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分析》习题集及解答-陈正伟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集及解答-陈正伟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集及解答-陈正伟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及解答

陈正伟 2010-05-26

第一章投入产出法概论

1、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名词解释、填空

2、国民经济:是指由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各种经济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本处研究的投入产出表实际上就是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名词解释、填空

3、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劳动力和支付的各种费用及利润、税金等项目的总和。-名词解释

4、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贷款利息支出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5、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6、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获得的捐赠物质

B 国家的奖金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补贴

7、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总成果及其分配使用去向。-名词解释

8、某地区总投入为3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则各地区总产出为()亿元。

A 3000

B 2000

C 1000

D 5000

9、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C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最终使用总和

10、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

C 总投入=增加值+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终使用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总产出的总和

11、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内容: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简答

12、投入产出表;是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的一种(矩阵)棋盘式表格。名词解释

13、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各种产品生产的()。

A 投入来源

B 使用去向

C 棋盘式表

D T型结构表

E 上下结构表

14、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名词解释、填空

15、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作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能够反映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

系平衡法。-简答

16、投入产出表的两个基本平衡关系式: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品;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17、价值性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是()。

A 中间使用+最终产品=总产品(实物)

B 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C 增加值=最终使用

D 总产出=增加值

E 中间投入=中间消耗

18、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如下:-简答

1)它从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研究各个具体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技术经济联系)。整体性是投入产出法最重要的特点。整体性。

2)投入产出表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也就是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

3)从方法的角度,它通过各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系数是:直耗系数、完耗系数。-系统反映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4)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结合。-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

19、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特点有()。

A 整体性 B、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 C 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

D系统反映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E 不能进行动态分析

20投入产出方法的最重要的基本特点是()。

A 整体性B、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

C 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 D系统反映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21、投入产出法是一般均衡模型的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简答

(1)投入产出法将瓦尔拉斯模型体系中不胜枚举的方程式(或函数式)和变量,简化到可以实际应用和计量的程度。(即用分类合并的统计方法,将成千上万种产品及更多的生产单位合并为有限数量的产品部门或行业,使方程式和变量的数目大大减少,从而解决了实际计算的困难。)

(2)在投入产出模型中省略了生产要素供给的影响。即假设生产要素的供给是相等的,这就进一步大大减少了一般均衡模型联立方程的数目。(同时,还省略了价格对消费需求构成、中间产品流量以及对劳动等生产要素供给调节的影响。另外,在投入产出模型中,仍沿袭了一般均衡模型中的假设,即假设各种投入系数是固定不变的。)

22、投入产出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填空

23、投入产出方法的创立者是()

A 威廉·配第

B 瓦尔拉斯

C 列昂惕夫

D 斯通

24、投入产出方法产生时间是20世纪的()。

A 80年代

B 90年代

C 30年代 E 40年代

25 列昂惕夫创立投入产出方法的第一篇代表性论文的名称是()。

A 《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

B 《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

C 《美国经济结构研究》

D 《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

26、以1936年他发表了投入产出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为代表;并于1941年发表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详细地介绍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内容;到1953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进一步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填空

27、列昂惕夫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于1973年获得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填空

28、列昂惕夫称:“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来自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瓦尔拉斯在《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中首次提出(1874年))。-简答

29、列昂惕夫自称投入产出模型是“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简化方案”。-填空

第二章投入产出法原理(一)

30、静态投入产出模型:是指不包括时间因素的投入产出模型。(模型中时间因素的意义和复杂性)-名词解释

31、根据计量单位划分投入产出表(模型)可以分为()。

A 实物模型

B 价值模型

C 实物-价值模型

D 动态模型

E 静态模型

投入产出表(模型)可分为以下几类:

实物形态的投入产出表

32、根据计量单位不同划分价值形态的投入产出表

实物-价值投入产出表

产品投入产出表

劳动投入产出表

33、根据内容的不同划分固定资产投入产出表

特殊生产要素投入产出表

全国投入产出表

地区投入产出表

34、根据范围的不同划分部门投入产出表

企业投入产出表

………

报告期投入产出表

35、 根据用途的不同划分

计划期投入产出表

静态投入产出表 36、 根据是否考虑时间变量划分

动态投入产出表

-简答、填空、单选、多选

37、实物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式为( )。

A 、总产出=总投入

B 中间产品 + 最终产品 = 总产品

C 、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D 增加值=最终使用

38、实物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为投入系数或技术系数,一般用ij

a 表示,其定义是:每生产

单位j 产品需要直接消耗i 产品的数量。填空

38-1、价值表的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为投入系数或技术经济系数,一般用ij

a 表示,其定义是:每生产单

位j 产品需要直接消耗i 产品的数量。名词解释、填空

39、实物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 A j

ij ij Q q a =

B i

ij ij Q q a =

C j

ij ij x q a =

D i

ij ij x q a =

40、实物表的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j

ij ij Q q a = )

,,2,1,(n j i =。-填空

41、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每生产单位j 种(部门)最终产品要直接、各种间接消耗(即完全消耗)i 种(部门)产品的数量。一般用

ij

b 来表示,用B 来表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填空

42、证明: 已知 ;?++??++++=k

A A A A A

B 4

3

2

。)(0∞→→k A k

证明:I A I ---1

)

(B =

证明:

I k A I A A A I A I A A A A I I B A A A A B k k k k ≈∞→-=+++++-++++++=++++++=)())(23232

而(

因此, 两边右乘1

)(--A I ,我们得到

I A I B A I I B --=∴-=+--11

)()( 。

证毕。

43、最终产品系数:也叫列昂惕夫逆矩阵系数。一般把矩阵1

)(--A I 中的元素ij b 称为最终产品系数或追

加需要系数。即最终产品系数为:-名词解释、简答

????

???

??=--nn n n n n b b b b b b b b b A I

2

1

22221

11211

1

)(

44、最终产品系数的经济解释:

从列来看:矩阵中主对角线上的元素一般来说都大于1(1>ij b ),这表明i 部门要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其部门的生产总量必须达到的数量,具体地说,要保证i 部门能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首先其生产总量就要有一个单位的产品,然后由于其自身和国民经济间的相互消耗关系,使得i 部门的总产量要超过一个单位。其超过部分和非主对角线上的元素都体现了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完全消耗关系。-简答

从行来看:如果国民经济中各种最终产品分别增加

,

,,,21n y y y ??? 那么第i 部门的总产量要增加

)

,,2,1(2211n i y b y b y b n in i i =?++?+?。

45、利用完全消耗系数与1

)(--A I 的关系,还可以推导出完全劳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

为:

1

)()(--=+=A I A B I B A B v v v v 或者是 (2·7)

其中,

v B ——完全劳动消耗系数行向量,)

,,,(21vn v v v b b b B =; v

A ——直接劳动消耗系数行向量,

)

,,,(00201n v a a a A =。

46、已知完全消耗系数1

)(--A I 和直接劳动消耗系数),,,(00201n v a a a A =,则完全劳动消耗系数为

( )。

A 1)(--=A I A

B v v B v B =B 1)(--A I

C v B =1)(--A I v A

D v B =1

)(--A I B

47、价值投入产出表的行反映各部门产品的实物运动过程,而列则反映各部门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填空

48、简述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行模型的建立过程。-简答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行模型它也是反映各部门产品生产和分配使用的情况,建立最终产品与总产品之间的平衡关系。

1)平衡关系: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

2)平衡模型:

∑==+n

j i

i ij

X y x

1

),,2,1(n i =

3)引入直耗:将以价值形式表示的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

ij

a 代入上式,则得

∑==+n

j i

i j ij

X y X a

1

),,2,1(n i =

4)建立矩阵式:上式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X Y AX =+

5)模型体系:由此可得:

X A I Y )(-=

Y A I X 1

)(--= 49、简述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列模型的建立过程。-简答

按列建立的模型,反映地是各部门价值的形成过程,即反映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情况,建立起增加值与总产出(总投入)之间的平衡关系。

1)平衡关系: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列基本平衡关系式,有 中间消耗+增加值=总投入

2)平衡模型:即

∑==+n

i j

j ij

X N x

1

),,2,1(n j = (2·12)

式中

j

N 为j 部门增加值(新新增加价值)。

3)引入直耗:引入直接消耗系数于上式,则得

∑==+n

i j

j j ij

X N X a

1

),,2,1(n j = (2·13)

式中 ∑=n

i ij

a

1

表示生产单位j 部门产品的中间消耗系数。如果用

cj

a 来表示

∑=n

i ij

a

1

,则(2·13)又可写

j

j cj j j j cj N X a X N X a =-=+)1( ),,2,1(n j = (2·14)

4)建立矩阵式:上式用矩阵表示则为

N

X A I c =-)( (2·15)

式中,N 为各部门增加值列向量,

c

A 为中间投入系数矩阵,是一个对角矩阵。即

??

