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

神曲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
神曲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

神曲是一味应用历史悠久的传统曲剂,由面粉、苦杏仁、

青蒿、苍耳子、辣寥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匀后经发酵制成的曲

剂,具有健脾和胃、消食调中的功效。神曲的传统制备工艺是

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发酵,工艺比较落后,且存在较多弊端。现

将其传统的炮制工艺及其现代研究概述如下。

1 神曲历史上的发酵工艺

明代著作中主要记载了以下几种神曲的炮制方法:缪希

雍的《神农本草经疏》记载:“用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

以白面百斤,青蒿自然汁三升,以配白虎、青龙、朱雀、玄

武、勾陈、腾蛇六神,用面和汁,豆、杏仁作饼,麻叶或楮叶

包,如造黄酱法、待生黄衣、晒干收之”[1]。倪朱漠的《本草

汇言》记载:“凡五月五日、六月六日或三伏日用白曲百斤、

青蒿汁、苍耳汁、野寥汁各三解、赤小豆末,杏仁泥各三升,

用汁和面,豆杏末作饼。麻叶楮叶包。署如造酱黄法。布帛密

覆。侯冷,黄衣生。取出,日晒燥,以陈久者良”[2]。李中梓

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云:“其法于六月六日用面五斤,象

白虎;苍耳草、自然汁一碗,象勾陈;野寥自然汁一碗,象蛇

腾;青蒿自然汁一碗,象青龙;杏仁去皮尖五两,及北方河

水,象玄武;赤小豆煮熟去皮四两,象朱雀;一如造曲法,悬

风处经年用”[3]。

清代著作中记载了如下几种神曲的炮制工艺:吴仪洛在

《本草从新》中云:“以仁泥、赤小豆末。各三升。以配白

虎、青龙、朱雀、玄武、勾陈、腾蛇、六神。通和作饼。麻叶

或楮叶包裹。如造酱黄法。待生黄衣。晒干收之。陈久者良。

研细炒黄”[4]。汪昂的《本草备要》记载:“以五月五日,六

月六日,用白面百斤,赤豆末、杏仁泥、青蒿、苍耳、红寥汁

歌三升,以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腾蛇、勾陈、六神,

通和作饼署生黄衣,晒收。陈者良。炒用”[5]。黄宫绣的《本

草求真》记载:“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用白面百斤。赤豆

末。杏仁泥。青蒿苍耳红寥汁各三升。以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腾蛇勾陈六神。通和作饼。待生黄衣。晒收陈久,炒用”[6]。

张璐的《本经逢原》中云:“夏日用白面五斤,入青蒿、苍

耳、野寥自然汁各一碗,杏仁泥四两,赤小豆二两,煮研拌面

做曲,风干,陈久者为佳,炒香用。举世以相思子作小豆,大

谬”[7]。清陈士铎《本草新编》云:“择六月六日,用白面三

斤,苍耳草捣烂取汁一合,以井水调匀,又桑叶十斤。捣烂,

取布沥出汁,再角赤小豆一升磨研,拌面一匀,以前二汁拌之

成饼,以野萝盖之十酋日,取出纸包之,悬于风处阴干。临时

用最佳,由二、三分用至二钱,其效如响”[8]。

神曲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

曾健

[摘要] 神曲具有健脾和胃、消食调中的功效, 是由面粉、苦杏仁、青蒿、苍耳子、辣寥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匀后经自然发酵制成的曲剂。将其传统的炮制工艺及其现代研究作一综述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神曲;炮制;现代研究

2 神曲的性味、归经、功效

关于神曲的性味、归经、功效有如下记载:宋代唐慎微

《证类本草》云神曲:“味甘,大暖”[9]。金代的李杲在《新

编补注雷公药性赋》中云:“神曲味甘,消食下气”[10]。

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记载神曲:“气暖,味甘。

入足阳明经”[11]。

明代张景岳《本草正》中记载神曲:“味甘气平。炒黄入药。

善助中焦土脏。健脾暖胃。消食下气。化滞调中。逐痰积”[12]。明代

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云神曲:“使,无毒。能化水谷宿食,微

气。健脾暖胃”[1]。明代倪朱漠在《本草汇言》中云神曲:“味甘辛,

气温无毒”[2]。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云:“味甘性温气之厚

者阳也”[13]。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云神曲:“味甘性温

无毒,入脾胃二经”[3]。

清吴仪洛《本草从新》云:“宣,行气化痰,消食。辛散

气。甘调中。温开胃。化水谷。消积滞”[4]。清代的叶天士在

《本草再新》云神曲:“味辛,性温平,无毒入心脾二经。温

中开胃。消食破积。化痰理气”[14]。叶天士《本草经解》云神

曲:“气温味辛甘,无毒。主化水谷宿食,症结积聚。健脾暖

胃。(炒黄)神曲气温。察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

甘无毒,得地中西土金之味。入足阳明燥金胃土”[15]。清代汪

昂《本草备要》云神曲:“宣,行气,化痰,消食。辛散气。甘调中。

温开胃。化水谷。消积滞”[5]。清代张璐《本经逢原》云神曲:“甘

微苦性平,无毒。入阳明胃经”[7]。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云神

曲:“味甘,气平,无毒。入脾、胃二经。下气调中,止泻,开胃,化水

谷,消宿食,破症结,逐积痰”[8]。

3 神曲的主治症

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云神曲:“疗脏俯中风气,调中

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症结及

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颜色,六月作者

良,陈久者入药,用之当炒令香,六畜食米胀欲死者,煮曲汁

灌之立消,落胎并下鬼胎。又,神曲,使,无毒。能化水谷宿

食症气,健脾暖胃”。

金代李杲《新编补注雷公药性赋》云神曲:“治疗饮食停滞、

胸痞腹胀、呕吐泻痢、产后淤血腹痛、小儿腹大坚积等”[10]。

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云神曲:“《象》云:消食,治脾胃

食不化,须于脾胃药中少加之。微炒黄用。《珍》云:益胃气。《本

草》:疗脏俯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

逆。除烦,破底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令人好颜

色。落胎,下鬼胎。又能治小儿腹坚大如盘,胸中满,胎动不安,或

腰痛抢心,下血不止。火炒以助天五之气,入足阳明”[11]。

作者单位:610031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曾健)

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云神曲:“神曲,开胃健脾,消食止泻,同山查、麦檗、谷檗、缩砂、陈皮、草果、藿香、白术、干

葛、连肉等用奇效”[1]

