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教案课程

操作系统教案课程
操作系统教案课程

《计算机操作系统》

教案

备课教师:晁妍职称:助教

教学班级计科专业09级本科2班

时间:2011年9月已教轮数:1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具有初步分析实际操作系统的能力,为其今后在相关领域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时数与学时分配:共51学时,周学时:17,(分单双周,每次2个学时)

教材: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汤小丹等

推荐参考书:

[1]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二版)汤子瀛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张尧学史美林清华大学出版社

[3]《UNIX教程》(第2版)(美)Syed Mansoor Sarwar Robert Koretsky 张玉洁孟祥武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4]《计算机操作系统.学习指导与题解》梁红兵、汤小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5]《操作系统实验指导—基于linux内核》徐虹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2讲(周次:第2周)

(注:线右侧写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新增补内容、重要标注、时间分配等) 教学章节:

1.1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简略)

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每种OS的不足与各自特点)

教学目的及要求:

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 OS的基本概念。

要求:了解OS的引入和发展;理解多道程序设计技术;

重点、难点:(注:重点和难点如果一致,则写在一起,若不同则应分开写):

OS引入和发展、OS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教学内容:板书设计见PPT。(注:内容每节课1-2页为宜)

复习引入:

首先说明对课程的成绩如何评定,提出学习要求,以及教材的使用并推荐参考教材。然后介绍本课程的特点、性质和目的,以及如何学习,最后对本课程内容以及课

时分配做简单的介绍。

新课讲授: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结合课件中图加以说明,由此引出目标和作用)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操作系统在硬件基础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其他软件和

硬件之间的接口。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系统软件,是

其他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运行的基础。

1.1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

1.1.1 操作系统的目标

方便性(用户的观点):提供良好的、一致的用户接口。无需了解许多有关硬件和系统

软件的细节。

有效性(系统管理人员的观点):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管理和分配硬件、软

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可扩充性(开放的观点):操作系统必须能方便地开发、测试和引进新的系统功能,以

适应计算机硬件和体系结构的迅速发展以及应用不断扩大的要求。给计算机系统的功

能的扩展提供开放式的支撑平台。

开放性: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

其中有效性和方便性是设计OS时最重要的两个目标,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也是

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方便用户。

1.1.2 操作系统的作用

1. 从一般用户的观点来看,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桥梁)

用户并不直接与计算机硬件打交道,而是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命令、系统功能调用以及图形化接口来使用计算机。

2. 从资源管理的观点来看,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管家)

处理机的分配和控制,内存的分配和回收,I/O设备的分配和处理,文件的存取、共享和保护工作都是由操作系统完成的。主要功能有: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

3. 从虚拟机的观点来看,OS用作扩充机器(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虚拟机或扩充机)

硬件处在最底层,不附加任何软件的物理计算机 “裸机”.

操作系统是附加在裸机上的第一层,是对裸机的首次扩充,构成了一个比裸机更强,使用更方便的“虚拟计算机”。

所有系统软件以及更上层的用户应用软件在操作系统虚拟机上运行,它们受操作系统的统一管理和控制,通过操作系统使用各种资源来完成特定的任务。

引出OS的定义(以提问的方式)

操作系统的定义: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对各类作业进行调度,以及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1.1.3 推动操作系统发展主要动力(稍后补充)

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介绍OS的引入与发展,以及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

1.2.1 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1. 人工操作方式

1946-50年代中:电子管时代(第一代计算机),计算机速度慢,无操作系统,计算机资源昂贵;

工作方式:

用户:既是程序员又是操作员;用户是计算机专业人员;

编程语言:机器语言;

输入输出:纸带或卡片;

计算机的工作特点:用户独占全机,资源利用率极低;

CPU等待用户,计算前,手工装入纸带或卡片;计算完成后,手工卸取纸带或卡片;CPU利用率低;

主要矛盾:人机矛盾----人工操作严重降低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效率的途径:脱机输入/输出技术。

2. 脱机输入/输出(Off-Line I/O)方式:

脱机输入方式是指在一台外围机(它是一台专门用来管理I/O的、功能较简单的计算机)的控制下,预先将程序和数据从低速输入设备到磁带,当CPU需要这些程序和数据时,再从磁带高速地读入内存。类似地,脱机输出方式是指当CPU需要输出时,先高速地将数据写入磁带,然后在一台外围机的控制下,通过低速输出设备进行输出。相反,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I/O方式被称为联机I/O方式。

脱机I/O方式的主要优点:减少了CPU的空闲时间、提高I/O速度(缓和了人机矛盾)

1.2.2 单道批处理系统(Simple Batch Processing System)

1.单道批处理系统处理过程

晶体管时代(第二代计算机)

批处理技术是在系统中配置一个监督程序,并在该监督程序的控制下,能够对一批作业自动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把一批作业以脱机方式输入到磁带或磁盘上,并在系统中配上监督程序(Monitor),在它的控制下使这批作业能一个接一个的连续处理。

2. 单道批处理系统的特征:

自动性:无需人工干预。

顺序性:作业完成的顺序与它们进入内存的顺序以及作业在磁带上的顺序一致。

单道性:内存中仅能存放一道作业。

不足:无法充分利用系统中的所有的资源

1.2.3 多道批处理系统

1.多道程序设计技术

是指在内存中同时存放若干个作业,使它们共享系统资源并同时运行的技术。在单处理机环境下,这些作业仅在宏观上同时运行,而在微观上交替执行。

2.多道批处理系统

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批处理系统被称作多道批处理系统。多道批处理系统中必须配置一组软件(调度程序),来解决多道程序对系统资源的共享和争用问题,并对作业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度。

外存(后备队列)——>作业调度——>内存(共享CPU和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就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OS

3.具有的主要特征:(与单道批处理的特征对比)

多道性:内存中可同时存放多个作业

调度性:(作业调度、进程调度)需通过作业调度从外存中选取若干个作业装入内存,还需通过进程调度在内存的多个作业中分配CPU。

无序性:作业调度的次序与作业在外存中次序无关,作业完成的次序与作业进入内存的次序也无关。

4.多道批处理系统需解决的问题

(1)多道程序对OS的基本要求

存储管理--系统必须为若干作业分派空间

CPU调度--系统必须在就绪作业中选择准备运行.

设备分配—既方便用户使用,又能提高设备利用率.

(2)多道批处理系统需解决的问题:

处理机管理问题、内存管理问题、设备管理问题、文件管理问题、作业管理问题5.优缺点:

优点:资源利用率高——CPU和内存利用率较高;

系统吞吐量大——(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总工作量)

缺点:平均周转时间长——(从作业进入系统开始,直至其完成并退出系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短作业的周转时间显著增长

无交互能力——整个作业完成后或中间出错时,才与用户交互,不利于调试和修改;

1.2.4 分时系统

1.分时系统的产生

引入:为了解决批处理系统无法进行人机交互的问题,并使多个用户(包括远程用户)能同时使用昂贵的主机资源,又引入了分时系统。

分时系统:是指在一台主机上连接了多个带有显示器和键盘的终端,同时允许多个用户通过自己的终端,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共享主机中的资源。

2.分时系统的设计思想

(1)采用了分时技术:既把处理机的时间划分成很短的时间片(eg,几百毫秒),轮流地分配给各个终端作业使用。(若在分配给它的时间片内,作业仍没执行完,它也必须将CPU交给下一个作业使用,并等下一轮得到CPU时再继续执行)

(2)设计目标:系统能及时响应用户的终端命令

(3)实现中的最关键问题:使用户能与自己的作业进行交互。(及时接收、及时处理)响应时间RT(response time):从键盘命令进入(按下回车键为准)到开始在终端上显示应答的时间间隔.。在分时系统中,响应时间≈时间片×用户数

. 改变批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作业直接进入内存

系统采用时间片轮转方式处理服务请求

4. 分时系统的特征

多路性: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共享CPU和其他资源,充分利用系统资源。宏观上:是多个人同时使用一个CPU

微观上:多个人在不同时刻轮流使用CPU

独立性:用户感觉不到计算机为其他人服务,各用户独立操作,互不干扰。

及时性:通过时间片技术和轮转调度算法保证及时响应。(指用户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系统的响应,是以人们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决定的,一般为2~3秒)

交互性:能进行广泛的人机交

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使用户能与自己的作业进行交互,或者说它追求的主要目标是系统能及时响应用户的终端命令。

1.2.5 实时系统(实时:及时响应并快速处理!)

