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第七课时《动画信息的加工》

第三章第一节第七课时《动画信息的加工》
第三章第一节第七课时《动画信息的加工》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处理数据、推理演绎、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道德情感目标】 1、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2、通过理解并运用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严谨务实、循序渐进、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归纳的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运用事物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三、教学器材 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讨论法、归纳法、总结法 〖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mol任何粒子的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目都相同,1mol粒子的质量往往不同。那么1mol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呢?下面通过计算来证明。 〖投影〗

温度0°C、压强101 kPa 〖活动〗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组计算,然后进行归纳处理。 〖小结〗数据处理的方法:先将数据有序排列,再将数据进行对比异同,观察规律。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从中提炼并总结出决定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微观因素及主要因素。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或形象的比喻进行引导) 〖结论〗在温度和压强一定时,物质的体积主要由物质所含粒子的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决定。当粒子数相同,粒子间距离很小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粒子间距离很大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之间的距离。 〖小结〗物质在固态或液态时,粒子间的平均距离比气态小得多,决定固体、液体的体积的主要因素是粒子的大小,由于粒子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1mol 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相同的。而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故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决定粒子间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强(有何影响?),不同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分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相同的,所以,粒子数相同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有着近似相同的体积。反之,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应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这就是著名的阿伏加德罗定律。

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

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 苯酚 实验高级中学李艳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苯酚性质的探究,体会研究有机物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 2.通过分析羟基与苯环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提升对比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深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机物基团间相互影响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使学生体验科学 研究的艰辛与喜悦,进一步培养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通过生活中酚类物质介绍及苯酚的用途展示,感受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3.通过视频引入以及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二.教学重点苯酚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有机物分子中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式实验探究式主动体验式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视频引入--关于安徽宿州苯酚异地倾倒事件 引出酚 【推进新课】 初识苯酚 (一).苯酚的结构 (二).苯酚的物理性质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1.观察苯酚晶体 2.分别在苯酚晶体试管中加入冷水、加热;乙醇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色、态:纯净的苯酚是无色的晶体 味:具有特殊气味 溶解性:室温时,在水中溶解度不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苯酚的溶解度 增大。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补充:苯酚有毒,对皮肤有腐蚀性 再探苯酚 从苯酚俗称石炭酸引入苯酚化学性质的探究 (三).苯酚的化学性质 1【实验探究2】苯酚的酸性 分组实验1:与碱(NaOH))反应 分组实验2:指示剂

结论:苯酚具有弱酸性 【实验探究3】1.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2.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 方案一苯酚 +碳酸钠 方案二苯酚钠+二氧化碳+水 结论:酸性 H 2CO 3 >苯酚>HCO 3 - 【思考与交流】 为什么都有-OH,醇没有酸性而苯酚有酸性? 过渡: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 2【视频展示】苯酚的取代反应 实验操作:向苯酚溶液滴加浓溴水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对比苯和苯酚与溴发生反应的不同 结论:苯酚比苯__更易__发生取代反应,为什么? 视频回应--关于安徽宿州苯酚异地倾倒事件处理结果 学以致用 经过处理过的水是否还含有苯酚?如何检验? 【角色扮演1】如果你是工厂科研人员,你对苯酚废物处理措施有哪些呢? 【角色扮演2】如果你是环保局官员,如何对处理后的废水是否残留酚类物质进行快速检测? 3苯酚的显色反应 【学生实验】苯酚的显色反应 老师补充,酚类物质的排放有一定的标准,我们不仅对酚类排放进行定性检测,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很灵敏,也可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四). 苯酚的用途 (五).我们的收获 【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 苯酚 1.结构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4.用途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讨论学习苯酚相关性质,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课堂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其中,更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 $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当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 (1).重力的产生: -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假设的点) $ ○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发生超重和失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 第1课时《醇》word学案

