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验文献综述

文化体验文献综述
文化体验文献综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管理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1201

姓名:杨晓桐

学号:120450125

完成日期:2016年4月25日

文化主题公园消费者的文化体验提升策略研究

文献综述

在体验经济和新时期文化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文化主题公园的文化价值确保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而随着文化景区竞争日益激烈,游客的体验逐渐成为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的重大课题,景区开始通过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来提升效益和竞争力。国内外有大量的文献对此领域作了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概念

(一)文化主题公园

文化主题公园具有主题公园的基本内涵,又有其自身特点,且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主题公园也没有具体的界定,要了解文化主题公园,先要了解国内外学者对于主题公园概念的论述。

主题公园是由英文Theme Park翻译而来的。根据美国国家娱乐公园历史协会NAPH(National Amusement Park History Association)的定义,“主题公园是指由乘骑设施、吸引物、表演和建筑等构成,围绕一个或一组主题而建的娱乐公园。”Madlik(1993)认为主题公园是通过一系列围绕一个或多个历史或其它主题的吸引物为消费者提供娱乐和消遣的地方,包括餐饮与购物等服务,通常要收取门票。

在国内,主题公园的发展只有30年的历史,学术界对主题公园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保继刚(1994)认为,“主题公园是一种人造旅游资源,它着重于特别的构思,围绕着一个或者多个主题创造一系列有特别的环境和气氛的项目吸引消费者。”有中国主题公园之父之称的马志明先生(1999)认为,“主题公园是作为某些地域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同时也是为了适应消费者多种需要与选择的一种补充。”董观志(2000)认为,“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体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马勇(2002)认为,“主题公园是现代旅游业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新的旅游吸引物,是根据特定的一个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本文综合前人观点,将主题公园的概念界定为:主题公园是围绕一个或几个

相关的主题,采用现代科技和主题化的空间设计,将自然资源、历史资源、人文资源及休闲娱乐、服务接待功能融于一体的展示和游乐空间,从而使消费者产生相应感受和体验的旅游目的地。

根据文化主题公园自身的独特性,本文将其定义为:文化主题公园是围绕某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及阶层或文学艺术作品为主题背景,采用现代科技和主题化的空间及活动设计,从而使消费者产生相应文化感知和体验的的特色活动景区。

(二)消费者的文化体验

体验是指对某标的物的领悟及感官,或心理所产生的情绪,源自于个人亲身参与的经历(Joy and Sherry,2003)。约瑟夫·派恩卜(B.Joseph PineⅡ)和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Gilmore,1999)在其所著《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一书中将体验定义为当个人情绪、体力、智力乃至于精神,达到某一水平时,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它是个人的心智状态与事件之间互动的结果。

对于消费者的旅游体验,科恩(Cohen,1979),将其定义为消费者基于个人的世界观而与外界客体之间产生的关联。Graefe&Vaske(1987)认为“旅游体验”是一系列特定体验活动的产物,是消费者在一个特定旅游地花费时间游览参观所形成的,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综合体,这些因素包括个人感知、地方印象以及所消费的产品等。Otto&Ritchie(1996)认为休闲及观光的体验可视为参与者主观的心理状态。瑞恩(Ryan,1997),认为消费者体验是受消费者个体影响的,集休闲、娱乐和学习于一体的旅游活动。Joy&Sherry认为体验系指对某标的领悟及感官或心理所产生的情绪,来自于个人亲身参与经历。

国内学者对消费者旅游体验的理解和认识角度各有侧重,较早对消费者旅游体验定义的是谢彦君(1999),在其著作《基础旅游学》一书中指出旅游体验“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消费者心理与旅游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消费者以追求旅游愉悦为目标的综合性体验。李义平(2000),认为旅游体验是一种由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的经验学习。邹统钎(2004)认为旅游体验是“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过程以及形成的感受”。苏勤(2004)认为旅游体验即“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旅游需要的满足,这种满足程度是消费者动机和行为与旅游地所早现的景观、产品以及旅游设施与服务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鉴于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体验的观点,本文对消费者文化体验的概念进行如下界定:文化体验是消费者在文化旅游过程中积极参与并与文化项目相互作用后

形成的心理和生理感受。包括各种愉快新奇的感觉、遁世、审美享受及相关情绪反应,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方式来实现。

二、文化体验相关理论

(一)文化体验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消费者体验的影响因素,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研究。

Chris Ryan(1999)在其著作《休闲旅游:社会科学的透视》中,将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划分为先在因素、干涉变量、行为和结果。其中先在因子包括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个性、生活方式、社会等级、目的地营销和形象定位、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期望和动机等方面,并且动机受其它因素的拼句进而影响干涉变量。干涉变量包括旅游体验中的延误、舒适、便利和目的地的可进入性、目的地性质、住宿质量、景点数目和活动内容的多少以及目的地的种族特性等具体内容。