。明倪朱漠《本草汇言》云:“神曲健脾消食之药也。鼓中土之生阳,发未萌之宿滞,今被五谷之所伤者。用曲入煎能化糟粕,行大肠郁闭伸舒。善消善运者也。顾元素方治病脾胃之不能化水谷以致胸隔痞闷,腹肋膨胀,经年累月。嗜卧食减。口中无味,及老弱久泻人久泻。产后食少作泻。小儿疳积泄泻寻病。并互用之。此消运之物而又能开胃进食。有补益

之妙也”[2]

。明代张景岳《本草正》云:“神曲健脾暖胃。消食下气。化滞调中。逐痰积。破瘕运化水谷。除霍乱胀满呕吐。其气腐。故能除湿热。其性温。故又止泻痢。疗妇人胎动。因滞。治小

儿腹坚。因积若妇人产后欲回乳者”[12]

。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云:“神曲主调中止泻,开胃消食,破结,逐积痰,除胀满,

又主胎上抢心,血流不止,亦能下鬼胎阴”[3]

。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云:“曲疗脏俯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颜色六畜食米胀欲死者曲汁灌之立消落胎并下鬼胎又神曲使无毒能化水

谷,宿食,结,健脾暖胃”[13]

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云神曲:“其性六味为一。顾能散气调中。温胃化痰。逐水消滞。小儿补脾轻平等药,医多用此以为调

治”[6]。清代张璐《本经逢原》云神曲:“神曲入阳明胃经,具功专于消化谷麦酒积,陈久者良。酒曲亦能消食去滞气,行药力,但力峻伤胃。红曲乃粳米所造。然必福建制者为良。活血消食,有治脾

胃营血之功。女人经血阻滞,赤痢下重,宜加用之”[7]

。清代叶天士《本草经解》云神曲:“气味具升。阳也。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则水谷宿食矣。积之既久则有形可者结瘀内神曲气温散肝。肝气疏散。则宿者销而积者化也。肝气既舒畅。则脾土自健。

阳者胃脘之阳。辛温益阳。所以又暖胃也”[15]

。清代叶天士《本草再新》云神曲:“温中开胃,消食破积,化痰理气,止泻痢疟疾,消

疠疽瘤,兼能堕胎”[14]

。清代汪昂《本草备要》云神曲:“治痰逆

症结,泻痢胀满。回乳。下胎。亦治目病”[5]

4 神曲的用法、用量、禁忌

金代李杲《新编补注雷公药性赋》中云神曲:“内服常用量为30~60克。入汤剂分2~3次溶化服,也可熬膏或为丸服。内服常用量为6~12克。脾阴虚、胃火盛者不宜服”[10]。明代张景岳《本草正》云神曲:“炒研。酒服二钱。日二即止。甚验。若闪挫腰痛者。淬酒温服最良”[12]。

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云神曲:“妊娠不可服”[13]

。清代汪昂《本草备要》云神曲:“回乳炒研,酒服二钱,日二”[5]。清代张璐《本草逢原》中云神曲:“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故脾阴虚胃火盛当禁也”[7]。

5 神曲的现代炮制及质量标准研究

5.1 神曲的炮制方法 神曲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炒黄、炒焦、麸炒[15]。炒神曲:取生神曲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放凉。焦神曲:取生神曲置炒锅药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焦黄色,内部微黄色,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麸炒神曲:先将麸皮撒入预热的炒药锅内,待冒浓烟时投入生神曲,迅速翻炒,直至药面棕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神曲每100kg,用麸皮10kg。

5.2 神曲的炮制作用[15] 生品神曲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

用,可治疗感冒食滞。发散走表生用。健脾消食则需妙用。炒

焦神曲消食化积力强,以治食积腹泻为主。麸炒后具有香气,以醒脾和胃为主,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等症。

5.3 神曲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前神曲尚无完整的质量鉴定标准。一般凭感官和经验以及神曲中消化酶的活力情况。

一般经验认为神曲:(1)气味:闻之具有芳香气无霉烂发臭的气味为良;(2)外观:表面布满黄衣(菌丝),曲块边缘呈鲜黄色,以放大镜观察,可以见到黄色分生孢子柄的膨胀部,内部生有斑点,并有菌丝及未成熟的孢子;(3)内部:良曲的块坚实,成品可整块取出而不碎,如果神曲不成块或成块不结实都是菌丝发酵不好的缘故,曲的内部用放大镜观察,亦应有菌丝及未成熟的孢子;(4)药材性状:呈方形或长方形块状,外表土黄色,粗糙易断,断面不平,可见发酵后的空洞,及未被粉碎的褐色残渣,无虫者为佳[16,17]。

此外,衡量神曲的内在质量及判断制备工艺的合理性方面,还可用蛋白酶和淀粉酶为指标[18]。黄国能检测了神曲等药曲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19],认为可以用蛋白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两种消化酶的指标来衡量神曲的内在质量。

6 结语

神曲在明代和清代的发酵工艺基本相同,在食积症的治疗方面也有比较好的疗效。神曲发酵之后化学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关神曲的化学成分的报道是少之又少的。今后我们应研究神曲发酵之后新产生哪些化学成分,并建立神曲完整参考文献

[1]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中医古籍名著文库,2002.[2] 明·倪朱漠.本草汇言.清顺治二年乙酉(一六四五)刻本影印.[3] 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4] 清·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5] 清·汪昂.本草备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7] 清·张璐.本经逢原[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8] 清·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9]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M].华夏出版社,1993.[10] 金·李杲.新编补注雷公药性赋[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1]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传世藏书子库医部2本草类.[12] 明·张景岳.本草正.第5版[M ].上海:上海广益书局出版,1935.

[13] 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4] 清·叶天士.本草再新.上海群学书社,共和书局出版,1919.[15]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卫生堂藏版[M].上海:上海广益书局出版,1926.

[16] 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7] 高万山.神曲的炮制工艺及质量要求[J ].中药通报.1983,8(6):25-26.

[18] 南云山,朱崇晖.六神曲的炮制工艺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2,17(8):471-474.

[19] 黄国能.神曲等药曲中消化酶的检测与质量标准的探讨[J].中成药研究,1981,(5):18-20.

