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

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
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

昭君出塞的历史教案

活动目的:

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知识,从中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并初步掌握运用图片、史料来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特别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既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4.在探究活动中穿插的历史小品表演,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而设的小活动。

活动准备:

1.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宜。

2.教师在课前把预习提纲打印若干份,分发给各活动小组。

3.各小组在预习课文的前提下广泛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或其他的辅助资料。

4.在班中民主推选若干人,组成评分小组。

5.各小组自定一个本次探究活动要讨论的中心议题。要求所选议题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小组成员要对所选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

陈述,以利于所有小组参与讨论和学习。

活动步骤:

1.按活动小组抽顺序签,每组四人同时上台。

2.向台下同学及评分小组出示本小组的中心议题。四人小组按课前准备好的进行分工合作,围绕中心议题分别进行陈述、表演或演讲,同时配合使用投影仪、录音机等辅助设备。

3.在各小组上讲台的同时,推选出的评分小组成员各自独立按下表评分。

4.在每个活动小组陈述结束后,评分小组当即亮出所评综合分,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由主持人宣布总得分。

5.有关说明

(1)在分小组活动时,尽量考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强弱的搭配。

(2)评分标准除参照上表外,评分小组可灵活操作,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

活动过程:

以下是一个活动小组按上面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的精彩过程。

(四人小组上台,幻灯投影出他们的中心议题,并开始陈述)

甲同学: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小组和大家一起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亲”政策?

我们四人小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和亲的王朝。那么,什么是“和亲”呢?和亲指的是我国历史上汉族封建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有时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联姻。

西汉初年,我国北方的匈奴族势力逐渐强盛,特别是冒顿单于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严于治军,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使匈奴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并不断侵扰西汉的北部边境。当时西汉内部统治尚不巩固,社会经济还未恢复。同学们可还记得,汉初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上朝的困难情景。因而面对匈奴的侵扰,西汉政府无力对匈奴作战,于是刘邦采纳臣下提出的“和亲”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匈奴的单于为妻,每年还送去大量的丝绸、粮食、酒等物品,同匈奴结为兄弟。刘邦以后,直至景帝时期,继续实行和亲政策,送给匈奴的东西也逐年增多。西汉初期的和亲,是在西汉政府国力贫弱,忍辱求全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政策。送去的公主,实际上和其他物品一样,是给匈奴贵族的礼品。实行和亲政策,虽然并没有使匈奴贵族停止侵扰掠夺,但毕竟求得了匈奴“小盗入边,无大寇”的局面,为西汉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反击匈奴做好了准备,创造了有利条件。

乙同学: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已经强盛。他认识到汉初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侵扰,他决心彻底改变西汉被动挨打的局面,便放弃了退让的和亲政策,对匈奴接连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发生于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丁同学投影《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随着乙同学的讲述,指图配合)这次战役汉武帝派作战英勇的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他们分道北上。卫青行进千余里,穿越浩瀚的大沙漠,在漠北同匈奴的主力相遇,双方激战一天,大败匈奴。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歼匈奴兵。经过漠北战役,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从此,“漠南无王庭”,汉朝取得了大片土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并移民屯田,进行开发。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丙同学:(对上面内容做一简单总结)汉与匈奴之间的纷争是一场民族之间的纷争。无情的军事冲突,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两族人民的生活都带来巨大损失。当时河套地区、河西走廊、漠南等地,到处是烽烟滚滚,茫茫沙原上横卧着汉匈两族人民的尸体。然而,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民族之间的纷争也是民族融合的前夜,当汉的边塞烽火熄灭之后,大批移民带去中原的生产技术进行经济开发,汉匈两族人民最初以交换生活必需品开始交往,并逐步恢复了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下面是历史小品“昭君出塞”片断表演。其中甲同学是旁白,

乙同学扮演汉元帝,丙同学扮演王昭君,丁同学扮演呼韩邪单于) (旁白):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打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汉朝订立了友好盟约。汉元帝在位时的一天,呼韩邪单于来到了长安…

呼韩邪单于:“臣呼韩邪拜见大汉王朝皇帝陛下(做动作),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台下同学笑)

汉元帝:“平身,赐坐。不知单于此次来京有何贵干?”

呼韩邪单于:“臣此次来有一事相求,恳请陛下把汉族公主下嫁给微臣,此后两族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血远再无战争之忧。”汉元帝心想:蒙古草原又远又冷,我可不想把心爱的公主嫁到那鬼地方去,怎么办呢?有了,在宫里挑选一名宫女,把她做为公主嫁过去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于是,他下令:“谁愿意嫁到匈奴去,寡人就把她当做公主看待!”

(旁白):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在进宫后,先由画工画好送给皇帝看,皇帝再根据画像进行挑选,当时有个画工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时,如果宫女给送点儿礼,他就画得美一点儿,不然就画得丑一点儿。有个叫王昭君的宫女,性格耿直,不给他送礼,自然就被画得没有本人漂亮,皇帝也便不会挑选她了。当生活在深宫里的王昭君听说这个消息后,她想……

王昭君:如果汉朝真的和匈奴和亲,那就不用再打仗了,老百姓也不用受苦了,这可是件大好事呀,自己苦一些,也不算什么。对,我这就去报名。(同学笑)

汉元帝:“听说有个宫女报了名,去,给她准备嫁妆!并找人教她学习匈奴语及匈奴的生活习俗,一切按公主待遇。”

