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

第一节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
第一节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

第三章储层岩石中多相流体的渗流特征(23学时)第一节储层岩石的润湿性(6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流体润湿性的概念,润湿滞后现象以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判断岩石润湿性的方法。了解岩石润湿性与水驱油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岩石润湿性的判断及测定;

2、润湿滞后现象;

3、润湿性对油水的分布和驱油效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岩石润湿性的测定;

2、润湿滞后现象分析。

三、教法说明

课堂讲授并辅助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数据和图表

四、教学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润湿现象(润湿性)的含义

二、结合功和附着功

三、润湿接触角

四、影响润湿性的因素

五、润湿滞后现象

六、油藏岩石的润湿性

七、润湿性的测定方法

八、润湿性对油水分布和驱油效率的影响

(一)、润湿现象(润湿性)的含义

润湿性:非混相流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流散现象。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几个结论:

①润湿现象总是发生在三相体系之中,其中一相必为固体,另外两相可以为液液或液气。

②润湿现象也是一种表面现象,是发生在三相(其中一相必为固相)同时存在时,三种相界面上自由表面能平衡(系统的总自由界面能最低)的结果。是自由表面能在三相存在的条件下(其中两相液体在固体表面上)发生作用的一种特殊现象。

③润湿现象主要表现在两相流体在固体表面上争夺面积,它与三个相界面上各自的自由表面能大小有密切关系。其中固相与那一相液体的界面张力低,固体不亲哪一相而憎另一相流体。

④我们平常所说的亲油、亲水是指当两种非混相流体(如油和水)在分子力作用下,某种液体自发地将另一种液体从固体表面驱走的能力。也就是两种液体要比较谁相对来说铺能力强,我们就说固体表面亲谁,或谁亲固体表面,所以说润湿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种流体只有同另一种液体相比较也许又为湿相了。如在石英表面上当油水两相比较也许又为比较为非湿相,水为湿相;但当油气共存时,油又为

湿相了。

(二)、结合功和附着功

结合功——将面积为1cm 2的纯液体拉开所需做的功

如图所示,设有面积为的两块同种液体,在未接触之前它们都与其蒸汽相接触,在这两个面积上的(阴影部分)总表面做为2σLg ,接触之后,由于同种液体结合在一起不构成界面,所以当两者结合之后,整修体系的自由能减少了。

附着功——将截面积为的固液界面拉开所需作的功

如图所示,设接触面积为1cm 2,那么在液体和固体未分开之前,系统在接触面(液固)上的自由能为σSL ,当液体和固体分开之后,

其自由能变为σlg +σsg 这就是说,要想把液体从固体表面上剥走,就

必须做功,所做的功为:

即为附着功或粘附功

液 液 液

需做功

释放能量

Lg

LL 2W σ==结W Ls

Sg Lg W σσσ-+=附

不难看出,附着功W 附越大,表示要把液体从固体表面上剥下来所需做功越多,这就是说液体越不容易从固体表面上剥下来,却固体表面越亲该液体,或者说该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润湿性越强,所以说,附着W 附可以表示该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能力。

(三)、润湿接触角

如图所示,当液滴在固体表面呈平衡状态时,A 分子在固体表面处于平衡状态之时,A 分子受三个界面张力作用而平衡,三个界面张力分别垂直于三相周界的接解线,并分别处于三个界面的平面中。过A 点作两液体界面的切线,比切线同固体表面形成两个夹角θ和θ’,他们的和为1800,我们把自固液界面经过液体内部到汽液界面的夹角叫做接触角,而把自固液界面经过汽相到汽液界面的夹角不叫接触角,如图中所示,θ为接触角,θ’不为接触角。但是,如果处于固体表面的不是液体同它自身的蒸汽,而是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那么接触角θ应该是从极性大的一相量起,或者是从密度大的那一相量起。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有:

lg lg cos cos σσσθσθσσls sg ls

sg -=+=

这就是有名的杨——裘皮公式

固 需做功 气 固

双:

sl sg W σσσ-+=lg 附

()θσθσσcos 1cos lg lg lg +=+=∴附W

其中:

θσcos lg ——称为附着张力或润湿张力它是指液体对固体表面的选择性润湿所导致的汽固界面比表面能的减小,这一点恰与任何自由能都趋于最小的热力学性质是一致的。所以,润湿的实质就是固体表面能的减小。固液相界面的极性差越小,其自由表面能也越小,固体则越为液体所润湿。

从()θσcos 1lg +=附W 可以看出,某一种液体在固体表面是否润湿,完全可以用润湿接触角来判断即

①θ=0时,cos θ=1

结附W W ==lg 2σ

液体在固体表面的附着功等于液体本身的结合功,也就是说液体与固体表面的吸引力等于液体本身的吸引力。这时,液体在固体表面上就象在液体本身表面上一样,此时液体在固体表面上完全铺展,称完全不润湿。

②θ=1800时,W 附=0

即从固体表面把液体剥下来,不需要做功。即固体对液体分子没有吸引力。因而液体在固体表面上完全不粘附,即完全不铺展,称完全不润湿。

对于实际情况来说,液体同固体分子多少总有一点吸引力,所以一般来说,00<θ<1800,且θ越小,则粘附功越大,即润湿性越好。

(四)、影响润湿性的因素

润湿现象是三相接触周界上自由表面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当有两种流体和固体表面三相同时存在时才会发生的一种表面现象。因此,影响润湿性的因素都与这三相的特性变化有关。

1、岩石矿物成份的影响

油芷中大多数造岩矿物都是亲水的固体,但它们的润湿程度并不相同。有机物质(如石蜡、硬脂酸)和金属硫化物(ZnS)等亲油固体,所以如果岩石中含有较多的物质将会使颗粒表面局部亲油。

粘土矿物,特别是蒙脱石;泡质胶结物的存在都会增加岩石的亲水性。

总而言之,矿物成分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可能导致岩石各部分的润湿性不尽相同。

2、流体性质的影响

下图为水和四种不同的油分别在石英和方石表面上的润湿情况(实验所得):

从上图不难看出:同样都是石英表面,当油相为异辛烷时,θ=300,属于亲水;但当油相为异硅标时,θ=1580,属憎水,原因是异奎标是含极性分子的化合物,所以可以明显地使石英表面亲水转变为亲油。

当油相均为环烷酸时,水只能润湿石英表面(θ=350),而不能润湿方解石先面(θ=1060),原因是方解石同环烷酸的亲和力特别好,所以说同一固体表面不同的液体组合接触角不同。同组流体在不同的

矿物表石接触角也不同。对于油芷来说,岩石的矿物多种多样,石油中所含组分又相当复杂,而且会变化不定,加上地层中矿化度的变化,所以就使得实际油芷的岩石——油——水系统中的选择性润湿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3、饱和顺序对润湿性的影响

所谓饱和顺序实际就是指饱和油水的先后顺序,它对润湿性也有影响。我们所开发的油藏,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水相液积,这就是说,在先的岩石孔隙中,水首先占据了岩石的表面和小孔道,当后运移而来的油接触到岩石表面之后,很难克服岩石和水的结合力而将水排走,因此造成绝大多数的储油岩都是亲水的。