第一节 醇 酚 第1课时 醇 [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2.能够结合乙醇的化学性质正确认识—OH 在乙醇中的作用。3.会判断有机物的消去反应类型。 1.消去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 2O 、HX 等),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 (1)溴乙烷在NaOH 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2Br +NaOH ――→乙醇△ CH 2===CH 2↑+NaBr +H 2O 。 (2)下列卤代烃在KOH 醇溶液中加热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答案 D 2.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1)填写下表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C 2H 6O CH 3CH 2OH —OH

(2)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易挥发液体,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不能用乙醇从水中萃取物质。 (3)写出下列乙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Na 反应: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②催化氧化:2CH 3CH 2OH +O 2――→Cu/Ag △2CH 3CHO +2H 2O ; ③燃烧:CH 3CH 2OH +3O 2――→点燃2CO 2+3H 2O 。 探究点一 醇类概述 1.观察下列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OH ②CH 3CH 2CH 2OH ③H—OH (1)上述物质中的②和④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分子中都含有羟基,结构上的不同点是②中羟基直接和烷烃基相连,④中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 (2)按羟基连接的烃基不同,有机物可分为醇和酚。醇是羟基与脂肪烃基或苯环侧链相连的化合物,酚是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化合物,上述有机物中属于醇的是①②⑤⑥⑦⑧。 (3)按分子中羟基数目的多少,醇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上述有机物中属于一元醇的是①②⑤⑦,属于多元醇的是⑧。 (4)②和⑦在结构上主要不同点是羟基连接碳链的位置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②的名称是1-丙醇,⑦的名称是2-丙醇。 2.观察下列几种物质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CH 2OH ②CH 3CH 2CH 2OH (1)①和⑤的分子式都是C 2H 6O ,但是含有的官能团不同。 (2)②和⑥的分子式都是C 3H 8O ,但是在分子中—OH 的位置不同。 (3)③属于醇类,④不属于醇类,但它们的分子式相同,属于同分异构体。

2013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课下30分钟演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③⑤B.②③⑤ C.②④⑤D.①②④ 解析:漏斗可用于过滤,分离固、液混合物;蒸馏烧瓶可用于蒸馏或分馏,分离液、液混合物;分液漏斗用于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物。 答案:B 2.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不可行的是() A.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蒸馏方法分离 B.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分液方法分离 C.互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萃取的方法分离 D.可溶于水的固体与难溶于水的固体形成的混合物可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解析:萃取是指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C 错误。 答案:C 3.[双选题]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液泡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解析: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然后用余热蒸干,A错误;萃取剂的选择只要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与被提取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即可,与密度无关,D错误。 答案:AD 4.用四氯化碳萃取碘的饱和水溶液中的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B.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C.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

D.分液时,水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漏斗上口倒出 解析:因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萃取后分层时上层为水层,下层为四氯化碳层,分液时,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下口流出,水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答案:D 5.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③氯化钠和单质碘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汽油和氯化钠溶液不相溶,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所以在上层,可通过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乙醇和水的沸点不同,可通过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碘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大,可用有机溶剂把它从其水溶液中萃取出来。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7分)人们可根据物质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将混合物中各物质分离开来: (1)不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泥沙与水,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2)可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水和食盐,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3)两种可溶性固体,若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如氯化钠和硝酸钾,可通过________方法将其分离; (4)两种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液体,如水与乙醇,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5)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汽油与水,可通过________方法分离。 解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并结合分离方法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答案:(1)过滤(2)蒸发(3)结晶(4)蒸馏(5)分液 7.(9分)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 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B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__________,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 解析:对于蒸馏的实验装置,最重要的问题有:①仪器的连接顺序,②温度计的位置,③冷却水的流向(进出口),④防暴沸的措施。

