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20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20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2017-12-13 06:41 来源:未知编辑:点击: 203

王天龙(共同负责人)王东信王秀丽严敏冯泽国李民李军肖玮张兰陈绍辉欧阳文袁红斌徐懋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梅伟(执笔人)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不当,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本指导意见根据相关文献、专家共识和指南制定,提出改善患者转归的若干建议,包括手术时机选择、术前评估和准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麻醉和镇痛方案选择、术中呼吸循环管理以及术后康复计划等方面,以加强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一、发病率和预后

髋部骨折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为957.3/10万和414.4/10万,髋部骨折中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患者占75%。由于对骨质疏松和跌倒的有效预防,自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下降了24.5%和19.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存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35%)、呼吸系统疾病(14%)、脑血管疾病(13%)、糖尿病(9%)、恶性肿瘤(8%)和肾脏疾病(3%)。约70%患者为ASA Ⅲ~Ⅳ级,35%患者至少并存一种疾病,17%并存两种疾病,7%并存三种以上疾病。

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比同龄人群高3倍。调查显示该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3%~13.9%,术后6个月死亡率增至12%~23%,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女性,约3/4老年患者的死因与其并存疾病有关。转归不良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高龄(>90岁)、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比择期髋关节置换术高6~15倍。近年来由于临床诊疗技术和流程的改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活动能力恢复困难,能完全恢复术前活动能力的仅占1/3,50%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借助辅助装置生活,25%患者需要长期家庭护理。

二、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

98%老年髋部骨折需要采用外科治疗,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采用非手术治疗者30d住院死亡率是采用手术治疗者的2倍,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时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如入院48h内实施手术)除可减轻患者疼痛外,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术后自理能力。与入院48h内手术相比,48h后手术者术后30d 全因死亡率增加41%,一年全因死亡率增加32%;患者手术拖延时间越长,住院死亡率越高;而在48h内手术可降低术后死亡风险(OR=0.74,95%CI 0.67-0.81)。此外,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也会导致肺部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导致手术延迟的因素通常源于管理和医疗因素。需要尽量避免因

管理因素导致的手术延迟。对于老年髋部骨折,目前英国指南推荐36h内手术,部分欧美国家推荐24h内手术。因此,基于国外资料和我国国情,建议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早手术,条件具备时强烈建议在髋部骨折后24~48h内实施手术。

三、术前评估和准备

1. 急诊室处理

急诊室接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后,建议在1h内完成初级评估,4h内将其收入专科病房。评估内容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疼痛、精神状态、内科并存疾病和治疗状况、伤前活动度和功能、压疮风险、营养状况、水和电解质平衡等,并进行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I扫描)。

评估同时,详细追问病史,较长时间跌倒不起可引起低温、肌肉溶解和消化道溃疡,必要时应给予针对性处理。建议积极开展对症治疗,包括镇痛和容量治疗。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多伴有重度疼痛,入院后立即进行疼痛评估,建议尽早(入院30min内)开始镇痛治疗,术前骨牵引对缓解疼痛效果有限,尽早手术为最佳方案。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镇痛操作简单有效,容易掌握,建议在急诊室内早期开展。约40%患者并存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1.73m-2);未明确肾功能状态时,应慎用NSAIDs类药物。注意控制阿片类药物剂量,重视阿片类药物对呼吸和意识的影响。由于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差,肾脏代偿能力有限,容量治疗须谨慎,建议在严密监测下进行。低体温者要积极复温。

2. 术前评估

术前评估建议参考《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4)》系统全面进行。重点评估重要脏器系统功能如心功能及心脏疾病、肺功能及呼吸系统疾病、脑功能及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肝脏与肾脏功能、凝血功能与血小板计数以及是否使用抗凝或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对骨骼肌肉疾病(骨关节和脊柱)、皮肤状况、牙齿和听力检查,了解手术麻醉史及服药史等情况。注意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风险,如果条件具备,建议术前常规行深静脉血栓筛查。

高龄危重患者,建议按老年人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原则,由多学科团队根据表1进行全面系统评估。约25%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害,需重视相关术前评估。建议对所有患者进行营养状态评估,营养不良(BMI<18.5kg/m2)可显著增加术后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合理的营养治疗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建议借助相关量表预测围术期风险。Nottingham 髋部骨折评分(表2)可预测术后30d死亡率(表3)。疾病累积评分(Cumulative Illness Rating Scale)与患者远期死亡率密切相关。

表1 术前评估的内容

表2 Nottingham 髋部骨折评分

表3 根据Nottingham 髋部骨折评分预测30d死亡率

3. 术前检查

应重视常规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重点关注反映心肺功能的检查项目。血小板计数≤80×109/L或INR≥1.4时禁忌实施椎管内麻醉;血小板计数<50×109/L时建议术前输注血小板后手术。高钾血症提示可能存在横纹肌溶解。如患者倒地时间长,建议检查肌酸激酶(CK)了解有无肌溶解,并注意观察有无肌红蛋白尿。血肌酸激酶超过正常值5倍提示横纹肌溶解,可导致肾脏衰竭和预后不良,建议该类患者术前监测血肌酸激酶和尿肌红蛋白水平12h~36h,严重升高者建议行肾脏替代治疗。约17%患者入院时并存低钠血症,可能由感染或利尿药所致。建议行动脉血气检查,可提供有关氧合和内环境的重要信息。

建议术前常规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和胸部X线检查。一般的冠心病患者无需常规行冠脉造影,除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下列情况建议行心脏超声检查:活动后气促需评估左心室功能者;心脏听诊杂音;有劳力性心绞痛、不明原因或近期晕厥史者;脉搏波形升支平缓;第二心音缺失;无高血压史而ECG提示左室肥厚;怀疑主动脉瓣狭窄者;慢性房颤者。无需对所有患者行心脏彩超检查,更要避免因等待常规心脏超声延误手术时机。对于明显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立即请相关科室会诊并控制症状。

4. 术前并存疾病的处理

术前并存疾病和并发症多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应尽早明确诊断。出现如下情况可酌情推迟手术时间,建议内科治疗改善后

应积极手术:①Hb<80g/L;②血钠浓度<120mmol/L,或>150mmol/L;③血钾浓度<2.8mmol/L,或>6.0mmol/L;④可纠治的出凝血异常;⑤可纠治的心律失常,心室率>120次/min。

对于新发房颤患者需排查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容量不足、感染、疼痛和低温等,并及时针对病因治疗;如复律失败或存在复律禁忌,可药物将心室率控制至<100次/分后尽早手术。

