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简介

费孝通简介
费孝通简介

今年是费孝通(1910-2005年)百年诞辰。费孝通一生见证了中国社会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也亲历了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发展的坎坷历程。他的学术生命与中国历史紧紧相连,一次次的起伏是时代的缩影。

“我发觉自己落入陷阱”?

1957年,费孝通47岁,名满学界。他的著作《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在国际学术界已有影响,被视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代表性人物。他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第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在中国政坛上时有建言。

这一年春天,中国政治有了变化的气象,费孝通决定撰写《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一文。195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费孝通的这篇文章,很快引起热烈的反响。1957年4月24日,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有一次我来杭州,回去时在飞机上看了费孝通先生的一篇文章《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把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一些想法都说出来了。共产党内也有不少能写文章的知识分子,但这样的文章我看是写不出来的,就是有这种想法也是不写的。”

在短短的时间里,很多人和费孝通一样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时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象。然而,在这一年6月,时局骤变。费孝通说:“气氛突然改变。我不知道这一变化背后是什么,但是我发觉自己落入陷阱。”

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开始了,费孝通仿佛从天堂坠入地狱。他说:“所有的脸都突然转过去,一周之中!”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中科院召开的“反右派”斗争座谈会上发言:“费孝通的这些文章充分表明了主张‘恢复’社会学的真正用意,这种主张和章、罗联盟的整个政治阴谋完全合拍。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费孝通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资产阶级右派这个时期中反共、反社会主义的主要题目。”连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也有一篇题为《我控诉费孝通》的发言稿。

费孝通感到无比痛苦。他后来回忆:“我的思想很混乱。”1957年7月,费孝通以“向人民服罪”为题发言,自我揭发和批判:“我的罪行已达到了最高峰。我已站在章、罗联盟向党进攻的最前线。我犯下了弥天大罪,叛国的大罪。如果不是党及时一棒子把我打醒,我不知道还会做出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来。党拯救了我。”

作为著名的“右派”,费孝通的学术生涯从此发生了巨变,无法进行正常的研究和教学。费孝通读不到新出版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书,以读历史书和翻译老书度日。“我缺乏自信,那是我思想的真实状态。最后我只有放弃希望,没有奋斗的目标。我不相信自己,我不相信自己还能做什么事。”

1966年,“文革”爆发后,费孝通在中央民族学院被红卫兵揪了出来。9月1日,他和老师吴文藻、潘光旦等著名教授被拉到中央民族学院的院子里,接受革命群众的批斗。费孝通后来写道:“30年代我应该死而没有死,40年代人要我死而没有死,60年代我想死而没有死。”在接受批斗时,他想到死,但又想:“如果自杀,老婆也活不成,孩子要背一辈子‘反革命家属’的包袱,对不起她们。”费孝通马上把妻子孟

吟送回苏州老家,以保安全。

9月2日,费孝通独自一人,被抄了家,不过,幸运地留有一间屋子给他。潘光旦是他的邻居,也被抄家,不幸的是,连卧室也被封,不得不睡在洋灰地上。费孝通取出自己的床垫铺在地上给潘光旦睡。师生二人相依为命,反复被拉出去斗争。在批斗之余,费孝通经常被带出去劳动,他的主要任务是打扫厕所和拔草。潘光旦并没有因为残废而受到宽待,同样接受劳改,以致坐地劳动受寒,膀胱发炎,缺医无药,竟致不起。

1967年6月10日晚,潘光旦的孩子没有一个能够守在身边,老保姆看他情况不妙,急忙请费孝通过来。潘光旦向费孝通索要止痛片,没有,又要安眠药,也没有。后来,费孝通将老师拥在怀中,潘光旦逐渐停止了呼吸。费孝通后来回忆:“潘先生是死在我身上的,他确实没有抱怨,没有感到冤,这一点我体会得到。他的人格不是一般的高。我们很难学到。造成他的人格和境界的根本,我认为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是费孝通的学生,他说:“费先生与潘光旦先生亦师亦友,虽然他曾对我们说,自己的国学修养追不上潘先生那一代人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国学还是很有根基的,这可以从他的著作中看得出来。他在清华大学跟从老师史禄国做学问,后来对我们回忆,史禄国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学者,很善于做实验研究。他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是国际上公认的人类学一代宗师,费先生从他那里得到学术真传。马林诺夫斯基早期研究的是无文字的简单社会,而费先生的《江村经济》做的是有文字的复杂社会,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树碑立传,罪恶滔天”?

在艰难岁月里,费孝通心里暗想十六字:“逆来顺受,躲风避雨,少惹是非,力求自保。”

不久,中央民族学院整个被送往湖北荆州的五七干校。费孝通成为一个劳动者,学会了盖房、种棉花、烧饭。他自认在劳动中可以不展望、不回顾,随时强自取乐。在费孝通的《干校家书》(1969-1971年)中记载,有一次吃饭,有粉蒸肉、牛肉等,他性喜吃肉,诸多肉食被他一餐而尽。同室者为之惊讶,皆表“使人折服”。在休息日,费孝通洗一通脏衣脏被,写几页家书,冲个热水澡,吃一碗大肉面,下一盘棋,骑两小时自行车,颇有“苦中作乐”之味。

1972年5月,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应周恩来邀请访问北京。费正清是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和费孝通是老朋友,他在《费正清自传》中回忆:“在那次宴会上,我们还见到了我们的老朋友、社会学家费孝通,他刚从五七干校回来,他说他在那里学会了种棉花。他又挽起衣袖,指着那结实的手臂说,这都是给站在墙上的泥瓦匠抛砖的时候锻炼出来的。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因为据说有人通知过他不准用英语与我们交谈。后来我们访问了他所在的民族学院,但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学院的负责

人是一位对民族学一窍不通的军宣队长,他略带夸张地向我们介绍了学院里的情况。这时我们才意识到,我们这些教授朋友仍然未完全摆脱控制,至于允许他们参加我们的欢迎会不过是对少数几个人的恩赐罢了。”

在这次访问北京之前,费正清指导的博士生阿古什所作的学位论文选题是关于费孝通和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后来发展成为费孝通的传记。阿古什为费孝通立传时,传主是否尚在人间在美国还是一个疑案。费正清此行证实了费孝通健在的消息,但并没有告诉费孝通关于传记的事。