第三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辨认常用天气符号,说出天气的特点。 2.技能目标: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天气”这一术语,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学习,感悟合作精神的重要,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读懂电视天气预报为重点,生活中能正确使用、描述天气为难点。 三、设计理念: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用所学知识服务于自己的生活。 四、教学策略:活动策略 五、教学模式:激趣质疑探究创新 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性学习(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激趣引课)电视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请大家猜一猜,中央一套哪个节目收视率最高? (生答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天气状况,这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天气,因此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多变的天气,了解一些天气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提高生活的质量。(题目) 活动一:天气离我们有多远? 天气离我们有多远呢?阅读并分析以下资料:(天气离我们有多远?) (学生讨论探究) (过渡)不仅如此,天气还对旅游、商业、工业、休闲娱乐等都有影响,天气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什么是天气呢?先感受一下天气: (播放录像) (提问)看完这个片断,你对天气有什么感受?(谈天气,说感受) (过渡)天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常成为谈论的话题,如克鲁达说:“这鬼天气,热死了!”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谈论天气的呢?(描述天气大比武)(学生成果展示)(提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2015·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三中高二期末)据报道,2011年5月3日上升,墨西 哥北部一处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多名矿工死伤。瓦斯爆炸往往与矿坑中的甲烷有关,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点燃甲烷不必事先进行验纯 B .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 C .煤矿的矿井要注意通风并严禁烟火,以防爆炸事故的发生 D .点燃混有空气的甲烷不一定会爆炸 2.(2015·重庆市一中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甲烷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两个碳氢键之间的夹角为109°28′ B .甲烷分子中两个氢原子被氯取代后,可形成两种不同结构的分子 C .甲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分解产物可用于合成氨和橡胶工业 D .“抽”出坑道中的甲烷,既可用作清洁燃料,又可防止爆炸 3.(2015·浙江省严州中学高一4月阶段性测试)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 .CH 4――→高温 C +2H 2 B .CH 3CH===CH 2+Br 2――→CCl 4CH 3CHBrCH 2Br C .CH 4+2O 2――→点燃CO 2+2H 2O D .C 2H 6+Cl 2――→光C 2H 5Cl +HCl 4.(2015·湖南省益阳市六中高二期中)下列物质中,不能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是 ( ) A .CH 3Cl B .CCl 4 C .CH 2Cl 2 D .CH 4 5.(2015·安阳一中高一下学期二次考试)取1 mol 甲烷与4 mol 氯气放入一密闭容器 中,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充分反应后,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为( )

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二课时教案.doc

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文实验(一)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中的第一节内容的第二课时,由“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两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3)假说—演绎法。 四、学情分析: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教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分析杂交实验的过程中尝试自己提出几点假说,并通过亲自动手做“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假说。在演绎推理假说的正确性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主观臆断的直接告诉学生孟德尔的测交实验,而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的方案,让学生分析讨论确定检验假说的合适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测交的目的,最终能够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资料查阅小组提出问题,让他们的查阅有针对性;指导和协助问卷调查小组的问卷设计、收集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与本地区的农业科学研究单位联系,获得杂交水稻F1花粉,组织“水稻”实验小组做上述实验观察,并拍摄实验小组观察水稻F1花粉的主要步骤和结果. 2作本节内容的教学课件。 3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材料用具:两个质地、颜色和大小相同的布袋;黑白两色材质和大小 均相同的围棋籽各20颗;数据统计记录表格。总共12 份。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一节 第二课时 酚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第二课时酚 选题表 考查点基础过关能力提升苯酚的结构与性质1,8 13 酚类的结构与性质4,5,6,9 11,12 原子、原子团间的影响3,7 综合应用2,10 14 基础过关(20分钟)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苯中少量的苯酚可先加适量的浓溴水,使苯酚生成三溴苯酚,再过滤而除去 B.将苯酚晶体放入少量水中,加热时全部溶解,冷却到50 ℃形成悬浊液 C.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但可以和碳酸氢钠反应放出CO2 D.苯酚也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解析: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在水中),但三溴苯酚会溶于苯,且溴也能溶 于苯,故A选项错误;苯酚在65 ℃以上与水可以任意比互溶,冷却至50 ℃将有部分苯酚析出,但此温度仍高于苯酚的熔点(43 ℃),应形成乳浊液,故B选项错误;苯酚的酸性比碳酸的弱,不能与NaHCO3反应生成CO2,故C选项错误;苯酚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成反应,故D选项正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苯甲醇和苯酚都能与浓溴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B.苯甲醇、苯酚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H2原子团,故两者互为同系物 C.、、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苯甲醇、苯酚都既能与钠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 解析:苯甲醇不能与浓溴水反应,A错误;苯甲醇、苯酚的结构不相似,故不属于同系物,B错误;酚与分子式相同的芳香醇、芳香醚互为同分异构体,C正确;乙醇、苯甲醇的羟基都不显酸性,都不能与NaOH反应,D错误。 3.甲苯中的侧链甲基或苯酚中的羟基对苯环上的碳氢键的化学活泼性具有较大影响,下列关于甲苯或苯酚的实验事实中,能说明侧链或羟基对苯环有影响的是( B ) A.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甲苯能与浓硝酸、浓硫酸反应生成TNT C.苯酚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D.苯酚具有酸性,能与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 解析: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苯环对侧链有影响,A错误;甲苯和苯都能与浓硝酸、浓硫酸发生取代反应,但产物不同,侧链对苯环有影响,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原子结构》教案

