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一、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从最近的相关卫星及夜景图不难看出,徐州作为区域中心主城区不是太大而是太小了

数据来自美国空军美国国防气象卫星。

相关信息:国防气象卫星数据来自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

但从相关卫星夜景图中可以看出,徐州的主城区近十年来扩展太慢,与苏南地市比速度差距大,就是与邻近的临沂比,也让人汗颜。也有些人认为徐州已经很大了,其实个人早就感觉到徐州城区面积扩展偏慢(只是近年高铁区和新城区的发展才稍有起色)。作为区域中心,徐州城市核心规模上偏小致使无法达到较大的辐射力影响力。

近期(5-10年)主城区的规模至少要达到两个高速环线内的面积(接近较大规模的省会或计划单列城市),具体而言西面和南面要到省界、北至微山湖沿岸、东北至贾汪、东至大许一带,这样规模的区域核心才能具备比较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另外,徐州城市群虽然有一定的潜力但培育还有待时日

其实主城区大不大真的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要孕育徐州地区的中小城市! 远景来看,简单的设想是,发展至稳态水平的中国经济,农村必然是大农业,以徐州的面积,农村撑破天需要壹佰万人口(劳动力要小于人口,农村劳动力需求估计不足五十万),那么其余的七百万人怎么办?这就有选择了,是全部住进主城区?还是完善各县城等中小城市?抑或是重点发展各镇的城区? 七百万人口的主城区,的确不适合居住;而散居在各镇区则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因此,需要重点发展各县城以及一些拥有较大建成区的镇

二、土地利用特点

1、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建设用地总量扩张迅速。2005年全市二三产业比重为86.0%,城市化水平为44.1%,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1996-2005年城镇工矿用地净增13811.0公顷,增幅为44.6%,土地利用表现为建设用地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并行,总量增长占主导,成长型土地利用特征明显。

2、土地垦殖率高,耕地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徐州市平原广袤,丘陵、岗地、高滩呈点状、带状分布,地处暖温带南缘,雨热同步,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和规模经营。2005年全市土地垦殖率53.7%,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中低产田的比重占68%,耕地质量建设任务重。随着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增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难度与成本上升,耕地补充与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

3、工矿用地比重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低。徐州是重要的工业、能源基地,重工业化程度高,轻重工业产值比为32:68,独立工矿用地总量大,煤炭、能源、通用设备等占地面积大的产业比重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提高较为困难。

4、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多、布局散,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潜力较大。全市2274个行政村,9881个自然村,农村居民点用地120745.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7.7%,人均占地198平方米,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较大。

5、资源开发型土地利用特征明显,局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煤炭、化工等资源型产业用地总量大,水资源相对不足,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

存在的问题:1规划实施中出现以下问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实际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实现难度加大;土地利用布局方案缺乏必要的弹性,难以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变化;局部地区土地破坏与环境污染较严重;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屡禁不止,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提高,社会监督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规划调整与修改程序有待进一步严格和规范,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需加强。

2 a、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72美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为86.0%,正处于工业化前中期、城市扩张期。规划期内徐州市力争成为苏北和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区,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3亿元,年均增长13.5%;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亿元。B、城市化加速发展。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商贸物流旅游中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大,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集聚,城市化将成为推动徐州市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预计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95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0%;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1000万人,城市化水平超过58%。C、工业化转型发展。随着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战略实施,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商贸物流旅游业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徐州市将从传统的农业大市、老工业基地转

型发展成为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到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为9:52:39;到2020年,产业结构调整为4:51:45

三未来规划

A, 基本状况: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介于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地貌类型多样,平原广袤,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

B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徐州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包括泉山区、云龙区、鼓楼区、九里区、贾汪区、丰县、沛县、铜山县、睢宁县、邳州市、新沂市,总面积11142.33平方公里。