4、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极性物质的存在会对石油在矿物上的润湿性生产复杂的影响。甚至还会使岩石表面的润湿性向着对立面方向转化,即亲油——亲水,亲水——亲油。

水溶性表面活性物质可使岩石表面亲水化

油溶性表面活性物质可使岩石表面亲油化

活性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使润湿性发生转化的程度,往往与溶液中表面溶性物质的浓度有关,同时也与固体表面性质、活性剂性质有关。

随着表面活性物质浓度的增加,无论是亲油还是亲水,其润湿性都向立面发生变化。但是并不一定发生反转。同时,润湿性发生改变的幅度是浓度较低时大,浓度较高时变化小。

5、其它因素的影响

除了上面讨论的几种影响因素之外,岩石表面活性物质浓度的增加,无论是亲油还是亲水。其润湿性都向对立面发生变化。但是并不一定发生反转。同时,润湿性发生改变的幅度是浓度较低时大,浓度较高时变化小。

(五)、润湿滞后现象

润湿滞后实际上是指:当三相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时,不能立刻达到平衡而发生的一种滞迟现象。

也可以说是三相接触周界的交点沿固体表面移动的迟缓现象。

产生润湿滞后的原因:

1 液体和固体表面的污染;

2 表面的粗糙;

3 大分子的表面不可动性;

4 表面活性物质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和脱附过程都需要时间。

润湿滞后的分类:

(1) 静润湿滞后

(2) 动润湿滞后

(六)、油藏岩石的润湿性

鉴于储油层岩石润湿性的复杂性,所以通常将油层的润湿性划分为三类,即:

亲水、亲油、中间润湿

分类标准有两种:

①根据实验润湿接触角的大小来进行分类:

(1)最初人们是根据静平衡接触角来分类的:

θ>900 亲油

θ>900 亲水

θ>900 中间润湿

近些年来,人们认识到油层的注水动态主要决定于动接触角,因此出现了不同的分类方法:

(2)Treiber 等人规定了用前进角来分类的范围:

?????---亲油

中性润湿性亲水000

00

118010510575750θ 根据这种分类方法,他将所研究的55个油田进行了分类,即: 66%亲油 7%中间润湿 27%亲水

(3)N.R.Morrow 提出了根据毛管自发吸入的行为进行分类的方法,他认为:

a .当前进角θ1=0-620时,水能自发吸入,亲水

b .当θ1>620,θ2<1330时,中间润湿,此时,无论是油还是水都

不能自发吸入。而最初饱和岩心的流体总是留在较小的孔隙里或呈悬环状存在于较大的孔隙的拐角、喉道处。

c .当θ2>1330时,油能自发吸入,亲油

根据Morrow 的这种分类方法,将前面提到的55个油田重新进行分类得:

7%亲油 67%中间润湿 26%亲水

这种分类法比较受吹迎。

②根据储油岩石的吸油、吸亲量大小进行分类

由于前面的接触角法是建立在岩石具有均匀润湿的基础之上的,加上接触角的测量精定往往很难保证,并且考虑到实际油芷的润湿性往入都是非均质的,所以用吸入法分类标准比较能够反映油层的真实情况。此法的分类原则:

为偏亲油非均匀润湿性

为偏亲水非均匀润湿性

(七)、润湿性的测定方法

测定润湿性的方法:

用于测量润湿性的方法很多,根据测量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

①光学接触角法

②基于毛细管力作用的方法,如何莫特法,自动吸入法、离心

机法

③基于吸附原理的染料吸附法

④核松驰法

⑤其它方法

(八)、润湿性对油水分布和驱油效率的影响

(一)润湿性对油水分布的影响

油水在岩石孔隙内的静态分布完全是受润湿性的控制。在水驱油过程中,油水在岩石孔道中的动态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也受润湿性的控

制和影响。润湿性直接影响着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水驱油效率、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曲线、水驱动态和电阻率。

下面即表示油水分别在亲油和亲水的岩石表面的静态分布情况。

如果岩石表面是亲水的,水则附着于颗粒表面

a.当含水饱和度较低时,水便围绕颗粒接触点形成一个水环,称之为“环状分布”。

由于此时含水饱和度非常小,这些水环既不能相互接触,又不能连通起来,因此,是不能流动的,亦就是说它们是束缚水存在的一处形式;与此同时,油则处于“迂回状”分布连续存在于孔隙中间,在存在压差之下形成渠道参与流动,这里所说的迂回状是指液体连续地沿颗粒盘绕迂回。

b.当含水饱和度增加时,水环的大小也随之增加,直到增大到水环彼此连通起来成为“共存水”的一种形式,它能否流动还要看具体存在的压差大小。高于这一饱和度之后,水则成为“迂回状”分布能参与流动,很显然在b这种情况下,油水都是拟“迂回状”分布的,当有压差存在时,油水均能参与流动。

c.随着含水饱和度的进一步增加,最后油则失去连续性并破裂成油珠,称为“孤滴状”分布,此时流滴虽然悬于水中能靠水流将其带走,但它很容易遇到狭窄的喉道而受阻,对液流产生阻力,这一点我们还将在毛管现象这一切中作进一步说明。

当亲石表面亲油时,油水的分布状态正好与上述情况相反。

下面两组图分别给出了油芷岩石表面亲水和亲油的情况下注水

过程中的油水分布情况。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被小喉道包围的大孔隙和小大孔隙族是最容易形成残余油非润湿相的孔隙空间。

在亲水或亲油油芷中残余油的存在形式是不尽相同的,前者是以油珠形式存在于大孔隙的中央,而后者则是存在于小的油流渠道和大的水流渠道固相的表面上。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油水在岩石孔隙空间的分布不仅与油水的饱和度大小有关,而且还与饱和度的变化方向有关系。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饱和顺序不同(左边的饱和顺序或饱和历史(Saturarion History)为先油后水,右边的饱和顺序为水——油——水),即使是饱和度相同,但油水在孔隙中的分布状态是不同的。

(二)润湿性对残余油饱和度的影响

通常,人们认为:亲水岩石的残余油饱和度低,亲油岩石的残余油饱和度高,原因是:

1)亲水岩石表面不附粘油膜,水洗油干净,而亲油岩石表面油不易被洗净,而是粘附于岩石颗粒表面。

2)从油水的分布来看,亲水岩石中存在于较大的孔隙内,而大孔隙往往是连通性好,处在其中的油往往容易被驱出来,亲油岩石则不然。

3)亲水岩石低渗透率部位和小孔隙族,都有较强的自发吸水能

力。处于这里面的油可以依靠毛管力的自吸作用采出一部分,弥补了粘滞力大,不容易驱到的地方。因而扩大了宏观和微观的波及体积,而亲油岩石则不存在这一问题。

4)亲水岩石,水驱油活塞性强,而亲油岩石水驱油非活塞性强,那么在相同采油量的条件下,亲油岩石比亲水岩石的耗水量大。

上面讨论了润湿性对油水分布和残余油饱和度的影响,除此之外,润湿性对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水驱特性、电特性等都有影响。

五、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同学了解了润湿性的概念,掌握了如何判断储层岩石润湿性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润湿滞后现象和他产生的原因。能够根据岩石的润湿性来判断油水在岩石空隙中的大概分布形态。极少数没懂的同学可以通过答疑解决。

六、教学参考书

1.何更生编.油层物理.石油工业出版社

2.洪世铎编.油藏物理基础.石油工业出版社

3.秦积瞬、李爱芬主编.油层物理学.石油大学出版社

4.罗挚谭编.油层物理.地质出版社

5.威廉.麦凯恩编.石油流体性质.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七、复习思考题

1、何谓润湿,润湿性?影响润湿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2、润湿接触角是怎样规定的?如何根据它来判定储层岩石的润

湿性(亲水,亲油,或中性)?

