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人的素质

浅谈日本人的素质

日本人的素质

好的方面:很有自信心,勤劳肯干,做事严谨,责任心很强

坏的方面:做事认死理,有点二杆子性格~ 自信心太强(也算缺点,自信心太强就有点自恋了)不喜欢听别人说他们坏话~ 至于楼上的说的那些,我只能说那是你对日本的看法,只代表着极少数人就像有的人说的,日本人不一定都是坏人,中国人不一定都是好人只有摒除了偏见,才能看到一个民族真正的本质

1.办事讲效率;

2.做事认真严谨;

3.为人谦虚有礼面貌;

4.爱国、民族自尊心很强;

5.团结、凝聚力强。

告诉你们!!日本人的素质非常高!!完全是靠自觉性的!!

中国大学生那么多,名牌大学的也是数不胜数!!素质也是差的要命!

日本从小给孩子灌输的教育就和中国不一样。

如果你去过日本一个星期左右,你就会感受到.日本人有礼貌,对客热情,服务态度极好,你到商店去即使什么都没买,人家照样会向你深深鞠躬欢迎下次光临,而在中国,大家也都心里有数!日本人也讲文明,他们的街上,毫不夸张的讲:没有一丝灰尘!几乎找不到一点痰迹和垃圾,马路比中国人的一些桌子干净,这点跟新加坡人很像,区别在于新加坡人是惩罚力度狠,日本人则完全靠自觉!在中国,大家心里也有数!就算是上海也差的太远了~工作态度上,日本人可以说有时候是废寝忘食,说简单一点,绝不混日子,如果工作8小时,那这8小时里除了上厕所,其他时间都在工作,而在中国,大家上过班的人也都有数!在跟你说一些事情,曾经在日本有一个餐厅的老板有一次看见某客人桌上的一道菜一点都没有动过就离开了,于是便投机取巧的收回该菜加热给下一批顾客食用,结果此事遭到暴光后各大媒体大肆宣传,受到全社会谴责,该老板受到了严惩并勒令关闭该饭店,几乎等于破产!而在中国,大家也有数...

我们不要谈到日本就和爱国扯在一起,你既然那么恨日本,那么爱国,为什么还要用人家日本的产品呢?你可以说你没坐过日本的汽车,没用过日本的家电,那我问问你有手机没有?你只要有手机,不管它是哪国产的,不管它是彩屏的还是蓝屏绿屏的,都和日本有关。因为液晶是日本发明的,没有液晶屏的手机你买了吗?

我们那么恨日本,可我们国家好多东西明明是国产的,非要缀上人家日本的品牌,什么“豪爵-铃木” “建设-雅马哈” “昌河-铃木” “广州-本田”等等。就算那些全都是在中国产的,用了也没关系,那么,让那些外国的公司和工厂开到中国是谁的责任呢?他是否应该是最大的汉奸呢?

中国素质真的很多不能和日本人比~中国的教育制度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是强烈灌输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永远都是祖国第一,发达国家的给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是“诚实守信,礼貌待人”。中国真的很多地方不能和日本比~

这些都是我的真是感言!!!没和日本历史扯上任何关系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动荡和人间苦难,阅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与最底层人民一起颠沛流离,休戚与共。他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 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儒守官家学渊源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儒家“入世”、“有为”的进取精神从小便对他产生影响,并终其一生。“忠君”、“爱民”的爱国思想也深入骨髓,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20岁以后,他到江南的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又于次年到齐赵一带漫游。在这两次漫游里,他饱览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天宝三载(744),他在

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结下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这时唐王朝还算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年轻的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他过着登山涉水、高歌游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但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其时诗作虽有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体擦民情休戚与共 天宝五载(746),杜甫到长安,想求得一官半职,有所建树。次年,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穷愁潦倒生活。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也未能改变“尝困于衣食”的处境。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同时,也结交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

高三语文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材料作文讲评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材料作文讲评 作文题目 日本是一个岛国,其地理位置在亚欧大陆板块的交接处,是火山、地震、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高发区。有史料记载的七级以上地震就高达数十次。饱受自然灾害威胁之苦的日本人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对自然灾害的未雨绸缪措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 日本有世界最先进的海啸、地震预防系统,以确保在海啸、地震发生前,让群众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逃生。日本的小孩在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接受系列的预防自然灾害基础知识的教育,一些城市每年都会举行一些模拟地震演习。日本的房屋绝大多数都经过严格的防震处理,能够抵抗较强的地震,正是因为如此,近代日本发生了几次严重的地震,但是都没有造成大的人员伤亡。 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订正错别字 警剔震憾版块 二、存在问题 1、审题不准确,例如以下立意: (1)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谈及是为危机而作准备) (2)逆境(压力、挫折、患难)出人才(本末倒置、偷换概念) (3)缺陷,也是一种力量。(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4)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2、论据陈旧、雷同。如: 李煜、海尔集团张瑞敏、李想、比尔·盖茨、唐山大地震、生存在有狼群的环境下鹿群才能保持生机、放入冷水中慢慢煮的青蛙最容易被煮死 3、体仍然以套路化的议论文为主。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体裁极度稀缺。 三、经验与教训 1、准确立意的办法是尽可能地找出材料所叙述的结果,反推其原因。这个原因就是第一立意。比如这则材料的结果是“近代日本发生了几次严重的地震,但是都没有造成大的人员伤亡”,那么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因为日本人有“危机意识”或者说能对尚未出现的灾难“未雨绸缪” 2、在文体无法突破常规的议论文的时候,应当争取用新颖和典型的论据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评论型文章。力避陈旧、泛滥的论据;尽可能地选择最近发生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论据。比如:因为我们国家(栾恩杰等科学家)有对太空探测的危机意识,才有了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因为(曹韵贞、高耀洁、桂希恩等)有对中国艾滋病防治的危机意识,才使中国的艾滋病蔓延情况得到扼制;因为有对西藏经济与国防建设的危机意识,才有了青藏铁路的开通;因为有了经济危机意识,才有“经济发展要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的英明决策……四、恰当的观点可以是: ①居安思危; ②不要临急抱佛脚; ③要有忧患意识; 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⑤防患于未然; ⑥在积极审慎的心态下才能尽量避免犯错;

