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和古筝有什么区别,哪 个更容易学习(水杉简明教程)

古琴和古筝有什么区别,哪 个更容易学习(水杉简明教程)
古琴和古筝有什么区别,哪 个更容易学习(水杉简明教程)

古琴和古筝的区别?哪个更容易学?

琴和筝的历史都非常悠久,为了区别其它乐器,故在前面加个“古”字,称为“古琴”、“古筝”。琴和筝除了是器乐外,更承载了丰富的中国文化。

本文笔者水杉君将以现在常见的琴和筝,从刚接触琴或筝、零基础者的角度,来比较两者便于大家了解。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直观的展示,来说明古琴和古筝的区别。

120cm和163cm的长度对比,可看下图:

古琴有7根弦,故又名七弦琴(最粗的为1弦,最细的为7弦)。古筝有21根弦(最粗的是21弦,最细的是1弦)。

古琴和古筝各部位名称

古琴和古筝各部分的名称,很多是拟物的,尤其是古琴一直保持着古时的称呼,即形象又文雅。古筝的一些称呼更偏向于乐器化了。

古琴与古筝另一个较大的区别是:古琴没有琴码,古筝有琴码(或叫筝码、码子、雁柱)。琴码起到传导声音的作用。琴码影响了两者的弹奏方式不同。

古琴和古筝的声音对比

外观一定认识后,我们再听一听声音。

琴和筝的《高山流水》这两个曲子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同名。古琴《高山流水》相传很早了,原为一曲,唐后分为《高山》和《流水》两曲。浙派的古筝曲《高山流水》是近代根据笛曲改编过来的。

古琴曲:管平湖《流水》、古筝曲:王昌元《高山流水》(网易云音乐上去搜索听下)古琴曲:管平湖《广陵散》、古筝曲: 王昌元《战台风》(网易云音乐上去搜索听下)

古琴和古筝演奏视频对比

古琴演奏视频:龚一《潇湘水云》(腾讯视频上去搜索看一下)

古筝演奏视频:周延甲《秋夜筝》(腾讯视频上去搜索看一下)

古琴和古筝男女老少都可学习,常有人问我xx岁了、我是男生或女生是否可以学古琴或古筝等等问题,水杉古琴(百度搜索可看到更多古琴知识)觉得关键是自己要喜欢(喜欢它的外观、声音、演奏方式等等),否则难以坚持。

摆放与弹奏

古琴摆放:古琴需要专业琴桌(桌子高度约68cm、凳子高度约45cm),摆放时把琴轸放在桌子外侧(方便用琴轸调弦),将整张琴都置放在琴桌上是错误的(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错误)。琴头和雁足处应放防滑垫(防止演奏时琴滑动)。

古琴坐姿:身体中轴线对着四徽或五徽(靠近琴头的那边),身体离琴约两个拳头距离,双腿与肩齐(女士可并腿),宜坐半边凳子。

古琴弹奏:古琴左右手都不需要戴义甲,左手按弦,右手弹。

古筝摆放:古筝一般用支架(一个高约56cm放在筝首,一个约53.5cm放在穿弦孔前面)古筝坐姿:右肩对齐古筝的前梁,座位和筝的高矮比例要合适,第一个琴码的高度与自己的腰部平行。身体离琴一拳或两拳的距离。

古筝弹奏:古筝需要戴义甲,一般是左手按弦,右手弹。

古琴谱一般用简谱(或五线谱)+减字谱(减字谱标识着指法音位。它是取文字的一部分组合,故称减字谱),古筝用符号表示指法。谱子都非常的形象,了解后都非常简单。

初学者在购买琴或筝时,宜选择中档价位的琴,太便宜的琴音色不好,且用的时间不长,而太贵的琴对于初学者来讲又没有太大必要,此类琴的购买者大多为专业演奏者。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常情况而定,价格越贵,肯定乐器的各方面条件都要好一些。

古琴的价格差别较大,尽量购买知名斫琴师的琴,如倪诗韵的琴。

古筝的价格大至分为一千至五千多,购买时尽量选择专业厂家。

选购买时若有专业人士帮着挑选是最好了。如果没有,建议购买时以音色好坏作为考虑的条件,而不要太多的注重外表装饰。

古琴和古筝哪个好学?哪个更容易?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琴与筝都是中国的传统器乐,但两者之间的音色差别非常大,古琴沉静古朴,古筝婉转清越,因此有“古琴悦心,古筝悦耳”一说。在选择学习前,建议多听一听曲子,多看一看演奏视频,看看自己到底喜欢哪个音色。只有自己喜欢,才能坚持学下去。

对于一般的业余爱好者来廛,在工作学习之余,花点时间去学习琴或筝,是自身追求完美、表现自我的过程。它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而且对自身良好气质与修养的塑造也有极大的帮助,这无疑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两者入门都非常简单,通过简单的识谱和指法入门,即可掌握些基本技巧,演奏些好听的曲子。如果想演奏的更好,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不断练习。除了纵向的技法上的突破,更需要横向的文化修养。弄清自己的学习目的,有的放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也很容易找到相关教学视频。但不管学琴还是学筝,水杉古琴建议尽量找老师学,自学容易走弯路,以后很难纠正。

