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课题研究方案

“环境毒理学”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

丙烯酰胺致突变性的初步研究及其亚急

性毒性试验

一、立论依据

二、研究方案

三、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四、经费预算

环境病理——生活环境中的多环芳烃及其致癌性

生活环境中的多环芳烃及其致癌性 摘要: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煤,石油,木材,烟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和食品污染物。迄今已发现有200多种PAHs,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致癌性,如苯并(a)芘,苯并(a)蒽等。PAHs广泛分布于环境中, 关键词:致癌 PAHs 污染苯并[α]芘 前言: 多环芳烃(PAHs)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多环芳烃是分子中含有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包括萘、蒽、菲、芘等 150余种化合物。英文全称为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简称PAHs。有些多环芳烃还含有氮、硫和环戊烷,常见的具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多为四到六环的稠环化合物。国际癌研究中心(IARC)(1976年)列出的94种对实验动物致癌的化合物。其中15种属于多环芳烃,由于苯并a芘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而且致癌性很强,故常以苯并(a)芘作为多环芳的代表,它占全部致癌性多环芳烃1%-20%。可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发现。 多环芳烃的来源可以简单的分为自然产生和人为活动产生,自然来源主要包括燃烧(森林大火和火山喷发)和生物合成(沉积物成岩过程、生物转化过程和焦油矿坑内气体),未开采的煤、石油中也含有大量的多环芳烃。PAHs人为源来自于工业工艺过程、缺氧燃烧、垃圾焚烧和填埋、食品制作及直接的交通排放和同时伴随的轮胎磨损、路面磨损产生的沥青颗粒以及道路扬尘中,其数量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大大增加,占环境中多环芳烃总量的绝大部分;溢油事件也成为PAHs人为源的一部分。在自然界中这类化合物存在着生物降解、水解、光作用裂解等消除方式,使得环境中的PAHs含量始终有一个动态的平衡,从而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浓度水平上,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加剧,破坏了其在环境中的动态平衡,使环境中的PAHs大量的增加。因此,如何加快PAHs在环境中的消除速度,减少PAHs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修业年限、授予学位、最低学分 171401,环境科学,3-7年,理学学士、160学分 二、专业介绍和特点 环境科学专业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得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内最早设立的环境类专业之一。1996年以来,环境科学学科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08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该专业现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在河南省该领域名列前矛。依托本学科建立了“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三个层次的重点实验室,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是河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本专业旨在培养环境科学、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该专业理论课程结构合理,实践课程完备,教风严谨,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该专业施行“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的分流培养模式,分别培养学术型人才、师资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在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利用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平台,更加重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开设有大量的基础实验、综合与设计实验、创新实验以及3类专业人才需要的特色课程、强化训练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等。在注重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通过这些环节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具备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中: 学术型人才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工程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 应用型人才方向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和较强的技术管理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者 和专业技术人才。 师资型人才方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的优秀化学教育工作者; 2、培养规格 (1)德育方面