从樱花浅谈日本人的自然观

南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立题卡 课题名称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出题 人 张福旺 课题表述(简述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完成课题的条件、成果形式等) 课题背景: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作为日本代表性的景物为日本人所喜爱。可以说樱花融入了日本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与其说樱花的外表吸引了日本人,不如说它内在的魅力更为日本人所珍视。日本自古以来流传着“花数樱花,人推武士”的说法。日本人喜爱樱花,正是因为人的生命就像樱花一样,刹那的绚丽之后黯然散落。基于这样的生死观,日本人将樱花般灿烂的生死作为自己生命的理想。 目的及意义:日本人是怎样思考生死的?这是讨论日本民族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论文通过日本人对樱花的看法,对日本人的死生观念从正面的考察分析。从樱花来分析日本人怎样思考、怎样对待死亡的生死观。这不仅有助于大家更好的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还有助于两国文化的交流。 主要内容:本文先阐述日本文化里的樱花,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形象及影响;接着对日本人的生死观进行论述,最后论述樱花与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关联。 完成课题的条件: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论文。 成果形式:毕业论文 课题来源其他课题类别毕业论文 该课题对学生的要求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阅读与论文相关书籍,其中中文书籍不少于十本,日文书籍不少于五本。 主要参考文献:[1]杨烨.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学理论(16),2010. [2]周平等.日本风情录[M].东方出版中心,1999. [3]王永娟.樱花的国度:日本文化的面貌与精神.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 [5]李兆忠.日本人的樱花崇拜.世界知识(7),2008. [6]王炜.简论日本武士的死与名誉[J].日本学刊,2008(02). [7]郝祥满.解析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J].世界民族,2006(03). [8]川口雄市.桜を最も愛した日本人.法曹(715),2010.

日本人的生死观(王雪茹)

毕业论文 题目: 中文: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文:日本人の死生観 专业:日语指导教师:朱玉萍 学生姓名:王雪茹班级-学号: 1007040315 2011年 6月

摘要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但是,日本人的自杀率世界最高,这也是确凿的事实。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也在渐渐提升。尽管如此,日本的自杀率却越来越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原因呢?日本人有着什么样的生死观的呢?本篇论文从日本自杀率来看日本人的生死观,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自杀率,日本人的生死观,耻文化 要旨 周知のとおり、日本は世界一の長寿国である。しかし、日本人の自殺率が世界では一番高いのは確実な事実である。経済が発展しているにつれて、日本人の生活レベルもだんだん向上していく。それにもかかわらず、日本の自殺率が上がる一方だ。これは一体どういうことだろうか?ここには何か深い原因があるのだろうか。日本人にはどういう生死観を持っているのだろうか。小論は日本人の高自殺率の理由について、論述を展開したのである。経済、思想、社会の三方面の詳しい内容をまとめ、それを通じて、現代日本人の高自殺率の理由を明らかにした。 キーワード:自殺生死観無常観恥の文化

目次 はじめに (1) 1 現代における日本人の自殺率高い状況 (2) 1.1 昔はよく自殺 (2) 1.2 現代の自殺状況 (2) 1.2.1 普通の人のこと (2) 1.2.2有名人のこと (3) 2 高自殺の理由について (4) 2.1 経済上の理由 (4) 2.2思想上の原因 (4) 2.2.1自殺への寛容的な態度 (4) 2.2.2生と死の連続性 (5) 2.2.3自殺による心情の表れ (6) 2.2.4 自殺による責任の果し (7) 2.3社会上の原因 (8) 2.3.1集団主義 (8) 2.3.2苛めの問題 (9) 3日本人の死生観 (9) 3.1死生について (9) 3.2生と死の関係 (10) 4影響要素 (10) 4.1島国意識の影響 (10) 4.2武士道と日本人の死生観 (11) 4.3第二次世界大戦の影響 (11) おわりに (12) 参考文献 (13)

