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发展的比较研究

赵江滨马振

摘要:宁波与苏州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人缘相亲。然而近年来苏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渐与宁波拉开距离。究其原因,城市文化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发现,苏州与宁波在历史上都曾人文荟萃,但在当代文化建设上,则传统现代,各有侧重;而在科技教育方面,差距明显。经分析指出,两市文化的基本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文化的含金量上,即城市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引导、塑造和影响方面:苏州城市文化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因素,传承完整,创新突出,卓有成效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内在向度;而宁波城市文化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间实用倾向,它们直接与务实致用的商业风气保持了密切的联系。相对于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迅猛步伐,本文认为,宁波的相对不足体现在城市文化内涵的缺失上,城市的影响力远逊于苏州,科技教育内涵明显弱于苏州,导致城市的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宁波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想保持在长三角城市圈的领先地位,应该借鉴苏州的城市文化发展经验,深入整合自身的文化禀赋,深化内涵,提炼特色,方能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抓住机会,迎头赶上。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内涵城市文化比较

在长三角城市圈中,与宁波最具可比性的城市无疑是苏州。

宁波与苏州跨杭州湾遥遥相对,都属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地貌,直线距离不过200公里左右,无疑地缘相近。两市的历史都很悠长,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双双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历史上尽管它们曾分属吴越,但吴越文化彼此渗透,相互兼容,“同俗并土、同气共俗”,已成同一地域文化圈,确属文缘相通。地缘文缘促进了两市人员的往来交通,自然导致了人缘相亲。

两市地域面积、人口和行政级别相当,经济规模和增速可观。宁波是一个在经济上享有副省级权限的计划单列市,位于浙江东部,长江三角洲南翼,坐拥东方深水良港。2007年户籍人口564.5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8.19万,全市面积9816平方公里。苏州是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实际享受副省级城市待遇,位于江苏省南部的长三角地区的腹地,太湖之滨。2007年户籍人口624.4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35.30万,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2007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51元。2007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475元。因此,不论是从城市的行政级别,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还是城市的

相对影响力,这两个城市都是长三角城市圈中地位相当的城市。从近年中国城市的多种排行榜上观察,这两个城市基本位居十名左右。单纯从中国城市的经济版图上看,这两个城市所爆发出的能量已经在许多方面毫不逊色于中国绝大多数省会城市。

但毕竟“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两个城市的差异也很明显,城市的文化风格判然有别。俗语有道:“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吴侬软语和宁波“硬话”鲜明而直观地体现了两地地域文化风格的差别。而从整体上看,苏州处于长三角腹地的平原水网地带,土地肥沃,历史上经济发达,生活富足,人文荟萃,传统和文化在这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未曾消歇,引人注目;宁波处于长三角南翼的山海交汇处,“梯山航海”,土地硗薄,生活方式简朴,历史上依托港口,商贸活动频繁,重商言利,低调务实。

改革开放以来,两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一直不相上下,但近年来苏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增速明显,与宁波的经济总量正逐步拉开差距。2007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3亿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25.1亿美元,苏州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3.8亿美元。表面上看,这似乎仅仅体现为两市经济总量和对外资引进规模的大小,但如果深究就会发现,外资和台资企业近年集结苏州的态势非常迅速,支撑了苏州经济的半壁江山,这毋庸置疑地揭示了两市对外影响力的高低,即城市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事实也证明,保持城市的特色和文化,正是苏州迅速崛起的秘密之一。①因此也可以说,目前宁波与苏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导源于两城市的文化软实力的差异,比较、分析和研究两城市文化诸因素的差异,从深层次上揭示两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因和落差,就能够为宁波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寻求根本和持久的动力。苏州城市文化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明显助推作用对宁波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鲜明的借鉴意义。

一、宁波与苏州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一)文化底蕴:人文荟萃,各领风骚

吴越之地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史载,苏州自春秋“泰伯逊天下,季札辞通国,德之所化者远矣。”历史上“因士类显名于历代,而人尚文”。苏州文风鼎

①苏州地域文化对经济的助推力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据说,多年前一位外国友人考察苏州人力资源,来到苏州刺绣研究所,两位年轻的绣娘演示了刺绣中“劈丝”的技艺,将一根绣线分成几十甚至上百根细丝。苏州姑娘的心灵手巧,让这位友人心悦诚服。他断言,能够做出如此精美刺绣的苏州人,也一定能够做好IT行业。结果正如他所预料,苏州经济的崛起,得益于它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甚多。见高福民:《从苏州文化迈向“文化苏州”》。载周和平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05苏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盛,读书人多,文人雅士多。宁波的区域文化尽管由于发蒙祛昧较苏州为晚,但到了宋代也后来居上,被大学者王应麟赞为“诗书之乡,礼节恭谨,县之子弟,夙以衣冠鼎盛”。俨然跻身文化之邦了。

宁波和苏州一向有崇文重教的乡土风尚,都是古代的“状元之乡”,当代的院士、教授之乡。据统计,在宋代至清代全国的305位状元中,江苏有状元73名,浙江有状元62名,分别占全国的1/4和1/5。在南宋和明代,状元产出最多的是浙江,清朝状元产出最多的是江苏。具体到苏州和宁波,状元和进士的群体数量都曾在历史上达到了一个值得称耀的水平。“苏州文盛出状元”,自宋至清末,苏州一地共有文状元45名,武状元6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55%和4.35%,而苏州在清代共出状元26名,占清代全国状元总数的22.81%,占江苏全省状元总数的53.06%,无论是平均数还是绝对数,均为全国第一。宁波历史上曾出过12位状元,3000进士,状元数目虽然稍逊苏州,但也堪称人才辈出,对宁波文化风气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盈实人家”和“书香门第”往往成为宁波市民生活的追求。数目可观的人才维系了两市在历史上的文化薪火。在当代科技人才的地域贡献率上,苏州与宁波也持续了历史上的辉煌,值得自豪。据《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显示,从出生地来说,在苏州出生的两院院士有70人,高居2008中国城市院士排行榜的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在宁波市出生的院士有48人,位居第五。

就文化名人来说,两市各有千秋。在苏州这方水土上,孕育了无数流芳千古的文化名人,不仅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等人才辈出,而且名相重臣也蔚为大观。其代表人物有“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陲、功名满天下”的北宋大政治家范仲淹;有写下千古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明末大思想家顾炎武;有“袒两肩、挥蕉扇”,挺身而出领导以丝织工人为主体的苏州市民反税监斗争的佣织葛成;还有因舍身为人、奋勇抗暴的壮行而深受苏州人民钦敬的五名义士,等等。文人有西晋文艺理论家陆机,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有被誉为中国书法“草圣”的张旭,有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明清时期的苏州,更是诗、文、书、画的重镇,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大家,其中有号称“吴中四杰”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有被誉为“吴中四才子”的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有明代通俗小说大家冯梦龙;有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有现实主义剧作家李玉等。著名的吴门书派和画派皆于焉形成,沈周、仇英等书画艺术家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现代则涌现了柳亚子、章太炎、顾颉刚、叶圣陶、沈寿、苏童等著名文化人士。宁波的文化名人由于城市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直到唐宋尤其是明清才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的文化名流,如虞世南、张孝祥、方孝孺、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范钦、张苍水等,近现代文化名流有周信芳、鲁彦、

