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讨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讨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讨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讨

摘要: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品质。在高职教育中强调职业素质教育,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而且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现在职校在校学生毕业后就要进入到人才的竞争,没有较高的素质很难适应这一竞争。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即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定位在技术应用型人才上,侧重于职业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培养职业理想。在这方面,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今的政治课教学,不仅要传授政治理论知识,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用正确的思想启发,教育和影响学生。可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使他们学会正确的观察,分析和理解事物与社会现象,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有哪些-职业素养学习培养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有哪些|职业素养学习培养 职业素养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 高职院校学生首先要调整好自身的就业心态,避免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选择上脱离实际。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知识竞赛和就业咨询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普通劳动者的思想,以教育大众化的观念和思维寻找工作机遇。目前基层单位人才匮乏,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强劲的“就业增长点”,高职学生在基层的就业前景极其广阔。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育,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就业现状和趋势,引导学生树立从小事、基层做起的思想。 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是大学生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基本看法,是大学生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影,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就业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就业目标和职业追求,保证高职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身素质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与未来的就业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大学生还要结合自身的综合条件和专业特点,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功能,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就业价值观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就业意向、就业标准、就业目标、就业报价、就业信誉、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培养。激励大学生树立端正的职业苦乐观,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品质。 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指“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在从业者的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是相对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高职教育具有市场明确、面向行业、对口上岗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职业日常行为规范与实习、实验、实训相结合;将职业道德与“乐业、勤业、敬业”相结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相结合。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等形式,营造良好职业道德教育的舆论氛围。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让大学生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感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意识等职业行为,逐渐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 教书育人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教育教学是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主要渠道,要将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首先,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课引导学生,灌输知识、培养意识、磨炼意志,并且注重实效,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其次,通过人文选修课和职业素养课程,在日常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职业角色意识,加深对职业目标、工作岗位、工作态度等的理解,为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最后,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绝不单单是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的职责,专业课教师更应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育人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质量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社会最关心的也是学校的就业率,它是了解学生就业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就业率的提高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影响,除了社会的外在因素,学生本身的就业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学生的就业率水平。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技能就业能力就业质量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这一问题也波及到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群体。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家确立了一系列专项就业政策促进其就业,但大学生作为社会新增的就业群体,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其影响很大。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52万人;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和就业带来严重不利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虽然进入2009年下半年后,国内外经济趋势趋于好转,给就业环境带来一些生机,但是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依然十分严峻[1]。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具体内容 $ 就业能力是指高等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从传统意义上讲,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智力的专项技能、而是包含智力因素在内的情商因素和职业生涯规划、社会适应等能力的全面综合。在2005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在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中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雇主所重视的可雇佣能力是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需要加强的方面[3]。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受雇主欢迎的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计算机编程技能、学术技能、理财技能、信息获取和管理技能、商业管理技能[4]。 到了2010年后,随着我国商业资本的深入发展和世界公司体系的整合升级,