??

?

?

?

??=?

???????

??

?

?=∑∑∑==

=cn c c n

i in n

i i n

i i c a a a a a

a A

00

000

000

2

112

11

(2·15)式建立了总产出与增加值之间的联系

5)模型体系:建立增加值与总产出之间的联系,即

N

A I X c 1)(--= (2·16)

由于

)

(c A I -是对角矩阵,故其逆矩阵也是一对角矩阵,且其对角线上的元素为矩阵

)

(c A I -对角线上元素的倒数。

6)

)

(c A I -的经济解释:一般称矩阵

)

(c A I -为增加值系数矩阵,即是由各部门增加值占总产值的

比重所组成的矩阵,显然

∑=-n

i ij

a 1

1的含义为j 部门增加值占其总产值的比重。

50、劳动报酬系数

vj

a ——为j 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劳动报酬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j

j vj X v a =

),,2,1(n j = (2·17)-名词解释、填空、简答

51、其它增加值系数

mj

a ——为j 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带来其它增加值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j

j mj X m a =

),,2,1(n j = m 为其它增加值。 (2·18)-名词解释、填

空、简答

由此结合前面中间投入系数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

52、已知:中间消耗系数

cj

a 、劳动报酬系数

vj

a 、其它增加值系数

mj

a ,

试证:

1

=++mj vj cj a a a ),,2,1(n j =,并说明经济意义。

证明:

1

;;==++=

++=

=

=

∑∑j

j j

j j i

ij mj vj cj j

j mj j

j vj j

i

ij

cj X X X m V x

a a a X m a X V a X x

a

证毕。

这一结论表明的是,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产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或组成部分。 53、价值型投入产出行模型和列模型的总量关系。-简答

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在不考虑进出口的情况下,我们有投入产出表纵列中各部门产品的生产量应等于其横行中各部门产品的分配使用量。 国民经济中第k 个部门有以下平衡关系式,即

∑∑==+=+n

i n

j k

kj k ik

y x N x

1

1

),,2,1(n k =

因而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看,各部门生产的总量与分配使用的总量也应该相等,所以有:

∑∑∑∑∑∑======+=+n

i n j n

j n

j n

i n

i i

ij j

ij

y x N

x 11

1

11

1

∑∑===∴n j n

i i

j y N 1

1

(2·19)

上式的经济解释:上式说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在不考虑进出口因素的情况下,GDP 的生产量和最终使用量的平衡情况。

54、建立价值型投入产出中第2象限和第3象限之间联系的数学模型。-简答

根据简化的价值表,我们可设:

W Z Y +=

???

???? ??=??????? ??=n n w w w W z z z Z 2121, 根据

vj

a 和

mj

a 的定义,又有

X A M X A V m v ?,?==

式中,v A ?——各部门劳动报酬系数vj a 的对角矩阵;

m A ?——各部门增加值系数mj a 的对角矩阵。

由投入产出的基本模型,有

W A I Z A I W Z A I Y A I X 1

111)()()

()()(-----+-=+-=-=

[]

W A I A Z A I A W A I Z A I A X A

V v v v

v

1111)(?)(?)()(??-----+-=-+-==

令:

w

z V V V +=

W A I A

V Z A I A V v

w

v

z 11)(?)(?---=-=∴ (2·20)

式中,z V ——由积累而引起的各部门劳动报酬的列向量;

w

V ——由消费而引起的各部门劳动报酬的列向量。

同理可得到

W A I A Z A I A M m m 11)(?)(?---+-=

w

z M M M +=

W A I A

M Z A I A M m

w

m

z 11)(?)(?---=-= (2·21)

式中,z M ——由积累所带来的增加值的列向量;

w

M ——由消费所带来的增加值的列向量。

反映价值表中第2和第3部分数量联系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

l r r l Y A I A N 1)(?--= (2·22)

式中,r

l N ——表示与第l 项最终产品项目相对应的r 项目增加值的列向量;

r A ?——表示各部门增加值中第r 项目系数的对角矩阵,既各部门增加值中第r 项目在各

部门产品价值中所占比重的对角矩阵;

l

Y ——第l 项目最终产品的列向量。

55、、解释直接消耗系数

44

32,a a 的含义,并分别写出它们的具体计算式。

32a -表明第2部门每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要直接消耗第3部门产品的数量。反映第2部门与第3

部门之间的直接技术(技术经济)联系。其计算公式为:2

32

32x x a =

; 44a 表明第4部门每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要直接消耗第4部门(本部门)产品的数量。反映第4部门

与第4部门(自身)之间的直接技术(技术经济)联系。其计算公式为:4

44

44x x a =

; 56、1、已知B =A +AB ,B =1)(--A I 存在;证明:B =1

)(--A I -I 。 比较B 与1

)(--A I 的区别并说明经济解释。

证明:已知:B =A +AB 有(I-A )B=A

(I-A )B=A+I-I=I-(I-A );

因为1)(--A I 存在。 所以:上式两边同乘以1

)(--A I 有B=1)(--A I -I

证毕。

上述证明过程表明,B 与B =1

)(--A I 比较,B 的主对角线元素是在B 的主对角元素上

加1,其它元素完全相同。其经济解释为:完全需求系数矩阵B =1

)(--A I 中主对角线上的元素

一般来说都大于1(1>ii b ),这表明i 部门要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其部门的生产总量必须达到的数量,具体地说,要保证i 部门能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首先其生产总量就要有一个单位的产品,然后由于其自身和国民经济间的相互消耗关系,使得i 部门的总产量要超过一个单位。其超过部分和非主对角线上的元素都体现了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完全消耗关系。

57、已知一实物投入产出表,其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

?????

? ??=610

6

141810

41081A

其最终产品列向量为:

??

??

? ??=203050Y

求总产出向量X ,并根据所给出的条件,绘制简单实物投入产出表,求出其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解:因为??????????=0.16670.250.25 0 0.1667 0.125 0 0 0.125A 所以: ??

??

??????=-- 1.27270.36360.3636 0 0.24242 1.1428 0.06926 0

1.2121)(1A I 根据:Y A I X 1

)(--= 知:

????

?

?????=??????????-=-57576.3702165.4587879.67203050*)

(1

A I X

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关系:等到: 投入产出表:实物表为:

其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为:

=--=-I A I B 1

)

(??

??

????

??0.27270.36360.3636 0 0.24242 0.1428 0.06926 0 0.2121

58、试证明完全劳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1

)()(--=+=A I A B I B A B v v v v 或者是

其中,

v B ——完全劳动消耗系数行向量,

)

,,,(21vn v v v b b b B =;

v

A ——直接劳动消耗系数行向量,

)

,,,(00201n v a a a A =。

证明:设),2,1(1

vn j b a

a b n

i ij

vi vj vj =+

=∑=

即;有矩阵式,)(B I A B A A B v v v v +=+=

故:B A A I A B v v v =-=-1

)(

证毕。

59、已知某地区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

??

????

??0.27270.36360.3636 0 0.24242 0.1428 0.06926 0 0.2121

;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解:根据影响力系数公式有:),...2,1(1

11

1n j b n b

F n j n

i ij n

i ij

j ==

∑∑∑===

感应度系数),...2,1(111

1

n i b n b

E n j n

i ij n

j ij

j ==

∑∑∑===

=+=)(I B B ??

??

