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从用例模型到分析模型的设计方法

一种从用例模型到分析模型的设计方法
一种从用例模型到分析模型的设计方法

( the education research Foundation of Changsh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l College ina under Grant No.201103).

一种从用例模型到分析模型的设计方法①

李军1

1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技术系,长沙 410004)

摘 要:由于分析模型的复杂性,软件设计师在软件建模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它,直接从用例模型到设计模型,但这样方法难以验证用例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了一种从用例模型到分析模型的设计方法,并阐述了这种方法的机理,详细说明了从用例模型中识别分析类的方法,深入探讨了从用例模型中获取实体类的属性及设计分析类的职责。

关键词:用例模型;分析模型; 分析类; 统一建模语言;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

Method for designing Analysis Model basing on Use Case Model

Li Jun 1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sh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lege, Changsha 410004 China)

Abstract : Software designers usually overlook Analysis Model Because of its complexity, and make Design Model directly from Use Case Model. But this method can not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use cas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deling method of firstly from Use Case Model to Analysis Model, then mapping Analysis Model to Design Model, and describes the principle of this method, explains specifically how to distinguish Analysis Class from Use Case Model, and discusses deeply how to obtain the attributes of Entity Class and how to design the operations of Analysis Class. Keywords :Use Case Model; Analysis Model; Analysis Class; UML; RUP

1.引言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 中定义了四个模型,即用例模型 (Use Case Model),分析模型(Analysis Model),设计模型(Design Model)和实现模型(Implementation Model)[1]。用例模型是其他三个模型的基础,它是用来规定系统开发需求,代表了产际业务转化为计算机功能性需求以后的结果。分析模型是采用分析类来实现用例模型的产物。分析类包括边界类(boundary class)、控制类(control class )、实体类 (entity class)[2],分析模型的设计取决于这三种分析类的设计。分析模型是MVC 模式的一种经典应用[3]。MVC 模式应用程序由模型层、视图层、控制层,分析模型中的实体类属于模型层,边界类属于视图层,控制类属于控制层。 由于分析模型在RUP 中是一个可选和复杂的模型,目前还没有一种从用例模型直接转化为分析模型简单有效方法,所有好多软件设计师在建模时往往容易忽略

它,只是根据自已以往的经验来进行系统的设计,项目设计完成才发现自已的设计结果根本就不满足用户的需求,开发项目过程中无法证明自已的设计是否符合需求。分析模型比设计模型的抽象层次要高,它与具体的实现无关,有助于让人们更容易理解系统,验证用户需求很方便。另外分析模型能将模型与视图分离,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复用性。而且分析模型建立完成以后,就得到一个非常接近于设计类的模型,可以真正进入系统设计阶段了。 2 从用例模型到分析模型

在语义上,分析模型不代表系统的最终实现,它是软件系统的一种高层次抽象。任何软件系统无论多复杂,无论在什么行业,其本质无非是人,事,物 [2]。人做事,做事产生物。人驱动系统,事体现过程,物记录结果。所以建模的本质就是弄明白系统有什么人,什么人做什么事,什么事产生什么物。其中,人对应用例模型的参与者,事对应用例模型的用例,物对应分

析模型的分析类。

从用例模型到分析模型的步骤为:

(1)深入剖析用例图和用例描述,识别分析类。(2)细化用例描述中的交互活动,结合上下文分析,添加实体类的属性。

(3)在已识别出的分析类基础上,确定分析类的职责。

2.1 识别分析类

在统一软件开发过程中分析类包括边界类、实体类和控制类三种。边界类用于建立系统与其参与者之间的交互。边界类主要用来陈述和收集系统的边界需求。控制类代表协调、排序、事务处理以及对其他对象的控制,经常用于封装与某个具体用例有关的控制。实体类代表需要持续存储的信息。实体类通常用业务域中的术语命名[4]。

对于边界类,可以从用例描述中找出与边界相关的词语,然后进行整理,包括删除重复词语。对于实体类,选择用例图中的用例名称里的名词,然后进行整理,避免出现一些大的名词和专业名词(如系统、子系统、网站、Oracle、sql、windows等)。对于控制类,有两种方法,第一种选择用例图中的用例名称里的动词,然后再进行整理,包括删除重复词语。另一种方法就是为每一个带有增删改查功能的实体类建立一个控制类,有多少这样的实体类就有多少个控制类。

2.2 添加实体类的属性

用例模型就是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计算机能实现哪些具体目标,从而帮助开发人员获取更多的需求。从需求角度来说,一个用例就是用户由于某种外部事件而与计算机之间进行的一次交互[5]。而用例描述就是要详细描述这次交互活动的过程,在交互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结果,此结果就是分析模型中的实体类,而它的属性可以从上下文分析中找出来。

首先,从用例图里找到包含有该实体类名字的用例,然后从该用例的用例描述里找到与实体类相关的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找出属于该实体类的属性。作者在实践中总结了这种方法:如果实体类后面有“包括”之类的关键字或者有该实体类为定语的关键字,那后面的内容就是实体类的属性。如果没有,则该实体类无属性。

2.3 确定分析类的职责或方法

确定分析类的职责常用的方法就是顺序图,该图能描述执行特定系统功能时,对象间的协作关系和消息传递顺序。根据顺序图,设计者能方便地定义相关类的动态方法。顺序图中的实线箭头相当于程序代码中一次方法调用,与之对应的虚线箭头是该方法的返回值,实线箭头所指的类则是该方法的所属类[6]。实际上,除了上述方法以后,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因为用例顺序图描述了系统与环境进行交互的过程,此过程中,环境通过调用系统提供的方法与系统进行交互。所以每个用例可以被定义成一个用例控制类,与该用例相关的操作成为类的方法[7]。

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以后,还可以参考下述方法:一般来说,每个实体类至少包含一个方法,那就是它的构造函数。对于控制类来说,其方法来自两类,第一类是也是它的构造函数方法,第二类是先找到包含有该控制类名字中实体类名词的用例,然后,从该用例名称找出属于该控制类的方法。从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用例名称的动词词语就是控制类的一个方法。添加边界类方法也比较简单,其方法也来自两类,第一类是界面(窗口或页面)的初始化方法,第二类是控件引发的事件方法。