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

2011年5月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1-05-05 作者简介:刘志忠(1970-)男,河北临城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温斌(1979—) 男,河北临城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思政教育研究。于小五(1970—)男,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思政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 刘志忠 温 斌 于小五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35) [摘要]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教学深入推进和教学品质建设的重要基础,受到学界的长期重视,作为一种“可迁移的,可通用的,对推动职业技能和学习有极大辅助作用的综合性能力”,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克服当下存在的弊端推进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个人工作实践,对此进行浅显分析。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自主学习;心理素质[中图分类号] 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201-02 高职教育是我国较为特殊的一类教学形式,其一方面填补了中学与本科教育之间的空白,同时凭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为各个行业输送了大量的技工和专业技术人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教育的软硬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职教育面临着改革与深入,其人才培养模式向着高素质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结合高职教育职业化的教学特征, 以及教学中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高度重视的职业技能与就业问题,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就成了高职教学深入推进和教学品质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职业关键能力的内涵 所谓职业关键能力,是与高职教育中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相对而言的。与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不同, 职业关键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可通用的,对推动职业技能和学习有极大辅助作用的, 能够适应职位升迁、岗位调动、技术进步等一系列变化因素的跨职业领域的综合性职业能力” 。职业关键能力由德国人力资源学家梅腾斯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有了一定的调整,大致上可以分为强制性能力(信息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选择性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两个方面,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在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关键能力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一)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在职业环境变化迅猛,外部环境和使用的设备技术都日新月异,以汽车专业为例,就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汽车制造和维修的一体化设备不到3年就会彻底地更新换代一次。 在这样的职业环境之下,若不能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将难以适应技术的更新换代。因而自主学习能力是职业关键能力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既包括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也包括了在岗的继续学习。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很容易产生工作倦怠、 迷惘、压力过大等负面心理因素。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对于高压力下自我缓解与自我调节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职业关键能力中必须注意到心理因素这一环节。 (三)组织管理能力 团队意识与分工合作是当下职业能力中十分突出的一个因素, 随着工作难度的加大,要求的提高,个人越来越难以独自完成一项工作。因而团队中的配合意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对于提升团队工作,改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创新和想象的能力。 时代在飞速发展,工作中无论是技术还是工作方法都需要不断地创新, 在现在企业绩效管理中,员工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考评指标,而想象力则是工作创新的重要基础。因而创新和想象能力也是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高职教育中不利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因素(一)心理关注与教育的缺失 这是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广泛存在的问题,由于资金的不足与教育理念的忽视,高职院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职业技 1 02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职业素养缺失成为就业的制约因素 传统的职业教育认为,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是获得工作和胜任岗位的决定性因素。但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强调,在工作中,由于实战的工作环境和较多的教育培训,可以使工作者的技能得到较快提升,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否被企业所接纳和认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等是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素养是作为职业人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必经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岗位的变迁和技术的更新很快,而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始终如一的。 (二)培养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是指高职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在其择业过程中独具的、既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又能在就业岗位上发挥和发展的能力。职业素养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不同,但各个行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传统的高职教育往往强调传授技术知识和注重职业训练,职业素养的塑造往往缺乏落脚点,但现代职业教育应该认识到,职业素养是就业的敲门砖,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成败的主要因素。 (三)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学生角色定位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进入社会后,首先面临两个角色的选择问题,即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而角色定位对自身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来说,职业角色需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奉献品质、规则意识以及服务观念等。这些是高素质人才走出象牙塔之后,作为职业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社会角色则要求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大大加快,社会特性更加明显,只有具备较快的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才能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在学会认知、懂得做事、热爱工作中增强企业的活力。

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

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因此,应充分明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剖析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提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彻底打破了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出现了“双向选择找市场,立足市场靠竞争,竞争制胜靠实力”的局面,大学生无疑将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和考验。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刚毕业的大学生因其尚未具备适应社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心态,对于“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的职业发展如何?”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激烈,学生在大学阶段迫切需要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职业能力的定义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具体包括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素质、就业法律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应注重以学生为本。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 培养与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应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切入点,进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能对自身价值进行准确定位,从而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盲目就业的现象。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增强社会竞争力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共性的发展,忽略学生个性的发挥,因而造成大量高文凭、低能力的“人才”充斥企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导致学生缺乏适应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掌握知识与能力,提高素质,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加强与企业的衔接,缩短职业适应期职业能力培养应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企业、人才市场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双轮驱动的教育教学机制,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有效缩短学生步入社会的职业适应期。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安排时间,增强学习效能使高职院校学生具备正确的择业观应成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可以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择业观,正确定位,根据社会及企业需求,更加客观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安排在校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增强学习效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有效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实现大学生的成功就业与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的主要问题 学校的重视程度尚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尚待解决随着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要。有关部门曾针对“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毕业生的是什么”的问题做过调查统计,在十项因素中排在前五位的是:就业指导不够,对社会缺乏了解,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探讨.docx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探讨众所周知,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的,社会和行业之间的竞争力度也开始趋向于白热化,这就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为高层次的要求。再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就业率和就业能力,以及社会各行业的供需关系也开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出现了毕业求职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目前日趋严峻的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开始成为社会和家庭等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1经济新常态存在的本质特征 首先,我们认为经济增长可以分为经济常态与经济非常态这两方面。其中,经济上的失衡和过冷,以及过热等都可以归类于经济非常态,而冷热均衡的经济正常增长可以归类于常态,这种经济常态也可以称之为“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过去意义上的国家在各种资源达到最优,以及充分配制的条件环境下,国家总体上能够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最大化。这里所说的资源可以有自然资源,也可以有人力资源、技术、管理,其中还可以包括有制度安排,以及经济政策。可以这么来说,经济增长的原因不仅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而且也源于人口的增长和快速复制先进国家的赶超式增长。在发达国家中,这些因素已经逐步的达到了世界的先进行列里。同时,也因为没有可供其他国家复制的模板,因此,人口增长率这个影响因素可以暂且忽略。为此,影响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就是科技进步,所以,在此领域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发达国家,国内的增长率只有3%,而这3%就是目前来

