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科类选修课之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

高校社科类选修课之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
高校社科类选修课之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

高校社科类选修课之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

摘要:以“赵树理小说专题研究”为例,论述了高校社科类选修课教学的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探究,讨论型教学模式,由探究与讨论两个教学阶段组成,探究阶段包含教师的讲授式教学、学生的探究性自学两项教学任务;讨论阶段包含学生(或小组代表)的陈述、课堂讨论两项教学任务。实践证明,高校社科类选修课实施探究,讨论型教学模式,能较好地摒弃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自学、探究问题、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

关键词:选修课;探究,讨论型教学模式;赵树理小说

我们在选修课“赵树理小说专题研究”教学中,尝试应用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探究一讨论型教学模式,分探究与讨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究阶段,第二阶段为讨论阶段。各阶段的具体教学任务分述如下。

一、探究阶段的教学任务

探究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学生课外自学的方式完成: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学生(或学习小组)在限定的时间段内就某一课题进行探究式自学,形成自己(或学习小组)的见解。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需做好下列两方面的工作。

(1)教师的讲授式教学。在选修课伊始,教师应简要介绍该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事项,以便学生心中有数,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简要讲授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并且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知识,讲清难点问题,介绍热点话题,分析课程动态,从而使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该课程,较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能以具备的知识经验去建构、生长新知识,为其开展探究式学习打下基础。另外,教师还必须在这一阶段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可供探究性学习的参考课题。例如,笔者在执教选修课“赵树理小说专题研究”时,着重讲授了如下知识:赵树理人格对其文格的制约,赵树理小说创作动机与实践的背离,赵树理小说中的现代意识,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清官”情结,赵树理“问题小说”创作模式的得与失,宗教之于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影响,赵树理小说的传播策略,赵树理新评书体小说的艺术特征。这8个专题的讲授,延续、深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关于赵树理的知识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效激发了学生对赵树理的兴趣,为其进一步探究赵树理提供了启示。

(2)学生的探究性自学。学生在认真、积极的学习的同时,根据自身学识修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既可自行确定一个与课程

当今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今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一)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1、操作: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 2、目的:让学生整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3、意义:a、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b、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注意事项:a、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制定学习目标,既不能拨高要求,也不能降低要求。b、层次清楚,简明扼要,外显可测。c、要引导学生认真默看,不要急于切换投影或拿开小黑板。 此环节关键是目标准确。洋思中学主要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解决。 (二)出示自学指导(2分钟) 1、操作:课前制好投影或写好小黑板,课上通过投影或小黑板让学生看。 2、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 3、意义:a、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b、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了不少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 4、注意事项:做到三个明确:a、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范围)。b、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

桌讨论),看例题,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题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c、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 此环节要求教师先尝试学习,充分估计学生自学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提示哪些方法在哪些地方设计问题,一般需要多长时间可以解决。 (三)学生自学,操作,教师行间巡视(5—8分钟) 1、操作:学生自学,操作,教师行间巡视。 2、目的: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思考,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3、意义: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及时地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4、注意事项:a、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b、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c、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学生。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5—8分钟) 1、操作:让中等生尤其是后进生用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 2、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3、意义: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深刻了。 4、注意事项:a、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做演示操作,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演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b、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演板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