谈谈大学生增强国家安全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谈谈大学生增强国家安全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姓名:吴君可班级:1202(net)专业:软件开发(net方向)学号:201202050233 前言: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向着总体和平的方向发展,但战争的威胁任然存在。局部战争,恐怖主义,霸权政治。对世界的和平与国家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理应关心,关注这类事件的发生,时刻警惕敌对势力的威胁与渗透,维护国家安全,增强对国内外大大事的关注,增强国家忧患意识,增强国家责任感,使命感。 一、国家忧患意识是什么及其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在我认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集体乃至个人的荣辱兴衰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这至少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忧患意识是一个国家、民族危机感和使命感产生的动力源。人类的历史表明,一个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一个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其最终结果,势必会走上国破家亡的衰败之路。而忧患意识首先是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大清王朝末年的衰败,直至丧权辱国悲剧的不断上演,就是明证。 其二,忧患意识是唤起人们爱国主义精神的警示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这种精神在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是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的集中反映。 其三,忧患意识是增强全民国防观念的助推器。国防观念的强弱,事关国家安危存亡。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国防和国防观念的强弱,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强烈的忧患意识,正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防稳固的重要基石。建国之初,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选择充满忧患意识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对此,毛泽东同志的解释是,这首歌,教人们居安思危。因此说,忧患意识的一个重要表征,是执政者、决策者长远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增强忧患意识,有助于我们科学判断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既把握机遇,也认清挑战;既看到成绩,也认清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永不自满地向前迈进。 一个民族有了忧患意识,才能自强不息;一个国家有了忧患意识,才能兴旺发达;一支军队有了忧患意识,才能无往不胜。从这个意义上说,忧患意识就是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也是大局意识、长远意识和战略意识。的确,人类的发展史一再证明,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及个人来说,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二、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及其现状: 众所周知,自70年代对越反击战后,我国基本处于和平状态,无明显对外战争,然而不幸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周边环境逐渐恶化,领土、海洋争端不断凸显,周边国家政局动荡,恐怖势力蔓延。而一国的周边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稳定的周边

日本人与自然论文

日本人和自然 ——浅谈日本资源匮乏和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前言 在两年多的日语学习的时间里,我学习了不少关于日本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性,同时也明白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事情和现象。在历史面前,也许我们大多数的人还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日本,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当今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方面,我们做的的确远不如这个面积仅约38万平方公里的小国。比如,在看待人口的问题上,或是环境保护方面,在这些方面,他们的觉悟远比我们高出很多。借这次写论文的机会,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日本人在面对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等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危机意识,并在这种危机意识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通过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多灾多难的袖珍之国 (一)恶劣的自然环境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侧的一个岛国,大大小小一共有6000多座岛屿,其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冲绳为主的五大岛屿。它的国土面积约为38万平方公里,仅约为中国的960万的二十五分之一,相比之下,日本的土地资源严重匮乏,它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袖珍之国”。并且,它的国土的四分之三均为森林覆盖的山地,这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70%的人不得不住在关东南部至北九州之间的平原地区,从而使日本的可居住面积的人口密度位于世界前列。 此外,火山众多使日本的地壳由于高温而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加上日本列岛又位于地壳运动带,所以地震就成了“家常便饭”了。在气候方面,从初春到夏季的植物生长期内,特别是梅雨时节,经常地阴雨连绵使整个日本笼罩在沉闷的气氛之中。当秋季快来临的时候,台风也会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日本岛,同时带来大量的雨水,使这片脆弱的国土饱受台风和洪涝的危害。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它的沿海地区不停地刮着寒冷刺骨的西北季风,降雪不断,最高的积雪厚度听说可以达到一层楼那么高,这与多晴干燥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二)思想的转变 自从唐朝的鉴真和尚把唐学带到日本国土上以来,日本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深受着唐文化的影响,佛教和汉学在日本盛行。受儒家学派的影响,在那个封建的时代,日本人过着非常质朴的生活。但从明治维新之后,随着与欧美的不断交流,日本国民的思想开始渐渐向民主化转变,面对他们居住的这片国土所面临的种种窘况,加上环境的不断变化,他们便不由得从偶人净瑠璃、歌舞伎等歌舞升平的享受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在这种危机意识的驱使下,他们开始了自己艰难“自救”之路。 二、孩子是国家的未来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与生死观

关于樱花与日本人生活观的论文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与生死观 樱花是日本民族的骄傲,一直来与日本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在日本人的血液中无时无刻的涌动着粉红色的樱花情节。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名族文化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之情有久远的历史。日本人喜爱樱花,不但因为樱花很美,更因为樱花盛开时那一团团、一簇簇的情形影射了日本人的集体主义。而樱花凋谢时的灿烂与绚丽还影射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集体主义;生死观;武士道 一、樱花的有关知识 樱花啊,樱花啊 暮春三月晴空里 万里无云多宁静 快来啊,快来啊 快去看樱花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日本民歌。讲的是暮春三月,樱花盛开了,叫人们快去看樱花。 早在远古时代,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日