(旁白):没多久,王昭君学会了一切。到了出嫁的日子,身着盛装的王昭君风姿绰约地来到了大殿,拜别汉元帝(表演),随后与呼韩邪单于乘马离去。留下了目瞪口呆的汉元帝和满朝文武大臣。因为他十分惊讶皇宫里竟然有这么漂亮的宫女,自己却不知道,之后,他下令把弄虚作假的毛延寿杀了。(小品结束)

乙同学:我们经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你们知道这些词的来源吗?它们分别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王昭君便具有其中的“落雁”之姿。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琵琶,曲哀人艳,南飞的大雁都为之倾倒。以至放弃飞行,落在昭君的周围。“落雁”故此而来。

昭君远嫁塞外,当时,塞外情况怎样呢?请大家看这幅“昭君出塞”图(投影图)。从图中可见,当时的塞外荒凉、寒冷、辽阔,比中原要落后许多。民风、民俗也与中原不同,但她自愿前往,这表现出了昭君非凡的勇气。

丁同学:(轻轻按下录音机的按钮)现在请同学们欣赏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家华彦钧(盲人阿炳)的琵琶曲《昭君出塞》。

(音乐在教室里回响起来,同学们渐渐沉浸到了音乐的旋律中、节奏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一曲终了,用幻灯投影如下诗文) 丙同学:(读诗)“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

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唐戎县《咏史》

“和亲自古非长策,谁与朝家共此忧?”

──宋陆游《估客有自蔡州来者,感怅弥日》

乙同学:这些诗文在内容上的一个共同点是反对和亲政策,认为封建时代的和亲是一种苟安的“拙计”。那么,你能从刚才阿炳的琵琶曲中体验到这种情感或者说思想倾向吗?

学生1:体验不出。(有的微微摇头)

甲同学:你们体验到了什么呢?请大胆说说自己欣赏乐曲的真切感受。

学生2:开头的音乐响亮奔放,定下的基调是高昂沉毅。

学生3:整支乐曲流畅婉转,给人的感觉似乎来到了北方草原,境界开阔悠远,一支马队在坚毅地向前行进……

学生4:结尾两声重拨,简练干脆,戛然而止,似乎象征昭君出塞和亲的果决与坚强。

甲同学:大家听得很专注,也很投入,说得也很真切。确实,阿炳的《昭君出塞》不同于前人的《昭君怨》,它洒脱婉丽,清纯质朴,从中感受不到哀苦怨愤,杜甫的诗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这里是用不上的。阿炳是独树一帜的,融入了自己刚强不屈的人生经验,我们做人也应如此,决不向困难低头。

乙同学:同样,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也

是独具卓识的。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看待昭君出塞的:(投影诗文)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董必武《谒昭君墓》

丙同学:由此可见,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民族和平友好的交流与融合。有史书记载为证:(投影课本黑体字)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闻,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乙同学:是的,和亲只是改善关系的一种方式,有些和亲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今天,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教室里又回旋起抑扬错落、玉盘滚珠的琵琶名曲。我相信这些话不但记在了书本上,而且刻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

历史剧—新文化运动 剧本

历史剧之新文化运动 第一场 内景室内夜景 背对镜头的一个穿长袍的20多岁的人(胡适)缓缓坐下,端起了茶杯,眼睛朝着窗外出神,在思考。 (咚咚咚的敲门声)胡适醒过神来:“请进” 外面一个丫鬟走进来:“老爷,您要的笔拿来了” 第二场 日景外景大街 街上一个布衣小孩在卖报纸“号外,号外,胡适宣扬杜威的实验主义,不主张人民参与的社会大变革”小孩子从街上跑过去。 第三场 日景内景室内 穿着西装的陈独秀站着,认真观看《新青年》胡适的论文, 旁边坐着一个李大钊,看着陈独秀, 陈独秀放下了报纸,走向李大钊:“适之(胡适的字)的文章犀利,对我的观点总是争锋相对,看我怎么反击”陈独秀举右手,出食指指着这篇文章。 李大钊拿起盖碗茶来喝。 第四场 日景内景学校教室内 从门外跑进来一个大学生,高兴的叫嚷着:“哎,哎,哎,你们快来看” 其他人:“什么,这不是《新青年》吗” 有人说:“陈学长(陈独秀,文科学长)主张把有产者的政治变为不受财产限制的政治”“那不是挺好吗,你看陈学长说的俄国,他们人民都动员起来了,就是根据陈学长说的那个马克思主义” “胡老师说日积跬步,积土成山啊,所以要改造,解放,进化都要采取改良的办法” “他们好像说的都对啊,真是纳闷儿了” “我们没什么好纳闷儿的,只要爱国变革总好过现在啊,胡老师上次为了培养这种自由思想的环境去解救了学长呢” 第五场 夜景内景室内 从里面房间走出来的老教育家杨济昌,在打扫家务,慢慢走出来,活动活动筋骨,朝着另外一边说:“胡适说要亲自试验,才知道该怎么样吧,多些实践,少谈些主义,陈仲甫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的主义,代表了社会的广大民众,他们针尖对麦芒,你怎么看?润之?”毛泽东躺在床上,翘着脚,看书,之后放下手中,起身:“谁知道呢?”笑了笑。 注:拍的时候不要完全按照内容来拍,拍摄是二度创作 他们都是富家子弟,所以可以补充一些进大院,有仆人扫地等等场景增加时间,这个增加的时间和内容就算是二度创作,以此类推。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咏怀古迹(其三)》(板书课题),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咏怀古迹·其三》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课型:讲授课、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境:传统课堂。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杜甫诗歌特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形容古代女子词汇

