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与新进展

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与新进展
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与新进展

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与新进展

黄雪娜 金盛华1 盛瑞鑫

1摘 要2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等范围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现状表现为美国认知范式理论的延续、欧洲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兴起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趋势、自我理论的回归、对情感研究的关注、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文化视角转换趋势。 1关键词2社会心理学;中等范围理论;本土化;整合

1作者简介2黄雪娜,1978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6);金盛华,1957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盛瑞鑫,1982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1中图分类号2B849:C91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1-6198(2010)03-0054-06

1金盛华为本文通讯作者。

oFoley ,RobertA.,/Evo l uti on ary perspecti ves on the ori g i ns of hum an s oci al i nstit u tions ,0In W.G.Runci m an ed .,The Origi n ofH uman Soci al I n stituti os ,Oxford :Oxford Un i vers i ty Press ,2001.

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理论一直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热衷于建构跨历史、文化背景的/大理论0或/纯理论0,如行为主义等。20世纪中叶以来,理论家们意识到,真正能够跨历史文化的/大理论0是不存在的。因此,当代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向之一就是:抛弃了建立统一理论的企图,而代之以寻求所谓/中等范围理论0。中等范围理论不是像传统大理论那样,要对全部社会心理、行为模式找出普遍规律,而是仅仅对某一方面做出解释,如认知失调理论对态度改变做出解释,同时,这些理论的某些观点带有大理论的取向,如社会学习理论就是受到了行为主义的影响。本文就近30年来社会心理学中等范围理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一简要介绍。

一、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

1.美国延续社会认知范式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建构主义视角中,延续着传统的社会认知范式的主导模式,使正处在第三代思潮的社会认知主义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蓬勃发展,表现为数种具体理论建构。

(1)创新性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SI)是有关人类本质的基础理论,它从苏格兰伦理学、德国相对论和英国进化论的哲学思想中得来,对/人类本质0这个古老话题注入现代意义。o到了21世纪,受美国早期实用主义

哲学的影响,米德(M ead)结合实用主义理论和心智理论,发展了符号互动理论。近30年来,一些心理学家以建构主义视角对本质、沟通、自我和推理等主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发展了很多全新的符号互动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认同理论和情感控制理论(a ffect control theor y )。认同理论(-i dentity theory)是美国心理学家S tryker 、Burke 、M c -Ca ll 和S i m m ons 分别对认同行为作出不同的解释所建构的理论。112认同理论是从符号互动理论特别是结构性符号互动作用理论中孕育发展出来的。传统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是在个体通过对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进行认同和解释过程中建构出来的。认同理论从这个观点出发,认为个体可以按照其所期望的方式对其所处的情境自由地进行认同。尽管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认同理论,他们都共同关注三个主题,从而构成认同理论三个主要原理,即社会、自我和认同。情感控制理论(简称ACT )是近30年来,美国心理学家H eise 等人扩展符号互动论中有关语言的基础性作用和对情境进行符号标示的观点,通过数学模型描述人类对社会事件的情感状态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测量结构、情感反应方程和情感控制过程的数理模型三个方面构成了该理论的基本框架。12230年来,心理学工作者围绕着情感控制理论所作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三种:(1)对控制系统中的文化情感反应强度进行跨文化研究;(2)对控制原理中的控制加工程序进行测量;(3)应用理论对情绪、越轨行为、宗教和社会运动等主题进行

1协同单元(corporate un i ts),根据劳动者追寻目标的群体分工。

o类化单元(categori c un i ts),根据人们的特质如性别、民族、年龄的群体划分。

实证研究。

(2)精致化的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建构的重点在于对将个体与社会结构连接起来的心理动力进行研究,包括比较动力(co m parison dyna m ics)、一致性、适应性和平衡性动力(consistency ,congruity ,and ba lance dyna m ics)和归因动力(attr i b ution dyna m ics)。传统的社会比较理论、平衡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归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等都对这些心理动力过程作出了很好的阐释。近30年来,更多的创新性理论延续着传统,丰富着内容,使格式塔理论更加精致化。 a 1针对比较动力的理论

很多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关注于社会比较加工过程,这些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将其他个体、群体、组织、文化等作为参照点并进行比较来认知评价自身情况。其中,认同控制理论(i d entity con -trol theory)把这种比较过程概念化为内心灵现象(i n tra-psych ic),围绕着将认同标准作为参照点来确定是否认同了他人。如果个体达到了认同标准,他们会产生积极的情绪,相反,当他们同时获得的反馈是没有达到认同标准,则会表现出沮丧等消极情绪;情感控制理论也阐述了有关自我、他人、行为和情境的基本情感反应与瞬态观感的比较过程。该理论认为,基本情感反应起到一个参照点的作用来确定瞬态观感是否与情感反应相一致,如果一致,则人们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果不一致,则人们会产生消极情绪,并采取一定的认知和行为上的策略使二者协调起来;在社会比较过程理论(t h e the -or y of co mparison rrocesses)中,Jasso 对社会比较过程的正确理解需要对其他基本过程加以正确的理解。他将社会比较视为中等范围动力之一,并把其置于整个动力理论框架中加以考量,从而统一了中等范围动力理论。132Jasso 认为社会比较的四个基本原动力是追根溯源的原动力、是非判断的原动力、十全十美的原动力和追求自由的原动力;Ber -ger 的期待)状态理论(expectati o n-states theor y )及其相关变形理论)))地位建构理论(status con -str uction theory)和地位特征理论(stat u s character i s -tics theory)都包含了对比较动力的阐述,认为期待状态创建了一个参照标准,他人对其进行评价,当行为表现与期待状态相匹配,则产生积极情绪并对重申地位规则。当行为表现不与期待状态不匹配,