Jackson(1996)用正一负感体验来描述旅游体验评价,并分析了相关的方面影响因素,包括个人能力水平、对旅游体验的努力程度、旅游任务难易程度和运气好坏。

侯新冬(2005)在阐述体验和体验营销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主题公园的体验营销模式;并根据主题公园的体验营销模式,从主题定位、管理员工用服务传递体验、营造体验氛围、以消费者价值定价、通过直接渠道传递体验、利用消费者口碑传播体验等方面提出了主题公园体验营销的实施策略。并指出主题公园的体验营销应始终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创造体验,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顾客沟通为手段,以顾客满足为目标,同时在营销的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整体营销的协调性问题。

刘东(2007)指出旅游消费者要购买的并不是旅游的主题,而是由这个主题所引发的各种身心的体验,体验才是旅游消费者的最终目的,因此基于主题体验的营销在未来有可能成为旅游景区的长胜之道,并成为主题型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他提出了一个改进的主题体验五维模型,认为旅游消费者所获取的体验是一个系统,来源于相互关联的五个方面:流程、参与、氛围、人员、环境。

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将文化主题公园消费者的文化体验的影响因素分为消费者的主观条件与文化主题公园的客观因素。消费者的主观条件包括:知识背景(包括人生阅历)、文化体验需求、游园次数、接受新鲜事物态度和能力。文化主题公园的客观因素包括:珍贵文物、建筑景观、文化演艺、情境互动、智慧服务。

(二)文化体验的评价

目前关于旅游体验评价标尺的研究,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进行。

关于旅游体验评价定性研究,杰克逊(M.S.Jackson,1996)和李(Yiping Li,2000)将旅游者的体验感受描述为正感体验和负感体验。正感体验可导致较高满意度,负感体验表现为一种痛苦感,两者都可以统一在愉悦度这一单一维度上。谢彦君、吴凯(2000)鉴于旅游期望与旅游实际体验的差异及其影响,提出了旅游体验评价的交互模型——“挑战—技能”模型,通过两个矩形域和两个扇形域来刻画旅游者的满足程度和实现机制。

关于旅游体验评价的定量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测量维度。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Ryan(1997)认为旅游体验评价是先在因素、干涉变量、行为和结果等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旅游体验的“期望—满足”模型。Jackson通过实证研究,得到游客旅游体验评价的4个解释因素—能力水平、努力程度、任务完成的难易程度以及运气好坏。John Tribe&Tim Smith(1998)提供了HOLSAT作为旅游体验评价的分析工具,通过期望性能分析来了解游客的度假满意度。

国内近几年对于旅游体验评价的实证研究十分活跃,陈焕炯、李翠文(2007)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体验进行整体测度,将旅游体验评价的测度分为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测度和游客旅游需求满足与否的情感体验测度。前者利用期望差异模型,后者采用主观指标。并且所使用的期望差异模型,加入了测度情感体验的主观变量。

本文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所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当文化主题公园的经营者通过促销等手段过度地渲染了某种文化体验项目活动时,文化体验的结果就可能是因真实性偏低而使消费者失望。所以,因失望而造成的不满足感既可能因消费者自身期望过高而产生,也可能归咎于文化主题公园的体验性不强,与宣传的形象不符。而另一方面,文化主题公园在提供体验项目的过程中,如果能创造性地针对每一类消费者的特殊需求,提供一些其意想不到的服务,则会改变消费者的满足程度。

三、文化体验与文化主题公园的关系

在体验经济来临之前,主题公园一直被人们划归服务经济的范围,但当体验经济来临之后,人们也发现主题公园与体验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与其他行业相比,主题公园更能体现体验经济的形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主题公园是体验经济的典型代表产业,消费者的文化体验与文化主题公园具有很高的契合度。

(一)文化体验贯穿于文化主题公园运营的始终

在文化主题公园中,一个主题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该园区的成功与否。约瑟夫?派恩等在衡量好的主题创意时定下五个标准:(1)具有诱惑力的主题;(2)最丰富有关地点的主题,即通过影响人们对空间、时间和事物的体验,彻底改变人们对现实的感觉;(3)富有魄力的主题。集空间、时间和事物于相互协调的现实整体;(4)通过多景点布局深化主题;(5)主题必须与提出体验的企业性质相协调。

既然主题是成功运营园区的核心,那么体验则是贯穿所有环节的灵魂。为使游客得到更逼真生动的文化体验,文化主题公园在设置文化项目活动时要注意处理园区与游客的关系。另一方面,虽然本身隶属体验经济范围,但与其它市场产品不同,游客于文化主题公园需耗费一定的时间过程才能完成对该园的最终印象评定。

