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生成疗效的评价_新标准还有多远_-李凯

抗血管生成疗效的评价_新标准还有多远_-李凯
抗血管生成疗效的评价_新标准还有多远_-李凯

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癌症的机制

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癌症的机制 主要研究者 Yihai Cao MTC 卡罗林斯卡学院 总目标: 我们研究项目的目标是研究肿瘤血管生成的复杂机制。通过了解病理性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我们希望能攻克血管来明确新的治疗靶点,优化当前治疗癌症的抗血管生成疗法,确定可靠的生物标记来指导这些新药的临床意义。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本质上是翻译性质的并且与临床相关,如果成功,这个项目将造福数百万癌症患者。 具体目标: 1.研究在肿瘤生长与转移过程中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机制 2.研究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耐药机制和优化抗血管生成疗法 3.确定脱靶肿瘤为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潜在有利部位 4.研究肿瘤血管和促进肿瘤生长转移的间质组织之间的作用 背景和理由 血管生成,就是新血管从现有的血管生长的过程,它对胚胎发育、女性生殖、伤口愈合、肿瘤生长和转移、慢性炎症、肥胖、糖尿病并发症和眼科疾病都至关重要[1]。1971年,Judah Folkman提出一个新概念,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为治疗癌症的新策略[2]。经过40年该领域的研究后,临床前和临床数据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证明抗血管生成疗法是治疗恶性和非恶性肿瘤有效合理的方法。如今,一些基于抗血管生成原理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贝伐单抗,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它们已结合传统疗法如化疗,成为人类肿瘤一线治疗手段的关键部分[3]。此外,抗血管生成药物已被成功用于眼科疾病的治疗,比如老年性黄斑变性[ 4 ]。在癌症领域,尽管抗血管生成药物结合化疗的联合疗法能显著的提高各类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但是抗血管生成疗法治疗大多数类型的癌症包括直肠癌、肺癌和乳腺癌的临床效果仍然不理想,只有少数癌症患者(大约30%)受益[5]。大量临床相

肺癌血管生成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一)

肺癌血管生成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一) 【摘要】肺癌与其它实体瘤一样,其发生、发展和转移均依赖于血管生成,当肿瘤直径达到一定大小时,就会启动“血管生成开关”,促进新的血管生成,以保证肿瘤生长的血供需要。肺癌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多种正性和负性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因此,抑制血管生成过程中关键步骤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来源和迁移通道,已成为近年来癌症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就近年来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肺癌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 肺癌(Lungcancer)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它已经成为全世界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971年,Folkman等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的假说,他认为一些来源于肿瘤细胞的化学信号可以通过打开“血管生成开关”而使肿瘤从静止期转换到快速生长期。静止期的肿瘤没有血管生成,肿瘤直径被限制在大约0.2mm-2mm,如果超过这一时期,肿瘤细胞就可以作用于周围的血管,引起血管扩张、扭曲、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血管的发芽。许多研究都表明血管生成对肺癌的发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癌前病变或者肺癌早期也存在微血管密度的增加1],后者是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预后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因此针对血管生成治疗肺癌很可能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肺癌血管生成调控 1.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家族是一个以二硫键或非共价键连接的同源二聚体的糖蛋白,目前所知的VEGF家族成员包括:VEGF-A(VEGF),VEGF-B,VEGF-C,VEGF-D,VEGF-E和胎盘生长因子(PIGF)。其中VEGF被证明是内皮细胞特有的一种生长因子,在血管生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VEGF为低氧诱导的生长因子,分子质量为34~46Ku,由于其mRNA拼接不同,其有五种形式:VEGF121,VEGF145,VEGF165,VEGF183,VEGF189,VEGF206,其中以VEGF165较为常见,而且生物学活性最强。VEGF和其两个高亲和力受体VEGFR-1或者Flt-1(Fms-liketyrosinekinase),及VEGFR-2或者Flk-1(Fetalliverkinase)/KDR(kinaseinsertdomain-containingreceptor)结合,结合以后其受体通过自身二聚化、磷酸化激活而介导信号转导。VEGF可以使血管床的通透性增加,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增殖、迁移和运动,刺激新生毛细血管生成,协助肿瘤细胞进入脉管系统,促进肿瘤侵袭转移。 2.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是ErbB家族成员之一,分子量为170kDa,是一种跨膜糖蛋白,由细胞外区、跨膜区和细胞内区构成。EGFR通过细胞外区结合特异性的配体诸如EGF、TGF-α等而被激活,配体与EGFR结合导致细胞内区的自动磷酸化,以及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激活。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常伴随下游信号传导蛋白分子的激活,介导下游不同信号通路,比如ras–raf–MAPK,STAT,PI3K–Akt等通路的激活,从而引起肿瘤细胞的增殖、扩散转移及凋亡的抑制。 3.蛋白水解酶与血管生成和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关的蛋白水解酶主要有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activator,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uPA)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TIMP)等。MMP家族成员众多,但以间质胶原酶(MMP1)、明胶酶A(MMP2)、基质分解素–1(MMP3)和明胶酶B(MMP9)最为常见。MMP参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促使内皮细胞的迁移,血管生成,并在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除与MMP的作用基本一致外,尚有促进VEGF、bFGF和TGFβ的血管生成调节作用。TIMP能促进细胞增殖,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新生血管的生成有抑制作用。 4.COX-2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生成前列腺素和血栓戊烷的关键酶,它包括两种异构体COX-1和COX-2。COX-1在所有的细胞内几乎都持续表达,并且在许

