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伯特钢琴小品D946No.2中的“死亡意象”

论舒伯特钢琴小品D946No.2中的“死亡意象”

史上最优美钢琴小品精华

专辑介绍: 钢琴是当之无愧的乐器之王,其结构之复杂、技巧之高深、表现力之丰富、曲目之浩瀚、使用之普遍均没有别的乐器可与之比肩。几乎所有的作曲家都为钢琴写过作品,而钢琴更是作曲家创作时不可缺少的工具。 本辑精选了音乐史上最着名的钢琴小品,曲目范围从巴洛克乐派到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直至印象乐派,大师云集,曲曲珠玑,并能让您在聆听优美音乐的同时对钢琴音乐的历史沿革进行全面的了解。 专辑曲目: cd1 01 - 舒伯特 - 小夜曲. 02 - 柴可夫斯基 - 浪漫曲. 03 - 舒曼 - 梦幻曲 04 - 莫扎特 - 回旋曲 05 - 佛瑞 - 摇篮曲 06 - 格里格 - 催眠曲 07 - 德沃夏克 - 幽默曲 08 - 格里格 - 摇篮曲 09 - 肖邦 - 前奏曲 No.15 雨滴 10 - 盖希文 - 蓝色狂想曲 11 - 巴赫 - E大调前奏曲 12 - 莫扎特 - D小调幻想曲 13 - 肖邦 - 幻想即兴曲 14 - 巴赫 - D大调小步舞曲 15 - 肖邦 - 军队波兰舞曲 16 - 拉赫马尼诺夫 -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cd2 01 - 贝多芬 - 悲怆奏鸣曲 02 - 贝多芬 - 月光奏鸣曲 03 - 舒伯特 - 军队进行曲 04 - 芭兰诺芙丝卡 - 少女的祈祷 05 - 约翰史特劳斯 - 蓝色多瑙河 06 - 门德尔松 - 结婚进行曲 07 - 布拉姆斯 - 圆舞曲 08 - 李斯特 - 爱之梦 09 - 圣桑 - 天鹅 10 - 肖邦 - 英雄波兰舞曲 11 - 海顿 - 幻想曲 12 - 莫扎特 - 小星星变奏曲 13 - 舒曼 - 西西里舞曲 14 - 亨德尔 - 快乐的铁匠 15 - 舒曼 - 快乐的农夫 16 - 德彪西 - 钢琴舞曲

论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

论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 宫娜0905019 关键词: 钢琴音乐;舒伯特; 钢琴奏鸣曲; 浪漫派音乐 一提到舒伯特, 毫无疑问, 首先想到的是他那些伟大的艺术歌曲作品。弗朗兹·舒伯特(FranzSchubert, 1797 年———1828年) 被称之为“歌曲之王”, 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人物, 是19世纪浪漫乐派的奠基人之一。19 世纪初叶, 是德奥音乐艺术最辉煌和最丰硕的时期。就是在这个古典主义结束和浪漫主义产生的交接时期, 诞生了舒伯特这样伟大的人物。由于舒伯特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的伟大光辉太过耀眼, 以至于不时遮挡了他在其他音乐艺术领域做出的伟大贡献。其实, 他在古典钢琴艺术领域也创造了非凡的成就,占有其创作上的特殊地位。舒伯特从1815年开始创作钢琴音乐作品, 直到1828 年去世的14 年间, 创作了为数众多的琴经典音乐作品, 如《钢琴即兴曲》、《音乐瞬间》、《流浪者幻想曲》、《三首军队进行曲》等许多精致的钢琴作品, 至今仍然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舒伯特的钢琴音乐作品,无论是对于演奏技巧, 还是对于作品情感的深化都得到了重大发展。也就是自舒伯特开始, 有关浪漫主义所特有的题材、音乐形象、体裁、情绪风格以及特点是最早出现的。他所创造的新的抒情风格, 成为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共同点, 即精神情感上独特的艺术性的自由展现。他的钢琴作品以抒情为主,其旋律线条优美, 节奏变化丰富。在作品的创作中,

