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政策的思考

中国农业政策的思考
中国农业政策的思考

浅析中国农业政策

农业是一门弱质产业。农业的生产经营周期一般很长,农业的收成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要素,所以农业经营既面临着难以预测的自然风险,又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农业科技进步缓慢、农业生产中要素的投入的数量受到限制等原因,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一般要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有必要关注农业,积极的探索新的农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中国农业政策发展历程:

农业政策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基础上产生,并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是我们党长期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我国的农业政策从改革开放之后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一)构建基本经营制度

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是1978—1984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创新农村经济组织,重构农村微观经营主体。

改革开放以前旧的农村经济体制对农民完全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农业生产效

率低下。实行工分分配的制度安排使得劳动者只注重劳动数量而不注重劳动的质量。这使得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一环,农民的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自发地开始进行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承包给农

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于是中央在198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

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在政策上明确提出了在农业领域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为了解决旧体制废除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又从政策上引导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3年底,全国农村基本实行了双层经营体制。1984年,中央明确提出农村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动摇和瓦解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基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确立了农户经营主体地位,再造了农村经济的微观经营主体,克服了原来制度的低效率,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⑴

在这一阶段,农业政策主要是围绕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来展开的,政策调整

的目标是为了变革现有的农村经济体制,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央出台了以土地政策和农户的经营政策为核心的多项具体政策,这些

政策对当时的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最大限度的代表了农民的

利益。

(二)引入市场机制

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是1985—1991年。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我国农产品供给不足的局面已经发生了改变。农业政策的重点也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流通领域,国家加大力度调整农产品的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引入了市场机制。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农产品的供给长期不足,为了保障城镇居民的食品供应,我国实行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不断提升,农产品的供给压力大大降低,这为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创造了条件。于是我国加快了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于是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⑵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国家开始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产业活动和发展乡镇企业。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革和发展,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了农业和农村的经济中,并且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产品流通实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市场日趋完善,这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是1992-2000年。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我国农业政策的核心是围绕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利用市场机制全

面取代计划调节手段。

这一时期农业政策的总目标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经济由

计划向市场的转变。1992年以后,农村改革进入了稳定基本政策,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此阶段的农业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立法手段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并在土地承包期15年到期后,继续延长保持30年不变。二是对粮食和棉花等主要的农产品的流通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尝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三是加快

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四是加强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建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专项储备制度、风险基金制度和农产品保护价收购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综合开发。五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四)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是2000年至今。这一阶段中央的农业政策的取向是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时期政策以农村税费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心,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着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展开农村综合改革。

/ 在此期间,多个中央一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为主题,根据“三农”现状逐步调整政策总体要求,深化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具体来说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农业政策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予”的范围在扩大,力度在加强。“多予”

的实质在于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使得国民收入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向“三农” 倾斜。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于2000年在安徽省进行试点,2003年在全国推开。用于支持乡村公共事业的“三提五统”等制度外筹资方式被纳入到制度内的税收范围、取消农村义务工和积累工,。从制度上堵住了乱收费、乱集资和乱罚款等漏洞。2004年开始试点取消农业税,当年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一个百分点,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到2006年农业税全面取消。三是国家对“三农”财政投入的政策规定更加具体,投入规模逐年增加。四是逐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更加关注民生。[3]

二、中国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中国农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主要采取的是对贸易没有或只有轻微扭曲作用的“绿箱”政策和微量许可政策,并且许多“黄箱”政策也不具扭曲作用。总体而言,中国实施的农业支持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央财政对农业进行的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对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同时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政府对农业财政支持不足

中国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不足,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和补贴一般通过流通渠道进行间接补贴,不能较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造成农业资金严重流失现象,制约了农业可持续性的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中国对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投入比较低,对农户进行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还不大。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 0%,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中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为0 .7%,远低于全国科研投资强度1 .7%的水平,而其中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为0. 6 5%,低于政府科研投资强度0. 8%

的水平。⑷同时一些区县财政困难使配套的资金难以到位,财政支农的资金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财政支持的资金实行分块的管理,部门之间不能实现有效的配合,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作用。财政审批还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一些项目偏离了农户的真正的需求。

(二)农业保险体系不完善

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体系都比较完善,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中国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无论是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是近几年也不断出现的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和食品安全事件。中国农业保险的功能性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农业的有效生产和发展。而且我国的农业保险补贴仅仅是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缺少对农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费用的补贴和一些政策性的减免税措施。

\ (三)农业支持政策立法滞后

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政策一般采取立法形式,而中国农业政策缺乏法律基础。支持农业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一般都由政府颁发相关政令,并未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各个部门在制定农业政策时也缺乏整体性,从而影响了农业政策实施的效果。