选修课专题教学

李楠:有效整合单元内容,实现选修专题教学 高中新课程改革内容中最突出的部分即在中学阶段开设选修课的教学,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式给师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师生搭建了新的展示自我的平台。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旨在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提高语文课程的文化含量,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①。因而选修课程的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施适合不同发展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全新的理念去教授课程,建构全新的选修课教学模式。 在选修教学中采用“专题式教学”是实现新课程理念,落实新课标要求的一种有效方式,这一新模式的建立必须依托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本着“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②的精神,我一方面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一方面认真研究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新课程选修课专题教学中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借此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面我用具体的教学设计实例来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选择内容是高中语文选修一(北京版)的“ 史传文学”单元。 一、教材内容整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本单元文章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相对集中的学习内容,构成以《左传》《战国策》为主体内容的史传文学单元,篇目之间有一定的共通性、关联性,在题材、体裁、内容、手法方面有许多联系点、比较点,这就为实施专题式教学提供了可行性,也为提炼出不同的专题,使学习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但同时也会发现,单元内提供的篇目内容涉及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关系,不同事件、人物所呈现的状态不同,所牵连出的问题也就纷繁复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学生完成相对集中的学习内容,又能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形成智慧的碰撞,就成了单元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对单元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二、教材内容整合的目的与意义 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的目的、意义即在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把非同一内容的篇目打通,形成有研究价值的专题。 教材内四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烛之武退秦师》《殽之战》分属于《左传》《战国策》,作品内容不同,可研究的问题很多,但要形成一个专题就需要将不同的篇章进行整合。如:可以围绕出现的人物提炼出有价值的探究专题。我定出的课题为:“文韬武略有贤士国强朝盛在明君——史传文学中的君臣形象探究” 。 (二)以专题形式,利用有限篇目完成相应的内容拓展。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心 得体会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改革,其出发点就是学生是学 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语文课程 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就谈一下自己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中的 感受。 一、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 课堂。力求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 自主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我 们语文教研组采用的是“以学定教、顺学而教、顺学而导”的教 学模式。 语文教学中有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基本是放手让 学生去学,精读课文教师则采用“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

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课时根据具体的文本 来决定。 下面结合自己参与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 受。 1、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目标要明确,学生能一目了然,切 忌学习目标过多,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消极情绪。 2、导课的设计。导课的设计要采用多样的方式,如“故事导 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或者采用 游戏导入法,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3、学法指导。学法指导也就是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 疑难问题的提示等。每节课知识学生掌握的如何,学习方法的指 导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存在的问题及疑惑: 1、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不到位,课前自主学习效果不太显著。 以至导致课前预习收效不大。 2、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拓展延伸部分 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在备课中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由于 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这部分内容大打折扣,为了完成所谓 的教学任务,蜻蜓点水,点到即止,没有起到拓展延伸的真正实效。

有效教学模式培训心得

有效教学模式培训心得 有效教学模式培训心得一:“有效教学模式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2020年7月13日参加了合肥市“有效教学模式专题培训”活动,经过几天的学习我的心灵受到极度的震撼。下面谈谈本人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改革不仅是教师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改革,更是学校管理模式的革新。我们要改革,首先领导机制就要进行变革,领导观念就要改变。校级领导应对教改精神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学校的校情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教育的要求是什么?不同年级的管理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各学科组长的职责是什么?课堂标准如何评价?教务处、德育部门、后勤的管理职责和目标是什么?学校如何评价、检验各层次的管理效果?拟定了一定的改革计划和实施措施、激励方法,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和对成果的检验落实方法。从领导层做起,领导做好榜样示范,我相信老师的积极性也会调动起来,教改的工作也会有效的推进。 二、实施教学改革,重要的一环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师业务水平的培训,教师积极性的调度。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是教改成败的关键,所以,只有改变教师的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把教改的突破口打开。 我们在教学改革工作中应该如何去管理我们的教师呢?首先就是做好榜样课的展示和推广,培养出一批精通业务、责任心、上进心强的骨干教师,让他们打