3实例

我们以一个博客系统作为例子来说明,其管理员的用例图如下图1:

图1 博客系统的管理员用例图

为上述每个用例都进行基本流程描述。例如发表文章的描述是:游客在阅读全文页面中,输入评论内容(不超过250字),然后点击提交按钮,系统则自动保存到评论列表中,包括评论内容,评论id号,评论所对应的文章id号,评论时间, 然后在阅读全文页面中的全文下面更新刚才发表的评论。(由于字数限制,其它用例的用例描述省略)

a.获取边界类。在用例描述中找出与窗口或页面相关的词语并整理得到:首页、阅读全文页面、文章列表

页面、留言页面、搜索页面、发表文章页面、管理文章页面、文章编辑页面、文章删除页面、分类管理页面、执行SQL语句页面、管理员回复留言页面。

b.获取实体类。在用例名称中找出相关名词并整理得到:文章、评论、留言、链接、登录、执行SQL、文章类型。

c.获取控制类。为上面每一个带有增删改查功能的实体类建立一个控制类得到:文章控制类、评论控制类、留言控制类、登录控制类、执行SQL控制类、文章类型控制类。

接下来,从用例描述中添加实体类的属性。包括实体类文章的用例有点击全文链接查看文章、按类别查看文章、发表文章、编辑文章、删除文章、搜索文章。而点击全文链接查看文章的基本流程是:游客进入首页,显示所有文章的标题、文章的发表时间、文章所属分类、文章的一部份内容、文章的评论数目。然后游客点击包含文章ID的链接进入阅读全文页面。由于字数限制,其它用例的用例描述省略。通过查看用例描述后,发现文章实体类的属性共有7个,分别是标题、发表时间、所属分类、内容、评论数目、文章ID、类别ID,通过建模工具Rose 2003,画出其类图如下图2,再根据上面 2.3节所述,文章实体类(Article 类)的操作方法就是其构造函数Article(),其类图如下图3:

图2 Article类(文章实体类)的属性类图

图3 Article类(文章实体类)的方法类图

我们以文章控制类(ArticleOperate.cs类)为例来说明如何从用例模型中添加控制类的操作方法。首先,直接在其类图里添加构造函数方法;然后,找出用例名称中的动词并取名。在用例图即上面的图1里寻找与文章有关的用例,找出所有用例名称里的动词,一个动词对应一个方法。我们发现以下动词:按类别查看(viewbylist)、点击全文链接查看(viewByid)、搜索(search)、发表(insert)、编辑(update)、删除(delete);最后,画出其类图,如下图4:

图4 ArticleOperate.cs类(文章控制类)的方法类图

而对于边界类article类来说,首先直接在其类图里添加窗口或页面初始化方法(新建一个页面或窗口时,开发工具一般自动创建这个方法,不需要开发人员手动创建,如vs2008窗口初始化方法是类名_Load(),页面初始化方法是Page_Load()。然后,在用例的文字描述中找出相应的控件(比如文字描述中有点击某个按钮,则按钮就是一个控件),记录其事件方法。我们发现有提交事件(btnCommit_ServerClick)和重置事件(btnReset_ServerClick)。最后,画出其类图,如下图5:

图5 Article.aspx类的方法类图

3 总结

在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中,从用例模型过渡到分析模型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也是让很多程序员感到很困难的一件事,作者经过多年的编程实践,总结了这种方法,它不但简单,而且很实用,能显著提高程序员的软件开发效率。

参考文献

[1] 克鲁森. Rational 统一过程实践者指南[M].徐正生.第1

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260.

[2] 谭云杰.Thinking in UML[M].第1版.北京:中国水利水

电出版社,2009:15.

[3] 陈丽娟.一种用例驱动的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2,19(4),42-44

[4] 任兴来.基于用例的用户界面原型设计研究[D].青岛:青

岛大学,2009.

[5] 孔军等.基于UML的系统需求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

用,2003,15,217-218.

[6] 方红萍,陈和平.信息系统UML建模研究[J].计算机工程

与设计,2006,27(19),3614.

[7] 陈鑫,李宣东.基于设计演算的形式化用例分析建模框

架[J].软件学报,2008,19(10),2548-2549.

案例分析报告(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预测与决策 专业班级:电子商务1202 学号:2204120202 学生姓名:陈维维 2014 年11月

案例分析(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预测 一、研究目的与要求 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居民合理的消费模式和居民适度的消费规模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而且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从理论角度讲,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例如,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支出为11242.85元,最低的青海省仅为人均8192.56元,最高的上海市达人均19397.89元,上海是黑龙江的2.37倍。为了研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变动的原因,需要作具体的分析。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可能很多,例如,零售物价指数、利率、居民财产、购物环境等等都可能对居民消费有影响。为了分析什么是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与消费水平的数量关系,可以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去研究。 二、模型设定 我研究的对象是各地区居民消费的差异。居民消费可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由于各地区的城镇与农村人口比例及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异,最具有直接对比可比性的是城市居民消费。而且,由于各地区人口和经济总量不同,只能用“城镇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来比较,而这正是可从统计年鉴中获得数据的变量。 所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Y选定为“城镇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 因为研究的目的是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的差异,并不是城镇居民消费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所以应选择同一时期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来建立模型。因此建立的是2008年截面数据模型。影响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1.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 系统动力学对实际系统的构模和模拟是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同时进行的。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所包含的各单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而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中各单元本身及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秩序、结构和功能,分别表征了系统的组织和系统的行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又可以在—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在系统模拟时既要考虑到系统结构方面的要素又要考虑到系统功能方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规律。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构造系统最基本的微观结构入手构造系统模型。其中不仅要从功能方面考察模型的行为特性与实际系统中测量到的系统变量的各数据、图表的吻合程度,而且还要从结构方面考察模型中各单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与实际系统结构的一致程度。模拟过程中所需的系统功能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系统的历史数据资料来获得,是属定量方面的信息,而所需的系统结构方面的信息则依赖于模型构造者对实际系统运动机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属定性方面的信息。因此,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模拟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实际系统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构造出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 2.建模原理与步骤