三、中国农业政策发展方向

中国农业依然是弱质产业、农村基础依然薄弱、农民群体弱势,城乡关系不协调的因素依然存在。近期中国农业政策的总体走向是:继续深化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5]中国农业政策将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演进: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补贴政策

我们要尽快的建立起一套适合我们国情的农业补贴的法律体系,对农业补贴

的对象、范围、方式、项目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得各项的农业补贴有法可依,保证我国的补贴政策顺利的进行。要适时扩大补贴的范围,提高补贴的水平。我国当前农业补贴侧重于主要粮食种类的生产,价格支持政策也主要集中于粮食主产区,补贴的种类和范围比较的狭窄,对农户来说收益有限。改进农业补贴的实施方式,尽量的做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我们要以不会被削减的“绿箱”补贴政策为以后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不仅仅是因为“绿箱”政策可以免于被削减,从而成为可以长期使用,还因为它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我们“黄箱”政策还有一定的空间,要充分的利用好这%的“黄箱”比例。在最低收购价政策上,进一步探索最低收购价的形成机制,缩小最低收购价定得过低或过高的政策偏差,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除了加大投入力度外,按照全面统筹、次第有序、重点突破的方式逐步完善农业投入和补贴政策体系。

(二)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益的根本途径。依靠科学技术,强化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同时配套措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有偿、合法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⑹推进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扫除各类障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

(三)保护农业产业安全

1加强对农业产业安全管理

农业产业安全管理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外资进入我国涉农领域的监管。因此,要对对外资进入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情况,以及在种子、化肥等农资经营领域,进行全面调查,结合各行业的具体特点分析评估外资的潜在风险,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加工领域和农资领域的外资准入制度,明确外资通过并购或其他方式控制国内涉农企业的审查范围和程序。

2、加大对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力度

鼓励我国涉农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联合,培育和组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农业综合企业集团。鼓励涉农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建设从税收、信贷等方面进行支持。加快发展农民专

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发挥其在协调农产品种植、流通、加工等方面的作用。

3、改善农产品贸易条件

建立独立的国际农业信息收集、研究和发布体系,为企业从事农产品贸易提供指导。积极参与世贸组织农业贸易谈判,进一步开展区域和双边贸易谈判,增强对国际规则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积极培养熟悉各类交易市场的游戏规则及具体操作的贸易人才,提高应对国际农产品

市场复杂形势的能力。尽快制定建立农产品进口战略机制,依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回旋余地较大的优势,提高农产品进口的经济效率。

(四)兼顾城乡公平,更多关注乡村民生

在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兼顾城乡公平,以人为本,更多关注乡村民生。主要内容包括: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为离土离乡的农民提供舒适的容身之所。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提高城乡分工协作水平,强化城乡经济互动,调整城乡产业收益分配格局。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深化水利改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收入获取能力持续提高,协调城镇建设与农地占用冲突,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合理安置失地农民,防止地方政府通过征地剥削农民。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农村创造高级生产要素。统筹城乡教育,改革重点中学和高校招生录取制度,保证教育公平发展。深入探索农村医疗、养老、低保及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工伤、生育、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社保统筹地区转移接续问题。治理农村环境,严惩城市向农村转移污染的行为。

(五)深化改革,统筹管理

基本走向是消除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高效运转的农业管理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各种对农民的歧视性政

策,确保城乡居民在各方面享有同等待遇。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强化城乡经济互动。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乡村债务新型管理办法。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着力解决农民对抗性冲突问题。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支持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组织。整合行政资源,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建华?陈亚平?农业政策与法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 李建平?构建中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1).61-66

[3] 程国强冲国农业政策的支持水平与结构特征[J].发展研究.2011(9).77-80

[4] 白凌子.农业支持政策的国内外比较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3).37-41

⑸孔祥智.何安华.城乡统筹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2001-2010年的中国农业政策.教学与研

究.2011 (3).5-13

[6]张珂垒.日本构建发展现代农业政策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科技与经济.2008(6).39-41

