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12五规划

社区建设12五规划
社区建设12五规划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社区服务,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是社区和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为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党政引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目前,全国有84689个城市社区、59.9万个建制村(社区)。“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共建成综合性的社区服务站30021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3.9

万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3万个。还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文化中心(室)等专项社区服务设施。二是社区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活救助、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向社区覆盖,广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社区志愿互助服务蓬勃开展。超市、菜场、早餐等生活保障性商业网点得到重点配套,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废旧物品回收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逐步进入社区,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三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不仅有依法选举产生的村(居)委会成员,也有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专职社区工作人员。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城乡居民走上社区工作岗位,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1万人、村民委员会成员234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215.8万人。此外,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活跃在社区服务各领域,人数已达2900多万,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四是社区服务方式不断改善。不少地方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实行“一站式”服务;不少地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方便快捷地满足了居民多样化需求。有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开展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活动,增强了社区服务的活力和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五是社区服务制度环境初步形成。国家围绕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工作出台了法律,围绕社区卫生、社会救助、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社区服务设施等内容出台了相关政策,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积极推进社区服务的政策措施,

社区服务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对社区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认同感越来越强。

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配套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也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存在突出问题是,城乡社区服务发展严重失衡,社区服务设施严重短缺,街道、社区仍然缺乏服务场所,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刚刚起步。社区服务内容亟待丰富,社区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巨大,需求和供给脱节,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投入不足、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较为突出,资源整合不够,社会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十二五”时期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社区服务,满足城乡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离不开社区服务,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社区服务。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城镇化和老龄化加快发展,有效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需求,需要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适应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转变,有效承接大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适应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有效回应居民的利益诉求,化解基层社会矛盾,需要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梳理总结“十一五”期间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系统分析当前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从统筹城乡社区建设出发,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向社区覆盖,逐步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居民的服务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居民满意程度作

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真正把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

2.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统筹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规划、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资源配置、服务队伍建设、服务产品供给,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体推进城乡社区服务资源共享、组织共建、队伍共管力度,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局面。

3.政府引领,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和便民利民特点,增强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4.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现有服务设施和网络作用,逐步整合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资金、项目和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防止资源浪费。注重社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和共驻共建机制,发挥综合效益,增强服务功能。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既要全面谋划、科学布局、注重长远、整体推进,又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既要把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普遍性、规律性特点,又要区分不同情况,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实施分类指导,力戒形式主义。

(三)发展目标

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出发,按照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兼顾城乡特点,逐步缩小差距,到2015年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

1.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置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原则上每百户居民不低于20平方米。力争“十二五”期末,城乡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50%,基本建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逐步提高社区信息装备条件和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2.建立统筹协调的社区服务内容体系。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广覆盖,群众性互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社区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兴旺发达,建立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内容体系,实现居民群众生活舒适方便。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覆盖到所有城乡社区。

3.壮大社区服务队伍。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基本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服务队伍。

4.完善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城乡社区组织,着力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健全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政府与社区间的合作机制、社区组织之间的互动机制,优化社区服务发展的制度环境。基本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三、重点任务

(一)发展以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城乡社区服务

1.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依托社区、街道(乡镇)、区(县、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法律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区养老、医疗卫生、计划生育、邮政服务、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流动人口管理、及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督等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优抚对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五保对象、低保对象、农村留守人口等社会特殊群体服务需求。基层人民政府切实履行好发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保障城乡居民群众基本需要和权益。公共投入要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社区倾斜,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建立基层人民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

2.大力发展社区志愿互助服务。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制度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和带动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鼓励和支持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互助服务活动,为老幼病残、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提供服务。倡导并组织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承诺服务,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帮扶服务。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政府倡导、社区组织扶持、专业社工引领、驻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互助服务新格局。

3.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和废旧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等便民利民网点,鼓励邮政、金融、电信、供销、燃气、自来水、电力等公用事业单位在社区设点服

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布局,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继续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初步建立规划合理、结构均衡、竞争有序的社区商业体系。优化配置社区资源,积极推动驻区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服务,建立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联动机制,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建立政府扶持、企业和居民主办、社区组织帮助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新格局。

(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综合考虑服务人群的规模效益,逐步建立起以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三级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社区服务网络。