(1)建模原理 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建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系统动力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等级性和相似性。系统内部的反馈结构和机制决定了系统的行为特性,任何复杂的大系统都可以由多个系统最基本的信息反馈回路按某种方式联结而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系统目标就是针对实际应用情况,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去解决系统问题。系统动力学构模和模拟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双模拟,因此系统分解与系统综合原则的正确贯彻必须贯穿于系统构模、模拟与测试的整个过程中。与其它模型一样,系统动力学模型也只是实际系统某些本质特征的简化和代表,而不是原原本本地翻译或复制。因此,在构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大局,抓主要矛盾,合理地定义系统变量和确定系统边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有一整套定性、定量的方法,如结构和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极端条件下的模拟试验和统计方法检验等等,但评价一个模型优劣程度的最终标准是客观实践,而实践的检验是长期的,不是一二次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一个即使是精心构造出来的模型也必须在以后的应用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以适应实际系统新的变化和新的目标。 (2)建模步骤 系统动力学构模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规律,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它必须是一个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系统动力学将整个构模过程归纳为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模型建立、模型试验和模型使用五大步骤这五大步骤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但按照构模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它们又都是交叉、反复进行的。 第一步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问题,广泛收集解决系统问题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然后大致划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结构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系统的结构分解、确定系统变量和信息反馈机制。 第三步模型建立是系统结构的量化过程(建立模型方程进行量化)。 第四步模型试验是借助于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模拟试验和调试,经过对模型各种性能指标的评估不断修改、完善模型。 第五步模型使用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型上对系统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和做各种政策实验。 3.建模工具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软件 4.建模方法 因果关系图法 在因果关系图中,各变量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用因果链来连接的。因果链是一个带箭头的实线(直线或弧线),箭头方向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箭头旁标有“+”或“-”号,分别表示两种极性的因果链。

【关键字】设计、方法、条件、动力、增长、计划、问题、系统、网络、理想、要素、工程、项目、重点、检验、分析、规划、管理、优化、中心 数学建模常用模型方法总结 无约束优化 线性规划连续优化 非线性规划 整数规划离散优化 组合优化 数学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 目标规划 动态规划从其他角度分类 网络规划 多层规划等… 运筹学模型 (优化模型) 图论模型存 储论模型排 队论模型博 弈论模型 可靠性理论模型等… 运筹学应用重点:①市场销售②生产计划③库存管理④运输问题⑤财政和会计⑥人事管理⑦设备维修、更新和可靠度、项目选择和评价⑧工程的最佳化设计⑨计算器和讯息系统⑩城市管理 优化模型四要素:①目标函数②决策变量③约束条件 ④求解方法(MATLAB--通用软件LINGO--专业软件)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多元分析模型判别分析 典型相关性分析 对应分析 多维标度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型 假设检验模型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方差分析 贝叶斯统计模型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决策树 逻辑回归

传染病模型马尔萨斯人口预测模型微分方程模型人口预 测控制模型 经济增长模型Logistic 人口预测模型 战争模型等等。。 灰色预测模型 回归分析预测模型 预测分析模型差分方程模型 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时间序列模型 插值拟合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SD) 模糊综合评判法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 综合评价与决策方法灰色关联度 主成分分析 秩和比综合评价法 理想解读法等 旅行商(TSP)问题模型 背包问题模型车辆路 径问题模型 物流中心选址问题模型 经典NP问题模型路径规划问题模型 着色图问题模型多目 标优化问题模型 车间生产调度问题模型 最优树问题模型二次分 配问题模型 模拟退火算法(SA) 遗传算法(GA) 智能算法 蚁群算法(ACA) (启发式) 常用算法模型神经网络算法 蒙特卡罗算法元 胞自动机算法穷 举搜索算法小波 分析算法 确定性数学模型 三类数学模型随机性数学模型 模糊性数学模型

数据、模型与决策 案例研究作业:亚太地区的商学院 BUCT MBA2013 2013230051 2013年11月 【摘要】在本篇案例研究作业中,我们组的同学对亚太地区商学院的一些统计数据做了研究,熟悉了极值、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系数、相关系数等基本统计指标;学会了利用图形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找到了MBA学员起薪高低的相关因素;提出了对MBA考生的建议;认识到了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这门课或许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特别感谢】周荣喜和余乐安两位导师深厚的专业功底和辛勤授课令我们受益匪浅,在此深表谢意!

目录 1.对亚太地区25所商学院的数据集进行汇总 (3) 1.1.数据汇总表 (3) 1.2.根据数据汇总进行分析和解释 (4) 1.2.1.每年招生人数 (4) 1.2.2.Students per Faculty(每位导师带的学生数) (4) 1.2.3.本国学生学费 (5) 1.2.4.外国学生学费 (5) 1.2.5.学生的平均年龄 (5) 1.2.6.外国学生比例 (6) 1.2.7.学生起薪 (6) 2.通过汇总数据进行比较 (6) 2.1.本国和国外学生学费的差别 (6) 2.2.要求工作经验和不要求工作经验的学校学生平均起薪的差别: (8) 2.3.要求英语测试和不要求的学校学生平均起薪的差别 (10) 3.探寻起薪高低的秘密 (12) 3.1.探寻的目的 (12) 3.2.探寻的过程 (12) 3.2.1.制作色阶图表并直观地加以观测 (12) 3.2.2.根据色阶表格的观测对相关关系做出假设 (13) 3.2.3.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散点图)来验证直观假设 (14) 3.2.4.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来验证直观假设 (16) 3.2.5.用加权平均数和柱形图来验证关于年龄分布与起薪关系的假设 (17) 3.3.探寻到的高薪秘密和给考生的建议 (18) 3.3.1.考生自身素质需同时满足的条件 (18) 3.3.2.学校的选择需同时满足的条件 (18) 4.该案例研究有感:此门课程或许改变我们的一生 (18)