2017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2017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总体形势的同我们的总体经济形势 紧密相连,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我国GDP总值虽然再创历史新高为82.7万亿,名义增速为11.15%,不变价增速6.9%,较上年有所回升,增速谷底反弹。通过详细数据分析发现我们的2017年的总体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年末变现更为明显,对一季度的会有一定的惯性冲击。国家在推出海南全境自贸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后,加速在中原地区加速推进周口阜阳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建设更是具有更为紧迫,更为深远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全国宏观总体形势1)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全年的社会总需求101.06万亿,扣款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5.00%,为2009年跟踪以来的最低增长速度,其中国内总序为97.79万亿,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5.84%;其中12月国内总需求名义增速1.84%,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0.24%,为2009年进行月度跟踪以来的最低增速。分项来看,12月的国内消费增速将为9.4%,为历史新低;投资方面12月投资增速为-2.29%为2008年跟踪以来首次出现投资负增长。投资到位资全年为投资总额99.70%,为2006年以来首次投资资金到位资金低于投资,12月份到位走进仅为当月投资1.04倍,也为相对较大水平。年末较低的消费增长和较低投资资金到位率必然影响2018

年1季度竞争增长。2)财政收入年末放缓,财政赤字快速增长,债务负担,企业经营年末下降严重。国加财政赤字达到3.08万亿元,再次历史新高,较2012年增长3.6倍,2013-2017年政府财政赤字累计达到10.45万亿,年末债务余额28.15万亿,较上年增长24.72%,为年度GDP 34.55%;,2017年债务付息达到6185亿元,为政府财政收入的3.58%;支出的3.04%。较高的财政赤字积累现在了后期的政府支持经济增长的能力,并带来的较为严重的债务负担。企业收入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同口径增长11.1%,按照历史数据为全年增长1.10%;利润同口径增长21.%,按照历史数据增长9.28%;其中4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90%,利润同比下降13.4%;12月份月销售收入下降30.31%,利润下降23.99%。四季度的工业经济影响的下滑会对1季度经济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二、农村与农业形势1)农村收入情况综合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2017年全国居民总收入为37.35万亿,较上年增长10.03%,居民总收入占到全部GDP45.16%,占比较上年下降0.4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收入总额7.75万亿,较上年增长6.23%;农村居民占到居民总收入的20.74%。农村居民收方面,外出务工总收入为7.29万亿,较上年增8.70%,占到农村居民总收入的94.12%,非外出务工收入4552亿元,较上年下降22.11%;农民农村地区经营收入占到农业增加值6.95%,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报告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是指相对于城镇的居住区,具有分散、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特征的居住区。从来源上讲,农村环境污染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城市和工业转移而来的污染,二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本身产生的污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在逐渐增加,表现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之长期以来农村建设没有具体规划,生产生活缺乏秩序,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低,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同时,务农人口年龄老化,不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较高。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导致全国约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乡镇企业污染排放、城市工业污染转移等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农村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 (二)面源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 与工业污染点源不同,农业污染通常是无序的面源式分散排放,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性和空间异质性等特点。有机物(COD)、总氮(TN)、总磷(TP)是农村面源污染物负荷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化肥的过度使用,加之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只有30%~40%),导致大部分养

分流失进入环境,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污染;二是农药的大量使用(利用率只有10%~30%);三是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中氮、磷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四是农膜的大量使用形成了“白色污染”。农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包括村镇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村固体废弃物随意堆积对空气、土壤以及随暴雨进入水体造成的污染等。 农业面源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松花江、长江等流域水质已不同程度受到农药的污染;甚至在江西、河北等地的地下水中也发现了农药残留;我国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滇池、太湖和巢湖,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全氮和全磷的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着三方面的滞后。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城市(工业)及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收入差距绝对数为1.48万元。 二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按目前全国约60万个行政村,即使只有1/3的行政村得到治理,按每个行政村治理投入100万元,假设地方可以配套投资50%,也需中央财政投入至少1000亿元。2008至2011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共安排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近80亿元,2011-2012年中央财政还计划安排9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但绝大多数县(市)农村环保投入均为空

