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还珠楼主李寿民的是非功过

论还珠楼主李寿民的是非功过
论还珠楼主李寿民的是非功过

论还珠楼主李寿民的是非功过

—试揭开《蜀山剑侠传》及“蜀山系谱”群龙“烂尾”之谜

叶洪生

摘要:近现代“中国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巨著《蜀山剑侠传》内容宏富,无所不包!号称是“武侠百科全书”,曾开中国小说界千古未有之奇!更引领了大半个世纪大陆及港、台武侠小说家的创作趋势与方向。但该书及其系列作品却大多没有写完,留给世人无穷遗憾。通过梳理其创作轨迹及出版过程中种种疑情,加以深入剖析,作出客观评价,当有助于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之完善与发展。特其“物理的玄理化,玄理的物理化”创作方法及奇思妙想交织成章,则不啻为指引当今玄幻武侠创作的一盏明灯,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论还珠楼主李寿民的是非功过

—试揭开《蜀山剑侠传》及“蜀山系谱”群龙“烂尾”之谜

笔者自1980年代相继出版专著《蜀山剑侠评传》((台北)远景出版公司1982年版)及评点《近代中国武侠小说名著大系?蜀山剑侠传》((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版)以来,即对研究还珠楼主武侠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历三十年而不衰。迄至晚近数载,始陆续将所藏还珠旧作分赠有心人,以结缘于天下同好。不料在此番整理、检视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些过去未曾注意到的问题,关乎还珠楼主一生的创作成果与历史评价,值得为文探讨。

众所周知,《蜀山剑侠传》(1932—1948)(以下简称《蜀山》)是描写峨眉派剑仙领袖群伦、除魔卫道的奇幻故事;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家还珠楼主李寿民(1902—1961)的代表作,长达四百余万言(不分段),号称是中国“武侠小说的百科全书”;曾引领了大半个世纪大陆及港、台武侠小说家的创作趋势与方向,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遗憾的是,这部综合了剑仙、神话、志怪、冒险、传奇种种题材内容的超长篇武侠巨构并未全部完成。当故事进行到《蜀山剑侠后传》(以下简称《后传》)第五集峨眉群英歼灭东海双凶之际便戛然而止,而书中屡屡“预告”的正邪大决战:“峨眉三次斗剑”和“五百年神仙劫运”(即所谓“道家四九重劫”)等涉及作者终极创作理念的重要故事关目犹未见登场。这不能不令人为之扼腕!同时也为后世研究者增加了许多困难,无法求得比较正确的答案。

惟偶然翻阅还珠后期作品《大侠狄龙子》正气书局原刊本(1948—1951),竟在第十集中意外发现,其实作者已曾多次藉着夹议夹叙方式透露出《后传》第六集至第九集的部分故事内容,如此则与长久以来某些

专家学者主张《后传》第五集以下均系他人伪续的论断大相径庭。这的确是一桩耐人寻味的“武侠公案”,也应在此加以厘清,庶几可免以讹传讹。

实则在以《蜀山》为主轴、《青城十九侠》(以下简称《青城》)为辅翼的“大蜀山”概念之下,举凡“蜀山外集”《峨眉七矮》、“蜀山前传”《长眉真人专辑》(以下简称《长眉》)、《后传》、《蜀山剑侠新传》(以下简称《新传》)以及《柳湖侠隐》、《大漠英雄》、《冷魂峪》、《北海屠龙记》、《武当异人传》、《武当七女》等与《蜀山》人物故事息息相关的“出世武侠”(剑侠)系列均可纳入其中,而泛称为“蜀山系谱”作品。但可怪的是,不仅兼具开山、扛鼎地位的《蜀山》与《青城》是半途而废,为德不卒;就是其他“蜀山系谱”作品乃至外围的远房关系户(特指《蜀山》劫余、遗事一类)“入世武侠”小说也多数草草了事,没有结局。其“烂尾”现象之普遍,令人惊异咋舌!

所谓“烂尾”乃是一种象征性说法,亦为柱状病(Columnaris Disease)的别名。原指某种生长在亚热带淡水鱼类常见的疾病,其症状是鳍部组织(包括胸鳍、腹鳍、背鳍、尾鳍)受到黏液性细菌感染侵害,逐渐溃烂坏死,最后则形成烂尾状态,裸露见骨,因此俗称“烂尾症”。而在人际社会中,一般则习称建筑业未完工即废置的楼盘叫“烂尾楼”,而称未写完却撒手不管的作品叫“烂尾书”,尽管它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理由,但其引发社会大众之不良观感则是一致的。

有鉴于还珠楼主代表作《蜀山剑侠传》曾开中国通俗文学领域千古未有之奇,在近世武侠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独特地位,影响极为深远,所以《蜀山》及其系列作品群相“烂尾”的异常情况不能不引起吾人高度重视,并须从病理学的角度查明其所以形成“烂尾”的症结。因此,本文试图对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与论证:

1.“蜀山系谱” “烂尾书”之形成及其“以书养书”策略。

2.“大蜀山”的战略布局与“超前思维”创作之得失。

3.还珠楼主的超世成就与写作技巧问题。

4.总结:“一个神怪武侠时代”的反思。

值此李寿民先生逝世届满五十周年,其武侠作品均将成为社会公共文化资产的关键时刻,也的确是到重新评价还珠楼主与《蜀山》是非功过的时候了。是为前引。

一、挣扎在“烂尾”或“断尾求生”之间

一言以蔽之,《蜀山》(含《后传》)这部旷世奇书之所以未能及时完成,乃是作者个人的认知偏差与新时代变革交织而成的悲剧。如果不是作者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上海解放前夕)估计错误而决心改变写作策略、全面转向的话,则《后传》的奇幻仙侠故事肯定可以从容写完,而其系列作品之烂尾率亦可大大降低。这话怎么说呢?

上海正气书局版《蜀山》“正传”五十集、《后传》五集,共有五十五集,约近四百五十万言;故事未完,即行“辍笔”,原因不明。根据现存文本资料,《后传》第五集的出版时间是1949年3月,此后即无下文。

奇的是,还珠在撂下《蜀山》后,不但没闲着,反而忽然间大忙特忙起来。迄至还珠公开宣告“现已放弃武侠旧作” 为止,前后历时两年时光,他居然持续推出了《力》《兵书峡》《龙山四友》《独手丐》《黑蚂蚁》《酒侠神医》《铁笛子》《翼人影无双》《黑森林》《拳王》《白骷髅》等十一部“入世武侠”作品,加上与《后传》同步撰写的《大侠狄龙子》及《女侠夜明珠》,一共九十六集,约计五百万字。试想,这是何等巨大而惊人的创作量,几乎等同于全部《蜀山》!然其备多力分的结果,却是粗多精少,仅只五部作品有完结篇,其他则一概惨遭“烂尾”或“断尾”命运,令人不胜唏嘘!

这一切问题的转捩点,正是发生在1949年3—4月之间。因为,在这个关键时刻,所有正气书局原先一集接一集出版而广受欢迎的还珠“出世武侠”(剑侠)小说,包括《后传》《长眉》《大漠英雄》乃至《青城》等书一概停版,但却并未影响到其他“入世武侠”小说如《大侠狄龙子》《女侠夜明珠》等书的继续刊行。的确,这是个不寻常的信号,有心人已察觉出若干“山雨欲来”的征兆。

当时剑侠类唯一的“漏网之鱼”是事先已交由广艺书局出版的《武当七女》。但也仅仅出了一集而已,迅即“断头”。从此乃不见任何“出世武侠”小说的仙踪。相反地,“入世武侠”小说则快马加鞭,纷纷推出,结局正如上述。对于这些还珠后期武侠作品之浮滥与得失,本不值一提,但因它涉及并影响到还珠“蜀山系谱”的整体评价,故而亦须择要而论之,聊供各方参考。

容笔者大胆推测,在1949年3月正气书局同时出版了《后传》第五集、《长眉》第六集、《大漠英雄》第六集等三种剑侠小说之后,突然踩刹车,与其说是出版社受到时局影响方出此下策,倒不如说是还珠自己的“押宝式抉择”所致。何以见得?因为上海于1949年5月下旬解放,之前肯定是风声鹤唳,人心惶惶!而还珠乃何许人也?当然有他自己的盘算与考虑:改朝换代之后究竟该如何在新旧社会的夹缝中求生存?这实在教人煞费思量!

要知道作为一位旧式文人和职业武侠作家,还珠能够掌握的谋生技能其实相当有限;而最便捷的方式莫过于驾轻就熟,运用自己拥有的生花妙笔,继续在武侠小说领域中驰骋。或许当时他是这样设想的:哪个时代不需要武侠小说?只要能在小说题材和故事内容上改弦更张,消除神怪性,加强写实性,继续惩恶扬善,济弱扶倾,为民请命,则“入世武侠”创作未始不能见容于当道,而立可解决其养家糊口的问题。因此他当机立断,决定“暂停”(详后)剑侠小说创作,集中全力把“入世武侠”搞上去!这可能就是还珠楼主在1949年3月以后写作策略上大转向、大改变、大调整的根本原因。

果不其然!半年后,先是还珠之妻孙经洵于《女侠夜明珠》第五集(出版于1949年10月)中以“少兰”名义代其夫作“附言”,委婉表示:

余夫二十年来所作小说,因以无产无业,生活所迫,不得不以多方面技巧,迎合读者兴趣,以求销路;但此二十年来所有作品,无不同情弱者,爱护劳苦人民,极力反对贪污土霸,提倡生产。今日新时代之来,早在意中……十五年前所作《蛮荒侠隐》以及解放前两年的《大漠英雄》,早有表现,非自今始,但极端反对无政府无秩序之主义而已……此后言论自由已无禁忌,当可尽自身所学所知、经验技巧与新学得之知识,改旧从新,献诸大量读者,以求批评检讨,与日改善,而求前进。

此一武侠书中的“附言”十分罕见,因为它出于作者夫人之手。显然是还珠为了要“有尊严的活下去”,不得已而请妻子代为出面向读者、向社会、向当局公开表态,委婉吐露自己“卖文为生”的苦衷。但讽刺的是,“少兰附言”之后,《女侠夜明珠》即无疾而终,如同临别感言。不久,还珠得正气书局主人陆宗植之介,结识了文史专家贾植芳,思想上颇受启发,遂有《独手丐》之作。

1950年3月《独手丐》问世,在第一集卷首作者特别写了一篇前言:《从新写起》,洋洋洒洒地作了一番自我批评,其中若干论点,大致与笔者之前的推测不谋而合。该文沉痛指陈:

现在我才体会到,我过去二十多年来所写的,是那么低级和内容空虚。主要是因为我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去找材料,去反映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写出群众的斗争生活。虽然也有《力》与《兵书峡》、《女侠夜明珠》之类,略有一些意识与描写、夹叙夹议穿插在内,到底还嫌太少,材料思想也还不够…… 早在数月以前,我已将行销二十年、在旧小说销路最广、读者最多、历时二十年而不衰、能够顾我全家生活的《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带有神怪性的武侠小说,在当局并未禁止的环境之下,毅然停止续作……今后,我将尽力做到夏衍、卢鸣谷先生所讲的话,遵守新的写作原则,为我所拥有的大量读者,灌输新的时代意义。

通过我固有的写作形式、文字技巧等等,将新的时代内容,或是采用旧时代的情况作为背景,加以创造。在前一段引文里,还珠自贬其作品“低级和内容空虚”,却“也有《力》与《兵书峡》、《女侠夜明珠》之类”,“略有一些意识与描写”;只怪自己的思想认识不够,尚有待努力云。而后一段则坦承《蜀山》《青城》等“带有神怪性的武侠小说,在当局并未禁止的环境之下,毅然停止续作”,言下若有憾焉!其潜台词或对自己在“解放”前夕作此重大牺牲(以全家生活给养为代价)感到后悔。这前后文一对照,登时柳暗花明,许多谜团均豁然解开。

原来《蜀山》等“带有神怪性的武侠小说”(剑侠类)之刹车叫停,果然是出于还珠审时度势下自动自发的行为。揆其所以会如此,很可能是他企图以退为进,早一步“断尾求生”所致,此其消极的一面。而在积极方面,则还珠为了要跟上革命形势,遂挖空心思,大干快上!因有《力》、《兵书峡》以迄《独手丐》、《黑森林》等多达十一部新作之产生,而且多半是“烂尾书”;甚至最后还被迫“封剑歇马”告别武侠。殆非始料之所及!实则真正可悲的是,还珠武侠作品之“烂尾”或“断尾”,并非始于“解放”后新政府文化出版政策之紧缩,而是早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五月,当还珠出版《蛮荒侠隐》第五集之后便逐步展开其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刀自宫”行动。这是还珠第一部“烂尾”兼“断尾“书。是耶非耶?且看下面事证说明,便知就里。

二、“烟霞癖”与“以书养书”策略

盖《蛮荒侠隐》(以下简称“《蛮荒》”)初名《蛮荒侠隐记》,最早连载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月天津《大报》创刊号,为还珠第二部武侠作品,正值《蜀山》第三集出版之时。翌年(1934)六月,《蛮荒》始出版单行本第一集;又隔了两年多才出版第二集。从此即有一搭、没一搭,若断若续地出版,直到刊行第五集之后,忽然甩手不干了。在这期间,《青城》(1935)、《云海争奇记》(以下简称《云海》)(1938)则陆续连载于报章并结集出版。当《云海》出单行本时,《蛮荒》即自动“断尾”,仿佛对人对己均已有了交代便可功成身退一般。如此做法,令人奇诧!

有一说,是还珠当时因治胃病而染上了“烟霞癖”(吸食鸦片),非此不能提振精神、培养灵感。加以家中食指浩繁,经济负担又重,所以必须“以书养书”(即不断地用开新书方式来巩固老书的读者),以维持生计。既然《蜀山》《青城》广受社会欢迎,则不妨吊足读者胃口,能拖则拖!进而花开别枝,陆续推出各种互有关联的“泛蜀山化”及“后蜀山”新书,并有意无意地令其人物故事盘根错节、纠缠不清下去。如此这般,则《蜀山》之“永无结局”固是题中应有之义,而“蜀山系谱”诸书无法收束也就理所当然了。

不过,抗战胜利前后还珠小说的创作/出版情况颇有差异。若以民国卅四年(1945)为分水岭,之前除《蜀山》《青城》两大巨构外,“后蜀山”系列只有《蛮荒》(1933,未完)、《云海》(1938,未完)、《边塞英雄谱》(1938,未完)、《皋兰异人传》(1943)、《天山飞侠》(1943,未完)等五部。之后则不然!其“以书养书”策略作法忽然开窍,大干快上,几至达到喧宾夺主的地步!

以“泛蜀山化”作品而言,计有《峨眉七矮》(1946)、《北海屠龙记》(1946)、《柳湖侠隐》(1946)、《武当异人传》(1946,未完)、《大漠英雄》(1948,未完)、《长眉》(1948,未完)、《武当七女》(1949,未完)等书,皆为“出世武侠”小说,其时空背景大体与《蜀山》《青城》奇幻故事同步发展,或为“外传”,或为“前传”,不一而足。其中《峨眉七矮》则根本是《蜀山》众多故事之一折(约当《蜀山》第三十八集内容),但作者却因故另起炉灶,实有不得已的苦衷。

而“后蜀山”作品则有《新传》(1947)、《冷魂峪》(1947,未完)、《青门十四侠》(1948,未完)、《黑孩儿》(1947)、《虎爪山王》(1947)、《侠丐木尊者》(1947)、《万里孤侠》(1948,未完)、《女侠夜明珠》(1948,未完)、《大侠狄龙子》(1948,未完)等书,以“入世武侠”小说为主,其故事性质类似《蜀山》《青城》遗事,只是不用或少用飞剑、法宝而已。但如《新传》《冷魂峪》《青门十四侠》等书的时空背景虽较《蜀山》为晚,却有“泛蜀山化”(斗法、斗宝)的倾向与描写,则可称为《蜀山》“后续传”或“外续传”。

上述这两类作品即有一半以上没写完,而杀青者皆为中短篇“小品”,且多是虎头蛇尾、草草了事,可见还珠“以书养书”做法之浮滥无度。以下爰将上海解放(1949年5月)之前还珠楼主未完成的十三部作品的写作情况简要列出,以供各方参考。

在表1书目清单中,最可议的是《青城》以及《大漠英雄》(以下简称《大漠》)、《长眉》等三部攸关《蜀山》主干故事成败的重量级作品。其中《大漠》《长眉》二书故事内容属于“蜀山前传”,与《蜀山》之后续发展息息相关;却因动笔太晚,未能写完,至为可惜。但《青城》却大相径庭,当出版至第廿五集时(1947年11月)分明已濒临故事尾声,却忽然开始“休眠”,按兵不动!此时距离上海解放为期尚早,作者何以会如此惫懒?说穿了,乃是与其“大蜀山”的整体战略布局有关。

三、还珠式“时空交错”及“超前思维”创作

据笔者研判,在还珠制订“大蜀山”战略之初,是以《蜀山》《青城》为“出世武侠”无坚不摧的“紫青双剑”;而以《云海》(叙述“蜀山—青城遗事”)取代《蛮荒》,作为“入世武侠”的试点,意图建构另一个“后蜀山”的江湖

故事系列,以便两者并行而不悖,得以遥相呼应。其中《蜀山》“正传”的奇幻仙侠故事当然是整个“大蜀山”的母体,其余诸作皆由此派生而出,纵横交错,又各自独立发展,乃形成多重辐射格局。在《蜀山》“正传”的故事没有写到位(特指预告中的“峨眉三次斗剑”与“道家四九重劫”两大悬念)之前,《青城》的进度不能超前,于是只好原地踏步苦苦等待——这便是《青城》分明能写完而终究没有写完的根本原因。

孰料这一等就是一年多,不但《蜀山》故事愈演愈烈,欲罢不能,使《青城》同步达阵(殊途同归)的计划落空;其间更横生枝节,冒出许多新开的“杂书”来。例如《黑孩儿》《虎爪山王》《青门十四侠》《万里孤侠》《武当七女》《女侠夜明珠》《大侠狄龙子》等等,皆是可有可无之作。其不知轻重缓急、本末倒置竟一至于此!难怪在“大蜀山”世界中并肩作战多年的“紫青双剑”(《蜀山》与《青城》二书)虽各擅胜场,却永无“双剑合璧”的希望了。

推究“蜀山系谱”诸作之构成,似乎还珠这种“三头六臂式”小说故事结构体有些类似近人姚民哀所创“连环格局”写法,实则不然。因为《蜀山》故事母体虽依附于人间(假托在清朝初年),却逐渐演化成一个远离尘嚣的架空世界;它随心所欲,自我作古,与现实社会迥然不同!而其各个子故事(即“后蜀山”)所设定的时空背景则多发生于“峨眉三次斗剑”之后三五十年的人间世,那是一个《蜀山》往事只能回味的时代——没有飞仙剑侠、除魔卫道、正邪斗法、神通幻变以及种种不可思议的奇妙境界,只有江湖侠义、武林怪杰与土豪恶霸、盗寇贼党之间的斗争。固然两者行侠仗义、济弱扶倾的精神是一致的,但毕竟彼此时空环境迥异,创作理念、题材内容亦大不相同;即便是母子故事体之间尚有“峨眉派老黄历”可拿来说事,也很难长期引起读者共鸣。

抑有进者,是“后蜀山”的故事发展往往反客为主,宛如脱缰野马,常跑在《蜀山》“正传”前头,先行预告某些重要情节,并擅自定夺!致令《蜀山》之作自缚手脚,每每陷于被动。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蛮荒》。此书以明末遗民避祸苗疆为故事背景,描写种种蛮荒异俗,骇人听闻,本有别辟蹊径、不落俗套之意。但不知为何,写到后来,竟忽然走回《蜀山》正邪斗法的老路,而且随意捏合,将若干尚未发生的《蜀山》故事桥段(例如笑和尚以无形剑误杀金银双姝、魔女铁姝的悲惨下场等等)一口“咬死”,乃造成作者后来在构思《蜀山》相关故事情节上的困扰,更打乱了《蜀山》除魔卫道一盘棋!