古琴和古筝学习其实也并非单选题,两者有不同,也有相同。现在不少琴家即会弹古琴,也会弹古筝,更有还会弹瑟琶、二胡等等多种器乐的。不过初学时应选一门器乐学,到掌握到一些技巧后,在考虑学习另一件器乐。

文:水杉古琴

2017.7.5

古琴教案

古琴教案 指法班 ·第一节· 【指法·勾剔】 一、弹琴姿态 琴:琴身宜靠案边,琴头靠右,琴轸置于桌边外;琴头背面接触桌子最外沿者以及雁足下方,须垫防滑垫。 身体:对准四五徽之间;两腿张开,足分八字;全身放松,沉肩坠肘,肘部水平,垂直于琴弦;身体距桌子边缘大略20公分左右。 手:状如握球,姿态放松,动作简静;小指不用,须伸直;弹弦于一徽与岳山之间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处。 琴桌琴凳的安放:琴桌比一般桌子低,大概70公分高;桌面与琴凳面距离应在30公分左右。 二、勾 右手中指向身体方向击弦。中指指肚前三分之一处搭在琴弦上,指 根发力,斜向下45°击弦,发出半甲半肉之声,搭在下一根琴弦上。 注意:中指中节不可弯曲;肘腕不可向后拉拽,也不可向下摁弦。 连勾:勾完一弦后,肘带腕掌向后挪动约一个弦距的距离,指肚向 上提至勾所用之位置,然后再于此时所搭之弦上做勾。注意琴面前后的 弧度。 三、剔 右手中指向外弹出。中指勾后,肘腕向前平移少许,指肚搭在弦 上,中节突出,末节伸直,向前一根弦斜向上45°骤然弹出,发出 纯粹的甲声。 注意:注意不要剔到两根弦;音色须干脆清亮,不可向前送,不 可拖泥带水。 四、勾剔组合 琴曲中,勾剔通常前后连接配合。写作。组合练习: 【古琴知识·古琴概述】 一、古琴概述

古时名称:琴,玉琴,瑶琴,七弦琴。 历史:传说不可考;实物考证,湖北曾侯乙墓,距今2400余年。 传说:“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可不必尽信。 发展:西汉以后完善——最晚魏晋定型——隋唐宋明兴盛——清衰落——近代复苏——2003年古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古琴热兴起。 意义:1、中国最早的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和瑟一起)。2、《神奇秘谱》:世界上存留最古老的器乐曲。 三、古琴的构造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

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

古琴与古筝的演奏方法区别

古琴与古筝的演奏方法区别 一、演奏方法上的区别: 古琴的弹奏,多称为“抚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右手基本指法有:勾、剔、抹、挑、托、擘、打、摘等。左手基本指法有:吟、猱、绰、注等等。弹奏时,右手能够同时拨动两根琴弦作和音。在右手拨弦、左手按弦取音时,可作往复摆动的“吟”、“猱”和上滑音“绰”、下滑音“注”等多种技巧奏法,从而形成古琴所特有的演奏风格。古琴的琴音有三类:散音、按音、泛音。 古琴的弹奏还有很多琴道、琴德方面的讲究,因此自古以来琴家们往往都操守五不弹之原则。即:其一,疾风甚雨不弹。疾风声枯,甚雨音拙,所以不弹。其二,于尘市不弹。这是因为尘市喧闹,噪杂不静,俗气又重,故与琴文化精神相违。其三,对俗子不弹。市井粗俗之人,不解雅趣,不识风情,难体琴道之妙,自然不为知音。其四,不坐不弹。因操琴须气定神闲,不可有浮躁之气。所以琴家不能立而弹琴。其五,衣冠不整不弹。琴家操琴时,须洁净身心而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如《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仪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身心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 而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和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古筝的传统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突破,1953年赵玉斋先生创作了《庆丰年》,解放了左手,曲调上运用复调的手法,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声部演奏手法,大大丰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筝的演奏技术得到一个突破性的发展。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人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及使用无效区的噪音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上世纪70年代,赵曼琴在演奏实践中,创造使用了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巧。并突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模式,创立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筝不须改变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等。 二、代表曲目: 古琴的代表曲目最古远的是《碣石调.幽兰》一曲,描写孔子不得志以空谷幽兰自喻,据今已有1400多年。还有《广陵散》、《潇湘水云》、《梅花三弄》等,现存琴谱约有数千首之多。不同版本的曲目共有三千多首、不同曲名的有六百多首,我国史籍记载有琴师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以及"三国"中孔明巧施空城计,操琴退司马十万大军的故事,说的都是古琴而非古筝。1977年,美国宇航局为了探索外太空生命,发射了“旅行者号”探测器,探测器上搭载了一张金唱片,意在向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传递人类的信息。金唱片中,就录制了我国已故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琴曲《流水》。当年管平湖先生所用的古琴,是一张宋代古琴“凤鸣”。 古琴的代表曲目多为古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广陵散》《潇湘水云》《渔樵问答》《捣衣》《凤求凰》《阳关三叠》《酒狂》《关山月》等等。 而古筝的代表曲目有《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出水莲》、《锦上花》、《秦桑曲》、《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满江红》、《步步高》、《瑶族舞曲》、《伊犁河畔》、《百花引》等。 秦汉胡同国学书院 4000801518

