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

论第斯多惠及《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作者:第惠多斯

书名:《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译者:袁一安

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2003年重印)

教育学周雨萌“自然赋予儿童以才能,但把它留给人去开发培育……社会承担发展才能的人物,而才能在自然间是平等的……由于自然确立了平等,社会也应确立平等,要对平等的需要受教育的一切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手段。”(P5)第惠多斯在《汉堡学校规划》中写道。

第斯多惠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他笃信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学说,反对等级和沙文主义教育,并受卢梭等思想的影响。

在第斯多惠所处的年代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学校被教会控制着。当今居于统治地位的贵族阶层的代表,把民主与民族的思想以及人民,尤其是小资产阶级的斗争活动,首先归罪于小学及小学教师,故而普鲁士法规把小学和小学教师培训的教学大纲严格限制在最低水平上,小学教师的生活和文化水准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资产阶级经典教育关于普及儿童教育的重要意义的一切思想都被取消了。面对这样残酷的社会现实,第斯多惠挺身而出,与封建保守势力做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几百万人生活在那里……他们悲惨的缺乏最基本的意识和住所,……大多数儿童在他们年少时期就被剥夺了受教育和培养的权利,而这种教育对于健全身体和思想发展是非常必要的。”(P4)在第斯多惠的观点中,教育对于儿童来说是平等的,是要求自由发展的,不能够受特权阶级所限制,即其“全人类教育”的思想。

主张"全人类教育"是第斯多惠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他反对等级和沙文主义教育,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有博爱精神的人和自觉的公民。在人们身上,爱人类的精神跟爱自己人民的精神是应当密切结合起来进行培养的。他说:"人是我的名字,德国人是我的别号。"

深受卢梭的人性善的观点的影响,并接受了裴斯泰洛齐的发展思想、乐观主义的基本态度和关于人及其能力的信念,第斯多惠形成了这样的人性观:“人有能力成为有理性的和善良的人,而且在社会上能过有意义的生活。他认为人是能够发展和改进的;相信人和本性是耽于世俗利欲;人有意愿和能力按照自己的目的来支配世界,支配自然界和社会,并能妥善地加以组织,在法律管理下取得人的发展;确信一切人本来就是平等的。”(P4)

第斯多惠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猛烈抨击封建的和宗教的德国教育,力倡全民的国民教育。这一思想反映了19世纪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第斯多惠的思想受裴斯泰洛齐影响较深。和裴斯泰洛齐一样,他也认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发展儿童的天赋能力。但是,第斯多惠更进一步提出了教育要适应文化,把教育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他主张教学不仅应当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发展能力,并且辩证地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教学目的论上的一大革命。他吸取前人的思想,更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概念;他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师培养原则和方法,为德国教师提供了指南。第斯多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近代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第斯多惠撰写的15本教科书、9本教学指南及形色教育著作中,最著名一本即为《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的宗旨从广义上讲的是培养和提高国民学校教师的素质。从教育理论探讨开始一直到对教师教学活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都做了具体的指导。

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第斯多惠主要论述了以下几点教育思想及教育要求:1、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激发儿童的主动性

2、提出“和谐培养”教学原理

3、提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的辩证观点

4、教育要遵循文化的原则

5、对教师的要求

在本篇读书报告中,将对以上教育思想及教育要求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呈现出来的文段进行摘录并作个人评析,所以再此先不作具体解析。

“纵观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所阐述的教育主张,我们发现,他的理论是有深度、有系统、有层次的。从人格和谐、到人际和谐、再到社会和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后一个层次的和谐总是要基于、依赖于前一个层次的和谐,唯有这样,和谐才有基础,才能够稳定,也才可以长久。”“他所提出的和谐教育主张,既是教育的理想,也是教育所能带给人类的最大回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教育者的知识层次;也不仅仅是提升人类与自然相争的能力;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拥有和谐的心身、感受世界的和谐美好,建设并生活在和谐的环境中。”(《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9日第4版)感想同上,拜读《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二三,才敢妄作此篇读书报告,错谬之处请指正。

以下为《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文段摘录及个人评析。

摘录1:你们应当是我的使者,派遣你们到孩子们中去,孩子们是上帝和人的宠儿,是尘世和天堂乐园的继承人,你们应当用爱来接待他们,用理性来指导他们,用聪明才智来教育培养他们。“蒙以养正”,你们应当孜孜不倦地。耐心地、手把手地引导他们,你们应当好好鼓励他们,启发和活跃他们幼稚的思想。孩子容易冒冒失失,性情急烈,你们就要教育他们小心谨慎,从容镇静。你们应当为孩子奠定追求没好东西的基础。(P9)

摘录2:“教书先生”来吧!我们一定要破除迷信,消除陈规陋习,驱散烈酒的臭气——开始吧!——我们要把犯罪的孩子交到你们的怀抱——不论你们当中哪一个团体,只要接触人民的,我们都需要。(P9)

感想:首先,“教师”在第惠多斯所出现狮子啊实施是遥遥不断改新和寻找斗争的突破的。如前文提到的封建教会势力对德意志的控制使教师所受到的教育及其所能传播给儿童的教育内容被严格限制。所以破除这种现象迫在眉睫,而对于改变这种现象的关键便在于教育的“引导者”,即在教师身上,第惠多斯主张有“全人类教育”思想,主张使各阶层受到平等且有内涵的教育,这便要求教师相对应的应具有普及各方面教育的自我修养和端正无阶级其实的追求“真、善、美”的内心。这无疑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是可贵而稀缺的。第斯多惠给予能够做到这样、

即遵循了其《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下修养符合要求的教师以高度评价与期望,其实也寄托了第斯多惠对于改变社会现状特别是对于教育问题向封建教会迎难斗争的决心。

……………………………………分割线…………………………………………摘录3:我们认为人的天资就是一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基础。也可以说天资是发展能力和力量的胚胎——天资是一种起因,或者说能引起一种起因——天资本身不是一种作用或行为,而是一种最初最深的活动或动因的基础,这种动因不仅与天性有关,而且同时又与不依赖它本身的一些条件相联系。天资是造物主安排给人的。这就是基础、可能性、条件、根基与胚胎,等等。(P76)

摘录4:人的天资是大自然(造物主)赐给人的;这就是本性、先天、变化。天资本身既不能得到也不能失掉,不能接受也不能赠送。凡没有天资存在的地方,教育家也无能为力,那些缺乏工作、知识和本领的天子的人,就无法来培养他们的工作、知识和本领的天资,只有天资存在的地方才能发展能力,才能发展可能性,但是这还不是现实性,不是真正的发展。(P79)

摘录5:因为天资只是发展和培养的可能性,所以还必须另外附加一些条件,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些附加的条件是天资以外的。我们所推论的天资不是一种死的胚胎,而是活生生的胚胎,其中含有一种可以推动发展的能力;不过就胚胎本身而言离开其他的动力便不能发展。这种助力就是作用于天资的刺激、促进以及天资接受的激励。每一发展都取决于下面这两个条件:天资的存在和激发的存在;两者均按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以及能量的大小发展成为无穷尽的差异。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就停滞不前。教育就是激发。教育理论就是激发理论。如果培养称为“按智力发展”,那么天资的培养就是有一定目的的激发。(P79)摘录6:发展的推动力在于天资。这种推动力不是一种不明确的推动力,而是一种以完全明确的方式发展的推动力。不是从所有的天资中都能产生什么,只有推动力在天资中起作用,天资才能发展。——激发本身也是如此,天资发展的第二个条件是明确的、符合天资天性的激发。如果激发不符合天资,那么会出现两种可能,一是激发根本不影响天资,二是发展朝违反自然规律以反常的方向进行下去;结果便会出现畸形发展。有关最重要的天资的设想,就是适用于每个人的天