??????=-- 1.27270.36360.3636 0 0.24242 1.1428 0.06926 0 1.2121)(1

A I 所以:

第三章 投入产出法原理(二)

60、实物投入产出模型基本特点是根据国民经济中的大类产品来分类的,并是用实物单位来进行计

量的;填空

61、实物投入产出模型基本特点是( )。

A 根据国民经济中的大类产品来分类的

B 用实物单位来进行计量的

C 根据价值(价格)进行计量的

D 按部门分类

61、实物投入产出模型的优点:3个:具体性、反映生产技术联系、生产与分配的准确性-简答 (1)可以利用现行管理、统计工作中的许多定额资料,较有利于与实际的管理、统计工作相结合。 (2)由于实物模型是用各类产品的实物量计量单位,不用价值作计量单位,这样就可以在模型中避免价格变化以及价格背离价值等因素的影响,能够如实地反映产品生产中的生产技术联系。

(3)实物模型可以成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计算的重要工具。现实中重要产品实物量的平衡是很重要的一环,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宏观经济规划和政策的制定中,都必须对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作出生产与分配使用之间准确的平衡计算。

62、实物投入产出模型的优点有( )。

A 具体性

B 综合性

C 反映生产技术联系

D 分析功能的完整性

E 生产与分配的准确性 63、实物模型的局限性:三个:部门综合性较差、系统整体性较差、分析应用功能较差。-简答 (1)不是所有产品都可以用恰当的实物单位作为计量单位,有些产品仍需要用价值单位来表示其生产量,也就是说,真正的实物模型是难以建立的。

(2)实物模型不论包括的范围多广,终究由于表格规模的限制,也不可能将国民经济中的全部产品都包含进表中。因此,实物模型只能进行主要产品之间的生产与分配使用的平衡,而无法对国民经济整体进行全

面地分析(投入产出法整体性特点的破坏)。

(3)实物模型中,每一列的数据因计量单位不同而无法相加,因而无法计算各类产品生产中物质消耗的总量,也无法计算劳动消耗的总量,这就限制了实物模型的作用。 64、实物投入产出模型的局限性主要有( )。

A 部门综合性较差

B 系统整体性较差

C 分析应用功能较差

D 具体性差

E 只反映技术联系 65、实物模型的优缺点均产生于实物模型的基本特点,即以实物产品来进行分类、以实物单位作计量单位。-填空

66、价值模型的基本特点是按部门分类,并以价值(价格)作计量单位。填空 67、价值投入产出模型基本特点是( )。

A 根据国民经济中的大类产品来分类的

B 用实物单位来进行计量的

C 根据价值(价格)进行计量的

D 按部门分类

68、价值投入产出表的优点:3个:整体性、综合性、分析功能的完整性。-简答

(1)价值模型可以包括国民经济所有的部门,与实物模型只能包括大类产品相比,范围几乎完整,充分体现了投入产出法的核心特点,亦即整体性。因此,价值模型可以反映整个国民经济中所有部门生产和分配使用的全貌;并可以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与资料取得的可能,灵活地将部门的分类进行合并和分解。

ij

a 合并的复杂性已经提醒我们,价值模型中的合并与分解并不是随意的、简单的,而是有条件的、有

缺陷的。

(2)由于价值模型中统一了计量单位,故表中的每一列也可以相加,不仅各列的流量可以相加(单位一致),而且各列的直接消耗系数也可以相加(没有单位),从而扩大了投入产出分析的范围和内容。 (3)价值模型可以同时从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再生产运动,为较为充分的分析和理解有关宏观经济演变过程和问题提供了基础。例如,价值模型建立了GDP 生产与最终使用之间的

平衡关系(

∑∑===n

j n

i i

j

y N

1

1

);还能建立最终产品的各个具体项目与相应各部门生产总量之间的关系;还有最

终产品具体项目与增加值具体项目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使再生产的各环节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例如,最终产品各具体项目与各部门生产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可以具体表示出来:

r r Y A I X 1)(--=

)

,(1

1

∑∑====R

r r R

r r y Y X X

69、价值投入产出表的优点有( )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分析功能的完整性

D 具体性

E 反映生产与分配的准确性

70、价值模型存在的局限性:3个:准确性较差、部门划分的差异性、存在非技术影响。-填空-简答

(1)在价值模型中引入了价格因素(目的是为了统一计量单位,保持投入产出法的整体性特征),因此就使其模型不能全部、准确地反映部门之间技术联系;亦即由于按部门划分,各种不同产品的合并,使得直接消耗系数

ij

a 不准确,最终将造成投入产出法的误差增大。

(2)价值模型是按部门来划分的,虽然部门之间可以有合并分解的灵活性,但也会相应造成由于部门划分的粗细不同,使得模型反映的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也不同(ij

a 会受到部门划分不同的直接影响,而这种影响

完全不是生产技术的影响,故破坏了

ij

a 本来的意义)。

(3)价值模型还有一些较为复杂的方法论问题,它们大都是由价格、部门划分等引起的,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填空

71、价值投入产出模型存在的局限性有( )。 A 准确性较差 B 部门划分的差异性 C 存在非技术影响 D 系统整体性较差 E 分析应用功能较差

72、投入产出模型的假设条件:三个假设条件:纯部门假设、稳定性假设、线性性假设。-填空、简答

(1)纯部门。假设每个部门只生产一种产品,而且只用一种生产技术方式进行生产,即所谓“纯部门假设”。

这个假设条件是投入产出法的核心假设,与线性方法的应用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按照这个假设,要使投入产出模型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经济分析工具,就必须注意和解决如何做到尽量使价值模型中部门的分类符合“纯部门假设”的要求。

(2)稳定性。假设直接消耗系数(技术系数)

ij

a 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即抽象了技术进步或劳动

生产率提高的因素。这个假设的提出更多的是为了分析问题的简化,即把整个投入产出问题简化为简单的静态问题,而忽略了许多动态因素的影响。

(3)线性性。假设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与产出之间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即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对其它部门产品的消耗(投入)越多,它的产量就越大。

总之,在这三个假设中,“纯部门假设”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假设,其思想表明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线性方法,并突出强调了直接消耗系数的重要性和意义。其它两个假设纯粹是为了简化问题的复杂性,在实际编表和模型分析中,要注意这两个问题,想方法尽量改进。

73、投入产出模型的假设条件有( )。

A 纯部门假设

B 稳定性假设

C 线性性假设

D 非负性假设

E 存在性假设 74、投入产出模型的假设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假设是( )。 A 纯部门假设 B 稳定性假设 C 线性性假设 D 非负性假设

75、投入产出模型的求解条件是:在模型

Y A I X 1

)(--=求解问题中,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1

)(--A I 要存在; 二是

0)(1≥-=-Y A I X 。简答、填空 76 试证:1

)(--A I 的存在性。

(1)根据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

ij

a 表示每生产单位j 部门产品,要消耗i 部门产品的数量,那么

1

0?≤ij a ),,2,1,(n j i = 因此,矩阵A 是一个非负矩阵。

(2)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 中,每一列的合计数,是每一部门单位产品价值中属于对各部门产品的中间消耗所占的比重,即部门中间消耗系数

cj a )

,,2,1(n j =。

∑==+n

i j ij

n a

1

1 ),,2,1(n j =

其中 j

n ——为增加值所占总产出的比重或称新创造价值系数,

1

0??j n ,

∑=?n

i ij

a

1

1

),,2,1(n j =

亦即各部门中间消耗系数小于1。

(3)在矩阵)(A I -中,每一列的合计数就是增加值所占总产出的比重,即各部门单位产品价值中扣除中间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如果将中间消耗分成二部分,则有

∑∑≠==+j

i n

j

i ij

ij jj a a a ),,2,1(n j =

由于部门中间消耗系数

∑=?n

i ij

a

1

1

,所以有

∑∑≠≠?-?+j

i ij

jj j

i ij jj a a a a 11

或 ),,2,1(n j =

上式的经济意义是,每个部门单位产品价值中,扣除了对本部门产品的消耗后,应大于对其它部门产品的中间消耗。

有了上面的三个结果(条件):1

0?≤ij a ,∑=?n

i ij

a

1

1

∑≠?-j

i ij

jj a a 1,我们根据有关的数学定义就可以证

≠-A I ,亦即)(A I -的逆矩阵存在。因此,

Y A I X 1

)(--=的解存在。证毕。 77、试证:1

)(--A I Y 的非负性

0)()(0

)(2

121?+++=-=∴?+++=---Y A A I Y A I X A A I A I 或者,

1

,0)(1??--=-ii ij b b I

A I B

故有

)

(1?

--

A

I

所以,0?Y则有0

)

(1?