说人类经济活动领域中所隐含的科技进步速度[1]。 2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的就业现状分析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XX年12月24日发布的“20XX年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其中,我们国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就业上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而且经济就业结构性的矛盾也愈发的突显,急需得到有效的解决。再者,宏观经济下的影响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如何有效把握好这两者间的关系。再加上,我们国家过去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就业岗位上的数量成正比,但是就业岗位与毕业求职学生们的数量却也成正比,值得一提的是,毕业求职学生的数量目前还有超过就业岗位的趋势,且这个趋势越发明显。对于学生们而言,可以说是一职难求,哪怕是稍微普通一点的工作,求职的人也不仅仅是少数。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应该要做到不断的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让自己在就业上掌握住主动权,并且能够在就业和创业两者间做出合乎自身的正确选择[2]。 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1经济上的增速换档使得就业岗位相对减少 不可否认的是,全国各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就业范围遍布各个领域,不管是大型影响力加大的企业,还是一些地方事业单位都有一席之地。但在近几年来,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找到工作的只占到十分之一左右,而且比例呈逐年递减趋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首先就是人力资源中的供求不平横,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减少求职毕业学生的招聘,那么人的竞争压力自然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有哪些.doc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有哪些 职业素养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 高职院校学生首先要调整好自身的就业心态,避免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选择上脱离实际。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知识竞赛和就业咨询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普通劳动者的思想,以教育大众化的观念和思维寻找工作机遇。目前基层单位人才匮乏,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强劲的"就业增长点",高职学生在基层的就业前景极其广阔。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育,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就业现状和趋势,引导学生树立从小事、基层做起的思想。 (二)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是大学生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基本看法,是大学生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影,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就业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就业目

标和职业追求,保证高职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身素质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与未来的就业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大学生还要结合自身的综合条件和专业特点,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功能,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就业价值观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就业意向、就业标准、就业目标、就业报价、就业信誉、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培养。激励大学生树立端正的职业苦乐观,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品质。 (三)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指"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在从业者的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是相对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高职教育具有市场明确、面向行业、对口上岗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职业日常行为规范与实习、实验、实训相结合;将职业道德与"乐业、勤业、敬业"相结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相结合。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等形式,营造良好职业道德教育的舆论氛围。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让大学生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感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意识等职业行为,逐渐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建构及研究展望

Vocational Education 职业教育, 2019, 8(3), 115-122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32535913.html,/journal/ve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32535913.html,/10.12677/ve.2019.83020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Vocational Core Literac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Ying Wang, Yingkui Che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un. 14th, 2019; accepted: Jun. 28th, 2019; published: Jul. 5th, 2019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vocational core literac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China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For the definition of vocational core lite-rac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scholars have given different views based on different le-vels, but no agreement has been reached. Through comb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found that: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literacy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ir daily life, so that students can grasp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from life;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critical competence literacy should be measured in a quantitative way;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awareness literacy should be increased in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training substan-tive research;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ability literac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uch as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hannels and so on.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definition, training strategie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of vocational core literac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Keywords Core Literacy,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建构及研究展望 王莹,陈英葵*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收稿日期:2019年6月14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28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5日 *通讯作者。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 调查目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前职业教育开展的基本方向。如今的职业教育已经由片面追求职业技能的提高转变为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使其能够更好的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本文对为推进高职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融合,创造出完整衔接、富有特色、能够进行动态化调整的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塑造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新常态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调查报告 一、高职工商管理人才产学一体化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职业核心能力这一名词是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梅腾斯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所创立的,主要包括有别于工作岗位所特定的职业能力的、在所有的岗位和行业中都能够用到的,同时在从业过程中占有主导与支配地位的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有着广泛应用性,并且能够在不同职业中进行转移。在当前,对基于产学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的探讨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其原因就是许多国家都把产学一体化视为本国技术能力创新的主要途径,产学一体化已与全球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关系到了本国的国计民生。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

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也是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色之一。但在实施该模式的过程中碰到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学校资金有限等诸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将学生的过去的消耗性实训转变为在创造企业管理价值中培育职业核心能力这样一个产学一体化的新思路。这一模式满足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面的需求,师生在帮助企业实现经济价值。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第一,调查对象。本调查研究的的对象主要是以广州为核心珠三角企业界中、高层管理人士;珠三角地区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院(系)的中层领导和专业教师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主要调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中型企业的管理人员119人,高职院校教师75人,高职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学生721人。 第二,调查方法。 其一,访谈法。笔者的课题小组选择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创业管理学院等高职院校;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州世联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东莞慕思寝室用品有限公司、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康年广告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访谈,了解兄弟院校领导和教师,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士对产学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前景的看法,并探讨进一步深化校企产学一体化合作的可行性,共同学习探索最新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方法并研究和探询存在的问题; 其二,问卷调查法。问卷1: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问题调查

