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造园景观赏析

苏州拙政园景观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而苏州拙政园又是苏州各个园林之中的经典之作。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厅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在这里主要对赏景方式和拙政园中的亭、馆作分析。

一、赏景方式的应用

拙政园中运用了很多种中国传统的赏景方式,分景就是其中一种。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入口做的很低调,通

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暂时在

空间上放一放,出现一个相对较

缓的空间进入腰门。利用腰门前

的小庭院空间种植黄杨,门左右

分别植桂和竹,营造园林幽静恬

远的氛围。园门虽与外界直接相

通,但处理的小巧,朴素,淡雅。

进入腰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用土

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

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

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

堂。当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拙政园入口平面)

就豁然开朗起来,园中大片大片的湖景,筑景顿时袭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

(图中隐约可见的的为绣绮亭)

在此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务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全园的景色。从入口的处理上不难发现,拙政园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园林中常用的手法,

欲扬先抑——从而在极有限的空间来营造极佳果。远香堂不但是中园的主体建筑,而且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其中中部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来为中心来展开的。远香堂原为主人宴请宾客之处,四面皆为通透长处窗,可以看到四周的美景。往东,可看到假山之上的绣绮亭,透过通透的窗,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形成对景。往北是广阔的湖水,湖中植荷花,景色宜人。与北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形成对景,又能隐约见到北山上的另外一亭待霜亭的一角,一藏一露,给人以无尽的想象,趣味十足。

二、对亭的分析

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

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荷风四面亭

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

亭净植,湖岸

柳枝丝丝婆

娑,亭单檐六

角,四面通透,

亭中有抱柱

联:“四面荷

花三面柳,半

潭秋水一房

山。”用在此

处十分贴切。

动人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使这座岛上的小亭愈发显得多姿多

(荷风四面亭)

彩,亭亭可人。风吹墙动,绿浪翻滚,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从高处俯瞰荷

风四面亭,但见

亭出水面,飞檐

出挑,红柱挺拔,

基座玉白,分明

是满塘荷花怀抱

着的一颗光灿灿

的明珠。同时,

小亭四面贴水,

位置低平,绰约

立于池中央,与

高处的雪香云蔚亭相映成趣,是整个水景画面的中心。

待霜亭

位于园中部池中东岛高处的六角景亭。北部是陡坡,高

(待霜亭)

处的深树丛中立此一亭,使小岛之景顿生颜色。当年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中就记有这一景点,现亭名“待霜”二字便取自碑记。待霜亭所处位置甚佳,东、西、南、北四面隔水与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绣绮亭和绿漪亭互为对景,正是:“处处有水处处景,翠竹绿树四相围。”

塔影亭

拙政园西部最南端的临溪小亭。从中部流来的池水经过卅六鸳鸯馆之

后,来了一个转折,并突

然变窄,成为一条溪流,

深深向南流去。两边栽植

桃、柳、梧桐等,颇有小

溪幽谷的趣味,循廊缘溪

南行,可到塔影亭。亭筑

于水中,两边小溪相绕,

这里是拙政园的最西南

处,据说当年园外尚无房屋遮挡,于此可以看到西边北寺塔的倩影,故取唐许棠“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之诗意,而名之。(另一说是此亭倒影水中,宛如一座宝塔,故塔影亭为八角形,从顶到底及周围窗格均成八

(塔影亭)

角形图案,是园中最精致的建筑物之一。亭旁铺砌了石磴,下可直抵水面,濯足嬉耍,更有如入真涧谷之感。亭南原是张氏住宅进补园的入口,将一条狭长通道处理成别有特色的景区,可见造园家艺术水平的高超。三、对馆的分析

秫香馆:"秫香馆",就

是观赏稻麦飘香的地

方。明代"归田园居"的

主人在园林内造有秫

香楼,"楼可四望,每

当夏秋之交,家田种

秫,皆在望中。"现在

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而来,体型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48幅,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落地长窗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妆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中心假山的堆砌方式主要用夯土再在边缘处点缀以石块。拙政园区别于前世园林的叠山特征就在于主要是土山。