浅谈中国农业保护政策

1,理论:农业,农业特点,农业保护政策介绍,农业支持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他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3,我国现行农业保护支持体系分析(A,十五,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比例,B,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必要性,C,现阶段具体问题) 4,构建我国农业保护体系 浅谈我国农业保护体系构建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必然采取不同的农业政策。由于农业是具有弱质性、需要特殊保护的产业,因而对农业进行保护已成为一种国际惯例。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在我国始终举足轻重。受国际市场和国内自然灾害因素影响,我国今年粮食价格出现异常波动。10月CPI同比涨4.4%,创28个月以来新高,其中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贡献”占74%。本文旨在通过对农业保护的含义、作用及其必要性的分析,结合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农民收入,探讨在新时期下我国的农业保护的问题。 一、农业支持保护的内涵 (一)农业。农业生产是具有生命物质的再生产,这是其固有特点。马克思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与工业等其他产业比较,正是农业的这些固有特征决定了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这是农业支持和保护之所以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二)农业基本特征。农业生产是以土地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以动植物作为自己的产出,农业生产队自然环境存在明显的依赖性,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这些特点使得农业成为一个弱势产业,也制约了农民收入和提高,因此,政府对农业就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三)农业支持保护。农业支持和保护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其核心是政府的有关政策措施。基于农业产业的弱质型使得政府有必要为农业提供支持和保护。 二、他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农业保护是一种国际现象,由于各国条件不同,它或多或少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国家。 (一)美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整体上看,美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保护农业资源和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另一类是直接保护盒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保护农业资源是通过立法和制定行政措施制止对资源的破坏性利用,保护生存环境;促进科技发展是通过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及三者结合培养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农业劳动者,用先进的科技武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二类政策是美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农业价格和收入政策;农业信贷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国内食物援助政策。 (二)欧盟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欧盟农业保护政策体系的主要构成就是“共同农业政策”,主要是通过操纵价格来实施。在欧盟内部市场,确定农业生产者可望得到的最高价格,即目标价格;当供过于求是,如果低于目标价格后继续下跌,到某一临界点的价格就是干预价格;对欧盟以外的农产品市场,则限定门槛价格和进出口补贴。门槛价格相当于国外农产品能够进入欧盟的最低价格。当世界市场价格低于门槛价格时,要征收不同的“差价税”。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农业政策: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 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 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 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 一、名词解释: 政策目标: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政策手段: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政策对象: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 二、简答题: 1、简述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相关性;超前性;时效性;广泛性;主观性;鲜明的政治性;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变通性;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统一。

对于我国农业问题及政策的思考论文

对于我国农业问题及政策的思考论文 对于我国农业问题及政策的思考全文如下: 1、农业人口在中国人口构成中仍占据大多数。 农民安居乐业的问题,农村社会的安定问题,是中国社会整体能否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近年来,国家关注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农业投资增大,政策向农民倾斜,大部分农民增收,得到实惠,社会整体经济发展很快很好,这是成绩,非常难得。 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已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农民的主业是农产品种植业。近年来随着各项农用生产资料包括电力、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处理、农民生活资料以及农业用工佣金的快速上涨,尽管农产品的价格也在快速上升;但仍难以抵消上述价格的总体上升态势。因此,大量农民流出土地,进入城市寻找货币收入,一方面造成城市中严重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造成一些农村中农田的荒芜化以及土地兼并问题。 由此发生一系列衍生经济和政治问题,不容忽视且亟待从理论上研究、规划,政策上解决。 2、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向资本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民面临着失去“两个市场”的危险: 一个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国内市场据媒体报道,大豆及其加工品的国内市场70%的份额已经被外国豆类产品所占有,另一个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外销的境外市场据报道,如,中国传统出口蔬菜及其加工品的港澳、日本、韩国和欧洲市场,现在正在被进入中国的外资农业企业出口品逐步替代。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商品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但当代世界经济中出现了重要的新现象,石油、粮食等重要国际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表明: 在现代高度金融化的全球资本市场体系中,决定商品包括农产品价格形成的根本因素,并不是短期的直接市场供给需求曲线不是市场决定价格,而是国际金融资本的远期期货投资金融资本投资决定价格。 如果听任中国农民失去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趋势继续发展,社会政治和经济后果会非常严重。第一,在国际农业及金融资本巨头操纵下,中国将失去内、外两个市场上的农产品定价权。 当前大豆及其加工品的市场定价权已经丧失。据有关统计资料,由于目前大豆及其加工品70%依赖进口,至少导致2000万豆农利益直接受损,还导致大豆产品定价权完全丧失,致使其价格暴涨。

2020中国农业政策

2020中国农业政策 一、普惠制的支农补贴不会减少,甚至要增加。 这是个好事。什么是普惠制支农补贴,直白点说就是凡是农民、凡是有地的、凡是种植者,只要够条件都能得到的补贴,你有我也有,是均摊的。以黑龙江2016年发放的惠农补贴资金为例,比如 “三项补贴”又叫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是每亩71.45元;大豆价格补贴 每亩130.87元;玉米种植者补贴(第一次)是153.929元。这些补贴 来年还会有,而且钱数可能还会增加,大家要放心,你也可以转发 给你的亲戚朋友。 在最近的农家朋友留言中,还有不知道三项补贴是什么,还问发没发呢。黑龙江的还问有没有大豆补贴?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一部 分农民对补贴还是不了解,关心的不到位,也希望农家朋友多关注 信息。自己的事,还是补贴的事,应该多听听,多问问,多看看, 掌握一些信息对自己有好处!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醒大家,在流转土地时一定要签好协议。国家的一些补贴是给种植者的。 二、惠农补贴要向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种植倾斜。 国家要下大力气支持规模经营,这是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政策巨大调整所在。而对于规模经营者来说,应该抓住政策机会,干实事,迅速壮大,并不是摆样子,享受政策。 将来,从补贴资金的送达角度来看,最大的变化是:政策补贴的扶持导向是依据农业改革的方向来配合推动的,之前普惠制的惠农 补贴资金应该不会减少,但为了配套推进改革的扶持资金一定会是 成倍增加。对于规模经营者来说,想要申报惠农扶持资金,核心还 是要把握住2017年农业改革到底有哪些致富机遇(明天发帖说17年

