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23、《愚公移山》

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

1、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

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3.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4.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5. 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6、阅读第四段,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交流点拨】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抓住“命”“感”“惧”三个词思考,“命”是谁“命”?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懈。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7. 你觉得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的令人尊敬的智者。

8. 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交流点拨】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

9.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交流点拨】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重点实词、虚词

(1)纳谏:(2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4

(5)旦日:(6

(7(8

(9(10

(11(12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课文研讨]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通假字

(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叟亡.以应(4)一厝.朔东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6)无陇.断焉

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2)毕力平险.

(3)帝感.其诚(4)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一词多义

且:(1)年且.九十(2)且.焉置土石

焉:(1)且焉.置土石(2)始一反焉.

之:(1)出入之.迂也(2)汝之.不惠(3)告之.于帝

(4)冀州之.南,河阳之.北(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6)跳往助之.(7)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1)其.妻献疑曰(2)感其.诚(3)其.如土石何

而:(1)面山而.居(2)笑而.止之

(3)聚室而.谋(4)而.山不加增

于:(1)达于.汉阴(2)告之于.帝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3.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5.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

6.帝感其诚。被动句,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甲】《愚公移山》(节选)《列子》

【乙】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惩.山北之塞()(2)固.不可彻()

(3)甚矣,汝之不惠.()(4)虎亦寻卒去.()

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文:

18.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Ⅹ”(2分)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19.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2分)

译文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一会儿,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总是先用其威风施加在别人身上;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16、(1)苦于(2)通(3)通“慧”,聪明(4)不久(4分,每对一个得1分)

17、(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分)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2分) 18、A×B×C√ D√ (2分,每个0.5分)

19、提示: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能就一篇文章谈感想即可得满分)(2分)

(2)通假字

(1)始一反.焉(通“返”,返回。)(2)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直”,一直。)(6)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5)词类活用

(5)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朝。)(5)毕力平险.(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5)帝感.其诚(感:被……感动,被动用法。)(5)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一词多义

且:(1)年且九十(将近。)(2)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1)且焉置土石(哪里。)(2)始一反焉(语气词。)

之:(1)出入之迂也(2)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4)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6)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7)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人称代词,他。)

其:(1)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2)感其诚(代词,他的。)(3)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而:(1)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3)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4)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于:(1)达于汉阴(介词,到。)(2)告之于帝(向。)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3.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5.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

6.帝感其诚。被动句,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23课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附答案)

23课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2.创作背景: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 二、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三、重点字词解释 方:指面积。 且:副词,将近。 惩(chéng):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

愚公移山导学案

单元名称:慷慨正气 第六单元名称:心志坚毅 《愚公移山》导学案 预习案 一、初读自测:(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 1、读准字音 万仞( ) 冀南( ) 魁父( ) 荷担( ) 遗孀(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亡以应( ) 一厝( ) 雍南( ) 箕畚( ) 2、解释词语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 亡以应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指通豫南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指通豫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以残年馀力 3、查资料,了解 《列子》寓言 4、课文阅读指导 ①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补充注释的字词: 面山而居:面对。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叩石垦壤: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简直。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而山不加增:增加。③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2.愚公移山要实现的目标/目的是什么? 3.愚公认为山是移得了理由是什么?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 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 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 等知识。 学习过程: 一、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译读课文 (一)朗读展示 1、小组内展示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2、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讨论可以在各个“曰” 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 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二)翻译展示 1、小组内交流翻译成果 2、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交流,师生共 同解决。 二、归纳积累: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小组合作学习) 通假字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 特殊文言文句式: 1.如太行、王屋何?3.甚矣,汝之不惠。 2.何苦而不平?4.帝感其诚。 三、研读、探究课文的内容,深入文本。(相信你可 以) (一)研讨的问题之一:.课文为什么写“邻人”“孤 儿”移山的细节? 石门中学七年级学生版 1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 《愚公移山》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重点难点预测: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难点:本文的寓意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 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荷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指通 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4、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甚矣,汝之不惠通,。河曲智叟亡以应通,。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指通豫南:()始龀:()无穷匮也:()固不可彻:()箕畚运于:()毕力平险:()山之一毛:()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二、课堂导学(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置身于富有动感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检查自学情况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三)、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 【篇一: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在课件】 t>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 的寓意。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前预习】 1、文体链接: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 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加点字。 河阳之北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达于汉阴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甚矣,汝之不惠北山愚公长息曰固不可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学习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 二、朗读课文共同体验 1、听课文录音,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2、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内容。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小组合作完成) (一)疏通文章第一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方七百里,高万仞河阳之北...