追根究底,这都要归咎于还珠自创的“时空交错”笔法及“超前思维”之任意发挥。所谓还珠式“时空交错”笔法实不同于一般的意识流描写,大别有三:

1.以《蜀山》《青城》为创作核心的“出世武侠”小说与以《云海》为首的“后蜀山”作品同步进行,而前者的小说人物则可穿梭于不同时空,来去自如。复因前者写作的时间跨度拉得太大,而后者又不知节制,陆续推出新书;于焉时空交错的情形不断发生,容易产生讹误。

2.在同一部书中细述小说人物的“前世因果”或“三生情缘”;通过作者打造的“时光隧道”(用全知观点叙事或借独白说书来铺陈故事),可将时空任意转换挪移到所需之处。

3.指作者将《蜀山》中之人物故事随兴搬到任何其他“蜀山系谱”作品中去,作或前或后之叙述,时空皆不必相同;然作者在构思新的故事情节时,却往往会突发奇想,而进行某种涉及原创故事人物的前瞻性、未来式或戏剧化改变,不受母体原创人物设计所规范,此即谓之“超前思维”创作。

以魔女铁姝为例,此女乃《蜀山》邪派中有数人物,出场于第二十二集(1940年12月)。但早在半年以前问世的《蛮荒》第五集(1940年5月),却已写出铁姝之死的故事情节。不特此也,《蛮荒》又谓铁姝之师赤身教主鸠盘婆“已被峨眉派所戮”,仅余残魂而已。实则不然,鸠盘婆名号出现甚早,却一直要到《蜀山》第四十三集方正式登场(1947年12月),而迟至《后传》第一集(1948年11月)始遭天劫所灭。此为《蜀山》全书最重要关目之一,却并非峨眉派所为。凡此种种矛盾,不一而足。

这说明了还珠写小说是先有人物、后有故事,而故事情节则是“与时推移,应物变化”的,没有具体蓝图或方向可言!一切全凭作者即兴发挥。这同时也说明为何描写同一个角色,“后蜀山”人物故事可以先行,并且糊里糊涂地就把原案给办了。因为当《蜀山》人物雏形刚刚打造完成,尚处于修饰、加工及酝酿故事氛围(蓄势)阶段,作者便令“飞象过河”,迫不及待用于“后蜀山”故事桥段中,使其“移后作前”,先行了断!这正是还珠在创作中的“超前思维”作祟,乃令未来有可能却不一定发生之事提前进行并草率了结。但孰料其后作者却又生出更新的构想,于是只好设法另起炉灶,以出奇笔墨力挽狂澜。如《蛮荒》写魔女铁姝由平空出现到“死于凡人之手”一折,按一般武侠水平而言,固亦可圈可点,但与《蜀山》写铁姝(晚出场)初次亮相即敢向佛门高手叫阵之非凡气势比较,却不啻小巫见大巫,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总之,“大蜀山”的人物故事毕竟是要统一的;尤其是当作者“超前思维”发作与其原始构想前后不一致并产生矛盾冲突时,必须要服从《蜀山》“正传”的指导。或许《蛮荒》之“引刀自宫”,便肇因于当初急于求成,却思虑未周,以致产生许多失误,影响到《蜀山》的后续发展,乃不得不断然去之。而类似《蛮荒》避居世外桃源“洞天庄”的思想题材则又分别见之于《边塞英雄谱》(1938)的大漠庄、《柳湖侠隐》(1946)的柳湖、

《新传》(1947)的洞天庄、《大漠》(1948)的铁堡等等,只是此中时空混乱,莫可究诘!

笔者以为,这种奇特的“时空交错”笔法及其“大蜀山”多线进行的故事结构,显然是还珠楼主对自我的一项挑战,却也是一桩“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世间没有母体尚未长成,子体就抢着出生且后发先至的道理。其中必多矛盾扞格,无法自圆其说。进而言之,即令还珠的“时空交错”(非意识流式)写法自我作古,但也要运用得当,且须限定在同一部书中方可优为之(例如《蜀山》写峨眉开府考验众弟子道力所设“左元十三限”及“火宅严关”之种种幻境生灭,以及芬陀大师施展佛法令僬侥国小人遍历“三相虚境”而于七天内改造成大人等情节,即为显例),否则便会格格不入、自乱阵脚了。

唯“超前思维”的创作概念若用在作者突发奇想所构思的器物、设施或攻防武器等方面,则又妙不可言。如《蜀山》中的各种法宝可上天、入地、下海,有如星际舰队“光飞船”;各种人造雷火的爆炸威力可比拟现代巡弋飞弹、超级核弹;各种防护网的监视功能更相当于现代高能雷达、全球卫星侦测、越洋电视直播,乃至遥控“天网”预警系统及反飞弹设备等等。而峨眉派弟子人手一支的“传音法牌”则又无殊于当今最先进的卫星定位手机了。凡此种种,在当时皆为世人视为“怪力乱神”、匪夷所思之奇谈,孰知五十年后的现代新科技均一一予以实现。此皆还珠在创作上的“超前思维”特别殊胜之处,可谓千古一人而已。不过这种“超前思维”必须用对地方,而不能随心所欲跑野马,如《蛮荒》写魔女铁姝故事之喧宾夺主,打乱了《蜀山》的战略布局,那就没趣一起来了。

四、作者执迷“化身说情”,影响大局

另一个攸关《蜀山》神龙烂尾的独特问题乃是还珠本人情执深重,却作茧自缚,难以自拔。为了弥补其早年与初恋情侣劳燕分飞、未能结合的遗憾,作者竟以其“身外化身”进入小说故事之中,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试图重圆旧梦。如此一来,不啻于在主战场外又新辟若干各自为政的小战场!严重影响战略部署,犯了兵家大忌。

所谓“身外化身”原是还珠楼主独创的一个特殊词汇,意指修道高人能以元神幻化成自己身体以外之若干分身,跟本人具有同样的神通法力,可以分进合击,而言动各异。这是一种极富于创意的描写,颇多后人仿效。不料还珠本人却利用此一概念,把自己同妻子(孙经洵)、初恋情人(浦文珠)之间的三角恋爱亦化入小说故事中,一叙再叙,乐此不疲,以表现其“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痴。于是乃有《新传》(1947)、《女侠夜明珠》(1948)、《大侠狄龙子》(1948)等书一一横空出世,相继拖累了《蜀山》的创作进程。

其实就一般而言,作者因“移情作用”或出于“补偿心理”将自己早年的情史写入小说,并以虚构人物代之,本是文坛常态,无可厚非。但此举应适可而止,不宜过度滥情。然而还珠却恰恰相反!不仅其处女作《蜀山》人物故事有他本人与孙、浦二女的影子在内,并且还扩散到“大蜀山”其他作品中,愈演愈烈,不依不饶。这就怪了!

“还珠楼主”李寿民本名“善基”,其笔名乃从“合浦珠还”的典故而来,据说是为怀念初恋女友浦文珠(为青梅竹马)曾沦落风尘之不幸遭遇。于是首先化身为《蜀山》峨眉派掌教妙一真人之子齐金蝉(书中谓其前生名“李善基”),描写其与女神童朱文(名字倒过来即“文珠”)两小无猜之情。又说两人后来历经患难,出生入死,遂决计放弃“天仙位业”(修道人最高成就),做一对神仙眷属,永不分离!但这仅只是其“化身说情”的开端而已。实则意犹未尽!

迨及民国卅六年(1947)春,当《蜀山》第卅七、卅八集写到佛火神光炼艳尸、大雄神僧四宝出世、神驼乙休大斗天残地缺二老怪,乃至侧写峨眉七矮联袂去北极陷空岛探险求药,误入地轴至小南极光明境、开府天外神山、除万载寒蚿等等如火如荼的热闹情节,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之际,作者忽然在奉上《蜀山》的满汉全席之外,又端出一碟小菜,名曰“《蜀山剑侠新传》”;且以一人化身为二(孙同康、李清苕),大写特写与两女仙(孙毓桐、浦文珠)之间的“累世情缘”,而彼此之间并作某种交互式影射,将关系搞得复杂无比!其自恋情执之深重洵古今罕见,令人叹为观止!

姑不论“正传”故事尚未完成以前何来“新传”之说,即使纯就写作策略而言,也没有在《蜀山》正吃紧的重要关头硬要“倒赶千层浪”、无中生有地搞出一部新书来搅局的道理。唯一的解释是当时还珠忽得到昔日爱侣浦文珠(已嫁给朱姓律师)的消息,喜出望外,乃在征得夫人孙经洵的同意下,命观贤(次女)、观鼎(次子)拜文珠为义母,彼此往来密切,遂成为通家之好。

为此还珠旧情难忘,却只能于小说创作之中重圆旧梦,因有《新传》之作,慰情聊胜于无。我们由坊间流传的一幅还珠遗墨,便能印证其事:“合浦还珠余绮梦,美人香草只琼思。——蜀山四十四五将成,梦中有作,醒已不记全章。留此志慨。——还珠时在江南”(见封二)正唯还珠“绮梦”犹存,故不久《女侠夜明珠》《大侠狄龙子》诸作相继出笼:前者明白说出李、孙、浦三角恋爱关系,且揭以真实姓名;后者遂干脆说三人已结为夫妇,且并列于“关中九侠”之中。

《女侠夜明珠》是专为当事人浦文珠张目的作品。其第一回中有一段借男主人公(李善)睹物思人(浦文

珠)的遐想,婉转吐露出作者的心声:“此时看她仪态万方、丰神绝代,转眼之间风华消逝,终归黄土;再要红颜薄命,所适非人。岂不可怜,令人肠断!……可惜造物不仁,既将两间钟灵毓秀之气萃此一身,便应保其青春;红颜虽老,如何任其凋谢,受人摧残,徒供后人凭吊之资?”此中“受人摧残”等语耐人寻味,仿佛意有所指:大概还珠与文珠劫后重逢,目睹斯人历尽沧桑,已无复当年风华玉貌,乃有此感慨。故其后还珠诸作常描写痴情人飞至十洲三岛访求驻颜灵药、化丑为妍的故事桥段,或与现实生活中浦文珠的不幸遭遇有关吧?