3、什么叫静润湿滞后,动润湿滞后?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某盆地储层敏感性特征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某盆地储层敏感性特征研究 姓名:彭柏群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应用化学 指导教师:张密林 20030301

摘要 本文根据某盆地大量现场施工资料,选取20口井的岩心,进行了其粘十矿物组成分析、岩心薄片形貌及结构分析,以及敏感性特征分析。 通过对储层岩矿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和物性特征分析,证明盆地的多数井段储集层含油、气性较差,仅少数井段较好。 根据粘十矿物的基本结构,结合粘土的水化膨胀、絮凝、分散情况,从理论上分析了粘士矿物对油层潜在的损害方式。通过大量的粘土矿物分析数据,表明盆地粘十矿物在纵向上由浅到深的变化规律是:蒙皂石一高岭石组合(以蒙皂石为主)、高岭石一蒙皂石组合(以高岭石为主)、高岭石一伊利石组合(以高岭石为主)、伊利石一高岭石组合(以伊利石为主)、伊利石一绿泥石组合。根据这些结果得出粘土矿物在盆地的浅层主要以膨胀的形式损害储层:在中层,主要以微粒运移的形式损害储层;在深层,主要以微粒运移和酸敏的形式损害储层。 储层敏感性实验研究证明,盆地的速敏性为弱到中速敏,水敏性第。和第三凹陷较强,而第二凹陷的水敏性相对较弱;酸化研究表明,现场目前使用的几种酸型配比不适合对该盆地进行酸化改造,必须探索新的酸化途径和配方。 由敏感性实验证明,整个盆地的敏感性主要以水敏和速敏为主,因此

本文的储层敏感性研究为油层保护提出如下解决方案:第一凹陷水敏性较强,要特别注意防止粘上矿物的水化膨胀:第二凹陷速敏性较强,要注意防止微粒迁移:第三凹陷渗透性较差,应以压裂改造为主。 关键词:粘土矿物储层敏感性油层保护速敏水敏

ABSTRACT Thispaperisbasedonagreatdealofon-the—spotdatainsomebasins.Logcoresfromtwentywellsareselectedtoperformclaymineralcompositionanalysis,shapeandstructureofslicecoreanalysis,andsensitivityanalysis. ThroeIghanalyzingrockfeature,porestructurefeatureandphysicalfeatureofreservoiLitturnsoutthattheoilandgaspotentialinmostwellintervalsisbadandonlyafewwellintervalsaregood. Basedonbasicstructure,connectedwithhydrousexpansion,flocculateanddisintegration,thepotentialmethodbywhichclaymineraldoesdamagetoreservoirisanalyzedtheoretically.Throughmuchclaymineralanalysis,itschangingregularityisshownfromshallowtodeepverticallNi.e.:smectite--kaolinitecombination(mainlysmectite),kaolinite--smectitecombination(mainlykaolinite),kaolinite—illitecombination(mainlykaolinite),illite—kaolinitecombination(mainlyillite),itlite—chloritecombination.Soitisconcludedthatintheshallowlayer,claymineraldoesdamagetoreservoirbymeansofexpansion,inthemiddlelayerbymeansofparticulatetransmit,inthedeeplayerbymeansofparticulatetransmitandacidsensitivitN Thereservoirsensitivitytestturnsoutthatthevelocitysensitivityofthebasinisweaktomedium,watersensitivityisstronginfirstsagandthirdsagandweakinthesecondsag.Acidtreatmentindicatesthatseveraltypesofacidonthespotareunfitforacidstimulationinthebasinanditisnecessarytodiscovernewacidtreatmentmethodandprescription. Thereservoirsensitivitytestturnsoutthatthewholebasinismainlywater