中药炮制 开卷

中药炮制 一、名词解释 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 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炮制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和主药起到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影响主药理化 性质等作用。 3.生理灰分: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炮制品加高热灰化所得的灰分。 4.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5.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 制方法称为炙法。 6.看水性: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要检查其软化程度是否复合其切制要求,习称看水性。 7.泛油:又称走油。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造成油脂外溢, 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8.炒炭存性:是指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 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 9.燀法:将降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0.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 11.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 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反复研磨,从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二、填空题 1. 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是净制、切制、炮炙。 2. 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肘,一方面可以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 3. 炒法(根据操作及加辅料与否)有清炒法(单炒法)、加辅料炒法(合炒法);根据所用辅料 5. 在炮制所用辅料中,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作用的是甘草汁; 具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作用的是生姜汁;具有引药人肝、理气、散瘀止痛作用的是醋。 6. 麻黄茎发汗解表,根止汗,故要分开入药。 7. 炉甘石原来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煅后变为氧化锌。 8. 一般中药炮制品的水分宜控制在7%—13% 。

青皮的炮制方法历史沿革研究

青皮的炮制方法历史沿革研究 目的:总结青皮的炮制历史沿革,为青皮的炮制方法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与中药炮制有关的古今书籍,对其中与青皮有关的炮制方法进行整理归纳。结果与结论:青皮古代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不加辅料炮制和加辅料炮制等方法。其中不加辅料炮制包括炒、烧、焙、蒸、炙、炮等6种;加辅料炮制又分为单一辅料炮制和多种辅料炮制,而辅料又可分为面、蜜、酒、麸、醋、盐、斑蝥、水蛭、马尿、巴豆等。现代常用的炮制方法有青皮(净制)、醋青皮、麸炒青皮、制炭、烤制5种,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清炒、醋炒或麸炒3种上,建议增加对其他炮制品的研究,丰富临方炮制品种。 关键词青皮;炮制;历史沿革 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习称“个青皮”;7-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瓤瓣,晒干,习称“四花青皮[1]。青皮味苦、辛,性温,无毒,归肝、胆、胃经,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之效,临床用于胸胁胀痛、疝气、乳核、乳痈、食积腹痛等症[2]。现有资料表明,古代文献对青皮炮制记载始于唐代。在查阅书籍时,由于《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3]一书对青皮的炮制描述较为详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便以此书作为线索进行论述。笔者在系统查阅青皮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青皮炮制历史沿革进行综述,为今后青皮炮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1 青皮古代炮制方法(1840年之前) 古代有很多方法对青皮进行炮制,其中以醋制青皮为主。经查阅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净制 指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以及分离药用部位的操作过程[4]。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去白”[5]。宋《博济方》提出“汤去瓤”[6]。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提出“磨去瓤”[7]。即将药材没有药用价值的部分除去。 1.2 切制 指经净制过的中药材软化,并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的过程[4]。宋《博济方》提出“细切”[6]。宋《圣济总录》也提出过此法。宋《全生指迷方》云:“白马尿浸三日,令软透,切,三十个”[8]。明《普济方》有同样记载。宋《传信适用方》云:“一斤汤浸三日,换水候苦味去尽,然后去瓤切作指面大方片子”[9]。明《奇效良方》沿用此法。宋《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提出“剉大块”[10]。元《卫生宝鉴》提出“捣细用”[11]。明《本草品汇精要》提出“去瓤,剉碎用”[12]。明《本草原始》提出“以汤浸去瓤切片”[13]。切制有利于炮制,将药材的有效成分煎出。

当归的炮制

当归的炮制 08中现2班罗灵健0806506213 [摘要] 通过对古代及现代医药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分析,总结了当归历代炮制演变轨迹及现代全国各地炮制概况。自南北朝开始,经历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文献记载的当时炮制方法有25种之多,其中以酒制法应用广泛;经过历代医家由浅入深、逐渐变化的认识过程,逐渐形成了当归炮制的传统理论;目前全国各地主要沿用了清炒和酒炒法,其它方法虽有沿用,但已不是主流。 [关键词] 当归;炮制;历史沿革 一 . 历史沿革 1 当归古代炮制概况 1.1净制与切制当归的净制首见于南北朝时期雷敩的《雷公炮炙论》[ 3 ] ,要求“先去尖并头光硬处一分已来”;此外,还有“去芦头”、“去芦洗净砂土”、“去芦须”、“去苗”、“去芦尾”等。洗也有特殊要求的,宋代《洪氏集验方》[ 4 ]要求用“温水洗”。 当归的切制首载于唐《千金翼方》[ 5 ] ,要求“切”,但没有具体规格。宋《太平圣惠方》[ 6 ]要求“剉”,宋《苏沈良方》[ 7 ]则要求“薄切片子”,《洪氏集验方》[ 4 ]也要求“薄切”,这种薄切的要求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中国药典和多数省市地区的炮制规范都要求“切薄片”。 1.2炮制当归自《刘涓子鬼遗方》[ 2 ]首载“炒”后,历代在沿用的基础上均有发挥,从南北朝到清末,历代文献记载的炮制方法有25种之多,有常温处理的,有加热处理的;有用辅料的,也有非辅料处理的;热处理的方式主要有清炒、辅料炒(辅料有固体辅料和液体辅料) 、蒸、煮、煨、煅等;所用的辅料主要有酒、醋、盐、米、米泔水、生地汁、吴茱萸、芍药汁、姜汁、黑豆汁、童便、土等。其中酒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辅料, 酒制主要有“酒浸”、“酒洗”、“酒炒”、“酒焙”、“酒蒸”、“酒煮”、“半酒半醋炒”等方法,“酒制”的方法不仅历代应用最多,而且经过历代的衍变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中国药典和多数省市的炮制规范均收载了“酒当归”的制品。 2 当归炮制的传统理论 当归在南北朝至清代的炮制发展过程中,医家对当归炮制方法的认识经过了由浅入深、逐渐变化的过程,形成了当归炮制的传统理论。当归的入药理论。当归传统按“头、身、尾”3部分分别入药,具有不同的药用特点。最早记载见于《雷公炮炙论》,雷敩曰:“若要破血即使头一节硬实处;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归尾”。随后历代医家对此有相同的看法,如“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 12 ]。”“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 11 ]“身养血,尾破血,全活血。”[ 22 ]类似记载屡见于历代医著中,形成了当归的传统入药理论,甚至沿用至今,虽然中国药典规定以全归入药,但有部分医家仍沿用传统理论,将当归分为“归头”、“归身”、“归尾”几部分,根据病情,辨证用药。至于“归头”、“归身”、“归尾”的作用,历代文献记载多有相悖之处,认识并不统一,仍需进一步研究。 3 当归现代炮制概况 当归入药炮制经过历代传承,现行的炮制方法主要有“清炒、酒炒”等。《中国药典》2005版仅收载了“酒炒”方法,入药也不分头、身、尾3部分,而是用“全归”入药。各省炮制规范中,酒当归的黄酒用量多为每100斤药材用10斤,部分用酒量在10~20斤,个别几个省份采