由于骨折出血、容量治疗引起血液稀释、营养状况不良和慢性疾病,术前40%患者存在贫血。如未及时纠正,严重贫血可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氧供不足,并可严重影响预后。建议术前Hb<80~90g/L时应考虑输血,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术前Hb<100g/L 可考虑输血。对于复杂的髋部翻修手术要备好自体血回收设备。

氧疗可明显降低围术期谵妄发生率。建议所有患者均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而且无论老年髋部骨折后状态如何,建议伤后12 h内均应吸氧,12 h后根据血氧状态决定是否继续吸氧,目标是维持SpO2水平在92%~98%。对于并存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或II型呼吸衰竭患者,维持SpO2在88%~92%即可。

术前肺部感染需要积极使用抗生素、氧疗和物理治疗,但在区域阻滞麻醉下尽快手术是根治并发肺部感染的有力措施,并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加强镇痛治疗与术后理疗。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易发生压疮,建议使用防压疮垫并进行规范的防压疮护理。糖尿病患者多见,建议根据相关指南管理。除非有酮症酸中毒或脱水,单纯高血糖无须延期手术。但有效的糖尿病治疗可降

低术后死亡率。慢性肾脏衰竭患者肾性骨病或肾性贫血常见。建议调整透析计划,尽早手术治疗。

5. 深静脉血栓形成/栓塞预防

建议术前对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风险进行评估,有技术条件单位建议术前常规行下肢加压超声DVT筛查。骨科大手术近50%患者存在DVT,其中20%出现有症状的肺栓塞。积极预防可明显降低DVT和肺栓塞发生率。参照《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评估DVT风险。诊断流程为:①根据病史及危险因素分析评估,进行DVT形成危险分级和Wells评分(表4);②Wells评分<2分的患者,检测D-二聚体,如正常,可排除DVT;如异常,进行加压超声探查及各项相关检查;③Wells评分≥2分的患者,直接进行加压超声探查及各项相关检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Wells评分多大于2分,需要积极筛查和预防DVT。

表4 Wells评分表

建议采用DVT基本预防措施,包括抬高患肢、适度补液、避免脱水、控制血糖及血脂等。物理预防方法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

加压装置、梯度压力弹力袜等,患者入院后尽早在整个围术期穿戴弹力袜。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不建议常规使用弹力袜预防血栓后综合征。

术前药物预防主要包括采用低分子量肝素和普通肝素皮下注射,其使用方便,较安全,可根据体重调整剂量,严重出血并发症较少,一般无须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变化。给药分为治疗剂量(如皮下注射依诺肝素1 mg/kg,bid或1.5 mg/kg,qd,皮下注射达肝素100 IU/kg,bid或200 IU/kg,qd,皮下注射亭扎肝素175 IU/kg,qd,静脉注射普通肝素至aPTT延长1.5~2倍)和预防剂量(如皮下注射依诺肝素30 mg,bid或40 mg,qd,皮下注射达肝素5 000 IU,qd,静脉注射普通肝素5 000~7 500 IU,bid)。建议治疗剂量用于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病史或动脉血栓病史患者的预防,预防剂量用于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建议预防剂量低分子量肝素使用至术前12h停用;术前24h需停用治疗剂量低分子肝素,术前4~6h停用静脉输注的治疗剂量普通肝素。

在进行椎管内置管操作(如手术、穿刺等)前、后的短时间内,避免使用抗血栓药物,并注意抗血栓药物停药及拔管时间(参见相关专家共识)。早期手术、早期下床活动、使用区域阻滞麻醉、保暖和预防脱水,也有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严重肾损害患者不建议使用低分子量肝素。

6. 术前药物的管理

60岁以上患者多有长期服药史,70岁以上患者中20%长期服用

5种以上药物。建议入院后立即明确患者日常用药,并做出适当调整计划。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他汀类、苯二氮卓类药物多无需停药,对手术无影响。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者突然停药易导致术后谵妄,要注意积极预防。

对于术前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一般需停用5d(5个清除半衰期)以上凝血功能才能恢复,血栓栓塞高危者停药期间建议肝素桥接抗凝。为确保24~48h内及时手术,建议主动纠正由于华法林抗凝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对于国际标准化比值大于1.5的患者,单纯使用维生素K(1~3mg)难以迅速矫正凝血时间延长,建议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20 IU/kg)迅速纠正国际标准化比值至<1.5,之后实施手术比较安全。不建议首选新鲜冰冻血浆拮抗华法林作用。

约1/3患者术前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栓塞性事件高危患者如冠状动脉支架、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或近期脑卒中患者,建议不中断阿司匹林;长期服用氯吡格雷患者的手术时机目前尚有争议,对于需尽早手术者,建议补充适量血小板,并在血小板功能监测指导下尽早手术,以防止血小板功能异常致术中失血过多。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和Xa因子抑制剂(阿哌沙班、利伐沙班),由于其抗凝作用较强,且尚无有效拮抗剂,建议对于长期口服上述药物的患者需延迟手术,具体停药时间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个体化出血与血栓栓塞风险,建议出血风险高时术前停药时间4~6个半衰期,血栓栓塞风险高时术前停药时间2~3个半衰期。服用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抗凝,肌酐清除率>50 ml/min

患者,建议术前停用3d;肌酐清除率30~50 ml/min患者,术前停用4~5d。

四、术中管理

1. 手术室管理

由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并存疾病和合并症较多,麻醉风险大且管理复杂,建议安排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或建立专门的临床小组,特别是能很好掌握区域阻滞技术的医师实施。建议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0℃~23℃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联合充气温毯和液体加温措施积极保温,既能符合感染控制要求,也有利于减少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

2. 麻醉方法选择

在高龄患者,由于预期寿命有限,仅以死亡率判断手术转归存在局限性,应根据对术后并发症、机体功能状态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综合影响判断并选择合理麻醉管理方式。麻醉方案选择上,建议根据患者情况及麻醉科主治医师经验和术者要求,选择个体化麻醉方案,要避免因强求某种类型麻醉方式而延期手术。

临床资料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选择全身麻醉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一些研究表明区域阻滞麻醉优于全麻,采用区域阻滞麻醉患者住院死亡率(OR=0.71,95%CI 0.541-0.932)和肺部并发症风险(OR=0.752,95%CI 0.637-0.887)更低,术后30d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无论是合并症多的危重患者还是一般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者术后30d并发症少于全麻。但也有大样本观察性研究显示,全麻和

区域阻滞麻醉患者住院死亡率相似。目前认为与全身麻醉比较,区域阻滞麻醉后心肺并发症、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但区域阻滞麻醉对术后死亡率影响尚无定论。