头炮,并在教改中摸索出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这样由点到面的铺开教改,效果会更加有效。其次是拟定明确的课堂标准,让老师们有明确的上课目标和思路。第三是要及时评价、考核教师的课堂效果,让教师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纠正。也要对好的课堂进行肯定和奖励,对不达标的课堂提出整改建议和目标。第四要求教师要写教学反思或教改论文,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出更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教学理念,及有效的教学模式。无论哪种改革,我认为明确的目标,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合理及时的考核评价对老师来说都是很好的调动。 三、落实好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方法是制定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激励措施 (1)课堂就是互动的课堂,资助的探究,教师扮演了一个导演的角色,他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践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的表现,那是相当的活跃,完全脱离一个学生的被动、被指挥的角色,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并把自己对新知识的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这非常有助于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起来,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颇,所以课堂上同学们都积极发言,看似乱哄哄,实际是在教师的调控和学生的自律中的有序。 “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在大多数师生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在我们的影响下,“我们都被体制化了”,学生做了小草,默默无闻的小草,一棵失去向上生命力的小草。这是我们做教师的悲哀,更是小草的悲剧。产生悲剧的根源是我们的思想在作怪。 (2)我们不妨反思我们的教改,其实就是缺乏一种实干的精神,踏实的精神,缺少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激情,所以我们在教改中应该不断的细化我们的教学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实施策略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实施策略广东省顺德区大良实验中学聂胜华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 1(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背景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来创设问题情境,由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问题教学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它通过师生探索性和求证性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是近些年来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1999——2002年,正当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时候,英特尔未来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大大推动了问题教学在我国的开展。随着问题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应用。 2、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实施的新课标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促进探究式学习的实施,得到了普遍的重视。探究教学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充分体现了政治新课程改革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思考的动力,问题教学对于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冲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接受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一)设置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到学生设置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参与意识,同时也是完成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先决条件。好的问题情景的设置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的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整合教育资源、精心创设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思路。目的是营造一种质疑、探究、讨论、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在这种问题情景中,师生创设学习环境,学生自我激发兴趣、增强感受、唤起体验、深化理解、拓展思维、触发创意、调动表现欲望,从而促进自主学习和积极的探究行动。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课堂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把学生思维迅速地导向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达到掌握知识和构建知识的目的。 1、问题情景设置的原则 第一、问题情景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设置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生活化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问题就发生在自己的周边,并能感受到用政治课中相关的知识解决周边生活问题的乐趣。 第二、问题情景层级化 1 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依据,使之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能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又能充分顾及学生实际水平。 2、问题情景设置的做法 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如何创设生活化、层级化的问题情景, 第一、社会、时政热点创设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分类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教师与学生如何组合起来发生相互作用,存在如何对时空条件进行有效控制和利用的问题,这就是教学组织形式的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加以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总是同教学方法的改革,乃至整个教学模式的改革融为一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模式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合理与否,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取得具有直接的意义。 二、分类 我国当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3种类型。 1.班级授课 班级授课也称为班级教学,它是按照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可大致分为3种:第一种是全班上课;第二种是班内小组教学;第三种是班内个别教学。 除了上面的三种以外,还有一种是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由一名教师使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这是班级教学中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源于德国。清末时,随着中国兴办小学,复式教学经由日本传入中国。 2.个别化学习 所谓个别化学习,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主要是一种内部操作,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当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积极主动完成课题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能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果。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大多数层次的学习目标,如学习事实信息,掌握和应用信息、概念和原理,形成动作技能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当前,个别化学习主要在远程教育中(个别收视、收听广播电视教学)使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扩大,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将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学习。 按照奥苏伯尔(D. P. Ausubel)等人阐述,个别化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多个方面:第一,学生依照他们自己的速度完成程序的各个环节;第二,学生可以选择适当的备选的功课或活动,来达到既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第三,学生在全部或大部分“上课时间”内,以个别形式或小组形式进行学习;第四,学生可以按照他们的愿望来选择学习某一学科的时间,按照他们的需要来确定在规定的学习期间内用多少时间学习它;第五,学生选择或设计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第六,提供范围广阔的学习材料;第七,利用工艺学来使学生有可能对材料进行个别的学习,或扩大这种学习;第八,把教材组成不同的程序段、程序块或模块;第九,把教学的和直接的经验活动融合到学习的程序块或模块之中;第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教学的目标和评定的标准或成绩的标准;第十一,鼓励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合;第十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辅导和劝告,而不是提供信息;第十三,强调一门学科中的“认识方法”,其重要性与知识的获得是一样的;第十四,鼓励学生个人的创造性表现的努力,通常都大于集体教学程序中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浅谈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改革