形容古代女子词汇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城倾国、国色天香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貌若天仙环肥燕瘦窈窕淑女 秀丽端庄艳若桃李花枝招展温柔可人 亭亭玉立如花似玉软玉温香兰质蕙心 秀外慧中楚楚动人明眸皓齿天生丽质 形容头发: 风髻雾鬓。云髻峨峨。斜抱云和。云髻高盘。 唐式发髻。 双鬓隔香红。绀发浓于沐。 鬓云欲度香腮雪。 仰抚云髻,俯弄芳荣。 形容美貌: 皎若秋月。秀色可餐。夭桃浓李。魅惑诱人。 月貌花容。名嫒美姝。风风韵韵。风流蕴藉。 芳菲妩媚。女中丈夫。出水芙蓉。端丽冠绝。方桃譬李。百般难描。百年难遇。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芙蓉出水。国色天香。花颜月貌。 光艳逼人。瑰姿艳逸。耀如春华。鬓影衣香。 绝代之丽。绝代佳人。绝世佳人。绝色佳人。

绝世尤物。艳美绝伦。艳色绝世。面无血色(病态)。艳绝一时。艳美绝俗。绝色难求。绝色盖世。 莲花仙子。明艳端庄。明媚妖娆。面赛芙蓉。 貌似天仙。美不胜收。浓桃艳李。倾国倾城。 琼姿花貌。秋水伊人。桃腮杏面。桃花玉面。 莺惭燕妒。月里嫦娥。香娇玉嫩。妍姿俏丽。 香艳夺目。十五满月。 艳若桃李。秀色可餐。香草美人。雪肤花貌。 仙姿玉色。金枝玉叶。白璧无暇。桃羞李让。 巫女洛神。天香国色。天姿国色。六朝粉黛。 春半桃花。天生丽质。 人面桃花,情致两饶。 灿如春华,皎如秋月。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弱水三千,靓女如云。 群芳难逐,天香国艳。 艳如桃李,娇若春花。巴东有巫山,窈窕神女颜。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新月如佳人,潋潋初弄月。 秀靥艳比花娇。玉颜艳春红。 普天壤其无俪,旷千载而特生。

委委佗佗美也,皆佳丽美艳之貌。 瓜子脸,柳叶眉,玲珑鼻,樱桃嘴。 肤色: 薄粉敷面。半妆美人。盛颜仙姿。微施粉泽。 杏面桃腮。桃腮嫣红。颜如渥丹。玉面淡拂。丹铅其面。傅粉施朱。点额寿阳。弄粉调朱。面(美)如冠玉。粉白黛绿。 脂粉污颜色。 小白长红越女腮。 细润如脂,粉光若腻。 不施粉黛而颜色如朝霞映雪。 眉毛: 点染曲眉。螓首蛾眉。红粉青蛾。紫芝眉宇。 淡扫蛾眉。眉似新月。眉清目秀。粉白黛黑。 修眉联娟。扫眉才女。眉目传情。眉目如画。 朗目疏眉。柳眉如烟。粉白黛绿。细细双眉。绀黛羞春华眉。 丽质仙娥生月殿。 婉转双蛾远山色。 懒起画蛾眉,花面相交映。 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 黛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染春烟。 眸球乌灵闪亮长眉连娟,微睇绵藐。

昭君出塞

评舞蹈《昭君出塞》 舞蹈《昭君出塞》的编导是蒋华轩,吴国本,舞蹈于1985年首演,首演团体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舞蹈在1985年荣获第一届“桃李杯”成年女子组比赛一等奖,1986年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编导二等奖,表演一等奖。 《昭君出塞》是中国古典舞女子独舞,是根据汗代王昭君为百姓生活安定而出使匈奴的真实故事改遍的。编导以其应邻国和亲之举,冒着大漠风沙驱车西行为切入点,通过巧妙地运用古典舞的圆舞步以及水袖的技术技巧特点,丰满地塑造出顶风前行的大无畏的舞蹈形象,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复杂的心境、丰富的感情,表现了昭君为天下苍生而勇于献身的英雄精神以及卓越不凡的胸襟气质和深明大义的思想情操。 作品分为三部分。一开始,一阵刺耳的马嘶声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了自然条件恶劣的塞外。风尘仆仆的昭君披着鲜红的斗篷,昂首挺胸、泰若自然、迈着稳健的步伐在舞台中央舞动。在低沉的琵琶声中,中国古典舞圆场步与芭蕾的足尖碎步相结合的半脚尖圆场步,在平整的舞台上踏出曲折回旋的西去之路,灯光至上而下,风声、马鸣在以及淡黄的光,展示了一幅塞外大漠之景,突然灯光一变,风急沙走,舞者一串旋转、点步翻身动作与舞台上的滚滚浓烟交织成一幅塞外风雪图,栩栩如生地勾勒出王昭君西去的茫然心情和沙漠的恶劣环境。第二部分,王昭君的眷恋忧愁之情,在水袖飞舞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昭君欲去还休之情。舞蹈最后,只见她正面双跪行圣朝大礼,在一个激越的乐曲声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行之路。塑造了王昭君别乡离土时的眷恋离愁和义无反顾的感人情怀,作品含蓄深沉悠静凄凉,给人以强烈的震憾。 舞蹈最给人深刻的是王昭君服饰,红色的披风,有一种女英雄的气势,鲜红的披风也有相当的寓意。红色代表昭君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代表昭君为民牺牲自己的决心,代表昭君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作品结尾处,在长达数十米的红色披风中,昭君站立在前方,昂首挺胸,态度坚定,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昭君高尚的爱国情操,也突出了舞蹈作品恢弘的气势以及磅礴的震撼人心的精神。 红色的主色调也给整个舞蹈奠定了感情基调,舞台中央深情一跪,那种热烈,那种激情,那种为了祖国的义无反顾,那种对家乡的留恋,那种气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为之动容,气势恢弘广大,好一民族女英雄的气派。 总之,舞蹈作品《昭君出塞》以其脍炙人口的思想内容和精练的形式技巧,营造了一种场面宏大广阔、意境深远的场景,塑造了一位可歌可泣的、拥有高尚爱国情操的民族女英雄的形象,感染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今天的社会里,更是需要这种为祖国献身的人,而王昭君作为女英雄是受到我们景仰的。