环境毒理学题库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物对人体和人群, 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通过一定途径与人体接触并从环境中进人人体,从而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它们是一类“外来生物活性物质”,又可称为外来化学物。 人群调查:是环境毒理学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即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动物试验的结果及对环境化学物毒理作用的预测或假设,选用适当的观察指标,对接触该环境化学物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损害的关系。 体外试验:可采用器官灌流技术,将受试化学物经过血管流经特定的脏器,观察环境化学物在脏器内的代谢转化和毒性作用。也可以将某个脏器从体内取出再制成原代游离细胞,进行环境化学物对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 三致实验:即致癌、致畸型、致突变实验。致癌试验除长期动物引癌试验以外,又发展了体外细胞试验,以测定某因素是否引起正常转化为癌细胞。致畸型试验指将有害因素施于不同动物的亲体,观察一代甚至几代,看是否造成胎儿的畸型或死亡。致突变试验指遗传物质的损伤和改变包括:DNA 构型的改变,DNA 中碱基的取代或位置的改变。 环境基因组学:主要是利用高效测序技术,对选择的靶基因在不同人群中进行再测序,了解该基因的多态性及其频率,分析该基因多态性的形成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功能的关系,调查和研究基因多态性与人群疾病之间的关系,定量建立环境—基因—疾病之间的关系网络,达到预防控制公害病或环境病,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 生物调查:即环境化学物对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群体损害关系的研究。 毒物动力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来化学物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和过程。 表观分布容积:指外来化学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该化学物的总量(D )与血毒物浓度(ρ)的比值,表示毒物以血毒物浓度计算应占有的体液容积,用于推测毒物在体内分布范围的大小。单位为mL/kg 或L/kg 。公式为:00//ρρD V D V d d ==或。(D0—静注毒物量) 一级速率过程:指化学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与其浓度成正比的过程,线性动力学模型符合一级速率过程。其公式为:ρρe k dt d -= 生物半减期:指化学物从体内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一般为min 或h 。公式为: e k t /693.02/1=。 消除速率常数:表示单位时间内毒物从体内消除的量与体内的量之比例常数。公式为:D dt dD k e /)/(=。 一室模型:毒物经静脉注射进人体内的一室动力学模型,又称单室模型,该模型将机体视为单一的室,认为外来化学物进入机体后能迅速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机体之中。公式为:ρρe k dt d -= 积分为:t k e e -=0ρρ 自然对数化:t k e -=0ln ln ρρ。 二室模型:对化学物进入机体后,从血浆(包括体液)到组织脏器间逐步分布达到平衡这种动力学过程应用多室模型,简称二室模型。 代谢饱和:当毒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量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为代谢饱和。 竞争性抑制:参与生物转化的酶系统一般对底物的专一性不高,几种不同的化学物均可作为同一酶系统的底物;当一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含量过高时,可抑制该酶系对另一种化学物生物转化的催化作用。 特异性抑制: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某一种酶有特异性抑制作用,从而使该酶催化的生物转化过程受抑制。 酶的诱导: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酶系的活力增强或酶的含量增加,这种现象称为酶诱导。 生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生物转化/代谢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

分析化学中的新方法新技术

分析化学中的新方法新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分析化学领域也迎来了一波新的革命, 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逐渐被引入到实验室中。这些方法和技术的 出现为分析化学工作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更准确的结果。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目前分析化学领域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进行探讨。 一、质谱成像技术 质谱成像技术通过将物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其化学性质联系起来,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与传统的质谱技术不同的是,其 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辨率、更快的数据获取速度和更高的检测灵敏度。质谱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是目前分析化学领域中最具有前景的新技术之一。 二、环境毒理学中的新方法 环境毒理学是生物学、化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目 前已引入了许多新方法。其中,高通量筛选技术和基于晶体管的 电极阵列传感器是应用最广泛的两种新方法。高通量筛选技术可 以通过对大量样本的同时测试,从中得出准确的结论。而基于晶

体管的电极阵列传感器则可以实时监测环境污染物的浓度,并追 踪分析其转化和分解过程,为环境毒理学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 三、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是在纳米级尺度下进行液体处理和分析的一种新技术。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可以将大量的化学和生物学实验压缩在 微小的芯片上,从而实现更快、更精准、更节约的实验分析。微 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环境分析、食品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前景。 四、表面增强拉曼技术 表面增强拉曼技术是一种准分子光谱技术,它可以在表面上实 现极微量样品的检测和分析。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因此在食品、化学、生物学、生物医药、环境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愿景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1004 一、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前沿理论知识,系统了解科学研究工作过程,并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参与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及展示学术成果的能力。具备较好的学术潜力、创新意识及学术洞察力,具备有效获取知识、科学研究、实践技术、学术交流、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循学术研究伦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志于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卫生毒理学”:主要研究相关化学物的毒性机理,并应用细胞传感技术、纳米传感技术、基因重组技术、转基因技术、干细胞传感技术、生物发光技术、化学发光技术等,开发新的安全评价方法。 2.“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主要研究常见慢性病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开展社区常见慢性病防治;对常见慢性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索治疗慢性病的新临床路径。 3.“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紧张、环境有害因素与健康进行人群调查,及早发现有关职业有害因素,为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生产力发展服务;开展环境污染新监测方法研究,如利用生物传感技术,受体结合试验技术等,对环境污染进行生物学监测。 4.“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主要研究范围包括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卫生与安全、烹饪营养与卫生、食品检验与品质控制。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实践经验,指导国民饮食生活实践,阐明营养素生理功能,发现活性成分,不断提高烹调食品及其制品的安全卫生水平,从而达到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的目的。