1.制定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按照人口规模适度、管理服务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社区居民自愿的要求,以县(区)、市为单位制定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设施的数量、选址布局、建设方式、功能划分。建设规划要充分利用社区已有设施,提高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以及相邻社区服务设施之间的共享程度。除卫生医疗等专业性较强的社区服务设施可单独设立外,其余的一般设在综合性社区服务设施之中,按照一室多能、一室多用的原则,注重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2.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按每个社区至少建设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站的总体目标,逐步形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室内外设施相结合的设施网络。主要功能:一是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议事、公益慈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二是代办代理公共服务事项,保障各项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全体居民;三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文体娱乐、健康休闲、养老抚幼、困难帮扶、信息邮政、家庭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四是为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提供办公场所;五是采集基础信息,反映居民诉求。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难以覆盖的自然村(居民区),可建设一批具有专项服务功能的服务网点,满足社区居民最为直接、最为迫切的需求。

3.建立健全街道(乡镇)服务设施。实现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的总体目标,街道(乡镇)服务设施的主要功能:一是采集汇总社区基础信息,办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二是开展居民活动、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生活便利等服务活动,三是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指导和协调社区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

4.建立健全区(县、市)级服务设施。根据地方实际,建设以规模化和特色服务为主的社区服务中心。区县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主要功能:一是向辖区单位和

居民及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和公共服务,二是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三是组织居民开展科普教育、健康休闲、文体娱乐、法律援助等活动,四是指导和监督街道(乡镇)、社区两级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五是依托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服务。

5.开展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以县(市、区)或更大范围为单位,建设覆盖城乡社区各类业务、以社区综合数据库为基础、渠道界面统一、集中部署的社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全面支撑城乡社区服务和管理工作,并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有效衔接。已开展社区信息化的地方,对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向集约化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迁移。要规范社区信息的采集和应用,拓展和整合社区信息化服务渠道,强化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与其他各类业务系统的协同功能。

(三)推行社区服务人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

坚持本地培养和对外选聘相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一支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以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为重点、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1.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把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引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

2.充实壮大社区居(村)民委员会干部队伍。依章依法选齐配强社区(村)“两委”班子成员,逐步扩大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全面推行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制度。健全居(村)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村)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

3.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社区工作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就业范围,吸纳更多的人员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扩大社区服务人员的来源渠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社会工作人员等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优化社区服务人才结构。加强各类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社区服务研究和社区服务相关学科建设,为社区服务体系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4.建立和健全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制度。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现有的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依照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落实社区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关心社区服务人才的成长进步,探索建立

培养发展入党、招录公务员、选拔基层干部、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制度渠道。

(四)推进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辖区人口较多的,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社区专业服务机构,实现对社区全体成员的全员管理和无缝隙管理服务。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注重培养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队伍,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实行备案制度,并在组织运作、活动场地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活动经费补贴等途径,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协会、计划生育协会、慈善协会等群众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2.理顺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普遍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区县、街道(乡镇)层面能办理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不再向社区延伸;凡属于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组织;凡依法应由社区组织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组织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机制,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乡基层的办事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合并相近或相同的服务项目,整合服务资源,优化人员结构,精简服务流程,增强服务能力。完善政策,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的品牌化、连锁化、专业化,提高社区服务效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共驻共建机制,扩大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功能。

四、重点工程

(一)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发展社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积极做好为社区大中专毕业生、困难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提供就业援助,大力发展以家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服务业,积极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发展社区救助服务。加强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为补充的社区救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爱心超市”、“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发展社区慈善事业。

——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引导和帮助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社区居民自我保健能力。

——发展社区文化、体育、教育服务。加强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

活动,推进学习型、节约型社区建设,支持广播影视向社区覆盖,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城乡社区文明程度。

——发展社区治安服务。深入推进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健全社区居民内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开展经常性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做好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社区矫正、社区戒毒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全面提高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发展社区环境保护服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以农村社区为重点的卫生环境整治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完善社区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不断改善社区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强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增强居民防灾意识和环保意识。

——发展农村社区生产服务。根据农村居民需求,提供农资营销、农技咨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生产性服务,鼓励企业为农村社区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综合服务和专项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社区生产服务网络,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农业生产能力。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加快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高龄老人以及生活贫困老人提供安全守护、餐饮配送、医疗保健、心理慰藉、日间照料等服务项目,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和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社区特殊群体关怀工程