资发展这一普遍规律。这绝不是由谁任意规定的,它并不取决于人,也不取决于外部的影响,而是由天资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决不能把它原来是什么就是什么。摘录7: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力所能及的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中主动上升到下一学习阶段,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完全符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必定会达到优秀成绩的要求。通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要满堂灌输课文。要认真进行智力培养,对难点和疑点要反复讲解,才能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全部内容。如果教师误解了这一点,那么他就会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把课程划分得过细,给学生的练习层层加码。(P108)

摘录8:不了解学生的观点就不可能井井有条的教学,就不明白在教学中怎样创造条件,更不懂的教学的主要环节。道理正像创作一部作品一样。一个好的作家必须而且应当首先了解广大读者的意见和爱好,作家构思一部作品首先必须周密思考,反复推敲,不然便是无的放矢;一个好作家创作时心中完全有数,那些段落要深入浅出,那些段落要简明扼要,那些段落要细致刻画,那些段落要淋漓尽致的表述,等等。(P109)

感想:儿童的发展在第惠多斯看来均取决于天资的存在和激发的存在这两个条件,两者以不同的方式和能量的大小而发展成为无穷尽的差异。对于天资,第惠多斯将其形容成是“发展能力和力量的胚胎”,天资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特定的,是潜在的,而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天资则是经过培养的,而不是未经培养的春天资。就第惠多斯观点而论,天资具有相同性,因为所有人的共同天资可以在一个人和相同的人身上找到。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在同一条件和环境下,人仍具有天资差异,不论是身体方面还是智力方面的,这些差异日益明显表露出来。即一个新生的婴儿都具备人类普遍的天资,但在与某一特性或某些特性中会表现出特殊现象。“天资是一定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已经完成的发展,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这一点,根据内部或精神天性和外部的特点进行类比使我们容易理解,天资是胚胎本身的发展,同时必须有其他的因素作为前提才能发展。”固可以就此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对于儿童的培养采用普遍与个性结合的方式,将更适用于儿童对知识的理解与其自身能力的挖掘。

……………………………………分割线…………………………………………

摘录9: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想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从外部只能受到激发。每一个人都有激励性、印象敏感性以及冲动。——在有力激发的条件下天资就符合激发。主动性、手段和培养结果,自由自主和目的都取决于天资的特点和能量,取决于遗传学原理和激发的方式,不过在人的固有行为条件下所获得的不是什么礼品,而是通过努力所获得的永恒的财富,这种财富不是外部可以转让的财富,而是精神的本质和行为。——当人有毅力和力量终生进行继续教育,并且认识到继续教育是个人的终生大业,能进一步影响到世界的创造时,达到了这种境界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这就是人主动提高生活行为的结果。(P81)

摘录10:每一个智力发展过程都是从一个最小的起始点开始,从最小值出发,

这一最小值在智力中几乎等于零,然后逐渐扩展到一个可想象的最大值,我们必须把这一最大值看成是人发展的最终极限。除了这一最大值以外,每个人还都有一个最高的培养层次,在激发完全符合天资的条件下,可以达到个人的最大值……(P82)

摘录11:每个人的天资发展过程或变化过程永远是从起点到终点,或者说是朝

终点方向发展,其中没有间隙,没有间断,经过一切中间阶段,尽管没有一个始终的明确规定。跳跃或飞跃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质量不是一个扩大的空间容量,而是一个内在的扩展的容量。我们不能给它规定一个范围,只能说明它的活动范围。因此永恒运动规律也是智力的发展规律,一个器官本身的一切变化都是无跳跃无间隙的渐进,是一种逐渐的过渡,经过一个中间阶段,然后达到终点。这是应用于内在天性发展的教学规律。(P83)

感想:席勒说:“没有一个人会像另外一个人一样,但是每一个人都要和上帝相像,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每个人必须要自我完善。”第斯多惠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一定的天资。这种天资具有发展的天然倾向,而这种天资发展是从几乎等于零的最小值出发的,并且其发展过程是需要连续的。无跳跃、无间隙的,故

对人天资的挖掘培养必须适用于人的天性发展规律。人身上具有普遍性的天资,其发展过程在社会大环境下也一般相近。但对于个体的培养,即其特质与特殊性的发掘培养则应具例具析,不断完善。但不论发掘的具体内容如何,必须遵循天资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头开始,不跳跃不间断。以稳健的步调进行培养,才能使天资的发展,智力、身心的健全较为科学的有保障的不断向前,最终无限接近理想下的目标。

……………………………………分割线…………………………………………摘录12:每一个人都应当追求内在自我和谐培养。严格地讲和谐培养在每个人身上又表现出程度的不同,有些人表现出了自己的独创性,又有一些人表现出了另一种特长,所以说通过每个人的不同的自我表现便产生了千差万别。由个别人才形成了众人;通过接触社会又形成了统一。人类组织生活就是将形形色色的人统一起来。一个人缺少的或做不到的,其他人则具备并能做到。一个人可以补充另一个人的存在和作用,而另一个人又可以补充一个人的存在和作用。普遍的和谐在一个人的身上是找不到的,只有在全人类中才能找到普遍的和谐。(P86)摘录13:和谐培养原理要求全面发展身体和精神(健康的灵魂在健康的身体中)。发展的方式和方向应当以不妨碍其他方面的发展为前提。身体的健康、发育、强壮和训练和灵魂发展的特点同样重要,因为两者是互为依存的。我们总是理直气壮的把这种顽固的想法也不应当排除别的想法,训练身体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尽管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不单单是从认识活动依赖身体发育的特点,而且感情和行为生活、精力是否完沛、勇敢的程度、决心是否坚定以及个性的全面培养,均依赖个人身体的健康状况。今天由于许多人的身体负担过重而破坏了精神和身体发育的平衡,这样对培养健康的精神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能做到全面和谐发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力求达到和谐发展。(P88)摘录14:婴儿随着天资的发展逐渐进入生活,婴儿在最低阶段是以激发印象和冲动而自我表现出来,这种激发来自外部。我们把这种表现称为敏感性。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敏感性看成是主动性的对立面,敏感性是从外部接受印象,然后激发精神,而主动性则是出自内部,经过肉体器官,然后付诸行动。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见解,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两方面看成是灵魂表现的不同阶段,敏感性是

自发性的最低潜能。因为在敏感性中总是蕴藏着一点主动性的踪迹,所以灵魂才能获得印象和冲动。全面的被动型在灵魂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认为灵魂是受自由决心的支配,思想是从内部开始,又遵循内部的发展规律,然后形成外部的表现。人受外界的影响和身体的支配,精神发展便处在低级阶段。相反,人只要靠自身的力量从外部统治中解放出来,人的发展就会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和谐。达到这种程度,人生在世便不会被动,便不会忍气吞声和受苦受难,人将有主动的意志和主动的行动。内部的独立活动从认识论上来讲就是思想,外部活动就是精神的主动。