特别是他人通过地位规则对期待状态提出了挑战,则个体产生消极情绪,并努力使期待与其行为表现重新看齐。142

b 1针对一致性、适应性和平衡性动力的理论很多社会心理学理论都表明了人类的一个需求,即去体验关于自我、他人、情境、规则和信仰的认知一致性、适应性和平衡性。当个体感到认知处于失衡状态,他们就会体验到消极情绪,并产生使其保持一致的动力。前面所述的所有的符号互动理论都表明了个体寻求自我确认和自我证明的内部动力,如认同理论(iden tity theory)认为当他人的反馈表明在一定的情况下个体自我并没有被确认或者个体的行为表现违背了期待状态的时候,个体会重新调整其角色行为,重新呈现自我,并对角色进行不同的认同等来获得适应性;情感控制理论(a ffect contr o l theory)也表明了这种格式塔动力会驱使个体去获得他们的基本情感反应和行为者、他人、情境之间的适应性;期待状态理论(expectati o n states theory)及其相关理论也阐述了当个体的期待状态与他人行为表现不一致,则会体验消极情绪,并对违背期待状态的行为者进行处罚;Em erson 和Cook 阐述的权力顺从交换理论(po w er-depend -ence exchange t h eory)则从另外的视角诠释了此类格式塔动力过程。152该理论认为由于权力)顺从本身就是一个失衡的状态,这会驱使行为者通过转换关系来达到平衡,个体通过一系列平衡措施来缓和其对资源拥有者的顺从。这些平衡措施包括:寻找替代性资源、降低权力者所拥有的资源的价值、堵截资源拥有者的资源来源、提供给权力者其他资源使权力者反过来对自己顺从和不需要资源等措施。

c 1针对归因动力的理论

格式塔传统的另一个概念就是归因。个体会对其所经历的事情主动作出归因。以W einer 为代表的早期的归因理论家着重了个体内因和外因;现代归因理论家T r uner 在其情感交换理论(A ffect exchange theory)重新阐释了归因动力,着重强调个体会从很多潜在要素上对其所有经历作出归因,包括从自我、他人、协同单元1、类化单元o等要素来进行归因。162该理论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使个体产生近体偏见(prox i m a l b ias),从而作出内部归因。消极的情绪体验会使个体产生远体偏见

1?参见方文:5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视角6,5中国社会科学62001年第6期。oM oghadda m 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世界的划分是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而非政治意识形态。

?Feather ,N .T.,/Social ps ychol ogy i n Australia :Past and present ,0In t erna ti ona l Jo u rnal o f P syc holo gy ,vo.l 40,no .4(2005),pp.263-276.

(distal b ias),从而作出外部归因。由于归因调节着个体对组织的承诺与依恋,个体所作出的归因不仅会影响着个体的情绪体验还影响着组织结构的变化;地位建构理论(status constructi o n theory )也涉及到了归因动力。该理论认为在社会中处于高地位个体会对其成功作出内部归因,从而认为其权力和地位都是合法合理的。低地位个体如果人为地位规则已经合法确立了,则会作出内部归因,如果规则没有确立,则会作出外部归因,认为高地位者施行了不公正的行为。如果期待状态被违背了或者高地位者和低地位者之间产生了不一致,则高地位者会作出外部归因,责怪低地位者并加以处罚。低地位者则作出内部归因,并体验消极情绪。 21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从1979年开始,欧洲实验社会心理学会(Eu -ropean A ssoc i a ti o n o f Experi m ental Soc i a l Psycho-l ogy ,EAESP)出版了5欧洲社会心理学研究丛书6(European S tud ies in Social P s y chology )。这套丛书由于包含了很多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标志性理论,因而成为国际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也是欧洲社会心理学的理智复兴的开始。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以2001年出版的欧洲手册为标志,欧洲社会心理学已经成功地解构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的霸权地位,使国际社会心理学图景得以重构。

纵观欧洲社会心理学复兴史,欧洲社会心理学家对社会行为所发生的社会脉络的重视和对理论和元理论建构的追求,是区别于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的独特特征。在群体心理理论建构中,美国的社会影响研究关注群体秩序的维系和群体中多数人的力量,而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以法国学者莫斯科维奇为核心的欧洲社会心理学家,受社会变迁和知识创新等社会事实的激发,开始在群体秩序的形塑和维系之外,专注于群体创新和群体变迁的研究。少数人的影响(m inority i n fl u ences)因此被系统地揭示出来,从而形成了少数人影响理论(the theory o fm inority infl u ence)。自此,欧洲社会心理学在概括化理论、中程理论和方法技术建构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今天享有国际学术声誉并且具有欧洲特征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技术,已经作为经典融入主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中,并且激发出更多的理论和经验研究热情;它们包括社会认同论(soc i a l i d ent-i

ty theory)、社会表征论(socia l representati o n )和话

语分析(d iscourse ana l y sis)。欧洲版社会心理学理

论作为欧洲社会心理学本土化成果,自其提出起便颇受推崇。这就在于它强有力地突破了美国版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范式,以其更贴合人类生存本体的理论视角揭示了宏大社会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认知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莫斯科维奇等人以其对社会共识或社会表征生成的历史、社会及文化脉络及意义的社会建构性的强调,重返人文主义话语形态,借此解构了美国社会心理学话语霸权。 3.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直至1970年代,在社会心理学的世界学科图景中,依据学科知识生产、创新和社会影响的差异,存在着中心、次中心和边陲的权力分层中心。1美国社会心理学占据中心地位,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框架、理论模式和方法技术是与其他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迥然有别的社会和文化传统中生成和发展的。其他国家的社会心理学只不过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落伍追随者和模仿者,还没有塑造出自身的独具风格。欧洲社会心理学则处于次中心地位,虽然产生出具有国际权威和影响的学术成果,但是很少有发言权;而第三世界社会心理学则处于全然的失语地位。o就第三世界的社会心理学而言,其首选策略是本土化:即以民族国家的本土社会问题为先导,累积本土经验材料,以求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有平等而有尊严的对话能力和资格。?有关本土化的界定,A da ir 认为: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标志是自产的心理学家、自产的权威出版物以及专业协会。172近30年来,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如印度、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内地的心理学者和港台地区的心理学家也开始对西方心理学的一统模式进行反思,提出心理学的/本土化0,这些学者可能在表达方式上不尽相同,但是在本质上都是强调根据本国文化的不同特点,研究本国人的特殊心理,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学。