建议无禁忌时优先考虑椎管内麻醉,并在患者摆体位前,实施患侧局麻药髂筋膜阻滞(解剖定位,或超声引导均可)。推荐首选轻比重单侧腰麻(患侧向上),建议使用0.2%小剂量轻比重布比卡因液(≤5~7.5mg),推注30~40s,患侧向上体位保持10~15min,然后进行其它操作。其次可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和镇痛,硬膜外麻醉局麻药液试验剂量应不超过3ml,并在测定麻醉平面后决定追加剂量,以避免麻醉平面过广,为防止硬膜外麻醉相关低血压发生,可在局麻药液中加入麻黄素(1mg/ml),并准备相应a1受体激动剂。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或椎管内麻醉困难时,可选择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常用腰丛阻滞、骶丛阻滞和髂筋膜阻滞技术等。外周神经阻滞更多是作为一种镇痛手段,或全身麻醉的辅助手段。外周神经阻滞要达到手术麻醉效果,需熟练掌握多种神经阻滞联合技术,阻滞T12-S2脊神经发出的神经(12肋下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和臀上、下神经),如T12L1椎旁+腰丛+骶丛阻滞,但操作难度大,要注意控制局麻药总量,避免中毒反应。

实施椎管内麻醉或者外周神经阻滞时,如果需辅助镇静时可以给予持续输注低剂量右美托咪定(0.1~0.3mg·kg-1·h-1)。

由于很多患者在使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普拉

格雷、替卡格雷或噻氯匹定等),禁忌实施椎管内麻醉或腰骶丛神经阻滞,该类患者建议选择喉罩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无喉罩禁忌者可优先考虑使用喉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作为最后选择。全麻期间注意实施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尽量避免使用大剂量肌松剂,可考虑给与非肝肾代谢的肌松药,有条件单位可考虑肌松监测。

3. 术中监测

常规监测包括ECG、无创血压、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和体温监测。对合并严重心脑肺并存疾病或一般情况差的患者,建议常规监测有创动脉血压。

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和血容量优化措施在大手术患者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在老年髋部骨折术中推广。建议利用新型微创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监测心排出量,根据目标导向容量管理原则精确管理,维持理想血流动力学状态;老年患者脏器的血流灌注对血压有显著依赖性,建议预防性或治疗性给予a1受体激动剂维持血压。血流动力学优化应涵盖术前、术中及术后三个时期。

建议有条件单位术中镇静或全麻常规监测麻醉深度,保障个体化用药和控制理想的麻醉深度。脆弱脑功能患者建议行无创脑氧饱和度监测(rSO2),维持rSO2绝对值不低于50%,或者不低于入室后基线数值的20%;术中如果出现rSO2低于正常值,可考虑提升血压或检测是否血红蛋白下降。全麻患者监测血气并调整通气参数维持PaCO2在35~45mmHg,维持Hb不低于90g/L。

4. 骨科治疗

患者髋部骨折分为囊内和囊外两种类型。囊内骨折包括头下型、头颈型和经颈型,骨折后出血少。移位不明显的囊内骨折可考虑保守治疗,但再脱位率高达30%~50%。无移位的囊内型骨折可考虑内固定或滑动髋螺钉。手术方式可选半髋关节置换,但囊内骨折远期易发关节炎,因此对于非高龄患者可考虑全髋置换。

囊外型骨折包括转子间和转子下骨折,碎裂程度越重出血越多,可高达1L。由于骨膜撕裂程度重,其疼痛程度也较囊内骨折严重。外科手术治疗是囊外骨折的主要治疗措施。使用内固定患者一年内再手术率为23%,满意度较低,而选择关节置换后一年内再手术率仅为3%。

切皮前0.5~1h常规静脉预防性输注抗生素。术毕不放置引流或尽早(术后24h)拔除引流,切口缝合使用皮下可吸收线,其并发症少于皮钉。建议术后及时拔除留置导尿管。尽早(48h内)下床活动可加速功能恢复。

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由于骨水泥的植入使患者出现一过性或明显的低血压和PaO2的降低,并使约0.6%~1%患者出现心搏骤停,此类特殊症状称为骨水泥植入综合征。在骨水泥和假体植入过程中,出现低氧、低血压、意识丧失者应怀疑骨水泥反应。改良手术技巧(如髓腔清洗、骨水泥植入前充分止血、使用骨水泥枪逆行灌入骨水泥、髓腔引流、短柄假体、轻柔植入假体)可降低骨水泥反应风险。使用植物型骨水泥可减少化学骨水泥导致的相关并发症。植入骨水泥时,要提高吸入氧浓度、避免容量不足、加强监护。出现骨水泥反应时,

吸入纯氧、补充液体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小剂量肾上腺素(5~50mg,可多次重复)维持循环稳定。

四、术后管理

1. 一般处理

术后建议转监护条件好的麻醉恢复室观察,重症患者建议直接转ICU继续监测与治疗。术后建议氧疗至少24h,有低氧血症者持续吸氧。建议术后尽早恢复口服补液,维持容量平衡。虽然25%患者可发生围术期尿潴留,要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争取尽早拔出导尿管,否则会增加尿路感染风险。老年患者易发生吞咽困难而导致吸入性肺炎,应加强护理。便秘较为常见,可导致不适,延迟康复,诱发并发症,建议及时处理。髋部骨折患者中60%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建议所有患者均应进行营养状态评估,必要时给予能量补充,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术后贫血发生率约为50%,贫血增加输血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术后感染发生率及长期死亡率,输血指征与术前相同。

2. 术后镇痛

首选神经阻滞镇痛技术,效果较好的方法包括髂筋膜阻滞、股神经阻滞、腰丛阻滞以及以上技术的联合。目前认为闭孔神经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是术后镇痛最有效的阻滞方案。次选硬膜外镇痛,可明显缓解髋部手术后静息和运动痛评分,但术后活动能力并无明显改善。外周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接近硬膜外镇痛。切口局部浸润用于髋部手术后镇痛效果不佳。

由于NSAIDs药物在老年人副作用增加,包括消化道出血和肾脏毒性,建议谨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相对安全,建议作为预防性镇痛和多模式镇痛的选择。建议谨慎应用阿片类药物;如果使用,应加强术后呼吸功能监测以防止呼吸抑制导致严重并发症。

3. 术后抗凝

髋部骨折手术后患者应常规抗凝,以防治DVT和肺栓塞。常用方法包括:

(1)低分子量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为术后防治DVT和肺栓塞的首选药物。预防剂量于术后12 h后(对于延迟拔除硬膜外腔导管的患者,应在拔管2~4 h后)恢复使用;治疗剂量于术后24h恢复使用,出血风险高者术后48~72h再恢复使用。

