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濉溪河岸生态修复与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建宁县濉溪河岸生态修复与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建宁县濉溪河岸生态修复与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建宁县濉溪河岸生态修复与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三明市建宁县濉溪河段,全长为13.4公里,濉溪属金溪水系,在袁庄注入金湖后,经将乐至顺昌,汇入闽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建宁县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景色优美,素有“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等美誉。

二、设计任务与规模

设计任务:本项目旨在于利用现状滨水自然基底、结合原有和设计防洪设施,对现有的河道进行整治提升,充分发挥建宁县的特色和文化,塑造一个集生态、安全、自然、科教、玩赏、休憩、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生态走廊。

设计规模:本项目起点位于建宁县渡头大桥,终点为建宁县高沙洲,改造设计河道总长13.4公里,本项目将结合建宁县的历史文化和现有的自然景观,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方式,对河道沿线景观进行综合整治,力求实现水系、道路和绿化三通,打造安全、生态、自然、优美的建宁县安全生态水系示范河段。

三、相关规划及解读

1.根据《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年)市域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项目区定位为安全、生态、自然的示范河段。本项目属于建宁主要重大河道。根据区域规划要求,城市建设生态区应加强公园的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强化和提升生态功能。设计将对区段进行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河道两侧设置滨水步道的同时进行生态净化涵养,并对其中的农田耕地进行保护及提升。

2.根据《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年)建宁县将大力促进红色旅游和客家祖地的旅游业的发展,故项目将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功能区,延续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革命文化精神。

3.《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年)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形成“一带、四廊、多斑块”的绿地系统结构。促进中心城区周边山体生态绿地相融,内外联动、共同交织渗透。

(1)一带:纵贯濉溪溪河沿岸的滨河绿地。

(2)四廊:四条连接建宁县城区绿色交通廊道,包括西部快速通道、东部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和江滨路。

(3)多斑块:城区和组团之间的生态控制斑块。由此可以看出,项目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濉溪生态绿廊,连接濉溪水源保护区与下游河道。

4.根据《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年)中心城区景观风貌与城市设计规划构建“一带、五楔、多廊道”的景观结构。

(1)“一带”是指贯穿中心城区的沙溪景观带。

(2)“五楔”是指依托城区周边的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控制绿地,构建五个大型山体景观绿楔。

(3)“多廊道”指以道路或控制绿化带为依托,规划多个城市中心区节点和自然山体背景之间形成的景观廊道。根据中心城区景观风貌的规划定位,设计依托河道宜打造生态滨水型景观,串联区域内的生态节点,形成连续的生态绿色链条,同时满足周围人们郊野游憩、休闲、亲水等功能需求。

四、基地分析

(1)溪水

项目区域内部分区段水源保护较为完整,水质干净清冽,部分区段有存在河道垃圾漂浮、堆积现象,河道边有农业种植区存在农业污水直排,水质较差。

(2)河滩

项目区域内有部分河滩保留自然河滩,完整性较强,周边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肌理良好;部分河滩裸露杂乱现象,生态肌理凌乱。

(3)重点改造节点现状

五、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

该项目区域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人文景观和地域文化资源丰富。

(2)劣势(weakness)

该项目区域内部分河段水源条件差,河道景观杂乱,现状生态景观单一脆弱,滨水可达性较差,水环境缺乏治理现象。

(3)机遇(opportunity)

该项目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保护和建设安全生态水系势在必行。

(4)威胁(threats)

该项目恢复生态秩序难度高;综合治理涉及多专业、多学科,协调难度高。

六、设计构思

(1)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

4.《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

5.《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 431-2008》;

6.《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

7.《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建设部,GB50286-2013)

8.《河道整治规划设计规范》(水利部,GB50707-2011)

09.《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 431-2008

10.《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1.《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12.《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年)

13. 其它相关国家、省、市规划与建设的法规条例、规范标准。

(2)设计原则

1. 整体性原则;空间的整体性、功能布局的整体性、构筑小品造型的整体性、滨水空间的整体连续性、人行交通路线的整体性。

2.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场地现状地形、地貌、植被特色,合理布局、营造特色。

3.以人为本原则;功能、现代、生态三结合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强调滨水环境的可达性、舒适性、参与性、娱乐性。

4.生态性原则;以植物生态群落的演替为原则,采取整体性、连续性的手法营造片区的植物生态环境系统,构建“可生长”的滨水生态环境。

5.经济性原则;因地制宜进行分区规划设计,尽量采用乡土材料,合理设置设施,降低工程造价。

(3)设计目标

构建城市人居回归乡野自然,自然生态反哺人居空间的滨水生态综合体,串联城市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和平衡,构建濉溪流域生态和谐。通过综合整治、整体实施,塑造一个集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滨水同行、休闲游憩、康体健身于一体的濉溪溪生态综合体。

(5)设计元素

(6)设计手法

人们在享受城市绿化的同时,相比以往更加重视环境的保健功能。尽可能的结合人类的感官系统,进行人性化的设计。本案利用人的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综合作用,从而产生对滨水环境的体会。利用五感的体验,把自己的感受集中起来,投设在环境之中,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

(7)设计策略

1.河水整治改善提升

改善河水主要是为了使项目区河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水量满足生态需求,使河道水流满足感官要求的同时兼顾使用功能。具体措施包括净化水质和保持流量两大部分。

净化水质主要是通过生态涵养、曝气复氧等生物净化措施改善河流水质;保持流量主要通过水系连通、生态补水等措施解决河道水流不畅、水量不足的问题。存在严重点源、面源污染的河段,应由相关责任部门提出水环境综合整治、点面源污染治理措施,作为改善河水的前提和基础。

项目中结合濉溪的实际情况,共采取包含点源、面源污染治理、生态涵养等三种措施。

首先,面源生态净化措施建议在近远期的水系连通综合整治中,可实行多尺度的水质处理以实现效率最大化,在河流交汇处建造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水质处理设施以净化来自支流的污染物;以水质检测数据为依托,有针对性的在滩地上种植具有净化相应净化能力的水生植物及低矮乔木灌木,形成生态净化区;利用现有的浅滩作为净化措施来处理浮于河流表面流的污染;通过生态净化的方式来保障河流的可持续的生态功能,实现河水的自我稳定、自我净化、自我循环。

