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公式万能大全(苏科版)

初三数学公式万能大全(苏科版)
初三数学公式万能大全(苏科版)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及应用大全

搜集整理:戴子军

1 过两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两点之间最短

2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同角或等角的余角

3 过一点有且只有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条直线和已知

直线平行;

4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最短

5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

1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1 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差第三边

1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3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

14 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任

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16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ASA、AAS、SSS、HL

17 定理1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的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距离相等

1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上

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上

19 角的平分线可看作到的所有点的集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到的所有点的集合

2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⑴等边对等角;⑵三线合一;⑶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等于

21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⑴等角对等边;⑵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⑶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2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

23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

24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形;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形

25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点中心对称,那么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26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轴对称;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中心对称

27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28勾股定理:a2+b2=c2(变形式:)29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

31平行四边形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对角线

32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

33平行四边形判定

边(3种):⑴两组对边分别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⑵两组对边分别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⑶一组对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角(1种):⑷两组对角分别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⑸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4矩形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矩形的对角线

35矩形判定:⑴有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⑵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⑶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的四边形是矩形

特殊矩形:对角线夹角等于600

36菱形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7菱形判定:⑴有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⑵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⑶对角线互相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的四边形是菱形

38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m×n)/2

39正方形性质: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

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判定:⑴有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⑵有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⑶对角线的菱形是正方形

⑷对角线的矩形是正方形

40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

注:两类特殊等腰梯形‘

⑴对角线互相垂直的:高=中位线;⑵上底=腰且有一个底角为600

41等腰梯形判定:⑴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⑵对角线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2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

43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L=(a+b)÷2 ;S=L×h(L是梯形的中位线)

44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

原三角形

45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AA”、“SAS”、“SSS”、“HL”

46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射影定理)

47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

⑴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

⑵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

⑶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

48锐角三角函数

⑴定义:sinA= cosA= tanA= (变形式)

⑵关系:①余角关系sinA=cos( ); cosA=sin ( )

②平方关系sin2A+cos2A=1

③倒数关系tanA ·tan(900-A)=1

⑶特殊角、特殊值】

49圆是的点的集合(圆的集合定义)(d r)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圆心的距离半径的点的集合(d r)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圆心的距离半径的点的集合(d r)

50定理:平面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Rt△外接圆的半径R= ; Rt△内切圆的半径r= =

51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计算应用:d2+( )2=r2

52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53等对等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

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54圆周角定理: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55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56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7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58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r是圆的半径)

①相交d<r ②⊙O相切d=r ③相离d>r

59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必考)

①知道“垂直”证“半径”; ②知道“半径”证“垂直”

60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61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结论: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62圆和圆位置关系①外离d>R+r ②外切d=R+r③相交R-r<d<R+r(R>r)

④内切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63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64 正n边形的每个中心角和外角都等于

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或(n-2)×180°/n)

65 S正三角形=√3a2/4(a表示边长)

66 弧长计算公式:L=

67 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 =

68 S锥侧=

关系式:2πr=nπa/180

(r是圆锥底面半径,a是圆锥母线,n是圆锥侧面展开图的扇形的圆心角) 常用代数公式

1、平方差:a2-b2=(a+b)(a-b)

2、完全平方:a 2+2ab+b 2= a 2-2ab+b 2=

3、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的求根公式:x=

4、根与系数的关系*: X 1+X 2= ;X 1·X 2= (韦达定理 )

5、根的判别式

b 2-4ac=0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 2-4ac>0 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 2-4ac<0 方程没有实根

6、一次函数y=kx+b

⑴与x 轴交点 ;与y 轴交点

⑵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⑶求解析式时,最多有 个待定系数,所以最多必须有 个已知条件

⑷k 、b 与象限分布关系(图像):

7、反比例函数y=x

k (k ≠0)(或 或y= ) ① k 与象限分布关系(图像):