一切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形式而言就是启发学生的主动性。

感想:“和谐培养”的原理是一种广泛而较为模糊的一套理论。其讲求对身心的全面发展。而教育的最高目标便是力求达到和谐发展——在广义上讲就是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培养人的独立性。“敏感性的对立面是迟钝,主动性的对立面是忍受,即所谓的被动性。形成教育必须排斥迟钝和被动。”对于激发人的主动性首先必须废除固有的强制灌输即被动教育思想,使教师的作用由强加者改变为引导者,引导儿童寻找“真、善、美”的真谛,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从东西方先哲如孔子、柏拉图等都具有先例,并得到了一定科学的佐证。通过激发而促进儿童的直观能力、感觉和意志的发展以达到儿童身心和谐、自由向上的发展,便趋向于“和谐培养”的实施。

但将个人放置于社会大环境中仍会受到社会、自然、他人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即“每一个人和全人类相比都是片面的,而且都是片面的发展,”所以“和谐培养”便不仅要讲求对个体的培养,而是对人类社会这一统一体的优化协调,在人类社会这个有机整体中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所以,“和谐培养”理论的实施确实有一定困难性,需要个体与社会的不断磨合。……………………………………分割线…………………………………………摘录15:……现在我们要说明一下灵魂发展的外部特点的相似性(类比法)。在这一点上外部特点有和内部特点形成一种平行性,因此直观外部特点是内部特点的反映。从发展的规律来看,在外部特点中我们发现有一个进展过程,这一进展过程是从模糊、杂乱、一般到特殊,一直到明确和形成,从个别依赖整体到同

一性和独立性这一过程也有一个进展期。正如在无机自然界中,花朵就是完整的晶体,从完美的植物界到用器官独立活动的动物都是如此。这种进展过程就是个体器官的独立最高阶段。灵魂生活的发展也是有这样一个过程,从模糊到明确,最后达到独立。婴儿就是从睡眠的梦幻中逐渐醒来,投入到现实生活中,这时婴儿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感觉、直觉和快感。在婴儿的内部已形成了一定的想象、感觉和玩耍欲。婴儿的任意活动逐渐提高到一个呢过自我控制和自我决定的阶段,最后达到发育成熟的阶段。在自然界都有一个从模糊到明确的发展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客观规律。培养的规律也是内部特点符合外部特点这样一个客观规律。外部特点是物质内外部作用和反作用的变化关系;内部特点是外部的刺激和内部的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两者均按一定的发展规律发展着,是一种自然发展规律。(P90、P91)

感想:第惠多斯强调必须按照儿童发展规律进行培养,正如其举例的花朵从胎体到最后独立的阶段一般,具有具体的各个时期。根据这一原理,第斯多惠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三个阶段:㈠感官性阶段,即灵魂的活动与外部刺激相联系的阶段㈡习惯与幻想阶段㈢独立自主和任意支配的主动性阶段。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将孩子的培养分为了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与青年期,作了具体各个时期的年定分界并对各个时期如何培养儿童给予了指导。而第惠多斯对于儿童发展的培养阶段即是以卢梭四个年龄阶段划分与夸美纽斯理论的基础上划分出来的,不同的是其没有严格的年龄规定,三个阶段逐渐过渡,交叉进行,没有绝对的界限,所以更加具有实际性与适用性。……………………………………分割线…………………………………………摘录16: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课堂教学,不间断地、无间隙地和彻底地引导学生勇往直前。学生的立场就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因为智力的发展史和连续不断的规律紧密相连的,所以教学必须遵守这一规律。不间断的教学原理要求必须遵循这一持续不断的规律。

(P107)

摘录17:不间断的教学原理实际上是和主体,即所教的个体有关。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不间断的,对另一个学生拉说则是间断的。正像一个人是傻子,另一个人是大高个子;一个人漫步轻盈,另一个人却笨手笨脚,虽然大自然没提供七里靴。究竟什么是不间断教学原理呢?我们认为这一教学原理就是教师必须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进入年龄和天性相符的主动性阶段,以便达到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能使学生彻底认识事物本质这样一个教学总目的。(P107)

摘录18:不要在学生正在学习是对学生讲授毫无意义的知识,不讲授对学生未来不再有意义的任何知识。这两条教学原则看起来似乎是相违背的,也许很少有人能理解,但这两条原则的意义却是十分重大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忽视了这两条教学原则(特别是第二条),教师将会丧失大部分的教学效果,甚至要付应有的历史罪责。如果违背了第一条教学原则,就会使学生学习索然无味,对教材产生反感,学生会因此觉得日子过得太慢;如果违背了第二条教学原则,将会误人子弟,是学生在未来的日子里一会想起在校虚度年华的岁月,便悔恨莫及,便会怨恨老师,这样学生便会另眼看待学校和教师。(P114)

摘录19:让你的智力发展就是从观察外部世界开始的。观察外部世界便会激发智力感觉,而智力感觉又和直观感觉紧密相连,只管又从理解提高到普通的想象和概念。因此概念必须建立在直观上,而直观又必须建立在发现上,否则上述原则便缺乏内容,空洞无物。(P118)

摘录20:一切认识的基础就是感觉、感受,或者说魏思所说的,情感。在人的感受中主观和客观没有截然分开。感受的东西和被感觉的东西是同一题。这事一时还不能区别事物。因袭我们就要积极引导学生,是他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让他们直接观察这事物,并把这一事物看成是表面现象,然后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这一事物的特征和实质。客观事物给人以激发,引起感觉,激发注意力,使人进行观察,然后对事物产生了直接的想象(形象)。人想象这一事物是出自感觉,然后深化认识,并把这一想象据为己有,保存在记忆中,但并不保存事物的本身。这种想象便变成了自己的财富,然后分门别类区分保存下来的各种想象,区分事物和想象的差别,从而产生了自我意识,事物一旦变成了

人的想象,人便会自由支配这些想象,以便用来发展智力。这是记忆中所储存起来的许多想象与事物本身不再有联系,人们便可从中加以抽象,而且不考虑个别事物的特征,从而形成了新的想象(概念),并且因此创造了词句。(P120、P121)

摘录21:人的智力和人的胃口一样,都有各自的特点。凡是胃口开头消化不了的,过后也不会消化,而且胃本身还要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坚决主张学生必须学习自己能够理解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具备高超的教学技巧,讲课要清晰易懂,明确而透彻。(P142)

摘录22:教学生能够独立生活,让他们懂得切身的利益,懂得吃喝和消化不良是自己的事,教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教他们懂得世上绝没有包办代替。他就是他本人。凡不是自己亲手做的也不属于他自己。这些话说得再透彻不过了,像明亮的阳光,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必须各个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然难以继续生存下去。我们严肃的号召青年们立刻觉醒起来,这同样也是时代的号召。(P148)

感想: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四章中阐明了人的天资和来源于天资本质的一般教学规律和规则,并提供给各个方面具体指导。他将其概括为以下十三节(因为以下十三节均高度概括了第惠多斯关于人的天资和来源于天资本质的一般教学规律和规则故未添加其他评论直接照搬目录):⑴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⑵按照人的自然发展阶段进行课堂教学(即按照一般人的个性教学)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课堂教学,不间断地、无间隙的和彻底地引导学生勇往直前⑷不要在学生正在学习是对学生讲授毫无意义的知识,不讲授对学生未来不再有意义的任何知识⑸只管课堂教学⑹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教学原则⑺不要用研究科学的方法来施教,而要用基础教学法⑻遵循形势教育目的,形式教育和实际教育并举,尽可能用学科来全面激发学生,做到知识和能力相结合,反复练习所学过的知识,直到移交给思维进程使用为止⑼不要教学生还不能理解的知识⑽注意让学生记住所学过的一切知识⑾不以驯服为教育目的,应当实施人民、公民和国家普通基础教育⑿使学生习惯做作业,喜欢做作业,