面向优抚对象、残疾人、精神病人、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开展生活照料、精神关怀和困难帮扶等服务。在特殊群体较为集中的城乡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开辟专门的场所及提供相应的服务,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建设供特殊群体使用的专项服务设施,并向周边社区覆盖。组织和动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广泛参与社区特殊群体关怀工程,构建面向特殊群体的社区服务支持网络。力争“十二五”期末,使社区内每个特殊群体都能得到应有的社会关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示范工程

继续推进城市社区服务设施重点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困难地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力度,重点提高城乡结合部社区、“城中村”社区、工矿企业所在地社区、新建住宅区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社区管理服务水平,重点改善农村经济薄弱村社区、“难点村”社区、生态移民社区、留守人口集中社区服务设施条件。

整合社区现有信息网络资源,支持部分地区建设覆盖区(县、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规范社区信息的采集、开发和应用,实现数

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拓展和整合社区信息化服务渠道,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与其他各类系统的协同功能。积极推进城乡基层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村)委会的信息化建设,改进信息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社区组织和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四)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工程

大力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社区服务人才队伍来源渠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区居民就近就便灵活就业,鼓励吸引更多社会工作者、大中专毕业生等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落实一社区一名大学生政策。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能力建设,支持社区服务人员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不断提高社区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对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指导社区服务和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和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五)社区参与行动计划

制定并推行全民参与社区行动计划,培育和提高城乡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参与意识。设立社区公益发展基金,鼓励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探索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体系。整合城乡服务资源,组织城乡社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探索建立城乡社区互助服务新机制。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鼓励和引导居民参与志愿者注册登记和公益性服务活动。

五、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

(一)加强社区服务法规制度建设。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地方配套法规。研究制定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指导社区工作规则、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及管理办法、社区公共服务目录及准入制度、社区服务居民满意度测评体系、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二)加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要按有关规定区分不同情况,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社区服务人员报酬、社区服务工作经费、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经费等,采取社区居(村)民自筹、社区经济收入中安排、委托办理服务事项的单位划转、财政补助等方式予以解决。拓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建立多元化投入分担机制。年度福利、体育彩票筹集的公益金要不断加大用于社区服务项目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三)完善社区服务扶持政策。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地方政府要切实予以保证;对闲置的公办学校、宾馆、培训中心、福利设施、办公用房,优先用于兴办社区服务事业。研究制定社区服务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用工保险、工商和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

(四)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分工任务,统筹协调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落实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加强督促检查,开展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估,将建设成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宣传。加强社区服务领域双边、多边合作,立足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先进经验,开展人员、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鼓励吸引外资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口帮扶支援力度。建立研究基地,加强社区服务理论研究。扩大社区服务宣传,大力宣传表彰在社区服务中有突出贡献的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先进个人,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服务的良好氛围。

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日期:2007-04-18 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篇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第一章指导方针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依托现有基础加快产业自主发展。充分发挥汽车产业现有中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已有产能。通过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自主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车辆安全性作为汽车产品技术发展重点,将开发、推广新能源汽车作为缓解能源供应矛盾的重要战略措施,将提高材料回收再利用率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向,实现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快企业集团化发展步伐;推动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和资本多元化改造,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推进中外合资企业建立长期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形成国有、民营及中外合资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引导市场消费,优化产品结构。企业应重视研究多元化市场需求的特点,发展满足城市与农村市场需求的各类产品。引导企业理性面对市场,充分利用已有产能,防止盲目扩张。 第二章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撑作用,基本形成我国汽车产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节能、环保、安全及回收利用技术应用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深程度参与国际汽车产业的合作与竞争,建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为建成世界汽车工业强国打下基础。 产业增长预期目标:根据国内汽车市场需求预测,“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2010年市场需求在850万辆左右。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 500万辆左右,汽车化水平将达到40辆/千人。兼顾国际市场需求和产品出口的可能,2010年国产汽车产量将达到900万辆左右。汽车工业生产总值达20 000亿元左右,汽车工业增加值将达到4 500亿元左右,汽车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2.5%。 自主开发预期目标: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应具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产品平台开发能力,骨干汽车企业应具备主导产品车身开发及底盘匹配能力;发动机等主要总成与关键零部

创建和谐社区实施方案

创建和谐社区实施方案 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下面是xxxx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分享。一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建为关键,以服务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社会服务的载体、社会管理的依托、社会稳定的基础,使社区在基层民主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方面发挥桥梁作用,在创造安居乐业美好环境方面发挥促进作用。 二、创建目标 通过努力,使社区基本形成坚强有力、运转协调的组织体系;管理民主、居民自治的运转机制;广泛参与、项目齐全的服务功能;安全稳定、治安良好的社会秩序;清洁卫生、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诚信互助、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望城奠定基础。 三、创建方法 社区要从以下十个方面抓好创建工作,包括创建理念、办公设施、班子团结、居民自治、民间组织、社区服务、实事工程、主题活动、文明祥和、管理良好等十个方面。

