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知言》

孟子《知言》
孟子《知言》

知言

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

孟子原文:

公孙丑曰:「何谓知言?」

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这段文章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上章,谈到「不动心」的章节里。在这段文章之前,孟子先是提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解说了如何养浩然之气之后,接着再补充了这段知言的说明。为什么孟子谈浩然正气,要先提到「知言」这个主题呢?可见这个「言」字,对于能否养得起浩然正气的关系非常重大,故而孟子要特别加以申论。

什么是真正的「言」呢?「言」者”心声”也。对自己内心所发出的声音,不论是好是坏,是正是邪,都了如指掌,叫做「知言」。「知言」就是了解自己当下的存心是正是邪,进而有机会扫除心内的无明,走向光明正大纯洁无暇的坦途。

有个很好的例子,可以突显「知言」的重要性。美国曾经针对八千多位中学生做了一项心里

测验及调查,这些受访的学生里面,百分之七十一的学生作过弊,百分之六十八的学生常打架,百分之三十五的学生在商店里偷过东西。而品德测验的结果,却有百分之九十六的孩子,觉得他的品德良好!在这个活生生的真实例子里面,可以看到这些孩子对于自己内心时常发生的不净心思,简直可以说是毫无所知!如此一来这些孩子还有进步的空间吗?因此「知言」的功夫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也正是佛家「明心」的基础功夫之一!

然而孟子所谓的「知言」,指的不只是观照出自己的心声与习性,也包括能体察出他人的心声与习性。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能知自己的言,简直就是无明,岂能修得了自身;不能知别人的言,也就无法辨别是非曲直,岂有智慧可言。例如从一个人说的话、做的事,便可以知道谁好谁坏、谁忠谁奸,也可以知道谁在收买你、吹捧你、谁在贬损你、抵制你、谁是君子君而不党、谁是小人党而不群、谁是益者三友、谁是损者三友…分辨得出这些是非曲直,凡事清楚明白,这才是智慧。佛家所说的智慧,便是孟子的「知言」的效应。

这个「言」字不止代表心思,当然也包括语言、举止、行为在内。例如一个眼神也是言,当你说了一句话,惹得有一个人怒眼瞪着你,这眼神也已经明确的表示出他不喜欢你的心声了!然而他的嘴巴却说:「没有啊!我哪有不喜欢你!」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到他的内心根本不喜欢你!这个内心的想法透过他的眼神,早就表露无遗了,任他嘴巴再怎么说喜欢你,此刻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

所以从根本处来说,真正的「言」不是他在说什么话,也不是在他的眼神、也不是在他的动

作,真正的言只发生在一个人的「内心」!在他未说话,未动作之前,这个声音就已经先在他的内心回荡已久了!一切的「言」都是发自内心,心里面的声音、感受、念头,才是真正的「言」!

公孙丑问孟子什么是「知言」?孟子用下面这段文章来解释「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这段话里面最重要的是「生于其心」这四个字。由于这四个字的指引,我们便可以清楚的知道,所谓诐辞、淫辞、邪辞、遁辞等等的「言」,指的不是一个人嘴巴所说的话或肢体做的事,而是指内心的声音。内心一有贪嗔好恶的剎那,才是「言」的所在!「言」是发自心上的,这一点要先确定方向,才不会使这段文章的解释有所偏差。

「诐辞知其所蔽」:

先解释什么是「辞」。辞有看不见的意思,也有语言、心声的意思。躲在内心深处那个看不见的真话,就叫做「辞」,这里的「辞」也就是知言的「言」,但「言」字比较容易被解读为狭义的「语言」,所以在这里改成「辞」字来突显“躲在内心”的未尽之意。「辞」字还含有辞别、辞去的意思。意即「不存在你的面前,但却存在背后的某处」的意思。所以古人常用「辞」这个字来影射「表面上看不到,却隐藏在你内心的那个声音」。

「诐辞」,就是执于一端之词,是偏颇的词,虽有部份道理,但整体来看却是个偏颇的说法。好比墨子所提倡的「兼爱」,即是似是而非的一种说法。墨子提倡要平均的去

爱每个人,对任何人的爱就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完全没有差别。这说法听起来很对、很伟大,感动了很多人,拉走了很多人的心,但实际上却无法真正把它落实在社会上,因为当你去落实的时候,却发现你也得把父母亲当成路人一般才公平的,这是违逆人性的作法。就像这种带着偏见、不合实际的言辞就叫「诐辞」!

而「知其所蔽」的「蔽」字是蒙蔽、无明、灵台没有打扫干净的意思。一听到偏见的辞,我们就立即能察觉到他的无明与蒙蔽。当然这个「其」字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他人。好比在我的内心里发出了一丝丝的偏见,我当下就要觉知到我依然存在着无明的蒙蔽。或是当我听到一个人怀有偏见的言词,我也要能知道这个人的内心正受到无明的蒙蔽,这都叫「诐辞知其所蔽」!

然而要做一个如此明理的君子,其实没有这么容易,原因是世上似是而非的论调真的太多了,而且依然还隐藏在我内心的杂思、欲望、偏见也还很多,因此虽然有很多内内外外的诐辞,正显现在你的内心或眼前,但却很少人能立即觉知得出来的!

好比我曾在电视上听过一个偏见的大德这样子弘法,他说:「选择一个正确宗教有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教主要有高贵的出生!」我听到这第一点就差点摔破眼镜!各位,要哪一种高贵的身份才有资格做一个宗教的教主呢?有这种规定吗?人还有分贵贱吗?出身低微鄙陋的人就没有资格当个觉悟者了吗?这显然是莫大的偏见,但包括他自己及电视机前的观众,却不一定能听得出来!

然后他接着说:「像有一个宗教的教主是一个未结婚的女人的私生子;另一个宗教的教主是个四处去求官求不到的流浪者;还有一个宗教的教主只是一个图书馆的馆长;只有我们宗教的教主是个高贵的太子血统,本来可以当国王的高贵血统!」

各位,弘法者本身要有正见,不能怀着偏见。这位大德所说「未结婚的女人的私生子」是谁呀?他虽没讲出名字,但我掐指数一数五教,大概指的是耶稣吧!传说中圣母玛莉亚受圣灵而怀了耶稣,被他说成私生子!然而就算是出身低微的私生子,就不能觉悟吗?