动画精度模型制作与探究 Animation precision model manufacture and inquisition 前言 写作目的:三维动画的制作,首要是制作模型,模型的制作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动画的最终效果。可以看出精度模型与动画的现状是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提高。动画模型走精度化只是时间问题,故精度模型需要研究和探索。 现实意义:动画需要精度模型,它会让动画画面更唯美和华丽。游戏需要精度模型,它会让角色更富个性和激情。广告需要精度模型,它会让物体更真实和吸引。场景需要精度模型,它会让空间更加开阔和雄伟。 研究问题的认识:做好精度模型并不是草草的用基础的初等模型进行加工和细化,对肌肉骨骼,纹理肌理,头发毛发,道具机械等的制作更是需要研究。在制作中对于层、蒙版和空间等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及模型拓扑知识与解剖学的链接。模型做的精,做的细,做的和理,还要做的艺术化。所以精度模型的制作与研究是很必要的。 论文的中心论点:对三维动画中精度模型的制作流程,操作方法,实践技巧,概念认知等方向进行论述。 本论 序言:本设计主要应用软件为Zbrsuh4.0。其中人物设计和故事背景都是以全面的讲述日本卡通人设的矩阵组合概念。从模型的基础模型包括整体无分隔方体建模法,Z球浮球及传统Z球建模法(对称模型制作。非对称模型制作),分肢体组合建模法(奇美拉,合成兽),shadow box 建模和机械建模探索。道具模型制作,纹理贴图制作,多次用到ZBURSH的插件,层概念,及笔刷运用技巧。目录: 1 角色构想与场景创作 一初步设计:角色特色,形态,衣装,个性矩阵取样及构想角色的背景 二角色愿望与欲望。材料采集。部件及相关资料收集 三整体构图和各种种类基本创作 2 基本模型拓扑探究和大体模型建制 3 精度模型大致建模方法 一整体无分隔方体建模法 二Z球浮球及传统Z球建模法(对称模型制作。非对称模型制作) 三分肢体组合建模法(奇美拉,合成兽) 四shadow box 建模探索和机械建模 4 制作过程体会与经验:精度细节表现和笔刷研究 5 解剖学,雕塑在数码建模的应用和体现(质量感。重量感。风感。飘逸感)

武汉轻工大学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结业论文题目:现代设计方法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院(系) 2017 年5月21 日

现代设计方法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宋家鹏 (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本文在分析汽丰设计方法发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汽车设计中有待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几种现代设计方法和技术。 关键词:现代设计方法;系统工程;模糊分析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0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汽车的性能、可靠性、经济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汽车的设计、制造提供了改进和创新的设计方法。据统计,一般汽车的质量和性能有60%-70%取决于汽车设计。因此,在设计新产品时应研究和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以适应现代汽车发展的要求。为了寻求保证设计质量、加快设计速度、避免和减少设计失误的方法和措施,引发了“汽车现代设计方法”的研究。 1现代设计和传统设计的比较 传统的设计方法是以经验总结为基础,运用力学和数学而形成的经验、公式、图表、设计手册等作为设计的依据,通过经验公式、近似系数或类比等方法进行设计。而现代设计方法则是强调创造性,在注重产品整体功能基础上以现代设计方法和计算机设计为工具的系统设计。这种设计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设计的质量、精度和效率,而且可以将产品的适应性、经济性、可靠性统一起来,从而高效地设计出性能优良、经济效益显著的新型产品。目前,设计方法和技术正处于不断改善、不断创造的历史时期。可以预见,新的汽车产品将随着现代设计方法、技术和设计科学体系的完善而有新的突破。 2现代设计法的主要内容 现代设计法是在总结传统设计的经验与教训、吸收国外各设计流派的先进内容的基础上,以形态学为分类手段,以方法学为思想指导,具体形成以下十一论: 功能论:现代设计法的宗旨。是保证设计要求功能实现的方法论。 突变论:现代设计法的基石。是设计创新的基础,如创造性设计。 系统论:现代设计工作的前提。进行系统辩识、系统分析,如系统分析法、人机工程等。 信息论:现代设计的依据。进行信号处理,如信息分析法、技术预测法等。 对应论:现代设计的捷径。采用相似、模拟,如相似设计等。 优化论:现代设计的目标。如优化设计等。 智能论;现代设计的核心。发挥人的主动性,使用人工智能,促进设计自动化,如CAD等。 离散论:现代设计的细解。连续体离散求数值解,如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 控制论:现代设计的深化。如动态分析设计法等。 模糊论:现代设计的发展。模糊性定量描述,如模糊综合评判和决策等。 艺术论:现代设计的美感。如造型设计等。

高考录取分数预测模型 姓名: 班级: 姓名: 班级: 姓名: 班级:

关于高考录取分数预测模型的探究 摘要 本文通过差分指数平滑法和自适应过滤法分别建立模型,根据历年学校录取线预测下一年的录取分数线。最后,根据预测出来的最佳数据,给2014年报考本校的考生做出合理的建议。 对于问题一和问题二,首先根据题意和所给出的学校历年的录取分数线,不难分析出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是由当年的题目难度、考生报考数量、“大年”和“小年”等因素决定的。每年的分数线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例如,本校2012在北京市电气专业的录取线是428分,而2013年是488分,相差60分。因此,预测的时候,需要通过一些方法使数据趋于平滑,使之便于预测。通过这些分析,建立了两种可靠的预测模型。 模型一通过差分的方法,利用Matlab软件将后一年Y t与前一年Y t-1的数据相减得到一个差分值,构成一个新序列。将新序列的值与实际值依次迭加,作为下一期的预测值。以此类推,预测出2014年的录取分数线。模型二是根据一组给定的权数w对历年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计算一个预测值y,然后根据预测误差调整权数以减少误差,这样反复进行直至找到一组最佳权数,使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再利用最佳权数进行加权平均预测。这两种方法很好的解决了历年录取分数相差较大难以预测的问题。预测值相对准确。预测结果数据量较大,在此以河北省为例,给出预测结果模型一:2014年本校电气专业录取线为495,模型二:2014年本校电气专业录取线为536。 最后,通过预测出的数据,比对模型一和模型二,取最佳预测值,给报考科技学院的考生做出较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序列权数差分值加权平均高考录取线