卅六鸳鸯馆(十八曼佗罗花馆):为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

罗花馆”,北部

名“卅六鸳鸯

馆”,这是古建

筑中的一种鸳

鸯厅形式。南

厅是十八曼陀

罗花馆,曼陀罗

花即山茶花。北

厅因临池曾养

三十六对鸳鸯

而得名。

(十八曼佗罗花馆)

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玲珑馆

玲珑馆是园中的主要建筑,坐东朝西,南向有曲廊通向听雨轩小院,馆前原置有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峰,现其北假山之麓尚留存一些峰石,馆侧栽

有凤尾细竹。这一风景格局颇有宋人苏舜钦诗“月光穿竹翠玲珑”之意境,

馆即得名于翠竹美

石。小馆前边是一色

卵石铺地,环境极为

清幽洁静,实为闲居

读书之好去处。由玲

珑馆旁之曲廊可转

入与之构成品字形

布局的“海棠春坞”

和“听雨轩”两组小

院,其设计之妙在于

看似环境封闭,实则

(玲珑馆)

处处通畅,面面玲珑,置身其间,只感到密处有疏,小处现大,尽显苏州园林含蓄曲折、余味不尽的布局特征。

对于拙政园的分析中,发现了许多园林营造方法在拙政园中的利用,可见中国古人的博大的智慧。中国的园林文化就是古人的诗文化,山水文化的完美体现,以及中国古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体现。在江南园林的小小一方土地中,能令人神游其中,感受到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真是件神奇的事情。也就是因为这一点,仔细的研究推敲园林造园方法就显得很有价值,

以便我们日后能在建筑中充分运用,以做到古为今用,中外互补。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建于苏州市虎丘区,其园林建筑与景观 极具特色,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一。本文将从园林文化、景观设计、园林结构、文化 意义等方面对拙政园进行分析。 一、园林文化 苏州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园林文化氛围,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苏州园林利 用自然山水,取得天人和谐之美,有“人工为自然,天地合一”的园林理念,将自己打造 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创新了园林文化,既积极吸收华夏文化,又吸收异域文化,形成了“灵心所见”的园林特色。 二、景观设计 拙政园的场景设计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其时空布局设计合理,空间利用充分有效。整个园林包括了池塘、山水、假山、建筑、花岗石等元素的结构,以及清静、雅致的格调,构建起一派风雅之气。 拙政园园内的景观很有特色,花岗石路上雕刻着名人手迹,墙上也刻有许多文化名人 墨迹,这样将追溯文化和历史的气氛完美地融入其中。古典式建构、精美细致的雕花门、 弧形山墙等,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还采用了互见互联的手法,形成连续流通的空间,在自然中自然寻址,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三、园林结构 拙政园的景观布局以水为中心,园林结构构建了自然美与文化美的结合。整个园林以 池塘为骨架,把人工山水、花草、石块等构成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园内石牌坊、假山、亭阁、廊榭、楼阁等建筑也各具特色。所有的建筑物都以重重叠叠的园区进行着自然的分隔,中间留出溪流或池塘等自然景观,形成自然的隔断与联系,方便游人欣赏风景。拙政 园的色彩构成也非常注重设计,园内花坛花事更是极具灵光,令游人呼之欲出。这一点, 充分体现了古典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趣。 四、文化意义 拙政园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提供的观赏价值,更体现在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 素及思想。拙政园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民族 气质,同时也传递了社会重视诗词书画和文化艺术的价值观。