林希茜(2015)将消费者进入文化主题公园的步骤分为三个体验层次,依次为感官体验、认知体验和高峰体验。游客通过身体的眼、耳、舌、鼻、皮肤等感官对主题公园产生视、听、味、嗅、触觉等的本能层次的感官体验,迅速获知公园的主题,对主题公园产生第一印象。游客在主题公园精心营造的氛围中,通过对与主题相关内容的进一步认识,认同和顺应外部环境.达到认知的旅游体验效果。游客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活动,在各种审美意境和互动情节游戏中跌宕起伏,在反思层次获得深层次情感体验或高峰体验。如图1所示。

图1消费者在文化主题公园的体验层次

(二)文化体验最能体现主题公园的特征

文化体验的首要因素就是要确立以消费者体验为导向的主题定位,即体验的主题化。而主题公园作为典型的体验型产品,主题的独特性是一个主题公园区别于其他主题公园并形成差异、形成吸引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文化体验,能够针对消费者体验进行更好的产品设计,并对消费者体验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形成更具差异性的市场吸引力,增强主题的独特性,提升被模仿的难度。

文化体验是一种满足心理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活动。而主题公园着重满足的是消费者精神生活上的多层次需求,提供的是一种对文化的体验过程。文化体验通过大众化的体验性产品设计,能够更好地结合当地特色向消费者传递体验,更加突出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文化体验是针对人们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维体验、关系体验和行动体验进行的营销方式。而具有突出自身特色主题的体验性参与活动,是主题公园的灵魂所在。通过文化体验能够更加强化主题公园参与性活动的体验特性,同时也能使主题公园营销更具针对性。

(三)文化体验是主题公园营销的核心要素

结合文化主题公园特点,围绕体验设计和旅游服务专家阿拉斯塔·莫里森的8P理论,可以将主题、人员、氛围、定价、渠道、促销六个元素组成文化主题公园的整合营销模型,透过人性化服务策划和合理的市场营销使游客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主动投入到主题公园活动中,建立主题公园和旅游者的互动体验关系。

从市场特点来看,文化体验能够通过体验产品的不断更新,增强主题公园的吸引力,降低因其季节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主题公园的消费者范围越来越广泛,消费者构成越来越趋向于世界化,不同语言、不同地域的消费者之间虽然存在着生活习惯、语言习惯等差异,但体验的感受却是共通的,通过文化体验能够弱化消费者之间的差异,强化体验的效果。

从供求关系来看,主题公园表现出刚性供给、弹性需求的营销特点,刚性的供给在主题公园建成之时基本就已确定,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主题公园消费者的弹性需求。文化体验则正好能够通过体验性产品的设计和体验氛围的营造等方面,来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体验需求。

从运行特点来看,主题公园要求运行时间的及时性和整体分销的综合性。文化体验尤其是与网络结合的虚拟文化体验更能够缩短运行时间,保证各种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另外,文化体验强调的是一种整体体验感受,涵盖了消费者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体验感受,有助于提升主题公园的营销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婷.基于ASEB分析的文化主题公园游客体验研究——以大唐芙蓉园为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1)

[2]倪胤.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发展研究——以曲江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王荣辉.文化创意产业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4]向文稚.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游客体验质量和忠诚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段先念.大唐圣境,欢乐曲江——大唐芙蓉园的定位及文化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0

[6]张谨.科学发展观与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郑玉林.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的有效结合[J].中国文化遗产,2009,(4).

[8]左乐.西安市遗址公园景观营造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学位论文,2013.

[9]周围.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讨——以西安大唐芙蓉园为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王宁.论风景名胜区过度商业化和旅游化的危害[N].旅游经济,2004.

[11]赵飞,彭华,姚静.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2).

[12]杨小玲,刘晴.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非利用价值评估——以西安大唐芙蓉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ISTIC PKU,2010,(21)

[13]张力衣学慧刘新燕樊俊喜浅析大唐芙蓉园造园艺术[J].西北林学院学报.ISTIC PKU,2008,(3)

[14]朱晓晴.主题公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大唐芙蓉园"和民间艺术的结合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ISTIC PKU-2011,(7)

[15]National Foundation on the Arts and the Humanities Act of1965[G].Public Law 209-89th Congress,Section3(b).