《大侠狄龙子》第四回则用“回光返照”的手法,借书中人简冰如之口说:“你李伯父(善∕均)人最情痴,昔年有一爱侣(浦),历尽波折,未能如愿。虽然娶有妻室(孙),夫妻情分也极深厚,终不能忘情故剑;到六十岁上,明霞之母方始来归,与原配结为姊妹,同侍一夫。”原来作者对古代娥皇、女英姊妹同嫁虞舜为妻的故事心向往之,这就直解到题了。

但如此接二连三地“化身说情”,对《蜀山》主战场的创作目标而言,实可谓横生枝节,影响全局甚大!试看从民国卅六年(1947)三月出版《新传》第一集起,至民国卅八年(1949)五月上海解放前为止,整整两年多的时间,除了《新传》是草草结束外,《女侠夜明珠》跟《大侠狄龙子》闹腾了半天,仍未写完,而其出版的总字数已近百万言,足以延宕甚至戕害《蜀山》未竟之大业。更别提在这段期间国、共内战方殷,还珠又另行炮制《北海屠龙记》、《虎爪山王》、《黑孩儿》、《青门十四侠》(未完)、《万里孤侠》(未完)等无聊闲杂书相继出来添乱了!是故在这种种内外部因素干扰《蜀山》创作的不利情势下,还珠纵然有三头六臂通天手段,要想总结《蜀山》全书,亦将戛戛乎其难矣。

五、天人交战,《蜀山》走向不归路

诚然,就已公开出版的文本而言,一代武侠奇书《蜀山》终究没有写完是不争的事实。其所以会落得烂尾的结果,原因非一,而作者自己化身说情、以书养书、违反客观创作规律尤为其中荦荦大者。决非过去某些研究者(亦包括笔者在内)拿简单化、“一刀切”的政治理由为其开脱道德责任所能辩解于十一!因为任何文学艺术类作品一旦问世,便有义务接受社会公评。

试看《蜀山》从1932年7月在《天风报》开始连载,迄至1949年3月出版《后传》第五集为止,在长达十六七年时间内,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总字数已高达四百五十万言。其海内外的读者更是不计其数!在这样的态势下,身为一位深受读者爱戴(甚至许多人是自幼追看《蜀山》长大的武侠迷)的小说家,他唯

一能报答读者的就是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把《蜀山》写完,而不是东拉西扯,用一堆无足轻重的“后蜀山”泛泛之作来打烂仗!令“重中之重”的《蜀山》最后无疾而终。

吾人由相关资料中得知,尽管还珠楼主在对日抗战期间(1942年2月到4月)曾受到日寇、汉奸的迫害而损伤了眼睛,造成若干不便,但基本上并未妨碍其武侠创作;因为他从此改用口述,另外倩人笔录成文。据查当时还珠每月轮流出版《蜀山》《青城》《云海》各一二册,很少有杂七杂八“插花”之作。除有两年半的创作空窗期(1944年1月—1946年7月)是因还珠南下另谋生路之外,其写作与出版情况大率如此。是故当民国三十五年(1946)十月励力出版社将还珠所有作品版权转让给正气书局再版发行时,在《蜀山》第三十五集末“作者附言”便强调:“本书全部必以抗战结束!作者重理卖文旧业必告完成!”可见还珠本人亦早有此心,并非没有自觉性,虽然书稿一再易手,到上海励力出版社(或两利书局或正气书局)出版时抗战早就结束一年多了。

孰料同时印行的《蜀山》第卅六集末“正气书局附启”却明白预告:“本书由第卅七集起,始入全书最精彩阶段,亦为作者光复后重续本书、精心结撰之第一本……”或许这是当初正气书局全部接收还珠小说版权的交换条件,并以此为促销号召,也未可知。但何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其实是同步印行)会做出这样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经查考还珠此前公开发表于报章的文字告白,当可知晓。

民国卅五年(1946)八月十六日还珠在上海《沪报》为连载发表《峨眉七友》(为《峨眉七矮》原题)所作《前引》对其创作生涯曾有一番痛切的回顾:

不佞前著《蜀山剑侠传》,原经通盘筹拟,计日成书。不意天儆宗邦,强夷入寇,平津沦陷,为时八载……继以不肯附逆从敌,见嫉虎狼,为敌寇宪兵队拘禁七十余日,刑酷余生,幸免于死。由此时受监视,备尝诱胁之苦……时在敌寇恐吓凌逼之下,夫复何心再事写作!……去秋强虏屈服,国纪重光,邦家再建,懔于匹夫之义,敢怀一得之愚;欲以微言,少陈鄙见。不图枭鸾并集,举措全非,时机坐失,隐忧无既。由不得说,变为不能说,再变而为没法说,不忍说,以至于不敢说!没奈何,暂时重理旧业,就《蜀山剑侠传》未完节目,续写下去。

原来这里面还有如此一番曲折,却证明了还珠楼主的确是个有民族气节的文人:宁可坐牢受苦,也不愿出任伪职,为虎作伥!当时《蜀山》不能一气呵成写完,多少也与他遭到迫害“无心创作”有关。更值得玩味的

是,抗战胜利后还珠赋闲年余,暂停写作,却似有意向国府当局上书建言。但因“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方死心塌地,驰情入幻,回头再续《蜀山》未竟之业。所谓“英雄回首即神仙”是也。而事实上,他那时正值创作巅峰状态,构思超妙入微,下笔有如神助,的确是欲罢不能,越写越精彩!加以他还要分心为昔日青梅竹马的恋人作《新传》,怎可能说结束就结束呢!于是这一发就不可收拾了。

复按:《蜀山》“正传”共有五十集,当故事写到“女神婴”易静误闯鬼母鸠盘婆所居九盘山魔宫,即将面临“九鬼啖生魂”灾厄之际,忽尔篇幅告终。作者有鉴于《易·系辞》所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之理,乃就此打住。另开后续之书即为《后传》,其“前引”如是说:

本书前传已五十集……原拟暂时结束。不意消息传出,读者函电交驰,多谓拙著篇幅浩长,头绪繁多;如不全部完成,实太可惜云云。家人良友亦以此书曾耗作者廿年心血,中经忧患,备历艰辛,断而续者数次;近三年始应正气(书局)主人陆君宗植之约,再四敦劝,于可能范围内完成全书。

可见出版社方面对时局的发展(国共内战)也有警觉性与急迫性,希望还珠见好就收,不要再拖下去,而且是“近三年”“再四敦劝”,促其早日完成《蜀山》全书。何以还珠不但未听良言相劝,反而在两年内又另开了十部以上的新书?这是个不解之谜。除非他是急于发家致富,利令智昏,自又另当别论。可惜当《后传》出版第一集时已至1948年底,之后还珠纵然快马加鞭,以每月出一集(约八万字)的速度赶写书稿,却已时不我与,来不及了。

这位“当代武侠小说之王”(许寅语)万万想不到曾耗费他将近二十年心血、为半生衣食所寄、更使他名利双收的《蜀山》最后却落得一个不了了之的下场。午夜梦回,想必悔恨交加、感慨万千吧!然而对那些一路追看了几近二十年的老读者来说,还珠这种拖延多年、说收就收、迹近欺骗读者的行为实在有亏道义责任,诚不可恕!相形之下,其他多部同样是“竹篮打水”的烂尾书则因泰半不成气候,就更无人闻问了。

六、透视《蜀山剑侠后传》续集真伪

走笔至此,不能不认真审视《大侠狄龙子》与《蜀山》之间的特殊关系。因为此书性质特殊,是除《黑森林》《独手丐》之外唯一坚持到最后方“自动撒手”的长篇武侠小说,也是还珠一路且战且走,企图重圆《蜀山》旧梦,却被迫中断的“后蜀山”作品。尤其是作者在此书夹注中别有用意地透露了《后传》续集(已完成而未出版)的部分故事内容,对于鉴别《后传》续作之真伪起了一定的作用,是故值得吾人重视。

盖老“还珠迷”皆知,正气版《后传》仅出到第五集即行中止,而1950年代初的香港鸿文(长兴)书局版《后传》则延伸到第十集方草草结束。二者前五集文本内容完全相同,问题便在于鸿文版续出的后五集上——由文字、回目到叙事惯例、思想境界多与还珠一贯笔法有所差异。然而有的地方却又真伪难辨,若合符节!这种类似“二律背反”的矛盾情形曾长期困扰着读者,而无以自解。

故距今三十年前便有读者从多方面提出质疑,结论是《后传》第六集至第十集乃系伪作。然彼亦曾针对其中部分故事内容感到迷惑:“惟其情节内容颇具还珠风格。是否仿作者曾见还珠《蜀山》未刊原稿,故就其记忆重述,致回目、文字不甚相类?如此则虽非还珠亲笔,亦有阅读之价值……”笔者起初亦认为其质疑有理,不疑有他。但历经这些年来不断出现的新资料(包括还珠亲友的各种回忆性文字及访谈记录)印证,再仔细斟酌还珠相关作品之原刊本故事内容,遂有不同于往昔的看法。

首先,涉及《蜀山》究竟有无后续未刊稿的问题。综合还珠长子李观承的说法及周清霖君所作《还珠楼主李寿民先生年表》记载,都提到一个关键人物,即原上海励力出版社负责人刘汇臣(最早系印行还珠书稿的老东家)。据称,《蜀山》有六十万字未刊稿曾托交刘汇臣带到香港出版,后竟不知所终。而1950年代初香港长兴书局则借鸿文书局名义忽然出版六十集本《蜀山》“全传”(包括“正传”五十集、“后传”十集),在时间点上亦未免赶得太巧!虽然该《后传》第六至第十集似通非通,问题多多,但除抄袭原著前情前文部分可不必论外,其前几回某些构思内容则仿佛还珠家数,殊堪玩味。揆其所以如此,很有可能是因战乱中刘某不慎遗失了还珠口授书稿,而凭记忆转述其中片段文情,倩人续写所致。

其次,1950年11月正气书局出版《大侠狄龙子》第十集,有两处内文作者曾明白指出《后传》的确有后续故事内容:

其一,书中叙及两老贼“昔年曾随大批异派中的元凶,乘着嵩山二老往游海外未归,约人大举,前往攻打金鞭崖”云云。下有括弧标明:“事详《蜀山剑侠后传》,七至九集;已早脱稿,现正整理修改,年内外当可继续出版。作者对此一书,不久尚有声明。全书终必完成,附此奉布,并代答复海内外读者函电交驰、殷殷厚爱之盛意。”是耶非耶?此说言之凿凿,信非虚语,可惜其“声明”与“续集”终究未见。

其二,书中借“遗老”简冰如之口谈到昔年峨眉派剑仙上官红用“金沙钢泥”封存仙家剑宝时,说她“为本门第三代弟子中第一人物。此剑之外,还有两对钢钩也是海底寒铁和五金之精所制;挥金断铁,锋利无比”云云。下面括弧则又标明:“幻波池开府炼剑,事详《蜀山剑侠后传》六七八九集。”为何还珠敢在同一集中两次都提

到《后传》已有续写书稿并还指明其故事大要?这恐怕不能单纯以宣传噱头视之,而是确有其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自从民国卅一年(1942)冬还珠因受日本宪兵队刑求而损伤目力以后,所有的书稿皆以口授方式聘请两名秘书轮流缮写,因此誊抄两份底稿毫无问题。假如刘汇臣带走的书稿已在战乱中遗失(极有可能),则还珠手中应当还保留一份,以备不时之需。而《大侠狄龙子》附言中既然敢有“年内外当可继续出版”的承诺,事先肯定曾得到有关方面的同意或默许,只是后来不知为何而变卦,非但《后传》“续集”出版不了,反将《大侠狄龙子》也饶了进去(至第十二集停印)。功败垂成,如之奈何!