-

=-Y

A

I

X证明完毕。

78、简述价值投入产出表各个象限的意义。简答

第一象限是投入产出的最基本部分,它位于两张表的重叠交叉处,其中每个数字都具有双重性意义。从行向看,它说明产品的分配使用情况;从列向看,则说明产品的中间消耗情况。整个部分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第二象限是第一部分在水平方向的延伸,它说明各部门作为最终产品的总量中,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数量,体现了实物形态GDP的最终使用情况。

第三象限是第一部分在垂直方向的延伸,用来说明各部门增加值的情况,并具体反映GDP在物质生产领域内的初次分配,即如何分为工资、利润和税金等部分。

第四象限是由第二、三共同延伸而组成的,一般来说它可以反映某些GDP再分配的某些情况(仍处于探索之中)。

第四章产品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79、应用投入产出方法进行国民经济中的基本比拟(结构)关系分析的主要内容有()。

A 分析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

B 分析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C 分析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D 分析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E 分析价格波及效应

80、分析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的思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原理明确指出,要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就必须使两大部类产品在生产与分配使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这里不仅是指两大部类产品在实物形态上要顺利地实现交换,而且在价值形态上也要能得到补偿。但这个原理在实际应用中,遇到困难最大的是,有关两大部类总量及结构数据难以得到。

81、分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思路:通过投入产出表(前表)则不仅可以分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内部结构,了解它们各自的具体部门构成,而且可以计算出这三个部门产品的价值构成,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82、分析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思路: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能够直接了解到构成积累和消费的物质内容。一般投入产出表的分类较细,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一定生产结构下,积累和消费究竟是由那些部门的产品来提供的。这样就能在积累安排与所需各类生产资料供应、消费资料需求与消费资料供给之间建立平衡。

83、分析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思路:利用投入产出表所提供的数据,可以更好地分析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首先,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可以较深入地了解每一个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特别是通过完全消耗系数,可以揭示出部门之间的种种间接联系,因为有的部门之间只有很小的直接联系,却有很重要的间接联系。其次,通过投入产出表中第一部分内各中间消耗(中间产品)的数量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各部门在生产中的相互依赖程度,并由此判断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84、各部门产品价格的形成模型分析方法:

各部门产品价格的形成模型的其计算公式为:

∑=++=n

i mj

vj i ij j a a p a p 1

),,2,1(n j =

式中,

i

j p p ,分别为i j ,部门产品的价格;而ij a

这里应为实物形态的直接消耗系数,亦即∑=n

i i

ij

p a

1

生产单位j 产品的价格中,以价值形态表示的全部中间消耗;而mj

vj a a +表示生产单位j 产品的增加值。

值得指出地是,如果

ij

a 采用价值形态,则上式的计算结果

j

p 是价格指数。

上式写成矩阵的形式则为:

)()(1

M V A I P M

V P A P T

T +-=++=-

上式表明,在已知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劳动消耗系数和社会纯收入列向量的条件下,就可以计算出各部门产品的价格。

85、分析某个部门或某些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对其它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模型分析方法

n nn n n n T

n n n n n n n p a a a p p p a a a a a a a a a p p p ????????

??+??????? ???????

??

?

?

?

??=??????? ?????---------1211211112

11

122221111211

121

[]

n nn n n n T n p a a a A I p p p ????????

??-=??????

? ?????∴----12111

121

上式的经济解释:

n nn n n p a a a ????????

??-121 表示第n 部门产品的价格提高n p ?后,通过直接消耗系数计算出对其它(n-1)个部门

产品价格的直接影响;如果再乘以()

1

1

---T n A I ,则表示对(n-1)个部门产品价格所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即

全部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其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往往是价值形态的,同时n

p ?为价格变化的百

分比,因此,这时计算的结果则是其它(n-1)个部门产品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85、分析国民经济的宏观效果指标体系。

(1)分析GDP 与中间消耗的比例,用来说明如何以较少的中间消耗而带来更多的GDP 。

∑∑∑===+n i n

j ij

n

j j

j

x

m

v

1

1

1

)

(

或者可以计算最终产品与中间消耗的比重,说明在一定中间消耗下所能形成的GDP 最终使用为多少

∑∑∑===n i n

j ij

n

i i

x

y

11

1

(2)分析社会总产品与社会总成本的比例,或者分析GDP 与劳动报酬的比例。

∑∑∑∑+=)

(1

j ij n

j j

v x X

上式说明单位中间消耗与劳动报酬所带来的社会产品。

∑∑+j

j j

v

m v

)

(

上式说明单位劳动力消耗所创造的GDP 。

(3)分析消费数量与劳动报酬的比例,或者分析消费数量与社会总成本的比例。

∑∑j

i

v

w

∑∑∑∑+)

(j ij i

v x w

上式说明单位消耗所带来的消费数量,反映了社会生产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的经济效果。 87、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提供了有关宏观经济效果分析的基础,类似的数据一般是难以得到的;投入产出表为分析有关宏观经济问题提供了方便数据。填空

88、简述从社会最终产品出发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的步骤。-简答 从最终产品出发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的步骤如下:

(1)根据计划期人口的增长情况、人们消费水平提高的数量和结构,确定计划期所需要达到的消费总量。 (2)据计划期生产的增长情况确定投资(积累)总量。

(3)确定计划期的直接消耗系数。一般来说,对于短期计划,可以参照使用报告期的直接消耗系数;而对于长期计划则需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具体修订直接消耗系数。

(4)最后利用公式Y A I X 1

)(--=计算计划期各部门的总产量。。

89、简述投入产出方法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分析的在作用。

(1)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可以检验国民经济计划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情况,以及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关系。

(2)利用投入产出表可以进行某些国民经济大型项目(工程)建设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分析。 (3)利用投入产出表,对于不同的计划战略目标,做不同的综合平衡计算,进行多方案的模拟。

第五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90、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假设“纯部门假设”实际上规定了投入产出表分类方法的根本原则。填空

91、简述投入产出表所要求的部门分类原则。

投入产出表所要求的分类原则为:产品的消耗结构相同,工艺技术相同,经济用途相同。即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是根据上述原则组成的同类产品的综合体,也叫“产品部门”或“纯部门”。

92、纯部门是指产品的消耗结构相同,工艺技术相同,经济用途相同的一类产品的综合体。名词解释

92-1、投入产出表所要求的分类原则为()。

A 产品的消耗结构相同

B 工艺技术相同

C 经济用途相同

D 全部与国标相同

E 只是物资生产部门。

93、投入产出表所要求的分类原则为()。

A 国标原则

B 物资生产部门原则

C 全社会生产原则

D 纯部门原则

94、简述纯部门原则要求的意义。

“纯部门”原则的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确保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线性关系(线性方法应用),或者说为了确保直接消耗系数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能正确体现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

95、投入产出表的纯部门原则是为了确保()。

A 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线性关系

B 直接消耗系数计算的准确性

C 直接消耗系数计算的稳定性

D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能正确体现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 E 进出口平衡

96、纯部门的部门分类是否越细越好-简答

纯部门的分类从理论上讲是要求划分为很多、很细,这个要求在实际中是很难完全做到的。如果要尽量接近这个要求,就必须要把部门划分得很多、很细。但由此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主要有:

(1)随着产品序列的增加,对分类的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的计算工作量会越来越大。

(2)部门分类太细、部门数目增多,则表格的填满率可能非常低,即说明投入产出表的利用效果低。

(3)计算机的内存容量是一定的,部门如果太多将影响到逆矩阵的计算,最终影响到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由此纯部门划分不是越细越好。

97、在实际应用中,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分类只能做到相对的“纯”,应根据实际条件的可能尽量达到其要求。大量的经验表明,价值形态的投入产出表一般为100个部门左右,实物投入产出表一般为200个部门左右是较为合适的。-填空

98、大量的经验表明,在投入产出部门分类中,价值形态的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一般为()。

A 100个左右

B 200个左右

C 300个左右

D 400个左右

99、大量的经验表明,在投入产出部门分类中,实物形态的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一般为()。

A 100个左右

B 200个左右

C 300个左右

D 400个左右

100、在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中应当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简答

一般来说,在设计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的大小时,主要考虑下面的因素:

(1)目前实际中宏观管理和统计指标划分的粗细程度;

(2)目前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实际水平;

(3)目前实际中经济管理和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4)编制投入产出表工作量的大小。

101、解编制投入产出表最困难、最复杂和工作量最大的问题是取得有关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填空。

102、投入产出表数据资料的搜集和填写方向主要有()。

A 按投入方向搜集、推算和填写

B 按产出方向搜集、推算和填写

C 按第二象限搜集整理

D 按第一象限搜集整理

E 按第三象限搜集整理

103、按投入(纵列)方向搜集、推算和填写是指主要根据各部门或企业的成本、财务资料来进行。填空

104、按产出(横行)方向搜集、推算和填写是指主要根据各部门的产品分配和流通统计数据来进行。填空

105、目前投入产出表编制过程中的资料搜集是从投入方向即按成本结构、按列方向进行的。这些基础资料经过调整是可以适应投入产出表要求的。-填空

106、目前投入产出表编制过程中的资料搜集方向是()。

A 按投入方向进行

B 按成本结构方向进行 C按列方向进行

D 按产品分配方向进行

E 按产品流通方向进行

107、目前投入产出表编制过程中的资料搜集方向是()。

A 从投入方向进行

B 从使用方进行

C 从产品分配进行

D 从产品流通进行

108、在价值形态投入产出表中,对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的处理方式有哪些-简答