浅谈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改革 本文分析了公共选修课Photoshop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教学改革措施,主张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 标签: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Photoshop;改革完善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日益发达,运用计算機来处理和制作图像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高校许多非设计类专业也开设了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笔者认为开设公共选修课Photoshop是十分必要的,让非设计类专业学生获得一技之长,并能学以致用。然而,Photoshop 公选课的选课学生多数为非设计类专业学生,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局限性较大,选课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存在仅限于修得“皮毛”的通病。为了使Photoshop公选课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注重选课学生的实际,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选课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Photoshop公选课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对象理论水平较弱 Photoshop课程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一般作为设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对美学、设计学相关理论知识要求较高。但在Photoshop公选课教学中,选课学生均来自不同的非设计类专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美术特长训练,面对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有所欠缺的教学对象,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 2、教学模式有待改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产教融合”发展工程,[1]提出了课程体系开发应遵循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原则。在传统的Photoshop课程教学模式中,一贯采用了“教师讲解、演示操作——学生学习、模仿操作——教师辅导——学生获得技能”的授课方式,完成了“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强调对Photoshop软件的基础操作,没有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融合,忽略了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学生得不到有效锻炼,所培养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现状。 3、教学评价方法比较单一 Photoshop公选课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使用所学技能,解决在实际生活中如服务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而在教学考核中,一般采用的考评方式是考勤、平时作业考核、期末考核,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2)启发思考(3)自主(或小组)探究(4)协作交流(5)总结提高而在本节课中,王老师一开始创设了情境,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思考,并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操练与练习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究过程,可以说,他完成前面的三个环节都是不错的。但是,在后面的协作交流与总结提高两个环节,却完成得不好,比如张婷在课中发现的问题也是这样。所以说,这节课并不算成功,教师还需要在探究中给与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在协作交流与总结提高两个环节上,还需要加强。4、你认为什么样的课程活动适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学答: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开展教学活动,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功能,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利用网络的交流功能,组织讨论与合作等学习活动。在以下情况中,可以考虑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1)多媒体演示教学。教师可以将来自网络服务器和教师机的硬盘或光盘上的多媒体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传送给学生,进行演示教学;也可以将教师机或任一学生机的屏幕内容传送给某个、某组或全体学生;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操作同一终端将操作示范发送给某个学生、某个小组或全体学生;可实现全动态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的实时同步发送。(2)分组教学。教师可以选择某个、某组或全体学生进行教学。(3)监听监视。教师可以用循环方式自动轮流监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可以调回任何一个学生的屏幕内容进行监视。(4)交互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方式与教师联系,进行实时交互式的教学。(5)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己调用文件服务器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6)语言辅导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耳机、话筒通话。教师可以发布信息,也可以接受学生的意见或问题,再进行语言指导。(7)网上学习。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相连,并连接到国际互联网上,学生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还可以利用在线交流工具开展网上交流合作等。(8)资源共享。可以提供文件服务器、打印、传真等多种设备和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9)进行教学测试和信息反馈分析。学生可以自己调用网络服务器上的试题库进行自学、自测,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以便调整学习的进度。教师可以通过调用试题库或新建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可以通过分析系统得出每一个学生、每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在一段时期内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提供参考。5、学生在自测和游戏的时候,电脑对学生的操作有一定的反馈,您认为这是否可以取代老师对学生的反馈答:我认为,这不可以取代老师对学生的反馈。这是因为,电脑对学生的操作虽然有一定的反馈,但这种反馈是建立在老师设计的程式的基础上的,它往往只能判断对与错,并提供正确的参考答案。至于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那根本是谈不上的。所以,电脑对学生的操作的反馈,几乎是固定的、死板的、缺乏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 2 )启发思考( 3 )自主(或小组)探 究( 4 )协作交流( 5 )总结提高 而在本节课中,王老师一开始创设了情境,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思考,并通过计算机辅助