历史小话剧《廉颇蔺相如列传》剧本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壹场第壹幕 人物表:1、蔺相如——徐乐汕2、廉颇——3、赵王—— 4、秦王—— 5、缪贤—— 6、群臣()赵侍卫()嫔妃()随从() [幕启]旁白:赵国大殿上,赵王正与群臣商议。地点:赵国大殿 赵王:诸位爱卿,刚才秦国使者的话大家都听到了。秦国想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众爱卿有什么看法? 廉颇:(愤)凭什么把和氏璧给他们?这是我们赵国的宝贝!再说,秦国的贪婪大家都是知道的,和氏璧给秦国以后,秦国怎么可能会给我们城池?这就是白白的上当!缪贤:但是,如果不给秦国和氏璧的话,恐怕秦国会以此为借口来进攻赵国。从这一方面来看,不给秦国和氏璧也不是个办法。 群臣:(附和)是啊,是啊……不可不给啊! 赵王:(打断众人)好了,众位爱卿不要再吵了。现在要找一个能够去答复秦国的人。诸位爱卿可有合适的人选? 缪贤:大王,臣以为臣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担当此大任。 赵王:哦,你说说看。 缪贤:这是几年前的事了......(向赵王叙述,并回想) <回忆中> 缪贤:各位贤士,我犯了大罪,想要逃跑到燕国。你们各自去投生路吧!(蔺相如上前阻止) 相如:大人,你怎么知道燕国可以依靠? 相如:当时赵强燕弱,并且您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和您结交。现在您犯了罪去

投奔燕国。燕国害怕赵国怪罪,一定不敢留您,而且还要把您绑着送到赵国。您还不如赤腑伏在斧锧上,向大王请罪,这样大王还有可能侥幸赦免您。 缪贤:好(对相如)我若能免罪,定当相报! <回到现实> 赵王:好,来人!传蔺相如。 侍卫:诺! <过了一会> 侍卫:大王,蔺相如已经在殿外候着了。 赵王:快宣!(侍卫下,蔺相如进) 相如:(跪)草民蔺相如叩见大王。 赵王:免礼,平身。 相如:(站起)谢大王。 赵王: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寡人的和氏璧,能否答应他? 相如: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 赵王:如果秦王拿了寡人的和氏璧不给寡人城池,那可如何是好? 相如:秦国用城池来交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和氏璧后,秦国不给赵国城池,那么理屈的就是秦国了。比较一下这两个的对策,最好是给秦国和氏璧,让秦国来承担理屈的责任。 赵王:那派谁去出使秦国? 相如:想必大王还没有合适的人选,相如不才,愿意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如果秦国用城池来交换和氏璧,便将和氏璧留在秦国。若秦国不拿城池来交换,想要硬抢和氏璧,臣豁出性命也会让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回到赵国。 赵王:(大喜)好,寡人就派你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相如:臣遵旨。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 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语 由昭君出塞由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历史题材的咏古诗导入。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自读《咏怀古迹》(其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理解诗歌内容中寻求答案。 二.解读诗歌:《咏怀古迹》(其三)(ppt展示) 1、这首诗题目是《咏怀古迹》,首联(起句)是否扣题来写了呢? 开头写“群山万壑赴荆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2、接下来由明妃村引出对王昭君悲剧命运的描写。 颔联写了王昭君的怎样的命运?颈联揭示了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通过关键词语、意象来分析、体会。 3、尾联如何理解? 提示:调整语序——琵琶千载作胡语,曲中分明论怨恨。(琵琶之声传千古,曲中分明在诉说着怨恨之情。) 这两句重点在说昭君的怨恨。 4、讨论:昭君在汉宫只是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她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如果说昭君的遭遇是个悲剧,那么这个悲剧到底是由谁一手造成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5、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那么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 提示:借古抒怀: 两人之间的命运相似处。 对王昭君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也以昭君自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怅惘。——主题 6、你们最初阅读时的疑问得到答案了吗?还有哪里不清楚的吗?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答疑。

王昭君身份、生平、史实及民间记载加相关诗文描写

王昭君是哪个朝代的人 身份: 名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生平: 王昭君于汉元帝时期被选入宫为宫女。虽然其相貌出众,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种手段以谋求皇帝的宠爱,于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奴,后呼韩邪单于封其“宁胡阏氏”。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后,王昭君再嫁复株累若鞮单于,育有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王昭君死后,葬于“青冢”(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史实记载: (1)《汉书》班固元帝纪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2)《汉书》班固匈奴转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3)《后汉书》范晔南匈奴列传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