(2)Xa因子抑制剂

Xa因子抑制剂可用于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其治疗剂量较稳定,无须常规监测。与低分子量肝素相比,Xa因子抑制剂能显著减少静脉血栓发生,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主要用于术后抗凝。间接X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癸钠)安全性与依诺肝素相似,术后6~24 h 后(对于延迟拔除硬膜外腔导管的患者,应在拔管2~4 h后)应用;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可以口服,与药物及食物相互作用少,应用方便;术后6~10 h后(对于延迟拔除硬膜外腔导管的患者,应在拔管6~10 h后)应用。

(3)维生素K拮抗剂

维生素K拮抗剂价格低廉,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长期预防。其主要缺点为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及食物影响。术后12~24h恢复华法令抗凝,术后使用时应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目标INR为2.5,范围控制在2.0~3.0。

建议术后抗凝维治疗持时间为10~14 d,最好维持至35d。

除药物预防外,住院期间建议加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建议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当出血风险降低后,建议应用药物替代机械性血栓预防措施,或与机械性血栓预防措施联合应用。对于拒绝注射的患者,建议使用利伐沙班,利伐沙班给药前无需胃肠外抗凝。对于药物和器械抗血栓预防均有禁忌证的患者,不建议使用下腔静脉过滤器作为初级预防。高危患者(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建议延长抗凝至术后3个月或更久,其间不要轻易更换抗凝药物,并要注意随访;非肿瘤患者长期抗凝效果依次为利伐沙班>维生素K拮抗剂>低分子量肝素;肿瘤患者长期抗凝效果低分子量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和利伐沙班。对于下肢远端多条静脉血栓、近端深静脉血栓无法进行抗凝溶栓治疗,且近期确实需要接受手术的患者,建议术前使用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过滤网),以减少并发症发生,但应尽早取出,以减少术后DVT风险。严重肾损害患者不适合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和磺达肝癸钠。

4. 术后并发症

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依次为肺部感染(9%)、心力衰竭(5%)、尿路感染(4%)、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2%)、脑卒中(1%)、深

部感染(1%)、心肌梗死(1%)、消化道出血(1%)。术后30d死亡率相关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心力衰竭(OR=8.0,95%CI 5.5~11.6)、深静脉血栓/肺栓塞(OR=4.5,95%CI 2.7~7.6)、消化道出血(OR=3.3,95%CI 1.4~7.7)、心肌梗死(OR=3.2,95%CI 1.6~6.5)、肺部感染(OR=3.0,95%CI 2.1~4.2)、脑卒中(OR=1.6,95%CI 0.8~3.3)、尿路感染(OR=0.6,95%CI 0.3~1.4)和深部感染。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参见《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

5. 术后谵妄

约30%患者发生术后谵妄。易感因素包括:老年、术前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精神药物史、水电解质紊乱、视听觉障碍等;促发因素中包括:疼痛、尿潴留、多种药物使用(麻醉过深、抗胆碱药物、镇静/镇痛药物)、药物/酒精戒断等。谵妄可影响康复,导致预后不良,甚至发生恶性循环(谵妄-活动受限及药物治疗-术后并发症-谵妄加重)。术前老年科会诊,协助围术期管理可降低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术后应每天对患者进行筛查。最近研究显示预防性使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可能减少谵妄发生,但建议在监护下实施。预防性给予小剂量氟哌啶醇(1.5 mg/d)也有一定效果,但存在争议。多模式早期干预措施包括:吸氧、纠正容量不足、加强营养、监测生理指标、充分止痛、筛查病因、避免多重用药等,通过上述措施可使谵妄发生率由34%降至22%。具体诊断标准和治疗建议参见《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

6. 术后康复治疗

康复的目标是尽快恢复到患者伤前的活动水平。在患者全身状态允许情况下,建议于术后6 h内开始康复锻炼,快速康复,并由多学科康复小组提供帮助。早期康复锻炼可减少压疮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助行器辅助能加快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可将上肢的有氧训练增加到患者的康复计划内,增加患者对氧的适应和利用,患者出院回家后要负重练习,增强平衡能力。医师指导下的院外康复锻炼更有助于提高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对于出院后的患者,建议提供符合当地条件的综合性康复计划并做有计划的回访评估,有利于改善预后,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减少再入院率,降低跌倒风险。建议重视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预防:补充维生素D,抑制甲状旁腺素功能,增加骨矿物质密度,唑来膦酸注射治疗,预防跌倒。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等: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指导意见(2017)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指导意见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骨科崩醉学组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不当,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本指导意见根据相关文献、专家共识和指南制定,提出改善患者转归的若干建议,包括手术时机选择、术前评估和准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麻醉和镇痛方案选择、术中呼吸循环管理以及术后康复计划等方面,以加强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一、发病率和预后 髋部骨折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为957.3/10万和414.4/10万,髋部骨折中年龄>70岁的老年患者占75%。由于对骨质疏松和跌倒的有效预防,自1995至2005年这10年间,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下降24.5%和19.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存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35%)、呼吸系统疾病(14%)、脑血管疾病(13%)、糖尿病(9%)、恶性肿瘤(8%)和肾脏疾病(3%)。约70%患者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Ⅲ~Ⅳ级。 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比同龄人群高3倍。调查显示该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3%~13.9%,术后6个月死亡率增至12%~23%,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女性,约3/4老年患者的死因与其并存疾病有关。转归不良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

高龄(>90岁)、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比择期髋关节置换术高6~15倍。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活动能力恢复困难,能完全恢复术前活动能力的仅占1/3,50%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借助辅助装置生活,25%患者需要长期家庭护理。 二、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 98%老年髋部骨折需要采用外科治疗,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采用非手术治疗者30 d 住院死亡率是采用手术治疗者的2倍。早期手术治疗(如入院48 h内实施手术)除可减轻患者疼痛外,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术后自理能力。与入院48 h内手术相比,48 h后手术者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增加41%,1年全因死亡率增加32%;患者手术拖延时间越长,住院死亡率越高;而在48 h内手术可降低术后死亡风险,比值比(OR)=0.74,95%可信区间(CI):0.67~0.81。此外,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也会导致肺部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导致手术延迟的因素通常源于管理和医疗因素。需要尽量避免因管理因素导致的手术延迟。建议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早手术,条件具备时强烈建议在髋部骨折后24~48 h内实施手术。 三、术前评估和准备 1.急诊室处理:急诊室接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后,应在1 h内完成初级评估,4 h内收入专科病房。评估内容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疼痛、精神状态、内科并存疾病和治疗状况、伤前活动度和功能、压疮风险、营养状况、水和电解质平衡等,并进行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I扫描)。