古筝曲讲解

一、《在北京的金山上》 这是一首根据藏族民歌改编的一首古筝独奏小品。此曲旋律优美,易于唱诵,其五声音阶的级进式发展变化与古筝五声音阶的弦序排列十分吻合,因此,该曲对初学者来说较易上手。另外,乐曲的节奏也较为简单平稳,主要以八分音符为主,甚少变化。再者,指法编排也相对比较规整,只有托、抹、勾(即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组合形式。作为启蒙筝曲,《北京的金山上》为初学者走进古筝音乐世界开启了一扇便捷之门。 此曲结构短小,主题加上间奏共有54小节,其中还包括旋律的低八度重复演奏,这就是说,除去六小节的间奏和低八度的旋律重复,我们只要学好24个小节(4个乐句)就可以了。初学者一般欠缺基本音乐知识和乐曲分析能力,往往因为谱面看起来篇幅较长,而有畏难情绪,其实我们拿到乐谱后应该认真视唱和简单分析一下,这样学习和弹奏时就比较容易了。 乐曲刚开始就是一个八度和声音程,弹奏时需要我们的大指和中指同时向手心方向弹奏发音,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古筝演奏术语里把这一多指组合指法称之为“大撮”(传统古筝指法符号表里把大指和中指同时向手心方向弹奏的组合指法称作“大撮”,把大指和食指同时向手心方向弹奏的组合指法称作“小撮”,把大指、食指、中指同时向手心方向弹奏的组合指法称作“套撮”,这些都属于多指组合形式),这是传统古筝弹奏中为了加强旋律重音而最常使用的一个技法,几乎可以认为是传统古筝弹奏体系里的“八度模式”。我们知道,其他乐器在为初学者编排入门乐曲时,弹奏指法的设计常以单指的形式出现,很少有古筝这样的“创意”,这是因为乐器的结构特点、也是古筝的五声音阶特性决定了的,不能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指序编排。由于这一手法在传统筝的弹奏中极为常见,在以后的民间筝曲的学习中更会时常遇到,所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在学习这一技法时,首先要注意演奏时的基本手型:手指自然松弛、虎口微张,指间不宜并拢或者过分打开,指尖下垂,正对将要弹奏的琴弦,手背自然隆起,坚挺有力、不可塌陷,形成半握拳的圆状手形。演奏方法上建议初学者采用贴弦奏法(也有人称“夹弹”,即弹奏前把手指放置在相应的琴弦上),这样不易错音。弹奏时要借助臂力和腕力,这样才能能够保证音色的通透和圆润。 古筝弹奏中另外一个常用的指法组合“抹托”,在乐曲第一小节第二拍上就出现了。这里大二度上行级进的两个音,乐谱上设计是用食指和大指先后弹出的(传统古筝指法符号表里把大指向身外方向弹奏的指法称作“托”,把食指、中指、名指向身内方向弹奏的指法分别叫做“抹”、“勾”、“打”,这些都属于单指形式),这种指法连接在古筝的演奏中十分常见。此手

浅谈对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古琴的理解和欣赏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

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古琴音乐相对于前代,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更为细腻、深刻,意境的营造更为形象化而富于哲理性。,“比如《山居吟》一曲,描写的就是一个人住在山上,以天地为家,河流是他的腰带,

古琴的外观与音色

xx的外观与音色 中国古琴是不同于任何中西乐器的一种乐器,它与其他乐器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不仅是一件历史最悠久的乐器,而且还是一件极具欣赏价值的中国工艺品漆器,历来受到王公贵族,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爱,成为高雅艺术和文化修养的象征。古琴是一件动听的乐器,还是一件可供观赏的美器。以上两点是决定了选择古琴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一要选择声音,二要选择外观。 先说声音。古琴与其它乐器不同之处在于,像古筝、琵琶、小提琴等均是薄面板发出的声音,薄面板容易震动,故而易发音且音量大。但古琴则是厚面板发出的声音。它的面板厚度可达20-30毫米,是其他乐器厚度的5-10倍。它的声音浑厚、圆润余音长尤其是低音部分,如古钟般咚咚声,有种使人身心震撼的感觉。它的高音部分圆润甜美。如果与琵琶、古筝等比较一下,相同的音位的声音,前者的声音显得单薄,后者显得厚重,韵味更浓。 古琴的特殊制造工艺决定了古琴的发音与众不同。它不但面板长且厚,它所有表面均有一层生漆与鹿角霜的腻子。古琴的声音是被包裹的、被束缚的、被限置的。古琴的声音要含蓄、浑厚、不张扬而且余音长,所谓绕梁三日不绝。挑选古琴的声音,提高耳力很重要。最好要多听一些古琴名家用名琴弹奏的曲子。反复听,自然就对好的古琴的声音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更简单,更有效地方式是: 借到一张好古琴,比较一下音色的差别,反复对比的听,就能听出音色的差别还能增进自己的耳力。 古琴音色的好坏,古琴声音是否好听,是古琴优劣的决定因素。 古人评价xx有xxxx之说,xx即: xx,松,脆,滑。xx即: 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四善中苍有老的意思,音要苍桑古朴,不燥不闹。松与紧相对而言,声音发紧,听起来不自然,不流畅。松和