《昭君出塞》剧本

《昭君出塞》 第一幕:<未央宫> 皇宫<大臣、汉元帝、上场> 大臣:<双手交叉,弯腰行礼>启禀陛下,新进秀女已到,是否将其引进朝堂? 元帝:<摆手>不必了,朕还有国事急需处理,请爱卿速传朕旨意:令毛延寿等速成新 进秀女画像呈上 大臣:陛下圣明 <大臣退下,元帝与皇后下至后台> 皇宫前,秀女们焦急地等候,交谈着 大臣:<匆匆跑来>圣旨到!请画工毛延寿等接旨! <毛延寿从后台匆匆跑上来> 画工:<跪下>臣在 大臣:<展开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命汝等画工速成新进秀女画像呈上,钦此。 画工:臣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接旨站起> <大臣下至后台> 画工:<狡黠地>汝等能否受宠,只在今日,若你等能明其中道理..... <秀女们唏嘘不已,纷纷取下金银饰品贿赂毛延寿> 秀女:<对昭君>昭君姑娘,你看众姐妹皆以金银贿赂此人,可见此人定不一般,你我何不……昭君:<蹙眉>入宫前即闻这后宫风气污浊,今日方见其实,我虽无西施之容,却也端正清澈,为甚怕他区区一个画工? 秀女<有些吃惊地看看昭君,叹口气,悄然离开,暗自贿赂毛延寿> <毛延寿给一位秀女画像,此秀女长得很难看,但是毛延寿的画像里却把她画得很貌美> 画工:姑娘芳名? 昭君:<冷冷地>小女姓王,单字一个嫱 画工:<蹙眉>你今后能否得宠…这其中的道理,我想也就不言而喻了 昭君:<厌恶地>众人以金银珠宝予你,如今我偏反其道而行之,你却量我如何? 画工:如今我好言相劝你不听,我倒要让你尝尝这苦果 <画工画像,把昭君画得特别难看> 传旨,宫女们下跪接旨,大臣宣布选中秀女名单,昭君不在其中,圣旨宣读完毕,大臣离开,傍晚来临,关灯。 第二幕:公元前三十三年。 昭君(侍女)问:这两天怎么听不到隔壁孙美人的歌了? 侍女绿珠(神秘状):姑娘,听说这个老美人有病了。 侍女媛媛(有些不满,更有些悲戚):什么生病了,当了四十年美人,天天盼着皇上的召见,太皇太后想让她去皇陵守墓,谎说陛下召见……

昭君出塞1

王昭君对中国农耕、游牧两大经济区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昭君出塞带去了大量的物资和工匠等人员,相传她带去了五谷种子,把中原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塞外;她还给塞外人民带去了医药技术;她发明了“昭君套”等新式服装;甚至匈奴妇女用胭脂化妆的技术相传也是昭君传授的。所以昭君在匈奴人民心目中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幸福女神。以昭君为代表的和亲也让匈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汉地的铁器、铜器、陶器、增絮、金银和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大量流入匈奴。 同时汉也得到了迫切需要的牲畜、畜产品和狩猎产品。使双方的经济达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 不但与匈奴单于、贵族相处和谐,而且还获得了匈奴人民的高度尊敬,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同学们,在梁朝吴均的《西京杂记》里,讲了一个故事。其梗概为汉元帝后宫有许多美女,元帝常常难以选择。后来汉元帝让宫廷一个画师叫毛延寿的为每一个美女画像,以便按图索骥召见。许多宫人为了见上皇帝一面,向毛延寿行贿,希望毛延寿笔下添花。一个叫王昭君的宫人自恃貌美,不肯向毛延寿行贿。因此被画得丑陋不堪。自然,王昭君也不得元帝召见。后匈奴派人到汉朝求亲,元帝决定王昭君出塞。在王昭君出宫前,元帝才见到了真正的王昭君,追悔莫及,一气之下杀了毛延寿。后来,毛延寿被看作是心地邪恶奸侫之徒。后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以此为题编成戏剧《汉宫秋》。那么,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及现代民族关系中占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后,我想会对你有所启发的。 [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我们先听一首乐曲(教师放《昭君怨》)(过程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古典名曲《昭君怨》,这首曲子表现的是汉代宫女王昭君和亲的心情。昭君出塞以后,山高水远,南望故土方向,心情忧郁哀伤。曲子分为“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等段落。描写王昭君被迫入宫,又被迫远嫁,后化为飞鸟,奔向云中的悲惨遭遇。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昭君出塞?在学完本课后,我们会受到启发的。 [板书]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 [教师讲解]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商代时称鬼方,西周时称 狁(xiàn yùn),战国时称匈奴(或胡)。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父亲死了,异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春秋时期,匈奴开始使用铜器,到战国中期,匈奴逐步强盛起来,并不断向南扩张。当时的秦、赵、燕三国都曾筑长城抵御。大约在秦灭六国之际,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国家,自称单于。头曼建国后,多次南侵,掠夺财富和牲畜。并占据了河南地。当时,为消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朝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时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回答]秦朝建立后,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边匈奴的进扰,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来阻挡匈奴的南下。[教师讲解]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头曼单于被其子冒顿射杀,冒顿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副板书),并开始实行世袭制度。势力迅速强大起来。打败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数民族,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方、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万,兵强马壮。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揣摩作者和诗中主人公之间的共鸣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提高分析与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阅读不同的诗歌,培养辩证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不同角度出发,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认识王昭君和亲之举的意义,理解昭君的坚强品质与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比较杜甫和王昭君情感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同时能通过阅读不同的作品,辩证的看待昭君和亲一事。 教学难点 能通过分析文本,认识到杜甫和昭君之间还存在着不同之处,杜甫的怨恨更深一层。 一、导入课题 1、她有沉鱼落雁之姿,倾国倾城之貌;她为汉凶的和亲,远嫁塞外;她使华夏民族为之哭泣,她让漠北黄沙里一座青冢屹立了几千年……她是谁呢?她就是王昭君! 而他,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李唐王朝的盛世与衰败。他飘泊西南,羁旅半生,历尽沧桑,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他又是谁呢?他就是诗圣杜甫。遥想800年前的昭君,他会生发怎样的感慨呢?现在我们一起从《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中去寻找答案。 2、解释文题 怀:怀古。这是一首怀古诗。