[16]Tak Kee Huia,David Wan&Alvin Hoa.Tourists’satisfaction,recommendation and revisiting Singapore[J].Tourism Management,28(4):965-975,2007

[17]Holbrook,M.B.The Milliennial Consumer in the Texts of Our Times:Experience and Entertainment[J].Journal of Macro marketing,20(2):178-192,2000

[18]Pieter C.M.Cornelis.Impact of new attractions on theme park attendance[R].Worldwid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Themes,Vol:2Iss:3,pp.262-280,2010

[19]Ady Milman,Fevzi Okumus,Duncan Dickson.The contribution of theme parks and attractions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of destinations[G].Worldwid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Themes,Vol:2Iss:3,2010

[20]Jeffrey Hickman,Karl J.Mayer.Service quality and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 theme park case study[C].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Vol:15Iss:2,2003

[21]Shih-Shuo Yeh,Leong-Man Wai Aliana,Fan-Yi Zhang.Visitors’Perception of Theme Park Crowding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C].Advances in Hospitality and Leisure,v.8,2012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对教育的研究实况,进一步了解教育发展现状,为更好地进行教育公平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教育;公平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日益深入,社会大众对教育的发展尤为关注。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进而通过教育公平改善和促进社会公平是当前重要的政策目标。 一、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是决定义务教育是否公平的主要因素,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核心问题。王善迈等学者认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居民之间的不均等上。[1]区域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在早期比较受关注,杜育红以省为分析单位,系统地分析了各级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差异如何随时间而变化。这一研究指出,在1988年至1996年期间,小学和初中的生均经费省区间的差距都在不断加大。[2]曾满超和丁**利用1997年和1999年县级数据研究了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结果发现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总支出的地区不均衡有所扩大,其间城乡差距有所扩大,且省内差距大于省际差距。[3]近年来,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逐渐增多,沈百福的研究显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异远远大于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显示,城乡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些差距正在逐步缩小。[5]翟博的研究也指出, 1993年-2003年我国小学和初中生均经费城乡差异在拉大,而生均预算内经费城乡和教师合格率差异均正在逐步减小。[6]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资源配置公平研究比较薄弱,袁连生指出,即使在同一城市或同一财政负担区内,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7]王蓉用多水平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学校组群为分析单位,也发现一县之内的各种类型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资源分配差异。[8] 与义务教育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公平问题研究相比,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义务教育结果公平问题的实证研究比较薄弱,探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对结果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蒋鸣和发现教师学历、校舍及设备条件均与教育质量显著相关,但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与教育质量之间相关关系较弱。[9]薛海平和闵维方采用三层线性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初中教育质量在个体、班级和学校三个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资源配置对教育质量差异有重要影响,班级规模对教育质量有显著负影响,但生均公用经费与教育质量相关关系较弱。 [10]胡咏梅和杜育红利用两层线性模型对西部五省农村初中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质量关系的分析表明,校际间的教育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配置对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财力资源配置对教育质量影响不显著。[11] 基于以上研究,薛海平、王蓉在对义务教育质量公平分析时得出结论:由于学生个体和家庭社会背景、教师背景以及学校背景差异的存在,我国中、东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分析中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程度在新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有较明显的减轻。[12] 程红艳在2006年-2007年**市某城区(W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非均衡发展状况的调研中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差距,首要原因是教育投入的问题。[13] 胡映兰以湖南省**市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后的几个年份(2005-2008)作为考察点,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方面,两免一补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费用负担明显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摘要】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媒体屡屡曝光的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报复社会等事件,追根溯源发现大多是由于个体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在人群拥挤的大学校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并没有想象地那般亲密无间,由于自身的性格,家庭的关系,学习压力,新的生活方式等等因素,孤独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心理资本日益发展为第四资本的时代,对大学生的情绪状况的了解则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 【引言】 孤独感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通病,几乎蔓延至所有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当然也不例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埃里克森发展阶段论的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的阶段。大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期待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迷人的爱情关系,但是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接受被人拒绝的事实,也不得不继续体验一个人孤独的旅程。 国内近年来对于孤独感的研究逐渐发展深入,因为孤独感与许多社会问题相连,而孤独的体验会使大学生内心十分痛苦,如果不能有效的应对的话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因此孤独感做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日益不可忽视。 21 世纪初Luthans 等人将积极心理学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到积极组织行为学中,提出了即人们所熟知的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第四大资本——“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这一概念。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下,人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而人的心理状态也成为核心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自然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主力军,而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的积极方面,并与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相结合,更加注重大学生引言心理资本的培养,不仅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同时体现了大学生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初步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具体表现为本次调查所使用的ucla 孤独感量表所测得的结果,通过分析得分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然后再通过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分析相关关系,对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做一个探索性的分析。 大学对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要学会如何适应当前的学习生活,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如何在成长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作为特殊群体的存在,大学生如果可以学会很好的处理人际交往带来的挫折,克服由于失败的交往带来的负性情绪——孤独感,对于当今的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可以较为圆满的完成这个阶段给予他们的任务。 研究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及当下大学生孤独感的水平,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对其水平的关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培养方法,同时对大学生自身来说,为提高其心理资本水平、降低孤独感对其的影响、面对挫折时怎样更好的应对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在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形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 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游戏和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连结点上,将游戏与教育统一起来。幼儿园游戏被纳入教学活动的范畴,以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主体性发挥为主要特征,体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兴趣与能力并重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式教学活动范式。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们国家很多的教育学书里。大家都比较认同《教育大辞典》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对于游戏的解释:“儿童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这个定义强调了两个方面:⑴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存在,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⑵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这是前苏联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观点的一个反映。 二、游戏与教学 一开始游戏没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仅作为教学活动后的一种放松手段,类似于拉察斯的松弛说。 随着认识的深人游戏和教学的内在联系得以揭示“习之以”的观念渐人人但游戏仅被视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用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不久,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游戏和教学混为一谈认为游戏就是教学教学就是游戏幼儿园教育不用提教学把所有教学变成游戏且把游戏简单化、程序化随着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试图从理论上将游戏与教学作出区分,目的之一是为了纯化游戏使游戏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和特点目的之二是教学在幼儿发 展中的地位。特别是朱家雄老师提出了“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从形式上分类,两者的结合大致可以分为,分离式。 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能解决哪些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上进行和以什么方式进行,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游戏与教育 游戏和教学同属于教育关注的范围, 都是教育可利用的促进发展的手段。教学目标是外在的,教师可以通过控制、干预、引导等行为影响儿童的活动, 将活动内容活动规则纳入教学的框架, 并适当利用奖励、惩罚进行效果的反馈, 使儿童意识到学习的严肃认真性, 对生活进行积极主动的适应。由于教学不仅促进发展, 也依赖发展, 所以, 针对幼小儿童身心特点, 适当采取游戏的形式, 将发生更积积有效的学习。但这并不是要将教学变为游戏, 游戏的形式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衡量这种活动的标准不是看它带有多大的游戏性, 而是看它是否使儿童在外部规范之下积极主动学习并有着良好的把握, 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的目标服务的,随儿童年龄增长, 应适当降低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成份, 增加理智成份, 促进工作和游戏的分化。而幼儿园中的游戏却有着双重目标。对于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 游戏的目标是内在的, 为游戏而游戏, 而对于教育者来说, 游戏是儿童发手 段, 在他们将游戏纳入教育活动之时, 便为游戏设立了外在的目标? ?? 发展目标。游戏既是目的, 又成为手段。游戏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教育和谐相融, 依赖于目的和手段的这种协调一致。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发挥它独特的教育性, 发挥其别的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 那便要: 让游戏成为游戏。只有这样, 它才