古琴与古筝的区别-精华

古琴与古筝地区别 精彩回答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地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你说地可能是九霄环佩琴·伏羲式春雷琴·伏羲式大圣遗音琴·伏羲式古筝弦乐器,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地张力、控制弦音地变化,以润色旋律.筝地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地一张琴.也是古琴,不是古筝b5E2R。 古筝是一种具有优美音色和丰富表现力地繁弦弹拨乐器,外观呈扁长形,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筝身为中空共鸣体,里面胶有音梁,表面呈拱形,底部开有两三个出音孔.琴地首尾都嵌有岳山,俗称前梁和后梁,前梁至弦柱间为有效弦长.使用由入字形地弦柱支起,柱在面板上可以活动,位置错落如雁行,以取得不同地音高.制作筝时,框板使用红木等质地坚实、木纹顺直地木材,面板和底板采用质地较松软、易于振动地梧桐木.除了木材外,弦也是筝地重要组成部分,与发音有密切关系.筝使用地琴弦有丝弦、钢丝弦和尼龙弦三种,它们地音色各不相同.古琴是中国古代最古老地乐器之一,是中国最早地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地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古琴别称雅号:“琴”、“七弦琴”.结构组成:型制多样,现今以“仲尼式”最为多见.一般分为琴体(即共鸣箱,由琴面、琴底和琴轸、雁足等部分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七根和岳山、龙龈、琴徽等部分).使用材质:琴身地琴面面板一般为桐木制,琴底板为梓木制.琴弦地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琴徽多为贝壳或玉石制成.乐器特色:是乐器家族中最古老地乐器之一,历史悠久,为中国最重要地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地弹拨弦鸣乐器,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具有浓厚地中国民族特色.演奏技巧复杂,有滑奏、揉弦和泛音奏法等特殊技巧,表现力丰富.古琴地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音色明净浑厚,风格古朴.在古代,我国文人雅士几乎家家都有古琴.孔子也是古琴地推崇者,他所教授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古琴是必修乐器,孔子是想通过古琴来陶冶人地情性.约公元前年,孔子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地两位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地作品.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厘米,宽约厘米,厚约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地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地空间,叫作舌穴.面板

挑选一把好古琴的方法与技巧

挑选一把好古琴的方法与技巧 如何挑选古琴一、音色:要辨别音色首先要看这张琴有没有抗指、打板、沙音。 1.抗指——左手按弦时感到有点吃力就是抗指。 琴弦离面不可过高,琴弦过高叫做抗指,会影响弹琴方法甚而累坏手指。 以七徽的位置说,琴弦离琴面应在0.5公分左右。 2.打板——右手弹空弦时,空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3.沙音——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有沙沙(杂音)声音就是沙音。 (有时琴弦不直有也会有沙音则与琴本身质量无关,需要更换琴弦即可)音色:右手弹空弦,听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于每个徽上,右手弹弦,听各处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相近。 把按音和空弦音反覆连续弹奏,听音色和音量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在声音未停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余音延长则是优点。 左手轻点弦于相应徽位处,右手同时弹弦出声,听每一个泛音是否明亮清澈。

古琴音色听起来要有下沉感,声音松透不散而韵味悠长者为良。 二、材质古琴的底板材料是看不到,只能从古琴后面的龙池凤沼来仔细查看其面板的材质。 但现在有很多人将纳音处用火熏黄熏黑,这就添加了识别的难度,用手擦拭有黑色木碳的印迹。 桐木泡桐:材色浅,木质疏松,指甲轻轻一掐就能陷下去,其木材纹路清晰。 青桐:材色浅,木质细密坚实韧性较好。 现在梧桐(白花桐)已十分稀少,难以寻觅了,目前的桐木基本以泡桐为主(还有一些地方用的川桐)。 泡桐因为木质问题,音色寿命较短,故常做为中低档古琴的琴材选用。 杉木新衫木—老衫木(老房梁)新衫木木材发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颜色越来越黄,以发金黄色的木材最老,其有很浓重的清香味。 赫赫有名的唐代雷琴就选用的杉木。 《琅嬽记》(14)载:“雷威斲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独往峨嵋酣饮,着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斲为琴,妙过于桐。 此处的“松指“峨眉松,也就是峨眉杉了。 而现代斫琴师的上品大多为老杉木做为的琴材。 汉木指出土的汉代棺椁木材,其逾千年木色黝黑、松透乃斫琴良