商业案例分析的常见框架与工具 1.Strategy 1.1市场进入类 ?公司宏观环境: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 ?公司微观环境: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市场情况分析:市场趋势、市场规模、市场份额、市场壁垒等 ?利益相关方分析:公司、供应商、经销商、顾客、竞争对手、大众 ?3C战略三角 ?市场细分(定位目标客户群;Niche Market) - 地理细分:国家、地区、城市、农村、气候、地形 - 人口细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教育、家庭人口、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国籍、民族、宗教、社会阶层 - 心理细分: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 - 行为细分:时机、追求利益、使用者地位、产品使用率、忠诚程度、购买准备阶段、态度 ?风险预测与防范 1.2行业分析类 ?市场:市场规模、市场细分、产品需求/趋势分析、客户需求;BCG Matrix ?竞争:竞争对手的经济情况、产品差异化、市场整合度、产业集中度 ?顾客/供应商关系:谈判能力、替代者、评估垂直整合 ?进入/离开的障碍:对新加入者的反应、经济规模、预测学习曲线、研究政府调控 ?资金:主要资金来源、产业风险因素、成本变化趋势 1.3新产品引入类 ?营销调研数据分析 ?收入预测:时间推导、可比公司推导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战略:4P, 4C, STP, 安索夫矩阵 ?市场营销战略: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整合营销,关注各触点,并有所创新 ?物流条件:存储、运输 2.Operation 2.1市场容量扩张类:竞争对手、消费者、自身(广义3C理论) 2.2利润改善类:利润减少的两种可能 ?成本上升: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 固定成本过高:更新设备?削减产能?降低管理者/一般员工工资? - 可变成本过高:降低原材料价格?更换供应商?降低工资?裁员? - 成本结构是否合理? - 产能利用是否合理(闲置率)? ?销售额下降:4P(价格过高?产品品质?分销渠道?促销效果?) 2.3产品营销类(接近于“新产品引入类”) 2.4产品定价类 ?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成本加成定价、以目标利润(盈亏平衡)定价 ?以价值为基础定价

深度剖析人物角色模型设计方法 前言 人物角色模型,在20实际90年代,是可用性研究提出来的概念和方法,特别是在外企中尤其适用的较多。 好的人物角色模型,可以让每个人感到满意,他为团队、为公司提供一个有效、易于理解的方式,来描述用户需求,让受众在讨论中有共同语言。有了人物角色,就可以避免团队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描诉需求,让我们从多维度来描述需求,在评估需求方案时,更有说服力。 今天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讲: 1、人物角色模型的创建 2、人物角色模型包含内容 3、定性、定量人物角色模型 4、人物角色模型与敏捷开发 一个交互设计师,在拿到需求时,应该通过以下6步开启设计: 本次我们着重讲解的是“调研归纳”。人物角色,就是属于这个部分。

在调研归纳中,我们有很多方法,比如用户观察、用户访谈、问卷调研、焦点小组等等,这些方法通过碎片化阅读都可以了解很多。人物角色能够被创建出来,被团队、客户所接受,并且投入到使用中,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整个团队都要非常认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人物角色模型被创建出来后,能否真正发挥其价值,也是要看团队能否形成这样一个UED的流程,是否愿意把其运用到设计的方方面面。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强调的是通过场景去分析用户的行为,进而产生目标导向性设计。在对用户群进行分析的时候,都会将用户群按照一定的角色进行细分,有的时候是为了在不同的产品阶段考虑不同角色用户的需求,而更多时候,则是为了找准主流用户的需求。 我们设计当中的每一个流程,都是以围绕用户为中心而进行。 使用人物角色目的

1、带来专注 人物角色的第一信条是“不可能建立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网站”。成功的商业模式通常只针对特定的群体。一个团队再怎么强势,资源终究是有限的,要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 之前我所在的团队,进行设计一款旅游产品时,我们的产品经理认为产品应该为公司的战略方向,以中老年群体为目标用户来推这个产品。然而通过用户调研后,发现目前线上产品的用户,分为另外四类,中老年群体比较少。最后,我们UE D部门内部,创建了四个人物角色模型,通过这个人物角色模型和产品沟通,和产品达成一致想法,以目前真实的用户群体来确认需求。 2、引起共鸣 感同身受,是产品设计的秘诀之一 3、促成意见统一 帮助团队内部确立适当地期望值和目标,一起去创造一个精确的共享版本。人物角色帮助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用理解代替无意义的PK~ 4、创造效率 让每个人都优先考虑有关目标用户和功能的问题。确保从开始就是正确的,因为没有什么比无需求的产品更浪费资源和打击士气了。 5、带来更好的决策 与传统的市场细分不同,人物角色关注的是用户的目标、行为和观点。 人物角色模型创建 1、了解用户:这也是做互联网任何一个产品需要做到的第一步;

数据模型与决策分析案例授课教师:熊伟 案例题目:操作员及临时工招聘/安排 考生姓名:朱凯亮

学号: 案例背景: 某外资公司在中国的惠州和廊坊有两家制造厂。每月的产品需求变化很大使某外资公司很难排定劳动力计划表。最近某外资公司开始雇用由人力资源中介公司提供的临时工。该公司专长于为亚特兰大地区的公司提供临时工。人力资源中介公司提供签署3种不同合同的临时工合同规定的雇用时间长短及费用各不相同。三种选择如下: 合同期越长费用越高。这是因为找到愿意长时间工作的临时工对人力资源中介公司更为困难。在下6个月中某外资公司计划需要的额外员工数如下

每个月某外资公司可根据需要雇用能签署每种合同的员工。例如若某外资公司1月份雇用了5名符合第二项选择的员工人力资源中介公司将为某外资公司提供5名员工均在1、2月份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某外资公司将支付5×4 80024 000RMB。由于进行中的某些合并谈判某外资公司不希望任何临时工的合同签到6月份以后。某外资公司有一个质量控制项目并需要每名临时工在受雇的同时接受培训。即使以前在某外资公司工作过该临时工也要接受培训。某外资公司估计每雇用一名临时工培训费用为875RMB。因此若一名临时工被雇用一个月某外资公司将支付875RMB的培训费但若该员工签了2个月或3个月,则不需要支付更多的培训费用。 需解决问题: 构造一个模型确定某外资公司每月应雇用的签署各种合同的员工数使达到计划目标的总花费最少。确定你的报告中包括并且分析了以下几项内容 1、一份计划表其中描述了某外资公司每月应雇签各种合同的临时工总数。 2、一份总结表其中描述了某外资公司应雇签各种合同的临时工数、与每种选择相关的合同费用以及相关培训费。给出合计数包括所雇用临时工总数、合同费用以及培训总费用。 3、若每个临时工的每月培训费降至700RMB雇用计划将受何影响请加以解释。讨论减少培训费用的方法。与基于875RMB培训费的雇用计划相比培训费将减少多少 4、假设某外资公司1月份雇用了10名全职员工以满足接下来6个月的部分劳工需求。如果该公司可支付全职员工每人每小时16.5RMB其中包括附加福利与雇用临时工相比这对总工资和培训费用有何影响估计全职员工和临时员工大约每月工作160小时。你对雇用额外的全职员工有何建议?