抗血管治疗笔记

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如何使用 目前NSCLC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主要包括三大类:①靶向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大分子单克隆抗体;②靶点包括VEGFR的多靶点小分子TKI;③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随着我国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有3个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晚期NSCLC,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贝伐珠单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和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安罗替尼,并且该三种药品均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抗血管生成的一线治疗推荐 1.在驱动基因突变阴性、PS 0-1分的晚期NSCLC患者中,推荐贝伐珠单抗联合含铂双药方案作为一线治疗选择[1A]。 2.有EGFR敏感型突变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含无症状脑转移患者)中,一线可选择使用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2A]。 3.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PS 0-1分的晚期NSCLC患者(包括鳞状NSCLC和非鳞NSCLC),可一线使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长春瑞滨和顺铂治疗2-4个周期[2B],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可适当延长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使用时间[3类]。 4. 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PS 0-1分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贝伐珠单抗联合含铂双药一线治疗后达到缓解或疾病稳定,推荐使用贝伐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直至患者不可耐受或出现疾病进展[1A]。如患者一线使用贝伐珠单抗+铂类+培美曲塞方案,可选择贝伐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维持治疗直至患者不可耐受或出现疾病进展[2A]。 二线治疗推荐: 既往化疗失败,且未使用过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可选择贝伐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用于二线及以上治疗[2A]。 三线及以上治疗推荐: 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以及EGFR突变阳性的复发性晚期NSCLC(包括鳞癌和非鳞癌)患者,推荐安罗替尼作为三线及以上治疗。对于存在EGFR基因突变或ALK突变阳性的患者,应在接受相应的靶向药物治疗后进展且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出现进展或复发后使用安罗替尼[1A]。 特定人群治疗推荐: 1.对于晚期老年非鳞NSCLC患者,一线治疗可选择含贝伐珠单抗方案[2A]。 2.对于晚期老年NSCLC患者(年龄>70岁),三线治疗可选择安罗替尼[2A] 3.对伴脑转移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 可作为一线选择方案[1A]。