浅谈古琴文化与道

浅谈古琴文化与道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应用化学1302 张万林 41366043 [摘要]“乐先礼生,亦先礼坏,礼乐既亡,纪纲斯败。秦火烬余,乐惟琴在。”是出自于 琴者李静《祭九嶷先生》的题诗可以说是意味深远。 众所周知,礼乐文明不仅是酝酿中华文明的温床和创生的根基,同时也是与它共生的主题精神命脉。从形式上说,礼乐文明具体表现为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从本质上说,它化为一种贯通各种艺术中的本体精神,体现出“乐”的核心地位,从而以“琴”为代表,在华夏儿女心目中具有了一定意味,进而以“琴·棋·书·画”的审美方式为人生涂上了一层亮色。 [关键词]古琴、文化、德、道 一、古琴文化溯源 1、古琴的传说 琴,因为历史悠久,为了加以区别其它的弦乐器,又称为“古琴”。习称“七弦琴”。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在历史上,人们往往联想到它的创制、用材及典故,还有许多其它的称呼,如:五弦琴、瑶琴、宝琴、绿绮、焦尾、丝桐……在古代,所有乐器统称为琴,正是由于琴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及乐器)的缘故。 华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琴”这种乐器。关于它的渊源,流传有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轶闻传说。例如,中国的《山海经·海内经》曾记载说,“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汉代琴家桓谭《新论·琴道》中曾记载说“昔神农氏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历来琴家们众说纷纭,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伏羲说 (2)神农说 (3)炎帝说 (4)黄帝说 (5)炎帝说 (6)尧说 (7)舜说 在众多学说中,伏羲造琴说和神农造琴说这两种说法影响较大,特别是前者,到底是哪位发明了这件伟大的乐器,现在不可确证。但有关于最早的琴的形制,说法基本一致即先人造琴都是削桐为琴,有五根弦与现在差不多,后来文王武王各加一弦,成为七弦琴。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在汉代,古琴的形质基本定型,由不定弦基本定为七弦,同时还出现了较为完善的共鸣箱和标志音位的琴徽,文人们纷纷参与古琴的创制、琴曲的创作等,并写下了大量的琴赋、

古琴与古筝的区别

古琴与古筝的区别 其一,两者形成年代上的区别: 古琴:原名“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本世纪初期为了和其他乐器的统称区别,改称为“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有实据可考至少形成于3000 多年前,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筝又名"秦筝"。早在战国的时候筝就已经流行了:“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罄筑、弹筝。”(《战国策—齐策》)。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筝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说法一、相传秦时有婉无义者,将瑟(乐器)传与两个女子,二女要争,引破为二,所以称"秦筝"。说法二:筝筑同源说: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记录,根据东汉应劭《风俗通》的记载,『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及同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叙述到『筝,鼓弦筑身乐也』。说法三: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史载:汉应劭《风俗通》『仅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说法四:筝为汉代京房所造,承上述旧唐书音乐志提到:『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其后述是『筝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 其二,形制上的区别: 古琴琴身以琴面与底板相合而成,琴面系有7根弦,故古称"七弦琴"。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雁足(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无马乐器"; 古琴由桐木和梓木所制,形体造型颇有典故。琴体总长度为3尺6寸5分(折合约1225mm),以象征一年有365天,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则代表地,以此印证“天圆地方”之说。古琴共有十三个徵位,装饰以金玉的圆点来标示其泛音音位,演奏时以指触弦,即十三音也。古琴的七根弦系进化演变而来,史书记载,最早期的古琴仅设有五根弦,以象征金、木、水、火、士,周文王为悼念其死去的儿子伯邑考,故增加了一根弦武王在伐纣时,为鼓舞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有“文武七弦琴”之称。 古琴的结构颇有分寸讲究,详尽分类有琴额、岳山、承露、起项、琴颈、琴肩、琴弦、徵位、琴腰、龙龈、冠角(焦尾)等。古琴弹奏的时间越长,琴音会越圆润、淳和,若长时间闲置不弹而一朝拾起,其声音会回生而黯然失色,所以有人说古琴善通灵性,便是指此。 古琴常见的造型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区别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而不同。琴漆的断纹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古琴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断等,有断纹的琴,其琴音清淳、明澈,外观美观,所以更显名贵。 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也有增加到24-26弦的筝。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于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从乐器形制、制作工艺与构造上来说,今天的筝已与古时的筝有较多区别。 目前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