储层岩石力学概述

储层岩石力学概述 发表时间:2019-09-11T14:30:47.0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王祥程 [导读] 摘要:岩石力学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与工程实践密切联系而得到发展。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610059 摘要:岩石力学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与工程实践密切联系而得到发展。深入了解研究岩石力学的性质和相关参数对于工程上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岩石力学;石油工程;研究方法 1. 岩石力学的概述 岩石包括组成岩石的固体骨架、孔隙、裂缝以及其中的流体,因此岩石力学往往会应用到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渗流力学等力学学科的诸多理论方法。岩石的性质几乎牵涉到所有力学分支,岩石力学的研究是各种力学理论的综合运用。不同岩石力学问题的研究,可能包括瞬时变形运动,也可能包含与地质演化时间相关的长期变形运动。 岩石力学是力学的一部分。岩石材料赋存于地下,其力学性质难于直接测试和观察,而若将其取至地面进行测试则岩石的力学性质往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之岩石中的流体存在于裂隙或孔隙之中,与岩石骨架相互作用,使岩石的受力情况更加复杂。 2.岩石力学的研究方法 岩石力学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与工程实践密切联系而得到发展。岩石具有特殊的固体介质力学特性,这个特殊的力学性质与它所处的环境有关,如天然岩石所处应力状态一般称为岩石的初始应力状态。在岩石受到工程活动扰动后,岩体的应力出现了变化,这时岩石所处的应力状态称为次生应力状态。此时将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相结合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对于节理岩体,特别需要了解岩体结构面的分布、网络特性、岩体结构类型,才能进行岩体的数值模拟和分析。 一般而言,岩石力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如下四大类: (1)地质研究方法:对岩体进行地质方面的研究始终是岩石力学研究的基础,在整个岩石工程过程中,地质性质的研究应当列在第一位。①岩石岩相、盐层特征的研究,如软弱岩体的成分、可溶盐类、含水蚀变矿物、不抗风化岩体成分以及原生结构。②岩体结构的地质特性研究,如断续结构面的几何特征、岩体力学特征、软弱面的充填物及地质特性。③赋存地质环境的研究,如地应力的成因、地下水分布与化学特征以及地质构造对环境的影响。 (2)物理力学研究方法:①岩体结构的探测,应用地球物理化学方法和技术来探查各种结构面的力学特征和化学特征。②地质环境的物理性质分析与测量,如地应力的形成机制及分布、地质环境中热力与水力存在的性状、水化学的分布特征,应用大规模地质构造层析技术、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确定岩体构造。③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如岩块力学特性的室内试验、原位岩体的力学性质测试、钻孔测试、工程变形监测、位移反分析等。主要运用的手段是基于震动的动态测试,如超声波测试、地震波测试、电磁波测试、计算机层析方法(CT)测试。这些测试利用岩体的波动特性,来研究岩体的力学特性。 (3)数学力学分析方法:岩石力学的研究,除了以上地质方法、物理力学方法的研究外,还要进行数学力学方法研究,从而构成岩石力学的理论基础,包括:①岩石本构关系的研究-对岩石进行宏观到细观甚至微观的力学特性研究。②数值分析方法。由于计算机计算性能的发展,岩石力学的数值分析方法得到了大力发展。在数值分析方法方面,由岩体连续力学发展到非连续力学,出现了离散元法(DEN)和不连续变形分析法(DDA)、流形法(BEM)、无单元法(EFM)和快速拉格朗日法(FLAC)。③多元统计和随机分析。这两种方法可以深人地研究因岩体介质的随机分布特性而造成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④物理和数值模拟仿真分析。 (4)整体综合分析法:就整个工程进行多种分析的方法,并以系统工程为基础的综合分析。 3.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研究对象及特点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所研究的,所涉及的地层深度大多在8000m范围内,研究对象主要是沉积岩层,岩石处于较高的围压、温度和孔院压力作用下其性质已完全不同于浅部地层,它可能经过脆-塑性转变成塑性,也可能由于高孔院压力的作用呈现脆性破坏。 (1)石油工程岩石力学所涉及的围压可达200MPa。非均匀的原地应力场形成了地层之间的围压,若垂向应力源于地层自重,那么应力梯度平均为0.023MPa/m,多数地区最大水平应力往往大于垂向应力,且两个水平地应力梯度的比值通常达到1.4~1.5以上。在山前构造带地区,不但地应力梯度高,最大和最小水平地应力的比值也很大。因此在研究地应力分布规律(包括数值大小及主方向)时,主要依靠水力压裂、岩石剩磁分析、地震和构造资料反演、测井资料解释等间接方法。 (2)石油工程岩石力学所涉及的温度可达250℃。一般的地温梯度是3℃/100m,高的可超过4℃/100m,具体的地温梯度往往需要实际测定。当温度超过150℃后,温度对岩石性质的影响将变得十分明显。 (3)石油工程岩石力学中所涉及到的孔隙和裂隙中的高压流体的孔隙压力可高达200MPa.一般情况下,常规的静水孔隙压力梯度为 0.00981MPa/m,但是异常高压可超过0.02MPa/m。 4.结束语 岩石力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它涉及到了工程领域的各个行业。因此,正确理解学习岩石力学的理论知识以及探究其影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路,徐亮,王瑞琮.岩石力学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J].石化技术,2017, 24(3):157-157. [2]陈勉.我国深层岩石力学研究及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3(14):2455-2462. [3]杨永明,鞠杨,刘红彬,etal.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岩石力学性能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10):2031-2038. [4]陈新,杨强,何满潮,etal.考虑深部岩体各向异性强度的井壁稳定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16):2882-2888. [5]陈德光,田军,王治中,etal.钻井岩石力学特性预测及应用系统的开发[J].石油钻采工艺,1995,17(5):012-16. [6]王大勋,刘洪,韩松,etal.深部岩石力学与深井钻井技术研究[J].钻采工艺,2006,29(3):6-10. [7]阎铁.深部井眼岩石力学分析及应用[D].2001. [8]陈新,杨强,何满潮,etal.考虑深部岩体各向异性强度的井壁稳定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16):2882-2888.

储层的敏感性特征及开发过程中的变化

储层的敏感性特征及开发过程中的变化 摘要:由于储层岩石和流体的性质,储层往往存在多种敏感性,即速敏、水敏、盐敏、 酸敏、碱敏、应力敏感性和温度敏感性等七种敏感性。不同的敏感性产生的条件和产生的影响都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研究分析了储层的敏感性特征。即:粘土矿物的敏感性;储层敏感性特征;储层敏感性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希望能给生产实际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指导合理的生产。 关键词:粘土矿物;储层;敏感性 1.粘土矿物的敏感性特征 随着对储层研究进一步加深,除了进行常规的空隙结构和空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的研究外,还必须对储层岩心进行敏感性分析,以确定储层与入井工作液接触时,可能产生的潜在危险和对储层可能造成伤害的程度。 由于各种敏感性多来至于砂岩中粘土矿物,因此它们的矿物组成、含量、分布以及在空隙中的产出状态等将直接影响储层的各种敏感性。 1.1 粘土含量 在粒度分析中粒径小于5um 者皆称为粘土,其含量即为粘土总含量。当粘土矿物含量在1%~5%时,则是较好的油气层,粘土矿物超过10%的一般为较差的油气层[1]。 1.2 粘土矿物类型 粘土矿物的类型较多,常见的有蒙皂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以及它们的混层粘土[2]。粘土矿物的类型和含量与物源、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阶段有关。不同类型的粘土矿物对流体的敏感性不同,因此要分别测定不同储集层出现的粘土矿物类型,以及各类粘土矿物的相对含量。目前多彩采用X 射线衍射法分析粘土矿物。常见粘土矿物及其敏感性如表 1 所示。 1.3 粘土矿物的产状 粘土矿物的产状对储层内油气运动影响较大,其产状一般分为散状(充填式)、薄层状(衬底状)和搭桥状[1]。在三种粘土矿物类型中,以分散式储渗条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第二节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一、名词解释。 1.孔喉比(pore/throat ratio): 2.有效孔隙度(effective porosity): 3.流动孔隙度(flow porosity): 4.孔隙结构(pore structure): 5.岩石的压缩系数 C(rock compressibility coefficient): f 6.岩石综合压缩系数C(rock total compressibility): 7.弹性采油量(elastic oil production): 8.原始含油饱和度(initial oil saturation): 9.残余油饱和度(residual oil saturation): 10.束缚水饱和度(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二.判断题。 1.储层埋藏愈深,则孔隙度愈大。() 2.油藏总弹性能量中流体弹性能量一定大于岩石骨架的弹性能量。() 3.饱和煤油法测出的孔隙度是流动孔隙度。() 4.岩石中有效孔隙体积指连通的孔隙体积。() 5.比面越大,束缚水饱和度越大。() 三.选择题。 1.若Φa.Φe.Φd分别为岩石的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流动孔隙度,则 三者的关系为