中国社会心理学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及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已经成立、规范化的博士培养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的学术会刊5社会心理研究6已经内部发行,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社会心理学已经进入本土化或/中国化0阶段。中国社会心理学者在对本土社会心理学理论构建上作出了初步而富有成效的贡献,关于中国人社会心理学理

论与研究起于杨国枢于1988年使用外来量表或理念对国民性(民族性格)进行的研究,但以后开始检讨这种研究的效度,从理论架构和方法上开始突破照搬和照抄,同时也开始寻找中国人价值观念的主要内涵。杨国枢指出,应从强加式的通则性客位研究(i m posed etic approach)转向本土化的特则性主位研究(i n digenous e m ic approach )。182在这种认识下,港台的社会心理学界自70年代末开始,推动了一场本土化的运动,取得了不少成果,集中反映在杨国枢的社会取向理论。中国大陆的社会心理学家也在90年代开始,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包括金盛华有关中国人自我价值定向和精神信仰理论。192

尽管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中国化正在良性发展,与欧洲社会心理学理论相比,在国际上仍处于失语状态。欧洲版社会认知理论的成功,原因之一是它既关注植于本土的树木,也关注广布全球的森林;它立足于本土社会现象,却能从本土现象归纳出具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原理。中国正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可以为社会心理学理论建构提供丰富的研究题目和题材,是一片广阔而茂盛的丛林。当这片丛林的面貌清楚地显露在社会心理学家的广角镜下时,全球森林的图像将会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新发展

1.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趋势

单一理论的局限在于它只考察人的社会行为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多方位角度上加以考察,所以近年来,各个基本理论力图完善自身体系,对其他理论做全面分析,从而在社会心理学中出现了理论整合趋势。

(1)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欧洲本土化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

随着欧洲社会心理学在群体心理理论建设中取得越来越卓越的成就,保持着学科霸权的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界也把理论建设和研究视角开始逐渐转到群体心理研究中来。与欧洲群体心理理论建构注重群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的偏见、刻板印象、群体认同等课题研究不同,美国群体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群体、社会冲突、群际关系。尽管欧美建构理论的着眼点不同,但是近年来欧美在社会心理学理论建构和研究发展大有交叉融合之势,并相互渗透和影响,特别是在自我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建构上。由于英国社会心理学理论着重社会或群体认同,对社会和个体认同则鲜有建树,而美

国理论家们则将个体认同视为基础理论加以构建(如前所述的认同理论),所以很多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开始致力于社会认同理论的拓展性研究和理论构建,并将社会认同作为个体认同的理论补充,比如B re wer 的最佳特异性理论(Opti m a l D isti n c -ti v eness Theory)和Deaux 个体我(i n d i v idua l se lf)与群体我(co llecti v e se lf)的概念化理论。如今这种跨越大西洋的学术联系持续升温,大西洋两岸的理论家们开始寻求社会表征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的联结点,从而加以整合。1102

(2)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与传统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

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与传统心理学理论的关系是一种继承与超越的关系。纵观社会心理学理论发展史,理论的繁多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尽管社会心理学家在阐释社会行为时着眼于不同的理论出发点,但是,追根溯源,从中不难窥见一些基本的理论取向,如今社会心理学理论家们在批判性地吸收传统理论基础上,通过深入发掘或重新界定基本概念,吸收心理学及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用更加多元化的视角进一步阐释各自的理论。如前所述的认同理论和情感控制理论就是整合传统符号互动理论而得来的。

(3)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其他科学理论的整合

对任何一门社会科学而言,人都是一个永恒的研究主题,从而都会涉及对人、社会、人与社会三个根本性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彼此关联,对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够偏颇。所以近年来出现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趋向是社会心理学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来构建更加多维度、多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除了从心理学学科体系相关学科如普通心理学等吸取营养外,社会心理学还大量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如社会认同理论中对群体冲突的研究借鉴了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社会类化理论中对群体偏见等研究则运用了政治学和法学理论。这种整合近年来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社会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联姻,并产生出全新的学科)))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这门科学创新性地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建立在神经机制的解释上。近年来,研究者对社会心理学理论中诸如刻板印象、态度与态度改变、自我、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等理论中的各种原理在脑神经水平上进行分析,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现象归类与说明的精确性,从而促进了学科的纵深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D ecety 等人将关于自我的研究与心理理论(theory o fm ind)基于他们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

1在交换理论中,将社会结构视为一种网络,即一种由资源流动而形成的一种关系模式。

研究提出了一个自我与他人共享的神经网络。这种整合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心理学理论,扩大了学科研究视野,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活力。1112 2.自我理论的回归