② 中心对称性:与直线y=x 交于一点A (a,b ),则另一交点B ( , )

③ 面积问题

8、二次函数y=ax 2+bx+c 的

⑴开口方向:

⑵对称轴:

另:顶点式y=a(x-h)2+k 的对称轴是直线 ;顶点是

两根式y=a(x-x 1) (x-x 2) 的对称轴是直线

⑶顶点:

⑷与y 轴交点:

9、负指数幂、0次幂

x

=-n a b

)( ;a 0= (a ≠0)

10、有意义问题:

⑴二次根式型:a 中a ⑵分式型:a

b 中a ⑶0次幂型: a 0中a

11、统计应用问题

⑴统计图: 、 、 (结合表格)

⑵ 解决问题核心:①找“共性”求总数;②扇形统计图:百分比和圆心角互化 ⑶补全信息

⑷作出决策

12、概率应用问题

⑴ 列表或画树状图(表头、多一行一列;注意有放回和无放回!)

⑵ 求概率(注意概率与频率的区别)

13、若a 1、a 2、a 3、……a n 的平均数为 ̄,,方差为s 2,标准差为s ,则 ⑴a 1+b 、a 2+b 、a 3+b 、……a n +b 的平均数为 ,方差为 ,标准差为

⑵k a 1+b 、k a 2+b 、k a 3+b 、……k a n +b 的平均数为 ,方差为 ,标准差为

14、某些数列前n 项和 (规律猜想)

⑴1+2+3+4+5+6+7+8+9+…+n=n(n+1)/2 (握手、两点连线段条数、互寄信—不重复等) ⑵1+3+5+7+9+11+13+15+…+(2n -1)=n 2

⑶2+4+6+8+10+12+14+…+(2n)=n(n+1)

⑷=?++++16

1814121

苏教版初一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有理数 1正数、负数、有理数、相反数、科学记数法、近似数 2数轴:用数轴来表示数 3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4正负数的大小比较:正数大于零,零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值反而小。 5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减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为零; 一个数加上零,仍得这个数。 6有理数的减法(把减法转换为加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7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乘积是一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8有理数的除法(转换为乘法) 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9有理数的乘方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零的任何次幂都是负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10混合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照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 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2整式的加减 (1)合并同类项 (2)去括号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 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2 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者式子,结果仍然相等;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相等。 3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一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 几何图形:平面图和立体图 2 点、线、面、体

苏科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几何部分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 1.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等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2.能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角以及互相平行、垂直的直线. 3.会进行线段、角的比较,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差及进行角的单位的简单换算,了解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的概念. 4.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知道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5.经历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了解直线、线段、平行线、垂线的有关性质,积累实践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6.会借助于三角尺、量角器、圆规等工具,画线段、角、平行线、垂线,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第二部分、课本内容 1.基本概念 (1)线段、距离、射线、直线、中点. (2)互为余角、互为补角. (3)对顶角. (4)平行线. (5)垂直、垂足、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 2.基本结论 (1)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3)1°的1 60 为1分,记作1',即1°=60';1'的 1 60 为1秒,记作1",即1'=60".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5)对顶角相等. (6)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7)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8)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9)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第一部分、课标要求 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3.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5.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6.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第二部分、课本内容 1.基本概念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图形的平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3)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外角. (4)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 2.基本结论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 (4)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5)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6)三角形3个内角和等于180°. (7)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8)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9)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初中数学各种公式(完整版)