其次,点源治理措施建议建议东牙溪两岸居民带完善截污管网建设,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污水纳管,提高截污率,减少污水流入河道,改善东牙溪水质。

最后,生态涵养措施建议依据场地现状,建议在流速较缓或有大面积滩地的河段种植水生植物,系统修复滩地植被,形成涵养区,河水在涵养区内经较长时间的缓慢流动、贮存,通过微生物(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的代谢活动,使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污水得到净化。作为仅处于预处理阶段的生态涵养区往往种植挺水或浮叶植物,由于水生植物的作用而具有更高的污染物去除效率。

2.河道生态环境提升

丰富河道空间的生态多样性,提升绿化景观,通过对河滩的改造处理,恢复自然生态的河滩,打造多元化的空间。

3.河滩修复

生态植被涵养带:利用原有水系、滩地构建涵养净化带,有助于减缓水流速度,增强涵养净化功效,有针对性的在淌水滩地上种植具有净化水中超标氮磷的水生植物以及低矮乔灌木,形成生态净化带和涵养带;或利用现有条件较好的浅滩作为净化措施来处理浮于河流表面的污染物和水中超标的物质。通过生态净化的方式来保障河流的可持续生态功能,实现河水的自净化,自循环。

4.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配置上根据不同水位进行多层次复合式设计,区域内部,枯水位以下配置沉水植物,枯水位至正常蓄水位配置挺水植物,正常蓄水位以上配置湿生植物,局部配置中生植物,并且各类植物均针对性地选择氮、磷净化效果好、抗冲性较强的品种。

七、总体设计

(1)设计布局:

一溪:建宁县濉溪,规划设计长度13.2km;

两带:东、西两侧滨水景观带;

四区:自然生态涵养区、清新花香廊道区、红色文化旅游区、生态休闲观光区。

1.自然生态涵养区

规划设计面积:约7.95公顷,主要打造自然、生态的河岸线,结合环境整体优化,统一协调,满足生态水系对河畅、水清、岸绿、生态的基本要求。

2.红色文化旅游区

规划设计面积:约5.26公顷,根据建宁县红色革命区的主题特色,打造成具有红色文化色彩的滨水休闲旅游区,建设多级亲水滩地,打造开敞式的休闲空间,将原有河道对称型驳岸截面调整为非对称复合型驳岸截面,结合河道消落带的景观化处理,在保护河道的生态景观的条件下,构建多样性红色文化旅游休闲带。

3.清新花香廊道区

规划设计面积:约6.31公顷,根据功能分区和游人活动需求,在河道沿线设计以花为特色的绿色廊道,并贯通复式慢行系统,进行两侧花树植被的分区设计。定位以“清新之乡,醉美之地”主题,随着四季更迭,河道两岸的桃花、梨花、杜鹃花、金针花、荷花等四季开花植物,将相继吐艳绽放。春天,“千千万蕊,不叶而花”的梨花香气沁人心脾,花瓣飞舞的桃花林则给人“桃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的浪漫之感。夏天,朵朵荷花盛开,花开如红霞。秋天,花朵饱满、颜色绚丽的木芙蓉,或让人勾起“薛涛笺”的美丽传说。冬天,暗香浮动的梅花,更将给河道两岸带来丝丝灵气雅致。

4.生态休闲观光区

规划设计面积:约3.5公顷,结合建宁县的特色文化,打造滨水休闲观光河岸风景线,通过自然手法和生态设计手段,改善滨水区的生态环境,增设亲水设施,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增加生态休闲滨水观光区的人气,带动休闲旅游的开发和周边经济的发展。

(2)总体结构设计

依托生态水系,强调滨水步道的连贯性,沿主要视廊设置节点,打造最佳水环境绿廊。形成集生态休闲、历史风貌、红色主题、观景漫步为一体的生态环境游览空间。

(3)总体交通设计

依据现状地形及新建防洪堤,沿水系设置滨水慢道,局部腹地较宽处设计节点,形成完整的漫步交通系统,实现滨水可达性。

(4)节点景观设计

1.十里花廊

该节点位于清新花香廊道区,规划长度5km,以“春意、浓夏、秋画、冬语”四个季节为主题打造环形生态滨水廊道,在植物配置分别选取四季开花树种进行种植,打造一个四季有花的生态景观廊道。

2.花香沁园

该节点位于清新花香廊道区,规划面积为1200㎡,以建宁“桃花、梨花、杜鹃花、金针花、荷花”五朵金花为主题的园区,搭配有色相变化的矮灌和芳香型的乔木,打造出空间层次丰富,且满足视觉嗅觉体验的郊野游憩节点。

3.古韵流芳

该节点位于清新花香廊道区,规划面积为500㎡,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通过一些景观设施和小品来体现和重塑建宁的历史文化足迹,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文化古韵长廊的生态景观。

4.翠堤雅径

该节点位于生态休闲观光区,规划长度1.2km,根据原有堤岸现状,结合原有的步道,进行堤岸绿化景观的提升,沿水设置亲水步道及亲水平台,以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为设计思想,营造滨水漫步,感受优雅的滨水生态环境。

5.花落观鱼

该节点位于生态休闲观光区,充分利用原有空旷可提升的平台,设置木栈道的亲水平台,感受水波不兴富有诗意的景观意境,打造生动的小品景观,增加空间的延展性和舒适性,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放松的空间。

6.菇古涵今

该节点位于红色文化旅游区,规划面积325㎡,建宁县是全国重点中央苏区之一,具有浓重的红色文化气息,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通过设计手法,利用红色革命历史一系列故事为主题打造红色主题文化园,材料采用相对环保、鲜艳、突出主题特色的材料进行塑造,让整个休闲区域充分彰显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让人们行走在红色记忆的红色廊道中,汇成集科普、教育的文化底蕴滨水环境节点。