A.Φa>Φe>Φd B.Φe>Φd>Φa C.Φd>Φa>Φe D.Φa>Φd>Φe ( ) 2.随地层压力下降,储层岩石孔隙体积将,地层液体体积将。 A.膨胀,膨胀 B.膨胀,收缩 C.收缩,膨胀 D.收缩,收缩( ) 3.岩石的埋藏深度愈,胶结物含量愈,则岩石的绝对孔隙度愈小。 A.深,高 B.深,低 C.浅,高 D.浅,低( ) 4.若C f ,C o ,C w 分别为岩石,地层油,地层水的压缩系数,则三者关系为 A. C f >C o >C w B. C o >C w >C f C. C w >C f >C o , D. C o >C f >C w ( ) 5.饱和煤油法测岩样孔隙度时,若W1,W2 ,W3分别为干岩样在空气中,饱和煤油后岩样在空气中,饱和煤油后岩样在煤油中的重量,W为煤油重度,则(W2-W1)/W,(W2-W3)/W分别为。 A.外表体积,骨架体积 B.骨架体积,孔隙体积 C.孔隙体积,外表体积 D.外表体积,孔隙体积( ) 6.饱和煤油法测得的孔隙体积为孔隙体积,离心法测得的孔隙体积为孔隙体积 A.总,有效 B.总,流动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度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性(3学时) 一、教学目的 掌握孔隙的分类、定义、 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孔隙的分类和定义 教学难点 1、孔隙的分类和定义 三、教法说明 课堂讲授并辅助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数据和图表 四、教学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孔隙度的定义和分类 二、孔隙度的测量 三、影响孔隙度的因素 (一)、孔隙度的定义和分类 1、孔隙度的定义 岩石的孔隙度是指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观体积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记为φ 式中: Vr——岩石的骨架体积,米3,cm3 Vp——岩石的孔隙体积,米3,cm3 V f——岩石的视体积,米3,cm3 φ——岩石的孔隙度,% 2、孔隙度的分类 我们已知讲过,孔隙空间可以分为有效孔隙和无效孔隙,所以相应地,孔隙度也可以分为: A、绝对孔隙度,φa 绝对孔隙度是指岩石所有孔隙体积(有效+无效)与岩石视体积之比。 Vap——总孔隙体积,=V有效+V无效 V f——岩石的视体积 φa——岩石的绝对孔隙度

B、有效孔隙度 由于储油岩石孔隙的复杂性,所以在岩石孔隙中,并非所有的孔隙都是有用的,比如说函端孔隙和孔道半径很小(r<0.0001mm)的孔隙,这样的孔隙实际上对流体的流动毫无价值,所以人们将流体能在其中流动且相互连通的孔道称为有效孔隙,有效孔隙与岩石视体积的比值称为有效孔隙度。 Vep——岩石有效孔隙体积 V f——岩石的外观体积 φe——岩石的有效孔隙度 大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流体只能在大于0.0001mm半径的孔道中流动,因此,孔道小于0.0001mm的那些孔隙也被看作是死孔隙,同样被这些微小孔道包围的大孔道当然也属于死孔隙之列。 另外,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还应当存在一种孔隙度。 C、流动孔隙度φm Vmp——流动孔隙度 V f——岩石的外观体积 φm——流动体积 很显然,流动体积是指有效孔隙中,允许流何流动的那一部分孔道体积。它不仅排除了死孔隙,也包括束缚水占据的部分以及岩石表面吸附流体所占据的孔道部分。可见,在相互连通的孔隙中并不是全部孔道都能让流体流动。直得注意的是被吸附流体的厚度有时相当可观,可把原来流动的孔道堵住,或者使渗重能力下降,这一点在三次采油中尤为重要。 综合上述的三种孔隙度不难看出: φa>φe>φm 对于砂岩:φa≈φe>φm 泥质砂岩:φa>>φe>φm 泥岩:φa>>>φe>φm 岩石孔隙度在油田中应用极广,通常在地质储量计算中用有效孔隙度φe,在计算可采储量时要用流动孔隙度,而绝对孔隙度只有岩石学上的意义,应用很少。 利用岩石的孔隙度(有效孔隙度)还可以用来进行油层评价,一般砂岩φe=10~25% φ 评价 5~10% 差

什么叫做储层敏感性

1、什么叫做储层敏感性?储层敏感性包含哪些方面? 答:广义概念:油气储层与外来流体发生各种物理或化学作用而使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发生变化的性质,即称为储层的敏感性。 狭义概念:储层与不匹配的外来流体作用后,储层渗透性往往会变差,会不同程度地损害油层,从而导致产能损失或产量下降。因此,人们又将储层对于各种类型储层损害的敏感性程度,称为储层敏感性。 储层敏感性包含:速敏性、水敏性、盐敏性、酸敏性和碱敏性。 2、简略概述如何评价储层的敏感性? 答:储层敏感性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岩相学分析的角度,评价储层的敏感性矿物特征,研究储层潜在的伤害因素;二是在岩相学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敏感性实验,通过测定岩石与各种外来工作液接触前后渗透率的变化,来评价工作液对储层的伤害程度。 3、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的性质会有哪些变化? 答:1)储层岩性参数的变化;2)储层物性参数的变化;3)储层孔隙结构参数的变化;4)储层含油性的变化;5)储层渗流参数的变化。 4、储层速敏的机理是什么?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在储层内部,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非常细小的微粒,这些微粒或被牢固地胶结,或呈半固结甚至松散状分布于孔壁和大颗粒之间。当外来流体流经储层时,这些微粒可在孔隙中迁移,堵塞孔隙喉道,从而造成渗透率下降。 在开发过程中:1)确定油井不发生速敏伤害的临界产量;2)确定注水井不发生速敏伤害的临界注入速率,如果注入速率太小,不能满足配注要求,应考虑增注措施;3)确定各类工作液允许的最大密度。 5、储层水敏的机理是什么?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在储层中,粘土矿物通过阳离子交换作用可与任何天然储层流体达到平衡。但是,在钻井或注水开采过程中,外来液体会改变孔隙流体的性质并破坏平衡。当外来液体的矿化度低(如注淡水)时,可膨胀的粘土便发生水化、膨胀,并进一步分散、脱落并迁移,从而减小甚至堵塞孔隙喉道,使渗透率降低,造成储层损害。 开发中的应用:1)如无水敏,则进入地层的工作液的矿化度只要小于地层水矿化度即可,不做严格要求;2)如果有水敏,则必须控制工作液的矿化度大于Cc1;3)如果水敏性较强,在工作液中要考虑使用粘土稳定剂。 6、储层酸敏的机理是什么?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油层酸化处理是油井开采过程中的主要增产措施之一。酸化的主要目的通过溶解岩石中的某些物质以增加油井周围的渗透率。但在岩石矿物质溶解的同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沉淀物质,如果酸处理时的溶解量大于沉淀量,就会导致储层渗透率的增加,达到油井增产的效果,反之,则得到相反的结果,造成储层损害。