拙政园构景手法

拙政园中运用的构景手法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 拙政园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中、西、东三个部分,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中部的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 “借景”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拙政园中部的借景是做得最好的,在拙政园“梧竹幽居”,它四面借景,它在全园的中心,利用原来自然的溪池,形成一片长长的又四处连通的水面,池的北面堆了二座小山,南面是整齐而又自然伸展的岸壁。水池是长长的,从东面向西看,园外北寺塔巍峨的身姿耸立在花园之外,看似,你就会觉得这个塔是处在拙政园里面,其实这座塔在离拙政园几公里之外。眼前美丽的花池绿树和远处的高塔是一种风景的对比,而高高的塔身恰好又倒映在水池之中,这是借景的妙笔。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了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塔影亭建于池心,为橘红色八角亭,亭影倒映水中似塔。蔚蓝色的天空,明丽的日光,荡漾的绿波,鲜嫩的萍藻和红色的塔影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巧妙的虚实组合的借景手法,增加了层次,丰富了园景,从而达到拓展空间的目的。 “对景”它是指园内两两相对、互相感受的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在拙政园中园水池的四周、山上、岸边、池端、廊道都建有亭子,这些亭子和周围的环境组成一个个画面,而这些亭子又都是按着造景的要求,造成了一组组对景。每一个亭子正对着另一个亭子,在空间布局上是对峙的,在景观上是对视的,在外形上是相同的但细细观察又不尽相同。方亭对方亭,长方形对长方形,六角亭对六角亭,但细看亭子的屋顶做法又不相同。如“雪香云蔚” 亭对着“远香堂”,都是长方形歇山屋顶,但一是有竖脊的,一是无脊卷棚。水池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拙政园是中国苏州地区的一座著名古典园林,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以其独特的造景手法而闻名,下面我将对拙政园的造景手法进行分析。 首先,拙政园注重景观布局的合理性。整个园林由南北两部分组成, 南部是主体花园,北部是次要花园。主体花园采用了"人、山、水"相结合 的布局,其中人是指建筑物、人工岛、廊下等,山是指人工山,水是指人 工湖。这种布局将人建造的景观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形成了富有层次感和 变化的景观效果。 其次,拙政园运用透视手法营造景深。拙政园采用了错落布局的花坛、石塔、石桥等元素,通过透视手法营造了景深感。不同大小、高度的花坛、石塔和石桥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园林中,使得整个园林展示出层次感和景深感,给人以远近有序的视觉效果。 再次,拙政园注重景观的对称和平衡。拙政园的建筑、花坛、峭岸等 景观元素都采用了对称的布局。例如,园林的主体建筑苕溪渔舟和石舫建 筑对称,花坛、石桥的布局也是对称的。这种对称的布局给人一种稳定、 和谐的感觉,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追求平衡与和谐的审美理念。 最后,拙政园注重景观的变化和多样性。拙政园中有各种各样的景观 元素,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荷塘月色等。这些景观元素形式多样,布 局巧妙。园林中的每一处都有不同的景色和氛围,通过不同景观元素的变 化和组合,使得整个园林的景观变化多样,使人在游览中不断产生新鲜感 和惊喜感。

综上所述,拙政园以其独特的造景手法成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景观布局合理,运用透视手法营造景深,注重景观的对称与平衡以及景观的变化和多样性。这些手法使得拙政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注意与赞赏。

苏州拙政园的园林艺术特色分析

苏州拙政园的园林艺术特色分析 苏州拙政园,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其独特的园林艺术特色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本文将重点分析苏州拙政园的园林艺术特色,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其魅力所在。 拙政园的园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布局精妙:拙政园的布局设计独具匠心,园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着亭台楼阁、假山花木,呈现出一种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景象。游客在游览时可以感受到园中空间的变化和景致的多样性。 借景手法:拙政园在园林艺术中善于运用借景手法,将园外的美景与园内的景物融为一体。例如,园中的“远借”通过园林的窗户、门洞等元素,将远处的景色引入园中,使园内景色更加丰富。 山水意境:拙政园模仿自然山水,营造出一种幽雅恬静的意境。园中的假山、池塘、流水等元素,共同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游客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恬静与美好。植物配置:拙政园的植物配置丰富多样,以花草树木为主,四季皆宜。