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毒副反应及其机理-综述

文献综述 肿瘤抗血管治疗相关的毒副反应及其机制的探讨 大量分子靶向药的临床应用,使肿瘤患者,特别是晚期肿瘤患者,可以选择比化疗药物疗效有优势,而且毒副作用更小的药物。但是,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许多靶向药物也具有或多或少的副作用,而且很多副作用产生的机理需要临床医生去掌握。本文就临床常见的抗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药物,如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舒尼替尼(sunitinib malate, SU11248, 索坦)和索拉菲尼(sorafenib,BAY 43-9006,多吉美),范德他尼ZD6474、V andetanib),沙利度胺(thalidomide), 雷利度胺(lenalidomide)等药物的常见毒副反应及其可能的机制做一概述。 1、凝血功能紊乱:出血和血栓 人体正常血管内皮具有保持血管完整性,维持正常凝血和抗凝的功能。然而,一些炎症(如直接或者间接由肿瘤细胞引起的炎症)可能打乱这一平衡,使之向血栓形成前的状态发展。而在微血管内部,内皮细胞功能的破坏可能打乱促凝和抗凝之间的平衡,从而影响血管的完整性和血液的流动。 一项包含12617例患者的荟萃分析发现,在所有实体瘤的患者中,不同严重程度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30.4% ,其中严重出血事件的患者为3.5%。然而,使用贝伐单抗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发生出血事件的相对危险度(RR)是2.48 。而RR也与贝伐单抗的剂量成正比,每周剂量5mg和2.5 mg的患者,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02和2.01。严重出血的风险也增加(RR=1.91)[1]。1级鼻出血是贝伐单抗引起的最常见的出血事件。在舒尼替尼治疗的晚期转移性肾癌患者中,轻微的鼻出血和和其它部位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6%[2]。另外,很多抗血管生成的药物的使用过程中,都发生了一定比例的静脉血栓事件。如在对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中,有学者报道了7%-34%的血栓发生率[3-4]; 而在贝伐单抗的临床应用中,也报导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事件的报道[5-7]。一项荟萃分析发现:在使用贝伐单抗的患者中,不同程度的血栓事件发生率以及重度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1.9%和6.3%,其中包括致死性血栓事件[8]。对于年龄超过65岁,既往发生过血栓事件的患者,使用贝伐单抗发生动脉血栓事件的风险

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推荐意见更新CSCO 2020

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推荐意见更新CSCO 2020 肺癌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 年我国约有 77.4 万的新增肺癌病例,约有 69 万人死于肺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占比超过 80%。 在驱动基因阴性NSCLC 治疗决策演变的过程中,抗血管生成药物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在2020 年CSCO 学术年会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储天晴教授和大家分享了「晚期NSCLC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更新。 主要就三大类抗血管生成药:抗VEGF/VEGFR 的大分子单抗,小分子多靶点抑制剂以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的推荐使用意见进行了梳理。抗血管生成药物用于晚期NSCLC 的临床证据及推荐意见更新 由于药物可及性及临床适应症的限制,故今年指南更新与既往证据级别推荐相比采用了与CSCO 统一的等级推荐,I 级推荐主要为普适性的诊治措施。

晚期NSCLC 一线治疗及一线后维持治疗 一线治疗主要更新要点: ①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PS 0-1 分的晚期非鳞NSCLC 患者,推荐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卡铂及紫杉醇方案作为一线治疗选择(II 级推荐,1A 类证据,新增)。 ②有EGFR 敏感型突变的晚期非鳞NSCLC 患者中,贝伐珠单抗联合其他TKI(吉非替尼)可作为一线治疗选择(II 级推荐,2B 类证据,新增)。 ③ EGFR 敏感突变经TKI 治疗发生疾病进展后,且无证据提示T790M 突变的患者,或伴T790M 突变经奥希替尼治疗失败后的患者排除其他靶向药物治疗机会后,推荐使用阿替利珠