《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Experimental Syllabus for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掌握环境毒理学中基本知识的运用与原理 (二)能力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环境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环境毒理的基本实验技能,深化对环境毒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三、基本要求 (一)加深对环境化学及环境毒理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环境化学及环境毒理学的基本

实验技能。 (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研究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三)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同一学科不同知识点在实验中综合运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项目设置情况 实验项目一:铜对大麦根伸长的急性毒性作用 4学时 (一)实验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不同浓度铜对大麦根伸长的急性毒性作用评价重金属铜污染的风险效应。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材料:二水合氯化铜,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2-(N-吗啡啉)乙磺酸,大麦种子。 仪器:烧杯,人工气候培养箱,量筒 (三)实验内容 1)大麦种子用的氯酸納消毒洗净后置〒水培装置中。每个处理为粒种子’ 暴露于装有溶液的烧杯中,每个处理设置个6个重复置于人工气候培养箱。 2)培养条件如下:白天光照12-14小时,温度为24+-2度,夜间光照8-12小时,测试为18+-2度,每隔一天更换一次溶液,培养5天后测定根长。 3) 数据收集: 记录萌发的种子数,并测定根伸长长度(根长的测定从下胚轴与根之间的过度点开始)。 计算各染毒浓度的种子发芽率,并计算抑制率[经染毒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根伸长的长度)与对照组相比下降的百分率

环境监测实验室中汞污染及防治

环境监测实验室中汞污染及防治 摘要:为了监测环境质量,环境监测实验室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来监测和分析大气、水体、土壤,在这些实验中,含汞试剂的使用是难免的,由此引发的汞污染对人体和环境都会造成巨大的危害。针对此种情况,有必要订立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汞污染加以控制和治理,以保护实验室环境和实验人员的健康。本文将从汞污染的危害、特征以及其在环境监测实验室中的产生机理入手,探究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希望能藉此将汞污染对环境监测实验室造成的危害抑制在最低。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汞污染;防治措施 汞污染是一种对人体的危害非常严重的污染,在大气、水体、土壤中都有分布,而环境监测实验室由于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含汞试剂,所以是汞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这些汞污染不仅会危害实验人员自身的健康,而且各种含汞污染物一旦流入外部环境,更会令污染进一步扩大,危害整个环境。因此针对环境监测实验中产生的汞污染进行治理一直是环境科学的重要课题。 一、汞污染的常见危害和特征 (一)金属态汞的危害和特征 作为唯一的常温液态金属,金属态的汞会挥发成气态,经由呼吸系统累积在人的脑部,导致慢性的汞中毒。不过环境监测实验室使用和接触的汞以汞的化合物为主,汞的单质金属状态并不多见。 (二)无机类汞化合物的危害和特征 这种汞化合物主要包括各种汞盐,常见的有汞的硫化物、氯化物等。这些化合物中的汞通常以离子态存在,可以被呼吸道与胃肠道吸收进而危害脑部或内脏,不过因为可以排出,所以只要不是大量摄入,危害就较小。 (三)有机类汞化合物的危害和特征 有机类的汞化合物分两种:烷基汞的特点是不易排出,因此积累性极强,会引起慢性中毒;烷氧基汞与苯基汞的特点则是易降解,因为会降解成为汞离子,所以毒理作用和上述无机类汞化合物极其类似。 二、汞污染在环境监测实验室中的产生机理 (一)针对水体中化学需氧量测定的重铬酸钾法 该种测定方法的一大特征是会被氯离子的含量所影响,因此一旦需测定水体中包含的氯离子含量达到每升30毫克以上,就要以掩蔽剂——硫酸汞进行掩蔽。通常情况下,硫酸汞的使用量为每单位水样400毫克,以这个用量来说,实验后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代码:0830 二级学科名称:环境工程 二级学科代码:085229 归属学院:环境学院 学位点负责人:陈建孟 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制

一、学科简介 学科设有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两个本科专业,1994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2001年获批环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创办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同年环境工程获批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并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设置环境化工博士点,2011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环境工程专业为浙江省优势专业,2014年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2014年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学科专业排名稳居全国前20%。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21名,硕士生导师33人。学科拥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人员2人、第一层次培养人员1人。 学科参与建设并共享教育部“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的14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生物转化与生物净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净化与转化”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级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国家级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加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环保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浙江省首批重中之重学科等多个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学科2015年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建设计划。2016年3月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近年来,学科瞄准国家目标和地方需求,围绕浙江省地方需求,以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绿色工艺与资源化技术、环境毒理学、环境催化技术等为研究方向,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一批重大研究课题,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协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年均科研到款2000余万元。学科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现有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近4000平方米。