7.夕阳落日

该节点位于红色文化旅游区,为滨水的观景平台,作为功能区的一个配套,根据日落的角度选取最佳位置,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放松、观景的滨水空间。

8.雨水花园

该节点位于红色文化旅游区与清新花香廊道区,通过对河道沿线的部分雨水排放口进行景观化处理,设置雨水净化塘,减少城市道路雨水直排对河流的污染。该河段将设置4个雨水净化塘,并在净化塘护坡上种植香草根、百喜草、竹节草等生态综合治理植物,打造集雨水净化、防洪蓄洪、景观优化为等一体的“雨水花园”。

9.艺术环廊

该节点位于红色文化旅游区,以现代手法设置生态步道,采取钢构廊架及艺术飘带状坐凳作为节点竖向空间构成,达到现代美学的既视感。满足游览、休闲、漫步的体验,为红色文化旅游区增色,体现文化艺术气息的意境。

10.碧波云影

该节点位于自然生态涵养区,以生态手法营造自然舒适的游憩氛围,形成生态湿地节点。种植乡土植物,在保持整条河流生态性的同时又增加了河流的野趣,丰富生态肌理,设置生态植物种植园,增加观水漫步栈道,给游人带来漫步乐趣,营造多功能、多层次的生态空间。

八、专项设计

(1)慢行系统设计

·生态建系统;把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放在首位,充分发挥绿地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尽可能保护现有的植物,并根据景观建设需要,采用多层次景观造景手法,提高景观植物品味,实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文和谐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人性化设计;根据慢行系统的功能和人们的需求,慢行系统的划分和建设要体现人性化,使游人能在休闲、健身、娱乐的时候感到轻松便利。

·文化特色;通过园林小品与自然景观的结合,是慢行系统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有载体、创造优美的人文环境。

(2)滨水植物设计

·植物配置

在遵循土著物种优先、提高生物多样性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注重植物的生态习性、空间配置和时间配置,提高河湖岸带陆域植物群落植物的拦截净化功能,改善河湖生态景观效果。

·群落结构设计

植物种类不少于 15 种,其中乔木类不少于 4 种,灌木(藤竹)类不少于 7 种,草本(地被植物)不少于 4 种。

·平面布置

因地制宜采用斑块状、条带状、混合栽种等方式布置绿化植物,原则上要保证绿化带平面整体上的连续性。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异特征进行配置,形成为乔、灌、草错落有致、季相分明的

多层次立体化结构,构建河湖岸植物缓冲带,拦截陆域面源污染。尽量保存和利用原有河湖岸带陆域植物群落,特别是古树名木和体形较好的孤植树。

·断面布置

构建完整的、适应水陆梯度变化的植物群落,从河湖常水位至陆域控制线范围内依次体现湿生植物到中生植物过渡的渐变过程。硬质护岸宜配置藤本植物或垂挂植物。

(3)滨水生态步道设计

滨水生态步道在确保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场所的趣味性和易行性。尽可能采用迂回路线的处理手法,尊重生态自然的保护,以使步道在平面线形上具有一定的曲率,又不破坏水系的生态性,使道路呈蜿蜒曲折状,有效提高道路步行舒适度和趣味性,也使道路空间和亲水环境富于变化,另外临近水面的步道,宽度应不小于 1.5m,并且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4)红色主题景观小品

根据地域特色文化对景观小品进行选择设计,在休闲空间场所可以点缀一些景观雕塑、景墙,利用红色革命历史一系列故事为主题打造特色休息廊亭,材料采用相对环保、鲜艳、突出主题特色的材料进行塑造,让整个休闲区域充分彰显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让人们行走在红色记忆的红色廊道中。

(5)亲水栈道与亲水平台设计

·亲水栈道

亲水栈道通常沿湖岸设置,多呈曲线形、折线形由边岸连接亲水平台和水榭长廊。栈道桥面上一般多采用仿生塑木或防腐木,木板之间多采取离缝拼铺形式,每块木板之间的缝隙宽度根据环境而定,一般设计为 0.5cm~2cm,为游人观水缝隙宽设计为 2cm 以上。宽板

缝的设计,是想让游人漫步临水栈道时看到水从脚下流过,心情由稳实进入悬空再进入稳实,实现心理的突变,增加景观情趣。

·亲水平台

亲水平台与栈道的结构类型基本相似,其显著区别是平台面积大,在设计上一般是依岸而建。亲水平台有平地式和分级式两种。分级式一般整体分为三至五级,逐级下梯,高梯主要供游人观赏河湖美景;如果亲水平台下水位较深,通常设置安全栏。

(6)亲水缓坡设计

城市以往的河道建设,大多采用直立式护坡或复式断面,不仅缺乏亲水性,而且护岸采用的混凝土和砌石等硬质材料铺装,阻止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给河流带来了负面影响。缓坡护岸既解决了城市河流渠道化问题,又实现了人与水方便的接触,营造了自然生态的亲水环境。

·河湖亲水缓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人性化设计。除了设计适宜的缓坡带,

还要适当间隔设置宽台阶至亲水区,增加亲水的方便性和安全性。此外,对于坡面距离较大的边岸,为了消除单调感,还应对缓坡进行变坡处理,并在变坡位置设置一条平坦的亲水道路,宽度为 1m~1.5m,为游人营造一个既安全又舒适美观的河滨亲水游憩场所;·缓坡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不同用途的适宜坡度和坡面铺装。亲水缓坡适于不同活动和动作的坡度值,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规范规定明确的指标,从设计实践、相关标准可知,适宜的亲水缓坡坡度应在 1:7~1:5 之间。在亲水边坡上进行体育活动、游戏、散步和坐卧时,坡度上限约为 1:3。

(7)绿化景观平台

绿化景观平台主要是考虑距离水系有一定距离和空旷的位置条件下进行设计的,通过采用自然手法处理,减少生硬的石材铺装,用绿化植物或者木质材料体现休闲平台的一种方式,打破传统大面积硬化铺装平台的形式,与滨水的生态环境自然融合,创造与自然更加亲近的机会,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共生的法则,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生态自然的休闲空间场所。