血管生成相关机制

1 血管生成相关机制 1.1 新血管的形成与结构 一个细胞需要生存,则必须围绕血管,即靠近血管约100~200μm。这个距离是氧气弥散距离的极限。如果没有血管供应,单个肿瘤的极限体积大小介于0.2~3mm之间,依肿瘤细胞来源不同而大小有所差异。处于这个极限大小下,肿瘤细胞的增生与死亡达到平衡。如果肿瘤想扩大自身体积,则必需求助于新生血管。 血管生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沿着血管排列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过程。血管内皮细胞是人体内寿命最长的细胞之一。正常情况下,它们每七年才分裂增殖一次。如果照这种速度产生新生血管,那么血管的更新过程则非常缓慢,所以该过程一定得加快。血管生成过程是受严密调控的过程,该过程处于血管生成激活物或促进因子和其它必需过程(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阻止血管生成过程)的共同调控之下。该调控也被称为―血管生成开关‖(angiogenic switch)(图1)。 通常情况下,抑制因子的作用都要强于促进因子,也就是说―开关‖常常处于关闭状态。如果出现了足够多的促进因子,则―开关‖被打开,开始形成新血管。 血管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肿瘤细胞缺氧或受到其它一些信号调节时会合成、分泌血管生成促进因子。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与分裂增殖机制见图2。

肿瘤细胞分泌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物质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分子结合,刺激其释放蛋白水解酶(proteolytic enzyme)。该蛋白水解酶可以降解血管周围的基质。这样,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进一步分裂做好了准备。血管内皮细胞经过不断的分裂增殖以及向前迁移,逐渐形成管状结构,最终形成新生血管。 由于肿瘤组织中生成新生血管的过程没有受到严密调控,因而肿瘤组织中的新生血管与正常组织中的新生血管在结构上差异明显。肿瘤组织中的新生血管非常不规则,有很多分支和旁路。血管不完全由血管内皮细胞构成,有些地方的管壁竟然由肿瘤细胞覆盖而成。血管的通透性非常高,因为没有正常的基底膜围绕在血管周围,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连接非常少。另外,血管周围也没有正常运作的控制血压的平滑肌细胞。 1.2血管生成因子(angiogenic factor) 有数十个不同的分子参与血管生成过程的调控。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基质细胞、血细胞或细胞外基质都可以合成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在所有这些调控因子中,有两大家族是最重要的血管生成促进因子,那就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图3)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 VEGF家族拥有6名成员(图4),而FGF家族则包括酸性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肺癌和血管生成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