C规划原则1、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转变土地资源保护观,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保护与质量建设并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挥农用地多重功能。2、节约集约用地。强化土地利用空间引导和用途管制,完善土地集约利用目标责任和经济激励机制,引导城乡建设用地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3、统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统筹安排区域与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地,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4、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加强采煤塌陷地和采矿废弃地复垦,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D 1、城镇用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徐连城镇聚合轴(徐州段),沿徐丰、徐沛、徐睢城镇联系通道,集中有序布局各级城镇用地,形成“K”字形城镇用地空间格局,增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中心城区:促进老城区、新城区、徐州经济开发区“三核”用地有机融合,建设用地以向东和东南方向发展为主,控制向西北发展,严格限制向西南发展,形成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用地格局。贾汪区城区:集中布局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和加工业用地,形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城市组团,各项建设严格控制在大洞山自然保护区以西地区。丰县城区:按照“东进北拓”的思路,扩展城镇用地,形成“一城两区双轴”的城市发展格局,建成苏鲁豫皖边界新兴城市。沛县城区:定位于苏鲁两省五县交界处的区域物资集散地,形成主城区、副城区和新城区“一城三片”集中式城镇用地格局。铜山县城区:按照“拓展空间,积极融入中心城区”发展思路,优先满足生活居住、公共服务、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旅游服务与休闲度假用地需求,建设都市区南部综合性城区和特色副中心。睢宁县城区:按照“北扩西延”思路,适度拓展城镇用地,形成“五区一体”的单中心紧凑型用地格局。邳州市区:定位于陇海线重要的水陆转运枢纽和商贸城市,发挥京杭大运河和东陇海铁路交汇城市优势,采取东进北延、集约紧凑的土地利用策略,形成“一个中心、五个片区”用地格局。

新沂市区:按照“东进北拓”思路扩展建设用地,形成“一城两区双轴”集中式城镇用地格局,为建设苏鲁接壤地区新兴交通枢纽和商贸流通中心、江苏省新兴工业城市提供用地支撑。适度扩大华山、龙固、王庄、高流、铁富、碾庄、古邳、凌城、欢口、敬安十个重点发展城镇用地规模,

接纳更多农村转移人口。稳步推进村镇合并,全市集中建设55个一般镇,严格执行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2、工矿用地与城镇用地布局相协调,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原则,以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为重点,以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用地布局由中心集聚向轴带延伸和区域集群演变,逐步形成“一区、一带、两轴”产业用地布局框架。产业中心集聚区:老城区土地主导功能为商贸旅游,适度提高生活服务用地比重。新城区土地主导功能为商务政务,重点增加生产性服务用地。徐州经济开发区与铜山经济开发区土地主导功能为产业创新,是全市主要经济增长点,集中布局工程机械、钢铁和物流等产业用地。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依托沿线节点城市和重点中心镇,推动产业用地规模化、集群化,构建江苏新兴的制造业密集带。贾汪区近期用地以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为主,远期用地以加工业为主。新沂经济开发区集中供应农用化工、精细化工、硅资源加工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用地;邳州经济开发区土地供应主要满足林木加工、石膏制品、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和商贸物流业发展用地。徐丰、徐沛、徐睢产业发展轴:依托沿轴经济开发区和重要节点城镇,保障特色产业发展用地,引导产业集中集聚,促进产业发展轴快速成长;徐丰、徐沛产业发展轴重点保障丰县、沛县经济开发区和沿线华山、敬安、张庄、龙固等重点工业镇发展用地,形成煤化工、盐化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用地带;徐睢产业发展轴重点保障睢宁经济开发区和沿线张集、双沟、王集等重点工业镇发展用地,促进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

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1、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主城区建设用地以向东和东南方向发展为主,控制向西北发展,严格限制向西南发展。对应图:15发展方向概念图.psd

2、功能结构

主城区采取以老城区和新城区为“双心”,分别承担城市商业中心和城市行政、商务中心的职能;利用自然山体、河流、林地等绿色空间和铁路为自然边界,布局金山桥片区、坝山片区、翟山片区、九里山片区、城东新区等五个片区。

老城区是全市的商业、金融和旅游中心区。

新城区是徐州市的行政、商务中心区。

金山桥片区是徐州市重要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主要的工业区。

坝山片区主要以居住以居住、教育科研为主的片区。

九里山片区是休闲旅游、居住、对外物资集散和工业的综合性片区。

城东新区是以发展规模工业、轻工业、出口加工业、仓储物流和居住的综合片区。

3、公共设施规划

市级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安排在徐州新区的大龙口水库东侧。

市级商业中心重点以老城区为主,老城区应结合旧城改造充实完善;在徐州新区建设市级商贸和金融中心,新区建设应按配套要求建设;同时在城东新区、金山桥片区、坝山片区、九里山片区各配置一处城市组团级的商业服务中心,作为城市中心的补充。

