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美尔与社会几何学

齐美尔与社会几何学
齐美尔与社会几何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2日/第012版

社会学

齐美尔与社会几何学

刘思达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社会学系

社会学到底研究什么?自从我10年前进入这个不为众人所知的“冷门”学科开始,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至少被问到过上百次。说来惭愧,至今我都无法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社会学的各个领域看上去的确“幅员辽阔”,只要和人有关的东西几乎都可以研究: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到文化,从政治到法律,从家庭到人口,从性别到心理……无所不包。研究领域的广泛性也就决定了这个学科在方法上的多样性,有统计分析、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还有实验法……那么,究竟是什么将这个看似五花八门的学科凝聚在一起?我认为,是经典社会理论中的所谓“现代性”问题,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变迁对人性的挑战。无论是马克思笔下的“异化”、涂尔干笔下的“失范”还是韦伯笔下的“铁笼”,所试图回应的都是这个基本问题。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当代社会学除了人口学等个别领域之外,其他领域的主要理论视角都可以追溯到这几位经典社会理论家所开创的学术传统。

强调社会形态根本性地位

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家中,有一个与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同样影响深远的人却常常被忽视,他就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与其他三位学者不同,齐美尔一生中虽然写了大量社会学文章,却没有什么大部头的著作,因此其社会理论也就显得很零散,缺乏系统性论述。然而,齐美尔对社会的基本认识却是十分独到的,他的名篇《大都市与精神生活》,对于都市人情感疏离的论述,看似与涂尔干的“失范”概念相似,但其背后对社会本质的假设却截然相反——在齐美尔看来,现代社会并非意味着社会团结方式的缺失,而恰恰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太过频繁和紧密,反而使人们必须以一种孤独而冷漠的厌世态度来抵抗社会对个体的威胁。

齐美尔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是对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他从最微观的二人群体、三人群体等小群体人手,深入分析了社会互动的基本形态,并发展出一套被他称为“社会几何学”的研究进路。这一社会学视角的基本观点,强调社会形态——即社会的形状而非内涵——在社会学研究中的根本性地位,以及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对于社会形态的塑造作用。齐美尔认为,正如几何学将关于自然界内涵的研究留给物理、化学等学科一样,社会学也应该将关于社会内涵的研究留给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而集中关注社会形态。他把社会想象成一个宇宙空间,其复杂的本质与方向是无限的,但其中任何一个单独的点都可以被固定,并只能以一种特殊方式发展,否则的话,这个空间的整体结构就会被改变。也就是说,在微观个体行为与宏观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这一联系要通过社会互动过程来表现。

齐美尔与芝加哥学派

20世纪初,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被芝加哥学派的几位创始人引入美国,并在20-30年代得到了长足发展。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传统和城市民族志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几乎全盘继承了齐美尔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理论,他们把芝加哥城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实验室,让研究生们深入到城市的各个街区,考察生活在那里的不同族裔群体之间的竞争、冲突、适应、同化等社会过程。作为芝加哥学派标志的生态理论和二战后兴起的符号互动主义都是从这些民族志研究中发展出来的,齐美尔的社会几何学视角为学者们理解社会互动过程与社会结构的基本形态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都提供了根本性支持。

在当代社会学里,与齐美尔的几何学思路相近的研究除了历久弥坚的芝加哥学派之外,还包括社会网络分析与近年来十分流行的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这些看似五花八门的研究的共同点是强

调社会的抽象形态对于阶级、种族、性别、宗教、文化等实质性问题的塑造。以场域理论为例,布迪厄认为,社会是由一个个彼此相连却又相对独立的场域所组成,每个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游戏规则,其中的个体因其结构性位置而具有不同的惯习和资本,而整个场域的支配性关系和阶层分化既决定了这些个体之间的互动,又被这些互动过程所影响。与芝加哥学派的生态理论相似,这一空间性社会形态也可以被运用到各种具体问题中,分析社会结构与社会互动过程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分析虽然将关注点由社会互动关系转向了个体之间的结构性联结,但其根本性洞见却与齐美尔的社会形态研究传统一脉相承,认为社会网络的形状决定了其中相互关联的个体的具体行为。

大约半个世纪之前,米尔斯著成《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纵观今天的西方社会学,真正有想象力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已经越来越少。究其根源,是这个学科的各个领域都太过于制度化,而以定量研究和统计分析为代表的对于社会关系的因果性认识也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者们的想象力。如何改变研究领域与方法上的僵化,不但需要新一代学者的创新精神,而且也有必要回到社会学的经典理论中,从这个学科最初的学术思想与现实关怀中获得灵感和想象力,从而发展出解释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不同视角和工具。在社会变迁剧烈、城市化进程迅猛的当代中国,齐美尔关于社会互动与社会形态的理论尤其值得关注,因为与二战后结构相对稳定的西方社会相比,我国社会的结构性变革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微观互动过程对于宏观社会结构的塑造作用更为显著,也就更需要对中国社会基本形态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进而理解中国人在现代性语境下的各种生存状态。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二及参考答案.doc