【最新】但丁神曲读后感(二)

【最新】但丁神曲读后感(二) >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他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的故事情节. 读过>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我开始矛盾,如果有地狱就会有天堂,即然要人在死掉之后去阴间为活着所做的错事受罚,为什么天使神仙们不在他活着的时候给予明示呢?错,应该是女娲的错,她在造人的时候就不应该让人类有思维,不应该让人类有痛觉跟七情六欲.错的应该是宙斯,他应该在人类知道善.恶.美.丑的时候就将人类灭绝,这样也省着他在后来的日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里生气. 我不明白为什么但丁要以>来为此书命名,名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和内容的差别太大了.但丁将自己描写成迷路在昏暗森林中,想前往天堂的人.他要经历〈地狱〉的每一层,而〈地狱〉的每一层都像一个刑场,正在受刑的人的灵魂在为活在世间时犯的错受刑.精神上的.肉体上的人活在世上怎么能没做错过事呢!如果神灵们的职责就是对死去的人施刑,那神灵也是有罪的,为什么对人类不能宽恕些呢? 然后是〈炬狱〉,这里的灵魂们也有错,只是程度较劲或是已经悔晤,然后在这里忏悔.洗过.当洗过罪刑之后,上升到天堂.在天堂里有上帝,有天使和善良的人的灵魂. 诗中说,天堂天九层,也就是西文神话中的九重天吧!我很想知道上帝在干什么!在看人类在地球上与病魔斗争吗?!还是在戏曰:人类之间的战争是场电动游戏?

但丁出身贵族家庭,我想这种悲观的想法是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造成的吧!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人们区分出等级和阶级,而资本的积叠过程又将人们划分等级的过程变得更加赤裸更加恶毒. 也许但丁当初想借用>中赎罪的地狱来告戒人们应多行善事吧!可惜的是它没有改变当时的人的心,也没有感动上帝.人类的剥削在继续,社会的堕落在继续.因果报应依然改变不了人本性中的欲望与贪婪

半夏炮制前后的去毒机理研究现状

半夏炮制前后的去毒机理研究现状 目的:查阅整理关于半夏毒性成分研究的文献资料,为半夏的毒性成分的确定和研究作进一步探讨,和炮制前后半夏的成分变化做文献综合整理。 摘要:对半夏的毒性成分研究和炮制机理现状作一概述.生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对多种黏膜的刺激性,这种刺激性是半夏炮制前后毒性比较的一个指标.而从生半夏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纯草酸钙针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作用,其不溶于水和各种有机溶剂,但能够溶于酸、碱性溶液,炮制辅料白矾和石灰水则分别呈一定的酸、碱性,因此提出从草酸钙针晶被破坏的角度解释半夏炮制解毒的机理,大量文献资料指出,半夏的刺激性毒性与药理毒性可能与草酸钙针晶和黑尿酸有关,但具体毒性成分不明确,对草酸钙针晶和黑尿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不明确,本文对已发表的大量文献报告和图书进行了查阅和整理,对半夏的毒性作用变化和成分含量变化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总结,为半夏的毒性成分变化的研究和确定做进一步的探讨,便于今后对半夏的研究做借鉴。 关键词:半夏,炮制作用,草酸钙针晶,黑尿酸,毒性作用 一、半夏毒性成分的研究历程 国家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也有专题对半夏进行了研究,但对其炮制减毒的机理研究一直进展不大,其瓶颈问题就是刺激性成分和产生辛辣味的成分没有明确[6 虽然对半夏毒性的认识由来已久,但其对导致毒性的具体成分却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认为其所含有的药理作用与毒芹碱(coniine)、烟碱(nicotine)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Dmtoanemonin)的对皮肤及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质是使生半夏产生刺激性的主要成分㈨,半夏的刺激性作用还被认为与其所含有的刺激性苷及苷元高龙胆酸有密切的关系、[21]认为半夏的毒性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多为不能单独被水漂、姜浸等所破坏的甾醇类、辛辣醇和生物碱㈤。 吴皓等[9]用半夏粉末混悬液腹腔注射可使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中炎症介质PGE,含量增加,组胺含量下降,认为半夏的刺激性作用类似于炎症反应。 目前关于半夏中刺激性成分的观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1.1.行家兔眼刺激性的实验研究,确证了生半夏的刺激性来自于半夏中所含有的特殊晶形 的草酸钙针晶㈨。 1.2.在上世纪50年代末,日本学者chizuHasegawa首次报道了半夏中含有 对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和辛辣味的成分为2,5一二羟基苯乙酸(尿黑酸,homogentisicaeid)及其葡萄糖苷,并认为苷的刺激性比游离酸强㈨; 1.3.60年代末,Masak0suzuki从半夏中分离得到了约O.ool8%的3, 4一二羟基苯甲醛(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并认为其葡萄糖苷是半夏辣味的本质㈣ 二、半夏中草酸钙针晶炮制前后的变化及毒性作用 1.1草酸钙针晶的毒理作用 显微观察这些针晶在两端呈现出很尖锐的针尖形状,他们渗入到舌头和咽喉的组织中并引起短暂的组织坏死[31]。报道还认为摄入天南星科中的某些植物,由于含有草酸钙针晶,都会引起黏膜的强烈刺激,导致舌头、嘴唇和上腭的肿胀㈨。这些都与半夏的刺激性毒性作用极其相似。半夏的针晶具有两条纵向的沟槽,刺激性作用的产生与这种外形特殊的针晶有关:某种毒性物质隐藏在针晶的“纵沟”内或者附近区域,晶体刺破黏膜后毒性物质与组织接触,从而引起刺激疼痛感。在含晶异细胞内新发现的一种不溶性蛋白质可能是半夏的刺激性成分,半夏的三种炮制方法都能够破坏这种蛋白质,因而炮制后刺激性消失。[2] 1.2草酸钙针晶的炮制前后变化及研究现状

中药炮制学-名词解释(小抄)