引入:由于前几种操作系统都不能很好的满足在实时控制和实时信息处理领域的需要1.实时系统及其类型

(1)实时系统是指系统能及时(或即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运行。

(2)可分成两大类:

实时控制系统:通常使指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和武器控制系统。这类系统要求实时采集现场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及时处理,进而自动地控制相应的执行机构。如工业自动控制、火炮自动控制、飞机自动驾驶、导弹制导等。

实时信息处理系统:通常使指对信息进行实时处理的系统。这类系统要求及时接受从终端(包括远程终端)发来的服务请求,按请求的内容对信息进行检索和处理,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为用户做出正确的回答。如飞机订票、情报检索等。

2. 实时任务的类型

(1)按任务执行时是否呈现周期性来划分

周期性实时任务

非周期性实时任务——截止时间

开始截止时间:某任务在某时间以前必须开始执行

完成截止时间:某任务在某时间以前必须完成

(2)根据对截止时间的要求来划分(与截止时间联系的是否严格)

硬实时任务

软实时任务

3.三种基本操作系统的比较:

推动分时系统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室方便是用户;推动OS发展的主要动力: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1.2.6 微机OS的发展

1.单用户单任务OS:只允许用户程序作为一个任务运行eg. CP/M 、MS-DOS 2.单用户多任务OS:允许用户把程序分为若干个任务,使它们并发执行eg. MS-W indows

3.多用户多任务OS :允许多个用户通过各自的终端使用一台机器。eg. UNIX、LINUX

教课小结:

1、了解操作系统的目标,理解操作系统的作用,了解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

2、了解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和单道批处理系统。理解多道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的特征和优缺点。

预习要求:

作业布置:

1、作业:

2、补充习题:(若没有可以删去)

推荐参考书目、网站及阅读材料:(若没有可以删去)

实验一:LINUX入门

第3讲(第3周)

(注:线右侧写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新增补内容、重要标注、时间分配等)

教学章节:

1.3 操作系统的特征

1.4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1.5 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征。

2.了解分层式结构和微内核结构。

重点、难点:(注:重点和难点如果一致,则写在一起,若不同则应分开写) OS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教学内容:板书设计见PPT。(注:内容每节课1-2页为宜)

复习引入:

上节课学习了OS的引论,介绍了OS的发展过程,其中主要功能小节也是对本书的简要的概括,需要同学们掌握。OS是系统软件,对于这种大型的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其软件的结构设计是怎么样的发展过程,下面就来学习:

新课讲授:

1.3 操作系统的特征

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现代操作系统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并发、共享、虚拟、异步。其中并发和共享是OS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1.并发

并行性: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

并发性: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在多道程序系统(单处理器)中,宏观上并行,微观上串行(交替执行)

程序(静态实体)不能并发执行,为使多个程序并发执行,引入进程。

进程——在系统中能独立运行并作为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是活动实体)。现代OS 中还引入一个比进程更小的单位——线程,此时,一个进程中可包含若干个线程,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虽仍然是进程,但独立运行、独立调度和分配处理机的基本单位却是线程。

2.共享

在操作系统环境下,所谓共享是指系统中的资源可供内存中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程(线程)共同使用

共享方式:

互斥共享方式:资源分配后到释放前,不能被其他进程所用,如打印机、变量、队列等。

临界资源(独占资源):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进程访问的资源

同时访问方式:在同一段时间内可以被多个作业同时访问。如可重入代码,磁盘文件。

宏观并行微观串行。

并发和共享是OS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又互为存在的条件。

3.虚拟(是以并发和资源共享为前提)

虚拟——通过某种技术把一个物理实体变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

虚拟是操作系统管理系统资源的重要手段,可提高资源利用率。

用于实现虚拟的技术,称为虚拟技术

时分复用技术:虚拟处理机、虚拟设备技术(分时使用方式)

空分复用技术:虚拟内存、虚拟磁盘技术

4.异步性(是并发与共享的必然结果)

指进程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时间的不确定性;指进程以人们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进程的运行速度不可预知:多个进程并发执行,“时走时停”,不可预知每个进程的运行推进快慢;

无论快慢,结果应该相同。通过进程互斥和同步手段来保证;

1.4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包括:处理机管理功能、存储器管理功能、设备管理功能、文件管理功能、用户接口1.4.1 处理机管理功能

主要是对处理机的分配和运行进行管理。(创建和撤销进程(线程),对诸进程(线程)的运行进行协调,实现进程(线程)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及按照一定的算法把处理机分配给进程(线程)。)

主要功能包括:

进程控制:为作业创建进程、撤销已结束的进程,以及控制进程在运行过程中的状态转换

进程同步:为多个进程(含线程)的运行进行协调(协调方式:互斥和同步)

进程通信:用来实现在相互合作的进程之间的信息交换;

调度:作业和进程的状态切换,包括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

1.4.2 存储器管理功能

存储器管理为多道程序的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方便用户使用存储器,提高存储器的利用率以及能从逻辑上扩充内存

存储器管理功能有:

内存分配:为每道程序分配内存空间,提高存储器的利用率,允许正在运行的程序申请附加的内存空间;

存储保护:确保每道用户程序都只在自己的内存空间中运行,彼此互不干扰;

地址映射(变换):进程的逻辑地址到内存物理地址的映射。

内存扩充:用虚拟存储技术解决内存容量不足的问题;

请求调入功能

页面置换功能

1.4.3 设备管理功能

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完成用户进程提出的I/O请求,为用户进程分配其所需的I/O 设备,提高CPU和I/O设备的利用率,提高I/O速度,方便用户使用I/O设备。设备管理的功能有:

缓冲管理:匹配CPU和外设的速度,提高两者的利用率和并行操作程度;

设备分配:根据用户进程的I/O请求、系统的现有资源情况以及按照某种设备分配策

略,为之分配其所需的设备;

设备处理:设备驱动程序用于实现CPU和设备控制器之间的通信。

设备独立性和虚拟设备:

1.4.4 文件管理功能

文件系统管理的主要任务:对用户文件和系统文件进行管理,以方便用户使用,并保证文件的安全性。

文件管理的功能有:

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为每个文件分配必要的外存空间,提高外存的利用率,并能有助于提高文件系统的运行速度;——解决如何存放信息的问题

目录管理: 为每个文件建立其目录项,并对众多的目录项加以有效组织,实现方便的按名存取,能实现文件共享,提供快速的目录查询手段。(通过目录方式来组织文件,以实现文件的按名存取)——解决信息检索问题

文件的读/写管理和保护:实现文件的读写操作,并提供有效的存取控制功能,保护文件的安全性。——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1.4.5 OS与用户之间的接口

1. 用户接口(提供给用户使用)

(1)命令接口:用户可通过该接口向作业发出命令以控制作业的运行。

联机用户接口:由一组键盘操作命令和命令解释程序组成

脱机用户接口:由一组作业控制语言JCL组成

(2)图形接口:

2. 程序接口(提供给程序员在编程时使用)

为用户程序在执行中访问系统资源而设置,由一组系统调用组成。

1.5 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操作系统的结构:整体式(无)结构、模块化结构、层次式结构、微内核结构

1、整体式OS结构

整体式系统是早期操作系统和一些较小的操作系统所采用的一种结构模型。整个系统是一堆过程的集合,每个过程都可以随便调用任意其它过程。采用这种结构的操作系统不仅调试和维护不方便,而且其可读性和可扩充性都较差。

2、模块化OS结构(关键问题:模块的划分和规定好模块之间的接口)

模块化程序设计技术,是基于“分解”和“模块化”原则来控制大型软件的复杂度的。将OS按其功能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一定独立性和大小的模块。并规定好各模块间的接口,各模块之间能通过该接口实现交互。衡量模块独立性的两个标准:内聚性和耦合度。

模块化OS结构优缺点

优点:

提高设计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

增强可适应性;

加速开发过程

缺点:

模块的划分和接口的规定较困难

模块间还存在着复杂的依赖关系,是os结构变得不够清晰。

(在模块化结构设计中,各模块的设计齐头并进,无法寻找到一个可靠的决定顺序,造成各种决定的“无序性”)

3、层次式结构

为了将模块化中的“决定顺序”无序性变为有序性,引入了有序分层法,常采用自底向上法来铺设这些中间层。

层次式结构是对模块化结构的一种改进。将一个操作系统分为若干个层次,每层又由若干个模块组成,各层之间只存在着单向的依赖关系,即高层仅依赖于紧邻它的底层。层次结构的优点:正确性有保证、便于系统维护、扩充