园中的植被种类繁多,包括梅、兰、竹、菊等名贵花木,为游客提供了视觉享受。 园林建筑:拙政园内的建筑风格独特,包括亭、台、楼、阁等元素,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这些建筑不仅起到点缀园景的作用,还为游客提供了休憩、观景的场所。 拙政园园林艺术特色的成因、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 成因:拙政园的园林艺术特色主要受到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气候温润,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江南文人墨客喜欢在园林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也为拙政园的园林艺术特色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历史背景: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几经修缮,于清乾隆年间形成现有的格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拙政园不断吸收了明清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文化渊源:拙政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诗词文化。园中的景致常常取自于古人的诗词,寓意深远。拙政园还受到了山水画、花鸟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将绘画意境融入园林设计之中。 苏州拙政园的园林艺术特色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座集自然美、艺术

拙政园园林分析

拙政园园林分析 --《中外园林发展史》课程作业 姓名:*** 学号:********* 班级:10室内2班

拙政园 一.简介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二.造园特色 苏州拙政园在布局上属于风景式园林。拙政园具有江南古典园林所特有的艺术特色:依造地势,顺其自然;布局灵活,变化有致;流动渗透,明暗开合;虚实结合,小中见大;诗情画意,意境悠远;曲径通幽,若隐若现。总体来讲,拙政园的造景特点如下: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都相应有所变化,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主要有: (一)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构成手法而闻名于世。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拙政园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通过精心布局的景观和建筑,展现出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本文将从意境和构成手法两个方面对苏州拙政园进行分析解读,揭示其独特之处。 一、意境分析 拙政园以“假山假水真情趣”而著称,它的意境构成主要包括山水意境、花草意境、建筑意境和石头意境等。首先是山水意境,拙政园采用了“远山近水”的布局手法,使得整个园林显得宏大而深远。水池与假山相映成趣,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水面相辉映,使人置身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山水画中。其次是花草意境,拙政园内种植了各种花草,不论春夏秋冬,都能有不同的花香和景色,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第三是建筑意境,园内的建筑以假山、假水为主题,通过精雕细琢,凸显出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最后是石头意境,园中的一些石头构成了独特的石景,或是山峦起伏,或是奇石嶙峋,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不仅仅是一种园林布局,更是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它以山水为背景,以花草为点缀,以建筑和石头为点睛,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追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浪漫情怀和超然境界。 二、构成手法分析 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上采用了多种手法,最为显著的是“远近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不仅体现在景观的布局上,更贯穿于园内的每一个角落。在建筑上,采用了回廊、曲桥和透窗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既有开阔和深远之感,又有幽深和曲折之美。在绿植上,采用了错落有致的布局,使得整个园林无论从近处还是从远处看,都有层次分明、景致各异。在石景上,采用了悬空崖、断崖、飞瀑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变化和惊喜。在水景上,采用了晶莹剔透的湖水与蜿蜒曲折的小溪交相呼应,使得整个园林生机勃勃、生气盎然。 苏州拙政园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构成手法闻名于世,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更是一座诗意深长的人文景观。通过对其意境和构成手法的分析解读,我们不仅能够体验到其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更能够深入理解古代园林建筑的精髓和魅力所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人们能够更加热爱和珍惜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瑰丽之美,更加深刻地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拙政园赏析总结