都有哪些补贴),如果连农业改革的重点方向都摸不透,空谈补贴又 有何用? 国家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力度进行农业改革?目的就是要加速推 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而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规模 农业是必经之路,在国家推动规模农业的过程中,尤其是以粮食增 产的规模化经营将成为国家推动规模农业的重要一环,在这其中尤 其是针对带动能力更强的经济组织,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增收 将成为主旋律! 那么,怎么增收?就要通过产业去带动,就要完善补贴。完善补 贴从字面的理解上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减少补贴,而是基于原有的 补贴规模进行完善弥补空白,从补贴资金的总量上首先就要有提高,至于价格机制,仅从种粮的角度来讲,就是要通过政策机制和价格 机制双重保险来确保农民收入。而确保农民收入提升核心还是要依 靠农业经济组织,像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包括是工商企 业转型进行农业的人群,将成为国家推动规模农业,重点扶持的对 象!

农业政策

名词解释 1、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一项 具体政策的制定、执行和检查修正构成都是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相互活动的结果,其中政府行为占据主导 地位。 2、农业:是人类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生长发育机能以获取劳动 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3、经济再生产: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经济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周而复 始,不断更新,包括物质资料、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4、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其新陈代谢机能,借助自然力和外界 环境条件,通过生长发育和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使自身不 断更新繁衍的过程。 5、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 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 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6、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 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7、社会福利:个人效用的加总 8、“个人主义”仍是社会福利函数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9、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的经济 状况好到这种程度,以致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 不使另一个人受到损失。

10、消费者剩余(CS):个人为一物品愿意付出的最大代价与他实际 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差额,也就是消费者实际付出的价格与他愿 意付出的价格之差。 11、生产者剩余(PS):是指生产者所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与市场实 际价格之差。 12、经济剩余(ES):是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ES=CS+PS 13、农业政策目标:是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 结果。 14、农业政策的合法化:是指制定和执行农业政策的全过程必须符 合法律规范或者传统规范。 15、农业结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产品等的构成及其 比例,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的分配比例。 (狭义的农业结构是指农业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构成及其所占的比例,种养中各种产品的构成及其比例以及每一个品种的品质构成及比例。 广义的农业结构除包括狭义的农业结构外,还包括农业的区域布局,农业中的种养业,农产品中的加工业和农产品储藏、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构成及比例。) 16、农业部门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内农业生产部门及各生产项目的组成情况与所占比重。 17、农业土地(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林地、 草地、农用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

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 学习目标: 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理论 农业政策分析与经济福利 农业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 农业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农业政策分析中的经济原理 一、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问题的分析置于政治研究领域,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政策决策;是研究非市场决策、对政府决策过程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心不在于价值判断,即不纠缠于国家这样做是否会比那样更好;它更关注于为什么,国民作为一个集体,选择了这个而不是那个。它是用经济学工具提示公共产品的供应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它所关注的问题如政治个体的行为特征以及由此引出的利益团体的行为特征对政策决策的影响等。该理论假定所有政治行为人(选民、纳税人、候选人、立法者、官僚集团、利益团体、政治党派、官僚体制与国家政府),都与市场行为人的表现一样:自利、理性并追求政治利益的最大化。政党及其候选人对原则性问题的讨论并无实质兴趣,而只是对在竞选中获胜情有独钟。因此,任何政党及其候选人总是力图寻找那些最能吸引多数选民的政策立场。 该理论认为,政府计划大都与公共产品有关。一个理性经济人会联合那些有共同需要的人,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向政府部门旋压,设法寻求特定利益——补贴、特权或保障。这些特定利益的成本可分散至所有纳税人身上,而这些人并不愿意承担该成本。这种利益集中于少数人而成本分散于多数人的现象,导致社会上少数具有同质性利益的、高度组织化的利益集团的形成。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投票机制问题:作为代表,政府如何了解民众的偏好、偏好的表达方式、偏好的加总方式;作为民众如何组成利益集团表达特殊要求等。 官僚行为和政府膨胀问题: 二、委托——代理理论 政策制定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党,它们代表的是人民的意愿(利益)。 “人民”是可以划分为具有共同需要、利益和信念的阶层和群体(利益集团、政党、工会、卡特尔,以及具有传统形象的资本家和工资收入者)。这些通过自己的组织,采取共同行为,来确保自己的偏好能够压倒其他群体的偏好。他们不再以个体,而是以社会主体的角色出现。这样个体与主体之间就形成了委托——

