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城融合

推进产城融合
推进产城融合

推进产城融合,使开发区由功能单一的工业园区

向功能多元的城市空间转变

产城融合,也就是产城的一体化,或者说是组团式发展的产业新城,它是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协同并进,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科学发展状态。是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是当今世界产业区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作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这样一个新兴载体,在未来,我认为必将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的路径,它的核心,内涵是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生态环境等多元要素的均衡协调发展。

产城融合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必然产物,一方面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城市功能的同步提升,从而实现这个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要素的不断集聚。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跟城市功能协同共进,相辅相成的这样一个合理的结构。一方面,产业发展集聚各类要素,催生城市功能的这样的需求,促进专业性外部服务和配套设施的发展,来让城市功能提升。另外城市功能的完善将进一步聚集人气,为产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才,强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动力,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载体和依托。进一步来强化产业的集群,助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产城融合应该是实现产中有城,城中有产,产城一体,

联动发展。产中有城,就是要在产业区的内部加快完成城市生活的这样一个服务配套,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社区,实现生产与生活的有机联动。城中有产就是要在新城加快形成功能性产业支撑,突出高起点、高定位和高端功能,促进新城发展从形象塑造向功能塑造提升。产城一体就是要在产业区和新城当中统筹规划各类功能要素、产业要素、生活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区与新城一体化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就是通过深化规划联动、功能联动、产业联动、交通联动、机制联动和政策联动,突出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和功能集成,形成多层次,梯度化的联动发展格局。

产城融合按照生活和工作相融合促进的理念,着眼于一个城市的整体功能和运行的需要。导入的人口和产业要相匹配,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这样一种模式。具体来看,它的要求就是在优化产业布局的过程当中,必须同步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与产业共同升级发展,推动区域由基础设施这样一个建设向宜居宜业的城市功能的发展。人们安居乐业,城市繁荣繁华,产业能够欣欣向荣。

具体说来,要做到“四化”。

一是理念人本化。人是产城融合的核心要素,它体现在满足舒适的生活居住的需要。要不断改善园区的周边公共设

施,以齐全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多层次的住宅低产,便捷的民众生活设施,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断降低商业成本,营造相对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多元化的政策资金支持;将人文精神和文化因素渗透到园区的规划发展当中,充分考虑到人的高层次的需求,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交融,让园区成为宜居、乐居、宜业、乐业的这样的美好家园。

二是功能复合化。现代产业园区更加强调功能复合,随着产城融合的深化,功能将更加集成,而且与城市整体发展有机结合,具体体现在单一的生产功能向多元的功能转化,在制造功能基础上要积极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的服务功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打造产城融合新亮点,实现园区从单一功能消费、实现多元功能的转变。

三是产业高级化。产业高级化是产城融合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引入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来优化产业结构体系,支撑产城融合深化,具体体现在:产业发展的能级要提升,要着力提升产业能级,积极发展高能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产业结构要不断优化,要注重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构建产业生态体系,通过构建集创新创业产业、生产服务功能产业、生活服务功能产业,营造城市品质功能产业等为一体的生态体系,来拓展产业的广度和深度。

四是环境低碳化。产城融合的终极目标是要为人打造优质的就业、创业环境和宜居、安居环境,绿色低碳、环保生态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具体体现在: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加快淘汰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实行循环经济,要建立起一种工业共生代谢产业链循环关系,在延续产业链的同时,实现园区的废气物的零排放;要合理布局生态功能区,合理设计园区的绿化空间,重点建设绿带绿轴,成为园区环境保护的绿肺,生态功能区不仅使生活区和产业区相对隔离,还能因地制宜形成滨水沿河的休闲区,大大提升园区的品质。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013501861.html,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刘怀生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本文基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北京市丰台河西地区基本特征和突出优势,提出台河西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空间布局和建设构想。 关键词:产城融合;丰台河西;空间布局;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城市发展相对落后,“城市病”日益突出。尤其是特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亟需尽快解决。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新一轮城镇化拉开序幕。“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对疏解中心城市人口、缓解交通拥堵、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绝不仅是城镇范围扩大、“只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其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让居民生活的更加舒适、便捷,可以享有现代城市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重点是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现代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新型城镇为载体,通过产业聚集人,产业服务人,提升土地、农民等要素生产率,保证农民在不丧失土地的前提下持续分享产业化收益,实现人的全面城镇化。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它将居民的居住、工作、生活聚集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减少奔波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对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结合部发展、解决大城市病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的将城市建设成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的载体,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解决居民就业问题,为农民生活、居住市民化提供支撑;完善现代城镇功能,重点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生活保障体系,实现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三个“三位一体”:

产城融合解读资料整理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背景解读 (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

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 (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xxxx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产城融合的概念知识讲解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 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成型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开始设立的时期, 秉承三为主的发展宗旨,即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以新技术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形成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基地和载体。从空间上看,面积多为几平方公里,主要是在城市外围地区, 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较为松散,从就业人群看, 主要以工人为主, 其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此

产城融合模式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分

产城融合模式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分 产城融合模式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分 绿水青山、美好生活、人间仙境……国内各大城市无不被冠以如是种种设想,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这仅仅只能成为一种口号和奢望。当人被无限压缩在车厢里,当口罩成为出行必备……我们对于城市的祈求无限压缩,最后,我们需要的不再是世外桃源,只仅仅是通畅出行、便利、完善的城市公共资源,足矣,品质之在于公共资源的丰沛与充足,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为实现城市品质,包括阁敦思在内的各大专业机构一直在践行绿色生态之路,阁敦思所倡导的绿色建筑、低碳城市理念,无不在为城市提挡,为城市聚集能力加分。除此之外,包括阁敦思在内的多位学者、开发商普遍认为应该反思过去粗放的城市开发方式,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提倡走产城人融合的模式。 产城人融合理念推进基础建设项目 就产城人融合的新模式,阁敦思有关专家认为,产城融合首先得有完善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聚集人气,容纳更多人,把产业发展起来;其次,周边几个区的产业也得同步发展起来,这样各方面问题也都好解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介绍了国外的经验。他说像纽约的格林威治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它有一所很好的大学——纽约大学,有商业,又有很多人居住在那里。那个地方非常有活力,犯罪率极低。 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时候要考虑一下人的尺度,把产业、人口建设成为有机的生态群落,使得整个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和目标相匹配的,营造一种不压抑的生活氛围。 产城人融合关键在“人” 好的案例能带来好的启发,如何去推动这种产城融合,也是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 阁敦思专家认为,首先,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要求考虑产业的问题,如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其次,政府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依托各种公共资源解决其在城市里面的工作、生活、劳动保障,还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同时,产城人的融合要发挥三个平台的力度。第一,政府要发挥打造招商引资平台的引导性作用,或者主导性作用。第二,房地产开发商作为参与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发挥开发企业在建设生活配套服务平台方面的力量。第三,要积极引入专业机构进行有效项目管理,使项目少走弯路,

产城融合解读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上)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背景解读 (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

(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2005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南京市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y y 产城融合的现状y 国内外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y 推进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模式和思路y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和示范方向y 高水平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重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 y 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其基本内涵是产业与城市在功能、空间、结构、组织和政策等方面的相互匹配、有机互动、共同演进、螺旋上升的状态和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城市空间载体的动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持升级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城市组织结构的完整高效、城市政策体系的整合统一、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城市人口素质的持续提升,其本质是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持续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城融合至少应包括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结构融合、身份融合、组织融合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身份融合织融合和政策融合等个方面的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 y 南京产城融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x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创造了难得契机 x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示范了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 x 全国技术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为南京市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x 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出现为南京市加强产城融合发展明确了发展理念 x 低碳环保理念的凸显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挑战 x 新常态的出现增加了南京市产城融合发展的难度 x 第三次产业革命将带来城市产业和居住空间的再调整x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树立在纠正原来以经济职能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城融合发展的资金压力 x “社会力”的崛起将使产城融合发展中面临社会治理模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

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 园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连接了产业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引领了我国园区的智慧化建设浪潮,已经初步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 据统计,当前我国至少有34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占国家级高新区总数约32%;同时有29个国家级经开区正在规划、实施智慧园区工程,占比约16%。不难推测,智慧园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头羊,是智慧产业的孵化器,如何立足智慧园区建设推进智慧产业发展、满足城市管理需求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智慧化要素的集聚区 园区经济是加快区域建设、带动城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战略平台。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园区为区域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推进“四化同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实操平台。其次,园区作为生产各要素的集大成者,有效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单兵作战”发展方式,强调实现区域产业耦合发展。第三,通过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打破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常规发展格局,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经济发展布局。第四,园区聚集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高端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其在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园区智慧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的引领作用。 二、智慧园区建设逐步转变“单向作业”方式,推行“以建设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建设”的建设模式