数学各种公式及性质 1. 乘法与因式分解 ①(a +b )(a -b )=a 2-b 2;②(a ±b )2=a 2±2ab +b 2;③(a +b )(a 2-ab +b 2)=a 3+b 3; ④(a -b )(a 2+ab +b 2)=a 3-b 3;a 2+b 2=(a +b )2-2ab ;(a -b )2=(a +b )2-4ab 。 2. 幂的运算性质 ①a m ×a n =a m +n ;②a m ÷ a n =a m -n ;③(a m )n =a mn ;④(ab )n =a n b n ;⑤(a b )n =n n a b ; ⑥a -n = 1n a ,特别:()-n =()n ;⑦a 0 =1(a ≠0)。 3. 二次根式 ①( )2=a (a ≥0);② =丨a 丨;③ = × ;④ = (a >0,b ≥0)。 4. 三角不等式 |a|-|b|≤|a±b|≤|a|+|b|(定理); 加强条件:||a|-|b||≤|a±b|≤|a|+|b|也成立,这个不等式也可称为向量的三角不等式(其中a ,b 分别为向量a 和向量b ) |a+b|≤|a|+|b|;|a-b|≤|a|+|b|;|a|≤b<=>-b≤a≤b ; |a-b|≥|a|-|b|; -|a|≤a≤|a|; 5. 某些数列前n 项之和 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 -1)=n 2 ;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 2=n(n+1)(2n+1)/6; 13+23+33+43+53+63+…n 3=n 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6. 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方程:ax 2 +bx +c =0: ①求根公式是x =2b a -,其中△=b 2-4ac 叫做根的判别式。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

苏科版数学中考公式整理

中考数学常用公式及性质 1. 乘法与因式分解 ①(a +b )(a -b )=a 2-b 2;②(a ±b )2=a 2±2ab +b 2;③(a +b )(a 2-ab +b 2)=a 3+b 3; ④(a -b )(a 2+ab +b 2)=a 3-b 3;a 2+b 2=(a +b )2-2ab ;(a -b )2=(a +b )2-4ab 。 2. 幂的运算性质 ①a m ×a n =a m +n ;②a m ÷a n =a m -n ;③(a m )n =a mn ;④(ab )n =a n b n ;⑤(a b )n =n n a b ; ⑥a -n = 1 n a ,特别:()-n =()n ;⑦a 0=1(a ≠0)。 3. 二次根式 ①( )2=a (a ≥0);② =丨a 丨;③ = × ;④ = (a >0,b ≥0)。 4. 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方程:ax 2 +bx +c =0:①求根公式x =2 42b b ac a -±-,其中△=b 2-4ac 叫做根的判别式。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 5. 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y =kx +b (k ≠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b 是直线与y 轴的交点的纵坐标,称为截距)。 ①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直线从左向右上升); ②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直线从左向右下降); ③特别地:当b =0时,y =kx (k ≠0)又叫做正比例函数(y 与x 成正比例),图象必过原点。 6.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y =(k ≠0)的图象叫做双曲线。 ①当k >0时,双曲线在一、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降); ②当k <0时,双曲线在二、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上升)。 7. 二次函数 (1).定义:一般地,如果c b a c bx ax y ,,(2++=是常数,)0≠a ,那么y 叫做x 的二次函数。

苏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 实数 一、 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 ≥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②性质:A.a≠1/a (a≠±1);B.1/a 中,a≠0;C.0<a <1时1/a >1;a >1时,1/a <1;D.积为1。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②性质:A.a≠0时,a≠-a;B.a 与-a 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奇数:2n-1 偶数:2n (n 为自然数) 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有理数 正分数 负分数 正整数 0 负整数 (有限或无限循环性整数 分数 正无理数 负无理数 实数 负数 整数 分数 无理数 有理数 正数 整数 分数 无理数 有理数 │a │ 2a a (a ≥0) (a 为一切实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 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 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 的绝对值只有一个; 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实数的运算 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到“右”(如5÷×5);C.(有括 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第二章 代数式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a(a≥0) -a(a<0) │a │= 单项式 多项式 整式 分 有理式 无理式 代数式 51