“炒炭存性”是指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 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 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如 槐花、菊花、侧柏叶、荆芥之类。 败片:在中药饮片切制过程中所有不符合规格, 片型标准的饮片.包括连刀片,掉片与炸心片, 皱纹片. 变色:药物的固有颜色发生了变化,或变为其 它颜色,或失去原来颜色。 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 离种皮的方法称为燀法。 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 离种皮的方法。 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 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 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 程度的炮制方法。 煅淬法:将药物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 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称 煅淬。 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 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 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 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 方法。 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 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 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 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称为发芽法。 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 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 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 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称为复制法 烘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 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称为烘焙法。 火候:指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大小的运用,加热 时间的长短及药物在受热过程中内外出现的变化 特征的综合概括。 火力:指火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有文火,中火,武火等 加辅料炒法: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 同炒的方法。 净选加工: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 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 度标准的方法。 酒制升提:临床上常用的一些苦寒药,其行沉降, 冲用于清中下焦湿热,如黄芩、黄柏、黄连、大黄等。经酒制后,缓和苦寒之性,借酒上行之力,引 药上行,酒炒后清上焦邪热,故有此说 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 拌炒的方法称为酒炙法。多用黄酒。 看水性: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要检查其软化程 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习称看水性,常用检查法有: 弯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刀切或 折断法。 扣锅煅法: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 方法称扣锅煅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 芦头药物的根头,根茎,残基,茎基,叶基等 部位. 明煅法药物煅制时,不隔绝空气的方法称明煅 法,又称直火煅法。 泡法:将药材用清水泡一段时间,使其吸八适量 水分的方法。质坚的药材如木香,乌药,天花粉, 泽泻. 抢水洗快速洗涤药材,缩短药材与水的接触 时间,以免损失药效。 翘片:指饮片边缘卷曲而不平整,系药材软化时, 内部含水太多所致,又称“伤水” 切制:将净选后的药材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 格的片、丝、块段的炮制工艺。 青黛拌:将药物湿润后,加入定量的青黛细粉拌匀,晾干。如青黛拌灯心草,有清热凉肝的作用.去皮壳:指树皮类药材去除其栓皮,根及根茎类 药材去除其根皮,果实、种子类药材去除果皮或 种皮等。 去心:指去除根的木质部和枯朽部分、种子的胚 芽等。 去油制霜法:药物经过适当加热去油制成松散 粉末的方法。 润法:把泡洗淋过的药材,用适当器具盛装或 堆积于润药台上,以湿物遮盖或继续喷洒适量清 水,保持湿润状态,使药材外部的水分徐徐渗透 到药物组织内部,达到内外湿度一致,利于切制。(浸润,伏润,露润 ) 杀酶保苷:在含苷类药材的细胞中,含有可水解 这种苷类成分的酶,若长期存放,或加工方法不当,在适宜的条件下,酶便可分解其所含的苷类成分, 从而使有效成分减少,甚至破坏影响药材 质量。所以含苷类药材常用炒烘蒸煮的方法炮 制,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达到炮制目的 渗析制霜法:药物与物料经过加工析出细小结 晶的方法。 升华制霜法:药物经过高温加工处理,升华成 结晶或细粉的方法,称为升华制霜法。 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 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 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粉末的方法, 称为水飞法。 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 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提纯药物。 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相恶为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麸炒枳实。 相反为制:用药性相对王的辅料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性。例如:酒制大黄 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 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 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 心根类药材的木质部或种子的胚芽。 饮片古称咀片,广义: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狭义:为调配处方而切制成的片状药物。 油片:药材或饮片的表面有油分或粘液质渗出的现象.系药材软化时,吸水量太过,或环境温度过高所致。 蒸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辅料装入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 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理论、中药药性及调剂、制剂的不同需求,对天然的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制作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应用-挂学科。 朱砂拌:将药物湿润后,加入定量的朱砂细粉拌匀,晾干。如朱砂拌茯苓,以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 煮法 : 将净选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放入锅 内(固体辅料需先捣碎),加适量清水同煮的方法称为煮法。 虫蛀:中药及其炮制品被蛀蚀的现象。 发霉:中药受潮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其表面或内部寄生或繁殖了霉菌。 泛油(又称走油):指含挥发油、油脂、糖类成分的中药饮片,在一定温度和间湿度情况下,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质地变软、发黏、色泽变深、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 变色:指中药饮片固有的色泽发生了变化。 气味散失:指药物固有气味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或贮存日久使气味散失或变淡。 风化: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因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变成粉末状态。 潮解:某些盐类中药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并在湿热气候影响下,其外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 粘连:指某些熔点较低的固体树脂类和胶类中药,受潮后黏结成块。 腐烂:指鲜活中药,在一定温度、湿度下,微生物生长繁殖,引起发热,导致腐烂。 自燃:指质地轻薄松散的植物药材,如红花、艾叶等和一些含油脂高的细小种子类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柏子仁等,由于本身干燥不适度,或在包装堆码前吸潮,在紧实状态中细胞代谢产生的热量不能散发,当温度积聚到67 度以上时,热量便能以中心一下冲出垛外,轻者起烟,重者起火。

中药炮制学试题及答案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中药炮制学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10分) 1.中医用药的特点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山楂经炒后对胃的刺激性降低,主要是破坏了部分_________。 3.炮制辅料分为两大类,即_______和_______。 4. 茯苓可用_______拌衣。 5.炒炭应掌握的原则____________。 6. 马钱子常用的炮制方法是________,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 7.酒炙法中,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_____kg。 二、单项选择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分,共15分。 1. 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 A.汉代B.秦代C.周代D.原始社会 2. 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 A.雷敩B.陶弘景C.缪希雍D.陈嘉谟 3. 大黄酒炙属于下列何种制法() A.相资为制B.相反为制C.相畏为制D.相恶为制 4. 含甙类的中药,一般不用那种辅料处理() A.酒B.醋C.盐D.姜E.蜜 5. 米炒斑蝥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药物毒性B.缓和药物性能C.提高成分浸出D.矫臭矫味 6. 白芍切片后曝晒呈() A.红色B.绿色C.黑褐色D.黄棕色 7. 具有通血脉、行药势、散寒、矫味矫臭作用的辅料是() A.醋B.生姜汁C.酒D.甘草汁 8. 教材采用的分类方法是() A.三类分类法B.五类分类法 C.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D.以药用部位来源属性分类法 9. 清沙王不留行应炒至() A. 外表黄白色,稍具斑点B.外表深黄色,具香气 C.外表焦黄色或焦褐色D.爆裂成小白花 10. 蛤粉炒法适用的药物是() A.胶类药材B.动物类药材C.树脂类药材D.矿物类药材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 中药炮制的专着有() A.雷公炮炙论B.神农本草经C.炮炙大法D.本草蒙荃E.修事指南 2. 中药炮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A.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B.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研究C.炮制方法研究D.饮片质量标准研究E.提取分离方法研究