本语中的出现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每到樱花时节,皇室和内阁总理都要在皇家花园奉行盛大的“观樱会”,宴请并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放假半天,或提早下班,并为员工们准备好各种饮料、小吃,让员工们去附近公园的樱花树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每到这时,平时安安静静的日本会突然闹腾起来。不论城市、乡村,樱花树下总是挤满各种各样的人群,吃的、喝的、唱的、跳的、哭的、笑的,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人们在一起尽情宣泄春的激情与欢乐。 樱花是日本民族的骄傲,它同雄伟的富士山一样,是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所以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即日本的樱花节,在这一天,日本的男女老少都要到公园或野外赏樱。 樱花一直来与日本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花开花落,预告着春播、秋收时令的到来;樱汁、樱叶、樱花、樱木是常见的药材、食品、家具和木雕的上好原料。 樱花通常会在日本的暮春四月,冬寒未尽,春风渐暖时开放。白、浅红、粉红、梅红各色都有。望去如轻烟浅雪,似白云红霞,而且她们似乎并不在意自己小无香味。她们团结一心,重重迭迭把她们伤感悲

浅谈90后学生党员的忧患意识

浅谈90后学生党员的忧患意识 何为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人的一种理智的认识活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强烈的忧患意识能够让人明白肩负的使命,明确理想目标,主动解决忧患。90后学生党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无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得失成败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90后学生党员必须具有忧患意识的原因。 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政权,我们的社会主义,现在有危机吗?我们共产党人身边存在危机吗?我想,只要是一个有良知的,负责任的党员,只要还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答案就必然是肯定的!我们不仅有危机,而且危机还相当严重地、非常险恶地存在着。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当今世界不仅是全面开放的世界,而且是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步也离不开中国。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为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今天世界各国的发展机遇并不均等,发展的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和平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得国际形式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 从国内环境来看,改革开放30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繁荣,物质“极大丰富”,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但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亦逐步凸现出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就业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严重制约我们经济发展的瓶颈。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对于以上的这些问题,我们90后学生党员唯有保持忧患意识,才能在今后的社会活动中有效应对并在不断创新中加以解决。

浅析忧患意识比较——《雅典的泰门》、《恨世者》主人公性格特点比较分析(一)

浅析忧患意识比较——《雅典的泰门》、《恨世者》主人公性格特点比较分析(一) 论文摘要]一部作品情节的发展、主题的深化是由人物的参与而构成的。泰门、阿尔塞斯特作为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出了恨世、厌世情绪和忧患意识。本文以《雅典的泰门》《恨世者》为例,从人性和心理学角度分析二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阐释二人忧患意识的阶梯发展情况及不同表征。 论文关键词]自然人;社会人;内倾;外倾 莎士比亚的《雅典的泰门》和莫里哀的《恨世者》两部作品写于17世纪初和17世纪中期,跨越半个多世纪。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土崩瓦解,资本主义社会蓬勃兴起的交替时期,也是资本原始积累形成、发展时期。这一典型特征伸向英、法两国的各个角落,使人们的思想和整个社会风气遭到极大破坏。尤其是资产阶级的权利欲、金钱欲,更是前所未有地把世间的一切丑恶都搅动起来。自私自利、追逐金钱道德沦丧及一切恶行败德充斥着社会,使忧患意识在l7世纪初至17世纪中期表现的尤为突出。作为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泰门和阿尔赛斯特二人也表现出不同的忧患意识的性格特点,既反映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是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一、自然人与社会人 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概念是建立在对宗教批判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上帝不过是人类所缺乏的各种完美性的一个虚幻的表象,上帝的各种特性实际上都是对象化了的人类的特性,必须“将外在于世界的,超于自然与超于人的上帝的本质还原成为属人的本质的组成部分以作为其基本组成部分。”…自然人这一概念就是费尔巴哈在批判了宗教之后形成的对人的基本理解。自然人作为生物性的人,不仅身体是自然的一部分,其行为和心理特征依然具有不成熟的自然特性。泰门就是这样自然人的典型代表。 莎士比亚的《雅典的泰门》虽然描写的是雅典古代的社会生活,但实际上是对16、l7世纪之交英国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悲剧主人公泰门的思想感情是与他生活的那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当时社会奉行的是惟利是图、尔虞我诈的道德伦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被金钱所取代,金钱成了主人公命运的寒暑表。个人利己主义私欲高度膨胀,这同泰门对人类友好、和谐生活的理想社会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冲突,注定了泰门的性格悲剧。 作为自然人的泰门有豪富的家财。泰门或宴请宾朋,或替人还债,或送人珠宝马匹,慷慨仁慈,乐善好施,不管什么人总能在他那里有求必应、满载而归。虽身为豪门贵族,但他并不贪图富贵,在他心目中最神圣的东西就是兄弟般的友谊和诚挚的感情。他替朋友文提狄斯还债,还替自己的仆人路西律斯出钱娶有钱人家的女儿,为的是君子成人之美,使身居奴才地位的路西律斯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爱情的理想。难怪剧中商人赞扬道:泰门是“一位举世无双的人,他的生活的目的好像就是不断的行善,永不厌倦。像他这样的人真是难得!”说泰门“举世无双”自然有些过誉,但像他那样能够摆脱金钱的束缚,而在待人处世上表现出如此纯洁的感情,的确“真是难得”! 现实总是残酷的。当千金散去之后,泰门顿失往日的气派和尊严,可笑又可悲的是泰门并未因此放弃幻想,认为贫困也许是一种幸运。他还劝慰管家说“你何必哭呢?你难道以为我会缺少朋友吗?放心吧,凭着我对人家这点交情,要是我开口向人告借,谁都会把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财产给我自由支配的。”他坚信他有这许多朋友,还怕穷吗!然而他得到的却是昔日朋友的翻脸无情、反唇相讥、恩将仇报。友谊转瞬即变,朋友变为路人,他们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蜂拥而至、讨债逼债,置泰门于绝路,完全忘记了过去在泰门酒桌上大吃大喝的情景和在泰门门下得到的丰厚赏赐。这就是散发着浓烈的酒肉气味的朋友,这就是镀着一层金子光泽的友谊。严酷的现实使泰门陷入了极端痛苦的感情之中,这是一种清醒的意识到道德与行动、理想与现实尖锐对立的痛苦。心性不成熟的泰门没有过多的思考就开始了行动反击,像个幼稚的孩童用“设宴”请客的办法,特设了一桌非同寻常的白开水“宴席”,待旧日的朋友来