传统智慧园区建设以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电子政务系统等建设为重点,关注公共领域管理与服务。随着园区入驻个体对信息化需求的提升,智慧园区建设逐步将政府需求、入驻企业需求以及公众需求结合起来。智慧园区建设也一改单向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开始关注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共同发展的互动模式。 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首先,在智慧园区规划阶段,智慧园区顶层设计既要包含信息化内容也要包含相应的信息化产业内容。其次,在智慧园区实施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智慧园区建设的基本内容。这一阶段智慧园区建设将不再是单纯的外部资源采购,而是充分利用园区内已有企业信息化资源配备能力的同时适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将外部信息化资源引入园区“扎根成长”。第三,当智慧园区初步建成后,其考虑的重点将不仅仅是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多的目光将会转移到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互动发展。引入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智慧产业,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务”一条龙园区产业格局,最终除了可以满足园区自身智慧化建设需求还可以实现智慧产品和服务的外部输送。 三、智慧园区为城市管理、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等孵化平台 智慧园区的建设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信息化手段装备过程,它是智慧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的孵化过程。智慧园区已经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一)智慧园区的建设过程是新技术探索与应用的过程 智慧园区的建设不是单一技术的叠加,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内高、精、尖技术的聚集。各大园区在建设智慧园区时大多依据其园区发展实际,适时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智慧云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园区)运营

产城融合案例

(一)产城融合 1.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没有活力。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且产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因此,“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健康、可持续、有活力的发展模式。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具体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 2、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 3、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 4、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2.产城融合的方式 有产城融合发展需求的区域可归纳为两大类: (1)有产无“城” 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例如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开发区等原以生产

为主导的区域,这类区域受制于土地成本和交通需求,一般处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城市边缘。因前期多以通过链家的土地和劳动成本吸引企业入驻,土地利用方式粗放,规划缺少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功能相对单一。但由于多年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居住生活品质的情况下,单一的居住功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导致职住严重失衡,潮汐交通压力大,交通拥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通勤的时间距离,并将导致更多的环境污染。 这类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在产业、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难点在于人口基数有限,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使得配套设施的健康运行面临挑战。 图:潮汐交通 (2)有城无“产” 城市在过去依托某种大型产业已发展成熟,但过去的产业(例如炼钢厂、纺织厂、废弃铁路站场等)模式已被产业链淘汰或者面临严

开发区如何实现产城融合题目与答案(终审稿)

开发区如何实现产城融合题目与答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根据本讲,只具备居住功能而没有相应的产业导入,属于哪一种产城关系()。(3.0分) A.有产无 城 B.有城无 产 C.产城低 水平融合 D.产城高 水平融合 2.根据本讲,以下属于智能融城的典型代表是()。( 3.0分) A.乌镇 B.亚布力 C.海南 D.北京亦庄经 济开发区 3.根据本讲,我国正在走向产城融合的开发区比例为()。(3.0分) A.1 0% B.5 0% C.2 0% D.7 0% 4.根据本讲,广州开发区是如何实现产城融合的()。(3.0分) A.智造融

城 B.技术融 城 C.向综合 新城转型 D.远郊区 产城融合 5.根据本讲,特色小镇源于哪个省份()。(3.0分) A. 浙 江 B. 广 东 C. 山 东 D. 江 苏 6.“一带一路”战略是从哪个角度看待开发区产城融合的格局()。(3.0分) A.国家资 源 B.区域创 新平台 C.供给侧 改革 D.国际视 野

7.根据本讲,佛山新城通过与哪个国家的合作,打造出高端人才聚集区()。(3.0分) A. 美 国 B. 日 本 C. 德 国 D. 英 国 8.根据本讲,关于开发区产城融合之路,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3.0分) A.政府 引导 B.市场 主导 C.政府 主体 D.全社 会参与 9.本讲提到,目前我国有多少个产城融合示范区()。(3.0分) A.58 个 B.59 个 C.60

D.61 个 10.根据本讲,产城融合的价值链不包括以下哪一环()。(3.0分) A.产 业链 B.投 资链 C.消 费链 D.服 务链 1.根据本讲,开发区的内涵发展有哪些空间层次()。(4.0分)) A.土地环 境与生态 B.建设建 筑与楼宇 C.入驻机 构与人群 D.输出产 品与服务 E.客户与 用户消费 2.根据本讲,“五+”生态圈具体是指()。(4.0分)) A.科 技+ B.绿 色+ C.金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_罗守贵