运用了丰富、微妙的有着明显对比的和声转调等等新颖的作曲技巧。不过, 在舒伯特创作的钢琴作品中, 最值得提起的还是他的钢琴奏鸣曲。 舒伯特对钢琴奏鸣曲情有独钟,他一生共创作了20 多首钢琴奏鸣曲作品。有关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作品数量问题。我国也有人对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作品数量进行了研究。譬如,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数量考证》就是一篇很长大的研究论文。舒伯特一直没有停止对钢琴的研究, 他天才的音乐想象力突破了从前钢琴技巧以及作曲技巧的局限, 创造出独特的效果, 甚至超越了自己所处的古典音乐时代, 而成为后来浪漫派音乐的先驱者。舒伯特创作的大部分作品是声乐作品, 而且, 其作品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特征, 而这一特点也无一例外的渗透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 使得他的钢琴奏鸣曲作品也都非常歌曲化。因此, 在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中, 有着许多迷人的乐章, 有许多旋律宽广流畅、极富抒情性的作品。当然, 总体说来, 这些钢琴奏鸣曲作品, 还是具有器乐的气势和力量, 具有宏大的音乐组织布局和大型曲式结构。从音乐风格上讲, 既有贝多芬古典激情的传统, 也有更加奔放、富于幻想性的浪漫主义风格。可以说, 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既具有继承古典乐派的奏鸣曲形式, 又具有浪漫派奏鸣曲先驱的特性。作品中还有一些偶然、特殊的维也纳式的舞蹈语言, 如细腻、轻巧的触指以表现欢乐的情绪,有意识的使某些音符推后或提前出现等等。这些都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舒伯特音乐风格的特点。例如,《a 小调钢琴奏鸣曲》可以说, 属于舒伯特成熟时期第一部伟大的钢琴音乐作品, 也是他本人特别喜爱和引以为荣的作品之一。作品的第一乐章开始是几小节宁静、神秘而不和谐的动机, 随即, 这个动机很快在高音区被再次陈述,这一开始就跌宕起伏和不稳定的乐段很具有一种悲剧性质的内涵。这个动机渗透在其他的主题音乐之中, 偶尔还控制着和声的进程和调性的变化, 甚至, 有时候还突然和反复地中断着其他主题富有生机的变化。这个乐章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的艺术特色和演奏分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的艺术特色和演奏分析 发表时间:2019-08-13T16:24:44.23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6期作者:李佳丽 [导读] 对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的分析,对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有更深入的认识,对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有所启发。 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摘要:弗朗兹·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是浪漫主义的先驱人物,是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在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D664是一首旋律宽广流畅且极富抒情性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奏鸣曲旋律优美、音乐表现力丰富,在把握作品风格方面是一首值得研究的作品。通过对技巧、风格的分析及讨论,能够更好的把握浪漫主义初期作品的风格特征。本文通过对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的分析,对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有更深入的认识,对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有所启发。 关键词:舒伯特钢琴奏鸣曲艺术特色演奏技巧 一、创作背景 (一) 舒伯特简介 在十九世纪初的音乐名城维也纳,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之后,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音乐新星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即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他为不少诗人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664的创作背景 谈及到舒伯特的钢琴音乐创作,最为重要的是20多部钢琴奏鸣曲,真正验证着在他钢琴音乐方面的才能和贡献。舒伯特的奏鸣曲不是炫技性的,开始奏鸣曲创作时,他很少在发展部着笔,更多注重调性转换的效果和依靠和弦伴奏的旋律进行发展,再现时也不作修饰。他的奏鸣曲从音乐风格上来看,既继承了古典主义时期热情、严谨的风格,又有富于诗意,幻想性的浪漫主义风格。舒伯特在1819年夏天,曾好友弗格尔一起到奥地利北部林茨附近的施泰亚城旅行。据说创作的首A大调奏鸣曲就是为当时住宿的旅店老板的女儿克拉而作曲的。当舒伯特再次热衷于创作钢琴奏鸣曲的时候,已经是他的生命的最后一年了。这首奏鸣曲具有古典时期的音乐特色,虽不似贝多芬奏鸣曲的豪壮,但却具有自己的独有的艺术,有极强的旋律感。 二、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664 的艺术特色 (一) 作品的曲式结构 第一乐章,整体为奏鸣曲式结构;调性为A大调,4/4拍子;速度为中庸的小快板。整体的音乐特征以抒情歌唱为主。第一乐章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呈示部(1-43小节)、展开部(48-79小节)和再现部(80-133小节)。 主部主题以柔和、抒情的分解和弦作为旋律背景,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相呼应,仿佛在用音乐的语言对话,旋律动人心弦。经过一个自然的经过句之后,旋律进入第二主题,第二主题由明朗的A大调转到a小调上,最后结束在E大调上,连接一个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为时分十分短小,以第一主题为发展动机巧妙的利用了第二主题的材料,最后进入了第一主题为基础的结尾。 (二)舞蹈性节奏的运用 在舒伯特的音乐创作中期,舒伯特非常重视反映民族的特点,擅长将民间的曲调和素材与自己内心的音乐情感结合在一起,再加上民族音乐本身的节奏特点,使得音乐在听觉上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本首奏鸣曲中,在节奏音型的使用上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丰富的过程。 呈示段主要以旋律优美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节奏简单优美具有抒情性。展开段加入了很多的三连音,以及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让曲子的展开段更佳有活力,也体现出其奏鸣曲的独特韵味。 (三)旋律优美的特点 在浪漫主义时期,旋律的学做可以直接反映作曲家的内心世界。舒伯特就是一个相当重视旋律写作的作曲家,甚至为了追求旋律的美好,不受奏鸣曲曲式结构的约束。在本首奏呜曲中,主题都是动机式,器乐式的小乐句。音程的绝对距离逐渐扩大,旋律的波动也出现大幅度的音程跳迸。音程的跳跃带动了旋律的波动,旋律的外形从小波浪型到锯齿形,旋律也从美妙的音乐性转变到器乐性。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1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作者情感的载体,包括景、物、事、人) 2 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3 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墨梅》)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营造出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 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例如:折柳: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长亭:在中国古典诗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芳草: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菊:喻隐逸,高洁,脱俗。菊花笑傲风霜,且不愿其它花种同开,所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梅:坚强,不屈不挠,在逆境中抗争。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松柏: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