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张雁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储层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渗流能力,并最终决定油气藏产能分布的差异。因此,对其详细地研究,探寻各种储层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的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从而为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及准确确定注水开发油田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介绍了实验上和理论上研究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方法及进展,并且对其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用纳米科技关键仪器-扫描探针显微镜表征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扫描探针显微术 大量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储层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渗流能力,并最终决定着油气藏产能的差异分布。不同类型的储层具有不同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参数、含油气性是储层评价的重要指标,如何客观地确定这些参数,是很多石油学家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储层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不仅对油气储量,而且对油气井的产能和最终采收率都有影响。详细研究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有利于对储层进行合理的分类评价,有助于查明储层的分布规律,从而为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在油气田开发后期,储层的渗流能力的强弱直接受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的影响,因此,确定储层内部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及分布对了解剩余油形成机理,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描述方法 孔隙结构是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的总和。孔隙反映了岩石对流体的储集能力,而喉道的形状、大小、孔喉比则控制了孔隙对流体的储集和渗透能力。由于不同沉积相的水动力条件不同,导致砂体的粒度、分选、组成以及发育程度的差异性,加之后期成岩作用对沉积物原始孔隙改造强烈,因此,微观孔隙结构具有复杂多样性。尤其对于孔渗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储层而言,详细研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开发低渗透油气资源,另一方面在开发后期的油气挖潜工作中,有助于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设计提高采收率方案。因此该项研究对石油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中,由于储层岩石孔隙极其微小和结构的变化,很大一部分流体在渗流过程中被毛管力和粘滞力所束缚不能参与流动,因此客观评价低渗透油田和驱后油田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微观孔隙结构对油气分布的影响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目前评价工作主要集中在利用勘探开发资料的实验和理论模拟两个方面。 1.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实验分析常规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描述方法主要包括:测井资料现场评价法和室内实验方法。室内实验方法是目前最主要,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描述和评价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方法,主要包括:毛管压力曲线法(半渗透隔板法、压汞法和离心机法等)、铸体薄片法、扫描电镜法、X-CT扫描法及核磁共振法等。 传统的压汞资料分析表明,中孔细喉结构主要发育在水下分支河道及滩坝砂体中;低孔细喉结构主要发育在前缘席状砂及扇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砂体中[1]。而通过对压汞曲线进行重新变换,以汞饱和度除以压力为纵坐标,汞饱和度为横坐标,绘制成图,会发现峰点,所对应的孔喉半径称为峰点孔喉半径,该值对油气圈闭具有重要意义[2]。而先进的核磁共振实验结果表明,微裂缝发育程度、粘土充填孔隙程度及原生孔隙发育程度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低渗透油田可动流体的主要影响因素[3]。而在某些地区,次生孔隙发育带也是天然气高产富集带[4]。同时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实时观察渗透和高渗透沉积岩的渗流情况[5]。而这种微观的流体在油气混合地带的运动是极其不能忽视的,否则会得出错误的储层评价结论[6]。经过长期注水开发的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将发生改变,注水冲刷使微观喉道特征变好,退汞效率增高,因此随着冲刷的不断进行,会使大孔隙越来越大,对小孔隙影响则不明显。喉道分选性对驱油效率影响机理较为复杂。总体上储层驱油效率随储集物性的变好而增加[9]。但是驱油效率并不总是和渗透率呈正相关关系,它还受储层孔喉分布和孔喉结构非均质性的影响[10]。扫描电镜可用于研究孔隙和喉道的立体形态及配置关系[11],可以证实储层低孔、低渗并不是造成注水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而较强的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是造成注入水波及效率不高、水驱油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12]。 1.2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理论解释-分形特征储层岩石的孔隙空间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可以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非均质性。应用分形几何的原理,对低渗透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进行研究,可以建立毛管压力和孔隙大小概率密度分布的分形几何模型。并根据毛管压力曲线资料计算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和孔径大小概率密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用该方法研究孔隙结构不仅简单易行,而且精度很高[13]。另外,利用分形理论可以模拟各种岩石毛管压力曲线,从而解释岩石之间物性的不同[14]。用岩样孔喉分布的分形维数能更合理地描述多孔介质微观孔喉分布的非均质性[15]。Krohn提出小尺度的孔隙体积具有分形特征,并受孔隙间矿物和胶结物生长控制,研究微观孔隙分形特征可用来表征成岩过程中岩石表面蚀变和改性的程度[16]。同时结合扫描电镜和小角中子散射(Small-AngleNeutron Scattering,SANS)可以确定岩石微观孔隙在10A。~50μm范围内是分形的[17]。并且这种分形的维度随着岩石的种类不同而发生从2.8~2.3的变化[18]。对于砂岩来讲,分形的维度应介于2与3之间。当其接近于2时,砂岩储集性能极好;而接近于3时,砂岩储集性能极差[19]。大量的研究表明,利用分形理论进行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表征,与目前不同开发阶段实际效果基本吻合,因此这种方法可以作为评价储层油气藏孔隙结构及储集性的一个主要手段。 2.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发展趋势 虽然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米或亚微米孔隙结构的表征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微米以上的孔隙或孔喉的表征,而客观评价储层产能规律,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孔隙-岩石界面的形态分布,包括曲率,粗糙度等的评价,因为这是影响储层渗流特征的本质属性。 (2)利用微观孔隙结构分布特性解释储层反常现象例如水驱油效率与渗透率之间不存在密切关系,甚至出现驱油效率与渗透率呈反比关系的现象。到目前为止,这些由实验发现的反常现象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 (3)储层岩石分形维度的研究岩石孔隙的分维值是岩石孔隙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参数,它与岩石的渗透率有复杂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4)三维孔隙结构成像三维孔隙结构在微米或亚微米分辨尺度上快速成像技术的研究。目前用同步辐射、X-CT和激光共聚焦等三维成像技术只能达到几微米分辨,不能满足微观孔隙结构评价的要求,因此,需要开发新的实验手段和方法。 这些问题的解决,用目前现有的仪器和方法都有一定都困难,因此需要先进的仪器、实验方法和理论去实现。 3.扫描探针显微术表征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展望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常规描述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测井资料现场评价方法及实验方法各有优缺点。比如测井资料现场评价方法虽然具有纵向上的连续性,但由于受到仪器、环境、流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测井资料数据繁多,解释起来人为因素较大,描述储层宏观特征尚可,但用于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其数据精度和解释精度都无法保证。一例[21])研究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寻找一种能够弥补上述方法缺点的表征手段成为必然要求。 扫描探针显微术(ScanningProbeMicroscopy,SPM)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区别于以往显微手段(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的 42