四、评选办法 创建工作采取“星级评定”的办法,即将和谐社区各项指标分成创建理念、办公设施、班子团结、居民自治、民间组织、社区服务、实事工程、主题活动、文明祥和、管理良好十个方面。“六星社区”每年评选一次,由社区自荐、街道审查,城区创建办公室组织检查验收。 五、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是促进辖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件大事,必须坚持上下联动,各方配合,抓好落实。要高度重视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抓好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的协调、指导和监督。社区要立足实际,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制定出了社区居委会创建活动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和创建工作的落实。 (二)统筹安排,分类指导。按照“六星社区”的标准,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且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工作目标,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三)各方配合,注重实效。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辖区单位的支持,与各方密切配合,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并定期将阶段性工作进展情况于每月底以书面形式报送街道创建办公室。二 一、指导思想

建设新社区 打造新亮点 促进新发展.doc

建设新社区打造新亮点促进新发展 ——板桥镇新社区建设情况报告 (2012年2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板桥镇视察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欢迎。下面,我就板桥镇新社区建设情况作简要汇报。 板桥镇新社区建设在市、县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项目支撑、盘活资源”的总体思路,坚持规划先行,先易后难和财政可承受、群众可接受、发展可持续的原则,以城乡结合部为重点,以土地“增减挂钩”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抓手,以“三集中、两分两换”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居民住房聚集改造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两大任务,突出“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居民”三个重点,不断谋划新思路、探索新出路、采取新举措、总结新经验、推广新做法,努力达到群众反映好的“五新一好”目标,全力推进板桥镇新社区建设。 一、基本情况 板桥镇新社区规划在镇政府西南面,占地面积256亩,工程预计总投资2亿元,现完成投资1.5亿元,其中征地、拆迁补偿2110万元,“三通一平”7890万元,农户建房投资

5000万元。目前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完成85%,房屋建设工程完成70%。具体情况如下: (一)住房建设情况。板桥镇新社区共布置户数609户,其中廉租房72户,公租房40户,异地搬迁407户,旧房改造60户,安居房30户。住房设计为每户三层半的砖混结构,具有新颖、适用、抗震等特点,住房集中布置,统一规划、统一样式、统一建设、统一购置标准,沿街建筑的底层,不管是公建或农户用房,均建成营业用房,增加街道人气,同时更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目前已建盖(含在建)房屋306户。 (二)水、电、电视、互联网、太阳能入室情况。新社区现已铺设自来水管网10千米,其中主管8.9千米,支管1.1千米,安装闸阀50余个,新社区将全部安装IC智能水表;目前自来水安装入户100余户;新社区配电线路已实现全覆盖,高、低压线总长1650米,规划设计变压器6台,已安装4台;通信管网已全部铺设完毕,能确保整个新社区通电视、互联网;现太阳能入室安装60余户。 (三)社区道路建设情况。板桥新社区采用“三纵九横”、“四道九防”的道路骨架,形成梯形的总平面结构,其中20米街3条、16米街9条,10米街2条,8米街1条,现已完成道路硬化10公里,其中主道4公里,消防道和6米道6公里;已铺设路灯电缆6.5千米,安装8米高杆250瓦钠钨

五年级语文上册 12《伊索寓言》过关试题 苏教版

12 伊索寓言 1. 查找资料填空。 《伊索寓言》的作者是________,他出生在________(年代)的________(国家)。伊索曾经是一名________。 2. 熟读课文,分别从三个寓言中画出各自要说明的道理,并理解句子意思。 3. 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汉字或词语。 (1)生活中的suān()甜苦辣,都很值得我们去品味。 (2)我是一个yíɡuàn()喜欢吃荤(hūn)的人,看到妈妈亲手做的红烧肉,我chán()得直流口水。 4.对号入座。选字填空。 贯惯 (1)一条马路()穿城市南北。 (2)习()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慌谎 (3)发生意外,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能()张。 (4)()言总是要被揭穿的。 5. 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每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1)狐狸感到摘下葡萄无望了。狐狸说这些葡萄是酸的。 (2)一贯说谎的人说了真话。没有人会相信。 (3)狐狸夸赞蝉是天才的音乐家。狐狸想把蝉作为自己的美餐。 6. 照样子,把句子写得更具体。 例:看着那几串成熟的葡萄,狐狸馋得直流口水。 (1)秋天来了,树上的柿子红得。 (2)中午放学回家时,小刚的肚子已经饿得。 (3)狼来了,狼真的来了,牧童吓得。 7.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社区和谐建设年度工作计划范文(新编版)