而他说那个「四处去求官求不到的人」是谁呢?我掐指再算一算,再笨的人也知道应该是指孔子吧!孔子是不是去求官我们先别论,但当不了官的人就没有资格觉悟了吗?而那个「图书馆当馆长的」,指的应该是周朝的「柱下史」老子吧!看管图书的就没有资格可以觉悟吗?只有当太子、当国王的人可以觉悟成佛吗?是的,当然太子或国王也可以成佛,但不当太子国王的人就没有佛性了吗?就无法觉悟成佛了吗?

我当然知道释迦佛的伟大,也非常崇拜他,但一个弘法者不可以因为要强调释迦佛的伟大,就想办法找些似是而非的论调,去贬损别的教主的伟大,这种做法不仅不公正客观的,而且还有损修行者的宗风。这个理只有自己的教派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可以,放到别的教派身上就说不通了,放到宇宙间去验证看看就更可笑,这真是明明白白的「诐辞」!

不论我是不是该教派的人,不论我喜不喜这个法师,一听到这种「诐辞」,就立即要知道这个说法者的心中,依然还存在着莫大的无明,灵台还没有打扫干净!如果这样大的「诐辞」还听不出来,那还谈什么「知言」呢!然而我在电视上看到,他这话语一出的时候,下面满满的听众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好像很欣赏这个「高贵」的说法,真是不可思议呀!这不是一种非常大的无明吗!由此可见这句「诐辞知其所蔽」说来容易做来难,难怪大学里面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学问要实践得来才是真功夫呢!

淫辞知其所陷:

「淫」是过多的意思,当然不当的男女情色也是淫,不过「淫」这个字倒不一定指男女情色而言。凡是超过本分的、浮华的、夸大不实的、放荡的言论都叫「淫辞」。例如那些政客在竞选时所开出来那些不切实际的支票,或是攻击对手时,故意用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去夸大对手的小小错误,以便使对方陷于必死之地。当我们听到别人说着这些夸大的淫辞,或是发现自己的心中萌生出这样的淫辞,就要能分辨得出发出淫辞的当下,便是一个人的内心仍然有所陷溺的当下,仍然有不净的心机的当下了,有了这个觉知的能力,便是「淫辞知其所陷」。

或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开玩笑的方式,都喜欢夸大自我、吹嘘自我、把自己讲得很厉害,把别人讲的都很逊,这种言过其实的说法,都是古人所说的「淫辞」。或是有些好色的人,谈话时三言两语就会扯到男欢女爱的粗俗话题,没有一点正经的话题,这也是「淫辞」。还有一些修行人喜欢谈玄说奇,不实在的去洗心涤虑,不去建立德行,不去克己复礼,谈的都是神奇鬼

怪的事情,神通法力的事情,这些尚玄好奇的话,都叫「淫辞」。

淫辞虽然是从嘴巴讲出来,但其根源仍是从内心所萌生出来的,当我们听到别人说着这些淫辞,或是在自己的内心觉知到这些淫辞时,就要知道此刻的别人或自己,内心依然陷溺于种种无明习气、总总贪欲而难以自拔了。有了这样的觉知力,便叫「淫辞知其所陷」。

邪辞知其所离:

邪辞是不正当、违背正理、为达到某些目的而刻意误导、蛊惑人心的言论。好比「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样的广告词,或是「没有上酒家的都不是男人」这样的话都叫邪辞!

真的只要想做的事就没什么不可以做的吗?如果想去学游泳、学音乐这种正当的事,当然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如果想去强奸一个人、想去侵犯一个人、或想去吸毒,也没什么不可以做的吗?讲这个话的人简直是不负责任。

真的只有上酒家的才是男人吗?像文天祥、岳飞、关公这样的正气男儿,也会跟他们一样上酒家玩女人才显得出自己的气魄吗?在君子的眼中,此话一出真是自己的人格都扫地了!然而这些似是而非的话,让正在脱序边缘的人听了很高兴,有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可以为所欲为,还可以丝毫不觉得羞耻,这就是「邪辞」!

曾经有位大师在著作上写道:「如果你未曾尝试过的事就没有资格批评,即使是吸毒也是一样,只是你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负责。」这种话让那些想要摆脱传统束缚的人

听了既惊讶又感动,但真的可以去试试吸毒的滋味吗?吸了之后有几个人还有机会回头的呢?即使他想为自己的错误负责,问题是负得了这个责任吗?

吸毒只是个例子,其它还有太多可以伤害自己及伤害别人的事,还有太多会让家人后悔莫及的事,真的都可以去试试看吗?他们真的负得了这个责任吗?讲这种话的人真是为了赚得人心,为了哗众取宠,而完全不负责任!坦白讲他根本就负不了这个责任,因为这种人即使离开人间,其遗祸仍可漫延千年,这就是标准的「邪辞」!这种邪见远比诐辞、淫辞、遁词还要可恶!

一听到类似的邪辞,就知道说话的人试图要让你叛离正当的道路了。当你觉知到自己心中产生这样的邪辞时,就要知道这样的心思将使你叛离正道甚远了。有了这样的觉知力,就是「邪辞知其所离」。

遁辞知其所穷;

「遁辞」是闪躲逃避、吞吞吐吐、理由牵强、或在背后说是非的言辞。像是「我只是犯了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这样的话,就叫遁辞,自己犯了错承认就好了,还拉一大堆的男人下水帮他背书,试图以此脱罪,让人家觉得他很无辜。但明眼人一看便知他的理由勉强屈穷,不会因为这番牵强的理由就误认他是对的。

社会上常有一种人,在背后说了一大堆人家的是是非非,但当人家要正面和他对质时,他却支吾其词,说「你误会我的意思了,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是不断

的闪躲其词,试图要来圆这个场。一看到这样的场面,虽然我们不和他计较,但我们知道他编造了是非,因此内心有所屈穷了。如果这种错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更要立即觉知到自己内心的理屈,而大大的自省一番!

再举个古代的例子,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您有一个臣,因为要去楚国远行,于是把妻儿委托给一个朋友照顾,等到他回来时,却发现他的朋友没有尽职,让他的妻儿挨饿又受冻,交到这种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理直气壮的回答说:「这种无情义的朋友应该和他断交!」孟子又说:「如果你下面有一个负责管监狱的官,但他却连自己的属下都管不好,那你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理直气壮的回答说:「免了他的职!」接着孟子说:「那么一个国君应该要负责治理国家,但他却没有把国家治好,那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没有回答,眼神一下子看左、一下子看右,就把话题叉开了!