应修人、徐訏、苏青、柔石、殷夫、余秋雨、唐弢、巴人、潘天寿、沙孟海、袁牧之、蒋梦麟等数十位文化名人。

两市文化虽然在历史上各显风流,各有千秋,但平心而论,无论是从文化人的群体数量还是从其文化产出、整体影响上衡量,宁波比苏州稍逊风骚。

(二)文化设施:传统现代,各有侧重

改革开放以后,宁波与苏州的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城市的文化消费。据统计,2007年苏州居民人均教育和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2118元,比上年增长9.9%,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15.2%,是仅次于食品支出的第二消费大项。2007年宁波人均教育和文化娱乐及服务支出2299元,同比增长12.1%,文化娱乐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预示着两市民众进入了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而大规模的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在完善城市文化功能的同时,也将宁波苏州带入文化大发展与繁荣的新的历史时期。近年来,两市在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都投入巨大,成效显著,但有所不同的是,宁波的文化设施属于全新建设的多,发掘和维护传统文化的较少;相对宁波来说,苏州市在大力建设城市文化设施的同时,更注意发掘和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遗存,传统文脉的传承更为有效。

宁波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相继建成了一批城市文化的标志性设施。以“三江文化长廊”和“八大文化设施”建设为标志,宁波市的文化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宁波大剧院、高教园区图书馆、宁波音乐厅、宁波美术馆、时代文化广场、月湖一期工程等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宁波博物馆、宁波文化广场、天一阁书库扩建、宁波帮博物馆、宁波书城等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同时,对逸夫剧院、宁波图书馆、宁波影都等文化设施进行了改造,庆安会馆维修、白云庄浙东学术博物馆等工程顺利完成,有效完善了城市的文化功能,提升了城市形象。

苏州的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紧紧围绕着古城的文化遗存而展开。环古城风貌保护带、山塘历史街区等记载着苏州“老故事”的“文化符号”被一一修复,阊门民国一条街、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工程顺利进行。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项目获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委会誉为“城市复兴的范例”。苏州在保护古城的同时又着手新建一批文化设施。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已经成为苏州城市新的文化地标。工艺美术博物馆、国宝钱币博物馆、园林博物馆、碑刻博物馆、丝绸博物馆等也相继落成,形成了一个文化内涵充实、地域特点鲜明的博物馆群。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内昆曲博物馆、评弹博物馆、戏曲类博物馆,成为苏州的戏曲一条街。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和名人馆工程、苏州市演出中心、中国刺绣艺术馆等总投资达五十六亿元人民币的苏州八大标志

性公共文化设施也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这将为苏州文化古城进一步增光添彩。苏州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传承意识非常强烈而自觉,就像著名作家陆文夫所说:“苏州文化的优势是在于它的综合实力强大,文化门类比较齐全,从古到今一脉相承,只有发展,没有中断,使得每一个文化的门类都有一定的成就。”①(三)科技教育:增势强劲,差距明显

科技教育是一个城市文化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是城市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预示着城市发展的潜力。在科技教育的发展上,宁波与苏州都表现出强劲的势头,但宁波与苏州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

首先,苏州城市的科技创新力明显高于宁波。2007年宁波市专利申请量达12787件,授权量884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39件,授权293件。苏州2007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3752件和915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666件。在技术引进和投资上,2007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62.73亿元,实现新产品产值1076.32亿元。2007年苏州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96.91亿元,苏州在引进大量跨国公司资本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实现了产业升级、经济腾飞,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之一,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其次,苏州的人才总量高于宁波。两市都重视科研机构的建立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2001—2007年,苏州平均每年引进的人才数量超过7万人,截至2007年底,苏州人才总量已逾90万人。宁波近年来平均每年引进的各类人才约3.5万人左右,截至2008年上半年,宁波全市人才总量64.2万人,在甬工作的硕士首次超过10000人,达10244人,博士超过1000人。

第三,苏州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层次大大高于宁波,为城市发展提供的支撑力远大于宁波。2007年在甬高校数达15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2.61万人,较上年增长4.9%,其中本科生6.09万人,增长11%;本专科比例为48.3∶51.7,本科生比例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在甬高校只有宁波大学有56个硕士点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在苏普通高校共18所,其中本科院校4所,专科院校14所(8所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在苏高校共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8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专业8个)、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214个硕士点(含自设专业8个)以及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在苏高校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近18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约14.5万人。

(四)文化产业:资源丰富,齐头并进

①陆文夫:《苏州文化丛书·总序》,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宁波与苏州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优越。近年

来两市都已意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在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上都举动频频,效果明显,在从业人数和经营单位上都达到了一定规模。按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界定的口径范围,2006年宁波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为18525家,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13.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2006年文化产业年末从业人员为22.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3%。文化产业总资产达6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完成总产值445.3亿元。而截至2008年上半年,苏州全市文化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约1.37万家,从业人数约26.86万人,营业收入约40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约22.35亿元。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上,苏州与宁波你争我赶,堪称齐头并进。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苏州的文化产业渐成规模,产业化运作日趋成熟,宁波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猛。近几年,苏州文化产业发展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在国家、省等文化部门的支持、扶持下,逐步形成了国家级“苏绣文化产业群”、“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胥口书画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园”四个文化产业基地。苏州还通过举办国际性和国家艺术节,通过政府倡导、市场运作、企业支持的形式举办,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产业化运作模式走向成熟。在文化品牌上,苏州昆曲、苏绣艺术也在海内外打响,2007年苏州表演团体共演出10177场次,观众达到167.3万人次,营业额超过了5000万元。另外动漫产业和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宁波市文化产业正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依附型向自主创新型加快转变提升,目前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全市首个LOFT创意园区——新芝8号创意园已经正式开业,市工业设计与创意街区将开始前期建设,首个民营企业开发的创意园区三厂时尚创意街区已经确定规划并开始招商。此外,江东的228创意园区、镇海的创e慧谷、鄞州的128创新园、慈城的天工之城和江北的1842外滩创业基地、134创意谷等一批创意园区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了解,未来几年内,宁波市将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力争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使得宁波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2007年,宁波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33亿元,

正在成为宁波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的基本差异

自商末周初起,吴和越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的江、浙地区逐渐形成,并于春秋时期相继称霸,达到了它们历史发展上的第一个高峰。从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墓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六朝至隋唐的晋室南渡,士族文化的阴柔特质及其对温婉、清秀、恬静的追求,丰富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内涵。南宋直至明清