古筝十大名曲

古筝十大名曲 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渔舟唱晚》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迭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渔舟唱晚》这首乐曲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音乐分析: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出水莲》是客家筝曲代表之一,音调古朴,风格淡雅,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出水莲:传统的广东客家筝曲,中州古调,采用传统的十六弦钢丝筝演奏,音调古朴,风格淡雅,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全曲旋律清丽、典雅;速度中庸、悠闲;演奏者右手以连托演奏的前倚音润饰曲调,富有动力,同时还以不同的触弦点弹奏造成丰富音色的对比:靠近岳山处,音色则高雅明亮;中段常在岳山和雁足的中间弹奏,音色则柔美动听。左手则发挥按弦的多种功能,重按3和6音时则升高为4和(b7)音。构成一种特殊的“软套”(重三六);以上滑音产生后倚音,韵味悠长,又以重颤音偶尔点缀一下,色彩清淡。 全曲不长,但却以各种丰富的表现手法将出水莲的神态、气质刻画得栩栩如生。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曾将此曲改编成吉它独奏曲。 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此曲藉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音乐浑厚深沈,清澈流畅,形象地描绘了巍巍高山,洋洋流水。曲义为展示古筝的特长,提供了充分的天地。从低音到高音,从高音到低音的滚奏手法,惟妙惟肖地托显出涓涓细流、滴滴清泉的奇妙音响,使人仿佛置身于壮丽的大自然美景之中。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中国古琴文化与名曲赏析

中国古琴文化与名曲赏析 北师珠选修课 在还未上课前,我一直单纯的以为古琴和古筝都是一样的,两者都是用弦奏乐。之后才知道,原来古琴原称“琴”或称瑶琴、玉琴、和七弦琴,近代为了与西方之乐器区别,而命名为古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上完这门课,我对古琴的认识印象较为深刻的在于它的发展历史、功能等方面。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乐器,其形成的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上溯到约8千-1万年前左右。有明确文献记载古琴来源的最早可在东汉桓谭的《新论.琴道》看到:“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暗示了古琴历史的绵长。 在春秋战国时候的作品也能看到不少与琴有关的记载,诸如《礼记.乐记》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琴鼓瑟”等等。在这一时期,关于琴的传说也很多。如:伯牙移情作《水仙操》、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孔子游列国作《幽兰》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话。 西汉时期,刘向著《琴说》,论述“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还有著名的司马相如作《凤求凰》求爱卓文君等等说明了古琴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平常生活中都有重要作用。 东汉、魏、西晋时,琴文化又得到很大发展。比较有名的是嵇康与《广陵散》,另一方面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到了唐朝时期,琴文化开始进入全盛时期。目前,与现存形制相同的传世古琴中一般认为年代最早的是唐琴。在这一时期,大琴家辈出,曲谱得到进一步完善,也推出了一些代表性名曲,琴学著述也颇丰,而且在对外影响上也有发展。同时,在这一时期里,曹柔在前人的基础上首创了减字谱,提高了记谱效率,为古琴音乐记谱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这种减字谱一直沿用至今。 北宋以前,古琴是皇家和百官享用的乐器,北宋时期,国泰民安社会进步,古琴才普及到民间。宋朝时期重文轻武,使得文艺方面的造诣得到很大的发展。徽宗将天下制琴的能工巧匠招至琴院,切磋技法,研制精琴,造就了曾智仁、卫中正、朱仁济、马希亮等一批制琴大师。他还设立了乐坛,常常举办古琴竞比活动。不仅如此,宋徽宗嗜琴成癖,他不但自己做琴、弹琴,还是懂行的古琴收藏家:他到民间四处寻觅好琴,将古今名琴藏于“万琴堂”中。进一步促进了古琴文化的发展繁荣。 元朝蒙古族当政,琴文化发展渐微,但仍然有发展。 明朝时期,琴文化特别受到重视,上自皇帝,下至普通文人,都对古琴十分热爱。在斫琴方面,宗室官琴与民间野斫都十分兴盛。 清朝的琴文化同样十分发达。上自皇帝,下到平民,精于琴者皆多。在斫琴方面,走向衰落。这一时期的官琴较少,民间斫琴居多, 民国以后,同样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琴家,主要的有:王露生、夏一峰、章志荪、彭祉卿、徐元白、溥雪斋、查阜西、管平湖、姚丙炎、张子谦、刘少椿、杨荫浏、喻绍泽、吴景略。 到了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虽然古琴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在传统文化发展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古琴文

古琴知识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仅传世的唐至清代的琴曲就有三千余首,其内容之多彩,和文献之丰富,可称中国古乐遗产之冠。古琴不仅在中国古乐中占极突出的地位,而且也深受世界音乐学者的重视,它是研究中国音乐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清末以来,古琴一度中道衰落,琴人日趋稀少,许多宝贵琴曲也相继失传,使古琴艺术落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困境。 1954年,中国艺术研究所(原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以後,对古琴音乐进行大量搜集整理工作。1956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古琴工作者赴全国廿一个省市开展古琴音乐的采访调查,访问了八十六位琴家,搜集270多首琴曲,在中国唱片社及各地电台的支持下,共录制琴曲约1500分钟。 在这次采访的推动下,各界对古琴又有...(展开全部) 曲目······ 卷一 管平湖《广陵散》、《离骚》、《碣石调幽兰》 卷二 吴景略《阳春》、《墨子悲丝》、《潇湘水云》、《桐叶舞秋风》、《忆故人》、《秋塞吟》、《渔樵问答》