1、 2 、 31、 2、 3、 4、 一、填空 (每题2分,共20 分)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 )、( )、( ) 和( )五个方面。 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 )、 ( )、( )、( )四个阶段。 3、 ( )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 实 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广义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 角色领悟 社 会互动 三、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简述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筒述角色失调的原因。 简述角色失调的解决方法。 简述社会互动的类型 四、论述题(共20分) 1、试述符号互动理论。 参考答案: 1、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行为社 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五个方面。 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儿童期)、(青 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3、(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 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广义的社会化既包括童年期的社会化,也包括个体成年后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内 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2、 社会角色:综含地说,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 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 角色领悟: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日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的总和。 4、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以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这种相 互影响的社会行动可以简称为社会互动。

齐美尔的思想

第一节 齐美尔的生平与著述 ●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 ●1、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2、代表作:《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货币哲学》等。 3、齐美尔开创的“形式社会学",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的形式;他从文化社会学角度解 释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 4、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理论是微观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先河。这也使齐美尔成为现代社会学多个理论流派的先驱。 第二节 社会学的对象与问题领域 ●1、学科性质:反对“社会学帝国主义”与“收容所” ●齐美尔:“社会学只是一种新的方法,一种研究手段,一种探索所有这些学科的主题的新的途径。” ●2、社会的性质:社会化 ●(1)调和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 (2)自然是如何可能的与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3)社会通过人际互动而产生:“社会只不过是各种个人组成的圈子的名称而已, 它们由于这种发挥作用的相互关系而相互约束,因此,人们称他们为一个统体。” ●3、社会学的层次划分与研究对象

●(1)层次划分 ●一般社会学 ●纯粹社会学(形式社会学) ●-哲学社会学 第三节 形式社会学 ●1、互动过程的形式与内容 (1) 形式:形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也就是人们 交往的种种方式。 (2) 内容:内容是人们交往的特殊目的和目标。 (3)纯形式:纯形式指可以和内容相分离的形式。 (4)形式对社会学的意义 ①使社会学有自己的独立研究对象 ②提供了一种社会认识的视野 ③维护社会学研究的客观 ●2、社会形式分类 (1)三分法 ●①社会过程:指不依赖实现社会过程的具体情况而固定不变的那些现象。例如基本的集体行为、分工、孤立、冲突、竞争、联合、抗衡以及时髦时尚等 ②社会类型:指典型的角色行为和个人具有本质特征的品质。如中间人、仲裁人、上等人、下等人、商人、守财奴、达官显贵、纨绔子弟、娼妓、陌生人、穷人等。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思想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思想 齐美尔(一译西梅尔,1858—1918),是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毕业于柏林大学。曾任柏林大学讲师、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1887年开始讲授有关社会学的课程,并于1890年发表第一部社会学专著《论社会分化》,在该书以及《社会学问题》(1894)中,他为社会学标立出一个他将终身遵守的方案,即把社会学视为一门抽象的学科,旨在分析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如交流、冲突、统治与服从、秘密与荣誉等。由于他所持的这一观点,他经常被称为“形式社会学家”。他在这一方面的主要论述发表在《社会学:结合的形式的研究》(1908)中,该书试图把康德的“先验”范畴运用到社会相互作用的领域中,说明社会冲突如何造成群体凝聚、群体大小对相互作用方式的影响,并描述了诸如“局外人”、“穷人”、“中间人”和“叛教变节者”等社会类型。他还描写过人们在社交中、通信时或在带有嫉妒和感恩色彩的关系中所体验的一切,这有助于促发学者们创立了目前称为“日常生活社会学”的学科。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齐美尔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形式。他认为,饥饿、爱、劳动、宗教信仰……统统不是社会的。只有当它们把仅仅是孤立的个人的集合体转化为一定的形式,纳入一般的交往概念时,它们才是社会交往中的因素。社会交往是形式,个人通过这种形式结合成一个满足他们利益的单位。个人通过社会交往的形式发展成统一体;爱、意图和偏好,通过在形式中实现自身而从个人的属性转变为社会现象。社会交往的形式包括等级制度、社团、婚姻、友谊;形式不创造社会,形式就是社会。一旦交往全部停止,社会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制度和行动的内容可以改变,但形式依然存在。经济利益既可以通过合作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竞争的形式实现。权力由于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联系在一起的交往结构而成为一种社会学的形式:例如,绝对权力总是涉及一种交往,一种上下级行动之间的交换。齐美尔的形式中最著名的大概要算二人互动形式了。二人互动是处于直接相互关联中的两个人的关系。它可包含不同的内容,如教师与学生、医生与病人、丈夫与妻子等等,其基本特征则维系于(二人互动的)整体对每一方个人的依赖性中:取消一方也就毁灭了这种关系和整体本身。但是,如果有第三者加入进来,造成一种三人组合,就会发生质变,直接的相互关联不复存在,而出现中介关系。二人互动并不被人感到是超个人因素即集体状态,相反,三人组合则被人感到是一种外在于并独立于个人的社会结构。他由此得出一个观点:社会交往形式的变化,人数的变化,必然引起新的属性的发展,而这种属性并不能只靠研究孤立的个人推导出来。 齐美尔曾分析过保密行为,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增进而不是削弱人类生活的形式,因为它创造了一个与公共世界并存的亲密的私人世界,这个世界对局外人的排斥使分享秘密者增强了道德团结的感觉。但是秘密永远有被察觉的可能性,因此在个人的保密能力或暴露秘密的弱点之间便产生了矛盾:“隐瞒与暴露这两种利益的对立带来人类交往的各种细微差别的命运,它们渗透了全部交往......每一种人类关系无论如何是以其内部或周围有一些秘密为特征的。” 总之,齐美尔不同于那些注重社会的大结构的理论家,他关注的是小的社会单位。他的核心理论是把社会看成一个由体现着社会交往原则的个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社会由通过交往联结在一起的个人所组成;宗教、

