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案例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大体概论》案例分析题

绪论:

1【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肯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观点是可否被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大体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观点。他以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取得“公认的一路点”,这个一路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括有这种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本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便作者本人并非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熟悉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观点,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尚未完全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何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观点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观点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数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此刻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趋四分五裂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踊跃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以为:“咱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便这点取得证明,每一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数论点,而不必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非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式。”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咱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熟悉功效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而由其后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硕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式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成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大体理论,大体观点和大体方式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利用。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大体理论、大体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大体理论、大体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式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式至上,就是把理论方式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式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式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式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定世界观的方式意义,实际上是不是定唯物主义的方式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式,把方式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2[材料1]、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举行了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主义位列榜首。得票率高于别离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建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新华每日电讯》1999年12月30日)

[材料2]、在路透社评选千年人物的活动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在这次评选活动中,爱因斯坦名列第一,与马克思并列第二的是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牛顿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居其后。(《新华每日电讯》1999年12月30日)

[材料3]、2003年9月,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为期三个月名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最终的投票结果是:西德战后第一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位居第一,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德国基督教新教开创人马丁•路德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卡尔•马克思。

[材料4]、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马克思以%的票数荣登榜首,休谟以%居第二位,以%得票率位居第三位的则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请回答:

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多次评选中高居榜首?

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咱们什么启迪?

参考答案:

一、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功效,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大体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迪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有的。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二、虽然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期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仍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期和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非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固然咱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咱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大体理论,同时也要踊跃回应时期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咱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

第一章:

1,对于世界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以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以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此刻,未来永远都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必然的分寸上燃烧,在必然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以为:从数量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类不同的方式彼此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以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一、二、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点。相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在于:材料1和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以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起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全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哲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定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冲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的思想线路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的完全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熟悉“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进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不合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转变发展的。可是材料1以为运动转变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转变,事物就要发生转变,事物变了,各类规律、方式、功能也就会发生转变。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转变,而是以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转变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不合在于是不是定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发运动转变。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组成事物的运动转变。而材料2否定事物自身存在运动转变的源泉,而把运动转变看做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定了事物运动转变的客观性,因此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转变。

3.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穷困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之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再也不处于静止,它将永远静止。

一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之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

(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

的他物有不同”时以为“超级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大体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以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和以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彼此排斥的对立面和它们之间的彼此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对立面彼此斗争,彼此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以为(对佛教,道教)若是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取得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以为:人不蒙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道德高贵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露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两边联系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提供矛盾两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进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两边力量的转变,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进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冲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大体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按照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不是正确?

(2)对比材料1和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和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围,看成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以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做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定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看成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开否定自然界中有矛盾,他以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定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看成字面上的,语

句上的,一样是不是定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第二章: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中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心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知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露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心、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和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熟悉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熟悉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进程,人的熟悉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括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

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熟悉——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咱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未来纠正咱们错误的后代,可能比咱们可能常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熟悉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怪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中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加并非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发展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或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而且还往往可和时更正。”

【材料3】合法相对论取得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若是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一路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熟悉?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答案要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别离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进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查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进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特征,把科学史简

单归结于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括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进

程。恩格斯则辩证地熟悉这一问题。在承认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括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

是一个在真理和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明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需不断批判和更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加规律有很大启发。可是他以为一个理论是不是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不是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第三章:

1.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1】劳动资料的利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讲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可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进程特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概念是a tool making 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结构对于熟悉已绝迹的动物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一样重要的意义。各类经济时期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如何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自马克思:《资本论》)【材料2】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必然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必然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必然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必然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是社会革命的时期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数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块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需时刻把下面二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准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咱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观点为按照,一样,咱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期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按照;相反,这个意识必需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数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衰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够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生成进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眼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他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增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进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增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进程中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切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此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进程、社会存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完全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材料4】生产和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互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一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派和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品级,是由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如何互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该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趋增进的熟悉中去寻觅,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互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觅;不该当到有关时期的哲学中去寻觅,而应当到有关时期的经济中去寻觅。(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按照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按照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期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3)按照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要点】