建立健全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三级文化设施。老城区的彭城广场周边和徐州新区规划建设徐州文化中心。

建设三大教育产业基地;重视继续再教育与成人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设施布局。

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使市区从现在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改变为二级。

以满足“全民健身计划”为目标,完善市、区级体育场馆的建设。

4、住宅建设规划

住宅建设原则应注重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贯彻新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相结合的方针,实行住宅小区化和小区规模化。新区的住宅建设要确保基础设施与商业、文化、教育、卫生等生活配套设施同步建设。

住区建设标准:以中档住宅为主,兼顾各种不同标准的住区建设,以满足不同居住需求,规划期末实现每户家庭拥有一套设施基本齐全、居住环境良好的住宅,人均居住用地面积26.80平方米以上。

5、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工业用地依托区位发展条件和优势,重点形成北部工业区、东部工业区和金山桥工业区,其他依托局部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发展少量的工业用地。

金山桥工业区:以金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发展机械、医药、高新技术加工制造业等,同时接受主城区工业企业的转移。

城北工业园:以现状九里区和鼓楼区工业为依托,形成综合性的工业基地。

城东工业园区:依托港口,铁路和高速公路,发展以规模工业、轻工业、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产业为主的工业区。

仓储用地主要依托交通优势,结合工业用地布局规划,形成相对集中的仓储区。

6、绿地系统规划

徐州主城区绿地系统应充分利用周边山川形胜,以主城区边缘的生态用地为绿环,以组团隔离绿地构成楔形绿地,作为沟通城区绿地与外围生态环境的重要廊道,以故黄河及其周边的奎河、丁万河、荆马河、房亭河等水系作为串联主城区绿地的生态网络,形成以山体为骨架、河流道路为网络、单位附属绿地为基础、公园广场为点缀,点、线、面、环相结合的城乡—体化的绿地系统。

近期,绿化覆盖率达到33%、绿地率达到28%、人均公园绿地达到6平方米;远期,绿化覆盖率达到40%、绿地率达到35%、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0平方米。

附表2 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地类

2005年2010年2020年

面积

(公顷)

占土

地总

面积

比重

(%)

面积

(公

顷)

占土

地总

面积

比重

(%)

2005

年增

减(公

顷)

面积

(公

顷)

占土地总

面积比重

(%)

比2005

年增减

(公顷)

农用地

耕地

597734.

0 53.6

59492

3.9 53.4

-2810

.1

5948

40.5 53.4 -2893.5 园地74355.7 6.7

73706

.6 6.6

-649.

1

7423

8.2 6.7 -117.5 林地41964.9 3.8

49256

.6 4.4

7291.

7

6421

0.4 5.8 22245.5 牧草地65.2 0.0 51.5 0.0 -13.7 25.7 0.0 -39.5 其他农

用地

115860.

0 10.4

11042

9.8 9.9

-5430

.2

9340

9.2 8.4

-22450.

8

小计

829979.

8 74.5

82836

8.4 74.3

-1611

.4

8267

24.0 74.3 -3255.8

建设用地

城乡建

设用地

165500.

4 14.9

16849

3.1 15.1

2992.

7

1740

11.2 15.6 8510.8 #城镇工

矿44761.1 4.0

50046

.2 4.5

5285.

1

5618

2.3 5.0 11421.2 #农村

居民点

120739.

3 10.8

11844

6.9 10.6

-2292

.4

1178

28.9 10.6 -2910.4 交通水

利用地40499.4 3.6

42651

.4 3.8

2152.

4584

4.6 4.1 534

5.2 其他建

设用地3323.0 0.3

3356.

4 0.3 33.4

3423

.0 0.3 100.0 小计

209322.

8 18.8

21450

0.9 19.2

5178.

1

2232

78.8 20.0 13956.0

利用地

水域39745.0 3.6

39646

.1 3.6 -98.9

3944

8.2 3.5 -296.8 滩涂沼

泽14629.8 1.3

14136

.7 1.3

-493.

1

1315

0.5 1.2 -1479.3

自然保

留地20555.3 1.8 17580

.6 1.6

-2974

.7

1163

1.2 1.0 -8924.1

小计74930.1 6.7 71363

.4 6.5

-3566

.7

6422

9.9 5.7

-10700.

