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器漫谈——钟

佛教法器漫谈——钟
佛教法器漫谈——钟

佛教法器漫谈——钟

在万籁俱寂的清晨或黄昏,每当那悠扬的钟声响起的时候,便会使人产生一种清韵悠静的深远遐想,所以历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咏钟的诗词。唐人张继著名的《枫桥夜泊》,其中“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放逸沉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话从另一个解读意义上,也说明了钟在佛教寺院生活里,是最具有标志性的礼拜法器了。

佛钟的起源

钟,梵语犍稚,华译为钟、磬。为寺院报时、作法事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寺院钟的始制源自印度,称为“犍椎”或“犍稚”,传到我国才称为钟。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佛教传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击木制的犍稚,在我国则代以铜钟。据《增一阿含经》记载,七月十五,是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日子,称为受岁日。于是佛陀就告诉侍者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以召集僧众。阿难随即升上讲堂,手持犍椎说:“我今天来击此如来信鼓,凡是如来的弟子们,都应该闻声而普集于此。”从此,钟就成为佛教寺院中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法器之一了。

佛钟的分类

钟的种类一般有梵钟与唤钟两种:

(一)梵钟,又称大钟、钓钟、鲸钟蒲牢、华鲸、华钟、巨钟等。多属青铜制,少数为铁制,通常高约150公分,直径60公分,悬挂在钟楼上,用于召集大众,或作朝夕报时。上端有雕成龙头的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两个莲花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称草间,下缘称驹爪;以上则分池间、乳间两部分,且乳间有小突起物并列环绕,又连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又名“六道”。另外,钓手傍有呈圆筒状的插通内部。此类钟多悬于钟楼。以其告知初夜坐禅之时间,故称定钟;又以其告众入僧堂,故亦称入堂钟,作为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之用。至于它又被称为鲸钟,则是因为在佛经中记载,海边有一种动物叫蒲牢,它在遇见鲸的时候,常常会害怕地发出像钟一样的叫声,因此人们就将蒲牢的形状铸在

钟身上,把撞槌做成鱼形。由于蒲牢是遇见鲸才发出叫声的,就用鲸来为钟命名了。

(二)唤钟以称半钟、小钟,多以黄铜铸造,通常系高60公分乃至80公分,因为它只有大钟的一半大小,所以叫做半钟。吊在佛堂内之一隅,以其用途为通告法会等行事之开始等事,故亦称“行事钟”。另外它还叫做唤钟,因为它常悬挂于方丈的寮外,由侍者击呜,传唤学人单独入内参学。在禅宗寺院中,悬于寺中禅堂(僧堂)、斋堂等处之钟称为僧堂钟、堂钟、斋钟;置于佛殿之钟则称殿钟。而掌理鸣钟之僧职,则称钟头。

关于钟的敲法:《行事钞》说:“佛在世时,但有三下”。《五分律》云:“打三通”。关于敲“三通”,《四分律疏饰宗记》卷八云:“创疏而轻,渐急而重,将欲了时渐细渐没,名为一通,如是至三,名曰三通。于最后通声没之次,大打三下,或二或一,以表声绝。”

在我国打钟的方法依宗派、地方而有不同,但通常是以三鸣钟为始,以二鸣连续作终。敲鸣钟的次数以十八声为常例,亦有三十六声、一百零八声。其中,对于鸣一百零八声之原因,或谓是对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之数。或谓可使百八烦恼清醒,故佛教称为“百八钟”。一般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称为晨钟暮鼓,以警觉修行人要当勤精进,慎勿放逸。

一般的游人、香客到寺院都要撞钟三下,至于为何要撞三下?据说撞钟三下,分别代表福、禄、寿。这里的福指的就是福喜临门,禄指的就是高官厚禄,寿指的就是延年益寿。所以凡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大都要撞钟三下,以祈身体健康、福禄呈祥、烦恼消除、善根增长。

然而敲钟时,当依经论的说法而感征。应至钟所礼三宝讫,仪整立念:我鸣此钟者,为召十方僧众。有得闻者,并皆云集,共同获利。又诸有恶趣受苦众生,令得停息。

佛钟的定制

佛钟有木、石、铜、铁等各类,以铜类为多,其次是铁类。

大钟一般高约一百五十厘米,直径约六十厘米。大钟形式是,在上端雕成龙头状的钧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两个莲花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成草间,下缘成驹爪,中间部分则分为池间和乳间,乳间上并列环绕着小突起物。联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举,又叫做六道。另外,在钓手旁有呈圆筒状的筒插通内部。

小钟则多以黄铜铸造,一般高六十至八十厘米。

钟有木、石、铜制的差别,雕刻都极为精美,常刻有铭文,且自六朝起多挂在钟楼。有的上面镌有铭文,如北周天和五年(566),北周武帝制“大周二教钟铭”。麟德二年(665),

唐高宗制“大唐兴善寺钟铭”、“京都西明寺钟铭”。

北周以来佛教钟的制造仍然很频繁。此外,苏州寒山寺之钟,由唐代张继所作《枫桥夜泊》诗而极负盛名。又据日僧圆仁所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载:“五台山有钟楼谷,乃文殊示现金钟宝楼之处”。