【精品】农业政策学教案

凯里学院 教案 2014~2015 学年第 2 学期 课程名称:农业政策学 开课院部:经济管理学院 主讲教师:李燕娥 授课班级: 12级农经一、二班 授课学时: 32学时 凯里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名称农业政策学课程编号440104008 授课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班级经管2012农经一、二班 课程类型必修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公共基础课()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32 学分数 2 学时 课堂讲授学时数28 实践课学时数 实验学时数课堂讨论学时数 4 使用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农业政策学》孔祥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 主要教学参考书 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及出版社 《农业政策学》 《政策学》 钟甫宁 李兰英 2013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说明:本页用于一门课程实施方案的整体设计。表中()选项请打“√”。

章节名称导论 授课方式讲授授课时数 1 授课方法和手段以教师讲授的板书内容为主,并同时组织相应习题。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政策的概念、特点,以及政策科学的内容;掌握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对全书的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1政策与政策科学 1.2 政策与农业发展 1.3 本书的框架结构和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什么是政策,政策科学的内容。了解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1、用案例分析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重点让学生理解农业政策的基本内容,以及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4、课堂小结; 5、布置思考题。 作业讨论辅导案例分析:我国农业政策的作用 参考资料1. 钟甫宁主编:《农业政策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 李兰英主编:《政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课后小结

2017-2018年国家农业扶持政策一览表

2017-2018年 国家农业扶持政策一览表休闲农业项目: 1)现代农业园区试点申报立项目 补贴额度:省级1000-2000万元、国家级1-2亿元 申报时间:6--9月; 2)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补贴额度:300-500万元申报时间:10月; 3)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补贴额度:500-800万元申报时间:10月; 4)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的30% 申报时间:5月; 5)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现代农业领域项目

补贴额度:80万元申报时间:6-7月; 6)扶贫项目 申报时间:1月 种植农业项目: 1)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10%左右申报时间:6月; 2)现代农业示范项目 补贴额度:200万-2亿申报时间:6月; 3)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10%左右申报时间:6月; 4)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 补贴额度:300万申报时间:9月; 5)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 补贴额度:300万以内申报时间:7-8月; 6)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良种繁育、优势特色种植项目)

补贴额度:100-500万申报时间:12月之前;7)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种植机械)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30%左右申报时间:12月;8)农产品促销项目资金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10%左右申报时间:6月;9)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农作物种子项目 补贴额度:800-1500万元申报时间:2月;10)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专项 补贴额度:120万元; 11)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 补贴额度:每亩补助1100元申报时间:3月;12)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补贴额度:500万元申报时间:6月; 13)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补贴额度:不超过2000万元申报时间:8月;

农业行业分析

农业行业分析 一、宏观分析 (一)行业概况 1.行业简介 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属于第一产业。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2.行业分类 细分行业行业定义 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生产种植业利用土地上水域空间进行水产养殖,又叫渔业水产业 利用土地资源培育采伐林木林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发展畜牧畜牧业 3.农业产业链 数据来源:百度百科 现代农业产业链是一种新型产业组织方式,它是一个规模巨、结构复杂的网状要素系统,贯通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3大领域,含括各种农产品的物流链、信息链、价值链、组织链4大链条,链接产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5大环节。其中,由5大环节构成产业链主链,每个环节又包含若干次级链。同时,组成链条的每个环节都对应农业生产领域不同的功能,实施这些功能的主体包括企业、合作社或农协、专业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以及农户等。 农业的上游行业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农资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游是生产部门,即种植和养殖,地理分布分散,产业集中度低,土地是生产的必要条件,具有资源稀缺性,包括耕地资源、水面资源、林地资源、牧场资源等。 下游是服务和食品加工部门,农村生产服务部门包括农村金融以及谷物的仓储、运输、粗加工、贸易等。 4.我国农业现状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用各种指标所衡量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在不断下降,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农业作为解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尽管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总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业政策研究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由农村拉开序幕的,我们大多数都是这一时代的亲历者。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始了由“以农立国”到“以国立农”的历史性转变。三十年来的中国农业大致经历了恢复性发展、惠农强农、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发展阶段,中国的农业政策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与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深入与完善。当然我们的农业在不断应对一些现实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要认真应对的“重中之重”。 一、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的恢复性发展 1978年冬,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决定对集体土地实行大包干经营。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农村改革,我们的党和国家经过了较长的时间被动顺应了这场变革。当时受左的思想路线的影响,各级领导干部对大包干经营的性质(姓资姓社)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1980年前后邓小平公开肯定了小岗村的做法,万里由安徽省调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农委主任,主管全国的农业工作。这一举动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1982年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1983年的“一号文件”,进一步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986年的“一号文件”,就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市场调节力度,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肯定农村改革,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等问题进行了部署与实施。这就是著名的前五个一号文件,它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 “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人民公社制度的根本性变革。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宪法规定,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至1984年底在全国基本完成这项工作。人民公社制度的设计和兴起,适应了公有化与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但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充满了乌托邦色彩。1958年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并且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