拙政园赏析总结 引言 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它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冠”,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以其卓越的园林设计和精美的景 观而闻名于世。本文将对拙政园的历史背景、设计特点以及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进行总结和赏析。 一、历史背景 拙政园建于明代乾隆年间,由当时的苏州河道总督袁枚所建。袁枚是一位文学家、诗人和官员,他以学术著述和政治成就闻名于世。拙政园得名自袁枚的书法作品《拙政园记》。建造拙政园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袁枚对官场生涯的烦躁和对人生的思考。拙政园的设计纳入了袁枚的政治理念和生活哲学。 二、设计特点 1.融合南北园林风格拙政园巧妙地融合了江南水乡和北方园林的元素。 园林内有水池、大堤、假山、廊庑、花厅等景观元素,既展现了南方园林的柔和和韵味,又体现了北方园林的庄重和雄浑。 2.以山水为主题拙政园以景观居主要地位,以人工山水景观为主题。 园中的池塘、假山、石桥等元素都精心布置,呈现出山水画般的美景。通过运用不同的水景、山石和植物来创造出变幻的景观,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3.空间布局合理拙政园的空间布局精心考虑了视线和空间的流动性。 整个园林布置紧凑,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空间结构,使参观者能够沿着景观的路线流畅地游览整个园林。同时,不同景观之间也有巧妙的过渡,使得整个园林具有统一的主题和风格。 4.注重意蕴和隐喻拙政园在设计中注重意蕴和隐喻,通过景观元素的 安排和组合来表达特定的意境和文化内涵。例如,用小桥和流水来象征人生的纷繁和变幻,用假山和花木来表达人生的起伏和荣辱。这些设计都寓意着袁枚对政治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文化内涵 1.心境与政治拙政园既是袁枚的心灵寄托,也是他对政治理想的反思 和追求。园林中的景观和环境都表达了袁枚对官场生涯的多愁善感和对现实的审慎态度。

拙政园赏析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比较著名的一所园林,素以“清秀、玲珑、古朴、典雅”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构成山无止境,水无止意,山容水色,绵延不绝的美丽暮色。园中亭台楼阁比比皆是。点缀花木山池,极具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甲天下,而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一、参差自然,曲径通幽 品赏苏州园林,首先就应欣赏其参差自然的美,品赏如其如何着意避免轴线,破坏规则的艺术技巧,或者说,品赏其不整齐、不平衡、不规则、不整齐一律的空间布局。 拙政园中部,是以四面厅远香堂为布局中心的。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这就开始形成了轴线感了。但是,聪明的造园家在门内特设了一黄石假山,突兀耸立,这样,到远香堂就没有符合中轴线的笔直通道可走。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爬山向右经过曲折的小路而下,再拐弯直远香堂;一条是向左由山侧平地小路或由左折再右拐的走廊经平曲桥而至远香堂。更秒的是,架在池上的曲桥,并不居中,也就是不在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上,而是在偏在西面,而且既曲又斜,这类布局,就完全打破了轴线感,而赢得参差不齐的之美了。还值得品赏的是它的对称手法。试看远香堂的两侧,它向西有曲廊,北通临水的倚玉轩;或曲折向西,则为一泓清流,上架“小飞鸿”廊桥,其男则为“小沧浪”水苑;再看远香堂东侧,它不是水而是山。山巅有绣绮亭,山南则由云墙隔成著名的旱园“枇杷园”。居中远香堂,不但消除了中轴线,而且完全消除了均衡对称的格局。其两侧是如此不同;西面是溪水,东南是假山;西面是轩廊,东面是亭馆;西面是水院,东面是旱园;西面建筑较为密集,东面空间较为空旷。 二、藏露互补,遮隔景深

拙政园赏析

拙政园赏析 1、园林由来社会背景 拙政园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 明正德四年(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取名“拙政”是因晋朝《闲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拙政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他的儿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此后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 2、历史地位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3、布局规划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占地78亩。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 4、主要景观 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 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 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5、艺术特色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士人主要是通过追求自然的生活才对自然的美有所会心的。园林是作为自然的生活的场所环境, 才被要求自然的风格。园林中假山都是真实的山体的抽象化、典型化。李渔在《一家言》中强调垒石叠山必须要以园林的艺术情调为基准, 体现文人的清隽清韵。“本于自然, 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宗旨。其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 拙政园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文人追求的清新、雅致的精神境界, 在赋诗作画中所提炼出的较高的艺术修养, 运用到园林中创造出诗画般的情趣。

拙政园造园景观赏析

苏州拙政园景观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而苏州拙政园又是苏州各个园林之中的经典之作。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厅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在这里主要对赏景方式和拙政园中的亭、馆作分析。 一、赏景方式的应用