苏科版教材初中数学几何定理定义公式大全

苏科版初中数学几何定理定义公式大全 班级学号姓名以下标注真命题的条目,解答题时要先证明,再使用。未标注的定理、定义、公式可以直接使用。 第一部分相交线、平行线 1、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直线)。 2 、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4、对顶角相等。 5、垂线的性质: ①经过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②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写为:垂线段最短。) 6、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 7、在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在空间几何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交、平行和异面。 8、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7、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平行线的判定: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0、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0、三视图(略) 第二部分三角形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中线:连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相交,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4、三角形的高: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 5、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6、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7、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8、真命题: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9、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n-2)180° 10、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11、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顶点的直线叫作对角线。从n 边形(n ≥3)的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n 边形(n ≥3)一共有)3(2 1 n n 条对角线。 12、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作全等形。 13、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 1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①边角边(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角边角(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③角角边(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边边边(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⑤斜边、直角边(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第三部分 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直线成轴对称。 2、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④真命题: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中考用到的数学公式

几何公式: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o(n≥3,n是正整数),外角和等于360o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a∥b∥c,直线l1与l2分别与直线a、b、c相交与点A、B、C D、E、F,则有:(图1) (2)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ABC中,DE∥BC,DE与AB、AC相交与点D、E,则有:(图2)(图3) 3、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如图:Rt△ABC中,∠ACB=90o,CD⊥AB于D,则有:(图4)(图5) 4、圆的有关性质: (1)垂径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具备以下五个性质中的任意两个性质: ①经过圆心;②垂直弦;③平分弦;④平分弦所对的劣弧;⑤平分弦所对的优弧,那么这条直线就具有另外三个性质.注:具备①,③时,弦不能是直径. (2)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 (4)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5)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6)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7)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8)90o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反之,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o,直径是最长的弦.(9)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5、三角形的内心与外心: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的内心就是三内角角平分线的交点.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外心就是三边中垂线的交点. 常见结论:(1)Rt△ABC的三条边分别为:a、b、c(c为斜边),则它的内切圆的半径(图6); (2)△ABC的周长为(图7-0),面积为S,其内切圆的半径为r,则(图7); 6、弦切角定理及其推论: (1)弦切角:顶点在圆上,并且一边和圆相交,另一边和圆相切的角叫做弦切角。如图:∠PAC为弦切角。 (2)弦切角定理:弦切角度数等于它所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如果AC是⊙O的弦,PA是⊙O的切线,A为切点,则(图8) 推论:弦切角等于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作用证明角相等) 如果AC是⊙O的弦,PA是⊙O的切线,A为切点,则(图9)(图10) 7、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 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弦相交,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如图①,即:PA·PB = PC·PD 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点到每条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如图②,即:PA·PB = PC·PD 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如图③,即:PC2 = PA·PB (图11) 8、面积公式: ①S正△=(图12)×(边长)2. ②S平行四边形=底×高. ③S菱形=底×高=(图13)×(对角线的积),(图14) ④S圆=πR2. ⑤l圆周长=2πR.