而且要别具一格⒀重视学生的个性其遵循了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符合了儿童发展的心理。以其讲究基础教学法为例,便如书中注释的共进午餐一般的师生关系,“主人热情好客,邀请那些毫无食欲或食欲不振的客人来进午餐,主人大显身手,千方百计的烹调出各种美味佳肴,从而引起来客人的食欲,客人不担饱餐了一顿美食,而且消化也十分良好”(P131)教师以学生自主性为中心,使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迫切渴望得到老师的回答,以基础教育法代替用研究科学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的教学要求即为教师能够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是学生个个都能听懂。区别于普遍教学中认定人的智力的最大特点为接受力和被动性,基础教学法更强调人智力的最大特点是主动性和自动性。在此观点下的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独立思考,便会逐渐学会一切要学的知识,久而久之必然变成了一个自由的,这便是上文提到的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

第惠多斯提出了几种教学原则彼此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联系性。从教育的目的、目标过渡到具体实施过程及实施方法,给予了成为一个好教师改进的各个方面。如文中所述“名符其实的号角是追求的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和谐教育,他们循循善诱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内在潜力,不要给学生的学习层面层层加码(混杂物)他们要是实施进化的和有机的全面教育,而不要实施机械的和片面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也要提高社会的文明;要有普通教育,更要有民族教育——总之,要有真正的教育!”在其自然规律与人发展规律指导下根据学生观点实施的客观教学法,符合并适应了一般教学需要,满足了教师培养的学习要求。

“将来——总有这么一天,——亲爱的福禄培尔,教育要发生重大的变革,到那时候人们才会回心转意,倾听你的主张,才会公正地对待你……

到那时你关心的这一群小鸟准会使你感到无比欣慰。我在汉堡和利本斯坦看到她们在围绕着你转,这是一些多么温柔,活泼和可爱的小姑娘,她们都一心要向你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学习(这难道是平常现象吗?),你正像无微不至的照顾婴儿一样,是他们自然发育成长。这是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好现象。对,亲爱的福禄培尔,要是你能在所有人的脑子里和心坎上灌注进‘发展’这个词,那么

你就是‘伟大的阿波罗’!这很难办到,不过有时也会成功的。相信你不会退缩,你抱有很大的愿望,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敢肯定你会忠于你伟大的使命。

我本人也是身体力行,……你一生和我一样不会阿谀奉承,不会感恩那些‘伪君子和犹太教学者老爷’但我俩已经在一块肥沃的土地上播种下了坚实的种子——终身坚贞不渝。”

这是《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的第四版序言中,第惠多斯写给弗里德希·福禄培尔的一封信中的摘录。终身坚贞不渝。从《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第惠多斯倾注向教育事业所花费的精力,无愧于这句话的深重分量。“品味第斯多惠的著作,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教育那份坚定而浪漫的理想主义情怀。他没有局限于当时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没有对那时那地教育环境的污浊产生迷茫,更没有止步于做一个平庸的教书匠;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凭着自己对教育终极价值的深刻思考和非凡认识,让思维越过了时空,将如炬的目光投向那教育的最远方、最高处,为我们描绘了理想教育模式的巨大影响力,为追逐教育梦的后来者勾画了一个教育的伊甸园。”(《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9日第4版)

读毕,感慨颇多,望周斟良评。此致。

德国职业院校见习教师的培养

德国职业院校见习教师的培养 2013年11月19日上午,卡尔斯鲁厄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当地见习教师进修学院的院长Marl-otto D?bber教授接待了我们,授课前他先介绍了我们小组三天的日程安排。三天共学习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了解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基本结构;了解培训组织的详细内容;教学法及教育学培训;教师国家考试的背景及内容。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师类型,见表1。 企业有全职和兼职两种培训师。比如,戴姆勒奔驰公司采用全职培训师(其工作性质就是培训);再如,一些建筑公司采用兼职培训师(既带徒弟,也有其他工作)。小企业培训师的资质必须是师傅。对“师傅”的培训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专业实践,第二部分是专业理论培训,第三部分是企业经济学培训,第四部分是企业教育学培训。大企业培训师的资质是专业资质和企业教育学资质,小企业和大企业培训师的培训区别在于专业培训(120课时左右)。 巴符州职业学校教师的类型有学术型和技术型两种教师,其培训由州教育部负责,而企业培训师的培训由国家实施。 有培训资格的企业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具有符合

培训的硬件条件;第二,有足够的专业人员;第三,具有培训资质的培训师,见图1。 企业培训框架中对企业教育学的内容,国家有明确的规定,比如,教师应掌握的包括:监控企业经济学、培训计划、如何实施培训内容、培训结束的考核等。 企业找到一个学徒,签订职业教育合同,合同范本及说明包括了职业教育期限、地点、甲方和乙方义务、薪酬及其他福利、职业教育时间及假期、合同的终止、企业说明、争议处理、完成地点等条款。甲方是企业,乙方是学生,不到18岁的学生必须有父母签字。职业学校和企业两方同时做计划,并相互邀请对方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比如,西门子公司,就会请职业学校的教师来商讨培训计划如何做,这关系到企业后续员工的来源。如果培训做不好,就招不到企业的学徒,就会出现员工不足,这也是企业做好职业培训的源动力。 德国各层面的教师培训组织情况 州层面培训的组织:在艾斯林根教师培训学校,5~7人会组成一个专业的培训专家组(ZAG),即专项工作委员会。这个组的成员是高级专家。从校长、企业了解、收集到培训需求,确定各自领域的培训内容及课程(未来一年的)。比如,8个培训科目,每个培训科目都有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找培训师(来自学校、企业),每周2.5天一个培训科目,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124题 (精编版)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124题(精编版) 1.孔子的教学思想:学而知之、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温故知新、有教无类、以身作则、诲人不倦、身体力行、“庶、富、教” 2.《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阐述的教育原则: 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藏息相辅等。 3.苏格拉底(妇产科医生)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游戏哥)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自然帝)是古希腊百科 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5.昆体良(辩论哥)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苏 婆理柏政治德,传承自然教育性原则,昆体良雄辩西方第一】 6.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 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7.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开山老祖)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 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8.卢梭(孩子王):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爱自然】

裴斯泰洛奇: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洛克(绅士):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画》,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在白板上画绅士漫画】 第斯多惠: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斯宾塞: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乌申斯基: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艺术对象】 9.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0.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1.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2.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3“和谐教育思想”。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师范教育的国家之一,教师教育制度十分完善。2000年,德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德国教师教育展望》报告认为:在培训期限、场地和行政管理的精干性等方面与外国相比,德国具有最高档次的教师教育制度。目前,我国师范教育正处于向教师教育全面转轨的关键时期。因此,探讨和解读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具有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 德国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修业阶段、实习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1、修业阶段 修业阶段,即大学的理论学习阶段,重在学习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1)课程设置。德国师范生在修业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 卡塞尔大学规定,拟从事中等教育工作的学生要学习两门学科,且两者须为相近学科。该校师范生所学的教育类课程主