2

总计1114232

.7100.0

11142

32.7100.00.0

1114

232.

7100.00.0

2012年度徐州市市区工业供地计划

2012-05-11 来源:作者:被阅读2216次

序号项目名称用地位置总用地(亩)备注

1 徐工混凝土机械三环北路东延南侧、长安大道西侧747

2 徐工挖机高新路东侧、和平路南侧930

3 徐重金凤路东侧、杨山路南侧422

4 卡特挖机升级高新路西侧、和平路南侧340

5 协鑫软控高新路西侧、杨山路北侧100

6 白碳黑项目三环北路东延南侧、永宁路东侧400

7 硅材料五期高新路东侧、三环北路东延南侧600

8 协鑫行政中心金凤路西侧、杨山路南侧306

9 韩国工业园博汇东支路西侧、房亭河北侧300

10 统一食品三环北路东延南侧、长安大道东侧80

11 松芝空调杨山路南侧、徐贾快速公路以西120

12 恒久铁路专运线西侧85

13 博汇机械城东大道南侧,中天仕名东侧320

14 徐州烟厂二期新城区500

城北工业园区工业项

15

泉山区城北工业园300 目

小计5550

2010年徐州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计划表

2010年城北开发区工业用地计划表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含规划总图)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1996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一直是徐州市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在指导徐州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的出现,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省建设厅的意见和建设部办公厅建办规函[2003]332号《关于同意修编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的精神,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000年至2002年,我市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由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区域空间环境和政策框架。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徐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徐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城镇体系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对徐州的城市定位、定性、空间格局、文化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编制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2002年初,我市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1.面向21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范围来研究徐州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及发展动力,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2.对徐州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研究并确定全市域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加强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徐州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3.突出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201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名城景观和园林绿化,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4.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优化城市发展方向,积极主动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5.协调市区内老城、经济开发区、新区合理发展的关系。调整城市中心区的布局,加快新区建设,保证徐州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6.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出“两汉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周围山、水、林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采用先进的规划手段,使城市具有较强的现代感,成为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8.大力加强市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城镇建设的步伐。重视市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9.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规划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重视和突出对城市基本空间框架的建立,使本规划在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分阶段、分时序稳步实现徐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地位和作用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年。 远期规划: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一、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从最近的相关卫星及夜景图不难看出,徐州作为区域中心主城区不是太大而是太小了 数据来自美国空军美国国防气象卫星。 相关信息:国防气象卫星数据来自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 但从相关卫星夜景图中可以看出,徐州的主城区近十年来扩展太慢,与苏南地市比速度差距大,就是与邻近的临沂比,也让人汗颜。也有些人认为徐州已经很大了,其实个人早就感觉到徐州城区面积扩展偏慢(只是近年高铁区和新城区的发展才稍有起色)。作为区域中心,徐州城市核心规模上偏小致使无法达到较大的辐射力影响力。 近期(5-10年)主城区的规模至少要达到两个高速环线内的面积(接近较大规模的省会或计划单列城市),具体而言西面和南面要到省界、北至微山湖沿岸、东北至贾汪、东至大许一带,这样规模的区域核心才能具备比较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另外,徐州城市群虽然有一定的潜力但培育还有待时日

其实主城区大不大真的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要孕育徐州地区的中小城市! 远景来看,简单的设想是,发展至稳态水平的中国经济,农村必然是大农业,以徐州的面积,农村撑破天需要壹佰万人口(劳动力要小于人口,农村劳动力需求估计不足五十万),那么其余的七百万人怎么办?这就有选择了,是全部住进主城区?还是完善各县城等中小城 市?抑或是重点发展各镇的城区? 七百万人口的主城区,的确不适合居住;而散居在各镇区则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因此,需要重点发展各县城以及一些拥有较大建成区的镇