六、投资估算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方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瑶岗仙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技术方案

建设单位:湖南瑶岗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地点:宜章县瑶岗仙镇 设计单位:长沙赛恩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 1.1 项目名称及主管单位 (1) 1.2 编制依据 (1) 1.2.1法律和法规 (1) 1.2.2标准和规范 (1) 1.2.3与项目其他相关资料 (3) 1.3 编制目的 (3) 1.4 编制原则 (3) 1.5 编制范围及内容 (4) 第二章场地说明及建设条件 (6) 2.1 自然地理条件 (6) 2.1.1 地理位置 (6) 2.1.2 地形地貌 (7)

2.1.3 气候气象 (9) 2.1.4 水文水系 (10) 2.2 建设条件 (10) 2.2.1 交通条件 (10) 2.2.2 配套条件 (10) 2.2.3供水条件 (11) 2 1............................................................. . 污染现状及建设思路第三章.3.1 区域现状及工程量. (12) 3.2 治理思路 (16) 第四章总平面布置............................................................................. 17 4.1布置原则 (17) 4.2 平面布局 (17) 4.3 竖向布置 (18) 第五章项目实施方案.......................................................................... 19 5.1 山体裂缝治理 (19) 5.2 生态恢复方案 (19) 5.2.1 处理方式确定 (19) 5.2.1 A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23) 5.2.2 C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26)

治理与修复方案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

附件 1 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 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征求意见稿)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目录 一、适用范围 .................................................................................. 二、实施方案的编制原则 ................................................................ 三、主要内容及技术要求 ................................................................ (一)项目背景 ................................................................................ (二)编制依据 ................................................................................ (三)修复范围和目标...................................................................... (四)治理与修复技术比选............................................................... (五)治理与修复工程方案............................................................... (六)项目管理与组织实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七)经费预算 ................................................................................ (八)效益分析 ................................................................................ (九)项目可行性分析......................................................................

河道生态修复基础

河道生态修复基础知识 一、概况 河道生态修复是指在生态学原理基础上,使用综合方法,改善水文条件和河道地貌学特征,修复受损伤的水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要求,恢复河道自然属性,改变因城市化和传统水利工程所造成的河道的非自然面貌,消除因此带来的生态胁迫,为河道内及滨河的生物重新构建栖息场所,使得生态系统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从而恢复城市河道各种功能,保持河道健康。 二、世界河流生态修复进展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河道重返自然的生态修复。从上世纪70 年代起开始,发达国家针对人类活动干扰对河道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开发了河道生态修复的理论和技术。并在河道整治工程和堤防工程设计、施工规范中增加了河道生态建设的内容,或颁布了专门的河道生态工程设计导则。 目前,国外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以下:根据“给河道以空间”的洪水管理理念,建设分洪道、降低河漫滩高程;恢复河道连续性和蜿蜒性;河道岸坡生态防护;重建深槽和浅滩序列;恢复洪泛区湿地;创建河道内生物栖息地结构;建设亲水设施;应用多孔和透水护岸材料和结构等。同时,利用生态学理论,采用生态技术修复受污染河水,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如: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河道直接净化技术、氧化塘处理系统、植物——土壤处理系统、水生植物处理系统、生物操纵技术等 1)德国的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 德国的Selferr 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它是指能够在完成传统河道治理任务的基础上,接近自然、经济并保持景观美的一种治理方案1。20 世纪50 年代,德国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70 年代中期,德国进行了称之为“重新自然化”关于自然的保护与创造的尝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拆除了被砼渠道化了的河道,将河道恢复到接近自然的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严峻形势,基础设施短缺、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突出,“城市病”普遍存在,严重制约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转型。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下统称“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行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的客观需要,是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城市双修”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将“城市双修”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协同推进。将“城市双修”作为各城市住房城乡建设、规划等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与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政策,整合资源、资金、项目,协同推进。 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律,综合分析,统筹规划,加强“城市双修”各项工作的协调衔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城市生态状况、发展阶段和经济条件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方案,近远结合,分类推进。 保护优先,科学推进。坚持保护优先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修复受损生态,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科学推进“城市双修”。 (三)主要任务目标。2017年,各城市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开展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调查评估,完成“城市双修”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推进一批有实效、有影响、可示范的“城市双修”项目。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初见成效,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城市特色风貌初显。 二、完善基础工作,统筹谋划“城市双修” (一)开展调查评估。开展城市生态环境评估,对城市山体、水系、湿地、绿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开展摸底调查,找出生态问题突出、亟需修复的区域。开展城市建设调查评估和规划实施评估,梳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历史文化保护以及城市风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城市修补的重点。 (二)编制专项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相关规划和评估结果,确定开展“城市双修”的地区和范围。编制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统筹协调城市绿地系统、水系统、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编制城市修补专项规划,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明确城市环境整治、老建筑维修加固、旧厂房改造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要求。开展“城市双修”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延续城市文脉,协调景观风貌,促进城市建筑、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与环境更加协调、优美。 (三)制定实施计划。各地要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将“城市双修”工作细化为具体的工程项目,建立工程项目清单,明确项目的位置、类型、数量、规模、完成时间和阶段性目标,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资金,落实实施主体。要加强实施计划的论证和评估,增强实施计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及西藏、青海等相关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技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在典型生态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总体目标:(1)揭示自然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生态系统健康维持机制等基础理论问题,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基础。(2)建立支撑国家生态系统监测与预警网络的技术体系,实现年际尺度生态系统变化的动态监测和评估,推动生态监测遥感装备及数据分析产品产业化,保障国家生态红线、生态补偿等制度实施。(3)针对石漠化、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重大生态问题,在典型生态脆弱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考核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方案,建立国家和区域重大生态工程技术示范区,支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4)发展生态治理与生物能源、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等产业协同技术,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

河道整治及生态修复监理细则

淮安市白马河上游九条河道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 监 理 细 则 监理单位:江苏省工程勘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洪泽县白马湖生态保护项目监理部 日期:2016年11月22日