佛钟的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古钟一直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历史甚至比文字的历史还要古老。远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已有钟出现,或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起到聆音欢娱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阶与音律的认识渐趋完善,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制作的铙、鎛钟、甬钟、编钟等演奏乐器。“钟鸣鼎食”,日益成为贵族统治者权势地位的标志。

钟和鼎都是统治阶级王权的象征,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公正、贤明的象征,而且钟的节奏感很强,不仅可以表达人们的欢乐,还可以在劳动中起到协调步伐的作用,铜钟最大的作用就属振奋军威鼓舞士气了,可以使士兵在练兵时步伐一致。

由于中国是钟的故乡,随着印度佛教渐次传入中国,中国的佛教僧人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器——佛钟。以后历代都竞相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乐钟。而今天珍藏在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可以说是一口集中国各类古钟之大成的巨钟。明、清两朝,每逢辞旧迎新之际,大钟寺的和尚都要敲钟108下。据说一是因为一年有l2个月、24个节气、72个侯;二是因为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敲108下钟,人听了钟声便可消忧解愁。

佛钟亦称梵钟,大约产生于东汉时期,因为这时圆形的报时钟已广泛用于民间,而佛教恰好在东汉时期广泛在中国传播,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原有犍稚的基础上,采用当时流行的报时钟的形式来警示僧众和传播梵音。按《长阿含五·尼沙经》的说法,梵音有五大特点:正直、和雅、清澈、深满和遍周远闻,故采用报时钟来传播梵音和弘扬佛法比木制的“犍稚”更能满足这些要求。现存最早的佛钟即南朝陈太建七年(575)钟就是一口圆形钟。在以后的发展中,为了更好的传播梵音,人们不断地改进圆形钟的形态和铸造方法,追求钟声的完美、庄重、悠扬和远播,从而使钟成了寺院不可缺少的法器,以至达到了“有寺必有钟”的程度。

可见梵钟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它的功能除了作为起居作息和召集僧众的信号之外,更主要的是传播梵音、醒世弘法和拯救众生。如唐朝和尚释道世所撰《法苑珠林·鸣钟部》所言:“洪钟震响觉群生,声遍十方无量土。含识群生普闻知,祓除众生长夜

苦。”又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所藏北宋熙宁十年(1077)所铸铜钟载有阴刻铭文:“增一阿含经云,若打钟愿一切恶道并皆停止,得除五百亿劫生死罪,云云。”受这些信念的影响,普通大众对钟声的神奇功能也深信不疑,还编出了朗朗上口的歌谣在民间流传,并把它郑重其事地铸到了钟上:“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古代铸钟,除了雕铸一些图案,还有文字,或吉祥用语,或纪时记事。因此,古钟不仅在文字发展史上,更在古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学、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一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史料。另一方面,流传于世、难以尽数的古铜钟作为中国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老、优美、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侧面,对研究中国的断代史、礼乐制度、思想史、音乐史等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且由于荟萃了我国古代工艺技术之精华,代表了当时的铸造、声学、乐律学、力学等高超技术水平,更是研究我国传统科技的宝贵实物。

比如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钟。铜钟重约46吨,通高6.75米。最惊人的是铜钟内外壁遍布经文,共22.7万字。钟壁厚度不等,最厚处185毫米,最薄处94毫米,铸造工艺精美绝伦,是佛教和文化艺术的珍品。永乐大钟不但体现了古老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而且向世界人们展现了中国在青铜器领域的精湛技艺。

佛钟的意蕴

其实,在佛家的现实生活中,设立佛钟的本意,就是用来通报时辰,召集僧众的。如《百丈清规·法器章》中就说:“鸣大钟及僧堂前钟集众,列殿上,向佛排立。”还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

但是,在佛教的各种经典中,还有许多包含其他意蕴的说法。

如有的佛经中解释,佛钟之所以要撞击一百零八下,一说是对应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的各数总和,其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一说是能够祛除人生的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人清醒觉悟,获得安顺吉祥。

再有的佛家偈语说:“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所以,佛钟既是报时的工具,也是智慧的象征。

又有的佛经中说,在鸣钟的时候,如果能够观想觉悟一切众生,就能得到更大的利益。“鸣钟行者,想念偈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仍称观世音菩萨名号,随号叩击,其利甚大”。

还有的佛经中说,叩击闻听钟声,能够止息一切恶道诸苦,能够使一切众生“俱时得离

苦”,使一切受难者得到解脱。

总之,佛教的僧众们对钟和钟的击鸣,都是极为崇敬尊重的,认为经常叩闻钟声,无论对于佛家的生活秩序,还是礼佛修道,都具有极大的功德。钟声能给人带来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直到现在,大凡喜庆盛典,新春佳节,那悠扬的钟声仍在喧闹的都市上空回响,这钟声象征着和平、吉祥、振兴、奋进,是一种祈福,也是一种警醒!