(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增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成不适合,乃至慢慢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致使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从头成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必然经济基础而成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以后,新成立的上层建筑,大体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若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掉队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从头成立新的上层建筑。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必然程度时,便能查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再也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期就到来了。

(3)社会意识虽然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增进作用;掉队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可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不是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2.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以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数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黑格尔以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别离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偏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一路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括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偏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保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一路本质是不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第四章:

1.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非是它所生产的利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需抓住这些东西,使他们由死复活,使他们从仅仅是可能的利用价值变成现实的和起作用的利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看成劳动自己的躯体,被给予活力以在劳动进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为,虽然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他们以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露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年,我国经济在整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以为,此刻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归纳,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量,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该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集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维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以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可是光有好产品,还不必然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双飞,前途似锦。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以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不同,市场的一路规律是以各地域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成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尽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一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该企业别离处置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如何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别离处置了供大于求与供不该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不同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彼此依存、彼此包括和彼此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量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量中包括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必然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以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彼此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不同,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第五章:

1.按照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加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非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年7月,美国政府和微软达到一项协议,即再也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阅读器市场受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需同时安装其“探索者”阅读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阅读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式院法官裁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背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按照刘峰、靳立新:《微软垄断始末》,《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1月17日整理)请回答:

(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答案要点】

(1)今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无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互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

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

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

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冲破人为垄断的各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

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非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

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按照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国有化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就已产生。那时如矿山、口岸、河道、铁路、公路等私人资本难以经营的企业和设施就已部份地转归国家所有。到了帝国主义时期,国有化有了显著的发展。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有化大多数是在战争和经济危机

期间发展得较快;一旦战争结束,经济危机过去,国有化企业就会大大收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国有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国有化扩大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实现国有化的主要方式是资本主义国家高价拉拢私人企业的产权,或由国家向私人企业投资。其形式主要有:国营、国有私营和公私合营等。

【材料2】20世纪80年代,法国工业国有化的程度达到了40%,意大利为35%,奥地利为28%,联邦德国为21%,英国为11%。

【材料3】1982年,法国推行国有化涉及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之外,还包括电子、原子能等新兴工业部门,和纺织、造纸、建材等制造行业。乃至深切到航空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1982年,法国国有企业在钢铁行业的比重为80%,航空运输行业为87%;在邮政、电讯、铁路运输、烟草和煤气生产方面,国有企业的控制程度乃至高达100%;在基础化学、人造纤维、有色金属等行业,国有企业的比重也超过了50%。

请回答:

(1)今世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出现的新转变。

(2)今世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调整的实质。

【答案要点】

(1)今世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新的转变,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2)国有制的性质随国家的性质而定。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资本,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它决定国家这个上层建筑只能是资产阶级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由于这种性质的国家实行国有化,占有生产力,毫无疑问仍旧是资本主义所有制。表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国有制企业的工人,虽再也不受雇于和隶属于某一个别的或集团的资本家,但受雇于资产阶级的国家和国有企业。

第六章:

1.【材料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而且通过宣传,可能是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空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

【材料2】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前途。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页)请回答: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为何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参考答案】

(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在于: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衰亡的命运,却未能揭露资本主义必然衰亡的经济本源。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向往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可是不具有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2)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必然衰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经济原因,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所依托的力量和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由于这两个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

2.【材料1】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工业几乎增加了20倍。由一个掉队的农业国一跃而变成世界上最壮大的工业国之一。1963年3月5日,联邦德国《世界报》写道:在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取得全数领导权时:“俄国还和沙皇时期一样是一个农业国家。当他在三十年后逝世的时候,苏联已成为活着界上排名第二的工业强国”。“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能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总而言之,这是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靳辉明、谷源祥主编:《今世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下卷,海南出版社2021年版)

【材料2】近20年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不同程度地冲破了“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此刻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大体问题上,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重大转变……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在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因此咱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684页)【材料3】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无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各类不同政治偏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990年开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美国纽约的《每一个月评论》杂志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以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衰亡”。法国《今世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若是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丛林。目前社会主义仍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683页)

结合上面材料,回答两个问题:

(1)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

【参考答案】

(1)首先,从根本制度层面上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一国范围内第一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大体制度。而且,苏联模式在某些方面适应了那时国际环境的转变和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客观的历史成绩: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很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掉队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壮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庞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庞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加,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此刻世界舞台上。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动,在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而在所有这些成绩中,也都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那时条件下起的踊跃作用。

其次,苏联模式又是存在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模式。

虽然斯大林模式的功过并存,但咱们也要注意到: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外部面临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情况下,如何让社会主义生根发芽,应该说是摆在苏联人民眼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

人斯大林,他只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高作中去寻觅依据,或在实践中试探前进,从而慢慢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通盘否定和通盘肯定的立场都是不科学的。

(2)马克思主义以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进程。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通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慢慢成熟、从不完善到慢慢完善的发展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有的乃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是历史的必然。可是,咱们应当明确,承认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必然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第七章:

1.【材料1】马克思的全数理论,就是运用最完全、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硕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材料2】新思潮的长处又恰恰在于咱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4页)

【材料3】在未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固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能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3页)

【材料4】咱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必然会令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可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咱们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198页)

【材料5】咱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进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作为悬案,因为此刻尚未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页)

请回答:

(1)马克思主义在预测未来社会问题上的大体态度是如何的?

(2)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未来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的?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反对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主观愿望动身,详而又详地预测未来社会,他们只是在揭露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社会的特点。

(2)马克思主义以为,人们此刻的美好愿望和具体计划都不能对未来社会有任何作用,咱们此刻的实践活动是通向未来世界的,但进入理想社会需要咱们长期地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条件。

2.【材料1】法国前总理若斯潘以为,既然暴风暴雨的时期已经来临,人们也就再也不可可否定无控制的资本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了,即即是那些最能吹嘘经济自由主义、不受边界限制的全世界化和市场法则的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资本主义最坏的仇敌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

【材料2】由于资本主义令人类屈从于经济,它侵蚀了人类关系,破坏了社会基础,产生了道德真空,在那里,除个人的欲望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价值。人类不适应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求没完没了地提高生产率,机械和产品可以变得愈来愈廉价,但人类本身并无因此而改变。当效率的提高致使失业时,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失望起来,他们只能依托福利和犯法生存。社会主义者就是要提示世界,应

该放在第一名的是人而不是生产。不能为了经济目的而捐躯任何人。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正是社会主义所主张和关心的。([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2期)

请回答:

【材料3】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比过去更好的社会,而是像社会主义者一贯坚持的那样,需要的是一个与现状不同的社会,这一社会不仅能令人性从不受控制的生产制度中取得拯救,还能令人类的生活变得有价值,不仅舒适,还有尊严。([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2期)

(1)上述外国学者主要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什么弊病?

(2)社会主义如何应对21世纪的世界性挑战?

【答案要点】

(1)上述外国学者以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过度注重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病。

(2)21世纪,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贫富差距差异,普通人的权利等方面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竞争。为了迎接挑战,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应对21世纪世界性挑战的具体道路。

3、请先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按照所学原理,回答问题。(23分)

材料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2: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湖,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举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淮南子•人世训》)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两则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其教训是什么?

2、材料3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它的?

3、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两则哲学寓言说明客观世界是不断转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若是不随之转变,就会出现或是固执迂腐(如材料1刻舟求剑)或失败(如材料2荆人涉水)的结局。这两则寓言给人的启迪和教训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僵化停滞,必需顺应客观世界的不断转变而不断转变。

2)材料3塞翁失马这一哲学寓言说明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好事与坏事、祸与福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两者还可转化。唯物辩证法强调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如果不承认转化的条件性,就容易走向诡辩论。3)三则寓言说明要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和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前进。

4、汶川特大地震令人怵目惊心,其破坏力超过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实在是一场罕有的人世灾难。但是,自5月12日以来的抗震救灾实践却庄严地向世界昭示:地震可以震坏道路、震毁家园,但震不垮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面对灾难,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心系群众,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发挥了凝聚全国人民共同战胜灾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作用;广大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不顾个人的安危,把灾民当亲人,将共产党员的责任、使命和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消防队员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他们的出色表现再次展示了中国军队首先是“人民之师、和平之师”的宗旨;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最前线,治病救人,无私奉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灾难眼前中国民众所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他们再也不分地域、阶级、职业和贫富,全国人民团结合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中国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壮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庞大凝聚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愈挫愈奋的无畏形象,博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一、试结合当前的抗震救灾运动说明你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现实意义的理解。