卫生毒理学硕士学术学位培养方案(学术)

卫生毒理学硕士学术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见总则。 二、学科简介 卫生毒理学学科是重点学科,也是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毒理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主干学科,也是现代医学和药学重要的基础学科。本学科主要是研究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与机制,以及中毒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科学。以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为主线,系统研究有害因素对机体健康的损害作用、作用机制及防治措施。从环境、遗传(包括表观遗传)及其交互作用等方面阐述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试图发现接触(暴露)性、效应性和易感性生物标志,为环境危险度评定及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预防、控制和消除威胁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改善卫生状况,促进人群健康,维护国家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三、研究方向 1、生殖毒理学 2、内分泌毒理学 3、发育毒理学 4、分子毒理学 5、神经毒理学 6、遗传毒理学 7、环境毒理学 8、食品毒理学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见总则。 五、课程学习要求 现代毒理学、现代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现代环境卫生学、高级生物统计学、现代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研究进展、专业英语写作,其余课程见学校相关规定。

六、实践培养 1.教学实践要求: 要求参加本学科本科生的教学实践,掌握卫生毒理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教学技能;并承担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工作,锻炼教学实践能力。协助导师带教低年级的硕士研究生。 2.科研实践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实验室的工作时间应在1.5-2年,结合课题掌握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危害的暴露分析、人群健康评价及动物实验,掌握基本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同时能够进行文献查询和科研论文的写作,独立解决科研工作中的一般问题,达到能够从事科研工作的培养目标。 七、学位论文要求 见总则。 八、学位评定与授予 见总则。 九、培养方式与要求 见总则。 十、主要参考书刊 1、王心如. 毒理学基础.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6版. 2012 2、周宗灿. 毒理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第3版2006 3、王心如. 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3版. 2012 4、金泰廙. 现代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5、陈学敏, 杨克敌. 现代环境卫生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2版. 2008. 6、Ernest Hodgson. A Textbook of Modern Toxicology. 4th Ed.,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0. 7、Bernard J. Turnock . Public Health. 5th Revised Ed., New York: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Inc., 2011. 8、Jesse Russell, Ronald Cohn. Preventive Medicine. New York: Book on Demand. 2012 9、孙振球. 医学统计学.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6版. 2010.

环境医学教学文档

环境医学 环境医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与环境生物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预防的一门科学,是环境科学也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活动不断地影响自然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健康。在生产活动方式比较简单、规模比较小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不大。产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和破坏了人类环境,特别是生态系统。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煤炭、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和工矿区不断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药等有机合成物质、放射性物质和噪声等严重污染环境而形成公害。 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痛痛病、四日市哮喘以及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中毒)等重大公害,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另外,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癌症以及非特异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高,也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成为当代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几十年来,环境医学工作者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新成就,研究了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和方法。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医学也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如有毒气体、重金属、农药等;物理性因素,如噪声和振动、放射性物质和射频辐射等;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中以化学性因素影响最大。当这些有害因素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时,就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环境污染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环境污染物一般是浓度低、持续时间长,而且是多种毒物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人体;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生物的或理化的作用,发生转化、增毒、降解或富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和浓度,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环境污染物还可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等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长期影响,受影响的对象很广泛,包括老年、壮年、青年、幼儿,即整个人群,甚至还包括母腹中的胎儿。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复杂的。它们可从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大气中的有毒气体和烟尘,主要通过呼吸道作用于人体;水体和土壤中的毒物,主要通过饮用水和食物经消化道被人体吸收;一些脂溶性的毒物,如苯、有机磷酸酯类和农药,以及能与皮肤的脂酸根结合的毒物,如汞、砷等,可经皮肤被人体吸收。 毒物经人体吸收后,通过血液分布到全身。有些毒物可在某些器官组织中蓄积,如铅蓄积在骨内,DDT蓄积在脂肪组织中等等。 很多毒物在体内经过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被活化或被解毒。不少器官如肾脏、胃、肠等,特别是肝脏对各种毒物有生物转化功能。毒物以其原形或代谢产物作用于靶器官,发挥其毒作用。最后,毒物可经肾脏、消化道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数可随汗液、乳汁、唾液等排出体外;有的在皮肤的代谢过程中进入毛发而离开机体。 机体对环境污染物的反应取决于污染物本身的理化性状、进入人体的剂量、持续作用的时间、个体敏感性等因素。一般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即毒物对机体敏感器官所产生的效应,随毒物的剂量增加而增强。 毒物进入人体后,机体能通过代谢、排泄和蓄积在一些与毒作用无关的组织器官里,以改变毒物的质和量。毒物剂量增加,超过人体正常负荷量,机体还可动用代偿适应机制,使机体保持相对稳定,暂时不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即呈亚临床状态。如剂量继续增加,以致使机体代偿适应机制失调,便会出现临床症状,甚至死亡。