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国外的教学模式 1.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模式 3.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 4.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5. 加涅的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6. 塔巴的归纳教学模式 7.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8. 布鲁纳等人的探索发现式教学模式 9.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10. 约翰逊兄弟的合作教学模式 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概念 国内的教学模式(1)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组织方式做的简要表述。从大到小,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分三个层次来研究教育模式:宏观模式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构建的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战略模式;中观模式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特点构建的办学模式;微观模式是教师根据某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的教学模式。 国内的教学模式(2)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 该教学模式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①指导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②主题:是教学活动进行的线索,主导着教学模式的形成。③教学程序: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也使得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还有几个隐含的因素:④目标:任何教学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标,使主题具体化,也是主题或教学活动前进的方向。⑤策略:不同的教学模式会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目标。⑥内容:不同的教学模式有适合自己的课程设计方法。⑦评价:不同的教学模式因其主题、目标、程序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教学模式的大致分类 1. 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2. 个性教学模式 3. 合作教学模式 4. 行为控制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是运用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呈现、传递、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技术。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几种教学模式 1. WebQuest(基于资源的研究学习模式) 2. MiniQuest 3. “情境(问题)探究”模式 4. 基于专题学习网站共建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 5. 抛锚式教学模式 6. 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W ebQuest 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根据这一意思我们可以把它译为“网络专题调查”。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 根据完成时间的长短,WebQuest可以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两种。 1. 短周期的WebQuest一般一至三课时完成,其教学目标是获取与整合知识,学习者需要处理大量新信息并最终形成对这些信息的意识。 2. 长周期的WebQuest一般耗时一个星期至一个月,其教学目标是拓展与提炼知识,学习者需要深入分析“知识体”,学会迁移,并能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的理解。 组成:一个WebQuest必须包括绪言(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

