利用。信息论正式一门把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信息的本质特性和规律为基础,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树立统计等方法来研究信息的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利用。它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保密性和认证性,以使信息系统最优化。许多科学技术问题(如无线电通讯、电视、遥测、图像和声音识别等)都必须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才能很好地解决。信息论的研究对象又可以是广义的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系统。从最普通的电报、电话、传真、电视、雷达、声纳, 一直到各类生物神经的感知系统, 以及大到人类社会系统,可以用同一的信息论观点加以阐述, 都可以概括成某种随机过程或统计学的数学模型加以深入研究。

WAV格式中常见的压缩编码

WAV格式中常见的压缩编码(compression code) WAV为微软公司(Microsoft)开发的一种声音文件格式,它符合RIFF(Resource Interchang e File Format)文件规范,用于保存Windows平台的音频信息资源,被Windows平台及其应用程序所广泛支持,该格式也支持MSADPCM,CCITT A LAW等多种压缩运算法,支持多种音频数字,取样频率和声道。标准格式化的WAV文件采样频率为44100Hz,采样比特为16bit,因此标准的(这里说标准,只是一种广泛采用的波形音频方案)WAV文件和C D音频格式一样,也是44.1KHz的取样频率,16位量化数字,在声音文件质量和CD音频相差无几。 下面由useiee详细介绍一下WAV格式文件常见的10种压缩码形式(Compression Cod e)。[1] 1. PCM/uncompressed Pulse Code Modulation,脉码调制信号。是模拟音频信号经模数转换(A/D变换)直接形成的二进制序列,该文件没有附加的文件头和文件结束标志。Windows的Convert工具可以把PCM音频格式的文件转换成Microsoft的WAV格式的文件。 PCM脉码调制数字音频格式是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80年代初由飞利浦和索尼公司共同推出。PCM的音频格式也被DVD-A所采用,它支持立体声和5.1环绕声,1999年由DVD讨论会发布和推出的。 PCM的采样精度从14bit发展到16bit、18bit、20bit直到24bit;采样频率从44.1kHz 发展到192kHz。到目前为止PCM这种单纯依赖提高采样规格的技术,其可改进的地方已经越来越来小。只是简单的增加PCM比特率和采样率,不能从底层改善它的根本问题。 2. Microsoft ADPCM Adaptive Differential Pulse Code Modulation,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信号。是一种数据压缩算法,该算法利用了语音信号样点间的相关性,并针对语音信号的非平稳特点,使用了自适应预测和自适应量化。即对不同水平的差分序列,用一个相应参数delta作为平稳化参数去除差分序列的幅值,使得差分编码自动的适应数据间大幅度的跳跃。 Microsoft ADPCM是微软标准的WAV格式文件采用ADPCM编码的文件,区分于IM A ADPCM文件。MS-ADPCM编码是分块的,每块有块头信息和编码数据。对单声道信号,每块由7个字节组成,byte0是块预测器predictor,byte1-2是初始delta,byte3-4和byte 5-6分别是两个采样。[2] 3. ITU G.711 a-law [3] G.711标准也是PCM码的一种。是国际电报联盟(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 IT U)订定出来的一套语音压缩标准,主要用于电话。它主要用脉冲编码调制对音频采样,采样率为8kHz。它利用一个64kbit/s 未压缩通道传输语音讯号。起压缩率为1:2,即把16位数据压缩成8位。G.711是主流的波形声音编解码器。 G.711 标准下主要有两种压缩算法。一种是?μ-law algorithm (又称μ-law),主要运用于北美和日本;另一种就是a-law algorithm,主要运用于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其中,a -law是特别设计用来方便计算机处理的。