《高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说课稿

《高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说课稿《高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说课稿(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本次说课共分为六个部分, 首先看一下第一部分:课程背景和课程定位。 2008年,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精神,把《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确定为高校必修课和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2009年我院构建了“两体三层一主线”的课程体系,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确定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使就业和创业指导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本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学院“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核心 能力课程和公共必修课。本课程与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紧密衔接,与其他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互相配合,贯穿能力培养主线,按照社会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态度,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为其就业和创业开拓广阔的空间,使其成为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素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教材 再来看一下本课程的教材。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学院自编教材《高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中国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由我院院长陈文贤教授任主编、副院长副教授闫学林等任副主编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编著,对高职高专学生更有针对性。目的

在于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择业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提升职业素养,掌握求职基本技能,完成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二、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就业观念和态度转变为核心,以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以良好的教学环境为依托,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教学做一体化为特色,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与岗位核心能力课程衔接,按照职业岗位(群)对职业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围绕就业观念和态度转变、就业和创业能力提高组织课程内容,采取讲练结合、学做一体、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建立注重教学效果的实用性考评体系,培养既能适应具体岗位的要求,又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说教学目标 再来看一下第三部分,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A: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当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把个人发展、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意识,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积极作为 B: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认识本专业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个人进行创业选择、用人、决断、

国内外职业能力研究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摘要:从国内外对职业能力的研究与实施情况着手,继而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分析了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191(2009)03-0105-040引言 培养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它也是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亦是降低教育培养成本、推进人才强国、实现与世界职业教育接轨的重要标志。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现状令人堪忧,不仅大大滞后于社会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心理严重及就业时的迷茫、困惑与彷徨,因而亟待改革。高职教育呼唤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它的改革、发展与进一步完善,促进它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 1国外对职业能力的提出、演进及实施 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人梅腾斯(Mertens )和美国人Pratzner ,他们认为职业能力是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是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 )于1974年即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关键能力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设想,即存在这样的能力,并且它对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社会存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979年,英国继续教育部出版的《选择的基础》一书中首次对英国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做出了专门的规定;之后,在1982年,英国继续教育部又出版了《基础技能》,其中明确规定了职业能力描述的两条原则:“普通性”和“迁移性”。正是职业教育理念上的不断探索、创新与突破为德、英、美三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与创新。在此基础上,德国、美国、英国率先发起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与探索。日本、新加坡、瑞士等国也紧随其后,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尽快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力求与世界接轨。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改革高职课程,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上由关注岗位技能训练转向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上寻求职业性与学术性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课程结构上彰显模块化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课程实施上由“教程”向“学程”转变,课程评价上建立起及时反馈的多元整合评价体系。 2国内对西方所提出的职业能力的引进、借鉴、探索与创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已开始注意借鉴国外成功的高职课程模式,最初以“原装引进、原装试点、原装推广”为原则,但实践证明“原装引进”容易,“原装试点”难于持续,“原装推广”几乎无法实施。其国内外职业能力研究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屈桂梅,马顺彬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226007)收稿日期:2009-05-18 作者简介:屈桂梅(1978-),女,湖北钟祥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Journal of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Vol.9,No.3Sep.2009 第9卷第3期 2009年9月