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欧洲教育史、课程开发论、教学论、执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等,还包括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哲学等。 (2)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为期5-8周。教育见习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看老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批改作业,如何管理学生等,了解学校教育运行的全过程,不上讲台讲课(德国有关法律规定,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后才能上课)。 师范生达到相应条件后,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主要由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口试(试讲)、短期见习等四方面构成。第一次考试合格者,才能转入第二阶段学习,同时取得国家见习公务员资格。 2、实习阶段 教育实习阶段,重在培养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执教能力。第一次考试合格取得实习教师资格者,方能进入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学习,这类机构统称为研修班。 1990年以前,教育实习时间各州不尽相同。最短16个月,最长2.5年,一般为1.5年。从1990年开始,联邦政府根据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决定规定各州教师实习阶段期限统一 为2年。第一年为引导和试教阶段。从实习开始4周以后,才在老师的指导下试教。通常上午见习或试教,下午在研修

德国师资培训资料

2011年6月 许英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专业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内容目录 一.中国职教师资现状 1.教师问题 2.课堂教育现状和问题 3.师资培养体系问题 二.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1.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 2.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 3.教师的使命 4.教师的任务 5.教师的能力要求三.师资教学能力培训 1.培训目标 2. 培训内容 By XU Ying By XU Ying 一、中国职教师资的现状 ①没有完整的系统教学概念:教育需求、学习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监控、教学成果评估 ②调查、分析教育需求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教师只需拿着现成教材上课,不涉及需求分析工作。③缺乏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开发能力:大部分教师依赖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不用自己开发,也不会自己开发。 1.教师问题 By XU Ying ④缺乏对基础的教育学理论指导意义的理解: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思考。 ⑤对教师应有的角色和职责认识不足:教师往往将学生视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教学中总是以长者的面貌出现,以绝对的权威姿态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不明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扮演很多其它角色。 ⑥对能力的理解比较片面:对专业能力比较熟悉,注重书面考试成绩,而对于学生的关键能力缺乏系统的认识。 By XU Ying ⑦缺乏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和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应用各种互动教学方法的知识和操作技巧。⑧缺少对于教学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估的系统知识和技能: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监控与教学结果评估等方面的知识、方法和手段缺乏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空白。 ⑨缺乏团队合作和团队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传统的教学通常是单独工作,很少有团队教学的经验。 By XU Ying 2.课堂教学现状和问题 ? 教师中心式授课:教师滔滔不绝,很累,学生没有兴趣,昏昏欲睡……?学生被动学习,思维得不到开发 ? 没有机会通过讨论、团队工作等进行主动学习? ……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时间:2009年10月09日作者:科研开发部阅读:519次 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威廉?第斯多惠(Friedrich Adolf Wilhelm Diesterweg,1790―1866),德国教育家,19世纪中叶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学的进步代表人物。第斯多惠1790年10月29日出生在德国威斯特法伦州西根市的一个法官的家庭里。这一年正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二年。这时资本主义在德国有了迅速的发展,但封建势力还相当强大,第斯多惠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灾难深重、风雨如晦的德国。对于满目疮痍的祖国,第斯多惠充满着切肤之痛。 第斯多惠1808年毕业于西根市的拉丁语学校,1808年到1811年在赫博恩、海德尔堡和蒂宾根大学攻读数学、自然科学、哲学和历史。第斯多惠1811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820年第斯多惠在莫尔思一所国立师范学校任校长,后又担任了柏林师范学校校长。1847年第斯多惠被普鲁士当局免职,并于1850年被迫退休。第斯多惠一生作过政论家、编辑、教师联合会主席,1858年被选为众议院代表。第斯多惠因患流行性霍乱于1866年7月7日逝世。 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他以全体人民的发展为目标,致力于启蒙运动,反对教条,反对教会。第斯多惠主张,所有的人本来都是平等的和可以教育的;教育必须从发展全面的、谐调一致的人格为目的:第斯多惠在人性观点的支配下,提出了教育的一般目的;即致力于人的真、善、美的自我活动,也就是说激发人的主动性,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第斯多惠主张“发展性教学”,他把教育发展的思想应用于各种教育实践,他提出,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发展的原则要求是:(1)尊重人性和个性;(2)刺激发展、表现、活动、自我活动;(3)自然的,因而是使人愉快的儿童教育事业;(4)激励发展儿童的感官能力,加强他们的器官,使他们自行探索、观察和发现事物;(5)用容易消化的滋养物充实他们的头脑;(6)稳步进展。教育的发展原则绝不容许;(1)任意武断地对待人性;(2)引导人们盲目机械地行动;(3)任何种类的驯服;(4)死记硬背;(5)千篇一律;(6)灌注不理解的教材。这气系列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使人感到新鲜而亲切。 1827―1866年,第斯多惠主编过《小学教育和教学的莱茵杂志》,1851年出版了《教师与校友年鉴》,又称《教育年鉴》。第斯多惠一生共写了15本教科书和9本供教师用的教学指南,这些书在他的生前共印了120版。有些书被译成了英文、俄文、荷兰文、丹麦文和其他文字。第斯多惠最著名的教育代表作是《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Wegweiser zur Bildung fur deutsche Lehrer)(下简称《指南》)。该书在第斯多惠一生中共出了四版。全书分两编,第一编由第斯多惠撰写,第二编是第斯多惠与师范学校教师合作撰写的。这部著作从教育理论探讨开始,一直对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作了科学的具体的指导。该书的宗旨是指导