因为知道自己理屈,再也不能理直气壮了,又穷于找理由来应付,干脆顾左右而言他,这就是「遁辞」的表现。有时我们的内心也会这样,因为理穷,所以一直找理由掩饰,或是故意去忽略那个不净的心思。明理的人一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就应该坦然的自省,才有机会走在正人君子的道路上,有了这样的觉知力,便叫「遁辞知其所穷」。

以上孟子所谈到的诐辞、淫辞、邪辞、遁辞,是举些例子来代表众生一切的心声,一切的「言」,「知言」就是要让诐辞、淫辞、邪辞、遁词都逃不掉你的法眼的意思!觉知到别人的心声正不正叫「知言」,觉知自己的心声正不正更是「知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内心若有不

正的言,自己一定得先知道,坦然去面对,才有进步的可能。别人有不正的言,你也得看得出来,才不会被他混淆了是非,才能够替社会伸张正义,才能去救治沦落的世界。

就像孟子与杨、墨之徒辩,又与告子、高子辩,这都是因为孟子能看穿诸家所发的诐辞、淫辞、邪辞和遁辞,知道其心有所蒙蔽、有所陷溺、有所叛离,有所穷屈。因而不得不与之一辩,以救苍生之无知。所以做为君子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知言,知言才能正心,才能养气,才能救世。若不能知言,想要不动心,想要养浩然正气,想要救世,则所做的事情不晓得对不对,恐怕会越帮越忙的。

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原文「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有误。请参考滕文公下章有「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的章句,两相对照便知此处有误。且「事」属个人小事,而「政」属国家大事,事小政大,把事字摆在政字前乃符合本段先后次序。)

一个平常人的内心若存着不正的心念,这种存心必定会危害到他处理任何事务的公正。所以说「生于其心,害于其事。」既然处事有不正的作风,若是让他为政主宰国家的话,也必定会危害到治国的任何政策上。所以说「发于其事,害于其政。」

这话的意思是说,任何显现在外的事,不论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件事的作为、或甚至一个治国的政策,原先都是从一个人内心的「言」所散发出来的。当然能不能养得起浩然正气,也与这个存心息息相关的!这也就是孟子为什么把「养浩然之气」和「知言」相提并论的原

因。我相信即使再有圣人出现,也必认同孟子这番见解的,因此「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当然,内心存着不正的言,不仅能害于其事、害于其政、也能消亡一身的正气;但反过来说,内心若存着正当的言,不仅能益于其事、益于其政、也能长养一身的浩然正气。好比每当你凡事开阔的往大处、远处着眼时,胸中必常有一股浩然正气在;而凡事狭溢的往小处、短处看时,胸中必有股狭隘阴私的欲望在。

所以「正见」必有正气满腔的感受在茁壮,而阴气则日渐消亡;「邪见」必有阴私满腔的感受在茁壮,而正气日渐消亡。坚持胸中的正见,也就是护持了正气,放弃了胸中的正见,也等于是放弃了正气。因此知道自己内心的「言」正不正,才能养出一股浩然之气。「知言」与「气」原不可分,只是众生缺少观察,所以不明了它们的关系而已。

而内心要存着什么样的「言」、什么样的存心,才有助于养出一身的浩然正气呢?才能有益于身心性灵的健康呢?偶而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流传的文章,借来分享给各位参考:传统固有的人生训诲,强调「好心有好报」,但这样的教诲,在科学昌明的今日社会,难道只能一种道德教条,无法以科学方法来证实吗?直到看到美国著名精神科医师戴维﹒霍金斯在其着的《Power vs. Force》,才让我们大开眼界,知道「善恶报应」还真有其科学根据呢!

原来情绪是有频率的,物理学家已经证明,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固体都是由旋转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有着不同的振动频率。我们的人身也是如此。戴维﹒霍金斯,经过二十年长期的临床实验,其随机选择的测试对象横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北欧等地,包括

各种不同种族、文化、行业、年龄的区别,累积了几千人次和几百万笔数据数据,他把人的情绪映像到1-1000(100 Hz~100000 Hz)的范围。他发现任何导致人的振动频率低于200(20,000Hz)的状态会削弱身体,而从200到1000的频率则使身体增强。霍金斯发现,诚实、同情和理解的意念,改变身体中粒子的振动频率,进而改善身心健康。邪念会导致最低的频率,当你想着下流的邪念,你就在削弱自己的健康。经过精密的统计分析之后,结果让人大开眼界,兹摘录其主要项目如下:

1.羞愧耻辱:20

2.恶念谴责:30

3.冷漠绝望:50

4.忧伤懊悔:75

5.恐惧焦虑:100

6.渴求欲望:125

7.愤怒怨恨:150 8.骄傲轻蔑:175 9.勇气肯定:200

10.信赖:250(中性)11.温和希望乐观:310 12.宽恕原谅:350

13.理性谅解:400 14.关爱尊敬:500 15.安详平静:540

16.喜悦快乐:600 17.开悟正觉:700~1000

这么说来,古人强调做人要宽恕、要有爱心、要尊敬他人…都是有很深切的道理的。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就尽量让我们有更开阔的存心,时时保持在250以上,才能有益自己的身心。并请您在各种烦恼来袭时,赶快把黄庭禅的观照功夫拿出来用,在黄庭里面天天保持平安与喜悦的心境才是!

谈到观照,金刚经叫我们要观照自身的实相,叫我们单纯的体验身中的感受,然而接近「实相」只是第一个过程,有了实相就像一块地基被打扫干净了,但上面还没有看到任何有益的

建设,这并非最后的目的,接下来是要建设起什么有益的东西来,才能使这净土发出光茫。而那个能让佛性发光的东西就叫「志」!向上的心念叫做「志」。接近实相后若没有向上的「志」来护持,这个实相很快的又会退转到贪嗔分别的习气中了,这块好不容易才打扫干净的地基,马上又要被人倒很多垃圾在上面了。

因此想要有「不退转」的心,所靠的就是向上的「志」,这些能长养浩然正气的志,包括宽阔慈悲的「仁」,忍辱负重的「义」,依序而行的「礼」,辨明是非的「智」,踏实无华的「信」。这些存心都能使胸中产生一股浩然的正气,滋养着我们的法身。能时时存着这样的心,才是真正的「知言」,也才是真正在长养自己的浩然正气,真正的对身心性灵都有益处。

现在的人喜欢走遍千山万水去找旺盛的气场,或有灵气的地方,然后在气场上猛吸气!这种外求的人丝毫不知道存心的重要,不知道世上最有灵气的地方就只在你的内心,不知道浩然之气只源自纯正的志,不知道浩然之气只能从自己的内心里长出来,不是从外面吸来的。他们这种外求的修法,在金刚经、心经里看不到,在大学、中庸里也看不到,在道德经、清静经里也看不到,各教圣人都不提倡,为什么还能迷惑一大群人呢?这都是未读圣贤经典,堕入了尚玄好奇的陷阱,所以才会「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呀!