初中语文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一、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op.164)第一乐章简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op.164)第一乐章简析【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537(op.164)第一乐章。 【关键词】舒伯特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为不太过分的快板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写成。八六拍的节拍特征使得这个乐章听上去犹如一股不断的音流,整个乐章有一气呵成之感。 一、呈示部 1.主部: 乐曲开门见山的直接以主部主题出现,没有任何起铺垫或者引导作用的附属结构。a小调作为乐曲主要调性在这里得到了证实。主部由两个5小节的乐句构成,且这两个乐句为同头换尾的关系。因此主部的结构是方整的,前1乐句结束在a小调的半终止上,后1乐句则结束在F大调的重属和弦上,体现出开放性的结构特征。如果进一步观察,这两个乐句都可以划分为(3+2)的结构。前3小节旋律体现出V 型的基本形态。同时由于起始音为E,而结束音为F,结束的F 比开始的E高一个小二度音程,因此前3小节总的情绪是上扬的,力度是紧张的。舒伯特在后2小节中采用了右手声部逐渐下降的分解和弦音型写作手法,用以消耗掉前3小节中头尾两音之间极为紧张的小二度音程产生的能量。如果从整个5小节乐句规模上看,这里的旋律声部体现出拱形的旋律形态。另外,前3小节所采用的柱式和弦织体与后2小节的分解和弦手法为主的织体形成了对比因素。 2.连接部 从11小节一直到27小节都是连接部分。11——13小节采用了主部的材料,但调性却转到了F大调上,并结束在属和弦上,其后的14、15小节,右手声部采用了“前紧后松”的抑扬格节奏,音乐性格与前面部分极为不同,体现出过渡部分的音乐特征。这里的调性由g小调经过f小调再回到g小调上。16小节开始作曲家使用分裂的手法,选取了主部第1小节的材料,通过重复、模进,完成了连接部余下部分的写作,其调性也回到连接部开始的F大调上。这里有个现象比较有意思:一般情况下,奏鸣曲的连接部都和副部连接的非常紧密。作曲家们大都通过侵入终止或者至少一个声部的节奏保持等手段让副部的出现更为自然。但是在这个乐章中,舒伯特将连接部结束在F大调的属七和弦上,却在其后与副部之间插入了1小节的休止。笔者认为这是他独具匠心的处理。由于这个乐章的主部和连接部性格相近,都动力十足,而副部却是以平静、舒缓的音乐情绪为主,如果从连接部直接进入副部的话,节奏会突然变缓,这样的处理在奏鸣曲写作中较为常见,效果平凡。而舒伯特安排的这1小节休止,足以让听者调整情绪,做好

舒伯特即兴曲

舒伯特的钢琴独奏作品中,最优美纯洁的,便是8首“即兴曲”(impromptus)了。它们不仅旋律美,意境更美,有田园风光、小桥流水、花前月下,更有天堂般的太虚幻境。在我们听过的所有的钢琴独奏作品中,最为倾心的,除了肖邦的夜曲外,恐怕就是这些“即兴曲”了。拿来给入门者欣赏最合适,能让他们在接触更复杂的作品前先充分领略钢琴独奏音乐之美。 舒伯特的即兴曲有两组,每组四首,共八首。第一组作品90(D899),第二组作品142(D935),均作于1827年,即作曲家逝世的前一年。富有悲剧意味的是,写于舒伯特30岁的这些东西已经是他的晚期作品了!和舒伯特同期创作的“音乐瞬间”(作品94)一样,它们都是为钢琴写的抒情性短曲,5-10分钟,即兴成分很强,而曲式简单,大都是三段体或变奏曲,不采用较为复杂的奏鸣曲式。正因其旋律抒情、结构简单,也不企图表达什么复杂的内容,把它们当作浪漫小品就行了,不费心思,人人都能接受。 “即兴曲”作品90的第一首是十分自由的变奏曲,C小调,4/4拍。乐曲的开头效果别致,八度强奏的轰鸣过后,全曲的主题却以清淡安详的弱奏陈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十分动听的主题简单易记,既朴素又纯美,然而长达十来分钟的整首作品却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构架起来的。仔细听主题的初次陈述。第一句有意用单音弹奏,不加任何和声,如果钢琴家的音色足够柔美,那可真有点如梦似幻的意境了。第二句才加上淡淡的和声伴奏,且用断奏手法以求变化。有人把这第一句形容为河流的源头那一滴滴泉水清冷地涌出,传神之至。在主题一次次地复述变化中,和声逐渐丰富起来,回音、装饰音使旋律发生了细微的色彩变化,力度的强弱交替蕴含着深邃的诗意。这时候,滴滴泉水已汇聚成了小河,在微风吹送下奔涌向前。和一般变奏曲不同的是,这个主题的形貌始终没有很大的变化,除了个别乐句外,情绪几乎总是那么平和安详,超脱凡尘。主题的速度、节奏也没有多大变化,而每一次的和声、调性均有细致的改变。其中,左手三连音伴奏下的那次变奏最为迷人,洋溢着浪漫情调。乐曲悠缓的流淌中,主旋律忽又移到左手低音域,三连音换到右手高音区,给主题带来丰富的音色变化。乐曲末尾,主题回归原貌,以柔弱的音色向听众依依惜别,余味无穷。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详解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一、诗歌的意境 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二、诗歌的意象 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以笑的样子哭着,以恨的样子爱着;以善良的样子残忍着,以疏远的样子亲近着;以跑动的样子站立着,以沉默的样子诉说着;以充实的样子空虚着,以糊涂的样子清醒着;以死亡的样子生存着,以真理的样子荒谬着。”(北岛《无题》)《无题》取的是“事象”,寄理于事,借事以明理。 诗歌取象,有的只取一个意象。例如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少年,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这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月亮。以月亮写乡愁,用“乡色酒”喻月光,飘逸莫名的乡愁就变得具体可感了。有的诗歌,取的是一组意象。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来承载感情,层层叠加,层层递进,渲染了海外游子与故国家园根脉难断的凝重感情。