关于农村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石河子大学科技文献检索课 综合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王孟荣学号 2010502287 学院系(所)政法学院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本人承担课题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实习日期 2011-12-1 总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摘要:当前,中国的农村教育问题十分严重。那么,农村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哪些?农村教育的出路又在哪里?本文首先描述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然后对造成农村教育现状的原因的各家观点和各个研究者的解决方案做了简略的综述。 二、关键词:教育差距城乡差距回归农村走向城市 三、文献类别:人文教育 四、综述正文: 一、描述农村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教育差距。 所谓的教育差距,主要是指教育的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经费的差距。其中包括: 1)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以2001年为例,我国小学生均经费,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生均经费,城镇是农村的1.93倍。而我国小学、初中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是农村的3倍以上[1]。 2)学校危房。学校危房主要在农村。2001年,全国普通小学危房面积中,农村占81.97%。 3)教师工资拖欠。虽然全国有97%的县已实行“以县为主”的新体制,并不意味着教师工资有了保障,工资支付的重压没有转移出农村内部。城乡教师的实际收入差距依然很大[2]。

2、教师水平的差距。 3、升学率的差距。 4、辍学率的差距。在农村,严重存在的辍学率现象,对农村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最尖锐的挑战。 5、职业阶层教育机会差距。我国农林牧渔等职业从业人口的整体教育程度偏低,与国家机关等职业相比,差距明显[4]。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 1、农村教育已经“双重边缘化”[5]。中国当前的教育被政治经济严重地边缘化,而农村教育又处于教育系统的边缘化位置。 2、农村教育陷入危机。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权利同遭侵害、以教师和学生的一道流失为集中体现,农村义务教育这一中国教育最为基础和庞大的部分,的确已经陷入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危机。 3、乡村教育处于高度不平等状态。我国教育存在的最大缺陷是二元分割性。其表现形式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 三、导致农村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制度成因 1)由制度变迁所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扭曲与相关制度的供给不足是农村教育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2)教育的产业化趋势导致了地区、家庭差异的扩大,损害了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和公平性,加大了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阶层差距。