不久费孝通听到传说,哈佛大学有人为他“树碑立传”,不免“杯弓蛇影,令人心悸”。随后,民族学院领导叫人送来了一个从美国寄来的邮包,打开一看就是这本传记初稿打字本。费孝通当时的心情可以想象:“‘树碑立传’,罪恶滔天,何况又是出于洋人之笔,其祸大矣。我提心吊胆地过了一阵,没有人来追究,总算混了过去。”

费孝通曾偷偷地读过几遍这本传记稿本。他说:“这个稿本引起我的兴趣的倒是在别人笔下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人家怎样在看我。经历了多年的‘批判’,读到此稿,真是另有一番滋味。什么滋味呢?我明白了为什么儿童们喜欢花了钱去‘大世界’照哈哈镜。我后来曾把这种滋味写信告诉一位蛰居多年、比我年长的老朋友。他在复信引了李白的一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鸟会飞,云会去,一生的事迹,却和敬亭山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丑恶的抹不了,秀丽的也搞不臭。童叟相加,境界始全。”

1980年,费孝通访美时才和阿古什相见。1982年4月16日,费孝通给阿古什写信:“一个人很少有机会对自己的一生作一次全面的回顾。你给了我这样的机会,不能不向你表示感谢。长得不那么好看的人,不大愿意常常照镜子。但照照镜子究竟是必要的,不然怎样能知道旁人为什么对我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呢?……我这一生所处的时代是个伟大的时代,对每个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又给人很苛刻的条件,像一个严格的老师在考验一个学生。我到目前为止,取得的分数是不高的,当然我还有不太多的时间,可以争取再增加几分。看来这也是你对我的希望。希望我不辜负你的好意。”

“行行重行行” “文革”结束后,费孝通曾说:“我非常遗憾我从未达到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水平。我不愿为自己辩护,去指出我的限制是出于我不可避免的遭遇。我失去了20年(47岁到70岁,是23年)的专业生命,最好的年份,否则我可能做得好一些。”

1979年春节过后,胡乔木要费孝通出面主持恢复中国社会学的工作。费孝通提出了“反思补课”的想法。他在《补课札记—重温派克社会学》中写道:“‘补课’两字是小平同志1979年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里提出来的。他是针对那些在大学里停止了有20多年的社会学等学科而说的。‘需要赶快补课’这句话,成了后来重建社会学的根据。他所说的‘补课’是指这些学科应当在大学课程里‘补足’,也就是恢复

的意思。后来我们觉得说恢复还不如说‘重建’更为妥当些,因为如果社会学按20多年前的老样再端出来,似乎不太合适,还是根据当前形势的需要‘重建’为好。”

费孝通重新焕发出学术生命的活力。他被推举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并受命主持重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指出:“费孝通先生的第二次学术生命,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始的。当时,他已是七十古稀之年。但他不言老,不言倦,精神抖擞。一方面为社会学的重建劳心劳力,从学科的设计、教学人才的培育到研究课题的开拓,积极推动,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则展开了个人第二次长达20年的学术之旅。这一次学术之旅,他更扣紧时代的脉搏,更贴近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原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潘乃谷是潘光旦的女儿,她与费孝通谊属世交,后来长期担任费孝通的助手。她回忆费孝通重建与国际学术界联系时迫切而又繁重的工作,据粗略统计,1979-1982年间,费孝通涉及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文章和讲话有16篇,外访讲演有9篇,在短短的3年当中他访问美国2次,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各1次。在英美的老朋友甚至惊奇他还健在。

1980年,费孝通决心要用10年时间夺回失去的20年。他说:“这一年我70岁,估计还能再活10年,这10年的时间,希望能够用在我一生倾心的学术研究上,所以从1980年开始,我就一次一次地出去跑,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工厂、小城镇去看,去看那些地方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这一时期我工作的主题,可以用‘行行重行行’这几个字来概括。”

费孝通早年的名著《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都是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出来的。费孝通做的社会研究,涉及中国现实社会重要的问题,甚至在民间很多人认为他是经济学家,他提出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西方学术界对他的评价是人类学家,而社会学界又把他视为同道。70岁以后,费孝通又开始到中国各地行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麻国庆是费孝通的学生,他回忆自己当年的学习见闻:“1991年9月,我到北京大学师从费老攻读博士学位才一周多的时间,费老就带我和邱泽奇学兄赴湖南、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处的武陵山区做苗族和土家族的调查。当时他已经81岁了,但身体很好,每天早餐他比我更能吃,老说我吃得很少。他带我们入户调查,眼光非常敏锐,在来凤县的一个村里,我们采访一位男性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家庭情况等,村民的妻子出来给我们倒水,口音不一样,费老马上把话题一转,问她:‘你不是村里面的人吧?’一打听才知道,她是山那边偏僻的村子过来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通婚圈’的问题,穷村里的女性会嫁到富村里,从中可以看出一种经济的关系。在调查中,费老对当地的教育、医疗、卫生等问题,都比较关心,很注意多民族居住区民族之间的合作。”

《行行重行行》是一部乡镇发展研究的论文集,为费孝通1981年“重理旧业”到1991年社会学研究成果的精选本,被学界认为是费孝通晚年具有里程碑式的著作。而《行行重行行》当中还隐含着费孝通最早进入人类学研究的痛苦记忆。1935

年,费孝通与第一任妻子王同惠共同到广西瑶山调查时,费孝通误入捕虎陷阱,王同惠下山求援,不幸溺水身亡。费孝通以《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来悼念亡妻。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990年,在朋友们为费孝通庆祝八十大寿的宴会上,有人突然问:“您能否总结一下,一生想做到的哪件事?”费孝通未加思索,脱口而出:“志在富民。”

他的学生高丙中后来指出:“费老在学术上应该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读书是为了救国,他到国外留学时,国内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学成之后,他毫不考虑吃英国的太平饭,一心回来报国。解放前,他关心民主;解放后,他关心民生。他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调查和研究,说是‘志在富民’。在晚年,他回到思想观念上来,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认为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要追求文化上的出路,要有自我思想。”

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园1981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教授时,费孝通恰巧赴美接受奖章,随后到匹兹堡大学看他在燕京大学的老同学杨庆堃教授。杨庆堃请李亦园到家里和费孝通畅谈,让费孝通吃惊的是,李亦园很熟悉他的著作。费孝通说:“我的书在台北是被禁的。”李亦园说:“被禁还是要读。”李亦园早在哈佛大学读书写研究报告时,就参考了费孝通的著作。1983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一个研讨会,李亦园与费孝通分别从台北与北京出发,兴致勃勃地见面,从此在人类学研究上有更多共同的语言。