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说明: 1.本细则依据工程承建合同文件、设计文件以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14、《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16版》等有关工程规范编制。 2.编制单位:江苏省工程勘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洪泽县白马湖生态保护项目监理部 批准人: 编制人: 洪泽县白马湖生态保护项目监理部 日期:2016年11月22日

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1、总则 1.1本细则依据工程承建合同文件及有关工程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 1.2 本细则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材料的质量监理。 2、承包人的责任 2.1承包人应向监理提交建筑材料的采购合同、出厂质量证明、出厂合格证和出厂试验报告。 2.2承包人必须按合同的有关规定建立检测试验室或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对施工中采用的建筑材料进行自检取样试验,并按规定将试验报告报送监理审查和核备。 2.3监理可按监理合同规定或项目法人要求对建筑材料进行抽检试验,承包人应为监理的抽检试验提供方便。 2.4承包人计划使用代用材料时,应报送监理审批。 2.5承包人应对提供使用的所有材料负全部责任。一旦发现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应按监理指示予以更换并将不合格的材料运离工地,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和合同责任。 2.6承包人未按规定进行建筑材料的质量检验而造成施工进度延误的,由承包人承担合同责任。 3、申报签证程序

3.1建筑材料进场前,承包人应按合同有关条款规定,将拟选择的有生产许可证的厂家,采购或使用计划,一并报监理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3.2在建筑材料进场前,承包人应按规定,进行检测试验,并向监理报送《进场材料报验单》。 3.3上述报送文件连同签审意见单均一式四份,经承包人项目经理签署并加盖公章后报送监理部,监理部在检查合格后予以签证确认,承包人方可使建筑材料进场。 3.4 如果承包人未能按期向监理部报送上述文件时,由此造成施工工期延误和其他损失,均由承包人承担合同责任。 4. 质量检验程序 4.1钢筋与型材 4.1.1钢筋与型材,生产厂家应有生产资质和生产许可证,每批应有出厂日期、生产合格证及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4.1.2钢筋使用前,按同品种、同等级、同炉号、同厂家生产每60t一批(不足60t的按一批)验收,每批至少取样一组,做抗拉及冷弯试验。 4.1.3钢号不明的钢材,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但不能在承重结构的重要部位上使用。对钢号不明的钢材进行试验,其抽样组数不得少于6组。 4.1.4钢筋的焊接方法应符合有关规程规范,对使用的不同品种、钢号、直径的钢筋之间焊接均需至少进行一组焊接强度试验。

革命遗址修复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印台区革命遗址修复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铜川市印台区民政局 二O一七年四月

印台区革命遗址修复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印台区革命遗址修复建设项目 项目法人: 铜川市印台区民政局 建设地点:印台区城关办、陈炉镇、红土镇、金锁关镇。 建设规模:新建大型纪念碑一座,碑高15米,碑宽2米,厚度米; 小型卧碑十座,高米,宽米,厚米;六角亭一座,高米,直径米; 四角亭3座,长米,宽米,高4米等。 项目总投资:万元 建设期限:90天,即2017年4月12日-2017年7月12日。 目录

一、项目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指导思想..................................................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1、地理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2、自然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3、水文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4、交通状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项目建设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项目施工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1、工料机准备.............................................错误!未定义书签。 2、场地平整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3、灰土基础施工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4、大型纪念碑施工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5、卧碑施工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6、四(六)角亭施工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7、砖砌体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8、石栏杆施工.............................................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项目建设进度安排..........................................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工程招投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1、招标范围及招标组织形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2、招标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建设项目投资..............................................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保障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1、工程质量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质量保障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3、雨季施工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文明施工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十一、项目实施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1、强化项目施工组织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2、强化项目施工质量监管...................................错误!未定义书签。 3、建立完善项目考核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十二、综合效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一:项目概(预)书 附图1:项目施工图纸 附图2:项目效果图

河道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河道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1、砂坑治理 沙坑的成因分析 导致沙坑形成的原因有人为和自然两种因素,人为的挖沙取石是沙坑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开采利用,破坏地表植被,直接导致沙坑形成。同时风蚀、水蚀也加剧了沙坑的形成。 沙坑的特点分析:一般分布较广、且多数比较零散。 沙坑的危害 (1)破坏土地、影响地表景观。 砂石的开采是以剥离挖损土地为主,显着改变了地表景观,一般沙坑开采前是有植被覆盖的河滩地,甚至是农田。开采后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坏,由于沙石的挖去,地面形成巨大的沙坑,且周围堆置着大量的废石与垃圾,严重破坏地表自然景观,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完全不同甚至极不协调的外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度,景观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应。 (2)形成大量沙尘源,容易就地起砂。 沙坑多分布在生态环境原本就很脆弱的河道两侧及荒滩地。由挖沙取石,破坏了植被和表层土壤,形成大面积的荒沙地。到了冬春季节,风起沙扬。 (3)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人工采石挖沙,形成沙坑,造成周边地段地下水下降,加上人工对地面的扰动,使土壤的抗侵蚀性降低,到了雨季,加剧水土流失,并容易引起塌方等自然地质灾害。 总之,由于砂石的开采,沙坑的形成,破坏了生态环境,污染了大气环境,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名的生活水平。 沙坑治理的具体措施 (1)大沙坑治理采取小坡平整的措施 1)平整最小边坡1:5。根据植被生长需要及稳固沙土要求,植被自然生长所需坡度不宜陡于1:5。 2)尽量保证堤脚护堤滩地宽度不小于30m。 3)基本保证每一个横断面内,挖填土方内部平衡,且就近平衡。 (2)有常流水的河道,采取引种水草、封河育草的措施,恢复河道的湿地景观。 (3)干旱河道采取撒播草籽的措施,提高河道内的植被盖度,减少水土流失,避免扬沙。 2、土壤改良 针对不同土壤质地类型,提出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模式: (1)河道基质为砾石类占主体的地段:首先将河道局部小地形地貌平整处理,然后覆盖一层3-5cm层厚的生土,并碾压2-3次,压实,形成一个隔水层。其次将河道内的沙土按照1:1的体积比例与客土进行混合配置。主要客土材料配比为:黄壤土60%,有机质(泥炭和农家肥总计15-20%)+植物纤维(粉碎的农作物秸秆20%-25%)。增加适当的土壤改良剂及保水剂,配好的客土覆盖20cm厚度。 (2)沙质土类为主体的地段:河道平整处理,然后覆盖一层3-5cm层厚的生土,并碾压2-3次,压实,形成一个隔水层。将河道内的沙土按照4:3的体积比例与客土进行混合配置。主要客土材料配比为:黄壤土60%,有机质(泥炭和