肺癌的血管生成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 左曙光王熙才 (云南省肿瘤医院) 摘要 肺癌是严重危害生命的恶性肿瘤,尽管治疗措施已有进展,但治愈率仍不超过10 %。与其它实体瘤一样, 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均依赖于血管生成。肺癌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多种正性和负性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抑制肿瘤血管形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来源和迁移通道,这已成为近年来癌症治疗的新策略。目前已有部分血管生成抑制剂应用于肺癌的体外及体内研究,另有些正进行临床或临床前研究。 关键词肺癌血管生成VEGF EGF 引言 肺癌(Lung cancer)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它已经成为全世界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大部病人死于肺癌的转移。肺癌主要分为两个亚型,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80%为NSCLC,其中40%为腺癌。早期的NSCLC主要依靠手术治疗,SCLC主要依靠联合化疗或者结合放疗[1]。尽管这些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晚期肺癌的治疗仍然不能取的令人满意的效果[2,3]。因此寻找一些新的治疗肺癌的方法显得非常必要。 1971年,Folkman等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的假说,他认为一些来源于肿瘤细胞的化学信号可以通过打开“血管生成开关”而使肿瘤从静止期转换到快速生长期[4]。静止期的肿瘤没有血管生成,肿瘤直径被限制在大约0.2mm-2 mm[5],如果超过这一时期,肿瘤细胞就可以作用于周围的血管,引起血管扩张、扭曲、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血管的发芽[6]。许多的研究都表明血管生成对肺癌的发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癌前病变或者肺癌早期也存在微血管密度的增加[7,8],后者是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预后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9],因此针对血管生成治疗肺癌很可能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促肺癌血管生成因素 VEGF 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家族是一个以二硫键或非共价键连接的同源二聚体的糖 蛋白,目前所知的VEGF家族成员包括:VEGF-A(VEGF),VEGF-B,VEGF-C,VEGF-D,VEGF-E[10-13]和胎盘生长因子(PIGF)[14]。其中VEGF被证明是内皮细胞特有的一种生长因子,在血管生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5]。VEGF为低氧诱导的生长因子,分子质量为34~46Ku,由于其mRNA拼接不同,其有五种形式:VEGF121,VEGF145,VEGF165,VEGF183,VEGF189,VEGF206[16,17],以VEGF165较为常见,而且生物学活性最强。VEGF和其两个高亲和力受体VEGFR-1 (又名Flt-1:Fms-like tyrosine kinase),及VEGFR-2 (又名Flk-1/KDR :kinase insert 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结合[18,19],结合以后其受体通过自身二聚化,磷酸化而介导信号转导。激活以后的VEGFR可以使蛋白酶和特异性integrins的表达上调,血管床的通透性增加,内皮迁移和增值,最终引起血管生成[20,21]。 基因敲除VEGF等位基因后,小鼠胚胎在妊娠中期不能存活,高度说明了VEGF在血管生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2],VEGF不仅促进原发肿瘤的血管生成,而且在远处转移灶的形成过程也起着关键作用[23]。肺癌的动物转移模型表明VEGF在引起脑和骨转移中是非常重要的[24-26],临床分析也表明VEGF的浓度是肺癌复发的一个独立的非常有效的指标[27]。因此针对VEGF的抗血管生成是治疗肺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靶点。

血管生成素: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新靶点

血管生成素: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新靶点 生意社11月7日讯阿瓦斯丁是目前市场上抗血管生成生物药物的典范,该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靶向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尽管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最近撤销了阿瓦斯汀治疗乳腺癌的适应证,但此药在世界各地仍广泛用于治疗大肠癌、脑癌、肺癌和肾细胞癌。而且,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可用于其他疾病的适应证,例如,雷珠单抗是 1

一种来自于贝伐单抗的单克隆抗体片段,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拜耳和Regeneron公司联合开发的湿性AMD药物Eylea,也是一种VEGF受体1和2的胞外结构域融合人IgG1的Fc部分组成的重组融合蛋白。 随着对抗血管生成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血管生成素有望成为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新靶点。 血管生成素途径受到关注 开发更安全和更有效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一直是制 2

药行业努力的方向。血管生成素途径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望改变VEGF通路已作为重要靶点的现状。对几种血管生成素家族成员的研究已经确定,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生成素2与其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IE-2已成为研究热点。血管生成素-TIE通路被认为是一个特别有吸引力的治疗干预系统,因为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对血管生成和血管内环境稳定上,同时也是血管生成和炎症通路的重要环节。 3

ANG-1和ANG-2是TIE-2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功能性配体。ANG-1表达于许多类型的细胞,如周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作为TIE-2激动型配体。ANG-1介导的TIE-2激活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和血管发育稳定性下降。另外,ANG-2由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可阻断ANG-1介导的TIE-2激活,作为TIE-2的拮抗剂发挥作用。ANG-2上调与不同类型的癌症转移和恶化相关。 而且,血管生成疾病都发现了ANG-2上调的现象。 4