社区和谐建设年度工作计划范 文(新编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社区和谐建设年度工作计划范文(新编版)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我镇准备以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服务、管理、维稳、党建五大体系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发展。 一、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建设共建型社区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好和谐社区,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我镇将从加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部门帮扶机制建设、共驻共建机制建设方面来建设共建型社区。 (一)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我镇要积极发扬基层民主,不断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推动社区居民自治。社居换届选举要严格按照省市民政部门的要求,务求提高社区居民参选率和选举的公平公正,,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责任感。并

不断加强在社区居委会班子建设,每个社区配备民政低保、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类型的社区专干,增强社区工作力量。 (二)加强部门帮扶机制建设。继续推行“一责双承诺”制度,即通过我镇与相关职能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镇政府与社区实行双向承诺的办法,构建部门齐抓共管,部门、社区互动双赢的党建工作格局,实现部门职责与社区职责的交叉对接。 (三)加强共驻共建机制建设。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宝贵资源。我镇要继续加强互动服务机制,以实现了社区建设与辖区单位建设互动双赢。各社区除定期召开辖区所有单位参加的社区党建联席会外,还坚持做到主动为辖区单位排忧解难,主动帮助维护周边秩序,主动参与辖区单位的活动组织以及“三上门”,即社区重大事情主动上门征询意见,社区获得成绩主动上门汇报,新的政策法规出台主动上门宣传。通过这些措施,将辖区所有单位融入构建和谐社区中来、将辖区单位职工融入到整个社区工作中来、将辖区单位活动融入社区整体活动中来。形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5上12《伊索寓言》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伊索寓言》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伊索寓言》 执教时间:2010年10月15日 执教班级:海安县雅周镇倪庄小学 执教老师:周小梅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认识寓言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出示书),封面上的这幅图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生(争先恐后):狐狸和乌鸦。 师:哪位同学能够讲一讲"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生: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是讲一只乌鸦嘴里衔了一块肉站在树上,一只狐狸看见了,就想办法吃到了乌鸦嘴里的肉。 师(追问):狐狸是用什么办法吃到了乌鸦嘴里的肉? 生:狐狸对乌鸦说,"你唱的歌儿真好听!"乌鸦一听很高兴,张开嘴就唱歌,结果肉就掉到了狐狸的嘴巴里。 师:讲得可真不错,这就是世界文化经典名著《伊索寓言》带给我们的美丽故事,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认认真真地写下书的名字"伊索寓言"。(板书:伊索寓言) 师: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请大家打开语文课本至64页,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伊索寓言》。 (生自由读,师巡回指点,提示学生对一段话中的重点句段进行圈画。) 师:认识《伊索寓言》了吗? 生1:《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是个编故事的能手。 师:说得真好,你知道了作者的情况。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2:伊索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故事的角色都是我们喜爱的小动物。 生3:我们以前学过的《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来的。 师:大家读得可真仔细,《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短小精悍,都给我们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在故事里,动物是主人公,他们有思想,会说话。(指着书面上的狐狸)尤其是狐狸,在伊索的寓言故事里,他有时候是可恶的,有时候是可恨的,有时候又是很可爱的。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伊索的寓言世界,看看在今天读的故事里,狐狸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60页,我们一起学习《狐狸和葡萄》(板书课题,要求学生跟着写一遍,提示写法:笔画多,要紧凑一点。) 【从学生熟悉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阅读愿望。】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师:先请大家把这一则寓言故事轻读一遍,读通读顺。 (生读,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没有拿笔做些记号) 师:同学们,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尤其是在第一次读一篇课文的时候,应该把一些生字词做上记号,可以把拼音写上去。下面,我们就再把这则故事读一遍。 (生读,都能拿出笔来给生字词注拼音,个别同学还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词语注上了记号。)