数据模型与决策课程案例一生产战略 一、问题提出 好身体公司(BFI)在长岛自由港工厂生产健身练习器械。最近他们设计了两种针对家庭锻炼所广泛使用的举重机。两种机器都是用了BFI专利技术,这种技术提供给使用者除了机器本身运动功能之外的一些其他额外的运动功能。直到现在,这种功能也只有在很昂贵的、应用于理疗的举重机上才可以获得。 在最近的交易展销会上,举重机的现场演示引起了交易者浓厚的兴趣,实际上,BFI现在收到的订单数量已经超过了这个时期BFI的生产能力。管理部门决定开始这两种器械的生产。这两种器械分别被BFI 公司命名为BodyPlus100和BodyPlus200,由不同的原材料生产而成。 BodyPlus100由一个框架、一个压力装置、一个提升一下拉装置组成。生产一个框架需要4小时机器制造和焊接时间,2小时喷涂和完工时间;每个压力装置需要2小时机器制造和焊接时间,1小时喷涂和完工时间,每个提升一下拉装置需要2小时机器制造和焊接时间,2小时喷涂和完工时间。另外,每个BodyPlus100还需要2小时用来组装、测试和包装。每个框架的原材料成本是450美元,每个压力装置的成本是300美元,每个提升一下拉装置是250美元。包装成本大约是每单位50美元。 BodyPlus200包括一个框架、一个压力装置、一个提升一下拉装置和一个腿部拉伸装置。生产一个框架需要5小时机器制造和焊接时间,4小时喷涂和完工时间;生产一个压力装置需要3小时机器制造和焊接时间,2小时喷涂和完工时间;生产每个提升一下拉装置需要2小时机器制造和焊接时间,2小时喷涂和完工时间,另外,每个BodyPlus200还需要2小时用来组装、测试和包装。每个框架的原材料成本是650美元,每个压力装置的成本是400美元,每个提升一下拉装置是250美元,每个腿部拉伸装置的成本是200美元。包装成本大约是每单位75美元。 在下一个生产周期,管理部门估计有600小时机器和焊接时间,450小时喷涂和完工时间,140小时组装、测试和包装时间是可用的。现在的每小时劳动力成本是机器制造和焊接时间20美元,喷涂和完工时间15美元,组装、测试和包装12美元。虽然对于BFI来说由于新机器的独特功能可能还会获得一些价格的灵活性,但BodyPlus100的市场建议价格是2400美元,BodyPlus200是3500美元。授权的BFI销售商可以以市场价格的70%来购买产品。 BFI的总裁相信BodyPlus200 的独特功能可以帮助BFI 成为高端锻炼器械的领导者。所以,他认为BodyPlus200的数量至少会占到整个生产数量的25%。 】 管理报告 分析BFI的生产问题,为公司的总裁准备一份报告,告诉他们你的发现和建议。报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仅于此): (1)BodyPlus100和BodyPlus200的建议生产数量是多少 (2)BodyPlus200的数量占生产数量至少25%的要求会怎样影响利润 (3)为了增加利润应扩展哪方面的努力 把你的线性规划模型和图形解作为你报告的附录部分。 二、问题分析与模型建立 根据案例对好身体公司(BFI)两种器械产品BodyPlus100和BodyPlus200的描述,用表

BOX-JENKINS 预测法 1 适用于平稳时序的三种基本模型 (1)()AR p 模型(Auto regression Model )——自回归模型 p 阶自回归模型: 式中,为时间序列第时刻的观察值,即为因变量或称被解释变量;, 为时序的滞后序列,这里作为自变量或称为解释变量;是随机误 差项;,,,为待估的自回归参数。 (2)()MA q 模型(Moving Average Model )——移动平均模型 q 阶移动平均模型: 式中,μ为时间序列的平均数,但当{}t y 序列在0上下变动时,显然μ=0,可删除此项;t e ,1t e -,2t e -,…,t q e -为模型在第t 期,第1t -期,…,第t q -期 的误差;1θ,2θ,…,q θ为待估的移动平均参数。 (3)(,)ARMA p q 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 regression Moving Average Model ) 模型的形式为: 显然,(,)ARMA p q 模型为自回归模型和移动平均模型的混合模型。当q =0,时,退化为纯自回归模型()AR p ;当p =0时,退化为移动平均模型()MA q 。 2 改进的ARMA 模型 (1)(,,)ARIMA p d q 模型 这里的d 是对原时序进行逐期差分的阶数,差分的目的是为了让某些非平稳(具有一定趋势的)序列变换为平稳的,通常来说d 的取值一般为0,1,2。 对于具有趋势性非平稳时序,不能直接建立ARMA 模型,只能对经过平稳化处理,而后对新的平稳时序建立(,)ARMA p q 模型。这里的平文化处理可以是差分处理,也可以是对数变换,也可以是两者相结合,先对数变换再进行差分处理。 (2)(,,)(,,)s ARIMA p d q P D Q 模型 对于具有季节性的非平稳时序(如冰箱的销售量,羽绒服的销售量),也同样需要进行季节差分,从而得到平稳时序。这里的D 即为进行季节差分的阶数; ,P Q 分别是季节性自回归阶数和季节性移动平均阶数;S 为季节周期的长度, 如时序为月度数据,则S =12,时序为季度数据,则S =4。 在SPSS19.0中的操作如下

数学建模常用模型方法总结 无约束优化 线性规划连续优化 非线性规划 整数规划离散优化 组合优化 数学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 目标规划 动态规划从其他角度分类 网络规划 多层规划等… 运筹学模型 (优化模型) 图论模型存 储论模型排 队论模型博 弈论模型 可靠性理论模型等… 运筹学应用重点:①市场销售②生产计划③库存管理④运输问题⑤财政和会计⑥人事管理⑦设备维修、更新和可靠度、项目选择和评价⑧工程的最佳化设计⑨计算器和讯息系统⑩城市管理 优化模型四要素:①目标函数②决策变量③约束条件 ④求解方法(MATLAB--通用软件LINGO--专业软件)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多元分析模型判别分析 典型相关性分 析 对应分析 多维标度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型 假设检验模型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方差分析 贝叶斯统计模型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决策树 逻辑回归