佛教法器法物

版权人:未知 摘录于浅草导游俱乐部 佛教法器法物 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都是法器法物。兹将寺院道场常用的法器法物列举如下: 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 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三、铃:在佛前诵经时所鸣打的法器。具有惊觉、欢喜、说法等三义。鸣铃以供养诸尊,称为振铃。密教修法时,为惊觉诸尊,或使其欢喜,即振铃发声。 四、板:报知时刻或集会时敲打的器具。依其形状称为云板、鱼板等。 五、梆:为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的鸣器。在古代禅林中,常悬挂于浴室,现今一般寺院则悬挂于斋堂外,以用来通知大众用斋。 六、木鱼:诵经时所敲打,大众诵经时,音声随其节拍而整齐划一。此外,诵经敲打木鱼,取意于鱼的特殊习性,即不论在水中悠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七、引磬:俗称小手磬。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击之,于诵经礼佛起止时击之,以引起大众注意之法器。 八、大磬:大磬为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之磬,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 九、铛子:法会唱赞时,与铪子配合板眼敲打,用以庄严节奏,为板乐供养之一。 十、铪子:法会唱赞时,与铛子配合板眼敲打。铪子不敲时两片合拢,敲打时六指托之,放于胸前,所以又称“平胸铪子”。 十一、铙钹:铙、钹原为娱乐用的乐器,后被用于佛门中的伎乐供养,而成为

佛教音乐漫谈(第三讲)

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 第三讲 嘉实:上几次节目呢,请田青老师谈了佛教音乐地历史,还有一些各个方面地情况,今天呢,就想问一些佛教音乐地一些具体地表现形式地问题.田青老师啊,我也曾经去寺庙里参观过僧人们音乐活动,大概也分为这么两大类,有声乐地、有器乐地,唱地、演奏地这两种形式,用乐器演奏地那种音乐好像还比较好理解,它那音调呢更接近于吹打乐,和我们常见地那些表现方式都比较相似,但是有一部分就是用声乐形式表现(就是唱地)这部分呢就比较独特了,它独特呢在什么地方,就是它有时候好像有音高,我说地音高是乐音地音高,有时候就没有了,就说话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田青:你指地这是庙堂里边地唱念呀,比如僧人们每天上殿,也叫“朝暮课诵”,俗称“早晚课”,这些,与那些佛教器乐曲,我们统称为佛教音乐.那么它地唱念这部分呢,它是有唱、有念两种形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嘉实:两种? 田青:两种!比如我们上次听地那个梵呗,那就是唱 嘉实:那种唱地这种东西呢,我感觉到啊,虽然我听不懂啊田青:你地理解能力挺强地. 嘉实:不知道这种奥妙在哪儿,有时感觉它象是音乐,有时候象说话,但是呢给人地总体感觉呢它非常壮严.就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田青:非常肃静! 嘉实:就是也有点好像很多调,大家也不是很固定地,有地这个调音高不太一样,但是在一起呢有很多调,像现代派地多调式地感觉田青:你研究和声地起源啊,就可以到寺庙里去听,就是早期和声是怎么产生地!因为僧人们经常在一起唱,唱相同地东西,时间一长,他有时候在有意无意之间就出现了一种和声地现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嘉实:啊!非常壮严 田青:你刚才提到地有地是一种念诵,就是我们所说地老和尚念经,老和尚念经地这个念,用我们现在世俗地说法就是诵.朗诵地这部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嘉实:朗诵? 田青:对啊,它也是有地.拿我们这个寺庙里最常见地早晚功课说,因为所有地出家人早晨、晚上都要上殿,上殿都要念一些经,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嘉实:都要唱. 田青:这叫早晚课,我们说地“功课”,学生做“功课”,“功课”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 嘉实:哦!也是借用了佛教语言. 田青:它也叫早晚课. 嘉实:那么田青老师今天您是不是能够侧重地给我们讲一讲它这种唱地,叫什么呢?叫梵呗?田青:梵呗 嘉实:这方面地形式. 田青:它是这样,这个早晚课呢,它是一个出家人每天必需要做地一个事情,很重要地一种修行. 嘉实:做功课. 田青:对,做功课,现在我们用地这个专门课诵地本子,就是那经本啊,其实都是一样地,是一致地,而现在这个专门课诵地本子基本是在明代定型地,其中有些内容呢是从宋代就已经有了,像这个“回向偈”,它就是一个宋代地僧人叫真歇清了,他做地词.还有一个“赞佛偈”,它是哲英写地,还有像晚课中地“蒙山施食仪”,也是宋代地一个僧人叫不动,他所撰写地,那么这些现代地出家人念地这早晚课呢,也是历史很悠久,我刚才提到宋代地一些东西,但

佛教四大天王的代表的意义及手上法器的内涵

佛教四大天王的代表的意义及手上法器的内涵 在佛教里,每一尊佛的像都是有深刻内涵和代表意义的,佛像的造像本身就是代表了一定的教育意义。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下四大天王和他们手上的法器分别代表的意义。 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任。告诫我们一定要负责尽职。能把自己本分的职责,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个社会和谐,国家一定富强。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天王寓意天天求进步。不进则退。时代永远在进步,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品德要增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准也要提升。佛门真是讲进步,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他不是跟着时代,是领导时代走。 西方“广目天王”,叫我们多看;北方“多闻天王”,叫我们多听。这就是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成就根本的学问,行万里路,就是今天所谓的观光、旅游、考察,到处去看看。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采纳;缺点,我们警惕、改进。我们能够「舍人之短,取人之长」,来建造自己的社会、建造自己的国家,那这个国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这叫真正的护法!你要一看就晓得,并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朝着理想目标精进! 四大天王手上都拿着道具,这些道具也是表法的。 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象弹琵琶一样,弦松了,弹不了,紧了它就断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就是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圆满。 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 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都