知言举例: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此「知言」不仅是知自己的言,也是知别人的言,知

己知彼才是全方位的知言。以下就让我举几段经典或历史里的例子,以及学员的分享案例,以便帮助各位更深切的了解「知言」的范围及其重要。

(一)论语: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直」是正直、果决、敢为了正理而得罪人。「谅」是开阔、信实、没有虚伪。「多闻」是常谦卑的向人学习,或知道很多有用的知识。当你身旁有这样的朋友时,你能看得出来他们的可贵吗?你的内心懂得珍惜这样的朋友吗?或是你内心认为他们太正直太老实了,反而不敢跟他们在一起,以免常常被指正?或是因为他们知道的比你多,反而使你嫉妒不已呢?这些存在别人的「言」及自己内心的「言」,你看得清楚明白吗?

「便」本来是给人方便,但若用到不好的地方,好比一个人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差一点点无所谓啦、不要太计较啦、喝一点酒没关系啦、上一次夜店又不是干什么坏事、抽一只大麻又不是抢劫…一切都太方便了,变到最后连该守的原则都不要了,这就是便辟的人了。

便辟就是极会应酬,极会迎合人情,极会勾起你的赞同,会让你对他的好意非常感念,这叫做便辟。便辟并不是这个人很奸诈、很邪恶。奸诈邪恶的人怎能吸引你的认同与感念呢?奸诈邪恶的人你又怎会与他为友,对他死心踏地呢?他必定能给你很聪明、很通权达变的感觉、很温暖、体贴、幽默、细心的感觉!因此你才会将他视为知己朋友,并对他所说的歪理全盘接受。

一个人为什么要逢迎人?会逢迎的人大都怀着想要经营自己的小圈圈的目的。一个君子的特质是「群而不党」的,而小人的原质是急着经营自己的私党的。便辟的人他会处处逢迎你,给你好处,给你关心,以便拉住你的心,经营属于自己一小党的圈圈,好像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力量,或是有了自己的势力才能与谁抗衡,或是想在一方有高高在上的地位,或是想让人家看到我有才华等等。面对这种便辟者逢迎、同理的慢慢收买,你还有能力看清彼此在那个当下,内心的心声究竟是正还是邪吗?你还能力「邪辞知其所离」吗?还是也跟着变成一个小圈圈的心态,彼此收买来收买去呢?

「善柔」到底是损友还是益友?一个人有和善、热切、轻声细语的德貌,既善且柔怎么会被孔子归类在损友的一方呢?这是因为他善于经营表面那副和善、热切、轻柔细语的德貌。但不论你做的事是对是错,他永远只是善柔的认同你,永远不得罪你,他能让你很窝心,让你为他的贴心很感动,他会在你空虚的时候会打电话安慰你,在你失意的时候他会逗你开心。

听到这里你会疑惑,难道这样有什么不好吗?这是因为一个以善柔的样子为德的人,通常会缺乏敢对你的错误正色直词的义气与魄力,这种人只会讲一些好听的话来迎合你,无法让你进德修业,也无法引导你去做一些有义气、有志节、远离欲望的事情。而且那么交这样的朋友有什么益处呢?

又一个好于经营表面善柔德貌的人,处处提着最灿烂的笑容,最温柔的与止,最后就变得有点矫情,有点公式化,甚至不知不觉落入虚情假意。这种以善柔为德的人在道场里最常见,

一谈到修行,大家第一个学的,就是和善、温柔、轻声细语、灿烂的笑容等德貌,但何时要收起这些德貌的应对机宜却没学到,最后只剩下一个附和污世的善柔样,这是非常可惜的。

一个君子与人应对进退,不外是禀持诚恳、祥和、友善、从容的态度而已,不必热切到一直提着灿烂笑容,或一直轻声细语的地步。而且人与人的交往,有时为了维护正义,偶而也会有必需要用刚毅严正的态度来应对的时刻,若不能明了这种进退权变之理,那么一昧的善柔,不仅有虚情假意的隐忧,也会有违背正义的时候,因此孔子把它归类在损友的一类。

说实在,面对「善柔」的人,你高兴都来不急了,你还有能力看清彼此在那个当下,内心的「言」究竟是正还是邪吗?还有能力看得出自己在面对这种朋友时,内心的「言」是怎么被收买了吗?这种人肯定会让你觉得他是个大好人,但却对你没有任何好处,所以孔子把他放在损友的一类!

「佞」是有巧言善辩的能力。便佞的人总是歪理一堆,随便附和污世,即使你做错了事,他也有一堆歪理能让你觉得没什么错,甚至让你觉得理由正当,让你安心的停留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这种人会让你觉得「深得我心」,但就是对你的进德修业毫无帮助。

好比有个庙的庙祝在庙里和信徒聚赌,受到卫道者的质疑,旁边有个人就替庙祝打圆场说「庙祝也是人嘛,神明也要娱乐嘛,小赌一下又不强迫人,有什么关系!」这话一出,势必深得那庙祝的心,但却使得一间清净的庙变成一个赌场,失去道场的清静,这种不能救正污世,反

而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就是「便佞」的人。面对一个如此便佞的人在收买你,你还有能力看清那个当下,彼此内心的「言」究竟是正还是邪吗?

以上其实不论便辟也好、善柔也好、便佞也好,都是很会运用同理心去逢迎的人,只是表现出来的重点不同,因此给他不同的名称而已。本来同理、认同是好事,但由于心术不正,喜欢围小圈圈,短期看起来皆大欢喜,但长期看来没有一个对德行有所帮助,这便成为虚伪的德行了,因此孔子称他为损友。

环顾你身旁的朋友,一定有几个这种损友,大多是小圈圈领袖的那种人。他们所提倡的都是一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小善小德,但就是内心缺少一份光明正大、大公无私、及放诸四海皆准的正义,因此无法与古圣先贤的正道相吻合。这种人在百分之九十的善里面,藏着百分之十的恶,他虽能使你欢心,但会耽误了你的青春,对这种人你不能没有分辨的能力。

孔子这一节损友益友的说法,是希望我们在选择朋友之前,要先有能力分辨出哪些人的「言」(存心)是正的,哪些人的「言」是邪的,再来决定交不交往。若是不能分辨朋友是正是邪,就急着把心都掏出来给他,不是很危险吗!然而要分辨正邪并没有这么简单,好比我问你:「在你从小到大所认识的朋友之中(把你自己也放进去),哪些是友直、友谅、友多闻的呢?哪些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的呢?」请你把亲朋的名单都列出来,然后一一来勾选,你能判断得出来哪些是损友?而哪些是益友呢?