传染病模型马尔萨斯人口预测模型微分方程模型人口预 测控制模型 经济增长模型Logistic 人口预测模型 战争模型等等。。 灰色预测模型 回归分析预测模型 预测分析模型差分方程模型 马尔可夫预测 模型 时间序列模型 插值拟合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SD) 模糊综合评判法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 综合评价与决策方法灰色关联度 主成分分析 秩和比综合评价法 理想解读法等 旅行商(TSP)问题模型 背包问题模型车辆路 径问题模型 物流中心选址问题模型 经典NP问题模型路径规划问题模型 着色图问题模型多目 标优化问题模型 车间生产调度问题模型 最优树问题模型二次分 配问题模型 模拟退火算法(SA) 遗传算法(GA) 智能算法 蚁群算法(ACA) (启发式) 常用算法模型神经网络算法 蒙特卡罗算法元 胞自动机算法穷 举搜索算法小波 分析算法 确定性数学模型 三类数学模型随机性数学模型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现代控制理论 实验题目:预测控制 小组成员:李博(12018000748) 金蒋彪(12018000747) 专业:2018级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专业

1、实验目的 (3) 2、实验原理 (3) 2.1、预测控制特点 (3) 2.2、预测控制模型 (4) 2.3、在线滚动优化 (5) 2.4、反馈校正 (5) 2.5、预测控制分类 (6) 2.6、动态矩阵控制 (7) 3、MATLAB仿真实现 (9) 3.1、对比预测控制与PID控制效果 (9) 3.2、P的变化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12) 3.3、M的变化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13) 3.4、模型失配与未失配时的控制效果对比 (14) 4、总结 (15) 5、附录 (16) 5.1、预测控制与PID控制对比仿真代码 (16) 5.1.1、预测控制代码 (16) 5.1.2、PID控制代码 (17) 5.2、不同P值对比控制效果代码 (19) 5.3、不同M值对比控制效果代码 (20) 5.4、模型失配与未失配对比代码 (20)

1、实验目的 (1)、通过对预测控制原理的学习,掌握预测控制的知识点。 (2)、通过对动态矩阵控制(DMC)的MATLAB仿真,发现其对直接处理具有纯滞后、大惯性的对象,有良好的跟踪性和较强的鲁棒性,输入已 知的控制模型,通过对参数的选择,来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3)、了解matlab编程。 2、实验原理 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计算机控制算法,最早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领域。预测控制的优点是对数学模型要求不高,能直接处理具有纯滞后的过程,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对模型误差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因此,预测控制目前已在多个行业得以应用,如炼油、石化、造纸、冶金、汽车制造、航空和食品加工等,尤其是在复杂工业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分类上,模型预测控制(MPC)属于先进过程控制,其基本出发点与传统PID控制不同。传统PID控制,是根据过程当前的和过去的输出测量值与设定值之间的偏差来确定当前的控制输入,以达到所要求的性能指标。而预测控制不但利用当前时刻的和过去时刻的偏差值,而且还利用预测模型来预估过程未来的偏差值,以滚动优化确定当前的最优输入策略。因此,从基本思想看,预测控制优于PID控制。 2.1、预测控制特点 首先,对于复杂的工业对象。由于辨识其最小化模型要花费很大的代价,往往给基于传递函数或状态方程的控制算法带来困难,多变量高维度复杂系统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工业过程的结构、参数以及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时变性、非线性、强耦合,最优控制难以实现。而预测控制所需要的模型只强调其预测功能,不苛求其结构形式,从而为系统建模带来了方便。在许多场合下,只需测定对象的阶跃或脉冲响应,便可直接得到预测模型,而不必进一步导出其传递函数或状

介绍的主要方法有六种,分别为: 1、对比分析法:将A公司和B公司进行对比、 2、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分析、 3、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 4、swot分析方法、 5、三种竞争力分析方法、 6、五种力量模型分析。 对比分析法是最常用,简单的方法,将一个管理混乱、运营机制有问题的公司和一个管理有序、运营良好的公司进行对比,观察他们在组织结构上、资源配置上有什么不同,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别。在将这些差别和既定的管理理论相对照,便能发掘出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管理学实质。企业管理中经常进行案例分析,将A和B公司进行对比,发现一些不同。各种现象的对比是千差万别的,最重要的是透过现象分析背后的管理学实质。所以说,只有表面现象的对比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理论分析。 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和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来源于战略管理中的环境分析。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广义的环境,不仅指外部环境,还指企业内部的环境。通常我们将企业的内部环境称作企业的禀赋,可以看作是企业资源的初始值。公司战略管理的基本控制模式由两大因素决定:外部不可控因素和内部可控因素。其中公司的外部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合作伙伴(如银行、投资商、供应商)、顾客(客户)、公众压力集团(如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宗教团体)、竞争者,除此之外,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经济、技术和自然等因素都将制约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分析,外部不可控因素对公司来说是机会与威胁并存。公司如何趋利避险,在外部因素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洞悉威胁、规避风险,对于公司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在瞬息万变的动态市场中,公司是否有快速反应(应变)的能力,是否有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是否有创新变革的能力,决定着公司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公司的内部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资金、人力资源和拥有的信息,除此之外,公司文化和公司精神又是公司战略制定和战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一个公司制定公司战略必须与公司文化背景相联。内部可控因素可以充分彰显出公司的优势与劣势或弱点。从而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确定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使目标、资源和战略三者达到最佳匹配。公司通过对外部机会、风险以及内部优势、劣势的综合加权分析(借助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以及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确立公司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再将公司目标、资源与所制定的战略相比较,找出并建立外部与内部重要因素相匹配的有效的备选战略(借助SWOT矩阵、SPACE矩阵、BCG矩阵、IE矩阵及大战略矩阵),通过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对若干备选战略的吸引力总分数的比较,确定公司最有效、最可能成功的战略。然后制定公司可量化的、具体的年度目标,围绕着已确立的目标,合理的进行各项资源的配置(如人、财、物方面的配置和调度),并有效地实施战略,最后是对已实施的战略进行控制、反馈与评价。这是最后一项工作,也是极重要的工作。往往一些战略的挫败很大部分是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控制机制和绩效考核标准所导致的。充分与及时的反馈是有效战略评价的基石,在快速而剧烈变化的环境中,公司的战略经受着巨大的挑战。通过战略评价决策矩阵,可以清晰地了解公司现行战略与实际的目标实现进程,