道路修复实施方案{项目}

3.1 施工准备 (1)熟悉和核对图纸,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开展图纸自审、会审工作。 (2)在业主的协调下,做好临时占地工作,接收好所有控制桩点工作,根据提供的测量资料组织测量班组对主要控制桩、水准点、道路中心线、原地面标高等进行复核,并将测量结果报监理工程师批准进行测量放样,对关键控制桩、水准点要放到安全位置,加以保护、标识。尤其是与既有道路衔接部分,测量工作必须准确无误,保证与既有路连接良好。 (3)进场后,先组织试验人员对各种施工用的原材料进行试验并做好素土击实等试验,选好满足合同规范要求的各种材料并及时尽快的做好各种配合比试验,为各道工序能及时开工做好准备。 (4)搞好临时生产、生活设施和场地建设,做好临时便道的修建工作作为工程材料进场通道。 (5)所需各种机械设备进场前要检查其性能,保证各部位性能良好、灵活、有效的满足施工的进度及工艺质量要求。 ( 6)工程所需各种原材料、成品购置均要求得到监理工程师批准同

意后方可采购,提前采备、加工、对试验合格的材料及成品,分类别存放,并做好标识,场地应满足材料、成品存放要求。 (7)施工总体安排采取分级流水作业。 (8)施工用水采用当地饮用水与水车送水相结合,施工用电采用当地电及自备发电机结合的方法。 (9)工程所用材料主要靠运输车运送到施工现场。 (10)进驻施工现场后,先清除表面垃圾、并及时外运直到挖至原状土为止。 3.2、施工方法 3.2.1 原路面铲除5后,进行下一步施工。 3.2.2准备下承层:施工前检查纵坡、路拱,平整度并清除工作面上的松散材料、灰尘、杂物。 3.2.3 拌和和运输:采用沥青砼拌和楼拌和,由计算机控制混合料的配合比、拌和温度等拌和数据。配置杆式温度计,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130-150℃,不得超过170℃,出厂温度控制在140-155℃,集料加热不超过170℃,整个拌和过程在避免局部过热且保证拌和均匀。 拌和合格的混合料由自卸汽车运至施工现场,车槽内涂一层油水混合液以防粘车。每辆车配备覆盖设备,避免尘埃污染和热量过分损

西宁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公开招标

西宁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编制项目 招 标 文 件 项目编号:川招青海公招(服务)- 采购人:西宁市林业局 采购代理机构:四川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青海分公司 年月

目录 第一部分投标邀请 (5) 第二部分投标人须知前附表 (8) 第三部分投标人须知 (11) 一、说明 (11) .适用范围 (11) .采购方式、合格的投标人 (11) .投标费用 (11) 二、招标文件说明 (11) .招标文件的构成 (11) .招标文件、招标活动和中标结果的质疑 (12) .招标文件的修改 (12) 三、投标文件的编制 (13) .投标文件的语言及度量衡单位 (13) .投标报价及币种 (13) .投标保证金 (13) .投标有效期 (14) .投标文件构成 (14) 四、投标文件的递交 (16) . 投标文件的密封和标记 (16) . 提交投标文件的时间、地点、方式 (16) . 投标文件的撤回和修改 (17) 五、开标 (17) .开标 (17)

六、评审程序及方法 (18) .评标委员会 (18) .评审工作程序 (20) .评审办法 (22) 七、定标 (25) .推荐并确定中标人 (25) .中标通知 (25) 八、授予合同 (25) .签订合同 (25) 九、废标 (26) . 废标情形 (26) 十、处罚 (27) .处罚情形 (27) 十一、采购代理服务收费标准 (27) 十二、其他 (28) 第四部分青海省政府采购项目合同书范本 (29) 二、投标文件目录(上册) (37) .投标函 (38) .法定代表人证明书 (39) .法定代表人授权书 (40) .投标人承诺函 (41) .投标人诚信承诺书 (42) .资格证明材料 (43) .财务状况报告,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关材料 (44) .具备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证明材料 (45)

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

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1.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根据建设项目性质(矿产开采)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中有关规定,同时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本次生态评价范围为以采矿场区为主体,矿区所在区域及周围500m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采矿区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等特殊保护区,区域内无珍稀濒危物种,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小于20km2。根据工程的特点、影响范围及生物影响程度,该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按三级评价。 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①概况 采石场位于海拔50~240m的低丘中,地势沿南东方向低、往北西方向顺山坡坡角25~30o逐渐升高,地形切割中等。 本区气候温和潮湿,四季分明,盛长亚热带植物:木本植物以松、杉、毛竹等针叶树和阔叶树为主,草木植物则以经济作物为主,植物的生长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由花岗闪长岩类所形成的低山区盛长茂密的树林;在低丘陵和冲积平原中则适于各种经济作物和草本植物的生长,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小麦、大豆、蕃薯、花生、棉花、黄麻、菸草、甘蔗等。 ②生态系统现状 经实地调查,评价区主要有4种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生态系统广泛分布,以松、杉、毛竹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立体植被体系;灌草丛分布于森林与农田之间的荒坡地;人工生态系统中工矿厂房、村庄建筑、绿地和非农用地有序排列。评价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见表1。 表1 评价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