简述戈夫曼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社会学理论学期论文简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郭爽20101031222 2012/5/29

简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101031222 郭爽 【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戈夫曼拟剧理论思想的理解,从拟剧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社会上访谈节目热度高和拟剧理论和社会污名问题之间的关系,并讨论由于污名问题对个人社会交往产生影响,从而成为社会问题 【关键词】拟剧理论污名访谈节目印象管理前台后台 人们经常说人生如戏,每个人在都在医生中扮演着角色,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我们都在按照自己的角色表演一出戏,直到我们离开。早在17世纪,大文豪莎士比亚就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分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就描述了出来,到20世纪的许多社会学家将关注放到研究人们社会互动中去,而其中戈夫曼更是将喜剧的理论创新的运用到符号互动论之中,系统的提出拟剧理论。 一、理论概述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全面阐述了拟剧理论的思想,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点在“互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他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表演。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演员一样,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我们总是尽量地使自己的行为接近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那个角色,观众看到的是那个表现出来的角色而不是演员本身。当表演结束,演员回到后台以后他的真实面目才展现出来, 演员才又恢复其本来的自我。而后台是观众所看不到的地方,用于分隔舞台与后台的屏幕把通过表演展现出来的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隔离开来, 社会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常规程序(即剧本)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表演中人们都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通过言语、姿态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称为“印象管理”);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运用一些手段(外部设施和个人的装扮)装点门面。这里我们分析他的理论可以分为三部分:戏剧分析,印象管理和污名。 1.戏剧分析 在戏剧中,剧本、舞台、表演者与观众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戈夫曼用戏剧来类比人生,那么对应地,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组成因素: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 一、涂尔干 1.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各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特征:客观性、约束力(对个人)、普遍性。 3.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的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等,且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的支配的团结。(现代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 4.有机团结: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某种专门的社会职能,建立在社会分工和非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团结。(现代社会) 5.社会分工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扩大,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存竞争加剧促使人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殖的人口,促进了劳动分工的产生。 (2)分工的发展和互动的增加使得人们之间的依赖性加强。 次要原因是科学的世俗化极其发展。 限制条件有年长者的权威、传统和习俗的消弱、法律、道德和文化的合理性加强,社会对个人的压制的普遍减轻、个人独立个性的增强等。 6.自杀的社会类型: (1)利己型自杀是由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膨胀。(如已婚者中没有孩子的夫妇比有孩子的夫妇自杀率更高,其中家庭组织增强了社会团结的纽带) (2)利他型自杀是在社会组织高度整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它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如军队中为了集体荣誉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所产生的自杀) (3)失范型自杀是由社会失范导致的。(如离婚引起的家庭秩序的破坏导致的自杀) (4)宿命型自杀是由于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被严律苛法无情断送前程、压制情欲的人们,如年轻的丈夫、五子女的妻子等。)7.宗教的概念:是以超现实的神圣世界为象征,反映世俗世界的力量和规范,保存和传播社会文化,并对人类思维和个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齐美尔 1.社会几何学:(1)群体构成的数量:群体人数和群体规模的增大会使群体的结构和群体的互动性质发生改变。 (2)社会互动的距离: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对距离与互动形式和事物的价值密切相关。 2.货币哲学:(举例或论述见107p) 3.主观文化的概念: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客观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科学、工具、科技、艺术、伦理、组织、团体、制度等。 三、韦伯 1.理想类型:一套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的严谨而精确的概念体系。 2.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 (1)传统型统治: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智商的统治。(前现代社会)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一、 讨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的矛盾 1、货币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一、讨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的矛盾 1、货币计算 货币具有可计算性、无实质性、交换的短暂易逝性和不断进行四种特点。在货币交换过程中容易满足,但属于浅层,无深度感(软糖与硬糖的比喻) 2、城市空间 在讨论城市空间时,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矛盾更加突出。在城市中处处发现分工的痕迹,生产专门化。城市生活中存在多种需要,又由于分工化、专门化,生活中就要与各个领域交往。 3、城市空间是一种社会空间,是人的分工与交往不断塑造的 空间。矛盾在空间中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组合城市空间。 4、可计算性的特点在城市社会中更加得到发展 二、时尚 齐美尔认为,在社会学的关系中,时尚是一种阶层划分的产物。时尚总是阶级时尚,较高层次的时尚与较低层次的时尚截然有别,而且在后者养成较高层次的时尚时,便抛弃这种时尚。通过某些生活方式,人们试图在社会平等化倾向与个性差异魅力倾向之间达成妥协,而时尚便是其中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时尚的社会学意义以同等重要的形式表达了平等化和个性化的冲动、模仿的魅力以及特立独行的魅力,或许还可以说明,一般来说,女人尤为强烈地追随