论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论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及感恩之心 古丽巴努20081786 居安思危是中国人由古至今都推崇的一种思想。但是当今社会,又有几个中国人是真正居安思危的呢?答案只能在极少的一部分人当中寻找,并且这个人群固定在老年人当中。 以前对这个话题,我并没有太深刻的感受。自从升格成为大学生又选择了日语为专业后,我开始在一些细小的方面关注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亦或是他们的处世之道。一直以来,我都热衷于搜寻好的日剧,比且一步步解读它所表达的含义。在看日剧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日剧有很多都是很国际化的,比如,时常有一些题材为日本沉没,日本遭遇毁灭性灾难或病毒入侵的电视剧。我想日本人在观看这些电视剧的同时一定会有所想法,比如在真正的灾难到临之时该如何做,如何将损失减少到最低。这也就难怪日本人的团结意识会如此之强了。通过这么多有教育意义的片子,国民的素质也会逐步提高,团结意识也就愈加强烈。在这一点上,显然我们要落后于人一步。看完这些片子,我不仅对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感到由衷的敬佩。撇开一些恩怨不谈,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能先他人而忧,而且光是在电影行业就能想到这些重要的题材,从而来提醒国民居安思危,着实令人佩服。有时候想想不是我们不支持国产剧,而是因为我们再这一方面实在是做的不够,光看看那些毫无教育意义的肥皂剧,不但浪费钱财,也浪费了观众们宝贵的时间。倒不如用这些时间去做些贡献社会的事情。除了灾难片之外,日剧中也不乏侦探片和描写现实伦理的片子,每当看完一部日剧,都足以让我思考很长一段时间,并且看清一种社会现实。近几年,国内也有写实的片子出现,让我欣喜不已。在中国,我们过着小康生活,享受着和平与快乐,因此当代青年的危机意识也越来越淡,我们相信不会出现什么大的灾难。但是事实又是如何呢。灾难真正降临的时候我们手足无措,我们只能叹息为什么没有危机意识,为什么没有早点做好准备。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也体现在生活当中。就拿地震来说吧,日本属于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小地震就如家常菜一般出现。在看日本的电视节目的时候时不时就有地震预警或是地震新闻出现,这让我不禁感叹,如此多的地震日本人是如何防止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的呢?我觉得这也是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比较强的原因。512汶川大地震无疑是一场国难。灾难过后,看着那一堆堆的废墟,我们很应该好好想想这是为什么。日本的房屋也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地震,但是却鲜见人员伤亡,当然是因为他们在建造这些防震屋的时候从各方面考虑,并且绝不偷工减料,认认真真建造的结果。日本的居民在住进这些房屋的时候是非常安心的.除此之外,2003年,日本科学家还称研制出了可抵抗8级地震的防震屋,这无疑又是一项大的突破。我在新疆曾经偶遇一个日本人,我们也谈到了日本地震的问题,她的一席话令我感受颇深,她说:“日本是个地震频繁的国家,每年平均地震好几千次,其中震级在3级以上的每天平均就发生4次,我们必须要时刻应对地震的到来。”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日本人的想法,因为经历过所以就懂得去应对,这才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义务,对于现在的我们更是极为重要的经验。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这一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日本全国各地设有不少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在这些地震博物馆内,市民们能够亲身体验地震时的感觉。借助博物馆内模拟火灾现场的烟雾走廊和模拟地震的震动平台,参观者可以体验到6级地震发生时的状态。我曾经在日本的一个综艺节目中看到过嘉宾进入地震演习屋,那只是一件普通的卧室,刚踏进去就发生剧烈震动,人在里边可以体验到真实的震感并且学着逃生。每年法定“防灾日”来临时,日本各地都会举办地震防灾演练,