佛教法器简介

佛教法器简介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3-7-3 22:48:27繁體版 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都是法器法物。兹将寺院道场常用的法器法物列举如下: 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 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三、铃:在佛前诵经时所鸣打的法器。具有惊觉、欢喜、说法等三义。鸣铃以供养诸尊,称为振铃。密教修法时,为惊觉诸尊,或使其欢喜,即振铃发声。 四、板:报知时刻或集会时敲打的器具。依其形状称为云板、鱼板等。

五、梆:为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的鸣器。在古代禅林中,常悬挂于浴室,现今一般寺院则悬挂于斋堂外,以用来通知大众用斋。 六、木鱼:诵经时所敲打,大众诵经时,音声随其节拍而整齐划一。此外,诵经敲打木鱼,取意于鱼的特殊习性,即不论在水中悠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著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七、引磬:俗称小手磬。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击之,于诵经礼佛起止时击之,以引起大众注意之法器。 八、大磬:大磬为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之磬,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 九、铛子:法会唱赞时,与铪子配合板眼敲打,用以庄严节奏,为板乐供养之一。 十、铪子:法会唱赞时,与铛子配合板眼敲打。铪子不敲时两片合拢,敲打时六指托之,放于胸前,所以又称“平胸铪子”。 十一、铙钹:铙、钹原为娱乐用的乐器,后被用于佛门中的伎乐供养,而成为塔供养及佛供养的法器。 十二、如意:说法及法会之际,讲师所持的法物,表示吉祥如意。原为印度古时的爪杖,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如意。 十三、拂尘:乃将兽毛、麻等紮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蚊虫之物,原系印度人拂除蚊虫的工具,在佛门表示清除烦恼、尘垢的意思。 十四、香板:禅林中用以警策修行者的木板(形如宝剑),依使用目的不同而有诸多名称: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称“警策”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称“清规”香板;用以警醒坐禅昏沈者,称“巡香”香板;于禅七中使用者,称“监香”香板。一般系由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维那、知客、纠察等职事持用。 十五、念珠:念珠乃念佛时计数之用,是功德、佛性、慈悲、善良、吉祥、圆满、佛心的表征,除了可以提醒自己不做坏事外,也是美好的装饰。

佛教法器的作用

佛教法器的作用? 在佛教中人们将这些与之有关的供具、器物道具通常叫做法器。 一类是用于殿堂内部作装饰的物品,如罩在佛像上的华盖‘、挂在室内起庄严菩萨作用的幢、幡、悬于佛前的大缦帐,亦名欢门、置在供桌前的油灯、烛架、香炉、花瓶等等; 另一类为日常生活和举行仪式时使用的物品,如用于修行用的木鱼、斋堂常悬设的“梆”、用于报时用的“云板”或“云鼓”、诵经时呜叩用的圆磬,以及在举行佛事时使用的乐器和各种器具供物,都可以作为法器来看待,它们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制作法器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的是用绸缎,有的用竹木,有的用金属,一般说来,法器因在特定的场合下使用,故带有神圣性和庄严性,因此在设计和制作时选用的材料和制作的工艺都要求的较高,以满足于祀神的愿望,并达到一定的水平。 法器是举行法事时的辅助工具,在庄严的法事上,敲打钟鼓鱼磬,吹响唢呐号角,营造了浓重而又神秘的宗教气氛。例如,古人讲经,强调“声、辩、才、博”四种基本功。《高僧传》说:“非声则无以警策,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声”是指讲经时的钟鼓声,它能在讲经的氛围中起到令人警醒的作用;“辩”指谈吐自如,

恰到好处;“才”指文采横溢,辞藻华丽;“博”指广征博引,上下跳跃。佛门法器,种类繁多,它们的作用、大小、形状、质地也各不相同,由于历史的变迁,区域文化的差异,宗派的不同,一些法器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异。佛教的法器用途,一般可以分为报时、供养、装饰、法会、修持等几大类。 报时的有钟和鼓等,清晨先鸣钟后击鼓,是“晨钟暮鼓”,傍晚先击鼓后鸣钟,是“暮鼓晨钟”。在大年三十的喜庆夜晚,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都要用钟声来结束狂欢的时刻,你看悠劲十足的钟绳,钟杵来回运动,慢慢往复,上下摆动,钟声浑厚、深沉、圆润、绵长,扣人心弦,这就是来自佛教的大钟。佛门把击鼓作为报时和集众的法器。此外,在现在佛门里,鼓更多地成为一种赞诵的道具,在举行佛事活动时,敲鼓是为了配合唱念的活动,用鼓声来助阵,让信徒们更加生发信心。盛香的法器就叫香炉。据说佛教的香炉很可能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火炉。婆罗门教认为在炉中焚烧供物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铜、铁、陶瓷、青石、白玉都是制作香炉的材料。香炉的规格大小不一,大到数尺,小到方寸。特别是小香炉是比丘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香炉的造型也渐渐中国化,呈现出千姿百态,有方斗型的,狮子型的,仙鹤型的,莲花型的,但最具中国特色的当属宝鼎型的和塔楼型的。佛门中也有一种