在价值形态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将固定资产折旧放在第二象限,而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的处理方式则有以下三种:

(1)从固定资产的实际补偿情况考虑。(2)不论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基金用于何处,一律处理为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大修理部分,使得其与折旧提取额相等。(3)将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与当年积累合在一起计算,形成固定资产的总投资。

109、在价值形态投入产出表中,对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的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必须保证投入产出表中“行”和“列”的相等关系。填空

110、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中,进出口问题的处理方法有()。

A 差额法

B 矩阵法

C 平衡法

D 余额法

E 虚拟法

陈正伟-火锅店选址分析技术-案例分析

火锅店选址技术-案例分析 重庆工商大学陈正伟2014年5月 门店选址是生意状况的关键性战略决策问题。门店选址也是一个综合决策问题,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其中包括周边人群的规模和特点,微区位的经济基础特点,竞争状况,交通便利性,房产成本,场所特征等等。同时选址的决策过程很复杂,位置一旦选定就不可能轻易变动,成本代价很高。本为试图通过介绍完整的微区位统计分析的选址步骤,为商业企业店铺选择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程序和方法。 1.选址因素分析 任何一个企业面对的环境复杂且难以预测,因此,如果能把环境区分成不同的部分,将十分有利于店址的识别和预测环境的影响。广义环境中存在的所有因素对店址有直接或间接的区别,程度有深浅之分;同时,人力和经费的限制也决定了不能够将外部环境的研究对象确定得过于宽泛,只能将这种研究集中于那些组织活动影响程度较高、方式较为直接的因素。这里我们以餐饮业为例,将其环境分成以下三个部分: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进行分析。 (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基本上所有组织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该区域在城市中的经济现状、经济发展都将对餐饮业产生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该区域的消费能力、各档次餐饮店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措施为餐饮行业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几大方面。可采用综合评价法,对每一个备选区域进行综合评估,逐一评价其优劣,排列出各个区域对增加餐饮店适宜程度。 (2)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以及资源状况等自然因素。地理位置是制约店铺经营状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考虑区域与周边区域及其它城市的空间联系。 (3)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城市,具有着不同的吃文化。吃文化体现的就是当地的口味习俗,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如重庆人很难适应江淮地区的口味,多数人爱吃辣椒。而在同一城市不同文化水平的区域选址,就意味着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要求不同,这对餐饮店的目标定位尤其重要。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习题解答-第三章-陈正伟

第三章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习题三解答 1.从广义来讲,国民收入是由下列指标组成:()。-多选 A 国民总民收入 B 国民净收入 C 按要素成本价格计算的国民净收入 D 个人收入(PI) E 个人可支配收入(GDP) 2.从狭义来讲,国民收入(NI)仅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净收入。填空3.简述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简答 答: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净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内生产净值保持着从生产收入分配的内在联系。二者的关系是: 国民总(净)收入=国内生产总(净)值+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在封闭的经济假设下,国民总(净)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净)值相等。因此,往往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国民收入来源,也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生产过程的结束与收分配的开始正是在这两个总量指标之间实现转换的。 4.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包括两个层次,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填空 5.初分配属于()。-单选 A 微观分配 B 宏观分配 C 既属于微观又属于宏观 D既不属于微观又不属于宏观6.再分配属于()。-单选 A 微观分配 B 宏观分配 C 既属于微观又属于宏观 D既不属于微观又不属于宏观7.再分配行为,主要由政府以收入税等形成对各个经济主体的初次分配所得进行调节,着重解决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问题。-填空 8.初分配的构成公式为:GDP=折旧(企业)+报酬(个人)+净税(国家)+盈余(企业)。-填空 9.国民收入初分配的构成项目有()。-多选 A 折旧 B 报酬 C 净税 D 盈余 E 医疗保险收入 10.下列使用初分配的项目有()。-多选 A 退休金 B 所得税 C 净税 D 企业盈余 E 物价补贴 11.下列使用再分配的项目有()。-多选 A 城市居民最低社会保障金 B 抚血金 C 净税 D 党费 E 物价补贴 12.简述国民收入再分配流程形成。-简答 答: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成为:在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个原始收入获得者或者按照分配制度的规定,或者按照自身的意愿,无偿转让其原始收入的一部分,同时也从其他收入主体那里获得一部分转移性收入,从而完成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流程。 1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项目有那些?-简答 答: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项目有:(1)现期所得税、财产税等税种的收支。(2)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3)其他经常转移收支。 14.可支配收入的计算公式为: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填空 15.国民收入要素分配:要素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投入生产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投入生产的要素很多,有传统的劳动、资本、土地等,也有技术、信息、知识产权、管理等现代要素。-名词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集及解答-陈正伟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及解答 陈正伟 2010-05-26 第一章投入产出法概论 1、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名词解释、填空 2、国民经济:是指由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各种经济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本处研究的投入产出表实际上就是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名词解释、填空 3、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劳动力和支付的各种费用及利润、税金等项目的总和。-名词解释 4、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贷款利息支出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5、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6、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获得的捐赠物质 B 国家的奖金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补贴 7、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总成果及其分配使用去向。-名词解释 8、某地区总投入为3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则各地区总产出为()亿元。 A 3000 B 2000 C 1000 D 5000 9、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C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最终使用总和 10、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 C 总投入=增加值+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终使用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总产出的总和 11、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内容: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简答 12、投入产出表;是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的一种(矩阵)棋盘式表格。名词解释 13、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各种产品生产的()。 A 投入来源 B 使用去向 C 棋盘式表 D T型结构表 E 上下结构表 14、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名词解释、填空 15、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作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能够反映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简答 16、投入产出表的两个基本平衡关系式: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品;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17、价值性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是()。 A 中间使用+最终产品=总产品(实物) B 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C 增加值=最终使用 D 总产出=增加值 E 中间投入=中间消耗 18、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如下:-简答 1)它从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研究各个具体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技术经济联系)。整体性是投入产出法最重要的特点。整体性。 2)投入产出表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也就是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 3)从方法的角度,它通过各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系数是:直耗系数、完耗系数。-系统反映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4)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结合。-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 19、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特点有()。 A 整体性 B、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 C 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

《投入产出分析》实验指导书-陈正伟

重庆工商大学数统学院 《投入产出分析》实验指导书 陈正伟 制作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二○一三年五月二十日

目录 第一章学生实验守则 第二章本课程实验的预备知识 一、上机实验的目的 二、上机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三、上机实验的步骤 四、实验后的实验报告基本要求 五、实验内容安排及说明 第三章每个实验项目的指导书 实验一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构造分析 实验二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的确定与归一化分析实验三投入产出分析的计算比较分析 第四章实验课程的考核办法与成绩评定标准

《投入产出分析》 实验指导书 投入产出分析在社会经济实践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数据处理技术和计算要求高,为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为此,在课程教学的理论学习基础上,应当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设计的投入产出分析实验以及开发的实验环境用于统计专业本科《投入产出分析》课程的辅助教学,以期到达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之目的。 第一章学生实验守则 一、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操作的课堂,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应服从实验教师和任课教师的指导和安排,按指定位置就座,不得大声喧哗,保持安静和整洁的环境。 二、根据课程教学中掌握的实验内容、目的、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药品、器材是否齐全、完好,如有缺漏、损坏应及时报告老师。 三、实验时,必须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老师的指导下,人人动手操作,个个细心观察分析,如实做好实验记录,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写好实验报告。 四、要严格遵循实验安全操作规范,严禁随意混合化学药品,

严禁随意摆弄电器,如发生意外,要及时报告老师处理。凡不按操作规程而损坏实验室仪器、器皿或造成人身伤害,肇事学生均应负相应经济和法律的责任。 五、实验过程中要爱护仪器设备,节约药品材料,严禁将器材、药品带出实验室,违者应严肃处理。 六、废液、废药及其他杂物不得随地抛扔或倒入下水道,应分别倒入指定的废液缸或垃圾箱内。 七、实验完毕,整理仪器、药品,清洗器皿,放回原位,搞好卫生,填写好《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关闭电源、水源,经老师检查后,才能离开科学(实验)室。 第二章本课程实验的预备知识 一、上机实验的目的 通过本实验应当到达如下目的:培养学生的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教会同学们对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比较分析和效果分析;提高同学们对于投入产出分析计算方法的兴趣和热情;获得对于复杂的投入产出技术分析方法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的基本技能。 二、上机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掌握确定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各种系数的计算技术、各种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2、搜集整理相关投入产出流量表和系数表;