文献综述(参考)

文献综述 1概述 1.1概念的解释 1.1.1饭店营销理论 饭店营销指饭店的经营活动,即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下,识别目前未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要量的大小、选择和决定饭店能最好地为它服务的目标市场,并且决定适当的产品、服务和计划,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的一种经营活动。 1.1.2微信与5R营销理论 20世纪末,美国西北大学唐·舒尔茨教授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他指出:对于营销部门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更多的去理解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需求,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营销部门必须从原有的4P理论转移到5R理论。那么放眼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微信大热的前景之下,微信作为营销利器、最天然的CRM管理器,自然也可以适用于5R理论,即第一个R是Relevance(关联),指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企业能生产或者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第二个R是Receptivity(感受),指客户什么时候想买或什么时候从生产厂商那里认知产品;第三个R是Responsive(反应),指当客户产生需求时,企业如何去应对需求;第四个R是Recognition(回报),指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美誉度;第五个R是Relationship(关系),指买方和卖方之间的长期互相促进的所有的活动。 1.2研究问题的焦点 崔俊涛和栾坤在《饭店网络营销初探》一文中阐述了饭店网络营销所具备的优势、影响饭店网络营销的因素以及如何发展饭店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将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改进为小群体甚至是个体营销。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江浩从饭店预订业务角度也强调了网络营销的重要性。王国秀认为互联网是现代酒店营销的理想工具。酒店产品通过互联网直接与消费者个体进行双向沟通,充分体现现代酒店的个性化需求的定制营销和“一对一”营销,使顾客获得最佳满意度。 因此本文研究的问题焦点就是基于微信营销渠道的基础上,设计酒店的营销推广方案,从硬件、软件以及顾客感受的三方面,将单一化的扁平的微信广告式的推销,变成一种全方位的酒店顾客关怀式的生活工作服务平台,将酒店的产品、文化、知识、关怀等潜移默化的渗入到每一个微信终端的顾客或者潜在顾客的生活中。 2正文 2.1饭店营销理论与观点的归纳 1、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的4P理论 美国营销专家杰罗姆·麦卡锡教授提出“4P”策略组合:企业的营销就是以适当的产品(product)、适当的价格(price)、适当的渠道(place)、适当的促销(promotion)将产品和服务投放到特定的市场的行为以满足顾客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条件的变化,1986年科特勒增加了政治(politics)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提出了6P理论,之后他又在我国的演讲中提出了10P理论,增加了探查(probing)、分割(partioning)、优先(prioritizing)、和定位(positioning) 2、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的4C理论 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4C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明确提出企业应多研究顾客的需求和欲望,多研究顾客愿意为其付出代价,多研究如何让顾客购买更便利,多研究如何与消费者更好的进行有效的沟通。 3、以建立顾客忠诚为目标的4R理论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试析中美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美合资企业作为一种多元文化机构,必然会面临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体系的摩擦与碰撞。在实践中,其所暴露出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已日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以吉诺特克发电机有限公司为例,主要探讨了中美合资企业在面对多元文化体系的差异和冲突时,所涉及的跨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首先,介绍了跨文化管理的相关内容;其次,分别从管理思想、管理规范、管理行为三个层面对该公司在中美文化差异与冲突问题上进行论述,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在思想上,要加强跨文化理解与沟通,建立共同经营观 ,建设“合金”企业文化,树立共同愿景;在规范上,实行本土化经营战略,建立人本型法制的管理方式;在行为上,系统地规划跨文化培训,招募员工时 ,重点考虑语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 【关键词】中美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文化差异对策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and the fast speed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ino-US joint ventures are facing conflicts and collision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systems as a multicultural organization. The problem of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that have exposed have been attached a lot importance by theory and corporate,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ssues of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taking the example of Jinuoteke Generator. Co Ltd. Firstly, this thesis introduce relevant concept of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Secondly, comment respectively Sino-us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 problem of the company on managing thought, managing norm,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three facing. In the end, this thesis provides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In ideolog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of trans-culture, set up the standpoint of common management, build “alloy” corporate culture and establish common aspiration; In the standard, implements the localiz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establishes the human legal system the management way; In behavior, make out a comprehensive plan of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When employ staff members, we should take the ability of language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team of and toler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 into consideration. 【Key Words】Sino-US Joint Venture Companies;Cross-cultural Management;Cultural Difference;Policy