WORD禅堂法器介绍

禅堂为寺院的中心,是为了求得见谛、悟道所在。禅堂有四大法器:钟板、香板、散香、慧命台上坐木鱼。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禅七”法会期间,涉及到的法器多达几十种,包括晨钟、暮鼓、香板、木鱼、铪子、铛子等。 禅堂法器名称 ? 钟板:钟板悬挂于香桌上方,钟上板下,规格随禅堂的大小而有所不同。禅门五家钟板,各有特色,横式代表“横遍十方”,直式代表“竖穷三际”,圆式代表“圆满报身”。钟板是禅堂大板香、起香,挂二板讲开示、止静及扬板所用。临济宗钟板一日作息“四止四开”的主要讯号。 催板:靠近钟板,挂在墙上的一块较小的板,为跑香中站板及讲开示后,催促再次跑香之用。木鱼:放置于维那香桌上,为起香、抽解、小香止静、开静之用。 叫香:以两片长方形木块互击出声,为集众进堂、跑香中催香;抽解小净后,警示进堂坐香及开静后,维那示意下坐之用。 引磬:如碗状的小钟,以小铁枹击之。于其底部中央贯纽,附有握柄,便于把持。为大板起香、扬板与钟板三结三交及开静,问讯出堂之用。 ? 香板:禅林用以警策修行之木板,形如宝剑,依使用目的不同,分有多种。 巡香香板:用以巡查坐禅昏沉者。 监香香板:于禅七时使用,一般由方丈、首座、西堂、维那等执行。 清规香板:是属较严重者,犯了清规时,才会请清规香板来处罚。

堂规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 维那香板:以职取名,维那专用。 警策香板: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 ? 禅堂钟板讯号 禅堂外的讯号:寺院的打板,分为一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等。起一板:大众开大静养息时,由巡夜人员敲击的讯号。 起二板:夜巡完毕的讯号。 起三板:通知厨房典座人员起床的讯号。 起四板:通知大众起床的讯号。 煞五板:完成起四板的讯号。 接报钟:禅堂响应堂外的讯号。 打接钟:钟声讯号与报钟相接,共一百零八下。 打叫香:示意早斋将开始的讯号。 开梆:饭头敲击悬挂在斋堂外的大木鱼梆,通知大众即将开饭的讯号。? 禅堂内的讯号 起香:大板香(一板一钟二木鱼)、小香(二木鱼)。 挂二板:大板香(二板一钟),为讲开示的讯号。

佛教的十八种法器

佛教的十八种法器 佛教的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资具,都是法器法物。寺院道场常用的法器法物如下: 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 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三、铃:在佛前诵经时所鸣打的法器。具有惊觉、欢喜、说法等三义。鸣铃以供养诸尊,称为振铃。密教修法时,为惊觉诸尊,或使其欢喜,即振铃发声。 四、板:报知时刻或集会时敲打的器具。依其形状称为云板、鱼板等。 五、梆:为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的鸣器。在古代禅林中,常悬挂于浴室,现今一般寺院则悬挂于斋堂外,以用来通知大众用斋。 六、木鱼:诵经时所敲打,大众诵经时,音声随其节拍而整齐划一。此外,诵经敲打木鱼,取意于鱼的特殊习性,即不论在水中悠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七、引磬:俗称小手磬。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击之,于诵经礼佛起止时击之,以引起大众注意之法器。 八、大磬:大磬为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之磬,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 九、铛子:法会唱赞时,与铪子配合板眼敲打,用以庄严节奏,为板乐供养之一。 十、铪子:法会唱赞时,与铛子配合板眼敲打。铪子不敲时两片合拢,敲打时六指托之,放于胸前,所以又称“平胸铪子”。 十一、铙钹:铙、钹原为娱乐用的乐器,后被用于佛门中的伎乐供养,而成为塔供养及佛供养的法器。 十二、法螺:在经典中常以法螺之音悠扬深远来比喻佛陀说法之妙音,如《法华经·序品》中说:“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如《无量寿经》卷一以“扣法鼓,吹法螺”比喻佛说法之庄严。法螺本身也是一种乐器。

佛教信仰与植物的研究

佛教信仰与植物的研究 所属院系:计算机学院 学号:20102111206 年级:10级B班 姓名:袁宗贤 1、引言 佛教自印度传人华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众多的佛教经典中,无论你翻开哪一部,都可以找到与植物有关的经文,而且佛经中所描述的植物至今还有许多在地球上生长着。佛祖释迦牟尼在《法华经》中说:“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准确地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征,采用喻理、类比、明志、比德等等方法,阐述教理,比喻人生。这些生动的描述,完全可以肯定佛祖释迦牟尼早在2000多年前,在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缘起本性的道理时,就通过极其细微的观察,科学地肯定了绿色植物对地球上所有众生起缘、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代科学也证明,绿色植物为人和动物提供赖以生存的氧气和食物,吸收工业和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调节地表径流、涵养水源,避免水土流失,减低风速,吸收尘埃,吸收硫化物等有毒气体,降低噪音污染等等,功不可没。没有绿色植物,地球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都将无法生存。所以可以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依据上述观点,本人将对佛文化了解的植物作了大致以下九个方面的分类: ①成道植物;