教案 课题:第一节原子结构(2)授课班级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复习和沿伸、动画构造原理认识核外电子排布,亲自动手书写,体会原理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充分认识原子构造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 重点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难点电子排布式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三、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2、能级交错现象(从第3电子层开始):是指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轨道的能量反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轨道能量的现象。 电子先填最外层的ns,后填次外层的(n-1)d,甚至填入倒数第三层的(n-2)f的规律叫做“能级交错” 3.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4、对于同一电子亚层(能级)(等价轨道),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原子是比较稳定的。 5、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简化为:[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外围电子(价电子、最外层电子) 四、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基态—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2019届(人教必修1)高二化学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2010·莆田高一检测)除去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选用() A.硫酸B.氨水 C.盐酸D.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H2SO4、HCl可同时溶解Mg、Al;氨水与Al、Mg都不反应;而NaOH 溶液只溶解Al,不溶解Mg. 答案:D 2.(2011·芜湖市高一模块考试)等质量的钠进行下列实验,其中产生氢气最多的是() A.将钠放入足量水中 B.将钠放入足量稀硫酸中 C.将钠用铝箔包好并刺一些小孔,再放入足量水中 D.将钠放入足量稀盐酸中 解析:等质量的钠与溶液反应时产生氢气的量相同,但C项中铝箔能够与生成的NaOH反应生成氢气,故C正确. 答案:C 3.用铝箔包裹0.1 mol金属钠,用针孔扎若干个小孔,放入水中,完全反应后,放出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为() A.无法确定B.1.12 L C.大于1.12 L D.小于1.12 L 解析:首先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2NaOH+H2↑,0.1 mol Na产生标准状况下的H2 1.12 L,后发生的反应是:2Al+2NaOH+2H2O===2NaAlO2+3H2↑,此反应又能产生部分H2. 答案:C 4.将铝投入到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有2 mol的电子发生转移,则参加反应的铝的物质的量为()

A.1 3 mol B .1 mol C .2 mol D.2 3 mol 解析:铝在参加反应时1 mol Al 可失去3 mol 电子,因此有2 mol 电子转移需Al 的物质的量为2 3 mol. 答案:D 5.将钠、镁、铝各0.3 mol 分别放入100 mL 1 mol/L 的盐酸中,在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 ) A .1∶2∶3 B .6∶3∶2 C .3∶1∶1 D .1∶1∶1 解析:0.3 mol Na 、Mg 、Al 对100 mL 1 mol·L -1的盐酸都过量,产生的H 2应该由盐酸决定,盐酸的量相等时Mg 、Al 产生的H 2为0.1 mol 2,但钠与水还可以反 应,故0.3 mol Na 全部反应后产生的H 2 应为0.15 mol ,所以三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应为0.15∶0.12∶0.1 2 =3∶1∶1. 答案:C 6.(2010·东营模拟)将4.6 g Na 和2.7 g Al 同时加入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定容为500 m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反应中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 B .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加入Al 的质量相等 C .所得溶液中Na +和Al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 .所得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解析:Na 与Al 两种金属加入到足量水中,首先发生Na 与水的反应,然后发生了Al 与生成的NaOH 的反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得: 2Na + 2H 2O===2NaOH +H 2↑ 46 g 36 g 2 mol 1 mol 4.6 g 3.6 g 0.2 mol 0.1 mol 金属铝与生成的NaOH 反应时,NaOH 过量,故按照Al 的量进行计算: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第三章第一节