二、土地利用特点 1、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建设用地总量扩张迅速。2005年全市二三产业比重为86.0%,城市化水平为44.1%,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1996-2005年城镇工矿用地净增13811.0公顷,增幅为44.6%,土地利用表现为建设用地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并行,总量增长占主导,成长型土地利用特征明显。 2、土地垦殖率高,耕地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徐州市平原广袤,丘陵、岗地、高滩呈点状、带状分布,地处暖温带南缘,雨热同步,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和规模经营。2005年全市土地垦殖率53.7%,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中低产田的比重占68%,耕地质量建设任务重。随着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增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难度与成本上升,耕地补充与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 3、工矿用地比重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低。徐州是重要的工业、能源基地,重工业化程度高,轻重工业产值比为32:68,独立工矿用地总量大,煤炭、能源、通用设备等占地面积大的产业比重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提高较为困难。 4、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多、布局散,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潜力较大。全市2274个行政村,9881个自然村,农村居民点用地120745.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7.7%,人均占地198平方米,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较大。 5、资源开发型土地利用特征明显,局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煤炭、化工等资源型产业用地总量大,水资源相对不足,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 存在的问题:1规划实施中出现以下问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实际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实现难度加大;土地利用布局方案缺乏必要的弹性,难以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变化;局部地区土地破坏与环境污染较严重;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屡禁不止,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提高,社会监督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规划调整与修改程序有待进一步严格和规范,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需加强。 2 a、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72美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为86.0%,正处于工业化前中期、城市扩张期。规划期内徐州市力争成为苏北和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区,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3亿元,年均增长13.5%;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亿元。B、城市化加速发展。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商贸物流旅游中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大,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集聚,城市化将成为推动徐州市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预计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955万人,城市化水平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分析(知识分析)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 [摘要] 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特点,结合重庆地形,经济发展特点,人口分布,政策等方面,了解重庆各主城区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高速发展的重庆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城市问题突显;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制约工业的发展;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非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 [Abstract] To chong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ongqing ter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lic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chongqing fun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appear " urban sprawl" phenomenon, urban problems serious; of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unreasonable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s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terrain, transportati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peo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e influence. In genera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leading factor. [Keywords]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Influence factors 引言: 重庆主城区作为重庆经济文化政治的核心区域,在重庆整体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高速发展的重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一些因城市发展过快,空间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城市问题。所以,研究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对于重庆整体的长远发展十分必要,只有找到现状问题所在,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一重庆市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及问题 (一)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概况

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日期: 2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快两带三先”的新要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全力推进“三重一大”,全市经济增长平稳较快,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全面小康建设成果不断巩固,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16.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64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968.51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665.43亿元,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为9.5: 49.0: 4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87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7426美元。 民营经济持续增长。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5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0.8个百分点;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8.7%;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1719.55亿元,增长14.4%。年末工商部门登记私营企业8.57万户,增长7.0%,注册资本1946.70亿元,增长16.4%;个体户29.48万户,增长9.9%,注册资金138.02亿元,增长28.2%。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30.55千公顷,亩产430公斤,增加13公斤,全年粮食总产达471.73万吨,增加16.43万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文本目录 一、总 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总体战略 . (2) 三、空间布局 (3) 四、生态人文资源保护 (6) 五、综合交通规划 (10) 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1) 七、防灾规划 (15) 宁波市规划 局 二O 一六年六月

一、总则 第一条编制背景与目的 宁波三门湾区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该区域列为全省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2013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实施《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2014年浙江省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作为上位规划的深化,市规划局编制了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无论是从生态文明战略的落实,还是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推进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以《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主要落实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空间布局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同步编制的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协调,成果内容一致。 第二条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规划(2012-2040)》、《宁波三门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宁海三门湾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保护与利用宁波三门湾的港口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海岛资源,保证该地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明确宁波三门湾区域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2、构筑宁波三门湾区域的空间布局框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满足不同主体的发展需求。 3、提出重点区域的开发与保护战略。 4、构筑合理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5、确立科学、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环三门湾区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落实规划保障措施,提出跨行政区协调规划的实施机制。 第四条规划范围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市规划局 二O一六年六月

文本目录 一、总则 (1) 二、总体战略 (3) 三、空间布局 (4) 四、生态人文资源保护 (6) 五、综合交通规划 (9) 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0) 七、防灾规划 (13)