②悟道植物和祥瑞植物; ③护法、表法、表意植物; ④佛医佛药。 2、详细内容 2.1)成道植物 在不少佛教经典中都提及比丘于“阿兰若”中修行,所谓“阿兰若”就是指寂静之所,一般是指在距村落不远的林间树下。汉字“梵”就是高度概括“经行林中,勤求佛道”,“摄念山林”,“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妙法莲花经》)。也正是这个“阿兰若”在佛教的创立、发展和传播的过程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如在《十住毗婆沙论》卷五中记载,不管过去佛、现在佛,还是未来佛,各自都有他们自身的“菩提”树。它们分别是:毗婆尸佛是无忧树,尸弃佛是邡他利树,毗舍浮佛是娑罗树,拘留逊佛是尸利娑树,拘那含佛是优昙跋罗树,迦叶佛是尸拘类树,释迦牟尼佛是阿说他树(即菩提树),将来成道的弥勒佛是那伽树(龙华树)。尤以佛祖释迦牟尼在经书巾的记载更为详细。 世尊一生的几个关键时刻均与植物有密切关系:他生在一株无忧树下,成道于一株菩提树下,而当80岁时,在两株婆罗双树下从容安静地圆寂。根据南传佛经记载,作为佛祖的释迦牟尼是第二十八代佛,这在保存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混佛寺的傣泐文手抄本《二十八代佛出世记》中有记述。后代佛弟子们受释迦牟,尼成道于菩提树下的启发,经过挖掘整理,把每一代佛成道均说成在一棵树下。

佛教法器——磬

佛教法器-磬(图文) 作者:管理员加入时间:2011-03-19 10:14:00 点击次数:704

《辞源》中引述说:“磬:乐器也。以玉或石为之,其形如矩。”——磬又叫做“銈(金圭也)”。 据说“磬”起源于我国古代,在虞舜时期,它便成为很重要的乐器了。当时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那些石料,出产于我国泗水(在今山东省境)两岸的深山之中。它的颜色类似漆树,夹杂少许细白的纹理,看上去好像是玉类一般。也有用太湖石去磨制的,不过,这种质量不如泗水的石料坚实而精致。 根据《文献通考》考证:到了南齐时代才有铁造的“磬”,又到了梁代才有铜造的“磬”。 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块磨成石片,形状如“矩”,中间折曲,两端低垂。有如日本字母的“ヘ”字,也很像我国“注音符号”的“ヘ”字一般。——造“磬”的方法,在《考工记》一书中曾有叙述(《考工记》:书名,一卷。言百工之事。即《周礼》之第六篇,亦名《冬官考工记》)。 “磬”的种类很多,有“玉磬、铁磬、铜磬、编磬、笙磬、颂磬、歌磬、特磬”等许多类型。每一种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的。它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 例如“编磬”的制作方法:它是用十六枚石片(石磬),按照十二种音律的次序,横列成上下两排而组成的。还有一种叫做“方响”的乐器,它是“磬”的一种代用品。它是用十六枚长方形的铁板排列而成。 上面所说的“磬”,都是悬挂在“簨簴(钟磬架子)”上敲击的乐器。在朝鲜半岛,到今天还有“编磬、特磬”和“方响”被流传使用着。日本奈良兴福寺,不久之前还有一只“华原磬”被保存着,据说是一件非常名贵的古物。考其形状,是属于“钲鼓”的一类。 佛教的“僧磬”,和上面所介绍的“乐器磬”大不相同。佛教的“磬”是“钵”形的。据《禅林象器笺》“呗器门”(日僧无着道忠编著)说:“僧磬与乐器磬,其形全别。乐器磬:板样曲折。《考工记》所谓倨勾,一矩有半者。僧磬:如钵形。《祇园图经》云:可受五升。可知天竺磬亦如钵器矣。又《石湖梅谱》,以梅花半含比僧磬,支那(中国)僧磬之制可知焉。” 佛教的“磬”,大致有“圆磬”(即“大磬”)、“匾磬”、“小手磬”(即“引磬”)等三数种。“圆磬”有如钵状,多用铜铁等金属所造。大者径约二、三尺,高不足二、三尺。小者径约半尺,高不足半尺。“匾磬”是石造的,《象器笺》说:“小磬如桃大,底有窍,贯绪,连缚小竹枝为柄,以小铁桴(槌)击之,名为引磬。盖因导引众故名。”现今之引磬,已改用木柄,贯以铜线。 “磬”是“犍槌”中的主脑,在寺僧集体行动时,由“维那”或“悦众”用它指挥大众进退起止,号令赞诵。 在大寺院、大丛林里,“维那”管用“大磬”,“悦众”持用“引磬”。上殿时:“悦众”一人或数人,站在“维那”(一人)身后,“悦众”等于是“维那”的部属。