十一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

十一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 当我们理性地审视即将来临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个重大命题摆在面前,亟待破解。这不仅关乎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新农村建设,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议》中的亮点之一,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解释说:“新农村的‘新’,就‘新’在农村的发展,既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指出,提出新农村建设是基于两个判断:第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还非常明显,要达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第二,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事实上,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都会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温铁军说,与时俱进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非常紧迫的“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出来,既符合我们国家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规律。《建议》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一共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看得出来,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

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提醒说,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单纯改变村容村貌,要防止在实践中将其狭隘化甚至低层化。自主创新,一个战略课题在《建议》中,自主创新是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出来的。在总书记的论述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很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贯穿发展诸多方面的事情,是一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虽然有所提高,但总的说来,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创新技术含量不高。前不久,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中国的名次再一次下滑,其中技术革新指标低水平徘徊是重要原因。国家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指出,中国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要增强国家实力,需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落实自主创新的战略,就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支撑。常修泽认为,需要完善和创新的制度包括:一是产权保护制度,二是风险投资制度,三是技术入股和技术期权制度,通过对创新技术的评估、作价、折股,推进“技术资本化”,给技术人员安上激励机制的“马达”。产业结构,期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不容乐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指出,在“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偏差:一是产业结构偏离了原来的目标,第二产

和谐社区建设调查报告

和谐社区建设调查报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和谐社区建设调查 ——吉林磐石 姓名 学号 专业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 和谐社区建设调查 摘要:(300 字以内) 和谐社区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以“社区”为主体;二是处理好与社区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关系;三是必须本着体现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与价值目标,要求以居民作为考虑问题的根本,以人为中心,“互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原则和中华民族的满足人的需要,增进人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美德,人与人之既涉及到社会结构的三大板块——政府、社会与企业,又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许多方面。“人本、互助、自主”这六个字很好地概括了和谐社区的基本内涵。“人间要相互关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主”体现了社区的自治功能和工作运行机制要互相帮助,促进社区人际和谐,。求,根据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积极参与社区生活、社区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使政府、社区、居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关键词:磐石、和谐、社区、建设 一、社区整体基础建设和规划如何? 基础建设 一般说来,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社区服务,包括面向社区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和其他社会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属地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二是社区卫生,包括社区的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等。三是社区治安,包括社区内的治安保卫、民解调解、帮教失足青少年、防火防盗和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四是社区环境,包括绿化、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五是社区文化,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教育、科普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主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六是社区组织,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的建设。 规划 社区整体规划不错,户型设计还可以,住在大社区比小社区便利性会更明显。 二、社区建设中组织建设如何(如党组织、居委会、民间组织的作用)? 党组织的作用 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的战斗堡垒是党在城市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城市结构的不断变化社区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居委会的作用 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办理本地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民间组织的作用

兰溪市12五规划纲要

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5月4日 -------------------------------------------------------------------------------- 2011年3月11日兰溪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兰溪构建大平台,培育大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崛起浙中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根据《中共兰溪市委关于制定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系统地阐明“十二五”时期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基本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兰溪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跨越发展,明确新时期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一)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缓慢复苏和重大调整时期。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促升级、扩内需”成为中长期政策取向,消费结构升级将为产业发展创造巨大空间,长三角区域整合在加速。浙江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一系列改革创新试点深入推进。浙中城市群建设进一步加快,区域分工合作格局初步形成。这为兰溪市加快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 兰溪市处在浙中城市群核心区域,是金义主轴的节点城市;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兰溪区块已列入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中;省级兰溪经济开发区处于整合提升阶段;随着临金高速、金建铁路及兰溪港开发规划的逐步明朗和实施,交通区位优势将明显改善;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将有效激发创业创新热情,提升发展活力。这一时期,兰溪市处于经济加速追赶期、转型升级突破期、生态建设关键期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期,经济社会将步入全面转型和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二)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兰溪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强工兴市”战略,紧紧围绕“强工业、兴三产、优环境、促民生”十二字方针,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兰溪市“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快速提升。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6亿元,年均增长12.3%,增幅居金华各县(市、区)前列,地方财政收入11.2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3亿元,年均增长15.5%;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 图1:“十一五”时期兰溪市地区生产总值发展规模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实施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规划,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强乡镇”工程扎实推进,工业经济强劲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51家,产值突破500亿,比2005年增长2.4倍,初步形成新型纺织、天然药物、装备制造等产业群。荣获“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省棉纺织品出口基地”称号,棉纺织产业列入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示范区。康恩贝、华铝、红狮列入省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全市拥有各级工业科技型企业122家、研发(技术)中心114家。品牌建设卓有成效,新增省级以上名牌15 只、著名商标12 只。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基本形成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培育了两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第三产业有所突破,捷盛中央广场、溪西商业中心、嘉宝物流等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已开工建设。诸葛八卦村景区升格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白露山—芝堰风景区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新增三星级饭店2家。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环境明显改善。完成杭金衢高速公路沈村互通口至市区连接线、45省道金兰线路面大中修、灵马公路和兰黄线公路改造等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330国道兰溪市区过境段改建工程顺利实施。能源保障更加有力。省百亿工程—浙能兰溪电厂建成投产,500千伏芝堰变、110千伏登胜变、110千伏梅江变建成投运,顺利通过省级新农村电气化县市验收。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工人路立交、城北立交扩孔工程顺利完成,建成博物馆、公共卫生中心等项目,大云山、中洲公园改造提升不断深化,李渔文化公园、告天台公园改造项目顺利推进,城市化率达到50%。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云山、赤溪、灵洞、诸葛等镇乡(街道)实现整体整治,累计完成整治村401个,农房改造村63个,实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补助1100户。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推进下山脱贫工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稳步推进,解决了31