一、总则 第一条编制背景与目的 宁波三门湾区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该区域列为全省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2013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实施《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2014年浙江省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作为上位规划的深化,市规划局编制了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无论是从生态文明战略的落实,还是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推进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以《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主要落实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空间布局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同步编制的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协调,成果内容一致。 第二条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规划(2012-2040)》、《宁波三门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宁海三门湾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保护与利用宁波三门湾的港口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海岛资源,保证该地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明确宁波三门湾区域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2、构筑宁波三门湾区域的空间布局框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满足不同主体的发展需求。 3、提出重点区域的开发与保护战略。 4、构筑合理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5、确立科学、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环三门湾区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落实规划保障措施,提出跨行政区协调规划的实施机制。 第四条规划范围 依据《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规划范围按照汇水区域依山脊线及行政界线划定,涉及宁海、象山两县14个乡镇,陆域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 (1) 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2 徐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2) 3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 3.1 城乡二元经济突出 (2) 3.2 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 (3) 3.3 第三产业质量不高 (4) 4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4) 4.1 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4) 4.2 产业结构变动度分析 (6) 5 优化对策 (7) 5.1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7) 5.2 综合发挥各个区域内的功能,实现区域内协调发展 (7) 5.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高产业效益 (7) 参考文献: (8)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姓名:袁丹学号:20100512118 班级:10资源(1)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等经济指标,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在对徐州市产业结构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优化对策

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指区域内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是区域生产力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一定发展阶段、一定体制机制下,资金、人力、技术、管理、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使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区域产值结构和区域就业结构。[1]从本质上讲,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过程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指调整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比重,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协调处理各经济要素的关系。[2] 2 徐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 多年以来,徐州市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794.88亿元[3]增加到2012年的4016.58亿元[4],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8801元增加到2012年46877元。全社会的固定资产由2002年的323.1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685.89亿元。由此可看出,徐州市总体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增长趋势,市场内部需求持续增长,因此徐州市的产业结构也应该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3 徐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1 城乡二元经济突出 徐州市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有2002年的3.45:44.03:52.52 调整为2011年的 3.01:38.58:58.41。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

最新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含规划总图)资料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 一、 规划编制的背景 1996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一直是徐 州市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在指导徐州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 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 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的出现,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 规划进行修编。根据省建设厅的意见和建设部办公厅建办规函 [2003]332号《关 于同意修编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 的精神,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徐州市城市总 体规划的编制。2000年至2002年,我市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由省 建设厅组织编制的《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 )》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 了区域空间环境和政策框架。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徐州市市域城镇 体系规划》为徐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城镇体系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 本依据。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亲自指导下完成的 《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 究》,对徐州的城市定位、定性、空间格局、文化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等一系列 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编制徐州城 市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2002年初,我市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 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 ■a 一? ■ 主城区城市总休规 图 (2007-202 ii : 2?jua ■ 1 r 州市城市总体规知 E E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1.面向21 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范围来研究徐州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及发展动力,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2.对徐州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研究并确定全市域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加强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徐州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3.突出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201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名城景观和园林绿化,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4.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优化城市发展方向,积极主动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5.协调市区内老城、经济开发区、新区合理发展的关系。调整城市中心区的布局,加快新区建设,保证徐州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6.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出“两汉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周围山、水、林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采用先进的规划手段,使城市具有较强的现代感,成为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8.大力加强市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城镇建设的步伐。重视市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9.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规划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重视和突出对城市基本空间框架的建立,使本规划在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分阶段、分时序稳步实现徐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地位和作用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 年远期规划:2011-2020 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徐州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1258 平方公里。徐州城市规划区(既徐州都市区),是以主城为核心,以中心城及外围城镇为主体,以绿色生态空间相隔离,以便捷的交通相联系的高度城市化地区。地域包括徐州市区行政管辖范围、铜山县行政管辖范围及睢宁县双沟镇。总面积3126 平方公里。 (四)、城市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015314349.html,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作者:张玉周 来源:《中州学刊》2015年第03期 摘要: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富有竞争力的城镇化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亟须进行区域布局优化。河南省作为我国典型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其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现状与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呈现明显的极化特征——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和较低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且二者之间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为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应采取强化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实施和政策引导、实施城市群推动战略和差异化发展战略等措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3-0032-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已进入提质增效的新时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然而,由于政策导向、经济增长、区位差异、要素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化态势,在地理空间上呈现集聚态势。而经济增长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聚集又使得我国城镇化也呈现出空间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的发展格局。 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区域、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省域内部的城镇化水平均存在明显差距。首先,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来看,2013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2.8%、48.5%、46.0%和60.2%,东部地区城镇化率高出西部地区16.8个百分点。其次,从四大区域内部来看,以东部地区为例,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上海达到89.6%,最低的河北仅为48.1%,两者相差高达41.5个百分点。再次,从同一省份内部来看,以河南省为例,城镇化率最高的郑州达到64.8%,最低的周口仅为35.1%,两者相差高达近3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无论是四大区域之间,还是四大区域内部以及省域内部,城镇化水平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当前,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各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以及省域内部城镇化水平差距过大,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严重失衡,从长远看会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而影响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区域空间结构: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项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兰州大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在阐述了区域空间结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因素和整合的机理,并分别论述了区域集群空间结构、区域板块空间结构、“点-轴”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由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是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重要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产业结构也是一种空间结构形态),《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进程,在对已有研究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以揭示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目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中所形成的结构的要素、特点、属性、模式和功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主要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和机理,它们的内在运行方式,还要明确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包括若干因素的作用方式、途径、作用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 第三,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主要是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