尽管在自我的精确定义上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是在很多理论模型中反映出的有关自我的论述中都一致认同自我是一个多面的、复杂的、包含很多交互因素的动力建构。1970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理论家们对自我归因(self-attri b ution)的关注标志着理论家对自我理论构建兴趣的复活。其中标志性的有W icklund 的客观性自我意识理论(the -or y of ob j e ctive self -a wareness)1122,C arver 和Scheier 的自我关注(se lf-attenti o n)1132、自我监控(se lf-regu lati o n)理论以及H i g g i n s 的自我矛盾(self-discrepancy)理论,以上这些理论贡献都关注于人们如何对其达不到理想标准的行为方式作出反应。近年来有很多重要的自我理论包括Tess -er 的自我评价维护模型(self-eval u ation m a i n te -nance m odel)1142,关注于人们与其最亲密的人进行比较的条件,从而假设人们会接近能让他们对自己感觉良好的情境,避免感觉不好的情境,并对友谊模式提出了预测;Steel 的自我肯定理论(se lf-affir m ation theory)1152,通过假设人们总是用积极的词汇形容自己以及人们发现自己的行为与自我理想不一致时会感到不适,来解释人们是如何处理行为与自我表象不一致的;Go ll w itzer 的符号自我完成理论(sy mbo lic se lf-co m pleti o n theory),该理论核心在于通过自我展示来进行身份的社会确认,从而与身份相关的符号行为给人一种自我完成感;Sw ann 的自我验证理论(self-verification t h eory ),假设人们寻求自我概念的社会确认,并努力让别人以自己的方式看待自己。自我完成理论和自我验证理论的区别在于个体是否想要得到这个身份。在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背景下,很多优秀的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于自我理论的构建,其中值得一提的有金盛华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se lf-worth orienta -ti o n theory),该理论通过自我价值(se lf-w orth)、自我价值感(feeli n g o f se lf-w ort h )、自我价值支持(self-worth m aintenance)、自我价值保护(se lf-w ort h defense)、自我价值定位(self-w ort h positi o -n i n g)等核心概念的提出来解释自我价值在个体行为导向中的作用;杨中芳的/自己人0及其边界划分理论,提出中国人的自我不仅包括西方所界定的

个体我,还包括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其他人,即自己人。1162今后自我课题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前述的自我理论进行更多的研究工作来进一步验证,以及对自尊(se lf-estee m )、自我提高(self-enhance -m ent)和自我批判(self-critic is m )等课题的理论建构。

31对情感研究的关注

由于受到传统的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理论大多将理性作为理论假设的出发点,而鲜少涉及到情感研究。直到最近,正如Randa ll Co-l li n s(1994)所倡导的那样:情感是理性的公分母,两个领域需要同时进行研究。社会心理学理论才着重研究情感这个概念,从而引发了针对情感概念的理论建构趋势。理论家们在其各自理论中对情感概念进行分析,其中代表性的理论有情感控制理论(affect control theory)和情感交换理论(A ffect ex -change theory),两个理论分别采用不同的视角对情感概念进行研究。在情感控制理论中,当个体的基本情感反应和瞬态观感出现不一致,则会产生消极情感体验;当两者出现一致状态时,才会产生积极情感体验。情感交换理论认为,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情感受到特定的情境影响而出现经常性地交换,这种情境包括网络1密度、网络可获性、关系的附着力等。

在社会心理学中,理论大多是从格式塔理论视角来研究情感的。格式塔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类具有寻求关于自我、期待、偏见、情感、信念、个人所得、资源分配的一致性、适应性和平衡性的动力,认知一致时,产生积极情感体验;认知失调时出现消极情感体验。这种格式塔式的理论阐述引起了一些理论家的研究兴趣,很多理论(如情感控制理论)就是用格式塔式的传统观点对情感的本质进行解释。着重自我和认同的符号互动理论则认为,当个体自我和认同得到确认,则产生积极情感,否则体验消极情感。期待状态理论着重个体行为与期待状态一致时产生积极情感,否则产生消极情感。地位建构理论也有着类似的阐述。理智选择和交换理论(rati o na l choice and exchange theor y )认为,当个体没有得到他所期待的所得时,他们会体验消极情绪;相反则会体验积极情感。做出类似阐述的还有很多偏见理论(justice theories)。

进行情感研究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简单地解释积极和

消极情感的波动。虽然上述理论对情感进行了理论阐述,但是情感概念并没有完全整合到这些理论中来。因此,社会心理学理论应对情感进行更加明确和系统化的诠释。正如Tur ner 所呼吁的:人类情感需求的大范畴中的特定的情感应与特定的社会机构条件和心理动力过程相联系,既然社会结构最终由积极情感凝聚起来,由消极情感所拆散,因此,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应该对人类需求的情感能力(affecti v e capac ities)进一步概念化。 4.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文化视角转换趋势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构建者相信,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可以通过价值无涉的实证方法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模型,从而形成一套可以超越时间、历史、文化的价值中立的真理,并应用于所有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理论都是依照西方的模式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然而多年来人们却发现,没有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能够圆满地说明全部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它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人类深层的心理学结构,心理、社会、文化有着相对区分的动态系统,相互填充、投射和建构。在理论构建和具体的研究中,社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社会心理行为的文化差异性,实现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心理视角到文化视角的转换。

与早期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不同,/文化的0社会心理学家将不同的文化背景作为由美国主流文化背景下得出的心理规律、行为模型的检验场。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的文化社会中,实施与传统理论相同的实证研究模式,使其研究结果能够融入到主流社会心理学理论原理中,从而使基础性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成为文化的延伸物。实际上最早涉及文化主题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可追溯到1930年代Sherif 的群体规则塑造理论(group nor m for m a -ti o n),但是在那时期还没有形成规模,直到最近几年,大量社会心理学者进行了社会心理过程中的文化差异性研究,包括在自我和认知、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情感和动机、自我概念、情感、归因等社会心理过程中,独立文化的美国和相依文化的东亚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研究,这些研究都在非主流文化背景下检验了相应的基础社会心理学理论,加强了对这些理论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分析。