苏教版初 中数学公式大全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人教版初中数学公式大全精编版

人教版初中数学公式大全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35463

初中数学常用的概念、公式和定理 1. 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 如:-3, ,0.231,0.737373…, , .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如:π,- - ,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 绝对值:a ≥0 丨a 丨=a;a ≤0 丨a 丨=-a. 如:丨- 丨= ;丨3.14-π丨=π-3.14. 3. 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笫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个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 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如:0.05972精确到0.001得0.060,结果有两个有效数字6,0. 4. 把一个数写成±a×10n 的形式(其中1≤a<10,n 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如:-40700=-4.07×105,0.000043=4.3×10- 5. 5. 被开方数的小数点每移动2位,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就向相同方向移动1位;被开方数 的小数点每移动3位,立方根的小数点就向相同方向移动1位. 如:已知 =0.4858,则 =48.58;已知 =1.558,则 =0.1588. 6. 整式的乘除法:①几个单项式相乘除,系数与系数相乘除,同底数的幂结合起来相乘除. ②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每一个项.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用一个多- 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④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将多项式的每一项 分别除以这个单项式. 7. 幂的运算性质:①a m ×a n =a m+n .②a m ÷a n =a m -n .③(a m )n =a mn .④(ab)n =a n b n .⑤( )n =n.⑥a -n =n, 特别:( )-n =( )n .⑦a 0=1(a ≠0). 如:a 3×a 2=a 5,a 6÷a 2=a 4,(a 3)2=a 6,(3a 3)3=27a 9,(-3)-1=- ,5-2= = ,( )-2=( )2= ,(- 3.14)0=1,( - )0=1. 8. 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因式分解的公式):①(a+b )(a -b )=a 2-b 2.②(a±b)2 =a 2±2ab+b 2. ③(a+b )(a 2-ab+b 2)=a 3+b 3.④(a -b )(a 2+ab+b 2)=a 3-b 3;a 2+b 2=(a+b )2-2ab,(a - b )2=(a+b )2-4ab. 9. 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原则是:先看能否提公因式.在没有公因式的情况下:二项式用平 方差公式或立方和差公式,三项式用十字相乘法(特殊的用完全平方公式),三项以上用 分组分解法.注意:因式分解要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10. 分式的运算:乘除法要先把分子、分母都分解因式,并颠倒除式,约分后相乘;加减法 应先把分母分解因式,再通分(不能去分母).注意: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11. 二次根式:①( )2=a (a ≥0),② =丨a 丨, 如:①(3 )2=45.② =6.③a<0时, =-a .④ 的平方根=4的平方根=±2. 12. 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方程:ax 2+bx+c=0:①求根公式 (a>0,b ≥0). ,其中=b 2-4ac 叫做根-

2016版初中数学目录(苏科版)

苏教版初中目录

目录 -----苏科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数学与我们同行 1.1生活数学 1.2活动思考 第二章有理数 2.1正数与负数 2.2有理数与无理数 2.3数轴 2.4绝对值与相反数 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2.6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2.7有理数的乘方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第三章代数式 3.1字母表示数 3.2代数式 3.3代数式的值 3.4合并同类项 3.5去括号 3.6整式的加减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 4.1从问题到方程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 5.1丰富的图形世界 5.2图形的变化 5.3展开与折叠 5.4从三个方向看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1线段、射线、直线 6.2角 6.3余角、补角、对顶角6.4平行 6.5垂直 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7.2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 7.3图形的平移 7.4认识三角形 7.5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八章幂的运算 8.1同底数幂的乘法 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8.3同底数幂的除法 第九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9.1单项式乘单项式 9.2单项式乘多项式 9.3多项式乘多项式 9.4乘法公式 9.5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0.1二元一次方程 10.2二元一次方程组 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0.4三元一次方程组 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11.1生活中的不等式 11.2不等式的解集 11.3不等式的性质 11.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1.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11.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最完整苏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 实数 正整数 0 负整数 正分数 负分数 一、 重要概念 整数 ( 有 限或无 分数 限循 环性 有理数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实数 正无理数 负无理数 有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 整数 分数 正数 无理数 实数 整数 2.非负数: 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 ≥ 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有理数 分数 负数 2 a 无理数 (a 为一切实数 ) │a │ a (a ≥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 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 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 A.a ≠1/a (a ≠±)1;B.1/a 中, a ≠0;C.0<a <1 时 1/a > 1;a > 1 时, 1/a <1;D. 积为 1。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 A.a ≠0时, a ≠-a;B.a 与-a 在数轴上的位置 ;C.和为 0, 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 A. 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 ;B. 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 ;C. 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奇数: 2n-1 偶数: 2n (n 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 代数定义: a(a ≥ 0) -a(a<0) │a │= 几何定义:数 a 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 a 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 │≥ 0符, 号 “││是”“非负数 ”的标志 ; ③数 a 的绝对值只有一个 ;