卷三 查阜西《洞庭秋思》、《长门怨》、《渔歌》 张子谦《梅花三弄》、《龙翔操》 刘景韶《樵歌》 詹澄秋《听泉引》 卷四 管平湖《流水》、《欸乃》、《胡笳十八拍》 卷五 姚丙炎《高山》、《华胥引》、《酒狂》、《大胡笳》、《楚歌》溥雪斋《良宵引》、《鸥鹭忘机》、《梅花三弄》、《普庵咒》 卷六 乐瑛《韦编三绝》、《沧海龙吟》、《岳阳三醉》、《列子御风》杨葆元《鹿鸣》、《伐檀》、《归去来辞》、《平沙落雁》 夏一峰《静观吟》 程午加《秋江夜泊》 卷七 吴兆基《搔首问天》、《渔歌》、《忆故人》 顾梅羹《流水》

古琴与古筝的区别-精华

古琴与古筝的区别 精彩回答 2010-08-05 11:19 古琴, 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你说的可能是九霄环佩琴·伏羲式春雷琴·伏羲式大圣遗音琴·伏羲式 古筝 弦乐器,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也是古琴,不是古筝 古筝是一种具有优美音色和丰富表现力的繁弦弹拨乐器,外观呈扁长形,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筝身为中空共鸣体,里面胶有音梁,表面呈拱形,底部开有两三个出音孔。琴的首尾都嵌有岳山,俗称前梁和后梁,前梁至弦柱间为有效弦长。使用由入字形的弦柱支起,柱在面板上可以活动,位置错落如雁行,以取得不同的音高。制作筝时,框板使用红木等质地坚实、木纹顺直的木材,面板和底板采用质地较松软、易于振动的梧桐木。除了木材外,弦也是筝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音有密切关系。筝使用的琴弦有丝弦、钢丝弦和尼龙弦三种,它们的音色各不相同。 古琴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古琴别称雅号:“琴”、“七弦琴”。 结构组成:型制多样,现今以“仲尼式”最为多见。一般分为琴体(即共鸣箱,由琴面、琴底和琴轸、雁足等部分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七根和岳山、龙龈、琴徽等部分)。 使用材质:琴身的琴面面板一般为桐木制,琴底板为梓木制。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琴徽多为贝壳或玉石制成。

古琴与古筝的意境

古琴与古筝的意境 古琴又稱“七弦琴”,顧名思義,它是七弦構成。今天所能見到的“古琴”,在約二千年前就基本定型,再早的“琴”,各種製不一,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的証明,古琴定型之前還用五弦,定音與現在的古琴差不多。古琴還是古代人修身養性,自己彈自己聽的樂器。如孔子當年跟師襄子學琴,就成了一位難得的好學生和優秀的琴家,這則故事也為後人所稱頌。它的演奏技法非常豐富,在右手八法,右手四法的基礎上,加以種種變化與復合,發展出近五十多種不同指法,演奏者可使用一旋律奏出幾十種不同的音色、色彩豐富,再現力強。主要作品“梅花三弄”、“流水”、“醉漁唱晚”等。古人之說“琴、棋、書、畫”中的“琴”即指古琴。 古箏也。箏是由一個較大的共鳴箱體(長方形),把弦碼放在共鳴板上支撐著箱體兩頭拉緊的弦。並由多個弦碼把20 根左右相等長度的弦,在面板上分隔為不同振動弦長的發音頻率,每個琴碼支撐著相對應的弦,琴碼可左右移動以改變音高。它用於獨奏,合奏和伴奏。具有清雅動聽、純淨華美的表現。其音樂語言極為豐實,猶如碧波蕩漾,涓涓流水。

它除了獨奏外,在一些民族樂隊中也常用它。它的主要作品《漁舟唱晚》、《寒鴉戲水》、《戰台風》等。 古琴与古筝的区别 古筝的声音大,很动听,弹奏的时候加持力很强。想要用它来醉人是再好不过了。所以自古以来多是些女孩子练一练好卖艺。 古琴声音小,比较内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会特别感动人,而往往感动的也只是弹琴人自己。一些大师也曾弹出过加持力很强的曲子,让人觉得如听万壑松,陶醉得不得了。但从古琴的结构和发展历史来看,古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个弹琴者最终的归宿。 所以古筝比较倾向于是弹给别人听的,古琴则更倾向于弹给自己听,正所谓"筝悦人,琴悦已"。 古筝一弹,就会有许多人被吸引过来听,而古琴的知音却总是可遇不可求的。古筝---悦耳,古琴---悦心。古筝如"花旦",古琴则是"青衣"! 简言之——古琴可定我意,古筝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红尘,古筝看淡红尘。 筝和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琴是集中华传统文学、美学、哲学、音乐精华之大成者,但因其深邃的思想意境不易为人理解,故而知音难觅。甚至不同的琴家之间也未必能形成共