1参考文献2

112S tryker ,Shel don ,Sy m boli c In te raction is m:A S ocial S truc t ura l

Version ,M en lo Park ,CA:B enja m i n Cumm i ngs ,1980,64-98;Burke ,

Peter J .,Id enti ti es and s oci al s tructure :The 2003Coo l ey -M ead Aw ard Add ress .S ocial P syc hology Quarterl y ,vo.l 67,no .1(2004),pp .5-15.;M c C al,l George J .,The M e and t he Not -m e :Positi e and Negative Pol es of Iden ti ty .In Advances i n Iden tity Theory and Research,ed .P .J .Burk e ,T.J .Ow en s ,R.T .Serpe ,and P .A .Tho i ts .N e w Y ork:K l uw er A cade m i c /P l enum,2003,pp.37-65.122H eise ,Davi d R .,Encu lt u rati on agents w it h expressive rol e be -hav i or .In Hum an -Agen t In t eracti on M ulti -Cu lt uralW orl d,ed .S.Payr and R.Trapp,l M ahw ah,N J :E rl baum,2004,pp .44-95.

132Jass o ,Gu iller m i na ,Co m pari son t h eory ,i n H andbook of Soci o -l ogicalTheory ,ed.J onat han H.Turn er ,N e w Y ork:K luw er A cade m i c /Plenum,2001a ,pp.669-98.

142Berger Jos eph and M.H ar m it Fisek ,and Robert Z .Nor m an,Th e Evol u ti on of Stat u s Expectations :A Theoreti cal Extens i on.In Soci o -l ogicalTheories i n Progress :N e w For mu lati on s ,ed .J oseph Berger ,M or -ri s Zel d itch Jr .,and Bo Anderson ,Ne w bury Park ,CA:Sage ,1989,pp.100-30.

152Em erson,R ichard M.,/Po w er -dependen ce relati ons ,0Am e ri -c an Sociolog ic a lR evie w ,vo.l 27,no .2(1962),pp .31-41.;C ook,Ka -ren S .,and E ric R .R i ce ,Soci al Exchange Th eory .i n H andbook of So -cial Psychol ogy .ed.J O HN Dela m ater .Ne w York:K l uw er A cade m i c /Plenum,2003,pp .53-76.162Truner ,J on athan H.,F ace -to -F ace :To w ard a Th e ory of In-terpersonal B e havior ,Stan f ord ,CA:S t an ford U n i vers it y Pres s ,2002,pp.99-107.

172Adair ,J .G.,/Th eO ri gi n s and Developm ent of Soci al Ps ycho-l ogy i n C anada ,0In t erna tional Journa l of P s ycholo gy ,vo.l 40,no .4(2005),pp .277-288.182杨国枢:5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200页。

192金盛华主编:5社会心理学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6-99页。

1102B re w er ,M.B .,/The Soci al Sel:f On Bei ng t he Sa m e and D i-f feren t at the Sa m e T i m e ,0Jou rnal of P ersona lit y and SocialP syc h ol ogy ,vo.l 17,no .5(1991),pp .475-482.;D eaux ,K .,Soci al Iden ti fi cati on,i n E.T.H i gg i ns &A.W.K rugl ans k i (E ds .),S ocialP s ychol ogy :H and -book of basic P ri nci p l es ,Ne w York :Gu ilford Press ,1996,pp.777-798.

1112Decety J .,S o mm erville J .A.,/Sh ared R epresentations Be -t w een S el f and O t h er :A Soci alC ogn iti ve Neurosci en ceV i e w,0T rend s in C o g nitive S cie n c e s ,vo.l 7,no .12(2003),pp.527-533.

1122W ick l und ,R .A.,Ob jective Sel-f Awaren ess ,i n L .Berko w itz ed .,Advan ces i n Experi m ental Soci al Psychol ogy (vo.l 8),Ne w Y ork:A cade m i c Press ,1975,pp .233-75.1132Carver ,C.S.and S chei er ,M.F .,A ttention and Se l f -R e gula-tion:A Con trolTh e ory Approach toHum an Behavior ,Ne w Yor k:Sp i nger -V erlag ,1981,pp .143-156.

1142Tesser ,A.,T o w ard a S elf -Eval uation M ai n t en ance M odel of Soci al Beh avi or ,i n L .Berko w it z ed .,Advan ces i n E xperi m ental Soci al Ps ychology (vo.l 21),Ne w York :Acade m ic Press ,1988,pp.181-227.1152S teele ,C .M.,Th e Ps ychol ogy of S elf-A ffir m ati on :Sus t ain -i ng t h e In t egrity of the S el ,f i n L .B erkow itz ed.,Advances i n Exper-i m ental Psycho l ogy (vo.l 21).N e w York:A cade m ic Press ,1988,pp .261-302.