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学交叉研究 结题报告 本课题从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学、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迪、以现代设计学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的进化、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之思考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学理论进行梳理,在把握其深层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廓清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学交叉研究的基本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探寻了二者之间的交叉点与差异性,深入分析形成这种交叉点与差异性的原因,找到各自形成与发展的途径与模式,为中国传统艺术、现代设计学发展提供了学理依据。在把握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学交叉研究的时代背景、在规律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教学研究,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走向当代,焕发出新的青春。 一、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学 1、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 设计并不是现代的产物,因为设计所蕴含的构思和创造性行为早在人类文明的滥觞期就本质的出现了,人类生活的本身可以说都是设计的结果、都是一个个设计的不断完善。但自发自觉的设计冲动并不就等同于“现代设计”,“现代艺术设计”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工业革命以前,传统手工业时代的作坊主和工匠既是设计者又是制作者,甚至还是销售者和使用者,伴随着工业革命、近代都市的出现,标准化、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迫使设计从制造

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经过再分工,形成造型与功能设计两部分,设计师担任外观设计,而产品的在功能则由工程师负责。“设计”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科。 1877年,摄影技术发明,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大量复制时代,摄影对现实生活的逼真记录给传统写实主义艺术家们莫大的刺激和打击,为了摆脱传统写实主义手法的束缚,艺术家们奋力开创出现代派美术,我们从塞尚的艺术创作中,可以洞察画家摈弃了对自然的完全模仿,他的作品几乎包含了20世纪所有的现代艺术要素,所以称之为“现代艺术之父”。现代派美术的出现影响到艺术设计,设计开始从传统走向近代,现代艺术设计概念也同时诞生。自20世纪初在前联的构成主义运动开始,设计逐渐形成了以“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基础的模式, 作为最前缘、最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现代设计始终处于一种不断推出新不断进化的状态,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设计的准备期、酝酿期,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伴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机械化时代是现代设计的青春期,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后,现代设计更合理化,并走向成熟。现代设计大概可以分为四个时期:⑴、18世纪手工业化时期:继承传统艺术设计,主要体现在产品的部设计上。⑵、19世纪工业化时期:艺术运动与设计实践展开,设计概念的形成,外部设计与部设计相分离。⑶、20世纪专业化时期:外部造型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部设计方面,系统工学和计算工学诞生,设计方法、方法论以及理论的成熟⑷、21世纪信息化与多元化时期:外部设计与部设计相结合,设计遵循着艺术进化的规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2、中国设计的提出

M A T L A B模型预测控制 工具箱函数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M A T L A B模型预测控制工具箱函数 系统模型建立与转换函数 前面读者论坛了利用系统输入/输出数据进行系统模型辨识的有关函数及使用方法,为时行模型预测控制器的设计,需要对系统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转换。MATLAB的模型预测控制工具箱中提供了一系列函数完成多种模型转换和复杂系统模型的建立功能。 在模型预测控制工具箱中使用了两种专用的系统模型格式,即MPC状态空间模型和MPC传递函数模型。这两种模型格式分别是状态空间模型和传递函数模型在模型预测控制工具箱中的特殊表达形式。这种模型格式化可以同时支持连续和离散系统模型的表达,在MPC传递函数模型中还增加了对纯时延的支持。表8-2列出了模型预测控制工具箱的模型建立与转换函数。 表8-2 模型建立与转换函数 模型转换 在MATLAB模型预测工具箱中支持多种系统模型格式。这些模型格式包括: ①通用状态空间模型; ②通用传递函数模型; ③MPC阶跃响应模型; ④MPC状态空间模型; ⑤MPC传递函数模型。

在上述5种模型格式中,前两种模型格式是MATLAB通用的模型格式,在其他控制类工具箱中,如控制系统工具箱、鲁棒控制工具等都予以支持;而后三种模型格式化则是模型预测控制工具箱特有的。其中,MPC状态空间模型和MPC传递函数模型是通用的状态空间模型和传递函数模型在模型预测控制工具箱中采用的增广格式。模型预测控制工具箱提供了若干函数,用于完成上述模型格式间的转换功能。下面对这些函数的用法加以介绍。 1.通用状态空间模型与MPC状态空间模型之间的转换 MPC状态空间模型在通用状态空间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系统输入/输出扰动和采样周期的描述信息,函数ss2mod()和mod2ss()用于实现这两种模型格式之间的转换。 1)通用状态空间模型转换为MPC状态空间模型函数ss2mod() 该函数的调用格式为 pmod= ss2mod(A,B,C,D) pmod= ss2mod(A,B,C,D,minfo) pmod= ss2mod(A,B,C,D,minfo,x0,u0,y0,f0) 式中,A, B, C, D为通用状态空间矩阵; minfo为构成MPC状态空间模型的其他描述信息,为7个元素的向量,各元素分别定义为: ◆minfo(1)=dt,系统采样周期,默认值为1; ◆minfo(2)=n,系统阶次,默认值为系统矩阵A的阶次; ◆minfo(3)=nu,受控输入的个数,默认值为系统输入的维数; ◆minfo(4)=nd,测量扰的数目,默认值为0; ◆minfo(5)=nw,未测量扰动的数目,默认值为0; ◆minfo(6)=nym,测量输出的数目,默认值系统输出的维数; ◆minfo(7)=nyu,未测量输出的数目,默认值为0; 注:如果在输入参数中没有指定m i n f o,则取默认值。 x0, u0, y0, f0为线性化条件,默认值均为0; pmod为系统的MPC状态空间模型格式。 例8-5将如下以传递函数表示的系统模型转换为MPC状态空间模型。 解:MATLAB命令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