20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2017-12-13 06:41 来源:未知编辑: 点击: 203 王天龙(共同负责人)王东信王秀丽严敏冯泽国李民李军肖玮张兰陈绍辉欧阳文袁红斌徐懋郭向阳(共同负责人) 梅伟(执笔人) 髋部骨折就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与合并症,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不当,术后并发症与死亡率显著增加。本指导意见根据相关文献、专家共识与指南制定,提出改善患者转归的若干建议,包括手术时机选择、术前评估与准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麻醉与镇痛方案选择、术中呼吸循环管理以及术后康复计划等方面,以加强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一、发病率与预后 髋部骨折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与男性分别为957、3/10万与414、4/10万,髋部骨折中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患者占75%。由于对骨质疏松与跌倒的有效预防,自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与男性分别下降了24、5%与19、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存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35%)、呼吸系统疾病(14%)、脑血管疾病(13%)、糖尿病(9%)、恶性肿瘤(8%)与肾脏疾病(3%)。约70%患者为ASA Ⅲ~Ⅳ级,35%患者至少并存一种疾病,17%并存两种疾病,7%并存三种以上疾病。

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比同龄人群高3倍。调查显示该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3%~13、9%,术后6个月死亡率增至12%~23%,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女性,约3/4老年患者的死因与其并存疾病有关。转归不良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高龄(>90岁)、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并存疾病与合并症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比择期髋关节置换术高6~15倍。近年来由于临床诊疗技术与流程的改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活动能力恢复困难,能完全恢复术前活动能力的仅占1/3,50%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借助辅助装置生活,25%患者需要长期家庭护理。 二、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 98%老年髋部骨折需要采用外科治疗,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采用非手术治疗者30d住院死亡率就是采用手术治疗者的2倍,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时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如入院48h内实施手术)除可减轻患者疼痛外,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改善术后自理能力。与入院48h内手术相比,48h后手术者术后30d全因死亡率增加41%,一年全因死亡率增加32%;患者手术拖延时间越长,住院死亡率越高;而在48h内手术可降低术后死亡风险(OR=0、74,95%CI 0、67-0、81)。此外,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也会导致肺部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导致手术延迟的因素通常源于管理与医疗因素。需要尽量避免因管理因素导致的手术延迟。对于老年髋部骨折,目前英国指南推荐36h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分析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手术治疗的65~100岁7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资料。结果715例中,股骨颈骨折385例,粗隆间骨折330例。术前582例(81.4%)有并存症,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最常见(442例)。术后229例(32.03%)发生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80例)最为高发,本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4.10±12.71天。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积极的围手术期治疗和精心护理是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广东省中医院骨科许树柴 【关键词】髋部骨折;手术期间;手术后并发症;关节成形术;老年 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n relative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of hip fracture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in elderly patient in guangzhou 【Abstract】0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of hip fracture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Methods An retrospective data of the elderly aged 65 years and over who received surgica1 treatment between Jan 2007 and Apr 2009 were reviewed. Results 385 cases were femora1 neck fracture while 330 cases wer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Five hundred and eighty-two cases (81.4%) had preoperative comorbidities in which the circulation system was most often involved.Two hundred and twenty-two cases(32.03%) ha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among which the Pulmonary infection was the most involved.The average in-hospita1 time was 24.10±12.71 days.Conclusions The risk of earl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hip fractures in patients over 65 years of age is high. Monitering the perioperative medical conditions and carefu1 nursing should be emphasized. 【Keys words】Hip fracture;Intraoperative period;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Arthroplasty;Olderly 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老年化,髋部骨折中高龄患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髋部骨折手术风险高,易发生多种术后早期并发症。“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治疗为中心,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一段时间。如何减少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医疗风险,是临床骨科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外科:老年髋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外科:老年髋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路青林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山东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老年髋部骨折一般是指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随着人体的衰老,骨组织出现萎缩,尤其是老年女性,随着绝经后激素水平的下降,钙质吸收明显降低。病变早期出现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进一步发展可表现为骨小梁消失、骨皮质变薄、皮质的内1/3转换成类松质样骨。由于在骨萎缩的过程中有机质与无机质的比例减少,所以骨骼弹性与硬度均下降。这种组织表现是老年人发生骨折的基础,同时也为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在老年骨质疏松骨折中,髋部骨折发生率最高,是对老年人生命威胁最大的骨折。 一、老年髋部骨折的常见病因 据统计,90%的髋部骨折发生在50岁以上的患者,60岁以上者每增加5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将成倍增长。粗隆间骨折的平均发生年龄较股骨骨折发生率高,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髋部骨折的病因可分为骨性因素与非骨性因素,骨性因素为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此病可分为2个亚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非骨性因素主要与老年生理病理特征有关。老年患者由于骨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如关节炎致关节活动受限、肌力下降及脊柱退变所致的肌张力改变,在身体稳定性出现异常时,保护性体位不能在瞬间完成,应力过度集中在髋部,引起骨折。同时由基础疾病如高血压、脑萎缩、卒中、帕金森病、眼部疾患等引起的头晕、视听障碍、平衡力下降等,也是老年人跌倒发生骨折的常见原因。 二、老年髋部骨折的诊断 (一)病史不同程度的外伤病史,老年人滑到、扭伤等较轻微暴力,因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都可造成髋部骨折,有些患者甚至没有明显的外伤病史。 (二)症状与体征髋部明显疼痛、肿胀,髋部皮下可见瘀血斑,大转子处压痛及叩击痛,下肢短缩、外旋、内收等畸形,股骨纵向叩击痛。老年患者特别是患有脑血管疾病者,因基础性疾病的影响,骨折疼痛可能不甚明显,主诉不清,故严格的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非常必要。 (三)影像学检查常规髋部X线片检查可清晰显示骨折情况,包括部位、类型及移位等情况。CT及MRI检查能在横断面上了解骨折程度及移位情况,特别是三维成像技术能显示骨折的立体形态,对手术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三、老年髋部骨折的分型 (一)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按骨折线部位、方位和骨折移位程度有三种分型方法。 1.按骨折线部位分型: 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和股骨颈的交界处。 股骨颈头颈部骨折:骨折线起自股骨头下缘,向下至股骨颈中部。 股骨颈中部骨折:骨折线通过股骨颈中段。 股骨头基底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与大转子之间。 2.按骨折线的方向分型: 股骨颈外展骨折:两折端呈外展关系关系,颈干角加大。 股骨颈内收骨折:两折端呈内收关系,颈干角变小,骨折远端向上移位。 3.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 GardenⅠ型为不完全骨折型。 GardenⅡ型为完全骨折但无移位。 GardenⅢ型为完全骨折并有部分移位。 GardenⅣ型为完全移位,股骨颈明显上移外旋。 (二)股骨粗隆间骨折: 1.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Jensen分型: I型:无骨折移位,为稳定性骨折。 Ⅱ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骨折呈内翻移位。 Ⅲa型:小粗隆游离,骨折呈内翻移位。 Ⅲb型:粗隆间骨折加大粗隆骨折,大粗隆成为单独骨折块。 Ⅳ型:大小粗隆各成为单独骨折块,亦可为粉碎性骨折。 Ⅴ型: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起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走行,到达小粗隆上方。