1996年,费孝通在《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中写道:“我接着联系到在去年暑期召开的那一次研讨会上李亦园教授发表的关于‘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讲话。我受到的启发是他对文化的层次分析。他指出了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区别,因为他在田野作业中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结构里有着具有权威的一套经典性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另外还有一套在民间流行,表现在民俗信仰上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前者称之为大传统,后者称之为小传统,即Berger教授所说的‘李氏假设’。”2000年,《李亦园自选集》在大陆出版时,费孝通亲自题诗:“海峡分西东,学同谊自通;九州多开阔,比翼遨长空。”李亦园认为:“费先生研究文化,不只是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而是苦心思考全人类的文化如何共存共美。”

在潘乃谷看来,费孝通在88岁到95岁时,有了“第三次学术生命”。费孝通思考的是“全球化”的话题,多次提出“和而不同”的概念,还提出了“文化自觉”。在他看来,每个文明中的人对自己的文明进行反省,做到有“自知之明”。这样,人们就会更理智一些,从而摆脱各种无意义的冲动与盲目的举动。

晚年,费孝通多次指出自己对未来的理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来源:时代周报

费孝通的理论成果

在费孝通费老先生一生的学术生涯中,其学术研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然其研究一直没有脱离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费先生的笔下,微视研究和巨视研究一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管是和先生一起随行调查还是品读先生的论文和著作,费老先生的社会人类学思想在两者间应用得游刃有余,并不时地产生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 作为一门产生于西方社会的人类学,对于人类学者而言,能自如地把西方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得以本土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费老先生很早由派克的城市社会学方法启蒙,后来师从于马林诺斯基,在学习的过程中,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费老先生非常出色地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特色。他对于本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直成为非西方学者研究本土社会的典。费先生对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结合的研究,是其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中心环节,它强调一种时空的结构。而对于社会人类学而言,在研究一个社区文化结构时,一直强调高层文化的规性向基层区域文化的多样性的结构转化历程及具体的表现方式。也就是非常重视基层社会的结构特色,进一步说明小传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结合的纽带、方式及其功能。 费孝通人类学的田野作业一生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广西金秀瑶山,第二次是在江村,第三次是在禄村,这也可以说是费孝通从事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三部曲,由此形成三部著作:《花瑶蓝社会组织》,《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正因为费孝通先生对于中国社会结构有如此深邃的研究,使得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把握,能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人类学思想。费孝通先生从横的方面来谈社会结合的实态,又从纵的方面来分析文化传统的现代意义,特别是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研究的容: (一)家庭与人际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每个成员的性质和作用也是不同的,个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费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础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个体是社会关系中类别的基础。费先生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对于血缘结合的基础———家族的研究,一直是他研究的重要基础。费先生最早的论文是与婚姻和家庭问题有关的。费孝通后来不管从事文献研究,还是变为重视实地调查,都一直关注着中国社会至为重要的基本单位———家庭及社会结构变化同家庭结构变化的关系(费孝通,鹤见和子,1991 -04:52~53)。费先生把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称作“小家族”。在中国社会,家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多层性。探索家的多层性结构集中体现在阶序关系和差序格局中。所谓阶序关系是强调家的纵式结构,围绕着同一父系血缘集团部的结构特征予以展开,而差序格局则强调家的横式结构,侧重于家的网络关系。按照家的上与下存在着的结构特征把家族分为如下几个层次:1.礼教的家、2.由家扩大成为宗族、3.家的基层———家庭4.跨越血缘的家──户费先生认为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来确定疏与近。他通过对中国基层社会的细致观察,指出了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差序格局。他说,差序格局就如同将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后所形成的圆心扩散圈。离中心越远,圈就变的越薄。同理,在中国传统农村里,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圈心,以差序方式来建构同其他人的关系(费孝通,1985 -06:21~28)。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评析

一、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时,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结合所学世界文明史内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0分) 答: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这句话联系到世界文明史时,便附上了很多含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与习俗,有着自己的文明,只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很多民族自己的文明却慢慢地为其他民族文明所取代。中国自己的文化便是包含着包容,而现在提出的口号是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是在现代这个社会,随着美国、哈韩、哈日的文化入侵,文化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使中国自己的文化传承收到了极大的挑战。在中国古时,便是以汉族自身的文化为尊,但中华民族本身的文明则是以不同民族之间共同的创造。如春秋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则是吸收了外来文化,达到了美美与共,最终使赵国盛极一时。其实不仅是文化之间,很多方面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便是一个例子,每个学说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与适用的方面,所以虽然每个学说信奉者之间会进行争辩,但是却能做到尊重他人的想法,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学说,达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有了美美与共,有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发展本就是融合而成,才有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成果。但到了晚清时,由于开始时国人自以为大,对外国新的文化有所排斥,对新的机器及生产方式心存芥蒂,不能美人之美,所以导致了最终的接近亡国。而新文化运动中,则是对自身的文化排斥过激,以致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都被视为糟粕,不能各美其美,所以也存在很多缺陷。近几十年来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使自身的古老文化不断创新,虽然存在着文化之间的矛盾,但由于正确认识到了发扬自身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两者并存的重要性,才使近几十年成为又一个文学盛世。 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是如此,若一个文明征服另一个文明时,会吸收部分被征服文明的文化,而不是彻底排斥,则能坚持比较久的统一,而对于被征服民族的文明彻底排斥的国家,虽说一开始迫于武力没有很强的反抗,但这样的国家很少有能长久统一的。以罗马为例,虽说罗马帝国武力确实很强,不过每个君主对于国家的治理还是很用心的,他们都会采取一些政策化解民族矛盾,也对他人文明很尊重,也吸取了很多精华,所以帝国存在的时间很长。可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确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重要前提。 当今世界存在着多种文明,不同文明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文明之间有不同,则有冲突。现代文明的冲突主要是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矛盾造成的。而引起文明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的不平等。 由于各个文明都有其灿烂灿烂之处,各个文明之间需要交流和相互学习,因此人类的文明融合也是必然的。而某些强国却想通过经济力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进而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文明。细看中国历史,每个朝代都会实行一系列尊重其他民族的政策,这样国家才能统一和富强,而轻视他人文化的王朝必将遭到历史的覆灭,这是历史的必然。不仅是中国,世界文明都是一样,一个王国建立起来,都会对之前王国的文化进行很多的吸收,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各种文明都有共性,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文明的融合石发展的关键,只有做到既发扬自己的文明,又尊重他人的文明,才会美美与共,从而天下大同。