C.新细胞的产生只能是来自原来存在的细胞 D.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审题导析】正确理解和记忆细胞学说的内容是解题关键。 【精讲精析】A项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并非是指所有生物;新细胞的产生是原来细胞分裂的结果,不会自然发生。 【答案】CD 【过渡】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都离不开重要的研究工具--显微镜。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9-P31内容,了解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方法、显微镜的种类等基础知识。 二、显微镜 【问题导思】 ①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 ②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含义是什么? ③在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光学显微镜 (1)结构 ①光学系统:目镜、物镜、反光镜等。 ②机械系统: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压片夹、遮光器、镜筒、粗(细)准焦螺旋等。 (2)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如图所示。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例2(2013·徐州高一期末)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玻片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审题导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解答本题应明确两条主线: 【精讲精析】根据目镜放大倍数与镜筒长度成反比,物镜放大倍数与镜筒长度成正比,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近放大倍数越大,故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②③⑤的组合放大倍数最大。从图中的乙转为丙,视野中物像变大,需将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操作时应先移动装片,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正确顺序为: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答案】 D 思考交流:观察样品时,电子显微镜是否一定比光学显微镜好?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用何种显微镜观察样品取决于观察和研究的目的。例如,观察病毒的结构时,由于病毒太小,必须利用电子显微镜;而观察草履虫的形态时,由于电子显微镜放大倍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一节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海洋灾害、生物灾害 一、海洋灾害 1.灾害性海浪 (1)成因:是由强烈的□01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强冷空气等引起的海浪。 (2)危害:掀翻海上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2.风暴潮 (1)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02偏离正常潮位的现象。 (2)分类 类别成因在我国分布 热带气旋 风暴潮 热带气旋引起;其中台 风引起的称为台风风暴 潮 我国台风风暴潮多发,多集中在东部大江大 河的□03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04低 洼地区 温带气旋 风暴潮 温带气旋引起 □05渤海和□06黄海;主要在□07春秋季,夏 季也有 1.判断正误。 (1)海洋灾害只发生在海洋上。(×) (2)我国台风风暴潮多集中在东部江河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 2.灾害性海浪的影响,包括()