2、怎样理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贵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3分)

【答案要点】

(1)历史唯物主义以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此刻: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类形式之间的彼此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踊跃的增进作用,掉队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在抗震救灾进程中举国上下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抗震救灾工作在短时间里开展得有力、有序、有效,起到踊跃的增进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类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它与经济、政治彼此融合,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

(2)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和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五千年的磨难、五千年的磨砺,铸就了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伟大精神。这极为宝贵的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植根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精神,取得了发扬光大。特别是在这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辉煌。咱们的民族之所以历尽了五千年的沧桑,此刻仍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咱们是一个不畏惧一切困难,越是蒙受苦难越是团结凝聚的民族,这是咱们中华之魂,是咱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高尚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精神支撑并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今世,只有培育和大力宏扬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壮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并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五、请分析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海尔集团是我国著名的家电制造业企业,自1984年创立以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近年来,在国内家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海尔集团致力于技术创新,围绕市场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造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实现了效益的超常规增长。据中国最权威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统计:2007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达到25%以上,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海尔市场份额高达30%以上,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材料二:海尔在1998年实行了一场“业务流程再造”工程。海尔采购和配送,过去是各个事业部各自采购,此刻成立物流部,实行集团统一采购。这一改革效果显著。目前在海尔开发区的物流中心,原材料只有不到7天的库存,成品24小时就发往全国的42个配送中心,呆滞物资降低了90%,原材料库存资金周转天数从30天以上降低到不到10天。海尔的销售过去是在市场上布阵上各自为战,此刻实行整合,全国销售人员减少了30%,全国的营销网络增加到2000多家。这一改革使营销本钱降低,与用户实现零距离,对客户需求

快速反映。海尔接到客户定单,在10天内即可完成从采购、制造到配送的全进程,而一般企业完成这个进程要36天。请回答: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相关原理分析海尔集团经营的成功原因。(24分)【答案要点】

一、价值规律的大体内容和客观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联系实际。

马克思案例及分析

马克思案例及分析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节 案例1 智破人骨教堂迷案2000年到2004年底,捷克库那哈拉市发生了多起人口失踪案件,但 直到2004年11月19 日鬼节前夕, 一位美国大学生在当地著名的圣巴巴拉人骨教堂神秘失踪后, 才引起了警方的注意.当地人传说,骨魔瑞特会在每年的11月20日前后一周的时间里,出外寻找骨头为这座教堂添加新的材料.这些失踪的人难道已经成为骨魔魔掌下新的牺牲品了吗库那哈拉市陷入恐慌之中. 教堂鬼节,美国游客神秘失踪人骨教堂始建于14世纪,从外观看来是一座很普通的哥特式建筑.在13世纪时,来自耶路撒冷的一把圣土撒在教堂附近的墓园, 人们认为埋身于此就可以上天堂, 所以将这里作为了身后的福地.14世纪,大量人死于战争和疾病,墓园放不下如此多的尸体,教堂当局决定用人骨来装饰教堂,这恐怖而神圣的使命与19世纪末才完成.由于教堂的独一元二,平时警卫森严,只有在周日和鬼节前后各一周时间才对外开放. 教堂内的蜡台,天花板,墙壁上的花毯,圣坛等均由人骨堆砖或修饰而成. 2004年11月19日,鬼节前夕,这里吸引了众多游客,两个美国大学生哈尔和威里也来此参观,跟随讲解员转了一圈后,二人意犹未尽,威里认为夜晚会更可怕,而哈尔不以为然, 二人起了争执,于是打赌哈尔在教堂内待上一晚,如果能坚持到第二天早上教堂开门,那哈尔就赢,赌金100美元. 而第二天一早威里却未见哈尔走出教堂.教堂内也找不到哈尔的影子,情急之下,威里报了警.由于失踪的是外国游客,警局格外重视,警长费林格下令包围教堂,命警员全面搜索,未得到任何结果.在打算收队时,助手安东的对讲机掉进了神坛,砸在了神坛的边缘, 撞碎了几根腿骨的骨端.安东脸色苍白起来,这些14世纪的骨头都是文物,于是钻入栏杆内去捡,随手碰了碰受损的骨头,想知道是否只是骨端受损,他的手被粘了一下,发现手上有点油腻,再摸过去,他竟然抽出了一根腿骨. 大家发出尖叫,神坛会不会因此倒塌安东冷静地将腿骨展示在人们面前: "这是一根新鲜人骨,骨内油质慢慢渗出,在表面形成油腻,而且元论是从颜色还是重 1 量上它都与那些七百年前的旧骨有所差别." 多人被害,凶手是人是鬼安东说的没错,他抽出的这根腿骨在法医鉴定下,推测为离体二到三年,绝对不可能是教堂原有的骨头,但也不可能是刚失踪的哈尔的. 警方在取得有关当局许可后,对教堂内所有的骨头进行了全面的搜查.四天后,其搜出了61块新鲜的骨头,分别属于5个人,都是成年男子,年龄在20~50岁之间,而其DNA都与哈尔的不符.这些离体时间并不长的骨头最短才几天,最长不超过5年.根据法医的鉴定, 安东甚至推测骨头是5年内逐年取出的,一年1人,之后被安放在人骨教堂内. 传说19世纪曾经有一位被称为"骨魔"的工匠瑞特, 曾经用新鲜的人骨去代替那些腐朽的骨头. 11月27日,出现瑞特会重返教堂献祭的传言. 于是警长费格林带领着警员在入夜后来到教堂, 他孤身一人走进教堂, 其余的则埋伏在外面,所有人口都严密看管. 12点时,原本亮着的灯光忽然熄灭了,警员大惊,想冲入教堂,本来好好的门居然被锁死,教堂内传来了警长惊恐的叫声