《神曲》读后感范文三篇

《神曲》读后感范文三篇 《神曲》读后感范文篇一 我用整整一周的时间读了但丁的《神曲》,但是现在我发现,一周时间读《神曲》确实太短了一些。我不得不借助简介来更深入的了解这部巨著。 《神曲》讲了主人公迷失在黑暗森林,遇见三头犬,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地狱和炼狱,又在贝阿特丽切的带领下游历了炼狱和天堂的故事。说是故事,但是其中带有大量的隐喻,给阅读者,尤其是像我们这些海外读者带来了不小的阅读困难。所以说要想读懂它,首先要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以及其中的隐喻。 但丁生活的时期,已不是物质经济生活极度匮乏,社会发展相当缓慢,基督教垄断人民意识形态的时期了。当时意大利的一些地区通过发展工商业,成为了欧洲最富庶的区域。早期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起来。虽然此时资本主义还不足以和封建主义相匹敌,但是资本主义的思潮对欧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而但丁在政治倾向上,也是与资本主义相一致的。当时的意大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国家,而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区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意大利”仅仅对这些小城邦聚合体的一个统称。当时,统领意大利的主要是两个势力,一个是教会,一个是王族。教会和王族争权夺利,使得意大利很不安宁。但丁在这个环境之下,既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又未完全摆脱基督教文化。于是,在这个背景的影响下,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但丁,写出了这部伟大的著作,《神曲》。 《神曲》中充分显示了他的思想特点。一开篇,但丁便遇到了自己崇拜的诗人维吉尔。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讲,这是一个品德高尚,知识丰富的伟人。但是,他仅仅因为出生在基督教创立之前而信奉无神论,就被判进入地狱。就连荷马等伟人,也被置于了地狱之中。这充

陈皮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陈皮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食用注意事项有哪些总的来说,陈皮有三大类作用,一是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这三大作用中,主要作用是行脾胃之气。 陈皮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食用注意事项有哪些?对于陈皮,相信很多的人都知道是什么东西,这是橘子皮晒干后的产物,存放的时间越长就越好,能发挥出的功效与作用也就越好。那么对于陈皮的功效与作用,怎么食用?大家有多少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陈皮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食用注意事项有哪些。 中医认为中药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肺经;气香宣散,可升可降。关于陈皮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介绍如下: 陈皮具有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利水通便的功效; 陈皮主治脾胃不和,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哕逆;痰湿阻肺,咳嗽痰多,胸膈满闷,头目眩晕;水肿,小便不利,大便秘结;乳痈疥癣,中鱼蟹毒、酒毒。陈皮食用方法指导: 湿浊阻中,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多与苍术、厚朴、甘草配伍,以燥湿健脾和胃。 痰湿壅肺、肺失宣降,而致咳嗽痰多,胸膈胀闷者,多与半夏、茯苓配伍,以燥湿化痰止咳。 脾虚水湿不运,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者,可与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等到骼,以健脾利水。 陈皮食用注意事项: 1. 橘皮(包括橘红与橘白)泡茶,适宜脾胃气滞、脘腹胀满、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咳嗽多痰之人食用;也适宜预防高血压、心肌梗死、脂肪肝之人、急性乳腺炎者食用。 2. 气虚体燥、阴虚燥咳、吐血及内有实热者慎服。 3 陈皮食物相克:陈皮不宜与半夏、南星同用;不宜与温热香燥药同用。陈皮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食用注意事项有哪些?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大家以后吃橘子的时候,可以把橘子皮存放起来,那可是好东西呢。 陈皮的作用与食用方法 陈皮简介: 1. 陈皮果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或呈不规则碎片。厚约1至4毫米,外表面橙黄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黄白色,粗糙呈海绵状,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而微苦。 2. 广陈皮果皮多剖成3至4瓣,基部相连,形状整齐有序,厚度约1毫米。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鲜橘皮与陈皮的区别 橘皮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橘皮浴能怡情养性。将晒干的橘皮装入布袋,放在洗浴水中浸泡一会,然后洗浴,可使浴水清香诱人,出浴后心情舒畅,精神倍增,皮肤也有滑润、舒适感。 鲜橘皮与陈皮虽然是同一种东西,但性质却大不相同。鲜橘皮含挥发油较多,不具备陈皮那样的药用功效,而陈皮隔年后挥发油含量大为减少,里面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会相对增加,这时陈皮的药用价值

7036半夏炮制工艺规程

半夏炮制工艺规程

目录 1.目的 (3) 2.适用范围 (3) 3.引用标准 (3) 4.职责 (3) 5.产品概述 (3) 6.工艺流程图 (4) 7.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5) 8.工艺卫生 (7) 9.质量监控 (7) 10.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 (8) 11.技术安全、工业卫生、及劳动保护 (8) 12.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 (9) 13.劳动组合与岗位定员 (9) 14.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9) 15.原材料、能源消耗定额和技术经济指标 (9) 16.物料平衡的计算 (10) 17.常用理化常数、换算表 (10)

1目的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半夏生产全过程的工艺技术、质量、物耗、安全、工艺卫生、环境保护等内容。 2适用范围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半夏生产的全过程,是各部门共同遵循的技术准则。 3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 《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二00二年版 4职责 编写:车间主管 汇审:生产部和质量部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 批准:总经理 执行:各级生产质量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 监督管理:质量部QA人员、生产管理人员 5产品概述 5.1产品名称:半夏 5.2汉语拼音Banxia 5.3拉丁名RHIZOMA PINELLIAE 5.4处方名称: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 5.5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nb.) Breit. 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5.6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5.7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5.8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剌喉. 5.9商品名 半夏,以个大、形圆、色白、皮净、干燥、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 一总论 1.中药炮制: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又称炮炙、修事、修治、修合、合和、修制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中药炮制基本任务:逐步搞清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质量标准,提高饮片质量,提高中医临床医疗效果。 4.中药炮制的起源:A.源自应用中药的实践 B.火促进了炮制技术的形成 C.酒的发明丰富了中药炮制技术 5.“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制”更广泛地代表了各种加工制作技术。 6.“五十二病方”:春秋战国,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 7.“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记载了“治半夏”,“燔制左角发”血余炭等。最早出现炭药。 8.“神农本草经”:汉。 9.“雷公炮制论”:第一部炮制专著,雷敩(同效),南北朝 10.“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口父咀”出现 11.“新修本草”:唐,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如煨、燔、作檗、作豉、作大豆黄卷等。 1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宋政府制订,有专章讨论炮制技术,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对保证药品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13.“汤液本草”:金元时期 14.“本草蒙鉴”:明代,陈家漠。提出炮制总则,及火制、水制、水火共制的分类方法,归纳了敷料的炮制作用。 15.“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记载有“修治”。 16.“炮炙大法”:明,缭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 17.“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了,炒炭存性。 18.“修事指南”:清,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列药232种,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 19.现代著作有:“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 20.雷公炮炙十七法:炝、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露、 21.各辅料炮制作用: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醋走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水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密制甘缓难下,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窍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制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洗咸渗骨,容易折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等 22.中药炮制研究的基础: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 23.炮制原理:指炮制方法的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炮制原理的探讨,可以了解药物的炮制前后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 24.炮制总则: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25.中药炮制的研究方法:1.从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的经验指导研究工作。 2.运用现在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炮制。 26.中药用药有两大特点:1.复方配伍 2.中药炮制 27.传统的制药原则是: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恶为制,相畏(杀)为制, 相反、相恶、相畏为反制,相资为从制。 28.逢子必炒:即将众多的种子类,部分的果实类药物加热炒黄、炒暴、炒香、炒去臭气、炒去油、炒制烟尽等,从而改变其固有性质,获得所需的效果。