LCA的发展与应用

LCA的发展与应用 一、LCA的发展 1.1 LCA的发展过程与概念 环境协调性评价起始于20世纪65 年代末期的能源危机时期。其基本思想起源于化学工程中的“物质- 能量流平衡”方法, 基本的理论依据是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定律, 对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使用与消耗进行计算。美国中西(Midwest)研究所于1969年用LCA对饮料容器的能耗进行评价;1990年国际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society of environment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简称SETAC)正式提出了“环境协调性评价”(LCA)术语,并将对产品或材料全过程的评估能耗思路推广到对其全过程能耗、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等各个方面,既可对它们进行单项因素评估又可进行综合评价。1993年6 月成立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标准化委员会(ISO/TC207)由6 个分委会组成,其中:SC5为“生命周期评定”委员会,它的任务就是研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开发、设计、制造、流通、报废到再利用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按照ISO14000定义,LCA是汇总和评估一个产品(或服务)体系在其整个寿命周期中所有的投入与产生对环境造成的和潜在的影响的方法。自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学会(SETAC)于1990年正式提出LCA术语以来,其定义和规不断得到完善,10年来LCA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研究围不断扩大,从传统的包装材料、容器等产品领域转向各种金属、高分子、无机非金属和生物材料,包括各类结构和功能材料。 LCA在我国一般称为环境协调性评价,它对一种产品、过程或活动的从原材料提取、材料制备直至最终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因能源和资源消耗以与废物排放对环境所造成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价, 并提出改善环境性能的建议和措施。 1.2 LCA的特点 LCA 区别于其它传统评价方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它具有全程性的特点, 亦即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扩展了系统的边界和研究围, 对所研究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所造成的环境负荷或影响进行评价,而不仅仅对产生废物的生产过程进行评价, 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污染从生命周期的某一阶段转嫁到另一阶段的问题。其次, 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不仅考虑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而且考虑因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而对环境造成的综合影响。它的突出优点是以整体的观点来进行评价, 从而避免了传统方法造成的因系统中某一过程环境负荷改善而造成另一过程环境负荷加重的污染转嫁问题。 1.2.1 LCA的步骤 根据ISO 和SET AC 所制定的框架, LCA 包括四个步骤: ( 1) 目标和围的界定: 确定研究的目的、围以与定义相应的功能单元。 ( 2) 编目分析: 在物质平衡和能量平衡的基础上, 对系统环境负荷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环境负荷包括资源、能源的消耗以与固体、液体和气体废弃物。

大学环境毒理学 环境中重金属的毒性

大学环境毒理学环境中重金属的毒性 4.1 重金属概述 4.2 汞(Hg) 4.3 铅(Pb) 4.4 镉(Cd) 4.5 铬(Cr) 4.6 砷(As) 重金属的界定 指比重在5.0以上的45种金属元素,包括金、银、铜、铅、锌、镍、钴、镉、铬和汞等。 由于砷和硒的毒性和某些性质与重金属相似,所以将砷、硒等类金属也列入重金属的讨论范 围内。目前人们关注的有毒重金属有(17种):汞、镉、铅、铬、锌、铜、锰、钴、镍、锡、钡、锑、铍、锂、铝、砷、硒。 环境毒理学的重点研究对象 主要是:汞Hg、镉Cd、铅Pb、铬Cr、砷As、硒Se;其次还有锌Zn、锰Mn 等。 环境中的重金属为什么会损害人类健康?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环境的物质组成也是统一的;各生物元素在体内 的绝对含量及相对比值是生物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只容许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只有如此才能 维持人体的健康;环境元素与生物元素不断交流以保持动态平衡关系,生物体为这种内外元