二、实数的运算 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运算定律(五个—加法 [ 乘法 ] 交换律、结合律 ;[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1 运算顺序: A. 高级运算到5 低级运算 ;B. 括号时 ) 由“小”到“中”到“大” 。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如 5÷ × 5) ;C.( 有 第二章 代数式 单项式 多项式 整式 有理式 分 代数式 1. 代数式与有理式 无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 数式。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 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 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 (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 ; 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 多项式区分开。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 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 4. 系数与指数区别与联系:①从位置上看 ; ②从表示的意义上看 5. 同类项及其合并条件:①字母相同 ; 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6. 根式表示方根的代数式叫做根式。 含有关于字母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无理式。 3 、 7 是根式,但不是无理式(是无理数) 。 注意:①从外形上判断 7. 算术平方根 ; ②区别: a [a ≥0—与“平方根”的区别 ⑴正数 a 的正的平方根( ⑵算术平方根与绝对值 ] ); 2 a ① 联系:都是非负数, =│a │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 1.1生活数学 1.2活动思考 第二章有理数 2.1比0小的数 2.2数轴 2.3绝对值与相反数 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5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2.6有理数的乘方 2.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 3.1字母表示数 3.2代数式 3.3代数式的值 3.4合并同类项 3.5去括号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 4.1从问题到方程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4.3用方程解决问题 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 5.1丰富的图形世界 5.2图形的变化 5.3展开与折叠 5.4从三个方向看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6.1线段、射线、直线 6.2角 6.3余角、补角、对顶角 6.4平行 6.5垂直 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7.3图形的平移 7.4认识三角形7.5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八章幂的运算 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 9.1单项式乘单项式9.2单项式乘多项式9.3多项式乘多项式 9.4乘法公式9.5因式分解(一)9.6因式分解(二)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0.1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 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 12.1普查与抽样调查12.2统计图的选用12.3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第十三章感受概率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轴对称图形 1.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2轴对称的性质 1.3设计轴对称图案 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 1.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1.6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 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 2.1勾股定理 2.2神秘的数组 2.3平方根 2.4立方根 2.5实数 2.6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2.7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一) 3.1图形的旋转 3.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3.3设计中心对称图案 3.4平行四边形 3.5矩形、菱形、正方形 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 4.1数量的变化 4.2位置的变化 4.3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五章一次函数 5.1函数 5.2一次函数 5.3一次函数的图象 5.4一次函数的应用 5.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 6.1平均数 6.2中位数与众数 6.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7.1生活中的不等式7.2不等式的解集7.3不等式的性质 7.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7.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7.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7.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 第八章分式 8.1分式8.2分式的基本性质8.3分式的加减8.4分式的乘除8.5分式方程 第九章反比例函数 9.1反比例函数9.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9.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第十章图形的相似 10.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10.2黄金分割10.3相似图形 10.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0.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0.6图形的位似 10.7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一)

初三上册数学公式

初三上册数学公式 知识要点: 一.二次根式的概念 二.二次根式的性质 1.双重非负性:被开方数非负 a ≥0 , 二次根式 0≥a 2. 公式? ??≤-≥===)0()0(,)(22a a a a a a a a 3. 公式2)(a a =的逆用: 将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平方的形式 三.最简二次根式 五.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四.同类二次根式 六.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知识要点 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 2 + b x + c = 0 (a ≠0) 二.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3)因式分解法 (4)公式法 求根公式: x 2a ( b 2-4ac ≥0 ) 三.根的判别式:△= b 2 - 4a c 应用:1.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确定字母的值或取值范围。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四.根与系数的关系(也称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 2 +b x +c = 0 (a ≠0)的两根为x 1、x 2, x 1 + x 2 = -b a , x 1· x 2 =c a 应用:1. 已知一根求另一根及未知系数 2. 已知两根求作方程 3. 已知两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 4. 确定根的符号 5. 求与方程的根有关的代数式的值 知识要点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类型: 一.增长率(或下降率)问题 五.营销问题 增长率 : 原量(1+x )2=后量 下降率:原量(1-x )2=后量 二.复利问题 六.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三.面积或体积问题 七.三角形的问题 四.单双循环比赛问题 八.数字问题 知识要点 一.旋转的概念 二.旋转对称图形 三.中心对称图形 旋转对称图形:一个图形绕着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 中心对称图形: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0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 知识要点 一.圆的有关概念 1.圆、弧、弦、弦心距、圆心角、圆周角 2.三角形的内心: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个角平分线的交点 三角形的外心:外接圆的圆心就是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二.圆的有关性质 1.圆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 2.垂径定理和推论:垂直弦、平分弦、平分弧。 3.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在同圆或等圆中,弧等、弦等、圆心角等 。