层次结构的缺点:模块间需要通信机制、系统开销大、效率低

在OS结构中,分层式结构是最为成熟的一种OS结构,而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微内核结构是最具有发展前途的OS结构。

补充:分层式结构与模块式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

分层结构中各模块之间有序的。分层式结构将各个功能模块按它们的功能流图的调用次序安排成若干层,各层之间的模块不能像模块式结构那样通过接口毫无规则地相互依赖、相互调用,而只能是单向调用,即每层中的模块只能使用较低层模块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因此在分层结构中,模块间的组织结构和依赖关系更加清晰,这不仅增加系统的可读性,同时还使每一层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4、微内核 OS 结构

微内核结构是指将C/S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用于基于微内核技术的OS中所形成的结构。

微内核的主要思想是:在操作系统内核中只留下一些最基本的功能,而将其他服务尽可能地从内核中分离出去。

内核的基本组成:中断处理、进程调度、同步机制

用若干个运行在用户态下的进程(即服务器进程)来实现,形成所谓的“客户/服务器”模式。普通用户进程(即客户进程)可通过内核向服务器进程发送请求,以取得操作系统的服务。

C/S技术把OS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用于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

另一部分是用于实现os最基本功能的内核,其全部工作是处理C与S之间通信。

优点:

易于扩充,易于移植、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提供多种操作环境、适宜于分布计算模式、有助于多处理器系统的实现、支持实时任务

缺点:

消息传递方式增加开销,使响应变慢

几个商品化系统:Windows NT,NextStep XINU,OSF/1 1.3,Workspace OS,Chorus/Mix V.4,ac G3, QNX,CTOS

举例:微内核的开放式系统环境、一个分布式系统中的客户服务器模型

在现代OS的设计中,常常还融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面向对象技术,该技术是基于“抽象”和“隐蔽”原则来控制OS的复杂度。它利用被封装的数据结构和一组对数据结构进行操作的过程来表示系统中的某个资源,这样,可使资源的管理因一致而简化。当前广泛使用的Windows2000操作系统,就采用了微内核的结构,同时还融入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

具有面向对象的特点: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

微内核的基本功能:通常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功能,如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进程间通信、低级I/O功能。

教课小结:

预习要求:

作业布置:

第4讲(第4周)

(注:线右侧写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新增补内容、重要标注、时间分配等)

教学章节:

第2章进程管理

2.1 进程的基本概念

2.1.1 程序的顺序执行及其特征

2.1.2 前趋图

2.1.3 程序的并发执行及其特征

2.1.4 进程的特征与状态

2.1.5 进程控制块

教学目的及要求:

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进程的概念。

进程是OS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本章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章。要求掌握进程的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注:重点和难点如果一致,则写在一起,若不同则应分开写)进程的引入、特征、基本状态、进程控制块

教学内容:板书设计见PPT。(注:内容每节课1-2页为宜)

复习引入: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对操作系统有了整体上的认识,以后的章节就是对各个部分的功能加以详细的论述。

新课讲授:

第2章进程管理

思考问题:

为什么要引入进程

进程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进程具有哪些基本状态

进程控制块的作用和内容

2.1 进程的基本概念

引入进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多个程序能并发执行。

2.1.1 程序的顺序执行及其特征

1. 程序的顺序执行

程序的顺序执行是指若干个程序或程序段之间必须严格按照某种先后次序来执行,仅当前一程序或程序段执行完后,才能执行后面的程序或程序段。

例:每个程序有三个顺序执行的操作—— I:输入操作、C:计算操作、P:输出操作

2. 程序顺序执行时的特征

(1) 顺序性

处理机的操作严格按照程序所规定的顺序执行。

(2) 封闭性

程序一旦开始执行,其计算结果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即程序运行时独占全机资源,资源的状态(除初始)只有本程序才能改变它。

(3) 可再现性

程序执行的结果与它的执行速度无关(即与时间无关),而只与初始条件有关。

2.1.2前趋图

为了描述一个程序的各部分(程序段、语句)间的依赖关系,或是一个大的计算的各子任务间的因果关系,采用前驱图方式。

前趋图是一个有向无循环图(DAG),用于描述程序段或进程之间执行的先后次序关系。

结点:描述一个程序段或进程,或一条语句。

有向边:结点之间的偏序或前趋关系“→”

→={( P i , P j)|在P j开始前P i必须完成},若( P i , P j)∈→,可写成P i→P j

P i→P j:P i必须在 P j开始之前完成

则 P i是P j的直接前趋,P j是P i的直接后继

初始结点: 没有前趋的结点

终止结点: 没有后继的结点

例:具有九个结点的前驱图:前趋关系:

P1→P2, P1→P3, P1→P4, P2→P5, P3→P5, P4→P6, P4→P7, P5→P8, P6→P8,P7→P9, P8→P9

注意:前趋图中绝对不能出现循环

2.1.3 程序的并发执行及其特征

1. 程序的并发执行

例:在系统中有n个作业,每个作业都有三个处理步骤,输入数据、处理、输出,

即I i,C i,P i (i=1,2,3,...,n)。

这些作业在系统中执行时是对时间的偏序,有些操作必须在其它操作之前执行,这是有序的,但有些操作是可以同时执行的。

2. 程序并发执行时的特征

(1) 间断性

在多道程序设计的环境下,程序是并发执行的,它们为完成一项任务而相互合作,这些程序之间要共享系统的资源,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互制约导致并发程序具有“执行——暂停——执行”这种间断性的活动规律。

(2) 失去封闭性

程序在并发执行时,多道程序共享系统的资源,因而这些资源的状态由多道程序来改变,程序运行失去封闭性。一程序的运行受到其他程序的影响。

(3) 不可再现性

程序在并发执行时,失去封闭性导致其失去可再现性。重复执行时,虽执行环境和初始条件相同,但结果却不同。

(加入实例)

2.1.4 进程的特征与状态

在计算机中,程序的并发执行具有不可再现性。那么,如何使程序既能并发执行,又具有可再现性呢?这就必须引入进程的概念,也就是说,引入进程的目的是为了使程序能够正确地并发执行。

(为什么进程实体却能与其他进程并发执行?)

1 进程的特征与定义

(1)进程的特征

结构性、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异步性

①结构性

进程控制块(PCB)+程序段+相关的数据段=进程实体。

②动态性——进程是程序在处理机上的一次执行过程。具有生命期,它必须由创建而产生,由调度而执行,由撤销而消亡。是进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③并发性——多个进程实体同存于内存中,在一段时间内同时运行。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只有为程序创建进程后,多个程序才能正确地并发运行。并发是引入进程的目的,也是进程的另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④独立性——进程实体是一个能独立运行、独立分配资源和独立接受调度的基本单位,而程序则不是。

⑤异步性——进程按各自独立的、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

(2)进程( Process )的定义

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

进程是一个程序及其数据在处理机上顺序执行时所发生的活动。

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运行的过程,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进程的定义:进程是进程实体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3)进程与程序的区别

进程是动态的,程序是静态的

进程是暂时的,程序是永久的

进程与程序的组成不同:

进程包括程序、数据和进程控制块(即进程状态信息)

进程与程序的对应关系:

不是一一对应。通过多次执行,一个程序可对应多个进程;通过调用关系,一个进程可包括多个程序。

2.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

①就绪状态(Ready):进程已获得了除CPU之外的所有资源,处于就绪态的进程有多个,它们存放在就绪队列中。

②执行状态(Running):已获得CPU的进程进入执行状态。

③阻塞状态(Blocked):进程因发生某个事件(如请求I/O、申请缓冲空间)而暂停执行的状态。即进程的执行受到阻塞

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以及各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

对单个进程而言,任何时刻,它只能处于三种基本

状态之一,而随着进程自身的推进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变

化,它的状态可以动态地转换:处于就绪状态地进程,通

过进程调度获得CPU后,便从就绪状态转换成执行状态;

分时系统中,正在执行地进程由于时间片用完而暂停执行

时,便从执行状态转换成就绪状态;正在执行地程序,由

于等待某种事件地完成而无法继续执行时,便从执行状态转换成阻塞状态;阻塞地进程所等待的事件完成后,便转为就绪状态。

对整个系统而言,每个时刻允许同时有多个处于就绪和阻塞的进程,但对执行状态的进程,每个处理机最多只允许有一个。

3.挂起状态

“挂起”的实质是使进程不能继续执行,即使挂起后的进程处于就绪状态,它也不能参与对CPU的竞争。因此,被挂起的进程处于静止状态,相反,没被挂起的进程则处于活动状态。而且,处于静止状态的进程只有通过“激活”动作,才能转换成活动状态。引起挂起状态的原因:终端用户的请求、父进程请求、负荷调节的需要、操作系统的需要