时尚。时尚为女人提供了这样的结合:一方面是普遍模仿的范围,在最宽阔的社会航道中畅游,另一方面是个体人身的显眼、强调和个性化的打扮。 三、卖淫 齐美尔认为卖淫和货币“它们在听任他人分派为任何一种新的用场时的那种冷漠态度,它们抛弃任何一个主体时的那种轻率态度(因为它们与任何一个主体都没有真正的关系),它们作为纯粹的工具所固有的那种没有任何内心活动的物性,这一切都使我们不得不指出在货币和卖淫之间存在着本质的相似之处。” 四、客观文化的膨胀、主观文化的萎缩,偏向客观文化史男性文化 主导的成果;女性文化不希望让主客观文化分离,若分离则会偏向主观文化。 五、齐美尔最早从文化角度研究性别,对后来妇女解放运动、女权 主义产生影响。齐美尔认为男女本来就有差异,而现代的差别是表层的。他对男性主导的社会进行批判,但又不是女权主义的想法。 六、马克思与齐美尔思想比较 马克思思想齐美尔思想 普遍抽象(货币) 侧重社会(结构、经济、阶级等)侧重文化(涉及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由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1.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以及西美尔对社会的理解? 答: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社会结构才是真正客观的存在。 社会唯名论认为不存在社会这么一个实体。客观存在的是个体及其行为,社会只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集合。 西美尔认为构成社会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西美尔承认个体的存在,也承认社会结构的存在; 2.社会并非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构成了社会; 3.社会由透过互动而结合在一起的个体所组成,社会的存在就表现在这些互动的关系上。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答:社会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之中。 社会学研究的并不是个人互动,而是互动的抽象形式,社会学的任务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进行分析,正是这种互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 3.如何理解社会是一种过程? 答:社会是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交往)构成了社会。 1.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 2.互动中的个体关系,高低贵贱的地位、凝聚、模仿、劳动分工、交换、普通的攻击或防卫、宗教社团、政党的形成,诸多其他等等。互动是在这些框架中的发展或用它来表征。 3.社会是这些居于一定关系的互动过程的总称。 4.社会交往形式是什么? 社会交往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是交往构成社会现实。 西美尔讨论的各种社会交往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 2.体制化结构的形式:国家、教会、家庭、军事组织等。 3.自主的游戏形式:社交、体育活动、游戏等。 4.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

CH一范希尔的几何思维水平

CH一范希尔的几何思维水平 1、几何思维水平 ①层次0:视觉(visuality) ②层次1:分析(analysis) ③层次2:非形势化的演绎(informal deduction) ④层次3:形式的演绎(formal deduction) ⑤层次4:严密性(rigior) 20世纪80年代,范希尔又把五个思维水平合并为三个:①直观水平②描述水平③理论水平。 范希尔的理论有助于教师认识到教学流程的重要性,并能帮助教师为学生构建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对应于几何思维的五个水平,范希尔夫妇提出了5个教学阶段,并给出了详细的说明。这一教学序列适用于教师的直接教学,也适用也学生不依赖教师的独立学习。?阶段1:学前咨询(information),教师和学生就学习对象进行双向交谈,教师了解学生如何理解指导语,并且帮助学生理解要学习的课题。学生提出问题,对课题的对象和运用的词汇做出观察,确定下一步的学习。在这一阶段,使用词汇与术语是相当重要的,这个层析中独特的词汇、用语和题目的标题通过对话而被人引入。 ?阶段2:引导定向(guided orientation),教师为学生仔细安排活动顺序,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进行的方向,主见熟悉这一结构的特征。在这个阶段中,许多活动都是引起一个特定反应的一步(简单)作业。?阶段3:阐明(explication),通过前面的经验和教师最低程度的提