佛教四大天王的讲解

佛教四大天王的讲解 有一首名叫{小和尚}歌谣里面有这么两句:“阿弥陀佛坐中央,四大金刚立两旁。”这一听就知道词作者根本不懂得佛门法像的表现方法和专指名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门外人士。因为在佛门中对这四位护法菩萨不称“金刚”而称之为天王,并且坐在他们中间的那位是弥勒佛也不是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末来佛,弥勒佛才是当下承担普度众生任务的应世佛。而四大金刚呢,则是奉佛祖释迦牟尼的命令,在佛祖示灭和弥勒应世的这段空隙时间差中、及在未来佛应世以后,担当维护佛教道场安宁的“护法”。 佛教把整个宇宙划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欲望的所有芸芸众生、包括人类都生活于这有情欲界之中。而欲界中有六层天,称之为“六欲天”。在有四万二千由旬(一由旬即是军队行军一天的路程,为古印度计算距离的数量单位)高的须弥山半山腰,就是六欲天的第一层天,名为“四天王天”的犍陀罗山,四大天王就居住在这里。这犍陀罗山有四个山峰,分别由四大天王把守着,他们在这里承担着维护佛教道场安宁的责任。东为持国天王、南为增长天王、西为广目天王、北为多闻天王。四天王和他们的军队、部属、近侍、随从、信众们一起住在有七重宝城栏盾、七重罗网、七重诸宝铃,还有无数众鸟相和而鸣的宫殿中,执行着护国利生、劝善惩恶的使命,把众生的善恶情况记录在案并及时的汇报和反馈到各个方面。{四天王经}上说:“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下四州,伺察众生之善恶而报于帝释”。 为什么把古印度佛教中四大天王的形象塑成了中国古代的武将形象呢?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相圆融的结果。 这四大天王塑像的原形,他们的出身并不是很高贵,而是属于那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物。四大天王原形的由来,源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就是我们佳梦关的“魔家四将”。在周武王率兵起义,反对暴虐的无道君主——商纣王的正义战争中,这魔家四兄弟曾经率兵于佳梦关一线阻挡周武王东进的军队。经过数番争斗,结果是被周武王的军队尽数歼灭,魔里海、魔里青、魔里寿、魔里红这四兄弟也亡命于周军之手。战争结束后,这四个助桀为虐的“魔头”,经姜子牙开封神榜时,就被任命为“四大天王”。高大勇猛、气势威严的天王塑像,就是根据他们的形象而来。 左边第一尊,谓“东方持国天王”:因能护持国土、维护道场安宁而得名,专门守护东

佛教法器漫谈——钟

佛教法器漫谈——钟 在万籁俱寂的清晨或黄昏,每当那悠扬的钟声响起的时候,便会使人产生一种清韵悠静的深远遐想,所以历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咏钟的诗词。唐人张继著名的《枫桥夜泊》,其中“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放逸沉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话从另一个解读意义上,也说明了钟在佛教寺院生活里,是最具有标志性的礼拜法器了。 佛钟的起源 钟,梵语犍稚,华译为钟、磬。为寺院报时、作法事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寺院钟的始制源自印度,称为“犍椎”或“犍稚”,传到我国才称为钟。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佛教传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击木制的犍稚,在我国则代以铜钟。据《增一阿含经》记载,七月十五,是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日子,称为受岁日。于是佛陀就告诉侍者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以召集僧众。阿难随即升上讲堂,手持犍椎说:“我今天来击此如来信鼓,凡是如来的弟子们,都应该闻声而普集于此。”从此,钟就成为佛教寺院中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法器之一了。 佛钟的分类 钟的种类一般有梵钟与唤钟两种: (一)梵钟,又称大钟、钓钟、鲸钟蒲牢、华鲸、华钟、巨钟等。多属青铜制,少数为铁制,通常高约150公分,直径60公分,悬挂在钟楼上,用于召集大众,或作朝夕报时。上端有雕成龙头的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两个莲花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称草间,下缘称驹爪;以上则分池间、乳间两部分,且乳间有小突起物并列环绕,又连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又名“六道”。另外,钓手傍有呈圆筒状的插通内部。此类钟多悬于钟楼。以其告知初夜坐禅之时间,故称定钟;又以其告众入僧堂,故亦称入堂钟,作为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之用。至于它又被称为鲸钟,则是因为在佛经中记载,海边有一种动物叫蒲牢,它在遇见鲸的时候,常常会害怕地发出像钟一样的叫声,因此人们就将蒲牢的形状铸在

梵呗赞诵法器解说

梵呗赞诵法器解说 梵呗赞诵法器解说——钟 钟,寺院为报时,集合大众时而敲击的法器。其形制有梵钟及半钟两种。梵钟又称大钟、钓钟、撞钟、洪钟、鲸钟、蒲牢、华鲸、华钟、巨钟。多属青铜制,少数为铁制,一般高约150公分、直径约60公分,形式是上端成雕成龙头的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两个莲华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称草间,下缘称驹爪;以上则分池间、乳间两部分,且乳间有小突起物并列环绕,又联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举,又名六道,另外,钓手旁有呈圆筒状的筒插通内部。此类钟多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时或早晚报时之用。