《综合评价方法》习题集-4-陈正伟

《综合评价方法》习题集-4 指标赋权方法 一、名词解释 1、主观权数法 2、客观权数法 3、变异系数法 二、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主观评判法的是()。 A 专家评判法 B 变异系数法 C 相关系数法D熵值法 2、下列属于主观评判法的是()。 A 层次分析法 B 变异系数法 C 相关系数法D熵值法 3、根据层次分析法,当指标x比指标y而言,x很重要时,则判断矩阵的行值为()。 A 9 B 7 C 3 D 1 4、根据数据计算的平均数为x,标准差为δ,则变异系数法的变异系数为()。 A 标准差δ B 平均数差 C x/δ D δ/x 5、列属于评价指标权数确定的客观赋权法的是()。 A 层次分析法 B 专家评判法 C 德尔菲调查法D熵值法 6、根据层次分析法,当指标x与指标y相比,两者同等重要时,则判断矩阵的行值为()。 A 9 B 7 C 3 D 1 三、多选题 1、下列属于客观赋权法的有()。 A 专家评判法 B 变异系数赋权法 C 相关系数赋权法 D熵值赋权法E坎蒂雷赋权法 2、下列属于主观赋权法的有()。 A 专家评判法 B 变异系数赋权法 C 相关系数赋权法 D熵值赋权法E层次分析法 3、下列属于客观赋权法的有()。 A 层次分析法 B 变异系数赋权法 C 相关系数赋权法 D熵值赋权法E专家分析法 四、填空题 1

2 3、客观赋权的基本思想是:。 4、客观赋权法的主要方法有:四种:、、、。 五、简答题 1、简述专家评判法的基本思想。 2、简述层次分析赋权法的基本步骤。 3、简述变异系数法的基本步骤。 4、简述相关系数法的基本步骤。 5、简述熵值法的基本步骤。 六、计算题 1、在重庆市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中,选取了增加值率()1x、资金利税率()2x和劳动 生产率()3x三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经过专家和实践工作者分析认为,增加值率比劳动生产率极端重要,比资金利税率稍重要,而资金利税率比劳动生产率重要。试根据以上专家和实践工作者的判断,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上述三项评价指标的权数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2)计算各个指标的变异系数权数。 3)应用上述标准值和权数,使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于上述区县的人口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最终结果保留2两位小数)

陈正伟-《统计基础与实务》-第九章 统计分类与标准

第二章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第一节概述 我们在进行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时,需要将总体中的单位按照一定标志分成若干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现象是复杂多样的,各种现象之间不仅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性的一面,即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特点。统计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特点,按照一定标志将重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体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统计分类标准是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一般是以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的。统计分类标准化是指,由统计主管部门制定和发布一系列统计分类标准,并在统计工作中贯彻实施这些统计分类标准,以适应统计信息采集、处理及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的要求,实现统计的功能和统计的最佳效益。因此,统计分类标准化是整个统计标准化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统计信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管理中作用的不断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类型、质量、加工深度、传递方式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统计分类标准化工作,使统计信息采用统一的分类标准,以满足对统计信息管理的需要。 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分类标准,在统计工作中贯彻统计分类标准化,是整个统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统计分类标准化具有以下作用: (一)统计分类标准化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由基本概念、核算原则和方法、基本表式和帐户、以及统计分类标准等一系列要素所组成。统计分类实行标准化是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二)统计分类标准化是统计分组的规范 我们进行各项统计调查,不仅要取得总量数据,而且要得到各种构成的分组数据。统计分类标准化为各种统计调查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化分组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三)统计分类标准化是进行数据自动化处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管理对统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实现统计分类标准化,才能利用计算机对大量和复杂的统计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而统计信息作为全社会共有的财富,也只有实现了统计分类标准化后,才能借助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 (四)统计分类标准化有利于加强统计资料的国际对比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增加。我国统计分类标准在制定、修订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向国际标准靠拢,这对于加强我国统计资料的国际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是由它的作用所决定的。统计分类标准化具有以下特点:

陈正伟-考伊克模型的应用案例分析讲解

考伊克时滞模型的实证案例分析 -重庆市消费与投资的考伊克模型分析 重庆工商大学陈正伟鲍迪 摘要: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重庆市的消费与投资进行滞后变量模型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地区或城市在经济活动中广泛存在着时间滞后效应,即动态性。某些经济变量不仅受到同时期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了过去某些时期的各种因素甚至自身的过去值的影响。本文采用了滞后变量模型对于近几年重庆市的消费与投资进行回归分析,挖掘其中的相关依赖关系,为以后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使经济发展的更加的稳健和高效。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设计主要参考计量经济学,其中的滞后变量模型,对于重庆市1998~2012年的消费与投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出重庆市消费与投资的相关关系,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估计相关性最强的时滞年份,并对数据进行验证和对未来消费和投资发展进行推算。 关键字:滞后变量模型,考伊克(Koyck)方法,消费与投资。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lag variable models of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in Chongqing ci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 region or a city in economic activities widely exists time lag effect, namely dynamic. Some economic variables is not only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by various factors during the past some even their own past values influence. The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lagged variable model for the city of Chongqing in recent years, regression analysis, mining the correlation dependence, carry out for the future economic activity to provide data analysis and predictive value, so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ore robust and efficient. The basic design of the main reference econometric study of this topic, the lag variable models which, for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in Chongqing 1998~2012 years of data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in Chongqing City, by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ime-delay year related to the strongest, and verify the data and calculat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Keywords: the lag variable models,Koyck method,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陈正伟-扶贫工作第三方评估报告(范文)

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报告 (范文) 重庆工商大学-陈正伟 一、引言 二、评估背景及目标 (一)评估背景 1.贫困(村)户基本情况 2.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3.扶贫评价公正性与科学性要求 (二)第三方评估依据 1.政策依据 2.行政依据 3.执行依据 (三)评估工作目标 1.

2. 3. 4. 三、评估对象及内容界定(一)评估对象与内容 1.评估对象 2.评估内容 1)客观存在内容 2)主观评价内容 3.评估分值 4.评估调查方式 5.评估调查表式 1)评估调查表1; 2)评估调查表2; 3)评估调查表3。

(二)样本确定技术 1.样本构成确定 2.样本执行程序 3.样本替换技术 (三)评估标准 1.评估执行标准 2.评估整体标准 3.综合评价方法 四、整体计划 (一)工作组织 1.人员构成 2.组织形式 3.经费构成 (二)工作计划 本项目调查评估工作的计划实施如下: 注:

(三)实际完成 五、区域整体成效评估分析 (一)区域扶贫整体成效等级评估分析 1.区域的扶贫工作整体成效程度:。 2.区域整体工作成效评价的代表性: 3.区域分街镇整体评估分析: (二)区域街镇扶贫成效评估分析 1.排序分析 2.TOPN分析 3.lowN分析 (三)区域各街镇整体工作成效分析 1.街镇1: 2.街镇2: 3.街镇3: . . . M.街镇m:

(四)区域各个指标整体成效评估 1.区域扶贫工作的各个方面的优良水平1分析: 2.区域扶贫工作的优良率指标分析: 3.区域扶贫工作不足分析: 1指标优良率与乡镇(街道)的评价等级划分为:优秀(85以上)、良好(75-85)、达标(65-75)、未达标(65以下)。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习题解答-第四章-陈正伟

第四章 消费需求统计分析 习题四解答 1.消费:消费是指使用货物和服务来满足人类的需要的行为。-名词 2.任何社会中,消费都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在每年新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主要部分用于消费,剩余的部分用于储蓄和投资。-填空 3.消费是社会总需求的主体,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填空 4.消费的类型有( )。-多选 A 生活消费 B 生产消费 C 中间消费 D 最终消费 E 投资消费 5.消费需求研究的消费是指进入国民经济使用阶段、用于国民生活的最终消费,生产消费或中间消费不属于消费需求统计分析的范围。-填空 6.最终消费总额:最终消费总额是指住户、政府或为住户服务的私人非营利机构承担的个人消费货物或个人服务的全部支出再加上用于公共消费的支出之和。-名词 7.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就是指全社会所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名词 8.国民可支配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基本因素。若用C 表示消费,Y 表示收入,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Y C C α+=0。-填空 9.若消费函数表示为:Y C C α+=0,请简述各个符号的意义。-简答 答:C 为消费额;o C 被称为自发性消费,是指不依存于收入消费;α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国民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即: C M P C = Y ?? ;α Y 被为引致消费,就是依存 于收入的消费。 10.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C A P C Y =。-填空 11.国民可支配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增加消费就会减少储蓄,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消费和储蓄二者相互制约。-填空 12.储蓄函数是以收入为其自变量。在假定其他条件下不变的情况下,储蓄函数可表示为:Y S S β+=0。-填空 13.若储蓄函数表示为:Y S S β+=0,请简述各个符号的意义。-简答 答:S 为储蓄倾, o S 为自发性储蓄,β为边际储蓄倾向, βY 为引致储蓄。 14.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占收入增量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Y S MPS ??=。-填空 15.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平均储蓄倾向来说明。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Y S APS =。 -填空 16.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有( )。-多选 A 价格水平与价格预期 B 利率 C 分配状况 D 金融资产 E 人口 17.消费支出与物价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物价的显著变动会引起消费者购买量的显著变动,除