认知法

认知法 一、定义: 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产生于6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卡鲁尔、布鲁纳。它强调人能够进行感知、记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它符合现代外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点,因此受到不少人的推崇。关于认知法的理论来源,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来自于某一派的理论,而是几种理论的汇合,例如,60 年代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P iaget )创立的“发生认知论”及另一位心理学家布鲁纳(J. S . B runer)提出的“基本结构”和“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对其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皮亚杰认为,掌握新知识是一种智力活动,而每种智力活动都包含一定的认知结构。无论是接受刺激还是对刺激作出反应都是受认知结构支配的。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即指概念、基本原理、规则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掌握。学生掌握基本结构,更易于理解本学科,有助于在记忆中长期保持所学的知识。随后,乔姆斯基(NoamChom sky)提出,语言学习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掌握规则、记忆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们可以利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无限的句子。而认知心理学家奥斯贝尔(D. P. A u subel)也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即认知学习,它与机械性实习中的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同,它强调学生对所学基本规则和概念理解,了解其内在联系, 促进记忆, 认识是学习的开始, 并以理解为目的。他反对外语学习中的模仿的操练, 主张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操练, 受到了上述几种思潮的影响, 认知法认为,成千人学习外语与幼儿学习母语相比,有不同的特点:1.缺乏幼儿学习母语的语言环境,是在人为的语言环境(教室)中学习的;2.学生是在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3.学习是自觉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根据这些特点,把外语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的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能力(competence)、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认知教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 1. 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他提出一个“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来解释语言学习过程,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语言是受规律支配的符号体系,人类学习语言绝不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人类能借助有限的规律,推导、转换、生成无限的句子。 2. 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发生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是怎样通过人们的思维和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和发展的。他还提出了适应外部世界的两大主要方法:“同化”和“顺应”。感知外部世界与原有认知相同,新信息就可以同原有的结构同化;头脑内部的结构需要进调整才能适应新的知识。 3. 杰罗姆·布鲁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课程论》和《教学论》等著作中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 4.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他指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3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同时他又强调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其二,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之行为,正确地说,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英语) 探究学习是一切科学发展与新知识产生的基础,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探究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知识,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下面我以六年级下册“Unit 3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Section A ”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会学生表达自己在某一方面具备的能力并谈论自己的喜好和意愿。通过谈论让学生主要会运用以下功能句: Can you …?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二、教学设计思想 1、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发现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探究的途径来获取,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根据新旧知识的冲突问题,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关课堂、教材中的疑惑等提出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2、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形成更多元、更自由的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的策略。小组合作、查阅、收集、搜索资料,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然等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可能。同时教师也不再是学习的权威,彻底打破教师的权威地位,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3、体现“探究学习”与“问题解决”的互动。 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的价值和方向,而“问题解决”是探究学习的目标和结果,通过个体或同伴合作探究,既解决问题,又进一步提高了探究学习的能力,为更好的解决下一个“问题”打好了基础。因此两者是互动的,相互促进的,本课题的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教学相长快乐课堂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激烈的教育竞争形势,积极探索教育规律,走现代教育之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模式,把简单追求“教学成绩最大化”切实转向科学追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轨道上来,构建和深化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快乐课堂,建设高效课堂。 一.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理念 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导学案把知识变为问题,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最终又把问题变成知识。特点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创造能力。 模式的基本原则:预为先导、学为主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易讲难引、少讲多练、展示为主、当堂消化、减少作业、前后衔接。 三环是指:课前、课中、课后环节。 六步是指:目标再现、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归纳小结。 课堂模式的灵魂:一个转变、两个前置、三个方法、四个形态。 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 两个前置:学习的目的前置,学习手段前置。 三个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个形态: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 二.课堂教学模式时间“35+10”理解 1.“ 35+10”的解释 “35+10”是把课堂时间45分钟分为两段:前段35分钟,后段10分钟。前35分钟解决在此之前学生已预习的《导学案》,按“六步”式处理,完成本节课教学全部内容。进入后10分钟,分发下一堂课的《导学案》,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预习,确保预习效果和前后衔接。 2.“35+10”的特点: 其突出特点:按课堂时间来说,是将下一课教学内容的预习任务放在了本课堂的最后;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来说,是将学生学习的重心前移。其目的:一是能强制学生预习,规范学生预习,以达到课前预习效果和要求;二是课余时间可对预习所发现的问题再思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变先以老师为主(讲授),后以学生为主(作业),为先以学生为主(预习),后由老师参与(点拨)。 3.实现“35+10”的意义: 规定了学生预习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能够真正集中精力去思考、去探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有备而学,有方向、有目的、有兴趣、有成就感,完全参与其中。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可操作性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三.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准备工作:各教研组每周安排半天的时间集体备课,根据本学期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准备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和集体备课记录单。各科任课教师,要在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开学初安排好学生座位,前后同桌四人为一组,确定组长,每人都有明确的角色分工,课堂上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互助学习,最终实现小组共赢。 【课前】 1.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导学案要根据学科特点来设置,要按照自主学习课堂的要求来编写,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基础知识、典型例题、课堂检测、作业设置等相应内容要考虑A、B、C、D四个层次(A为识记 B为理解 C为应用 D为拓展),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整理精校版)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 语文学习 0801 1914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赵克明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于2015年春启动,2015年5月经省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项目编号:JG09283)。该课题立项以后,课题组即在六安一中、霍邱一中、舒城中学、舒城一中、叶集中学、六安中学等6所学校开展了研究和教学实验。三年多来,经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探索,大胆实验,协力攻关,目前已基本完成本课题预定的研究任务,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一)背景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普通高中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广和反复实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更新,更多的是包括学生、教师、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创

新”。我市自2015年起,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相继开设了各种选修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看,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修课程的设置仍未能突破统一化的局限,各校缺乏明晰的选修课程目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理念不一致的地方;二是缺乏体现选修课特色的教学模式,不少教师把选修课上成了必修课;三是选修课教学策略单一,未能引导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培养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选修课管理和评价比较混乱,从选课、教学到评价都没有建立相对科学的管理机制。这种状况是无法真正落实新课程精神、实现新课程目标的。 为此,本课题试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为突破口,用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发展观来审视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探究选修课实践中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指导教师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将新课程的精神贯彻到选修课的教学行为中,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最终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其个性的充分发展,进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理论依据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模式。以乐观主义的态度相信任何人都是可教之才,认为从事物变化中发现其原理才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强调发现过程和主动探索。 2.布卢姆和卡罗尔的掌握教学模式。对学习目标进行结构性,强调掌握学习的循序渐进,以形成性测验对学生开展评估,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 3.叶圣陶先生理论和未来学理论。叶圣陶先生认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未来学认为,“将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专题式教学的思路分析