时期,吴越文化愈发向着精致的方向生长。到清康乾盛世,以苏杭为中心的吴越地区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堂,其间不论是经济、科技、教育,还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都成为这一文化走向高峰并在全国领先的标示,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但苏州在历史上毕竟一直处于吴文化的核心地带,而宁波一直处于越文化的边缘地区,二者文化生成的社会环境和基础有根本的不同,况且苏州在春秋时期即已开始了它的文化之旅,而当时宁波的文化尚处于蒙昧状态。苏州的文化在南北朝时期迎来了它的繁荣阶段,而宁波文化的大发展还有待南宋以后的努力。所以苏州的文化样式精致,内涵深厚,宁波的文化样式相对粗鄙,内涵浅俗。这从两地昆曲、评弹和甬剧、走书等民间艺术的比较中不难找到根据。

(一)雅文化的精粹,俗文化的典型

从文化类型的角度审视,两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差异明显。苏州的城市文化洋溢着一种被传统文化精粹熏陶和范塑后的高雅气质,“雅”是苏州文化的外显风格。苏州文化的魅力在于精致典雅。苏州评弹,甜糯柔婉、回环多姿,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苏州的建筑与园林,风格柔和,具有“小桥流水”的典型韵味;苏州昆曲影响了400年来我国各类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被誉为“百戏之祖”;苏州美食更是与苏州丝绸、园林、工艺并列为苏州四大文化支柱,在做工和色泽上精密细致。几乎没有争议,苏州被认为是中国最精致的一个城市文化样本,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城市漫长的25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中断,传统文化的样态和神韵保存完好。“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苏州古城“双棋盘”格局保存如昔,168座桥梁保持了“遥望家家临水影”的江南水乡风貌;古城区14.2平方公里范围内,没有一幢高层建筑。整个城市布满小桥流水和中国最著名的园林,使得整个城市充满了谐适人意的古典神韵。苏州是一个珍惜文化、珍视传统的城市,因此也成就了它无上的品位。苏州是中国少数没有经过大规模改造的城市之一,苏州的老城虽不具大城市的富丽堂皇,但温润的空气加上特有的江南水乡风光,使它散发着诱人的城市格调。

而宁波的城市文化则氤氲一种发自民间的流俗气质,不讲精细,质朴务实。城市的文化特点民间气息浓厚,更多地体现着大众文化的低俗实用倾向。譬如宁波甬剧原本是田头山歌发展而来,充满民间的趣味和活泼,但却一直未登大雅之堂;宁波的饮食被人概括为四个特点:醉、臭、霉、鲜,其中让人掩鼻的“臭冬瓜”最具宁波菜肴的标本特色:简单、乡土、鄙俗而实用;宁波方言虽然带着鲜明的特色,但也带着一种俗气和豪气,虽然同是吴语,苏州话“糯”,宁波话“硬”。宁波民性重商,不避功利,由于历史上缺少高端文化人群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引领和提炼,宁波的传统文化缺少休闲情调,人们在事功生活的繁忙中孜孜矻矻。

(二)休闲文化浓郁,商业文化兴盛

苏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历史资源丰富,自古就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

去处,而苏州在整体的文化氛围上也给人一种“小家碧玉”的温存,并有“立体的画,凝固的诗”之称,典雅的气质造就了休闲文化的浓郁。

苏州园林闻名于世,其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9个古典园林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园林为什么能吸引无数中外游人到访?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古人建造苏州私家园林,本是作为一种休闲之地,现今苏州在园林的休闲旅游上也日益突出了休闲文化和社会效益的结合。同时,苏州美食精美诱人,苏州曲艺典雅动听,小桥流水,闲情悠悠。苏州的传统文化休闲情调浓厚,文化在休闲中成为被享受的对象。

相较于苏州而言,宁波在商业文化氛围上比较浓厚。宁波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贸易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宁波的商帮文化在这种得天独厚的商业环境中获得了充分的孕育生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浙东民间就有经商理财之风,范蠡也曾在此逗留并被奉为商人之祖。唐宋年间,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宁波对外贸易频繁。元明时期,宁波商帮群体形成。近代鸦片战争后,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是最早从事进出口贸易的港口城市。宁波兴盛的商贸活动孕育了厚重务实守信,兼容开明,灵活变通的商业文化。

三、苏州城市文化发展对宁波的借鉴意义

1996年,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受英国贸工部委托,对苏州的投资环境进行考察,评估结论是:绝佳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基础设施,广泛的国际联系网络;通向庞大国内市场的能力;完备的工业体系、开明的经济政策以及欣欣向荣的经济;悠久而深厚的文化遗产和素质良好的人才资源基础;各级政府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推动力。①尽管宁波和苏州都走在了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前列,但对照普华永道公司对苏州的整体评价,宁波相对的不足主要在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上,城市的品牌效应远远逊色于苏州,城市的科技教育内涵大大弱于苏州,因而城市的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宁波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想保持在长三角城市圈的领先地位,应该深入挖掘城市的资源和文化禀赋,提炼特色,打造品牌,方能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抓住机会,迎头赶上。

(一)整合城市文化要素,增强城市凝聚力

从城市发展经验和历史进程表明,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和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城市发展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厚的城市,也是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最成功的城市之一。苏州之所以能以“人间天堂”的美誉闻名遐迩,经典的历史文化

①转引自余明阳、姜炜:《城市品牌》,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第38页。

积累是重要的竞争资本。不论从哪个角度衡量,苏州的传统文化都包含了一种人类精神生活赖以栖息的美好向度,换句话说,苏州的城市文化具有融入现代生活要求的核心要素,所以它能够渗透苏州人的生活方式中,并进而融入现代生活。事实上,苏州的传统文化因素在改革开放以后不但没有排斥现代经济发展,而且因为坚守精巧雅致的特色,博采众长,成为“亲商”的有利条件。目前这里云集了众多的跨国企业和台资企业,已经成为全球新的IT产业生产基地,发展速度惊人,一个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依靠区位和文化的优势迅速崛起,赢得了经济发展的辉煌。

与苏州城市文化内涵的精致相比,宁波的传统文化商业特点鲜明,缺乏精神依赖的精致充实向度,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和宜居程度受到影响,这阻碍了城市对人才和资金的有效吸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区位优势也很明显。河姆渡文化、浙东学术文化、商贸文化、藏书文化、海防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佛教文化等蔚为大观,在文化遗产上可谓包罗万象,但宁波的传统文化本质上的务实致用性质,使其专注于物质生存的倾向明显,超越休闲的精神向度匮乏。加之宁波文化在历史上始终处于民间自发延续的状态,很少受到精英文化阶层的观照、梳理与提炼,相对来说地域文化的内涵单薄,地域文化输出的势能较低。至今宁波的城市整体文化都没有能形成一个鲜明统一而富有内涵的城市文化特点,而城市相对单一的商业功能已无法支撑城市的对内和对外的发展需求。因此,宁波在城市文化建设上最需要做的是,站在当代文化潮流的制高点上,重新审视其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发掘地域文化的精髓,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生活的基质,重建宁波新的城市文化。