论舒伯特钢琴小品D946No.2中的“死亡意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411112952.html, 论舒伯特钢琴小品D946No.2中的“死亡意象” 作者:王振蒙 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1期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舒伯特的最后一首钢琴即兴曲小品D946,该曲在曲体结构上遵循了古典原则,但在精神情感的刻画上已经完全是舒伯特个人化表达,它所呈现的以“死亡”为核心的情感意象,成为其晚期作品中最耐人寻味又撼动心灵的作品。 关键词:死亡;情感;意象;晚期 晚期风格对于伟大作曲家永远是迷人而沉重的话题,尤其是艺术家生命最后历程的艺术作品必然承载着对人生最终极的审视与体验,对于英年早逝的作曲家晚期风格更不同于常人,仿佛一切对音乐的热忱都因为生命的终结而凝结成冰晶般的繁花,带给谛观者无限的遐想与沉思。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就是英年早逝又作品繁多的伟大作曲家的代表。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对于一个刚刚过了而立之年的青年却要承受那不可告人的绝症的折磨,可想而知是要承受多么巨大的心理压力,音乐是他唯一可以真正倾述的对象,这一时期舒伯特在极端的濒临死亡的情境下创造了大量的孤独绝望的艺术形象。 《三首钢琴曲D.946》创作于作曲家生命的最后一年,也是作曲家最后一部钢琴小品,比八首即兴曲op.90和op.142和四首音乐瞬间op.94晚大约一年时间。经过这一年时间的沉淀,舒伯特赋予了即兴曲更多的内涵与创新。其中第二首堪称舒伯特晚期钢琴小品创作的最为不朽的奇迹,它所呈现的以“死亡”为核心的情感意象,成为其晚期作品中最耐人寻味又撼动心灵的作品。由于这种“死亡意象”具有个人化情感铺叙的特征,笔者将试图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这种情感意象的描述。 这首作品为带对比插部的回旋曲式,遵循了古典回旋曲式A-B-A-C-A的结构特征。 钢琴是一件富于幻想的乐器,越是在独奏作品中越是可以探索在极度弱奏下散发的音色魅力,这首乐曲一开始便从pp的力度开始引入,整个A段运用了类似独白的音调,是舒伯特在病痛和阴郁心情下的一种幻想式的铺叙式旋律,体现了舒伯特完全个人化的回忆和幻想,这里完全是舒伯特最精通之领域艺术歌曲的钢琴化表达。仿佛病弱的舒伯特隐忍着病痛的折磨,在迷离之际展开了生前的回忆和怀念,体现了无法言说的对生命的留恋。慢速的三拍子具有类似摇篮曲的特征,而在西方音乐文化中,摇篮曲却象征着婴儿的死亡。