2014年第4期 第22卷(总98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4,2014Vol.22Jul ,No.98收稿日期:2014 05 0 9作者简介:罗守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 罗守贵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 252) 摘 要:产城融合这一命题是本轮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因产业发展与城市空 间扩张脱节,产生了大量所谓鬼城的背景下提出的。无论是从全国范围、都市圈范围 还是从单体城市范围看,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都普遍存在,并且三个区域层面的问题表现各不相同。建议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先进行产业规划,再进行城 市空间规划。通过这种规划,严格限制那些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扩张冲动。与此同 时,对那些产业发展良好的小城镇,则可以解决他们的城市身份,在全国建成一大批生 机勃勃、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规划;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 2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7095(2014)04 017 0 5一、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 产城融合更多的是在中国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内在的机理实际上是城市的本质、功能在区域经济动态发展中的体现。原因在于,在中国这一轮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产城融合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产业,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也就没有产业。图1 产城导入与城市形成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DOI:10.13806/https://www.360docs.net/doc/e013501861.html,ki.issn1008-7095.2014.04.004

基于产城融合的空间冲突问题研究

基于产城融合的空间冲突问题研究 产城融合发展是区域社会经济进步的强大助力,是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但伴随着高速发展的城镇化,人口流动、基础设施建、交通、产业发展、房地产开发等方面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重物轻人”的发展理念,管理和监督机制跟不上等原因,使得社会矛盾逐渐积累,大量弊端突显。 例如,城市蔓延、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产业同构、耕地流失、“无地可用”等问题,以及“本位歧视”等思想引起的地方封锁、恶意掠夺等不良竞争行为,使城市逐渐演变成风险积聚的高危场所,空间冲突现象层出不穷,威胁着区域的安全和高效发展,这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研究空间经济不可持续性问题相当必要。 本文借鉴国内学者对产城融合和空间冲突方面的研究,从不同角度丰富其内容和涵义系统,并结合博弈论、空间均衡理论、社会冲突理论,构建产城融合理念和空间冲突治理问题的关系机制,形成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的空间冲突问题治理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以经济、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为对策的理论思维。本文选择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区域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江门、东莞、中山、肇庆九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其2005—2015年间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产城融合与空间冲突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借助熵值法、自然灾害法等研究方法,测算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的产城融合度和空间冲突风险水平,并以此为基础,运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法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准确表述产业结构水平、城镇化水平及其协调度与空间冲突风险水平之间互相作用的动态特征。(2)建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这种动态特征的表现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 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

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成型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开始设立的时期, 秉承三为主的发展宗旨,即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以新技术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形成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基地和载体。从空间上看,面积多为几平方公里,主要是在城市外围地区, 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较为松散,从就业人群看, 主要以工人为主, 其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此时城市规划中大多将开发区作为城市边缘地区或郊区的飞地,功能单一。第二阶段成长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从单纯的工业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变的发展阶段,开发区完成初期的资本积累过程, 逐渐投人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开始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开发区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 也促进了自身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从空间上看, 这个时期开发区规模扩展到十几个平方公里, 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日益密切,并且产生辐射扩散效应;从就业人群上来看, 高技术产业人

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绿色发展 --浅析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下的环保理念 为了学习工业园区发展新理念,寻找在发展新形势下传统工业园区发展的新出路,XX主任率领考察团一行人赴苏州工业园考察,我有幸成为其中一位。作为开发区环保分局局长,如何保持我区环境与经济友好发展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考察我获益良多,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中的环保理念对我启示很大。现在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收获。 一、苏州工业园区环保理念 苏州工业园区在加快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了以环境规划为龙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兼顾源头控制与全过程治理的环境保护体系,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具体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规划先行,制定了科学的生态功能规划。苏州工业园融合新加坡与国际上先进的城市规划经验,合理布局了工业、商业、人口、交通、景观等各项城市功能,突出了科技发展,注重生活和环境质量,具有“体系完善、设计