(二)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城市创新力

城市文化力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宁波要想在城市文化上有质的飞跃,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宁波近几年在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力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和提高,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上逐年提高,但是在总量上和发明专利上与苏州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缺乏创新型拔尖领军人才,大部分企业没有研发团队,企业的技术中心数量不多、层次不高、实力不强;同时,企业的研发投入也相对不足。2006年宁波全市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总额56.73亿元,仅居全省各市第10位。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6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仍不足1%,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依然偏低。而苏州连续三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近年一直保持江苏省内第一。宁波是一个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就经济规模而言,宁波在现有的5个计划单列市中仅次于深圳,与青岛不相上下,高于大连和厦门,但就经济发展的增速与潜力来说,宁波的情况不容

乐观,除了生产要素的制约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人才和科技要素的相对匮乏上。因此,宁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忧虑不在当前,而在今后;不在生产要素,主要在文化因素。从这里可以看出宁波要想成为创新型的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当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才。城市是地域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的人才集聚效应创造出来的,城市中要有一大批真正意义上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这是一流城市和一流城市形象赖以存在的前提。①

(三)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增强城市影响力

城市品牌是城市文化要素的有机聚合。当今时代,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由单纯的规模竞争转向综合实力的竞争,上升到城市品牌的竞争。一个没有品牌的城市,是一个还没有形成文化个性的城市,当然也就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城市的经济要素可以趋同,而城市的文化要素必须立异。一个城市只有在文化上形成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风格,才能成为它发生影响和产生感召力的品牌。

苏州文化不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品牌特色。2004年,苏州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比中,金榜题名,还荣获唯一的“年度城市大奖”。颁奖词是:“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0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它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它用双面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品牌让“文化苏州”的魅力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宁波尽管先后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全国再就业先进城市等5项颇具含金量的国家级荣誉称号,并在中国城市经济实力、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等排名中名列前十位,先后被评选为公众首选宜居城市、全国十大市民最满意城市。但是这些称号还缺乏文化的积淀,还没有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一些关于宁波城市品牌的关键词——如“东方港城,时尚水都”,由于不具备城市文化公认的特殊性,因此几乎不具备传播的可能性。②这表明,宁波的城市品牌有待塑造。

其实,就城市的资源禀赋来说,东方最大的深水良港一直是宁波最大的比较优势。作为口岸的宁波自古就孕育了地域的文化传统,众所周知,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凭藉港口的优势,宁波也成为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历史上宁波是与日本、新罗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经济发展几乎大部分来自深水良港的大规模开发的牵引带动。2007年,宁波港的货物吞吐量在国内仅次于上海,在国际上位居第4;集装箱的吞吐量超过900万标箱,位居国内第五。泱泱大港名副其实,港口是宁波城市的

①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第383页。

②浙江的宁波还是上海的宁波?https://www.360docs.net/doc/e18564942.html,/08/0522/10/4CHSD8JR00742LT9.html .2008-05-22 .

不二品牌。可以说不论是宁波的海洋文化,还是商业文化、佛教文化,几乎都和宁波的港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作为中国最大深水良港的港口在宁波城市的文化建设中始终未处于实质性的有效参与中,使得城市最大的文化资源处于城市文化建设的闲置状态,东方大港的品牌效应一直深锁闺中,无法发挥它的重要影响力。

品牌建设需要特色,但更需要内涵。港口的文化内涵需要发掘,同时,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品牌之都”。因此,东方港城,工商重镇,时尚生活,这才是宁波城市品牌的文化精髓,从这三要素整合宁波城市品牌,宁波的城市品牌才能树得住,叫得响,才能屹立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之林于不倒,产生应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荷:《吴越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长三角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胡兆量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6、汪俊昌、陈立旭等著:《人文浙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部编版八上第十八课《苏州园林》教案新编

部编版八上第十八课《苏州园林》教案新编 文本研读 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写的序文。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在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佳作。 一、导入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 苏州城内曾有大小园林二百余处,至今保存尚好的仍有69处。 (欣赏一组图片) 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给人以“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趣,自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享受。苏州园林众多,风格不同,“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不同的园林风格。 【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留园。】【沧浪亭:现存的苏州园林中历史最悠久的园林,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园: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除此以外,像网师园、怡园等也是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园内有园,景外有景,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被认为是苏州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建筑最晚,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以一个游览者的身份,用鉴赏家的眼光,去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去体味其中的诗情画意。 二、简介作者及相关背景 1、叶圣陶 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小说有《倪焕之》、《夜》、《多收了三五斗》,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户外广告宣传方案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户外广告宣传方案

清远创立全国文明城市户外广告宣传方案 一、公益广告内容 1、主题宣传 公益广告宣传主题:围绕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雷锋精神、加强诚信教育、培育勤劳节俭观念、传承孝道和敬老风尚、倡导文明旅游、宣传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等八大选题。 2、文明创立重点宣传用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奋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创立全国文明城市,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头兵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撑起中华民族精神脊梁 同心共筑中国梦携手共建文明城 创立全国文明城市做文明有礼清远人 人人都是清远形象,处处展示城市文明 片言只语体现修养,小事细节彰显文明

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 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 手拉手参与文明城市创立,心连心共建幸福家园; 创立全国文明城市,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 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 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关注未成年人,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 3、公益广告内容下载网址 中国文明网首页“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版块。下载“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及“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参照使用通稿类、动画类、围档类、展板类等图片设计及内容。 二、公益广告设置点位 1、全市各主、次干道上的人行天桥 设置位置:全部人行天桥的桥体两侧。 2、城市道路 设置位置:沿线电线灯杆、路灯杆、沿线电子显示屏、沿线天桥、收费岗亭、沿线部分大立柱广告牌。机场路与深圳大道转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随着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面临着一系列不足和困境,城市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课题与命题。城市文化发展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中文化因素的强调等多方面关系,以达到城市发展与文化发展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它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是凝结在社会成员中的核心价值、行为定势。 具体到城市而言,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 Lew is Mum 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所说:“古代的社区过于稳定,它墨守成规旧俗,不愿采纳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古代人类有意突破这种保守社区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那么对此问题能够找到的最好答案莫过于

城市这一发明了。”“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纵观历史,城市最早产生于古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它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大规模的近代工商业在城市中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大工业为中心的近代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发展又进入了新的时期,有学者称之为现代化城市或信息化城市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的摇篮和容器,成为文明生长的肥沃土壤,逐渐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品格。 “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 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随着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达,城市文化也随之一日千里包罗万象,形成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人类建造城市,城市同样反作用于人类,城市文化通过城市物质要素表达出来,又依靠个人而存在发展下去,在此意义上,城市自身和人类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城市文化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是赋予城市朝气和独特性