1162杨中芳:5试论中国人的/自己0:理论与研究方向6,杨中芳、高尚仁合编:5中国人,中国心)))社会与人格篇6,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b,第93-145页。

=责任编辑:溶 悦>

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理论流派 一、学习的机制 (一)联想 (二)强化 (三)模仿:奖赏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 二、社会交换论: 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G.Homans)相互联系的普遍命题上: (一)成功命题 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的奖赏多,重复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二)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三)价值命题 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

(四)剥夺—满足命题 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五)侵犯—赞同命题 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意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反之,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或没有受到预期的惩罚,他可能会高兴,就会采取赞同行为,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变得更有价值。 三、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与美国学者詹姆斯(W.james)和米德(M.Mead)始于20世纪30年代。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有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与个体与他人互动,而不是在于事物自身中; 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四、精神分析论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是个体能觉察到的心理部分,是人类理智作用的表现。潜意识(无意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它们受法律、道德及习俗的控制而被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下,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满足。在被压抑的本能与欲望中以性本能为主。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还有前意识--潜意识中可能被召回的部分。 2.“力必多” 这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性本能。弗洛伊德假定,力必多(性本能)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性本能从幼儿时期就以口唇性欲、肛门性欲等形式存在,其发展呈定式化,如果正常发展状态受阻则可能会产生性倒错状态,如同性恋、暴露癖等。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个体初级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这是快乐原则。在婴儿期表现尤为突出。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道德、习俗要求个体克制本能与冲动,适应现实,否则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痛苦,这是现实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 前者指向生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后者指向毁灭,是体现恨与破坏的力量。 5.人格结构 有三个层次: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的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

导读:这篇论文是通过两点简单的社会心理学论文实验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的可用性问题从理论上作了初步探讨。深入了解话题的其中精髓,讨论是围绕着实验方法用做于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有效性和现实性问题进行展开讨论 一、实验社会心理学概念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的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作为一门科学,其创始人冯特提出了两种研究取向,即自然科学的取向或者说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即实验社会心理学和文化科学的取向或者说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实验社会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支。实验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现象不作玄学思辨或空洞理论的探讨,而是通过实验,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相应的结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实验社会心理学所运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实验室实验法在内的一切客观方法, 主要有: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系统观察、比较文化的研究、档案研究、测量法、统计法(包括相关法)、模拟法、访问法、问卷法等。每一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或采用上述一种方法,或同时采用几种方法,所得结果比较准确和可靠。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 1、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社会心理学研究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持实证主义观点的人认为,科学的社会心理学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抽样调查收集各种经验数据。他们认为,唯有采取实证的方法才能达到科学的真理,唯有可被这种方法接近的现象才是科学的兴趣所在,才能被纳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 实证主义直接衍化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客观主义(主张数据及其收集过程应剔除偏见)、行为主义(主张只着眼于外显行为,坚决排斥直觉主义、心灵主义以及现象学)和操作主义(主张社会心理学使用的概念,其意义不能来自经验过程之外)。 2、实验主义 自20世纪20年“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F.奥尔波特那本全面介绍实验成果并系统阐述其个体主义立场的《社会心理学》发表,公认为是“实验社会心理学”(也叫“科学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他首次将社会变量系统引入实验室中以后,以实验作为自己的基本研究手段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实际上成了社会心理学的主流。 受实证主义影响,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们在研究方法上极力向一些精密学科靠拢,重定量而轻定性研究,力图在控制得十分严格的实验室中通过对变量的操纵来确定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以致实验法,尤其是实验室实验基本成了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即实验社会心理学寻求答案问题的唯一方法。

社会心理学试卷与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卷与答案 一、单选题 1. (1分) 第一份专业经济心理学的专业杂志是哪一年创办的?() ? A. 1902 ? B. 1908 ? C. 1975 ? D. 1981 2. (1分) 以精神分析法研究经济心理学的是()。 ? A. 考托瑙 ? B. 拉扎斯菲尔德 ? C. 阿尔布 ? D. 迪希特 3. (1分) 关于性别角色的论述,下列哪位学者的观点最接近中国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基本观念?() ? A. 本尼迪克特 ? B. 奥尔波特 ? C. 霍尼

? D. 帕森斯 4. (1分) 感知觉异常;逻辑思维紊乱;奇怪想法与信念;情感迟钝或倒错;明显怪异行为;明显退缩或社会隔离;兴趣、动机、意志力明显减退;学习工作能力明显下降;生活懒散、个人卫生或修饰明显受损等这些特征,是()的初期症状。 ? A. 躁狂抑郁症 ? B. 抑郁症 ? C. 精神分裂 ? D. 走火入魔 纠错 5. (1分)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的横向结构属于()。 ? A. 差序格局 ? B. 团体格局 ? C. 交换格局 ? D. 情感格局 纠错 6.

(1分) 下列哪位社会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做过出色的跨文化研究? ? A. 奥尔波特 ? B. 霍尼 ? C. 米德 ? D. 海德 纠错 7. (1分) 下列心理学家中被认为是经济心理学的创立者的是()。 ? A. 弗洛伊德 ? B. 冯特 ? C. 塔尔德 ? D. 阿尔布 纠错 8. (1分) 考托瑙对经济心理研究的集中体现是《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他认为经济心理研究的重点应该是()。 ? A. 经济行为

? B. 决策行为 ? C. 心理预期 ? D. 非理性行为 纠错 9. (1分) 谨小慎微、敏感多疑、拘谨呆板、优柔寡断、心胸狭窄、求全责备、顾虑重重、自我克制、苛求自己、责任心过重、好玄想等这些特征是()的表现。 ? A. 癔病性人格 ? B. 强迫人格 ? C. 反社会型人格 ? D. 分裂人格 纠错 10. (1分) 拉扎斯菲尔德则主张在经济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以()作为研究的重点。 ? A. 经济动机 ? B. 消费行为 ? C. 消费潜意识 ? D. 经济习惯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 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 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 纶,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 是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00266社会心理学(一)2018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社会心理学(一)》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 )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 )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 )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 2.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 A.社会性 B.需要 C.外界环境 D.社会实践 E.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