示,学生明确了词汇的意义,表达自己对内在结构的看法。通过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形成学习的关系系统。范希尔指出:这个阶段的过程中,经验的获得取决于正确的语言符号和学习们在课堂上对所观察到的结构的讨论,教师只需注意这些讨论所使用的习惯措辞。关联系统在这个阶段就有一部分形成了。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完整版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互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马克思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对社会互动有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继其之后布鲁默率先使用了“符号互动论”一词来指代以米德思想为核心的若干理论形态。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通过对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的研究提出了常人方法论;还有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用交换的理论来解释人们之间的交往,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互动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互动理论,但这些理论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人与社会的了解,促进了社会化的进程,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正确有效的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这里包括人们之间的生产活动和产品交换,人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也包括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战争等。交往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社会交往是人自我表现的方式,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展示自己真正的天性;第三,社会交往构建着社会,人们相互之间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人们之间的交往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李芹女士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做过一个研究,她发现在年级间大三学生幸福感指数明显高于大生四学生,在独生间,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指数略高于独生子女。而在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差中,大四学生的心理状况远低于大三学生,在心理适应性和平衡性上非独生子女优于独生子女,而乡村生源比起城市生源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敌对。这些充分显示社会交往对一个人正常生活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交流和交往才能了解其他人,才能将自己的特性展现出来被他人了解,这构成了了我们生活的基础。 二、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如文字、语言、物品、情境等。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人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人是符号的使用者;第二,人类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看中介作用;第三,人们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第四,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境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对事物的定义;第五,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们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

《现代社会学理论》精.doc

《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 见书P7——P15页 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在正式自我和表演的自我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6、现象学:现象学受韦伯的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舒茨对韦伯行动的意义与行动的动机是同一的观点提出的质疑,将行为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因果动机和目的动机。 7、常人方法学:想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活动的核心特质是反身性。 8、帕森斯:自愿行动。 9、哈贝马斯:把行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沟通行动和策略行动,但主张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可以被观察者理解的。沟通行动理性是为了平衡把理性行动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沟通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 第三章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马歇尔:马歇尔体现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引入效用这个关键词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2、帕累托: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成功的公共决策应该建立起一种个体效用的计算方法,应该明确地以全部人口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3、交换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其核心假设是,人们会理性行动,争求价值最大化。 4、其他见书P95—96 第四章结构: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 1、弗洛伊德(略) 2、列维:原始的思维(略)

3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 ◆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第一节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一、齐美尔的社会观 对社会唯名论和唯实论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 二、社会学的对象与领域 ?社会指各种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个人通过交往形式组成了“社会”?社会学是以各种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为对象,其方法是从各种现象中分离出社会交往的要素 齐美尔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三级结构: 1、“纯粹”社会学 讨论的问题是社会互动的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 2、“一般”社会学 讨论人类历史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因素 3、“哲学”社会学 讨论人类的基本本质、终极运动、社会的认识论及本体论的特点等带有终极倾向的问题 三、社会交往的形式 1、社会交往:即社会个体的互动 2、形式: 是对事物内部相互关系及社会交往关系最本质的抽象,是区别于社会交往现象稳定的可重复的基础性的东西 3、社会交往的形式: 即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通过或者说在这种方式中,交往成为社会现象。 4、社会交往者的类型 5、社会几何学 ?社会交往形式与数量 群体人数的多寡对群体中互动性质的影响 ?社会交往形式与距离 第二节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