跨文化文献综述

In this case, an American student Kenneth and a Malaysia student Vernon decided to have dinner together. Kenneth gave the pizza to Vernon by his left hand, but Vernon refused it. Kenneth didn’t know what he was wrong. And the two just kept on eating without much conversation. This case can reflect the problems appearing du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how ignor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affect communication. We also find this case talks about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represen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of different races in the history. As such it encompasses the encounters between people in a practical sense—the ordinary engagement of human beings from various racial, cultural, linguistic, and ethnic backgrounds with each other in the quite human activity of social interaction. It also entails the researching of the phenomenon of racial engagement, seeking to determine th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such discursive engagement with people of different racial backgrounds. One might say that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is a variety of communication inasmuch as mass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yber communic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ommunication are all parts of the same overarching field.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高中艺术生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得到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向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技能的培养,在课余时间选择各种艺术补习班已经习以为常,各类艺术补习班也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消费新的亮点。这种对艺术知识进行学习和补习的方式,即艺术教育,如今已悄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生活状况的调研,从一个全面而全新的角度透析艺术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生的发展前景问题,相信这将会对当今艺术教育形式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有及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艺术教育发展的调研却很少有人去开展,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研究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和分析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门学科展开对艺术教育模式及发展前景的探究。 一、各领域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上个世纪,信息传播或者说人类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由先进科学技术一手打造的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其特有的多远化、交互性、超前性等特点一跃成为最受关注和瞩目的全新艺术形态,曾经陪伴我们许久的视听方式被彻底摧垮。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新的传播媒介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特殊载体。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教育,建构更有文化意

教育公平综述

教育公平文献综述 教育公平是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关于教育公平问题,欧美各国谈及很早也很多,尤其在二战以后,美国兴起了教育机会均等运动,教育公平问题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理论和教育决策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我国,有关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一个主要方面才逐渐成为社会与学界关注的焦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教育不公不仅危及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率,而且危及社会稳定,进而危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试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教育公平研究文献的粗略梳理,以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新形势下的教育公平问题。 1、教育公平的历史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教育公平是一个古老的理念。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最早提出通过法律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提出要“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育者追求教育公平的理想信念和良好愿望。教育公平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是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在宣言中,“受教育权”被确认为一项人权,它规定:“教育,至少初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应是免费的”,“初等教育是义务的”,“而高等教育的入学,应该根据才能对所有人完全平等地开放”。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规模大为扩展,人们的受教育机会也进一步增加。为了了解教育机会平等在教育领域达到了什么程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的社会科学学者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证调查。随着英国的《普洛登报告》(1966)、美国的《科尔曼报告》(19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各国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系列研究报告》的发表等,他们发现,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规模虽然扩大了,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促进教育平等观由争取教育权利的平等向教学过程中受教育机会的平等甚至向教育结果即学业功机会平等演变。 2、国内外学者的教育公平观 关于教育公平,国外学者作过大量的论述,诸多观点之间存在着平行、包容、交叉以及相悖的现象,笔者就各种观点进行了粗浅的梳理,认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第一,个人国家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公平教育的含义。首先,公平的教育应该使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了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发展,必须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这种机会不应该受种族、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其次,个人的能力应该以有益于整个国家的方式而发展,也就是说个人的发展不能以妨碍他人或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代价。 第二,动态论。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对教育公平作了动态的、较为全面的界说。他认为教育公平有三层涵义:“教育起点的公平;中间性阶段即教育过程的公平;最后目标即教育结果的公平。”① 第三,社会发展论。J·科尔曼把“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归纳出四种涵义:(1)在前工业社会中,家长制盛行,还没有教育机会均等目标出现;(2)在工业社会中,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到创办面向人民群众子女的、基础的、义务的和公款资助的教育;(3)在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那里,教育机会均等被界定为“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即不论其社会出身,人人都能不受限制地接受教育;(4)在自由主义的理论中,教育机会均等观念被解释为受教育结果或学业成绩的均等。科尔曼还指出,教育机会的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 第四,相对论。哈佛大学哲学大师罗尔斯把公平分为两类,一是“均等性”的公平,其