舒伯特即兴曲(作品90)的特点及演奏分析

舒伯特即兴曲(作品90)的特点及演奏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18T10:14:37.343Z 来源:《知识-力量》4中作者:杨棕婷[导读] 了解一个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环境是了解一位作曲家和一首作品的必要前提和重要途径。生活犹如照射着艺术家创作的一面镜子,每个人的身上 (四川师范大学,610101)摘要:了解一个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环境是了解一位作曲家和一首作品的必要前提和重要途径。生活犹如照射着艺术家创作的一面镜子,每个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留着自身所处时代的印迹。在西方历史长河中,舒伯特也没能避免受到当时社会现状和文化冲击的影响。关键词:舒伯特;即兴曲;歌唱性;和声一、舒伯特时代背景十八世纪中叶欧洲社会各个阶层动荡、社会环境一片复杂与混乱,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引起了欧洲的巨变,资产阶级同封建专制王朝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严重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的发展。1815年,欧洲全面复辟,黑暗与沉寂的奥地利使舒伯特的幻想不断破灭,也让舒伯特的思想受到很大影响。18世纪70年代,文学领域的启蒙思想运动“狂飙运动”在德国声势浩大的进行,人们要求自由和解放,体现出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去多艺术家和流派都开始活跃起来,这一文化思潮的兴起,为浪漫派奠定了基础。 二、舒伯特短暂的一生在长期聆听舒伯特的音乐中,弗兰克?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他出生在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一个郊区家庭,自然从小就受到音乐的影响。钢琴和小提琴的启蒙教育来自父亲和兄弟。当地管风琴教师教他复调对位和管风琴,在寄宿学校接受了德奥民族文化教育。从小的音乐及文化的训练都是舒伯特一生宝贵的经历,也为他今后的发展铺好了道路。由于家境清贫为减轻家庭的负担,16岁的舒伯特离开学校,成为一名助理教师和一名私人钢琴教师,收入微薄。但在此期间,舒伯特坚持作曲,二十岁,写了数百首歌曲,五交响乐,十五钢琴奏鸣曲和其他作品。舒伯特坦言“我的作品是从我的智慧和痛苦中产生的。从中可以看出,舒伯特的音乐作品完全是他的内心情绪和精神的千变万化。 1825--1828年,舒伯特被贫穷和疾病缠身,从他的晚期作品中可以看出,就算喜悦与希望的背后都包含着无尽的无奈与感伤。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伤寒缠身离开了人世间,一生清穷贫困。后来,根据他临终遗愿,把他安葬在了贝多芬坟墓的附近。对于舒伯特来说,生命是场旅行,一场冬天的旅行。让那自由的灵魂在那永恒的世界永远跳舞歌唱吧。 三、关于即兴曲 一提到舒伯特,人们首先想到的“歌曲之王”这个称号,但作为浪漫学派的第一人,他也使钢琴发展越来越多样化。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可分为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小品两大类,其中钢琴小品就是他在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始也是古典主义的突破,作曲家也开始真正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即兴曲》和《音乐瞬间》可以说是浪漫乐派钢琴小品的先驱。即兴曲第一组《四首即兴曲》(OP.90.D899)是舒伯特在1872年9完成的,同年12月完成第二组《四首即兴曲》(D142.D935)它们形式短小、织体朴素但构思严密、旋律带有歌唱性、和声变化多彩,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特殊的历史地位。即兴曲这一体裁虽不是舒伯特首创,但他把即兴曲这一体裁提高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并且明确了该体裁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影响了后来的作曲家们,肖邦、福列、舒曼、斯克里亚宾、柴可夫斯都采用了即兴曲进行创作。 四、舒伯特即兴曲的特点及演奏分析 4.1旋律的歌唱性:即兴曲都带有很强的旋律性和歌唱性,这根舒伯特音乐诗意的表现有关,作为“歌曲之王”,他在钢琴的创作中也受到了歌曲旋律的影响,其中表现在旋律的速度、音程的结构、变化多端的调性还有乐句的长短。旋律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音乐的灵魂。舒伯特钢琴音乐是永恒的歌曲,他细腻地诉说着灵魂,完全是个人内心的歌唱,所可以说,歌唱性是舒伯特的一种本能,他将这种歌唱旋律和钢琴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这就是艺术最伟大的地方。在舒伯特即兴曲中,有无处不在的可以与他艺术歌曲相媲美的旋律。例如作品90号第二首《降E大调即兴曲》,全曲以三连音开始在快板旋律的起伏中可以找到舒伯特艺术歌曲《野玫瑰》和《蹲鱼》的影子,清晰而欢畅,如同小溪的流动。A部以8小节为一个乐句,每一个乐句都有新的进行和旋律的进行感。90号第三首《降G大调即兴曲》旋律极其优美,可以直接从惊艳的旋律中感受到舒伯特的无奈与悲伤。高声部的旋律荡气回肠,在几小节内情绪就能千变万化,有强烈的超时空空间的感受。所以乐曲一开始,内心应准备好三连音流动的节奏,演奏旋律要有均匀的跑动和连贯的呼吸。52小节是前面的不完全再现,应注意情绪和力度的变化,(62小节-68小节)使用特殊半音缠绕的方式,降音乐推向高潮,这时演奏者应加强大臂的力量和指尖的速度完成音乐的推动。 4.2和声的色彩性:和声的运用,是舒伯特钢琴作品创作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他的和声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色彩多变、功能超前。在演奏中就更应仔细体会这种明暗的和声交替带来的无语言的心理变化,控制音响的大小对色彩进行描述与刻画。以(OP.90)第四首为例,主部由分解的十六分音符和低音的和弦组成。从降A音开始如流水般的下行,每一个乐句和声都在不断变化。(7-12)小节是(1-6)小节的变化重复,从13小节开始由前面的降a小调变成降C大调音色由柔变透,如同树上的绿叶由浅绿变成嫩绿色。到19小节又一个色彩转变,进入b小调和弦,和声效果由亮变暗,呈现出暗淡的橄榄绿树叶。23小节的和弦变化相当丰富,不断的阻碍经行到解决,色调慢慢暗沉下来。舒伯特的音乐就像阳光和阴影,在旋律的进行中飞快的交叉着,所以在进行演奏时,连接处和经过出的句子特别重要,需要我们好好把控。 4.3节奏的多样性: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节奏它推动着音乐的进行,是音乐的动力,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具有很强时间感。在现代音乐作品中,可能没有旋律、和声、配器,但绝对不能没有节奏。在舒伯特的即兴曲当中有很多不同的节奏音型,大大地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1)三连音节奏 三连音节奏可以很好的推动音乐的进行,它没有旋律的重音,给人以流水、流星、瞬间的印象比较强,所以也更符合“即兴曲”这一体裁的风格,使音乐更有流动的美感。三连音在舒伯特即兴曲中随处可见,作品Op.90第1首和第2首使用最为频繁,第二首几乎全由三连音节奏型构成全曲,成了全曲的音乐动机,把整个旋律的线条放在了三连音节奏型当中。(2)伴奏音型的重复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的意象和意境,是诗歌艺术的两个重要审美对象。意境,论述它的文章汗牛充栋,但每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对其意境的深广美妙由衷地赞叹------“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语)------的时候,再反观他人对于何为意境的论述,总觉得美中不足。意象,我们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甚至还有将意象同意境混同的情形。因此,对于诗的意象、意境比较地作出阐述,探讨诗歌意象、意境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就更有必要。 一 在我国现、当代诗歌理论中,意象这个术语使用得不很多,只是随着近几年西方现代派特别是诗歌意象派的被介绍,才受到了普遍的注意。人们会以为它是一个外来词。其实,我国古典诗歌里意象创造的成功和精妙,已成杰出的典范,就连意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美国诗人艾米?洛厄尔在读到中国古典诗时,也不无感佩地说她发现了“一个新的、伟大的文学”,读中国古典诗是“一件令人兴奋和令人鼓舞的事”。 意象说在我国发源于古代的哲学著作。《周易?系辞》云:“圣人立象以尽意”。即“圣人”用卦象来寄托象征“意”,这所谓“意”就是人的心意。这卦象,代表着一定的具体物象。三国时代的王弼对意和象的问题有所论述,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第