2020年农业惠农政策相关规定

2020年农业惠农政策相关规定 1.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加大 就业培训力度,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确保零就业 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到农村施展才华。 2.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 办好公平优质教育。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实现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继续扩大重点高 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3.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 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 万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以上。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 整合,强化资金和项目监管。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 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 史检验。 4.标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提高到450元 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扩大用药保障范围。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 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 大到85%以上地市。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 5.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 发展医养结合、文化创意等新兴消费。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推 动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 6.完成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

完成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城乡困境儿童保障。锲而不舍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决不允许他们 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应有回报。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确保 按时足额发放。稳步提高优抚、社会救助标准。 7.再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 因城施策去库存。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 用地,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今年再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继续发展公租房,因地制宜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 8.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 今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支 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 公里以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1.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农业品牌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标签。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优化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全国政协陈清华在调研中发现,在农业品牌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思想观念滞后现象,尤其是在区域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共建运行模 式上存在误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强,产业链不长,农产品精深 加工不足;营销手段单一,特别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进行品牌 扩张的力度明显不够;争创农业品牌的扶持资金,以及标准体系建设、基地建设、市场建设、市场监管等工作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 陈清华建议,必须以现代装备和科技把农民和土地“武装”起来,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促进形成一批农业大品牌。要结合 “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建立健全国家农业品牌发展政策体系和中 长期规划,加快推动农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要建立和 完善有机、绿色、无公害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生产标准, 建立农资电子监管追溯网络平台,积极引导企业规范标识和推广条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实习报告】 农业(Agriculture)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下面是整理的中国农业现状分析2017,供大家参考!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2017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2017一 机遇一新型主体将成为“领军人” 我国是农业大国,2004年至2017年,连续14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现代化效果已逐步显现,生产方式调整取得成效。目前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比重已超过30%,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大幅提升。另外,农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使用比例增加,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效果开始显现。 1未来农业发展中,合作社、农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主体将发挥主要带动作用,扶持力度也会更大。

2“互联网+农业”已开始显效,未来更将充分发展,农业不再靠天吃饭,农业经营、农产品销售等都将有重大创新突破。 机遇二粮食问题居首位,补贴力度持续加大 粮食安全是首当其冲的重要问题。在未来5年,一方面国家会继续大力支持适度规模农业的发展,确保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另一方面,会适时推出对糖类、油料、玉米等产品的差价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绿箱”支持,同时,也会提高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 1随着农业市场化深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因此,国家提高补贴资金规模,特别是关键生产环节补贴和技术应用推广服务补贴,将重点用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以真正发挥补贴资金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 2除补贴外,国家还将大力发展金融杠杆支农作用,加快探索完善金融信贷体系,用于支持合作社、农企、家庭农场等资金转运。 3目前受库存等因素影响粮价不高,因此对于种植品种的选择上就有很大学问,要紧跟政策导向,减少国家调控的品种,多种植政策鼓励扶持的品种。 机遇三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将成重点

中国农业产业政策改革及发展机遇

中国农业产业政策改革及发展机遇 张天佐:尊敬的陈主任、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刚才听了陈主任精采演讲深受启发。确实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来说十三五面临一个重大选择,从国际来看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那么国内又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农业从我们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看各种矛盾和问题又在不断的积累,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中央定的我们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是我们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期。我们能不能顺利实现这个转型,那么取决于我们十三五开局这五年能不能走顺。 面对十三五全面建设现代农业的时代要求,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农业必须实现四个方向性的转变:一个必须从重产量向重产能转变;追求数量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生态的转变;从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以一产为主向三产融合提升。 今天我想就新时期我们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新的特征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很多都是个人的一些看法。 第一个我认为我们现代农业建设进入一个转方式调机构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陈主任列举很多数据,去年开始我也做了一个数据上的详细分析,我们主要农产品、粮食和主要菜篮子产品总量是全世界第一了,人均占有量也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比如粮食现在人均占有量超过45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世界占有量330公斤的水平。蔬菜种植面积超过3.3亿,其中设施化水