素的交流提供了通畅的途径; 对于那些非必需的、甚至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如汞、镉、铅等,由于它们在环境中含量很低, 在生命起源和生物演化早期阶段未被选择利用,生物体对它们的适应能力很差; 当环境污染使局部地区的重金属元素浓度过高时,当地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元素交换即会出 现不平衡现象,即人体从环境中摄入的某些金属元素的量超过人体所适应的变动范围,体内 不同元素之间的固有比例破坏了,这时就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引起疾病,发生金属中毒, 甚至死亡。 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对环境造成严重的重金属元素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的生产活动。 工业: 采矿、冶炼、使用重金属的工业生产过程(主要是含重金属的废水和残渣以及生活中的干电 池)。 农业: 施用农药(包括Pb、Hg、Cd、As等)。化石燃料: 煤、石油等燃料燃烧(排放出Pb、V、Ni等金属)等。 迁移: 重金属主要是通过水在环境中迁移转运,同时也可以通过复杂的食物链(网)进行转移(逐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预防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1004,授医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1.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独立从事学了可续研究的能力。 2.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3.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研究方向 (一)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科、专业代码:100401,本专业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传染病流行病学2.慢性流行病学3.重大疾病预测预警 4.健康促进与绩效评价5.社会因素与健康6.生物统计学方法及其应用 (二)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科、专业代码:100402,本专业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环境与工业毒理学2.环境污染的分子流行病学 3.环境相关疾病与职业性疾病研究4.饮水安全与健康危害评价 5.环境医学监测新技术6.劳动生理与工效学 (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专业代码:100403,本专业设置如下研究方向: 1.食物营养与健康2.营养膳食与慢性病3.营养流行病学4.分子营养学 (四)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学科、专业代码:100404,本专业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生殖健康研究:研究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妇女生殖健康和儿童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与保健对策,研究危害妇女和儿童的各种常见疾病的流行特征、早期筛查方法和适宜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 2.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研究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机制、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和预防策略。 3.社区妇幼卫生服务与管理:主要开展社区妇幼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 (五)卫生毒理学,学科、专业代码:100405,本专业设置如下研究方向: 1.神经毒理学:选择常用农药为受试物,采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农药对神经系统毒作用的机理。本方向是毒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的交叉领域。 2.分子与生化毒理学:主要运用现代生物化学、酶学及生物物理学方法和技术,研究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转运及代谢解毒的特点。它属于毒理学中的基础研究,试图利用对细胞色素P450诱导和抑制对外来化合物中毒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孟庆俊,张明青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2008.3

实验一鱼类回避试验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鱼类回避反应的生物学机理;了解回避装置的结构,设计原理及使用方法;掌握回避试验的操作步骤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和分析。 2.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对整个实验过程要熟悉,要有整体概念,充分理解实验原理。 二实验的组织安排 1.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本实验共分两次进行,即每次一个班,每班分4组。 2.进入实验室后,先由教师对实验的原理等内容进行讲解,告之实验已准备的相关内容、学生要做的主要工作,以及实验中应请注意的有关事项。然后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 三实验原理 鱼类回避反应属于行为毒理学的研究范畴,它阐明水生动物对污染物是否回避,及其引起回避的浓度,以期对水体污染进行早期预报,并为制定和评价渔业水质标准提供重要依据。 本试验以鱼为试验动物进行回避试验。鱼类的嗅觉、味觉、视觉、和侧线等感受器对环境刺激具有保护性的本能反应,即回避反应。利用鱼类对受污染水产生回避反应的特点,认为世界污染水区和非污染水区的迷宫回避装置,给鱼以污染物刺激,鱼能主动躲避污染水区,迅速游向清洁水区,据此观察污染物对鱼的回避行为影响。 四实验准备 (一)器材与试剂 按照实验指导书准备相关实验器材,主要是Y型回避装置,并配制相关化学试剂。 (二)实验生物 从市场提前一周购买实验用鱼,可以是当地可以见的任何一种鱼,但不应过大,体长在4cm左右即可,在实验室内驯养,以备实验所用。 五步骤和方法 (一)预备试验 这部分内容由实验教师在学生的正式实验前来完成,主要的目的是确定实验浓度范围。具体的步骤如下:

环境毒理学实验教案

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 程学院 环境毒理学实验报告 科目:环境毒理学 姓名:田成龙 学号:1200602036