七、奇幻描写和“说故事”形成巨大反差

总体而言,还珠楼主确实是大手笔,无论是《蜀山》《青城》《长眉》《大漠》任何一部剑侠类名著,在各种情境描写及酝酿恐怖氛围上在在具有奇峰突起、风云变色、惊心动魄、绘影绘声的文字魔力!特别是其表现大自然界的狂暴力量、演绎天劫降临时的特异景象乃至描绘“类超级核爆”之连锁反应,更是凌盖古今,无与伦比!这固然是他的奇幻想象力使然,又何尝不是西方文学批评家所谓“雄伟文体”产生的神奇力量方有以致之。正因还珠运用他那奇中逞奇、险中见险的笔法,挟着如天河倒泻般恣肆汪洋的笔力,建构成一幅又一幅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画面,乃能引人入胜,叹为观止!这便是还珠小说至今仍为某些读者津津乐道的主因。

但以微观的眼光来看,正如笔者昔日所指陈的缺失:“其小说肌理(整体结构)颇为不足,布局松散而有太多枝蔓;尤其是在笔法技巧上运用‘转移观点’(shifting of view-point)之错乱,以及滥用间接复述法等等。”是否他这位旧式传统文人当真不懂写小说要讲究各种叙事观点及“见事眼睛”等笔法技巧?这倒并不尽然。我们从《蜀山》开场第一回的步步为营,便可见识到作者的确也会运用“穿针引线” “推窗望月”“欲擒故纵”等小说技法以及种种伏笔,而这些大多切合中国传统美学家所艳称的上乘创作技巧与要求。惟以作者迫于生计,急于求成,篇幅稍长便无暇兼顾,致令江河挟泥沙以俱下,堆砌过多文辞而不知剪裁,乃使其“说故事”的杂沓叙述与奇幻构思、雄伟文体形成巨大反差。如此一来,势必会严重损害其小说艺术评价。何以故?盖还珠“说故事”的方式有如长江大河,通常是以“全知观点”独白说书,连篇累牍,夹缠不休!很少以对话方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而每逢有故事发生,总是从头说起,巨细靡遗,作正反面重复叙述,企图面面俱到,却是啰里啰嗦,没完没了,恰恰犯了写小说之大忌!由于这不是个别作品产生的个别现象,而是从《蜀山》

到《大侠狄龙子》整个“大蜀山”群体所犯的通病,所以危害性甚大。特别是后者基本上不属于剑侠类,故想象力如同受到魔法禁制,创意极度萎缩,加以作者又自缚手脚,岂有奇幻“雄伟文体”可言!由此乃知还珠小说中“入世武侠”之所以远远不及“出世武侠”精彩好看,原来其故在此。

有鉴于《大侠狄龙子》由解放前写到解放后,是坚持最久的“后蜀山”作品,而其人物故事脉络又跟《后传》声气相通,是一个很好的检验还珠式叙述法(怎么写)及叙事风格的对象。特其字里行间每每瞻前顾后、欲言又止,则又依稀可看出解放后还珠苦苦挣扎在“剑侠”(奇幻构思)∕“武侠”(现实束缚)创作夹缝中的憔悴身影。这似乎意味着他曾努力想使《蜀山》余烬重燃,但终究回天乏术。让人不胜唏嘘!因此笔者拟针对此书的叙事策略、写作技巧及叙述语言等问题略加探讨,以说明他“说故事”二十年如一日,没有丝毫长进反而“大跃退”症结之所在。

持平而论,《大侠狄龙子》的故事内容平平无奇,布局散乱,是一部名不副实的三流作品。书中除了还珠一向擅长的咏物写景文字尚略有可观者外,非但没有“大侠”,主角也不是“狄龙子”!它主要是写《蜀山》正邪决战数十年后之遗事,叙述“峨眉派硕果仅存的长老”简冰如(曾在《蜀山》第一集中走过场)游戏风尘,有意物色一名衣钵传人,重振峨眉声威。但最早看中的沈煌、狄龙子二童却各有遇合,末了反而收了儒生周文麟为徒。本书故事即以周文麟为核心,描写他周旋于凌淑华、蔡三姑、司徒良珠等三女之间种种感情纠葛,以及学艺经过,反倒对狄龙子的传奇故事着墨不多。最后周某则分别与沈、狄等七小侠进入昔年峨眉派修真别府依还岭“幻波池”后山溶洞,寻获第三代掌门上官红用“金沙钢泥”封存的剑宝藏珍,并以“天一真水”加以炼制云。故事到此中断,没有结局。

与其他“后蜀山”作品最大的不同是,此书处处不离《蜀山》人物故事,却又为避免涉及飞仙剑侠,故一路写来,缚手缚脚,几无伸展余地。尤其是遇到“三次峨眉斗剑”后隐居寒萼谷的剑仙司徒平、秦寒萼夫妇(据说被神驼乙休所救)及其女司徒良珠等一家人时,更是叫苦不迭!因昔日所有的仙剑、法宝全都不能用,又要自我克制“蜀山化”的内在需求,反而弄得作者左支右绌,狼狈不堪!

但还珠实有“鸾胶续弦”重圆《蜀山》旧梦之意图,于是请出一位峨眉派“遗老”简冰如主持大局。而此人扮演的角色及其所起的作用却几乎是《蜀山》中峨眉派开山鼻祖长眉真人的翻版——他无所不知,高深莫测,偏偏又隐身幕后,指点江山!尤奇者,此人从未参与过《蜀山》中任何一役,亦未经历过最重要的“峨眉三次斗剑∕道家四九重劫”,而是一个早年误犯门规,受到“封剑”(禁用飞剑、神通、法力)惩罚之人,却每每

顶着峨眉派老前辈的光环出现,倚老卖老。实可谓莫名其妙,突兀之至!书中有许多不合情理的荒谬情节显然与作者塑造这个光说不练的“遗老”下指导棋有关。阅此不免令人有还珠技穷之叹!

再说,《大侠狄龙子》的叙事策略问题亦远超过“后蜀山”的其他作品。根据正气版原刊本资料,上海解放前《大侠狄龙子》已出版至第五集。虽则此书开场文情晦涩,作者尚拿不定主意,且战且走,但丛书中写狄龙子、陶珊儿的出身来历以及大雪山金星神猱、金丝神狒等异兽的奇特构思,已可看出本书故事性质正逐渐朝着《蜀山》靠拢,随时可由武侠转向剑侠之途发展,只差临门一脚而已。譬如书中提到《蜀山》的神雕、白眉禅师及阿童、司徒平与秦寒萼夫妇、黄肿道人(三流角色)等等皆意有所待,便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的,作者如此安排当然有其盘算。因为本书开头写得很闷,在简冰如“武功”(法力)全废之下,想除掉一条毒虫“勾蜈”都煞费周章,何况其余!这就是先天上受到“入世武侠”小说潜规则(相对写实)的制约,不能自由发挥其想象力所致。而简冰如却是书中的一着活棋,进可攻、退可守,且随时有“封剑期满”的一天。待时机成熟,再将这部“入世武侠”转化为剑侠小说,乃顺理成章之事,有何不可!这便是还珠当初老谋深算的叙事策略。孰料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上海解放了!于是原先蓄势待发、即将转换跑道的《大侠狄龙子》就只得继续“武侠”下去,不敢再有“剑侠”的非分之想了。

经查,解放前《大侠狄龙子》第五集出版于1949年4月,而解放后直到1950年9月方同时出版第六、七、八集,前后相隔近一年半。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无从知晓。却见《力》《兵书峡》《独手丐》《龙山四友》《黑蚂蚁》《黑森林》等书陆续推出,大有“长江后(新)浪推前(旧)浪”之势!而细看打头阵的《力》之封面设计(烈火中一个紧握的拳头,象征人民的力量)是那样的坚定(见封二),吾人当可思过半矣。在这段“等待大侠”的空窗期,想必还珠是方寸大乱,进退失据,满怀着矛盾心理写作的,故而续出的《大侠狄龙子》文情杂沓,铺陈故事更是颠三倒四,不成章法!已无任何叙事策略或方法可言。

例如本书第五集描写武林怪杰黑骷髅为救江湖奇女子蔡三姑与周文麟,重创恶兽黄猩子一事,却又在第六集、第七集中分别从不同立场角度重复叙述一遍,结果大异其趣,竟不知所云。这在叙事结构上是毫无必要的浪掷笔墨!并且像是裹脚布,夹缠不清,没完没了!类似这种“乱披风”剑法随手挥舞的另有“白眉和尚三包案”跟“神雕双包案”,都是硬要跟《蜀山》人物故事拉关系,却搞得牵强附会,不明不白!何以故?答案便在还珠始终不脱传统说书人故习,老爱用小题目作大文章,又喜节外生枝,滥用所谓“挖云补月法”,一补数万言,却完全不顾小说整体结构所致。

更严重的是,作者常以道学先生高高在上的姿态出来说教,以全知观点、价值判断给还在发展中的正邪善恶对象或事件予以“提破”(抢先揭露)与定性,甚至径称反面人物为“老贼” “老鬼”而不名。这是混淆了作者(局外人)与小说人物(局中人)的分际,直接干扰到小说人物塑造、故事的自然推展及叙述法之运用等等,实在不足为训。

归根究底,这都是由于作者的创作观念、立场和笔法出了问题。坦白说,写书时若不能从小说人物出发,以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反而处处让作者越俎代庖,作道德干扰,这样的小说即使文笔再妙,也很难写好。由《蜀山》到“后蜀山”的垫底之作——《大侠狄龙子》——莫不皆然!区别只在《蜀山》有无穷的奇思妙想建构成壮丽的雄伟文体,足以引人入胜,而《大侠狄龙子》除了直接影响到诸葛青云写出《天心七剑荡群魔》外,又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启示呢?