马克思原理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 学院:物电学院姓名:清晨学号:班级:1003 案例: 有的人否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把发展看成是量的增减,同类事物的简单重复,把事物运动、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的“自己运动”,离开事物的客观条件,抽象去谈论对立双方的转化,或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歪曲客观世界的联系及其运动的规律。如有的人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只是少数几个人的推动作用(19世纪40年代中期,鲍威尔兄弟认为其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惰性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则指出:“历史活动室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要感谢外国的侵略等。(材料来源:由书上知识和自己所知) 盛夏时节,奶业大省陕西零星发生了奶农将鲜奶倒进污水渠的怪事。这种过去在教科书上才能看到的“生产过剩”危机现象,今天为什么会发生在经济算不上发达的陕西?据了解,现在奶源市场饱和,一些公司要求散养户都必须像成规模的养殖小区一样,具有挤奶设备和保存鲜奶的冷罐才收购,然而散养户一般只有三、五头奶牛,无力购买上万元的设备,牛奶经常遭限收、拒收。牛奶的保鲜时间只有短短的五六个小时,无人收购或遭到拒收后,牛奶就开始变质了,只好倒掉。(材料来源:《新京报》) 房价持续高企的刺激下, 各路资本狂奔房地产。国家统计局9月26日公布的国内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2005年1- 8月)数据显示:2005年1- 8月, 房地产业共完成9958.42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比去年同期增长23.9%.值得注意的是, 2005年1- 8月房地产业投资完成总额占同期国内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的24.2%,接近四分之一,该比重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2004年1- 8月的比重为24.9%)。在国家统计局列举的20个行业中, 房地产业投资完成总额的比重仅次于制造业(27.5%), 位居第二。以北京为例, 据北京市统计局投资处最新统计, 2005年1- 8月, 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5.1亿元, 同比增长1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85亿元,增长7%; 民间投资中近八成投向房地产开发业。 (材料来源:温州大学网) 思考讨论题: 1.谈谈“有的人"错误在哪里?并简要说明一下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2.请谈一下你对最后两个案例的看法。 3.商品经济是如何出现的?其发展过程如何,谈谈你的认识。