超前、思路科学”的特点,并设定了依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不仅具有很强的执行性,同时也考虑到长远发展,留有余地。二是坚持适度超前,建立了一流的环保基础设施。例如:苏州园区规划要求污水100%截流,而当时“国家环保模范城”也只要求污水50%截流;规划要求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其两侧向外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工业区运输量大,重型车辆多,就远离商业区而紧靠园区外围的交通干线,这样,去工业区和商业区的人流、车流自然分开,互不干扰;三是坚持环保优先,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苏州工业园区从建园开始始终坚持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不仅树立了绿色招商理念,实行环保“提前介入”、“一票否决”,同时注重产业转型升级,重视科技创新,为产城融合提供有利产业条件,推动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优美生态环境。园区注重生态建设,高标准建设了环金鸡湖中央公园、湖滨大道、文化水廊、红枫林等一批城市景观和娱乐休闲设施,建成绿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区域环境保护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之首。五是坚持区镇联动,实现区域防治全覆盖。 二、我区工业园区环保现状及改善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加速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是制定科学合理且长远的城市规划。我区工业园区存在规划不够超前、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合理、区域功能较为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1 / 15

————————————————————————————————作者:————————————————————————————————日期: 2 / 15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 3 / 15

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按照产城融合理念,推动产业园区从职住分离向功能复合转变,从单一生产型区域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元化、 4 / 15

【亿翰】打造产业 金融双闭环产城融合新业态

打造产业+金融双闭环产城融合新业态陈朝朝 2019年1月

序 郁亮? 大转折时代-万科的底线是活下去 9月11日,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对市场、政策、公司的观察,在万科南方区域9月月度例会上和盘托出:2012年判断行业进入白银时代,但这只是一种预测,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真正的转折。而今天,转折点实实在在到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进入转折时期,万科的底线战略是“聚焦”和“收敛”,“这是应对转折点和不确定情况的最好方法; 关于非开发业务的梳理,集团提出了5个基本原则: (1)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匹配的项目必须要调整。 (2)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匹配的业务必须要调整 (3)做了三年还没做成的业务不要再做。 (4)做了三年仍然靠万科内部资源内生增长的业务,也不要做。 (5)出于奖金导向建立的能力中心,可以公司化运作,不算业务。

产城融合的基本观点1 产城融合的收益计算2 产业+金融双闭环模式3 传统房企转型产业地产4

第一部分 产城融合的基本观点 ◆产城融合是不是新事物? ◆产城融合是“挂羊头卖狗肉”吗? ◆产城融合项目长、短期效益是什么?分别来自哪里?

1.1 产城融合并不是新事物 一、发展历史:新壶装老酒 ◆从70/80年代“企业办社会”,到90/00年代房地产市场20年繁荣; ◆各大房企从“开发商”到“运营商”的纷纷转型; ◆产业地产相关的多种概念,并无本质区别,如产城融合综合体、产业小镇、特色小镇、园区4.0、5.0或者6.0; 上海宝钢的“工厂城”

1.2 产城融合再次崛起,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发展动因:3个转变 ◆从城市规划管理看,从区域规划分散独立,向三生融合的多中心、体系化规划转变;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从市场需求+政策主导,向政策强调控下的产业需求引导转变; ◆从业态发展模式看,从住宅或商业独自发展,向地产+产业骨肉相连式共同发展转变;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 1 —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 2 —

产城融合解读(下)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下)上期我们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解读,本期将会就产城融合的产业导入、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生态景观、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对产城融合有更为完整的了解。 导言 现有的产业园区规划一般分为产业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四个规划层次围绕产业规划依次承接,核心目标是将产业落地,缺乏对城市功能培育的考虑;工业园区规划和母城规划分别独立编制,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园区的建设先天不足。 随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转型,现有的层层衔接的规划逻辑已经难以指导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应当针对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介入相关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产城融合规划。城市化与技术革命是园区转型和升级的两大推手,城市涉及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四大类功能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三大类产业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亦有不同的空间需求。 本文围绕产业与城市对空间功能的升级需求,构建网络化的空间引导单元,分四个阶段进行详细说明。 一、产业升级——以研发创新为导向 产城融合的前提是产业等级提升引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城镇的服务功能为

产业发展及人口集中创造了条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功能配套的需求。 (一)产业序列升级:前向、后向、侧向关联产业依序增长 根据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必然经过单一产业要素集聚—前后向关联产业集聚—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创新突破的过程。其中,前向关联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关联产业则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前后关联、旁侧关联大的企业引导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综合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为整个企业运营链“护航”,生活性服务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化平台建设:满足R&D 产业化的空间需求 根据筑波科学城、硅谷和班加罗尔等国外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域的发展经验,在产城融合的最终阶段,产业发展的理想化状态是以科研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产业平台的构建最终是围绕R&D( 科研与开发) 产业化的平台建设来进行。因此,在要素集聚阶段,要围绕主导产业和园区的核心能力构建产业平台,这就要求在规划之初着重分析和判定产业平台构建的空间需求,自主创新、科技研发、高端服务、生态宜居和休闲旅游等职能应成为产城融合功能空间拓展的方向。