构整合的内涵,明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必要性、难点、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揭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机理。 第四,以产业集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集群现象为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要素、类型、演变模式和演变阶段,揭示了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第五,以区域经济板块这种经济空间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经济板块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整合,特别是对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中的经济板块的形成和整合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六,以依托交通干线的带状城市联合体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轴状聚集现象为对象,结合“点一轴”系统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带状城市联合体“点一轴”空间结构的要素、形成条件和功能。 第七,以城市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群聚现象为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一些实例深入地分析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特点、模式、发展阶段和形成机制,揭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 [<<][>>]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和条件下区域内各种经济组织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变。这里,我们介绍几种较有影响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R.F ried man)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表现出特有的形式。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代表了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由于这个时期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极不发达,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对应的区域空间结构是由一些独立的地方中心与广大的农村所组成的,每个地方中心都占据一块狭小的地方。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对封闭,彼此很少联系。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某个地方经过长期积累或外部刺激而获得发展的动力,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区域经济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产生就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原始均衡状态。在这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 区所组成。该中心以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吸引外围地区的要素不断向它集聚,越来越强大,而外围地区则更趋向落后,从而致使区域空间结

构日趋不平衡。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展,在区域的其它地方产生了新的经济中心。这些新经济中心与原来的经济中心在发展上和空间上相互联系、组合,就形成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由于每个经济中心都有与其规模相应的大小不一的外围地区,这样,区域中就出现了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这些中心——外围结构依据各自的中心在经济中心体系中的位置及关系,相互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区域的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并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趋紧密和广泛。同时,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所以,区域内就逐步形成了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2.唐富藏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台湾学者唐富藏通过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研究,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一般要经过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集中后分散阶段和分散后地方中心成长阶段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如下:1)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这个阶段反映的是产业革命前和进入产业革命后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在产业革命之前,区域中少数地方由于区位条件(如是原料地,交通枢纽,或其它历史原因)比其它地方好,就成了区域内人口的聚集中心。开始产业革命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中的人口和产业活动便不断地向这些人口聚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含规划总图)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1996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一直是市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在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的出现,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省建设厅的意见和建设部办公厅建办规函[2003]332号《关于同意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的精神,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000年至2002年,我市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由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都市圈规划(2001-2020)》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区域空间环境和政策框架。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市的城镇化发展、城镇体系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对的城市定位、定性、空间格局、文化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2002年初,我市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1.面向21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围来研究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及发展动力,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2.对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研究并确定全市域围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加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3.突出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201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名城景观和园林绿化,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4.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优化城市发展方向,积极主动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5.协调市区老城、经济开发区、新区合理发展的关系。调整城市中心区的布局,加快新区建设,保证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6.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出“两汉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周围山、水、林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采用先进的规划手段,使城市具有较强的现代感,成为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8.大力加强市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城镇建设的步伐。重视市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9.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规划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量力而行的原则。重视和突出对城市基本空间框架的建立,使本规划在规划期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分阶段、分时序稳步实现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容 (一)、规划地位和作用 《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年。 远期规划: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区围