马克思案例分析

NO1:喜为人母的猪孩 “猪孩”的发现大概是十几年前的事。据其家人介绍, 1974 年 12 月 23 日,王显凤出生在 辽宁省台安县高力房镇锅柽子村一个特殊的家庭中。她的母亲因早年患大脑炎而导致痴呆,属中度残疾;她的父亲是聋哑人。小显凤出生后,父亲忙于每天的生活,根本没有时间照应她,小显凤整天饥一顿饱一顿的,时常饿得哇哇大哭。当王显凤会爬以后,为了能够填饱肚子,便开始摸摸索索地四处找东西吃。有一天她从炕上摔下来,不分东南西北的小显凤不知 不觉爬进一窝刚出生不久的猪崽儿中间,她本能地与小猪崽儿一起拱在母猪肚皮下吃起奶来。老母猪似乎并不讨厌这个外来的“孩子”。小显凤吃饱喝足后,和小猪崽儿一起,偎在母猪的怀 抱中睡着了。晚上,劳苦了一天的父亲在猪身边发现了小显凤。他扒拉开猪崽儿,将小显凤 抱回了炕上。谁知,第二天小显凤又回到了母猪身边 就这样,王显凤正式开始了她与猪为伴的生活。她终日与猪为伍,看到的是猪的形象,听到的是猪的声音,自然摹仿的也是猪的行为。 1982 年,王显凤的母亲改嫁了,王显凤尾随母亲来到同村农民王文乾家。王文乾是一 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心地善良。继父无数次地试图让她回到人的生活中,却因显凤积习难改,向来未能成功。 猪“孩”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王显凤被发现也是一件很偶然的事。 1984 年夏,王显凤的一位在村小学教书的本家叔 叔偶然来她家办事,谈话间,他忽然听到厨房里有异样的哼哼声。当晚,小学教师怀着复杂 的心情写了一篇《锅柽子村发现猪孩》的文章,寄给了当地的媒体,希翼能得到社会的匡助,为王显凤寻一条出路。此事一经报导,即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猪“孩”王显凤实在是一个太特殊的孩子。 11 年关键的生长发育期都是在与猪为伴的极为 特殊的环境里度过,造成为了她心理的严重畸形。当时,对她进行的一系列科学检验和心理 测量的结论令人沮丧。据一位向来尾随王显凤从事研究工作的工作人员回顾说,当时这个11 岁的猪“孩”感知世界混沌一片,没有大小、长短、多少、上下、颜色、数的概念,几乎没有 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力和思维能力,甚至表现的情绪也极其原始简单,惟独怨、惧、乐,却没有悲哀。据测量表明,她的智商为 39。而作为正常人最低标准——生活基本 自理人的智商应该是 70。 猪“孩”的成长凝结了众人的心血 对“猪孩”王显凤的匡助实在倾注了不少人的辛苦和汗水,中国医科大学组织了 9 人的“猪孩”考察组,鞍山市社会福利部门、鞍山市心理研究所决定免费为其进行治疗和教育。

马原案例分析(考试)(1)

NO1:一个真实的案例:智破人骨教堂迷案 基本原理: 该案例反应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P28 原理基本内容: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所以说是先有的物质然后才有的意识。 物质第一性,意志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的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一切事物都是联系和发展的。 案例分析: 这起案例既有必然中有偶然,最初的杀人者的后代中有个别人继承了这种杀人取骨的变态欲望也有偶然中有必然,以人骨装饰的圣坛总有机会被打破,从而为警员提供了破案的线索。例子: 在这个案例中,凶手并没有露出重大破绽将怀疑引到自己身上,相反他做的步步谨慎,每一次都把人们的目标转到骨魔上面,而他助手安东却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线索中,经过自己的推理,将所有事情联系在一起,推断出案件的真相,这恰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切事物都是联系和发展的?思想。安东正是把握了这事物与事物间的普遍联系性,才从一个个看似毫无相关的事物中找到整个破案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安东的破案事件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一个很小的体现。 联系实际 就拿人脑来说,我们如果想一件事,那么就必须有起因和经过,那么就应该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让你去想。我们想一想,如果没有人,那怎么会有思想,当然如果没有思想那么也不能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 比如这次老师给我们布臵的案例,我拿到之后脑子里一片空白,毕竟没有接触过这个东西,然后我就去找资料啊,参考前人的案例啊,最终才完成这个作业。所以说这个就可以体现出要先有物质,你才会产生意识 NO2:喜为人母的猪孩 基本原理: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P31 原理基本内容:1 1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思想政治理论相关案例分析