二、整体感知 1.首先,大家集体诵读一遍诗歌。 2.明确:诗人咏怀的对象是——王昭君;直接表“情”的的词是——怨恨。 三、鉴赏分析 1.这首诗开篇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与昭君有什么关系? 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尤其是一个“赴”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群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真可谓雄伟秀奇! 正是因为山水迤逦壮阔而雄奇,才孕育出这样貌美女子——可谓“地灵人杰”。板书:貌美 2. 有“落雁之美”的昭君有怎样的人生经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 16岁那年昭君以压倒群芳之姿被送往汉宫,却又因一颗落泪痣被冷落三年,无缘面君。而后等待她的是含泪离别汉宫,离乡背井,离亲别友,去往那疾风劲草的茫茫大漠。都说叶落归根,而她,只留下青冢一座孤寂地,日复一日地向着汉地诉说自己的异邦之苦,家国之思。板书:被弃 3.如此貌美的昭君,为何远嫁塞外?(结合注释分析颈联) 是那个贪图钱财的画师毛延寿?是那些嫉妒她的姐妹?还是“以图画选人”的汉元帝?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对此做了交待——用典。 画师固然可恨,但有人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王昭君

王昭君 一、生平经历 王昭君(wáng zhāo jūn) ,姓王,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人,汉族。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二、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姊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与西施、杨贵妃、貂蝉同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时正值汉朝的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但秭归这里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

历史小话剧剧本:西安事变

编剧:X班x同学 人物:旁白、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侍卫 道具:椅子、桌子、书、侍卫的枪、作战地图 镜头一,地点,西安,张学良杨虎城在张的办公室,1936年12月11日。 旁白: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军被蒋介石调到西北去攻打红军。12月4日,蒋介石亲自到西安,逼迫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部队到陕北前线“剿共”。张、杨连续几天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都遭到蒋的严厉训斥。 张学良:虎城兄,今天你到老蒋那里去了,老蒋怎么说啊? 杨虎城:唉,还不是老样子,他说,要让他联合共产党抗日,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他说我们不要上了共产党的当。连你都劝不了老蒋,我去也是白去啊。看来老蒋的心真是铁做的。 张学良:虎城兄,你我都是中国人,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寇占领我东北已经五年了,我哪天不是盼望着打回东北老家啊。可是如今老蒋却硬是要我们在这里打共产党,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啊,我实在是忍受不了了。12月9日那天西安的学生游行要去向老蒋情愿,宁愿被打死也要前进。唉,幸亏当时我们东北军和你西北军都没有开枪,否则真是民族的罪人啊。我们身为军人,还不如这些学生勇敢,真是羞愧啊。真是对不起东北的三千万父老兄弟。明天我最后一次去劝老蒋联共抗日。如果老蒋再次拒绝,那我们只好“兵谏”了。 杨虎城:好吧,如果真的到了行动的时候,我们西北军密切配合东北军,两军共同行动,活捉老蒋,逼他抗日。 镜头二:(旁白:第二天张学良来到蒋住所华清池,蒋正在阅读文件) 侍卫:委员长,张学良将军求见。 蒋:让他进来。(侍下)张:委员长,你好! 蒋:好呀,我正要找你!张:委员长,我还是来请求抗日的。 蒋:看,你又来了!

张:你看看,日本占领华北后,现在又企图灭亡华北,如再妥协,不加以制止和反击,整个中国将轮于敌手,到是我们就成为千古罪人了。 蒋:没那么严重。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剿共”。 张:共产党一再表示愿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而且也拥护你为最高领袖,到时你不但是最高领袖,还将成为全民族的伟大英雄。 蒋:汉卿,你还年轻,你这是受了共产党的欺骗! 张:委员长,内战无论谁赢,都会使中国力量削弱,日本坐收渔人之利呀! 蒋:好啦,不要再讲啦!我决心已下,不会动摇。 张:委员长,我个人和东北军始终是站在你这一边的。过去,无论风风雨雨,我们都支持你,甚至代你受过。九一八的不抵抗政策,完全是由你决定的,而我却遭到全国人民的攻击和唾骂。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完全是为了维护你的威信,以利于今后领导全民族的抗战。今天我们的态度依然如故。(声泪俱下) 蒋:(一拍桌子)张学良,我告诉你,即使你用手枪把我打死,我“剿共”的政策也不会改变! 张:(悲愤)那还有什么可说的,我走了! 蒋:(恼怒):太不像话拉,教训起我来了! 旁白:张学良最后一次劝蒋联共抗日的努力失败了。当天晚上,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昭君文化的思考与发展