拙政园中运用了很多种中国传统的赏景方式,分景就是其中一种。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入口做的很低调,通 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暂时在 空间上放一放,出现一个相对较 缓的空间进入腰门。利用腰门前 的小庭院空间种植黄杨,门左右 分别植桂和竹,营造园林幽静恬 远的氛围。园门虽与外界直接相 通,但处理的小巧,朴素,淡雅。 进入腰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用土 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 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 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 堂。当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拙政园入口平面) 就豁然开朗起来,园中大片大片的湖景,筑景顿时袭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 (图中隐约可见的的为绣绮亭) 在此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务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全园的景色。从入口的处理上不难发现,拙政园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园林中常用的手法,

欲扬先抑——从而在极有限的空间来营造极佳果。远香堂不但是中园的主体建筑,而且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其中中部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来为中心来展开的。远香堂原为主人宴请宾客之处,四面皆为通透长处窗,可以看到四周的美景。往东,可看到假山之上的绣绮亭,透过通透的窗,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形成对景。往北是广阔的湖水,湖中植荷花,景色宜人。与北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形成对景,又能隐约见到北山上的另外一亭待霜亭的一角,一藏一露,给人以无尽的想象,趣味十足。 二、对亭的分析 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 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荷风四面亭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论文

论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目录 1 拙政园简述 (2) 2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2) 2.1障景 (3) 2.2框景 (4) 2.3借景 (4) 2.4对景 (4) 2.5漏景 (5) 2.6点景 (6) 2.7添景 (6) 3 结论 (6)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色以及文化底蕴,而苏州的拙政园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所以苏州园林的的设计必定是具有典范方面的造园造景手法,而造园造景也是一座园林的特色之处。本篇论文以造景手法为切入点分析各种造景手法在拙政园是如何的运用和体现,,从而给当然园林设计也有创作的空间。 【关键词】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1 拙政园简述 1509 年, 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后还乡, 倾历官所积资财, 构建此宅, 营造一片城市山林。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 “拙者之为政也”取名“拙政园”。在拙政园历经沧桑变化的45 1 年中, 时为衙府、时为民居、时为会馆、时为学校, 园主更换达30 多姓。【1】 2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现在全园包括东、中、西三部分。(图1) 图1 东部占地约2万m2,明快开朗,其东北、西南为草地,丛植、群植黑松、广玉兰、桂、青枫、香樟,林木葱郁。平岗远屿,竹坞曲水,山峦明秀,景物舒旷。其间分布“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放眼亭”等建筑。 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是典型的多景区复合的园林,园林空间既有划分又通过游路线的经营而形成序列组合。划分主次分明而又不流于零散。组合敞闭开合变化有序层次清晰。它的主要游览路线上有前奏、承转、高潮、过渡、收束等环节表现了动观组景的诗一般的韵律感,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以拙政园为例浅谈园林造景 In the example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Landscaping 摘要中国造园艺术源远流长,至明清尤胜, 江南园林更是瑰宝之中的精品,本文以苏州 名园拙政园为例,从整体布局,路径组织和 造景手法三点进行赏析。 Abstract Chinese garden art has a long history, is better than to the Qing, Southern Gardens is a gem among the boutique, paper Suzhou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for example, from the overall layout, organization and path Appreciation landscaping practices three points. 关键词自然之美虚实相生看与被看 Keywords natural beauty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Aioi see and be seen 参考文献《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Reference "Analysis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建筑145 林佩娜 22 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江南园林分为江南古典园林和江南现代园林两种,而古典园林较为著名。其中,江南古典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现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 一整体布局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之美,强调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以再现自然的方法追求诗画意境。为此,江南园林的布局规划常常因地制宜,建山引水,整体布局均衡而不规则,宛若诗词韵脚,抑扬顿挫。 拙政园在并入东西两个园子之前,原园范围为中园。其中园的布局中心为建筑远香堂,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面的四面厅,位居中央,为四面景物所环拱,体量远大于周围建筑,结构装饰华丽精美,和水池一起,奠定了整体景区的体势和主调。堂北有平台可以环顾水池及附近景色,饱览中部园林精华。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形成了最初入园的轴线感。为了打破轴线,于是在门内特设了一黄石假山,突兀耸立,隔断轴线上通往远香堂的道路。以假山为界,来者眼前出现两条路,一条是爬山向右经过曲折的小路而下,再拐弯直远香堂;一条是向左由山侧平地小路或由左折再右拐的走廊经平曲桥而至远香堂。架在池上的曲桥,并不居中,也就是不在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上,而是在偏在西面,桥廊曲折且斜,至此轴线感已经被完全磨灭,取而代之的是园林特有的平仄相错之美。远香堂西南方向有水系,著名的小飞虹就凌驾其上,分隔出园中之园小沧浪水院。其中“小沧浪”“志清意远”等建筑小品均跨水而架,临水而建,构筑别致。在此廊间或窗外,所见皆水,令人心明眼净,志清意远,从而顿忘尘嚣之纷扰。远香堂东南方向则筑石为山,山南为另一个园中之园“枇杷园”