马克思思想政治理论相关案例及其分析 案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价值 1、案例呈现: 下面是某高校几个学生午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议论。 学生甲:该睡午睡了,不然的话,下午上“马哲”又会昏昏欲睡。 学生乙:也是的。你说“马哲”有什么值得学的,讲的都是老掉牙的东 西。 学生丙:唉,如果不是想得到那3个学分,我才不愿意学呢。如果不 是下午有“马哲”,我可以去做家教,挣点小钱。 学生甲:那你索性啥课都不上,做全职家教得了。说实话,学点哲学, 对于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还是有帮助的。听我们学 院的××院士说,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将 来搞科学研究也有帮助。 学生乙:不一定吧。西方的许多科学家都没有学、也不相信马克思主 义哲学,也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有的还得了诺 贝尔奖呢。 学生甲:…… 2、案例讨论: (1)不了解、不相信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为什么在实践中也 能取得成功?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到底有什么用? 3、案例点评: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虽然没有 得到完整的揭示,但是以往的人们对它们的某些因 素和成分早就有所认识,并集中体现在一些先进哲 学的合理成分中。中外哲学史上丰富的唯物主义和 辩证法的优秀成果就是代表。这些成果在一定方面 和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世界本来面貌的。以这些哲学 思想为指导的实践理所当然地也会得到一定的成 功。 不了解、不相信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他们在实践中也能得 到成功的原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人们 的情况实质上一样。以科学家为例。资本主义国家 的自然科学家除了像郎之万、约里奥·居里、贝尔

马克思案例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大体概论》案例分析题 绪论: 1【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肯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观点是可否被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大体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观点。他以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取得“公认的一路点”,这个一路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括有这种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本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便作者本人并非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熟悉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观点,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尚未完全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何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观点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观点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数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此刻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趋四分五裂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踊跃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以为:“咱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便这点取得证明,每一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数论点,而不必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非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式。”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咱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熟悉功效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而由其后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硕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式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成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大体理论,大体观点和大体方式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利用。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大体理论、大体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大体理论、大体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式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式至上,就是把理论方式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式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式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式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定世界观的方式意义,实际上是不是定唯物主义的方式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式,把方式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马原案例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 作业 题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成员: 日期:2016-01-10

一、磁生电与电生磁的发现案例及分析 案例描述: 18世纪末时,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很多电现象和很多磁现象,大部分科学家认为电和磁是截然不同的力。 1820年,在哥本哈根任职的奥斯特作出了使他一举成名的发现。那时,尽管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电和磁是没有关系的,但是,也有很多理由认为二者之间有联系。比如,那时人们早就知道,指南针遭受雷击之后有时会改变极性。奥斯特也早已注意到热辐射和光有某种相似性,尽管他不能证明它们都是电磁波。那时,他可能已经相信电和磁是物质辐射出的力,并且二者彼此之间有某种相互作用。 4月21日,在课堂演示实验中,奥斯特在搭建他实验仪器时,发现当他把电线接到电池两端接通电流的时候,旁边的一个磁针偏离了正常的磁北极。小磁针只有很轻微的变化,课堂上的学生都没有注意到。但是,这一轻微的现象对于奥斯特来说是很显著的了。 这一发现激发了奥斯特的极大兴趣。他没有立即找到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述这一发现,思考了三个月之后,他继续做实验,直到他确信电流可以产生磁场(他称之为电磁场)。 7月21日,奥斯特以单行本论文的形式发表了他的结果,这片单行本在物理学家和科学团体间私下流传。他的结果主要是定性的,但是效应很清楚——电流可以产生磁力。 这篇论文立即引起了轰动,有人开始研究这一新发现的电和磁之间的联系。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写出了一个数学定律来描述电流之间的磁力。 奥斯特实验之后一两年内电流与电流,磁铁与电流,电流与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很快被揭示。当年就出现了安培定律和毕奥萨伐定律。同时科学界认为既然可以有电生磁,那么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让磁生电,也就是之后的电磁感应。而电磁感应的研究却迟迟得不到突破,其最大的原因就是电磁感应是暂态过程,是在变化的过程中发生的,而非以往的恒定状态。 1823年克拉顿做了磁棒插入或拔出线圈的实验,尝试研究磁生电。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电流计,判断电路中有无电流就是观察其能否使小磁针偏转。克拉顿为了排除磁棒对小磁针的影响,把电路接入隔壁房间,使得小磁针和磁棒足够远。在一个房间插入磁棒,然后跑到隔壁房间去观察小磁针的变化,而这时小磁针已经偏转过又回到原位置。所以他想观察一个持续的电流(使小磁针保持偏转状态)而不可得。一直到法拉第在首先发现电路开合的瞬间的感应电流后才猛然醒悟到电磁感应是发生在运动变化之中的,既而马上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之前苦求电磁感应随处可见,既而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五种情况: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电流,运动的磁铁,导体切割磁力线,并提出感应电动势的概念。 在法拉第的工作之后,麦克斯韦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终于将电和磁统一起来。案例分析: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小组分析得出了一下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原经典案例及分析