北京大钟寺大钟,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敕修百丈清规?圣节》中 说呜大钟为召集大众上殿及警觉睡眠:“鸣大钟及僧堂前钟集众,列殿上,向佛排立。”又上书《法器章》中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单八下,起止三下稍紧。” 而在叩钟时,如果能观想觉悟一切众生,则获利更大。文中又说:“鸣钟行 者,想念偈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仍称观世音菩萨名号,随号扣击,其利甚大。” 其所发之音或称鲸音。又后世多在其表面平滑处刻铭。 静安寺藏清龙扣铜钟,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在《增一阿含经》中说,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止息。在《付法藏传》卷五中记载:“古月支

国王,因为与安息国战争,杀人九亿。因为恶报的缘故,死后化为千头大鱼,顶上有剑轮绕身砍头。可是随砍立即又出生,极痛难忍。于是前往请求罗汉僧长(常)击钟声,以止息其苦。” 《续高僧传?释智兴传》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亡者托梦予其妻说:“我不幸病死,生于地狱,赖蒙禅定寺僧智兴鸣钟,响震地狱,同受苦者一时解脱。”有人就问智兴:“为何鸣钟能有如此感应,” 智兴回答:“我并无特别的神术。只是见《付法藏传》中说罽贼吒王剑轮止停 之事,及《增一阿含经》中钟声功德,敬慎遵行,苦力行践之。我每次呜钟之 始,皆祈愿诸贤圣同入道场,然后三下;将欲长打,如先致敬,愿诸恶趣,听闻此钟声,俱时得离苦。如此愿行,心志恒常敬奉而修力,或许是如此而有感应吧~” 半钟又称唤钟、小钟,多以真鍮(黄铜)铸造,通常高约60—80公分,乃吊于 佛堂内之一隅,因其用途系为普告法会等行事之开始,故亦称行事钟。寺院大钟之制源自印度,然钟在该地系称犍稚,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中说:“阿难即升讲堂,手持犍稚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此有木、石、铜制之别,雕刻极为精美,多悬于钟台。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到佛教传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此物多为青铜制,外形朴素,常刻有铭文,且自六朝时代起多挂在钟楼。如《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列有大周二教钟铭(北周?天和五年武帝制)、大唐兴善寺钟铭、京都西明寺钟铭(唐?麟德二年造)等。又,苏州寒山寺之钟,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而闻名于世。另据日僧圆仁之《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所载,五台山的钟楼谷乃是文殊菩萨一度示现金钟宝楼之处。 朝鲜自古亦有梵钟,然其制稍异,无袈裟(左边礻+右边举)。其中,新罗?惠恭王七年(公元771年)所铸造的泰德寺钟,现今悬于庆州南门外的钟楼。日本的梵钟深受中国、朝鲜的影响。其被列为国宝的寺钟之中,有不少即来自此二国。

佛教九大象征

佛教九大象征 【篇一:佛教九大象征】 1、塔 梵语为siupa,原为安置佛菩萨、祖师、高僧遗骨,作为供奉礼拜之用的一种坟墓建筑。现在成了象征佛教的一种建筑物。究其根源, 塔的建筑可以溯至佛陀。传说佛陀涅檠后,他的须、发、舍利子等 均由国王大臣收取,开建塔供奉。据佛经记载,建造塔有三层意思,一表人胜;二为起信;三为报恩。并为后世佛教徒沿用。建造各种 各样的塔,以珍藏大德高僧生身舍利或经卷等。久而久之,塔式建 筑就成了佛教建筑的典型象征了。 2、法轮 法轮的梵语为dharmacakra,是佛教诸多象征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象 征物,它也是佛陀所说教法的象征。所谓“轮”,原本是古印度的战车,据说能席卷战场之敌,可见其威力之大。佛教取其摧破、圆满 等义,象征佛陀教法所具有的窟义:(1)摧破众生之烦恼;(2)辗转不停,不滞于一人一处;(3)圆满无缺。因此,佛教称弘法为“转轮”, 并且在印度的国旗中至今保留着法轮图案。 3、莲花 莲花是佛教典型的象征物。莲花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有香、净、柔软、可爱的四德,故佛教常以莲花来比喻法界的清净。又莲 花妙香广布,令见闻者喜悦、吉祥,故,诸佛、菩萨大多以莲花为座。如西方极乐世界之王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都坐在宝 莲花上;佛教密宗中,以莲花比喻人的肉团心,表示众生本来具足 之心莲。经常观想莲花可使人清净光明,所以莲花历来受到佛教徒 们的珍视。 4、光相 人们常常在佛、菩萨造像上看到一轮圆环形的美丽光环,这就是光相。它象征着佛、菩萨的智慧之光。据说这种神秘的光明可以遍照 一切而无所障碍。光相——般分为头光和身光两种。头光是发自眉 间的白毫光,头顶周围所发的圆光;而身光则是全身周围放出的毫光。 5、卐读作“万” 是古印度表示吉祥、圆满、清静的符号,它也是人们最常见的佛教 象征之一。印度教中以此象征湿婆神与毗湿奴神胸前的旋毛;在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