赴德国培训总结

赴德汉堡国培训总结 2013年1月11日至2月4日,我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师资培训项目赴德国为期三周的培训,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培训总结如下: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八千多万,其面积比河南、山东两省稍大,人口与山东省相当。德国经济发达,社会保障措施齐备,社会治安和生存环境较佳,德意志人崇尚科学喜艺术,尤其热爱体育,待人热情真挚,注重礼节和礼仪,对中国人比较友好,德国是中国留学生较为集中的国家。汉堡汉萨自由市位于不莱梅东北部易北河岸,是德国北部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是德国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在行政上,它是一个州,相当于中国的直辖市,与德国其他15个联邦州地位相同,面积755.3平方公里。市中心有2个美丽的湖泊。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德国教育的基本结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的四个支柱。按照宪法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属于州文教部的管理权限。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高校及中等职业教育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管理学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对高等学校行使监督权。德国的继续教育复杂多样,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继续教育在德国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近年来,在德国又出现了第三种培训形式,即跨企业培训。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作为对企业培训的补充和强化。 “双元制”给人的总体感觉是: (1)学习的目的性很强 即人们对职业的需求,也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生存所需要的保障。企业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培养本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德国的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企业的广泛参与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威廉·第斯多惠(FriedrichAdolfWilhelmDiesterweg,1790—1866),德国教育家,19世纪中叶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学的进步代表人物。第斯多惠1790年10月29日出生在德国威斯特法伦州西根市的一个法官的家庭里。这一年正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二年。这时资本主义在德国有了迅速的发展,但封建势力还相当强大,第斯多惠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灾难深重、风雨如晦的德国。对于满目疮痍的祖国,第斯多惠充满着切肤之痛。 第斯多惠1808年毕业于西根市的拉丁语学校,1808年到1811年在赫博恩、海德尔堡和蒂宾根大学攻读数学、自然科学、哲学和历史。第斯多惠1811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820年第斯多惠在莫尔思一所国立师范学校任校长,后又担任了柏林师范学校校长。1847年第斯多惠被普鲁士当局免职,并于1850年被迫退休。第斯多惠一生作过政论家、编辑、教师联合会主席,1858年被选为众议院代表。第斯多惠因患流行性霍乱于1866年7月7日逝世。 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他以全体人民的发展为目标,致力于启蒙运动,反对教条,反对教会。第斯多惠主张,所有的人本来都是平等的和可以教育的;教育必须从发展全面的、谐调一致的人格为目的:第斯多惠在人性观点的支配下,提出了教育的一般目的;即致力于人的真、善、美的自我活动,也就是说激发人的主动性,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第斯多惠主张“发展性教学”,他把教育发展的思想应用于各种教育实践,他提出,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发展的原则要求是:(1)尊重人性和个性;(2)刺激发展、表现、活动、自我活动;(3)自然的,因而是使人愉快的儿童教育事业;(4)激励发展儿童的感官能力,加强他们的器官,使他们自行探索、观察和发现事物;(5)用容易消化的滋养物充实他们的头脑;(6)稳步进展。教育的发展原则绝不容许;(1)任意武断地对待人性;(2)引导人们盲目机械地行动;(3)任何种类的驯服;(4)死记硬背;(5)千篇一律;(6)灌注不理解的教材。这气系列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使人感到新鲜而亲切。 1827—1866年,第斯多惠主编过《小学教育和教学的莱茵杂志》,1851年出版了《教师与校友年鉴》,又称《教育年鉴》。第斯多惠一生共写了15本教科书和9本供教师用的教学指南,这些书在他的生前共印了120版。有些书被译成了英文、俄文、荷兰文、丹麦文和其他文字。第斯多惠最著名的教育代表作是《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WegweiserzurBildungfurdeutscheLehrer)(下简称《指南》)。该书在第斯多惠一生中共出了四版。全书分两编,第一编由第斯多惠撰写,第二编是第斯多惠与师范学校教师合

德国的强大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德国的强大,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最近,很多家长都在看一篇文章《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文中说到: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婚宴,婚宴的桌上有一个孩子,那孩子很没有礼貌,把转盘转得忽悠忽悠的。一席下来,家长没有阻止自己的孩子,大家因为不熟悉也没有阻止。但是在家长带孩子去上厕所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这孩子真没礼貌!” 在中国,没有谁会告诉你,你家孩子没有礼貌,但是所有人都会讨厌你的孩子。——我们把这种“不说”当成了一种礼貌,礼仪之邦的俗语是“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所以,自己的孩子自己教。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跟一个德国朋友出去,路过郊区的一条小河,看到一个小孩在钓鱼,旁边却放着两根钓竿,德国朋友不高兴地走过去,问道:“怎么有两根钓竿?”(德国规定钓鱼一个人只能用一根钓竿) 小孩回答说:“跟同学一起来的,他上洗手间了。”(果然不一会,上洗手间的孩子回来了) 德国朋友继续问道:“有执照吗?”(德国规定钓鱼要有执照的) 两个小孩赶紧掏出执照:“有呢,你看。” “带尺子了吗?”德国朋友又问道(德国规定钓鱼要有尺子,钓上来的鱼不到规定的尺寸要放回去) “带了带了。”两个孩又连忙掏出尺子来。 “哦。”于是德国朋友就走开了。 一旁的我很奇怪,不知道朋友为什么要管那么多,“那两个是你家亲戚的孩子?” “不是。” “你朋友的孩子?” “也不是。我不认识他们。”

“什么?不认识?怎么可能呢?那人家干嘛要听你管教?” “呵。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孩子是德国的未来,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德国朋友淡淡地说着。 我沉思良久,想到一个景象:走在中国的大街上,你敢大声地喝斥那些不认识的孩子,教他们怎样做吗? 在德国期间,我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德国社会何以文明,德国人在全球何以受到普遍的尊重?通过了解和体验德国的教育,我们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 在很多人看来,德国战后之所以能崛起,与他们“严谨”、“勤奋”的民族性格密不可分。而人们通常认为,德国这种高素质的民族性格,则得益于对教育的重视。正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的那样:“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 力量所在”。 德意志的胜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据说,普法战争结束之后,普鲁士大获全胜,普鲁士元帅毛奇说,德意志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在德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有非常不错的收入。据政府的相关统计,德国政府支付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为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多。德国中学教师人均年税前收入超过45,000欧元,与德国一些着名的跨国公司职员的人均年税前收入相当,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属于名副其实的“中高收入阶层”。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收入也有一定差异,但不会很大,至多为30%左右,因 为德国社会最不能容忍的是不公正,这种价值取向已渗入他们的血脉,积淀成为一种民族文化。 放眼整个世界,德国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高于除瑞士以外的其他工业化国家而高居全球第二。在职业属性上,德国的中小学教师属于国家的公务人员,受不解雇的保护,无失业之虞,而且每年还有两个很长的假期。 这么好的收入待遇,使得德国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门槛也随之提高。在我国,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生、博士生都可直接到中小学应聘任教。在德国,情况要复杂得多。你若想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至少要过三道“关口”。

第斯多惠教师教育观

第斯多惠的教师教育观 一、论教师的使命:实现全人类的教育理想 (一)为全人类的进步而忘我牺牲 虽然德国对教育十分重视,但当时德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温顺虔信的顺民和对外侵略的士兵,带有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倾向及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针对这一现象,第斯多惠认为教师应培养具有人道和博爱精神的人,这样的人能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利益而牺牲自我。他主张把热爱祖国与热爱全人类结合起来,他说:“爱国主义与用轻视或仇恨来侮辱异族人毫无共同之点”。在他看来,民族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类的废墟上,在人们身上爱人类精神与爱祖国精神应当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德国学校培养出来的不应是“真正的普鲁士”,而应是人和公民!他向教育家及教师们强调说: “你要说、要想: 人是我的名字,德国人是我的绰号”。 (二)为真正的国民教育而斗争 第斯多惠坚决反对封建教育势力和教会残酷的思想统治,他一生致力于国民教育事业,提出了一个民主教育大纲!第斯多惠对当时德国劳苦大众缺乏教育的现状十分同情!他曾义愤填膺地写道:“几百万人生活在那里……他们悲惨地缺乏最基本的意识和住所,……大多数儿童在他们少年时期就被剥夺了受教育和培养的权利,而这种教育和培养对于健全身体和思想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第斯多惠从人道主义出发认为“所有人本来就是平等的和可以教育的; 教育必须以发展全面的"和谐一致的人格为目的; 教育必须是着眼于一切人的。”因而他坚决反对封建专制教育,认为等级教育使广大劳苦大众的子女无法受到较高程度的教育!为了改变教育的现实,必须提高国民素质"$第斯多惠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强烈要求