③植被分布现状 梅岭地区植被类型复杂,植物种属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在70%以上,主要植被类型有以下七种: a)亚热带针叶林:以马尾松、杉木为代表。西部低山和中部高丘以松、杉纯林或杉松、杉竹混交林为主。杉木纯林主要是人工林,其余为天然次生林或半天然半人工林。北部和东南部以马尾松林为主,并有大面积疏林。 b)亚热带毛竹林:主要分布在北部,不少毛竹林中混生有杉木、马尾松、油茶等。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分布零散,多在村庄附近。主要优势树种是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及金缕梅科树种。如木荷、樟树、枫香等。 d)亚热带经济林:以油茶为主,分布较广;另有茗茶、油桐及板栗、桃、梨、柑桔、柚等果树,分布零散,多为人工栽培。 e)灌木草丛:灌木树种有20余属50余种,主要有杜鹃花、山楂、小山竹等。草本植物有野古草、桔草等禾本科植物;还有豆科草类,以及蕨类、苔类等低等植物。 f)藤本植物主要有葛藤、猕猴桃、野葡萄、鸡血藤等。 g)山顶沼泽,主要植物有沼柳、萱草、水桠林、挖耳草、望江南和泥炭藓等。 根据现场调查,采矿场植被以灌木草丛为主,面积3.86hm2,主要为人工干扰后的次生群落,郁闭度不大,现场踏勘过程中也未在矿区范围内发现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④动物分布现状 根据湾里区区志,湾里区动物种类主要有鸟类、兽类、爬行类、水生类等。 a)鸟类主要有:苍鹰、金雕、白尾鹳、红隼、猫头鹰、鹌鹑、竹鸡、长耳鹗、白颈长尾雉、山斑鸡、杜鹃、雨燕、啄木鸟、云雀、家燕、白眉、春鹊、乌鸦、八哥、柳莺、红嘴相思鸟等177种。 b)兽类主要有:灵猫、云豹、狐、黄鼬、獾、水獭、野兔、松鼠、竹鼠、豪猪、野猪、黑鹿、穿山甲、羚、蝙蝠等。 c)爬行类以蛇为主,主要有:金环蛇、竹叶青蛇、乌梢蛇等,此外还有食蛇龟、鳖、螃蟹、田螺等。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河道修复工程 河道是包括土地、动植物、水体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径流、调蓄水量、去除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提供水生、陆生动物栖息地的功能,植被特征明显不同于两侧土地,有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和物生产率。 我国目前河道修复工程多考虑河道的水利条件,常见的河道整治工程如下:1、加高河堤;2、采用钢筋混凝土和块石结构;3、河道人工化、渠道化;4、清淤。采用以上方法将极大的影响河道生态功能,造成河道生境单一,水生植物缺乏,周边生态食物链断裂,生物多样性减少,河道净化能力较差等后果。 河道生态修复以生态手段,使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且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平衡的复杂过程。生态修复需要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包括水质净化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工程设计主要包括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河床生态修复设计,河岸生态修复设计和河岸带生态修复设计。 一、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主要任务是将人工河道形态修复成近自然的河道形态。自然河流有如下四中类型:1、顺直微弯型:总体顺直并略有弯曲,深槽、浅滩交错分布其中;2、弯曲型:具有外形曲折、蜿蜒蠕动的动态特性,分布范围广,任意两相邻浅滩的间距约为河宽的5~7倍;3、分汊型:又称江心洲型河道,具有一个或几个江心洲,河身呈莲藕状,具有两股以上的汊道,汊道交替消长;4、游荡型:河身顺直宽浅,沙滩众多,汊道交织,河床变形迅速,主槽摆动不定,水流散乱。河流生态修复中,主要应针对河流形态,将沟渠化的河流形态改造成近自然的河流形态。 1.河流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应设计有深潭和浅滩,断面上植物设计应注意层次,设计时应注意乔木、灌木和水生植物布置的位置和宽度,理想的河道断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河道剖面理想断面设计 对于硬质化现象严重的河道断面,应以河道修复理想剖面为基础,加以改造。硬质化河道生态修复剖面如图2所示。 图2 硬质化河道生态修复剖面 2.浅滩和深潭河流结构设计 深潭和浅滩是自然河道中常见的较复杂的生境,为浮游生物,鱼类等提供复杂的生活环境,躲避天敌,有利于河道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对于河流生态修复有着重要意义。针对人工河道,应在沿河流方向剖面,塑造地形,形成近自然的深潭和浅滩,深浅变化明显。沿河流方向生态修复剖面如图3所示。