最新抗肿瘤血管生成药品

目前,威胁人们生命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医学专家们一直在寻找能遏制癌细胞的新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Avastin(贝伐单抗)能抑制多种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并很少产生化疗常见的副作用。 血管生成对正常成人的作用有限,只出现在伤口愈合和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在血管生成过程中,VEGF(表皮生长因子)蛋白刺激血管的生长、存活和修复。为了获取维持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和氧气,肿瘤形成自己的血管。这种肿瘤形成新生血管的过程称肿瘤血管生成,而肿瘤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生长和扩散(转移)到机体其他部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Avastin是一种抗体,能特异性结合并抑制VEGF(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因素),从而有利于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Avastin使肿瘤周围的小血管收缩,有利于阻断肿瘤生长所需的氧气和营养供应。肿瘤形成的新生血管还不成熟,易渗漏。因新生血管具有这种异常通透性,可妨碍抗癌药物的治疗,如化疗。而Avastin能促使已有的成熟血管改变形状,使总体治疗策略的疗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外,Avastin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进一步限制了肿瘤的血液供应。 目前为止,超过500000名患者接受过Avastin治疗。针对Avastin治疗不同阶段(晚期或早期)的各种肿瘤(包括结肠直肠癌、乳腺癌、肺癌、脑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全球正开展一个综合性的临床研究项目,含450多项临床试验。 在欧洲,Avastin已获准用于四种常见癌症晚期阶段的治疗,包括结肠直肠癌、乳腺癌、肺癌和肾癌。这几种癌症每年导致近300万人死亡。在美国,Ava stin是获得FDA批准的首个抗血管生成药物,用于乳腺癌、结肠直肠瘤、恶性胶质瘤的治疗。 最新抗肿瘤血管生成药品 公司名称:陕西西安盛合治公司 联系人:袁媛女士 ( 业务员 )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腹水研究进展

---------------------------------------------------------------最新资料推荐------------------------------------------------------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腹水研究进展【ANTICANCER RESEARCH】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腹水研究进展 2019-12-26 医加加编译 NCI 恶性腹水的定义是:液体和肿瘤细胞积存在腹腔中。 恶性腹水的病理和生理学特征: 恶性腹水中有粘附肿瘤细胞和非粘附肿瘤细胞。 粘附肿瘤细胞有间叶细胞的特征,非粘附细胞有上皮细胞的特征,表达上皮细胞粘附分子和细胞角蛋白。 小鼠腹腔内注射入粘附细胞和非粘附细胞,结果发现注射非粘附细胞的小鼠在 12-14 周内发展成恶性腹水,而注射粘附细胞的小鼠20 周内也没有出现肿瘤细胞。 有研究发现非粘附上皮细胞可以增加肿瘤干细胞 mRNA 的表达。 因此,针对腹水里上皮细胞的靶向药物有可能使患者获益。 这也就解释了卡妥索单抗为什么可以治疗卵巢癌,因为它可以选择性的杀死上皮肿瘤细胞。 恶性腹水的探索: 上皮卵巢癌是世界第八大妇科恶性肿瘤,在发达国家上皮卵巢癌是妇科肿瘤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主要特征是肿瘤扩散到腹腔,引起恶性腹水,并且在早期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 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 20 万新发病例,因为诊断时患者已处于 1/ 5

晚期,每年有 12 万人死亡。 大约 70%的初诊患者在 III 期或 IV 期。 大部分病人会出现腹部、胃肠道、尿道或骨盆的疼痛,这些症状很少能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这也就导致发现时已是晚期。 关于卵巢癌的亚型,大约有 90-95%的卵巢癌是腺癌,卵巢腺癌是一种快速侵袭性的恶性肿瘤。 目前,手术是一种标准治疗方法,辅助以卡铂、紫杉醇治疗。 与原发腹膜癌或输卵管癌治疗方法一样。 但是大部分病人最后都会发展成耐药。 因此就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手术联合辅助化疗大约能延长患者 30%的 OS。 恶性腹水不仅在卵巢癌中常见,其他种类的实体瘤也易发生。 治疗卵巢癌恶性腹水的方法还没有达成专家共识。 根据 NCI 的意见,恶性腹水的定义是: 液体和肿瘤细胞积存在腹腔中。 另外还有高水平的乳酸脱氢酶,表明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的增殖能力并引起疾病快速进展。 复发的卵巢癌患者中大约 10%的是由恶性腹水引起的。 传统的恶性腹水治疗方法包括: 限盐、利尿、放射性同位素、穿刺和分流,然而这些方法会引起明显的毒副反应。 像肿瘤药一样,恶性肿瘤细胞也会扩散到腹腔,恶性肿瘤在腹