社区居委会三年工作规划【最新版】

【仅供参考】 社区居委会三年工作规划 部门: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____年___月___日 (此文内容仅供参考,可自行修改) 第1 页共6 页

社区居委会三年工作规划 一、社区概况 枣园东里北区居委会位于清源街道的中部,是 XX年6月6日刚刚成立的新居委会,它东至兴丰大街北路;西至兴华大街北路;南到枣园路;北到康庄路;总面积20万平方米,总人口4900人,其中流动人900人,辖区的大小单位和商铺达110家,出租房屋190家。整个社区由三个自然小区组成,有3家物业公司来分管,是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社区,最南端的是1995年建成的由枣园物业公司管理的社区,最北端的是均豪物业公司管理的xx年年刚入住的新型社区,介于新老社区之间的就是二公司家属院,它是由自己单位的人员来进行物业管理。三个小区新旧程度不同,人员构成和居民需求各具特色,这就要求居委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分类管理,区别服务。 二、社区需求分析枣园东里北区是一个混合型的社区社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5%以成为了老龄化社区,其中大部分老人为离退休人员,在通过入户、座谈和召开居民代表会的形式我们了解到:(1)社区的老年人非常寂寞受社区活动空间的限制老人的业余文化生活需要进一步的丰富;(2)社区的“五保户、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需要生活上的帮助;(3)老旧小区的环境和安全隐患一直困扰着居民;(4)中青年的上班一族对居委会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和任务不是很清晰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的手段——网络来构建起相互交流的桥梁(5)辖区单位的资源:包括他们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我们还没有充分的利用,社区的资源共享和共驻共建需要有突破性的进展;现根据我社区的需求并结合社区实际,特制定枣园东里北区社区居委会三年工作规划。 第 2 页共 6 页

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综合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我市社区建设的调查与建议 根据市政协2011年工作安排,7月以来,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深入到市民政局、白塔区、文圣区、太子河区、宏伟区部分街道社区,对我市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集中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走访了8个街道和所属32个社区,召开有民政干部、街道主任、社区书记和主任参加的座谈会4次。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几年来,我市社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推进居民自治为工作方向,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关键性措施,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工作目标,营造安居乐业、文明祥和、团结和睦的社会环境,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白塔区被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宏伟区成为我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社区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我市社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市下辖7个县(市)区、37个乡(镇)、24个街道、141个社区。近几年,社区建设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相关部门及社区组织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可喜成绩。 1、强化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社区工作机制逐步健全

全市建立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民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社区发展新格局。社区普遍建立(党委)党支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宏伟区于2008年大胆突破,在新建的龙鼎山庄新区实行了“直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成为我市第一家街道社区体制改革的试点,也是全省第一家没有设置街道办事处的区政府直管社区,直管社区的模式使社区服务更加贴近民生。为解决社区行政化倾向日趋严重的问题,文圣区、宏伟区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在社区设立党组织、居委会、服务中心三个组织机构,这种形式有效地整合了社区内的组织、功能、资源,理顺了社区关系,更好地促进了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2、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工作条件明显改善 市委、市政府把社区建设纳入经济发展规划,通过财政投入,部门帮扶、驻区单位共建等渠道,极大地改善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城市社区基本完善了“一站四室”(社区服务站、办公室、医疗室、警务室、活动室)建设,社区公共用房总面积68000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用房面积为482平方米。其中市内5区的社区公共用房面积62000平方米,平均没个社区用房面积为534平方米。每个社区配齐了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社区发展三年规划