一、社会冲突存在的必然性 合作与冲突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任何合作过程都伴随着与之相对立的冲突过程,完全和谐的社会合作是不存在的。 二、社会冲突的类型与功能 1、社会冲突的类型 (1)根据冲突的性质,分为:手段性冲突与目的性冲突 (2)根据冲突的主体范围,分为:个人冲突与超个人冲突 (3) 根据冲突的范围,分为:群体内冲突、群体之间的冲突、诉讼和非 人格的思想冲突 2、社会冲突的功能 (1) 社会冲突对于群体和社会积极的整合具有积极功能 (2) 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冲突论》主要内容概括: ?在社会中,冲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 ?社会的冲突不仅是利益的反映,而且是敌对本能的反映。人类具有先天的敌对冲动的本能。这种本能虽然受到和谐关系和 爱的本能所制约,但在利益冲突的 刺激下的发展,是社会冲突的最大 原因之一。 ?社会冲突的作用并非一定是消极的,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必然地引起社会有机体系统的崩溃或社会的变迁。实际上,社会冲突是促进社会有机体团结和统一的过程,是保持社会整体或某些子系统完全的过程。 ?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冲突群体各方的团结紧密程度、情感投入程度及对冲突的理解程 度密切相关。冲突各方的成员团结越 紧密,人们的情感投入程度越大,人 们对冲突的理解超出个人目标、个人 利益的程度越大,冲突就可能越激烈。 ?冲突越是作为一种能达到明确目标的手段,冲突激烈的可能性就越小。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同利益的意识能导致非暴力的冲突。现代的劳资冲突则是很好的例证。 ?群体间的冲突越激烈、越频繁,群体间的界限越明显、越牢固,各群体内部的团结也越紧密。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六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界定 (一)社会互动概念 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它包括所有的社会行动。 (二)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构成社会互动,一般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的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所谓社会互动,就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布鲁默 符号互动理论的很多关键思想都是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最早的著作中作了论述。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符号互动理论解释为:第一,我们通常用符号来代表一些事务,这些符号都是能够由意义地代表另一事务地,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地;第二,我们针对我们对符号的意义来采取行动;第三,我们对彼此的行动有所反应之前,经历了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 (二)拟剧论戈夫曼 拟剧论使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是戈夫曼。 (三)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 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加芬克提出了常人方法学这一词。 常人方法学的基本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常人方法学是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 第二节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一、交换 (一)交换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互动的表现形式是交换。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换言之,交换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的的行动。 按照这个定义,构成交换应该有四个要素:目标、付出、回报和效益。 (二)交换的类型 交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物质的交换和非物质的交换。 (三)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 交换主要是有社会差异引起的,在社会中,处于交换行为中的各方都以自己的所有物为手段,以对方的所有物为目的,因而才有了交换。 二、合作 (一)合作的概念 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之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二)合作的类型 按照合作的发展程度,可以将合作划分为四种类型:

范希尔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 本文根据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理论作为依据,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1应该包括以下六个阶段: 0-水平(前认知阶段Former Cognitive):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只能识别一些常见的图形,能区别曲线和直线。例如:不能对正方形和园很好区别,其推理对象是具体的形象。 1-水平(视觉 Visually):学生只能够从整体上对几何图形进行感性的认识,根据图形的形状来进行分类。对性质还不了解。 2-水平(分析Analysis):处于2-水平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图形的特征,并能通过图形的性质来区分不同图形,例如,学生开始明白只要是四条边相等的图形就是菱形。开始能对图形的组成要素及特征进行分析,利用某一性质做图形分类,但不能够进行演绎推理。例如: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但不能理解内角越大,则对边越长的性质。 3-水平(非形式化的演绎Informal Deduction):这个阶段的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特征与图形性质之间的关系,利用性质、公式和定理进行演绎推理,但是不能做多步的推理论证。例如,能够根据全等条件对三角形进行全等判定,但还分不清性质与定理的关系。 4-水平(形式化的演绎Formal deduction):处于该水平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对一道几何题能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能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测,然后正确证明。能写出一个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逆定理是两边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5-水平(严密性Rigour):处于这个层次的学生能够进行严格的几何推理,能够理解不同几何系统的差异。例如,能区别欧氏几何与非欧氏几何系统的差异。甚至可以自创一种几几何推理的层次划分 上世纪50年代,荷兰的范希尔夫妇划分的几何思维理论对几何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范希尔几何分类理论把几何思维分成以下几个水平[2]。 水平0,视觉。这个阶段儿童能通过整体轮廓辨认图形,并能操作其几何构图元素(如边、角);能画图或仿画图形,使用标准或不标准名称描述几何图形;能根据对形状的操作解决几何问题等。水平1,分析。该阶段儿童能分析图形的组成要素及特征,并依此建立图形的特性,利用这些特性解决几何问题,但无法解释性质间的关系,也无法了解图形的定义;能根据组成要素比较两个形体,利用某一性质做图形分类等。水平2,非形式化的演绎。该阶段儿童能建立图形及图形性质之间的关系,可以提出非形式化的推论,了解建构图形的要素,能进一步探求图形的内在属性和其包含关系,使用公式与定义及发现的性质做演绎推论。水平3,形式的演绎。该阶段学生可以了解到证明的重要性和了解“不定义元素”、“定理”和“公理”的意义,确信几何定理是需要形式逻辑推演才能建立的,理解解决几何问题必须具备充分或必要条件;能猜测并尝试用演绎方式证实其猜测,能够以逻辑推理解释几何学中的公理、定义、定理等。水平4,严密性。在这个层次能在不同的公理系统下严谨地建立定理以分析比较不同的几何系统,如欧氏几何与非欧氏几何系统的比较。何公设系统。一般人是很难达到这一水平的。 1祁明衡.范希尔理论下的初中生几何思维水平现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对几何教学的启示