①冲击和摧毁船只②导致沿岸船只沉没③近岸农作物被淹④海滩土地大面积盐渍化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灾害性海浪可以冲击和摧毁海面船只,可以导致沿岸船只沉没;冲上海岸导致农作物被淹、土地大面积盐渍化等。 3.2018年9月12日至13日上午,南海北部出现3米到5.5米的大浪到巨浪区,广东西部出现2米到3.5米的中浪到大浪,达到海浪黄色预警级别。同时珠江口到雷州半岛东岸沿海出现30厘米到60厘米的风暴增水,海南岛东北部沿海出现了20厘米到50厘米的风暴增水。 指出造成这次海水异常运动的动力因素。 提示低纬度海域的台风(即为台风风暴潮)所致。 二、生物灾害 1.判断正误。 (1)我国东部受虫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大于西部。(√) (2)生物灾害可能造成农作物减产。(√) 2.在我国北方对小麦影响较大的虫害是() A.水稻螟虫B.蝗虫C.棉铃虫D.松毛虫 答案 B 解析蝗虫发生频次高、分布广泛,在我国北方地区多发,故B正确。其他三种都是针对某种农作物(非小麦)的虫害。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1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D x x f y ∈=0)(=x f x 数的零点。 ))((D x x f y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 )(x f y =0)(=x f 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x f y =x 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0)(=x f ?)(x f y =x ?有零点. )(x f y =3、函数零点的求法: (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10)(=x f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2)(x f y =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基本初等函数的零点: ①正比例函数仅有一个零点。 (0)y kx k =≠②反比例函数没有零点。(0)k y k x = ≠③一次函数仅有一个零点。 (0)y kx b k =+≠④二次函数. )0(2 ≠++=a c bx ax y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2 0(0)ax bx c a ++=≠x 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2 0(0)ax bx c a ++=≠x 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2 0(0)ax bx c a ++=≠x 二次函数无零点. ⑤指数函数没有零点。(0,1)x y a a a =>≠且⑥对数函数仅有一个零点1. log (0,1)a y x a a =>≠且⑦幂函数,当时,仅有一个零点0,当时,没有零点。 y x α =0n >0n ≤5、非基本初等函数(不可直接求出零点的较复杂的函数),函数先把转化成 ()f x ,再把复杂的函数拆分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函数(基本初等函数) ,这另()0f x =12,y y 个函数图像的交点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f x 6、选择题判断区间上是否含有零点,只需满足。(),a b ()()0f a f b <7、确定零点在某区间个数是唯一的条件是:①在区间(),a b ()f x 上连续,且②在区间上单调。()()0f a f b <(),a b 8、函数零点的性质: 从“数”的角度看:即是使的实数; 0)(=x f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 第一节第二课时

年级八科目地理任课教师谭小刚授课时间9月9[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e28707083.html,] 第二课 时 课题[来 源:https://www.360docs.net/doc/e28707083.html,] 第一章第一节疆域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二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以及行政中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学生对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相关知识后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课内容并不陌生. 三、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通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 本节教学重点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 难点 难点(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 编号:

五、教学过程 设计【新课讲授】 既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还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在教学上是个难点,其难不在“深”而在于“多”。因此,老师必须合理安排,多花心思,采用一些方法教学生巧记、妙记,记得有趣、记得牢固。下面是我的一些方法: 首先我是利用一幅巨大的木制的中国政区挂图(虽然有些古老,但很好用,很直观),按照课本P8活动题中按方位将我国分作7个区域来讲34个省级行政区位置的。每讲到一个区域,都会同时辅以许多记忆方法多方面加深印象。 ⑴首先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用简单的图形帮助记忆,如东北3省呈一斜线排列(东北—西南走向);黄河中下游4省2市,分别以太行山和黄河为特征对称分布;长江中下游6省1市以长江为特征南北大致对称排列;南部沿海以临海为特征呈一线东西排列;西南3省三角排列等等。 ⑵根据形状单个记忆:如黑龙江省似昂首的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的雄鹰;山东省像跪着的骆驼(或乌龟);陕西省像一个跪着的兵马俑;山西省像一片树叶,或不太规则的平行四边形;江西省近似倒三角;广东省有向南伸出的长鼻子,似大象在喝水;台湾省像香蕉;海南省像菠萝;云南省状似开屏的孔雀;青海省像奔跑的兔子,青海湖是它的眼睛;甘肃省形状很特别,中部狭长,两头大,有学生说像米老鼠,等等。亦可根据自己意愿想象。 ⑶根据已知的相关重要地理事物记忆(山脉、河流、湖泊、半岛、北回归线等):山西与陕西之间以黄河巨大的“几”字右边竖部分为界;黄河从山东注入渤海,长江从上海注入东海,珠江从广东注入南海;洞庭湖以南、以北分别是湖北、湖南;太行山以东、以西分别为山东、山西;辽宁、山东、广东都有向海洋凸出的大半岛;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钠、玻片、小刀、镊子、滤纸、盛有水的小烧杯、酚酞。 酒精灯、火柴、石棉网、铁架台(附铁圈)、玻璃钠柱、大头针、带活塞的空塑料瓶。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 【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钠(Na)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 版选修5 目标要求 1.从乙醇断裂化学键的角度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2.由乙醇的化学性质类比醇类的化学性质,了解多元醇的用途。 一、醇的概述 1.概念 ________与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也可以看作是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苯环上的氢原子除外)被________取代后的生成物。 2.分类 按所含羟基数目可分为????? 醇,如 等; 醇,如 等; 醇,如 等。 3.通式 饱和一元醇的通式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 4.醇类的物理性质 (1)乙二醇、丙三醇的物理性质 都是____色、______、有____味的液体,都____溶于水和乙醇,其中________可作汽车用防冻液,________可用于配制化妆品。 (2)醇的沸点规律 ①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醇的沸点____烷烃,这是由于醇分子间存在______。另外,甲醇、乙醇、丙醇均可与水以______________,是由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醇,分子内的羟基个数越多,沸点越________。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醇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官能团羟基决定,氧原子吸引电子能力________碳原子和氢原子,所以碳氧键和氢氧键易断裂。以乙醇为例,可发生如下反应 1.与钠等活泼金属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去反应 乙醇在______作用下,加热到______时可生成乙烯。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取代反应 (1)与氢溴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间脱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过滤和蒸发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2课时) 过滤与蒸发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 1.蒸发操作中必须用到蒸发皿,下面对蒸发皿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 B. 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并加垫石棉网加热 C. 将蒸发皿放置在漏斗架上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 D. 夹持蒸发皿可以用坩埚钳,也可以用镊子,但不能用手直接拿 2.有关化学实验的下列操作中,一般情况下不能相互接触的是( ) A .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三层滤纸 B .过滤操作中,漏斗下端管口与烧杯内壁 C .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烧杯口 D .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 3.“粗盐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液体,以加速过滤 B .蒸发到析出晶体时才需要用玻璃棒搅拌 C .待溶液蒸干后即停止加热 D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晶体时就应停止加热 4.下列实验装置不适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5.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 2+、Mg 2+、SO 2 -4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5项操作:①过滤; ②加过量NaOH 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 2CO 3溶液;⑤加过量BaCl 2溶液。正确的操作顺 序是 ( ) A. ⑤②④③① B. ④①②⑤③ C. ②⑤④①③ D. ①④②⑤③ 6.MnO 2为黑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为2KClO 3=====MnO 2△2KCl +3O 2↑,反应后从剩 余物中回收二氧化锰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 .溶解、过滤、蒸发、洗涤 B .溶解、过滤、洗涤、加热 C .溶解、蒸发、洗涤、过滤 D .溶解、洗涤、过滤、加热 7.某溶液中可能含有的阴离子有SO 2-4、CO 2-3、Cl -等。为了检验其中是否含有SO 2-4, 除BaCl 2溶液外,还需要的溶液是( ) A.硫酸 B.盐酸 C.NaOH 溶液 D.NaNO 3溶液 8.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为( ) A. 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B. 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C. 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D. 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9.能用溶解、过滤、结晶的方法来分离的一组物质是( ) A.NaCl 和Na 2SO 4 B.CuO 和KCl C.BaSO 4和CaCO 3 D.NaNO 3和NaOH 10.欲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所用试剂不正确的是( ) A .KNO 3溶液(K 2SO 4):适量Ba(NO 3)2溶液 B .CaCO 3粉末(CaCl 2):过量盐酸 C .Cu 粉(Zn 粉):过量盐酸 D .CO 2(O 2):灼热的铜网 11.为了除去硝酸钾晶体中所含的硫酸铜和硫酸镁,先将混合物配成溶液,然后先后加入KOH 、K 2CO 3、Ba(NO 3)2等试剂,配以过滤、蒸发结晶等操作,最终可制成纯净的硝酸钾晶体,则加入试剂的顺序正确的是( ) A.K 2CO 3、Ba(NO 3)2、KOH 、HNO 3 B.Ba(NO 3)2、KOH 、HNO 3、K 2CO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