XXXX社区发展三年规划【2011—2013】 (2010年12月) 根据XXXX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按照办事处党工委的要求,现制定第四届社区居委会发展三年规划,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集体经济为第一要务,努力完善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居民群众得实惠为总要求,以社区的制度建设为着力点,以创建和谐社区为载体,推进社区发展再上新台阶。 到2013年,社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风尚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社区持续稳定,居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社区文化丰富多彩,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系统,社区成员具有较高归属感和认同感的XXXX社区生活共同体。

二、主要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社区经济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发展,在巩固集体经济的基础上,继续盘活集体资产,加大集体经济的发展力度,加大对“两场一园”的投入力度,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扩建厂房5000平方米,使集体资产不断增加。加大招商引资的步伐,抓好各项收入的管理工作,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确保年收入突破1200万元,固定资产达到1亿3000万元,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有所突破。理顺经济发展思路,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对外拓展市场,在适当时机多购置商业门面房,使集体资产不断保值增值。紧紧围绕“创建平安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对“两场一园”实行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加大对企业业主的教育宣传力度,强化其安全意识,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目标。 继续加大惠民工程力度,确保5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生活补助费不低于500元,同时加大福利待遇投入力度,确保每位居民都能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数,力争本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全区保持一流。 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创新田间管

关于建设和谐社区若干问题的建议

关于建设和谐社区若干问题的建议 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今年5月份,田家庵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围绕建设和谐社区的主题,在相关街道和社区展开了深入调研,较系统地梳理了当前社区层面不和谐的主要问题,初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建议如下。 一、建设和谐社区的基本成效 近年来,我区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居民自治、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为目标,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为建设和谐社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全区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逐步完善社区组织机构,建设管理有序的和谐社区。进一步完善了区、街两级社区建设领导体系,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分管、街居主办、群众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社区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科学合理划分了社区,将原121个居(村)委会调整优化为72个社居委。社区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公开考试招聘了265名社居委工作人员、220名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和社区计划生育协理员。社区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以“一社区一支部”为目标,建立健全了社区党支部,为推动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逐步完善社区设施建设,建设环境优美的和谐社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的发展要求,依托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社区建设。全区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平均达到145平方米以上,72个社居委基本配齐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社居委工作人员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加快了社区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大了违章搭建、旧城改造力度,新建了一批绿地和游园,整修改造了16条小街小巷和43座公厕,优化了社区居住环境。 3、逐步建立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服务完善的和谐社区。全区建立了9个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了52个服务站、62个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和10支自愿者服务队。服务内容包括照顾孤寡老人、助残、扶贫济困、治安巡逻、再就业服务和家政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初步形成了保险、救助、帮困三个层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优先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社会贫困人群服务的同时,面向全体居民的生活需要开展服务。 4、逐步建立公众参与体系,建设居民自治的和谐社区。理顺了社居委换届选举后的各种社区组织关系,初步形成“党的领导、政府支持、专业服务、群众自治”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了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和自治公约等制度。完善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评议和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等制度,大力培养居民的自治参与意识,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成立了社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居民代表、成员单位代表组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9日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 第三节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二章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四节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节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第六节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第三章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七节促进外需协调发展 第八节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九节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第十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十一节优化产业组织形态 第四章加快建设智慧 第十二节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 第十三节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十四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第十五节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第五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六节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第十七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八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十九节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第二十节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第六章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二十一节加强法治建设 第二十二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第二十三节打造平安 第二十四节加强人口调控管理 第七章加快特区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五节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 第二十六节加快新型功能区开发 第二十七节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第二十八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第八章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第二十九节促进融合发展 第三十节构建多层次区域合作体系

第三十一节提高对外开放发展水平 第九章推动低碳绿色发展 第三十二节着力推进低碳发展 第三十三节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第三十四节推进国家生态市建设 第十章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三十五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第三十六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十七节深化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三十八节强化规划导向作用 第三十九节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前言 经济特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新的历史时期,中央赋予努力争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发展质量,成为经济特区的战略任务和必然选择。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是编制和实施各区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