一次提出意象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代的著名文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但刘勰的所谓“意象”.是指作家创作时意念中的形象,与今之诗论的意象概念还有不同。后代的有些诗沦家把意象概念引入到诗歌领域,对诗歌意象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论述。例如晚唐诗人徐寅在《雅道机要》中说:“凡为诗须搜觅未得句先须令意在象前,象生意后,斯为上手矣!不得一向只构物象、属对。”他反对诗歌构思中只构物象、属对句子的做法,主张“意在象前”,以意化象、以意取象。明代前七子之一的工廷相在《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中说:“夫诗贵念象透莹,不喜事实黏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是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他认为诗的意象应该是虚幻而透莹,含蓄而隽水的、让人反复咀嚼,在想象中感受。 尽管意象说在我国源远流长,但纵观古代诗论,我国古人对意象一词的使用指此指彼,常不一致。对于诗歌意象的研究并不深入精细,几乎没有专门化、全面性的论述。准确地界定诗歌的意象概念,深入探讨诗歌意象的生成及其特征,就是当代诗论家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何为诗的意象呢?诗的意象就是呈现于诗歌作品中的被诗人心灵化了的物象。客观物象进入诗人头脑,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选择、淘洗、加工,渗入诗人的情趣和理想,进入诗歌中就是怠象。它是一种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融合的艺术晶体。如王安石有两句写梅花的著名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是客观外物,本无人之品性。