宋代爱情词之文献综述

宋代爱情词之文献综述 叶艳春 东海科技学院中文系,浙江舟山,316000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产生过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爱情诗歌精品。宋词与爱情相遇也结下了不解之缘,演绎了一首首回肠荡气、淋漓精致的千古爱情绝唱。那里有忠贞不渝的爱恋,有生死相隔、刻骨铭心的爱恋,有离别时不舍得情感,有离别后魂牵梦萦的相思,有有情人难成眷属的遗恨。近几年来,现代一些作家也对宋代的爱情诗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可是说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看法。 一、婚恋题材情诗 对于诗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它的产生。其中以《宋代民俗诗研究》(吴邦江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书认为,宋代出现了更适合于表达婚恋题材的新型问题词的繁荣推动了婚恋诗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大量情诗的出现。另一方面,作者认为宋代出现了许多的女性作家,她们源于自己的真切感受,故而更加容易写出一些缠绵动人的情诗,例如朱淑真的《观燕》:“深闺寂寞带斜晖,又是黄昏半掩扉。燕子不知人意思,檐前故作一双飞。”一个充满才情的少女,情窦初开,檐前的燕子引起了寂寞少女无限的美好遐想,少女的纯真和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以敏感直白的方式充分展露出来。 对于这个背景,大连学院人文学院的舒红霞发表过一篇论文,题目为《执着与背叛:宋代女性意识之觉醒》,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这样写道:“宋代女性意识之觉醒主要体现在她们对于女性作为“人”的本质需要的执著追求,具体说是对婚姻中爱情的追求,对封建伦理角色之外的女性个人价值的追求:即接受教育与进行文艺创造、关怀现实与参与社会活动等个人生存空间的努力开掘。这种追求是人性觉醒之表现,也是对礼教规范的传统女性角色之背叛。”女性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大胆向前,她们通过自己的文学才华将对于爱情的追求表现地一览无余。 焦晓云和尹增宝也曾阐述过宋代爱情词繁荣的原因:“一般说来,诗长于抒情,词作为一种新兴的诗体,更是以抒情为其“当行本色”。而其中所抒之情又以男女恋情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宋词中的爱情意识空前活跃。造成词长于言情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产生词的社会土壤是歌舞享乐,填词的具体场合是宫廷深院、青楼教坊,写词的目的是娱宾遣兴,唱词者的身份是歌舞女子,男女交往的频繁,使得情词便在歌宴酒席中感发出来。另一方面宋代的城市经济繁荣昌盛,与此相适应的是都市里的酒楼、瓦舍大量增加,市民生活的提高,男女观、爱情观也发生了转变,所以人们都渴望大胆而真挚的爱情。[1]与之相适应的是,“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2]所以,宋代出现了大量的爱情词。归纳起来,宋词中的爱情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夫妻间的爱情词;情人间的爱情词;才子佳人间的爱情词。” 产生爱情诗,北京师范大学的谢琰发表过一篇名为《论唐宋之际爱情诗的演变轨迹及其时代根源》:“本文以乐府体、艳体、杂体三类爱情诗为主要线索,完整地描述了唐宋之际爱情诗的演变轨迹,并尝试对其时代根源作出阐释。通过梳理,笔者以为,晚唐爱情诗重表象、重心理,浓墨重彩地描写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历史 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8-1985年,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娱乐业从无到有,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文化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录音机首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与革命歌曲不同,当时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大力追捧,尤其是每年春节晚会后人们对港台歌星的迷恋,引发了录音磁带的热卖,使得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音像出版得到率先和快速发展。这一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刺激和引领了社会的文化消费。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这事实上确认了文化艺术可能具有“产业”的性质。 (二)1985-1992年,文化产业的自发培育和成长阶段。以广告公司和演艺公司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 (三)1992-2001年,文化产业走向自觉阶段。1992年“十四大”之后,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文化企业的自由度也逐步加大。社会的商业化推动了文化的市场化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迅速从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解放出来,全面导向大众市场。199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组建报业集团,形成了多种媒体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舆论宣传体系;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并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既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少了,但身体素质差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多了,然而心理承受能力差了;因不能接受失败而自残、因无法控制而变成网虫的例子多了。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就初中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讨论,本文就2010年至今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一些普遍的观点以及一些独特的见解,指出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正文】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周家店镇中学教师陈开文指出:“由于初中生主要处在12—15岁之间,而这一阶段心理发展主要的问题是自我认同”。我们知道,伴随着进入青春期,身体的快速发育及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变得非常强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渴望独立与理解,同时也特别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等。但这时的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矛盾的、不

稳定的,较易受他人的影响,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容易与学校发生对立或冲突,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等。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我总结出初中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我方面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造成自尊心和自信心上出现问题。由于自我体验错误而出现自卑或逆反心理,自我控制力差而表现出抗挫力弱,无法正视失败。 其次,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初中生的情感上的激荡。无法面对批评,因批评而出现消极、苦恼的情绪。 最后,初中生当中出现焦虑心理、孤独心里和脆弱心里的学生比较多。 2、学习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升学压力过大、厌学情况突出、考试焦虑症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3、人际关系紧张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为:师生关系问题;与父母关系问题;同学间关系问题;对异性的看法问题。老师对学生的不理解、父母对子女期望和要求过高、同学间矛盾和摩擦均会导致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