“挂起”常被用在进程对换中,此时,挂起(即换出)进程可以腾出内存空间给就绪进程使用;“挂起”还可用在其他场合,如用来调节系统的负荷、方便用户考查自己的运行进程或父进程考查子进程、方便操作系统检查运行中的资源使用情况或进行记帐等。

(2) 进程状态的转换

①活动就绪静止就绪(挂起、激活)

②活动阻塞静止阻塞(挂起、激活)

③执行 静止就绪(挂起)

4. 创建和终止状态

(1)创建状态

①创建PCB,填写必要的管理信息

②转入就绪状态并插入就绪队列中

一般而言,此时的进程已拥有了自己的PCB,但进程自身还未进入主存,即创建工作尚未完成,进程还不能被调度运行,其所处的状态就是创建状态。

(2)终止状态

①等待OS进行善后处理

②将其PCB清零,并将PCB空间返还系统。

进入终止态的进程以后不能再执行,但在OS中依然保留一个记录供其他进程收集,一旦其他进程完成了对终止状态进程的信息的提取后,OS将删除该进程。

思考问题:

问题:PCB的作用,为什么说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

2.1.5 进程控制块

为了描述和控制进程的运行,系统为每个进程定义了一个数据结构——进程控制块(PCB)。

进程控制块的作用

存放进程的管理和控制信息的数据结构称为进程控制块。它是进程管理和控制的最重要的数据结构。PCB是进程实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中记录了OS所需的、用于描述进程的当前状态以及控制进程的全部信息。其作用是将程序变成可并发执行的进程。系统根据进程的PCB感知到一进程的存在,并对它进行控制,因此,进程控制块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由于PCB要被系统频繁访问,它必须常驻内存。

在创建时,建立PCB,并伴随进程运行的全过程,直到进程撤消而撤消。PCB就象我们的户口。系统的所有PCB组织成链表或队列,常驻内存的PCB区。

2. 进程控制块中的信息

1) 进程标识符信息

每个进程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另外,还可以用父进程的标识符、子进程的标识符来描述进程的家族关系。

内部标识符:便于系统使用

外部标识符:便于用户使用

2) 处理机状态信息

处理机状态信息主要由处理机的各种寄存器中的内容组成。处理机运行时的信息存放在寄存器中,当被中断时这些信息要存放在PCB中。

通用寄存器、指令计数器、程序状态字PSW、用户栈指针

3) 进程调度和控制信息——用于进程调度和控制。

主要包括进程状态、优先级、等待和使用CPU的时间总和、程序和数据的地址、进程同步和通信信息、资源清单和进程队列指针等。

3. 进程控制块的组织方式

在一个系统中通常有许多PCB,称为PCB集合。为了便于管理,系统必须用适当的方式将PCB组织起来,常用的方式有链接和索引方式。

1) 链接方式

把具有同一状态的PCB用其中的链接字链接成一个队列。

就绪队列;若干个阻塞队列;空白队列

2) 索引方式

系统根据所有进程的状态建立几张索引表,把各表的内存首地址记录在内存的专用单元中。索引表的表目中记录了相应状态的某个PCB在PCB表中的地址。

其他方式:线性表或链表

教课小结:

预习要求:作业布置:

第5讲(第4周)

(注:线右侧写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新增补内容、重要标注、时间分配等)

教学章节:

2.2 进程控制

2.2.1 进程的创建

2.2.2 进程的终止

2.2.3 进程的阻塞与唤醒

2.2.4 进程的挂起与激活

2.3 进程同步

2.3.1 进程同步的基本概念

2.3.2 信号量机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进程控制的过程

2.掌握进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进程同步的有效机制---信号量机制。重点、难点:

信号量的物理意义

教学内容:板书设计见PPT。

复习引入:

上次课提及到进程的几种状态以及之间如何转换,本次课将详细介绍引起进程各种状态的原因,以及相应原语的创建过程。

新课讲授:

2.2 进程控制

进程控制是进程管理中最基本的功能,它用于创建和撤销进程,并对进程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各种状态之间的转换进行有效控制。进程控制是OS的内核通过原语来实现的。

原语的作用是为了实现进程通信和控制,是由若干条指令组成的,用于完成一定

功能的一个过程;原语的执行具有原子性,即原语在执行过程中不可分割,在执行过程中不允许被中断。许多系统调用就是原语。

处理机运行时的两种状态:核心态和用户态,

(1)系统状态:也叫管态或核心态,它具有较高的特权,能执行一切指令,访问所有寄存器和存储区。通常,OS内核就运行在系统态下。

(2)用户态:也叫目态,是一种具有较低特权的执行状态。它只能执行规定的指令、访问规定的寄存器和存储区。通常用户程序都运行在用户态。

用户态时不可直接访问受保护的OS代码;

核心态时执行OS代码,可以访问全部进程空间

通过这两个状态的划分,可防止用户程序破坏OS内核代码和数据。

2.2.1 进程的创建

1. 进程图

描述进程的家族关系的有向树(结点:代表进程,根结点为该家族的祖先;有向边:父子关系;树:表示一个家族)

进程P i创建了进程P j,则P i是P j的父进程, P j是P i的子进程,用一条由进程P i指向进程P j的有向边来描述。

创建父进程的进程为祖先进程,由此形成进程树,树根为进程家族的祖先。

提问:进程图与前趋图比较

(1)前趋图:描述的是任务之间的前趋关系,只有在前趋进程完成后,其后继进程才能运行

(2)进程图:创建者和被创建者可以并发执行,也可以父进程等待其所有子进程结束后再执行,这完全取决于创建原语和创建者的需要。

2. 引起创建进程的事件

在多道程序环境中,只有进程才能在系统中运行。导致创建进程的典型事件有:(分时系统的)用户登录、(批处理系统中的)作业调度、提供服务———这三种情况是由系统内核为其创建一个新进程。应用请求——应用程序本身也可以根据需要去创建新的进程(自己创建一个新进程)

3. 进程的创建

操作系统发现要求创建新进程的事件后,调用进程创建原语Creat()创建新进程。

创建过程:

(1) 申请空白PCB:申请进程标识符,并从PCB集合中索取一个空白PCB

(2) 为新进程分配资源:为新进程的程序和数据以及用户栈分配必要的内存空间。

(3)初始化进程控制块:初始化标识信息、处理机状态信息、进程调度和控制信息。

(4)将新进程插入就绪队列

2.2.2 进程的终止

当进程完成任务或遇到异常情况和外界干预需要结束时,应通过进程终止原语来终止进程。终止进程的实质是收回PCB。

1. 引起进程终止的事件

1) 正常结束——用于表示进程已经运行完成的指示

2) 异常结束——运行间,某些错误和故障而迫使进程终止

越界错误、保护错、非法指令、特权指令错、运行超时等

3) 外界干预——并非异常事件,而应外界的请求而终止运行

操作员或操作系统干预、父进程请求、父进程中止

认识Windows7系统教案

项目二使用Windows 7 操作系统为了使计算机系统的所有资源能协调一致地工作,必须要有一个软件来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这种软件就是操作系统。Windows 7是美国Microsoft公司推出的新一代操作系统平台它继承了Windows XP的实用与Windows Vista的华丽,同时进行了一次大的升华。 本项目从基本概念、基本操作、文件管理、个性化设置和应用维护工具等几个方面介绍Windows 7系统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任务一使用Windows 7操作系统 一、任务描述 对于刚刚购买电脑的初学者,首先需要学习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本任务将展示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从启动操作系统、初步应用操作系统到最后退出系统的全过程。二、任务分析 要使用电脑并能初步应用,首先要学会操作系统的启动和关闭,并且有一定的顺序;要认识桌面图标和任务栏,了解Windows 7窗口的构成,学会窗口的多种操作方法;学会使用鼠标,了解不同鼠标样式代表的不同状态。 三、相关知识点 1.启动Windows 7 Windows 7的基本启动过程。 2.认识Windows 7的桌面 ⑴认识桌面图标 进入Windows 7系统后,整个屏幕显示如图2-1-1所示的桌面。与其它版本的Windows 类似,用户通常可以把一些常用的应用程序图标放置在桌面上,便于使用。 桌面图标是由一个形象的小图标和说明文字组成,图标作为它的标识,文字则表示它的名称或者功能。常用的图标有以下几个: ①“计算机”图标 “计算机”图标是计算机中所有资源的代表,双击图标就可以打开“计算机”窗口,可看到本计算机的所有硬件和软件资源信息。 ②“Administrator”图标 “Administrator”文件夹主要用来存放用户常规使用的文件信息。 ③“回收站”图标 这是Windows系统的“垃圾箱”。回收站是计算机硬盘中的一块特定区域,可以存放暂时被删除的文件或文件夹,若想恢复被删除的信息,可以再次把它们从“回收站”中捡回(还原)。但是,当文件或文件夹在回收站中被删除后,就不能再恢复了。 ④“网络”图标 通过它可以查看连入本地网络(邻近)的计算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上邻居连入本地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从而达到资源互访的目的。 ⑤“Internet Explorer”图标 这是Windows系统中的浏览器,通过它用户可以方便地进入Internet浏览网页。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案