日本人的自然观8

三江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日本人的自然观 日语 系日语 专业 学 号 B02111004 学生姓名王玺 指导老师赤崎郁义 起讫日期 2006年3月— 2006年4月 设计地点三江学院 概要 日本は狭い島国であり、自然に恵まれ、温和な自然条件を持っている。その自然は日本人の生活様式やものの考え方に、多くの影響を与えてきた。  衣食住の方面だけでなく、文化や哲学、思想、宗教の方面も自然と切っても切れないものだ。詳しく言えば、衣服の材料とか日本料理の調理法とか日本式の家屋の特色などは自然と関係している現われである。日本は自然に恵まれているので、日本人は自然に対して親和的だ。日本文化の特徴の中には、自然に親和的で情緒的、また淡白、簡素、素朴で、繊細な傾向が見られ、余情、空白を大事にし、アンシンメトリーや不完全の美といった人工的装飾ではなく自然と調和されたものを好む傾向がみられる。自然の移り変わりへの細かい観察が行われ、自然への鋭敏な感覚を育み、それを基に、さまざまな芸術や生活習慣が生まれている。「もののあはれ」や「幽玄」や「さび」「わび」などは日本人の美意識に関する言葉である。水墨画とか、茶の湯と生け花、また日本舞踊とは和敬静寂、閑寂枯淡の情趣をもとにした芸術である。自然と自分を一体化し、自然の心をわが心として生きる感情が、日本人の哲学、思想、宗教などすべての精神活動の根本に流れている。その中で、古代人の信仰とか集団意識とか和の精神は全部、日本人の自然に順応した観念である。  この論文によって、日本人と自然との調和的な関係を示す良い例を挙げ、人類と自然の関係の危機に警告するつもりだ。地球上の人類が自然と一体になることを願う。 キー·ワード:季節感 美意識 一体化 集団 「和」 概要(中文) 日本是狭小的岛国,受自然的恩惠,具有温和的自然条件。自然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法产生了很多影响。 不仅仅是衣食住的方面,文化、哲学、思想、宗教方面也与自然密切相连。详细地说来,衣服的材料、日本料理的制作方法、日本式的房屋之特色等等都体现了与自然相关。由于日本受惠于大自然,日本人对自然很亲和。在文化的特征中,可见其对自然的亲近、情绪化、淡泊、简朴、纤细的倾向,注重余韵和空

浅谈忧患意识

浅谈“忧患”意识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说明一个道理:压力带来成长,只有敢于吃苦,历经艰难,克服困难,才有所成就;如果只贪于享乐,不思进取,沉醉于现状,最终会陷入困境,难于自拔,结果一事无成。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一个民族、军事、社会、企业的发展、还是一个人的思想、精神、健康等状况,如果整日不给自己压力,吃喝玩乐,得过且过,结果,于业,导致企业倒闭;于人,养成不思进取,慵懒怠慢的习惯,终至一事无成或病入膏肓…… 有这样一则故事:“清晨,非洲草原上的羚羊从睡梦中醒来,它知道新的比赛就要开始,对手仍然是跑得最快的狮子,要想活命,就必须在赛跑中获胜。另一方面,狮子思想负担也不轻,假如跑不过最慢的羚羊,就只能饿死”。多么奇妙的事情,强如狮子之强,弱似羚羊之弱,差别不可谓不大,然而在物竞天择的广阔天地里,两者面临的源自求生欲望的压力却是同等的。 可见,在动物世界里,动物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动物的对手说到底就是它自己,它要逃避死亡的追逐,首先就要战胜它自己,它必须越跑越快。因为稍一松懈,就会成为别人的战利品。 人类何尝不是这样?在国内知名企业蒙牛集团中,羚羊与狮子的故事,可谓人尽人皆知。在残酷的自然法则之下,无论是强悍的狮子抑或敏捷的羚羊,唯有跑得最快、跑得更快,才能适者生存。蒙牛人

以这则生动的寓言故事警醒自己,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及竞争意识,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与团队一起,牢牢把握每一次机遇,创下了多个世界第一。1999年1月13日,蒙牛的前身——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999年7月成立集团公司;2004年6月,蒙牛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仅仅在短短的7年时间内,创造中国经济的“蒙牛神话”,成为中国乳业界收奶量最大的“第一龙头企业”。其中,UHT牛奶销量居全球第一,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冰淇淋销量居全国第一。目前,公司已在全国15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市场覆盖全国,直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乳业牛奶出口最大的企业。蒙牛集团成绩的取得,除了与她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与蒙牛人强烈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以及蒙牛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分不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不管是总裁还是小职员,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不是都要尽心尽责,全力以赴吗?要知道总有人盯着你的职位,跃跃欲试,总裁的高位自然不必多说,小职员也不例外,因为公司门外总有不少新人等着进来。这样看来,大家的选择都是一样,要么做得更好,要么就被淘汰。 如果一个企业的高层领导,对公司的事不闻不问,以为下面有人会去打理;如果公司的各部门职员及车间主管只顾在办公室聊天、上网,车间里面的事从不过问;如果车间的基层管理人员做事只做一半就撒手不管,认为什么事都可交给生产员工去做,不管效果如何;如