八、总结:“一个神怪武侠时代”的反思

无疑,还珠文白夹杂的纯中国式语言文字是无可挑剔的。即使像海内外著名小说家白先勇那样喝过洋墨水、搞现代文学出身的人也对《蜀山》赞不绝口。这位“超级还珠迷”曾在《蓦然回首》文中回忆说:“还珠楼主五十多本《蜀山剑侠传》,从头到尾,我看过数遍。这真是一部了不得的巨著,其设想之奇,气魄之大,文字之美,功力之高,冠绝武林!没有一本小说曾经使我那样着迷过。”他这番话决非过誉之辞,只是没有具体谈到小说技法罢了。

其实早在上海解放之前,老作家徐国桢已率先写下《还珠楼主论》(原题是《还珠楼主及其作品的研究》)一书,从“一般论” “写作论” “思想论”及“社会论”四个方面作出了全面的精辟论述。这是中国自有武侠小说以来,专门针对一位作家作品深入研究其价值内涵的破天荒之作。实可谓真知灼见,发人深省!其后三十年笔者深受启发,又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陆续撰写了《蜀山剑侠评传》与《天下第一奇书——〈蜀山剑侠传〉探秘》二书,作更深入而广泛的探讨。但以上诸作均未涉及还珠的创作方式和笔法技巧问题,未免美中不足。故笔者此番重新评价还珠楼主的是非功过,举出若干实例来印证其小说技法疏漏之处,无非实事求是而已,并无藉此“解构”还珠的意图。

的确,这个如何叙事(书写故事情节)的问题之所以显得特别重要,是因还珠的这些创作手法经常发生技术性犯规。除其奇幻描写之外,多经不起识者质疑及时间考验。它既不利于小说艺术本身的发展要求,更不为具有现代思辨能力的读者所普遍接受。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当代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古龙(已故)

等人都坦承早年曾受过还珠楼主的影响,而且喜欢看《蜀山剑侠传》,但时至今日,知道还珠楼主的人已越来越少,《蜀山》更是乏人问津。而爱好阅读“新派”金庸、古龙小说的读者则肯定要比爱好“旧派”还珠小说的多得多!个中症结倒不在于孰新孰旧或不同时空环境的审美经验作祟,也不全然是语言文字之“隔”④,而恰恰是其“雄伟文体”奇幻想象力以外的烦琐叙述,乃至其“说故事”之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令人厌烦所致。这不是很值得人们反思的么?

回顾徐国桢前辈力作《还珠楼主论》(1949)的结论“神怪小说的一个时代”,有一段话如是说:“还珠楼主的作品在中国最近的小说史上,的确是占有一席之地。尽管若干人对之极力反对,仍旧不能够加以抹杀,不能视之为‘无’……他的神怪小说在中国神怪小说史上,开创了一条新路;这条路,据我个人所见,以前未曾有人走过。他把近时的物理融化入于他的玄想之中,构成作品的特殊风格,和前人与近人所著的神怪小说绝然不同。”

徐氏所称的“神怪小说”省略了“武侠”二字;其实“神怪”仅只是还珠小说中的一个要素、一个亮点,远远不能概括其小说特色。不过徐氏书中以“物理与玄理”为题,盛赞还珠小说最吸引读者之处乃是“把物理的作用,纳于玄理的运用中”,于是“物理的玄理化,玄理的物理化”就自然交融成一片了。这确是一针见血之论!所谓:“风霜水雪冰,日月星气云,金木水火土,雷电声光磁,都有精英可以收摄。炼成功各种凶杀利器,相生相克,以攻以守;藏可纳之于怀,发而威力大到不可思议。”

徐氏概括性的说法生动地勾勒出还珠“出世武侠”世界中种种匪夷所思的奇幻玄妙境界,而其中有部分狂想在现代科技发展上业已成为事实,例如气象战、生化战、电子战、中子弹、镭射(激光)武器及核爆等等。这就意味着传统武侠小说必须要脱胎换骨,而且应该蜕变甚至是豹变!要由“冷兵器”进入“热武器”时代,充分融会科学原理与玄门学说,加以运用,并秉持着中国侠义精神上天入地,纵横宇宙,开拓视野,迎向未来!苟能如此,则现代武侠创作方能推陈出新,获得新的生命力量,而不致流于抱残守缺、故步自封或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了。

实事求是地说,正是当今少数作者受到上述《蜀山》等书玄幻思想的启发,方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之下,掀起了1990年代以来网络文学上的“玄幻武侠”之风。它结合了中国传统武侠要素与西方科幻小说的特点,建构成玄幻武侠新世界。虽然迄今玄幻武侠小说尚不成气候,亦缺乏真正的名家高手出来领军,况且更有许多似通非通的所谓“玄理”,皆属于瞎掰硬凑,不能自圆其说。但这个势头方兴未艾,实已不可逆转,不可

回头!

总之,在中国通俗文学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即令《蜀山》《青城》等还珠小说确有“神龙见首不见尾”及叙事上的缺憾,但对于这样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力、曾开创武侠新天地的玄幻舵手和导师而言,他的成就与贡献确实无可替代,而且是瑕不掩瑜,功不唐捐!如今还珠楼主李寿民辞世已届满五十周年了,而《蜀山》及其系列作品也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笔者相信,即令他所代表的“一个时代”已然落幕,但其闪耀在武侠天空中的奇思妙想仍然熠熠生光,仍然指引着现代玄幻中武侠创作的方向。

“样板戏”的功过是非

“样板戏”的功过是非 如果以1963年江青正式插手京剧革命作为起点的话,到如今“样板戏”恰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旅程。作为几代人的历史记忆,“样板戏”汇聚了太多的毁誉、功过与是非。 “样板戏”何以能够一家独大? “样板戏”到底是如何炼成的?首先还要看它的艺术类型,它属于戏曲现代戏,也就是以传统戏曲形式为载体,以当代的历史和人物作为内容,目的是实现戏曲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功能,即所谓“旧瓶装新酒”。 这种创作模式来自延安时期的“旧剧革命”,毛泽东对此极为赞赏,推崇备至。延安旧剧革命的艺术成功和社会影响,一直被中共领袖和艺术工作者视为艺术革命的优良传统。 上世纪50年代末,当现实的政治需求越发急迫的时候,戏曲现代戏、尤其是京剧现代戏的重要性就不断被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传统戏曲和新编历史剧则无可避免地走向边缘化。 毛泽东1963年的9月、11月、12月连续作出了四个关于文艺问题的批示,表达了对当时文艺界领导与文

艺发展现状的不满。这些批示既是“文革”文艺革命的舆论准备,也成了日后“样板戏”的合法性依据。 毛泽东既反感传统戏曲思想主题残存的封建遗毒,也不满新编历史剧依旧没有改变“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占据舞台的局面。“两条腿走路”、“三者并举”的戏曲发展格局,到1966年被“样板戏”一家独大所中断。 江青的艺术实践 “样板戏”的发展是江青在艺术实践上极端推进的结果。反过来也要看到,“样板戏”的风生水起、辉煌一时也是它选择了江青的结果。 从外部因素来看,江青之所以能够插手京剧现代戏改革,与毛泽东的直接支持密不可分。建国后江青因为“文化疗养”的原因关注文艺创作现状,成为毛泽东在文艺战线“流动的哨兵”。江青在“文革”前作为毛泽东的秘书(“五大秘书”之一),协助毛泽东了解、调查文坛状况。毛曾经对周扬说,“江青看问题很尖锐”。林默涵回忆道:“她不是以主席夫人的身份来管文艺,而是主席让她来管文艺了。”江青作为毛夫人,具有作为文艺哨兵的特殊地位。她参政以后颐指气使、威风八面依托的也是这一身份。总之,身份的“光环”造就了江青日后的发迹,而江青恰恰也善于利用身份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位封建帝王,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他一生是有功也有过的。秦始皇在位时期为统一中国创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有不少的过失。 秦始皇年仅十三岁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秦国统一天下的使命,责任使他变得更早熟,更坚强,也变得更沉默了。他的处理果断是成就一切的基础,所以,果断令他创下了不少的功劳。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及为了统一和巩固统一而在军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贡献。 他的贡献分几件,详细来讲,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统一六国,他在统一六国中,首先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作出了推进统一的重大决策。从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谋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统一中国。 他在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国的政体模式。他首先创置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其次,他创置了郡县制度,取消原来的封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又增设四郡;郡设郡守,郡以下辖县,县有县令,郡守县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随时调动。中央政府内设三公九卿,废除世袭特权。中央及地方级官员实行流动,其任免升迁一切大权都操纵在皇帝手中。赢政建立的这种政体模式,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为了巩固新建立的统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为统一文字,以秦的圆形货币“秦半两”为统一货币,以秦的度量衡为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从而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有他大兴土木工程,修建了长城、阿房宫。为中国留下了震惊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兵马俑”。这些都说明了秦始皇的功劳是巨大的。但是一个人有功就会有过,何况是一国之君呢!作为一个专制主义的统治者,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治而采取的残暴措施,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起着摧残的作用,并开创了文化专制的先例。他焚书坑儒,刑法苟暴,滥用民

秦始皇功过辩论赛-功(1)

秦始皇功: 1.统一六国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统一战争的顺序: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与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 前280年楚与秦汉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与秦温(在今河南温县一带。 前273年魏与秦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 〔提示〕从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统一中国的前六七十年间,其军事势力已扩展到中原地带。 ②秦灭六国的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③战国末期六国抗秦大事记: 前269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秦攻赤丽、宜安,被李牧击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由此可见“六国论”中“六国互丧”、“(齐终继五国迁灭”、“燕虽小国而后亡”等语,都是以上述史实为依据的。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 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 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防御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战国末年,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到破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01班 姓名:龚坤 学号:2010011378 2011年5月21号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在满清快要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有这么一位充满了历史争议,是非功过都有人评议的人物,他就是曾国藩。在满清的最后岁月里,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广大人民与清王朝的矛盾,其中又还夹杂着清朝内部自身的矛盾,而我们在评议各种历史的时候,都无可避免地谈到曾国藩。 首先看一下曾国藩一生所经历的各种大事件。第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历史的背景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有农民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具有正义性,因此我们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来评论曾国藩的时候,他首先就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给人一种“刽子手”的形象。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就算曾国藩不出面镇压,仍然会下一个曾国藩出来,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政权的。因此在这件事上对曾国藩的批判和怪罪是不公平的。第二,他是中国近代史的发轫者。他最初发起洋务运动,他说:“发展洋务,制造炮舰为中国自强之本”。他开设中国第一家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他与李鸿章合办中国第一家大型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同时还派员出洋购买制造之械,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同时派人出国深造,积极建设海军,是我国海军空前强大,可以说曾国藩是洋务运动中不可非议的领军人物和先锋。第三,在对外关系上。这也是现在史学界争论最大的地方。首先是“借夷兵助剿”,实际资料显示当时的曾国藩是反对这样做的,他说:“外夷之助中国成功后,每多意外要求”才使开始清政府勾结英法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成功,只是后来形式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可见勾结外国镇压一

论曾国藩的功与过

(个人原创,完成于2006年11月29日) 浅谈曾国藩的功与过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在仕途上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的一生功过让世人争论不休。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民族罪人,好名失德的伪君子。但也有人对他的评价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不过在还没有定论之前,让我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曾国藩进行分析吧: 在思想文化方面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但曾国藩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那群愚昧无知、痴人说梦的顽固派面前,则算是一个有识之士了。他不仅看到了西方的长处,而且敢于承认,敢于学习。他虽然出于儒者的本质及对清王朝的尊重,说:

哈伯的功过是非

哈伯的功过是非 德国物理化学家、合成氨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赞扬哈伯的人说: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诅咒他的人说:他是魔鬼,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针锋相对、截然不同的评价;哈伯的功过是非究竟如何,且看这位化学家一生所走过的辉煌而又坎坷的道路. 哈伯19岁就破格被德国皇家工业大学授于博士学位,33岁哈伯和美丽贤慧的克拉克小组结为伉俪。19世纪末化肥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日趋增大,再加上工业发展和军事上的迫切需要,使人工固氮在本世纪初成了世界性的重大研究课题。仅管不少化学家耗费了相当大的精力,但仍未掌握一种较理想的人工固氮方法。1905年哈伯赴美国考察,回国后也采用高压放电固氮,实验历时一年效果不尽人意。后来从法国化学家用高温、高压合成氨发生爆炸的消息中获得启示,他也毅然采用该法进行试验。在历经无数次失败后,哈伯在实验室采用600℃、200个大气压和用金属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人工固氮成功,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工固氮技术的重大成就。是化工生产实现高温、高压、催化反应的第一个里程碑。合成氨的原料来自空气、煤和水,因此是最经济的人工固氮法,从而结束了人类完全依靠天然氮肥的历史,给世界农业发展带来了福音;为工业生产、军工需要的大量硝酸、炸药解决了原料问题。合成氨的成功也为德国节省了巨额经费支出,哈伯也一举成名。作为合成氨工业的奠基人,哈伯也深受当时德国统治者的青睐,他数次被德皇威廉二世召见,委以重任。43岁时他担任了威廉皇家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外国首脑和军事专家也曾预测:由于含氨化合物的短缺,大战将在一年之内结束。不料德国合成氨的成功使其含氮化合物自给有余,从而延长了一次大战的时间。哈伯参与设计的多家合成氨工厂已在德国建成。德国掌握垄断了合成氨技术,威廉认为只要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氨和硝酸,德国的粮食和炸药供应就有保证。这也促成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开战决心。哈伯的成功也给平民百姓带来了灾难、战争和死亡,这大概是他料想不到的。一次大战爆发后德皇为了征服欧洲,要哈伯全力为他研制最新式的化学武器,哈伯又兼

论秦始皇为政的功过得失

论秦始皇为政的功过得失 法律与行政学院15法学02 林子铿 秦始皇其人其政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为政的其功其得 用一句从初中就在历史课本出现的一句话来概括,秦始皇统一中国顺应了人民的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为了巩固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必修一岳麓书社),不得不说秦始皇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非同一般的贡献,其功德不可埋没。 首先,秦皇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中国,“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杜牧),秦始皇扫六合,从此把像《左传》所记载的“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那般的争夺领土,甚至“疆场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的地步。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意义就是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秦始皇的第二个功劳莫过于“废封建,置郡县”。封建,也就是封邦建国。一改宗法分封制为郡县制。秦始皇所创新制,可以说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的宗法制的羁绊和模式,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张传玺)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的措施,秦始皇在地方的行政区域分为郡县两级,基层分乡、亭、里。这种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以后西汉武帝的推恩令、宋代的杯酒释兵权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提供了借鉴。 秦始皇的第三个功劳就是他设立的专制主义。皇帝制,皇帝是国家的元首。秦始皇认为他自己功过三皇五帝,因此称为皇帝。三公九卿制,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检察百官,九卿分管庶政。秦始皇设立的三公九卿制大大的加强了专制主义,一定程度稳固了当时的政治,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也为日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等提供了借鉴。

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修改完善后)

鲁西南某校思想政治教育期末作业 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 内容摘要:晚清重臣李鸿章是对近代历史的思想政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的人物。世人对李鸿章的功过是非认识的并不全面,他们只是停留在功或者过这两者之中的其中一个方面,并没有对李鸿章的一生做出中肯的正确评价。笔者将就其一生所经历的大事件简要分析一下李鸿章的功与过,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不平等条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李鸿章的主要功劳 1李鸿章创立了淮军。 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在征集军饷的时候,采用关税和厘金分开使用的办法,主张厘金的用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商人手中多收钱,而不是剥削农民。这支军队在保卫上海,转战苏南,牵制太平军东线兵力,为扑灭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在转战黄河、运河之间,取得了“剿捻”的胜利,完成了曾国藩难以完成的任务。 2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 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3倡导洋务运动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浅谈曾国藩

浅谈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也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静,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曾国藩的人格修养,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

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他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试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1999年第3期(总第86期) 试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马植杰 (河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 摘要: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中国,并非个人才能所致,不过是/续六世之余烈0而已。秦统一后,虽颁布了在全国推 行郡县制的政令,但面对当时中国仍保留着封建割据状态的现实,他没有采取与民休养生息和稳定政局的措施,而 是进行史无前例的大役使、大榨取、大刑杀、大巡游、大求仙等,致使民不聊生,百姓疾苦。秦始皇的骄奢淫暴、喜阿 谀奉承的品性与/雄才大略0、/千古一帝0之称的确不相符。所以,对他的评价不宜过高,还应当更低些。 关键词:秦始皇;功绩;过失 中图分类号:K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44(1999)03-0051-04 一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贡献 众所周知,统一国家的出现,不是只凭个别英雄人物就能做到,它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做基础的。秦中央集权封建皇朝的建立,正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春秋时期,由于铁工具的使用日益广泛,农业、手工业和交通相继发展起来,人民的经济生活自然也日益密切,这就为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强,各国统治者争夺土地、人民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兼并战争因之日益剧烈地展开。春秋时,中国还有数以百计的诸侯国,另外,散居着不少的少数民族,可是进入战国时,就只有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大国,而且在各国内部也大致消灭了旧日卿大夫专权世袭的局面,成为具有君主集权性质的新型王国。国家大了,战争规模也日益扩大,最后势必是由一个最为强大的国家统一中国,哪个国家具备统一中国的条件呢?秦国僻处西陲,经济、政治原来比较落后,可是它所受旧传统保守势力的阻碍较少。秦孝公时,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建立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政体,变法积极推行富国强兵的耕战政策,不仅奖励本国人民积极生产,并且招徕三晋人民到秦开垦荒地,还设立军功爵,鼓励战士杀敌立功。另外,秦也招揽国外有识之士担当国家重要职任,秦官吏比较忠于职守,结党营私的现象较少,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都较东方各国缓和,所以秦在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居六国之前列。公元前246年嬴政即位时,秦的疆域已接近其他六国疆域的总和,连当时执政的丞相吕不韦都/欲以并天下0[1],公元前237年,嬴政亲政时,李斯建策说:/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0[2]。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也说:/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0[3]可见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吞并六国,主要还是由于秦国长期以来积累的总体优势,并非秦始皇个人才能所致。 郭沫若早在1943年就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作出论断:/中国自春秋以来,由十二诸侯而成七国,无论在政治上与思想上所走的都是趋向统一的路线,而始皇乘六世的余威,处于居高临下的战略地位,益之以六国诸侯的腐败,故他收到了水到渠成的大功。0[4]这个说法是极有见解的。历代创业国主如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都善于用人驭将,身经百战,摧破强敌,平定天下。秦始皇则一直深居朝堂,从未参加过实际战斗,就此而论,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不过与司马炎之灭吴相类似。就他在统一前的表现而论,他一直到22岁平定嫪毒之乱后,才开始亲自处理政务。由是以观,秦始皇早年表现并非突出,他亲政以后至统一前虽有些较好表现,如虚心纳谏,择善而从,谦恭下士,遇事能讲策略,分别缓急等,但很难就此说他有什么了不起,特别是他统一之后,把历代人民用血汗和泪以及先王艰苦创业换来的统一大业,全部说成是他自己的功德,将自己吹捧为旷古未有的超级皇帝,这种表现只能显示他器小识短。1995年白寿彝等主编的5中国通史6中说:/一般对秦始皇在统一上的作用,多推崇过高,秦 收稿日期:1999-04-20 作者简介:马植杰,男,1922年生,汉族,河北定洲人。研究员,从事秦汉三国史研究。 ) 51 )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崇西中学黄德飞 一、研究背景 本课题出自新版高一历史教材第二分册第六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第七课“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秦统一以后,他自称“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还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修建驰道与直道;建筑长城;开边移民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他又滥用民力、实施严刑苛法、焚书坑儒等,违背了民意,超出了当时社会和人民的承受能力。因此,秦始皇是一个功过是非都非常突出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有的人说他是一个十足的暴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我设计了“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今天我们又学了由于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通过学习大家已经对秦始皇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对秦始皇作一番评价。 生1:我认为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剧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的。 生2: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又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暴君。秦统一后,百姓渴望社会安宁。但是,秦始皇却滥用民力,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筑长城、修驰道和直道、戍五岭等,征用数百万劳动力,耗费了大量的民力。