附子炮制工艺综述

附子炮制工艺综述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附子炮制工艺综述【历史沿革】附子始载于《本经》,列入下品。《本草经集注》云:“乌头与附子同根。”《纲目》载:“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根据以上本草所载附子与乌头的原植物应为同一种,即主根称为乌头,侧根称为附子。关于附子的产地,按《别录》载:“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据考证,犍为和广汉即今四川省犍为县和广汉市,目前仍为附子产地之一,其原植物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本草图经》龙州乌头图和《纲目》所附乌头、附子图均为本种。 【化学成分】附子为川乌子根的加工品,主含毒性较小的单酯类:苯甲酰乌头胺(benzoylaconine)、苯甲酰中乌头胺(benzoylmesaconine)、苯甲酰次乌头胺(benzoylhypacomne),甚至被水解为毒性更小的胺醇类碱:乌头胺(acomne)、中乌头胺(mesacomne)、次乌头胺(hypacomne)。从水提物中分得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tine)、、华北马头碱、黄草乌头碱、尼奥灵和附子亭等。从日本乌头所加工的附子中已分离出具有强心作用的微量有效成分dl-去甲基衡州鸟药碱(dl-demethylcoclaurine,higenamine),此碱作用强烈,稀释至10^-9浓度时仍显强心活血作用.又报道从附子中分出一种棍掌碱(coryneine),具有升压和强心的活性。附子含(aconitine),(mesaconitine),(hypaconitine),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higeramine)即是消旋去甲基衡州乌药碱(demethylcoclaurine),棍掌碱氯化物(coryneinechloride),异飞燕草碱(isodelphinine),苯甲酰中乌头碱(benzoylmesaconitine),新乌宁碱(neoline),附子宁碱(fuziline),北乌头碱(beiwutine),多根乌头碱(karakoline),去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附子亭碱(fuzitine),准葛尔乌头碱(songorine)尿嘧啶(uracil),江油乌头碱(jiangyouaconitine),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itine),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等。 【药理作用】 1.附子、川乌具强心作用,对心动过缓性心律不齐有效,强心成分为去甲乌药碱,

不同炮制方法对当归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

不同炮制方法对当归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 摘要:通过对当归本草考证及文献研究,总结当归炮制的历史沿革;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当归化学成分的影响。当归见诸历代文献的炮制方法达21种之多,其中常用的有酒制、炒制、油制、土制、制炭等。炮制对当归化学成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挥发油和有机酸的含量变化;我们可根据这种变化减少当归的治疗偏性,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当归;炮制;化学成分; 当归,别名干归、马尾归、云归、岷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的干燥根,被医家誉为“妇科要药”,在我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祛邪补虚的中品。其味辛、甘,而性微温,归心、肝、脾三经,是一味女性常用中药。正如《汤液本草》中所说:“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中医学认为当归为血家之圣药,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的功用[1]。现代医学中当归具有提高免疫、抗心肌缺血、抗血栓、保护神经干细胞等作用[2]。临床上也常用其炮制品,经历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文献记载的炮制方法有21 种之多,流传至今,主要沿用了生当归、酒当归、土当归、清当归和当归炭。不同炮制品的功效和应用不同,如酒当归辛温,取其散性,以增强活血散瘀之功;土炒后,既能补血,又不致滑肠;当归炭则缓其辛烈之性专于止血。现代研究表明,当归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使当归的药理作用也有所不同。笔者在参考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当归不同炮制工艺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进行综述性分析。 1当归历代入药炮制概况 唐代《千金翼方》中始有“切”的记载,《理伤》中开始提出“去芦头”。宋代《博济方》中又要求“去”,《史载之方》中还要求“去苗”,去芦为后世广泛沿用[3]。历史上当归的炮制起初采用酒制法,首载于唐代,如《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提出“酒浸一宿阴干”。宋代丰富了酒制当归的方法,如《疮疡经验全书》对酒浸的时间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出“酒浸二宿,晒干火焙”。之后继而出现了酒洗、酒润、酒炒、酒拌、酒蒸法、酒煮等炮制方法。除酒制法外,炒制法也是历史上常用的炮制方法,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炒制法,如《太平圣惠方》和《洪氏集验方》分别提出了“锉微炒”和“去梢土,微炒令香”炒制方法。到了明代,在《普济方》一书中又提出“炒微黄”的炮制标准[4]。除沿承酒制及炒制法外,明代时期辅料种类进一步增多,创用了盐水炒法、姜汁炒法、米泔水炒等制法。同时还发展为用药料共制当归的方法,如吴茱萸炒和生地汁炒,新采用的炮制方法则有煨、煅、制炭等[5]。在宋代,还有“细切醋炒”[6],和“醋浸一宿,炙令香黄焦”[7]的描述。清代又出现童便制和黑豆汁制(《本草述》),还创新地提出了芍药汁制、吴茱萸制。土炒法也在清代形成,如《医宗金鉴》载“土炒老黄色”的炮制要求,该法一直沿用至今。除此之外,蜜制法和油制法还在不同地区仍沿用,如《河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收载了蜜制法,《甘肃省中药炮制规范》收载了油制法。综上可以看出:当归炮制不论在工艺,辅料选择、质量要求及炮制理论、原理阐发诸方面,历代都有所继承和发展。炮制工艺由清炒(炒黄炒炭)发展为辅料炒(土炒、酒炙)等,以扩大药用范围,进而又发展为二种辅料共制(酒醋拌炒),以提高制品质量,增强疗效。其中以酒制(酒炙、酒蒸及清炒(炒黄)历史最为悠久,应用亦最为广泛。制炭入药始于明代,土炒入药则始于清代。 2当归炮制的传统理论 当归入药理论按全当归、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来分别入药,具有不同的药用特点。最早记载于《雷公炮炙论》中:“若要破血即使头一节硬实处;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 [8];《珍珠囊》中记载:“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9];《汤液本草》中引做:“头止血而上行,梢破血而下行,身养血而中守,全活血而不走”[10]。《本草正义》中又曰:“归身