费孝通的简历

大家都非常熟悉费孝通先生早年的学术理想,那就是“志在富民”。但对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富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关注不太多。而在这一问题上费先生较多地涉及到了精神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探讨。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我志在富民,这是不错的,但仅仅是富,还够不够?其实人是不会满足于吃饱穿暖的。人要安居乐业,这里的安乐就是高一个层次的追求,而这个追求要有一个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吃饱穿暖就达不到这一点,就接触不到这最高一层。 在他看来这种比物质更高一层的文化,是属于一种精神的文化,是有关对人的情感世界进行更深层次探索的文化,而这种探索正是艺术家们所要追求的东西。他说:“我的老师是不讲这些的,只讲到吃饱穿暖,大家满足人生的需要。而人生需要什么呢?我认为,除了物质的需要,还需要艺术。艺术的需要是很难用普通的语言来讲的,因为这种需要一般的人还没有感觉到,只有一部分人感觉到了,这就是艺术家们。但我们一般普通的人,还是处在吃饱穿暖的阶段。就如从语言到诗歌到唱歌到音乐,这个过程是很有意思的,谁都会说话但并不是谁都会写诗歌,就像我知道声音的变化,但要我能知道好听不好听,能不能满足我,这就要学习音乐了。音乐不仅是一个声音的刺激,还应该有一个音乐的感觉,这个就不一定大家都有,这要培养,我认为文化的高层次应该是艺术的层次。” 面对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及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疯狂追求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费孝通先生提出,希望有这么一天,有人出来把文化导向改变一下,把对物质发展的导向改变成对精神境界发展的导向。他认为,大家不要满足于放导弹放得准,满足于物质世界的科学,要追求精神世界的美好性。我们的文化面临着一个挑选,它的发展有两条路线,这是两条很根本的路线,也许就是不同的东西方文化差别。但追求东方文化境界的时间还没有到,现在谈这些还是超前的,要追求人们的生活达到一个艺术的境界,先得要有一个物质的基础,大家吃饱了,穿暖了,安居乐业了,就可以在安乐上做文章了,这文章谁做呢?这就要我们的艺术家来做了。在艺术家眼里不是讲究机器文明、规模生产、成本降低,艺术家是要不断地加成本,要把精神文明的资源加进去,一生为了一个信仰、一种追求,死而无憾,连生命都可以不要了,这个投资就大了,连生命都投进去了。这是两种世界、两种文化的导向,做人的不同的路子。他认为,这种讲法虽然比较超前,但这种讲法目的是要我们回头去看看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里至少有一种最接近这种高度艺术的成分。因此在未来的世界里,中国文化还要发挥它新的作用。 他还认为,如果我们的每一行都朝艺术的境界靠近,而不是现在讲的仅仅是科学的技术境界,这个世界就不同了。当然,我们现在应当讲的还是科技,讲科技兴国。但我们的再下一代人,可能要迎来一个文艺的高潮,到那时可能要文艺兴国了,要再来一次文艺复兴。 费先生认为,民族之间最容易接触和交流的就是艺术,因为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不靠逻辑、不靠理性思想,而是靠感触,靠感情交流,这是每一个民族都有的、共同的东西。比如,我们对外国的音乐,就是不懂它的语言也可以听,可以欣赏,因为人与人的感情是相同的。 艺术是解决人类冲突和隔阂的一个工具,一个手段。现在全球一体化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必须同处一个地球,同在一个地球上生活,但即使如此,要大家的文化都一样是不可能的。美与不美的看法还是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形成的,这是由一个民族的历史所决定的。我们的文化基础养成了我们对美的看法。但这并不限制我们欣赏人家文化的美,其他民族的美我们也可以喜欢,比如我们也喜欢西方的音乐、西方的绘画、西方的舞蹈,甚至包括他们的服饰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文化借鉴。但我们不要光是借鉴别人的东西,也要把自己好的东西拿出去,得到别人的欣赏。在这一方面要好好地发展,现在我们的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下一步我们要宣传我们的文化,要让人家认识到我们的美,我们文化历史的可贵,要用这些东西去打破中西文化之间的隔阂。这就要我们能发展出中国好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把老祖宗给我们的传家宝继承和发扬出来。 正因为费老对艺术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有如此高的认识,因此,他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发展非常重视。2000年费孝通先生应邀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做讲座,谈到他自己和艺术的渊源时说:“50年前,周总理组织了一个中央民族访问团,我参加了。当时,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很重大的事情,是开展民族工作的第一步,这个访问团的目的

浅谈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

浅谈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 1411062005 朱鹏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他是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也是中国民主同盟重要领导人之一。他一生著述丰富,主要代表作有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本文的重点讲述费孝通老先生在辛勤奉献的一生中,为中国社会学做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学科再造经世富民民族社会文化自觉 作为中国社会学一代宗师的费孝通老先生在漫长的社会学研究 生涯中,为中国社会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贡献可以大体集中在四个方面:“学科再造”、“经世富民”、“民族社会”和“文化自觉”。 一、对中国社会学的再造 社会学这个名词,原本不是中国的土产,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舶来品。费孝通先生早年求学期间,对西方社会学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以自己高超的智慧将这些思想精华融会贯通,开辟了社会学中国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改变了长期以来一味照搬西方的局面。这在费孝通先生当时的一系列著作中都有体现,特别《江村经济》一书被恩师马林诺夫斯基称之为人类学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并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国人类学乃至国际人类学界的地位。本书把人类学引入了本民族、

本社会、发达农业社会的研究;把人类学引入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研究领域;把中国农业发达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命运与来自发达国家的机器工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影响联系了起来。运用《江村经济》的积累,费孝通发展了一种他自己称之为“类型比较法”或“社区研究”的研究取向,并将其运用于后来的研究实践,先后出版了《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1957年“反右”以后的20多年,费孝通先生受了不少磨难,而他为之奋斗毕生的社会学更是在建国后就被“打入冷宫”,被从学科 名录上取消长达27年之久。平反复出后,费老很快被任命为社会学 研究会的会长,由此开始了再造中国社会学的工程。费老对社会学的重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他作为恢复和重建的领军人物,受命于危难之际; 他确定了恢复和重建后中国社会学的性质和作用; 他设计了恢复和重建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蓝图; 他强调了社会调查的重要,引导了那一时期社会学经验的或实证的风格。 正是由于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一批老一辈社会学家的坚持,中国的社会学终于获得新生和发展。 二、为人民福祉殚精竭虑 费孝通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毕生为祖国富强和人民福祉殚精竭虑。在他的第一篇重要著作《江村经济》中,费先生就提出了对农村和富民方面的见解,这篇文章得到