拙政园的造园手法

拙政园的造园手法 拙政园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位于江苏苏州市,是一座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作。拙政园采用了独特的造园手法,融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画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下面将以四个方面来描述拙政园的造园手法。 首先,拙政园的造园手法独特地运用了水景。拙政园占地面积较小,但其水面面积却占到了整个园林面积的1/3以上。水景在拙政园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人工开凿的小溪、塘泽、池水等,营造出了一片宛如绘画般的水墨世界。水景以清泉晶莹、湖泊广袤、石壁嶙峋等形式展现,流动的水涓涓绵延,形成了拙政园独特的景观特色。 其次,拙政园的造园手法巧妙地利用了地势。拙政园地势起伏不平,园内有小山、小岛等地形,巧妙地将景色分隔开来,形成了独立的景观区。同时,拙政园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充分利用了地形地势,让整个园林景色更加丰富多样。在拙政园的设计中,山、水、林、亭、廊等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画卷。

再次,拙政园的造园手法讲究了空间布局。拙政园按照"远离喧嚣,静谧宜人"的设计理念,将整个园区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园有亭台楼 阁以及种满各种花草树木的庭院,营造出一种宜人闲适的氛围。后园 则更具隐私性,有亭台、假山、水榭等建筑景观,让人仿佛进入另一 个世界。通过这种前后区分的空间布局,拙政园创造了一个有序而丰 富的园林空间。 最后,拙政园的造园手法注重了细节的处理。拙政园以小巧精致 的建筑、精细的装饰和精心挑选的材料,呈现出极高的审美水准。园 内的假山、石桥、廊亭等都非常精致,且形态多样,使人耳目一新。 同时,园内的花木栽种、花径铺设、摆设、花器以及石刻等各个方面 都体现了精致与美感。细腻的手工艺术与园林元素的有机结合,使得 拙政园成为一座美不胜收的艺术殿堂。 总之,拙政园的造园手法独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 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通过巧妙地运用水景、地势、空间布局和细节 处理等手法,拙政园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环境,展示了中国古代 园林艺术的独到魅力。拙政园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幅意境和情感 的艺术之作,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极富诗意和美感的世界。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之地,因排水不畅,多积水,单纯从造园角度看,这块地非理想之选。考虑到苏州地区地下水丰富,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戈如填土等,反而 巧妙地以水造景,以水 彰景,以水联景,以水 为主线设景布点,将31 处景点尽数囊括其中。 此后描摹诸景点时即 以水为脉络,如“循水 而西”、“至是水曲折而 北”、“水尽,别疏小 沼”、“又前循水而东”、“至是水曲折而南”、“至是伏流而南”,总之,“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如此,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时至今日,拙政园仍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如中部水面,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显得水面流通环回,空间层次丰富,景物立体深远。除主池外,还以支流、水廊萦回于亭馆山林之间,一些水池内还挖有一定深度的水井,与地下水相通,水堪称拙政园的灵魂和纽带。大面积水面可以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再加上相对稀疏的亭榭小筑的点缀,行走其中,不但可以感觉到浓厚的江南水乡气息,更容易体会一种疏朗、雅致、天然的风光。