安庆产城融合项目招标公告(2020)

安庆产城融合项目招标公告(2020) 一、招标条件 本招标项目安庆产城融合项目已获得安庆市人民政府授权,建设资金来自企业自筹资金,招标人为安庆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对安庆产城融合项目(1、安庆市发展改革委备案的安庆市集贤关片区开发项目、安庆综合保税区建设项目、经开区中小学项目、尤林片区棚改项目,项目编码:2019-340800-48-03-034292;2、安庆市发展改革委核准的S465罗湖大桥接线工程项目,项目编码:2020-340811-48-02-001230; 3、安庆市发展改革委核准的S228安枞公路改建项目,项目编码:2020-340811-48-02-001228)进行公开招标。 二、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 2.1 项目编号:GC-AQ-2020-070 2.2 项目名称:安庆产城融合项目 2.3 建设地点:安庆市 2.4 招标范围:本项目的投资、建设、产业导入。 (1)产业导入 产业导入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安庆市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导入区域为安庆市集贤关片区,以现代农业及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文旅融合等为未来发展方向,建设高端绿色发展示范区;协助招商区域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新材料、新技术、科技创新等为主题,符合市经开区产业定位的项目。 (2)建设内容 招标人与中标社会资本方共同设立项目公司负责实施本项目所含6个子项目的投资、建设规划范围内的公路、市政道路工程;排水设施等市政公用工程;广场、绿地及公园等市政园林工程;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工程以及其他子项目;建筑工程;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 2.5 项目概况:本项目由6个子项目构成,总投资约150.45亿元,主要包括: (1)安庆市集贤关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本项目位于安庆市大观区及宜秀区交界处——集贤关,规划总面积约13.61平方公里(其中集贤关7.91平方公里),项目四至范围具体为:西起环城西路,东至集贤岭以北、以南片区,南抵阜景铁道线、站南路,北以206国道、023县道、沪渝高速为界,建设内容包括区域内的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公用设施建设和水系治理等,总投资85.09亿元。

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的调研报告 ——谋事要实之创新横店发展新方式产城融合是指以城市为基础,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活力,和谐发展的模式。我街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优环境、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积极创新工作机制,脚踏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大力弘扬勇于担当大责任,勇于发挥大作用,勇于作出大贡献的工作精神,不断努力把横店建设成为?空港经济的示范区、‘两城’崛起的领航区、产城融合的实验区、幸福美丽的先行区?。 一、横店街产城融合建设的现状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 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国地税收入11215.4万元,增长19.3%,固定资产投资超过90亿元,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3亿元,增长34.3%,规模以上企业增加12家,内引外联资金14.3亿元,同比增长45.0%。2014年,横店街继续发扬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廉洁拆迁的成功做法,基本完成了20.9平方公里、17个自然湾的园区征地拆迁工作,再创新的?横店速度?。完成34万平方米还建房的收尾分配工作,空港花园二期18万平方米还建楼基本建成,

后湖人家34万平方米还建小区的征地和图审已完成。完成菜鸟项目一期、比亚迪一期、通用航空一期的征地场平工作,天河机场三期横店部分、范泗河改道工程、城际铁路项目有序推进。横店街机场三期的征地拆迁工作获得市委、市政府肯定,被评为?支持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跨越。横店工业园在发展目标上定位为市级千亩百亿园示范园区,现规模以上企业共有34家,6家正在申报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34.3%。不断提升机械加工、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地位,打造了武汉华力铸造、正通传动等一批明星企业,释放产业集聚巨大潜能。同时,武汉英斯特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峰美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塑联新材料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武汉市丰盛城建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纳入了工业园发展规划,多元产业集聚齐头并进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工业集聚态势明显增强。 (二)现代农业大增效 加快培育种养大户、专业户和农民合作社,在浒铺村、光明村和同合村培养发展10余户农业科技示范户种植蔬菜,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稳步发展同合村600亩荸荠基地。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完成无公害农产品样品快速检测60批次720余个样品,抽检合格率达99%。32个村的?网格化管理?建设已全部完成,建设7个生态村,栽树近3万株,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