费孝通先生的人文精神

费孝通先生的人文精神 一、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 先生是一位特别有人文情怀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他在 探讨问题时非常理性,但在他心里和文字背后却充满了对社会底层、 弱势群体、边缘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深深的同情和人文关怀。他 总是在思考,怎样能够协助他们改变穷困、落后的面貌和命运,走上 现代化之路,他总是怀有这样一种目的和期许。他表达感情真挚、动人。不管是对家乡的人们,还是对少数民族同胞,他发自内心地尊重、协助他们,希望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以及少数民族自身的力量来改 变贫困和落后面貌。在他那里,没有大汉族主义。我到中国社会科学 院民族学所工作之后,对这点体会特别深。先生是在沿海地区长大的,肯定受到国家主义、国家认同、现代国家建构等思想的影响,在《乡 土重建》这部著作中,他并不是简单地将改造农民,改造民族地区和 少数民族文化当作一个政治口号或逻辑推理结论,不主张靠强制的、 外在的力量,而是更多地给他们希望和方向、引导和支持,这是他作 为一个知识分子、有人文关怀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深层理念和 情怀。这种思想和意识源于他早期对机器工业革命的问题的学习和理解。先生曾翻译过《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一书,那时他对于理性化、科学化很警惕。当然,后来先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还是希望广大 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实现现代化,但这不应是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而 是他们发自内心愿意的。他很重视方式、方法,要让老百姓乐于接受。 二、天下观点和世界视野 先生在很多方面是以天下为家的,他有胸怀天下的整体世界观,没有 把自己的小家看得那么重。他能超越于小环境—他的家乡人民、他的 调查对象,他考虑的问题是具有规律性和全局性的大问题。比如他指出,用市场经济、价格机制来促动农民进入市场,促动沿海地区按照 市场规律办事。他在“京九线串糖葫芦”的那篇文章中提出,京九线 一面连着浙东地区,一面连着市场经济,它往哪方面走要看它怎么选

农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

农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1) 1. 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 × 2. “三农”是指农业、农民和农村。 √ × 3. 中国经济“新常态”表现为中国经济必然从高速增长专项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专项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渠道,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 √ × 4. 社会的构成要素包括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社会活动、一定的区域、设施设备和文化。 √ ×

5. 费孝通在《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提出“无信息不发展”的命题。 √ × 6.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我们称之为( )。 基本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终身社会化 7. 一个人同时担任了几种角色,而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 角色混淆 角色紧张 角色冲突 角色失败 8.

社会学在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恢复的时间是( )。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9.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我国最有名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者分别为( )。 杨开道李景汉 李景汉吴文藻 梁漱溟晏阳初 吴文藻费孝通 10. 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系统的农村社会学研究报告——《一个农业社区的解剖》的作者是( )。 亨德森 巴特菲尔德 萨姆纳 加尔平 11.

提出“社会学”一词的学者是( )。 孔德 斯宾塞 马克思 圣西门 12. 最早出现“社会学”一词的著作是( )。 《社会学》 《实证哲学教程》 《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 13. 农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 )。 农村居民 农村社会成员 农民 乡镇企业工人 14. 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来看,被认为农村社会的主要形式是( )。

浅谈费孝通功能论思想的转变

浅谈费孝通功能论思想的转变 读《师承补课治学》有感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生育制度》中展现出两种完全相反的功能论视角——前者论述各种社会文化制度满足人的需求,而后者则强调生育制度限制人的需求,这正好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两种相反视角。通过《师承补课治学》这本书讲述的作者的学术生涯可以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为什么费孝通摇摆于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两派之间。 在此,有必要讨论人类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费孝通在《师承补课治学》中做了阐述。它比社会学也许更是模糊。人类学,研究人类之学也。望文生义,凡是和人有关的全可包纳在内。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上自几十万年前的人猿化石,下到民间传说、风俗习惯,都可以在人类学教科书中找到他们的地位。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的人类学中专门研究殖民地上土著生活的一部分称作社会人类学的(欧洲大陆称“民族学”),特别发展了起来。燕京社会学系所提倡的人类学也只是指这一部分而言。这一部分所谓社会人类学之所以发展也适应形势的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帝国主义分别占据殖民地,对殖民地上的人民璀璨掠夺无所不用其极。殖民地分割完毕,帝国主义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夺殖民地的大战。战后有一个新的形势:一是帝国主义要在它已占领的地区开发资源供他们掠夺,必须利用土著的劳动;一是殖民地人民开始更有组织的反抗,是帝国主义者想直接单靠屋里来通知遇到了困难。如果长期维持着战争状态,不但军费好大而且不便于进行剥削,这个算盘是打不起来的。因此,老牌殖民主义者的大英帝国带头搞起所谓的间接统治来了,就是利用当地的部落上层,维持当地社会秩序;吸收当地劳动,开发当地资源。要实行这个殖民政策,不仅需要做资源调查的自然科学工作人员,而且需要懂得当地语言能对当地社会进行深入研究的社会科学工作人员,后者就是所谓人类学者。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人类学者在殖民部的直接和间接的支持下,对非洲的英国殖民地开展了广泛和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在这项工作里冒出了人类学中的功能学派。他们搞出一套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做出了许多研究成果,还有一套所谓“理论”,这套理论主要是指导他们怎样去调查一个土著部落的一些经验。他们的理论比美国从社会服务里学来的“社会调查”深入的多。原因是美国式的“社会调查”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着重在数量的统计,各项统计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不言自喻的,但一应用到非资本主义社会,不但数量统计不易正确,而且各项统计之间的关系不一定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于是这类调查显得支离破碎,不能说明问题。人类学调查着重在不同性质的社会的解剖,用到中国来似乎更合适一些。为了和“社会调查”做出区别,后者称其为“社区研究”。费孝通学术生涯的前期认同的是马林诺斯基的范式,《生育制度》使用的是费孝通中期所认同的社会人类学范式,这是功能论学派中一个与马林诺斯基功能论相反的流派。 费孝通留学英国,到伦敦后去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见到了马林诺斯基的第一个徒弟——弗斯博士。费孝通向弗斯提起了自己在瑶山和其他农村地区所做的农村社会调查,这引起了弗斯博士的兴趣。后来经过几次谈话,弗斯博士替费孝通把论文题目肯定了下来,写《中国农民的生活》。这就有了后来费孝通在江苏开弦弓村(江村)所做的农村社会调查和轰动人类学界的那本《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视文化为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手段的功能论思想的代表作。 接下来再来谈谈费孝通《生育制度》所使用范式的由来。1933年暑假前,吴文藻带费孝通去清华大学拜见史禄国教授。史禄国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人类学。吴文藻意在培养一批掌握派克社会学方法(亲身参与调查法)的人来进行社会学的中国化(即“认识中国,改造中国”)。有关史禄国的人类学和马林诺斯基的人类学的差别,费孝通也在《师承补课治学》做了系统的论述。马林诺斯基也把文化视为人类为了满足人的生物需要的手段,但是他没有走到生物基础里面去,而满足以生物基础的“食色性也”为他研究社会文化的出发点,去说明各种