操作系统教案

第一部分:操作系统引论(1) 一、操作系统基本常识 1.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而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之 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硬件的第一次扩充。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的基础,其他的系统软件,例如编译程序、汇编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诊断程序等,都是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工作的,都要依赖于操作系统,取得操作系统提供的各类服务。 2.操作系统的目标是什么? 1)方便性:计算机硬件只能识别0或1,即只能识别机器代码,因此没有配置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是难以使用的;如果配置了操作系统,则可以使用OS提供的各种命令来使用计算机 系统,从而方便了用户,也使计算机变得易学易用。 2)有效性:操作系统可以管理CPU、I/O设备等系统资源,从而避免各种资源使用无需而引起的资源浪费现象。配置了OS的计算机可有效改善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和提高系统吞吐量。 3)可扩充性:OS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适应计算机硬件和体系结构的迅速发展,可方便增加新的功能模块和修改旧的功能模块。 4)开放性:为了适应不同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实现硬件设备正确、有效地协同工作,以及实现应用程序地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要求OS具有开放性。 说明:方便性和有效性是OS最重要的两个目标。当前更重视OS使用上的方便性。 3.操作系统的作用有哪些? 1)从一般用户的观点看,OS是用户和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用户可以通过命令方式或者系统调用方式来使用计算机。 2)从资源管理的观点看,OS是计算机资源的管理者。计算机的资源分为四类:处理器、存储器、I/O设备和信息(数据和程序),相应地,OS系统的主要功能也是对这四类资源的管理,即: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I/O设备的管理、文件管理。这也是本课程要介绍的主要内 容。 3)OS可用作扩充机器。没有任何软件支持的计算机,称为裸机,覆盖了软件的机器称为虚拟机(Virtual machine);每多覆盖一层软件,则虚拟机的功能就越强。 4.操作系统可以用一种层次结构模型描述:底层是OS对象,中间层是对对象进行的操作和管理 的软件的集合;最高层是OS提供给用户的用户接口。 二、操作系统发展历程 1.无操作系统时代: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名称 操作系统原理 二. 学时与学分 学时共64学时(52+12+8) 其中,52为理论课学时,12为实验学时,8为课外实验学时 学分 4 三. 先修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 《IBM—PC宏汇编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四.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如下目标: 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技术,包括现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策略与方法、操作系统进程管理机制、现代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 2.了解操作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3.具备系统软件开发技能,为以后从事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如:设计、分析或改进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提供必要的软件基础和基本技能。 4.为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课程打下基础。 五. 适用学科专业 信息大类各专业

六.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主要内容: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及实现技术,重点论述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操作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讨论现代操作系统采用的并行处理技术和虚拟技术。本书以Linux系统为实例,剖析了其特点和具体的实现技术。 理论课学时:52学时 (4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 ?绪论4学时 ?操作系统的结构和硬件支持4学时 ?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4学时 ?进程及进程管理8学时 ?资源分配与调度4学时 ?存储管理6学时 ?设备管理4学时 ?文件系统6学时 ?Linux系统8学时 七、教材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2版),庞丽萍阳富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2月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操作系统教案

《计算机操作系统》 教案 备课教师:晁妍职称:助教 教学班级计科专业 09级本科2班 时间: 2011年 9月已教轮数: 1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具有初步分析实际操作系统的能力,为其今后在相关领域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汤小丹等 推荐参考书: [1]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二版)汤子瀛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张尧学史美林清华大学出版社 [3]《UNIX教程》(第2版)(美)Syed Mansoor Sarwar Robert Koretsky 张玉洁孟祥武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4]《计算机操作系统.学习指导与题解》梁红兵、汤小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5]《操作系统实验指导—基于linux内核》徐虹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2讲(周次:第2周) (注:线右侧写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新增补内容、重要标注、时间分配等) 教学章节: 1.1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简略) 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每种OS的不足与各自特点) 教学目的及要求: 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 OS的基本概念。 要求:了解OS的引入和发展;理解多道程序设计技术; 重点、难点:(注:重点和难点如果一致,则写在一起,若不同则应分开写):OS引入和发展、OS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教学内容:板书设计见PPT。(注:内容每节课1-2页为宜) 复习引入: 首先说明对课程的成绩如何评定,提出学习要求,以及教材的使用并推荐参考教 材。然后介绍本课程的特点、性质和目的,以及如何学习,最后对本课程内容以及 课时分配做简单的介绍。 新课讲授: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结合课件中图加以说明,由此引出目标和作 用)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操作系统在硬件基础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其他软件 和硬件之间的接口。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系统软件, 是其他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运行的基础。 1.1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 1.1.1 操作系统的目标 方便性(用户的观点):提供良好的、一致的用户接口。无需了解许多有关硬件和系统 软件的细节。 有效性(系统管理人员的观点):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管理和分配硬件、软 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可扩充性(开放的观点):操作系统必须能方便地开发、测试和引进新的系统功能,以 适应计算机硬件和体系结构的迅速发展以及应用不断扩大的要求。给计算机系统的 功能的扩展提供开放式的支撑平台。 开放性: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 其中有效性和方便性是设计OS时最重要的两个目标,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也是 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方便用户。 1.1.2 操作系统的作用 1. 从一般用户的观点来看,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桥梁) 用户并不直接与计算机硬件打交道,而是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命令、系统功能调 用以及图形化接口来使用计算机。 2. 从资源管理的观点来看,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管家) 处理机的分配和控制,内存的分配和回收,I/O设备的分配和处理,文件的存取、共 享和保护工作都是由操作系统完成的。主要功能有: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 备管理、文件管理 3. 从虚拟机的观点来看,OS用作扩充机器(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虚拟机 或扩充机) 硬件处在最底层,不附加任何软件的物理计算机 “裸机”. 操作系统是附加在裸机上的第一层,是对裸机的首次扩充,构成了一个比裸机更 强,使用更方便的“虚拟计算机”。 所有系统软件以及更上层的用户应用软件在操作系统虚拟机上运行,它们受操作系

操作系统 第四章作业讲解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第四章作业 讲解

1、“整体对换从逻辑上也扩充了内存,因此也实现了虚拟存储器的功能”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答:上述说明法是错误的。整体对换将内存中暂时不用的某个程序及其数据换出至外存,腾出足够的内存空间以装入在外存中的、具备运行条件的进程所对应的程序和数据。虚拟存储器是指仅把作业的一部分装入内存便可运行作业的存储器系统,是指具有请求调入功能和置换功能,能从逻辑上对内存容量进行扩充的一种存储器系统,它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离散分配的基础上。虽然整体对换和虚拟存储器均能从逻辑上扩充内存空间,但整体对换不具备离散性。实际上,在具有整体对换功能的系统中,进程的大小仍受到实际内存容量的限制。 2、某系统采用页式存储管理策略,拥有逻辑空间32页,每页为2KB,拥有物 理空间1MB。1)写出逻辑地址的格式。 2)若不考虑访问权限等,进程的页表有多少项?每项至少有多少位? 3)如果物理空间减少一半,页表结构应相应作怎样的改变? 答:1)该系统拥有逻辑空间32页,故逻辑地址中页号必须用5位来描述,而每页为2KB,因此,页内地址必须用11位来描述。这样,可得到它的逻辑地址格式如下: 2)每个进程最多有32个页面,因此,进程的页表项最多为32项;若不考虑访问权限等,则页表项中只需给出页所对应的物理块号。1MB的物理空间可分成29个内存块,故每个页表项至少有9位。