(完整版)苏州百强企业名单

?苏州百强企业名单 ?苏州地区百强民营企业名单 按地区顺序排列 一、张家港市(27家) 1.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2.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3 .华芳集团有限公司4.江苏张铜集团有限公司 5.江苏澳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6.江苏骏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7.江苏华尔润集团有限公司8.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9.江苏攀华集团有限公司10.江苏丰立集团有限公司11.张家港市欣欣化纤有限公司12.张家港市沙洲纺织印染进出口有 限公司 13.江苏长江润发集团有限公司14.江苏宏宝集团有限公司 15.江苏天霸集团16.江苏飞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7.张家港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8.张家港海陆锅炉有限公司 19.江苏银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张家港市国泰华荣化工新材料有 限公司 21.张家港市新中环保设备有限公司22.江苏维达机械有限公司 23.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24.张家港市建业印染机械有限公 司 25.江苏菊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26.江苏金陵体育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27.张家港市港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 二、常熟市(27家) 28.江苏波司登集团有限公司29.江苏隆力奇集团有限公司 30.江苏梦兰集团公司31.江苏旋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2.江苏通润机电集团有限公司33.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34.江苏中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35.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 公司 36.江苏常铝铝业股份有限公司37.常熟市钢铁有限责任公司38.江苏金木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39.常熟市交电家电有限责任公司40.常熟市龙腾特种钢有限公司41.江苏常盛集团有限公司 42.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 43.常熟市天银机电有限公司44.常熟华东汽车有限公司 45.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46.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 47.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8.江苏中诚建材集团(常熟中信特种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49.常熟市锦绣经纬编有限公司50.江苏格林电器有限公司 51.常熟市汽车饰件有限公司52.江苏萃隆铜业有限公司53.常熟市电缆厂54.常熟市力宝装潢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文本解读

《苏州园林》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百度百科】 2.文题诠释 本文标题“苏州园林”点明写作对象,点明文章中心,并且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3.主旨 本文抓住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分别加以介绍说明和具体描绘,从而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的风貌,也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及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4.结构分析(见下一页)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苏州园林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近景远景的层次美。分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总 本文的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5.写作特色 (1)语言准确简炼:准确简炼、耐人寻味是本文的特色。 叶圣陶先生的文字清浅平实,用词严谨审慎。读他的文章的就像坐在他老人家面前,听他娓娓而谈一样亲切。本文的词语用得十分贴切,如“标本”一词,这里有“范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对别处园林的影响。又如“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图片的画面,不只是观看欣鉴,还要作分析评价。在第二段中,四个“讲究”构成的句子用词很恰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里的“布局”指整体的结构,“配合”“映衬”指各部分的作用,“层次”指次序的安排,这些词都准确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在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时,用了恰当的动词,避免了呆板,又饶有风趣。“阶砌旁边栽几丛花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一个“栽”字,足见造园者的匠心,即使是不惹人注目的阶砌小角落,也不忽略。“蔓延”一词写出了爬山虎或蔷薇木香的繁茂,使平板的墙头有了活气。一个“补”字,又写出匠师们是多么的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本文介绍的虽是幽美如画的园林,但是文字仍旧朴实如话,而表达得极为真切。全文只用了有限的几个描写性词语和形容词,它们都表现出景物特有的状貌,很难用其它词语替换。如“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

江南城市文化宣传片文案

湖熟文化宣传片·脚本 灵感·逻辑·产品 一、文案要求 下面是客户整理的要求: 1. 这个片子想传达哪些信息?(公司区位、公司历史、业务模式、领导介绍、团队风貌、领导讲话、客户体验、产品展示、硬件展示、公司业绩、合作伙伴、企业愿景等) 答:片子主要通过时间线索来介绍“湖熟文化”的昨日今生。 2. 公司的介绍和相关的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及视频) 答:给PPT、文献、内部资料。 3. 片子的受众是谁?(举例:政府领导-客户-合作商家-普通人等) 答:政府部门、专业研究院和公众 4. 片子的应用场景?(举例:会议前暖场展台门店电视播出网络) 答:1: 各公众平台投放;对应社群投放;2. 网站实用。 5. 宣传片的风格调性描述。(举例:大气文艺高端清新科技感传统新锐时尚等,如有喜欢风格或模板最好提供。)

答:高端、典雅、古朴 6. 片子的时长 答:5分钟左右 7. 片子希望展现的重点是什么? 答: (1)湖熟文化的脉络; (2)湖熟地区的现状; (3)湖熟地区的未来愿景。 8. 有没有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手册等? 答:网站等 9. 片子类型企业宣传片/产品宣传片/项目宣传片/科普片/专题片/记录片/汇报片/广告片等 答:项目宣传片。 二、文案正文 正文 片名:秦淮原乡文化湖熟

【引文】 荡漾水乡,连结湖熟百里;丰饶之地,孕育“湖熟熟,天下足”的美名;小小村落,悠悠古镇,沉淀着历史的气韵;一代代秦淮俊才,顺延着湖熟文化的血脉流淌,尽得风流。承载着5000年历史的湖熟文化,踩踏着岁月的节拍屹立至今。 【历史遗韵】 在亚洲文明对话发表主旨演讲中,习总书记说:“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湖熟的亘古文明与悠久历史,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湖熟,是一个地理坐标,地处江宁、句容、溧水三地交界处,自古就有“金陵东门户”之称,位置优越。曾经一度成为军事重地、商贸中心,成为繁华的“小南京”。 湖熟,是一个文化符号,1951年,钱立三先生在湖熟古文化遗址,发现石器、陶器和青铜器。后经考证,将其命名为“湖熟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同处一个时空,滋养了长江流域的无数华夏血脉。 湖熟,是一个历史象征,西汉武帝封国,元朝设县,明朝成为上元县四大镇之一。 杨柳古渡、古清真寺、姚东老街……千年文明的典雅邂逅现代社会的“列车”,从此,尘封的厚土中,将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人文记忆】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文化苏州”内涵解析

《苏州杂志》:文脉延续——“文化苏州”内涵解析之一 写在前面的话 把文化作为一种品牌来打造,常常成为一些地区、一些城市共同的战略取向。近年来,不论是古老的城市,还是新兴的城市;也不论是在开放地区还是在欠发达地区,无不高举文化的大旗,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支撑和精神源泉。 苏州在国内较早地把“文化苏州”作为城市品牌提出来,市委、市政府还在2004年6月专门制定了《“文化苏州”行动计划》,按照苏州的构想,在未来的几年里,要使苏州城市特色和文化个性进一步凸现,文化发展的主要指标、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居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崭新格局。 “文化苏州”的内涵十分丰富,对此,本文作了初步的探寻和解析。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刊载,以飨读者。 一 大凡以“文化城市”自居的地方,都能列举出足以引人注目、令人叫绝、发人赞叹的文化产品,物态的、艺术的、精神的,或称世界第一、或言中国之最、或曰空前绝后……林林总总,洋洋洒洒。 其实,文化城市是一个整体的、立体的和历史的概念。它既是一种比较优势,也是一种综合实力。陆文夫先生说,我不敢说苏州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不敢说苏州的伟人和名家就比其他的地区多,但综合起来看,苏州文化在全国占有优势。这一比较优势突出表现在它的综合实力十分强大,文化门类比较齐全,从古到今一脉相承。 苏州是个独特的城市。2004年11月,苏州市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比活动中,金榜题名,还一举荣获唯一的“年度城市大奖”。虽是经济学家们办会、颁奖,然而,颁奖词却写得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 极具文化气息,短短四句话就把苏州刻划得入木三分、如现其面。它是这样写的:“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0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它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它用双面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这就是“文化苏州”的魅力所在。