改革德国的等级学校教育制度,坚决主张设立统一学校,向一切儿童,不论其父母属于哪个阶层,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和宗教信仰,提供普通的教育。”“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进步的政治态度,坚持教育的进步方向!反对德国教育的保守主义 倾向,要从统治者权威下解脱出来,为真正的国民教育而斗争”。 (三)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奋斗 第斯多惠认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指激发人的主动性,追求真"善"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第斯多惠说:“人的固有本质就是人的主动性。一切人性"自由精神 及其他特性都从这一主动性出发; 一切创作"思维"注意力"感受,所有的克己谈话,行动以及所有的自由运动和手势都以主动性为核心力量"。第斯多惠认为,教育 就是要激发人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自我塑造"自我形成!激发人的主动性一直被第斯多惠看作是“最高的教育原理”他指出:“人类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真与善 的伟大理想,把真"善"美看成是人生的最宝贵的财富,用全部纯洁的爱,自由自决地,全力以赴方能胜利达到目的!这是全人类最崇高的永恒理想,与上帝的真 与善合二为一"。主动性为“真、善、美”服务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师应当自觉地认识并肩负这一崇高使命,用全部纯洁的爱去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大限度地发展人们的天资和能力。 二、论教师的素质:优秀教师的必备品质 第斯多惠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他在《论学校纪律及与教学的关系》一文中指出,“一切真正的教学中都存在联系着的三要素: 事物的知识、对事物和学 生的热爱、教育才能。这三个要素应在教师的个性中联接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由此可知,第斯多惠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情意"专业技能3个方面论述了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

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四个统一】 3.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第一,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第二,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第四,课外辅导。第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直观启发巩固性,因材系统又量力,理

论一定联实际,科学思想要统一】 5.简述影响遗忘的的因素。 答:①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②学习材料的位置;③学习程度的大小;④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⑤识记的方法;⑥时间因素;⑦情绪和动机(态度) 6.如何增强记忆效果? 答:①动机—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②意义—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③加工—对材料进行深度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④适当过度学习; ⑤记忆术—合理使用记忆术; ⑥复习—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⑦应用—拓展知识的联系机会,提供知识的实践机会。 13.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答:①及时复习;②经常复习;③交错复习;④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⑤多样复习。 1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①问题的特征(问题表征的方式);②已有的知识经验(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③思维定势(心理定势);④功能固着;⑤原型启发;⑥动机的强度;⑦迁移;⑧个性差异。 1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作者:王建平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师范教育的国家之一,教师教育制度十分完善。2000年,德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德国教师教育展望》报告认为:在培训期限、场地和行政管理的精干性等方面与外国相比,德国具有最高档次的教师教育制度。目前,我国师范教育正处于向教师教育全面转轨的关键时期。因此,探讨和解读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具有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 德国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修业阶段、实习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1.修业阶段 修业阶段,即大学的理论学习阶段,重在学习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1)课程设置。德国师范生在修业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 卡塞尔大学规定,拟从事中等教育工作的学生要学习两门学科,且两者须为相近学科。该校师范生所学的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欧洲教育史、课程开发论、教学论、执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等,还包括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哲学等。 (2)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为期5-8周。教育见习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看老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批改作业,如何管理学生等,了解学校教育运行的全过程,不上讲台讲课(德国有关法律规定,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后才能上课)。

师范生达到相应条件后,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主要由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口试(试讲)、短期见习等四方面构成。第一次考试合格者,才能转入第二阶段学习,同时取得国家见习公务员资格。 2.实习阶段 教育实习阶段,重在培养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执教能力。第一次考试合格取得实习教师资格者,方能进入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学习,这类机构统称为研修班。 1990年以前,教育实习时间各州不尽相同。最短16个月,最长2.5年,一般为1.5年。从1990年开始,联邦政府根据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决定规定各州教师实习阶段期限统一为2年。第一年为引导和试教阶段。从实习开始4周以后,才在老师的指导下试教。通常上午见习或试教,下午在研修班学习讨论。到第二学期甚至第二年,才开始独立承担一个班的教学。第二年的后半年,则专心准备第二次国家考试。 每年的2-5月是德国各州进行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时期。考试内容包括:①面对评委和考试委员会,上两节公开课;②在4小时内,当场撰写一篇有关教育理论的文章;③参加包括主修专业、辅修专业以及政治法则的3次口头考试。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只有80%的实习教师能够通过第二次考试。第二次考试合格者,就成为正式教师,同时成为国家正式公务员,享受良好的待遇。德国教师的报酬比雇员的平均工资高1.5-2倍。 3.职后培训阶段 职后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拥有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能力,负担起教育改革和革新的任务。当前,德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自主学习。在职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师了解教育科学与专业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扩充教师有关教育工作的心理、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师重新认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角色。在德国,政府和各种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中学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感什么是高质量的教师?怎样培养高质量的教师?谁能胜任21世纪的教育?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问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各国都将教育革新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一环。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各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采取的一项共同的战略措施。当前,在中小学教师总量初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教师队伍质量进一步提高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文献《学会生存》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指出,加快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是提高教师质量的成功策略。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也逐渐成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走向。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如何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性的创新教学,更好地提高当代中学生学习与掌握语文课的基础知识与综合素质能力,这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新课题。而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不是标准答案。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二是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前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

外国教育史00945

普洛塔格拉智者派代表人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 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教育主题:伦理道德 “知识即道德”是其最重要的命题 苏格拉底方法: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 《理想国》《法律篇》 认为学习即回忆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 《伦理学》《政治学》 灵魂论与教育 理性部分思维、理解、判断 非理性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生长、发育) 动物的灵魂(本能、情感、欲望) 西塞罗(前106-前43)罗马 培养雄辩家通过实际观摩获取雄辩知识 昆体良(35-100)罗马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着作 奥古斯丁(354-430)罗马 《忏悔录》 原罪伦所有人带着原罪来到世界禁欲思想 拉伯雷(1493-1553) 法国 《巨人传》 法国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抨击封建统治、教会权威,经院哲学 名言:没有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 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 1、国家掌权 2、实施强迫义务教育 3、建立包含初等、中等、高等国家教育体系 加尔文(1509-1564)法国 主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对贫苦儿童免费,更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 洛克(1632-1704)英国 《教育漫画》 教育作用:白板说反对天赋观念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不能通过学校,需要通过家庭培育

绅士教育内容: 体育:教育的第一位“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德育: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强调说理,重视练习对形成习惯的作用; 智育: 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倡导:及早实践、反对体罚、重视榜样作用、主张用宗教思想规约儿童。 斯宾塞(1820-1903)英国 《教育论》 提出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传统的“绅士教育” 目的: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 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批判了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 缺点:过于强调自然科学,忽视人文科学,课程功利色彩浓厚。 爱尔维修(1715-1771)法国 提出“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无神论者 鉴于教育的影响,主张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狄德罗(1713-1784)法国 否认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 为俄国拟定《俄罗斯大学计划》 同拉夏洛泰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拉夏洛泰(1701-1785)法国 《论国民教育》 法国国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同狄德罗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康多塞(1734-1794)法国 《康多塞方案》1792年提出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 雷佩尔提(1758-1794)法国 《雷佩尔提方案》 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 目的:把儿童培养成身体健康、热爱劳动、遵守法律、具有文化知识的共和国公民。 重视初等教育,注重革命思想灌输,科学知识传授,劳动技能获得。 洪堡(1767-1835)德国 筹建柏林大学德国教育部长 19世纪初德国教育的推动者 这一时期,以费希特为首的教育家倡导“教学与研究统一”、“教与学的自由”。 教育方法上以“习明纳尔”为主