能够分辨出朋友的品格损益,这是「知言」的表现,如果你分辨不出来,就表示你根本不知道现在与你在一起的朋友,到底是好是坏?既然好坏都分不清,那要怎么远离小人亲近君子呢?要怎么选贤与能呢?而反过来说,你对自己内心的「言」又知道多少呢?你能分辨得出自己内心的正见与邪见吗?你自认为你是别人的益友还是损友呢?若是不能分辨自心的正邪,又怎么能养得出一身的浩然之气呢?所以有没有「知言」的能力是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呀!

(二)尹文子:

孔丘摄鲁相,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先诛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窃盗奸私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强记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荧众,强记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雄桀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六子者,异世而同心,不可不诛也。」

译:孔子当鲁国宰相时,才上任第七天就杀了非常博学且辩才无碍的佞臣少正卯。门生就问孔子说:「少正卯是鲁国人尽皆知的达人,夫子您才上任七天就杀了一个大儒,这样做难道没有过失吗?」孔子说:「你坐下,我来告诉你原因。人类的大恶有五件事,而偷东西及奸私这种小恶都还比不上这五件恶事。

第一件大恶是”心达而险”!(聪明过人,但为了达到目的存心却非常阴险。好比一个政客,

为了吸收选票,不仅提倡大量减税,还说要大量发放各种津贴,这种政见让人民听起来当然很高兴,不但能达到打击执政者的目的,更能吸收到大量的选票,但试问钱要从哪里来?最后岂不是要举国背债遗祸子孙吗?这么聪明的人岂会不懂这个简单的道理,但为了赢得选战却用了如此混淆是非的手段,这就叫心达而险!)

第二件大恶是“行僻而坚”!(行为偏邪却又意志坚强乐此不疲,以此来突显自己的长才。)第三件大恶是“言伪而辩”!(善于把颠倒是非的言论伪装得很善良、很讨好,但实际上却是妖言惑众,遗祸人类)。

第四件大恶是“强记而博”!(有过人的记忆力,说起话来引经据典恢宏大论,足以使人对他那似是而非的谬论崇拜得五体投地。)

第五件大恶是“顺非而泽”!(看到一个人明白的错误,非但不制止导正,还把他的错误说成对的,到处施恩惠收买人心。)

在古代一个人只要犯了这五件恶事的其中一项,就能颠倒是非惑乱世人,因此难免被有见识的君子所诛,而少正卯一个人同时集这五大恶于一身,更有惑乱世人的本领,当他和民众在一起就足以吸引一大群人的崇拜;他随便讲个谬论就足以颠倒是非惑乱世人;他的博学强记引经据典,足以辩倒所有的正理独领一方的群众。这实在是小人里面的枭雄,此人不诛必有更多众生受其蛊惑,早晚要发生死伤惨重的大乱子,为了众生长远的安宁着想,不能不将这种人及早扫除的。

因此,即使是古代最为慈悲的圣贤治世,也难免要诛杀一些足以颠倒是非的恶人。好比英明的商汤不得不诛杀尹谐,文王如此慈悲也不得不诛杀潘正,姜太公如此忠义也不得不诛杀华

士,管仲如此大量也不得不诛杀里乙,郑子产如此贤能也不得不诛杀邓析、史付等人。对于惑乱世人的枭雄如果不用这样的手段,世界怎能得到安宁呢!」

以上这段说明孔子为什么诛杀少正卯的原因,有人批评说杀人是残忍的,当然对于一位无辜的人,或是伤害不大的人,动不动就用诛杀的手段,那是残忍且狭隘的。但若是对于一个恶贯满盈死有余辜的人来说,处他重刑反而是救了无数生民的必要手段。举个例子,若是像二次大战的希特勒这种人,有第一等的口才及非常有魅力的领袖气质,他一个人站在台上就能辩倒所有的正理,用歪理独立于一方,吸引无数人的崇拜,有远见的人若不设法让他早日离开人群,不知道还要牺牲多少人的生命!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任何慈悲为怀的有为明君,都会设法诛杀这个枭雄,以救生民于荼炭。这时的「杀」对被解救的无数众生而言,反而是慈悲而不是残忍了!

因此不要看到历史上孔子曾杀了少正卯,就起了批评的知见,因为功过的重点在于杀了一个枭雄之后,无形中解救了多少可能被邪见蛊惑的众生,或是消弭了多少可能发生的动乱场面。虽然如此,但杀人总不能乱杀的,好比现在国家的法律要处一个人死刑一样,那是非常慎重的事,古圣哲是那么的慈悲为怀,要处死一个人,当然是迫不得已,才会做出这种选择的。

我之所以谈这些,并不是要为孔子辩护,因为我们不在当时,不能真正了解当时有没有必要如此,不论赞成或不赞成我认为都是不切实际的做法。我所要表达的是「知言」的能力重不重要呢?若没有知言的能力,随便跟着一个枭雄起舞,世界不是不得安宁了吗?或是在未认

孟子·告子上

孟子 告子上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爲仁義猶以杞柳爲桮棬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爲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爲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爲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爲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爲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曰生之謂性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歟曰然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歟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曰 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 人之長歟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 也是以我爲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爲悅者 也故謂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 則耆炙亦有外與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曰行吾敬故謂之 內也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酌則誰先曰先酌鄉人所敬在 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不能荅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 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曰弟爲尸則誰敬彼將曰敬弟子曰惡在其敬 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 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曰冬日則 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 也或曰性可以爲善可以爲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

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爲君而有象以瞽瞍爲父而有舜以紂爲兄之子且以爲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歟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爲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爲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筭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爲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孰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爲屨我知其不爲蕢也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於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 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 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於聲天下期於師曠是天 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 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 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 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孟子曰 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爲美乎是其日夜之 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蘖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見其濯濯也以爲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 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爲 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 所爲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