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导读:《乡土中国》有许多的延伸意义,让人看完有一种 对乡土社会发展未来探窥的欲望,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一《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本影响颇大的书,全书仅五万多字,可谓“大家小书”。而全文通俗易懂,语言活泼,描写了一个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读完这本书后,面对大作,当然不敢谈有什么意见,只是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乡土本色费先生在书中给我们展示了乡土社会的特点所在。 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u中国的文明的根源就是土地,是取资于土地的。古往今来,中国人有这么一个传统,安土重迁,口袋里有了点积蓄就去买地。哪天衣锦还乡了,就得置地购宅。或许大家都觉得,别的东西说不定哪些时候就失去了,而只有土地它是正正当当地就在那里的。 乡土的非流动性就直接导致了血缘和地缘的出现。血缘是一套根据血缘亲疏关系来决定对对方权力和义务的体系,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而地缘在人口不流动的原始状态下是和血缘合一的。也就是说血缘相近的群体在土地允许的状况下是生活在一起的,只有土地上的资源不够了,才会有一部分人漂流带到外地,要么在另外一个群体里生活下

去,要么重新开辟一个群体。而前者往往是不被另外一个群体所接受的,因为在地缘上他们是不相接近的。 从社会秩序来看,在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是占主要地位的。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因为它是“礼治”的社会。但礼治并不是说是根据个人好恶的统治,而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所说的“礼治”也并不是君子统治,它包含着国家暴力,社会阶层的严格命定,各种在今天看来属于野蛮残暴的某些行为也是属于“礼治”的范畴。比如陪葬,株连等那都是礼,是人们心中形成的共同的行为习惯。也就是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膺服。在乡土社会中,人服于礼是主动的,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价值观念。但“礼治”在表面上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不然,它只是主动服从于成规而已。也就是说,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但在一个社会变迁很快的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时无法维持的,所以费先生指出,“礼治”也将会在社会变迁中慢慢走向“法治”,这是“礼治秩序”的未来,也是乡土社会的未来。 费先生也在书中提到乡土社会中权利的四种性质方式: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利,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统一权力,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从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长老权力是强势的,而时势权力则相对不发达。时势权力的权力的构成充分地说明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环境是固定的,变迁慢。

12农村社会学

12农村社会学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1年12月—2012年6月学期 《农村社会学》课程论文 题目: 一、论述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写作提示: 1. 费孝通小城镇思想提出的背景; 2. 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主要内容; 3. 费孝通小城镇思想对中国城镇化和城乡关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2]朱启臻.小城镇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3]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二、论农村社区发展的趋势。 写作提示: 1. 农村社区的含义; 2. 农村社区发展的含义; 3. 农村社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三、调查村民选举中的问题。 写作提示: 这是一篇调查报告,可自拟题目:如某某村村民选举调查。主要描述存 在哪些问题,并提出应对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友田.村民自治: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0 [2]徐付群.村民自治现状与案例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3]詹启智.村委会选举与乡村政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四、试论“农业问题是社会问题”。 写作提示:

1. 社会问题的判断标准; 2. 农业问题的表现; 3. 农业问题是社会问题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农业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朱启臻,赵晨鸣.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 [3]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五、论农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写作提示: 1. 介绍农村社会保障的含义; 2. 从农村特点、农户特点和社会保障的功能等方面论述农村社会保障的 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3]任宝平.中国社会保障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具体要求: 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要切中题目。 2.论文字数3000字以上。(专科2500字以上) 3.论文要有充分的实证资料,避免空对空,提倡使用本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亦可适当用二手资料。 4.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程内容,联系农村实际,做到立论正确、主题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有据。 5.论文要求规范化: 标题——内容提要(100—150字)——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6.论文要求结构严密,语言流畅,富有哲理,要体现学术性,不能用文学语言,也不能公文化。 7.引用资料要注明出处,文章最后列出参考文献,否则扣分。题目所给参考文献仅供参考,论文写作不限于这些参考文献。 8.不在上述选题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浅析费孝通《生育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784592.html, 浅析费孝通《生育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孙羽燕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1期 摘要:《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1910—2005)最为得意的著作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者从中国本土的角度出发,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例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中国人缔结婚姻之由,进行生育之故。对《生育制度》的重新解读,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乡土社会的理解,有利于准确把握研究中国问题的脉络。 关键词:费孝通生育制度乡土社会现实价值 《生育制度》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从功能主义出发,对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整套体系所做的论述。费孝通先生立足于乡土调查访问,他的研究非常贴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真实状况——人口众多,特别是农业人口众多是中国最大的国情。而生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个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延续都需要不断地有新人口的补充。《生育制度》这本书便是从当地实际情况入手,对婚姻,家庭和生育以及社会结构都作了其独到的考察的。 一.《生育制度》的写作背景 真正透析一本大师的著作,便要从大师写此书的社会背景开始。解析《生育制度》这本书亦是如此。1938年费孝通先生取得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便回到中国,担任云南大学社 会学系教授,并且主持燕大——云大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从事实地调查研究。两周之后,他便一门心思钻进农村,费孝通先生于1938年11月15日至12月23日这段时间里,在云南 禄丰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1939年上学期,他到西南联大兼课,讲授生育制度。”当时费孝通在讲授“生育制度”这一门课时,没有教材,没有讲稿,旁征博引,尽情发挥。[1]魁阁后期,由于兼任两校的教授以及当时政治格局的紧张,不便直接参与到实地调查,更多的从事讲课和写书。其中有关家庭问题的讲稿编成《生育制度》,有关农村社会的讲稿编为《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刚编一半,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李闻事件”。费孝通在等待重访英伦的出国手续时,将妻女送回家乡,在浒墅关完成了《生育制度》的全部编写工作[2]。《生育制度》也作为费孝通先生前半生学术经历的结束。 二.《生育制度》中主要观点剖析 首先,婚姻的意义在于什么?费孝通认为生育制度是指“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的这一套活动”,并且指出,“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延续的人为保障,为了维持种族延续和社会结构的完整性,人们结成婚姻关系来确保双系抚育的形成”。也就是说,用社会的力量保证生出来的孩子不但有母而且有父,于是有婚姻。任何种族若要绵续下去,都得有新生的成员不断加入到其中,但是,一个人从初生儿到能够独立生活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从生理性的抚育到社会性的抚育这一系列工作要有专人来承担,通过婚姻