平已经超过8千万。每年产量8亿吨左右,平均到全国人口人均540公斤以上,也就相当于我们每个人口人均一天有三斤以上的蔬菜。水果我们现在人均占有量也达到190公斤,大概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肉类人均平均水平2公斤,禽蛋产量占到世界总量的40%,人均20多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水产品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人均占有量达到47公斤,我们动物蛋白类产品加起来,就是肉类、水产品、禽蛋类产品加起来人均占有水平接近120公斤。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比我们东南亚一些国家高很多,比世界水平高出许多,高于日本和韩国,比美国水平略微低一点——美国水平130公斤。 除了这些主要产品以外我们的奶类是我们近20年发展比较快的一个产业,现在已经产量据世界第三,去年进口产量达到世界第一,人均占有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我们13亿水平消费奶还有个过程习惯问题。虽然人均占有水平比世界水平低,但是快速增长还有个过程。占有量少的可能牛羊肉,我们现在牛肉人均水平超过5公斤。总的来看我分析这些数据给大家看就是一个观点:我们人均水平已经达到比较高的台阶上。但是事物具有两面性,我们分析我们供给充足的情况下看看价格。 1995年到2014年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也就是19年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大部分农产品年均价格的增速只有1.5%到2.7%。那么这20年我们CPI增速是多少呢?2.26%。也就是说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年均价格的实际增速没有超过CPI,这句话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实际种植这些产品单位重量的产品销售价格收益在下降,是负值。我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思考题(含答案)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思考题(含答案)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思考题 (满分100分。第1、2题必答;第3——6题,任选一题做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如何认识现代农业?什么是农业现代化?谈谈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35分) 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既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 三农"工作的客观要求,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既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又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既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途径,又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看问题,深刻理解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更要在农业发展实践中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无论是大中城市郊区、东部发达地区,还是广大中西部地区,都应当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从内涵上讲,农业现代化应分为广义农业现代化和狭义农业现代化。 广义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狭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一般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

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农业生产最终实现机械化、水利化、集约化、信息化、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途径:(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要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政策 2.市场失灵 答案: 1.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 和行动准则。 2.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 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 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 答案: 1.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 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 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 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 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

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 一、名词解释: 1.政策目标 2.政策手段 3.政策对象 答案: 1.政策目标是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2.是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3.政策对象是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 二、简答题: 1.简述政策的基本特征。 2.简述政策的基本要素。 答案: 1.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相关性;超前性;时效性;广泛性;主观性;鲜明的政治性; 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变通性;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统一。 2.政策的结构性要素包括:政策对象,政策目标以及目标实现手段三方面。 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政策目标

农业政策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 政策及其要素逻辑关系 政策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凭借其权力,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对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或环节采取得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政策三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2. 农业政策的概念、内容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农产品市场与价格政策:国内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市场结构政策 农业结构政策:区域结构政策、部门结构政策和农场结构政策 农村社会政策:农村人口政策、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农业环境政策

第二章 1?什么是农业政策背景分析,有哪些方法? 农业政策背景分析是指对农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现状、形成这种现 状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各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方法 1、实证研究的方法 2、历史分析方法 3、结构分析方法 4、模型分析方法 2. 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程序是什么? 选题;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3. 对某一农产品市场分析应主要考虑哪几个方面? 消费需求分析:人均消费量分析,消费支出结构分析,需求弹性分析, 消费量地区差异分析,供求平衡表分析 生产供给分析:产量变化过程及原因分析,人均占有量分析,产量地 区差异分析,成本及地区差异分析 对外贸易状况分析:某一农产品在外贸中的地位分析,进出口数量变 化及原因分析,进出口结构分析,进口来源与出口去向分析 价格分析:价格种类,各种价格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价格比较分析, 价格波动分析

营销状况分析:营销渠道分析,营销组织分析,营销设施分析 政府现行政策分析:政府现行政策措施描述,政府现行政策措施效果评价 第三章 1. 什么是农业政策目标?有什么基本特征? 农业政策目标是政府通过农业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 或结果,它是农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本特征:1、层次性2、时序变化性3、相关性 相互促进关系:即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互冲突关系:即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有碍于另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互独立关系:即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与另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无关。 4、量化特征 2.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目标体系特点有哪些? 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目标体系及特点 1、农业政策目标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