苏州市历任领导

苏州市历任市委书记(2015年最新版) 1949年4月30日 苏州市军管会成立,韦国清任主任。 中共苏州地委成立,宫维桢任地委书记。 苏州专员公署成立,李干成任专员。 中共苏州市委成立,惠浴宇任苏州市委书记兼市长。 地委书记:(1971年3月起) 刘金山 刘锡康 贾世珍 罗运来 戴心思 市委书记:(1970年11月起) 曲言斌(1970年11月) 刘伯英(1975年2月 贾世珍 1983年1月,苏州地区和苏州市合并,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市委书记: 戴心思(1983年2月到1987年3月) 高德正(1987年3月到1989年8月) 王敏生(1989年8月到1994年7月)

后曾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杨晓堂(1994年7月-1998年6月)后曾任国家开发银行行长 梁保华(1998年6月到2000年12月)后曾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省长,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德铭(2000年12月到2002年5月)后曾任商务部部长,王珉(2002年5月到2004年10月)后曾任吉林省委书记王荣(2004年10月至2009年6月)深圳市委书记 蒋宏坤(2009年8月至2014年06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石泰峰(2014年6月至今) 苏州市历任市长(2015年最新版) 周乃翔(2012.03-至今) 阎立(2005年1月- 2012年2月), 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任"代市长") 后任常州市委书记 杨卫泽(2001年1月-2004年11月) 后任无锡市委书记,南京市委书记,2015年1月5日被中纪委带走 陈德铭(1997年12月-2000年12月) 章新胜(1989年-1997年) 俞兴德(1986年1月 - 1989年10月) 段绪申(1984年7月 - 1986年1月) 方明(1981年1月 - 1984年7月)

解读当代中国城市与本土建筑——以苏州本色美术馆为例

解读当代中国城市与本土建筑——以苏州本色美术馆为例 发表时间:2018-04-02T13:46:37.73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作者:陆文蕙[导读] 本文从当代中国城市与本土建筑的角度入手,以苏州的本色美术馆为例,对其本土化设计进行评述。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摘要:在城市面貌愈发千篇一律的今天,与自然、人文环境的紧密结合本土建筑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当代中国城市与本土建筑的角度入手,以苏州的本色美术馆为例,对其本土化设计进行评述,为我国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关键词:建筑; 本土; 城市 ;苏州 1当代城市与本土建筑 1.1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现状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从物质角度来说,城市需要满足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需求,从精神角度来说,城市应该使其居民有亲切感和归属感。城市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向最能满足人类需求的形态靠拢,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因此对城市的研究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住房的商品化以及大量外资的引进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发展的进程。但在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大拆大建、历史文化保护缺失等许多的问题。 1.2本土建筑的理论基础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同一地区的建筑会呈现出相似的面貌,在其中生活的居民接受并认可了这种形式并将其传承发展,进而形成了地区特有的风格,并渗透至本土精神层面。本土的概念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从物质角度来说,本土主要体现在地理、气候、材料等方面;从精神角度来说,本土则包含历史、文化、观念等因素。在本土建筑的概念中,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2.1本土概念的时间性 本土文化是在长时期的发展中慢慢沉淀而成的,本土概念的发展就是传统文化不断与外来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本土所蕴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背景下的本土概念自然也会产生变化。本土建筑的设计和研究必须基于当代语境。 1.2.2本土概念的空间性 首先,随着时代发展,四通八达的交通缩短了地域间的距离,同时,全球化的浪潮也使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频繁。沟通频繁的地区,人们认同并接纳了对方的思想文化,相互学习更先进的技术,长此以往,地区间的界线渐渐变得模糊,本土的所包含的空间便得到了扩展。 其次,站在不同的角度,本土所包含的空间范围也并不相同。从省的角度出发,江苏的每一座城市都可以单独作为本土的单位;从江南地区的角度,江苏省可整体作为一个本土单元;从全国,长三角地区或许就在同一个本土范围之内;而在西方人眼中,或许亚洲文化、东方文化通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1.2.3本土概念的整体性 本土建筑是立足于地区物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那么本土所指的地区与其他区域之间是一定存在差别的。就本土所指的地区本身来看,其中包含的建筑必然具有相似的特征与相同的文化内涵。在本土的区域范围内,本土应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具体到建筑层面,则应注重建筑与场地、周围环境、原有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1.3城市与本土建筑的关系 本土概念应该综合场地、环境等方面加以分析,从城市角度来谈论本土性,比解读单体建筑更有价值。城市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改造的对象,它记录着人类思想的发展过程,蕴含着多重的文化意义,本土性的精神内涵便来源于此。 本文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本土建筑。首先是自然层面,本土建筑是必须立足于当地的,本土建筑应该是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因素并加以利用的结果;其次是人文层面,本土建筑是否能够体现足够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否能使本地人产生精神上的亲切也是评判建筑本土性的重要标准;最后是城市层面,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评判建筑可以更整体、更全面的解读建筑的本土性。 2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创作评述——本色美术馆 2.1 苏州本土性分析 2.1.1自然地理方面 区位方面,“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气候方面,“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势方面,“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2.1.2人文历史方面 苏州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4000余年以前,后经发展,由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立苏州城。如今苏州的位置仍大体保持在春秋时的原位之上,历史文化一脉相承。 丰沛的水土带来富饶的生活,苏州人更为追求精神的满足,形成了崇尚文化的传统。苏州是培养文人墨客的沃土,余秋雨将苏州称为“中国文化静谧的后院”。 2.1.3城市建设方面 苏州城市呈“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水陆棋盘的格局,城中有“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水路运输非常发达。传统的苏州民居多依水而建,并通过叠石假山等方式满足对“依山傍水”的追求。建筑方面,通常体量较为轻盈,白墙黑瓦,素净典雅。材料方面,多选择太湖石、花岗石等本地石材,和苏州郊外细泥烧制的砖瓦。 2.2 本色美术馆概况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 体系研究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①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苏州意象