3、问题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二)疏通文章第二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龀... 3、问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问题2: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问题3: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三)疏通文章第三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3、问题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问题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问题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问题4: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抓重点词“笑”“疑”) 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四)疏通文章第四段文意 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愚公移山导学案(翠苑中学蔡云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翠苑中学蔡云双 一、学习目标和学法引导 (1)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翻译,重点掌握“方、且、曾、固、亡”等多义词和通假字。 2.提高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在理解文章情节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人物、情节多元解读。 (2)学法引导 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1.正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惩.戒()阻塞.()迂.回()荷.枪实弹() 箕畚 ..()始龀.()穷匮.()智叟.()一厝.朔东()2.本文选自代编著的《》,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的出自本书的文章是《》。 3.本文的主人公愚公,是一个年龄的老人。老人想要搬掉的是、两座山,除了他本人,还有、以及邻人京城氏才岁的的孩子。反对愚公移山的人是。 4.最后帮助愚公完成移山大业的是,他们出面来搬山的根本原因是。 三、细读,文章字词理解。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 ..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 ..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跳往助之。 ..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愚公移山》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主要人物,品读“愚”与“智”,把握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课前学习任务】 1.熟读文章。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尝试对重点文言字词进行归类。 3.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疑难字句。 学习任务二: 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任务三: 分析人物言行,品读愚公形象,感受愚公精神。 1.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找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

2.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比读愚公之妻与智叟的对话,分析二者态度的不同。 3.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品读愚公与智叟的论战,感受愚公精神。 【学习资源】 《列子·汤问》。 【作业设计】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新闻写作。 题目一:愚公移山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事情,请你写一则消息报道此事,不少于200字。

题目二:课文只用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来描述愚公移山的情景,如果当时你亲历现场,请为这个片段写一篇 200 字以内的新闻特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故事,探究寓言主题,把握寓言的文体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读写结合,体悟愚公精神的时代价值。 【课前学习任务】 1.回顾《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了解寓言的基本特征。 2.思考这则寓言的寓意。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析手法理构思 学习任务二: 多元思考明寓意 学习任务三:颂当代“愚公” 【学习资源】 《列子》(译注本)。

愚公移山 导学案

会宁县郭城驿初级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试用) 一、课前预习案(小组评价) 跟我来预习: 1、朗读课文。 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1)注音:万仞( ) 冀南( ) 魁父( ) 荷担( ) 遗孀(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亡以应( ) 一厝( ) 雍南( ) 箕畚( ) (2)用斜竖线标出朗读停顿: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积累文学常识: 《》,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代表人,郑国 人,主张清静无为。 《愚公移山》的体裁是。这种体裁的特点是。 3、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它可以让我们在翻译文言文句子中积累文言词语、感受古代汉语习惯,更重要的是准确理解原作内容。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文言文翻译技巧,请认真阅读,尝试独立译文,尽可能准确,完成后微小组互相批阅。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句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例句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例句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这点)”。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例句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例句⑤:“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例句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例句⑦:“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句⑧:“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我的《愚公移山》译文:

愚公移山导学案

2、古今异义词 惩.山北之塞 聚室.而谋曰 其妻献.疑 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 投诸.渤海之尾 指.通豫南 毁山之一毛. 北山愚公长息.曰 3、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类型。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面.山而居 吾与汝毕力平险. 4、一词多义 且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有子存焉其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5、重点的词语 1.方七百里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汝心之固 7.虽我之死 8.何苦而不平 9.投诸渤海之尾 指出下列特殊句子的类型并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且焉置土石?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何苦而不平? 4.帝感其诚。 5.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6.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结合课下注释,合作探究,共同翻译课文,注意合作质疑。 六、检查翻译情况 七、合作学习,研读课文 (一)人物: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二)事件:读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八、态度:智叟与愚公妻在移山问题上态度有什么不同? 九、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开山路或者干脆搬家就不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十、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十、【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惩.山北之塞()②杂然相许.()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D、之: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找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 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甚矣,汝之不惠.。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翻译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二。 学后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

愚公移山 【课题解说】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学习目标】 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4.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4.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 【难点解说】 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写作特色】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1)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八年级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

第23课 《愚 公 移 山》 导 学 案 要点填空 知识要点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 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 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1.为加点字注音 万仞.( ) 迂.( ) 魁.父( ) 荷.担者(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亡.以应( 厝.( ) 陇.( ) 2.古今异义词 ① 达于汉阴. 古义:( ) 今义:阴天。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古义:( ) 今义:虽然。 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 今义:曾经。 3.词类活用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 )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③面.山而居 ( ) 4.通假字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②甚矣,汝之不惠 ( )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 ) ④一厝雍南 ( ) 5.一词多义。 之 ①( )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②(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③( ) 告之于帝跳往助之 6.句式 (1)聚室而谋。( ) (2)杂然相许。( ) (3)如太行、王屋何?( )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5)甚矣,汝之不惠( ) (6)何苦而不平?( ) (7)帝感其诚。( ) 7.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9.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精神,培养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查阅工具书,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任务。 1.作家作品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如《纪昌学射》《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都很有教育意义。 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其学说源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认为人应该摆脱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 2.文体知识 寓言: 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劝诫、教育或讽刺为目的。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往往采用拟人、夸张等手法讲故事,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寓言,其中有不少保留在《列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4.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毅力和勇气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愚公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如何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下面,我们将通过习题和答案的方式,深入了解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1、故事背景 在《愚公移山》中,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名为太行山,另一座名为王屋山。由于山体的阻挡,村里的交通十分不便。愚公决定带领家人挖掉这两座大山,让村民们能够自由通行。 2、习题 (1)愚公为什么要决定挖掉两座大山? (2)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名字有什么含义? (3)愚公挖山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是他们需要克服的? 3、答案 (1)愚公决定挖掉两座大山,是因为山体的阻挡使得村里的交通十