如何选择老年髋部骨折的手术方法

如何选择老年髋部骨折的手术方法 发表时间:2020-03-19T02:59:29.97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9期作者:李洋[导读] 四川营山县人民医院 637700 髋骨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病症类型,这种骨折类型经常会发生在老年人的身上。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发展速度过快,在人口方面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骨质疏松等各种病症在老年人身上的发病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导致老年患者髋骨出现骨折的概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还会与其他的“老年病”合并发生,比如比较常见的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等。在对老年髋骨骨折问题进行治疗时,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治愈率。 一、如何选择老年髋骨骨折的手术方法? 由于老年人的整体身体素质普遍比较差,同时大多数都会伴有骨质疏松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病症问题。在对老年患者的髋骨骨折问题进行治疗拾,通常可以选择利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治愈率,而且还可以保证尽可能减少手术之后的并发症。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时,要保证创伤的最小化,同时还要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患者可以尽早下床活动。与此同时,在对手术方案进行制定和具体应用过程中,要与患者骨折的情况进行结合,同时还要与ASA评分综合结果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手术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对老年髋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进行主刀,这样不仅可以尽可能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而且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与此同时,如果老年患者在有髋骨骨折的基础上,还有其他的各种疾病,那么在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时,并不强制性的要求解剖复位。在手术治疗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牺牲一些骨折复位的对位对线,比如对于一些粉碎性的骨折等,或者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时功能要求并不是很高的肢体等。这样不仅可以从根本上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麻醉用量,而且还可以避免过大的创伤口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通常情况下在对ASA分级I、II级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这样可以保证手术的成功率。一般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年龄在75岁以上,通常都会直接利用人工关节的置换方式来进行手术。在手术时,选择利用全髋或者是半髋置换需要由患者以及家长来进行决定,在决定时,要与患者的年龄、受伤之前的活动量大小等这些因素进行结合分析,这样可以保证手术治疗方案在制定和具体落实过程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这一类的老年人而言,由于人工关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强度、时间等都有了明显的缩短,所以对磨损提出的要求也可以适当降低。对于身体条件相对比较差或者是日常活动量比较小的患者而言,可以直接利用半髋置换的方式来进行手术治疗。无论是选择任何一种方式,都必须要与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治疗的效果。 二、如何实现对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储备能力方面已经呈现出退化的状态,对创伤或者是手术等这些环节的应激反应能力已经越来越低。同时,老年患者自身的免疫力系统越来越低,防御功能也在逐渐减弱,所以在手术之后,会引发并发症出现的几率其实比较高。近年来,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心、脑等器官的严重损害,肺部或者是其他部位的感染等。在对老年患者手术并发症进行防治时,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要“对症下药”,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提前做好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这样可以尽可能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比如对于一些心扉功能相对比较差的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后要立即送往ICU监护,对患者的呼吸功能以及生命特征等进行观察,一直到稳定之后再转入到普通的病房进行恢复。其次,在手术前后,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让其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患者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感染问题。除此之外,由于老年患者自身的皮肤感觉以及皮肤弹性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所以长期卧床很有可能会引起褥疮,所以必须要定期检查,做好皮肤管理。

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2017)发布

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2017)发布 治疗1治疗原则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无论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都存在相应的风险和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率增高、活动和自理能力下降。如果选择非手术治疗,除了存在骨折畸形愈合和不愈合的风险,还可能会导致卧床相关并发症,有些并发症对老年人是致命的。因此,对于大多数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是首选,但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治疗风险和并发症。 在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合并损伤、合并内科疾病及其严重程度等,同时还要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需要医生跟患者及家属深入沟通,评估治疗的风险和获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更需要个体化分析手术的风险和由此给患者带来的获益。2手术时机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应尽早进行,在患者入院48 h内手术治疗效果更好,可以减轻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而延迟手术会增加患者死亡率。因此,只要患者的身体状况许可,应该尽快手术。因内科疾病而推迟手术的患者死亡率最高,而这些患者可能会由于尽早手术得到最大的获益。手术应尽量安排在常规工作时间(而不是夜间急诊),以便及时得到有经验医生的支持与帮助。

要达到老年髋部骨折尽早手术的目标,需要有医院管理部门的协调安排,治疗相关科室的密切协作,制定相应的治疗流程和路径,并且定期回顾总结以改进。组建老年髋部骨折治疗相关科室的多科协作治疗组,有助于提高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效果和效率。建议在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常规有老年科医生的参与。很多研究表明,骨科和老年科密切协作、共同管理患者的模式优于传统的骨科病房收治会诊模式。3术前准备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常合并有多种内科疾病,约70%的患者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Ⅲ~Ⅳ级。由于合并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死亡风险较同龄人群高3倍。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应该尽快进行评估,建议参考'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4)'系统、全面地进行。着重评估重要脏器系统功能,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此外还建议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营养状况。 在评估时除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外,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除了手术的常规检查(血尿常规、生化功能、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胸片、心电图)外,还需要进行哪些检查,何种情况下需要进行这些检查,这些检查是否有助于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风险,都还存在争议。进行过多没有必要的辅助检查,反而会拖延术前评估时间,延误手术时机。 例如在进行术前心脏评估时,英国老年髋部骨折治疗指南的