我读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

我读《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著戴可景译商务印书馆记得自己正在参加一个课题是关于农村的,于是便向学长请教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书籍,他推荐了《江村经济》。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觉得不怎么样,后来上刑法课时,刑法老师说是一本经典著作,于是加深了印象。由于忙于准备期考,无法将其在学校看完,庆幸的是昨日将其读完。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跟中国法制史老师布置给我们的作业命题思路差不多,今日想来便觉得那份作业不过是马虎了事,心里有点悔意。其次是最近在做我国农村纠纷状况的调查问卷,虽与作者的一个月在江村实地考察不太一样,但是有类似之处,不过自己做的还不太好,需多努力。 《江村经济》是立足于长江流域农村生活的实地调查。全书分为十六章,涉及一个小农村的方方面面,写的很具体,也提供了一种中国农村调查研究的模式。尽管这是对中国三十年代的研究,但许多方面值得今天的我学习。 前言讲述这本书是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最近觉得能够把书上的用于实践需要我们自己敢于走出来,只有这样才会有所进步,学法学更应如此。 在做任何调查前,最好事先确定好调查区域,这也就是干什么事都要有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行动。调查区域的确定——地理状况——经济背景——村庄——村里的人——选择这个区域的理由。作者认为为了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内来进行。这是出于实际的考虑。至于其他小标题我认为是让大家更加熟悉调查者的调查区域。至于为什么选这个地区,作者认为这个地方有值得注意和重点研究的地方。首先,该地区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其次,自然资源极佳,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有关土地占有制度在这里也有特殊的细节。再次,这里河网密布,广泛使用水上交通,因而城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后,作者是吴江人以及其姐姐个人关系,使得调查工作极为便利。 农村中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就是家,一个扩大了的家庭。家在中国的社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人讲究家国天下,道理便在此。家,扩大的家庭——“香火”绵绵——人口控制——父母和子女——教育——婚姻——家中的儿媳妇——表亲婚姻与“小媳妇”。研究一个村落,最重要的是研究这每家每户,才能够彻底了解其问题。在中国乡村都非常重视的一点就是延续香火,在他们眼中重要的是传宗接代。在人口控制方面,也有一些表现。父与孩子,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同。至于教育,在这一方面,孩子主要受家庭教育,至于学校教育与村子的打草这一活动有冲突。村子的教育制度与总的社会情况有些不相适应。在这个村子,不存在求婚的说话,大多是由父母安排并且服从父母的安排。大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意味,作者还介绍了具体的过程。家中的儿媳妇一开始地位不是很高,干重活,但是如果生一个孩子,那么地位有所提升。至于其它附带关系,婆媳纠纷,离婚等做了讲解。作者进一步说了表亲关系以及“小媳妇”。 对于农村人来说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财产以及继承。所有权——家产——财产的传递——继承对婚姻和继嗣的影响——赡养的义务——新的继承法。这个村里对财产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所有者的性质来分的。(1)“无专属的财产”(2)村产(3)扩大的亲属群体的财产(4)家产。物可以分为(1)用作生产资料的物(2)消费品(3)非物质东西其他的东西作者论述比较详细,我也说不出。 接下来主要阐述作者每章的标题,至于具体的研究思路须阅读作者的原著。苏力教授曾写过一篇文章《美国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对我们的启发》。他大概是这样说的,阅读著作在美国对学生的要求并非记住全书,而是要求总体上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论题、研究方法、

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巨大贡献——郑杭生

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巨大贡献 --纪念费孝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70周年 郑杭生 纵观费孝通先生70年的学术研究,他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就我看来,他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这就是他对中国早期社会学所作的贡献;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所作的贡献;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和拓展所作的贡献。 一、成绩卓著的社会学中国化 就费孝通先生对中国早期社会学所作的贡献来说,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他对社会学中国化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不仅和当时社区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一样,实际上开拓了一条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那时基本照抄照搬西方的局面,而且还以他的出色的学术探讨,提供了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学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和代表作:《江村经济》(1939)与《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与《乡土中国》(1948)等。其中,《江村经济》与《禄村农田》,主要是实地的社区研究。 我曾指出,《江村经济》作为社会人类学的著作,对该学科传统的突破主要在于,(一)它没有拘泥于异民族,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来研究自己熟悉的本民族,并把功能方法从原始社会推广到文明社会,如果说布?马林诺斯基提出了人类学必须“离开对所谓未开化状态的研究,而应该进入对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和政治上占重要地位的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那么《江村经济》则是非常出色地实践了这一要求。 (二)它改变了社会人类学者以往那种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的单纯研究者的学究面貌,而树立了一种力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社会改革的爱国主义变革者的新形象。(注:郑杭生:《读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第五期。)正因如此,马林诺斯基在该书序言中称赞它“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禄村农田》一书所研究的禄村,和江村相比,尚处在开始受工商业影响的初期,以农业为主要生产事业,以农田生产来维持最低的生计。《禄村农田》是《江村经济》的姊妹篇,同样采用了以村落为单位的社区研究法。但《禄村农田》研究范围较《江村经济》狭窄,以土地制度为核心。这样,反而抓住了农村社会变迁的主要方面,且有利于深入探讨。此外,《禄村农田》理论解释与事实叙述并重的写法,与《江村经济》注重事实的叙述相比,也更符合社区学派代表人物所倡导的现代社区研究方法的特点与要求。(注: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教出版社,2000,第143页。) 《生育制度》与《乡土中国》,则是在对不同类型的社区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社会结构的研究,以从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从《江村经济》与《禄村农田》到《生育制度》与《乡土中国》,应当看作是从实地社区研究到社会结构研究的提升。毫无疑问,这种提升对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学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浅谈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