孟子《人和》教案

先秦诸子选读《人和》教案 敦煌中学一部语文组吕文忠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讲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导入: 1.学生听刘和刚演唱的《和为贵》引入。 2.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自道出了华夏子女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3.“和”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左边是指粮食,右边是一个口,意思就是让老百姓吃饱,百姓和乐了,国家就和平、繁荣、富强了。 4.请同学给“和”字组词(出示幻灯片) 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气生财(生意) 和睦(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的时候,地震、雪灾、奥运会) 和睦相处,和气致祥(同学、朋友之间) 二、出示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则 活动设计一: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然后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3.重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内容。(出示幻灯片) ①天时、地利、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 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③“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④“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⑤“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⑥“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寡”,少。至,极点。 ⑦“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⑧“道”指正义或仁政 活动设计二问题探究: 1.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孟子认为哪个最重要? 2.请同学们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3.孟子是孟子是如何阐述“人和”的重要性的?(出示幻灯片)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书名:史记作者:司马迁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 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 孟子。 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 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於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 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於齐。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而内圆凿,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 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 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彊记,学无所主。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 意观色为务。客有见髡於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 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后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於 是送以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终身不仕。

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大辩论

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大辩论 读完《孟子?告子上》,仿佛听完一场激烈的辩论。这是一场两个人关于人性的辩论,告子的观点是“人性本无分善恶”,而孟子的观点是“人性本善”。 一开场,告子便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人性就像柳条一样,把柳条做 成杯盘,它就是杯盘;把柳条编成箩筐,那它就是箩筐。人性也一样,本来无 所谓善恶,后天环境引导的不同,才造成的善恶的不同。孟子反驳说:“你说 把柳条做成什么它就是什么,那么你能不改变柳条的性状把它变成杯盘或箩筐吗?把它做成别的样子,它本来的性状就没有了,它也就不是柳条了。照你这 样说人的天性被引导成了善和恶,不就破坏了人的天性了吗?” 于是告子又换了一种说法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他又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孟子马上又反驳他说:“水流确实是 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不管你再哪边开个口子,水总 是往下流的。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是必然的,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至于偶尔会出现人性不善的现象,也是形势逼迫所致,就像拿个桶往上泼水, 水也会往上流,但这是形势索迫,而非水的天性可以往上流。” 告子被反驳的不知该说什么好,于是他说,咱们现在先不讨论这个问题, 咱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天性,我认为天生的就是天性。孟子说你这样说,天生的 就叫天性,那么白的就叫做白是吗?告子说是,于是孟子举例说,白雪的白, 白羽毛的白,白玉的白,都是同一个白是吗?告子仍硬着头皮说是。孟子继续 举例说,那狗的天性、牛的天性和人的天性一样都是一种天性吗? 告子抛出了最后一个观点“我认为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内 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请问孟子先生 对这个观点是否认同?孟子当然还是不认同,“你凭什么说仁是生自内心而义 是外因引起的呢,把证据拿来!”告子既然敢这么说当然是有准备的,“比 如说有个人比我年长,我便尊敬他,但不是预先就有‘尊敬他’的念头在我心 里的;再比如有个人皮肤比我白,我便认为他白,是由于他的白显露在外,并 不是我觉得他白他才白的,所以说义是外因引起的。我爱我弟弟,是因为我心

孟子人和 优秀教案

人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整理文中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4.主要讲授第2、3则。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文章的内涵。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学习第1、2则选文,掌握文章大意。 2.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 一、课前导入:在最近几年我们遇到的灾难很多,比如前几年的非典、南方的水灾,去年的汶川大地震等,我们中国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但最终我们都能够很顺利地度过这一切,为什么?原因是离不开人们的团结,全国上下一心,在抗震救灾中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那么,说明人和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进天开看看孟子最人和的阐述。 二、以复习形式学习第一则。 活动设计一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然后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 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3、学生再读课文。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内容,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

精选2019-2020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7 《孟子》两章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八十七篇

精选2019-2020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7 《孟子》两章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八十 七篇 第1题【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见清澈的溪水________地跳下山涧,一刻也不歇息,匆匆向山脚奔去。 ②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若________自己的错误,实际上就是不想改正错误。 ③城建部门和环卫部门,必须________一下,立即解决污水井长期冒水污染环境的问题。 A、急遽隐讳协调 B、急剧隐瞒协调 C、急遽隐晦谐调 D、急剧隐讳谐调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米粟板筑筋骨忧患朝辉夕阴 B、毒疠焊吏叫嚣赋敛阴晴圆缺 C、从祠惊恐宫阙婵娟户枢不蠹 D、闾左隳突琼楼薄暮心旷神怡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选择正确译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A、使百姓定居下来就要靠划定边疆的界限。 B、只要划定边疆界限才能使百姓定居下来。 C、不用划定边疆界限人民也能定居下来,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D、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 B、益慕圣贤之道开卷有益 C、苟富贵,无相忘一丝不苟 D、管夷吾举于士举世闻名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给下列字注音: 畎______ 说______鬲______拂______ 【答案】: 【解析】:

孟子七篇解读

孟子七篇解读 一、重民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说:)(治理国家)不要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会吃不完的了;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那鱼类水产就会吃不完的了;到山上去砍伐木材注意季节,那么木材也就用不完了。如果粮食和鱼类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会使人民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什么顾虑了。做到了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那么这就是仁政的起点。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说:)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猪肉,您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马匹,可是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到处有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您领着野兽来吃您的人民呀。野兽

相互残杀,人们尚且憎恶这种行为,而作为执掌人民政务的父母官,却不能避免率领野兽来吃人,那您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译文] (孟子说:)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虑为忧虑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乐与天下人民同乐,忧与天下人民同忧,做到了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决不会有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说:)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那么治理天下就可以向在手掌上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滕文公上) [译文] 孟子说:关系人民的事情不能够拖延。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

孟子人和导学案答案

《孟子》《人和》导学案答案1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第一则。 1、学生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解释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③“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④“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⑤“固.国”的“固”,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⑥“威.天下”的“威”,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⑦“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⑧“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注音 难.(nàn )孝悌.(tì)惛.(hūn )横.逆(hèng ) 4写出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叛) 其横逆由.是也(犹)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无)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舜,人也;我,亦人也。(判断句) 城非不高也。(判断句) 凶年免于死亡。( 状语后置句)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判断句) 二·合作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哪里?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 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