长时记忆的编码

长时记忆的编码 长时记忆的习得 识记是长时记忆习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常言说,欲忆必先记,只有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或反复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进行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心理加工,才能在头脑中长时间地保持下来。依据主体有无明确的识记意图和目的,是否付出意志的努力,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又称不随意识记,是指主体事先没有识记的意图和目的,无需付出特别的努力,更不需采用任何识记策略和手段,信息完全是自然而然地被纳入长时记忆库中的。 无意识记与人的职业、兴趣、动机和需要有密切的关系,凡是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使人感兴趣的、能激发人的情感的事件,常常无意中被记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无意识记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许多知识,积累起许多经验。但无意识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选择性,所识记的内容带有随机性,因此,单凭无意识记,无法使人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由于无意识记可以减轻人的脑力劳动,又可记住许多有用的东西,因此是值得大力研究和开发的识记。 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指有预定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策略和方法,经过特殊的努力而进行的识记。 有意识记的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方法灵活,并伴随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意志努力,因此它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进行的识记活动。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识记,在学习、工作中,有意识记占居主导地位。 2.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 根据所要识记的材料本身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识记又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对没有意义的材料或对事物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仅仅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例如,记人名、地名、电话号码、商品型号、历史年代等等。材料本身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只能按外在的时空顺序努力强记。有些材料本身也有一定意义,但限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水平还难于理解其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也只得采用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的优点是保证识记材料的准确性,缺点是花费的时间多,消耗的能量大,由于对材料很少进行智力加工,因此总的效果不如意义识记。尽管如此,这种识记仍是不可缺少的。因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缺乏意义的材料需要我们记住它。

图像压缩编码的方法概述

图像压缩编码的方法概述 摘要:在图像压缩的领域,存在各种各样的压缩方法。不同的压缩编码方法在压缩比、压缩速度等方面各不相同。本文从压缩方法分类、压缩原理等方面分析了人工神经网络压缩、正交变换等压缩编码方法的实现与效果。 关键词: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图像压缩编码一般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步骤。输入的原始图像首先需要经过映射变换,之后还需经过量化器以及熵编码器的处理最终成为码流输出。 一、图像压缩方法的分类 1.按照原始信息和压缩解码后的信息的相近程度分为 以下两类:(1)无失真编码又称无损编码。它要求经过编解码处理后恢复出的图像和原图完全一样,编码过程不丢失任何信息。如果对已量化的信号进行编码,必须注意到量化所产生的失真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无失真是对已量化的信号而言的。特点在于信息无失真,但压缩比有限。(2)限失真编码中会损失部分信息,但此种方法以忽略人的视觉不敏感的次要信息的方法来得到高的压缩比。图像的失真怎么度量,至今没有一个很好的评判标准。在由人眼主观判读的情况下,唯有人眼是对图像质量的最有利评判者。

但是人眼视觉机理到现在为止仍为被完全掌握,所以我们很难得到一个和主观评价十分相符的客观标准。目前用的最多的仍是均方误差。这个失真度量标准并不好,之所以广泛应用,是因为方便。 2.按照图像压缩的方法原理可分为以下三类:(1)在图像编码过程中映射变换模块所做的工作是对编码图像进行 预测,之后将预测差输出供量化编码,而在接受端将量化的预测差与预测值相加以恢复原图,则这种编码方法称为预测编码。预测编码中,我们只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且是利用去除邻近像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冗余性的方法来达到压缩 的目的。(2)若压缩编码中的映射变换模块用某种形式的正交变换来代替,则我们把这种方式的编码方法称为变换编码。在变换编码中常用的变换方法有很多,我们主要用到的有离散余弦变换(DCT),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和离散小波变 换(DWT)等。(3)混合编码,LZW算法以及近些年来的一些新的压缩编码方法,最主要的有分形编码算法、小波变换压缩算法、基于模型的压缩算法等。 3.按照压缩对象来分,我们可将图像压缩方法分为静止图像压缩和运动图像压缩。它们所采用的压缩编码标准有所不同,对于静止图像压缩而言,采用的是JPEG、JPEG2000 标准;而对运动的图像进行压缩时,我们则采用的是H.261、H.263、H.264、MPEG-1、MPEG-2、MPEG-4、MPEG-7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