在植物方面,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园中景观很多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 杏花盛开,“遮映落霞 迷涧壑”。秋日之木芙 蓉,如锦帐重叠。冬 日老梅偃仰屈曲,独 傲冰霜。盈步园中, 泛红轩、至梅亭、竹 香廊、竹邮、紫藤坞、 夺花漳涧等景观无一 不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各种花木植物,都非长于帝苑深处的奇花异葩,都是就地取材的普通花木罢了,但就是这些普通花木,经过不同品种的互相搭配,再与园内的地形、水流、建筑相互呼应,就很容易地在闹市之中隔出了一方山林野趣之地。山水今天的拙政园仍以“林木绝胜”著称,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在诸多花木中,又以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这些丰富的植物栽植,在园林中形成层次丰富的良好生态环境,树木灌木冠部高低不同,枝干疏密有别,叶面大小颜色形状不同,花果叶枝四季有别,还有飞鸟鸣虫栖息其中;当风雨袭来时,又簌簌作声,或随风飘落或在园中纷飞。如此,花木植被不仅可以在视觉上柔化山石、墙面或曲折或垂直的线条,还可削弱整个园林的匠气,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群落。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 拙政园 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 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 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 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 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 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像上海正在建造的 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1.障景 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 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中园之门原来就是拙政园的正门,可惜今已封闭。进入砖雕 门楼,一座小小天井,深仅几步而已,但那株文征明手植巨藤,已届五百岁高龄,枝干蟠 曲如龙,绿叶遮天蔽日,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之说。天井之北为卧虬堂,然后一路向北 均为拙政园的住宅区。行至最底,得一门,门内咫尺之远即有一座高大的黄石假山耸立眼前,山有东、西两峰,视线越过中间低处,可见主厅远香堂飞檐翘角隐现其间,这种半遮 半露的处理激起游人更大的兴趣。以山障景是古典园林中最为传统的手法,曹雪芹在《红 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也是采用此种手法。 2.框景 框景也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利用门框、窗框、门洞、窗洞、山洞以及树木等作为框架,有选择地摄取空间景色,易于 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2】比如这一幅漏窗。墙上连着一个又一个都被造出画 框样子的漏窗,每一个漏窗图案均不相同,透过漏窗看到的外面的景色也各不相同,犹如 在廊墙镶嵌着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画。 3.借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 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 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园内的中花园,是成为造园经典的“借景”—— 将离拙政园3.5里外的北寺塔借入园中,那巍峨的北寺塔耸立在亭后的云霄中,煞是壮观,

拙政园园林分析

拙政园园林要素分析 拙政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全园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规模现为苏州园林之最,是一个宅院合一的园林。 主体建筑分析: 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入口先通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出现一个相对较缓的空间,给人一种放的感觉,再进入腰门。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以及门左右种植一些园林植物,营造出园林幽静自然的氛围。进入腰门后,可以看到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形成一个天然的屏风的感觉当绕过土山后,空间变得不再狭小了,也到了该院的主体的景观。园中的湖景,建筑景观全部在此时映入我们的眼帘。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可以使人不会一眼就浏览完所有的景观,同时给游客留下无穷的遐想。这采用了园林上的一种“遮景”和“抑景”的艺术手法,使用这种手法它不但能阻挡外界的喧嚣,而且能藏住园内美景。 过了土山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了拙政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远香堂原为主人宴请宾客之处,四面都是通透的窗,透过这些漏窗可以看到四周的美景。远香堂的东面,是建于假山处的绣绮亭,透过这些通透的窗,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往北是广阔的湖水,湖中植荷花,景色宜人。与北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形成夏冬景观的对比。这些漏窗还可以给人一种环境的开敞,不会给人压抑感。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几大特点:例如结构上的特征,主要采用木质结构,在墙体上设计漏窗等。 主体廊桥—小飞虹分析: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桥,为三跨石梁,其形状略微拱起。站在小飞虹上,能够欣赏到周围的水景,廊景以及各种园林植物,同时在此处还能看到远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