分不便,为了方便村民们的出行,愚公下定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大山。(2)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名字有着特殊的含义。太行山意为“最高的山”,而王屋山则表示“王者所居之山”。 (3)在挖山的过程中,愚公一家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山体庞大,挖掘工作量巨大;其次,每天只能挖掉一些小石头,进度缓慢;此外,运送土石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4、深入分析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通过愚公坚持不懈的努力,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只要我们有毅力,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5、个人观点 我认为,《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放弃。愚公并没有因为山体的庞大、挖掘工作的艰难以及进度缓慢而放弃,而是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去努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6、结论 综上所述,《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它向我们展示了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在面对困

八年级上册语文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 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支持移山的行为,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被愚公移山的行为及其精神感动) 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参考答案: 1.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铲除,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聪明如我,决不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 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担心挖不平呢? 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3.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4.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 2.制止仅仅,只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一、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语文 - 课时:第X课时 - 教材版本:XXX教材 - 课文:《愚公移山》 二、研究目标 - 理解《愚公移山》的寓言意义 -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 - 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和勇气品质 三、导学过程 1. 理解寓言的意义 寓言是一种以故事形式表达道理和启示的文学形式。请回答以下问题: - 《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有什么寓意? - 愚公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 理解关键词语 请解释以下关键词语的含义: - 愚公 - 移山 3. 理解重要句子 请解释以下句子的含义: - "能滋润千里之区" 是什么意思? - "未海泽其小而、终必至其大" 是什么意思? 四、导学答案 1. 理解寓言的意义 - 《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障碍。 - 愚公的行为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成功的关键。 2. 理解关键词语 - 愚公:表示一个愚笨而却有坚定信念和坚持不懈精神的人。 - 移山:象征着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决心和努力。

3. 理解重要句子 - "能滋润千里之区" 表示只要不断努力,即使开始时只能取得 微小的进步,但长期坚持下去,最终可以达到大的成就。 - "未海泽其小而、终必至其大" 表示虽然目标看起来很遥远, 但只要一步步地努力前行,终究能够达到。 五、研究反思 请回答以下问题: - 在研究《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时,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 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向愚公研究? 六、作业 请写一篇文章,探讨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阐述你 如何通过坚持努力克服它们的经历和感受。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把握愚公这一 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 虚词。 5.延伸拓展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 请看动漫flash --- 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 惩山北之塞A.处罚B .警戒C . 苦于 出入之迂也A.绕远B .迂腐C . 困难 指通豫南A.指向B .手指C . 一直 杂然相许A.允许B .赞成C . 答应

《愚公移山》教案 (36)(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教案 三维目标: 1. 了解寓言的特点,把握本文的寓意。 2. 结合时代特点,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掌握“方”、“聚’、“许”、“增”、“且”、“焉”、“毛”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 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l)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试译全文。着重弄清几个通假字,如:“反、惠、亡、厝”,并翻译难句。 (2)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区分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寓言的特点,注重课外搜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从而获得文化的补益和人生的启迪。 (4)把握本义的寓意及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背景资料: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题目解说: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知识链接: 袁珂论《愚公移山》的特色 旧以为是寓言,其实是神话。愚公就是古代神话中夸父、刑天、共工、蚩尤这类巨人的化身,所以他敢去搬移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论其精神更是一脉相通,古代神话便多含有寓言性质,如《夸父逐日》、《刑天断首》等何尝不都有深刻的寓意;所以首先当视《愚公移山》为神话,然后再以寓言目之,何况故事中有“操蛇之神”,有“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等,本身也就具有了神话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 字音词义 1. 字音认读 冀州(jì)魁父(kuí) 陇断(lǒng)叩石(kòu) 2. 字形辨识 遗(yí)遗产冀(jì)冀州彻(chè)彻底娥(é)娥眉 遣(qiǎn)派遣翼(yì)机翼沏(qī)沏茶饿(è)饥饿 3. 词语补注 阴阳:古代称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二. 内容解读 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它是把比较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寓言常常用比喻的方式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它常常假托于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