苏州意象 4102090103 郝瑞凯 【摘 要】 在回顾苏州辉煌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从城市意象的角度解读苏 州的城市格局,并叙述苏州这座城市的变迁及城市规划的作为和追求。 【关键词】 人间天堂 城市意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那 历史文化的深邃。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吟唱得这样风风雅雅。是几幅简练的 山林写意,却不是那般细细微微。采几块多姿的湖畔奇石,分一片迷濛的吴门烟 水,取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记几个淡远的岁月章回。” ——《苏园六记》 1 人间天堂 1.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中国有句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此语道出了古时苏州的繁华,也表达了人 们对苏杭两地的向往。尽管江南名郡遍布, 但苏杭显得更得世人垂青,稳居头牌。《双 调蟾宫曲·咏西湖》中写道“西湖烟水茫茫, 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 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 堂,下有苏杭。” 1.2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苏州有秀美的山水环境,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曾经一直延续着天 地人和的栖居方式。农业发达工商业繁荣,人民富足,在历史上被誉为人间天堂。 在城市规划方面它延续了2500年的建城史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建城典范,《 平江图》 图1 水上人家(吴冠中)

所记录的苏州古城“湖山环绕,天然清旷” 的山水意境,水路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向人们展示了当年的天堂胜景。 公元前541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筑大城,周围四十七里”,与现在苏州古城的位置、规模、格局基本一致,苏州可以堪称我国城建史上的活化石。 苏州西部山优水美,北东南侧是广阔的平原水网地区,农业发达,繁体字的“蘇”就是表意“鱼米之乡”。 经过千百年的孕育积淀历史的苏州可以从资源禀赋、空间形态。文化特征三个方面概括出九大特质: 1.2.1天下粮仓:历史上有“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天之美,无过于苏州”的说法,而“苏州熟,天下足”是天下粮仓的真实写照。 1.2.2工商之都:白居易曾经写道:“况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兵数不少,税额至多”。《天工开物》记载:“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清朝鼎盛时期,《江南通志》记载:“今吴中赋人,几半九洲”由此可见,苏州经济之发达,工商之繁荣。 1.2.3人才辈出:清代苏州府苏出的状元占全国总数的1/5强,是浙江省(第二名)和山东省(第四名)之和。 1.2.4世间美景:天堂究竟是什么样?不得而知,想必集真善美于一身。苏州既然被誉为人间天堂,必是人间之至境了。 图2 大城平面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拓展阅读新人教版

第18课《苏州园林》拓展阅读 苏州园林曾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唤起我们的欣赏欲望。那么,你留意过作为园林组成部分的建筑小品吗?知道它们有哪些功能吗? 园林建筑小品 ①园林建筑小品是指园林中体量小巧、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富有情趣的精美构筑物。在我国,园林建筑小品源远流长。从最早的上古园林时代的灵台、龙、龟,到明清时代园林中的景墙、长廊、园桥、石刻、灯柱等等,再到现代都市园林中的各类座椅、标牌、园灯等等都是园林建筑小品。 ②园林建筑小品作为艺术品,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由于其色彩、质感、肌理、尺度、造型的特点,辅以成功的布置,其自身往往就是园林的一景。有时我们甚至可能忘了去过的景区的名称,而它里面经典的壁画、雕塑、石刻等却久久地印在脑海里。 ③有些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空间中起着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引导人们由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而且具有组织空间画面的构图功能,为步移景异的空间增添了无穷的意趣。如园林景墙穿插园中,主要功能就是造景,或者分隔大空间,或者将小空间串通迂回,使园林景观的层次更显深邃。 ④除具有观赏、组景作用外,如果能够把桌椅、地坪、园灯等实用功能作用比较明显的园林建筑小品艺术化、景致化,可以渲染周围的气氛,增强空间的感染力。即使只是一块标示牌,如果设计新颖,处理得宜,做成富有一定艺术情趣的形式,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且读我思】 下面材料介绍的园林建筑小品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合上文作简要说明。 【材料】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景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才豁然开朗。 北京园林 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华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艳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极为工整、对称。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多是分左、中、右三扇。殿内的梁、柱高大,房屋宽敞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的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无不在烘托气氛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棱上的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嫦娥奔月”的彩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里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耐人玩味。 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大红色的棱、柱,过于庄重,而幽雅显得欠缺了一点。也有例外,潭柘寺的大殿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都是灰暗的,同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这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您亲自来游览北京的园林吧! 【且读我思】 作者认为北京园林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园林建筑小品》

城市宣传片文案范文

城市宣传片文案范文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宣传片大热的现象。但是,诸多城市宣传片的水平参差不齐。城市宣传片在城市形象建构上并未突出地方特色,从而导致城市宣传片在城市形象建构上出现同质化的现象;下面是有城市宣传片文案范文,欢迎参阅。 万千精彩归宿城招商宣传片脚本影片目的:形象升级、招商宣传影片时长:8分钟 主线:通过“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串联整个宣传片。 关键词:五行、精彩、生活。 影片主体共分三部分: 一、总体概括,引出五行宿城说。大画面大全景,春夏秋冬瞬息万变不离宿城。 二、按五行顺序,逐一表现宿城概况、优势、实力等。风生水起自天成,画面由“水”入手,水生木生火生土生金,“金”收尾,即以宝地宿城结尾。 三、总结,憧憬美好未来。引用五行说法,三线之间,是为美好宿迁人间。 分镜故事版镜号分镜画面画面说明字幕解说词1日出过程(不需要全出)古往今来曰“世”。 2潮汐上下四方曰“界”。 3宿城城市全景掠影宿城,一个浓缩的真实世界。城市宣传片策划方案镜号分镜画面画面说明字幕解说词4城市四季变幻这里,春夏秋冬,分时化育。5城市生活大场景金木水火土,万物相生。 镜号分镜画面画面说明字幕解说词6从宿城的河流、(骆马湖,洪泽湖京杭等)湖水到雨天(镜头由远及近、由大及小表现形式可带

女演员)宿城区是宿迁的主城区、座下区,全市政治、经济、金融、 交通与文化中心。 7从宿城的河流、(骆马湖,洪泽湖京杭等)湖水到雨天(镜头由 远及近、由大及小表现形式可带女演员)风生水起自天成。水。恬淡。干净。完满。水,照见最初的宿城。 镜号分镜画面画面说明字幕解说词8植物生长过程特写到宿迁生态环境掠影水曰润下而生木。 9宿迁古迹建筑掠影宿城,自古被誉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华东的一块净土”,10宿迁生态环境掠影净洁的土地,源于冥冥 中绵绵密密的自然生长力。 透露着古老的生态气息和巨大张力。 11画面定格大树或树林(仰拍)并淡出 镜号分镜画面画面说明字幕解说词12城市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木曰曲直而生火。 13立体交通(3D)天人合一的空间里,生命、自然、信仰,相互 融合,生生不息。现代宿城,全方位立体交通网和得天独厚的区位 优势正使这里成为国内外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一方沃土。14五大主 导产业分别给特写,红红火火生产景象目前,开发区按照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的要求,15纺织服装产业 镜号分镜画面画面说明字幕解说词16新型建材产业 17电子机械产业 18食品酿造产业已初步确定了以纺织服装、食品酿造、机械电子、新型建材、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五大支柱产业,致力推进宿迁市 智能电网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新型特色环保建材产业园三大 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声画同步)并相继取得傲人成绩。19新兴产 业 镜号分镜画面画面说明字幕解说词20园区全景火曰炎上而生土。