马原经典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马原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原始著作中的基本原理进行了 总结和概括,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原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首先,马原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 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源头。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的解放和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其次,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兴起,马原逐渐形成并得到了更加 系统的阐述。例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和纲领,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 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原。例如,在中国革命 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原,并将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建立,为马原提供了新 的实践基础和发展空间。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对马原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理论成果。 案例二:马原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马原的核心思想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原强调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原的基本理 论前提,需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其次,马原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基础上的, 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为人民谋利益、维护人民权益。 第三,马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社会 主义国家,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符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的道路。 最后,马原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马原的核心和领导者,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久发展。

马原案例分析资料

绪论案例1 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 镜头一: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 《光明日报》1999年12月30日载:在千年交替之际,西方媒体最近纷纷推出自己评选的千年风云人物,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在多家西方媒体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名列第一或第二。 在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次网上民意测验中,卡尔•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高居榜首,得票率分别高于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马克思(1818-1883)于1848年与恩格斯一道发表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并于1867年出版了他的不朽巨著《资本论》的第一卷。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学说成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共产党宣言》迄今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在路透社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路透社邀请34名、来自各国政界、商界、艺术界和学术界专家名人进行的这次千年人物评选中,名列第一的是爱因斯坦。 镜头二:马克思被德国民众评为“最伟大的德国人” 2003年9月,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为期三个月名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前东德地区大都将选票投给了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而人口占据多数的前西德地区则主要将选票投给了二战后西德的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11月28日公布的最终的投票结果是:西德战后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位居第一,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德国基督教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卡尔•马克思。前3名的得票总数为:阿登纳57万,马丁•路德52万,马克思50万。 二战结束后,德国饱经世界大战硝烟的洗礼,沦为战败国,百废待兴。阿登纳带领德国人民摆脱了纳粹的统治,走出了二战的阴影,并创造了二战后复苏的“经济奇迹”。因此,阿登纳在德国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声望。 在投票的人看来,追求自由、公平社会的卡尔•马克思是最应受到敬仰的,有朝一日,他将成为最伟大的德国人!马克思在东部的五个州获得了40%的投票,但在西部只获得了3%的投票,差距十分悬殊。 此次评选得到了德国民众的热烈响应,参加评选的人数达到330万,候选人也多达1300位。德国民众先是从这1300位候选人中选出了100名最伟大的德国人,然后从中评选出了10名最伟大的德国人,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位外,另外七位是被纳粹屠杀的反希特勒战士索菲。斯谷尔和汉斯•斯谷尔、著名音乐家巴赫、发明西方印刷术的约翰斯纳。古腾堡、“铁血首相”俾斯麦、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镜头三:马克思被英国媒体评为“全球最伟大的哲学家” 2005年6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经过一个月的评选,7月14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著有《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伟大共产党人先驱、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卡尔•马克思最终以27.93%的得票率脱颖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