胜利油田储层敏感性分析

1?流速敏感性实验 油气储集层在采油、注水等过程中,当流体在地层中流动速度增大到一定时,引起地层中微粒运移并堵塞喉道处造成渗透率的下降,引起渗透率明显下降的流体流动速度称为该岩石的临界流速(V c)。流速敏感性实验的目的在于确定合理的注采速度提供科学依据。 流速敏感性实验所用岩样是绥1油田冷冻取心岩样,岩样两端添加丝网,周壁为铅皮包裹。实验中为了保证岩样与岩芯夹持器钢套间无串流,用环氧树脂填封岩样与钢套间的间隙,环氧树脂固化后岩样进行驱替实验,实验流速的确定相同于常规流速敏感性实验。 用地层水作介质,进行了流速敏感性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的综合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和认识: 胜利油田储层敏感性分析 张宁 哈尔滨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摘要:本文利用储集层真实岩石,通过敏感性评价实验可帮助了解在钻井和开发过程中储层损害的因素,以便合理设计储层保护方案。 关键词:渗透率?储层损害?敏感评价 Analysis?of?reservoir?sensitivity?in?Shengli?Oilfield Zhang?Ning School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Harbin Petroleum College, Heilongjiang Harbin 15002 Abstract:This?paper?uses?the?real?reservoir?rock,through?the?sensitivity?evaluation?experiment?can?help?us?understand?the?factors?in?the?development?process?of?drilling?and?reservoir?damage,so?that?the?reasonable?design?of?reservoir?protection?scheme. Keywords:permeability;?Reservoir?damage;?Sensitivity?evaluation 表1?绥1油田储层流速敏感性实验结果 区块井号岩样号深度/m Kg/μm2孔隙度,%临界流速/ (m·d-1) 速敏损害指数损害程度备注 G G1*******.70 6.81834.8912.710.319中等261538.05 1.43532.6718.180.289弱321550.85 2.73833.1713.470.306中等 B B72-11428.150.51728.53 5.2460.349中等 2-21431.850.59629.157.7020.319中等 2-31433.68 1.55331.5414.240.171弱 4-21373.780.09826.59.850.057弱 胜利油田测 试结果 1-61347.600.26230.310.940.123弱 3-71372.84 2.97929.8无 5-21428.41 3.54233无 1)速敏实验结果表明,G区岩样的临界流速在12.71~18.18m/d之间,速敏损害指数为0.289~0.319,速敏损害程度为弱至中等。 2)B区岩样的临界流速为2.64~14.24m/d。速敏损害程度为弱至中等偏强。 2?水敏性评价? 在油层钻开之前,粘土矿物与地层水达到膨胀平衡,在作业过程中,钻井液中的化学成分和矿化度都与地层水不一致,而使得岩石中的粘土进一步膨胀而造成储层的损害。进行水敏性评价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了解这一膨胀、分散、运移的过程,以及最终使油气层渗透率下降的程度。 水敏损害程度与岩石中粘土的种类和含量有关,水敏性最强的粘土矿物是蒙脱石,其次是伊/蒙混层;可膨胀性粘土含量越高,水敏性损害越强。由绥1油田粘土矿物分析结果知,B区块和G区块岩石中伊蒙混层矿物含量很高,因此导致了油田具有中等偏强至极强的水敏性。 3?盐敏评价实验 盐敏性实验是指由高到低逐渐改变通过岩样的流体矿化度,测定不同矿化度下岩样渗透率的变化。其目的是了解储层对所接触流体矿化度变化的敏感性程度,找出盐度递减条件下渗透率明显下降的临界矿化度,从而为油田入井流体矿化度的选择提供依据。 绥1油田岩样的盐敏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129

储层岩石孔隙表面接触角的研究

储层岩石孔隙表面接触角的研究    杨振清 王李斌 邱超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102249)  E-mail: yangzhq0912@https://www.360docs.net/doc/e114967980.html,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接触角的定义、分类、表示方法。指出理想状态下的接触角无法在实际中取得应用,Young-Laplace方程的局限性比较大。改进了的理论公式更有实用性,并模拟出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良好。  关键词 储层岩石 润湿性 接触角 饱和度 分形几何  1.前言  润湿性指液体在分子力的作用下在固体表面的展开能力,是决定多相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微观分布状态及流动特征的重要参数之一,在油气开采、材料制造、土壤改造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有关的学科研究中均十分重要(沈平平,1995 ; Craig , 1971 ;Anderson ,1987) 。根据储层岩石表面对水和油的亲合展布能力,油藏润湿性分为水润湿、油润湿、中性润湿(又称混合润湿)和分润湿[1]。油藏润湿性是控制油藏中流体流动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油藏润湿性的研究对油田的开发水平和原油的最终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2.理论基础与分析  2.1 接触角的表示方法与分类  直观的润湿性定量表示是固体表面上两相流体共存时其界面与平板固体表面的夹角,称为润湿角或接触角[2]。如图1所示:    图1 水(w)中油滴(o) 在固体基质( S) 上的示意图。  θ、γ和w 之间的关系由式(1) 和式(2) 给出,按常规总 是测量水相接触角θ     一般把接触角小于90者称为水润湿的,大于90 者称为油润湿的,在90附近者称为混合润湿的(Anderson , 1987)[3] .如图2所示:

岩 石 物 性

油层2 - 储层岩石的物理特性 1.岩石的粒度:岩石颗粒的大小称为粒度粒度组成:是指不同粒径范围(粒级)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数(含量)通常用质量百分数来表示。测定方法筛析法和沉降法多孔介质 2.不均匀系数:累计分布曲线上累计质量60%所对应的颗粒直径d60与累计质量10%所对应的颗粒直径d10之比称为不均匀系数 3.粒度中值:累计分布曲线上质量50%所对应的颗粒直径Md 粒度分布曲线 4.分选系数: 表示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So 5.岩石的比面: 是指单位体积岩石内孔隙内表面积或单位体积岩石内岩石骨架的总表面积。 6.影响比面大小的因素P112除受粒径影响外,还受颗粒排列方式、颗粒形状、胶结物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7.胶结物:是除碎悄屑颗粒以外的化学沉淀物质,一般是结晶的或非结晶的自生矿物,在砂岩中含量不大于50%。胶结物含量增加使岩石的储油能力和渗透能力变差 8.泥质胶结物:是沉积岩粒度分析中粒度小于0.01的物质的总和粘土矿物: 是指天然的土状细粒集合体,当它与少量的水混合时具有可塑性,粘土矿物是指组成粘土主体的矿物 9.自生粘土矿物在砂岩孔隙中的产状的三种基本类型:1)分散质点式2)薄膜式3)架桥式 10.陆源粘土与自生粘土在储层岩石中的产状不同是造成地层非均质性的原因,分布方式不同则造成地层伤害和生产能力下降 11.灰质胶结物:主要由碳酸盐类矿物组成 12.胶结类型P116胶结物在岩石中的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与碎屑颗粒的接触关系。1)基底式胶结2)孔隙式胶结3)接触式胶结 13.空隙:孔隙空洞裂缝 14.岩石孔隙类型-----按成因分类 1)粒间孔隙 2)杂基内微孔隙 3)晶体次生晶间孔隙 4)纹理及层理缝 5)裂缝孔隙 6)溶蚀孔隙 15.按孔隙大小的分类 1)超毛细管孔隙 2)毛细管孔隙 3)微毛细管孔隙 16.岩石孔隙组成P120是指组成岩石的各种直径的孔隙数量的比例 17.孔隙结构P121是全部孔隙特征的总称,包括岩石孔隙的大小、形状、孔间连通情况、孔隙类型、孔壁粗糙程度等全部孔隙特征和它的构成方式。直接影响到岩石的储集特性和渗流特性 18.孔隙结构参数:孔隙大小及其分选性;孔喉比;孔隙配位数;孔隙迂曲度 19.孔隙结构类型:1)单重孔隙介质:粒间孔隙结构;纯裂缝结构 2)双重孔隙介质:裂缝--粒间孔结构;孔洞--粒间孔结构 3)三重孔隙介质:粒间孔隙--微裂缝--大洞穴;粒间孔隙--微裂缝--大裂缝 20.孔隙度:是指岩石中孔隙体积Vp与岩石总体积Vb的比值,表达式:

储层五敏性实验

储集层敏感性及五敏试验 1.基本概念 所谓储集层敏感性,是指储集层岩石的物性参数随环境条件(温度,压力)和流动条件(流速,酸,碱,盐,水等)而变化的性质。岩石的物性参数,我们主要研究孔隙度和渗透率。衡量储集层岩石的敏感程度我们常用敏感指数来,敏感指数被定义为在条件参数变化一定数值时,岩石物性减小的百分数,习惯上用SI 来表示。我们以渗透率这个物性参数为例,给出其一个基本公式: i i k p K K K SI -= (1-1) 上标表示岩石物性参数,用下标表示条件参数。 上式定义的是渗透率对地层压力的敏感指数。 敏感指数的物理含义是指条件参数变化一定数值以后,岩石物性参数损失的百分数(主要是孔隙度和渗透率)。所以我们要想了解油藏的敏感指数就必须了解条件参数的变化幅度,从而我们可以求出敏感指数。 在实际矿场中,渗透率比孔隙度更能影响储集层产能。因此渗透率的研究尤为重要。储集层渗透率因为地层压力的改变而呈现出的敏感性质,称作储集层的压力敏感,压力敏感指数用符号P SI 表示。 由以上可以知道下面的概念。 储集层渗透率因为地层温度的改变而呈现出的敏感性质,称作储集层的温度敏感,简称热敏,用T SI 表示。 储集层渗透率因为渗流速度的改变而呈现出的敏感性质,称作储集层的温度敏感,简称热敏,用v SI 表示。 储集层渗透率因为注入液体的盐度的改变而呈现出的敏感性质,称作储集层的盐度敏感,简称盐敏,用sal SI 表示。 储集层渗透率因为注入液体的酸度的改变而呈现出的敏感性质,称作储集层的酸度敏感,简称酸敏,用aci SI 表示。 储集层渗透率因为注入液体的碱度的改变而呈现出的敏感性质,称作储集层的碱度敏感,简称酸敏,用alk SI 表示。 储集层渗透率因为注入淡水而呈现出的敏感性质,称作储集层的水敏性质,简称水敏,用w SI 表示。

第三节 储层岩石的渗透性

第三节储层岩石的渗透性 一、名词解释。 1.绝对渗透率(absolute permeability): 2.有效渗透率(effective permeability): 3.气体滑脱效应(gas slip effect): 4.克氏渗透率Kg(Klinkenberg permeability): 5.渗透性(permeability): 6.渗透率非均质系数: 二.判断题。 1.平行于层理面的渗透率小于垂直于层理面的渗透率。() 2.岩石比面愈大,则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愈小。() 3.平均孔道半径愈小,则滑动效应愈显著。() 4.平均压力愈大,则滑动效应愈显著。() 5.绝对渗透率在数值上低于克氏渗透率。() 6.同一岩石,其气测渗透率必定大于其液测渗透率。() 7.裂缝对储集层岩的改造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提高储集岩的储集能力这个方面。 () 8.岩石的相对渗透率是没有单位的。() 9.储层埋藏深度越大,渗透率越大。() 10.孔隙度越大,则渗透率越大。() 三.选择题。 1.气体滑动效应随平均孔道半径增加而,随平均流动压力增加而。 A.增强,增强 B.增强,减弱

C.减弱,增强 D.减弱,减弱 ( ) 2.岩石绝对渗透率与岩石的孔隙结构 ,与通过岩石的流体性质 。 A.有关,有关 B.有关,无关 C.无关,有关 D.无关,无关 ( ) 3.若K ,l K ,g K 为同一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液测渗透率和气测渗透率,则三者关 系为 A. K >l K >g K B. l K >g K >K C. g K >K >l K D. K >g K >l K ( ) 4.岩石空隙结构的分选性愈 ,迂回度愈 ,则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愈低。 A.好,大 B.差,大 C.好,小 D.差,小 ( ) 5.砂岩储集岩的渗滤能力主要受__________的形状和大小控制。 A.孔隙 B. 裂隙 C.喉道 D.孔隙空间 ( ) 6.于同一种流体而言,岩石允许其通过的绝对渗透率K 与有效渗透率Ke 之间的 关系是 。 A.K=Ke B.K >Ke C.K <Ke D.不能确定 ( ) 7.岩石比面愈 ,平均孔道半径愈 ,则岩石绝对渗透率愈大。 A.大,大 B.大,小 C.小,大, D.小,小 ( )

页岩气储层岩石物理性质研究

页岩气储层岩石物理性质研究 学生:袁亚丽陈改杰蔡家琛李龙指导老师:樊振军 (数理学院) 【摘要】页岩气藏开采首先要对其进行评价,充分考虑其储层性质和开采能力。储层性质主要通过储层参数来描述,通过对相关参数的分析进一步评价储层的生产能力,制定相应的增产措施和开采方案。本实验以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采用电阻率测试装置、YS-Hf岩电声波综合测试仪器等仪器对页岩气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进行了测试,并分析总结页岩气储层物理参数对页岩气开采的指导意义,为提高我国页岩气岩石物理实验分析技术和研究水平,为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页岩气;电导率;横波;纵波;泊松比 【项目编号】2015AB061 【背景意义】页岩气藏开采首先要对其进行评价,充分考虑其储层性质和开采能力.储层性质主要通过储层参数来描述,通过对相关参数的分析评价储层的生产能力,制定相应的增产措施和开采方案。页岩气储层以纳米级孔隙为主的特性,使得页岩岩石物理基础实验及相关理论模型研究在页岩气储层测井评价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页岩气地质条件和形成机理完全不同于传统石油地质理论,国内外针对页岩气形成机理、富集规律和主控因素等尚未完全搞清。由于页岩储层低孔隙度、超低渗透率、以纳米级孔隙为主的特性,使得页岩气储层岩石物理基础实验及相关理论模型研究在页岩气储层评价中发挥重大的作用,而中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急需了解和借鉴国外相关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提高我国页岩气岩石物理实验分析技术和研究水平,为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1.电阻率测井 页岩气储层识别所利用的常规测井方 法有: 自然伽马测井、声波时差测井、体密度测井、中子密度测井、岩性密度测井、电阻率测井、井径测井等[2],本实验采用电阻率的方法对页岩含有机质量进行了评价,有机质不导电,随 TOC含量增加电阻率增大。在测井中可采用电阻率测井对有机质含量进行评价。本实验采用电阻率测试装置对四川沙坝乡龙马溪组的页岩的电阻率进行了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天津蓟县页岩的数据如表2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