实验一动物试验的一般操作技术 一、目的与要求 毒理学的许多试验研究,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实验过程中技术及生物材料的收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质量。因此,毒理学实验工作者必须正确地掌握动物实验中的一般操作技术,这是保证试验工作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本实验要求掌握动物的捉拿、固定、麻醉、编号、采血、处死方法和解剖检查。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实验动物的捉拿和固定方法 1、小鼠:捉拿时先用右手将鼠尾抓住提起,放在较粗糙的台面或鼠笼上,在其向前爬行时,右手向后拉尾,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头颈部皮肤,将其固定于左手手心中,拉直四肢并用左手无名指压紧尾和后肢,右手即可作注射或其他实验操作。取尾血及尾静脉注射时,可将小鼠固定在金属或木制的固定器上。 2、大鼠:大鼠抓取方法基本同小鼠,抓大鼠时若操作者不熟练,或者大鼠特别凶猛,操作者最好戴上防护手套(帆布或硬皮质均可)。如若是灌胃、腹腔注射、肌肉和皮下注射时,可采用与小鼠相同的手法,即拇、食指捏住鼠的耳朵及头颈皮肤,余下三指紧捏住背部皮肤,置于掌心中,调整大鼠在手中的姿势后即可操作。 3、豚鼠:豚鼠性情温和,胆小易惊,一般不易伤人,抓取时,先用手掌扣住豚鼠背部,抓住其肩胛上方,拇、食指环握颈部,另一

只手托住臀部。如果在实验时豚鼠频繁挣扎,不宜采用此方法,因为操作者的拇、食指会随动物的挣扎越抓越紧而引起豚鼠窒息。另外,有时可用纱布将豚鼠头部轻轻盖住,操作人员轻扶住其背部或者让其头部钻到实验人员的臂下,然后进行实验操作。 4、家兔:一手抓住兔颈部的被毛与皮肤,另一手托其臀部或腹部,使其躯干的重量大部分集中在手上。 (二)实验动物的编号、标记和去毛方法 1、编号和标记方法:在动物实验中,为了使实验动物个体间或组间区别开来,便于对每个实验动物的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必须对实验动物进行编号、标记。标记的方法很多,但基本原则是:号码清楚、耐久、简便、易认和适用。 (1)临时性标记: 染色法:染色法是用化学剂在动物身体明显部位如被毛、四肢等处进行涂染,或用不同颜色等来区别各组动物,是实验室最常用、最容易掌握的方法。常用的标记溶液有:①3%-5%苦味酸溶液(黄色); ②0.5%中性红或品红溶液(红色);③2%硝酸银溶液,(咖啡色,涂后需光照10min);④煤焦油酒精溶液(黑色);⑤龙胆紫溶液(紫色)。 涂漆或贴胶布:用油漆在动物角或体表涂漆进行标记,或用胶布贴在动物腿或翅上进行标记,也都是效果较好的临时性标记方法。 (2)半永久性标记: 挂牌法:挂牌法可用来标记多种动物,并多数将塑料、铝或钢片制成的牌固定在实验动物耳朵内侧面上作为标记。一般用于兔、豚鼠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71012,授理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1.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 2.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3.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 1.毒理生态学 2.生态修复 3.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硕博连读、直攻博贯通设置)

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 (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学分。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 (1)课题的来源、意义;

(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 (5)预期成果; (6)主要参考文献。 4.论文中期报告 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5.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 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 (1)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 (2)完成论文选题报告; (3)完成论文中期报告; (4)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 (5)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6)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环境工程毕业设计淀粉废水处理工程设计计算_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083002 学制:4年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知识和创新意识的高级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水、气、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水排水工程、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工程知识。 目标2:(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的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能力,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 目标3:(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进而能够具备环境工程领域的领导能力。 目标4:(工程系统认知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是实现环境工程系统设计和装备的核心,并用之于实践,服务于社会发展。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看待环境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目标6:(全球意识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在全球化的环境里保持清晰意识,有竞争力地、负责任地行使自己的职责。 目标7:(终身学习能力)环境工程毕业生能够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专业特色: 环境工程专业注重学生面向应用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在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中得到锻炼与提高。本专业在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以及生物技术等方面均有鲜明的特色。 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环境工程规划、研究、设计、开发.监测与管理的基本技能,了解经济、法律、管理等相关人文社科知识,并能综合解决实际专业问题。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知识架构: A1 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