浅谈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 05 朱鹏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他是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也是中国民主同盟重要领导人之一。他一生著述丰富,主要代表作有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本文的重点讲述费孝通老先生在辛勤奉献的一生中,为中国社会学做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学科再造经世富民民族社会文化自觉 作为中国社会学一代宗师的费孝通老先生在漫长的社会学研究 生涯中,为中国社会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贡献可以大体集中在四个方面:“学科再造”、“经世富民”、“民族社会”和“文化自觉”。 一、对中国社会学的再造 社会学这个名词,原本不是中国的土产,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舶来品。费孝通先生早年求学期间,对西方社会学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以自己高超的智慧将这些思想精华融会贯通,开辟了社会学中国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改变了长期以来一味照搬西方的局面。这在费孝通先生当时的一系列著作中都有体现,特别《江村经济》一书被恩师马林诺夫斯基称之为人类学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并由此奠定了其在

中国人类学乃至国际人类学界的地位。本书把人类学引入了本民族、本社会、发达农业社会的研究;把人类学引入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研究领域;把中国农业发达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命运与来自发达国家的机器工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影响联系了起来。运用《江村经济》的积累,费孝通发展了一种他自己称之为“类型比较法”或“社区研究”的研究取向,并将其运用于后来的研究实践,先后出版了《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1957年“反右”以后的20多年,费孝通先生受了不少磨难,而他为之奋斗毕生的社会学更是在建国后就被“打入冷宫”,被从学科 名录上取消长达27年之久。平反复出后,费老很快被任命为社会学 研究会的会长,由此开始了再造中国社会学的工程。费老对社会学的重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他作为恢复和重建的领军人物,受命于危难之际; 他确定了恢复和重建后中国社会学的性质和作用; 他设计了恢复和重建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蓝图; 他强调了社会调查的重要,引导了那一时期社会学经验的或实证的风格。 正是由于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一批老一辈社会学家的坚持,中国的社会学终于获得新生和发展。 二、为人民福祉殚精竭虑 费孝通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毕生为祖国富强和人民福祉殚精竭虑。在他的第一篇重要著作《江村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摘要: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韦伯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决定了他为社会学奉献终生的必然,他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他用毕生的努力,集智慧于对社会学的研究之中,致力于推动人类的社会进步之上。关键字:韦伯理想类型 韦伯把自己的社会学叫做“理解的社会学”。他指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根据韦伯的这个定义,我们认为,韦伯把“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韦伯从研究中认为个人赋予社会行动的那种意义,主要是指个人的主观意义和主观价值及目的,而不是所谓“最高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所讲的社会行动是一种意向性行动。主要包括行动者本人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行动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就是,行动是以过去、现在或将来所期望的那个人的行动为目标。因此,行动的目标指向性是指向外。这样,个体的行动就体现了社会交往的性质。 一,韦伯的家庭和社会背景 在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他的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后来成为柏林市议会议员。韦伯的母亲是一位很有文化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女。她在1919年去世,她对她的儿子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感情。青年时代的韦伯在他的父母亲的客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人。 1882年,18岁的韦伯考入海德堡大学,在法学院接受高等教育。他同时攻读历史、经济、哲学和神学,并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辩论会。在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三个学期之后,韦伯在斯特拉斯堡服了一年兵役,先是普通士兵,后来晋升为军官。他为曾经担任过帝国军队的军官一直引以为荣。1884年进入柏林大学和格丁根大学继续深造。1889年在柏林获法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中世纪商业企业史》。同年,开始学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登记为开业律师。 1890年再次参加法学考试。应“社会政治联盟”的要求开始调查东普鲁士农民的境况。1892年提出关于东德意志农业劳动者境况的报告。1893年与玛丽安妮·施尼特格尔结婚。1891年《罗马农业史及其对公法和私法的意义》发表。这篇论文以及他和莫姆森教授进行的答辩使他获得了教授资格,在柏林大学谋得了一个教席。从此,韦伯开始他的大学教授生涯。1894年担任弗里堡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发表论文《东德意志农业劳动者境况演变的趋势》。1895年去苏格兰和爱尔兰旅行。开始在弗里堡大学授课。第一次讲授的内容是:《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1896年韦伯应聘去海德堡大学任教,接替克尼斯教授退休后留下的教席。发表论文《古代文明衰退的社会原因》。 1904年去美国参加在圣路易斯举行的社会科学大会。新大陆给他的印象极为深刻。他在大会上作关于资本主义和德国农村社会的报告。同年,《耶稣教伦

试论费孝通的家庭社会学思想和理论_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_潘允康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试论费孝通的家庭社会学思想和理论 )))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 潘允康 摘要本文论述了费孝通先生的家庭社会学思想和理论)))以/人类种族绵续的保障0为中心的婚姻家庭本质论、以/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0为模式的婚姻家庭结构论和以/双系抚育0为中心的婚姻家庭功能论。婚姻从表象上看是个人行为,从本质上看是社会行为。现代社会变迁使婚姻家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并没有动摇它的地位。维护家庭结构的相对稳定,使家庭功能得以有效发挥,对于社会的整合和绵延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庭结构功能社会行为 费孝通先生是当代中国社会学、人类学一代宗师。1949年9月,费孝通的名著5生育制度6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他在该书中阐述了他的家庭社会学理论和思想。 一、以/人类种族绵续的保障0为中心 的婚姻家庭本质论 人为什么要结婚,社会为什么要有婚姻家庭制度,一直以来人们对此有不同理解和解释。费孝通认为人类之所以需要婚姻家庭制度,是为了传宗接代。 11婚姻家庭制度是生育制度。 /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01,就是人们所说的婚姻家庭。费孝通从制度论出发,将其论述婚姻家庭的著作命名为5生育制度6。 费孝通阐述了人为什么要结婚,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家庭。在他看来,婚姻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为了满足/生孩子,把孩子领大0的需要,因此在该书第一章他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婚姻家庭是人类种族绵续的保障,/为了社会新陈代谢作用的重要,社会上必须预备下这负责抚育的基本团体来完成这任务。每一个社会所容许出生的孩子必须得到有人抚育他的保证。所以在孩子出生之前,抚育团体必须先已组成。男女相约共同担负抚育他们所生孩子的责任就是婚姻。0o 21婚姻的基本意义不是限制两性关系,而是为孩子确定社会性的父母。 费孝通说:/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从婚姻里结成的夫妇关系是从亲子关系上发生 1o费孝通:5生育制度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