危机意识与灾难感

危机意识与灾难感 ——以《日本沉没》为例 [摘要]:由于受到了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日本国民性中最重要的是灾难感和危机意识,这在日本灾难文化中表现得是尤为突出的。电影《日本沉没》就是其代表作,它将灾难与危机贯穿了故事的始终,渗透了人物的性格,集中体现着日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内涵。 [关键字]:危机意识灾难感日本沉没 《日本沉没》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说的是“海神”号深海潜水艇在日本海沟观测到异常的海底乱石流,科学家们据此判断日本列岛将在一系列大地震和火山喷发后沉入太平洋。尽管消息传出导致许多质疑和嘲笑,但越来越多的迹象无情地证明了日本即将沉没的推断是正确的,在接连不断的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中,整个日本陷入了恐慌之中,人们纷纷想方设法的逃往国外,此时日本的命运完全依赖于国际社会,面对这巨大的灾难,人们开始背水一战。 一、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与灾难感产生的根源。 第一,自然生存环境的客观压力。日本的自然环境可以概括为“国土狭小、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灾害横行、远离大陆”。正是因为如此,危机意识与灾难感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无时不在,无所不在。例如,日本总是举国炒作能源紧张这一话题,有不少高收入的人却在一滴水、一度电上精打细算,遇到酷热的夏天,就会有人发出节电的倡议,建议大家空调最好不要低于28摄氏度,以至于走到哪里都是28摄氏度,更有甚者干脆将降温的按键用胶纸贴住,不允许其他人触碰。其实在日本几乎从来不停电,用电总量也没有明确的限制。日本人这种危机意识不仅仅是客观国情的反映,而且也是日本人的自我认识、约束自我的思维方式的具体展现,是日本国民意识及其价值观的反映。 第二,日益严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日本是全球较早进入老年社会的国家之一,老龄化的负担让日本民族的未来充满了变数。同时,周边各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崛起也使得日本人民感受到的压力与日俱增,这些种种都使日本人民寝食难安。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是日本的近邻,日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大量的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思想,结合其自身的国情形成了特有的传统文化。日本文字中到现在仍存在大量的汉字,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极大地影响着整个日本文化的发展,例如孔子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教诲等等,使日本人受益匪浅,也被众多日本人所推崇。久而久之,这种文化理念使得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不仅具有应对灾难的功能,而且逐渐成为了日本民族所独有的性格特征。 二、《日本沉没》中体现的危机意识与灾难感。 从整部影片来看,《日本沉没》这部电影在表现日本民族危机处境的同时,并没有掩饰灾难感给日本社会所带来的恐慌和不安,这种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的,作者也毫不避讳在影片中展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在面对灾难时的不安与紧张,因为对于前途的担忧和对于民族忧患的预见已根深蒂固的存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据地理学的知识,由于日本列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几乎是每天都在发生,地震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是稀松平常的小事,所以日本的建筑物都是十分坚固的。日

从葬礼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葬礼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摘要:葬礼是一种文化,是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集团精神的一种体现。日本人在生死观的认知上具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日本从精神到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生死观在二十世纪以来人们也显示出对其的迫切关心和深入思考,通过这两者的联系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思想,本文通过对日本的葬礼的研究来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葬礼;生死观 一、序论 葬礼是文化的一种,是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集团精神的体现。如何埋葬死者表面上看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民俗习惯,但实际上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死观和对死去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本。葬礼是人生最后的仪式,传统观念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在人死后短暂停留在家的附近,渐渐地才远去离开,而这种仪式就是为了让死者从这个世界离开去到那个世界。日本的葬礼深受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影响,对日本人的灵魂和生死观造成了很大影响。在日本人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生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了另一个房间,生死之间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一样泾渭分明。对人生和历史的悲哀感造就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也造成了日本人生死一体的独特认识。 二、宗教影响下的日本葬礼 在日本也和中国一样有着火葬、土葬、水葬等形式的葬礼。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古代的丧葬都是按照神道仪式举行的。从古代到镰仓幕府时代,民间盛行风葬,也就是将尸体放置于野外。平安朝之后开始了佛式火葬,佛教葬礼仪式多,墓地和寺庙等只是一种附带形式。在明治到大正年间,葬礼仪式和宗教的种类不断增加,连基督教也有专门的葬礼仪式。尽管如此,葬礼的形式还是以佛教仪式为主。1995年,日本财团法人消费者协会对日本国内的葬礼形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为,举行佛教仪式的占91%,举行神道仪式的占3.4%,举行基督教仪式的占0.7%。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很少举行与宗教有关的仪式,但人们却十分注重佛教葬礼仪式。佛式葬礼主要有临终、守夜、告别仪式和出殡等内容。 2.1 临终 正如在电影《入殓师》中看到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也有许多传统仪式。人死亡时,要取“死水”给死者清洗遗体。所谓“死水”就是不流动的水,可以说是死者人生最后接触的水,这个水包含亲属对死者重返生命的愿望。亲朋好友奔丧而至,一个接着一个在死者的脸上洒水,感悟悲伤。在方便筷的一端缠上脱脂棉,在死者生前喜欢的碗里倒入水,用水润湿死者的嘴唇作为一种告别仪式,此时不烧香。遗体在入殓前会用微温的水擦拭全身,在清洗完遗体之后,要将死者的两只手摆放于胸前,然后使其眼睛和嘴巴闭上。一般轻轻地将死者的上眼睑往下拨,把枕头稍稍垫高,让嘴唇向下颚靠拢不至于张开,还要在脸上轻轻地系上绷带。清洗的水称之为“逆水”,先在盆里放入水,再倒入热水,反之亦可。 为死者整容,让死者面容平静。如上所述,这项工作只有参加擦拭身体的人