古琴与古筝为何常被误认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2003年更被列为“联合国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人制造古琴,既要遵循严格的制作方法,同时又在其中注入了强烈的文化观念。所以,古琴是一种独特的、融合制造技术和文化象征符号于一体的乐器,非常典型地表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和自然观。 古琴一般身长三尺六寸五分,以对应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琴面圆而隆起像天,琴底方而平展像地;琴头、琴项、琴肩、琴身、琴尾,状如人形,以像人。岳山在琴头处高起,架起琴弦,所以称“岳山”。龙龈在琴尾处承接琴弦,形状像微微张开的龙口,所以叫“龙龈”。共鸣箱底部的两个散音孔,一大一小,形似水面,所以一称“龙池”、一称“凤沼”。用以支撑琴身的两只琴脚低矮稳健,如大雁的双足,所以得名“雁足”。天、地、人、山、水、阴、阳、龙、凤等一系列的文化符号,有机地结合、浓缩在一件乐器之中,并且一一与具体的乐器部位相对应,最终形成了中国人心目中融合艺术和自然于一体的、充分体现“天人合一”文化观念的独特乐器──古琴。 古琴与古筝之别 形体:古筝的形体比古琴大得多,它的外形近似扁长方形的箱体。 结构和材料:古筝由面板、底板和两个筝边组成。面板一般用干燥松软的梧桐木制作,底板用梧桐木或其他硬质木料制成。 乐器性质和调音方式:古筝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常见的古筝是21根弦,每条弦下面安置有码子,码子可以移动,用来调节音高和音质。而古琴是按弦取音的乐器,完全靠手指按住琴弦的某一点来确定音高,所以演奏者听音一定要准才行,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琴比筝难学。 弹奏方法:弹奏古筝时,需要带特制的假指甲。而古琴则不能带假指甲,必须用真甲,而且要甲肉并用。 音色特点:虽然古筝的共鸣箱比古琴的大很多,但因为制作古筝所用的木板较薄,而且外部并不髹漆,所以发出的声音是发散性的,明快但比较单薄。相对而言,古琴的共鸣箱虽小,但因用材考究,髹有较厚的漆层,所以声音的特性是内敛的,深沉凝重,所谓“金声玉振”,同时又富余韵。 声韵的丰富性:古筝因为每根弦下设有1个码子,所以它的每根弦都只能弹出固定的3个音;而古琴的每根弦都有13个泛音,并能弹出无数按音。所以古琴的音韵比古筝要丰富得多。 音乐境界:筝在古代多是闺阁或歌舞场中娱乐之器,是欢情类乐器,音色清亮欢快,乐曲节奏也较快。琴在古代多是文人雅士修养身心的乐器,境界以“恬澹纯静”为美,节奏多徐缓。总体来说,学会弹古琴比古筝容易,但弹好古琴、弹出境界却比古筝要难得多。 * 弹拨乐器:弹拨乐器是指以手指或拨子拨弦,以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弹弦”、“击

浅析对古琴艺术传统的认识与发展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410939848.html, 浅析对古琴艺术传统的认识与发展思考 作者:齐菲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4期 【摘要】古琴主要代表的是一种有形的器物,作为琴的俗称,对于古琴的称谓我们可以追溯到唐代时期,而不是由现代人所创造。而由古琴衍生出来的古琴艺术具有较为丰富的审美品格、民族精神以及人文内涵,基于此,文章对古琴艺术的传统认识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促进了古琴艺术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古琴;艺术;传统认识;思考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传统艺术的文化范畴内,古琴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位于文人四艺的首位。在古琴艺术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就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但是,从事古琴艺术、对古琴艺术有充分了解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一些人对古琴艺术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意识下,不利于古琴艺术的发展。因此,文章从古琴艺术的传统认识入手,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古琴艺术文化属性分析 在古琴艺术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审美观念与中华文化的君子以玉比德实现了相互融合,使古琴经历了器-艺-学的发展历程。从古琴转变成为琴学,更加奠定了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渐渐的古琴又走上了道德发展路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都是在儒、道、佛的基础上进行传播的,古琴作为一种文化乐器,将我国儒道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首先,儒家思想一向具有教化作用,在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中,古琴起到了音乐思想载体的作用,本身也具有了教化功能。其次,道家与儒家的教化功能有所区别,它比较注重道法自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人们对古琴艺术的认识。最后,佛家思想将古琴音乐的美学思想全部集中在了禅宗中,使古琴艺术的文化属性得以体现[1]。 二、对古琴艺术传统的认识 (一)区别于其他乐器的文化属性 作为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主要载体,古琴不单单是传播音乐的主要乐器,也是实现儒家、道家、佛家三种思想完全统一的重要武器。首先,我国古琴音乐被称为文人音乐,而中国文人具有较强的人生哲学思想,这一点在古琴音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倡导“士无故不彻琴瑟”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弹琴已经成为了我国文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并将会弹琴、弹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