导论 1.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美) 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揭示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因素,并探讨制约个体行为的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对个体发生的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库兹明(前苏联) 社会心理学应采用社会方法研究个体行为,主要陈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人们的影响,揭示个体社会心理活动与其外部条件的联系 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模仿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C.C.Homars根据经济学规律提出,社会行为是互相强化的结果。 人的特定行为受到的强化越多,这一行为就会更多被表现出来 报偿(reward)- 代价(cost)= 后果(outcome) 公平理论:R/C(自己)=R`/C`(对方) 认知格式塔 场论与群体动力学:心理动力场论认为部分与整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关系,人可 以对部分进行整合,即通过场来进行,心理场包括环境和个体两 个方面 认知相符理论:以认知趋向一致或认知相符的状态来解释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变化 →认知失调说:认为人的行为总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和信息,主脑中同时出现两种相反信息和认知时就会发生不愉快,并会激发人们解除这种不协调→认知一致性理论 →认知–情感理论 归因 内隐人格理论 社会同一性理论 自我类化理论 精神分析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新精神分析:沙利文,霍妮,弗洛姆,埃里克森 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舒茨 →主要观点:基本的人际需要(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里, 包容是最重要的 人际关系的类型 包容 群体的形成与瓦解(瓦解=情感需要的破裂) 人本马斯洛 符号交互作用理论:符号即有意义的语言动作姿势等。该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 分支角色理论角色期望 镜像自我:从他人的表情态度中去认识自我 角色采择: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 角色内冲突 角色间冲突

社会心理学前沿

社会心理学新进展 冯丽娟2008年4月授课体系 第一版块:国际社会心理学新进展的几大研究领域 第二版块:社会心理学与健康 第三版块:社会心理学应用于工作领域:工作满意度、助人行为和领导 第一版块:国际社会心理学新进展的几大研究领域 关于自我的研究关于社会认知的研究关于亲密关系的研究关于人际互动的研究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一、关于自我的研究 (一)国外的研究:自我保护、自我评价和自我改变 1、自我调节 拥有良好自我观的人,通常是幸福的,对未来有积极的预期,并能激发指向美好未来的行为。当他们的自我受到损害时,他们会努力减少损害,进行自我改变和自我修复。 认知失调理论、自我肯定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 从长远来看,拥有相对准确的自我观,能够帮助维护自尊,因为个体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寻求增加自尊的情境而避免威胁自尊的情境。 2、自我关注 “自我”的凸显性“聚光灯效应”、“透明错觉” 过分的自我关注“妄想综合症” (二)国内的研究: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与价值观研究 金盛华在最新版的《社会心理学》(2005)中提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self-worth orientation theory)” 自我价值定向是指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选择)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着个人指向特定对象(包括自身)和在特定情境中的社会行为,并且,个人与周围世界、他人及其与作为客体的自我的关系,也是由其自我价值定位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的。 主要概念:自我价值与自我价值定位、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支持、自我价值保护 二、关于社会认知的研究 (一)国外的研究:无意识过程、偏见和文化 1、无意识认识:“单纯暴露效应”;熟悉滋生喜欢 2、表情识别的跨文化性 基本的面部表情及其识别有很大的跨文化普遍性,然而,不同文化下的情绪表达规则有很大不同。 3、基本归因错误 把事件的原因更多归于性格倾向方面的因素,而较少归因于情境因素。 (二)国内的研究:社会认知与社会表征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如,内隐攻击性的研究,内隐自尊的研究,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内隐态度的研究等等。 三、关于亲密关系的研究 (一)国外的研究:爱、性和婚姻 1、依恋与浪漫关系的建立 Furman和Fincham 都注意到,某些理论家已经推测了儿童与抚养者建立的依恋类型,创造了关系运作模型。 2、对于亲密关系的浪漫理想与实际差异 Fletcher和Simpson 认为,浪漫理想和实际关系的差异可以预测冲突和亲密关系的质量。 3、亲密关系冲突的解决 Fincham发现,在冲突中夫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从消极的交流循环中退出。婚姻冲突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与个体心理系统和家庭系统密切联系。 (二)国内的研究:爱情与婚姻 1、李朝旭等人(2006)用5个方面来表征爱情概念:①伦理与责任;②浪漫体验;③冲突及痛苦;④理性;⑤朋友式关爱。 2、佐斌、王娟(2006)认为中国人爱情的心理结构具有5个维度:①接纳;②关爱;③激情;④爱情价值观;⑤浪漫。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强化理论溯源 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的模仿论。 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度。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20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后来,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一)联结 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二)强化 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强化理论的评价: 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 (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四、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他将强化理论的元素引入交往,认为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交往通常会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 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若收益大大超过代价,人会内心不安;但若代价大大超过收益,就产生气愤。因此,公平和互惠方能使相互作用长期保持。 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 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X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V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V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X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 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这是()D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doc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 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3.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C)。A.初级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A.父亲 B.朋友 C.外交官 D.妻子 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 A.警察 B.朋友 C.外交官 D.法官 3.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4.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5.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6.下列有关文化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文化具有普遍性 B.文化具有共享性 C.文化具有遗传性 D.文化具有整合性 4.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5.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规定性角色 答: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_朱新秤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朱新秤 中山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州510275) 摘要文章从社会认知研究的隐喻、情感与认知、社会情境认知、交流与认知、内隐社会认知与心理控制几个方面概述了90年代以来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并对此作了简要的评价。关键词社会认知心理学,目标明确的策略家,情感,交流 分类号B849:C91 从70年代开始,社会认知过程的研究一直在社会心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的研究称之为社会认知或社会认知心理学。90年代以后,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取得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成果。 1从/朴素科学家0、/认知吝啬者0向/目标明确的策略家0转变 在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隐喻(m eta p ho r),它是对人的社会认知特点的总看法,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是与这些隐喻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70年代以前,社会认知研究中的隐喻是,人是一个/朴素的科学家0,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象科学家一样,寻找、确定事件产生的原因,以达到预测和控制的目的。社会心理学家在这些隐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社会认知的模式。Kelly(1967)就提出了归因协变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会考虑客观刺激、行动者、情境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根据一贯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区别性信息来对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归因。但是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深入,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发现,人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并不完全地、精确地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导致社会认知、社会判断中出现大量偏差,特别是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对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从70年代开始,社会认知中/朴素科学家0的隐喻开始向/认知吝啬者0转变。 /认知吝啬者0的隐喻认为,人们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复杂的,在对它们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达到最满意的合理性是困难的。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人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常常偏爱策略性捷径,而不是采用精细的统计学的分析,以尽量节省时间和加工资源。人偏爱用最小限度的观察去产生社会判断的策略加 本文初稿于1999-08-30收到,修改稿于1999-11-16收到。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1.个体的社会化有_________素质的基础 A性别B生物遗传C个性D能力 ()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______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 ()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 ()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个体对________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态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 A自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B.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 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8.自我意识包括______ A本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A.发动作用 B.创造作用 C.发展作用 D.制止作用 ()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 B.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有样有自我意识 C.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D.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 ()11.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看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是因为__________ 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起认知结果 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 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 ()12.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B自己心理特征C自我感觉D自我标准 ()13.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 信息 A自然特性B心理特性C社会特性D行为特性 ()14.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__和所属群体 A性别B人际关系C社会角色D智力特征 ()1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 A情景归因B防御性归因C内在原因D外在原因 ()16.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者与认知对象存在着亲密的利害相关关系,则认知者对他人行 为失败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做 A情境归因B内在归因C个人倾向原因D外在归因 ()1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______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被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 代表性的观点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三)期待效应 (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三、社会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二)档案法 (三)调查法 (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五) 实验室实验 观察法(obervational method)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观察法常常伴随着细致而准确的测量,如运用录音、录像、摄像头监控等方法。 优点: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 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 缺点: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 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 档案法为档案分析法的简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 优点:不引人注目、觉察,排除了特殊反应。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缺点: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量大、耗时。有赖于分析者的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不能排除社会现象的多因性,不够准确客观。 调查法是运用各种数据或事实搜集方法,对所关心的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类方法的总称。常有问卷法、量表法和访谈法等。 优点: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 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 缺点: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往往会受条件限制 现场研究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 优点: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进行研究,资料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的人,因而真实可靠;现场研究还可以获得其他干扰被试真实生活的方法不可能获得的资料。现场研究获得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最新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答案资料