苏州本土植物

苏州本土植物 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等, 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 圆形。花期6~9月,单生于花 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 穴内,有红、粉红等多种颜色, 或有彩文、镶边。荷花种类很多, 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 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早在周朝 就有栽培记载。荷花果实椭圆形,种子卵形,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 形态 荷花为多年水生植物。根茎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 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覆盖,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圆柱形,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黄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莲蓬,每

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花期6~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10月。荷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 习性 荷花是水生植物,性喜相对 稳定的平静浅水,湖沼、泽 地、池塘是其适生地。荷花 的需水量由其品种而定,大 株形品种如古代莲、红千叶 相对水位深一些,但不能超 过1.7米。中小株形只适于 20~60厘米的水深。同时 荷花对失水十分敏感,夏季 只要3小时不灌水,水缸所栽荷叶便萎靡,若停水一日,则荷叶边焦,花蕾回枯。荷花还非常喜光,生育期需要全光照的环境。荷花极不耐阴,在半阴处生长就会表现出强烈的趋光性。

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月季花 月季,被称为花中皇后又称“月月红”,蔷薇科。常绿或半常绿低矮灌木﹐,四季开花﹐多红色﹐偶有白色﹐可作为观赏植物, 可作为药用植物,也称月季花。自然花期5至11月,花大型,有香气,广泛用于园艺栽培和切花。月季花种类主要有切花月季、食用玫瑰、藤本月季、地被月季等。 植物形态 1、花:花生于茎顶,单生或丛生。有单瓣、复瓣 (半重瓣)和重瓣之别,花色丰富,花形多样。 2、果:月季的果实为球形或梨形,成熟前为绿色,成熟果实为橘红色。内含骨质瘦果(种子)5~14粒。 3、种子:月季种子的外层为果皮,果皮为内、外两层,外层为骨质层,很坚硬;内层为纤维层,纤维纵横交织,韧性很强。种皮为很薄的膜质层,紧包裹着胚。果皮和种皮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4、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7枚,卵形或长圆形;叶缘有锯齿,多数品种叶面平滑有光泽(有的品种精糙无光),多数品种初展叶时为紫红色,后逐渐变绿。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象而具体的反映。城市能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以为,想要城市又好又快发展,不仅要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还要重视城市文化、解放文化力。换句话说,缺乏文化魅力的城市不能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我国已经进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应当把进一步认识城市文化、增强文化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怀此愿望,本文就我国城市文化印象、存在的文化误区和对城市文化发展的瞻望,谈谈一孔之见。 一、城市文化印象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我国大城市迅猛发展,中小城市缓慢发展,小城镇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城市里的棚户区被大量改造,狭窄的道路拓宽了,黑烟滚滚的工厂烟囱被拆除了,一座座立交桥出现了。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高档住宅楼和居住区星罗棋布,旧城区和“夺中城”旧貌换新颜,开发区跃然而上。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每当我们到达一座城市,看到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城市建设景象。可以说,这是我国城市

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辉煌。 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如果从文化的高度与深度来考量,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不能不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对笔者所到过城市的印象来看,主要表现为水泥的城市、失忆的城市、堵车的城市、热饼的城市、分异的城市与脆弱的城市,这些都是应当引起注意的文化现象。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世界与物质文明,还需要精神世界与精神文明。上海世博会提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就是要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非常丰富的境界,既要安居乐业,又要赏心悦目,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得到充实和满足。一座城市如果生产蓬勃发展,经济发达,但缺乏城市文化或文化畸形,那么绝不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城市。我们常说,未来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竞争。 所谓“水泥的城市”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城市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形成了一座座水泥森林。人们生活在远离自然的水泥环境中,出门是楼,回家是楼,到处是楼,给人一种封闭、压抑、冷漠的感觉,从而产生对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的渴望。二是城市地面的水泥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地面的透气性、渗水性大大降低,城市缺乏生气。城市道路是水泥路面,人行道是水泥板,钢筋混凝土立交桥和高架桥穿越城市,城市城市的护堤也是水泥砌筑的,城市广场的水泥覆盖率很高,城市以园也出现水泥化倾向。三是人们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构成的高层住宅楼里,早出晚归,相互接触的机会很少,邻里之间不相往来。城市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显得十分单调、

苏州城市概况

苏州城市概况 苏州,江苏省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一、地理环境: 位置: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它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 地貌:苏州隶属于两个一级的自然地理区: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主,全市的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全市平原占总面积的54.8%,丘陵占总面积的2.7%。 气候: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温15.7℃,1月均温2.5℃,7月均温28℃。 水文:苏州城内河道纵横,西有太湖、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因此苏州又被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 二、自然资源: 苏州河网密布,周围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三、历史沿革: 苏州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苏州境内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晚期的远

古文化遗址,其中赵陵山遗址在199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 商末,我国西北地区姬姓周氏族首领之子泰伯、仲雍,避位让贤,从陕西周原,千里南奔,来到长江下游南岸的梅里(今江苏梅村),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建立了带有部落性质的“勾吴之国”。这是苏州一带称吴的最早记载。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灭商,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寻得已在吴地为君主的泰伯、仲雍五世孙周章,封其为诸候。“勾吴”成为诸侯国,正式纳入西周版图。 公元前585年,寿梦继位称王,吴国开始有确切纪年。从此,吴国国势日盛,跻身大国争霸的行列。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吴地归越国所有。公元前334年,楚灭越,吴、越之地尽归楚。公元前262年,楚相春申君黄歇被封于江东,吴地成为春申君封地。(吴—越—楚) 秦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吴地属会稽郡。郡治在吴国故都(即今苏州城址),设吴县。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项梁、项羽在吴县起兵反秦。秦亡后,楚汉相争中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领梁、楚等九郡,会稽郡归属楚。 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攻灭项羽,封韩信为楚王,会稽郡属楚王封地。景帝3年(公元前154年),复为会稽郡,吴县仍为首邑。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兴平2年(公元195年),孙策部将朱治攻占吴郡,入城领太守事,自此吴地一直属三国孙吴政权。 隋朝建立后,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公元589年废吴郡建置,因城西有姑苏山,易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之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1月5日,苏州宣布独立,原江苏巡抚程德全自称苏军都督,设都督府于苏州。民国17年,废苏州府,正式建立苏州市。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苏州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吴县、吴江、昆山、太仓、沙洲、常熟划归苏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