论陶渊明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论陶渊明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论陶渊明诗歌的意象 摘要:陶渊明的诗歌意象鲜明,意境优美,风格平淡自然,开“千古平淡之宗”。黄昏中的归鸟,寒风中盛开的秋菊,冰雪中的青松,天空中的孤云,共同象喻着陶渊明的人格神韵,构成魏晋风流中最灿烂的华章。集优美、壮美、自然美为一体的,近乎完美的意境几乎无人及之,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了情、景、事、理的交融统一。 关键词:意象;鸟;菊;松;云; 一、陶渊明的生平思想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作过安城太守。不幸的是,他八岁就死了父亲,十三岁又死了母亲,家庭从此破落,生活十分艰难。陶渊明年少时就有了“济世救民”的志向,对传说中的“尧舜盛世”非常向往。他有一番雄心壮志,很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建功立业。但是,那时正是门阀制度极盛的时期,加上东晋王朝政治上腐败不堪,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横遭压抑,家世已经没落的陶渊明,自然是得不到社会重视的。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陶渊明二十九岁时,才由别人推荐出任江州祭酒,但不久就因难于忍受仕途的污浊而辞官归去。直到四十一岁时,因生计所迫,他在亲友的劝告下又担任彭泽令。不久,又因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从此决然归隐,一直到去世。 陶渊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因此不可能不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陶渊明的思想丰富复杂,其中既有儒家,又有道家。李泽厚先生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是儒道互补的,但道的成分更多更明显些,“正像杜甫比较完满地体现了儒家精神一样,陶潜则比较完满地体现了道家精神。只是这种道家精神已经是儒道互补基础上的精神,即它已经与儒家精神交融渗透在一起了。” 事实上,陶渊明的思想儒、道、佛兼而有之,又以儒、道为主,非此不足以成其丰富、深厚,含蕴无穷。具体地说,陶渊明是先儒后道,由儒入道;前期受儒家影响多,后期受道家影响多。即使是同一时期、同一阶段,面对社会时,儒家思想多;面对田园时,道家思想多。同时,陶渊明又接受了当时颇为流行的玄学思想,从而形成自己思想的鲜明特点。 值得强调的是陶诗中的许多用语,如“真”、“真意”、“任真”、“自然”、“化”、“化迁”、“忘言”、“辨”、“趣”等,也多来自玄学。玄学重内心、重个性、重气质的思想,毫无疑问影响了陶渊明的思维方式和诗歌风格。所以罗宗强先生认为,是陶渊明“为玄学人生观划了一个句号”。 “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就在于他独有的性格,时代的环境,以及各家的思想的精华,混合调和成那种特殊的典型。这种典型不容许旁人模拟学习,也不受思想家派的限制”。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今存125首,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咏怀诗,田园诗和哲理诗。阅读他的诗,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大量抒写情志,讥讽时事的咏怀诗,还是歌颂赞美劳动人民淳朴生活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田园诗,抑或以其浓郁的情趣与深湛的哲理为主的哲理诗,都给人一种平淡,自然,朴素,亲切的感觉。他的诗初读似乎粗糙平实,然而细细品味,就会发觉他的诗在平淡之中有无限的风采,在简约之中有浓厚的情蕴。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话来说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从总体上来说,陶渊明的作品常以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的意象,创造出一种深邃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读来令人感到淳真,亲切,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意象鲜明,意境优美是陶渊明诗歌的两个显著的特征。以下我们从意象与意境入手,来对陶渊明的诗歌进行简要的探讨。 二、意象 什么是意象呢?《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里说,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契合,是融入了

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分析及演奏分析

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分析及演奏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14T15:19:07.59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中作者:刘沁沁 [导读] 本文选取舒伯特这首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进行分析研究,这首曲子以其独创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成为舒伯特奏鸣曲中的精华之作。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本文选取舒伯特这首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进行分析研究,这首曲子以其独创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成为舒伯特奏鸣曲中的精华之作。本文对《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的第一乐章对的音乐特点进行了一个大概的梳理,从旋律和和声的创作特点进行了一个分析。然后从在演奏这首曲子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了一个大概的阐述。 关键词: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音乐特点分析;演奏分析 一、音乐特点分析 1、旋律的创作特点 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乐派的先驱人物,他的音乐作品中到处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抒情气质。在他这首a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被注入了温柔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每一个音乐片段都能够体会到舒伯特内心细腻敏感的情绪变化。第一乐章开始是宁静、沉思、神秘的动机,“问答”式的主题一下子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候作曲家内心是平静中带有疑惑的,不禁让人联想到舒伯特声乐套曲中《冬之旅》“深思独白”的意境。随后,作曲家将这个动机渗透在其他的主题音乐中,展开了平静或激动或犹豫或鉴定的充分抒发,能够充分体会到作曲家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和情感交织。 2、强烈的力度对比 在这首a小调奏鸣曲中,各种力度层次的表现变换丰富并且对比强烈,给音乐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在短小的动机和乐节之间,还是较大的乐句和乐段之间,强烈的力度对比到处都可见。 3、和声的创作特点 (1)调性的转换特点 第一乐章展开部的发展部分的调性发展就较为丰富,主要脉络为C大调/a小调—D大调—f小调—#f小调—a小调,从f小调到#f小调半音关系转调的手法色彩性很强,是浪漫主义乐派的音乐创作主要标志之一。作曲家运用各种转调不仅仅是带来色彩上的对比和变化,也从音响上带来了强烈的新鲜感,使音乐的发展充满丰富的动力。 (2)变和弦的频繁使用 丰富又微妙的和声是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非常重要的特点,为了使音乐获得强大的色彩效果和抒发情感,舒伯特频繁地使用变和弦,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经常看到变和弦的频繁使用。 变和弦的连续进行具有很强的色彩性,为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动力。也让这一跌宕起伏和不稳定的音乐具有一种忧伤的情绪。 跟古典主义相比,舒伯特作品的表现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充,他经常利用和声来表达浪漫主义作曲家特殊的情感如激动的爱、忧伤的情绪和心情上的孤独等等,这也显示了浪漫主义风格对表现手法的影响。 二、演奏分析 1、演奏中正确把握各种触键方式 触键方式可以从六个方面去把握:触键弧度、触键高度、触键力度、触键速度、触键深度和触键角度。 这是第一乐章一开始出现的“问—答”式主题,在情绪上,前两小节用pp的力度以叹息的音调表现出犹豫和软弱的情绪,后两小节用mf 的力度以柱式和弦做出了强有力的抗争。前两小节指尖触键应该轻巧细腻,运用“圆弧触键”的方式配合手腕的柔和带动,在pp的力度下控制好音与音指尖的连接,旋律的进行要平稳、连贯而又稍有迟疑。要做到这些首先触键弧度使用的是“圆弧触键的”方式,圆弧状即以手指一关节为基本,辅以掌、腕、肘、臂等其他部位加以实现。触键高度采用贴键演奏法,加强手指对键盘的控制力。演奏力度是pp,触键力度就用手指自然重量完全放松地集中到指尖。触键深度上每一个音都要把力量均匀集中到指尖,弹到键底。后两小节的柱式和弦演奏则需要运用大臂的力量送达到指尖发力,出来的声音应该饱满而坚定,触键高度也使用贴键,用一关节抓琴键。触键力度用整个手臂的自然重量完全放松直接集中到指尖。运用准确的触键方式清晰的勾勒出这一主部主题动机的双重性格特征,更准确地表达出作曲家内心世界矛盾冲突的两面性。 2、演奏中正确把握音乐发展的动力性问题 这首a小调奏鸣曲音乐发展有着强烈的动力性特征,作曲家通过各种多变的具有动力特征的节奏类型、不同的音乐发展手法、丰富的和声配置和多变的力度等等使得音乐的发展始终都充满着充足的动力。动力性的节奏变换贯穿始终。 如在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第二个音乐动机中变和弦以切分节奏的形式反复推进,并且把本来是强拍位置的变和弦以sf的力度连续加强,把切分节奏特殊的超强动力性发挥到了极致,推动音乐形象至高潮。 谱例: 不同的音乐体裁给音乐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首奏鸣曲中,舒伯特给这四个乐章分别采用不同的音乐体裁,第二乐章是舒