浅谈员工危机意识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员工危机意识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理性的社会发展的经济主体,追求最大利润为企业既定目标,并且总希望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和途径达到这一既定目标。可见,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经济效率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 金融危机下企业的业务量下降、营业额减少,为了提高经济效率企业只有降低成本,通过裁员行为减少在市场衰退情形下的企业的成本开支往往成为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企业作为理性的市场主体,有充分的理由实施裁员行为以提高经济效率。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012年8月14日,摩托罗拉(微博)传出消息,今年内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20%,约4000人,并关闭全球94个办事处中的三分之一。稍早之前,全球手机老大诺基亚(微博)已经宣布要进行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全球裁掉1万人,在中国区,一些部门的员工数目减少达三分之一。 更早之前,东北地区最大的煤炭企业——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已经开始了总计1.2万人的减员计划。而中国第二大煤炭企业中煤能源(7.50,0.00,0.00%),则在通过连续的降薪,来延迟裁员。 裁员的大公司还有一长串,小公司名单则更长。尽管各有各的不幸,但毫无例外,它们都属于与宏观经济紧密相连的行业。尽管在欧美国家,裁员已不是新闻,但对中国来说,这是近年来第一次如此密集地出现。 三一上海科技部员工王文(化名)被通知说需要转岗或离职。原因是王的岗位与经营业绩关系不大,属于“强占编制”。他所在的部门,经营效益一直在全集团垫底,裁员中首当其冲。王文从2012年6月份人事报表上看到:上海三一科技在年初有2492人,截至6月底1871人,并停止一切对外招聘此时,关于三一裁员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2012年7月6日中午,沈阳三一重装有限公司一百多名员工,到沈阳市信访局上访,他们认为遭遇到了所在单位的变相裁员。一周后,三一张家口风电技术有限公司就地解散,全公司仅剩4人。 南方周末记者从北京、沈阳、长沙、常德和昆山等多个三一产业园得到关于裁员的统一口径是“人员结构优化”。而三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年初,三一集团有在职员工60612人,经销商员工9539人,整个上半年一共减少12763人。知情人透露,9539人也是近两年从集团转到经销商公司的。加上2012年离职人员和转出人员,集团在职员工减员了16419人。 十年来中国经济顺风顺水,除了2008年被金融海啸撞了一下腰。但这一次,“裁员”这个陌生的幽灵,真真切切开始闪现。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你能够看到气魄非凡自诩不沉之舟的“泰

从森林文化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从森林文化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摘要:日本全国面积的67%被森林覆盖,从古时候起就被称为 “森林之国”。日本人自古就认为人和自然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 二者没有明显的区别。人与自然和睦共存是日本民族自然观最大的 特征。此外,历史上森林就同日本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日 本人自古也被称作是“森林之族”。在日本文化的根基里一直蕴藏 着在长期与森林共存的过程中形成的森林文化。在这样的森林文化 中孕育出的日本人的自然观,在推进国土保全和环境教育方面对日 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森林文化自然观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32-02 森林是大自然中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源泉。对于人类来说,森林 不仅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藏,同时还是一个丰富的文化系统,承载 了从古至今森林同人类共存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的精神财富。 日本作为一个“森林大国”,在解决环保问题方面已有很多成功 的经验,这对我国的森林保护及森林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日本的森林由复杂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以及多样的树种构成,约占 日本现有国土面积的67%。这些特殊的森林环境逐渐形成了日本庭 院盆景式的自然风貌以及日本纤细独特的自然美景。同时,在日本 文化的根源也一直都蕴藏着人类与森林共存而形成的森林文化,这

些文化中孕育而成的日本人的自然观,作为一种人类在与自然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立的民族文化,在推进国土保全和环境教育方面对日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日本的森林文化及它的历史 从森林覆盖率、人工造林面积、人工林率等角度看,日本算得上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森林大国”,除了富士山顶之外,几乎所有的山麓都被森林覆盖。经历了冰河时代到后冰河时代自然环境的激烈动荡,以日本列岛上大片榉树林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森林文化的正 式诞生。 所谓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以人类与森林和谐共存为指导 思想和研究对象的文化体系,森林文化是指人对森林(自然)的敬畏、崇拜与认识,建立在感激森林各种恩惠的朴素的感情基础上的,反映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 日本人从旧石器时代以来就同森林戚戚相关。尤其是绳文时代以后,森林文化形成的脉络愈加清晰。森林对日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精神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日本人祖先也被称为是“森林之民”,。在绳纹时代日本人就用树木编织的绳子在陶器上制出花纹,大概就是想把树木的生命力留下来为自己所拥有。在他们看来,“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没有任何东西能具有像树木那样巨大的生命力”。学者梅原猛和上山春平也指出,“绳文时代的日本以狩猎和采集森林野果为其主要的民族文化,这也是日本的深层文化”。由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