浅析曾国藩书信中对学习和处事态度

在《曾国藩家书》中遇见曾国藩——浅析曾国藩书信中对学习和处事态度 中华民族的历史在那个还叫大清的时期有着一条触目惊心的伤痕,这道伤痕之大之怖,总是会让人下意识地去躲避,而躲避的最好办法就是否定。比如当时的国人,有像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奔走孙文等人,也有像呼喊着民主与自由,身边总是聚集着一群热血青年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即使时至今日,还在学着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我,在每一次看到清朝晚期的历史,也会选择性的跳过或者迅速的掠过。 或许正是因为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爱着这片土地,爱着她的历史和未来,所以才会在她受到屈辱的时候难受得不能自己,所以也才有人,会去选择背负她的苦痛,在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黑暗中追根揭底,以求深爱的祖国的将来,不再走上曾经的荆棘之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翻阅距离我们最近的历史——晚清,开始去了解我们的历史。资料还原了我们真实,让我们看到晚清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的微弱的星光。那段历史原来不仅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不仅是失败的太平天国匆匆的捻军鲁莽的义和拳,不全是咸丰帝外逃慈溪卖国求荣袁世凯两面勾结,也还有东方的俾斯麦李鸿章,洋务运动带回来的詹天佑,中华民国总理唐昭仪,清华第一任校长唐国安。 当然,也还有那个站在历史后面的帝国一等侯爵,文学大家,思想大儒——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出生,湖南长沙湘乡人。父亲曾麟书是书塾秀才,爷爷曾玉屏虽然不是饱读诗书却也是视野开阔,曾家虽然是农耕与教书之家却也算是富裕,幼年的曾国藩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而青年的曾国藩在不断地应试中考中进士来到京城,成为一名低级别军官。在京城多纨绔的环境中,曾国藩也是年少气盛,经常和一帮同学在一起吃饭闲聊,到处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差点就因此无所事事,只做京中小吏,再无所作为。后来曾麟书从家里致信曾国藩,提出了节欲,节劳,节饮食的三节要求,这才点醒了曾国藩。壮年的曾国藩拜师理学大师唐鉴,向他学习修身之法,并在大师的建议下开始了记日记。期间,他开始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步步高升。晚年的曾国藩经历了天津教案等事之后,虽然政治上有所前进,但在民间声誉上有所不齿。在他61岁那一年,有一天散布在南京西花圃的时候身感不适,由次子曾纪泽扶回书房,不久逝世。 大概总结曾的一生,少年的曾国藩活在教育书中,青年的曾国藩活在励志书中,壮年的曾国藩活在厚黑学中,晚年的曾国藩活在修身养性的书中。 我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银锋冷画一色天,惯看戎马笑狼烟,是非功过谁堪论?无名冢上祭流年”。曾国藩的历史功过自由历史学家,人民大众来梳理定性,而我也是只是希望能从他的人生中获取一些感悟,看到一些道理罢了。 我选择通过《曾国藩家书》来阅读曾国藩这个人,大概是觉得家书真切实际,“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以下便是我个人的一些节选和我个人的理解。 “香海为人最好,吾虽未与久居,而相知颇深,尔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人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若果威仪可测,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国藩自幼熟读经书,善学之理便是再明白不过了。曾之所以为大儒,大师,他较之常人不同的就是“知行合一”。其实向他人学习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能够平衡自己心态,虚心求学的人确实不多。且不论能不能够扯下面子虚心向别人请教,有时就连面对自己的老

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历史论文

功过是非李鸿章 摘要 提起李鸿章,国人们必然会联想到“这是个卖国贼”。确实,李鸿章跟着西太后做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也签了许多至今倍感屈辱的条约。但他也并非是一个只有是非而无功的人。李鸿章是晚清伟大的人物,他继承老师曾国藩的事业,开启中国看世界的新眼光,他是一个真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 关键词 李鸿章功过是非洋务运动不平等条约中国发展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而且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他的是非功过,百年来评论不断,有人予以同情,有人以近乎残酷的论调将其一棍子打死。然而我认为,李鸿章的所作所为皆处于当时之大背景下,我们不应以现代人之眼光去评价那个时代的人。 1958年他的棺枢被挖出,然而随着当时人们的一致痛骂 尸体也遭遇了车裂之厄 当年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就这样彻底的粉身碎骨了。时至今日 关于他的功过是非 仍有着太多的争议。他是外国人眼中的爱国者 万国运动会时是他在世界人民面前唱起了中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他兴办洋务、筹建海军、积极斡旋于不同的国家之间 然而一人之力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国运之悲凉?他是国民眼中的卖国贼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他留下千古骂名。然而时值临终,问及国事,他欲语泪先流…… 早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已显露出他与大清国多数官员的不同之处: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武器有着极大的兴趣。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中国最大的一家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了他祈盼中国自强的洋务生涯。19世纪 70年代,他又以求富为名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在培养人才方面,1863年他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外语和自然科学的新人才。此外,他还苦心经营北洋海军。虽然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但是在当时国民尚处愚昧阶段,满朝文武仍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情况下,敢于学习、引进新生事物,将“师夷长技”投入实践,李鸿章的眼光不可谓不远,胆识不可谓不大。作为洋务运动的主将,李鸿章对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国人称李鸿章为大卖国贼皆因其参与签订了多部不平等条约,其中尤以《马关条约》及《辛丑条约》为最,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其实签定这些不平等条约不能说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误,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以当时清朝的国力,即便没有李鸿章,换别人去结果也决不会比这更好。更何况李鸿章的一举一动又都是得到清政府认同的,他只不过是一只替罪的羔羊。 有人曾说,如果没有甲午战争,或是李鸿章死于甲午战争之前,则李鸿章为19世纪世界历史之一伟人。但历史往往又是这么的无情。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挫折。甲午战败,李鸿章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淮军和北洋水师的严重腐败,李鸿章自身军事战略思想的严重失误,用人不当,错失战机等等铸就了甲午战争中国的大败。所以,若真要说李鸿章误国,则大致在于此几点,而《马关条约》,不过是这几点之结果罢了。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款条约——《辛丑条约》。面对种种丧权辱国的条款,李鸿章更多的只有无奈与叹息,他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耻辱。最终,在签订《辛丑条约》整整两个月之际,李鸿章在国人的一片辱骂声中撒手人寰了。 李鸿章的一生应该说是悲剧的一生,他生逢于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在辩论中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一课的案例 【背景说明】 秦始皇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一个功与过都非常突出的历史人物,同时还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正确认识秦始皇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七年级上册的教材第三单元专门设置了一节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既可以课前准备,课堂辩论;也可以课堂即兴发言式辩论。通常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的老师是把它放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结束时进行简短的辩论,由于是在临下课前进行的,往往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充分的准备,内容局限于照搬教材,缺乏过程,只有结论。导致辩论流于形式。达不到通过辩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此我专门拿出一节课组织一次正式的辩论赛。这样既能够完成知识层面的要求,又能够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口头和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过程剪辑】 第一步:课前准备 一、分组 课前在班上自由组合成两大组:A组是正方队,B组是反方队。正方论题: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反方观点: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二、每队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资料,然后再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做好课堂辩论 前准备工作。 三、确定辩论过程和评价标准 1、辩论过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辩论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阶段;正反方二辩发言阶段;正反方三辩发言阶段;双方队员总结点评阶段;教师评析总结阶段、宣布结果阶段。 2、辩论的规则(1)辩论的正反方队员须在规定时间里用简洁语言完成(每人约3分钟),超过时间将从团队总分中扣去1—5分。(2)辩论双方讲究辩风,文明用语。(3)辩论双方按要求轮流发言。5.评判标准:(1)将聘请学校五位历史教师和班级中由同学们推选出的五位同学担任此次评委,评委将对本次辩论赛进行全程评议和监督。(2)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满分均为100分)要求:①论点正确,审题与立论对本队所持观点要有理有据,多层次,多角度为本队论点服务,论据充分,能做到以理服人,分析到位②能迅速抓住对方失误,驳论有力。③辩手表达清晰,层次清楚。④配合:看队员之间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能否做到统一。⑤辩风:要求文明用语。⑥优秀辩手分别由正方、反方中得分最高同学获得,每组各选出一名优秀辩手。⑦违反评分标准和细则中要求的辩手将酌情扣分,扣完设定分值为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始皇是非功过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1、多媒体课件显示:上面是主题: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左边是秦始皇的画像,右边是李白《古风》中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2、把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的形式,在桌上摆上“功大于过”“过大于功”的字样。 3、一位同学扮演秦始皇,自制冕冠,着宽大衣服,腰带佩剑 【活动开始】 秦始皇目光炯炯、威严而傲慢的走来,神采飞扬的自述:我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年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王泽明指导老师:党庆兰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理学大师。他以儒学思想为根基治军,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军思想。其治军思想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仁”,“礼”为治军之源,“忠”“信”为行军之本;二是以“勤”“恕”“廉”“明”为将帅 的武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三是“训”与“练”相结合的练军方法;四是讲求“慎战”“以主 待客”“正奇互用”的战略战术。他以思想治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蔡锷、蒋介石毛泽 东等后世革命家的治军思想都深受其影响,他们治军思想的很多方面都直接与曾国藩的治军 思想有着渊源关系。 [关键词]曾国藩;治军思想;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幼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熟读经史,立志要做“末世扶危救难的英雄”,更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为座右铭。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实力很快发展壮大,清朝政府朝野震动。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临危受命,投笔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曾国藩分析认为八旗绿营在与太平军作战中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弊端就是“败则不相救”。针对这一弊端,后来他以自己所学理学思想为基础,并结合军事实践建立了一支异于八旗绿营的军队—湘军。湘军在于太平军作战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帮助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稳定了统治局面,建立了赫赫战功,这对后世学人影响极深。所以其治军思想也受到后世学人的推崇,对后世影响极深。曾国藩以思想之军,可谓是一种独创,与现在所提倡的创新思想相吻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一、曾国藩以“仁”“礼”“忠”“信”为治军的根本,后世革命家蔡锷﹑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的治军思想深受其影响。 曾国藩为了改变八旗绿营在于太平军作战中节节败退的局面,在湘军建立之初就强调要把湘军建成一支“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的“忠义之军”。○1要想使湘军内部“诸将一心”“万众一气”,就必须找到一套合理的治军方法来协调好军队中的各种关系。曾国藩以此出发,结合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礼”为治军思想之源,以使湘军有礼有序,内外和谐。他说:“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太平天国的是非功过

论“太平天国运动”是非功过 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定都于此,号称天京。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标志着运动失败。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太平天国终结。 数十年来有关太平天国的研究汗牛充栋,名家大家辈出。在此,我仅陈述一下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谈一下太平天国运动中存在的问题,迷信色彩浓重,腐败现象泛滥,运动首领过分神化自我,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运动后期封建专制思想逐渐暴露等。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太平天国运动也不例外:纵观历史,历朝历代无不是在统治中期达到鼎盛,例如“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而在后期阶段统治者便会懈怠,苛捐杂税,官民交怨。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廷昏庸腐败的统治、封建官僚的残酷压迫和外来帝国主义的掠夺与欺凌使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在社会矛盾尖锐,贫富差距悬殊的局势下,由社会底层人士组成的太平天国自地处偏远的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后,很快如燎原烈

火,席卷十余省,定都天京,并持续十四年。 在多方打击下,太平天国以失败告终。但他对清廷统治造成极大的冲击,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变革先声,有效减慢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在镇压太平天国后,洋务运动逐渐兴起并且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李鸿章和曾国藩曾联名奏请清廷在苏南减赋,经太平天国严重打击的清廷,为缓解社会矛盾,防止农民再度愤起反抗,不得不推行了苏南减赋政策,这也使得当地经济逐渐复苏。除此之外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为中国近代化探索与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其先进的资本主义革命思想为我国近代化的探索提供了思想以及制度理论上的基础,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门。因此,我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带给我们的功远大于过。

秦始皇功过辩论

功: 1.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防御匈奴 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越族地区的开发沟通水系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6.修建交通 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过: 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