昭君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昭君文化符号的现代包装 【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将这些传统文化巧妙地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不仅能设计出符合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包装,更加能够以丰富多彩的视觉语言走向世界。2007年“王昭君传说”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对于昭君文化,如何将这种文化符号转化为真正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宣传和发展成为了我们现如今思考的一个重要的议题。 【关键词】昭君文化符号现代包装 一、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介,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各种 重要的涵义,它诉说着一种文化的源流,表达着世世代代留下的历史积淀,传统 符号在现代商业广告中的广泛运用,成为了一种流行元素,体现这传统文化的价 值观和美学色彩。将昭君文化符号巧妙地运用到现代商品营销当中,不仅能够传 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这种运用不仅 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且能够让中华名族文化面向世界。 (一)昭君文化内涵的重新定义 1.美人之美 墨子有云:“食必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如今社会经济发展 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开明,已经开始由物质享受转为精神享受,对文 化和美的需求也更高。中国美的经济第一人卢俊卿认为,美的资源和脑力并存的 第三大人力资源,美丽的脸蛋长“大米”美丽也是生产力。[1]由此可以看出,“美丽”不仅能带来一种视觉享受,而且它本身所涵盖的艺术文化内涵,更是能够带 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东汉史学家班固曾在《汉书》中对王昭君有着这样的评价,“丰容靓饰,光 明汉宫,孤影裴回,竦动左右。”然而昭君的美却不仅仅是外表之美,正如泰戈 尔所说“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昭君的 美美在她有“沉鱼落雁”的美貌,更是美在她“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的伟大崇高的精神。而这样的一种内外兼修的美,才是千百年来让文人骚客

昭君出塞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案例2 昭君出塞 活动目的: 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知识,从中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并初步掌握运用图片、史料来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特别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既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4.在探究活动中穿插的历史小品表演,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而设的小活动。 活动准备: 1.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宜。 2.教师在课前把预习提纲打印若干份,分发给各活动小组。 3.各小组在预习课文的前提下广泛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或其他的辅助资料。4.在班中民主推选若干人,组成评分小组。 5.各小组自定一个本次探究活动要讨论的中心议题。要求所选议题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小组成员要对所选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陈述,以利于所有小组参与讨论和学习。 活动步骤: 1.按活动小组抽顺序签,每组四人同时上台。 2.向台下同学及评分小组出示本小组的中心议题。四人小组按课前准备好的进行分工合作,围绕中心议题分别进行陈述、表演或演讲,同时配合使用投影仪、录音机等辅助设备。 3 4.在每个活动小组陈述结束后,评分小组当即亮出所评综合分,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由主持人宣布总得分。 5.有关说明 (1)在分小组活动时,尽量考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强弱的搭配。 (2)评分标准除参照上表外,评分小组可灵活操作,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

关于王昭君的诗

关于王昭君的诗 一、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千古遗恨,萧瑟凄凉。 二、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拂净马鞍,流泪而去。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三、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著回来。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是当年模样。 四、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谋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塚,春草年年似汉宫。」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首纪念王昭君的诗。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

五、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由于汉元帝怒斩了画工毛延寿,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六、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观点更为新颖,人生失意的事多著呢,何必枉杀毛延寿? 七、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城已拙,女色难自夸。」托长门之怨,立相知心之。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八、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塚在,犹是汉宫春。」这两首诗,都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剧本精品

【关键字】历史、方法、继续、文明、举行、发展、基础、办法、解决、方向、促进、上心 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 (投影)第一幕吐蕃使者求婚(音乐起,大唐音乐) 小太监:吐蕃使者到。 禄东赞:尊敬的天可汗,祝您永远安康!天可汗仁慈爱民,大唐人杰地灵,赞普久仰中土文明。我们奉赞普之命,特来大唐求婚。这里有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作为聘礼,请天可汗收下。(太监收下)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爱之如一。赞普千里迢迢派使臣向唐朝求婚,朕深感欣慰。不过目前已有回纥,突厥等族的使臣前来求婚。众多使臣都来求婚,令朕左右为难。还需找出一个择婿的万全之策。 小太监:宣众使臣进见。(众使臣上) 唐太宗:(眉头一皱,计上心头)现在朕出三个考题,如有哪国使臣能答出、答好,朕就把公主嫁给谁的君主。出题! 宫女:请听题。第一题:御马苑里有100匹小马驹关在左边的马圈里,有100匹母马关在右边的马圈里,请你们找出一个好的方法为100匹小马驹找到自己的母亲。开始答题。(回纥使臣和吐蕃使臣举手) 回纥使臣:尊敬的天可汗,回纥使臣已有答案。把100匹小马驹一一宰杀,母马听到自己的孩子哀鸣,定会痛苦嘶鸣。用此法,可一一辨出小马驹和母马。 禄东赞:起奏天可汗,吐蕃使臣另有更好的方法解决此难题。 唐太宗:说来听听。 禄东赞:此法是:把小马驹饿一整天,然后放他们出来,小马驹定会跑到母马处吃奶。这样既不伤害小马驹性命,又能让其和母马团聚,还能

体现天可汗的宽厚仁慈,何乐而不为呢? 唐太宗:此法甚妙。出下一题。 宫女:这里有一颗九曲明珠,几束丝线。请你们想出办法把丝线穿过明珠中间的孔。 小太监:这颗明珠中间的空弯弯曲曲,所以叫九曲明珠。要想用一根软软的丝线穿过去,谈何容易。(几位使臣拿着丝线直发愁) 禄东赞:起奏天可汗,吐蕃使者有一办法。我可以找来一只蚂蚁,用一条马尾鬃毛拴在蚂蚁的腰上。然后,把蚂蚁放在九曲明珠的孔内,然后不断的向孔里吹气。蚂蚁不久就会从另一端的孔中钻出来。我再把丝线接到马尾鬃毛上,轻轻一拉,丝线就穿过了九曲明珠。 唐太宗:(哈哈大笑)此法甚好。还有最后一题。请看!(众宫女如仙女般走出来,装束打扮相似)这里有30位美女,其中一位是文成公主)你们要在一刻钟时间内从中找出文成公主。 禄东赞:(哈哈大笑)赞普久闻文成公主芳名,倾慕公主良久。文成公主出生于皇宫,自然气度不凡,风华绝代,与众不同。臣已经辨认出来。 唐太宗:(诧异)哦,指出来,给朕瞧瞧。 禄东赞:公主知喜事而来,额头上有红痣乍现,且祥瑞出现,身后有彩蝶飞来。 (太宗、众宫女纷纷望着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摸摸额头,不仅嫣然一笑) 唐太宗:(哈哈大笑)吐蕃使臣果然机智非凡,想必赞普更是聪明绝伦。既然吐蕃使者一一破解难题,那文成公主就嫁于吐赞普。