3)如果物理空间减少一半,则页表中项表项数仍不变,但每项的长度可减少1位。 3、已知某系统页面长4KB,每个页表项为4B,采用多层分页策略映射64位的 用户地址空间。若限定最高层页表只占1页,则它可采用几层分页策略?答:方法一:由题意可知,该系统的用户地址空间为264B,而页的大小为4KB,故作业最多可有264/212(即252)个页,其页表的大小则为252*4(即254)B。因此,又可将页表分成242个页表页,并为它建立两级页表,两级页表的大小为244B。依次类推,可知道它的3、4、5、6级页表的长度分别是234B、224B、214B、24B,故必须采取6层分页策略。 方法二:页面大小为4KB=212B,页表项4B=22B,因此一个页面可以存放 212/22=210个面表项,因此分层数=INT[64/10]=6层 4、对于表所示的段表,请将逻辑地址(0,137)、(1,4000)、(2, 3600)、(5,230)转换成物理地址。 段表 答:[0,137]:50KB+137=51337; [1,4000]:段内地址越界; [2,3600]:70KB+3600=75280; [5,230]:段号越界。

WIN7操作系统教案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 Windows操作系统一款由美国微软公司开发的窗口化操作系统。它采用了GUI图形化操作模式,比以前的指令操作系统(如DOS)更为人性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不断升级,微软公司的Windows 操作系统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从16位、32位到64位,从最初的Windows 到现在的Windows7、Windows8等,各种版本不断更新。 2009年10月微软公司正式发布 Windows 7,作为Windows XP、Windows Vista 的后继者,Windows 7 是微软公司开发的新一代具有革命性变化的操作系统。它具有更绚丽的界面、更快捷的操作、更强大功能、更稳定的系统等优点。通过这个项目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家熟练掌握windows7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二、教学内容 (一)Windows 7操作系统概述 1、Windows 7版本 (1)Windows 7 Starter(初级版) (2)Windows 7 Home Basic(家庭基础版) (3)Windows 7 Home Premium(家庭高级版) (4)Windows 7 Professional(专业版) (5)Windows 7 Enterprise(企业版) (6)Windows 7 Ultimate(旗舰版) 2、Windows 7特点 (1)更简便易用 系统做了许多方便用户的设计,用户体验更直观高级。 (2)更快速流畅 大幅缩减了系统启动时间,加快了操作响应。 (3)更华丽且更节能 视觉效果更佳,资源消耗更低。 (4)更安全可靠 系统改进了安全和功能合法性,优化了安全控制策略。 (5)更好的连接访问

《操作系统》课程教案

《操作系统》课程教案 一、课程定位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特点是概念多、抽象和涉及面广。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相关新概念、名词及术语;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特点、设计技巧和方法;对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会进行基本的操作使用。 按照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本课程的先导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数据结构》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后续课程为《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编程能力。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类型、特征以及结构设计。 2.掌握进程和线程。 3.掌握死锁的预防、避免、检测和恢复。 4.掌握作业调度、进程调度、调度准则、调度算法、线程调度等。 5.掌握存储管理中的分区法、分页技术、分段技术、段页式技术等。 6. 掌握文件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目录结构和目录查询、文件和目录操作。 7. 掌握输入/输出管理、用户接口服务、嵌入式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

(二)素质目标 1.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 2.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设计技巧。 (三)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 2.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三、课程设计 (一)设计理念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来确定课程的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从业能力。 (二)设计思路 1.以“够用、适用、实用”为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2.考虑后序课程需要,突出重点,强化专业应用。 3.注重课堂教学互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3版)》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 课程名称(英文):Operating System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学时:56学时,其中讲课:48学时,上机:8学时,实验:0学时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信息系统基础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技术,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及实现方法,并运用操作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有的操作系统。使学生在操作系统应用领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系统研究和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学时及基本要求

三、说明 1.本大纲意在掌握了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强对现代操作系统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介绍,以使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本课程课内实验8学时,并另开设操作系统课程设计1周。 2.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内容按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几个层次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本专业的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与配合。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本大纲的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 4.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该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尤其要密切注意操作系统发展的新动向。 5.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研究讨论教学为辅。 6.考核方式:期末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20%、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10%。 7.上机学时分配:本实验Linux环境下进行,皆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操作

认识Windows7系统教案设计

项目二使用Windows 7 操作系统 为了使计算机系统的所有资源能协调一致地工作,必须要有一个软件来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这种软件就是操作系统。Windows 7是美国Microsoft公司推出的新一代操作系统平台它继承了Windows XP的实用与Windows Vista的华丽,同时进行了一次大的升华。 本项目从基本概念、基本操作、文件管理、个性化设置和应用维护工具等几个方面介绍Windows 7系统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任务一使用Windows 7操作系统 一、任务描述 对于刚刚购买电脑的初学者,首先需要学习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本任务将展示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从启动操作系统、初步应用操作系统到最后退出系统的全过程。二、任务分析 要使用电脑并能初步应用,首先要学会操作系统的启动和关闭,并且有一定的顺序;要认识桌面图标和任务栏,了解Windows 7窗口的构成,学会窗口的多种操作方法;学会使用鼠标,了解不同鼠标样式代表的不同状态。 三、相关知识点 1.启动Windows 7 Windows 7的基本启动过程。 2.认识Windows 7的桌面 ⑴认识桌面图标 进入Windows 7系统后,整个屏幕显示如图2-1-1所示的桌面。与其它版本的Windows 类似,用户通常可以把一些常用的应用程序图标放置在桌面上,便于使用。 桌面图标是由一个形象的小图标和说明文字组成,图标作为它的标识,文字则表示它的名称或者功能。常用的图标有以下几个: ①“计算机”图标 “计算机”图标是计算机中所有资源的代表,双击图标就可以打开“计算机”窗口,可看到本计算机的所有硬件和软件资源信息。 ②“Administrator”图标 “Administrator”文件夹主要用来存放用户常规使用的文件信息。 ③“回收站”图标 这是Windows系统的“垃圾箱”。回收站是计算机硬盘中的一块特定区域,可以存放暂时被删除的文件或文件夹,若想恢复被删除的信息,可以再次把它们从“回收站”中捡回(还原)。但是,当文件或文件夹在回收站中被删除后,就不能再恢复了。 ④“网络”图标 通过它可以查看连入本地网络(邻近)的计算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上邻居连入本地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从而达到资源互访的目的。 ⑤“Internet Explorer”图标 这是Windows系统中的浏览器,通过它用户可以方便地进入Internet浏览网页。

最新操作系统考试题及答案讲课教案

2010―2011 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是( C ) A、原始操作系统,管理程序,操作系统 B、原始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程序 C、管理程序,原始操作系统,操作系统 D、管理程序,操作系统,原始操作系统 2.用户程序中的输入、输出操作实际上是由( B )完成。 A、程序设计语言 B、操作系统 C、编译系统 D、标准库程序 3.进程调度的对象和任务分别是( C )。 A、作业,从就绪队列中按一定的调度策略选择一个进程占用CPU B、进程,从后备作业队列中按调度策略选择一个作业占用CPU C、进程,从就绪队列中按一定的调度策略选择一个进程占用CPU D、作业,从后备作业队列中调度策略选择一个作业占用CPU 4.支持程序浮动的地址转换机制是( A、动态重定位 ) A、动态重定位 B、段式地址转换 C、页式地址转换 D、静态重定位 5.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中,最优适应分配算法要求对空闲区表项按( C )进行排列。 A、地址从大到小 B、地址从小到大 C、尺寸从小到大 D、尺寸从大到小 6.设计批处理多道系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 系统效率和吞吐量 )。 A、灵活性和可适应性 B、系统效率和吞吐量 C、交互性和响应时间 D、实时性和可靠性 7.当进程因时间片用完而让出处理机时,该进程应转变为( B )状态。 A、等待 B、就绪 C、运行 D、完成 8.文件的保密是指防止文件被( C )。 A、篡改 B、破坏 C、窃取 D、删除 9.若系统中有五个并发进程涉及某个相同的变量A,则变量A的相关临界区是由( D )临界区构成。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0.按逻辑结构划分,文件主要有两类:(记录式文件)和流式文件。 A、记录式文件 B、网状文件 C、索引文件 D、流式文件 11.UNIX中的文件系统采用(、流式文件)。 A、网状文件 B、记录式文件 C、索引文件 D、流式文件 12.文件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A )。 A、实现对文件的按名存取 B、实现虚拟存贮器 C、提高外围设备的输入输出速度 D、用于存贮系统文档 13.文件系统中用( D )管理文件。 A、堆栈结构 B、指针 C、页表 D、目录 14.为了允许不同用户的文件具有相同的文件名,通常在文件系统中采用( B )。 A、重名翻译 B、多级目录 C、约定 D、文件名 15.在多进程的并发系统中,肯定不会因竞争( C )而产生死锁。 A、打印机 B、磁带机 C、CPU D、磁盘 16.一种既有利于短小作业又兼顾到长作业的作业调度算法是( C )。 A、先来先服务 B、轮转