神曲读后感800字5篇

神曲读后感800字5篇 《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的作品,但丁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神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神曲读后感1 《神曲》是西方中世纪文学的开山之作,因其年代久远而显得颇有生涩之感。但是专心读下去,依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神曲》中交织的人神共鸣之曲。下如此结论之前,我暗暗的把我刚释卷的《神曲》回想一遍,从《地狱》到《净界》再到《天堂》,默然发现者这种分法本身就隐含着一种神学的思想。 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的的天下,然而不仅是,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长久的宗教,都总会影射着人的前世今生以及现实报应这种神学思想,这已几乎是全人类思想的共同点。但丁在《神曲》中,依据《圣经》和《福音书》以及自我的想象,把这种宗教思想细化成这三个部分,并且在每个部分都细心地安排了一些或是古代名人或是“当代”名人在里面,不无有为宣扬这种神学思想的目的。再者,这种按现世作为分类,按人头分类的做法在中世纪宗教盛行的欧洲,其可信度可就大大增加。因此,不管是宗教的教会亦或是中世纪的普通人民,都不可能有理由去发对

甚至批判这部书。再者,作者的这种安排实则上隐含了一种“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意味。我们都知道,《地狱》是一个人过大于功的象征,而《净界》则是一个无功无过的象征,到了《天堂》,就是功大于过的意思了。作者本人从《地狱》升到《净界》再升到《天堂》,完成了一个从过到功,从罪到德的过程。而相同的,普通市民,甚者是整个国家,如若能有所顿悟,这种上升也是在神的神恩之内的。所以《神曲》看似批判佛罗伦萨,实则在内部也隐含了作者对佛罗伦萨的无限热忱和希望。 《神曲》的创造并不仅仅是为了影射某些宗教人生的问题,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挽救沉沦中的佛罗伦萨。作者在书中的不同部分对此都有隐喻。比如在《地狱》这折里,作者精心挑选的灵魂代言人很大成分上都是来自佛罗伦萨,从教职人员到普通的骄、贪、色等人员都给予了不同的惩罚。作者通过众多灵魂的嘴道出了当世的佛罗伦萨的黑暗,也通过地狱中的魔鬼给出了评判。而在《净界》和《天堂》里,作者则通过对佛罗伦萨的评判上升到一个整体的层面,通过神人之口委婉道出。这其中包含着作者对自我成长、生活的土地的深厚情感。读之,大有“怒其不争”的意味。 以上是从大的方面对《神曲》大意的一点自我见解。而从小的方面看,《神曲》诚然是一曲中世纪拙朴的史诗。在《神曲》里,随处可见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影响。英雄主义、正

家庭常用主食的性味、功效和适应证

转: 常用食物的性味、功效和适应病证 一、粮油类 一、梗米 又名大米、硬米。 【性昧】xx,平。 【功效】补中益气,强壮肌肉,健脾和胃,除烦止渴。 【适应病证】食少便溏,呕吐,泄泻,下痢,津伤烦渴。 【应用举例】 1.粳米250克,加水750毫升,加少许食盐,生油10滴,煮成糊状,连服3~5天,治发热后津伤烦渴、小便短少,或泄泻后胃肠虚弱、胃纳不佳,或大便溏薄者。 2.人参10克研末,粳米适量,煮粥食,用于中气不足。 3.粳米100克,莲子适量,煮粥食,用于脾虚腹泻。 4.粳米与马齿苋同煮粥食,用于血痢。 5.生粳米75克,与生石膏60克(布包)同煎,用水450毫升,煎至米烂熟,去石膏,约得清汁300毫升,趁热饮之,可治感冒初起,身不恶寒而发热者。 【按语】粳米主要含淀粉、少量蛋白质、脂肪、卜族维生素。卜族维生素在胚芽和外膜含量较多,如米粒碾得精白,胚芽和外膜碾掉得越多,营养成分损失也越多,平时宜多吃粗粮,以摄入较多的营养素。

粳米所含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较接近人体的需要,蛋白质的利用率也较其他谷类食物高,但低于动物蛋白质,因其赖氨酸的含量低。故粳米宜与赖氨酸含量较多的豆类或动物性食物混合食用,可提高营养价值。 二、糯米 又名元米、xx。 【性味】xx,xx、 【功效】补脾益肺,温暖五脏。 【霉譬病证】脾胃虚弱,自汗盗汗,烦渴溲多,久泻食减。胎动不安,虚劳不足,小便白浊,腰痛等。 【应用举例】 1.糯米;粤克,洗净,浸1夜,蒸熟,然后中铺豆沙,并加蜜饯、枣肉等,再蒸量次食用,连食2~3天,治中气不足、乏力、自汗、盗汗等,也可与小麦麸同炒为末,米汤调食,或煮猪肉点食,用于自汗不止。 2.糯米500克,用水浸1夜,沥干,炒熟,磨细,加淮山药60克(研粉),调匀,每天清晨用半盏,加砂糖2匙,胡椒末少许,滚汤调食,治久泻食减、不孕蕃。” 3.用淘洗糯米第2次滤出的米泔水,烧开饮服,每次10G~200毫升,1日z~3次,连服数天,司治霍乱吐泻、烦热消渴。 4.糯米和葡萄干煮粥食,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 【按语】糯稻根须,煎汤喝,可止渴,止虚汗。糯米含大量糊精,粘性强,难消化,故小儿及病人不宜食用。 我国云南、贵州等地产一种紫黑米,又叫红米、血米、紫米、黑米。除含有大米的营养素外,富含钙、磷、铁等无机物。有补血、健脾、理中及治疗神经衰弱的功效。些外,还能提高血红蛋白的含量,对治疗和预防贫血有一定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