最新《昭君出塞》观后感

这部长长的历史剧,我是从中间向两边看的,或者正因为是中间部分,正是剧情最为精彩的地方,所以才那么容易吸引我的注意,让我每个中午牺牲午睡,就为看得央11一集半集的《昭君出塞》……坚持了一段时间,终是熬不过剧情的诱惑,忍不住上优酷看个痛快—— 在还未融入这部归类为“历史剧的”《昭君出塞》前,会考虑诸如女主角是否配得上王昭君的“闭月”之貌、男主角的嘴有些奇怪、皇帝的懦弱是否与历史上的相符、用语怎么又是古今夹杂之类的旁的问题,渐观渐入,不自觉就忘记了与历史对照,只是不由自主地走进去,去接近里面的人物,认识他们,感受他们。 这部浩大而冗长的剧集,有着许许多多的人物,不同的用处不同的安排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结局,赵遂于其间,不过是一个重要的配角或是次要的主角?当然,他也是一根线,整个舞台就是由他和殷如墨的最终结局拉开帷幕并且收场的。 这个剧中,把目光投注在昭君身上的男子有很多,这些个男子,因为不同的心思不同的欲望和自身不同的质素会走上不同的路途有不同的行为,最后的结局也各异;这些个男子,赵遂该是昭君心里最深刻的一个吧,也该是最初的一个。虽然最后收获昭君的人和心的只有一个(当然不是赵遂),但是她的心里肯定会有不同高度的阶梯,坐着这一个、那一个人。 爱慕他的智慧和气节,敬佩他的坚持和守护,慨叹他的遭遇和不幸,心痛他为了他的坚持而做的决心和行走的每一步路。 里面好几回的生离死别,还有往常最容易愤恨和落泪的冤枉陷害无奈都忍住了,然而看着他为了自己的坚持所走的一步一步,我忍不住了:看着他陷进无路可走的地步,有着清晰的头脑却不能有清晰的身份,只能远走关外,为了有一处容身之所和为自己心爱的人做最后的事,扮成哑巴;看他为了防止被识破身份,狠心将自己砸向硬石,毁掉了自己的容貌和一只眼睛;看他为了混淆自己的身份,一口咬下了活生生的老鼠…… 很难受,忍不住为这样一个男子落泪,敬佩他的爱,心痛他的爱。 很难受,这种难受已经超越了对于殷如墨被人利用了仇恨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亲身父亲的难受,也超越了对赵遂的最终死去的难受。因为他的死正如他所说:别为我流泪,一辈子能这么死,我很满足了。 夜以深,心难静。看完玉先生的歌舞剧《昭君出塞》,心情至此难以平复。故在此记忆犹新时写下观后感,浅谈第一次观看歌舞剧的感想。 “于此换马,于此别家~”这句词估计是每个来看剧的人都能够哼上的了,曲调轻快凄凉,唱出昭君别家去往胡地时的不舍与诀别之情,此句贯穿整场,注定了昭君的一生是维系汉胡和平的牺牲品。或许这是该部舞台剧容易被大众所接

昭君出塞教案.docx

《昭君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元帝时汉和匈奴关系的基本掌握概况,昭君出塞的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对汉初和汉元帝时和亲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和比较能 力;通过对后人诗歌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昭君生平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昭君出塞 难点:昭君对汉代民族关系的历史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古诗 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教师讲解这一首诗,由此导入。教学过程: 一、昭君生平:(展示幻灯片,教师讲解)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中 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沉鱼落雁中的落雁,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的宫女。二、出宫侍御 (提问学生)请问有谁听过一个历史典故“画工弃市”的吗? (教师概括,并展示幻灯片)王昭君出生于蜀郡秭归县(今湖北兴山县)的一 户平民之家,汉元帝时,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据 《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画了像来,看图召见宠幸。宫人都贿赂画工,独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画得最差,不得见汉元帝。后来匈 奴来求亲,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临行前才发现昭君优雅大方、容貌最美, 悔之不及,杀掉了画工。 三、出塞和亲 (师设问,学生分组讨论)汉初的和亲和汉元帝时的和亲有什么不同? (师根据学生情况总结) 1、关于汉初和亲的提出原因

2、汉初和亲的都是宗室公主 3、从汉初到汉元帝时汉与匈奴国力的改变 4、昭君的出塞之路,引出昭君“落雁”称呼的由来 5、总结: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 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 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 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 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四、匈 奴生涯 (由学生讲述)公元前 33 年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 yān zh 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公元前 31 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照匈奴婚俗,父死,子可以娶后母,于是昭君又嫁给了复株累单于。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生有二女,长女名 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她的第二个丈夫也去世了。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 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 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 了服毒自尽。 五、历史功绩: 1、教师介绍: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把中原的文化传 授给匈奴人。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王昭君为实现汉朝与匈奴的 和睦相处而远嫁匈奴,开创汉匈间60 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 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 年,加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 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2、展示古诗词: “塞上香风暗度村 ,琵琶声急马蹄迟 . 美人一曲安天下 ,愧煞貔貅百万兵 .”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