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护城河。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5)委:弃。(6)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B1)综合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B1)综合练习题 1.《诗经》的《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于“风”、“雅”、“颂”,古人有很多解释。一、现在一般都承认“风”是乐曲的名字,所谓“国风”就是各国的乐曲,犹如我们现在说的山西调、河南调等等。《诗经》里的国风有十五种,就是有十五个地方的乐曲。 二、“雅”也是乐曲的名称。“雅”就是“正”的意思。“雅”乐是京畿附近的乐曲,是相对地方音乐而言。“雅”里又分“大雅”、“小雅”,大约它们的区别是它们的音乐产生的时代的先后,“小雅”中的诗在时代上比“大雅”晚,风格上比较接近国风,可能正是音乐上受到“风诗”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不同于旧的雅乐,因此才做了大、小雅的区分。三、“颂”也是因音乐而得名。根据朱熹等人的解释,“颂”是祭祀宗庙时的乐曲。现在,《诗经》的《风》、《雅》、《颂》里共有305篇诗歌。 2.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祭祀诗:祭祀诗是歌颂祖先的祭祀的乐歌。《诗经》的祭祀诗全部收集在三“颂”里。例如“周颂”31篇,有名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是“周颂”,也是整个“颂”诗里最优秀的诗篇。 二、赞颂诗:赞颂诗是指赞美祖先功德、征战胜利、品德、技艺,甚至俊男靓女的诗。大部分集中在二“雅”里。例如“大雅”里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等,“小雅”里的《出车》、《六月》、《采芑(qǐ)》等都是赞颂诗中的名篇。 三、怨刺诗:怨刺诗是揭露时弊、感叹时艰、讽刺时政的诗歌。它们多出现在二“雅”里,作者多为贵族、朝臣,“国风”中也有一些劳动者创作的民间讽刺诗。如“大雅”里的《民劳》,“小雅”的《巷伯》,“国风”中“魏风”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黄鸟》等都是名篇。 四、婚恋诗: 婚恋诗是婚姻、恋爱为题材的诗。这类诗的绝大部分保存在“国风”民歌中。爱情诗最著名的有“周南”的《关雎》、《汉广》,“秦风”的《蒹葭》,“陈风”《月出》,“邶风”《静女》等。描写婚姻生活的诗著名者有“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卫风”《氓》,“邶风”《谷风》等。 五、战争徭役诗:这类诗主要描写战争徭役给劳动者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著名的有“豳风”《东山》,“小雅”《采薇》、《何草不黄》,“魏风”《伯兮》、“鄘风”《载驰》,“秦风”《无衣》等。 3.《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诗经》作品具体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形成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如“豳风”《七月》以素描式的手法描写了农夫一年四季的辛劳,是一幅色泽鲜明的风俗画。“邶风”《谷风》真实地记载了弃妇的复杂的感情世界。 二、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一抒情写志、刻画人物。例如“小雅”《采薇》以乐景写哀,把主人公悲喜交加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动人。《蒹葭》、《汉广》、《月出》、《东山》等都是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佳作。 三、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诗六义”,实则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

孟子·告子译文

孟子·告子译文.txt第一次笑是因为遇见你,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孟子告子翻译 《孟子·告子上》译文 (一)告子曰:“性犹杞柳也①,义犹杯棬也②;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告子说:“人的本性好比杞柳,义好比杯盘;使人性变得仁义,就像把杞柳做成杯盘。”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孟子说:“你能顺着杞柳的性状把它做成杯盘呢,还是要伤害了它的性状把它做成杯盘呢?如果是伤害了它的性状而把它做成杯盘,那么也要伤害了人的本性使它变得仁义吗?率领天下的人给仁义带来灾难的,必定是你这种论调吧!” [注释] ①杞(qǐ)柳:树名,枝条柔韧,可以编制箱筐等器物。②杯棬(bēi quān):器名。先用枝条编成杯盘之形,再以漆加工制成杯盘。 (二)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三)告子曰:“生之谓性。”告子说:“天生的称作天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孟子说:“天生的称作天性,就像白的称作白吗?”曰:“然。”告子说:“是的。”“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孟子说:“白羽毛的白,就像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像白玉的白吗?”曰:“然。”告子说:“是的。”“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说:“那么,狗的天性就像牛的天性,牛的天性就像人的天性吗?”(四)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告子说:“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内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孟子说:“凭什么说仁是生自内心而义是外因引起的呢?”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告子说:“他(比我)年长,我便尊敬他,不是预先就有‘尊敬他’的念头在我心里的;好比他(肤色)白,我便认为他白,是由于他的白显露在外的缘故,所以说(义)是外因引起的。”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孟子说:“白马的白,没有什么区别于白人的白;不知道对老马的尊敬,也没有什么区别于对长者的尊敬的吗?再说,是认为长者那里存在义呢,还是尊敬他的人那里存在义呢?”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告子说:“是我弟弟,我就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就不爱他,这是由我决定爱谁的,所以说(仁)是生自内心的。尊敬楚国人中的长者,也尊敬我自己的长者,这是由对方年长决定的,所以说(义)是外国引起的。”曰:“耆秦人之炙①,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孟子说:“爱吃秦国人烧的肉,同爱吃自己烧的肉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其他事物也有这种情况,那么

九年级下古文课下注释整理【2020最新部编版共七篇古文】

部编版语文九下全册古文、古诗注释整理 第三单元 9、鱼我所欲也/《孟子》 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11、送东阳马生序/宋漾 第六单元 20、曹列论战/《左传》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2、*陈涉世家/司马迁 23、出师表/诸葛亮 部编版语文九下全册古文注释整理 第三单元 第九课《鱼我所欲也》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③【恶】讨厌,憎恨。 ④【患】祸患,灾难。 ⑤【辟】同“避”,躲避。 ⑥【如使】假如,假使。

⑦【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⑧【非独】不仅,不只是。 ⑨【是心】这种心。 ⑩【丧】丧失。 ?【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 ?【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 ?【蹴】踩踏。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辩】同“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①【奉】侍奉。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先前、从前。 ④【已】停止,放弃。 ⑤【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第十课《唐雎不辱使命》

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唐雎,战国末期人。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辱,辱没、辜负。《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②【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③【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④【易】交换。 ⑤【其】表示祈使语气。 ⑥【加惠】给予恩惠。 ⑦【错意】在意。错,同“措”。 ⑧【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增广、扩充。 ⑨【岂直】何况只是。 ⑩【怫然】愤怒的样子。 ?【公】对人的敬称。 ?【伏尸】横尸在地。 ①【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②【免冠徒跣】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 ③【抢】碰,撞。 ④【士】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⑤【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想杀僚自立,假意宴请,让专诸借献鱼之机刺杀了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等

孟子卷十一 告子上 原文 译文

孟子卷十一告子上原文译文(之一) 作者:原文孟子来源:网络收集时间:11月04日09:25 提交:kwora 原文: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读解】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范。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用刀