苏科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第一部分、课标要求 1、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等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2、能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角以及互相平行、垂直的直线、 3、会进行线段、角的比较,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差及进行角的单位的简单换算,了解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的概念、 4、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知道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5、经历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了解直线、线段、平行线、垂线的有关性质,积累实践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6、会借助于三角尺、量角器、圆规等工具,画线段、角、平行线、垂线,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第二部分、课本内容 1、基本概念(1)线段、距离、射线、直线、中点、(2)互为余角、互为补角、(3)对顶角、(4)平行线、(5)垂直、垂足、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 2、基本结论(1)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3)1的为1分,记作1',即1=60';1'的为1秒,记作1",即1'=60"、(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5)对顶角相等、(6)经过直线外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7)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8)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9)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第一部分、课标要求 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3、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5、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6、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第二部分、课本内容 1、基本概念(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图形的平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3)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外角、(4)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 2、基本结论(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4)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

江苏南京现行初中数学教材目录(苏教版)

七年级上 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 1.1生活数学 1.2活动思考 第二章有理数 2.1 比0小的数 2.2 数轴 2.3 绝对值与相反数 2.4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2.5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2.6 有理数的乘方 2.7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三章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 3.1 字母表示数 3.2 代数式 3.3 代数式的值 3.4 合并同类项 3.5 去括号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 4.1 从问题到方程 4.2 解一元一次方程 4.3 用方程解决问题 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 5.1 丰富的图形世界 5.2 图形的变化 5.3 展开与折叠 5.4 从三个方向看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6.1 线段射线直线 6.2 角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6.4 平行 6.5 垂直 七年级下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7.3 图形的平移 7.4 认识三角形 7.5 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八章幂的运算 8.1 同底数幂的乘法 8.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8.3 同底数幂的除法 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 9.1 单项式乘单项式 9.2 单项式乘多项式 9.3 多项式乘多项式 9.4 乘法公式 9.5 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 式分解(一) 9.6 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 10.1 二元一次方程 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 10.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0.4 用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 11.1 全等图形 11.2 全等三角形 1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身边 12.1 普查与抽样调查 12.2 统计图的选用 12.3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 第十三章感受概率 13.1 确定与不确定 13.2 可能性 八年级上 第一章轴对称图形 1.1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2 轴对称的性质 1.3 设计轴对称图案 1.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 1.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1.6 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 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 2.1 勾股定理 2.2 神秘的数组 2.3 平方根 2.4 立方根 2.5 实数 2.6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2.7 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 3.1 图形的旋转 3.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3.3 设计中心对称图形图案 3.4 平行四边形 3.5 矩形、菱形、正方形 3.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 4.1 数量的变化 4.2 位置的变化 4.3 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五章一次函数 5.1 函数 5.2 一次函数 5.3一次函数的图象 5.4一次函数的应用 5.5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 6.1 平均数 6.2 中位数与众数 6.3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八年级下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11课时) 7.1生活中的不等式(1课时) 7.2不等式的解集(1课时) 7.3不等式的性质(1课时) 7.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 7.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1课时) 7.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课时) 7.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 次函数(2课时)复习与小结 第八章分式(10课时) 8.1分式(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