《初步认识操作系统》教学设计

《初步认识操作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操作系统的种类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 2、了解Windows XP操作界面。 3、学会设置Windows XP的外观和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教师的讲授和演示,了解操作系统的种类和Windows XP操作界面。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列出Windows操作系统的优点。 3、通过实操训练,让学生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实现知识的建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2、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设置Windows XP的外观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 登录Windows XP时忘记密码的处理。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2、学习方法:实操法、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1、操作系统的发展: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是系统软件的核心,它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 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如下: 2、操作系统的界面: ⑴ Windows XP登录界面

⑵登录Windows XP时忘记密码的处理方法 方法1——利用“administrator”(此方法适用于管理员用户名不是“administrator”的情况) 在登录界面上,按住Ctrl+Alt键,再按住Del键二次,即可出现经典的登录画面,此时在用户名处键入“administrator”,密码为空进入,然后再修改其他用户的口令即可。 方法2——从SAM文件中找密码 在系统启动前,插入启动盘,进入:C:WINNTSystem3Config 用COPY命令将SAM 文件复制到软盘上。拿到另一台机子读取。这里需要的工具是LC4,运行LC4,打开并新建一个任务,然后依次击“IMPORT→Import from SAM file”,打开已待破解的SAM文件,此时LC4会自动分析此文件,并显示出文件中的用户名;之后点击“Session→Begin Audit”,即可开始破解密码。 方法3——用其他SAM文件覆盖 SAM文件保存着登录名以及口令,那么我们只要替换SAM文件就是替换登录名以及口令了。不过,这个替换用的SAM文件的“产地”硬盘分区格式要和你的系统一样(FAT32或NTFS)。最保险的方式是把XP的[Win NTSystem 32Config]下的所有文件覆盖到[C:Win NTSystem 32Config]目录中(假设XP安装在默认分区C:),方法4——利用NET命令 1、重新启动计算机,在启动画面出现后马上按下F8键,选择“带命令行的安全模式”。 2、运行过程结束时,系统列出了系统超级用户“administrator”和本地用户的选择菜单,鼠标单击“administrator”,进入命令行模式。 3、键入命令:“net user zhangbq 123456 /add”,强制将本地用户的口令更改为“123456”。若想在此添加一新用户(如:用户名为abcdef,口令为123456)的话,请键入“net user abcdef 123456 /add”,添加后可用“net localgroup administrators abcdef /add”命令将用户提升为系统管理组“administrators”的用户,并使其具有超级权限。 4、重新启动计算机,选择正常模式下运行,就可以用更改后的口令“123456”登录本地用户了。另外,本地用户进入登入後在〔控制台〕→〔使用者帐户〕→选忘记密码的用户,然後选〔移除密码〕後〔等出〕在登入画面中选原来的

Windows操作系统教学教案

Windows 操作系统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发展历史,掌握Windows2000 的常用术语,掌握Windows2000 的基本操作,掌握资源管理器的操作,学会文件管理方法,学会磁盘管理,掌握系统的设置方法,了解控制面板的使用,学会使用Windows2000 的自带程序,了解打印机和扫描仪的安装、设置和使用。 第一节Windows2000 介绍 一、Windows 2000 的特点 1. 界面友好 2. 多任务系统 3. 支持多屏幕显示 4. 网络管理方便、安全 5. 设备管理功能强大 6. 与Internet 的集成 二、启动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 计算机启动后将出现“登陆到Windows ”对话框,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及密码,“确定”即可进入到Windows2000 系统。 三、Windows 2000 的桌面 Windows 系统登陆成功进入到的第一个界面称“桌面” ,系统安装完成后桌面上一般形成以下几个图标。 1. 我的电脑:管理计算机内的所有资源 2. 我的文档:用户文件的管理

3. 网上邻居:网络浏览及文件共享 4.IE 浏览器:启动网页浏览器以浏览网页信息 5. 回收站:存放被删除的对象及对被错误删除对象的恢复 四、关闭Windows 2000 通过Windows 系统的关机命令来正常关闭计算机。 开始T关机T选择“关机”7确定 第二节Windows 窗口 一、窗口的组成 窗口是Windows 系统的特点,窗口的基本组成部分都一致,般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标题栏:显示窗口名称、应用程序名称或文件名 2. 控制按钮:位于标题栏的左边,单击打开控制菜单 3. 最小化按钮:将窗口最小化为任务栏上的一个图标 4. 关闭按钮:彻底关闭窗口 5. 最大化按钮:将窗口充满整个屏幕 6. 还原按钮:将窗口还原为原始大小 7. 菜单栏:包含了针对当前窗口的所有命令 8. 工具栏:将常用命令制作成按钮以方便使用 9. 地址栏:按照已知路径查找对象或上网浏览信息 10. 工作区:显示窗口操作的内容 11. 滚动条:窗口内容较多时用以滚动显示对象,有垂直的跟水

操作系统的安装教案

操作系统的安装教案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理论授课教案(首页) 授课日期2016.11. 14 2016.11. 15 任课 老师 班级16程序 2,16信管 2 16程序 1,16媒 体 赵 启辉 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课题:操作系统安装 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操作系统的几种常用的安装方式。2.熟练掌握Windows XP基本安装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操作系统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教学难点:掌握安装多操作系统的设置方法。 授课方法:讲授法、列举法、引入法、分析法等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多媒体计算机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1、操作系统的几种常用的安装方式。 2、Windows XP基本安装方法。 教学 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内容 教 学 方 法

组织教学10’ 讲授主课40’ 一、导入新课 硬盘的分区格式化工作完成之后,下一步的任 务就是安装操作系统了。 提问学生:你是否自己独立安装过操作系统? 你使用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XP 吗?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归纳,进入教学课题。 二、新课教学 安装操作系统 1基础知识:系统的安装方式和步骤 1.1 系统的安装方式介绍 提问:安装操作系统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思考、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 安装操作系统的安装方式: 1.全新安装:在原有的操作系统之外再安装一 个操作系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多系统并存,该 方式的优点是安全性较高(原有系统不会受到伤 害),但缺点是不易共享另一系统中已安装的程 序。 2.升级安装:对原有操作系统进行升级,例如 从Windows 98升级到Windows 2000/XP。该方式 的好处是原有程序、数据、设置都不会发生变化, 讲授 多媒 体教 学

操作系统期末复习教案资料

1.分时系统中,时间片设得越小,则平均响应时间越长。( T ) 2.在内存中就绪等待接受调度的进程组成了等待队列。(F ) 3.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必然导致死锁。(F ) 4.虚拟内存是一种允许进程全都在内存中执行的技术。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进程的大小可以小于物理内存。( F ) 5.进程是个动态概念,而程序是静态概念。(T ) 6.CPU调度算法不能影响进程使用CPU和I/O设备的时间,它只能影响进程的等待时间。(T ) 7.原语的执行是不能被中断的。(T ) 8.在分页系统中,由用户将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划分成固定大小的块。(F ) 9.如果信号量的值是-4,则说明有4个进程在该信号量的等待队列中等待。(T ) 10.纯粹的时间片轮转调度有可能导致进程饥饿。(F ) 1.现代操作系统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并发性和共享性。 2. 实现虚拟存储器的理论基础是局部性原理。 3. 在分区分配算法中,首次适应算法倾向于优先利用内存中低地址部分的空闲分区。 4.CPU调度的任务是从进程就绪队列中选择一个进程,把CPU分配给它。FCFS 是一种最简单的算法,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提供了最短的平均等待时间。轮转法调度算法更适合分时系统,多队列反馈调度算法允许对不同类型的进程采用不同的调度算法。 5. 发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是:互斥条件、请求与保持条件、不剥夺条件、环路等待条件。 6. 在信号量同步机制中,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P操作意味着申请一个单位资源,V操作意味着释放一个单位资源。 7.虚拟存储技术允许进程部分装入内存就可以执行。 8.一台计算机有13台磁带机,它们由N个进程竞争使用,每个进程可能需要4台磁带机。N最大为 4 时系统没有死锁危险。 9.页式存储管理中,一个由4个页面,每页有512个字节组成的逻辑空间,把它装入到有32个物理块的存储器中,逻辑地址需要11 位二进制数来表示,绝对地址需要14 位二进制数来表示。 10.在动态分区分配算法中,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根据空闲分区链表 的地址从低到高排列搜索空闲分区,最佳适应算法、最差适应算法根据空闲分区的大小进行搜索。 1.计算机操作系统是一种( B ) A.应用软件 B.系统软件C.工具软件D.字表处理软件