德国的强大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完整版

德国的强大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德国的强大,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最近,很多家长都在看一篇文章《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文中说到: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婚宴,婚宴的桌上有一个孩子,那孩子很没有礼貌,把转盘转得忽悠忽悠的。一席下来,家长没有阻止自己的孩子,大家因为不熟悉也没有阻止。但是在家长带孩子去上厕所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这孩子真没礼貌!” 在中国,没有谁会告诉你,你家孩子没有礼貌,但是所有人都会讨厌你的孩子。——我们把这种“不说”当成了一种礼貌,礼仪之邦的俗语是“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所以,自己的孩子自己教。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跟一个德国朋友出去,路过郊区的一条小河,看到一个小孩在钓鱼,旁边却放着两根钓竿,德国朋友不高兴地走过去,问道:“怎么有两根钓竿”(德国规定钓鱼一个人只能用一根钓竿) 小孩回答说:“跟同学一起来的,他上洗手间了。”(果然不一会,上洗手间的孩子回来了) 德国朋友继续问道:“有执照吗”(德国规定钓鱼要有执照的) 两个小孩赶紧掏出执照:“有呢,你看。” “带尺子了吗”德国朋友又问道(德国规定钓鱼要有尺子,钓上来的鱼不到规定的尺寸要放回去) “带了带了。”两个孩又连忙掏出尺子来。 “哦。”于是德国朋友就走开了。 一旁的我很奇怪,不知道朋友为什么要管那么多,“那两个是你家亲戚的孩子” “不是。” “你朋友的孩子” “也不是。我不认识他们。” “什么不认识怎么可能呢那人家干嘛要听你管教”

德国教师的教师

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 第斯多惠(Friedrich Adolf Wilhelm Diesterweg,1790—1866)是1 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生于法官家庭。获哲学博士学位。18 13~1818年任模范学校教师。在这里,他结识了裴斯泰洛齐的信徒,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了解。1820年,出任德国著名的梅尔斯师范学校校长,并兼任授课教师。第斯多惠在这里工作了12年,成绩显赫,学校备受赞誉。1832年改任柏林师范学校校长,并兼任附属实验学校的教学工作,推广裴斯泰洛齐的教学思想。1847年,他被反动政府免去校长职务。1850年被迫退休。 第斯多惠一生主要从事国民教育和师范教育工作。此外,他还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1827年,他亲自创办《莱因教育杂志》,撰写教育论文四百多篇,宣传民主主义教育思想。1835年,他的主要著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的出版,为德国教师提供了教学理论指导。该书中译本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851年,他开始出版《教育年鉴》。此外,他还编写了二十多种各类教科书和教学指导用书,并被德国学校广泛采用。 第斯多惠一生都在为德国的国民教育而奋斗。他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反对封建等级教育。1848年,他就任“全德教师联盟”主席,领导教师向封建教育、宗教教育展开斗争。1858年当选为普鲁士众议院议员,在议会中继续声讨反动政府。第斯多惠的进步活动得到了反动政府和教会的攻击。他被免去了校长职务,遭到各种刁难。但是,他的进步活动得到了德国进步教师和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1865年第斯多惠75岁寿辰时,人们为他隆重庆贺,并向他赠送了银制桂冠,以感谢他为德国国民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第斯多惠也因此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 一、论教育 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即发展人的天赋能力。他说:“德国的教育学首先要求人的教育,然后才是公民的和民族成员的教育;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德国公民和职业上的同行,而不是反之。”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75页。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第斯多惠也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天赋能力,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各种能力。 第斯多惠的完人教育是遵循三项教育原则进行的。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体系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体系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被世人称为楷模。德国的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但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培养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本文通过作者在德国埃尔富特培训和学习的收获,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浅谈了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体系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双师型 2008年11月,我有幸成为中国教育部与德国国际培训和发展协会(InWEnt)共同举办的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一员,作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受训教师,赴德国埃尔富特手工业协会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六周的学习和培训。这期间,我们主要学习了德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教学法,深刻了解了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师的培养、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生的教育管理等方面内容。通过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确实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体系给了我深刻启示。 一、对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认识 教师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各国教育部门不断探索的问题。埃尔富特手工业协会培训中心校长施罗德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教育体系,使我感受到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1.教师资格的取得和待遇 德国职业教师的准入门槛很高,可谓“进门难”。因为,在德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经过两个阶段的学习和参加两次国家对教师资格的认定考试。第一阶段是本专业大学5年的学习,而且由于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要求,大多数学生需要6-7年才能完成大学学业。然后参加国家对教师资格认定的第一次考试(教师职位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学制为2年。第二阶段的学习是“双元制”的模式,即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学生每周在企业中进行24学时实践课程的学习,其余12学时的教育理论的实践(包括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学法及公务员法、青年和家长法、学校法、学校组织等课程)在职业学校中进行。这种“双元制”的模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对将来作为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非常有益。同时也有效避免了专业课教师没有实践经历的缺陷。学生通过2年在企业、学校交替的实践学习后,要参加国家对教师资格认定的第二次考试(教师聘用考试),合格者将获得教师任职资格,可从事职业学校教师工作。但仅仅取得教师资格还不能享受教师待遇,还必须通过两年在野治学校任教的试用期。试用期间,每周的课堂授课不少于25小时,知识更新时间不少于4小时。在试用期满并试用合格后,政府将终身雇用,与教育官员享有同等社会地位,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 2.教师继续教育的法规化

【文献综述】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

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 第斯多惠(Friendrich Ado1f Wilhelm Diesterwe 1790—1866)是19世纪德国伟大的教育家、民主教育的代表性人物。1811年,第斯多惠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霍尔姆谢城中学、法兰克福模范学校、默尔斯师范学校、柏林师范学校,任职期间积极推进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改革,使这两所学校成为当时德国的模范学校。因其对师范教育所作出的贡献,被誉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和“德国的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是西方第一位较完整地提出和谐教育思想的教育家,1835年出版了其教育理论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在这本以培养教师为主旨的著作中,第斯多惠首次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这对西方和谐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功不可没。因此,对他的理论研究将检视我国现在所提倡和实施的和谐教育。 目前关于第斯多惠的研究,主要是以《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为本,集中力量研究他的教师教育思想及一般教育理论。如学者陈利在《第斯多惠教师观解读》中重点论述了教师的读书观。教育目的就是唤起人的主动性,引导人主动的追求真、善、美的和谐。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唤醒学生的本能,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学习、发展。教师要达到这一目的,则要求教师本身是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个体。教师自我教育和完善的方式中,读书是最重要的方式。在读书过程中应怀有追求真理之心、具有研究的精神以及专心一意、持之以恒的精神。李定仁在《教会学生主动寻求真知》—问中谈到第斯多惠论认为教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第斯多惠说:“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观点和科学,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自己主动去掌握知识”,等等。 近年来,随着对全社会对和谐教育的关注热情和深入研究,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他的教育思想中所闪耀的和谐教育思想的光辉,这些研究使得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和谐教育思想的发端与本意,从而能够正确、全面的评价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对当时以至现在和谐教育的启示。和谐教育思想的考察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第一,和谐教育的内涵。学者朱其训在《和谐教育论》中指出,和谐教育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其广义上来说,和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从形式上来说,包括家庭教育与和谐、单位教育和谐、学校教育和谐、社会教育和谐;狭义上来说,和谐教育是指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人们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这种和谐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延续,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形式上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