专题式教学的思路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实施专题式教学,是 实现其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重要环节,是解决该课程课时少 与教学容量大以及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学历史课重复问题的有效办法,是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 要途径,为此,本文就“纲要”课如何实施专题式教学的基本思路实 行阐述。 一、明确内涵与特点,是展开“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逻辑起点 (一)专题式教学的概念专题式教学亦称“问题式教学”,是指教育 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基本要求,突破按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教学方式,把整个教学内容实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形成既有前后连 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着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 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打破了通常的逻 辑演绎的结构模式,教学内容的组织是按照学生的实际思维过程实行的;第二,以问题为核心,超越了知识结构的前后顺序,采取全方位、全视角的教学活动,其主体是学生;第三,是综合性教学模式,其基 本要素包括教育理念、具体教学目标定位、问题设定、方法选择等。 (二)专题式教学的特点第一,实效性。专题式教学依据教学基本要求,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以及学术前沿,适时增添新观点、新材料、新信息,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提升实效性。第二,灵活性。专题式教学,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体 系设置上能够针对学生专业、层次、地域、民族等特点,即时调整教 学内容,配置教学方法,使用教学案例,优化教学手段。自由度更大、更机动灵活。第三,研究性。专题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削枝强干, 教师在教学过程便于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相结合的组合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学到 知识,懂得道理,提升水平。同时,专题式教学更加便于教师将理论 知识与学术前沿相结合,增强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变强硬灌输为探

认知主义教学法

专题五认知主义教学法 虽然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结合而成的听说法从其协调性和客观性都是相当完美的,但是由于它只重结构,不管意义而陷入困境,而且很快受到多方力量的置疑而举步维艰。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不管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还是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都诱导新的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在这种背景下,以认知主义心理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理论基础的认知法出现在外语教学的历史舞台。 学习语言的行为与动物行为相提并论,否认人的智力和能动性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造成教学效果不如人意。20世纪60年代后期,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皮亚杰、片鲁尔等人的认知理论成为语言学界倍受注目的学派。他们把学习语言的活动看成是一种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人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在外语学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认知法主张的“有意义学习”与听说法的“反复操练”相比,具有明显的进步。这是外语教学法对人的智力、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认识上的理性回归,是对听说法的反动。可见,外语教学法在不断发展,追求科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语言学、教育学以及人的发展等多种理论和力量的影响形成了这种“钟摆运动”特征,其实质是外语教学方法时代在追寻“科学”的发展道路上面临各种新理论所作出的选择和改进,是一种在对原来教学法理论的否定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一种否定之否定的上升过程。 一、认知理论与认知法的形成 认知这个术语来自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家重视感知、理解、逻辑思维等智力活动在获得知识中的积极作用,试图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用于外语教学。它作为听说法的对立面出现。 1.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与语言学习“天赋观念论” 1957年,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出版了第一部著作《句法结构》,本书正式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此后连续出版了《句法理论要略》(1965),《笛卡儿语言学》(1966),《语言和心理》,这些作品的出版问世,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人类使用语言不是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而是通过理解掌握语言规则,举一反三地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过程,其语言理论之核心即语言的规则系统和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转换生成语法作为一种理论模式在许多方面与结构主义相对立。因此,建立在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基础上的认知教学法是听说法相对立的产物。 乔姆斯基对结构主义理论作了全盘的否定,是对结构主义的最严厉的批判。乔姆斯基反对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是人类后天经过反复刺激一反应形成的习惯的产物,认为语言是人类先天所具有的能力,是人生下来大脑中就固有的能力,即主张语言学习“天赋观念论”。认知法在语言学习“天赋观念论”的基础上形成。 2. 认知理论与认知法的产生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伊(Jean Piaget)是认知主义心理学代表。他认为对知识的掌握是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宁宝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