浅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策略

浅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策略 发表时间:2011-09-07T16:00:27.15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荣娴赵英华赵青霞 [导读]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 李荣娴赵英华赵青霞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050091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并提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策略在于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职业素养教育高职学生硬实力软实力 据调查,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出现“两难”局面,招聘单位找到合适的人员难,应聘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单位难。从表面上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人数多、市场需求少、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经验等;从深层次看,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今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脱节造成了双向选择的障碍。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职业素养的定义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它由显性的职业素养(如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和隐性的职业素养(如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构成大学生的全部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有三个特征:一、职业素养是后天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因此职业素养的养成更多取决于环境和教育;二、职业素养是可以培养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三、职业素养是多层面的,它涉及了从意识到实践、由心理到生理、从言谈到举止、从思想到行为等全方位的问题。高职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与其他本科院校大学生和专科院校大学生竞争中脱颖而出,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特别是养成教育的影响,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高职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 2.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2.1 用人单位在人才选用上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 分析人才市场的招聘状况,可以发现用人单位表现出重素质胜过重知识、重人品胜过重文凭、重能力胜过重学历的倾向。然而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准备和现实的矛盾也非常突出,他们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高校应对人才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陈旧的就业观念、知识能力准备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等也导致了就业难的现状。 2.2 社会竞争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大学生就业后要想立足于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要想成为职场中的常青树并成就大业,就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涉及到人与职业的适应与不适应问题,主要是人的职业素养是否达到了职业对人的要求。社会正处在一个竞争的时代,竞争使优秀者更优秀,劣势者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尽可能地优秀起来,要么被无情地淘汰。显然,在人才素养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策略 3.1 职业素养教育与教学并举,确保硬实力 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硬实力,是成为一个成功职业人员的基础。在硬实力的培养上,高职院校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一、专业基础。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中要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获得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同时养成职业素质。以工作任务的形式组织教学,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精简专业课设置,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 二、职业技能。通过组织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考核形式,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熟练程度。三、双师素质。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努力实现教师“能力”和“素质”双双为师。所有任课教师应定期到企业锻炼,了解企业文化,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和高超的职业技能在日常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四、校企合作。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训基地实训,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可以受到优秀员工良好的职业精神的熏陶,感受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团队精神等,从而达到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职业教育和规范管理,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以职场实践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 3.2 高度重视对高职生的素质教育,提升软实力 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是职业素养的软实力。对于高职生来讲,高技能已为世人认可,但其竞争力仍然不强,就业态势不容乐观,关键在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大量的高职生的软实力没有得到充分地发展,制约了竞争力的提高,造成了被比较挑剔的企业拒之门外。本文就软实力的提高在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一、培养团队合作、开拓创新精神。高职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分组设计、团队讨论中加强高职教育中的团队合作、开拓创新精神;在日常班级活动、竞赛中加强团队意识。二、诚信教育。通过教师以身作则,在教书育人中注重诚信教育;加强“两课”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诚信档案等方式不断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三、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的管理较为宽松,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交往平台,例如学生会、社团、班级管理都给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环境,在高职教育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的培养,不断创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平台。四、自我完善精神。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通过学生自身主动了解职业发展方向,职业需求,进而产生主人翁精神,自主的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身的职业素质养成计划,这将在职业素养教育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会引导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有足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工作的规划能力。在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时,我们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爱岗敬业和遵纪守法意识,塑造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个性、职业品质。 结语: 总之,竞争力是由硬实力与软实力组成的,我们的职业素养教育必须以培养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协调发展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真正解决“两难”问题。

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前言 通过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建设全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建设的主要经验,即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工作建设的“核心”、多样化的课程共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需要多主体参与以及制度建设是课程变革的必要保障。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对当代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特征和价值取向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英国是最早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国家,提出这一理念旨在帮助个体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英国继续教育联盟(Further Education Unit, FEU)将核心素养界定为经验和素养,其中包括:个人和职业发展;工业、社会和环境研究;交往;社会研究;计算;科学和技术;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操作技能;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地关注和提及,并受到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选择”跨国研巧项目,构建了一个核心素养的总体概念参照框架,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信息。该项目最终于2003年出版了研究报告《核也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提出了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一一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21 世纪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和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等进一步深入剖析了核心素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研究核心素养的起点应是厘清个人的成功发展与社会的良好运作之间的契合点,OECD 结合文化和人口等因素,通过协商、整合,将核心素养归纳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欧盟将核心素养发展为“终身学习核心素养”,并认为:终身核心素养是能以实现自我发展、融入社会和胜任工作为目的,具备多种技能、知识和态度的的必备素养。 任永辉(2014)在《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对策探析》认为,核心素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这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求知、生存和做人,促使学生不断地发展。王健龙(2014)在《加强核心素养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发展竞争力》中认为核心素养则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辛涛,姜宇,王烨辉(2016)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一文中指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立归根究底是为了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型,从过去重视教学中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转向重视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生成;从过去重视学生知识结构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转向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1)核心素养是以全面实现个人的发展为目的的;(2)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3)核心素养将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富强三方面结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总之,核心素养是个人全面发展、社会稳健进步的保证,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条件。 二、英语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英语核心素养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体系。 一方面,从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角度来看;李家清认为:“英语核心素养是指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具备的关键素养”。汤国荣分析:“英语核心素养应是英语学中最具学科本质的东西,不应随着时代和国界的不同而不同;应是最能体现英语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属学科固有,无法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来替代;应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英语知识、最关键的英语能力、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英语思维”。张家辉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它涵盖了英语知识、英语能力、英语方法、英语思想、英语品质等多方面的内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时期英语学的发展对其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