脑胶质瘤抗血管生成的治疗进展

发病率与女性接近,50岁以后发病率逐渐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差距增大,与全国恶性肿瘤的性别年龄别发病趋势一致[3-6]三 2009~2012年肥西县的主要高发癌症为消化系统癌症,其次为肺癌三胃癌二食管癌和肺癌为该县恶性肿瘤发病前三位,与全国2006~2010年农村地区癌症发病顺位一致[3-6]三男性癌症发病前十位中,消化系统癌症占据6个,占总体的72.42%,且上消化道癌症远高于下消化道癌症三女性癌症发病前十位中,消化系统癌症占据5个,占总体的52.34%,同样以上消化道癌症为主;乳房癌二子宫颈癌和卵巢癌分别占女性癌症发病顺位的第四二第五和第九位三 安徽南部地区(包括肥西县)一直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地区,肥西县居民有喜食腌制食品的习惯,佐饭咸菜更是每餐必不可缺的食品,许多研究提示腌制食品的摄入为其主要影响因素[7];我国大规模人口死因与吸烟的调查研究显示,吸烟增加了我国城市男性胃癌死亡风险31%~51%,增加农村男性胃癌死亡风险33%~68%[8],倡导无烟生活,拒绝二手烟,降低患肺癌和胃癌的风险三农村地区癌症防治工作应以预防和控制消化系统癌症为主,建议加强农村医疗的技术水平,提高早诊早治率,做到早预防二早发现二早治疗;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大力宣传科学的卫生习惯,提倡低盐饮食,降低患消化系统癌症风险三 参考文献 [1]一赵平,陈万青.中国癌症发病与死亡2003-2007.北京:军 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54-64. [2]一全国肿瘤防治所研究办公室.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 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48-50. [3]一赵平,陈万青.2009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M].北京:军 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20-25. [4]一赵平,陈万青.2010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M].北京:军 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19-24. [5]一赵平,陈万青.2011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M].北京:军 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22-27. [6]一赫捷,陈万青.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M].北京:军 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19-25. [7]一周脉耕,王晓风,胡建平.2004~2005年中国主要恶性肿 瘤死亡的地理分布特点[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 44(4):303-308. [8]一Liu BQ,Peto R,Chen ZM,et al.Emerging tobacco hazards in China:retrospective proportional mortality study of one mil- lion deaths[J].BMJ,1998,317(70):1411-1422. (2014-10-17收稿一一2014-12-29修回) 四综述讲座四 脑胶质瘤抗血管生成的治疗进展刘一艳一杨一林 一一[关键词]一脑胶质瘤;血管生成;药物治疗doi:10.3969/j.issn.1000-0399.2015.03.041 一一脑胶质瘤是来源于神经上皮的颅内常见恶性肿瘤,根据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征,将其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1],几乎占原发恶性脑肿瘤的80%[2]三脑胶质瘤通过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影响机体,其中血管生成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阻断血管生成成为了治疗的方向三 1 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相关因子 血管生成是胶质瘤的进展过程的关键环节,其形成包括3个连续的阶段:机体自身血管破裂,破裂血管周围的基膜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c,ECM)降解,内皮细胞向外迁移,形成新血管[3]三在这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中,多种生物分子发挥关键作用三例如: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包括Ang-1和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VEGFR)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 derived growthfactor receptors,PDGFR),此外还有基质金属蛋白酶 作者单位:230022一合肥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通信作者:杨林,yanglin_ah@https://www.360docs.net/doc/e21056106.html, 173 第36卷第3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安一徽一医一学一2015年3月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Anhui Medical Journ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