陈正伟-《综合评价技术及应用》基础练习题

《综合评价技术及应用》 基础知识练习题 重庆工商大学陈正伟 一、名词解释 1、空间评价标准: 2、评价指标的定量选择法: 3、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 4、秩和比评价法: 5、灰色关联度: 6、综合评价: 7、经验标准: 8、评价指标的定性选择法: 9、功效系数法: 10、综合指数法: 11、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 12、灰色: 13、灰要素的分类: 14、关联度: 15、初值化数列: 二、单选(每题1分) 1、使用期末卷面成绩作为学生某一课程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属于()。 A 单指标评价 B 多指标评价 C 主成份分析法 D 聚类分析 2、在综合评价中,通过已知理论知识和经过推理分析得到的依据称为()。 A 时间标准 B 目标标准 C 空间标准 D 理论标准 3、使用发展目标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的标准称为()。 A 时间标准 B 目标标准 C 空间标准 D 理论标准 4、在综合评价指标选择中使用专家调查方法进行时,属于()。 A 定量选择法 B 经验选择法 C 定性选择法 D 主成份分析法 5、在综合评价指标选择中,主成份分析法属于() A 定量选择法 B 经验选择法 C 定性选择法 D专家选择法 6、对于资产负债率指标进行正向化时,应当使用的方法为()。 A 绝对值倒数法 B 名次转换法 C 系数转换法 D倒数法 7、对于产品质量等级指标进行正向化时,应当使用的方法为()。 A 绝对值倒数法 B 距离倒数法 C 系数转换法 D倒数法 8、在常规综合评价方法中评价标准具有很强的人为性的方法是()。 A 综合评分法 B 综合指数法 C 秩和比方法 D 功效系数法 9、下列属于主观评判法的是()。 A 层次分析法 B 变异系数法 C 相关系数法 D 熵值法 10、根据层次分析法,当指标x比指标y而言,x很重要时,则判断矩阵的行值为()。 A 9 B 7 C 3 D 1 11、根据数据计算的平均数为x,标准差为δ,则变异系数法的变异系数为()。 A 标准差δ B 平均数差 C x/δ D δ/x 12、在常规综合评价方法中存在严重线性替代是的方法是()。 A 综合评分法 B 综合指数法 C 秩和比方法 D 功效系数法 13、在常规综合评价方法不考虑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的方法是()。 A 综合评分法 B 综合指数法 C 秩和比方法 D 功效系数法 14、对于我国小康进程的评价,为了避免指标之间的相互干扰应当使用()。 A 相对化无量纲化类型 B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 C折线性无量纲化方法 D 曲线型无量纲化方法

旅游花费调查统计分析报告(范文)-陈正伟

《2004年禁他审饵内象游者调姿分析般告》-czw 某地市国内旅游者调查 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2004 重庆工商大学陈正伟 Parti 2004年某地国内旅游者花费调查 基本情况及说明 1、调查方案设计: 本次调查是根据某地市旅游局组织的、某地工商大学统计学系承研的《某地市旅游统计方法研究》项目中,设计的国内旅游者花费抽样调查方案进行的。同时,为保持动态可比性,我们设计的调査方案与前3年的内容基本相同。 2、调查范围: 本次问卷调查的总体范围是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在某地市行政区域内旅游的国内旅游者。调查样本是在上述时段内进行的、拦截式纯随机抽样取得的样本单位构成。调查的样本点,分布在某地市的XXX个区市县,XXX个宾馆、饭店、招待所、XXX个主要景点、XXX个旅行社。其分布情况见《某地市国内旅游者花费调查技术报告》。 3、调查时间

本项调查在2004年7月份开展。其调査资料的时间分布情况如下(见图 1、图 2)。 1(A 2(B 上述时间分布表明,住店游客和景点游客的问卷调查都是从2004年7月 开始的,主要分布在X 、X 、X 、X 、X 五个月。 4、 样本数量 根据抽样调查的设计方案,本次调查最佳样本点为XXXX 个左右。鉴于本 次技术性要求和为了提高可靠性,我们认为应当调查XXXX 个样本为好。为弥 补这一现象可能造成偏差,我们在下半年的问卷调查中,投放样本点XXXX 个, 实际调查国内旅游者 XXXX 人,其中回收问卷XXXX 份,有效调查问卷XXXX 份。 在有效问卷中,旅游 景点客人有效调查问卷XXXX 份,住店客人有效调查问卷 XXXX 份。有效率XX%。 5、 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国内旅游者的基本情况、 国内旅游者的交通工具使用情况、旅游者花费情况、国内旅游者对某地旅游 业及相关部门和环节的评价情况、对某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意见。主 要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进 1Z00 1000 0800 0600 0400 0200 0000 zSS$SS?g32SSS2S :£55SS9S :$ 1一 — ―一― — i — 6*ZZZMZ 卜 ■、畚?勺念日

陈正伟-《统计学A》综合练习(2015)

2015年《统计学A》综合练习题 一、单选 1、使用标准差比较标志变异程度的条件是( C ) 。 A、同类现象 B、不同类现象 C、平均数相等的同类现象 D、平均数不等的同类现象 2、从总体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属于( C ) 。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3、在如下数据:75、73、72、70、68、54中,众数是 ( D ) 。 A、72 B、70 C、71 D、不存在 4、在组距数列中,95这个数据应归在 ( A ) 组中。 A、95—105 B、85—95 C、85—95或95—105 D、85—95和95—105 5、要了解5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B ) 。 A、50个学生 B、每一个学生 C、5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D、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6、某工人月工资180元,则“工资”是 ( D ) 。 A、品质标志 B、质量指标 C、总体单位 D、数量标志 7、各个数据皆不相同时其众数为( D ) 。 A、最大的数据 B、最小的数据 C、中间的数据 D、不存在 8、在同一数列中,若各变量值不等,则几何平均数(G)与算术平均数(X)比较有 ( B ) 。 A、G > X B、G < X C、G = X D、上述都可能 9、当峰度系数a4( )=3.8时,表明 ( B ) 。 A、数据呈右偏分布 B、数据呈尖峰分布 C、数据呈左偏分布 D、数据呈正偏分布 10、在抽样平均误差一定的条件下,要提高推断的可靠性,必须( B ) 。 A、扩大误差 B、扩大极限误差 C、缩小误差 D、缩小极限误差 11、如果总体成数方差或大子样成数方差未知,计算必要抽样数目时,可以用总体方差最大值代替,此值为 ( B ) 。 A、0.24 B、0.25 C、0.5 D、1 12、连续生产某产品的工厂,每隔1小时取5分钟新产品进行检查,属于(D) 。 A、纯随机抽样 B、类型抽样 C、等距抽样 D、整群抽样 13、用简单重复抽样方法,要使抽样平均误差减少50%,则样本容量应为原来的 (D) 。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14、在抽样平均误差一定的条件下,要提高推断的可靠性,必须( B ) 。 A、扩大误差 B、降低精度 C、缩小误差 D、缩小极限误差 15、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D ) 。 A、-∞<r<+∞ B、-1≤r≤0 C、0≤r≤1 D、-1≤r≤1 16、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的符号( A ) 。 A、相同 B、相反 C、视a的符号而定 D、不能确定 17、若有三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8%,12%,此三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 C ) 。 A、 B、

陈正伟-镇域综合实力评价及应用(范文)

《镇域综合实力评价方法及应用1》 范文 陈正伟重庆工商大学 引言 镇域经济是一个建制镇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单元,但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从空间结构上看,镇域经济内部由村域经济组成,外部是县域经济,城市经济。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因此,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是实施统筹城乡方略的重要节点,支持着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推动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镇区是县城的“卫星镇”,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镇域经济与村域经济发展一脉相连,互为支撑。 要壮大区县发展,必须从县域经济的基本构成单位—镇域抓起。要充分了解镇域经济的发展程度、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不同区县的镇域经济存在怎样的差距,这些差距着重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都可以通过镇域经济综合实力的详细测度得到。测度和评价的目的绝不是单纯比较排名先后或地位高低,更重要的是镇域经济综合实力还能够按照经济实力、文化实力、区位优势三方面将各街镇进行归类,并划分出不同的发展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街镇我们可以分解指标进行深入剖析,找出问题根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我们前瞻性地认识到了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率先提出了准确系统地认识街镇的发展特色的问题。组织专家教授对于XX县的镇域经济实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试图揭示XX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 一、镇域综合实力评价技术 (一)镇域综合实力概念开发 1原文4.7万字。