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对几何教学的启示 关于学生几何概念发展与学习的研究,范希尔的几何思维水平是有着广泛影响的。范希尔的几何思维水平既可用于诊断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也可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一线教师认识和理解范希尔的几何思维水平,有利于在几何教学中组织有效教学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分为五个等级,而小学生只能达到前三个等级。现结合前三个等级以“直线、射线和角”的教学为例,具体说一说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在几何教学中的启示。 一、借助直观,促进理解(水平1) 1. 关于水平1(直观化)的解读。 处于这一水平的学生能按照外观来识别、操作一些几何图形,学生的推理是由直觉主宰。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只能从外观上识别图形,而不关心也没有能力清楚地确定图形的性质。 2. 体现出“直观性”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性和形象性为主的,所以对一些直观的图形和概念比较容易理解。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几何概念,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借助直观的手段来理解。 3. 对教学的启示。

在“直线、射线和角”的教学中,首先出示一组线,让学生对其分类。此时通过对外观的观察可以按照直和曲的标准将其分类。通过这样的标准分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射线、直线和线段的共同本质特征——直,为进一步学习三线间的联系做好铺垫。尽管这样的分类仅仅是从外观上进行的,而不是根据图形的性质来区分的,但这样的处理却把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引向图形的性质特征,以便更好地从直观化水平向描述水平过渡。 另外,关于射线、直线的认识,也是需要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例如在学习射线时,可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射向天空的光线。让学生说一说这条射向天空的光线有什么特点。在学习直线时,则可展示孙悟空的金箍棒,然后动态展示金箍棒一直向两端延长的动画,并让学生想象这样一直延长下去的金箍棒会具有怎样的特点。这种直观化的手段,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光线(金箍棒)的特点及其构成要素(端点和线)。尽管这种认识还是基于经验性的,但在理解几何概念及其发展空间观念时却起着重要作用。这里还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问题。郑毓信教授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概念在人脑中的心理表征都不是相应的严格定义,而是一种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复合物(这就是所谓的概念意象),包括相应的心智图像、对其性质及相关过程的记忆,以及具体的例子等。就几何概念而言,其概念意象往往就包含有对其某个特例(或原型)的感性记忆。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直观手段向学生展示生活原型或特例,在几何概念的学

.互动理论

互动理论 在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们对微观层次的现象只是给予了粗略的关注,直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理论家们才开始转而分析微观过程。他们开始明白,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结构最终是由个人的行为和互动所构成和保持的,从而,他们开始致力于发现人际互动的基本过程。 这一创造性的举措引发了广泛的微观层次的理论研究,即互动理论。互动理论的兴起表征着美国学者对社会学理论主题做出积极贡献的开始。 一、互动理论的兴起 1.詹姆斯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学家。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 人类能象征性地表示他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各个方面,发展出关于这些事物的态度和感觉,并且形成关于这些事物的典型反应。人类能符号化自身,形成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的反应。詹姆斯把这些叫做自我的能力,认为它们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建构其对自身的反应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⑴“物质自我”,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的关键的那些客体。⑵“社会自我”,由于与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⑶“精神自我”,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 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他指出“一个人,有多少人认识他,就有多少个社会自我”。然而,詹姆斯并未对这一初步的见解深入探究,毕竟,他是一位心理学家,较之于个体能力所源生的社会过程,他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2.库利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修正了自我的概念,他的主要突破是:将自我看成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其次,他认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 库利提出,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体味他人的姿态意味,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这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并衡量其他事物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