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26T15:00:00.2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肖孟富 [导读] 摘要: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广州市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510600 摘要: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本文从水生态修复概念入手,介绍了水生物基础修复技术,然后分析了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应用;研究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但是对河道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导致水体出现恶臭及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水华泛滥等现象。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而且不需要耗费能源,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低,因此该项技术已经成为河道整治的新措施。 1.水生态修复概念 完整的水生态系统需要具备水生植物群落以及水生动物,同时,还要有数目巨大的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等。而水生态修复技术这是运用栽培植物和培养微生物的方法来进行转化水中的污染物,或者进行转移降解等方法,来改善水生物的生存环境,以此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这种技术在目前也是国际上常用的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其中一个方法,水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具有治污效果好造价低,而且运行成本也低的优点。根据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对河道水体的治理,就一定要从污染源开始进行控制,与此同时,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之相结合,从而达到根本上进行治理,恢复水体生态。 2.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内容 水生态修复系统是在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的当今,生态治水新理念的提倡而应运而生。水生态修复技术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是目前治理河道水生态的关键技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包括水生植物群落和鱼、虾、螺、贝类、大型浮游动物等水生动物,以及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内容是指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和降解,净化水质,改善、修复水生物生存环境。作为目前来讲国际上常用的水体污染治理办法之一,水生态修复技术具有治污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实践生活表明,对河流水环境的治理,必须采取污染源控制和水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截污治污、恢复生态”。 3.水生态修复主要技术类型 3.1生物处理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中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有厌氧处理、好氧处理以及厌氧-好痒组合处理三种。其运用人工培养的适用于分解污染物的一些微生物。运用控制这些微生物的品种、数量以及生长环境等,并结合人工曝气等措施,来加快并稳定诸如COD、氨氮以及有机氮等污染物的处理。生物处理技术依照河道水体的流域面积、水流以及污染程度等因素予以具体制定,现在主要为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运用于污染较为严重河道的水质净化。 3.2修建生态岸坡 水生态修复技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对受到污染的水体生物环境进行合理的修复,重新建立完整的水生态系统生物平衡体系,使其可以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完成生态食物链的重建。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自身的环保理念也随之改变。人们的环境保护理念已经逐步的由传统的防洪、排涝向安全、生态的水环境观念转变。生态型岸坡的修建,不仅改变了传统河坡直立的结构形式,同时随着岸边植物种植数量的不断增加,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实现土壤固结的目的,不仅有助于岸坡稳定性的全面提升,降低了岸坡被雨水冲刷现象发生的几率,而且岸边种植的大量的植物,也发挥出其在水生物保护方面的作用,为水生物营造了良好的栖息城所,加快了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速率。 3.3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指运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等转化、分解、吸收水中污染物,从而达到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优化的效果。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能是单一动植物与微生物的修复,还可为不同动植物与微生物一同构成的水生态系统来开展水生态修复。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动植物与微生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其都在水体净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重要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三重作用实现水体净化工作。人工湿地的修建可以维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调节地表径流,通过重建较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人工湿地不仅能够美化当地环境、构造景观,更能调节气温及空气湿度,对局部气候有效进行调节。 4.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 4.1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将植物的种类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选择适合该河道的植物种类对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土质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不同,这就要求在选择植物护岸时,就必须按照河道不同的水位来进行,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开展。 4.2建设多样性河流 通过恢复河流横、纵向连通来实现建设河流的多样性,河流形态多样可以有效减少岸坡和河床材料硬质化。进行河流横向的连通,是为了恢复和维持河流蜿蜒、曲折、多变的形态;进行纵向的连续性,即将河流建设成有护坡地基主河槽的复合断面状态。如果是在用护岸的地段,就需要采用透水岸坡防护结构,与此同时,科学的运用植物护坡和天然材料,像木桩、水葱、芦荟、柳树和乱石等,以此避免河流护岸硬质化。 4.3布置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比较常见的人造景观,有些湿地是在现有河道形态基础上进行开凿和布置人工湿地;也有部分人工湿地经由人工开凿,完全由人工来重现湿地景观。人工湿地作为水生态净化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恢复河道的水生动植物系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此,通

水专项支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荐技术手册(第一册)——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分册

理科技重 大专 项管 理办 公室 水体污染 控制 与治 理科 技重 大专 项管 理办 公室 水体 污染 控制 与治 理科 技重 大专 项管 理办 公室 水专项支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荐技术手册(第一册) (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分册)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 2019年3月 控制 与治

水体污染 控制 与治 理科 技重 大专 项 水体污染 控制 与治 理科 技重 大专 项管 理办 公室 控制与治 理科 技重 大专 项管 理办 公室

水体污染 控制 与治 理科 技重 大专 项 水体污染 控制 与治 理科 技重 大专 项管 理办 公室 控制与治 理科 技重 大专 项管 理办 公室

理科技重 大专 项管 理办 公室 水体污染 控制 与治 理科 技重 大专 项管 理办 公室 水体 污染 控制 与治 理科 技重 大专 项管 理办 公室 目录 目录 1 农村污水.................................................................................................................................. - 1 - 1.1 FMBR兼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 1 - 1.2 农村生活污水营养供体利用型处理技术.................................................................. - 2 - 1.3 农村生活污水自充氧层叠生态滤床处理技术.......................................................... - 6 - 1.4 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 - 8 - 1.5 人工快渗一体化净化技术........................................................................................ - 11 - 1.6 村落面源污染收集与处理技术................................................................................ - 12 - 2 畜禽养殖................................................................................................................................ - 14 - 2.1 畜禽养殖废水氨氮削减及粪污资源化技术............................................................ - 14 - 2.2 基于无害化微生物发酵床的养殖废弃物全循环技术............................................ - 16 - 2.3 多原料预处理高效厌氧发酵技术............................................................................ - 21 - 2.4 高浓度有机污水制备生物基醇................................................................................ - 24 - 3 农田径流................................................................................................................................ - 26 - 3.1 以营养盐平衡为核心的农田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 - 26 - 3.2 基于水稻专用缓控释肥与插秧施肥一体化的稻田氮磷投入减量关键技术 ........ - 27 - 3.3 基于硝化抑制剂-水肥一体化耦合的蔬菜氮磷投入减量关键技术....................... - 28 - 3.4 基于行间生草耦合树盘覆盖的果园氮磷投入减量关键技术................................ - 30 - 3.5 基于污染物输移的“陆域-陆水界面-沟渠塘”的全过程拦截技术.............................. - 31 - 3.6 环湖生态农业圈构建与优化技术............................................................................ - 33 - 3.7 水稻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 - 35 - 3.8 农业废弃物(秸秆)养分资源管理与再利用技术................................................ - 37 - 3.9 农田氮磷入支流(河浜)前拦截技术.................................................................... - 40 - 4 低污染水................................................................................................................................ - 4 5 - 4.1 添加水生植物生物质炭-发酵液的人工湿地强化净化技术................................... - 45 - 4.2 光伏电解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技术............................................................................ - 47 - 4.3 低污染水生态净化的模块化组装技术.................................................................... - 49 - 4.4 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季节性交替维稳技术................................................................ - 51 - 4.5 湿地植物生产有机酸和改性生物质炭技术............................................................ - 53 - 4.6 农田型低污染水调蓄经济湿地技术........................................................................ - 56 - 4.7 规模水产养殖低污染尾水组合生态净化技术........................................................ - 58 - 4.8 尾水多阶湿地深度净化技术.................................................................................... - 61 - 4.9 以本土物种为主的生物群落构建与配置技术........................................................ - 63 - 4.10 湿地配水及水力途径改善技术.............................................................................. - 64 - 4.11 村落型低污染水高水力负荷生态砾石床技术...................................................... - 65 - 5 农村垃圾................................................................................................................................ - 68 - 5.1 农村面源固体污染物制取活性炭闭路循环技术.................................................... - 68 - 控制 与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