1.镇域的界定 “镇”是我国行政区域划分中的一种行政建制称谓,是我国最基础的行政区单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镇是联系城乡经济的纽带,起着桥梁作用,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 与“镇”相联的有“镇域”和“镇区”两个概念。“镇区”是“镇域”的一部分,是地理概念、聚落概念,是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的较低层次的城镇居民点,地域范围相对较小,没有确定的行政界线,多是自然形成的,历史相对于镇域来讲较为悠久,相对而言只是“点”,主要功能设置定位于二、三产业的活动场所,多为政府驻地,具备一定的市政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以非农业人口居住和活动为重点,仅是城镇的实体。“镇域”是行政建制概念,是一级行政建制地域、行政区划的称谓,是相对于行政建制镇所管辖区域范围而言的,是人为设置、圈定的,地域范围相对较大,主要表现为“域”、“面”的形态,有着明确且相对稳定的行政界线,主要是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场所出现的,其范围内是以大部分村庄和农业人口居住为主。 2.区域综合实力的概念开发 区域的综合实力是指一个区域内(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所具备的现实实力和发展能力的集合。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综合力量的形成和发展不是靠单一要素的作用,也不是靠各个要素作用的简单相加,而是靠各构成要素科学地组合以求得系统“整体效应”的最优化。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我们对镇域综合实力的概念作如下定义:所谓镇域综合实力是指由该街镇范围内的资源、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科技等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改造本街镇内的客观世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效能、影响和作用能力。它既包含自然因素,又包含社会(人为)因素;既包含物质因素(硬实力),又包含精神因素(软实力);既包含现实的全部实力及其在大环境中的影响力,又包含未来的发展潜力以及由潜力转化为实力的机制。 对一个区县的综合实力进行测评,应该从系统论的角度通过系统分析建立一套完整的测评指标体系,对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要素(即各个子系统)进行综合全面的描述和评估,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各个要素相互联系、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习题解答-第十章-陈正伟

第十章国民经济景气统计分析 习题十解答 1.景气:作为一个抽象的宏观经济概念,景气是指国家总体经济运行状态。 2.景气的特征有()。-多选 A 反复性 B 多样性 C 波及性 D 累积性 E 稳定性 3.简述景气的特征。-简答 答:景气的特征有四个方面: 1)反复性是指繁荣与萧条交替出现,但不是简单重复; 2)多样性是指由生产、收益、就业、物价、金融、贸易等多方面的周期性变化汇总; 3)波及性是指经济总体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景气在商品、资本、劳动力3大市场先后波动; 4)累积性是指景气峰、谷的到来可由繁荣和衰退的累积效果产生。 4.循环:循环是指“序列的自我重复”。-名词 5.景气循环:景气循环是指某些经济总量随着时间的移动而上下运动的过程。-名词6.简述景气分析的工作步骤。-简答 答:景气分析工作步骤有: 1)数据的搜集和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筛选、季节调整等内容。 2)挑选景气指标。这一过程用给定的参照标准,对初选出的指标进行挑选分类。 3)计算景气指数。 4)确定基准周期。 5)预测景气变动趋势 6)预警信号系统 7)效果检验。 7.简述基准循环研究的主要方法。-简答 答:基准循环研究的主要方法有:(1)以重要经济指标(如GNP)的周期为基准循环;(2)专家意见及专家评分;(3)经济大事记和经济循环年表;(4)初选几项重要指标计算历史扩散指数;(5)以一致合成指数转折点为基础。 8.经济景气分析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对后来影响最大的还要数哈佛指数。-填空 9.实践证明,景气预警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是预测经济周期波动的两种有效方法,最初它们被认为是互相对立的,后来认为是互相补充的。-填空 10.现今全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这项工作的事实已说明这一方法的作用和魅力。-填空 11.景气分析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填空 12.景气循环统计指标由同步经济指标、先行经济指标、滞后经济指标系列组成。-填空13.景气循环统计指标组成有()。-多选 A 同步经济指标 B 先行经济指标 C 滞后经济指标 D 总量指标 E 质量指标 14.同步经济指标:同步经济指标是指与基准循环日期相一致的经济序列,这些序列基本上可以反映经济总量的变化过程。同步指标主要由两个方面的指标所构成。 15.简述同步指标的构成。-简答 答:同步经济指标的构成为: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就业与工时指标 1)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与基准循环运动最相一致的指标是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

陈正伟-2016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习题精解

陈正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本科)》 2016年习题精解 重庆工商大学陈正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指以宏观经济理论指导,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整体所进行的实证经济统计分析。 2.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是一个较为具体地反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或制约性的分析指标。它是经济增长率与消费需求增长率之比,说明消费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 3.内在传导机制:是指经济系统内部结构特征所导致的对冲击的反应。这是一种内部缓冲机制或自调节机制,在数学形式上表现为分布滞后关系,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内生性,即经济波动的自我推动。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是已实现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简称为固定资产投资需求。 5.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益:是指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一部分人从收入中得到好处,一部分人则遭到损害的结果。 6.专题统计分析:专题统计分析是指根据当前的社会经济中心工作,围绕各个时期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的统计分析。 7.流量总供给:流量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如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新增加的总供给量,包括来自本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量有来自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流量总供给等于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口商品和劳务之和。-名词 8.存量总供给:存量总供给是指期初结余总供给与流量总供给之和。存量总供给减去结余总供给,就是本期实现的总供给。-名词 9.流量总需求: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如一年)形成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能力水平,包括实现的需求总量,也包括未实现的即准备购买的需求总量。流量总需求来

陈正伟-2016年《投入产出分析(本科)》重点习题(下)

2016年《投入产出分析技术》重点练习题 (下) 解 答 重庆工商大学 陈正伟 2016年5月20日 (版权所有:陈正伟) 六、 计算与证明(每题10分,共30分) (计算题中间过程保留4位小数,结果保留2位小数。) 1.证明: 已知 ;?++??++++=k A A A A A B 4 3 2 。)(0∞→→k A k 证明:I A I ---1 ) (B = 证明: I k A I A A A I A I A A A A I I B A A A A B k k k k ≈∞→-=+++++-++++++=++++++=)())(23232 而( 因此,我们得到 I A I B A I I B --=∴-=+--11 )()( 。 证毕。 2.已知:中间消耗系数 cj a 、劳动报酬系数 vj a 、其它增加值系数 mj a , 试证: 1 =++m j vj cj a a a ),,2,1(n j =,并说明经济意义。 证明: 1 ;;==++= ++= = = ∑∑j j j j j i ij mj vj cj j j mj j j vj j i ij cj X X X m V x a a a X m a X V a X x a 证毕。 这一结论表明的是,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产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或组成部分。 3.已知B =A +AB ,B =1)(--A I 存在;证明:B =1 )(--A I -I 。 比较B 与1 )(--A I 的区别并说明经济解释。

证明:已知:B =A +AB 有(I-A )B=A (I-A )B=A+I-I=I-(I-A ); 因为1)(--A I 存在。 所以:上式两边同乘以1 )(--A I 有B=1 )(--A I -I 证毕。 上述证明过程表明,B 与B =1 )(--A I 比较,B 的主对角线元素是在B 的主对角元素上加1,其它元素完全相同。 4.已知一投入产出表,其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 ????? ? ??=610 6 141810 41081 A 其最终产品列向量为:?? ?? ? ??=203050Y 求总产出向量X ,并根据所给出的条件,绘制简单实物(价值)投入产出表,求出其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解:因为??????????=0.16670.250.25 0 0.1667 0.125 0 0 0.125A 所以: ?? ?? ? ?????=-- 1.27270.36360.3636 0 0.24242 1.1428 0.06926 0 1.2121)(1A I 根据:Y A I X 1)(--= 知: ???? ??????=??????????-=-57576.3702165.4587879.67203050*) (1 A I X 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关系:等到: =--=-I A I B 1 ) (?? ?? ? ??? ??0.27270.36360.3636 0 0.24242 0.1428 0.06926 0 0.2121 5.试证明完全劳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