第五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本章学习要点: ●社会学视角 ●形式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 ●货币哲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形式社会学;文化霸权 课时安排: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内容: 梧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是德国早期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本人承认自己并没有创建什么社会学体系,但由于他强调社会学以社会交往形式为其研究对象,所以在社会学只上一般称他的社会学为形式社会学。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 齐美尔出生在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由他家的好友、一个音乐出版社的经理作了他的监护人。母亲的冷漠和盛气凌人的态度使他与家庭的关系比较疏远,幼年的齐美尔就开始感受到人世间的冷暖。 齐美尔从古典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从师于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如历史学家蒙森、哲学家哈尔姆和蔡勒、艺术史学家格林、心理学家拉察鲁斯等。1881年,他以关于康德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齐美尔在大学学习期间广泛涉猎了哲学、历史和心理学等学科,这对他以后的学术生活有很大影响。1885年,他在柏林大学任哲学讲师,没有薪金,只收学生听课费。直到1901年,他取得编外教授的称号,但依然是没有正式薪金。这时,他已是一个拥有6部著作和70多篇论文的著名学者了。由于当时德国的反犹主义,齐美尔的学术能力和成果受到官僚机构和官由学术机构的冷遇。直到1914年,他才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了正式教授的职位。他在该校曾讲授过逻辑学、哲学史、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康德、叔本华和达尔文的学说。齐美尔虽然受到官方的不公正待遇,但是他在学术界却有很高声望。他的一些著作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波兰文和俄文,他的若干观点得到了韦伯等许多著名社会学家的赞同,他被认为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齐美尔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生前有200多篇论文发表在大量期刊、报纸上;在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和文学理论领域,他撰写了20部左右的著作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有:《论社会分化》(1890)、《历史哲学问题》(1892)、《伦理学科学导论》(18921893)、《货币哲学》(1900)等。1908年,出版了他的社会学主要著作《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之后,他离开社会学研究达10年之久。1917年,他又回到社会学著述上来,出版了多卷本著作《社会学基本问题》。齐美尔在其晚年撰写的著作和论文,大多是关于文学批评和评论、哲学史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节社会与社会学的分类 一、社会(society)

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

一、什么是社会学 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其实也就是社会学是什么的问题。齐美尔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其反面来加以回答,也就是说只要回答“社会学不是什么”,然后就可以得到社会学是什么这个答案了。 1、社会学定义: 第一,社会学不是研究其他社会学科的“剩余对象”。在当时,很多学者认为,社会学既然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应当是哲学无法研究或者不能研究的对象,即“哲学的剩余学科”。同样,由于有了经济学等学科,社会学也不能直接研究这些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只能研究剩余的领域。 在齐美尔看来,不能这样看。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而社会就是“历史事件”的体现者。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为其他学科所关注。反之,其它学科的对象也应当为社会学所用、所吸纳。 第二,社会学研究社会,但是它不是关于社会的科学。因为,如果社会是一切事物的综合,那么,如果同意“社会是关于社会的科学”的论断的话,这就意味着,社会学要穷尽一切事物的“原理与原因”,也就意味着社会学必须承担一切社会科学的任务,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 齐美认为,“社会”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发生于社会中的一切事物的总和,这是各门分支科学的任务;二是各种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这才是社会学的任务。所以,他称自己的社会学为形式社会学。即研究“社会交往形式”的,如社会的结构、功能、社会化以及社会互动等等。 第三,社会学也同样不是个体心理的堆积。社会学不是心理主义的还原论,社会现象不能完全归纳为个体的性质与感受。因此,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社会学就应当研究人们的社会交往。 2、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齐美尔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二、形式社会学

范希尔的理论

范希尔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荷兰学者范希尔夫妇经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长期探索,指出学生的几何思维存在5 个水平:直观( V i s u a l i z a t i o n ) 、分析 ( A n a l y s i s ) 、推理 ( I n f e r e n c e ) 、演绎 ( De d u c t i o n ) 、严谨( R i g o r ) I 引.这些不同的水平是不连续的,但却是顺次的.学生在进入某一水平学习之前,必须掌握之前水平的大部分内容.因此,势必需要讨论如何才能使学生从一个水平跳跃到下一水平?A l a n H o f f e r根据范希尔理论给出了学生在每个思维水平上几何学习的阶段:熟知 ( F a mi l i a r i z a t i o n ) 、受指导的定向 ( G u i d e d Or i e n t a t i o n ) 、描述 ( V e r b a li z a t i o n ) 、自由定向 ( F r e e Or i e n t a t i o n ) 、整合 ( I n t e g r a t i o n )[ 4 1 美国数学教育界了解范希尔理论开始于 1 9 7 6 年 Wi r s z u p的文章,在之后的近三十年里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如 Ma y b e r r y研究了 5个水平的本质及学生在各水平中的组织;Us i s k i n以范希尔理论为依据测量了学生的几何能力;F u y s等调查了范希尔理论的教学效果;B u r g e r等则调查了这些水平在描述学生几何思维水平中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外在行为对各水平的反映效果.我国了解范希尔理论的时间比较晚.目前对该理论的研究还处于介绍和应用的阶段.如李士镝在分析几何认知的特点时,对范希尔的几何思维发展理论作了详细介绍;章建跃在解释平面几何入门难的问题时,也应用了该理论。但问题是范希尔理论产生于荷兰,其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于受东方文化影响的中国学生,这一理论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