WIN7操作系统教案资料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Windows操作系统一款由美国微软公司开发的窗口化操作系统。它采用了GUI图形化操作模式,比以前的指令操作系统(如DOS)更为人性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不断升级,微软公司的Windows 操作系统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从16位、32位到64位,从最初的Windows 1.0到现在的Windows7、Windows8等,各种版本不断更新。 2009年10月微软公司正式发布 Windows 7,作为Windows XP、Windows Vista 的后继者,Windows 7 是微软公司开发的新一代具有革命性变化的操作系统。它具有更绚丽的界面、更快捷的操作、更强大功能、更稳定的系统等优点。通过这个项目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家熟练掌握windows7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二、教学内容 (一)Windows 7操作系统概述 1、Windows 7版本 (1)Windows 7 Starter(初级版) (2)Windows 7 Home Basic(家庭基础版) (3)Windows 7 Home Premium(家庭高级版) (4)Windows 7 Professional(专业版) (5)Windows 7 Enterprise(企业版) (6)Windows 7 Ultimate(旗舰版) 2、Windows 7特点 (1)更简便易用 系统做了许多方便用户的设计,用户体验更直观高级。 (2)更快速流畅 大幅缩减了系统启动时间,加快了操作响应。 (3)更华丽且更节能 视觉效果更佳,资源消耗更低。 (4)更安全可靠 系统改进了安全和功能合法性,优化了安全控制策略。 (5)更好的连接访问 系统增强了移动工作能力,并拓展了多设备同步、管理和数据保护功能。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特点是概念多、较抽象和涉及面广,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难于理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实施管理,是所有其他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的唯一接口,所有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都要得到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操作系统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计算机技术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引论、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等方面的概念和技术方法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它综合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是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整体水平的重要课程。操作系统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决定了一个国家计算机系统软件的研发能力,是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它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从而在本质上掌握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机制,为迅速发展我国自己的操作系统,振兴我国信息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 掌握操作系统这一重要系统软件的结构与构造,它的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工作原理与技术实现方法,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站在一定高度掌握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协作关系和整体工作原理,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基本要求 1、掌握理论上的重要概念和重要技术,例如多道程序、并发、分时、进程、进程间通信、虚拟存储器等。 2、由于本课程难度很高,对于专业技术经验不足的一般学生来讲本课程的内容不容

Windows操作系统(教案)

认识Windows操作系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认识windows操作系统是贵州科技出版社小学三年级实验教材第二单元活动2。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鼠标的操作。 学生分析: 1.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身边的信息和计算机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已有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础。 2.学生对计算机的各种设备只有初步的认识,对操作实践还需老师的讲解、演示加学生亲手练习。 3.学生要想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必须得从操作系统的认识开始。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Windows操作系统桌面、桌面图标和任务栏。 2.掌握启动和退出Windows的方法。 3.认识Windows菜单,掌握菜单的基本操作。 4.认识鼠标的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 Windows界面 教学难点: 鼠标和菜单的基本操作。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揭开神秘机器的面纱”这一课,我们认识了计算机,你们还记得计算机的分类吗? 生: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 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经历了许多次变革,功能越来越强大,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人们习惯地称它为“电脑”) 师:从外观上看,计算机包含那些设备 生:鼠标、键盘、主机、显示器。 那你们想不想学会使用计算机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 进神奇的Windows操作系统。 板书课题:认识Windows操作系统 二、学习新课 活动1:启动Windows系统 师:你知道怎样启动Windows吗? (教师讲解启动Windows的方法:先开显示器,后开主机。因我们计算机室的电脑是一体机,所谓一体机电脑是指将传统分体台式机的主机集成在显示器的底座上,形成一体台式机,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将电脑主机与显示器集成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只要将键盘和鼠标连接到显示器上,电脑就能正常使用。)

操作系统教学计划

操作系统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必修课程。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负责对系统中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对各种活动进行正确的组织,使整个计算机系统协调一致且高效地工作,指挥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操作系统基于硬件,并对硬件实施管理,并构成对所有软件运行的支持平台,给用户使用计算机而提供方便灵活友好的接口。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后续课程为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等。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深刻理解计算机系统整体概念的基础之上,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内容及实现方法,掌握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中各种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功能,从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系统软件开发技能,为以后从事的研究、开发工作(如设计、分析或改进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提供必要的软件基础和基本技能。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是对操作系统的一般性描述,包括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地位及其发展历史,它的功能、分类等;作业管理和linux用户接口,介绍作业和操作系统用户接口,包括作业的基本概念和作业的建立过程、linux介绍和它所提供的用户接口等;进程管理,主要介绍进程和线程的概念、进程控制、进程同步/互斥、死锁、进程间通信、线程等;处理机调度,主要介绍作业调度、进程调度、各种调度算法及其评价等;存储管理,介绍常见存储管理的方法,虚拟存储管理的实现等;linux进程和存储管理;文件系统,包括文件系统的概念、文件结构和文件存取、文件目录管理、linux文件管理等;设备管理;面向对象的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 (四)教学时数 课内学时:72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堂讨论、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实验相结合,并逐步采用cai、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针对某种操作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手段:开展电子教案、cai课件的研制、引进和应用,研制多媒体教学系统。 考试环节:考试形式采用笔试,考试题型分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分析设计题。 二、本文 第1章绪论 教学要点: 操作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分类,操作系统功能,研究操作系统的观点。本章是对操作系统的一般性描述。 教学时数:4学时 1.1 操作系统概念(0.5学时) 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 1.2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1学时)

计算机软件系统教案

信息技术七年级(上)《计算机软件系统》教学设计 课题计算机软件系统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的相关知识,清楚软硬件的关系; 2、能利用互联网了解常见应用软件的分类及功能,并学会安装常用应用软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分组探究,协作学习,在一个个设疑和答疑中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知法守法,了解知识产权法及软件保护条例。 教学重点知道软硬件间的关系,能为常见的软件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能说出常见应用软件的功能,并学会安装常用的应用软件。 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课件演示 教法与学法采用创设情境、设疑答疑、知识迁移法、归纳规律法、指导法、民主评价法,以问题驱动模式层层递进来达到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 一、设置情境,导入: 设疑激趣,导入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概念 设疑:同学们,老师遇到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解决问题导入 从而提出系统软件概念,知道软硬件间的关系。 思考问题并回答,从而知道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二、任务驱动,明确目标: 在网上搜索关于系统软件概念并知道常见的系统软件包括什么。 向全体学生布置任务,根据系统软件概念和系统软件分类 根据布置的任务,分成小组,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完成任务。 三、汇报交流巩固加深: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交流并展示成果。让学生知道系统软件的分类,及常见的操作系统有哪些。再由导课问题引出应用软件。分组交流并向全体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从而知道系统软件有什么,操作系统又有什么作用。

四、自主探究完成任务: 常见的应用软件有哪些,他们如何分类,作用又是什么? 教师根据问题引导学生上网搜索,并提供网络搜索技术支持。 上网搜集信息,遇到问题采取组内求助方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 根据问题不断递进式学习 五汇报交流巩固加深: 组织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整理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分组整理搜集的信息并选代表向大家汇报 及时性评价,同时也吸取他组经验 六、任务驱动(二) 下载并安装杀毒软件 在完成上一任务的基础上分小组布置任务,确定小组竞争机机制。提供支持,求助方式及软件的下载地址。要求学生安装完成后说出安装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 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安装应用软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六、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并引出课堂扩展环节。 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做出总结。 提出本节课的扩展知识探究。即在互联网上搜索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及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条文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网上搜索能力,培养学生文明上网和依法上网的法律意识。 以组为单位,汇报成果 学生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知识网上学习,获取知识。 七、总结 小结本节知识提出课后作业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