舒伯特《即兴曲op142降B大调No3》作品分析和演奏

舒伯特《即兴曲op142降B大调No3》作品分析和演奏 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 舒伯特《即兴曲op142降B大调No3》作品分析和演奏 二、选题的意义 通过对本曲的背景和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学习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作曲家舒伯特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演奏风格,通过对此作品的研究学习更好地把握即兴曲独有的自由体裁。 三、本课题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舒伯特《即兴曲D935op142 降B 大调No3》不仅仅在内容上具有一种美感,而且敢于突破传统即兴曲体裁的束缚,运用了很多的演奏表现技法。希望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和音乐素养,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演奏技巧,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精益求精,取得更大的进步。 以舒伯特降B大调即兴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本身进行文本分析,其次探讨降B大调即兴曲与艺术歌曲的关系和声乐性表现,最后阐述舒伯特音乐创作的声乐性表现在实际钢琴演奏中的运用。 三、研究的重点 根据舒伯特《即兴曲op142降B大调No3》作品从声乐性和艺术表现性上进行分析,将作品种的变奏和艺术表达与情感相联系,以及钢琴音乐的情感内容、主题形象与艺术歌曲相关联,来进一步探讨降B大调即兴曲与艺术歌曲的关系和声乐性表现。使我们形成分析作品的习惯,能对作品演奏方法与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 四、较之同类型文章的创新点 以一首舒伯特的变奏曲为研究对象,根据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作品分析,将音乐的艺术表现与情感相结合,并且在此基础上更多地注入自己的元素和特点,让

我们对钢琴演奏有更加深刻和清楚的认知,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 五、论文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舒伯特《即兴曲op142 降B 大调No3》不仅仅在内容上具有一种美感,而且敢于突破传统即兴曲体裁的束缚,运用了很多的演奏表现技法。而这些演奏的技巧和特点如何能够与乐曲旋律、情感方面相结合,这是对该作品分析要解决的问题。 六、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文献分析法。 通过阅读国内外与研究相关的文献、期刊杂志、阅读网络中相关的知识来了解论文的主题,增加知识储备,并对所获得资料、文献进行整理,成为论文写作的学术资料和理论基础,为后续书写奠定基础。 七、论文的基本内容及框架结构 1.摘要 2.关键词:舒伯特,即兴曲,艺术歌曲,声乐性,演奏 3.各章节题目及其以下分章节题目 一、舒伯特降B大调即兴曲的音乐分析 1.“即兴曲”体裁的由来 2.舒伯特即兴曲音乐形态特征 (1)曲式结构 (2)音乐语言分析 二、舒伯特降B大调即兴曲声乐性表现和特色 1.旋律抒情性、歌唱性 2.和声运用的色彩性 3.调式调性转化的多样性 三、舒伯特即兴曲的演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