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擒。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我们即便不会成为苟子“性恶论”的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下一篇:孟子卷十一告子上原文译文(之二) 上一篇:孟子卷十万章下原文译文(之五)

孟子·告子下

孟子 告子下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色與禮孰重曰禮重曰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孟子曰於荅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鈎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應之曰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踰東家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爲堯舜有諸孟子曰然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曰奚有於是亦爲之而已矣有人於此力不能勝一匹雛則爲無力人矣今曰舉百鈞則爲有力人矣然則舉烏獲之任是亦爲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爲患哉弗爲耳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 所不爲也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 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見於鄒君 可以假館願留而受業於門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 歸而求之有餘師○公孫丑問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孟子曰何以 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爲詩也有人於此越人關弓而射之則己談笑 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其兄關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 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固矣夫高叟之爲詩也曰凱風何以不怨曰 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小弁親之過大者也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 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磯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 孝矣五十而慕○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曰吾聞秦 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 將有所遇焉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說之將何如曰我將言其不

利也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爲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爲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孟子居鄒季任爲任處守以幣交受之而不報處於平陸儲子爲相以幣交受之而不報他日由鄒之任見季子由平陸之齊不見儲子屋廬子喜曰連得間矣問曰夫人之任見季子之齊不見儲子爲其爲相與曰非也書曰享多儀儀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於享爲其不成享也屋廬子悅或問之屋廬子曰季子不得之鄒儲子得之平陸○淳于髡曰先名實者爲人也後名實者自爲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 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汙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 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曰魯繆 公之時公儀子爲政子柳子思爲臣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 於國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 歟曰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緜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梁 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有諸內必形諸外爲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 覩之也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曰孔子爲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 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知者以爲爲肉也其知者以爲爲無禮也乃孔子 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爲苟去君子之所爲眾人固不識也○孟子曰五霸 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 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 而助不給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慶以地入

孟子把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

第七课 思考题 27、孟子把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概括为哪五种?若不懂这些理念,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28、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上要注意什么?请说明理由。内容和态度上呢? 29、长辈问你事情时,应以怎样的态度回话?你做得如何?明白这一点,对平时与人交往有何帮助? 30、儒教也提倡?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与佛教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31、你能做到?朝起早,夜眠迟?吗?是为解脱生死,还是为世间俗事?苏东坡所讲的那个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弟子规》的词句很简单,相信各位理解上应该没问题,但在行持上,恐怕谁都有困难。其实,无论是在家人、出家人,既然活在世间,就应该学一些古圣先贤的教诲。这种人文格言,在藏地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等大德的论集中有很多,印度龙猛菩萨、圣天菩萨、马鸣菩萨的教言中也不乏其数,而且,我们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也非常重视人格的教育。虽然从一个角度来看,对修学佛法、希求成就的人而言,为人处世的道理好像并不重要,有些上师也不重视,但实际上,我们一定要知道:先做好人,才能做佛。这一点很多大德都在提倡。所以,每个人不仅自己要学古人的优良传统,如果有机缘、有能力,也应对身边不懂的人进行宣说。倘若他们连这些浅显之理都不懂,那甚深的佛教教理就更不必说了。 这次宣讲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人都没学过《弟子规》。一般来讲,我们藏地很重视传承,但刚开始也讲过,我没有这个传承,只是在认认真真学过一遍后,想把自己的理解跟你们分享,给大家作个辅导而已。我们的理解也许相同、也许不同,但不同的理解,有时恰恰会带来不同的收获。

作家作品口诀

作家作品记忆口诀 一、孟子及其作品知识口诀: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思(想)教(育)家。 地位次孔称"亚圣",儒家思想代表人。 后世"孔孟"常并称,《孟子》七篇传今世。 二、范仲淹及其作品知识口诀: 仲淹希文北宋人,政治文学两大家。 谥号"文正"《(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邓州作。 胸襟抱负借 "记"名,也表对友规箴意。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环环相扣气势宏。 骈散结合语言凝,形象富于音乐美。 三、欧阳修及其作品知识口诀: 欧阳修,北宋人,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 六一居士是其人,支持仲淹被贬黜。 《醉翁亭记》《(欧阳文)忠公(文)集》,(写)景叙(事)抒情熔一炉。 秀丽环境精笔描,自然风光变化多。 勾勒与民同乐图,抒发作者政(治)理想。 排遣抑郁复杂情,与民同乐是主旨。 四、方孝孺及其作品知识口诀: 越巫选自《逊志斋集》,作者明代方孝孺。 才华横溢抱负大,刚直不阿忠君主。 一字希直又字希古,夷灭十族何所惧。

书斋名"逊志"后改"正学",世人称他"正学先生"。 五、吴敬梓及其作品知识口诀: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字敏轩来号粒民;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儒林外史》代表作,五十五回章回体; 长篇讽刺小说第一部,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六、鲁迅及其作品知识口诀: 鲁迅本名周树人,八一出生三六卒。 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文思革命家。 《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 散文诗集有《野草》;《且介亭杂文》杂文集。七、魏巍及其作品知识口诀: 《我的老师》魏巍作,现代作家名鸿杰。 七件小事绕中心,美好心灵学生爱, 五间略来两件详,结构疏密情加深, 主要人物"蔡"和"我",感情线索"回、忆、思",次序恰当"接"与"爱",贬义褒用"狡猾"明。

《孟子》选读《人和》教案

《孟子》《人和》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共有七课,每一课都围绕一个主题编排,所选择的语料主要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并具有很高的认识和鉴赏价值。《人和》选录四则短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人和”思想。不仅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了人和最为重要的结论,而且还从一般的社会成员与统治者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达到人和的具体办法。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好文言知识,还应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材处理 (1)、在讲授选文时,努力展示孟子思想的高度、深度、特色及其现代价值。 (2)、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概说的相关部分,以了解孟子及其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整体情况。 (3)、要联系到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要有大的关怀“反求诸己”,不能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从自身寻找不能与人和睦相处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整理文中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4.主要讲授第2、3则。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文章的内涵。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学习第1、2则选文,掌握文章大意。

孟子 告子上

《孟子·告子上》 本篇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原文共20章,选14章。 人性向善,犹水就下 【原文】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4)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5);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于年长。②湍(tuan)水:急流的水。③信:诚,真。④就:趋向。⑤颡(sang):额头。 【译文】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读解】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范。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擒。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我们即便不会成为荀子“性恶论”的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原文】 公都子①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②,以省瞽瞍(3)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④其情⑤,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③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