2018年10月28日星期日整理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1【单选题】威廉·詹姆斯认为,人具有把自己视为()看待的能力。 A、整体 B、主体 C、客体 D、个体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当一个人因为身体不好而感到焦虑时,这就是()。 ?A、自我概念 ?B、自我认知 ?C、自我意向 ?D、自我情感 我的答案:D 3【单选题】自我意识有()种成分。 ?A、三 ?B、四 ?C、五 ?D、六 我的答案:A 4【判断题】自我意识也可以叫自我。() 我的答案:√ 5【判断题】1790年,威廉·詹姆斯提出了自我意识的概念。() 我的答案:×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二)1【单选题】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自我部分被称为()。 A、公我 B、私我 C、盲点 D、无意识的自我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根据贝克的观点,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概念的关键词?() ?A、无辜 ?B、没有价值 ?C、有罪过 ?D、被剥夺 我的答案:A 3【单选题】罗杰斯认为自我可以分为现实自我和()。 ?A、虚拟自我 ?B、完美自我 ?C、理想自我 ?D、生理自我 我的答案:C 4【判断题】在对社会化的研究中,父母养育孩子是无条件的。() 我的答案:× 5【判断题】詹姆斯认为自我意识包括生理(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精神)的自我。() 我的答案:√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1【单选题】重要他人是指,与自己有密切联系和()的人。 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从属关系 D、利益关系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在()阶段,孩子开始把自己视为一种社会客体。 ?A、萌芽 ?B、准备 ?C、游戏 ?D、竞赛 我的答案:C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您生理上就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 社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 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瞧,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就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就是对人的心理与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她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 与()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就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就是个体成人之 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就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她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她满腹经纶, 这就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就是社 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她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与()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就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A、态度的构成成分 ?B、心理状态

2018年10月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一试题和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心理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66)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社会行为的主体是 A.人 B.社会 C.行动 D.物质 2.《被奴役的儿童》使用的方法是 A.生活史分析 B.文献法 C.跨文化研究法 D.观察法 3.同辈群体又称 A.同龄群体 B.大众群体 C.学校群体 D.邻里群体 4.一般社会化的核心是 A.政治社会化 B.经济社会化 C.道德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5.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始于 A.4岁 B.5岁 C.6岁 D.7岁 6.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指的是认 知的 A.客观性 B.主观性 C.自我控制性 D.完形性 7.人们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这个现象是 A.假定作用 B.类化原则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8.总加量表法的发明人是 A.古德 B.李克特 C.苏西 D.塔南 9.规模小且互动性强的群体是 A.次属群体 B.首属群体 c.正式群体 D.参照群体 10.将社会与戏剧舞台进行比较的学者是 A.米德 B.库利 C.戈夫曼 D.班杜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理论(心理治疗师中级)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基本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的学科。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3.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面:微观的个体层面、中观的群体层面、宏观的社会层面。在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在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在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具体而言包括: (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如社会认知、态度、需要与动机、自我等。 (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交往与人际关系。如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等。 (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人格化等。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时尚、国民性等。 (6)其他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包括教育、临床、工业、消费、法律、管理、健康、组织、人事等。 二、社会角色理论 1.社会角色的概念“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理论是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解释个体行为并研究其中规律。 2.主要观点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