20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系统指导意见(2017)(20201229174721)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2017-12-13 06:41 来源:未知编辑:点击: 203 王天龙(共同负责人)王东信王秀丽严敏冯泽国李民李军肖玮张兰陈绍辉欧阳文袁红斌徐懋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梅伟(执笔人)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不当,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本指导意见根据相关文献、专家共识和指南制定,提出改善患者转归的若干建议,包括手术时机选择、术前评估和准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麻醉和镇痛方案选择、术中呼吸循环管理以及术后康复计划等方面,以加强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一、发病率和预后 髋部骨折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65 岁及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为957.3/10 万和414.4/10 万,髋部骨折中年龄大于70 岁的老年患者占75% 。由于对骨质疏松和跌倒的有效预防,自1995 年到2005 年十年间,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下降了24.5%和19.2%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存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35% )、呼吸系统疾病(14% )、脑血管疾病(13% )、糖尿病(9% )、恶性肿瘤(8%)和肾脏疾病(3%)。约70%患者为ASA皿?W级,35%患者至少并存一种疾病,17%并存两种疾病,7% 并存三种以上疾病。 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比同龄人群高3 倍。调查显示该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3%~13.9% ,术后6 个月死亡率增至12%~23% ,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女性,约3/4 老年患者的死因与其并存疾病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2017-12-13 06:41 来源:未知编辑:点击: 203 王天龙(共同负责人)王东信王秀丽严敏冯泽国李民李军肖玮张兰陈绍辉欧阳文袁红斌徐懋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梅伟(执笔人)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不当,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本指导意见根据相关文献、专家共识和指南制定,提出改善患者转归的若干建议,包括手术时机选择、术前评估和准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麻醉和镇痛方案选择、术中呼吸循环管理以及术后康复计划等方面,以加强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一、发病率和预后 髋部骨折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为957.3/10万和414.4/10万,髋部骨折中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患者占75%。由于对骨质疏松和跌倒的有效预防,自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下降了24.5%和19.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存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35%)、呼吸系统疾病(14%)、脑血管疾病(13%)、糖尿病(9%)、恶性肿瘤(8%)和肾脏疾病(3%)。约70%患者为ASA Ⅲ~Ⅳ级,35%患者至少并存一种疾病,17%并存两种疾病,7%并存三种以上疾病。

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比同龄人群高3倍。调查显示该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3%~13.9%,术后6个月死亡率增至12%~23%,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女性,约3/4老年患者的死因与其并存疾病有关。转归不良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高龄(>90岁)、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比择期髋关节置换术高6~15倍。近年来由于临床诊疗技术和流程的改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活动能力恢复困难,能完全恢复术前活动能力的仅占1/3,50%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借助辅助装置生活,25%患者需要长期家庭护理。 二、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 98%老年髋部骨折需要采用外科治疗,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采用非手术治疗者30d住院死亡率是采用手术治疗者的2倍,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时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如入院48h内实施手术)除可减轻患者疼痛外,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术后自理能力。与入院48h内手术相比,48h后手术者术后30d 全因死亡率增加41%,一年全因死亡率增加32%;患者手术拖延时间越长,住院死亡率越高;而在48h内手术可降低术后死亡风险(OR=0.74,95%CI 0.67-0.81)。此外,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也会导致肺部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导致手术延迟的因素通常源于管理和医疗因素。需要尽量避免因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更新要点2017-03-16医默相通 3月11日,骨典演义--2017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网络直播会议在美丽的蓉城召开。众多顶级骨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指南的理解以及诊治经验的思考。本期我们邀请山西大医院刘强教授和吴斗教授对17年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介绍。 为了及时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策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措施,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本领域的专家对原有的指南(2008版)进行了更新。该版本指南与2008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相比,有以下更新要点。 1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定义的进一步完善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的骨折。“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指人体重心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与08版指南相比,新版本指南强调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症存在的情况下,局部骨组织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是骨强度下降的突出表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

2流行病学的更新 新版本补充了流行病学的最新资料。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报告:全球每3 秒钟发生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再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的4倍。 3影像学检查增加 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CT及MR检查外,新版本中增加了全身骨扫描(E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它适用于无法行MR检查或排除肿瘤骨转移等。 4更新诊疗流程图 新版本中首次提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流程图。对于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需先行血尿常规、钙、磷、碱性磷酸酶、影像学和骨密度等酌情检查项目,检验结果正常而影像学、骨密度等检查异常可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检验结果异常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肿瘤等;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继而进行骨折处理、骨折愈合评估,与此同时给予患者基础措施和药物治疗,药效评估,并强调对二次骨折的预防。 5常见骨质疏松骨折手术策略推荐与更新

20-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20-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2017-12-13 06:41 来源:未知编辑:点击: 203 王天龙(共同负责人)王东信王秀丽严敏冯泽国李民李军肖玮张兰陈绍辉欧阳文袁红斌徐懋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梅伟(执笔人)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不当,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本指导意见根据相关文献、专家共识和指南制定,提出改善患者转归的若干建议,包括手术时机选择、术前评估和准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麻醉和镇痛方案选择、术中呼吸循环管理以及术后康复计划等方面,以加强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一、发病率和预后 髋部骨折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为957.3/10万和414.4/10万,髋部骨折中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患者占75%。由于对骨质疏松和跌倒的有效预防,自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下降了24.5%和19.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存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35%)、呼吸系统疾病(14%)、脑血管疾病(13%)、糖尿病(9%)、恶性肿瘤(8%)和肾脏疾病(3%)。约70%患者为ASA Ⅲ~Ⅳ级,35%患者至少并存一种疾病,17%并存两种疾病,7%并存三种以上疾病。

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比同龄人群高3倍。调查显示该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3%~13.9%,术后6个月死亡率增至12%~23%,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女性,约3/4老年患者的死因与其并存疾病有关。转归不良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高龄(>90岁)、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比择期髋关节置换术高6~15倍。近年来由于临床诊疗技术和流程的改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活动能力恢复困难,能完全恢复术前活动能力的仅占1/3,50%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借助辅助装置生活,25%患者需要长期家庭护理。 二、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 98%老年髋部骨折需要采用外科治疗,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采用非手术治疗者30d住院死亡率是采用手术治疗者的2倍,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时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如入院48h内实施手术)除可减轻患者疼痛外,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术后自理能力。与入院48h内手术相比,48h后手术者术后30d 全因死亡率增加41%,一年全因死亡率增加32%;患者手术拖延时间越长,住院死亡率越高;而在48h内手术可降低术后死亡风险(OR=0.74,95%CI 0.67-0.81)。此外,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也会导致肺部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导致手术延迟的因素通常源于管理和医疗因素。需要尽量避免因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更新要点 2017-03-16医默相通 3月11日,骨典演义--2017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网络直播会议在美丽的蓉城召开。众多顶级骨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指南的理解以及诊治经验的思考。本期我们邀请山西大医院刘强教授和吴斗教授对17 年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介绍。 为了及时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策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措施,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本领域的专家对原有的指南(2008版)进行了更新。该版本指南与2008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相比,有以下更新要点。 1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定义的进一步完善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 的骨折。“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指人体重心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与08版指南相比,新版本 指南强调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症存在的情况下,局部骨组织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是骨强度下降的突出表 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 2流行病学的更新 新版本补充了流行病学的最新资料。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报 告:全球每3 秒钟发生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 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再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的4 倍。 3影像学检查增加 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CT及MR检查外,新版本中增加了全身骨扫描(E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中的 应用,它适用于无法行MR检查或排除肿瘤骨转移等。 4更新诊疗流程图 新版本中首次提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流程图。对于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需先行血尿常规、钙、磷、 碱性磷酸酶、影像学和骨密度等酌情检查项目,检验结果正常而影像学、骨密度等检查异常可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 检验结果异常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肿瘤等;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继而进行骨折处理、骨折愈合评估,与此同时给 予患者基础措施和药物治疗,药效评估,并强调对二次骨折的预防。 5常见骨质疏松骨折手术策略推荐与更新 1脊柱骨折