区域植被空间格局分布演变与

区域植被空间格局分布与成因分析 (以石河子玛纳斯县和乌鲁木齐昌吉为主) 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章锋 1.1植被群落的演变 根据参考历史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的基础上可以认为玛纳斯河流域的植被类群:1、在未开垦以前冲积平原上灰漠土农田的原生植被可能是琵琶柴群落和梭梭群落2、山前带灰漠土(成土母质为黄土)的原生植被为博乐塔绢蒿---盐生草群落3、潮土农田的原生植被可能是琵琶柴群落、芨芨草群落和芦苇群落,依据地形部位确定其具体的群落类型4、、草甸土农田的原生植被可能为芨芨草5、群落风沙土农田原生植被是梭梭群落6、沼泽土农田原生植被是芦苇沼泽7、盐土农田的原生植被是盐生灌木群落8、绿洲边缘沙漠的原生植被为梭梭群落和白梭梭群落。 在荒漠地区,气候变化具有相对一致性,土壤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荒漠植被景观具有较大的异质性,由于大规模的开垦,荒漠地区植被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原生植被遭到破坏,但是土壤状况相对于开垦前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可以利用未开垦地方保存下来的残遗植被,分析土壤和植被之间的指示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复原开垦前的原生植被。 首先,土壤类型和格局在近50年以来变化较小,在玛纳斯地区广泛分布的是灰漠土,这说明在开垦前研究区植被主要是荒漠植被,其他的沼泽土和草甸土也能反映原生植被,潮土作为一种人工土壤,是由沼泽土、草甸土以及灰漠土发育而成的;其次,研究区土壤类型的边界比较明确E,成土母质由黄土、风成土和冲积物质组成;最后,研究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都十分简单,据优势种可以很好地确定其植被类型。 1.2植被格局变化原因 玛纳斯绿洲在时空分布变化上表现为:1、20世纪50年代以前,湖岸、河谷平原、冲积平原、冲积扇型天然绿洲广布,主要有湖泊、草地、胡杨林、河谷林等类型;(2)50年代以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在石河子垦区进行“屯垦戍边”,致使区内耕地、园地、城镇居民点、水库等人工绿洲的面积扩大,草地、林地、湖泊、河流等天然绿洲面积缩小;(3)在水、土资源开发中,利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平沙地,草灌丛沙堆、沙丘间洼地发展耕地、果园,在冲洪积扇上部戈壁沙滩上建设城镇、工矿,修筑安集海、蘑菇湖、大海子等平原水库引起库周地下水位升高,致使荒漠草地沼泽草地演替,从而使荒漠变为绿洲;(4)平原水库坝后和西岸大渠沿线的耕地,因地下水位上升发生沼泽盐渍化,而弃耕沦为

浙江省区域空间结构

新时期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陈健 【摘要】: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状况对区域经济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空间结 构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区域系统以及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其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探究浙江省过去二十年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不仅是对过去浙江省空间布局的一种总结,更是对未来浙江省空间结构演变方向的指导和前瞻。基于此,本文分别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1989-2009年期间浙江省的经济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客观真实的展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进而能够指导未来空间布局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的梳理,了解了当前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运用定性的方法总体探讨了从七五时期以来浙江省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接着运用定量的方法,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与聚类分析方法对新时期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作了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研究发现:从1989年代至今,浙江省空间结构历经了极核的增长(点的形成)—极核区及发展轴的成长(线的形成)—网络状经济区的发展(面的形成)的过程,目前,浙江省空间已呈现出了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通过对浙江省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增长、交通通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政策与规划引导是影响空间结构演化的五大因素。据此,笔者认为未来浙江省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将会随着交通路线的发展方向而不断的拓展。在区域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中,指标选取上的不恰当也会导致结果上的误差和偏离。对此,本文选取了反映各县域地理单元经济总量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取人均水平,以此作为研究所使用的 指标。 一、对区域空集中与分散的影响 1.信息化促进了空间 的分散。信息化社会中,产业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其以信息科技为手段,让传统成熟的工业经济所潜藏的生产力得以再次充分发挥,并因此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的范畴与动态,创造了全球经济。这样的生产环境除了使资金、技术和勞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移动能力持续增强外,同时也让工业生产区位的自由度越來越大,从而使得地方工业布局以及国际勞动分工的格局再次发生变化,故Scott (1990) 认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有助于产业经济空间的分散。 2. 信息化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