2017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中常见却易被忽视的疾病,危害巨大。从2006年到2011年,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历经两版面世,为指导、规范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随着骨质疏松症的诊疗理念、药物不断发展,指南的更新呼之欲出。 睽违6年,2017《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终于问世。与旧版指南相比,新指南在理论内容上更完善,在实际操作中更实用,如一座崭新的灯塔,照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之路。 纵观新指南,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作出更新—— 1流行病学:防治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新指南引用的最新流调数据令人忧心: 2006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近7000万,骨量减少者已超过2亿人,目前估测我国患者人数已远超过以上数字。 2015年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约为269万例次,2035年约为483万例次,到2050年约达599万例次,其医疗费用将分别高达720 亿元、1320亿元和 1630亿元。另一方面,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仅为2/3左右,接受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者尚不足 1/4。笔者深有体会的是,在基层医院,受检测设备、药品等因素影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率极低,防治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2发病机制: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失衡 新指南首次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进行阐明,弥补了旧版指南的不足。简单来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疾病,骨转换失衡,即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失衡是其的主要发生机制。新指南使用了下面这张图(图1),对发病机制作出高度概括,便于理解记忆:

2014年AAOS 指南:老年髋部骨折治疗

本临床实践指南中由 AAOS 医师志愿者工作组根据于现有科研和临床研究的系统性回 顾而制定。本临床实践指南并非一个固定的诊疗方案,部分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临床中患者病情未必和临床试验中的情况完全一致。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对其诊疗进行独立的判断。 总则 本临床实践指南基于目前已发表的关于 65岁以上患者髋部骨折治疗的系统性回顾而制定。除了推荐的临床实践以外,指南中也提到了文献及所在地区本身的局限性,这有待于将来的进一步研究。 本指南适用于所有参与老年髋部骨折治疗的内科、外科执业医师阅读,指南中的部分 信息也可供相关实践指南的制定者及决策者参考。 目标读者 本指南可供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骨科医师及内科医师参考。这里提及的骨科医师是指已完成医学训练、具备骨科住院医师资格的医师,部分医师可能已完成了亚专科训练。保险人、政府部门及卫生政策制定者也可从该指南中获得最新的临床证据。该指南同时还适合成年医学的基层医师、老年病医师、成年医学专科医院、物理治疗医师、职业病医师、护理人员、助理医师、急诊医师及其他经治该类患者的医疗专业人员阅读。 髋部骨折的治疗方式的确定应建立在患者及其代理人就所有可行的治疗方案和医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只有患者和 /或其代理人获知可行的治疗方案并就此和医师进行讨论之后,才可以做出最后决定。医师则可结合其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的经验来帮助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高级影像检查 疑似髋关节骨折的病例在初步 X线检查未见异常时应进一步行 MRI检查。 推荐强度:中等 术前区域镇痛 区域镇痛可以改善髋部骨折患者的术前疼痛 推荐强度:强烈 术前牵引 不支持对髋部骨折的病例常规行术前牵引 推荐强度:中等 手术时机 髋部骨折在入院 48小时内手术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结果 推荐强度:中等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对服用阿司匹林和 /或氯吡格雷的髋部骨折患者无需延迟手术 推荐强度:有限 麻醉 髋部骨折手术的患者行全身麻醉或脊髓麻醉效果相似 推荐强度:强烈 稳定的股骨颈骨折 稳定的(非移位)股骨颈骨折应行手术内固定

美国老年医学教育认识

美国老年医学教育认识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人群的医疗保健需求快速增长,一种针对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老年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前沿学科。目前,中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预测到2O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l7.17%,达到2.48亿Ⅲ。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发展现代老年医学和教育在我国势在必行。为此,迫切需要各级老年医学会、综合医院、医学院校及研究机构努力借鉴国外经验,创造出适合我国特色的老年医学教育模式。本文扼要介绍了美国老年医学的发展现况、医疗模式和教育模式,旨在探讨对于我国老年医学和教育发展的启示,从而促进我国老年医学和教育的发展。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

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

2020围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治疗(完整版)

2020围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治 疗(完整版)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髋部骨折发病率呈明显递增趋势。高龄患者存在各种基础疾病、器官代偿能力下降等问题,增大手术与麻醉的相关风险,增加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营养不良是导致老年患者髋部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预测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是发生营养不良的高危人群。营养不良可导致不良的临床结局,如增加病死率和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应常规行营养风险筛查;对于存在营养不良或有营养风险者应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并通过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康复状况等预后指标,对营养支持治疗进行评估和优化。 目前,作为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主体的骨科医生对于患者的营养状态并不足够重视,许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接受骨折手术的同时营养不良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善。因此,加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对于改善其总体预后至关重要。国内关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状况的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医疗机构没有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开展常规的营养筛查和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方面也缺少相关临床研究与数据统计。鉴于此,介绍目前国内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状况,但由于各地区人种、生活方式、宗教文化、

饮食习惯的差异。国外的研究数据并不一定适合国内的患者,为在国内开展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筛查和营养治疗的研究,建立适合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营养管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营养不良不仅是导致老年患者髋部骨折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营养调查相关数据显示至少有一半的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营养不良[1],髋部骨折后由于分解代谢增加,饮食摄入量减少,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导致患者体重减轻,肌肉萎缩,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对骨折术后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改善围手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营养状态与其预后息息相关。 老年髋部骨折是指发生于65岁以上人群,由于低能量损伤引起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或股骨颈骨折。这部分患者有高龄、羸弱、基础疾病多等特点,并且存在肌肉的丢失和骨质的丢失等营养问题,尤其是肌肉生理功能潜在的改变,导致老年人活动能力缓慢,髋部肌肉反应性减退,在经受较大外力时,最终发生髋部骨折。同时骨折以后这部分患者的营养状况会进一步下降,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贫血等,若患者得不到良好的营养支持,易引起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治疗的目的不仅是促进患者骨折愈合,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更重要的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恢复生理及运动功能,使患者恢复到伤前的功能水平,提高其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